Text
                    云南 植物志
A-Ar I 11*.
弟九卷
(种子 植物)
中国 科学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编著
# 4 麻扯


Digitized by the Internet Archive in 2011 with funding from Institute of Botany, CAS and Internet Archive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yunnanzhiwuzhi09wuzh 
S0001627  4 ;  云南 植物志 第九卷 (种子 植物)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云南省 自然科 学基金 委员会 助; ^ 日 中国科 学院生 命科学 与生物 技术局  瞻〉 身 歸,^ SSm^%\ 27585 
内 容简介 《云 南植 物志》 系记 载云南 地区野 生及习 见栽培 的高等 植物的 专著。 共 分苔藓 植物、 蕨 类植物 和种子 植物三 大类。 本卷共 记载种 子植物 的禾本 科 181 属 888 种。 书中 对科、 属的特 征均有 简要的 描述, 并 附有检 索表; 对每 种植物 的名称 (中文 正名、 别名 和拉丁 学名、 异名 )、 形态、 产地、 生境、 分布等 均有较 详细的 记载。 对已知 有经济 价值的 种类, 其用 途也作 了扼要 介绍。 半数 种类附 有形态 特征比 较图或 植株全 貌图, 共 118 幅。 本书 可供植 物学、 农业、 林业、 园艺、 药学等 教学、 科 研和生 产单位 的 工作者 参考。  图书在 版编目 (CIP) 数据  云南植 物志: 第九卷 /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一 北京: 科 学出 版社, 2003 ISBN 7-03-010728-4 I . 云… II. 中… IE. 植 物志- 云南省 W.Q948.527.4 中 国版本 图书馆 CIP 数 据核字 (2002) 第 065724 号 责任 编辑: 曾建飞 霍春雁 / 责任 校对: 陈丽珠 责任 印制: 刘士平 / 封面 设计: 槐寿明  新 《 ♦ 麻 ifc 出版 北京 东黄城 根北街 16 号 邮政 编码: 100717 http : // www . sciencep . com 渐普印 剩尸 印刷 科 学出版 社发行 各地 新华书 店经销 2003 年 9 月第 一 版 开本 : 787 x 1092 1/16 2003 年 9 月第一 次印刷 印张: 51 1/4 印数: 1 一 1 200 字数: i i% 000 定价: 138.00 元 (如 有印 装质量 问题, 我社负 责调换 〈新 欣〉) 
FLORA YUNNANICA  Tomus 9  ( SPERMATOPHYTA)  INSTITUTUM BOTANICUM KUNMINGENSE ACADEMIAE SINICAE EDITA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 the Bureau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Press Beijing 
《云 南植 物志》 项目领 导小组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Project) 组 长 (Chairman): 吴征镒 (Wu Zhengyi, Wu Chengyih) 副组长 (Vice Chairmen): 张敖罗 ( Zhang Aoluo ) , 林文兰 (LinWenlan), 康 乐 (Kang Le), 徐宝明 (Xu Baoming) 成 员 (Members): 刘诗嵩 ( Liu Shisong) , 郝小江 ( Hao Xiaojiang) , 李村生 (Li Cunsheng) , 陈书坤 (Chen Shukun) , 薛启荣 (Xue Qirong) 秘 书 (Secretary): 陈书坤 (Chen Shukun)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编 (Editor-in-Chief): 吴征锱 (Wu Zhengyi) 副主编 (ViceEditor-in-Chief): 陈书坤 (Chen Shukun) 委 员 (Members): 吴征镒 (Wu Zhengyi), 陈书坤 (Chen Shukun) , 李锡文 (Li Xi- wen), 朱维明 (Zhu Weiming), 闵天禄 (Ming Tienlu) , 李德铢 (LiDezhu), 孙 航 (Sun Hang), 彭 华 (PengHua), 樊国盛 (Fan Guosheng) 顾 问 (Advisors): 王文采 (WangWencai, Wang Wentsai), 胡启明 (Hu Qiming, Hu Chiming), 孙必兴 (Sun Bixing, Sun Bisin), 陈 介 (Chen Jie, Chen Cheih)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办公室 (Office of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任 (Director): 陈书坤 (Chen Shukun) 秘 书 (Secretaryies): 马晓青 (Ma Xiaoqing) , 高阳一 (Gao Yangyi) 
本卷 编辑: 孙 必兴、 李 德铢、 薛纪如 本卷 著者: 孙 必兴、 王 松、 王跃华 (云南 大学生 物系, 昆明 650091) 李 德铢、 钱 洁、 郭振华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 昆明 650204) 薛 纪如、 杨 宇明、 薛嘉榕 (西 南林 学院林 学系, 昆明 650224) 易同培 (四 川农 业大学 都江堰 分校, 都江堰 611830) Chris Stapleton (英 国皇 家邱植 物园) 本卷绘 图者: 王红兵 、李 楠 (西南 林学院 林学系 ,昆明 650224) 吴锡麟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 昆明 650204) 杨 林 (四 川农 业大学 都江堰 分校, 都江堰 611830)  Editors: Authors :  Illustrators:  Sun Bixing, Li Dezhu, Xue Jiru (Hsueh Chi-ju) Sun Bixing, Wang Song, Wang Yuehua (Department of Biology, Yun- 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Li Dezhu, Qian Jie, Guo Zhenhua (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Kunming 650204) Xue Jiru, Yang Yuming, Xue Jiarong (Department of Forestry, South- 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 Yi Tongpei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jiangyan Campus, Du- jiangyan city, 611830) Chris Stapleton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England, UK) Wang Hongbing, Li Nan (Department of Forestry,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 Wu Xilin (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Kunming 650204) Yang Lin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jiangyan Campus, Du- jiangyan city, 611830) 
编写 分工表  科的 描述及 分亚科 检索表 ' 孙必兴 竹亚科 (除 以下 9 属外) 李 德铢、 薛纪如 单枝 竹属、 空 竹属、 葸箬 竹属、 大节 竹属、 铁竹属 薛 嘉榕、 杨 宇明、 李德铢 箭 竹属、 玉 山竹属 易 同培、 薛 纪如、 郭振华 悬竹属 李 德铢、 Chris Stapleton 梨 藤竹属 . 郭 振华、 李德铢 稻亚科 孙 必兴、 王 松 芦 竹亚科 孙必兴 早熟 禾亚科 (除 以下 8 属外) 孙必兴 针 茅属、 芨笈 草属、 落芒 草属、 直芒 草属、 细柄 草属、 粟 草属、 三角 草属、 箭 棒草属 钱 洁 虎尾 草亚科 (除画 眉草属 之外) 孙必兴 画 眉草属 王 松 黍亚科 孙必兴  Tabula Auctorum Fam. Gramineae descr. , subfam. key Sun Bixing Subfam. Bambusoideae (excl. 9 genera) Li Dezhu et Xue Jiru Bonia, Cephalostachyum , Schizostachyum , Indosasa , Ferrocalamus Xue J iarong , Yang Yuming et Li Dezhu Fargesia, Yushania Yi Tongpei , Xue Jiru et Guo Zhenhua Ampelocalamus Li Dezhu et Chris Stapleton Melocalamus Guo Zhenhua et Li Dezhu Oryzoideae Sun Bixing et Wang Song Arundinoideae Sun Bixing Pooideae (excl. 8 genera) Sun Bixing Stipa, Achnatherum , Oryzopsis, Orthoraphium, Ptilagrostis, Nilium, Trikeraia, Agropogon Qian Jie Chloridoideae (excl. Eragrostis) Sun Bixing Eragrostis Wang Song Panicoideae Sun Bixing 
目 录  各 论 332. 禾 本禾斗 Poaceae (Gramineae) 1 索 引 中 名索引 744 经济植 物索引 • 762 拉丁 名索引 767 《云 南植 物志》 已出版 各科中 名索引 799 《云 南植 物志》 已 出版各 科拉丁 名索引 804 
332. 禾 本禾斗 Poaceae (Gramineae)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稀 灌木或 乔木, 有 时具根 茎或匍 匐茎; 在多 年生植 丛中, 不育 苗 (sterile shoots) 与花茎 (秆) 混生; 在一年 生的植 丛中, 仅有 后者。 秆 直立, 上升 或 匍匐, 圆 筒状, 稀 扁平, 有节和 节间, 节间常 中空, 节部 封闭; 枝 为叶鞘 所包, 基部 近秆 面有膜 质透明 的小叶 (称前 叶)。 叶 在节上 单生, 有 时密集 于秆的 基部, 互生, 成 两列, 由 叶鞘、 叶舌 及叶片 组成; 叶鞘包 着秆, 边 缘分离 而呈覆 瓦状, 有时 合生, 基部 常 膨胀, 肩 部有时 向上延 伸成山 字形的 叶耳; 叶舌 膜质, 常退 化成一 圈流苏 状毛, 稀无 叶舌, 竹类植 物中, 在叶^ 与 叶片连 接处的 离轴面 上具有 外叶舌 (external ligule); 叶 片通 常长而 狭窄, 稀 宽阔, 扁平, 有时 内卷或 折叠, 具平行 叶脉, 稀具小 横脉, 基部有 时 抱茎, 基部 外侧有 时向外 突出成 镰弯的 叶耳, 稀渐狭 而成假 叶柄, 有时 在叶^ 顶端具 关节。 花序 为由小 穗组成 的圆锥 花序, 穗 状花序 或总状 花序, 单生, 指状 着生, 或沿一 主轴 排列, 通常 顶生, 有时总 状花序 基部具 有一个 佛焰苞 (不 具叶片 的叶鞘 ), 再由此 等 具佛焰 苞的花 序组成 有叶的 假圆锥 花序。 小穗 由苞片 组成, 苞片 沿一纤 细的轴 (小穗 轴) 相对 排列成 两行, 基部 2 个不 育的苞 片称为 颖片, 两颖 以上的 苞片称 外稃和 内稃, 外 稃一至 多个, 每个外 稃内包 着花及 一个膜 质苞片 (称内 稃), 花、 内稃 及外桴 三者组 成一朵 小花, 小 穗或小 花的基 部向下 延伸角 质化的 部分叫 基盘, 颖 或外稃 先端常 有芒; 小花 两性, 有时 单性, 小而不 明显; 花被 退化为 2 或 3 个 膜质透 明或肉 质的小 鳞片, 称 为 鳞被; 雄蕊 上位, 1 一 6 个, 通常 3 个, 稀 更多; 花丝常 纤细; 花药 2 室, 纵裂, 稀 顶孔 开裂; 子房 1 室, 胚珠 倒生, 常贴 于心皮 的近轴 面上; 花 柱通常 2 个, 稀 1 或 3 个, 常 具羽状 柱头。 果实 多半为 颖果, 果 皮薄而 与种子 贴生, 稀 与种子 分离, 少 有坚果 或 浆果, 种 子富含 淀粉质 胚乳, 胚小, 位于基 部的离 轴面, 种脐 点状或 线状, 位 于近轴 面。 模式属 : Poa Linn. 本科 900 余属, 10000 种 以上, 遍布 全球, 凡种子 植物能 生长的 地方, 均 有其踪 迹, 我国约 250 属, 1 900 种 以上, 云南有 181 属, 888 种 以上。 其 中竹类 26 属, 约 188 种, 禾草 155 属, 约 700 种。 其中有 1 个 新属, 4 个属 为我国 分布新 记录, 30 个属 与 250 种以上 为云南 分布新 记录。 属种 数目的 增多, 都是近 年对云 南省禾 草标本 进行了 普 遍采集 和这次 编志过 程中认 真鉴定 时所发 现的。 禾 本科植 物的经 济价值 很大, 人 类栽培 的谷类 作物、 主要的 牧草、 用途极 广的竹 类, 都是 禾本科 植物。 据有 关文献 记载, 人类食 物中的 95% 均 来自禾 本科。 这 个统计 数字 表明, 禾 本科植 物与人 类的关 系非常 重要。 禾本科 植物胚 的形态 结构是 比较特 殊的, 在科的 分类系 统中越 来越受 重视。 从纵切 面 上看, 其 结构包 括盾片 (scutellum), 胚芽鞘 (coleoptUe)、 胚芽 (plumule) > 中胚轴 (mesocotyle) 、 下胚轴 ( hypocotyle ) 、 胚根鞘 (coleorhiza) 、 盾 片裂片 (scutellum cleft) 
2  云 南植物 志  及 外胚叶 (epiblast) 等。 这些 形态结 构的有 或无, 在 不同的 亚科及 族属中 是不相 同的。 如: 稻 亚科: F+FP 虎尾草 亚科: P+PF 芦竹 亚科: P- PF、 P+PP 黍 亚科: P-PP 早熟禾 亚科: F+FF 竹 亚科: F+PP 公式 中的符 号是: 中 胚轴有 (P), 无 (F); 外 胚叶有 ( + ), 无 (-); 盾片 裂片有 (P), 无 (F); 第一片 叶席卷 (P), 折叠 (F)。 禾 本科是 一个很 自然的 同型科 (homogeneous family), 分类 系统相 当多, 科 下常分 为 2 — 9 亚科。 近代多 数学者 常分为 5 — 9 个 亚科, 亚 科下再 分族。 本 志采用 6 个 亚科的 概念, 除 黍亚科 外亚科 下不再 分族, 直 接检索 到属。 6 个 亚科的 排列顺 序是: 1. 竹亚科 Bambusoideae, 2. 稻亚科 Oryzoideae, 3. A 竹亚科 Arundinoideae, 4. 早熟 禾亚科 Pooideae, 5. 虎 尾草亚 禾斗, Chloridoideae , 6. 黍 亚禾斗 Panicoideae。 亚科 检索表 1 (2) 秆 通常为 木质; 秆箨 与叶鞘 有明显 区别, 箨叶缩 小而常 无显著 中脉; 正常的 叶片有 短柄, 在与叶 鞘连结 处有关 节而易 自叶鞘 上脱落 1. 竹亚科 Bambusoideae 2 (1) 秆 通常为 草质, 稀稍 带木质 (如 芦苇、 甘蔗等 ); 无秆箨 与叶鞘 之别, 仅有正 常叶; 叶片通 常 不具叶 柄', 与叶鞘 连接处 通常无 关节, 故 不易自 叶鞘上 脱落。 3 (10) 小 穗含一 至多数 小花, 如为 2 花 时下小 花为完 全花, 两 侧压扁 或为圆 柱形; 小穗轴 成熟后 脱节于 颖上, 颖或 多或少 宿存。 4 (5) 小 穗的颖 片退化 至肉眼 难见, 通常 仅为残 留于小 穗柄顶 端而成 二个半 月形的 痕迹; 内桴通 常具奇 数脉, 如具 偶数脉 时则为 线形或 包藏于 其囊状 外稃中 2. 稻亚科 Oryzoideae 5 (4) 小 穗的颖 片明显 可见; 内桴 具二脉 成脊。 6 (7) 外桴 具五至 多脉; 叶舌 通常无 纤毛; 胚 的长度 小于颖 果长的 1/4; 鳞被 急尖或 渐尖, 无脉 4. 早熟 禾亚科 Pooideae 7 (6) 外桴具 1 一 3 脉, 或几 无脉; 叶舌具 纤毛或 为一圈 柔毛; 胚 的长度 大于颖 果长的 1/3; 鳞被 截形, 具脉。 8 (9) 外桴 有明显 的脉; 小穗近 圆形; 植株常 高大, 稀低矮 3. 芦 竹亚科 Arundinoideae 9 (8) 外桴 几乎不 具脉; 小 穗两侧 压扁; 植株高 度中等 至小型 …… 5. 虎尾 草亚科 Chloridoideae 10 (3) 小穗含 2 朵 小花, 稀 1 花, 下小 花为雄 花或中 性花, 上小 花几乎 都是完 全花, 能 育花; 小 穗通 常背腹 压扁, 成熟 后连同 颖片一 同脱落 6. 黍亚科 Panicoideae  1 . 竹 亚禾斗 Bambusoideae Nees 乔 木或灌 木状, 稀为藤 本状, 也 有草本 (我国 不产, 以 下的营 养体描 述均指 木本竹 类)。 地 下茎发 达和木 质化, 或成为 "竹 鞭" 在地 中横走 (此 为长 颈薄型 leptomorph); 或无横 走的地 下茎, 而以秆 基的形 式存在 (此 为短 颈厚型 pachymorph), 秆柄短 缩或延 长, 秆 柄有节 而无芽 无根, 它 若作较 长的延 长时, 称之为 "假 鞭" (p seu dorhizome)。 
禾本科  3  秆 散生、 单丛 生或多 丛生, 常中空 并于节 内具横 隔板, 节上具 1 至多数 分枝。 叶 2 型, 有茎 生叶与 营养叶 之分; 茎生叶 * 生 在秆的 各节, 即为 秆箨, 由 箨鞘、 箨舌、 箨 耳和箨 片 组成, 箨耳 和鞘口 缝毛常 存在, 箨片 无柄。 营养叶 2 行排 列互生 于小枝 各节, 其叶鞘 常彼 此重叠 覆盖, 叶鞘 顶端还 可生有 叶舌、 叶耳和 鞘口缝 毛等附 属物, 叶片具 叶柄, 中 脉极 显著, 次脉 明显, 小横 脉易见 或否, 叶柄 基部具 关节, 叶片能 连同叶 柄一起 从鞘上 脱落, 而叶 鞘则在 枝条上 宿留。 木本竹 类为多 年生一 次开花 植物, 花期常 可延续 数月之 久, 个别 种可一 年开一 次花。 花 序有两 种基本 类型, 一 种如普 通禾草 那样, 其发 育是一 次性完 成的, 称为一 次性发 生花序 (semelauctant synflorescence), 其着生 部位都 是在植 株营 养体某 些部分 最上方 的一片 营养叶 之上, 偶可有 小型的 鳞片状 苞片; 后一类 型的基 本结 构是假 小穗, 它是 1 枚小穗 顶生于 极为短 缩的小 枝上所 形成, 而此小 枝除其 基部之 内侧有 1 片先出 叶外, 其上 方的叶 器官退 化为颖 状或外 稃状的 苞片, 其下 方属于 小枝的 部 分之苞 片腋内 常有小 枝芽, 如果 此腋芽 发育, 刚可 成长为 次生假 小穗, 后者的 腋芽也 可能发 育成为 另一再 生的假 小穗, 如此 重复, 最后 可形成 一假小 穗丛, 这 是由各 级假小 穗依 次发育 生长而 成的, 即为 续次发 生花序 (interauctant synflorescence), 它们 着生在 营养 枝甚至 在主秆 的各节 以形成 穗状、 圆 锥状或 球形的 头状等 式样的 花枝。 小穗含 1 至 多枚 小花; 颖 至 数枚; 外桴具 3 — 5 脉及至 多脉, 先 端无芒 或有小 尖头, 罕可具 1 短 直芒 如刺; 内稃具 2 脉或 多脉, 背部具 2 脊 或呈圆 弧形而 无脊, 先端有 时可分 裂或下 凹; 鳞 被多为 3 片, 稀可无 或多至 6 片; 雄蕊 3 — 6, 稀可 多数, 花 丝彼此 分离、 部分 连合, 甚至相 互连成 管状; 雌蕊 1, 花柱 1 一 3, 柱头 1 一 3, 子房卵 圆形、 长椭 圆形或 近 球形, 有时基 部干縮 而作具 柄状。 颖果, 有时 呈坚果 状或梨 果状, 易与 稃片相 分离, 果 皮干燥 或新鲜 时稀可 肉质, 种脐 线形, 几 与果实 同长, 胚小, 多为 F+PP 型 或略变 为其他 类型, 胚 乳多为 单粒淀 粉质。 染色 体基数 x= 12。 竹 亚科在 亚洲、 澳大 利亚、 非洲和 南北美 洲都有 分布, 其中草 本的莪 利竹族 除了其 基部 类群伊 里安竹 Buergersiochloa 分布 在新几 内亚岛 , 以及可 能为莪 利竹属 Olyra 的一 个种 0. latifolia 在非洲 大陆和 马达加 斯加有 分布外 (Clayton et Renvoize 1986 认 为该种 是在大 陆漂移 初期, 由风 媒种子 传播到 非洲的 ), 其他种 类全部 分布在 即热带 美洲。 木 本的竹 族分布 较广, 一般 可分为 9 个亚族 68 属, 约有 1000 种, 但 其在亚 洲的多 样性远 远高 于其他 地区, 共有 6 个亚族 44 属 600 种 (Li, 1999) 我国有 5 亚族 32 属 400 余 种。 温 带的木 本竹子 除北美 青篱竹 Arundiariagigamea 分 布在北 美外, 其 余均分 布在亚 洲 的温带 和高山 地区; 而热带 地区的 木本竹 子的分 布在旧 大陆和 新大陆 呈对应 分布格 局, 新大陆 分布的 3 个亚族 全部为 新大陆 特有, 旧大陆 分布的 3 个 亚族全 部为旧 大陆特 有。 虽然 形态学 方面它 们非常 相似, 但 目前所 有的分 子数据 分析都 显示了 热带支 系在新 旧 大陆之 间的早 期分异 (Clark 等 1995, Zhang 1996, Kelcher et Clark 1997), 这 可能与 地 质历史 上的大 陆漂移 有关。 云南现 记录有 其中的 26 属 188 种, 在 全省各 地均有 分布, 其中滇 西南、 滇南、 滇 东南、 滇西北 和滇东 北的种 类较为 丰富, 而 滇中地 区的种 类相对 较少。 此外, 在 其他相 关书籍 记载的 藤竹属 Dinochloa (毛 藤竹 Dinochloa puberula Mc- Clure 在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记 载在我 国云南 与缅、 老、 越边 境区有 栽培) 和 长穗 竹属 Teinostachyum (云南 长穗竹 Teinostachyum yunnanense Hsueh, nom. nud. 在 
《拉 汉英种 子植物 名称》 和 《中 国大百 科全书 '林 业卷》 中有 记录) 在云南 的分布 尚有待 进一步 的具花 标本的 收集和 研究来 确认。 筱竹属 (落 叶筱竹 Thamnocalamus tenchon- gensis Hsueh et Hui) 系 《怒江 竹类》 (辉, 茂 主编, 1996 年 出版, 中国 农业科 技出版 社) 在 云南的 分布可 能是箭 竹属某 些种类 的误定 所致。 近年 来由于 分子系 统学的 研究, 对 竹亚科 的范畴 作了较 明确的 界定, 即仅包 括木本 的竹族 Bambuseae 和草 本的莪 利竹族 Olyreae 两 个族。 Clark 等 (1995) 利用 叶绿体 nc^F 基 因在广 泛取样 的基础 上对整 个禾本 科作了 系统学 研究, 得 到的分 支树表 明广义 的竹亚 科是多 系的, 其中 包括了 整个禾 本科的 最基部 类群, 即 Streptochaeteae. Anomochloeae 和 Phareae, 这 3 个 族分别 隶属于 Anomochlooideae 和 Pharoideae 两个亚 科, 它们构 成所有 禾本科 其他植 物的姐 妹群。 真正 单系的 竹亚科 仅包括 竹族和 莪利竹 族。 除 基部类 群外其 余的禾 本科植 物分成 2 个大 的单系 类群, 即 PACC 支, 包括 黍亚科 Panicoideae, 芦 竹亚科 Arundinoideae 、 虎尾 草亚科 Chloridoideae 、 假淡竹 叶亚科 Cen- tothecoideae4 个 亚科, 和 BOP 支, 包括 竹亚科 Bambusoideae、 稻亚科 Oryzoideae 和早 熟 禾亚科 Pooide ae 3 个 亚科, 加上 基部的 2 个 亚科, 整个 禾本科 应分成 9 个 亚科。 在 BOP 支中, Puelia 处于 基部, 竹亚 科与稻 亚科相 近缘, 是早 熟禾亚 科的姐 妹群。 在竹亚 科中, 草 本的莪 利竹族 和木本 的竹族 各是一 个单系 类群, 它 们有共 同的祖 先。 在 草本竹 子中, 伊里 安竹属 Buergersiochloa 处 于莪利 竹族的 基部, 是 其他草 本竹子 的姐 妹群。 分 子系统 学的研 究结论 支持将 木本竹 子分成 2 大支: 热带竹 子和温 带竹子 (Clark 等 1995, Zhang 1996, Kelchner et Clark 1997) , 热带 竹子又 分成新 大陆热 带和旧 大 陆热带 2 个单系 支系。 其中 温带支 系包括 了青篱 竹亚族 Arundinariina^ 倭 竹亚族 Shibataeinae 和总序 竹亚族 Racemobambosinae。 在 热带支 系中, 旧 大陆热 带亚支 系包括 了箣 竹亚族 Bambusinae、 梨竹 亚族] VIelocanninae 和 Nastinae, 新大 陆热带 亚支系 包括了 Chusqueinae, Arthrostylidiinae 和 Guaduinae 3 个亚族 (Li 1999)。 这与主 要根据 两种花 序 类型而 将竹亚 科分成 2 个 超族和 若干个 族的耿 氏系统 (见 《中 国植 物志》 第九 卷第一 分册) 有很大 不同。 分属 检索表 1 (34)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无横走 的竹鞭 (有 时具 "假 鞭", 但假 鞭节上 无根, 无芽, 乃是秆 柄之延 伸) 2 (23) 花序 续次性 发生; 雄蕊 6。 3 (16) 小穗 (1 至) 多花; 子 房具明 显的宿 存物。 4 (15) 秆 柄短; 秆 在地面 呈单丛 (箣 竹亚族 Subtrib. Bambusinae) 5 (14) 秆中部 每节多 分枝, 分枝 远比主 秆细。 6 (13) 颖果; 秆常 直立, 稀半 攀缘。 7 (12) 内桴 先端具 凹缺; 秆箨 早落, 稀 迟落。 8 (9) 花序 轴节间 明显, 且具 关节; 鳞被 3; 秆梢 头常直 立或稍 弯曲; 箨耳常 明显; 叶片 常小型 1. 条卞 竹属 Bambusa 9 (8) 花序轴 节间极 短縮, 不具 关节; 鳞被 缺如; 秆 梢头常 下垂; 箨耳不 发达; 叶片常 大型。 
禾本科  11) 全部小 花之内 稃均具 2 脊; 花丝 连合成 管状; 秆常 具淡黄 色条纹 4. 巨竹属 Cigantochloa 10) 顶 端小花 (或 惟一 小花) 之内稃 圆卷; 花 丝分离 或合生 成薄管 3. 牡竹属 Dendrocalamus :7) 内 桴先端 深裂至 全长的 1/3; 秆箨 宿存; 秆密 集成丛 2. 泰竹属 Thyrsostachys :6) 浆果状 颖果, 近 球形; 攀缘状 竹类; 小穗具 2 小花; 鳞被 3 …… 5. 梨 藤竹属 Melocalamus :5) 秆中部 每节单 分枝, 分枝 与主秆 近等粗 6. 单 枝竹属 Bonia :4) 秆柄 长可达 1 米; 秆在 地面呈 多丛或 散生状 (总序 竹亚族 Subtrib. Racemobambosinae) … 11* 总序竹 Racemobambos :3) 小穗具 单花; 子房 顶端之 宿存物 细长, 渐尖 且坚硬 (梨 竹亚族 Subtrib. Melocanninae) • :22) 秆 柄短; 地 面秆呈 单丛。 :21) 颖 2 — 3; 鳞被 3; 秆节间 表面常 光滑。 :20) 小 穗轴具 关节; 小穗不 成头状 8. 薄竹属 Leptocanna 19) 小穗 轴不具 关节, 延伸 于小花 之外; 小穗常 呈头状 9. 空竹属 Cephalostachyum :18) 颖 0; 鳞被 0; 秆节 间表面 常粗糙 7. 葸 箬竹属 Schizostachyum 17) 秆柄 长可达 3 米; 地 面秆成 多丛, 或散生 …… • 10. 泡竹属 Pseudostachyum :2) 花序 一次性 发生; 雄蕊 3 ( 青篱 竹亚族 Subtrib. Arundinarii nae )。 :33) 秆中 部每节 3 至多 分枝, 分枝 远较主 秆细; 叶片 常中、 小型。 :28) 花序镰 序状; 小穗 纤细; 常生于 中海拔 至低海 拔河谷 地区。 :27) 秆 直立; 秆中 部每节 分枝极 多数, 分枝近 等粗; 箨 片针状 或锥状 14. 镰 序竹属 Drepanostachyum 26) 攀缘 竹类, 稀秆 直立; 秆 具明显 主枝, 主枝 可取代 主秆; 箨片 发达, 叶 状或宽 披针形 …… 15. 悬竹属 Ampelocalamus 25) 花 序紧缩 在叶鞘 (佛 焰苞) 之内或 开展, 但 不为镰 序状; 小穗常 粗壮; 生于 中山至 亚高山 地区。 :32) 秆 柄通常 较短; 地 面秆呈 单丛, 稀较 疏散。 :31) 秆中 部每节 5 — 9 分枝; 节内 无根刺 12. 箭竹属 Fargesia :30) 秆中 部每节 3 分枝; 节 内具气 生根刺 16. 香竹属 Chimonocalamus :29) 秆 柄通常 较长; 地 面秆成 多丛, 或散生 13. 玉 山竹属 Yushania :24) 秆中 部每节 1 分枝; 分枝 与主秆 等粗; 叶 片大型 '… 17. 贡 山竹属 Gaoligtfngshania 1) 地 下茎长 颈薄型 (或称 细长型 ), 具横走 的竹鞭 :42) 花序 一次性 发生, 小穗 下方无 苞片。 :39) 秆中 部每节 3 至多 分枝, 叶 片小至 中型。 :38) 雄蕊 6 18. 酸竹属 Acidosasa :37) 雄蕊 3 19. 青 篱竹属 Arundinaria :36) 秆中 部每节 1 分枝; 叶片 大型。 :41) 颖果; 秆 小型, 灌 木状竹 21. 箬竹属 Indocalamus :40) 浆 果状; 秆 中型, 乔 木状竹 20. 铁竹属 Ferrocalamus :35) 花序 续次性 发生, 小穗下 方常托 以苞片 (倭 竹亚族 Subtrib. Shibataeinae) :44) 雄蕊 6 22. 大 节竹属 Indosasa :43) 雄蕊 3。 :50) 秆中 部每节 3 分枝。 
• 6 •  云 南植物 志  23. 唐竹属 Sinobambusa 24. 方竹属 Chimonobambusa 25. 節竹属 Qiongzhuea -… 26.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46 (47) 箨 片发达 47 (46) 箨片 退化。 48 (49) 花 序具小 苞片; 秆节 内具气 生根刺 49 (48) 花序 每节具 一大型 苞片; 秆节 间无气 生根刺 50 (45) 秆 每节具 2 分枝  1 . 莉竹属 Bambusa Schreb. nom. cons. 乔木状 竹类, 少 数为灌 木状。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通常 直立, 先端常 劲直或 稍 弯曲; 节间圆 筒形, 秆环较 平坦; 秆 每节分 枝为数 枝乃至 多枝, 簇生, 主枝较 为粗长 (单竹 亚属的 种类一 般近相 等), 且能 再分次 级枝, 秆 下部分 枝上所 生的小 枝有时 缩为硬 刺 或软刺 (箣 竹亚属 )。 秆箨 早落或 迟落, 稀有近 宿存, 鲜时 常为绿 色或黄 绿色; 秆箨 常 具箨耳 两枚, 稀不甚 明显或 退化; 箨 片通常 直立, 但亦有 外展乃 至向外 反折, 在箨鞘 上 宿存或 脱落。 叶 片顶端 渐尖, 基 部多为 楔形, 或 可圆形 乃至心 脏形, 小 横脉通 常不显 著。 花序 为续次 发生。 假小 穗单生 或数枚 以至多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含 2 至 多枚小 花, 顶端 1 或 2 枚 小花常 不孕, 或小 穗上下 两端的 小花皆 为不完 全花, 基 部托以 1 至更 多 的具芽 苞片; 小 穗轴具 关节, 其节 间显著 较长, 故 小花之 间彼此 较疏离 (在绿 竹亚属 和慈竹 节间较 短而较 为紧靠 ), 成熟后 易折断 (但在 慈竹中 不折断 >; 颖 1 一 3 片, 或有 时 缺如; 外稃 宽而具 多脉, 各 孕性小 花的外 稃几近 等长; 内稃具 2 脊, 边宽而 内折, 与 其 外稃近 等长, 但较 之稍窄 或甚窄 (单竹 亚属如 此); 鳞被 2 或 3, 常于 边缘被 纤毛; 雄蕊 6, 花丝常 分离, 花药 常于顶 端凹缺 或具小 尖头; 子房通 常具子 房柄, 顶端 增厚而 被毛, 具长 或短的 花柱, 柱 头通常 3 分, 稀为 单一或 2 分的, 细长而 被毛, 羽 毛状。 颖 果 通常圆 柱状, 顶部 被毛, 对向 内桴的 一面具 腹沟槽 (种脐 ); 果皮 稍厚, 在顶 端与种 子 分离。 笋 期夏秋 两季。 本属 100 余种, 分布于 亚洲、 非 洲和大 洋洲的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60 余种, 主产 华东、 华 南及西 南部。 云南有 21 种, 主 要分布 在南部 热区, 但慈竹 B. emeiensis (Sinocalamus af finis) 和绵竹 B. intermedia 在 滇中地 区广为 栽培。 小 琴丝竹 B. multiplex cv. "Alphonse-Karr" 、 , 艮丝竹 B. multiplex cv. "Silverstripe" 和 观音竹 B. multiplex var. "Riviereorum" 等 也栽培 较广。 本属 竹类有 较大经 济利用 价值, 车筒竹 B. sinospinosa 竹 材厚实 坚硬, 抗压 力强, 为 建筑、 水利 工程、 担杠和 支持等 用材。 慈竹 B. emeiensis (Sinocalamus affinis) , 大薄 竹 B. pallida, 青皮竹 B. textilis 和 灰秆竹 B. polymorpha 等 材薄而 柔韧, 抗拉 力强, 为 编织 良材, 用以编 制篮、 笠、 席、 筐以及 各种精 细竹器 和工艺 品等。 佛肚竹 B. ventri- cosa、 大 佛肚竹 B. vulgaris cv. Wamin、 黄金 间碧竹 B. vularis cv. Vittata 和 孝顺竹 B. multiplex 为重要 的观赏 竹类。 
分种 检索表  1 (28) 秆壁 较厚, 节 间长度 中等, 一般在 30 厘米 以下; 主枝 明显较 粗壮; 箨 片基底 之宽约 与箨鞘 顶端近 相等或 较窄时 亦为鞘 顶端的 2/5 以上, 箨片 直立。 2 (21) 秆和 枝条各 节不具 枝刺。 3 (4) 小穗轴 短缩, 各小花 成熟时 不逐节 脱落; 箨鞘 革质, 质地 较坚韧 (II. 绿 竹亚属 Subg. Den- drocalamopsis) 10. 龙丹竹 B. rongchengensis 4 (3) 小穗轴 较长, 各小 花成熟 时逐节 脱落; 箨鞘硬 纸质, 质 地较脆 (I. 孝顺 竹亚属 Subg. Ule- ba)。 5 (18) 箨耳中 较大的 一枚宽 1 厘米或 更宽。 6 (13) 箨 片基底 约占箨 鞘顶端 的一半 以上。 7 (12) 箨鞘背 面密被 棕色或 暗褐色 刺毛。 8 (9) 箨舌高 1.5 — 2 毫米; 箨 鞘先端 为广三 角形, 顶部为 圆拱形 1. 马甲竹 B. tulda 9 (8) 箨舌高 3 — 5 毫米; 箨 鞘先端 为近截 形或为 两侧不 对称的 拱形。 10 (11) 箨鞘 形宽而 较矮, 长度 不及基 底宽的 一半, 先端为 极宽的 拱凸弧 形或近 平截; 箨耳 在箨鞘 上 并不向 下倾斜 2. 俯竹 B. nutans 11 (10) 箨 鞘形状 较长, 长度常 超过基 底宽的 一半, 先 端呈两 侧不对 称的弧 拱形; 箨 耳中较 大的能 沿箨鞘 顶端之 一侧向 下倾斜 3. 缅 甸箣竹 B. burmanica 12 (7) 箨鞘背 面无毛 4. 青秆竹 B. tuldoides 13 (6) 箨片 基底约 占箨鞘 顶端的 一半或 更窄。 14 (15) 箨耳 彼此不 等大; 箨鞘先 端作两 侧不对 称而上 拱的宽 弧形, 鞘 背面仅 在近内 侧的边 缘处被 小刺毛 5. 硬头黄 B. rigida 15 (14) 箨耳 彼此近 等大; 箨 鞘先端 拱凸并 波曲, 呈 "山" 字形, 鞘背 面全部 被毛。 16 (17) 箨鞘 背部被 淡棕色 或白色 绢毛; 箨耳高 2. 5 — 3 毫米; 箨舌高 7 — 8 毫米; 叶 片下表 面密被 短柔毛 6. 灰秆竹 B. polymorpha 17 (16) 箨鞘背 部被黑 褐色小 刺毛; 箨耳高 0.8 — 1 厘米; 箨舌高 3 — 4 毫米; 叶 片下表 面无毛 …… 7. 龙头竹 B. vulgaris 18 (3) 箨耳 中较大 的一枚 宽不及 1 厘米。 19 (20) 箨 耳较大 而显著 8. 大薄竹 B. pallida 20 (19) 箨耳极 微小或 不明显 9. 孝顺竹 B. multiplex 21 (2) 秆和 大枝各 节具小 枝特化 而成的 枝刺, 箨鞘 常为坚 韧不脆 裂的牛 皮质或 厚革质 (III. 箣竹 亚属 Subg. Bambusa) 22 (25) 秆下 部枝条 于节处 具有许 多锐利 的硬质 枝刺, 并能相 互交织 成网状 刺丛。 23 (24) 箨 鞘背面 仅基部 被茸毛 : 11. 车筒竹 B. sinospinosa 24 (23) 箨 鞘背面 全部密 被暗棕 色刺毛 12. 箣竹 B. blumeana 25 (22) 秆 下部枝 条于节 处多少 具硬质 或软质 枝刺, 但 不交织 成网状 刺丛。 26 (27) 箨耳 较大, 其 大耳宽 1—1.5 厘米, 秆 正常, 无肿胀 13. 马蹄竹 B. lapidea 27 (26) 箨耳 较小, 其 大耳宽 0.5 — 0.6 厘米, 畸 形秆, 节 间短缩 且基部 肿胀, 呈瓶状 14. 佛肚竹 B. ventricosa 
8  云 南植物 志  28 (1) 秆壁 较薄, 节 间一般 很长, 主枝不 显著, 同一 秆节各 枝彼此 几同粗 (绵 竹、 疙瘩竹 秆壁稍 厚, 主枝稍 明显) ;箨 片通常 外翻, 基 部宽度 仅为箨 鞘顶端 的一半 或更窄 (疙 瘩竹 例外) (III. 单 竹亚属 Subg. Lingnania) 29 (40) 幼 秆节间 有毛, 有或无 白粉。 30 (33) 秆壁 较厚, 达 1.5 — 2 厘米。 31 (32) 节内无 絨毛, 但 节下具 一圈黄 褐色绒 毛环; 箨 片基部 与箨鞘 顶端近 等宽; 无叶耳 及璲毛 15. 挖接竹 B. tengchoi^ensis 32 (31) 节内 被白色 絨毛, 节下无 毛环; 箨 片基部 占箨鞘 顶端的 1/3 — 1/2; 叶耳长 卵形, 具 弯曲缝 毛 16. 绵竹 B. intermedia 33 (30) 杆壁 较薄, 厚度在 0.8 厘米 以下。 • 34 (35) 箨环或 其上下 方均无 毛环; 箨 鞘背面 无毛或 仅基部 被棕色 刺毛, 箨 耳明显 存在且 不相等 17. 青皮竹 B. textilis 35 (24) 箨环或 其上下 方均有 毛环; 箨鞘 背面有 刺毛, 箨耳不 明显或 缺如。 36 (37) 箨环上 无毛, 但其 上下方 在下部 各节上 均有绒 毛环, 无 鞘基残 留的木 栓质环 18. 慈竹 B. emeiensis 37 (36) 箨环上 密生毡 状长毛 环或有 时随箨 脱落, 但具鞘 基残留 的木栓 质环。 38 (39) 节间长 60 — 80 厘米, 有 时可达 1 米, 表面 具纵细 条纹; 鞘 口缝毛 发达, 长 10 毫米, 箨鞘 背面 无白粉 19. 毛 环单竹 B. yunnanensis 39 (38) 节间长 20 — 50 厘米, 表 面无纵 条纹; 鞘口 缝毛不 显著, 长 3 — 5 毫米, 箨鞘 背面幼 时在刺 毛间具 成为密 条纹的 白蜡粉 20. 料慈竹 B. distegia 40 (29) 幼秆 无毛, 但有 显著的 白蜡粉 21. 粉单竹 B. chungii  1. 马甲竹 (广东 ) Bambusa tulda Roxb. (1832); Gamble (1896) *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8 — 12 米, 直径 5 — 8 厘米, 梢头微 弯拱, 节间长 36 — 46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被白 蜡粉, 秆壁 较厚, 基部数 节节下 具一圈 灰白色 絹毛, 并有气 生根;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 杆的第 1 节开始 分枝, 主 枝明显 较长。 秆箨 早落; 箨鞘厚 革质, 新鲜 时为黄 绿色, 后变为 灰色, 背 面于幼 时被白 蜡粉, 并密 生脱落 性暗褐 色贴生 刺毛, 先端 为广三 角形, 顶 部为圆 拱形, 边缘被 极短的 纤毛; 箨耳 显著不 等大, 波状强 褶皱, 边 缘具弯 曲的缝 毛, 大耳明 显向下 倾斜, 其 下斜的 程度可 达箨鞘 全长的 1/3, 长肾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4. 5 — 5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箨舌高 1.5 — 2 毫米, 全缘, 无 毛或被 极短的 纤毛; 箨 片 直立, 等边三 角形, 背面 无毛, 腹面被 槌毛或 粗糙, 基部 做心形 或圆形 收缩后 向两侧 外展而 与箨耳 相连, 箨片 基部宽 为鞘口 先端的 5/8, 近 基部的 边缘呈 波状。 叶鞘 无毛, 纵肋 明显, 叶耳不 发达或 缺如, 鞘口两 侧各具 1 一 2 根直立 璲毛或 早落; 叶舌 截形, 高 1 毫米; 叶柄长 2 毫米, 近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2 — 20 厘米, 宽 1.5 — 2. 5 厘 米,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先端 渐尖, 上面无 毛或有 时近基 部被短 硬毛, 下面密 生短柔 毛。 假小穗 在花枝 每节上 单生或 2 — 5 枚 簇生, 长 2. 5 — 7. 5 厘米, 宽 0.5 厘米, 线形或  * 表 示原书 有图, 下同。 
禾本科  9  狭披 针形, 淡 绿色, 含 4 一 6 枚 小花, 顶端 1 一 2 小花 不孕; 小穗轴 节间呈 棒状, 先端具 小 纤毛; 颖 1 一 2 枚, 外稃长 1.2 — 2. 5 厘米; 内桴 稍短于 外稃, 脊间具 5 — 7 脉; 鳞被 3; 雄蕊 6 枚; 子房倒 卵形, 顶 部被长 硬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3 枚, 羽 毛状。 果 实长圆 形, 长 0.8 厘米。 笋期 7 — 9 月。 花期 甚长, 多在 春末及 夏季。 产滇 西南和 滇南。 西藏东 南部、 广东、 广 西也有 分布。 孟加 拉国、 印度和 缅甸也 有。 杆可 作建筑 用材。 2. 俯竹 (中 国植 物志) Bambusa nutans Wall . ex Munro (1868); Gamble ( 1896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高 8 — 14 米, 直径 6 — 8 厘米, 节间长 30 — 40 厘米, 幼 时被白 腊粉, 壁厚, 基部 数 节间偶 有不甚 明显的 2 或 3 条淡 黄色纵 条纹; 节处 于箨环 之上下 各一圈 灰白色 絹毛, 基部 的节还 生有短 气根; 分 枝常自 秆基部 第四节 开始, 多枝 簇生, 中央 3 枝显 著较粗 长。 秆箨 早落, 革质, 长度 通常不 及其基 底宽的 一半, 背 面贴生 暗棕色 刺毛, 尤 以其两 侧和底 缘被毛 较密, 而在背 部则较 稀疏, 先端 作极宽 的弧拱 而近呈 截形; 箨耳并 不在箨 鞘顶 端向下 倾斜, 两 耳稍不 相等, 长 2 — 2. 5 厘米, 宽 1.3 — 1.5 厘米, 具波状 皱褶, 边 缘被长 缝毛; 箨 舌高约 5 毫米, 齿裂, 被 短流苏 状毛; 箨片 直立, 宽短, 稍呈不 对称的 宽 卵状三 角形, 两表面 均被淡 色的小 刺毛, 尤以 内面脉 间被毛 较密, 先 端急尖 具硬尖 头, 基部两 侧稍收 窄后即 与箨耳 相连, 此 相连部 分约为 1 厘米, 其 基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3/4。 叶鞘近 无毛, 纵肋 隆起, 背部具 中脊; 叶耳 微小或 缺如, 如 存在则 具有少 数 缝毛; 叶舌高 1 毫米背 面被微 硬毛, 先端近 截形或 圆拱; 叶片宽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2 — 20 厘米, 宽 1.2 — 1.8 厘米, 上表面 深绿而 无毛, 下 表面淡 灰色而 密生长 柔毛, 先端长 渐尖, 且为粗 槌钻状 尖头, 基 部宽楔 形或近 圆形;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花果 未见。 产耿马 、西双 版纳; 生于山 坡季雨 林内。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泰国、 越 南也有 分布。 秆 壁厚, 材质 坚韧, 可 做建筑 用材。 3. 缅 甸箣竹 (新拟 ) 缅甸竹 (中国 植物志 ), 缅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与 Burmabambuselegans 汉名重 赘), 埋卡 (西双 版纳傣 语). Bambusa burmanica Gamble ( 1896 ) * ; Holttum ( 195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8 — 15 米, 直径 7 — 10 厘米; 节间长 30 — 45 (-60) 厘米, 近 实心, 空腔直 径约 4 毫米, 幼 时绿色 而疏生 紧贴的 棕色小 刺毛, 老 时则变 黄色而 无毛; 节处稍 隆起, 并于 箨环之 上下方 各环生 一圈灰 白色或 黄白色 绢毛, 秆下部 数节常 生有短 气根。 秆箨早 落, 宽 而短, 其 长度常 超过基 部宽的 一半, 背 面在两 侧的上 半部密 被伸展 或紧贴 的棕色 刺毛, 先端 稍成不 对称的 拱形; 箨耳不 相等, 稍有 皱褶, 边缘被 缝毛, 大 耳沿箨 鞘顶端 一侧 稍向下 倾斜, 其下斜 程度可 达箨鞘 全长的 1/5, 长圆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约 1 厘米, 末端稍 外延并 伸出箨 鞘边缘 之外, 小耳椭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约 
10  云 南植物 志  8 毫米; 箨舌高 3 毫米, 近 全缘, 边缘 被极短 的白色 纤毛; 箨片 直立, 稍 呈不对 称的宽 卵形, 腹面 脉间被 淡色小 刺毛, 先端 急尖, 具 锐利硬 尖头, 基部近 于心形 收窄后 即向两 侧外延 与箨耳 相连, 此 相连部 分约为 1 厘米, 箨 片基部 宽度约 为箨鞘 先端的 5/7。 叶鞘 背面 无毛, 纵肋 隆起, 背部 具脊, 边 缘被短 纤毛; 叶 耳小, 斜 卵形, 边缘具 缝毛; 叶舌 高约 1 毫米, 背 面被微 硬毛, 先端近 截形;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1.5 一 3 厘米, 上 表面近 无毛, 下 表面粉 绿色并 密生短 柔毛, 先端渐 尖而具 粗槌钻 尖头,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叶柄长 3 — 4 毫米。 花果 未见。 产 盈江、 陇川、 瑞丽, 常见 于村寨 附近。 缅 甸和印 度东北 部也有 分布。 秆 通直, 可用于 做建筑 用材。 4. 青秆竹 (香港 竹谱) 花眉竹 (广 州植 物志) BambusatuldoidesMunro(1868); 广州 植物志 (1956); 香 港竹谱 (1985); 中国植 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4a. 青秆竹 (原 变型) f. tuldoides 本变 型云南 不产。 原产 广东、 香港, 四川有 栽培。 4b. 鼓节竹 (栽培 变型) cv. swolleninternode N. H. Xia (1985). 秆高 6 — 10 米, 直径 3 — 5 厘米, 梢头微 下弯; 节间长 28 — 36 厘米, 圆 筒形, 但下 部节 间极为 短缩, 长 10 — 20 厘米, 且基部 肿胀, 微被白 蜡粉, 无毛, 或 有时节 下具一 圈 棕色小 刺毛, 后 脱落, 绿色, 无 纵细线 棱纹, 中空, 箨环 隆起, 狭窄, 灰 白色, 初时 有 灰白色 绒毛, 秆 环平, 下部数 节上有 气生根 一圈, 密被 灰褐色 絨毛。 秆的第 3 — 5 节 开始 分枝, 分枝 斜展。 箨鞘 早落, 新鲜时 为黄绿 色至棕 红色, 后变为 灰色, 软 骨质, 三 角形, 长 16 — 26 厘米, 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2, 基部宽 23 — 25 厘米, 背面 无毛, 纵脉纹 细而 明显, 小 横脉不 发育, 边缘有 的灰色 纤毛; 箨耳不 等大, 外面 灰色, 内面紫 褐色, 边缘具 波曲或 劲直长 4 一 10 毫米的 缝毛; 箨舌圆 弧形, 淡 黄色, 内面 无毛, 背面 有褐色 小 刺毛, 高 3 — 4 毫米, 边 缘有长 1 一 2 毫米 的齿状 流苏; 箨片 直立, 三 角形, 基 部通常 不 收缩, 长 6 — 16 厘米, 宽 5 — 10 厘米, 背面 无毛, 纵 脉纹稍 明显, 内面 有稀疏 棕褐色 小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边 缘有微 锯齿。 小 枝具叶 6 — 9 枚; 叶鞘淡 绿色, 无毛, 纵脉纹 不 明显, 上 部纵脊 明显, 边缘有 灰色短 纤毛; 叶耳长 圆形, 淡 紫色, 边 缘有长 2 — 4 毫 米 的淡紫 色至灰 色直立 缝毛; 叶舌截 平形, 淡黄 绿色, 无毛, 高约 0.5 — 1 毫米; 叶柄 长 1 一 1.5 (2) 毫米, 有灰 白色短 柔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18 厘米, 宽 1.2 — 2. 2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上面 绿色, 无毛, 背面浅 绿色, 有较密 的灰白 色短柔 毛, 次脉 3 — 4 (5)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边 缘有小 锯齿。 花果 未见。 笋期 6 — 9 月。 滇中园 林中有 栽培。 原产 广东。 可用 做园林 观赏。 5. 硬头黄 (四川 ) 图版 1: 1-9 硬 头黄竹 (四川 ) 
禾本科  11  图 版 1 1 一 9. 硬头黄 BambusarigidaKengetKengf. , 1. 秆的一 段, 2. 小枝 和叶, 3. 秆箨, 4. 第 一颖, 5. 第 二颖, 6. 外稃, 7. 内稃, 8. 雄蕊, 9. 雌蕊; 10 — 11. 灰秆竹 B. polymorphaMunro, 10. 秆的一 段及 枝叶, 11. 秆箨 上部。 (李 楠绘, 吴锡麟 修改) 
12  云 南植物 志  Bambusa rigida Keng et Keng f . (194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5 — 12 米, 直径 3 — 8 厘米, 尾梢略 弯拱, 下部 劲直, 节间长 28 — 40 (50) 厘 米, 无毛, 幼时薄 被白色 蜡粉, 秆壁厚 1 一 1.5 厘米, 节处稍 隆起, 偶在 秆基部 第一节 的 箨环之 上方环 生一圈 灰白色 绢毛, 分枝自 杆基部 第一或 第二节 开始, 以 数枝乃 至多枝 簇生, 主枝 显著较 粗长, 直径粗 4 一 6 毫米。 秆箨 早落, 硬 革质, 背面于 下半部 近内侧 边 缘贴生 暗棕色 刺毛, 老时变 无毛, 先 端向外 侧倾斜 而呈稍 不对称 的宽弧 拱形; 箨耳不 相等, 略有 皱褶, 深 褐色, 边缘 被波曲 状长约 1 厘米的 缝毛, 大耳 通常呈 卵形, 长 2.5 厘米, 宽 1.5 厘米, 在秆 上部者 近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小耳卵 形或近 圆形, 其大小 仅为大 耳的 2/3; 箨舌高 2. 5 — 3 毫米, 条裂, 边缘 具流苏 状毛, 毛 落后而 呈细齿 状或啮 蚀状; 箨片 直立, 易 脱落, 呈近于 对称的 卵状三 角形至 卵状披 针形, 背面 贴生极 疏的棕 色小刺 毛, 腹面近 基部的 脉间密 生棕色 小刺毛 而上部 粗糙, 先端渐 尖具硬 尖头, 基部作 圆形收 窄后 即向两 侧外延 与箨耳 相连, 此相连 部分为 3 — 4 毫米, 边缘近 基部被 纤毛, 箨片基 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2/5。 叶 鞘背面 无毛, 纵肋 隆起, 仅 外侧边 缘被短 纤毛; 叶耳 椭 圆形, 边缘 具少数 缝毛; 叶舌高 0.5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7. 5 — 1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上表 面无毛 或仅近 基部被 疏毛, 下表面 密生短 柔毛, 先端渐 尖具细 尖头, 基部 楔形, 次脉 4 一 9 对。 假小穗 单生或 以数枚 乃至多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当多 枚簇生 成丛时 其中多 为不孕 小穗, 单 生者则 多为发 育良好 的孕性 小穗, 后者长 3 — 4. 5 厘米, 含小花 3 — 7 枚, 基部 托以数 枚具芽 苞片, 小穗 轴节间 形扁, 无毛, 长 2 — 4 毫米, 顶端 膨大呈 杯状; 颖椭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多脉, 先端 急尖;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具 多脉, 中 脉隆起 成脊, 先 端具短 尖头; 内稃较 其外稃 稍短, 具 2 脊, 脊于 上部被 纤毛, 脊间 5 脉; 鳞被 3, 长 1.5 — 3 毫米, 上部边 缘被长 纤毛, 前方 2 片半 匙形, 后方 1 片稍 较长, 倒 卵状披 针形; 花药长 4 一 6 毫米, 顶端被 画笔状 毛; 子房具 3 棱, 卵 球形, 具柄, 连柄长 2 — 2. 5 毫米, 顶 部被糙 硬毛, 花柱 被毛, 长 1.5 — 2 毫米, 柱头 3, 被 短毛, 长不及 1 毫米。 产 屏边、 广南、 麻 栗坡、 巧家、 绥江; 平坝、 河边 或村落 附近有 栽培。 分 布于四 川, 广东、 广西和 贵州有 栽培。 秆 材硬而 坚实, 且 其下部 挺直, 常 用作农 具柄、 棚架, 少用于 编织。 6. 灰秆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1: 10—11 埋崩 (西 双版纳 傣语) Bambusa polymorpha Munro (1968); Gamble (1896)*;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高 15 — 20 米, 直径 7 — 15 厘米, 尾梢弧 拱形; 节间灰 绿色, 长 30 — 45 (—65) 厘米, 幼时被 白粉状 糠秕; 秆 壁厚, 节稍 显露, 基部数 节各环 生一圈 气根; 分枝 常自秆 中下部 开始, 多枝 簇生, 细长而 弯拱。 秆箨近 宿存, 革质, 坚韧, 宽 而短, 背面 密被淡 棕色 和白色 绢毛, 先 端近于 对称的 山字形 上凸, 即箨鞘 与箨片 相连接 处略呈 拱形, 而箨 鞘与 箨耳连 接处略 下凹; 箨耳近 相等, 位于箨 鞘顶端 两侧, 并 不向下 倾斜, 宽 带形, 长 
禾本科  13  7 — 8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强 皱褶, 其末端 渐狭, 且延 伸于箨 鞘边缘 之外而 成镰刀 形, 一枚 箨耳和 末端指 向上, 而另一 枚的末 端则指 向下, 边缘均 密生长 1 一 1.5 厘米的 粗糙粗 璲毛; 箨舌高 7 — 8 毫米, 边缘被 短流苏 状毛; 箨片 直立, 近于对 称的宽 卵形, 先端 急尖具 锐利硬 尖头, 基 部略加 收窄后 即与两 侧箨耳 相连, 此 相连部 分约为 2.5 厘 米, 背面 被棕色 绢毛, 腹面 于脉间 密生暗 褐色小 刺毛, 边 缘下部 密生波 曲状粗 刚毛, 其 基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1/3。 叶鞘背 面被粗 硬毛, 背具 中脊, 纵肋稍 隆起; 叶耳微 小或 缺如, 存在 时则近 圆形, 边 缘具少 数粗短 缝毛; 叶舌极 低矮, 拱形, 边缘微 齿裂; 叶 片线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 9 一 15 毫米, 幼时两 表面均 被毛, 老 时仅于 上表面 近基部 和下表 面的中 脉两侧 被毛, 先端渐 尖具粗 糙钻状 尖头, 基部 为不等 边的圆 形或 楔形。 假小 穗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基部托 以鞘状 苞片; 小穗圆 柱形, 光亮, 长 1 一 1.5 厘米, 含小花 2 — 3 枚, 顶生 1 枚 为不孕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形扁, 无毛; 颖 1 一 3, 卵形, 先 端具短 尖头; 外稃 卵形, 多脉, 先端 亦具短 尖头; 内 桴等长 或稍长 于其外 稃, 披 针形, 具 2 脊, 脊上 无毛, 先端 急尖; 鳞被 3, 后 方一片 较小, 具 3 — 5 脉, 边 缘被短 纤毛; 花药 紫色, 顶 端钝, 有 时具细 尖头; 子房 卵形, 顶端 被毛, 花 柱短, 柱头 3, 被白色 短毛。 颖果 倒卵形 而一面 压扁, 长约 5 毫米, 顶端 被毛, 并有 残留的 花柱。 笋期 7 — 8 月 。 产 勐腊; 生于山 地季雨 林内, 也有 栽培。 缅甸、 泰国 和印度 东北部 也有。 秆材 为建造 竹楼的 墙壁、 楼板 和屋顶 的上好 材料。 7. 龙头竹 (台 湾植 物志) 牛角竹 (金平 ) Bambusa vulgaris Schrazhgber ex Wendland (1810) * ; Gamble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 W. C. Lin (1967) et (1974)* ; 台湾 植物志 ( 1978) * ;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Soderstrom et Ellis (1988) * ; Chia et C. Y. Sia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os arundinaria Retz. ( 1978 )*; Bambusa arundinacea ( Retz. ) Willd. (1789)*; B. thouarsii Kunth (1830)* ; B. surinamensis Rupr. (1839)* et (1840)*; Leleba vulgaris (Schrad. ) Nakai (1933). 7a. 龙头竹 (原 变型) f. vulgaris 秆稍 疏离, 高 8 — 15 米, 直径 6 — 10 厘米, 尾梢 下弯, 基 部挺直 或略呈 "之" 字形 曲折; 节间深 绿色, 长 20 — 30 厘米, 幼时 稍被白 蜡粉, 并 贴生以 淡棕色 刺毛, 老则无 粉 无毛, 秆壁 稍厚; 节处稍 隆起, 秆基数 节具短 气根, 并于 箨环之 上下方 各环生 一圈灰 白色 绢毛; 分枝 常自杆 下部节 开始, 每 节数枝 至多枝 簇生, 主枝较 粗长。 秆箨 早落, 背 面密生 脱落性 暗棕色 刺毛, 干时 纵肋稍 隆起, 先 端在与 箨片连 接处呈 拱形, 但在 与箨耳 连接处 作弧形 下凹; 箨耳甚 发达, 彼 此近等 大而近 同形, 长 圆形或 肾形, 斜升, 宽 8 — 10 毫米, 外缘具 弯曲细 璲毛; 箨舌高 3 — 4 毫米, 边缘细 齿裂, 并被极 短的白 色细纤 毛;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易 脱落, 宽三角 形至三 角形, 背面 疏生暗 棕色小 刺毛, 腹 面在脉 间 密生暗 棕色小 刺毛, 尤以 其基部 更密, 先端 的边缘 有内卷 形成坚 硬的锐 尖头, 基部稍 
14  云 南植物 志  作圆形 收窄, 且其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一半, 边缘 在近基 部处具 弯曲细 璲毛。 叶鞘初 时疏生 棕色糙 硬毛, 后变 无毛; 叶 耳常不 发达, 宽镰 刀形, 边缘无 毛或仅 具少数 缝毛; 叶舌高 1 毫米或 更低, 截形, 全缘;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16 — 35 厘米, 宽 1.3 — 3. 5 厘 米。 假小 穗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 稍扁, 狭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3. 5 厘 米, 宽 4 一 5 毫米, 含小花 5 — 10 枚, 基部 托以数 片具芽 苞片; 小穗轴 节间长 1.5 — 3 毫 米; 颖 1 或 2 片, 背面 仅于近 顶端被 短毛, 先 端具硬 尖头; 外稃长 8 — 10 毫米, 背面近 顶端被 短毛, 先 端具硬 尖头; 内桴略 短于其 外桴,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鳞被 3, 长 2 — 2. 5 毫米, 边 缘被长 纤毛; 花药长 6 毫米, 顶端具 一小簇 短毛; 花柱 细长, 长 3 — 7 毫米, 柱 头短, 3 枚。 产 勐腊、 思茅和 金平; 多见于 村寨、 河 边或疏 林中。 广东、 海南、 福建、 台 湾等省 南部有 栽培。 亚 洲热带 地区有 分布。 秆为 建筑、 造纸 用材, 也 可做果 园的香 蕉支柱 用材。 7b. 大 佛肚竹 (栽培 变型) 佛肚竹 (俗称 ) cv. wamin McClure (1966)* ; 台湾 植物志 (1978); 香 港竹谱 (1985"; 广 西竹种 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Bambusa wamin Brandis ex E. G. Camus (1913); B . vulgaris f . xvarninii Wen (1985). 秆 绿色, 下 部各节 间极为 短缩, 并在 各节间 的基部 肿胀。 南 部地区 庭园中 栽培。 7c. 黄金 间碧玉 (栽培 变型) 埋桑罕 (傣语 ), 花竹 (双江 ) cv. vittata McClure (1961); Chia et al. (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vulgaris var. vittata A. et C. Riv. (1878); 香 港竹谱 (1985)*; 中国竹 谱 (1988)*; B. striata Lodd. ( 1835); B. vulgaris var. striata ( Lodd. ) Gamble (1896); 广州 植物志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 Leleba vulgaris (Schrader) Nakai var. striata (Gamble) Nakai ( 1933) . 秆 黄色, 节间 正常, 但 具宽窄 不等的 绿色纵 条纹, 箨鞘 在新鲜 时为绿 色而具 宽窄不 等的 黄色纵 条纹。 滇 西南、 滇南、 滇 东南和 滇中地 区广为 栽培。 广西、 海南、 云南、 广 东和台 湾等省 区 的南部 地区庭 园中有 栽培。 栽培供 观赏。 8. 大薄竹 (滇 东南) 图版 2: 1-4 Bambusa pallida Munro (1868); Gamble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高 8 — 15 米, 直径 6 — 8 厘米, 节间长 30 — 50 厘米, 幼时薄 被白蜡 粉和灰 白色小 
禾本科  15  图版 2 1一 4 . 大薄竹 Bambusa pallida Munro, 1. 秆的 一段, 2. 秆箨, 3. 小枝 和叶, 4. 叶耳和 缝毛; 5— 14. 龙丹竹 B. rongchengensis (Yi et C. Y. Sia) D. Z. Li, 5. 秆的一 段, 6. 秆箨, 7. 小枝 和叶, 8. 花枝, 9. 颖, 10. 外稃, 11. 内稃, 12. 鳞被, 13. 雄蕊, 14. 雌蕊。 (李 楠绘) 
16  云 南植物 志  刺毛, 老 时无粉 无毛, 秆 壁薄; 节处 平坦, 老 秆下部 数节常 于箨环 之上方 环生一 圈灰白 色 绢毛, 并 生有短 气根; 分枝 常自秆 第六或 第七节 开始, 多枝 簇生, 主 枝较为 粗长。 秆 箨 早落, 幼 时被白 蜡粉, 革质, 向上稍 渐变狭 而呈宽 梯形, 背面无 毛或于 幼时贴 生脱落 性小 刺毛, 先端近 截形; 箨 耳小, 近 相等, 位 于箨鞘 两侧, 平展, 宽椭圆 形或近 圆形, 宽 5 — 6 毫米, 边缘被 缝毛; 箨舌甚 低矮; 箨片 直立, 狭三 角形, 通常 长于其 箨鞘, 背 面疏 生脱 落性暗 褐色小 刺毛, 基部稍 作圆形 收窄, 且 其宽度 仅略窄 于箨鞘 先端, 边缘的 下部被 纤毛。 叶 鞘背面 无毛, 纵肋 隆起; 叶 耳椭圆 形或近 圆形, 边 缘具少 数脱落 性硬直 长 璲毛; 叶舌极 低矮;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下表 面呈粉 白色而 被毛, 先 端渐尖 具扭曲 而粗糙 的钻状 尖头, 基部近 圆形或 楔形; 叶柄 极短, 长 2.5 毫米。 假小 穗簇生 于花枝 各节而 成头状 簇丛, 每簇 丛中多 为不孕 小穗, 而孕 性者仅 1 一 4 枚; 小穗苍 白色, 孕性者 较长, 长 2. 5 — 3 厘米, 含小花 7 — 14 枚; 最下一 枚为雄 花, 中间 3 — 8 枚为两 性花, 顶端 3 — 5 枚为 不完 全花, 基部托 以具芽 苞片; 小穗 轴节间 呈短 棒状, 顶端膨 大而被 纤毛; 颖 1 或 2 片, 卵形, 先端 急尖; 外稃 卵形, 背面 无毛, 腹面被 微毛, 多脉, 先端急 尖具短 尖头; 内稃明 显短于 外桴, 具 2 脊, 脊上被 纤毛, 脊 间 3 — 5 脉; 鳞被 3, 长圆形 或狭倒 卵形, 基部 增厚, 边缘被 纤毛, 前方 2 片稍不 对称, 后方 1 片 则为对 称形而 较小; 花 药的药 隔顶端 伸出, 具 细尖头 或否; 子 房狭长 圆形, 向 上 渐狭, 花柱 粗短而 被毛, 柱头 3, 羽 毛状。 产 盈江、 陇川、 潞西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 — 2000 米的 山坡林 缘处, 或 在平坝 栽培。 孟加 拉国、 印度、 缅甸和 泰国有 分布。 9. 孝顺竹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观音竹 (腾 冲、 昌宁)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el. ex J. A. et J. H. Schult. in Reom. et Schult. (1830); Keng f. (1948);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S. Suzuki (1978)*;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Soderstromet Ellis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Arundo multiplex Lour. (1790) ; E. G. Camus (1913) ; Ludolfia glaucescens Willd. (1808) ; Arundinaria glaucescens (Willd. ) Beau v. (1812); Munro (1868); Bambusa nana Roxb. (1814) nom. nud. ; ex Munro ( 1868);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陈嵘 (1937); B. glaucescens (Willd) Sieb. ex Munro (1868); Holttum (1956) et (1958); 香 港竹谱 (1985)* ; Chia et al.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 B. dolichomerithalla Hayata ( 1916 ) * ; 台湾 植物志 ( 1978 ) * ; Leleba dolichomerithalla (Hayata) Nakai (1933). 9a. 孝顺竹 (原 变型) f. multiplex 秆高 4 一 6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尾梢 近直或 略弯, 下部 挺直, 绿色; 节间长 30 — 50 厘米, 幼时 薄被白 蜡粉, 并 于上半 部被棕 黑色小 刺毛, 后 者在节 下部分 尤其较 为 密集, 老时 则光滑 无毛, 秆壁 稍薄; 节处稍 隆起, 无毛; 分枝自 杆基部 第二或 第三节 
禾本科  17  即 开始, 数枝乃 至多枝 簇生, 主枝较 粗长。 秆 箨幼时 薄被白 蜡粉, 早落; 箨鞘呈 梯形, 背面 无毛, 先端 稍向外 缘一侧 倾斜, 呈不 对称的 拱形; 箨耳 极微小 以至不 明显, 边缘有 少许 缝毛; 箨舌高 1 一 1.5 毫米, 边缘 呈不规 则的短 齿裂; 箨片 直立, 易 脱落, 狭三角 形, 背面 散生暗 棕色脱 落性小 刺毛, 腹面 粗糙, 先端 渐尖, 基部宽 度约与 箨鞘先 端近相 等。 末级 小枝具 5 — 12 叶; 叶鞘 无毛, 纵肋稍 隆起, 背部 具脊; 叶耳 肾形, 边缘 具波曲 状细长 璲毛; 叶舌圆 拱形, 高 0.5 毫米, 边缘微 齿裂; 叶片 线形, 长 5 — 16 厘米, 宽 7 — 16 毫米, 上表面 无毛, 下表面 粉绿而 密被短 柔毛, 先端 渐尖具 粗糙细 尖头, 基部近 圆 形或宽 楔形。 假小 穗单生 或以数 枝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并在 基部托 有鞘状 苞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6 厘米; 先 出叶长 3.5 毫米,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具芽 苞片通 常 1 或 2 片, 卵 形至狭 卵形, 长 4 一 7. 5 毫米, 无毛, 具 9 一 13 脉, 先 端钝或 急尖; 小 穗 含小花 (3) 5 — 13 枚, 中间 小花为 两性; 小穗 轴节间 形扁, 长 4 一 4. 5 毫米, 无毛; 颖 缺如; 外稃两 侧稍不 对称,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8 毫米, 无毛, 具 19 一 21 脉, 先端急 尖; 内稃 线形, 长 14 一 16 毫米,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脊间 6 脉, 脊外有 一边具 4 脉, 另 一边具 3 脉, 先 端两侧 各伸出 一被毛 的细长 尖头, 顶 端近截 平而边 缘被短 纤毛; 两侧的 2 片鳞 被呈半 卵形, 长 2. 5 — 3 毫米, 后方的 1 片 细长披 针形, 长 3 — 5 毫米, 边 缘 无毛; 花丝长 8 — 10 毫米, 花药 紫色, 长 6 毫米, 先端具 一簇白 色画笔 状毛; 子房卵 球形, 长约 1 毫米, 顶 端增粗 而被短 硬毛, 基部具 一长约 1 毫 米的子 房柄, 柱头 3 或其 数目有 变化, 直 接从子 房顶端 伸出, 长 5 毫米, 羽 毛状。 成 熟颖果 未见。 全省 各地有 栽培, 或呈野 生状。 我 国南部 各省有 分布。 越南有 栽培。 多种植 以作绿 篱或供 观赏。 9b. 小 琴丝竹 (栽培 变型) 花 孝顺竹 (云南 通称) cv. alphonso-karri R. A. Young (196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alphonsokarri Mitf . ex Satow (1899)*; B . nana Roxb. var. normalis Makino ex Shirosawa f . alphonso- karri (Mitf. ex Satow ) Makino ex Shirosawa (1912) * ; 竹 内叔雄 (1957); B . nana var alphonso-karri (Satow) Marliac ex E. G. Camus (1913) ; B . multiplex var. normalis Sadaki f. alphonso-karri Sasaki (1930); B . multi- plex (lour. ) Nakai f. alphonso-karri (Satow) Nakai (1932); Leleba multiplex (lour.) Nakai f . alphonso-karri (Satow) Nakai (1933) ; B . multiplex f . alphonso-karri (Mitf. ) Sasaki ex Keng f. (194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B. glaucescens (Lam.) Munro ex Merr. f . alphonso-karri (Satow) Hatusima (1971); B • glaucescens (Willd. ) Sied. ex Munro cv. Alphonso-karri (Young) Chia et But (1982); B. glaucescens f. alphonso-karri (Mitf. ) Wen (1985). 本栽 培型与 凤尾竹 相似, 其 不同处 在于植 株较矮 小仅高 1 一 3 米, 秆 初时色 淡红, 后转 为黄色 并具不 同宽度 的绿色 条纹, 小枝 下弯, 具 12 — 20 叶, 叶片长 1.6 — 3. 8 厘 米。 昆明园 林中有 栽培。 台湾和 香港的 庭院中 也有, 供 观赏。 
IS  云南 植物志  9c. 凤尾竹 (栽培 变型) cv. fernleaf R. A. Young (1961);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6). hchurochloa floribunda Buse ex Miq. (1851); Bambusa floribunda (Buse) Zoll. et Maur. ex Steud. (1854)*; B . nana Roxb. var. gracilLima Makino ex E. G. Camus (1913), non Kurz (1866); Leleba floribunda (Buse) Nakai (1933)*; Leleba elegans Koidz. (1934) ; B. multiplex var. fernleaf R. A. Young (1946) ; B. multiplex var. nana (Roxb. ) Keng f . (1948), nonB. nana Roxb. (183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B. multi- plex var. elegans ( Koidz. ) Murooi ex Sungomoto (1961); S. Suzuki (1978)*; B. glaucescens (Willd. ) Sieb. ex Munro cv. Fernleaf (R. A. Young) Chia et But (1982); 香 港竹谱 (1985)*; 中 国竹谱 (1988)*. 本栽培 变种与 观音竹 B. multiplex var. rivierorum R. Maire 相似, 但 植株较 高大, 高 3 — 6 米, 秆 中空, 小枝稍 下弯, 具 9— 13 叶, 叶片长 3. 3 — 6. 5 厘米, 宽 4— 7 毫米 等特 征与之 有别。 滇中 地区、 文山有 栽培。 我国 华东、 华南、 西 南以至 台湾、 香 港也有 栽培。 多种植 以做绿 篱或供 观赏。 10. 龙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 5-14 Bambusa rongchengensis (Yi et C. Y. Sia) D. Z. Li (1994). Dendrocalamus rongchengensis Yi et C. Y. Sia (1988)*; 四川 竹类 植物, 志 (1997)*. 秆高 14 一 17 米, 粗 (6) 8 — 12 厘米, 梢头 微弯; 节间长 28 — 30 (36) 厘米, 圆筒 形, 平滑, 无 纵细线 棱纹, 幼时被 白粉, 箨 环下常 有宽约 3 毫米较 密的黄 褐色小 刺毛, 中空, 秆壁厚 1.5 — 3. 2 厘米, 髓呈锯 屑状, 秆节通 常一侧 稍低而 偏斜; 箨环 狭窄, 初 时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有 箨鞘基 部的残 留物; 秆 环平, 无毛, 基部 数节上 常有气 生根; 节内高 0.8 — 1.6 厘米, 无毛。 秆自第 (6) 15 节开始 分枝, 每节 有枝条 (1) 5 — 12 枚, 其 中常有 1 (3) 枚粗壮 主枝, 其长达 5 — 6 米, 多达 30 节, 直立或 斜展, 有小的 中空。 秆箨脱 落性, 长三 角形, 新 鲜时棕 黄色, 常 具梭形 紫斑, 后 变为灰 黄色, 革质, 柔韧, 长于 节间, 长 26 — 46 厘米, 宽 40 — 54 厘米, 顶端宽 7 — 12 厘米, 背面无 毛或下 部中央 有棕 色贴生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小 横脉近 边缘处 明显, 内面 光亮, 边缘无 纤毛; 箨耳由 箨片基 部延展 而成, 边缘 密生长 5 — 12 毫米 灰黄色 波曲的 缝毛; 箨舌截 平形或 拱形, 紫 褐色, 无毛, 高 5 — 10 毫米, 鞘口有 较密不 整齐、 长 1 一 5 毫 米的宽 流苏状 缝毛; 箨片 位于秆 的下部 杆箨者 直立, 上部稍 外展, 三 角形, 基部 作圆形 收缩, 长 6 — 12 厘米, 宽 5. 7 — 8 厘米, 外面 有稀疏 棕色短 刺毛, 纵 脉纹稍 可见, 内 面密生 棕色小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边 缘具小 锯齿。 小 枝具叶 4 一 10 枚; 叶 鞘上部 有灰色 微毛或 灰黄色 柔毛, 纵脉紋 不 明显, 纵肋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两肩无 缝毛或 初时有 3 — 5 枚长 1 一 5 毫米淡 黄绿色 微弯的 缝毛; 叶舌微 下凹, 淡黄 绿色, 无毛, 高 0.2 — 0.5 毫米, 全缘;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淡黄 绿色, 无毛; 叶片 纸质, 披 针形, 长 8 — 25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圆形 或近截 平形, 上面 绿色, 无毛, 下面淡 绿色, 无毛或 有微柔 
禾本科  19  毛, 次脉 5 — 7 (11)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边缘 一侧具 小锯齿 较密; 另 一侧较 稀疏。 假 小穗 1 一 2 枚, 稀 3 — 5 枚 生于一 节上, 紫 红色, 披 针形, 含小花 7 — 13 (17) 枚, 长 1 一 2. 5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小 穗轴不 易逐节 脱落, 节间 较短, 长 0.5 — 1 毫米, 具灰 白色 微毛; 颖通常 1 枚, 三 角状卵 形或广 卵形, 无毛, 长 3 — 7 毫米, 宽约 2. 5 — 6 毫 米, 具 11 一 15 (17) 脉; 外 稃与颖 相似, 长 4 一 8 毫米, 宽 3 — 7 毫米, 具 13 — 21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背面 无毛, 边 缘具短 纤毛; 内 稃长圆 形至披 针形, 稍窄于 外桴, 透明膜 质, 长 3. 5 — 7 毫米, 先 端尖, 背腹两 面均被 微毛, 背面具 2 脊, 脊间宽 2 — 2. 5 毫米, 具 2 脉, 脊外每 侧各具 2 脉, 脊 上生短 纤毛; 鳞被为 3 枚, 常为披 针形或 微呈倒 卵形,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边缘 具细长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5 毫米, 先 端具小 尖头, 基部 箭镞状 叉开; 子房 卵形, 具 短柄, 无毛, 长约 1 毫米, 花柱 1 枚, 长 1 一 2 毫米, 被微 毛, 柱头单 1,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8 月 下旬至 9 月 上旬。 花期 5 — 6 月。 产 昆明; 在植 物园有 栽培。 原产 四川。 笋 食用。 秆供 建筑、 家 具或送 水管道 等用, 也可 栽培供 观赏。 本 种在昆 明未见 开花, 花部 描述自 易同培 (1997) 编著的 《四 川竹 类植物 志》。 11. 车筒竹 (广东 ) 车角竹 (图鉴 ) Bambusa sinospinosa McClure (1940)* ; 陈嵘 (1953);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广;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讓 (|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16 — 24 米, 直径 8 — 16 厘米, 尾梢 略弯, 节间长 22 — 30 厘米, 常光滑 无毛, 惟其基 部一、 二 节常于 节下环 生一圈 灰白色 绢毛, 壁厚 1 一 3 厘米, 节处稍 突起, 解箨 后在 箨环上 暂时留 有一圈 稠密的 暗棕色 刺毛; 分 枝常自 秆基部 第一、 二 节上即 开始, 秆 下 部的为 单枝, 向下 弯拱, 其上的 小枝多 短縮为 硬刺, 且相 互交织 而成密 刺丛, 杆中上 部 分枝为 3 至数枚 簇生。 秆箨 迟落, 革质, 干时背 面纵肋 隆起, 近 底缘处 密生暗 棕色刺 毛, 先端近 截形; 箨耳近 相等, 长圆 形至倒 卵形, 常稍 外翻, 有波状 皱褶, 腹面 密生糙 硬毛, 边 缘具波 曲状或 劲直的 缝毛; 箨舌高 3 — 5 毫米, 边缘 齿裂并 被流苏 状毛;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卵形, 其 基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1/2。 叶鞘近 无毛, 边 缘一侧 被短纤 毛, 叶 耳不甚 发达; 卵 形至狭 卵形, 边缘具 数条波 曲状或 劲直的 缝毛; 叶 舌高约 0.5 毫 米, 先端斜 截形, 全缘, 被 极短的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18 厘米, 宽 12 — 16 毫米, 两表面 均无毛 或于下 表面近 基部被 柔毛,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假小穗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稍 压扁, 长达 4 厘米, 单生 或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先 出叶先 端钝, 脊 上 密生短 纤毛, 具 芽苞片 3 — 5 片, 狭三角 形或近 卵形, 无毛, 先 端钝, 小穗含 两性小 花 6 — 12 枚, 小穗轴 节间长 2 — 4 毫米, 远离 内稃的 一面圆 拱而被 白毛, 另一面 则扁平 而 无毛, 顶 端被短 纤毛; 颖常 缺如; 外稃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9.5 毫米, 先端钝 急尖或 急 尖具细 尖头, 多脉; 内 秤通常 稍长于 外桴,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脊间 3 — 5 脉; 鳞被 3, 不 相等, 倒 卵形, 长约 1.4 毫米, 先 端钝, 边 缘密生 纤毛; 花丝 分离, 花药先 端钝; 子房 狭窄, 顶 端增厚 而被短 硬毛, 花柱 细长, 被短 硬毛, 柱头 3 分, 羽 毛状。 笋 
20  云 南植物 志  期 5 — 6 月。 花期 8 — 12 月。 产 德宏、 西双 版纳、 红河、 文山 和昭通 地区, 盈 江有较 大面积 的单优 群落。 我国华 南和西 南地区 也有。 竹秆 粗大而 通直, 农 村常用 以建茅 屋或用 以作水 车的盛 水筒, 故有 "车 筒竹" 之 称。 又 因其竹 丛基部 形似密 刺竹, 农村 常种植 于村落 四周。 以 作防篱 之用; 又因 其竹秆 密集, 根系 发达, 亦常 种于河 流两岸 以作护 堤防风 之用。 12. 箣竹 (云南 通称) 图版 3: 1-3 箣竹 (中国 植物志 ), 刺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Bambusa blumeana J . A. et J. H. Schult. f . in Roem. et Schult. (1830); Munro (1868);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Holttum (1958)*; Chia et al. (1988); 云南 树木图 志下册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ambusa spinosa Blume ex Nees (1825), non Roxb. ex Buch. -Ham. (1822); B. stenostachya Hack. ( 1899); Makino et Nemoto (1931); hchurochloa stenostachya (Hack.) Nakai (193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H. L. Li (1963);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S. Suzuki (1978)*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 秆高 15 — 24 米, 直径 8 — 15 厘米, 尾梢 下弯, 下 部略呈 "之" 字形 曲折; 节间绿 色, 长 25 — 35 厘米, 幼时于 上半部 疏被棕 色贴生 刺毛, 老 则光滑 无毛, 秆壁厚 2 — 3 厘 米; 杆 中下部 各节均 环生短 气根或 根点, 并于 箨环之 上下方 均环生 一圈灰 白色或 棕色絹 毛; 分 枝常自 秆基部 第一节 开始, 下 部各节 常仅具 单枝, 且 其上的 小枝常 缩短为 弯曲的 锐利 硬刺, 并相互 交织成 稠密的 刺丛, 秆 中部和 上部各 节则为 3 至数枚 簇生, 主 枝显著 较 粗长。 秆箨 迟落, 背面密 被暗棕 色毛, 干 时纵肋 隆起, 先 端作宽 拱形或 下凹, 两侧的 顶 端各高 耸一小 尖头; 箨耳 近相等 或稍不 相等, 线状长 圆形, 常外翻 而呈新 月形, 边缘 密生淡 棕色波 曲状粗 璲毛; 箨舌高 4 一 5 毫米, 条裂, 边缘 被流苏 状毛, 箨片卵 形至狭 卵形, 常 外翻, 背 面被糙 硬毛, 腹面 密生暗 棕色小 刺毛, 先端渐 尖具硬 尖头, 基 部略作 圆 形收窄 后即向 两侧平 展而成 箨耳, 箨片 基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2/5, 边缘 近基部 被 纤毛。 末级 小枝具 5 — 9 叶, 叶 鞘肋纹 隆起, 背 部的上 方被短 硬毛, 外 缘一侧 被短纤 毛, 叶耳 微小或 缺如, 鞘口 璲毛常 缺如或 有时仅 2 — 3 条波 曲状短 璲毛; 叶舌近 截形, 低矮, 边缘微 齿裂并 被细长 纤毛;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到狭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12 — 25 毫米, 两 表面均 粗糙, 近 无毛, 惟 下表面 的基部 常被稍 密的长 柔毛, 先 端渐尖 而具粗 糙钻状 尖头, 基 部近圆 形或近 截形, 假小穗 2 至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线 形, 带淡 紫色, 长 2. 5 — 4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含小花 4 一 12 枚, 其中 2 — 5 枚 为两性 花; 颖 2, 长约 2 毫米, 无毛; 外桴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9 毫米, 宽 2. 5 — 4 毫米, 背面 无毛, 具 9 一 11 脉, 先 端尖, 边缘 无毛; 内 稃长约 7 毫米, 宽约 1.8 毫米, 具 2 脊, 脊 上密被 纤毛, 脊间具 3 脉, 脊外 亦各具 3 脉, 先 端呈二 叉状; 花丝 分离, 长 6 — 7 毫米, 花药 黄色, 宽 线形, 长 3 — 4 毫米; 子房 瓶状, 长 1.2 — 2 毫米, 花 柱短, 柱头 3 分, 羽 毛状。 笋期 6 — 9 月 。 花 期春季 (但 11 月 中旬亦 可见开 花)。 产 勐腊、 元阳、 金平、 河口、 罗平 等地, 多见 于路边 和村寨 附近。 缅甸、 马 来西亚 
禾本科  21  图版 3 1—3. 箣竹 Bambusa blumeanaj. A. et J. H. Schult. f. , 1 . 秆的一 段, 2. 枝叶, 3. 秆箨 上部; 4—12. 疙瘩竹 B. tengchongensis D. Z. Li & N. H. Xia, 4. 秆之一 部分, 5. 枝叶, 6. 秆箨, 7. 花枝, 8. 外稃, 9. 内稃, 10. 鳞被, 11. 雌蕊, 12. 雄蕊。 (1 一 3 李 楠绘, 4一12 仿薛 嘉榕新 种图) 
22  云南 植物志  和泰 国也有 分布。 13. 马蹄竹 (广西 ) 油箣竹 (中国 植物志 ), 橄榄竹 (云南 ), 绵竹 (思茅 ), Maipiu (滇 南傣语 ), 油 竹、 烂 眼竹、 石竹 (广东 ), 蛮竹 (四川 ) BambusalapideaM c Clure(1940 广; 陈嵘 (1953);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国 竹谱 (1988)*; ChiaetC. Y. Sia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ambusa miyiensis Yi (1982)* . 秆高 7 — 17 米, 直径 4 一 7 厘米, 尾梢略 下弯, 下部 挺直, 节间 一般长 20 — 35 厘 米, 近 基部稍 肿胀, 无毛, 秆壁厚 1 一 2 厘米, 秆基 部数节 间显然 较短, 有时具 不明显 的 浅绿色 纵条纹 和紫色 条斑; 节 于秆基 部数节 生有短 气根, 并于箨 环之上 下方均 环生一 圈 灰白色 绢毛, 但秆 下部各 节仅在 箨环之 上方具 有一圈 絹毛, 分枝 常自秆 部第三 或第四 节 开始, 以 数条乃 至多条 簇生于 每节, 中央的 3 枝显著 粗长, 次生 枝常退 化为硬 质或软 质 的刺。 秆箨稍 迟落, 革质, 背 面完全 无毛, 或仅 于底缘 处被小 刺毛, 新 鲜时背 面有光 泽, 榄 绿色而 具紫色 条斑, 干 时纵肋 隆起, 先端近 截形或 稍作不 对称的 拱形; 箨 耳有波 状皱褶 并向外 鼓出, 背面被 短硬毛 或近于 无毛, 另一面 被糙硬 毛或长 硬毛, 耳缘 密生粗 短 璲毛, 两耳 大小不 相等, 大耳稍 下延, 长圆形 至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小耳长 圆形或 卵形, 长约 3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箨舌高 4 一 5 毫米, 近全缘 而密生 流苏状 短毛; 箨片 直立, 但向外 鼓出, 卵 形至广 卵形, 先端 突渐尖 而具锐 尖头, 基部 梢作收 窄后即 向两侧 外延而 与箨耳 相连, 且此相 连部分 较宽。 叶鞘 背面无 毛, 仅 外缘被 纤毛; 叶 耳存在 或否, 鞘口缝 毛细弱 而作波 曲状, 通 常每边 为数至 多条, 或有时 无毛, 叶舌 极矮, 全 缘而被 极短的 纤毛, 或有时 无毛,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至披针 形, 先端 渐尖而 具钻状 尖头, 基部近 圆形, 一般长 8 — 23 厘米, 宽 10 — 20 毫米, 两表 面均 无毛, 次脉 5 或 6 对。 假小 穗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线状披 针形, 稍扁, 长达 2 厘米 以上, 具 芽苞片 2 — 4 片; 小 穗含两 性小花 5 或 6 枚, 顶端 通常具 2 枚不孕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通常 中空, 长 2 — 4 毫米, 近内 稃的面 扁平而 无毛, 另 一面稍 粗糙, 先端疏 被短 纤毛; 颖 缺如; 外 稃长达 8.5 毫米, 背面 无毛, 有 光泽, 多脉, 先 端钝或 急尖, 或 有 时急尖 而具细 尖头, 边缘 无毛; 内桴稍 短于其 外稃, 但 上部的 小花之 内稃稍 长于外 稃, 具 2 脊, 脊近顶 端处被 纤毛, 脊间 2 脉, 脊外稍 粗糙, 先 端钝或 有时微 凹缺; 鳞被 3, 卵 形或倒 卵形, 近 相等, 长约 1.5 毫米, 先 端钝, 边 缘被长 纤毛, 花 药长约 4 毫米, 先 端钝; 子 房狭倒 卵形, 顶 端增厚 而被糙 硬毛, 花 柱极短 而被糙 硬毛, 柱头 3。 笋期 10 月。 花期 8 — 9 月。 产 德宏、 临沧、 西双 版纳、 思茅、 大理和 楚雄等 地州。 广东、 广西、 四川和 香港也 有 栽培。 秆 厚实而 坚韧, 可用作 建筑工 程的脚 手架、 担杆、 扁担、 船用 撑杆、 渔具、 农具以 及农 村修建 茅屋等 用材。 14. 佛肚竹 (通称 ) 佛肚 (广东 ) 
禾本科  23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1938) * ; 陈嵘 (1953);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在 (1959K;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广;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广. Leleba ventricosa (McClure) W. C. Lin (1963) * ;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cv. Nana Wen (1985). 秆 二型, 正 常秆高 8 — 10 米, 粗 3 — 5 厘米, 尾梢略 下弯, 下 部稍呈 "之" 字形曲 折, 节间圆 柱形, 长 30 — 35 厘米, 幼 时无白 蜡粉, 光滑 无毛, 下部节 间略微 肿胀; 秆 下 部各节 于箨环 之上下 方各环 生一圈 灰白色 絹毛, 基部 第一、 二 节上还 生有短 气根, 分 枝常自 秆基部 第三、 四节 开始, 各节具 1 一 3 枝, 其枝 上的小 枝有时 缩短为 软刺, 秆中 上部各 节为数 至多枝 簇生, 其中有 3 枝较为 粗长。 畸形秆 通常高 25 — 50 厘米, 粗 1 一 2 厘米, 节间 短縮而 其基部 肿胀, 呈 瓶状, 长 2 — 3 厘米, 秆 下部各 节于箨 环之上 下方各 环生 一圈灰 白色絹 毛带; 分 枝习性 稍高, 且常为 单枝, 均 无刺, 其 节间稍 短缩而 明显肿 胀。 秆箨 早落, 背 面完全 无毛, 干时纵 肋显著 隆起, 先端 为近于 对称的 宽拱形 或近截 形, 箨耳不 相等, 边缘 有弯曲 璲毛, 大耳狭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宽 5 — 6 毫米, 小耳卵 形, 宽 3 — 5 毫米, 箨舌高 0.5 — 1 毫米, 边缘被 极短的 细流苏 状毛,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易 脱落,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基部稍 作心形 收窄, 其宽度 稍窄于 箨鞘之 先端, 叶鞘无 毛; 叶耳卵 形或镰 刀形, 边 缘具数 条波曲 缝毛; 叶舌 极矮, 近 截形, 边 缘被极 短细纤 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上表面 无毛, 下 表面密 生短 柔毛, 先 端渐尖 具钻状 尖头,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假 小穗单 生或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线状披 针形, 稍扁, 长 3 — 4 厘米, 先 出叶宽 卵形, 长 2. 5 — 3 毫米,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先 端钝, 具 芽苞片 1 或 2 片, 狭 卵形, 长约 4 一 5 毫米, 13 — 15 脉, 先端 急尖; 小 穗含两 性小花 6 — 8 枚, 其 中基部 1 或 2 枚 和顶生 2 或 3 枚小 花常不 孕性; 小 穗 轴节间 形扁, 长 2 — 3 毫米, 顶端 膨大呈 杯状, 其边 缘被短 纤毛; 颖常 无或仅 1 片, 卵状椭 圆形, 长 6. 5 — 8 毫米, 具 15 — 17 脉, 先端 急尖; 外稃 无毛,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9 一 11 毫米, 具 19 一 21 脉, 脉 间具小 横脉, 先端 急尖;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具 2 脊, 脊 近顶端 处被短 纤毛, 脊 间与脊 外两侧 均各具 4 脉, 先端 渐尖, 顶端具 一小簇 白色柔 毛; 鳞被 3, 长约 2 毫米, 上部边 缘被长 纤毛, 前方 两片形 状稍不 对称, 后方 1 片宽椭 圆形; 花丝 细长, 花药 黄色, 长 6 毫米, 先 端钝; 子房 具柄, 宽 卵形, 长 1 一 1.2 毫米, 顶端 增厚而 被毛, 花柱 极短, 被毛, 柱头 3, 长约 6 毫米, 羽 毛状。 颖果 未见。 见 于滇中 地区园 林中。 我 国南方 各地以 及亚洲 的马来 西亚和 美洲也 栽培。 本 种常作 盆栽, 施以人 工截顶 培植, 形成 畸形植 株以供 观赏; 在地上 种植时 则形成 高大 竹丛, 偶 尔在正 常秆中 也长出 少数畸 形秆。 15. 疙瘩竹 (腾冲 ) 图版 3: 4-12 秆担竹 (腾冲 ) Bambusa tengchongensis D. Z. Li et N. H. Xia (2000). Neosinocalamus yunnanensis Hsueh et Hsueh f. ( 1991 ) * ; Bambusa yunnanensis (Hsueh et Hsueh f. ) D. Z. Li (1994), non B. yunnanensis N. H. Xia (1993). 
24  云南 植物志  秆高 8 — 12 米, 梢头 下垂, 粗 4 一 7 厘米, 中空, 秆壁厚 1.5 厘米; 节间长 40 — 50 厘米, 幼 秆表面 贴生灰 白色或 褐色小 绒毛; 秆环 平坦; 箨环 显著; 节下有 一圈黄 褐色的 绒 毛环。 秆箨 革质, 迟落, 背部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箨舌锯 齿状, 高 0.2 厘 米; 箨片 直立, 三角形 或长三 角形, 腹面被 粽色小 刺毛, 具 多脉, 先端 渐尖, 基 部与箨 鞘鞘口 等宽。 秆 每节多 分枝, 1 主枝 显著; 末级 小枝具 5 — 9 叶, 叶鞘 无毛, 无 叶耳及 鞘口 缝毛; 叶舌 截形, 高 0.5 毫米;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12 — 2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基部宽 楔形, 叶柄长 1 毫米。 花枝 每节具 1 一 3 枚 发育的 小穗, 偶 尔具多 数小穗 而成球 状; 假小 穗长达 2 厘米, 宽 0.7 厘米, 成熟时 先端稍 开展, 黄 褐色或 带有淡 紫色, 具 5 — 8 小花, 小 穗轴具 关节, 成熟时 各小花 不逐个 脱落; 颖 1 一 2, 革质; 外稃宽 卵形, 长 14 一 16 毫米, 顶 端具小 尖头; 内 稃背部 2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具 5 — 7 脉; 鳞被 2 — 3, 透明, 边缘生 纤毛; 雄蕊 6, 花丝长 4 一 10 毫米, 花药长 6 毫米; 子房 梨形, 密被微 毛, 柱头 2 — 3 枚,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6 — 9 月。 产 腾冲。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本种在 小穗结 构上与 慈竹十 分接近 , 但在 营养体 特别是 秆箨特 征上与 后者有 显著区 别。 16. 绵竹 (澄江 ) 图版 4: 1-10 凤 尾竹、 芒竹、 蛮竹 (均 云南 俗名) Bambusa intermedia HsuehetYi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植 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 直立, 高 7 — 10 (15) 米, 粗 3 — 8 (10) 厘米, 梢头 劲直; 节间圆 筒形, 长 35-45 (55) 厘米, 幼时深 绿色, 有 时具紫 褐色纵 条纹, 微 被白粉 及稀疏 易落的 白色小 刺毛, 杆 壁厚, 通 常可达 2 厘米; 杆环 平坦; 箨环 隆起, 被 柔毛, 常有 鞘基残 留物; 节 内 被白色 绒毛; 分枝习 性低, 多枝 簇生, 主枝 粗长。 秆箨脱 落性, 短于 节间, 背 面被黄 棕 色的小 刺毛, 顶 端微凹 或略呈 拱形; 箨耳不 明显, 鞘 口缝毛 多数; 箨舌高 2 — 3 毫米, 顶端 齿裂, 边缘 缝毛长 5 — 15 毫米; 箨片 外翻或 直立,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部收 缩呈 圆形, 宽 为箨鞘 1/3, 腹面 纵脉间 密被微 毛及小 刺毛。 末 级小枝 通常具 5 — 12 叶; 叶鞘 无毛; 叶耳长 卵形, 鞘 口缝毛 弯曲; 叶舌 截平; 叶片长 7 — 18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 米, 下 表面灰 绿色有 微毛。 假 小穗长 2 — 4 厘米, 枯 草色, 微扁, 苞片 数片, 光亮, 自 上而 下逐渐 增大, 常具 腋芽; 小穗 含小花 7 — 11 枚; 小穗轴 被毛, 具 关节, 成熟 后易折 断; 外稃长 7 — 10 毫米, 先端具 刺尖, 背面 无毛; 内 桴长于 外桴, 背面和 脊上均 无毛, 顶端 钝尖, 无 毛或具 笔毫状 微毛; 鳞被 3; 花药长 4.5 毫米, 先 端钝; 子 房上部 被白色 长 柔毛, 具柄, 柱头 3, 羽 毛状。 笋期 5 月。 产中部 和南部 地区, 栽培 较广。 四川、 贵 州局部 地区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澄江。 本种 耐旱性 较强, 是云 南高原 地区最 重要的 丛生竹 之一。 在禄 丰村一 带有大 面积的 河 岸林。 17. 青皮竹 (广东 怀集)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1940); 陈嵘 (1953); 广州 植物志 (1956);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禾本科  25  图版 4 1 — 10. 绵竹 Bambusa intermedia HsuehetYi, 1. 秆的 一段, 2. 枝叶, 3. 秆箨, 4. 花枝, 5. 外稃, 6. 颖, 7. 内 样, 8. 鳞被, 9. 雌蕊, 10. 雄蕊; 11 一 19. 慈竹 B. emeiensisChiaet H. L. Fung, 1 1 • 秆的 一段及 枝叶' 12. 秆 箨 被面, 13. 小穗, 14. 颖, 15. 外稃, 16. 内稃, 17. 蛾被, 18. 雌蕊, 19. 雄蕊。 (李 楠绘) 
26  云 南植物 志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8 — 10 米, 粗 3 — 5 厘米, 尾梢 弯垂, 下部 挺直, 节间长 40 — 70 厘米, 绿色, 幼 时被白 蜡粉, 并贴 生或疏 或密的 淡棕色 刺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秆壁薄 (2 — 5 毫米 ); 节处 平坦, 无毛; 分 枝常自 秆中下 部第七 节至第 十一节 开始, 以 数枝乃 至多枝 簇生, 中 央 1 枝 略微较 粗长。 秆箨 早落, 革质, 硬 而脆, 稍有 光泽, 背面 近基部 贴生暗 棕色刺 毛, 先端 稍向外 倾斜而 呈不对 称的宽 拱形, 箨耳 较小, 不 相等, 其 末端不 外延, 边缘具 细弱 波曲状 璲毛, 大耳 狭长圆 形至披 针形, 稍 微向下 倾斜, 长约 1.5 厘米, 宽 4 一 5 毫 米, 小耳长 圆形, 不 倾斜, 其大 小约为 大耳的 一半; 箨舌高 2 毫米, 边缘 齿裂, 或有条 裂, 被短 纤毛, 箨片 直立, 易 脱落, 卵 状狭三 角形, 其长度 约为箨 鞘长的 2/3 或 过之, 背面 近基部 处疏生 暗棕色 刺毛, 腹腔 面在脉 间被短 刺毛而 粗糙, 先 端的边 缘内卷 而成一 钻状 锐利硬 尖头, 基部稍 作心形 收窄, 且其 宽度约 为箨鞘 先端的 2/3, 叶鞘 无毛, 背部 具脊, 纵肋 隆起; 叶耳 发达, 通 常呈镰 刀形, 边缘 具弯曲 而呈放 射状的 缝毛; 叶 舌极低 矮, 边缘啮 蚀状, 无毛;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一般长 9 一 17 厘米, 宽 1 一 2 厘 米, 上表面 无毛, 下表面 密生短 柔毛, 先端 渐尖具 钻状细 尖头, 基部近 圆形或 楔形。 假 小 穗单生 或数枚 乃至多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鲜时暗 紫色, 干时古 铜色, 稍弯, 线 状披针 形, 长 3 — 4. 5 厘米, 宽 5 — 8 毫米, 先 出叶宽 卵形, 长 3 毫米, 具 2 脊, 脊上 无毛; 具 芽苞片 2 或 3 片, 宽 卵形, 长 3 — 4. 5 毫米, 无毛, 先端急 尖具短 尖头, 小穗 含小花 5 — 8 枚, 顶 生小花 不孕; 小穗 轴节间 为半圆 柱形或 扁形, 长约 4 毫米, 顶端 膨大, 颖 仅 1 片, 宽 卵形, 长 6 毫米, 无毛 , 具 21 脉, 先端急 尖具短 尖头; 外稃椭 圆形, 长 11 一 14 毫米, 无毛, 具 25 脉, 先 端亦急 尖具短 尖头; 内桴披 针形, 长 12 — 14 毫米, 常稍 长于其 外稃, 具 2 脊, 脊上 无毛, 脊间 10 脉, 脊外 每边各 4 脉; 鳞被不 相等, 边 缘被长 纤毛, 前方 2 片 匙形, 长 3 毫米, 后方 1 片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2 毫米, 花丝细 长, 花药 黄色, 长 5 毫米; 子 房宽卵 球形, 直径 2 毫米, 顶 端增粗 而被短 硬毛, 基部具 子 房柄, 花柱长 0.7 毫米, 被短 硬毛, 柱头 3, 长 6 — 7 毫米, 羽 毛状。 成 熟颖果 未见。 产西双 版纳和 文山。 我国 西南、 华中、 华北各 地也有 栽培。 竹材 为华南 地区著 名编织 用材, 常 用以编 制各种 竹器、 竹缆、 竹笠 和工艺 品等。 竹 篾 则用作 建筑工 程脚手 架的绑 扎篾和 土法榨 油的油 箍篾。 中药 "天 竺黄" 产自此 竹的节 间中。 18. 慈竹 (唐 • 杜甫 诗集) 图版 4: 11-19 钓鱼竹 (四川 ) Bambusa emeiensis Chia et H. L. Fung (1980) et (1982); 中 国竹谱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Dendrocalamus af finis Rendle ( 1904); Sinocalamus af finis ( Rendle ) McClure (1940); W. P. Fang (1944)*; 陈嵘 (193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Kengf. (1962);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Lingnania af finis (Rendle) Kengf. (1981); 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f. (1983); 云 南树木 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5 — 10 (-15) 米, 径粗 3 — 6 厘米, 梢头 细长作 弧形向 外弯曲 或幼时 下垂如 
禾本科  27  钓 丝状, 秆 壁薄; 节间圆 筒形, 长 18 — 40 (60) 厘米, 表 面贴生 灰白色 或褐色 疣基小 刺毛, 以 后毛脱 落则在 节间留 下小凹 痕和小 疣点; 秆环 平坦; 箨环 显著; 节 内高约 1 厘 米, 秆基 部数节 有时在 箨环的 上下方 均有贴 生的银 白色绒 毛环, 环宽 5 — 8 毫米。 秆箨 革质, 背 部密生 白色短 柔毛或 棕黑色 刺毛, 在 其基部 一侧之 下方即 被另一 侧所覆 盖的三 角形 地带常 无毛, 腹面具 光泽, 鞘口 宽广而 下凹, 略呈 "山" 字形; 箨耳 缺如; 箨舌呈 流 苏状, 连同缝 毛高约 1 厘米; 箨片两 面均被 白色小 刺毛, 具 多脉, 先端 渐尖, 基部向 内收 窄略呈 圆形, 仅为 箨鞘鞘 口或箨 舌宽度 之半, 边缘 粗糙。 秆每 节约有 20 条 以上的 分枝, 呈半 轮生状 簇聚, 水平 伸展, 主枝稍 显著, 其 下部节 间长可 10 厘米, 径粗 5 毫 米。 末级小 枝具数 叶乃至 多叶, 叶鞘长 4 一 8 厘米, 无毛, 具 纵肋, 无鞘口 缝毛; 叶舌 截形, 棕 黑色, 高 1 一 1.5 毫米, 上缘 啮蚀状 细裂;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端渐 细长, * 部 圆形或 楔形, 上表面 无毛, 下表 面被细 柔毛, 次脉 5 — 10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叶 缘通常 粗糙, 叶柄长 2 — 3 毫米。 花枝 束生, 常 甚柔, 弯曲 下垂, 长 20 — 60 厘米; 假小 穗长达 1.5 厘米; 小穗轴 无毛, 粗扁; 颖 — 1, 长约 6 — 7 毫米; 外桴宽 卵形, 长 8 — 10 毫米, 具 多脉, 顶 端具小 尖头, 边缘生 纤毛; 内稃长 7 — 9 毫米, 背部 2 脊上生 纤毛, 脊间 无毛; 鳞被 3, 有时 4, 形状有 变化; 雄蕊 6, 花丝长 4 一 7 毫 米, 花药长 4 一 6 毫米; 子房长 1 毫米, 花柱长 4 毫米或 更短, 具 微毛, 向上呈 各式的 分裂 而成为 2 — 4 枚 柱头, 羽 毛状。 果实纺 锤形, 长 7.5 毫米, 上 端生微 柔毛, 腹沟较 宽浅, 果皮 质薄, 黄 棕色, 易与种 子分离 而为囊 果状。 笋期 6 — 9 月或自 12 月 到翌年 3 月 。 花 期多在 7 — 9 月 , 但可持 续数月 之久。 产 滇西、 滇 中和滇 东北, 以及 思茅、 红 河和文 山地区 北部。 在我国 西南、 广西、 湖 南和 陕西等 各省有 栽培。 慈竹 是云贵 高原和 四川盆 地最普 遍生长 的竹种 之一, 现 多见于 农家栽 培房前 屋后的 平 地或低 丘陵, 野生 者似已 绝迹。 用途 广泛, 秆可劈 篾编织 竹器, 用 作绞口 尤佳, 亦可 用于简 陋建筑 物的竹 笆墙, 以 及利用 其竹筋 和拌石 灰粉刷 墙壁; 箨 鞘可作 缝制布 鞋的填 充物, 经过 科学加 工可为 制层竹 原料, 笋味 较苦, 但水 煮后仍 有供蔬 食者。 19. 毛 环单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5: 1-3 毛环 葸箬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Bambusa yunnanensis N. H. Xia (1993). Sch izostachyu m annulatum Hsueh et W. P. Zhang ( 1986) * . non Bambusa annula- ta W. T. Lin et Z. J. Feng (1993);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Bambusa a 謹 lata (Hsueh et W. P. Zhang) D. Z. Li (1994), nom. illeg. 乔 木状中 型竹。 秆 丛生, 挺直, 梢头 微弯, 高 8 — 12 米, 径 3 — 5 厘米, 壁厚 2 — 4 毫米; 节间长 60 — 80 (-100) 厘米, 圆 筒形, 深 绿色, 表面 具细纵 条纹, 并被 稀疏白 色短 刺毛, 幼 时可见 白粉, 尤以 节下为 明显; 秆环不 明显, 箨环因 具箨鞘 基部残 留物形 成的木 栓质环 而显著 隆起或 下翻, 其上密 被一圈 向下倒 伏的深 棕色长 绒毛, 形 成宽约 6 — 8 毫米 的毡状 毛环。 箨鞘呈 梯形, 厚 革质, 长 25 — 30 厘米, 基部宽 15 — 30 厘米, 先端宽 4 一 5 厘米, 两肩稍 隆起, 基部 一侧稍 外延, 背面密 被棕色 刺毛; 鞘口略 呈弧形 隆起, 缝毛 发达, 长 10 毫米; 光滑 整齐; 箨耳 缺如; 箨舌 低矮, 高约 2 毫米; 箨片直 
28  云 南植物 志  立或 外翻, 披针 形至三 角状披 针形, 中上 部边缘 内卷, 顶端呈 锥状, 纵脉 明显。 分枝 高, 枝条 多数, 呈 半轮状 着生, 主枝不 明显; 小枝具 10 — 30 叶, 平展; 叶鞘长 6 — 7. 5 厘米, 无毛, 纵脉 明显, 鞘口无 璲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低矮, 高 1 一 1.5 毫米; 叶片长 15 — 18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面 粗糙, 下面 光滑, 侧脉 5 — 6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花枝 未见。 产罗平 (芭蕉 箐); 生 于海拔 1000 米 左右的 地带。 模式标 本采自 罗平。 秆材纤 维长, 韧 性好, 为优良 的编织 用材。 笋供 食用。 因其秆 挺直, 分枝 很高, 枝 平展, 风姿优 雅而具 有较高 的观赏 价值。 20. 料慈竹 (四川 南川) 图版 5: 4—12 Bambusa distegia ( Keng et Keng f. ) Chia et H. L. Fung (1980); 中 国竹谱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6). Sinocalamus distegius Keng et Keng f. ( 194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Lingnania distegia (Keng et Keng f. ) Keng f. (1981);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 • 秆 直立, 顶 端略作 拱形弯 曲但不 下垂, 高 6 — 10 米, 直径 3 — 4. 5 厘米; 节 间圆筒 形, 长 20 — 50 厘米或 过之, 幼时于 节间上 部微被 白粉及 白色小 刺毛, 刺 毛脱落 后在秆 表面 留有小 凹痕, 第 4 节间的 秆壁厚 5 — 8 毫米, 箨环密 生向下 的棕黄 色刺毛 (毛长 2 — 3 毫米 ), 但易 随解箨 而一同 脱落, 使箨环 变为无 毛而具 箨鞘基 底所留 下的木 栓环; 秆环不 显著; 分枝 以多数 簇生于 秆节, 在秆顶 端各节 则常超 过半轮 生状, 并可再 分枝, 一般长 3 — 13 厘米。 箨鞘 坚韧, 呈广长 圆形, 其长仅 及节间 一半或 更短, 基底宽 11. 5 — 21 厘米, 边缘 无毛, 背面密 生方向 不定或 有时成 束的金 黄色或 棕色小 刺毛, 幼 时在 刺毛间 尚具成 为密条 纹的白 蜡粉, 腹面无 毛而具 光泽, 鞘口 截平, 宽 2 — 6. 5 厘米, 两肩 呈弧状 耸起; 箨耳不 显著, 仅 在两肩 的顶端 稍有其 痕迹, 鞘 口缝毛 白色, 长 3 — 5 毫米; 箨舌高 1 一 2 毫米, 边缘具 细齿, 每齿还 上延为 1 条 易落之 璲毛, 后 者长约 3 毫 米; 箨 片不易 外翻, 三角 形至披 针形, 长 8 — 13. 5 厘米, 宽 28 — 32 毫米, 先端 渐尖, 边缘内 卷而呈 锥状, 基 部向内 作圆形 收窄, 与箨鞘 先端着 生部分 甚窄, 其 宽约占 箨鞘先 端的 1/3, 背面具 纵脉, 无毛但 触之觉 粗糙, 腹 面于纵 脉间及 两边缘 均具小 刺毛。 末级 小 枝具数 叶乃至 10 数叶, 叶鞘草 黄色至 棕色, 长 35 — 48 毫米, 无毛, 鞘口 截平, 叶耳 不 发达, 或稀可 具鞘口 缝毛; 叶 舌亦不 发达; 叶 柄长达 1 一 2 毫米, 叶 片长披 针形, 长 5 — 16 厘米, 宽 8 — 1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上表面 无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具白 色 微毛, 次脉 4 一 6 对, 叶缘 均具小 锯齿而 粗糙。 假小 穗多数 簇生成 球状, 或单 生乃至 数枚 着生于 花枝之 各节, 呈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13 — 18 毫米, 宽 5 — 7 毫米, 两侧 微扁, 深 棕色; 小穗 含小花 4 一 6 枚,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2 毫米, 无毛; 颖 1 或 2 片, 形 似外稃 而 稍小; 外稃厚 纸质, 广 卵形, 长 与宽近 相等, 均为 8 — 10 毫米, 无毛, 具 多脉, 基部 圆形, 顶端 锐尖, 边缘 密生小 纤毛; 内 稃与其 外稃近 等长或 较短, 具 2 脊, 脊 上生纤 毛, 脊间 无毛, 宽约 2 毫米, 脊内具 2 脉, 顶端具 凹缺, 边缘具 纤毛; 鳞被中 后方的 1 片呈长 圆形或 卵形, 两侧的 2 片为半 卵形, 顶 端具长 而劲直 的白色 纤毛; 花丝 细弱, 长 约 8 毫米, 花药淡 黄色, 长 5 — 6 毫米, 顶 端具笔 毫状细 柔毛; 子房灰 白色, 呈 金字塔 
禾本科  2^  图版 5 1—3. 毛 环单竹 Bambusa yunnanensis N. H. Xia, 1. 秆的 一段, 2. 小枝 及叶, 3. 秆箨的 背面; 4 一 12. 料慈竹 B. distegia (Keng et Keng f. ) Chia et H. L. Fung, 4. 秆的 一段, 5. 枝叶, 6. 秆箱, 7. 花枝, 8. 夕 卜样, 9. 内样' 10. 雌蕊, 11. 雄蕊, 12. 鳞被。 (1 一 3 李 楠绘, 4 一 12 仿有关 资料) 
30  云 南植物 志  形或圆 锥形, 腹部具 宽沟, 长 2.5 毫米, 直径约 2 毫米, 遍体 生毛; 子 房柄长 2.5 毫 米, 无毛, 花柱 锥形, 长 2 — 3 毫米, 亦遍体 生毛, 柱头 1 一 3, 长 5 — 9 毫米, 具帚刷 状的 短毛。 果为囊 果状, 乳 黄色, 纺 锤形, 长约 8 毫米, 直径约 3 毫米, 仅在顶 端具白 色 微毛, 余处 无毛; 果 皮薄, 干 燥后具 皱纹, 易 与种子 分离。 笋期、 花 期均为 9 一 10 月。 产 罗平、 绥江、 水富、 巧家。 四川 也产。 本 种的节 间长, 劈 蔑为编 织凉席 的上乘 材料。 21. 粉单竹 (岭 南科学 杂志) BambusachungiiMcClure(1936)*; 香 港竹谱 (1985 广;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Lingnania chungii (McClure) McClure (1940); 陈嵘 (195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 西竹种 及 其栽培 (1987); L. chungii var. petilla Wen (1982). 秆 直立, 顶端微 弯曲, 高 4 一 10 (-18) 米, 直径 3 — 5 (-8) 厘米, 节间 幼时被 白色 蜡粉, 无毛, 长 30 — 45 (-100) 厘米, 秆壁厚 3 — 5 毫米; 秆环 平坦; 箨 环稍隆 起, 最 初在节 下方密 生一圈 向下的 棕色刺 毛环, 以后 则渐变 无毛。 箨环 早落, 质薄而 硬, 脱 落后在 箨环留 存一圈 窄的木 栓环, 幼时在 背面被 白蜡粉 及稀疏 生的小 刺毛, 以后 刺毛 脱落, 但基 部则仍 有宿存 之暗色 柔毛, 箨 耳呈窄 带形, 边缘 生淡色 缝毛, 后 者长而 纤细, 有 光泽; 箨 舌高约 1.5 毫米, 先端 截平或 隆起, 上缘 具梳齿 状裂刻 或具长 流苏状 毛; 箨 片淡黄 绿色, 强烈 外翻, 脱 落性,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渐尖 而边缘 内卷, 基 部呈圆 形向内 收窄, 基底 宽度约 为箨鞘 先端的 1/5, 背面多 少生小 刺毛, 腹面无 毛而微 糙涩。 秆的 分枝习 性高, 常自第 8 节 开始, 以 数枝乃 至多枝 簇生, 枝彼此 粗细近 相等, 无毛, 但被 蜡粉。 末 级小枝 大都具 7 叶, 叶鞘 无毛; 叶耳及 鞘口缝 毛常甚 发达, 但有时 亦可不 很 显著, 当存 在时其 质脆, 易 早落; 叶 片质地 较厚, 披针 形乃至 线状披 针形, 大 小有变 化, 长 10 — 16 (-20) 厘米, 宽 1 一 2 (3.5) 厘米, 上表面 沿中脉 基部渐 粗糙, 下表面 起初被 微毛, 以后则 渐变为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部的 两侧不 对称, 次脉 5 或 6 对。 花枝 极 细长, 无叶, 通常每 节仅生 1 或 2 枚假 小穗, 后者宽 卵形, 长可达 2 厘米, 无毛, 先 端 渐尖, 含 4 或 5 枚 小花, 后者形 肿胀, 最 下方之 1 或 2 枚小花 较大, 上部的 1 或 2 枚 则 退化, 具 芽苞片 1 或 2; 颖 1 或 2 片, 小 穗节间 无毛, 甚短, 但向上 则逐渐 较长, 质 柔, 中空; 外桴宽 卵形, 长 9 一 12 毫米, 先端钝 但具细 尖头, 背面 无毛, 边缘被 纤毛;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先 端钝或 截平, 纵脉不 明显, 脊上 无毛, 边缘被 纤毛; 鳞被 3, 相 等, 背面 具粗硬 小毛, 顶端生 纤毛; 花 药顶端 具短细 的芒状 尖头; 子房先 端被粗 硬毛, 花柱长 1 一 2 毫米, 柱头 3 或 2, 呈 稀疏羽 毛状。 未成 熟果实 的果皮 在上部 变硬, 干后 呈三 角形, 成熟 颖果呈 卵形, 长 8 — 9 毫米, 深 棕色, 腹面有 沟槽。 产文 山州。 广东、 海南、 广西、 湖南 南部、 福建 (厦门 ) 也有 分布。 竹材轫 性强, 节 间长, 节平, 适合 劈篾纺 织精巧 竹器, 绞制竹 绳等, 是两广 主要篾 用 竹种, 亦是 造纸业 的上等 原料。 竹 丛疏密 适中, 宜 作为庭 园绿化 之用。 
禾本科  31  2. 泰竹属 Thyrsostachys Gamble 中型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直立, 梢头 直立; 分枝习 性高, 秆每 节 3 分 枝乃至 多枝, 呈半轮 生状, 主 枝不甚 明显。 秆箨 宿存, 质薄; 箨耳 缺如; 箨片窄 长, 直立。 叶耳 缺如, 叶片 披针形 或窄披 针形, 小 横脉不 显著。 花枝 无叶, 为多 分枝的 大型 圆锥花 序状, 分枝各 节在假 小穗丛 基部具 显著之 苞片。 假小穗 松散地 排列于 花枝之 各节; 小穗含 3 — 4 枚 小花, 最上方 1 小花 退化或 不孕; 小 穗轴具 关节, 节 间短, 被微 毛; 颖 1 或 2, 纵脉 明显; 外 稃与颖 相似, 但 较大; 内稃 膜质, 长于其 外稃, 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先端 深裂, 最 上方不 孕小花 之内桴 不明显 具脊, 先端不 深裂; 鳞被 缺如或 稀可为 2 — 3, 形 狭窄;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花药先 端具短 尖头; 子 房小, 纺 锤形, 基部 具柄, 鲜 时先端 肿胀, 无毛 或近于 无毛, 花柱 1, 细长, 柱头 1 一 3, 羽 毛状。 颖 果圆柱 形, 无毛, 具 腹沟, 先端 具喙, 果 皮硬, 与种子 贴生。 本属有 2 种, 产 印度、 缅甸至 泰国。 马来 西亚有 栽培。 我国产 2 种。 云南 均有。 分种 检索表 1 (2) 秆高 10 — 25 米, 节下无 毛环; 箨鞘背 面贴生 白色短 刺毛, 鞘口作 "山" 字 形隆起 1. 大泰竹 T. oliveri 2 (1) 秆高 8 — 13 米, 节 下具一 圈高约 5 毫米 的白色 毛环; 箨鞘 背面被 淡棕色 短毛, 鞘 口截平 … 2. 泰竹 T. siamensis 1. 大泰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6: 1-10 埋桑滇 (西 双版纳 傣语) Thyrsostachys oliveri Gamble (1894) et (1896); Hsueh et J. L. Sun (1983);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高 10 — 20 米, 粗 5 — 8 厘米, 节间长 30 — 45 (—60) 厘米, 中、 上部节 间秆壁 厚 0.5 厘米, 幼时淡 绿色, 具 白色短 丝状贴 生毛, 老时 则为暗 绿色, 分枝习 性高, 枝纤 细; 芽的宽 度大于 长度。 秆箨迟 落乃至 宿存, 质 稍薄, 长约为 其节间 的四分 之三, 初为 绿色, 后变为 橙黄色 乃至淡 棕色, 背面被 淡棕色 短毛, 边缘具 纤毛, 先端 截平; 箨耳缺 如; 箨舌 低矮, 先端有 不规则 齿裂; 箨 片披针 形或长 钻形, 长 8 — 10 厘米, 腹 面具毛 茸。 末级小 枝具叶 3 — 8 片。 叶鞘疏 被白色 刺毛, 边缘具 纤毛; 叶耳 缺如; 叶舌极 低矮; Pf 片长 10 — 20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幼 时下表 面略具 柔毛; 次脉 3 — 5 对。 花果 未见。 产 勐腊。 栽培 于海拔 500 — 900 米 的村寨 附近。 缅甸、 泰国、 印 度也有 栽培。 本种植 株亭亭 玉立, 姿 态优雅 秀美, 是良好 的观赏 良竹, 竹秆 亦可用 于简易 建筑, 但 因质脆 而不宜 蔑用。 2. 泰竹 (科属 词典修 订版) 图版 6: 11 柳竹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条竹 (勐海 )、 实心竹 (勐腊 )、 埋霍 (傣语 ) 
3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 10. 大泰竹 Thyrsostachysoliveri Gamble, 1. 秆及 分枝, 2. 秆箨, 3. 枝叶, 4. 花枝, 5. 小穗, 6. 颖, ,. 夕卜 稃, 8. 内稃, 9. 雌蕊, 10. 雄蕊; 11. 泰竹 T. siamensis (Kurz) Gamble, 11. 秆箨。 (王红 兵绘) 
禾本科  33  Thyrsostachys siamensis (Kurz)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et A. Camus (1923); Hottum (1958); W. C. Lin (1974)* ; 台湾 植物志 (1978)* ; Hsueh et J. L. Sun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Bambusa siamensis Kurz ex Munro (1868), nom. nud. pro syn. ; B . regia Thorns, ex Munro (1868). 秆 直立, 形 成极密 的单一 竹丛, 高 8 — 13 米, 粗 3 — 5 厘米, 梢头劲 直或略 弯曲; 节间长 15 — 30 厘米, 幼 时被白 柔毛, 秆壁 甚厚, 基部近 实心; 秆 环平, 节下具 一圈高 约 5 毫米 之白色 毛环; 分 枝习性 甚高, 主 枝不甚 发达; 芽的长 度大于 宽度。 秆箨 宿存, 质薄, 柔软, 与 节间近 等长或 略长, 背 面贴生 白色短 刺毛, 鞘口作 "山" 字形 隆起; 箨 舌 低矮, 先 端具稀 疏之短 纤毛; 箨片 直立, 长三 角形, 基部微 收缩, 边缘略 内卷。 末级 小枝具 4 一 12 叶, 叶鞘 具白. 色贴生 刺毛, 边缘 生纤毛 ; 叶耳 很小或 缺如; 叶 舌高约 1 毫米, 上缘具 纤毛;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0.7 — 1.5 厘米, 两 表面均 无毛, 或幼 时在下 表面具 柔毛, 次脉 3 — 5 对。 花枝呈 圆锥花 序状, 苍 白色, 具多 数纤细 分枝, 其每节 丛生有 少数假 小穗; 假小穗 丛下方 托以一 船形、 无毛、 先端 平截之 苞片; 花枝节 间 平滑, 具 沟槽; 小 穗几为 白色, 长 1.2 — 1.7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含小花 3 枚; 颖 1 片, 长 0.8 — 1 厘米, 卵形, 先 端尖, 基部具 白色长 柔毛, 8 脉; 外稃 似颖, 但 较长, 仅下 方内稃 无脊, 先端 凹陷, 具二短 尖头, 无毛, 较 其外稃 为长; 鳞被 缺如; 雄 蕊伸出 花外, 花丝 分离; 子 房初为 卵形, 后作 扁形, 柱头 1 一 3, 羽 毛状, 弯曲。 颖果圆 柱形, 长 5 毫米, 直径 2 毫米, 先端 具喙。 产 滇西南 和滇南 地区, 在西 双版纳 有单优 群落。 我国 台湾、 福建 (厦门 ) 和广东 (广州 ) 有 栽培。 缅甸和 泰国有 分布, 马来 西亚有 栽培。 本 种秆直 丛密, 枝柔 叶细, 具 有很高 的观赏 价值。 杆节间 劲直而 坚韧, 且上 下粗细 均匀, 国 外多用 于制作 伞柄。 笋 食用。 3 . 牡竹属 Dendrocalamus Nees 乔木状 竹类, 少 数种可 为半攀 缘性。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单丛 生长, 直立而 略向外 方 倾斜, 其梢头 则常可 下垂; 节间圆 筒形, 秆壁常 较厚, 甚 至近于 实心; 杆每 节具多 枝, 主 枝发达 或否, 决不具 短缩的 枝刺。 秆箨 脱落性 (或个 别种在 秆基部 数节的 能留存 较久 ), 多为 革质; 箨 耳常不 明显或 缺如; 箨舌较 明显; 箨片常 外翻, 少有直 立的。 末 级 小枝具 多叶; 叶鞘 幼时被 微毛, 后 无毛; 叶耳常 不明显 而叶舌 发达; 叶 片大小 在同一 种或 同一秆 株上亦 可变异 较大, 通常为 大型而 甚宽, 基部 楔形, 小横 脉明显 或否, 或以 透明 微点代 替之; 叶 柄短。 花 枝无叶 或有时 具叶, 常 可多分 枝而呈 大型圆 锥状; 假小穗 以数 枚乃至 多枚丛 生于花 枝及其 分枝之 各节, 多枚 者有时 密集成 头状或 球形; 苞片 1 一 4, 最上方 1 片 腋内常 无芽; 小穗 卵形至 钻形, 含 1 枚 (我国 不产) 至多枚 小花, 顶生 小花常 不孕或 退化; 小穗 轴极短 (成熟 时有些 种类的 可稍延 伸而使 小花彼 此疏离 ), 无 关节, 故 不在诸 小花间 逐节折 断而仅 脱节于 颖下; 颖通常 1 一 3 片, 卵 圆形, 具 多脉, 
34  云南 植物志  先端急 尖或具 短的小 尖头; 外稃 似颖, 但 较大, 向小 穗顶端 逐次变 窄长, 有时先 端具芒 刺状小 尖头; 内稃在 下方小 花中具 2 脊, 而最上 1 枚两 性小花 (或 仅具 一枚小 花者) 无 2 脊; 鳞被常 缺如, 或 有时具 1 一 3 片退化 鳞被; 雄蕊 6, 花 丝分离 或其基 部有时 能作各 式的 靠接, 但仍易 分离, 花药的 药室之 上下两 端稍有 分离或 药隔向 上伸出 为微小 尖头; 子房 球形或 卵形, 体被 柔毛; 子 房柄短 或无; 花 柱与柱 头单一 (个 别种柱 头可为 2 或 3 枚), 后者常 弯曲, 具 羽毛状 毛茸。 果 小型, 亦 可呈坚 果状而 较大, 卵形 或长椭 圆形, 果皮 薄而为 囊果状 (龙竹 亚属) 乃至厚 坚而为 坚果状 (牡 竹亚属 )。 笋 期多在 夏季。 本 属约有 40 余种, 分布在 亚洲的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我国 已知有 29 种 (包 括确知 引种 栽培的 3 种在内 ), 分布 于福建 南部、 台湾、 广东、 香港、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 州、 云南和 西藏等 省区。 云 南是我 国牡竹 属种类 最多的 省份, 目前 记载有 22 — 23 种, 集 中分布 在南部 地区, 本 志收录 22 种 (其中 1 种 因材料 不全, 未编入 检索表 )。 分种 检索表 1 (8) 秆梢 头常弯 曲但不 下垂; 分枝 较低, 3 主枝 发达; 叶片常 狭窄; 小 穗淡黄 绿色, 先 端具刺  状尖头 (I. 牡 竹亚属 Subg. Dendrocalamus) 2 (7) 箨片 外翻; 小穗 常排成 头状。 3 (6) 秆 箨鞘口 缝毛不 发达, 箨片基 部被小 刺毛。 4 (5) 秆 箨长于 节间; 节间被 白粉; 箨舌高 1 厘米 1. 黄竹 D. membranaceus 5 (4) 秆箨 短于节 间;' 节间被 绒毛; 箨舌高 0.4 — 0.5 厘米 2. 缅 甸龙竹 D. birmanicus 6 (3) 秆箨 鞘口及 箨片基 部密被 浅棕色 鬃状毛 3. 小 叶龙竹 D. barbatus 7 (2) 箨片 直立; 小 穗不排 成头状 4. 椅子竹 D. bambusoides  8 (1) 秆梢头 长下垂 ;分枝 较高, 主枝 不明显 或仅有 1 主枝; 叶片较 宽大; 小穗黄 褐色, 先端常 无刺 状尖头 (II. 龙 竹亚属 Subg. Sinocalamus) 9 (40) 秆 高常在 15 米 以上, 径 10 厘米 以上; 箨舌 先端具 锯齿或 全缘, 稀具 流苏状 纤毛。 10 (19) 箨 片完全 直立。 11 (14) 秆 幼时被 白粉, 无毛。 12 (13) 叶 耳小, 具 数枚长 0.5-0.7 厘米的 璲毛; 叶 下面具 柔毛; 外 稃较长 5. 福 贡龙竹 D. fugongensis 13 (12) 叶耳 及璲毛 缺如; 叶下面 无毛; 外 稃较短 6. 西 藏龙竹 D. tibeticus 14 (11) 秆幼时 被白色 绒毛, 无 白粉。 15 (18) 节 内及节 下各具 一圈浓 密的绒 毛环。 16 (17) 秆虽 直立, 但有时 因其主 枝甚发 达而使 秆上部 呈半攀 缘状, 幼 时节间 遍布白 色毡状 絨毛而 非纵行 分布; 箨舌近 全缘; 假小穗 簇团的 球径为 2. 5 — 3. 2 厘米 7. 野龙竹 D. semiscandens 17 (16) 秆 直立, 幼时 节间被 有纵向 成行的 灰白色 绒毛; 箨舌先 端具波 状齿; 假小穗 簇团的 球径为 1—2 厘米 8. 版纳 甜龙竹 D. hamiltonii 18 (15) 节 内及节 下均无 密毛环 9. 美 穗龙竹 D. calostachyus 19 (10) 箨 片外翻 或外展 (巨 龙竹箨 片有时 近直立 )。 20 (27) 秆箨背 面无毛 或具早 落之小 刺毛; 小穗较 宽大, 长 1 一 1.6 (—2.8) 厘米, 宽 5 — 13 毫米。 
禾本科  35  21 (24) 秆 节间幼 时被小 刺毛, 微具 白粉。 22 (23) 箨鞘 口平截 或略成 山字形 隆起; 箨舌高 2 — 4 毫米; 花枝 节间密 被灰白 色绒毛 • 10. 建水 龙竹 D. jianshuiensis 23 (22) 箨鞘口 凹下; 箨舌高 5 — 8 毫米; 花枝 节间密 被黄褐 色柔毛 … 11. 云 南龙竹 D. yunnanicus 24 (21) 秆节 间幼时 无毛, 密被 白粉。 25 (26) 叶舌高 1 一 2 毫米; 节内 具一圈 棕色绒 毛环; 小穗长 1.2 — 1.5 厘米 12. 麻竹 D. latinorus 26 (25) 叶舌高 3 — 5 毫米; 节 内无绒 毛环; 小穗长 1.7 — 2. 4 厘米 13. 粗 穗龙竹 D. pachystachyus 27 (20) 秆箨背 面常具 刺毛, 有 时兼有 绒毛; 小穗较 短小, 长 0.5 — 1.2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28 (31) 节 间幼时 密被一 层厚白 蜡粉, 无毛。 29 (30) 秆 基部数 节有时 畸形; 秆箨 宿存, 箨片外 展或近 直立; 小穗长 3 — 3. 5 厘米  '. 14. 巨龙竹 D. sinicus 30 (29) 秆节间 正常; 秆箨 早落; 箨片 外翻; 小穗长 1—1.5 厘米 15. 龙竹 D. giganteus 31 (28) 节间 幼时被 刺毛或 绒毛, 无 白粉或 被少量 白粉。 32 (33) 箨耳 明显, 其上密 被鬃状 缝毛; 叶 耳明显 16. 锡 金龙竹 D. sikkimensis 33 (32) 箨耳不 明显或 缺如; 叶耳 缺如。 34 (37) 秆节 间幼时 被棕色 刺毛。 35 (36) 箨 鞘背面 被刺毛 和绒毛 17. 金 平龙竹 D. peculiaris 36 (35) 箨鞘 背面仅 被刺毛 18. 马 来甜竹 D. asper 37 (34) 秆节 间幼时 被白色 绒毛。  38 (39) 秆疏被 绒毛; 箨 鞘背面 具白色 绒毛, 不呈 块丛; 小穗长 0.7 — "0.9 厘米 V 19. 甜龙竹 D. brandisii 39 (38) 秆密 被毡状 绒毛; 箨鞘背 面密被 绒毛, 疏被 刺毛, 在黑 褐色绒 毛块中 间因有 银白色 绒毛块 而呈豹 斑状; 小穗长 0.5 厘米 20. 毛龙竹 D. tomentosus 40 (9) 秆高 15 米 以下, 径 4 一 8 厘米; 箨舌先 端具长 0.5 厘米 的纤毛 … 21. 大叶慈 D. farinosus 1. 黄竹 (滇南 通称) 埋桑 (傣语 ) 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Munro (1868) ; Kurz (1877); Gamble (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D. strictus auct. nonNees: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双 版纳植 物名录 (1984). la. 黄竹 (原 变型) 图版 7: 1—9 f. membranaceus 秆高 8 — 15 米, 粗 7 — 10 厘米, 梢头略 弯曲, 基 部第一 至第三 节环列 气根; 节间长 34 — 42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秆 环平; 箨环强 隆起; 节内高 8 毫米; 主枝 3 枝, 其余枝 条 较细, 在秆上 部者可 下垂。 秆箨早 落性, 厚 纸质至 革质, 通常 较其所 在的节 间为长 (变型 花秆黄 竹和流 苏黄竹 的可较 短于节 间), 背 面有白 粉及易 落的黑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3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7 1 ― 9. Htlr 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Munro f. membranaceus, 1. 杆, 2. 秆锋, 3. 花枝, 4. 枝叶, 5. 小穗, 6. 外稃, 7. 内桴, 8. 雄蕊, 9. 雌蕊; 10 — 17. 小 叶龙竹 D. barbatus Hsueh et D. Z. Li var. barbatus, 10. 秆箨, 11. 花枝, 12. 小穗, 13. 去颖 及外稃 之花, 14. 外稃, 15. 内稃, 16. 雌蕊, 17. 雄蕊。 (王红 兵绘) 
禾本科  37  长 5 毫米, 宽 1 毫米, 其上生 有长为 0.5 — 1 厘米 的缝毛 数条; 箨舌高 0.8 — 1 厘米, 腹 面多 毛茸, 边 缘具粗 锯齿; 箨片 外翻, 窄 长形, 长 30 — 40 厘米, 宽约 2.5 厘米, 占鞘 口之 1/2 — 1/3, 两 面均被 棕色小 硬毛, 尤以 腹面的 基部处 为多。 末级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具 纵肋; 叶耳 镰形, 其 上具紫 色缝毛 数条; 叶舌不 明显, 高仅 1 毫米, 腹面 具毛, 先 端波状 浅裂; 叶片披 针形, 质薄, 长 12. 5 — 25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基部宽 楔形至 圆形, 先端 渐窄, 最 后扭转 并具粗 糙的长 尖头, 两 面均具 柔毛, 叶 缘具向 下的小 锯齿而 粗糙, 次脉 4 一 7 对, 再次脉 7 — 9 条。 花枝有 大型呈 圆锥花 序状的 分枝, 节间长 2. 5 — 5 厘米, 无毛, 或上 部常具 白粉, 节上密 集丛生 多枚假 小穗, 形成 球形的 团簇, 其直径 为 2. 5 — 5 厘米; 小穗 微扁, 近于无 毛而有 光泽, 长 1 一 1.3 厘米, 宽 2. 5 — 3 毫米, 初 为黄 绿色, 干燥 后为枯 草色, 质地 较软, 含成 熟小花 2 — 5 枚; 颖 2 片, 卵形, 先端钝 圆或 尖锐; 外桴 与颖相 类似而 较大, 长 8 — 9 毫米, 宽 5 — 8 毫米, 质 地薄, 近于 膜质, 无毛, 常在 边缘生 纤毛, 先端具 1 短芒 刺状小 尖头, 其长约 1 毫米; 内 稃亦为 膜质, 长 7 — 8 毫米, 宽 1.4 毫米, 下部 小花者 背部具 2 脊 , 脊上生 纤毛, 脊间 3 脉, 先 端钝或 为 凹头, 最上部 的小花 内稃圆 卷而无 2 脊, 或也具 2 脊, 则脊上 无毛; 雄 蕊成熟 后伸出 花外, 花丝细 而长; 花药 黄色至 紫色, 长 4 毫米, 先端具 短的小 尖头; 子房 卵形, 较细 长, 上 部生毛 而下部 无毛; 花柱长 5 — 6 毫米, 全体被 微毛, 柱头 1, 紫色,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滇东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1000 米以下 的低山 与河谷 地区。 分布于 缅甸、 越 南、 老挝和 泰国。 本种 是我国 天然竹 林面积 最大的 一种, 在西 双版纳 地区长 期用于 造纸, 在水 土保持 方面 也发挥 了重要 作用。 lb. 花 秆黄竹 (变型 ) f. striatus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本变型 与黄竹 原变型 的区别 在于秆 节间具 黄色纵 条纹, 箨 鞘有时 短于其 节间, 箨舌 先 端呈流 苏状。 产西双 版纳。 2. 缅 甸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白麻竹 (腾冲 ), 埋桑 (德宏 ) Dendrocalamus birmanicus A. Camus (1932) ; Hsueh et D. Z. L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7 — 10 米, 粗 8 厘米, 梢 头弯; 节间长 20 — 28 厘米, 幼 时密被 灰白色 绒毛; 节内高 8 厘米, 枝下高 20 — 50 厘米; 秆 每节分 多枝, 常 具明显 的主枝 3 条, 箨 鞘早落 性, 革 质兼厚 纸质, 背面纵 肋明显 ,'被 暗棕色 贴生小 刺毛; 箨耳不 发达; 箨舌高 3 — 4 毫米, 边缘具 齿裂或 有时具 缝毛; 箨片 外翻, 长 6 — 1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腹 面具刺 毛, 基部宽 为箨鞘 口部的 1/3 — 1/2。 末级 小枝具 7 — 9 叶; 叶 鞘略被 白粉,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 毫米, 叶片长 16 — 20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下 表面的 基部生 有白色 柔毛, 次脉 6 — 9 对。 花枝的 节间长 3 — 6. 5 厘米, 一侧具 沟槽, 密 被绣色 绒毛, 每节着 
38  云南 植物志  生 5 — 25 枚假 小穗, 其 簇团的 直径为 1 一 1.8 厘米; 小穗具 微毛, 含 2 或 3 枚 小花, 全 长 7 — 8 毫米, 宽 2 — 3 毫米; 颖 2 片, 长 4 毫米, 宽 4.5 毫米, 有 光泽, 两面 均具微 毛, 背 脊的上 部具长 纤毛, 边 缘亦生 纤毛; 外稃 与颖相 类似, 长 5. 5 — 7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具 15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其长为 0.2~0.5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花药长 3 — 4 毫米, 成熟 时伸出 花外, 先端 具细小 尖头; 花柱 细长, 无毛; 柱头 单一, 与 花柱近 等长,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德宏。 缅甸 也有。 3. 小 叶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凤尾竹 (江城 )、 埋桑郎 (西双 版纳傣 语)、 埋桑 (金 平、 江城傣 语)、 哈铺 (江城 哈 尼语) Dendrocalamus barbatus Hsueh et D. Z. Li (1988)*; 中 国竹谱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3a. 小 叶龙竹 (原 变种) 图版 7: 10—17 var. barbatus 秆高 15 — 18 米, 粗 10 — 25 厘米, 梢头 弯或微 下垂, 基部数 节环生 气根; 节 间的下 部深 绿色, 长 26 — 32 厘米, 一侧扁 平部分 无毛, 上部 具少量 白粉, 秆壁厚 2 — 2. 5 厘 米; 秆环不 隆起, 节内高 1.5 厘米, 在其 间和箨 环下均 具一圈 白色绒 毛环。 枝下高 0.5—1米; 秆 每节分 多枝, 主枝 3, 其中 1 条 明显较 粗壮, 或有时 主枝不 发达而 有一大 型潜 伏芽, 侧枝 纤细, 下垂。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初 期为黄 棕色, 背部被 白粉和 生有棕 色小 刺毛; 箨耳与 箨片基 部之外 延部分 相连, 波状, 长 5 — 1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其 上 被长为 1 厘米的 猪鬃状 缝毛; 箨舌高 5 — 8 毫米, 先 端具不 整齐的 齿裂; 箨片 外翻, 腹面的 基部也 密被猪 鬃状硬 直毛, 其余部 位被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8 — 15 叶; 叶 鞘被微 毛; 叶耳 微小, 易落, 其上 具缝毛 数条; 叶舌高 1 毫米; 叶片长 10 — 1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次脉 5 或 6 对。 花枝 无叶, 节间长 1.5 — 1.8 厘米, 一侧扁 平或具 沟槽, 其间密 被 黄棕色 绒毛, 每 节着生 10 — 25 枚假 小穗, 其 簇团的 直径为 1 一 2. 2 厘米; 小 穗倒卵 形, 长 6 — 8. 5 毫米, 宽 2 — 4 毫米, 黄 绿色, 近于 无毛, 含小花 2 枚; 颖 2 或 3 片; 外 桴长 6 — 7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 具长为 0.8 — 1 毫 米的芒 刺状小 尖头; 内稃长 5 — 6 毫米, 两 脊间宽 1 毫米, 具 3 脉; 花丝长 6 毫米, 花药 黄色或 干后带 紫色, 长也为 6 毫 米, 先端具 尖头; 雌 蕊全长 6 — 7. 5 毫米; 子 房上部 连同花 柱及柱 头均被 毛茸。 果实未 见。 花期 6 — 10 月。 本种在 云南东 南至西 南海拔 360 — 1100 米 分布, 但均是 栽培。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本种 与黄竹 D. membranaceusMunro 近缘, 但秆 较大, 秆下部 节间无 毛亦无 白粉, 箨 环下方 和节内 均具一 圈白色 绒毛, 箨鞘 鞘口、 箨耳 以及箨 片上表 面基部 均被猪 鬃状直 硬的 缝毛, 小穗 较小, 仅 含小花 2 枚, 与之 不同。 3b. 毛 脚龙竹 (变种 ) var. internodiiradicatus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本 变种与 小叶龙 竹原变 种的区 别在于 秆基部 数节间 的外面 均密生 气根, 有如 网状包 
禾本科  39  裹着 节间, 箨耳和 箨片上 表面之 基部几 无缝毛 生长, 叶片常 较大, 次脉 7 — 9 对, 小穗 含 2 或 3 枚 小花等 性状。 产西双 版纳。 模 式标本 采自西 双版纳 热带植 物园。 4. 椅子竹 (玉溪 ) 图版 8: 1-12 挠竹 (昆明 ) Dendrocalamus bambusoides Hsueh et D. Z. Li (1987)* et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Sellulocalamus bambusoides (Hsueh et D. Z. Li) W. T. Lin ( 1989) . 秆髙 7 — 15 米, 粗 6 — 8 厘米, 梢 头向外 弯曲; 节间长 26 — 34 厘米。 无毛, 被白 粉, 有 时秆基 部数节 间可具 黄色纵 条纹, 壁厚 1.4 一 2. 8 厘米, 枝下高 1 一 1.5 米; 秆每 节分 多枝, 主枝 3, 在各 枝的基 部和枝 丛内方 宿存有 许多枝 箨状的 苞片。 秆箨早 落性或 在秆 下部节 上的可 迟落, 厚 纸质至 革质, 背面 贴生淡 黄色小 刺毛, 或 无毛, 有时 还夹杂 着 黄色纵 条纹, 先 端因中 央隆起 而略呈 "山" 字形; 箨耳 缺如; 箨舌高 2 毫米; 箨片直 立, 基部 略向内 收窄, 与箨鞘 的鞘口 同宽。 末级 小枝具 4 一 6 叶; 叶鞘 无毛, 边 缘有时 生 纤毛;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 毫米;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5) 14— 17 厘米, 宽 0.8 — 1.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 下表面 被白色 柔毛, 次脉 5 或 6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花枝 的 节间长 1.2 — 2. 8 (3.5) 厘米, 幼时被 绒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每 节着生 1 一 5 枚假小 穗, 并为一 片枝箨 状的总 苞片所 掩盖, 后者 草色, 呈 卵形, 长 1.3 — 1.8 厘米, 背面具 纵肋, 顶端 截形或 微凹, 基 部环抱 枝节, 易 早落, 其 内方还 另有若 干附托 假小穗 的小型 苞片; 小穗含 3 或 4 枚 小花, 卵形, 略扁, 长 8 — 16 毫米, 宽 3 — 5 毫米, 绿色 并略带 紫色, 先端 渐尖, 成熟 时各小 花略有 张开; 颖 1 或 2 片, 长 5 — 7 毫米, 宽 5 毫米, 背 面 近于光 滑或略 被白色 丝质短 柔毛, 边缘生 纤毛; 外桴 与颖相 类似, 长 7 — 13 毫米, 先 端具小 尖头; 内稃 膜质, 长 6 — 14 毫米 (等长 或略长 于其外 稃), 背面具 2 脊, 脊间 (3) 5 脉, 先端具 2 裂; 鳞被 缺如, 有时 可见退 化鳞被 1 片, 其长为 1.5 毫米, 白色透 明, 先端生 纤毛; 花丝长 2 厘米, 花药长 4 一 6 毫米, 黄色, 先端具 紫色小 尖头, 成熟 时成束 的伸出 花外而 直立; 雌 蕊全长 13 — 17 毫米, 具 微毛, 柱头 单一, 帚 刷状。 果实 未见。 产 玉溪和 昆明地 区以及 红河州 北部。 模式 标本采 自 昆明 西山苏 家村。 5. 福 贡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8: 13-15 马跨 (福 贡傈 僳语) Dendrocalamus fugongensis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20 米, 粗 10 — 15 厘米, 梢头 下垂; 节间长 35 — 46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壁厚 2 厘米; 秆 环在分 枝的节 处隆起 成脊; 主枝 1 或 有时不 发达。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干时 呈黄 绿色, 背 面具数 条不甚 明显的 纵肋, 疏被易 落之小 刺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箨耳缺 如, 箨舌高 3 毫米, 先端具 尖锐的 锯齿; 箨片 直立, 长 10 — 18 厘米, 腹 面被有 贴生的 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8 — 10 叶; 叶鞘 无毛, 惟 边缘生 纤毛, 叶 耳小, 其 上具数 条长为 5 — 7 毫米 的直立 璲毛, 缝毛易 早落;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长 18 — 25 厘米, 宽 3 — 4.2 厘米, 下表 面的基 部密被 黄棕色 柔毛, 次脉 8 — 11 对。 花枝的 节间长 (2) 4-6.5 
40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8 1—12. 椅子竹 DendrocalamusbambusoidesHsueh et D. Z. Li, 1. 秆及 分枝, 2. 枝叶, 3. 秆箨, 4. 花枝, 5. 小 穗, 6. 苞片, 7. 颖, 8. 外稃, 9. 内桴, 10. 小花, 11. 雌蕊, 12. 雄蕊; 13 — 15. 福 贡龙竹 D. fugongensis Hsueh et D. Z. Li, 13. 秆箨, 14. 枝叶, 15. 叶 基部。 (王红 兵绘) 
禾本科  41  厘米, 在 侧面具 沟槽, 在节 下方有 白粉, 无毛 或顶端 一节间 的沟槽 内生有 绒毛; 假小穗 6 — 14 枚 着生于 花枝之 各节, 在 每群假 小穗簇 丛之下 方托附 有一组 (2 — 4 片) 苞片, 后 者棕 褐色, 与假 小穗近 等长, 簇丛的 直径为 1 一 1.5 厘米; 小穗长 1 一 1.3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常含 4 枚 小花, 几 无毛, 棕 褐色, 先端 渐尖, 成熟 时小花 之间略 有疏离 而小花 亦微 张开; 颖 1 至 数片, 长 0.8 — 1 厘米, 宽 6 — 8 毫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外桴长 1 一 1.2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具长为 1 毫米 的芒状 尖头; 内稃长 7 — 9 毫米, 先端渐 尖, 背部具 2 脊, 脊间 2 — 5 脉; 花 药黄色 或略带 紫色; 花柱长 6 — 7 毫米,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产 福贡、 维西; 生 于海拔 1200 — 1800 米 的河谷 地区。 模式标 本采自 福贡。 本种 是怒江 河谷地 区的重 要经济 竹种, 既是良 好的笋 用竹, 也是优 质的材 用竹。 6. 西 藏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西 藏牡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龙竹、 毛竹 (泸水 ) Dendrocalamus tibeticus Hsueh et Yi (1983) *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 Hsueh et D. Z. L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Sellulocalamus tibeticus ( Hsueh et Yi) W. T. Lin (1989). 秆高 12 — 25 米, 直径 12 — 18 厘米, 梢头 下垂; 节间长 (30) 40—45 (60) 厘米, 绿色, 圆 筒形, 在 分枝的 一侧基 部扁平 或具宽 沟槽, 无毛, 无粉或 稀微被 白粉, 在节处 于 上下方 各具一 圈灰白 或灰褐 色的绒 毛环, 后者宽 6 — 8 毫米, 秆壁 6 — 12 毫米 (秆基 部 可厚至 23 毫米 ); 箨环 隆起, 无毛; 杆环 平坦; 节内高 1 一 1.5 厘米, 其间被 灰白或 灰 褐色的 绒毛, 秆 基部的 3 — 7 节的节 内密生 环列的 气根。 分 枝习性 较高, 常在 秆第九 节 开始, 多枝 簇生。 秆箨 幼时红 棕色, 革质, 纵肋不 明显, 背面除 基部一 侧被掩 盖的三 角形 部位无 毛外, 密被棕 黑色小 刺毛, 腹面无 毛而有 光泽; 箨耳 缺如; 箨舌呈 拱形, 高 2 — 4 毫米, 先 端具灰 褐色细 缝毛, 后者长 1 一 5 毫米; 箨片直 立或稍 外翻, 长 5 — 28 毫 米, 有时 微皱, 不易 自鞘上 脱落, 背面 无毛, 腹面在 中部以 下的中 央部分 具棕黑 色小刺 毛或 无毛, 纵肋 明显。 末级 小枝具 5 — 8 叶; 叶鞘长 6 — 11 毫米,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 舌 截形, 高 1 一 1.5 毫米, 无毛; 叶 片大, 广披 针形, 长 10 — 32 厘米, 宽 2. 2 — 4. 5 厘 米, 无毛, 次脉 8 — 12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叶缘一 侧近于 平滑, 另一侧 具小鋸 齿而粗 糙; 叶柄长 4 一 6 毫米, 被 白粉, 尤以下 表面更 显著。 花枝 无叶, 细长而 波曲, 节间长 (1) 2 — 5. 5 厘米, 直径 1.5 — 2 毫米, 被 白粉, 并生短 柔毛, 每节生 2 — 10 枚假 小穗, 在 假小穗 群的基 部托以 2 或 3 枚 苞片, 后者紫 褐色, 背部具 2 脊, 两侧不 等宽, 脊上起 初具淡 黄色短 柔毛, 以后为 无毛, 边缘生 纤毛或 无毛; 小 穗长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3 — 4 毫米, 紫色, 先 端尖, 具 微毛, 含 3 或 4 枚 小花, 上方 1 枚 小花仍 发育, 基部 1 枚 小花则 常发育 不良; 颖 1 片, 宽 卵形, 薄 纸质, 长约 7 毫米, 宽约 5 毫 米, 多少具 微毛, 先 端具短 尖头, 边缘上 部生短 纤毛, 11 一 15 脉; 外稃长 卵形, 膜质, 长 6 — 8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具 多脉, 背 面的上 半部被 微毛, 先 端圆而 微尖, 边 缘生纤 毛; 内稃 狭窄, 膜质, 长 5 — 7 毫米,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部宽 1 一 1.5 毫米, 其内具 5 脉, 脊 外至边 缘各具 1 脉; 鳞 被无; 花药 黄色, 长 5 — 6 毫米, 先端具 微毛; 
42  云南 植物志  子房 卵形, 长约 1 毫米, 遍体具 微毛, 基部 有柄, 先端 收缩成 花柱, 后者长 5 — 8 毫米, 亦具 微毛; 柱头 1, 紫色, 长 2 — 3 毫米,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花 期均在 8 月。 产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1200 — 1700 米阔叶 林中。 西藏 东南部 (墨脱 ) 有 分布。 7. 野龙竹 (西双 版纳) 野竹 (盈 江、 西盟 ), 山黄竹 (盈 江、 瑞丽、 龙陵 ), 黄竹 (陇川 ) Dendrocalamus semiscandens Hsueh et D. Z. Li ( 1989 )*; 云南 树木图 志下册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 直立, 有 时梢头 下垂作 攀缘状 而斜倚 他物, 高 (7) 10 — 18 米, 直径 (6) 10- 15 厘米; 节间长 29 — 35 (60) 厘米, 幼 时密被 银白色 绒毛; 节内高 0.5 — 1 厘米, 其内 与 节下方 均有一 圈白色 厚密绒 毛环; 枝下高 0.5 米, 秆 每节分 多枝, 主枝 1 (或 有时 无), 可 发达至 与秆近 等粗, 而使杆 呈半攀 缘状。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背 部被棕 褐色小 刺毛, 先端圆 拱形, 两 肩有突 出的小 尖头; 箨耳 缺如; 箨舌高 1 毫米, 近 全缘; 箨片直 立, 基部 与箨鞘 口部近 同宽, 背面 纵脉与 箨鞘的 肋纹相 连通。 末级 小枝具 6 — 12 叶; 叶 鞘被 贴生的 白色小 刺毛; 无 叶耳; 叶舌高 3 — 5 毫米; 叶片长 25 — 35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下表面 有时具 柔毛, 次脉 10 — 12 对。 花枝的 节间长 2. 8 — 4. 5 厘米, 一侧 扁平或 具 沟槽, 在 扁平面 或沟槽 内被有 早落的 黄棕色 柔毛, 每 节着生 30 — 40 枚假 小穗, 其所 形成 簇团的 直径为 (1) 1.9 一 3. 2 厘米; 小穗倒 卵状三 角形, 长 1 一 1.3 厘米, 宽 4 一 7. 5 毫米, 枯 草色, 无毛, 质地 柔软, 先 端钝, 含 4 或 5 枚 小花; 颖 1 一 3 片, 长 7 毫米, 宽 4 毫米, 具 8 脉; 外稃 纸质, 长 8. 5 — 9.5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具 多脉, 先 端具长 为 0.5 毫 米的刺 状微小 尖头; 内稃长 7. 5 — 8 毫米, 脊间宽 1 毫米, 其间具 2 或 3 脉, 最上 方小花 的内桴 无脊, 具 4 脉, 各自在 先端均 微凹; 花丝长 7 毫米, 花药长 3.7 毫 米, 黄色, 或 先端呈 紫色, 具 尖头; 花柱长 6 毫米, 亦为 紫色; 柱头 单一, 具帚 刷状微 毛。 果实金 黄色, 下半部 无毛, 上端 及喙状 物均具 白色短 绢毛, 喙长 1.5 毫米。 花期 9 月。 产南 部至西 南部。 自 然分布 在海拔 500 — 1000 米 地带。 模式标 本采自 西盟。 本种 是云南 南部最 重要的 优质笋 用竹种 之一。 8. 版纳 甜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9: 10-18 甜竹、 甜龙竹 (西 双版纳 ), 埋弯 (傣语 ) 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Nees et Arn. ex Munro (1868); Gamble ( 1896) * ;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Hara (1966); 中 国竹谱 (1988)* ;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直 立或有 时向外 倾斜, 高 12 — 18 米, 直径 9 一 13 厘米, 梢 头长而 下垂, 基部数 节环 生一圈 气根; 节间长 30 — 50 厘米, 幼时被 灰白色 呈纵行 排列的 绒毛, 秆壁厚 1.2 — 2 厘米; 节内 和各节 下方均 具一圈 浓密的 灰白色 至黄褐 色的绒 毛环; 主枝 1, 甚发 达, 有时则 无明显 主枝, 同节 其他枝 条显然 较细, 并向 后翻转 而围绕 秆节。 秆 箨早落 性, 革质, 干后 呈鲜黄 色或枯 草色。 背面被 微毛而 粗糙, 此外还 被有稀 疏易落 的小刺 毛, 边缘具 纤毛, 先端 两肩微 耸起; 箨耳 缺如; 箨舌高 1 毫米, 先 端具波 状高低 不齐的 
禾本科  43  图版 9 1—9. 甜龙竹 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unro) Kurz, 1. 秆及 分枝, 2. 杆箨, 3. 花枝, 4. 叶片 基部, 5. 小穗, 6. 外稃, 7. 内稃, 8. 雌蕊, 9. 雄蕊; 10 — 18. 版纳 甜龙竹 D. hamiltonii Nees et Am. ex Munro, 10. 秆及 分枝, 11. 枝叶, 12. 花枝, 13. 杆箨, 14. 小穗, 15. 外稃, 16. 内稃, 17. 雌蕊, 18. 雄蕊。 (王红 兵绘) 
44  云 南植物 志  齿裂; 箨片 直立, 长 3 — 7 厘米, 背面的 脉纹与 箨鞘之 脉纹相 连通, 腹面贴 生以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9 一 12 叶; 叶鞘 贴生淡 黄色小 赖毛; 无 叶耳;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大 小有 较大的 变异, 最大的 长可达 38 厘米, 宽达 7 厘米, 次脉 6 — 17 对。 花枝的 节间长 2 — 4 厘米, 一侧扁 平或具 沟槽, 其 间密被 黄褐色 绒毛, 而其余 部分则 无毛, 每 节丛生 10 — 25 枚假 小穗, 后者 丛生成 簇团, 其 直径为 1 一 2 厘米, 下方托 附有数 片黄褐 色而有 光泽的 苞片; 小 穗近于 无毛, 略扁, 长 8 — 10 毫米, 宽 3 — 5 毫米, 黄 褐色, 先 端钝, 含 2 — 4 枚能孕 小花; 颖 1 或 2 片; 外稃长 5 — 7 毫米, 宽 6 — 7 毫米, 先端 具长仅 0.3 — 0.5 毫 米的芒 刺状小 尖头; 下 部小花 中的内 稃几与 其外稃 等长, 先端 2 裂; 花 丝长, 花 药 黄色, 药 隔先端 具长锐 尖头, 长 3 — 4 毫米, 成熟 后伸出 花外而 垂悬; 雌蕊全 体被细 毛, 花柱长 4.5 毫米, 柱头 单一, 羽 毛状。 产西双 版纳。 分布于 印度、 缅甸、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及 老挝。 是 西双版 纳地区 最好的 笋用竹 之一。 9. 美 穗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美穗竹 (南大 学报) E>endrocalamus calostachyus (Kurz. ) Kurz (1875) (in clav. ) et (1877);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calostachya Kurz ( 1873 ) ; Sinocalamus calostachyus ( Kurz ) Keng f . (1962) " calostachys " - 秆高大 (其 高、 直径以 及节间 长度待 查); 节间圆 筒形, 贴生银 白色小 刺毛; 节处 较 隆起。 箨鞘 革质, 背面纵 肋不甚 明显, 密被黄 褐色至 棕色贴 生的小 刺毛, 鞘 先端截 形; 无 箨耳, 箨舌 低矮, 高 1 一 2 毫米, 全缘或 边缘具 细齿; 箨片 直立, 其背面 脉纹是 与 箨鞘脉 纹相连 通的。 末级 小枝具 6 — 10 叶; 叶鞘 背部具 纵肋, 无毛, 但 鞘缘具 白色长 纤毛, 鞘口 截平; 无 叶耳; 叶舌 截平, 高 1 一 2 毫米, 全 缘或具 细齿; 叶 片大小 不等, 位 于顶生 小枝者 呈广披 针形, 长 23 — 30 厘米, 宽 2. 5 — 6.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圆且 具一 极短的 叶柄; 位 于侧生 小枝者 则较短 较窄, 长 25 厘米, 宽 3 厘米, 两者的 上表面 无毛, 下 表面具 柔毛, 叶缘 粗糙, 次脉 9 一 13 对, 小横脉 不见。 花枝 无叶, 细长 下垂呈 鞭状, 其 节间长 1.3 — 5 厘米, 在 着生假 小穗的 一侧扁 平或具 沟槽, 灰 绿色, 多 少被有 白色 柔毛, 尤 以在沟 槽之内 为多, 花枝 每节上 假小穗 单生或 2 — 5 枚 簇生, 在假 小穗或 其簇丛 之下方 托以数 片黄棕 色小型 苞片; 小穗紫 绿色, 体形 微扁, 先端 尖锐, 全长 1 一 1.5 厘米, 宽约 5 毫米, 微具 毛茸, 含成 熟小花 4 一 6 枚; 颖 2 或 3 片, 广 卵形, 先端 尖, 具 多脉, 小横脉 明显, 边缘生 纤毛; 外 稃与颖 相似, 但较长 较宽, 长 0.9 — 1.1 厘 米, 宽 6 — 9 毫米, 先 端具不 呈芒刺 状的小 尖头; 下部 小花的 内稃长 6 — 7 毫米,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具 3 — 5 脉及小 横脉, 脊外每 边各具 一脉, 先端 尖锐; 最上部 小 花的内 桴背面 无脊, 边缘生 纤毛; 鱗被无 (? ); 花丝 细长; 花药 成熟时 能伸出 花外, 黄色, 长 5.5 毫米, 顶 端具无 毛的小 尖头; 雌 蕊全长 1.1 厘米; 子房 卵形、 球形 或因一 侧 扁平而 近为半 球形, 全 身生小 刺毛, 花柱 1, 柱头 1, 具 笔刷状 毛茸。 果实 未见。 产 德宏州 和西双 版纳。 缅甸 原产, 印度有 栽培。 
禾本科  45  10. 建 水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红竹 (云南 建水) Dendrocalamus jianshuiensis Hsueh et D. Z. Li (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7 — 18 米, 直径 10 — 12 厘米, 梢头 下垂; 节间长 25 — 37 厘米, 幼时 被白粉 及小 刺毛, 壁厚 1.2 — 2 厘米; 节内高 6 毫米; 秆自 第八、 九 节开始 分枝, 主枝 1, 发 达, 长 1.5 米。 秆箨早 落性, 厚 革质, 与其 节间近 等长, 先端截 形或在 中央略 隆起, 鞘 口宽 6 — 11 厘米; 箨耳 较小, 长 0.5 — 2 厘米, 宽 1 毫米; 箨舌高 1 一 4 毫米, 边 缘具细 齿裂; 箨片 外翻,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5 — 7. 5 厘米, 腹面 被有淡 棕色小 刺毛。 末级小 枝具 9 叶; 叶鞘 无毛; 叶鞘 口具数 枚直立 璲毛; 叶舌高 2 毫米; 叶片长 20 — 38 厘米, 宽 3. 5 — 8. 5 厘米, 次脉 9 一 13 对。 花枝 无叶, 其 节间长 2. 2 — 7. 5 厘米, 一面具 沟槽, 全体密 被银白 色至淡 黄褐色 绒毛, 每 节着生 1 至 数枚假 小穗; 小穗长 1 一 1.8 厘米, 宽 0.5—1厘米, 先 端钝, 含小花 6 或 7 枚, 棕褐 色且带 紫色, 成熟 时小花 之间疏 离而各 花 张开; 颖 1 一 3 片, 长 宽均为 5 — 8 毫米, 背面生 微毛, 先 端具小 尖头; 外稃与 颖相类 似, 长 7 — 12 毫米, 宽 5 — 10 毫米; 内桴长 6 — 9 毫米, 背部具 2 脊, 其间具 3 或 4 脉, 先 端有凹 缺并带 紫色; 鳞被 无或有 时具一 片退化 鳞被, 其长为 1 毫米; 花丝长 1 一 1.4 厘米,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6 毫米, 花药药 隔先端 伸出而 锐尖; 雌蕊长 1 一 1.5 厘米, 全体 被 毛茸,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产 建水和 元阳。 模式标 本采自 建水。 11. 云 南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大竹 (红 河、 文山 )、 大挠竹 (罗平 ) Dendrocalamus yunnanicus Hsueh et D. Z. Li ( 1988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8 — 25 米, 直径 11 一 18 厘米, 梢头 下垂, 枝下高 2 米; 节间长 42 — 52 厘米, 幼 时被小 刺毛状 的白色 毛茸, 也略被 白粉, 壁厚 1 一 2 厘米; 节内髙 6 毫米, 在 节下方 具一圈 棕色绒 毛环; 主枝 发达。 秆箨早 落性, 革 质至厚 革质, 背面 纵肋不 明显, 疏被贴 生的 棕色小 刺毛, 先 端窄且 下凹, 宽为 3. 5 — 7 厘米; 箨 耳小, 长 5 毫米, 宽 1 毫米, 其上具 数条易 早落的 缝毛; 箨舌高 5 — 8 毫米, 边缘具 细齿; 箨片 外翻,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3 — 9 厘米, 腹 面具黄 褐色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7 — 10 叶; 叶鞘被 早落的 白色小 刺毛; 无 叶耳;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长 25 — 35 厘米, 宽 4. 5 — 6. 5 厘米, 下表面 无毛, 次脉 9 一 11 对。 花枝 有叶, 其 节间长 1.5 — 3. 5 厘米, 一侧 扁平, 全 体密被 灰褐色 柔毛, 各 节着生 1 至 数枚假 小穗; 小穗长 1 一 1.6 厘米, 宽 5 — 7 毫米, 黄 褐色, 先端 渐尖, 含 小花 5 — 7 枚, 成熟时 小花之 间疏离 而各自 展开; 颖 2 片或 更多, 长 2 — 4 毫米, 宽 3 — 6 毫米, 具 12 脉, 背面具 微毛, 先 端尖; 外 稃与颖 类似, 长 5 — 9 毫米, 宽 5 — 8 毫米, 具多脉 (16 — 20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其长仅 0.2~0.4 毫米; 内稃长 4 一 8 毫米, 背部 具 2 脊, 脊间具 4 或 5 脉, 或 有时为 2 脉, 先端有 凹缺; 花丝长 1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3 — 4 毫米, 先端具 紫色小 尖头; 花柱长 4 毫米,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产 云南东 南部和 中部。 越南也 有本种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河口。 
46  云 南植物 志  本种 与麻竹 D. latiflorusMunro 颇 相近, 但本种 秆幼时 节间除 略被白 粉外, 还贴生 小刺 毛状的 绒毛, 箨 舌较高 (5 — 8 毫米 ), 与之 有别。 12. 麻竹 (竹谱 详录) 图版 10: 1-8 甜竹 (广东 ), 南竹、 龙竹 (麻 栗坡)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1868) * ;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 1923) * ; 图鉴 (1976)* ; 台 湾 植物志 (1978)* ; Chia et H. L. Fung (1980); 香 港竹谱 (1985 广; 广 西竹种 及其栽 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 国植物 志 (1996). Bambusa latiflora (Munro) Kurz (1873), pro syn. sub Bambusa calostachya Kurz; Sin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McClure (1940); Keng f . (194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Keng f. (1962);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秆高 20 — 25 米, 直径 15 — 30 厘米, 梢头 长下垂 或弧形 弯曲; 节间长 45 — 60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但 无毛, 仅 在节内 具一圈 棕色绒 毛环; 壁厚 1 一 3 厘米; 秆 分枝习 性高, 每节分 多枝, 主枝常 单一。 秆箨易 早落, 厚 革质, 呈宽圆 铲形, 背面 略被小 刺毛, 但易 落 去而变 无毛, 顶端的 鞘口部 分甚窄 (宽约 3 厘米 ); 箨 耳小, 长 5 毫米; 箨 舌高仅 1 一 3 毫米, 边缘微 齿裂; 箨片 外翻, 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6 — 15 厘米, 腹 面被淡 棕色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7 — 13 叶, 叶鞘长 19 厘米, 幼 时被黄 棕色小 刺毛, 后变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突起, 高 1 一 2 毫米, 截平, 边缘微 齿裂; 叶 片长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35 (50) 厘米, 宽 2. 5 — 7 (13) 厘米, 基 部圆, 先 端渐尖 而成小 尖头, 上表面 无毛, 下表 面 的中脉 甚隆起 并在其 上被小 锯齿, 幼 时在次 脉上还 生有细 毛茸, 次脉 7 — 15 对, 小横 脉尚 明显; 叶柄 无毛, 长 5 — 8 毫米。 花枝 大型, 无叶 或上方 具叶, 其分枝 的节间 坚硬, 密被黄 褐色细 柔毛, 各 节着生 1 一 7 枚 乃至更 多的假 小穗, 形成 半轮生 状态; 小穗 卵形, 甚扁, 长 1.2 — 1.5 厘米, 宽 7 — 13 毫米, 成熟时 为红紫 色或暗 紫色, 顶 端钝, 含 6 — 8 枚 小花, 顶端 小花常 较大, 成熟 时小花 张开; 颖 2 片至 数片, 广卵形 至广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两表 面之上 部均具 微毛, 边缘生 纤毛; 外 桴与颖 类似, 黄 绿色, 上 半部呈 紫色, 长 12 — 13 毫米, 宽 7 — 16 毫米, 具 29 — 33 脉, 小横脉 明显; 内 桴长圆 状披 针形, 长 7 — 11 毫米, 宽 3 — 4 毫米, 上半 部呈淡 紫色, 脊间 2 或 3 脉, 两 脊外至 边 缘各有 2 脉, 脊 上及边 缘均密 生细长 纤毛; 鱗被 缺如; 花药黄 绿色, 成 熟后能 伸出小 花外, 长 5 — 6 毫米, 药隔先 端伸出 成为小 尖头, 其上 还生有 微毛; 子房扁 球状宽 卵形, 上 半部散 生白色 微毛而 下半部 无毛, 具子 房柄, 有 腹沟, 其长约 7 毫米, 花柱密 被白色 微毛, 柱头 单一, 与 花柱间 无明显 界限, 偶 或柱头 2 枚。 果 实为囊 果状, 卵 球形, 长 8 — 12 毫米, 直径 4 一 6 毫米, 果 皮薄, 淡 褐色。 产 河口、 马关、 西畴, 西 双版纳 和昆明 有少量 栽培。 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海 南、 四川、 贵州等 也有。 在浙 江南部 和江西 南部也 见少量 栽培。 越南、 缅甸有 分布。 13. 粗 穗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10: 9-18 蚌竹 (澄江 ), 白竹、 粉竹 (新平 ), 甜竹 (新 平、 金平) 
禾本科  47  图版 10 1 一 8. 麻竹 DendrocalamuslatiflorusMunro, 1. 秆箨, 2. 叶, 3. 果枝, 4. 小穗, 5. 外稃, 6. 内稃, 7. 雌蕊, 8. 雄蕊; 9—18. 粗 穗龙竹 D. pachystachyus Hsueh et D. Z. Li, 9. 杆箨, 10. 叶, 11. 花序, 12. 小穗, 13. 颖, 14. 外稃, 15. 内稃, 16. 花, 17. 雌蕊, 18. 雄蕊。 (王红 兵绘) 
48  云 南植物 志  Dendrocalamus pachystachyus Hsueh et D. Z. Li (1989)*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K. 秆高 10 — 12 米, 直径 10 厘米, 梢 头近直 立或略 下垂, 基部 1 一 3 节环列 气根; 节 间长 39 — 47 厘米, 幼 时被厚 白粉, 壁厚 2 厘米;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7 毫米; 秆 每节分 多枝, 常 有一条 发达的 主枝, 枝下高 2 — 3 米。 秆箨早 落性, 革 质至厚 革质, 起 初为黄 绿色, 背面的 纵肋不 明显, 光滑 无毛或 在笋期 被有稀 疏而早 落的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箨 舌高 3 毫米, 边 缘具细 齿裂; 箨片 外翻, 长 6 — 12 厘米, 背 面纵肋 明显。 末级 小枝具 10 — 15 叶; 叶 鞘被黄 褐色小 刺毛;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3 — 5 毫米, 边缘具 齿裂; 叶片最 大的长 40 厘米, 宽 12 厘米, 下表 面被短 绒毛。 花枝的 节间长 1.2 — 3 厘米, 生 有锈色 绒毛, 一侧 扁平, 每 节着生 1 至 数枚假 小穗, 后者簇 丛的下 方托附 有黄褐 色小型 苞片; 小穗长 卵形, 紫 绿色, 体 稍扁, 长 1.7 — 2. 4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密被 银白色 微毛, 先端 渐尖, 含小花 5 — 8 枚, 成 熟时小 花之间 能疏离 而各花 张开; 颖 2 或 3 片, 先端具 短 尖头; 外稃 革质, 长 7. 5 — 12. 5 毫米, 背面被 银白色 微毛, 先端 具长为 0.4 毫 米的小 尖头; 内稃与 其外桴 等长或 略长, 具 毛茸, 背部具 2 脊, 脊间有 4 或 5 脉, 先端 2 裂; 花丝长 7 — 11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6 — 7 毫米; 雌 蕊全长 12 — 17 毫米, 被 微毛, 柱头单 一。 果实 未见。 产滇 中和滇 东南。 模式标 本采自 澄江黄 家营。 14. 巨龙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11: 10-12 大竹 (沧源 ), 歪 脚龙竹 (西 双版纳 ), 埋博 (西 双版纳 傣语) 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 . L. Sun (1983) ;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20 — 30 米, 直径 20 — 30 厘米, 梢头 下垂, 在基 部数节 常环生 气根; 节 间圆筒 形, 基 部数节 间短縮 并常在 一面鼓 胀而使 上下节 斜交成 畸形, 秆下部 的正常 节间长 17 — 22 厘米, 幼 时密被 白粉; 节 内具一 圈宽为 3 — 4 毫 米的黄 棕色绢 毛带; 分枝自 3 — 5 米 节处, 主枝不 发达。 秆箨在 不分枝 的各节 迟落或 宿存; 箨鞘厚 革质, 初呈黄 绿色, 长 于其 节间, 背 面疏生 柔毛, 腹 面在脉 间被小 刺毛。 末级小 枝约具 8 叶; 叶鞘幼 时被毛 茸, 后变为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长 20 — 40 厘米, 宽 4 一 6. 5 厘 米, 两 面均疏 被柔毛 或近于 无毛, 次脉 10 — 13 对。 花 枝无叶 或有时 具叶, 呈大 型圆锥 花 序状, 其 枝条每 节着生 1 至 数枚假 小穗, 枝的 节间长 2 — 4 厘米, 被 絨毛; 小穗 略扁, 长 3 — 3. 5 厘米, 宽 6. 5 — 7.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含 5 — 6 枚 小花, 最上方 的小花 仅剩下 外桴; 颖 2 片, 长 1.2 — 1.5 厘米, 背面被 微毛, 多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外稃与 颖相类 似, 长 1.7 — 2. 5 厘米; 内桴 背部具 2 脊, 脊间有 5 脉, 先端 2 裂; 花丝长 1.5 — 3 厘 米, 互相分 离或在 基部有 时靠接 而成为 易于分 离的花 丝管, 花药长 8 — 12 毫米; 花柱甚 长,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产滇 西南和 滇南; 生 于海拔 650 — 1000 米 地带。 模式 标本采 自西双 版纳。 15. 龙竹 (云南 通称) 图版 11: 1-9 大白竹 (江城 ), 埋波 (傣 语统称 ), 马跨 (泸水 傈僳语 ), 大麻竹 (植 物学 辞典) Dendrocalamus giganteus Munro (1868)* (cit. corr. ) ; Gamble (1896)* et in 
本 科  49  图版 11 1—9. 龙竹 Dendrocalamus giganteus Munro, 1. 秆箨, 2. 枝叶, 3. 花枝, 4. 小穗, 5. 颖, 6. 外稃, 7. 内稃, 8. 雌蕊, 9. 雄蕊; 10 — 12. 巨龙竹 D. sinicusChia et J. L. Sun, 10. 秆箨, 11. 花枝, 12. 小穗。 (王红 兵绘) 
50  云南 植物志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陈嵘 (1937); Kengf. (1948); Holttum (1958); 台湾 植物志 (1978)*; Chia et H. L. Fung (1980); Hsueh et D. Z. Li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Bambusa gigantea Wall, ex Munro (1868); Sinocalamus giganteus (Munro) A. Ca- mus (1949); Kengf. (1962); S. giganteus (Wall. ) Keng f. (1957), 顧. illeg.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秆高 20 — 30 米, 直径 20 — 30 厘米, 直立, 梢头下 垂或长 下垂, 节处不 隆起; 节间 长 30 — 45 厘米, 壁厚 1 一 3 厘米, 幼 时被白 腊粉; 秆 分枝习 性高, 每节分 多枝, 主枝常 不 发达。 秆箨 早落; 箨鞘 大型, 厚 革质, 鲜时带 紫色, 全缘, 背 面贴生 暗褐色 刺毛; 箨 耳与下 延之箨 片基部 相连, 多 少有些 外翻, 以后易 脱落; 箨舌 显著, 高 6 — 12 毫米, 边 缘有 短齿状 裂刻; 箨片 外翻, 卵状披 针形, 长 13 — 38 厘米, 其 基部约 占箨鞘 顶端的 4/5。 末级 小枝具 5 — 15 叶, 叶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隆起, 高 1 一 3 毫米, 边缘 具不整 齐的 齿裂;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大 小变异 较大, 最长 者可达 45 厘米, 宽 10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表面 幼时被 微毛, 次脉 8 — 18 对, 再次 脉约为 6 条, 小横 脉尚明 显, 叶缘 具小锯 齿而极 粗糙; 叶柄长 5 — 10 毫米。 花枝 无叶, 大型圆 锥状, 各节有 4 一 12 (25) 枚 假小穗 簇生; 末级 花枝的 节间长 1.2 — 1.5 厘米, 节 下方被 白粉, 此 外全生 有锈色 柔毛; 小穗长 1 一 1.5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干时呈 紫色, 先端 渐尖, 基 部托以 1 一 2 片 苞片, 具腋芽 或上方 的一片 无芽, 小 穗共含 5 — 8 对 小花, 最上方 一小花 不孕, 成 熟后在 诸小花 之间并 不彼此 疏离; 颖 2 片, 长 3 — 4 毫米; 外桴广 卵形, 长约 1 厘米, 其宽 大于长 (1 厘米 ), 具多脉 (共约 25 条), 背面 和边缘 均略具 微毛, 先端微 具小尖 头; 内稃长 与外稃 相等, 背部具 2 脊, 两 脊间宽 25 毫米, 具 2 脉, 脊外 至边缘 还各有 一脉, 脊 上密生 纤毛, 先端钝 或稍凹 (最上 方小花 的则无 脊无毛 ); 鳞被 缺如; 花丝长 约 1 厘米, 花药长 6.5 毫米, 先端 以药隔 伸出而 渐尖; 雌蕊 全长为 1 厘米, 全体 被短柔 毛; 子房 卵形, 花柱 甚长, 柱头 单一, 弯 曲而带 紫色。 果实长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先 端 钝圆, 并具 毛茸, 略呈羽 毛状。 本种在 云南东 南至西 南部各 地均有 分布。 台 湾也有 栽培。 在亚 洲热带 和亚热 带各国 家 大多有 栽培。 16. 锡 金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大 眼竹、 野龙竹 (河口 ) Dendrocalamus sikkimensis Gamble ex Oliver (1888) * ; Gamble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0 — 18 米, 直径 10 — 13 (18) 厘米, 梢头 下垂, 基部数 节环生 气根; 节间长 46 — 56 厘米, 幼时 被白色 贴生有 如绒毛 状的小 刺毛, 秆壁厚 1 一 2. 5 厘米; 节内 和箨环 下 方均具 一圈黄 褐色绒 毛环; 秆的 枝下高 1 一 3 米, 每节生 多枝, 主枝 1 条, 或 因主芽 不萌 发而无 主枝。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背面纵 肋不甚 明显, 被易 落的棕 褐色贴 生小刺 毛, 先端的 鞘口宽 4 一 6 厘米; 箨耳 显著, 上翻, 长 0.5 — 2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密生 
禾本科  51  灰 白色至 黄棕色 的猪鬃 状缝毛 多条, 后者长 1 一 2. 5 厘米; 箨舌高 5 毫米, 先端 具齿; 箨片 外翻, 长 10 — 18 厘米, 基 底宽为 箨鞘口 部宽的 1/3 — 1/2, 上 表面在 基部密 被小刺 毛。 末级 小枝具 10 — 13 叶; 叶鞘 被白色 贴生小 刺毛; 叶耳 明显, 其上的 璲毛长 5 毫米, 易 脱落; 叶舌高 1 毫米, 先端 具流苏 状毛; 叶片长 15 — 30 厘米, 宽 3. 8 — 7 厘米, 次脉 10 — 12 对。 (我国 尚未发 现本种 的具花 标本, 现根据 Gamble 的描述 如下, 供 参考) 花 枝 呈大型 圆锥花 序状, 分 枝的节 间长约 5 厘米, 颇 坚硬, 被 暗绿色 微毛, 各节所 具的假 小穗簇 团呈红 棕色, 其球 径约为 4 厘米; 小穗披 针形, 含 2 或 3 枚成熟 小花, 先端略 钝, 长 1.2 — 1.8 厘米; 颖 (和 苞片) 3 或 4 片, 卵 圆形, 具脊, 脊 上密生 纤毛, 余无 毛; 外稃 卵形, 先 端尖锐 而有小 尖头, 无毛, 边缘具 纤毛; 内稃 背部具 2 脊, 脊 上密生 粗 纤毛, 先 端钝或 有时微 2 裂, 具 多脉, 小穗 最上方 小花的 内稃则 无脊, 先端尖 锐而生 微毛, 亦具 多脉, 小穗 中不孕 花的则 退化为 1 薄 纸质的 桴片; 花药 能伸出 花外, 先端尖 锐; 子 房为近 球形, 被毛 茸,. 具一短 而粗亦 生毛的 花柱和 呈棒状 的被毛 柱头。 颖 果倒卵 形, 稍 压扁, 上部有 光泽而 有少量 毛茸, 下部有 皱纹, 顶端 具喙。 产 金平、 河口 及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30 — 160 米 地带。 分布于 锡金、 不丹。 印度 和斯 里兰卡 等国有 栽培。 本种的 笋色味 俱佳。 秆可供 作建筑 用材。 17. 金 平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青 壳大竹 (金平 ) Dendrocalamus peculiaris Hsueh et D. Z. Li ( 1989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3 — 18 米, 直径 10 — 15 厘米, 梢头 下垂, 基部 4 或 5 节环列 气根; 节间长 36 — 43 厘米, 被 贴生的 白色小 刺毛, 壁厚 3 — 3. 5 厘米; 秆环不 隆起; 节内高 1.5 — 2 厘米, 节内与 节的下 方均具 一圈白 色至棕 褐色绒 毛环; 主枝 1 或 有时不 发达。 秆 箨早落 性或在 秆基部 数节为 迟落, 革质, 鲜 时黄棕 色或栗 褐色, 背 面密被 白色至 淡棕色 絨毛和 黑 褐色小 刺毛, 无 箨耳; 箨舌高 6 — 10 毫米, 边缘 齿裂; 箨片 外翻, 稀可近 直立, 基宽 约 为箨鞘 口部的 1/3 — 1/2。 末级 小枝具 8 — 15 叶; 叶鞘 被早落 性的小 刺毛, 边 缘具纤 毛; 叶舌高 1 毫米; 叶片长 25 — 40 厘米, 宽 3 — 5. 5 (10) 厘米, 次脉 9 一 12 对。 花枝 的 节间长 1.8 — 3. 4 厘米, 密被 黄褐色 柔毛, 一侧具 沟槽, 每 节丛生 2 — 15 枚假 小穗, 在簇丛 的基部 附托有 2 — 4 片 小型的 苞片; 小穗倒 卵状三 角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5 — 8 毫米, 棕 褐色, 几 无毛, 先 端钝, 含 4 或 5 枚 小花, 成熟 后小花 之间稍 疏离而 且各自 张开; 颖 2 片; 外稃长 7 — 11 毫米, 宽 7 — 8 毫米, 边缘有 折皱, 先 端具小 尖头; 内稃 长 6 — 8 毫米, 背部具 2 脊, 脊间宽 1.5 毫米, 其间具 2 脉, 先端 渐尖; 花药 黄色, 长 3 — 3. 5 毫米, 先端具 尖头, 能伸出 花外, 带 紫色; 雌 蕊全长 1 厘米,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花期 8 — 12 月。 金平 特产, 生 于海拔 1200 米。 模式标 本采自 金平。 18. 马来 甜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高舌竹 (香 港竹谱 ), 菲律宾 巨单竹 (台 湾植 物志) Dendrocalamus asper (J. A. et J. H. Schult. ) Bacher ex Heyne (1927); Backer 
52  云 南植物 志  (1928); Holttum (1958); Backer (1968); Gilliand (1971); 香 港竹谱 (1985)* ; 中国竹 谱 (1988)*;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aspera J . A. et J. H. Schult. (1830); Gigantochloa aspera (J. A. et J. H. Schult. ) Kurz (1876); McClure ( 1955); Dendrocalamus levis auct. non: 台湾 植物志 (1978)* . 秆高 15 — 20 米, 直径 6 — 10 — (12) 厘米, 秆 梢长, 下垂, 秆基部 数节常 环列气 根; 节间长 30 — 50 厘米, 幼时 贴生淡 棕色小 刺毛, 并薄被 白粉; 秆环不 隆起; 节内和 节下 方均环 生一圈 淡棕色 绒毛; 分枝习 性高, 在 第九节 开始, 每 节多枝 簇生, 主枝显 著。 秆箨 早落, 革质, 新鲜 时为淡 绿色, 背面 贴生灰 白色至 棕色小 刺毛, 干燥后 纵肋显 著 隆起, 先端圆 拱形, 箨耳窄 长形, 长 2 厘米, 宽约 7 毫米, 波状 皱折, 末端稍 扩大而 近为 圆形, 边缘 具长达 6 毫 米的波 曲缝毛 数条; 箨舌 突起, 高 7 — 10 毫米, 边缘 着生棕 色 缝毛长 3 — 5 毫米; 箨片披 针形, 常 外翻, 基部的 两侧作 向内的 收窄, 波状 皱折。 末 级 小枝具 7 — 13 叶, 叶鞘 起初有 小刺毛 贴生, 以 后变为 无毛; 叶耳 微小, 鞘口 璲毛数 条; 叶舌 截形, 高约 2 毫米, 全缘或 边缘细 齿裂; 叶片 大小有 变化, 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20—30 (35) 厘米, 宽 (1.5) 3 — 5 厘米, 下 表面被 柔毛, 次脉 7 — 11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缘 有一侧 粗糙, 另一 侧略为 粗槌; 叶柄长 2 — 7 毫米。 花枝 无叶, 长可达 50 厘米, 每 节着生 假小穗 少数至 多枚; 小穗 体扁, 长 6 — 9 毫米, 宽 4 毫米, 含 4 或 5 枚 小花, 并 具一顶 端退化 小花; 颖 1 或 2 片, 卵状披 针形; 外稃宽 卵形, 愈在上 方者 愈长, 最长为 8 毫米, 背部具 细毛, 边缘的 上部生 纤毛; 内桴约 与外桴 等长, 背部 具 2 脊, 脊间 1 一 3 脉, 脊外至 边缘具 1 或 2 脉, 脊 上和边 缘均生 纤毛, 最上方 小花的 内稃较 退化, 脊上无 纤毛, 但在 脊间生 糙毛; 鳞 被无; 花药长 3 — 5 毫米 (上方 小花的 最长 ), 先端尖 头短, 无毛; 子 房及花 柱均被 细毛, 柱头 1,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以上 花部描 述摘自 《台 湾植 物志》 )。 产滇 南和滇 西南。 香港、 台湾有 栽培。 菲 律宾、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泰国、 老挝、 缅甸 等均有 分布或 栽培。 秆可 为造纸 原料, 也 宜庭园 栽培, 有观赏 价值。 笋可供 蔬食。 19. 甜龙竹 (云南 通称) 图版 9: 1-9 勃氏 甜龙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甜竹 (云 南通称 ), 哈醋 (江 城哈 尼语) 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unro) Kurz (1875) et (187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Bambusa brandisii Munro (1868) ; Sinocalamus brandisii (Munro) Keng f • (1962). 秆高 10 — 15 米, 直径 10 — 12 厘米, 梢 端下垂 乃至长 下垂, 在高 2 米 以下的 各节环 列 气根; 节间长 34 — 43 厘米, 幼时 被以纵 行排列 的白色 绒毛, 壁厚 3 厘米; 秆 环不隆 起; 节内高 2 厘米, 节内 和节下 方均具 一圈灰 白色至 棕色绒 毛环; 主枝 1, 甚 发达, 有 时可无 主枝, 其 余枝条 纤细, 能向外 翻而包 围秆节 四周。 秆箨 早落, 革质, 红棕 色至鲜 黄色, 背面具 白色短 柔毛; 箨 耳小; 箨舌高 1 厘米, 上缘深 齿裂; 箨片 外翻或 近于直 
禾本科  53  立, 基部宽 为箨鞘 口部宽 1/3 — 1/2。 叶鞘外 面贴生 白色小 刺毛;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 大小有 变异, 长 23 — 30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下 表面具 柔毛, 次脉 10 — 12 对。 花枝呈 鞭状, 节间长 2. 5 — 3. 8 厘米, 一侧 扁平, 密 被锈色 柔毛; 花枝各 节丛生 假小穗 5 — 25 枚, 成簇 团时其 球径为 1.3 — 1.8 厘米; 小穗卵 圆形, 略被 微毛, 长 7 — 9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紫 褐色, 先 端钝, 含 2 — 4 枚 小花; 颖 1 或 2 片, 长 4 毫米, 宽 3.5 毫 米, 具 10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外 稃类似 颖片, 长 5 — 6 毫米, 具 16 — 20 脉; 内 稃背部 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宽 1.6 毫米, 具 3 脉, 先端 尖或具 2 尖头; 鳞被常 缺如, 但 有时为 1 或 2 片, 存在 时呈披 针形或 匙形, 基部具 3 脉, 边缘生 纤毛; 花 药成熟 时能伸 出小 花外, 绿 黄色, 短而宽 (长 3 毫米 ), 先 端具药 隔伸出 的小尖 头或具 笔毫状 微毛, 花 丝短, 起初 较粗; 子房卵 圆形, 遍体生 毛茸, 花柱长 3 毫米, 柱头 1 或 2 裂, 紫色, 羽 毛状。 果 实呈卵 圆形, 长 1.5 — 5 毫米, 上部 被毛, 先端 具喙, 果皮硬 壳质。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广 泛栽培 于村旁 寨边。 海拔 600 — 2000 米。 缅甸、 老挝、 越 南、 泰 国也有 分布, 印度有 栽培。 良 好的笋 用竹, 笋尤宜 鲜食。 秆可用 于建筑 和制作 筷子, 但蔑 用价值 不高。 20. 毛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野龙竹 (沧源 ) Dendrocalamus tomentosus Hsueh et D. Z. Li ( 1989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广. 秆 直立, 梢头 下垂, 有时 可攀附 在邻近 的树木 之上, 高 20 米, 直径 9 一 12 厘米, 秆基部 1 一 8 节各环 生一圈 气根; 节间长 29 — 42 — (55) 厘米, 相 邻的节 间微呈 "之" 字形 曲折, 幼时 表面密 被棕色 氈毛状 绒毛, 以后绒 毛可转 变为银 白色, 壁厚 2 厘米; 秆 环不 明显; 节内高 1 一 1.5 厘米, 具 毛环; 枝下高 2 米, 主枝 发达, 长 5 — 6 米。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幼时 下部为 绿色, 上 部呈黄 褐色, 背部 密背黑 褐色绒 毛和稀 疏散生 的小刺 毛, 在 黑褐色 绒毛之 间夹杂 有银白 色绒毛 所形成 的呈豹 斑状的 花纹; 箨耳 缺如; 箨舌高 5 — 7 毫米, 背 部被黑 褐色小 刺毛; 箨片 外翻, 腹面 生有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5 — 8 叶; 叶 鞘略被 白粉, 以后 则变为 煤黑状 污垢;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 毫米; 叶片长 25 — 34 厘 米, 宽 2. 5 — 4. 2 厘米, 次脉 8 — 12 对; 叶柄长 3 毫米。 花枝 无叶, 其 节间长 1 一 2. 5 厘 米, 一侧具 沟槽, 全 体密被 灰白色 绒毛, 每 节着生 6 — 8 枚假 小穗, 紧密 聚集形 成小球 状, 其 直径为 7 — 11 毫米, 在球 状丛的 下方附 托有数 片棕褐 色小型 苞片; 小穗含 4 或 5 枚 小花, 宽 卵形, 长 5.5 毫米, 宽 4.5 毫米, 先 端钝; 颖 1 或 2 片; 外稃长 4 一 5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具 多脉, 背腹两 面均被 微毛; 内稃长 4 毫米, 背部 2 脊 上疏生 纤毛, 脊 间宽 1 毫米, 先端 钝或有 凹缺; 花 丝短, 花药 黄色, 长 2. 5 — 3 毫米, 先 端尖; 雌蕊全 长 6 毫米,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沧源 特产; 生 于海拔 850 米 的阔叶 林内。 模式标 本采自 沧源南 腊区。 本种 的箨鞘 背面具 有豹斑 状的异 色绒毛 斑块, 可区 别于本 属其他 各种。 21. 大叶慈 (富民 ) 大叶竹 (禄劝 ), 瓦灰竹 (武定 ), 梁山慈 (四 川南川 ), 吊竹、 钓竹 (广西 ) Dendrocalamus farinosus (Keng et Keng f. ) Chia et H. L. Fung (1980); 广西竹 种 
54  云南 植物志  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Smocalamusfarinosus Keng f. (1946) et (194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Keng f. (1962); Lingnania farinosa (Keng et Keng f. ) Keng f. (1981); Neosinocalamus farinosus (Keng et Keng f . ) Keng f . et Wen ( 1985) . 秆 直立, 高 7 — 12 米, 直径 4 一 8 厘米, 秆梢弯 曲或略 下垂; 节间长 20 — 45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光滑 无毛, 杆壁厚 4 一 10 毫米; 箨环附 有箨鞘 基部残 留物; 秆环微 隆起, 在两 者的上 下方幼 时各生 有一圈 金色绒 毛环, 惟 成长后 则此绒 毛环便 消失; 节内高 3 — 5 毫米; 分枝习 性高, 通常在 秆第十 节始有 分枝, 每节 以多枝 簇生, 主枝 明显, 长 1 一 2.5 米, 直径 4 一 12 毫米。 箨 鞘长圆 状的三 角形, 稍短 于或等 长于其 节间, 鲜 时棕红 色, 以后渐 变为淡 褐色, 厚 纸质至 革质, 背面 具长为 1 一 2 毫米的 棕色小 刺毛, 腹面无 毛而有 光泽, 边缘 膜质, 在外缘 和内缘 的上部 均生有 纤毛, 鞘 顶端截 平或微 下凹; 箨耳 缺如; 箨舌极 发达, 截形, 边缘为 不整齐 的细裂 而成为 璲毛, 毛长 7 — 10 毫米, 其尖端 甚 柔弱; 包括 缝毛在 内全长 13 毫米; 箨片 较小, 外翻, 长披 针形, 4 一 12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背面无 毛而具 纵肋, 腹 面和边 缘均甚 粗糙, 基部 略向内 收窄, 先端 渐尖。 末 级 小枝具 4 一 10 (12) 叶, 叶 鞘光滑 无毛, 长 4. 5 — 8 厘米; 叶 耳与鞘 口缝毛 俱无; 叶 舌 截形, 高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质薄, 大小有 变化, 一般长 9 一 33 厘米, 宽 1.5 — 6 厘米, 上 表面有 光泽, 下表面 被白色 微毛, 叶 缘粗糙 或其一 边近于 平滑; 次脉 5 — 11 对, 小 横脉存 在但不 明显;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花枝 无叶, 呈鞭状 下垂, 长 30 — 40 厘米, 节间长 2. 5 — 5 厘米, 密被 白粉及 细毛, 着生 假小穗 之一侧 基部稍 扁平, 每节丛 生 7 — 20 枚假 小穗, 每丛的 直径为 1.4 一 2. 5 厘米, 其下 方托以 2 至数片 苞片, 后者深 棕色, 边缘生 纤毛; 小穂含 3 — 5 枚 小花, 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8 — 14 毫米, 宽 3 — 6 毫 米, 紫 褐色, 先 端钝,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密 被白色 微毛; 颖 2 至 数片, 长 6 — 8 毫米, 宽 5 — 8 毫米, 背 面及边 缘均生 细毛, 具 16 脉, 先 端尖; 外稃宽 卵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6 — 8 毫米, 背面被 微毛, 先 端具短 尖头; 内 稃长约 7 毫米, 较外桴 宽甚, 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部宽 1.5 毫米, 其内具 2 或 3 脉, 背面被 细毛, 先 端圆; 花丝长 8 — 12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3 — 5 毫米, 药隔 伸出成 1 针状小 尖头; 子房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遍 体密被 黄色细 柔毛, 基部 具长约 1 毫米 的柄, 花 柱长约 1 毫米, 柱头 1 一 3, 长 2 — 3 毫米, 密生 细毛。 果 黄色。 无毛而 光滑, 先端 具喙。 笋期 9 月。 花期 7 月。 产 富明、 禄劝、 武定、 巧家。 广西、 四川 和贵州 也有。 整秆可 用作农 具柄及 棚架等 材料, 亦能 劈篾编 结各种 竹器。 竹丛 秀丽, 可为 庭园绿 化 竹种, 笋 可食。 除上述 21 种外, 在云南 记载有 分布的 还有巴 氏龙竹 和江竹 D. pachycladus Hsueh et D. Z. Li (1996), 后者系 《怒江 竹类》 (辉 朝茂 主编, 1996 年 出版, 中国 农业科 技出版 社) 代为 发表的 种类, 其 分类地 位尚有 待于进 一步的 确认。 巴 氏龙竹 则记录 不全, 无法 编 人检索 表中。 22. 巴 氏龙竹 Dendrocalamus parishii Munro ( 1868); Brandis (1874); Gamble (1896)* et in 
禾本科  55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Dendrocalamus hookeri Munro var. parishii ( Munro ) Blatter (1929); K. N. Ba- hadure (1979). 秆高 10 米, 直径 10 厘米。 秆 箨未能 见到。 叶鞘 无毛, 无 叶耳, 叶舌 显著, 高 2 毫 米, 叶片长 17 厘米, 宽 3 厘米, 无毛, 次脉 9 对。 花枝 无叶, 节间有 中空, 圆 筒形, 不在 一侧具 沟槽, 长 7 — 8 厘米, 每 节着生 20 — 35 枚假 小穗, 其 簇团的 直径为 2. 5 — 3.2 厘米, 小穗卵 圆形, 长 1.3 厘米, 宽 5 毫米, 略扁, 紫 褐色, 近于 无毛, 含 2 或 3 枚 小花, 成熟 时在小 花之间 略疏离 而各自 张开; 颖 1 或 2 片, 先 端具小 尖头; 外稃长 1 一 1.2 厘米, 宽 7. 5 — 8. 5 毫米, 先端 具长为 0.5 — 0.8 毫米的 芒刺小 尖头, 纵 脉间有 小 横脉, 边缘生 纤毛; 内样长 5 — 9 毫米, 两 脊相距 1.5 毫米, 脊 上疏生 纤毛; 花药长 3 — 5 毫米, 先端 具较钝 的小尖 头和笔 毫状的 毛茸; 雌 蕊全长 0.8 — 1 厘米; 柱头 1 或有 时 可裂为 2 枝。 果 未见。 本 种在福 贡有过 报道。 分布于 印度、 巴基 斯坦。 模 式标本 采自印 度旁遮 普邦, 是一 有花而 无叶的 不完整 材料。 本种发 表时仅 有花部 的简略 描述。 我们 在云南 所得到 的一份 标 本也不 完整, 因此 也未能 列入分 种检索 表中。 有 必要做 进一步 的调查 和采集 工作。 4. 巨竹属 Gigantochloa Kurz ex Munro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常 高大, 直立, 梢头可 下垂, 有 时能成 攀缘状 (我 国尚 无此类 型); 节间圆 筒形, 常 被毛, 绿色有 时还具 黄色纵 条纹; 分枝习 性高, 每 节生多 枝, 主枝 显著, 无 枝刺。 秆箨早 落性, 坚硬, 厚 革质, 背面常 密被小 刺毛; 箨耳 常不明 显; 箨舌 显著; 箨片 直立或 外翻, 基部与 箨鞘顶 端同宽 或向内 收缩而 较窄。 叶片 大型, 基部 楔形, 小横 脉常不 明显。 花枝 无叶, 每节 着生少 数乃至 多数假 小穗, 当为多 数时则 可聚 集呈球 形团; 小 穗常有 能育与 不孕的 二型, 长 圆形或 线形, 孕性 小穗含 (1) 2 — 5 枚 小花, 先端 常另具 1 枚不 发育的 小花, 仅剩有 窄长的 外稃; 小穗轴 节间极 短缩, 不具 关节; 颖 2 或 3 片, 向 上逐渐 窄长; 外桴 与颖相 类似, 厚 纸质, 具 多脉; 内桴在 背部明 显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惟不孕 小花的 内稃则 背部圆 捲而无 2 脊; 鳞 被通常 缺如, 但 有时 可具退 化鳞被 1 一 3 片; 雄蕊 6 枚, 花 丝幼时 连合成 1 较粗 短的花 丝管, 后 者能伸 长而 变为膜 质管, 花药 常具小 尖头; 子房具 毛茸, 花柱 1, 细长, 柱 头单一 (或 可分为 2 或 3 裂) 被毛。 颖 果通常 为长圆 形或细 长形, 有 腹沟, 果皮 膜质。 本 属约有 30 种, 主产东 南亚及 南亚次 大陆; 多生于 热带雨 林中。 我国 已知有 6 种, 均见于 云南。 本 志记载 6 种, 但其中 2 种 [即 滇竹 G. felix(Keng) Keng f . 和南 峤滇竹 G. parviflora (Keng) Keng f. ] 系 根据花 枝标本 发表的 种类, 至今 尚未采 到较为 完整的 标本。 
56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 耳显著 且呈波 状褶皱 1. 毛笋竹 G . |^ 2 (1) 箨耳 不明显 (但 滇竹和 南峤滇 竹秆箨 未知) 3 (6) 小穗具 1 一 2 枚能育 小花。 4 (5) 箨鞘背 面有淡 黄色纵 条纹, 并密被 脱落性 白色至 棕色小 刺毛; 箨片 直立, 箨 鞘及节 间无纵 条纹 2. 白 毛巨竹 G. albociliata 5 (4) 箨鞘背 面有紫 红色后 变为紫 黑色纵 条纹, 并 密被脱 落性黑 褐色小 刺毛; 箨片 外翻, 箨鞘背 面 具紫红 色或紫 黑色纵 条纹, 节间具 淡黄色 纵条纹 4. 黑 毛巨竹 G. nigrociliata 6 (3) 小穗具 3 — 4 枚能育 小花。 7 (8) 节 间及箨 鞘有纵 条纹, 箨片 外翻, 主枝较 粗长。 3. 花巨竹 G . verticillata 8 (7) 节 间无纵 条纹。 9 (10) 叶鞘背 面具小 刺毛, 叶片长 30~45 厘米, 宽 4. 5 — 6 厘米, 小穗长 1.6 — 2. 2 厘米 5. 滇竹 G. felix 10 (9) 叶鞘背 面无小 刺毛, 叶片长 16 — 28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小穗长 1 一 1.5 厘米 6. 南 峤滇竹 G. parviflora 1. 毛笋竹 (拉 汉英种 子植物 名称) Gigantochloa levis (Blanco) Merr. (191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Bambusa levis Blanco (1837) . 秆 直立或 斜倚, 梢头 下垂, 高达 15 米, 径 9 一 13 厘米, 壁薄, 厚约 2.5 毫米; 节 间长 30 — 45 厘米, 幼时密 被棕色 至白色 绒毛; 分 枝多数 较高, 主枝不 明显。 秆箨 早落, 厚 革质, 箨鞘宽 扇形, 高 22 — 28 厘米, 底宽 45 — 55 厘米, 先 端窄, 鞘口宽 2 — 4 厘米, 背面 纵肋不 明显, 密被向 上贴生 的棕色 刺毛; 箨耳 显著, 呈波状 褶皱, 边缘具 5 — 7 毫 米 的棕色 缝毛; 箨舌 发达, 高 6 — 15 毫米, 先端深 裂为流 苏状; 箨片 外翻, 卵 状三角 形, 先端 渐尖成 锥状小 尖头, 基部 收缩, 长 9 一 13 厘米, 基部宽 3 — 4 厘米, 两 面基部 密被棕 ^短 刺毛。 小枝具 6 — 10 叶, 叶鞘 背面密 生长约 1.5 毫米的 灰白色 刺毛; 叶舌不 发达, 高约 1 毫米; 叶片 中型, 长 15 — 25 厘米, 宽 1.8 — 3 厘米, 上面 秃净, 下 面被白 色 柔毛, 侧脉 6 — 7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p 期 8 一 9 月。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500 — 1000 米 的低山 中下部 及沟谷 地带。 我国 台湾有 栽培; 菲 律宾、 马 来西亚 也有。 秆 壁薄, 材 质软, 主要 编制各 种竹编 器具及 围篱、 扎 篾等。 竹笋 味佳, 可供 鲜食或 腌制 酸笋、 加工笋 干等。 又 以分枝 密集、 细短, 叶 狭长, 多而 平展, 风姿 卓雅, 栽培供 观赏, 甚为 美观。 2. 白 毛巨竹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2: 1—3 版 纳龙竹 (热 带植物 研究) Gigantochloa albociliata (Munro) Kurz (1875) et (187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禾本科  57  图版 12 1—3. 白毛巨竹0;831110(:11108 311»(:出318(\^01"0) Kurz, 1. 枝叶, 2. 秆箨 背面, 3. 花枝; 4—5. 花巨竹 G. vertici- llata (Willd. ) Munro, 4. 枝叶, 5. 秆箨 背面。 (李 楠绘) 
58  云 南植物 志  Oxytenanthera albociliata Munro (1868);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Dendrocalamus albociliata (Munro) J. L. Sun (1984). 秆高 6 — 10 米, 直径 2 — 5 厘米, 秆壁厚 5 — 10 毫米, 梢头 下垂; 节间灰 绿色, 长 20 — 35 厘米, 在 其上半 部被有 白色粗 硬毛。 秆每节 有多枝 簇生, 主枝不 明显。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背面贴 生易脱 落的棕 黑色小 刺毛, 以后变 无毛; 箨耳不 明显; 箨舌高 1 一 2.5 厘米, 边 缘作不 规则的 齿裂; 箨片 直立, 披 针形或 卵状三 角形, 基部 向内作 圆形收 窄, 并沿 鞘顶梢 外延。 末级 小枝具 8 — 10 叶, 叶鞘被 棕色至 灰白色 柔毛, 后变 无毛; 纵 肋 显著;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5 — 3. 5 毫米, 边 缘生细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约 1.5 — 2. 5 厘米, 下 表面灰 白色, 上表面 无毛, 惟近 边缘则 粗糙, 叶缘之 一侧 或两边 均具小 锯齿而 糙涩, 次脉 6 — 9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但常 具透明 微点以 代之; 叶 柄长约 2.5 毫米。 花枝 无叶, 细长, 节间长 2. 5 — 7. 5 厘米, 无毛, 每节 轮生有 10 — 20 枚假 小穗; 小穗 纤细, 长 1.5 — 2 厘米, 宽仅 2.5 毫米, 常 弧弯, 含 1 或 2 枚 小花, 并 在下方 混杂有 1 枚不孕 的雄性 小花, 全体 无毛; 颖 2 或 3 片, 卵形, 先端 急尖, 边缘 具白色 纤毛; 外 稃长椭 圆形, 先端急 尖或有 浅裂, 具 多脉, 边缘常 内卷, 亦生有 白色纤 毛; 内 稃较其 外桴为 短或常 甚短, 卵 形而先 端钝,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但 上方一 枚小花 的内桴 则无脊 而背部 内卷, 仅其尖 端处生 纤毛; 花药 能伸出 花外, 黄 绿色, 被较 长的 微毛, 先 端有小 尖头; 花丝起 初连合 成一粗 短的花 丝管, 以后 则增长 而为膜 质的花 丝管; 子房狭 卵形, 被 微毛, 向上 渐变为 细长的 花柱, 柱头 白色, 单一或 2 裂。 颖果未 见。 产 勐海和 勐腊; 生 于海拔 500 — 800 米 的平坝 旷地和 林内。 缅甸全 境均有 分布, 在 印度和 泰国有 栽培。 竹材若 在秋冬 季伐下 可不遭 虫蛀, 其质 较韧, 不易 破裂, 适 宜制作 农具。 笋 可食。 3. 花巨竹 (香港 竹谱) 图版 12: 5-6 长 舌巨竹 (竹 类研究 ), 埋霍罕 (西 双版纳 傣语) Gigantochloa verticillata (Willd. ) Munro (1868); Gamble (1896);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下册 )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verticillata Willd (1799)* ; Arundo maxima Lour. (1790), non Forsk. (1775); Bambusa maxima (Lour.) Poir. (1808); B. pseudoarundinacm Steud. (1854); Gigantochloa maxima (Lour. ) Kurz in Tijdsch. (1864). et (1875); 香 港竹谱 (1985)*; 中国 竹谱 (1988)*; Gigantochloa ligulata auct. non. Gamble: J. L. Sun et Y. L. Huang (1984);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1991)*. 秆直立 但尾梢 下垂而 斜倚, 高 8 — 15 米, 直径 7 — 10 厘米, 秆 基部数 节环生 气根; 节间绿 色并杂 以黄色 纵条纹 多条, 长 28 — 42 厘米, 幼时贴 生白色 或淡棕 色脱落 性小刺 毛, 以后 则渐变 无毛, 秆 壁厚约 1.6 厘米; 节内和 各节的 下方均 环生一 圈白色 绒毛; 箨 环被 棕色小 刺毛。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幼时 绿色, 亦有 黄色纵 条纹, 背面 密被贴 生而易 落的 白色至 棕色小 刺毛, 先 端宽, 稍 下凹, 边 缘生短 纤毛; 箨耳不 明显; 箨 舌高约 3 毫 米, 上缘 被流苏 状毛或 齿裂; 箨片 外翻, 窄卵 形或三 角形, 长 6 — 10 厘米, 基底宽 
禾本科  3. 5 — 4. 5 厘米, 基部 的两侧 外延而 各成一 窄带, 后者长 1—2 厘米, 高 2 — 3 毫米, * 端近 圆形, 分枝 常自秆 第四或 第五节 开始, 每节 以多枝 簇生, 主枝较 粗长。 末 级小枝 8 — 10 叶; 叶鞘 初时被 棕色小 刺毛, 后变 无毛; 叶耳常 缺如; 叶舌 截形, 高 5 — 10 毫 米, 全缘; 叶 片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4 — 47 厘米, 宽 3. 5 — 7 厘米, 下表 面近无 毛, 次脉 11 一 14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花果 未见。 产勐腊 和景洪 等地; 生 于海拔 400 — 800 米的热 带季雨 林中, 可形成 竹木混 交林。 香港有 栽培。 越南、 泰国、 印度、 印度尼 西亚、 马来 西亚有 分布。 4. 黑 毛巨竹 (竹类 研究) 埋刷 (傣语 ) Gigantochloa nigrociliata (Buse) Kurz ( 1875); 香 港竹谱 (1985)*;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fnbusa nignxiliata Buse ( 1854); Oxytenanthera nigrociliata (Buse) Munro (1868);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 mus in Lecomte (1923) ; Gigantochloa anda manica Kurz ( 1877) ; G . hasskarliana auct. non. Backer ex Heyne (1927): J. L. Sun (1984). 秆高 8 — 15 米, 直径 4 一 10 厘米, 梢头长 下垂, 基部 数节具 气根; 节间长 36 — 46 厘米, 绿色, 具 淡黄色 纵条纹 多条, 幼时被 棕色小 刺毛; 尤以 秆基部 的节间 为甚; 箨环 不甚 隆起, 秆中 部以下 各节的 节内和 秆环上 方各环 生一圈 灰白色 绒毛。 秆箨早 落性, 革 质, 长 18 — 22 厘米, 背面 具紫红 色后变 为紫黑 色的纵 条纹, 并密 被脱落 性的黑 褐色小 刺毛, 鞘先 端近截 平形; 箨 舌椭圆 形至近 圆形, 边 缘偶具 1 或 2 条 缝毛; 箨 舌高约 4 毫 米, 边缘细 齿裂; 箨片 外翻, 窄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内卷, 基 部的两 侧向外 延伸成 一 窄带并 与箨耳 相连, 分枝 常自秆 第九或 第十节 开始, 多枝 簇生, 长 2 — 3 米, 主枝较 粗长。 末级小 枝约具 10 叶; 叶鞘亦 常具紫 红色后 变紫黑 色的纵 条纹, 背 面幼时 被以白 色细 柔毛; 叶耳常 缺如; 叶舌 截平, 高约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乃 至窄披 针形, 长 19 一 36 厘米, 宽 3 — 5 厘米, 下 表面近 无毛, 次脉 9 一 10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花枝的 节间长 2~6 厘米, 着 生假小 穗丛的 一侧具 沟槽, 初被 柔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每 节着生 多枚假 小穗 聚集成 一球状 簇团; 小穗 狭窄, 含 2 小花, 全长 1 一 1.2 厘米, 宽 2 — 3 毫米; 颖 2 或 3 片, 卵形, 先 端具短 尖头, 边缘 生黑色 纤毛, 具 多脉; 外稃披 针形, 先端渐 尖并具 较 长的小 尖头, 上部的 边缘生 纤毛; 内稃较 短于其 外桴, 形 狭窄, 先 端钝, 下方 小花的 具 2 脊, 上方 小花者 则背部 圆卷; 花药 能伸出 花外, 先端有 尖头; 花丝管 起初粗 而短, 以后 可伸长 而成为 膜质的 细管; 子 房细长 卵形, 先端 渐尖, 全体被 细毛, 花柱 1, 纤 细, 柱头 单一,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500 — 800 米的热 带季雨 林区, 河 边或溪 水边。 香港有 栽培; 印度、 缅甸、 泰国和 印度尼 西亚有 分布。 5. 滇竹 (中国 主要禾 本植物 属种检 索表) 埋洪 (傣语 ) Gigantochloa felix (Keng) Keng f. (1984). Oxytenanthera felix Keng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竹 的种类 
60  云南 植物志  及栽 培利用 (1984). 秆高 9 米, 秆壁 内含白 色毛茸 状髓, 主秆 及秆箨 等情况 不明。 叶枝 单生, 在 其基部 附 托有许 多无毛 而呈枯 草色之 苞片, 枝长 90 厘米, 节间长 6 — 16 厘米, 无毛, 枝端具 10 叶; 叶 鞘彼此 覆盖甚 紧密, 最 下方的 一枚长 12 厘米, 鞘之上 部明显 具脊, 无 毛或上 方 的叶鞘 贴生小 刺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显著, 高 3 — 4 毫米, 通 常边缘 2 裂 或有时 下凹; 叶片长 30 — 45 厘米, 宽 4. 5 — 6 厘米, 无毛 或下表 面贴生 易落之 小刺毛 而呈灰 白色, 次 脉 10 — 13 对。 花枝 无叶, 长可达 2.5 米; 假小 穗在花 枝各节 密集丛 生或形 成球状 簇团, 后者直 径可达 5 厘米; 小穗 含小花 4 枚, 长 16 — 22 毫米, 淡绿色 或成熟 时呈枯 草色; 小穗轴 极短, 其节 间甚为 紧接; 颖 1 一 3 片, 宽 卵形, 先端尖 或钝, 长 3 — 9 毫米, 无毛 或边 缘生小 纤毛, 当有颖 3 片时, 第 1 颖背部 有时具 生微毛 之脊, 第 2 颖 内则有 时可具 退化 内稃;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长 11 一 17 毫米, 先端具 锐利小 尖头, 无毛 或边缘 之上部 生 纤毛; 内 稃形极 狭窄, 长 11 一 15 毫米, 除最 上方小 花的内 稃背部 圆卷而 无脊, 其余 小 花均具 2 脊, 脊上 和内折 的边缘 上部都 生有长 纤毛; 花丝长 15 毫米, 花药长 4 一 7 毫 米, 先端 具笔毫 状小尖 头或有 时近于 无毛; 子房 细长或 成熟时 基部稍 膨大, 具柄, 遍体 被小 刺毛, 花柱 1, 被小 刺毛, 顶端有 羽毛状 之柱头 1 枚, 长约 9 毫米。 果实 未见。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260 — 1350 米 的河谷 地带。 模 式标本 采自勐 海至景 洪之间 的南哈 (上述 地名均 系译音 ), 以后 未再采 到可靠 的本种 标本。 6. 南 峤滇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Gigantochloa parviflora (Keng f. ) Keng f. (1984) . Oxytenanthera parviflora Keng f. ( 1957) non Brandis ex Gamble (1896);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0);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秆及秆 箨均未 见到。 所见的 一段主 轴直径 7 毫米, 壁厚 3 毫米, 中空, 腔内 充满白 色片 状髓, 表面 粗糙, 具 小刺毛 脱落后 留下的 凹痕, 惟节 间之下 部则较 平滑; 枝 的箨环 明显, 而 枝环平 坦或稍 隆起, 节 内长约 1 厘米, 淡 棕色。 枝 条可能 是以多 枚簇生 于秆之 每节, 标本上 只见到 与花枝 分离的 叶枝, 后者具 8 叶; 叶 鞘长约 7 厘米, 无毛, 背部具 脊; 鞘 口缝毛 缺如; 叶 舌高约 3 毫米, 一侧高 突起呈 弧状, 全缘, 无毛;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6 — 28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下 表面具 向上之 微毛而 粗糙, 次脉 7 — 8 对。 花枝 无叶, 在秆 节以多 枝簇生 成半轮 生状, 各 枝基部 均托以 一组逐 渐增大 的苞片 (主枝 基部的 最大, 有如枝 箨), 主 枝长达 1.3 米, 直径 6 毫米, 节间长 6 — 9 厘米, 无 毛而有 纵肋; 假小 穗多枚 簇生, 形成密 集的球 状簇团 (生 于枝下 部节者 最大, 球的直 径可达 4 厘米, 生于 上部节 的则逐 渐较小 ), 此 簇团之 基部宿 存有具 芽的先 出叶和 许多鳞 秕状的 鳞片; 小穗呈 细长圆 锥形, 长约 1 一 1.5 厘米, 深黄 绿色, 先端 尖而带 紫色, 通 常小花 3 枚, 以 中部小 花发育 较好; 小穗 轴节间 极短, 不 折断而 是以整 个小穗 脱落; 颖 2 片, 宽 卵形, 先 端钝圆 而有小 尖头, 无毛, 第 1 颖长约 2 毫米, 背部有 中脊, 第二 颖长约 3 毫米, 背部 圆拱, 具 9 脉, 其 内常有 1 片 退化的 内桴; 外稃 长圆状 卵形, 长 8 — 14 毫 米, 先 端具小 尖头, 除边 缘之上 部生纤 毛外, 余处 无毛, 具多 脉及小 横脉; 内桴 狭长, 约 与外稃 等长, 脊和边 缘两者 之上部 均疏生 纤毛; 花丝 管膜质 透明, 长约 8 毫米 (下部 小 花的可 能尚未 成熟, 其长仅 2 毫米 ), 花药 黄色, 4 一 6 毫米, 先 端具深 色的小 尖头, 
禾本科  61  尖头上 还生有 笔毫状 小刺毛 或近于 无毛, 成熟时 可伸出 花外; 子房未 成熟, 全长 (连同 细长的 花柱与 柱头) 约为 15 毫米, 遍 体散生 微毛。 果实 未见。 产 勐海。 生 于海拔 1460 米的山 谷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勐海。 但 迄今尚 未再次 采到可 靠 标本。 5. 梨 藤竹属 Melocalamus Benth.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斜 倚或攀 缘状; 节 间长, 圆 筒形, 表面 微具硅 质而略 粗糙, 秆 壁 厚乃至 实心, 节处 隆起, 秆芽 1 枚, 可 增大如 "空 中之 笋", 秆每节 常有粗 壮主枝 1 一 3 枚, 直立, 直径 与主秆 相若, 并常 以其中 1 枚取代 主杆, 另 有多数 纤细的 侧枝簇 生, 甚短, 彼此近 等长, 一 般不再 分枝。 箨鞘 革质而 坚硬, 迟落, 远较 其节间 为短, 背 面通 常被小 刺毛; 箨 耳存在 或仅箨 鞘两肩 高耸而 呈箨耳 状下凹 或呈圆 拱形; 箨片 与其箨 鞘近 等长或 更长, 直立或 外翻。 小 枝具叶 数枚至 10 余枚; 叶 鞘长; 叶耳 显著或 仅叶鞘 两 肩高耸 似呈叶 耳状, 边缘 密生长 璲毛, 或 可叶耳 缺如, 仅鞘口 初时有 1 一 2 根 微小缝 毛; 叶舌 显著, 无 纤毛; 叶片 大型, 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通常为 圆形, 无毛, 次脉 数对至 10 余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 缘近于 平滑。 假 小穗多 枚成头 状 丛生于 花枝之 各节, 呈轮生 或半轮 生状, 每一簇 丛中多 数假小 穗为不 孕性; 小穗绿 色, 细小, 微扁, 含 2 枚 小花, 仅下方 小花能 成熟; 小 穗轴节 间短, 可延 伸至上 方小花 的内稃 之后, 并在顶 端生有 极退化 小花, 无毛, 不易 断落; 颖 2, 卵形, 先 端钝, 无 毛, 纵脉不 明显; 外 稃与颖 相似, 卵形, 边缘 膜质; 内稃等 长或略 长于其 外稃,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具 凹沟及 1 纵脉, 先 端钝; 鳞被 3, 披针 形或斜 卵形, 边缘上 部生 纤毛;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花药 细长, 先 端钝, 基部 略呈箭 镞形; 子房 无柄, 无 毛, 花柱 1, 顶端生 2 — 3 枚 羽毛状 柱头。 果 实为坚 果状, 大型, 近 球形, 黑 褐色, 表 面 呈密集 的瘤状 突起, 基 部具宿 存颖、 外桴 和内稃 等物, 顶端 有宿存 花柱, 果 皮厚, 革 质, 容易与 种子相 分离, 种 子大, 肉质。 本 属约有 3 — 5 种, 分布孟 加拉国 东部、 印度、 缅甸及 我国西 南部。 我国产 3 — 4 种, 云南有 3 种。 分种检 索 • 表 1 (2) 箨片 外翻; 箨 舌高, 流苏状 1. 流苏 梨藤竹 M. compactiflorus var. fimbriate 2 (1) 箨片 直立; 箨舌 较低, 具小 锯齿。 3 (4) 箨 鞘先端 平截, 两肩 对称; 秆 壁厚, 有时 实心; 箨 耳上缝 毛早落 2. 澜沧 梨藤竹 M. arrectus 4 (3) 箨鞘先 端不为 平截, 两肩 明显不 对称; 秆壁 甚薄; 箨 耳上缝 毛宿存 3. 大吊竹 M. scandens 
62  云 南植物 志  1. 梨藤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Melocalamus compactiflorus (Kurz) Benth. et Hook. f. ( 1883) la. 梨藤竹 (原 变种) var. compactiflorus 原变 种中国 不产, 分布在 印度东 北部和 缅甸。 经研 究发现 《云 南树木 图志》 (下册 ) 和 《植 物分类 学报》 第 30 卷第 2 期记载 的梨藤 竹系澜 沧梨藤 竹部分 标本之 误定。 lb. 流苏 梨藤竹 (变种 ) 图版 13: 15-23 吊竹 (云南 南部) var. fimbriatus (Hsueh et C. M. Hui) D. Z. Li et Z. H. Guo (2001). Melocalamus fimbriatus Hsueh et C. M. Hui (1992) . 秆高达 20 — 40 米, 攀 缘状, 直径 3 — 5 厘米; 节间长 25 — 35 厘米, 壁厚 10 毫米, 幼时 被白色 绒毛。 秆环 微隆, 箨环具 鞘基残 留物, 其 上下密 被灰白 色毡状 毛环。 每节多 分枝, 常具一 枚发达 主枝, 可代 替主干 生长; 杆箨常 早落, 箨鞘 革质, 脆硬, 为节间 1/2, 光 滑或具 白色贴 伏毛; 鞘口 截平; 箨耳不 明显; 箨舌 显著, 先端 流苏状 刚毛长 8 — 10 毫米或 更长。 箨片 卵状披 针形、 外翻, 基部 收缩为 圆形; 每小 枝具叶 8 — 10 片。 叶 鞘光滑 无毛; 无 叶耳; 叶舌高 1 毫米, 先端 齿裂; 叶片长 13 — 16 厘米, 宽 1.5 — 2 厘 米, 侧脉 5 — 6 对。 假小 穗多数 簇生于 花枝各 节上, 小穗具 2 可育 小花, 顶 端小花 不育; 颖 2, 宽 卵形, 先 端具短 小头;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鳞被 3; 雄 蕊数目 不定, 花 丝短, 花 药淡 黄色; 子房 未见。 果实 未见。 产 盈江、 孟连、 勐海、 景洪; 生 于海拔 600 — 1700 米 的热带 季节性 雨林、 热 带山地 雨林和 季风常 绿阔叶 林内。 模式标 本采自 孟连。 2. 澜沧 梨藤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3: 1-11 麦莫 (澜沧 拉祜语 ), 喔勐 (沧 源佤语 ), 格吗 (江城 哈尼语 ), 实心竹 (沧 源俗 名), 疙瘩竹 (双江 俗名) Melocalamus arrectus Yi ( 1988) ; 中国 植物志 (1996)*. M. compactiflorus auct. non (Kurz) Benth. et Hook. f. (1883):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Hsueh et Hui (1992), excl. D. Z. Li 85201 et C. J. Hsueh 1011. 秆高达 10 — 15 米, 攀 缘状, 直径 2 — 4 厘米; 节间长 15 — 60 厘米, 实心或 上部节 间 中空, 幼时被 灰白色 微毛, 秆环 隆起, 箨环 隆起, 常 有鞘基 残留。 每 节分枝 多数, 常 具 1 一 3 枚发达 主枝, 可代 替主干 生长; 秆箨 迟落, 箨鞘 革质, 为节间 1/3, 背 被灰色 贴生小 刺毛; 鞘口 截平; 箨 耳不甚 明显, 着生少 数弯曲 璲毛; 箨舌微 弧形, 边缘 初时有 短 纤毛; 箨片 直立。 每小 枝具叶 5 — 10 片。 叶鞘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狭窄、 全缘; 叶 片披 针形、 长 12 — 21 厘米, 宽 2. 2 — 4 厘米, 侧脉 6 — 9 对。 假小穗 簇生于 花枝各 节上, 小穗 很小, 无毛, 具 2 能育 小花, 并在延 长的小 穗轴顶 端着生 1 败育 小花; 空颖 宽椭圆 形, 一面 凸出, 具一短 小头;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鳞被 3; 雄蕊数 不定, 花 丝短, 花药淡 黄色, 先端 急尖; 子房 无毛, 卵 球形, 花柱 1, 柱头 2, 羽 毛状。 颖 果大、 近 球形, 径 2 厘米, 顶端 压平, 基部 具宿存 颖片, 果 皮厚约 0.1 — 0.25 厘米。 产 沧源、 澜沧、 盈江、 德宏、 勐蜡、 江城、 绿春、 元阳、 金平、 河口、 麻 栗坡; 生 
禾本科  63  图版 13 1—11. 澜沧 梨藤竹 Melocalamusarrectus Yi, 1. 秆的 一段, 2. 秆箨, 3. 无叶 花枝, 4. 小穗, 5. 小穗轴 节间, 6. 颖, 7. 外稃, 8. 内稃, 9. 雄蕊, 10. 雌蕊, 11. 鳞被; 12—14. 大吊竹 M. scandens Hsueh et C. M. Hui, 12. 秆的横 断面, 13、 14. 秆 箨背腹 面观; 15_23. 流苏 梨藤竹 M. compactinorus var. fimbriatus (Hsueh et C. M. Hui) D. Z. Li et Z. H. Guo, 15. 花枝, 16. 具叶 小枝, 17. 秆箨, 18. 雄蕊, 19. 小穗, 20. 内稃, 21. 外稃, 22. 颖, 23. 鳞被 (吴 锡麟、 李 楠绘) 
64  云 南植物 志  于海拔 120 — 1600 米 的热带 雨林或 季风常 绿阔叶 林内。 广 西也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澜 沧。 3. 大吊竹 (江城 通称) 图版 13: 12—14 格 吗哚磨 (江城 哈尼语 ), 埋罕 (傣语 ) Melocalamus scandens Hsueh et Hui (1992) 秆高达 20 米, 攀 缘状, 直径 2 — 4 厘米; 节间长 45 — 50 厘米, 壁厚 5 毫米, 秆环 微 隆起, 箨 环上下 各被一 圈灰白 色毡状 毛环。 每 节分枝 多数, 常具 1 枚发达 主枝, 可代 替主干 生长; 秆箨 迟落, 箨鞘 革质, 背有 时微被 白粉; 鞘口 两肩一 高一低 明显不 对称; 箨耳 明显, 着生长 5 — 8 毫米 之弯曲 缝毛; 箨舌微 弧形, 全缘; 箨片 大型、 直立。 每小 枝具叶 4 一 10 片。 叶鞘 无毛; 外叶舌 略呈叶 耳状, 内叶 舌狭窄 且先端 具易落 叶毛; 叶片 披 针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侧脉 5 — 6 对。 花果 未见。 产 江城、 思茅; 生 于海拔 770 — 1100 米的湿 热沟谷 雨林和 季风常 绿阔叶 林内。 模式 标 本采自 江城。 6. 单 枝竹属 Bonia Balansa 亚 灌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单 丛生, 实心, 尾梢 悬垂或 呈半攀 缘状; 节处 稍 隆起; 分枝 单一, 枝 实心, 其粗 约与其 主杆近 相等。 秆箨 宿存, 革质; 箨耳 发达, 暗 紫色, 近镰 刀形; 箨舌 低矮;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叶片 大型, 近 革质, 披针 形至丝 状披针 形, 脉 间小横 脉明显 可见。 花 枝侧生 或自叶 枝顶端 生出。 花序 为续次 发生。 假小 穗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基部托 以鞘状 苞片; 先 出叶具 2 脊; 苞片 数片, 腋内均 具芽; 小穗 含 5 — 9 枚 小花, 仅顶生 1 枚 不育; 小穗 轴脱节 于诸小 花间; 颖通常 2 片; 外稃近 革质; 第一 小花的 内稃近 革质且 略长于 外桴, 其 余小花 的内桴 则为膜 质且远 短于其 外桴; 鳞被 3, 无毛;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药隔 顶端不 伸出; 子房 无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3, 羽毛 状, 果 未见。 全属共 4 种 1 变种, 分布 于我国 海南、 广东、 滇黔桂 的石灰 山地区 和越南 北部。 我 国有 3 种 1 变种, 云南有 1 变种。 1. 单枝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Bonia saxatilis (Chia, H. L. Fung et Y. L. Yang) N. H. Xia (1996) la. 单枝竹 (原 变种) var. saxatilis 原 变种产 广东和 广西。 lb. 箭秆竹 (变种 ) 图版 14: 1-3 var. solida (C. D. Chu et C. S. Chao) D. Z. Li (2000). Indocalamus solidus C. D. Chu et C. S. Chao (1980)* ; "贵 州植 物志" (1988)* ; Monocladus solidus (C. D. Chu et C. S. Chao) Chia (1988); Monocladus saxatilis var. solidus (C. D. Chu etC. S. Chao) Chia (1996); 中国 植物志 (1996); Bonia solida (C. D. Chu et C. S. Chao) N. H. Xia (1996). 
禾本科  65  图版 14 1—3. 箭秆竹 Bonia saxatilis var. solida (C. D. Chu & C. S. Chao) D. Z. Li, 1. 秆箨, 1. 枝叶, 3. 叶的一 部分, 示 叶耳及 缝毛; 4—6. 阔 叶箬竹 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 4. 秆的一 段, 示已 破损的 宿存杆 箨和分 枝, 5. 叶枝, 6. 花枝。 (王 红兵仿 《中 国植 物忐》 ) 
66  云南 植物志  秆高 1 一 4 米, 直径 4 一 8 毫米; 节间长 25 — 40 厘米, 无毛, 幼 时被白 蜡粉; 枝条 长 0.5 — 1.5 米。 箨鞘背 面光滑 无毛, 并生暗 棕色小 刺毛, 箨 耳近镰 刀形, 抱茎, 边缘 具长约 1 厘米的 璲毛; 箨舌上 缘具长 5 — 10 毫米的 纤毛;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披 针形, 基 部斜 心形。 叶鞘上 部被白 蜡粉, 还 被以短 绒毛, 有时并 贴生暗 棕色小 刺毛; 叶耳 近镰刀 形, 边缘 被长约 1 厘米的 缝毛; 叶 舌边缘 具长为 5 — 10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通常长 20 — 35 厘米, 宽 3. 5 — 6 厘米, 下 表面粉 绿色, 近 无毛。 假 小穗长 2 — 3 厘米; 先 出叶具 2 脊, 长约 8 毫米, 脊上被 纤毛; 具 芽苞片 卵状椭 圆形, 具 9 脉, 背面微 被毛; 小穗含 5 — 9 小花; 小穗第 一节间 最长, 长 7 — 10 毫米, 圆 柱形而 具棱, 近 顶端被 微毛, 其余 各 节间向 上逐渐 变短, 并 于腹面 扁平, 背面近 顶端被 微毛; 颖披 针形, 具 11 脉, 先端 具短 尖头, 第 一颖长 1 厘米, 第 二颖长 1.2 厘米; 第 一小花 最长;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长 1.3 厘米, 具 9 一 11 脉。 先 端锐尖 或具短 尖头; 内 稃狭披 针形, 背面具 2 脊, 并 被棕色 细毛, 脊间 4 脉, 脊外每 边各具 2 脉, 先端 钝尖; 其余小 花则向 上逐渐 变短; 鳞被 3, 不 同形, 长约 1 毫米; 花丝 极短, 花药长 2 — 3 毫米; 子房长 圆形, 长约 0.7 毫米, 柱 头 3, 长 1.5 — 1.8 毫米。 果 未见。 产 富宁; 生 于海拔 600 — 700 米的石 灰山疏 林中。 广西、 贵州 也产。 7. 急 赛竹属 Schizostachyum Nees 乔 木状或 灌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或密 或疏, 全 秆通直 或略呈 "之" 字 形 曲折, 直立 而尾梢 挺直或 悬垂或 攀缘; 节间圆 筒形, 基部平 滑而具 光泽, 上部 多少有 些具 硅质, 起初被 糙毛, 后 渐变为 无毛而 具疣状 突起, 节下 方常有 一圈宽 度不等 的白粉 环, 并 密被糙 伏毛; 秆壁通 常薄; 秆环不 隆起; 箨环 具箨鞘 基底残 留物而 呈木栓 质环状 隆起; 杆 每节分 多枝, 成簇 着生, 主枝不 明显, 各枝近 等长。 秆箨 迟落, 革质 至厚纸 质, 通常 硬脆, 背面具 硅质, 被 白色糙 伏毛或 棕黄色 刺毛或 无毛: 鞘顶端 截平或 下凹, 外缘 的基部 有时具 1 枚下 延的半 圆形耳 垂物; 箨 耳常不 明显, 惟 有时可 发达, 鞘 口缝毛 通 常发达 或不甚 发达; 箨 舌矮, 截形, 边缘具 细齿或 流苏状 毛茸; 箨 片通常 外翻, 有时 直立, 披 针形, 线形或 卵状三 角形, 先端边 缘通常 内卷, 腹 面密被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5 叶或更 多叶; 叶 鞘常具 纵肋; 叶耳 通常不 明显; 叶 片通常 大型, 较宽, 幼 时在下 表面具 明 显的小 横脉。 假小 穗少数 枚着生 于具叶 或无叶 的花枝 各节, 有时 可直接 着生于 主杆各 节; 先出 叶呈三 角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具 芽苞片 1 至 数片; 小 穗含孕 性小花 1 或 2 枚, 或 含 3 — 4 枚 小花而 仅顶端 的或其 次位的 小花为 孕性; 小 穗轴易 折断, 且可 延伸至 孕性小 花之后 而成一 小柄; 颖 缺如; 孕 性小花 的外桴 圆卷, 质 坚韧, 具 多脉; 内稃与 外桴相 似, 但较之 稍长, 背部 圆卷而 无脊; 不孕 小花的 内稃则 稍短于 外稃; 鳞被通 常无, 有时 1 一 3 片; 雄蕊 6, 花 丝分离 或基部 有部分 连合; 子房 具柄, 花柱 1, 柱头 3。 紫 红色, 羽 毛状, 颖果纺 锤形, 光滑, 先端 具宿存 花柱。 本 属共约 50 种, 分布在 亚洲东 南部。 我国 已知有 8 种, 又引种 1 种, 分布于 江西、 台湾、 广东、 海南、 广西和 云南等 省区。 云南有 3 — 4 种。 
禾本科  67  分种 检索表 1 (4) 箨鞘 背面贴 生白色 或黄色 糙毛; 鲜笋 去鞘后 笋体上 无鲜红 色柔毛 2 (3) 秆稍细 长下垂 或作攀 缘状; 箨片 较长, 常超过 其箨鞘 长度的 1/2 — 2/3; 鞘口 缝毛长 10 — 18 毫 * 1. 1 ^竹 S. pseudolima 3 (2) 秆稍劲 直而不 下垂; 箨片 较短, 其 长不超 过箨鞘 长度的 1/2; 鞘口 缝毛长 5 毫米 2. 沙 罗单竹 S. funghomii 4 (1) 箨鞘背 面密被 黄褐色 绒毛, 成 毡状; 鲜笋去 鞘后笋 体上有 鲜红色 柔毛, 手 摸之即 变蓝色 … 3. 红毛 葸券竹 S. sanguineum 1. 葸篓竹 (南 方本 草状) 薄竹 (滇南 ) Schizostachyum pseudolima McClure (1941) et (194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Sch izostsachyu m lima auct. non Merr. ; McClure (1935). 秆直 立或近 直立, 高 10 — 15 米, 直径 3 — 5 厘米, 尾梢 长下垂 或作攀 缘状; 节间 直, 圆 筒形, 基 部光亮 无毛, 上部具 硅质, 初 时还被 有贴生 的白色 糙毛, 节间极 延长, 可达 60 厘米, 秆壁厚 2 — 4 毫米, 秆 环平, 箨环 突起,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枝长 50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1 米。 秆箨 迟落, 草 黄色, 质硬 而脆, 背面具 高起的 纵肋, 具 硅质, 被有贴 生 的白色 糙毛, 上 部边缘 被长为 1 一 3 毫米的 纤毛, 顶端 截平, 箨 耳常不 明显, 鞘口缝 毛 多数, 长 10 — 18 毫米, 箨舌 低矮, 高 1 一 1.5 毫米, 截平, 边缘 常具流 苏状毛 (毛长 1 一 2 毫米 );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渐尖, 边缘具 细齿, 长度 常超过 箨鞘的 1/2 或 2/3, 背面 无毛, 腹 面基部 密被长 硬毛, 其余 部分具 硅质, 也多 少被糙 伏毛, 小枝具 6 — 8 叶, 叶鞘长 6 — 9 厘米, 初 时被长 硬毛, 上部 边缘被 纤毛, 多少具 硅质, 有纵 肋或近 于 平滑; 叶 耳常不 明显, 鞘 口缝毛 多数, 长 2 — 3 毫米, 叶 片长圆 状披针 形或线 状披针 形, 长 18 — 30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渐狭, 上表 面被极 疏的白 色 刺毛, 下 表面被 柔毛, 叶 缘具小 锯齿。 假小 穗着生 于具叶 或无叶 花枝之 各节, 紡锤 形, 长 2 — 3. 5 厘米, 无毛, 先出叶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9 毫米, 质薄, 半 透明, 顶端 钝圆, 背部具 2 脊, 脊上 被白色 纤毛; 苞片 1 至 数片, 长圆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22 毫米, 纸质, 具 多脉, 顶 端钝至 急尖, 具短尖 头至具 芒尖; 孕性外 稃长圆 状披针 形, 长达 24 毫米, 质硬, 具 多脉, 急尖, 顶端 具芒尖 (芒 尖约 3 毫米 ), 不孕小 花的外 桴质地 较薄, 长约 15 毫米, 芒尖 较短, 孕性小 花的内 桴长达 27 毫米, 圆卷, 薄 纸质, 具 多脉, 顶端 2 分叉, 分叉 纤细, 不 等长, 长 者可达 7 毫米, 不孕 小花的 内桴则 较短, 花丝白 色长达 25 毫米 (未伸 出时长 5 毫米 ), 基 部多少 合生, 花药 初时暗 绿色, 成熟时 淡 黄色, 长 7 — 9 毫米, 雌 蕊全长 18 — 25 毫米, 柱头 3 裂, 紫色。 笋期 7 — 8 月。 产 马关、 金平、 勐海; 生 于海拔 1000 米以 下的低 山下部 或沟谷 地带。 广东、 广西 
68  云 南植物 志  和 海南有 分布。 越 南北部 也有。 节间可 作笛、 笙; 秆 用于做 竹墙, 破蔑编 织各种 竹器。 笋 味苦, 但 经漂洗 后能食 用。 2. 沙 罗单竹 (岭 南科学 杂志) 图版 15: 1-10 大薄竹 (河口 ), 大泡竹 (滇 南各地 ), 埋嘿 (傣语 ), 喔啦 (沧 源佤语 ), 哈喀 (江 城哈 尼语) Schizostachyum funghomii McClure (1935);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1 959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 直立, 高达 14 一 18 米, 最高达 24 米, 直径 7 — 9 厘米, 最粗达 16 厘米, 尾梢劲 直, 节间 60 — 70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130 厘米, 圆 筒形, 粗糙, 具 硅质, 初时多 少被糙 伏毛, 秆壁厚 3 — 5 毫米, 秆 环平, 光亮, 箨环稍 隆起,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秆箨 迟落, 质硬 而脆, 长 约为基 部宽的 2/3, 背面具 硅质, 被有 贴生的 白色或 淡黄色 槌毛, 边缘无 毛, 较薄, 纸质, 顶端近 截平或 微凹; 箨耳 缺如或 在大的 杆箨上 为极狭 而高仅 1 一 2 毫 米的 皱折带 状物, 鞘 口缝毛 显著, 长 5 毫米, 棕 黄色, 基部被 微小糙 硬毛; 箨舌高 1 一 2 毫米, 无毛, 边缘 浅裂, 被 3 — 5 毫米 的流苏 状毛;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在秆下 部节 上者长 不超过 箨鞘之 一半, 背面 无毛, 腹 面基部 被一簇 与缝毛 等长的 刚毛, 其余部 分被糙 伏毛。 小 枝具叶 6 — 9 枚, 叶 鞘下部 多少具 硅质; 叶耳不 显著, 缝毛 多数, 长 5 — 6 毫米, 基部被 微小糙 硬毛; 叶舌约 1 毫米, 边 缘有浅 裂成流 苏状, 叶柄长 3 — 5 毫 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圆 形或阔 楔形, 上 表面除 基部及 中脉附 近被极 稀疏白 色长柔 毛外, 余处 无毛, 下表面 被白 色小糙 硬毛。 假小 穗着生 于无叶 花枝之 各节, 圆 柱形, 被白色 柔毛; 先出叶 长圆状 倒 卵形, 长 5 — 7 毫米, 薄 纸质, 具 2 脊, 脊上被 白色小 纤毛, 顶 端钝, 边缘无 毛或近 无毛; 苞片 1 至 数枚, 长 圆形, 长 6 — 15 毫米, 纸质, 具 多脉, 顶端 钝圆, 具短 尖头或 三角状 尖头, 小穗 含小花 1 一 2, 通常 顶端的 1 枚能 发育, 孕性 小穗长 3 厘米, 不孕小 穗长 1.8 — 2. 2 厘米;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17 毫米, 质硬 而脆, 强烈 内卷, 密被 白色 柔毛, 具 多脉, 顶端 急尖, 具粗糙 芒尖, 长 1 一 2 毫米; 内 桴长达 26 毫米, 具多 脉, 基部 螺旋状 圆卷, 近 无毛, 上部 有显著 纵沟, 被白色 纤毛, 顶端 2 齿裂 (见 于孕性 小 穗中) 或为不 等长的 2 脊 (见 于不孕 小穗中 ), 花丝 白色, 长达 18 毫米 (未伸 出时长 仅 2 — 3 毫米 ), 常成对 在基部 合生, 花药棕 黄色, 长达 12 毫米; 子房 无毛, 长达 9 毫 米, 具 短柄, 花柱淡 黄色, 长达 15 毫米, 柱头 3, 紫色, 羽 毛状。 果实纺 锤型。 笋期 7-8 月。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7—8 月 。 产 德宏、 临沧、 西 双版纳 地区和 金平、 河口、 屏边、 文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米以 下湿热 的沟谷 地带。 常见的 混交植 物有番 龙眼、 白 颜树、 四 数木、 垂穗金 刀木、 野树波 罗、 小叶 红光树 和木奶 果等。 广 东及广 西的西 江流域 各地有 分布。 越 南北部 也有。 竹材纤 维性能 极好, 是良 好的造 纸原料 和编织 材料。 笋质 极嫩, 无 苦涩, 味美, 最 宜 鲜食, 也 可制成 罐头、 笋 干等。 3. 红毛 葸箬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15: 11-13 薄竹 
禾本科  69  图版 15 1—10. 沙 罗单竹 Schizostachyum funghomii McClure, 1. 秆及 分枝, 2. 枝叶, 3. 秆箨, 4. 花枝, 5. 假 小穗, 6. 假 小穗小 苞片, 7. 除去外 稃之两 性花, 8. 除 去外稃 之雄花 (示小 穗轴延 伸部分 顶端之 不育花 ), 9. 两 性花, 10. 雄花; 11 一 13. 红毛 葸莠竹 S. sanguineum W. P. Zhang, 11. 秆及 分枝, 12. 枝叶, 13. 秆箨。 (王 红兵、 李 楠绘) 
70  云 南植物 志  Schizostachyum sanguineum W. P. Zhang (1989).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丛生; 秆高 5 — 7 米, 直径 2 — 3 厘米, 上部攀 缘状; 秆 壁薄, 仅 2.5 毫米; 节间圆 筒形, 长 25 — 35 厘米, 表面具 矽质, 粗糙, 秆环 平或稍 有木栓 质环, 箨 环甚不 明显, 节下 有一圈 白粉; 复 合芽体 1 枚, 扁平 贴秆; 多 分枝, 无 主枝; 鲜笋去 壳 后其笋 体上有 鲜红色 柔毛, 手摸 之即变 蓝色; 秆 箨短于 节间, 近矩 圆形, 长 23 — 28 厘米, 宽 10 — 12 厘米, 箨鞘背 面密被 黄褐色 绒毛, 成 毡状, 易 脱落, 鞘 口圆弧 形或两 肩稍 隆起; 箨舌 低矮, 其上 密生长 2 毫米的 黄褐色 绒毛; 箨耳 缺如; 箨片 翻转,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10 厘米, 先端 皱曲, 箨 片腹面 密被黄 褐色刺 绒毛, 背 面疏被 刺毛。 末级小 枝 着生叶 4 一 6 枚, 叶鞘 革质, 长 9 一 10 厘米, 无毛; 叶舌 截平, 高约 1 毫米, 叶片卵 状披 针形, 长 18 — 20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中 脉正面 下陷, 背 面 隆起, 侧脉 6 — 8 对; 花、 果 不详。 产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600 米 的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麻 栗坡。 本种仅 见于麻 栗坡老 君山, 急待 保护。 8. 薄竹属 Leptocanna Chia et H. L. Fung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中型, 单 丛生, 秆梢 稍长, 下垂, 常呈攀 缘状; 节间圆 筒形, 壁薄, 甚长, 具 硅质而 粗糙; 秆 环平, 箨环因 具鞘基 残留物 而明显 隆起; 分枝 多数, 簇 生, 近 相等。 秆箨脱 落性, 箨鞘近 顶端部 分向外 突出成 一道横 向圆形 拱凸, 外侧 边缘的 基 部向下 延伸成 一道半 圆形下 延物; 箨片 直立, 基 部两侧 外延而 成极狭 的线形 箨耳, 鞘 口 刚毛不 发育, 箨舌 低矮。 假圆 锥花序 纤细, 生 于叶枝 顶端, 花序 及其分 枝的基 部均托 以抱茎 的鞘状 苞片; 假 小穗纺 锤形, 少 数簇生 于花序 分枝的 节上, 原出叶 具不等 长的两 脊; 小穗纺 锤形, 含孕 性小花 1 枚; 小穗脱 节于第 二颖之 下和不 孕外稃 之下, 并 延伸于 孕性 小花之 后呈刺 芒状, 其 顶端具 一残留 小花; 颖 2; 外桴先 端常具 锐利短 尖头; 内稃 先 端钝, 背面近 顶端于 中槽内 满布短 刺毛; 鱗被 3; 雄蕊 6, 花丝 分离; 子房近 棒状, 花柱 狭长, 柱头 2 裂, 羽 毛状。 本属仅 1 种, 特产 云南。 1. 薄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6: 1-3 埋 眼崩摇 (西双 版纳傣 语), 泡竹 (双江 ) Leptocanna chinensis (Rendle) Chia et H. L. Fung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1904); McClure (1935)*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杆高 5 — 8 米, 直径 2 — 3 厘米; 节间 通直, 长 30 — 45 厘米, 上半部 于幼嫩 时被白 色 柔毛, 老时 毛落, 并具 硅质而 使表面 糙涩; 分枝 常于秆 基部第 三节上 开始, 近 水平伸 展。 秆箨 幼时紫 红色, 老 时变枯 黄色, 其长度 常为其 节间的 一半; 箨 鞘近呈 梯形, 背部 初时被 白色小 刺毛, 老时毛 具硅质 而稍变 糙涩, 先 端近截 形或两 侧向中 央倾斜 下凹; 箨 耳呈 极狭的 线形; 箨 舌高约 1 毫米, 近 全缘; 箨 片窄三 角形, 先端长 渐尖, 基底 宽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1/3, 边缘 在近先 端部分 内卷。 叶鞘 无毛, 先 端带紫 红色; 叶耳和 鞘口缝 
禾本科  71  图版 16 1—3. 薄竹 Uptocanna chinensis (Rendle) ChiaetH. L. Fung, 1. 杆及 分枝, 2. 枝叶, 3. 秆箨 背面; 4—11. 香稿 竹 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 Munro, 4. 杆 的一段 (示分 枝), 5. 枝叶, 6. 花枝, 7. 外桴, 8. 内稃, 9. 鱗被, 10. 雌蕊, 11. 雄蕊。 (李 楠绘) 
72  云南 植物志  毛俱 缺如; 叶舌近 截形, 高约 1 毫米, 近 全缘; 叶 片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26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上表面 无毛, 下表面 粗糙, 次脉 7 — 9 对, 小横脉 明显, 先 端长 渐尖, 呈扭 曲状而 粗糙的 尖头,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叶 柄带紫 红色, 无毛, 长约 5 毫米。 花枝长 35 — 40 厘米, 其节间 纤细, 无毛, 长 3 — 6 厘米; 次级 分枝长 5 — 10 厘 米, 基部托 以鞘状 苞片, 后者 无毛, 先端具 芒状长 尖头, 基部 抱茎。 假小 穗先端 渐尖, 先 出叶作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钝圆, 两脊 靠近, 脊外 的两边 显著不 等, 脊上被 纤毛, 顶端密 生柔毛 成束; 苞片卵 状披针 形乃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7 — 11 毫 米, 先端通 常具芒 尖或短 尖头。 小 穗长达 14 毫米, 先端 渐尖; 颖 2 片, 呈卵状 披针形 乃 至宽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先 端急尖 而具锐 利短尖 头或钝 圆形; 不孕 外稃卵 状披针 形, 长 10 — 11 毫米, 具 15 脉, 背 部中脊 隆起; 内稃长 9 一 12 毫米, 具 6 脉, 先端渐 尖, 顶 具一束 短毛; 鳞被 3, 长 0.5 — 2 毫米, 边 缘微被 纤毛, 脉纹不 明显, 前 方两片 作倒披 针形, 先 端钝, 后方一 片为近 卵形, 先端 急尖; 花药长 4 一 9 毫米, 基部 具不等 长的 2 裂 (其 长可达 1 毫米 ); 子房近 棒状, 花柱 狭长, 约与 子房上 端之棒 状部分 同长, 柱 头短,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景东 (无量 山)、 金平、 蒙自、 屏边、 麻 栗坡、 新平; 常生 于海拔 1500 — 2500 米 的山 地常绿 阔叶林 或灌丛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小型乃 至大型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直立, 梢头 下垂, 有时为 半攀缘 状; 节间 极长, 平滑, 秆壁 甚薄, 秆环常 平坦,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在节上 呈半轮 生状, 各枝近 等粗。 秆箨脱 落性, 厚纸质 乃至厚 革质, 背 面平滑 或纵肋 明显; 多少有 些具箨 耳; 箨舌 低矮, 有 时极不 明显; 箨片 外翻, 有时 直立。 每小 枝具多 数叶; 叶耳常 明显, 并生 有直立 缝毛; 叶片 小型至 大型, 呈披 针形至 卵状椭 圆形。 花枝 各节着 生有多 数假小 穗, 常 排列成 球形的 假小穗 簇丛, 其 下方具 苞片。 小穗 1 小花; 小穗轴 延伸至 内稃之 后; 颖 2 或 3, 形宽, 多脉, 先端 常作刺 芒状; 外 桴与颖 相似, 质地 较薄, 先端 具刺芒 状 尖头, 边缘 5 脉纹, 通常 表面具 乳头状 突起;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花 药长, 子 房卵圆 球形, 具柄, 花 柱长, 柱头 2 或 3, 羽 毛状。 果 实呈坚 果状, 长 圆形, 无毛, 顶端具 喙; 果 皮厚, 易 与种子 分离。 约 20 种, 产 印度、 孟加 拉国、 缅甸、 锡金、 泰国、 柬 埔寨、 老 挝及越 南也有 分布。 我国有 6 种, 分布于 云南及 西藏, 云南 全产。  9. 空竹属 Cephalostachyum Munro  分种检  索 表  1 (4) 2 (3)  秆呈 藤本状 攀缘; 箨 片与箨 鞘之间 无关节 秆实 心或近 实心, 箨 鞘背面 微被白 色绒毛  中上 部边缘 密生棕 色刺毛  秆 中空, 箨 鞘背被 较密的 褐色疣 基刺毛  1. 独龙 江空竹 C. mannii … 2. 真麻竹 C. scandens 
禾本科  73  4 (1) 秆 直立或 梢头下 垂或稍 下垂; 箨片与 箨鞘间 有明显 关节。 5 (8) 秆箨无 箨耳。 6 (7) 叶片 卵状椭 圆形, 宽可达 10 厘米; 箨鞘顶 端之两 侧均耸 起为圆 肩头, 鞘口 深下凹 3. 空竹 C. fuchsianum 7 (6) 叶片披 针形, 宽 2 — 5 厘米; 箨鞘顶 端之两 侧不耸 起为圆 肩头, 鞘口 截平或 微隆起 4. 小空竹 C. pallidum 8 (5) 秆箨具 箨耳。 9 (10) 箨鞘厚 革质, 背面密 被黑色 刺毛, 继 后则脱 落而呈 光亮的 栗褐色 5. 香糖竹 C. pergracile 10 (9) 箨鞘革 质或薄 革质, 背面密 被金黄 色硬毛 6. 金 毛空竹 C. virgatum 1. 独龙 江空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7: 1—2 Cephalostachyum mannii (Gamble) Stapleton et D. Z. Li (1997) ; D. Z. Li et Z. H. Guo (2000). Arundinaria mannii Gamble (1896); Neom icrocala m us mannii ( Gamble ) R. B. Majumdar in S. Karthikeyan et al. (1989) . 秆高 12 — 20 米, 上 半部至 稍头呈 藤本状 攀缘, 实 心或近 实心, 直径 1.5 — 2. 5 厘 米, 节间长 30 — 45 厘米, 幼 时节间 表面极 粗涩, 节下被 白粉, 后 脱落; 秆环不 明显, 箨环圆 盘状, 具 明显木 栓质残 留物; 节内高 1.5 厘米, 秆 节常作 之字形 曲折。 秆箨宿 存, 下部 骨质, 背面 微被白 绒毛, 中上部 边缘密 生棕色 刺毛; 箨片 直立, 长三 角形, 与 箨鞘连 接处无 关节, 常泡状 隆起, 箨耳 及箨舌 缺失。 分枝 20 余枚, 1 主枝 粗壮, 可代 替秆 攀缘, 小枝 常外翻 抱秆; 小 枝具叶 3 — 5 枚, 叶片长 12 — 1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基部圆 弧形, 顶端长 尾尖, 两面 无毛, 次脉 5 — 7 对, 叶耳 明显, 鞘 口具棕 色缝毛 10 余 枚, 长 5 — 10 厘米; 叶舌不 明显。 花果 未见。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138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印度 东北部 也产。 2. 真麻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7: 3-9 针竹 (腾冲 ), 马厄 (泸水 傈僳语 ), 阿玉尺 (福贡 怒语) Cephalostachyum scandens Bor (1958) . Schizostachyum scandens (Bor) H. B. Naithani et Bennet (1991) ; Cephalostachyum scandens Hsueh et C. M. Hui (1996)* et (1997)* , nom. illeg. 秆攀 缘状, 长 2 — 3 米, 最长达 5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最粗 3. 5 厘米; 节间长 50 — 80 厘米, 最长达 120 厘米, 中空, 表面未 被箨鞘 包被部 分极为 粗糙, 常 被棕色 刺毛; 箨 环隆起 成一项 圈状; 杆环 平滑; 芽 1 枚, 贴生, 无毛。 分枝 多数, 常 无次级 分枝, 具 发达的 主枝, 可代 替主干 生长。 秆箨 宿存, 远短于 节间; 箨 鞘基部 骨质, 甚 脆硬, 往上 至顶部 渐变为 纸质, 背 面甚为 粗糙, 被 较密的 褐色疣 基贴生 刺毛, 并常 沿纵脉 整齐排 列, 边缘 有时具 纤毛, 腹面 有时在 顶部被 绒毛, 纵 脉纹不 明显; 无 箨耳及 璲毛; 箨舌截 平形, 高约 1 毫米, 口部及 腹面均 被毛; 箨片 直立, 腹 面密被 绒毛, 常 内卷而 成长尾 状, 基部 与鞘口 同宽, 无关节 连接。 小 枝具叶 4 一 5 枚, 叶 鞘光滑 无毛; 鞘口两 肩不等 宽, 窄边具 叶耳, 宽 边及叶 耳均具 10 数 枚长约 5 — 10 毫米 的直立 或弯曲 璲毛; 叶舌低 
7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7 1—2. 独龙 江空竹 Cephalostachyum mannii (Gamble) Stapleton et D. Z. Li, 1. 秆及 分枝, 2. 叶; 3—9. 真麻竹 C. scandens Bor, 3. 秆及 秆箨, 4. 秆及 分枝, 5. 花枝, 6. 小穗, 7. 雌蕊, 8. 外稃, 9. 内桴。 (王红 兵绘) 
禾本科  75  矮, 高不及 1 毫米, 口 部具短 纤毛; 叶 柄长约 5 毫米; 叶片长 17 — 25 厘米, 宽 2 — 3 厘 米, 两面 无毛, 先端 尾尖长 2 — 4 厘米, 侧脉 5 — 7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顶 生头状 花序, 每一头 状花序 基部包 有多枚 花苞, 此 苞片边 缘密被 纤毛, 先端叶 片状或 芒状, 孕 性小穗 间 常混生 有许多 不完全 花或小 苞片, 其边缘 常密被 纤毛, 先端 具芒, 但 不伸出 花序球 外; 小 穗含花 一枚, 具颖 2 — 3 枚, 颖片 先端被 纤毛, 并呈 芒状, 但 均短于 小穗; 外稃 似颖, 大型, 先端 边缘微 被毛; 鳞片 2 枚, 膜质, 显著; 雄蕊 6 枚, 花丝 细长; 子房扁 球形, 具柄, 花柱 细长, 柱 头短小 略呈羽 毛状; 颖片和 外稃之 芒不甚 发达, 小 穗先端 钝。 花期 3 — 4 月。 产 泸水、 福贡、 贡山、 腾冲、 龙陵、 盈江和 耿马; 生 于海拔 1600 — 2000 米 常绿阔 叶 林内。 缅甸北 部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泸水。 空竹 属竹类 一般节 间表面 光滑; 秆箨亦 光滑, 具 箨耳, 或 鞘口两 肩缝毛 发达, 箨片 外翻。 本 种在这 些特征 上与该 属区别 较大, 却奇异 地与葸 箬竹属 近似。 节 间长且 纤维形 态好, 是怒江 流域当 地传统 的编织 和制麻 原料, 具 有较高 的利用 价值。 3. 空竹 (盈江 ) 埋包 (西双 版纳傣 语), 国珠 (福 贡傈 僳语) 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 1896 ) * et in Hook. f. ( 1897 ) ;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Hsueh etj. L. Sun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 国植物 志 (1996)*. 秆 直立, 或 因梢头 细长而 呈半攀 缘状, 高 16 — 20 米, 直径 3 — 3. 5 厘米; 节间长 50 — 80 厘米, 平 滑而具 光泽, 无毛, 节 下具白 粉环, 秆壁 较薄; 秆 环平;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呈半轮 生状, 彼 此近同 粗或有 1 一 2 枝 较粗。 杆箨 质薄, 早落; 箨鞘长 20 — 38 厘 米, 基底宽 15 — 25 厘米, 背面被 贴生浅 棕色短 柔毛, 纵 肋及小 横脉均 明显, 故 成网脉 状, 顶端 圆形, 两肩 耸起, 鞘口宽 1.5 — 2 厘米, 凹下 部分深 2 厘米 左右, 具流 苏状长 毛; 箨舌 低矮; 箨片 纸质, 反卷, 狭披 针形, 先端 钻状, 长达 25 厘米, 底宽 1.5 — 2 厘 米, 腹 面被短 柔毛, 背面 无毛。 叶鞘长 7 — 8 厘米, 边缘具 纤毛; 叶耳 狭窄, 不 明显, 具直立 缝毛; 叶舌 低矮, 平截; 叶片 卵状椭 圆形, 长 25 — 30 厘米, 宽 8 — 10 厘米, 基 部 圆形, 先 端具一 粗糙扭 曲之长 尖头, 两面 无毛。 次脉 7 — 10 对。 假 小穗丛 球形, 单个 着生 于具叶 小枝之 顶端, 直径 2. 5 — 5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小穗轴 延伸, 较短; 颖长 1.5 — 2 厘米, 先端 具粗糙 长芒状 尖头, 多脉, 无毛; 外 稃与颖 相似, 小横脉 明显; 内 稃稍 长于其 外稃, 膜质, 具彼此 紧靠的 2 脊, 脊上 被白色 短毛, 先 端钝或 凹缺, 簇生以 白色 短毛; 鳞被披 针形, 基部具 3 — 5 脉纹, 先 端被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先端具 2 小尖 头; 子房卵 圆形, 花柱 细长, 柱头 2, 羽 毛状。 果 实呈坚 果状, 栗 褐色, 顶圆, 具短尖 头, 长宽约 1 厘米; 果皮 坚脆, 易 与种子 分离。 产 盈江、 勐海、 景洪; 生 于海拔 1200 — 2000 米 的林间 山地。 分布于 印度至 东喜马 拉雅 地区及 缅甸。 秆节 间长, 壁薄, 可做编 织用。 空 竹在盈 江有隔 38 年开一 次花的 说法。 其果实 较大, 呈坚 果状, 可作竹 米饭。 
76  云 南植物 志  4. 小空竹 (竹类 研究) 空竹 (潞 西、 龙陵) Cephalostachyum pallidum Munro (1868); Kurz. (1877);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Hsuehet J. L. Sun (1983);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Cephalostachyum capitatum auct. non ( Wall, et Griff. ) Munro: 西藏 植物志 (1987)*. 灌木 状至小 乔木状 竹类, 半攀 缘性。 秆高 4 一 11 米, 粗 1.5 — 2. 5 厘米, 节间长 50 — 80 厘米, 光滑, 秆壁 甚薄; 秆 环平, 箨环 显著;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呈半轮 生状, 彼此近 同粗。 秆箨厚 纸质, 早落;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基底宽 9 一 15 厘米, 背 面纵肋 明显, 贴生 淡色短 柔毛, 先端 拱形, 具 缝毛; 箨舌 低矮; 箨片 外翻, 长披针 形, 长 5 — 10 厘米, 底宽 1 一 3 厘米, 腹面密 被贴生 柔毛, 背面纵 脉及小 横脉均 明显, 无毛。 叶 鞘纵肋 明显, 边缘具 纤毛, 鞘口 具弯曲 细长之 璲毛, 后 脱落; 叶舌 明显; 叶片 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基部圆 形或宽 楔形, 常不 对称, 先端 具一粗 糙之长 尖头, 两面 无毛。 假 小穗丛 球形, 单 个着生 于具叶 花枝之 顶端, 直径 1.5 — 2. 5 厘米, 基部托 以多数 苞片; 小穗长 1.2 — 1.7 厘米, 宽 3 — 4 毫米; 颖 的外围 常 还有若 干小型 苞片, 颖 卵形, 先端具 刺芒状 尖头; 外 稃与颖 相似, 先端 之刺芒 状尖头 细长; 内桴 质薄, 小横脉 明显, 具彼此 紧靠的 2 脊, 先 端有时 2 裂成短 尖头并 具短柔 毛; 鳞被 3, 呈 匙状披 针形, 基部具 3 — 5 脉纹, 先端被 纤毛; 子房 卵状圆 锥形, 花柱 细长, 柱头 2; 颖果卵 球形, 上 部呈圆 锥形, 基部 具宿存 稃片及 鳞被, 先端具 宿存花 柱。 产 盈江、 潞西、 龙陵; 生 于海拔 1200 — 2000 米的山 地阔叶 林内。 我 国西藏 也有分 布。 印度 和缅甸 也有。 5. 香糯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图版 16: 4—11 香竹、 糯 米香竹 (西 双版纳 ), 糯竹 (竹 类研究 ), 埋邦、 埋毫啷 (傣语 ) 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 Munro (1868) ; Gamble (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Hsuehet J. L. Sun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 直立, 高 9 一 12 米, 直径 5 — 7. 5 厘米, 梢头下 垂或稍 下垂; 节间长 30 — 45 厘 米, 粉 绿色, 幼时 密被白 柔毛, 秆壁 较薄; 秆 环平。 秆箨厚 革质, 迟落, 远短 于其节 间, 长 10 — 15 厘米, 宽 15 — 20 厘米, 背面密 被黑色 刺毛, 继后则 脱落而 呈光亮 的栗褐 色, 纵肋不 明显; 箨耳圆 形或近 圆形, 褶皱, 边缘 具长达 1.3 厘米 的弯曲 缝毛; 箨舌极 低矮, 全 缘或微 具齿; 箨片外 翻或稍 外展, 卵形或 心形, 长 5 厘米 左右, 具 硬尖, 腹面 密被 毛茸, 底 部两侧 与箨耳 相连。 叶鞘 边缘具 纤毛, 外叶 舌被短 纤毛; 叶耳不 发达, 但 在 叶鞘口 部具易 落之短 纤毛; 叶舌 低矮, 边缘微 具齿或 全缘; 叶片 狭窄披 针形, 长 15 — 35 厘米, 宽 2. 5 — 3. 8 厘米, 有 时宽达 6 厘米, 质薄, 先 端钻状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楔形, 两 表面均 粗糙, 次脉 7 — 13 对。 花枝 无叶, 各 节着生 有多数 假小穗 所形成 的球形 假小 穗丛, 其 直径为 1.5 — 3 厘米, 下 方托以 苞片。 小穗长 1.2 — 2 厘米, 宽 2 毫米, 密 
禾本科  77  被 淡黄色 硬毛; 小 穗轴延 伸成刚 毛状, 长 5 — 6 毫米, 颖 2 — 3 片, 长 0.6 — 1.1 厘米; 外稃长 1.3 — 1.8 厘米, 内卷, 先端具 刺芒状 尖头, 背面密 被毛, 多脉; 内稃与 外桴等 长或略 较长, 背部具 2 脊, 先端常 2 裂成短 尖头; 鳞 被窄, 膜质, 披 针形, 先端 锐尖; 花药 成熟时 紫色; 柱头 3。 颖果长 6 — 8 毫米 (不 包括花 柱部分 ), 宽 2 — 3 毫米, 无毛, 先端 具宿存 的花柱 基部。 产 德宏、 临沧、 思茅 和西双 版纳等 地区; 生 于海拔 500 — 1200 米的 山地。 西 双版纳 有成片 纯林, 栽培也 较广。 缅甸、 老挝和 泰国有 分布。 本种笋 箨起初 被黑色 硬毛, 以后 毛脱落 则呈光 亮的栗 褐色, 节间 较长, 是良 好的观 赏 用竹。 傣族 群众常 用本种 的竹秆 节间作 "竹筒 饭", 故有 "糯米 饭竹" 之称。 6. 金 毛空竹 (竹类 研究) 埋当哈 (瑞丽 傣族) ' Cephalostachyum virgatum (Munro) Kurz (1877); Gamble ( 1896) * et in Hook. f. (1987);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Hsueh et J. L. Sun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植物 志 (1996). Melocanna virgata Munro (1868) . 秆 直立, 高 12 — 15 米, 直径 5 — 10 厘米, 节间长 50~88 厘米, 幼时 被白色 贴生刺 毛及 白粉, 以后变 为光滑 无毛, 秆 壁薄。 秆箨革 质或薄 革质, 早落, 三 角形, 远 短于其 节间, 长 15 — 20 厘米, 基底宽 18 — 25 厘米, 干后 黄色, 背 面贴生 金黄色 硬毛, 鞘口宽 10 — 12 厘米, 稍平整 为截形 或稀可 下凹; 箨耳 明显, 其上着 生多数 缝毛; 箨舌 低矮, 呈流 苏状; 箨片 外展或 直立, 三 角形, 长 10 — 12. 5 厘米, 基部 宽或稍 收縮, 边 缘有些 向内 卷曲, 背面 无毛, 腹面密 被贴生 硬毛。 叶鞘 光滑; 叶耳不 明显, 鞘口 具少许 直立缝 毛, 叶舌 甚短, 流 苏状; 叶片 质薄, 长 圆状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4. 5 厘米, 基部圆 形至宽 楔形, 先 端硬, 渐尖成 一粗糙 尖头。 花枝 无叶。 假 小穗丛 球形, 生于 花枝的 各节, 其径 1.5 — 2 厘米, 下部 托以多 数狭窄 之膜质 苞片, 其 间还杂 以不孕 小穗; 小穗 形狭, 细尖, 长 1.25 — 1.5 厘米, 具淡色 刚毛, 小穗轴 光滑, 一面扁 平; 颖卵 形至卵 圆形, 先端具 短尖; 外 桴长约 1 厘米, 疏 被白色 刚毛, 圆卷, 先 端具短 尖; 内桴 稍长于 外桴, 近 无毛, 微具 2 脊, 脊彼此 紧靠, 先端具 2 短 尖头; 鳞 被披针 形, 渐尖, 先 端具短 纤毛, 略具 3 脉纹; 花药形 狭窄, 先端 钝圆; 子房 卵形, 无毛, 花 柱 较粗, 柱头 2 — 3, 紫色,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瑞丽、 潞西; 生 于海拔 700 — 1000 米的 地带。 也见于 印度、 缅甸 和中南 半岛。 本种是 国产空 竹属中 植物体 最大的 一种, 秆 直径达 10 厘米, 适用于 编织及 制工艺 品。 10. 泡竹属 Pseudostachyum Munro 灌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但其秆 柄可在 地下横 走形成 假鞭。 杆 散生, 彼此疏 离, 尾 梢下垂 或倚附 它物而 攀缘, 秆下部 通直; 节间圆 筒形, 光滑 无毛, 秆壁 极薄; 秆 
7cS  云 南植物 志  环平;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簇生, 枝 条彼此 粗细近 相等。 秆箨 早落, 通常 长于其 节间; 箨 鞘背 面常被 深棕色 刺毛, 先 端近截 形或作 浅弧形 下凹; 箨耳 微小; 箨舌 低矮; 箨片直 立, 易 脱落, 其基部 向外一 面强烈 鼓凸。 叶鞘具 纵肋, 幼时 被毛; 叶 耳常不 发达, 鞘口 璲毛 少数; 叶舌 低矮; 叶片 大型, 明 显具小 横脉。 花枝下 部具叶 或否, 常 多回复 出而呈 圆锥花 序状, 其分 枝基部 均托以 苞片。 假小穗 单生或 以数枚 聚集成 簇丛而 生于花 枝各节 的狭窄 苞片之 腋内; 小 穗小, 仅含孕 性小花 1 枚; 小 穗轴可 延伸至 孕性小 花内稃 之后, 其顶 端还具 1 枚极 退化的 小花; 颖仅 1 片; 外 稃与颖 相似; 内桴 质薄, 具 2 脊; 鳞被 3-5, 宿存; 雄蕊 6, 花 药顶端 具细短 尖头, 花丝 分离; 子房 无毛, 花 柱长, 柱头 2 分, 短而 被毛。 果 实呈扁 球形, 先端 具喙, 基部托 以宿存 的颖、 稃片 和鳞被 等物; 果皮 坚脆, 且易 与种子 分离。 本属仅 1 种, 分布于 我国的 云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等地。 不丹、 锡金、 缅甸、 越 南 也有。 1. 泡竹 (种 子植 物科属 词典) 图版 18: 1-10 小泡竹 (滇 南各地 ), 埋包、 埋眼 (傣语 ), 阿摆 (爱 尼语) 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 Munro (1868)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Sch izostachyum leviculme McClure (1941) * . 地下茎 的假鞭 长可达 1 米 以上, 直径 1 厘米 左右。 秆 散生, 高 5 — 10 米, 直径 1.2 — 2 厘米; 节间 通直, 长 13 — 20 厘米或 更长, 幼 嫩时粉 绿色, 仅节下 明显被 一圈白 粉; 节 内高约 3 毫米; 分枝 常于秆 之第五 节以上 开始, 枝 条长约 50 厘米。 秆箨 稍薄, 质脆; 箨鞘 在秆下 部者长 5 — 7. 5 厘米, 其 基部宽 8 — 10 厘米, 先端浅 下凹, 在 秆中部 者长 9 一 11. 5 厘米, 其 基部宽 4. 5 — 9. 2 厘米, 先端近 截形; 箨耳 微小, 鞘 口缝毛 卷曲; 箨舌 边缘具 纤毛, 毛落 后呈细 齿状; 箨 片短三 角形至 狭长三 角形, 背面纵 肋之间 有小横 脉, 先端 钝尖, 基部 宽度约 与箨鞘 先端近 相等。 叶 鞘初被 柔毛, 后变 无毛; 叶耳 不明显 或 缺如, 鞘 口璲毛 少数; 叶舌 低矮,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2. 5 — 35 厘米, 宽 2 — 6. 8 厘米, 先端 渐尖, 顶端具 1 扭 曲粗糙 尖头, 基部近 圆形或 楔形, 两侧不 对称, 两 面均无 毛, 主脉 在下表 面显著 凸起, 次脉 7 — 16 对, 脉 间小横 脉密接 而倾斜 排列; 叶柄长 3 — 6 毫米, 无毛假 小穗生 于狭窄 苞片之 腋内; 小 穗长约 5 毫米, 含孕 性小花 1 枚; 小穗轴 延伸于 孕性小 花内桴 之后而 顶端具 1 极退 化小花 或仅具 1 稃片; 颖 宽大, 通常具 7 脉, 先 端具短 尖头; 外 稃与颖 相似,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内桴具 2 脊, 边 缘强烈 内卷; 鳞被 大, 3 — 5, 但通常 4 片, 边缘被 纤毛; 花 丝短, 彼此 分离, 花药顶 端具小 尖头; 子房狭 长 圆形, 花 柱长, 顶 端分成 2 枚被 毛的短 柱头。 果 实呈扁 球形; 果皮 坚脆, 易与 种子分 离。 产 盈江、 瑞丽、 勐海、 景洪、 勐腊、 思茅、 江城、 罗平; 生 于海拔 1000 — 1400 米 的山坡 和丘陵 地上, 以及 近溪河 旁的常 绿阔叶 灌木丛 中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贵州。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缅甸、 越 南也有 分布。 假 鞭常作 棕榈藤 的代用 品用做 编织。 
禾本科  79  图版 18 1 — 10. 泡竹 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 Munro, 1. 枝叶, 2. 杆及 分枝, 3. 地下茎 一段, 4. 杆箨 背面, 5. 小 穗, 6. 第 一颖, 7. 第 二颖, 8. 外稃 腹面, 9. 内桴 腹面, 10. 鳞被; 11 一 16. 总序竹 Racemobambos prainii (Gamble) Keng f. et Wen, 11. 秆的 一段, 12. 花枝 一段, 13. 秆箨, 14. 小穗及 苞片, 15, 张开的 小花, 16. 除 去 外稃和 内稃的 小花。 (1 一 10 李 楠绘, 11 一 16 仿有关 资料) 
80  云 南植物 志  11. 总 序竹属 Racemobambos Holttum 细长 攀缘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杆 纤细, 表面 光滑; 节间圆 筒型, 秆 壁厚; 每 节多 分枝, 各 分枝短 且不再 分枝, 但有一 明显的 主枝, 后者 可取代 主秆。 秆箨 宿存, 纸 质、 软 骨质或 革质, 中 部以上 变窄, 先端 突出为 极窄的 尖头; 箨耳 缺如; 箨片 锥形, 直 立。 叶枝 具数枚 小叶; 叶鞘具 纵肋; 叶舌 明显; 叶片大 小变化 较大。 小穗 在叶枝 顶端排 列成总 状的续 次性发 生花序 (也有 认为是 一次性 发生花 序)。 小穗 单生于 花枝各 节的苞 腋内, 基部有 先出叶 和苞片 (该 苞片在 总序竹 R. prainii 中为 颖状, 先端 具残留 的退化 叶片) 各 1 枚, 苞 腋内有 时还具 1 枚极 小的芽 (但未 见此芽 发育成 次生小 穗), 含少数 小花, 第一颖 形窄而 细长, 仅具 1 脉, 第 二颖形 较宽, 具 9 脉, 背部 具脊; 外桴 边缘生 纤毛, 先端锐 尖或具 芒刺; 内秤 背部具 2 脊, 先端微 2 裂, 上方在 脊上生 微毛; 鳞被 3;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花药 紫色; 子房长 圆形或 卵形, 花柱 1; 柱头 3, 羽 毛状。 颖果 短圆 柱形, 具 明显的 腹沟。 本 属约有 20 种, 分布 在东喜 马拉雅 至东南 亚热带 地区, 可 延伸到 所罗门 群岛。 我 国有 1 种, 产 西藏和 云南。 此外, 温太辉 (1987) 发 表的产 于金平 的云南 总序竹 Race- mobambos yunnanensis Wen 由 于至今 尚未发 现具花 标本, 加 上其形 态描述 简单, 插图不 清, 尚 有待于 进一步 的研究 来确定 其分类 地位。 1. 总序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18: 11—16 新小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西藏 新小竹 (西藏 植物志 ), 挂金竹 (腾冲 ), 马谷咏 (泸 水傈 僳语) Racemobambos prainii (Gamble) Keng f. et Wen (1986) . Neomicrocalamus prainii (Gamble) Keng f. (1983); 西藏 植物志 (1987) * ; Micro- calamus prainii Gamble (1890) ; Arundinaria prainii (Gamble) Gamble (1896) ; Neomi- crocalamus microphyllus Hsueh et Yi ( 1983 ) * , nom . inval . ; 西藏 植物志 ( 1987) * ; Raceomoba mbos microphyllus ( Hsueh et Yi) Keng f. et Wen (1986) , nom . . illeg .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秆高达 20 米, 直径 3 — 7 厘米, 攀缘, 共 25 — 35 节, 节间圆 筒形, 一般长 30 厘 米, 最长达 50 厘米, 基部数 节长达 23 厘米, 表面 绿色, 无 白粉, 实心或 中空度 极小, 无毛, 有 光泽; 箨 环显著 隆起呈 一木质 圆环, 暗褐 色至黑 褐色, 无毛; 秆环微 隆起, 无 毛, 具 光泽; 节内高 3 — 9 毫米; 秆芽 1 枚, 长 卵形, 长 10 — 12 毫米, 宽 5 — 6 毫米, 淡 绿色, 扁平, 贴生, 背面被 灰白色 微毛; 主枝 1 枚, 其直径 与主秆 相等, 有时 取代主 秆 或与主 秆同时 发育, 与 主杆呈 25 — 30 度 夹角; 分枝多 数促生 于每一 节上, 近 等长, 较 纤细, 不分 小枝或 稀再分 小枝, 全长 12 — 22 厘米, 具 3 — 4 节, 节间长 5 — 55 毫米, 直径约 1 毫米, 常被 污垢; 笋箨淡 绿色间 黑褐色 斑点;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中下部 骨质, 较脆, 上部 纸质, 长 12 — 24 厘米, 基部宽 2 — 3. 5 厘米, 顶端宽 1 一 1.5 毫米, 背 面平滑 或近于 平滑, 被 微毛, 纵 脉在上 半部略 显露, 小 横脉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箨 耳 缺失; 箨舌 微小, 弧形 突出, 褐色,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细长, 直立, 锥形, 长 
禾本科  81  5 — 66 毫米, 基底宽 1 一 1.5 毫米, 两面 无毛或 仅内面 基部具 微毛, 与箨 鞘顶端 无关节 相连, 不易 脱落, 干后 内卷; 小 枝具叶 3 — 5 枚; 叶鞘长 3 — 4. 2 厘米, 背 面上部 中央具 一 纵脊, 两侧 纵脉不 清晰, 上部具 微毛, 边 缘具小 纤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圆弧形 突出, 略显纵 脉纹, 基部具 微毛, 高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长 4. 5 — 12 厘米, 宽 1 一 1.7 厘米, 先 端细长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稀 圆形, 表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3 — 4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边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叶 柄长约 1 毫米;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初。 产高黎 贡山; 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内。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印度 东北部 也有。 12. 箭竹属 Fargesia Franch. 灌木状 或稀可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柄 (假鞭 ) 粗短, 其 两端不 等粗, 前端 (远母 秆端) 直径大 于后端 (近 母秆端 ), 中间 较两端 为细, 节间 长常在 5 毫米以 下, 实心, 通 常无通 气道, 鳞片 (假鞭 之箨) 为正三 角形, 排列 紧密。 秆 直立, 疏丛生 或近 散生; 节间圆 筒形, 中空、 实心 或近于 实心; 秆 环平坦 乃至微 隆起, 通常较 其箨环 为低; 秆的维 管束呈 开放型 或半开 放型; 秆芽 单一, 长 卵形, 贴秆 而生, 在圆芽 箭竹组 秆 芽明显 由多数 芽组成 1 枚半圆 形复合 芽时, 则不 贴秆; 秆每 节分数 枝乃至 多枝, 枝斜 展或 直立, 近 等粗, 枝环 较平。 秆箨 宿存或 迟落, 稀 早落, 革 质或厚 纸质, 具刺 毛或近 无毛; 箨耳 缺如, 或 明显; 箨舌圆 拱形或 截形; 箨片三 角状披 针形或 带状, 脱 落性, 或 稀可 宿存, 末级 小枝具 数叶; 叶片 小型至 中型, 具小 横脉。 一次性 发生花 序呈圆 锥状或 总状, 着生 于具叶 小枝的 顶端, 花序下 方托以 由叶鞘 扩大而 成或大 或小的 一组佛 焰苞, 致使花 序起初 只能由 最上方 的佛焰 苞开口 之一侧 露出, 惟以 后因花 序主轴 的延伸 以及佛 焰苞 脱落或 破碎, 则 可使花 序全部 露出; 小穗形 细长, 具 长柄; 颖 2; 外 稃先端 具小尖 头或呈 芒状, 具 数脉, 小横 脉通常 明显; 内稃等 长或略 短于其 外稃, 背部具 2 脊, 先端 具 2 齿裂; 鳞被 3, 边缘生 纤毛; 雄蕊 3, 花丝 分离, 花药 黄色; 子房椭 圆形, 花柱 1 或 2, 柱头 2 或 3, 颖果 细长。 本属 与玉山 竹属关 系甚为 密切, 很可 能最终 应归入 一属。 此外 与产于 喜马拉 雅的筱 竹 属可能 也有一 定亲缘 关系。 由 于筱竹 属群的 系统发 育研究 工作正 在开展 之中, 目前尚 无 定论, 本志 仍主要 参照了 《中 国植 物志》 的 处理。 全 属约有 70 种, 主产喜 马拉雅 和横断 山区。 在我 国北自 祁连山 东坡, 南达 海南, 东 起赣、 湘, 西 迄西藏 吉隆, 在海拔 1400 — 3800 米的垂 直地段 都有本 属竹类 生长, 其 中以云 南的种 类最为 丰富。 本志 收集了 39 种。 此外,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1984) 认为 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 在滇 西海拔 2500 — 3500 米处有 分布, 肯 定是本 属其 他种类 的误定 所致。 《怒江 竹类》 [辉 朝茂等 主编, 1996 年出版 (印成 1994 年), 中 国农业 科技出 版社] 发表了 11 个新 种或新 变种, 即灰 秆箭竹 F. pallensHsuehetHuk 马 歌箭竹 F. aurita Hsueh et Hui , 阔 叶箭竹 F. macrophylla Hsueh et Hui, 怒 江箭竹 F. nujiangensis Hsueh et Hui 、 马诗 箭竹 F. nujiangensis var. hirtinoda Hsueh et J. S. Wang、 
82  云南 植物志  兰坪 箭竹 F. nujiangensis var. lanpingensis Hsueh et S. Z. Zi、 纹 鞘箭竹 F. nujiangensis var. striata Hsueh et Hui、 粗枝 箭竹 F. pachyclada Hsueh et Hui、 马 兹箭竹 F. stricta Hsueh et Hui 和 落口十 彼竹 Thamnocalamus tengchongensis Hsueh et Hui, 由于编 者未能 又才 上 述新种 或新变 种的标 本仔细 研究, 而原描 述又较 简单, 故本 志暂未 收录。 紫 序箭竹 F. vicina (Keng) Yi 和短 柄箭竹 F. brevipes (McClure) Yi 均为 根据采 自 云 南的不 完整标 本 (分别 是根据 Maire 10037 和 Maire 292/1913) 发 表和组 合的, 属未详 知种。 过 去通常 认为本 属竹类 矮小, 分 布在交 通条件 不便的 山区, 经 济价值 不大。 其实本 属竹 类种群 繁多, 分布 广泛, 林 地面积 颇大, 蓄积 量蕴藏 丰富, 用 途多, 有相当 多的种 类 其秆为 中型, 是亟待 开发利 用的宝 贵自然 资源。 本 属几乎 所有竹 种对山 地水土 保持、 减 缓地表 径流、 涵养 水源、 调节 小气候 环境、 促进农 业稳产 丰产等 方面都 起着不 同程度 的有利 作用。 分种 检索表 1 (8) 箨 鞘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先端圆 形或近 圆形, 稀 "山" 字形, 先 端宽度 与鞘基 底等宽 或近 等宽, 鞘背部 无毛或 被极稀 疏的小 刺毛, 无 箨耳。 2 (7) 幼秆 密被厚 白粉, 箨 鞘短于 节间, 为节 间长的 1/5 — 3/5。 3 (4) 幼秆 节下有 刺毛, 纵细肋 明显; 箨片 外翻, 且与 箨鞘顶 端有较 明显的 关节, 易脱落 1. 凋 叶箭竹 F. frigida 4 (3) 幼秆 无毛, 节间 平滑; 箨 片直立 或稀在 秆之上 部箨者 外倾, 与箨鞘 顶端无 关节, 不易 脱落。 5 (6) 箨 片的基 底向外 下延, 以致与 箨鞘顶 端等宽 2. 黑 穗箭竹 F. melanostachys 6 (5) 箨片的 基底较 箨鞘顶 端为窄 或甚窄 3. 秃 销箭竹 F. similaris 7 (2) 幼 秆微被 白粉, 箨鞘长 于节间 4. 伞把竹 F. otilis 8 (1) 箨鞘 长三角 形或长 圆状三 角形, 先端 为三角 形或宽 带形, 先端宽 度远较 鞘基底 为窄, 鞘背 部密 被刺毛 或稀可 无毛, 箨耳 缺如或 存在。 9 (50) 箨鞘 远长于 节间, 包裹 着整个 节间。 10 (23) 箨鞘 革质, 先端 为短三 角形, 其狭 窄部分 的长度 仅占箨 鞘长的 1/5 以上。 11 (18) 秆节间 中空, 秆壁厚 2 — 3 毫米。 12 (13) 叶 片下表 面密被 灰白色 长柔毛 5. 德 钦箭竹 F. sylvestris 13 (12) 叶 片两面 无毛。 14 (15) 幼秆节 间无毛 6. 薄 壁箭竹 F. tenuilignea 15 (14) 幼秆节 间被灰 色或浅 黄色小 刺毛, 节下方 尤密。 16 (17) 秆略作 "之" 字形 曲折, 秆箨 早落, 叶片长 12 — 16 厘米, 宽 2 — 3 厘米, 次脉 4 或 5 对 7. 曲 秆箭竹 F. subflexuosa 17 (16) 秆 劲直, 秆箨 宿存, 叶片长 3. 5 — 10. 5 厘米, 宽 0.5~0.9 厘米, 次脉 2 或 3 对 8. ±%mYl F. mairei 18 (11)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19 (20) 节间 无毛, 箨片 直立, 宿存 9. 腾 冲箭竹 F. solida 20 (19) 节间生 有灰白 色至黄 褐色小 刺毛; 箨片 外翻。 21(22) 老秆具 蜡质, 鞘 口两肩 对称, 叶片长 4. 5 — 12 厘米, 宽 4 一 9. 5 毫米, 次脉 2 — 3 对 …… 10. 马 斯箭竹 F. dura 
禾本科  83  22 (21) 老秆无 蜡质, 鞘口 两肩不 对称, 叶片长 10 — 18 厘米, 宽 1.6 — 2. 3 毫米, 次脉 5 — 6 对 11 . 云 龙箭竹 F. papyrifera 23 (10) 箨 鞘下部 革质, 上部 纸质, 先 端呈宽 带形或 三角状 带形, 其 狭窄部 分的长 度可达 鞘长的 1/3—1/2 以上。 24 (33) 叶片下 表面被 灰白色 或灰褐 色短柔 毛或至 少在该 面基部 如此. 25 (26) 箨 鞘背部 密被异 色斑点 或斑块 12. 棉花竹 F. fungosa 26 (25) 箨 鞘背部 无异色 斑点或 斑块。 27 (28) 节间 纵向细 肋明显 13. 滇 西箭竹 F. communis 28 (27) 秆节间 平滑, 无纵向 细肋。 29 (30) 箨 鞘背部 密被棕 色较长 的刺毛 14. 空 心箭竹 F. edulis 30 (29) 箨 鞘背部 无毛或 被极稀 疏棕色 刺毛。 31 (32) 秆节间 中空, 秆壁厚 3 — 5 毫米, 箨片 外翻, 易落 15. 贡 山箭竹 F. gon^hanensis 32 (31)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箨片 直立, 不 易脱落 16. 带 鞘箭竹 F. contracta 33 (24) 叶 片两面 无毛。 34 (45) 秆 节间有 中空, 秆 壁薄。 35 (38) 秆径为 1.2 — 3. 5 厘米。 36 (37) 节间起 初微被 白粉, 箨鞘背 部无毛 或其上 部疏被 棕色小 刺毛, 有时 还具紫 色斑块 17. 东 川箭竹 F. semicoriacea 37 (36) 节 间起初 密被厚 白粉, 箨 鞘被黄 色至棕 色疣基 刺毛, 无斑块 18. 喜 湿箭竹 F. hygrophila 38 (35) 秆 径可达 3. 5 — 6 厘米。 39 (40) 箨片 直立, 叶片最 宽仅为 6 毫米, 次脉 2 或 3 对 19. 独 龙箭竹 F. sagittatinea 40 (39) 箨片 外翻, 叶片宽 11 一 13 毫米, 次脉 3 或 4 (5) 对。 41 (42) 秆节间 可长达 60 厘米; 秆箨 早落, 紫 褐色, 有 时还具 深褐色 斑块, 其 鞘口两 肩略为 高出, 通常生 有缝毛 20. 船竹 F. altior 42 (41) 秆 节间长 30 (38) 厘米; 秆箨 宿存, 黄 色或黄 褐色, 无异色 斑块。 43 (44) 幼秆灰 绿色, 节 间薄被 白粉, 其 上部还 生有灰 色或灰 黄色小 刺毛, 叶 鞘口缝 毛宿存 21. 美 丽箭竹 F. concinna 44 (43) 幼秆 绿色, 仅在节 下方有 一圈白 粉环, 余处 无毛, 叶 鞘口璲 毛易落 …- 22. 弩箭竹 F. praecipua 45 (34)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46 (47) 幼 秆在节 下方具 白粉, 箨片 直立, 叶 鞘口缝 毛发达 23. 秀 叶箭竹 F. yuaiuiangensis 47 (46) 幼秆无 白粉, 箨片 外翻。 48 (49)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叶鞘上 部纵脊 明显, 鞘口璲 毛微弱 24. 超 包箭竹 F. perlonga 49 (48) 箨 耳系由 箨鞘顶 端的两 肩卷曲 而成, 叶鞘上 部纵脊 不明显 或无, 鞘口缝 毛发达 25. 卷 耳箭竹 F. circinata 50 (9) 箨鞘较 其节间 为短或 两者近 等长。 51 (72) 箨片 外翻。 52 (61)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53 (56) 叶 片两面 无毛。 54 (55) 幼 杆节间 疏被灰 白色小 刺毛, 无 白粉, 箨鞘 平直, 不 在两侧 皱曲; 小 枝具叶 4 一 8 (15) 片 26. 冬竹 F. hsuehana 
84  云南 植物志  55 (54) 幼 秆节间 无毛, 密被 白粉; 箨鞘 上部在 两侧有 皱曲, 小 枝具叶 1 一 3 片 27. 皱 鞘箭竹 F. pleniculmis 56 (53) 叶片下 表面被 柔毛, 或 在该面 基部被 较密的 柔毛。 57 (60) 秆 劲直, 秆直径 3 — 5 厘米, 节间 纵向细 肋不发 达或不 明显, 叶片长 8 — 21 厘米, 宽 1.1 一 1.8 厘米。 58 (59) 箨环起 初被向 下倒生 的棕色 刺毛, 箨鞘背 部密被 棕色或 棕黑色 刺毛, 叶 片小横 脉清晰 …… 28. 尖 削箭竹 F. acuticontracta 59 (58) 箨环 无毛, 箨 鞘背部 无毛或 起初有 时疏被 棕色小 刺毛, 叶片 小横脉 不清晰 29. 云 南箭竹 F. yunnanensis 60 (57) 秆中上 部斜依 而成蔓 生状, 秆直径 0.5 — 1.5 厘米, 节 间纵向 细肋很 明显, 叶片长 4 一 8 厘 米, 宽 0.5—1 厘米 30. 斜 依箭竹 F. declivis 61 (52) 秆 节间有 中空, 秆 壁薄。 62 (67) 叶片 下表面 或该面 基部被 柔毛。 63 (66) 幼秆节 间被小 刺毛, 无 白粉。 64 (65) 箨鞘 革质, 棕 红色, 纵 向脉纹 仅在上 半部及 两侧较 明显; 叶 耳缺如 31. 红 鞘箭竹 F. porphyrea 65 (64) 箨鞘 纸质, 纵 向脉纹 显著; 叶耳长 椭圆形 32. 密 毛箭竹 F. plurisetosa 66 (63) 幼 秆节间 无毛, 密 被白粉 33. 少 花箭竹 F. pauciflora 67 (62) 叶 片两面 无毛。 68 (69) 幼秆无 白粉;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宽 12 — 16 厘米 34. 雪 山箭竹 F. lincangensis 69 (68) 幼 秆密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宽 4 一 10 厘米。 70 (71) 幼秆在 节间上 部被灰 白色小 刺毛, 在节下 方还常 密生棕 色刺毛 35. 粗 毛箭竹 F. strigosa 71 (70) 幼秆节 间无毛 36. 无最 山箭竹 F. wuliangshanensis 72 (51) 箨片直 立或秆 中下部 直立, 上部 外翻。 73 (74) 叶 鞘具劲 直的鞘 口璲毛 37. 景 谷箭竹 F. caduca 74 (73) 叶鞘 无鞘口 缝毛。 75 (76) 节 间被灰 白色小 刺毛, 节下方 有棕色 刺毛; 箨 鞘背部 密被贴 生黄揭 色刺毛 38. 玉龙 山箭竹 F. yulongshanensis 76 (75) 节间 平滑; 箨 鞘背部 无毛或 被稀疏 短硬毛 39. 泸 水箭竹 F. lushuiensis  1. 凋 叶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19: 10-12 扫 把竹、 雪竹 (漾濞 ) Fargesiafrigida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 'frigidis'); 中国 植物志 (1996)*. Borinda frigidorum (Yi) Stapleton (1998) . 秆柄长 3 — 7 厘米, 直径 1 一 1.8 厘米, 节间长 2 — 5 毫米, 实心。 秆高 1.5 — 3. 5 (4) 米, 直径 (0.5) 1 — 1.7 厘米, 梢头 直立, 基部 节间长 4 一 6 厘米, 中部 节间长 22 — 24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32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厚 白粉, 在 节下方 生有灰 白色小 刺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具明 显的纵 细肋, 秆壁 厚度通 常大于 节间中 空直径 或近于 实心, 其厚为 2. 5 — 5. 5 毫米; 箨 环明显 隆起呈 脊状, 木质; 秆环 平坦, 远低于 箨环; 节内高 
禾本科  85  图版 19 1—9. 黑 穗箭竹 Fargesia melanostachys (Hand. — Mazz. ) Yi, 1. 秆箨, 2. 花枝, 3. 小穗, 4. 小花, 5. 外稃, 6. 内稃, 7. 鱗被, 8. 雄蕊, 9. 雌蕊; 10- -12. 凋 叶箭竹 F. frigida Yi, 10. 秆的一 段, 示 分枝及 秆壁, 11. 秆 箨, 12.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86  云南 植物志  3-4 (5)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有短 纤毛,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4 一 13 枝, 上举,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淡 绿色。 箨鞘 革质, 迟落, 长 圆形, 为其节 间长的 2/5 — 1/5, 先端圆 形或 歪斜, 背 面被极 稀疏淡 黄色短 刺毛, 纵脉纹 显著, 上部 边缘初 时被黄 褐色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无 宿存的 缝毛; 箨舌斜 截形或 截形, 无毛, 高 1 一 1.5 毫米; 箨片 外翻, 在杆 下部箨 者呈三 角形, 稍 皱褶, 上部 箨者为 线状披 针形, 平直, 无毛, 基部较 箨鞘顶 端窄, 且 与箨鞘 顶端有 较明显 的关节 相连, 故 易于自 关节处 脱落。 叶易 脱落, 在未落 时, 小枝具 1 (2) 叶; 叶鞘长 1.5 — 2 厘米, 无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缝毛 无或偶 有短缝 毛;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基部阔 楔形, 无 毛, 长 2. 3 — 5. 2 厘米, 宽 4. 5 — 7 (9) 毫米, 次脉 2 或 3 对, 小 横脉较 明显, 叶缘之 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漾擤、 大理; 生 于海拔 3100 — 3700 米的 阴坡背 风面山 地棕色 森林土 壤上。 模式 标本采 自漾濞 点苍山 西坡。 秆作 扫把或 编扎作 楼板。 2. 黑 穗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19: 1-9 Fargesia melanostachys (Hand. — Mazz. ) Yi (1986) et Yi (1988); 西藏 植物志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 国植物 志 (1996)*. Arundinaria melanostachys Hand. ― Mazz. (1924) ; A . for rest ii Keng ( 1936) ; A . acutissima Keng (1936) ; Sinarundinaria acutissima (Keng) Keng f. (1948). S . for- restii (Keng) Keng f . (1948); S. melanostachys (Hand. ― Mazz. ) Keng ex Keng f. (194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秆高 4 一 6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 一般长 26 — 28 厘米, 最 长可达 40 厘米, 基部 节间长 5 — 10 厘米, 圆筒形 或有时 在分枝 节间的 基部微 扁平, 并有纵 脊., 幼 时密被 白粉, 无毛, 平滑, 秆壁厚 2 — 5 毫米; 箨环 隆起;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幼时被 有 白粉; 节内高 1.5 — 4 毫米, 幼 时亦被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枝 条以 3 — 11 枝簇生 于秆之 每节, 常 与秆作 35 — 40 度夹角 开展, 直径仅 1 一 1.5 毫米。 笋 紫 黑色, 疏 生灰白 色小刺 毛或稀 无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圆 形至三 角状长 圆形, 约为 其节间 长度的 1/2 — 3/5, 先端圆 拱形, 背面无 毛或在 其上部 偶具灰 白色小 刺毛, 幼时 微被 白粉, 纵脉纹 明显, 幼时边 缘还有 灰白色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 舌三角 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或 稀在秆 之上部 箨者稍 外倾, 三角形 或长三 角形, 基 部两侧 下延, 宽 1 一 2. 2 厘米, 与箨 鞘顶端 等宽, 无毛, 平直, 基部 与箨鞘 顶端无 关节, 故不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鞘长 3 — 4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及 鞘口缝 毛俱 缺如; 叶舌圆 弧形, 稀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薄 纸质, 长 3. 5 — 7. 5 厘米, 宽 7 — 14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3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 序总状 或为简 单的圆 锥状, 具 2 — 8 枚 小穗, 排列 疏松, 长 3 — 12 厘米, 无毛; 花序 轴下部 有时具 白粉, 通常于 花序分 枝基部 具 1 片披针 形或三 角形的 苞片, 后者 纸质, 先端 有时分 裂或呈 碎长纤 维状, 长 1 一 10 毫 米。 小穗柄 细长, 平滑, 长 6 — 25 毫米 (顶 生小穗 可长达 35 毫米 ), 微弯 曲或有 时作波 
禾本科  87  状 曲折; 小穗紫 色或深 紫色, 含 3 — 8 枚 小花, 长 18 — 50 毫米, 顶生 1 花不 发育, 小穗 轴 节间长 4 一 5 毫米, 扁平, 向顶端 具有逐 渐较密 的灰白 色短柔 毛和小 纤毛; 颖 先端渐 尖, 无毛, 小 横脉不 发达, 第 一颖长 6 — 12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8 — 14 毫米, 具 5 — 7 脉;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背面 疏生短 柔毛, 具 7 脉, 小 横脉不 发达, 边缘 生易落 纤毛, 第一 外桴长 12 — 15 毫米; 内稃长 10 — 12 毫米, 膜质, 狭窄, 先端具 2 齿裂, 背面具 2 脊, 脊 间宽约 1 毫米, 脊上具 纤毛; 鳞被 3, 长约 1.5 毫米, 上部边 缘生有 纤毛; 前 方的两 片呈披 针形, 后方的 1 片呈 卵状披 针形; 花药 黄色, 长 7 — 8 毫 米; 子房椭 圆形, 无毛, 长约 1.5 毫米, 花柱 2, 长约 1 毫米, 柱头 3, 白色, 羽 毛状, 长约 2 毫米。 果实 未见。 笋期 7 — 8 月。 花期 10 月。 产 贡山、 德钦、 维西、 云龙、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3100 — 3800 米的 云杉、 冷杉 林下, 或 成单优 群落。 模式 标本采 自贡山 之澜沧 江畔。 秆 为制作 钓鱼竿 之上等 材料。 3. 秃 鞘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similaris Hsueh et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 中 国植物 志 (1996)*. 灌木状 竹类。 秆直径 8 — 12 厘米, 节间长 9. 5 — 18. 2 厘米, 圆 筒形, 淡 黄色, 无 毛, 节下 方密被 白粉或 黑垢, 纵向 细肋不 明显, 秆壁厚 2 — 3 毫米, 髓初 时呈层 片状; 箨环微 隆起, 较窄; 秆环 隆起; 节内高 2 — 3. 5 毫米。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3 — 8 (15) 枝簇 生, 近于 贴秆或 与秆成 30 度锐角 开展, 各 枝直径 1 一 1.7 毫米。 箨鞘 黄色, 下 部软骨 质, 上部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短于其 节间, 在下 部则不 明显, 边缘 有密生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或各具 1 一 3 条短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 三角状 锥形,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无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小横脉 可见。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 紫色, 长 2. 2 — 3. 2 厘米, 无毛或 近边缘 处生有 白色短 柔毛, 边 缘无纤 毛或有 时密生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各具长 2 — 4 毫 米黄褐 色或灰 色向上 微弯曲 的缝毛 2 — 6 条;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 1 毫米; 叶柄长 1 毫米, 基部阔 楔形, 下 表面淡 绿色, 无毛或 初时在 近叶柄 处有灰 白色长 柔毛, 次脉 2 — 3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一侧 具小鋸 齿而微 粗糙, 另一侧 则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产云南 (具体 地点不 详)。 4. 伞把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4: 1-4 大节竹 (东川 ) Fargesia utilis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5 — 10 厘米, 直径 1.8 — 2. 5 厘米。 秆 直立, 高达 4 米, 直径 1.5 — 2. 5 厘 米; 节间 一般长 15 — 17 (2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3 — 6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时微 被 白粉, 无纵向 细肋, 秆壁厚 2. 5 — 5 毫米; 箨环 隆起, 幼时被 微毛或 无毛; 秆 环较平 坦或 在分枝 之节为 隆起, 幼时有 时微被 白粉; 节内高 2 — 3 毫米, 幼时其 间有时 亦微被 白粉, 颜 色绿, 但 较节间 为淡。 秆芽 三角状 卵形, 表 面具小 硬毛, 边缘生 纤毛。 枝条在 秆 每节为 (3) 7 — 18 枝 簇生, 与秆 作小于 45 度 的锐角 开展, 直径 1 一 1.5 毫米。 笋紫 色, 具极稀 疏的黄 褐色或 灰黄色 刺毛, 微被 白粉; 秆箨 宿存, 长于 其所在 节间, 革质, 
88  云 南植物 志  长 圆形, 顶端宽 1.5 — 2 厘米, 两肩常 微高起 而略呈 "山" 字形, 背面有 时微被 白粉和 极稀 疏的黄 褐色刺 毛或小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 舌略呈 "山" 字形 突出, 常不 对称, 无毛, 高不及 1 毫米; 箨片 长三角 形至带 状披针 形, 薄 革质, 在 秆之下 部箨者 直立, 上部者 外翻, 基部不 收缩, 窄 于或显 著窄于 箨鞘之 顶端, 无毛, 常平 展而不 内卷。 小枝具 1 一 2 叶; 叶鞘长 1.5 — 3.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不及 1 毫米; 叶 片长约 1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无毛,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基部阔 楔形, 次脉 2 — 3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缘 具小鋸 齿而稍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2700 — 3650 米。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烂 泥坪。 笋可 食用, 秆材 因其质 较脆, 一 般不宜 作编织 之用, 而仅 以原竹 供结扎 楼板。 5. 德 钦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0: 1-4 Fargesiasylvestris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 'sylvestribus'); 中国 植物志 (1996)1 秆高 3 — 4 米, 直径 6 — 10 毫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11 一 17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灰 绿色, 密被 白粉, 具灰 白色小 硬毛, 纵 向细肋 微显, 秆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 隆起; 秆 环微 隆起或 隆起; 节内高 2 — 3 毫米, 幼时有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淡黄色 纤毛。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6 — 10 枝, 上举, 直径 1.5 — 2 毫米。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 圆形, 先端 三 角形, 背部被 黄褐色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边缘 幼时具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边缘幼 时密生 黄褐色 纤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底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并与箨 鞘顶相 连处有 关节, 故 两者易 脱离, 边 缘有小 锯齿。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仅于边 缘生灰 黄色短 纤毛; 叶耳近 镰形, 微小, 紫色, 各 具 3 或 4 条长约 1 毫米 放射状 璲毛; 叶舌 截形, 紫色, 高约 1 毫米, 边 缘幼时 生短纤 毛, 外叶舌 幼时有 灰白色 柔毛;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背面 幼时有 灰白色 柔毛; 叶片狭 披 针形, 长 5 — 9. 2 厘米, 宽 5 — 8 毫米, 基部阔 楔形或 楔形, 下表 面密被 灰白色 长柔毛 (在基 部尤密 ), 次脉 3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200 — 3350 米的高 山松、 山杨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德钦 白马雪 山。 6. 薄 壁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0: 5-7 灰竹 (镇康 ), 黄竹 (凤 庆洛觉 ), 霉竹 (双江 ), 泡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霉箭竹 ( 云南竹 类资源 及其开 发利用 ) Fargesia tenuilignea Yi ( 1988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5. 5 — 10. 5 厘米, 直径 1.5—3 厘米。 秆高 4 一 7 (8)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节间长 20 — 25 (-29)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8 — 10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时 无白粉 或微有 白粉, 秆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 较窄, 隆起, 初时 有棕色 刺毛; 秆 环平坦 或在有 分枝的 节处微 隆起; 节内高 4 一 6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5 —) 8-11 枝, 直径 1.5 — 3 毫米。 笋紫 红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图版 20 1—4. 德 钦箭竹 Faigesiasylvestris Yi, 1. 秆的 一段, 示 节间及 秆芽, 2. 具叶 小枝, 3. 叶鞘及 璲毛, 4. 秆箨; 5-7. 薄 壁箭竹 F. tenuilignea Yi, 5. 杆的一 段, 示 分枝, 6. 杆箨, 7. 具叶 小枝。 (吴锡 麟绘) 
90  云南 植物志  等长 或超过 其节间 长度, 背 面或背 面的上 半部被 较密的 黄色至 黄褐色 刺毛, 纵 向脉明 显, 边缘 上部生 有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4 一 6 条长 2 — 8 毫 米直立 或稍弯 曲的 黄褐色 缝毛; 箨舌 截形, 高 2 — 5 毫米, 边缘 有时生 纤毛;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上表面 基部被 微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两 者间有 关节相 连接, 故 易彼此 脱离。 小枝 具 2 — 4 (-5) 叶; 叶鞘长 3 — 7 厘米, 幼时 上部有 白粉, 仅 在边缘 初时生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4 一 7 条长 3 — 11 毫米 灰黄色 劲直或 微波曲 的宿存 缝毛; 叶舌 截形, 淡 绿色,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4 一 6 毫米, 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长 (6 —) 13- 18 厘米, 宽 (1 一) 1.3 — 2. 3 厘米, 干后常 皱褶,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表 面无毛 或在 基部沿 中脉两 侧偶有 柔毛, 次脉 4 或 5 对, 小 横脉很 清晰, 叶 缘一侧 小锯齿 极明显 而 整齐, 另一侧 的小锯 齿较稀 疏而不 整齐。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凤庆、 镇康; 生 于海拔 2400 — 3100 米 的针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凤庆。 笋 食用; 秆供 造纸, 或劈 篾供编 织用。 7. 曲 秆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大 节疤竹 (漾濞 ) Fargesiasubflexuosa Yi (1988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5 — 10 厘米, 直径 1.5 — 2 厘米。 秆 直立, 但略呈 "之" 字形 曲折, 高 3 — 6 米, 直径 1.5 — 3 厘米, 节间长 22 — 25 (-35) 厘米, 基部 节间长 5 — 10 厘米, 圆筒 形, 灰 绿色, 幼时被 白粉及 灰白色 小刺毛 (在节 下方密 被黄色 小刺毛 ), 纵肋 明显, 秆 壁厚 3 — 5 毫米; 秆环微 隆起至 隆起, 较 粗大, 与 箨环近 等高; 箨环 隆起; 节内宽 3 — 6 毫米, 幼时有 白粉, 具 纵棱。 秆芽长 卵形。 杆分枝 较低, 通常在 秆之第 3 — 5 节 开始分 枝,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2 — 7 枝, 直 立或向 上举, 直径 2 — 4 (一 5) 毫米。 杆箨 早落, 三 角状 长圆形 或长三 角形,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先 端短三 角形, 背面 有稀疏 贴生黄 色疣基 刺毛, 此毛在 鞘基部 较长而 且向上 生长,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 缘无纤 毛或有 黄褐色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箨片 外翻, 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易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2 —) 3 — 5 叶; 叶鞘长 5 — 6. 6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缺 如或不 明显, 鞘口两 肩各有 2 — 4 条分 叉的缝 毛, 后者黄 褐色, 斜展, 长 1.5 — 3 毫米; 叶柄长 2 — 4 毫米, 常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较薄, 长 12 — 16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无毛, 干后常 曲皱, 次脉 4 或 5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缘 一侧具 毛状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 漾濞; 生 于海拔 2920 — 3250 米的山 箐阔叶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漾濞 点苍山 西坡。 8. 大 姚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毛竹 (大姚 ) Fargesia mairei ( Hack, ex Hand. -Mazz. ) Yi ( 1926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Arundinaria mairei Hack, ex Hand. -Mazz ( 1926) nom. seminud. ; Indocalamus mairei (Hack.) McClure (1940); Sinarundianria mairei (Hack.) Keng ex Keng f. 
禾本科  91  (1948). 秆柄长 2 — 10 厘米, 直径 1 一 1.8 厘米。 秆高 2 — 3 (4) 米, 直径 1 一 2 (3) 厘米, 节间长 15 — 20 (26)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厚 白粉, 上 部被白 色或淡 黄色小 刺毛, 秆壁厚 1.5 — 2. 5 毫米; 箨环 隆起,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杆环 平坦, 幼时有 白粉; 节内宽 1.5 — 2. 5 毫米, 幼 时亦被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6 — 10 枝,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先 端呈三 角形, 背面被 稀疏贴 生的棕 色疣基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 上部生 棕色纤 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无 璲毛, 偶各 有一条 缝毛; 箨舌 截形或 微作圆 拱形, 高 1 一 2.7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与箨鞘 先端有 关节相 连, 故两 者相互 脱离, 边缘 平滑。 小枝具 2 — 3 (-5) 叶; 叶鞘长 1.8 — 3. 5 厘米, 边 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 无缝毛 或偶可 有之; 叶舌 截形, 紫色, 高 1 一 1.5 毫米; 叶柄 长 1 一 2. 5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3. 5 — 8 (10.5) 厘米, 宽 5 — 9. 5 (12) 毫米, 先端 长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无毛, 下 表面灰 白色, 次脉 2 或 3 对, 小横脉 可见, 叶 缘一 侧有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 枝长达 24 厘米, 纤细, 曲折; 圆 锥花序 从叶鞘 中 伸出, 长达 12 厘米, 共 具小穗 8 枚。 小穗 绿色, 被 极稀疏 的小柔 毛或小 刺毛; 小穗 柄长达 17 毫米, 细瘦, 无毛 或近于 无毛; 小穗轴 节间长 约为内 桴长度 之半, 棍 棒状, 弯曲, 近轴面 扁平, 几 无毛, 在另 一面则 有不明 显的白 色贴伏 糙毛, 顶 端具白 色小纤 毛; 颖 2 或 1 片, 通常 紫色, 先 端纯, 具糙芒 或有时 具极长 的芒, 颖长 7 — 9 毫米, 宽 1 毫米; 外桴 先端狭 渐尖, 长宽 均约为 11 毫米, 边 缘有或 多或少 的白色 硬毛; 内稃通 常 较短于 外稃, 先端 钝或具 2 齿, 齿 粗糙, 脊 间具糙 硬毛, 脊上向 顶端具 较粗的 纤毛; 鳞被 的前方 2 片近 等长, 半 卵状披 针形, 后方 一片披 针形, 稍短; 子房长 圆形, 顶端延 长而变 狭窄, 花柱 2, 下方 无毛, 向 上变为 细窄的 羽毛状 柱头。 果实 未见。 笋期 7 月。 花期 8 月。 产 大姚; 生 于海拔 2950 — 36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或 冷杉、 铁杉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大姚 白盐井 (白龙 箐)。 四川 (木里 ) 也有 分布。 笋 食用; 秆作编 织用。 本种 目前尚 无具花 标本, 其花部 的描述 系根据 R. P. Maire 7524 号标 模式标 本所写 的描 述转译 而来。 在 F. A. McClure 的描 述中, 记载叶 片下表 面被长 硬毛, 惟采 自云南 大姚白 草岭的 易同培 84014 号无花 标本, 其叶 片的下 表面为 无毛, 则是一 项可疑 的不同 9. 腾 冲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1: 12-13 刚竹 (腾冲 ) Fargesia solida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2. 5 — 12. 5 厘米, 直径 0.6 — 1.8 厘米。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1.5 (— 2)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 通常长 13 — 16 (-22)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柱 形, 粉 绿色, 无毛, 密被厚 白粉, 纵向 细肋稍 明显至 明显, 实心; 箨环 隆起, 常 呈木质 环状; 秆环微 隆起, 较箨环 为低;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近边 缘处生 小硬毛 及 白粉, 边缘生 黄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4 一 9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 紫色, 被 
92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21 1 一 11. 云 龙箭竹 Fangesia papyrifera Yi, 1. 秆的一 段, 示 秆芽, 2. 花枝, 3. 小穗, 4. 叶枝; 5 — 6. 秆箨, 7. 内稃、 外样, 8. 雄蕊, 9. 雌蕊, 10-11. 鳞被; 12-13. 腾 冲箭竹 F. solidaYi, 12. 秆箨, 13. 叶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93  稀疏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 圆状三 角形,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背部被 淡黄色 贴伏的 疣基刺 毛, 刺毛 在该面 基部稍 稠密,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 缘生淡 黄色长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突出,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 宿存, 三 角形或 线状三 角形, 绿紫 色, 无毛, 基部 远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小枝具 (1) 3 — 5 叶; 叶鞘长 2 — 2. 5 (-3.5) 厘 米, 无毛, 边 缘不生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叶舌作 圆拱形 突出, 高约 0.5 毫 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9. 5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2 —) 3 (-4) 对, 小 横脉略 明显, 叶缘 一侧密 生毛状 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 腾冲; 生 于海拔 2300 — 2500 米的溪 边阔叶 林下。 模 式标本 采自腾 冲瑞滇 林场。 10. 马 斯箭竹 (中 国植 物志) 马斯 (傈僳 语), 实心 竹'、 二实竹 (维西 ) Fargesia dura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 册) (1994); 中国植 物志' (1996)'. 秆柄长 5 — 7 厘米, 直径 1.6 — 3 厘米。 秆高 3 — 4 厘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坚硬, 梢 头 直立, 节间长 20 — 27 厘米, 基部节 间长约 8 厘米, 圆 柱形, 幼 时密被 白粉, 并生有 灰色或 灰白色 小硬毛 (节下 方则为 棕色刺 毛), 老秆具 蜡质, 纵 向细肋 明显, 实 心或几 实心; 箨环 隆起, 初 时密生 棕色短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幼 时被稀 疏小硬 毛及白 粉; 节内高 2 — 4 毫米, 具灰 白色小 硬毛。 秆芽长 卵形。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3 — 7 枝, 与秆 作 30 — 35 度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1.5 毫米, 幼时有 时具小 硬毛。 笋紫 红色, 贴生 棕色短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 圆形, 先 端短三 角形, 通常 长于其 节间, 背部 密被分 布均匀 的 棕色短 刺毛, 纵 脉纹极 明显, 边 缘初时 具灰色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截 形或 下凹,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或 腹面基 部具稀 疏灰色 微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易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2) 5 (6) 叶, 叶鞘长 3 — 5. 5 厘米, 仅于边 缘初时 密生黄 褐色短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5 — 8 条 劲直或 上端弯 曲的 缝毛, 后者长 2 — 4 毫米; 叶舌 截形, 幼时被 微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5 — 2 毫 米, 背面被 灰色短 柔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5 — 12 厘米, 宽 4 一 9.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被 稀柔毛 (在基 部尤密 ), 次脉 (2 —) 3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维西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 云杉、 冷杉、 铁杉 林下。 11. 云 龙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1: 1-11 实心竹 (云龙 ), 片 马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papyrifera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Borida papyrifera (Yi) Stapleton (1998) ; Fargesia albocerea Hsueh et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Borinda albocerea (Hsueh et Yi) Stapleton (1998). 秆柄长 5 — 12 厘米, 直径 3 — 6 厘米。 秆髙 6 — 8 米, 直径 2 — 6 厘米, 尖削度 较大, 节间一 般长 22 — 28 厘米, 最 长可达 40 厘米, 秆 基部数 节间长 10 — 17 厘米, 圆 筒形, 
94  云南 植物志  或 秆基部 者微扁 并具不 明显浅 沟槽, 密被厚 白粉, 还具 灰色、 灰褐 色至黄 褐色小 刺毛, 愈 向节间 上部则 其毛的 颜色愈 深而更 密集, 纵向 细肋较 明显, 空腔小 或近于 实心; 箨环 显著 隆起, 高于 秆环, 初时 具棕色 刺毛; 秆环微 隆起, 幼时被 白粉; 节内 幼时也 密被白 粉, 长 3 — 5 毫米。 秆芽阔 卵形, 黄色, 有 光泽, 近 边缘处 生有白 粉及小 硬毛而 边缘则 密生 黄褐色 纤毛。 秆每节 3 分枝, 枝 与秆作 30 — 40 度的 夹角而 开展, 枝 粗壮, 直径 (1.5 —) 3 — 5 毫米。 笋红 紫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左右不 对称, 有 时 耸起, 各具数 条灰褐 色至黄 褐色的 缝毛, 后者劲 直或微 弯曲, 长为 3 — 6 毫米; 箨舌 微凹 乃至深 凹人, 稀 截形, 黑 紫色, 高 2 — 3 毫米, 边 缘初时 有灰褐 色排列 整齐的 纤毛; 箨片 带状披 针形, 外翻, 先端长 渐尖, 下半部 平直, 上半 部通常 内卷而 微皱, 无毛, 边 缘具小 锯齿。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4. 5 — 9. 5 厘米, 无毛, 背部 纵脊明 显而几 贯穿整 个叶鞘 全长, 边 缘纤毛 通常易 早落, 高不及 1 毫米, 无毛 或近边 缘生小 硬毛; 叶柄长 2 — 4 毫米, 常被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1.6 — 2. 3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5 (-6)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有小 锯齿。 花枝具 叶, 真 花序, 大型圆 锥状, 较 开展, 具小穗 10 — 20 枚; 花序轴 扁平, 被 微毛; 小穗柄 纤细, 波状 弯曲, 长 1 一 1.5 厘米, 被灰色 微毛; 小穗 含小花 2 — 6 朵, 顶 端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0.5 — 1 厘米, 扁平, 被毛; 颖 2,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第二 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先端 具芒; 外桴披 针形, 纸质, 具长 尖头, 背 被白色 刺毛, 边缘具 纤毛; 内桴 稍短于 外稃,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脊间被 微毛, 先端 2 裂; 鳞被 3, 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 头 3,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云龙、 泸水; 生 于海拔 2750 — 3600 米 (也少 见海拔 1750 米处) 的阔叶 林下, 也 可组成 纯林。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龙漕涧 林场。 笋 食用; 秆供 造纸、 编织、 撑船 篙和农 具柄。 12. 棉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2: 1-8 篾竹、 丛竹、 大节竹 (东川 ) FargesiafungosaYi (1985)*;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植物 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柄长 5 — 11 厘米, 直径 1.8 — 2. 5 厘米, 杆高 4 一 6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节 间长 20 — 23 (36)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6 — 8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纵向 细 肋不甚 明显, 中空, 起初常 为海绵 状髓心 填满, 秆壁厚 3 — 6 毫米; 箨环 隆起, 初时 常具黄 褐色小 刺毛, 有 时还具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微 隆起至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 米, 绿色, 但 较节间 为淡。 秆芽宽 卵形, 微 粗糙, 边缘生 白色小 刺毛。 秆 每节分 9 一 25 枝,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笋紫 色至紫 红色, 密被 棕黑色 刺毛; 箨鞘 宿存, 长三角 状兼长 圆形, 黄 褐色, 下半部 革质, 上 半部纸 质至厚 纸质, 先 端逐渐 狭窄, 背部 被棕黑 色刺毛 (在中 部以下 毛最多 ), 除被覆 盖之一 侧外, 均密被 褐紫色 斑点, 纵向脉 纹较显 著, 小 横脉不 清晰, 边缘 有时生 棕黑色 刺毛, 常 内卷; 箨耳 截形, 黄 褐色, 无毛, 高 1 一 1.5 毫米, 上 缘常有 裂缺;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边 缘具微 锯齿, 常 内卷。 小枝具 (2) 3-4 (-6) 叶; 叶鞘长 4 一 7. 5 厘米, 仅于边 缘初时 具灰白 色至灰 褐色纤 
禾本科  95  图版 22 1 一 8. 棉花竹 Fargesiafungosa Yi, 1. 秆箨, 2. 具叶 小枝, 3. 花枝, 4. 小穩, 5. 外稃 (左 )、 内稃 (右 ), 6. 磷 被, 7. 雄蕊, 8. 雌蕊; 9 一 17. 空 心箭竹 F. edulis Yi, 9. 秆的一 段, 示 分枝, 10. 秆箨, 11. 具叶 小枝, 12. 花 枝, 13. 小花, 14. 内稃, 15. 蛾被, 16. 雄蕊, 17. 雌蕊。 (吴锡 麟绘) 
96  云南 植物志  毛; 叶耳 微小, 镰形, 紫色, 边 缘具灰 色至灰 褐色劲 直或微 弯曲之 璲毛, 后 者长为 1.5 — 2. 5 毫米; 叶舌圆 拱形, 高不及 1 毫米, 边缘 初时具 纤毛, 其 色灰至 黄褐, 长为 1.5 — 2. 5 毫米;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背面具 灰褐色 柔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7 —) 10-16 厘米, 宽 1 一 1.7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在其基 部还具 灰白色 柔毛, 次脉 4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总状 花序长 4. 5 — 8 厘米, 细瘦而 紧缩, 生 于具叶 小枝的 顶端, 从略扩 大呈佛 焰苞状 的叶鞘 之一侧 伸出, 共 具小穗 (1 一) 3 — 7 枚, 后 者有时 全偏向 一侧, 佛焰苞 状叶鞘 上的叶 片显著 缩小, 长 3. 5 — 6 厘 米, 宽 2. 5 — 4 毫米, 其 叶柄亦 缩短, 花序 下部的 1 或 2 分枝 之基部 常托以 1 片 三角形 或 线状披 针形之 苞片, 后 者灰色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顶生 小穗者 可长达 5 毫米 ), 内 侧 扁平, 被 灰色或 灰黄色 硬毛; 小穗长 2. 5 — 4. 3 厘米, 绿色、 紫 绿色或 紫色, 含 3 — 7 枚 小花, 顶生 小花不 发育; 小穗轴 节间长 3 — 4 毫米, 扁平, 绿色, 具 灰白色 硬毛, 顶 端边 缘密生 灰白色 纤毛; 颖 纸质, 披 针形, 先 端渐尖 并被短 硬毛, 中脉 上生有 硬毛, 边 缘具 纤毛, 第 一颖长 1.1 一 1.5 厘米, 宽约 2 毫米, 具不 明显的 5 脉, 第 二颖长 1.4 一 1.8 厘米, 宽约 3 毫米, 具 5 — 7 脉; 外桴 卵状披 针形, 纸质, 长 (1.2 —) 1.7-2® 米, 宽约 3 毫米, 具 7 脉, 背面 密被灰 白色短 硬毛, 脊间宽 1 一 1.5 毫 米并具 2 脉; 鳞 被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白色, 前方之 2 片长约 3 毫米, 后方 1 片长约 2 毫米, 脉纹明 显, 边缘 具白色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7 毫米, 基 部呈箭 镞形; 子房椭 圆形, 长约 1 毫 米, 无毛, 花柱 2, 长约 1 毫米, 无毛, 柱头长 3 — 4 毫米, 白色,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7 — 8 月。 花期 4 一 9 月。 产 会泽、 宜良、 东川; 生 于海拔 1800 — 2700 米 的阔叶 林下。 四川西 南部、 贵州西 部 也产。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 农家栽 培相当 普遍。 笋供 食用; 秆材 蔑质富 轫性, 最适 宜编织 农具、 家具。 13. 滇 西箭竹 (新拟 ) 马 亨箭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马亨 (维西 傈僳语 ), 马兹比 (贡山 傈僳语 ), 空心竹 (漾濞 ), 毛竹 (丽江 ) Fargesia communis Yi (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3 — 10 厘米, 直径 1 一 2. 3 厘米。 秆高 4 一 8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20 — 25 (3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 筒形, 被 白粉, 无毛或 幼时有 黄 褐色小 刺毛,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2 — 4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平滑。 秆芽长 卵形, 边缘密 生灰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4 一 10 枝, 枝常 与秆作 35 — 40 度夹角 开展, 近 等粗, 直径 1 一 2 毫米。 笋紫 色或紫 红色, 被稀疏 棕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红 褐色, 长三 角形, 下 半部为 革质, 上半 部则为 纸质, 而且上 半部显 著变狭 窄 而呈带 状并能 内卷; 箨 鞘远较 其节间 为长, 背部 被稀疏 棕色贴 生疣基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 半部及 两侧的 小横脉 清晰, 初时 边缘密 生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 缝毛, 后者 直立, 黄 褐色, 长为 3 — 5 毫米; 箨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1 毫 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稍窄, 并与 箨鞘顶 端有关 节相连 接, 故 两者易 脱离, 边缘 常有小 锯齿。 小枝具 4 一 5 叶; 叶鞘长 3 — 5 厘米, 仅在 边缘密 
禾本科  97  被 灰黄色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3 — 7 条直立 缝毛, 淡黄 褐色, 长为 2 — 4 毫 米;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6 毫米, 外 叶舌具 灰白色 柔毛; 叶柄长 2 — 3 毫米, 通常 无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8. 5 — 12 (-16) 厘米, 宽 5 — 10 (14)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淡 绿色, 在该面 基部有 灰白色 柔毛, 次脉 3 对, 小横 脉不甚 明显, 叶缘 具小锯 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产云南 维西、 漾濞; 生 于海拔 2500 — 325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维西永 春乡。 秆 为造纸 原料, 原 竹可扎 扫把或 劈篾、 编织 农具、 家具 等用。 14. 空 心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2: 9-17 空心竹 (泸 水、 云龙 ), 黄竹 (保 山、 昌宁 ), 灰竹 (云龙 ), 马亨, 马过吕 (泸水 傈 僳语) FargesiaedulisHsuehet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Borinda edulis (Hsueh et Yi) Stapleton (1998). 秆柄长 6 — 10 厘米, 直径 2 — 3 厘米。 秆高 5 — 8 米, 直径 2 — 4 厘米, 节间 一般长 约 28 厘米, 最 长可达 40 厘米, 杆基部 节间长 5 — 12 厘米, 圆 筒形, 密被 白粉, 无毛或 在节 下方具 易脱落 的棕色 刺毛, 纵向 细肋不 发达或 在节间 的上半 部隐约 可见, 秆壁厚 2 — 4 毫米, 髓呈鋸 屑状; 箨环 隆起, 无毛 或初时 具直立 而带棕 色易脱 落的长 刺毛; 秆 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6 毫米。 秆芽长 卵形或 偶为半 圆形, 初 时微被 白粉, 近边 缘处 密被黄 褐色小 刺毛, 边缘则 密生长 刺毛。 秆 每节分 4 一 7 枝, 枝 与秆作 20 — 35 度的 夹角 开展, 直径 2 — 4 毫米。 笋 紫色, 密被 棕色长 刺毛; 秆箨 迟落, 黄 褐色, 革质, 较 脆硬, 上 半部强 烈向内 收缩而 变窄, 背部 密被棕 色至棕 黑色长 刺毛, 纵向 脉纹在 上半部 很 显著, 边缘上 部密生 棕色长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微高起 而呈箨 耳状, 其 上具易 落的 璲毛, 后 者呈褐 色或灰 褐色, 长为 2 — 3 毫米, 劲 直或微 弯曲; 箨舌截 平乃至 下凹, 无毛,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常有细 裂缺; 箨片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直立, 无毛, 边缘具 小 锯齿。 小枝具 5 — 7 叶, 灰 褐色, 长为 2 — 6 (—8) 毫米, 或可 无鞘口 璲毛; 叶舌截 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上 缘具浅 裂齿; 叶柄长 2 — 3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10 — 15 (-20) 厘米, 宽 1 一 1.4 (-2.2)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尤 其在基 部被稀 疏 的柔毛 或有时 无毛, 次脉 4 或 5 对, 小 横脉较 明显, 叶 缘具小 鋸齿。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5 — 7 厘米, 下部 被叶鞘 包藏, 共有 4 一 7 枚 小穗, 从最 上部扩 大成佛 焰苞状 的叶鞘 之开 口一侧 伸出; 小穗柄 直立, 长 1.5 — 2 毫米, 无毛; 小穗含 3 — 4 枚 小花, 长 2. 5 — 3.2 厘米, 淡黄 绿色,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5 毫米, 无 毛或向 顶端具 白色短 柔毛; 颖 纸质, 无毛, 先 端刚毛 渐尖, 第 一颖长 12 — 20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18 — 25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外 稃狭披 针形, 先端呈 刚毛状 渐尖, 长 18 — 26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无毛或 有时上 部具贴 生的疏 硬毛, 基部 具白色 柔毛, 边缘 有时具 纤毛; 内稃长 11 一 13 毫米, 先端 2 裂, 两脊之 上部均 生有短 纤毛, 脊 间的上 部亦具 微毛; 鳞被披 针形, 长约 2 毫 米,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花药长 7 — 9 毫米; 子房椭 圆形, 顶端 膨大, 黄 褐色, 无毛, 长 约 1 毫米, 花柱 2, 柱头 线形。 果实 未见。 笋期 7 月。 花期 5 月。 产 泸水、 保山、 云龙; 生 于海拔 1900 — 2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昆明 
• 98 • 云南 植物志  (省 林科所 竹园) 栽 培竹株 (可能 引自漕 涧)。 笋 食用, 秆供编 织和造 纸用。 15. 贡 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马兹比 (贡 山傈 僳语) Fargesiagongshanensis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2. 5 — 9 厘米, 直径 1.6 — 2. 5 厘米。 秆高 3 — 4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梢头直 立, 节间长 22 — 32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8 — 10 厘米, 圆 筒形, 幼 时密被 白粉, 无毛, 纵向细 肋不发 达或微 明显, 秆壁厚 3 — 5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 环隆起 至显著 隆起; 秆 环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初时有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缘具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5 枝, 常 与秆作 35 度的 夹角而 开展, 直径 1 一 2 毫米。 笋紫 红色, 背 面疏生 棕色小 刺毛; 秆箨宿 存乃至 迟落, 下半部 革质, 上半部 纸质, 长三 角形, 较 其节间 稍短, 背部 通常 无毛或 偶具数 条棕色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半部 小横脉 明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基部 较箨 鞘顶端 为窄, 且 与之有 关节相 连接, 故易自 箨鞘上 脱离, 微 内卷。 小枝具 4 一 7 叶; 叶鞘长 2. 2 — 3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各 具直立 黄褐色 的缝毛 7 — 9 条, 其长为 2 — 3 毫米; 叶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通常 无毛; 叶片 狭披 针形, 长 10 — 12. 5 厘米, 宽 6. 5 — 8. 5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在 基部生 有 灰白色 柔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450 米 的阔叶 林下。 16. 带 鞘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马赛 (泸 水傈 僳语) Fargesiacontracta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16a. 带 鞘箭竹 (原 变型) f. contracts 秆柄长 5 — 6 厘米, 直径 1.7 — 2. 5 厘米。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 间一 般长 18 — 22 (-25) 厘米, 最 长可达 3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7 厘米, 圆 柱形, 初 时密被 白粉, 无 毛或初 时在节 下方具 黄褐色 刺毛, 实心, 近 实心或 至少在 秆基部 数节间 近 实心; 箨环 隆起, 初 时具淡 黄色小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偶 有 白粉。 秆 芽阔卵 形至长 卵形, 近 边缘处 粗糙, 边缘具 灰色至 灰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3 — 6 枝, 与秆作 25 — 30 度 的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笋紫 红色, 外 部疏生 灰色或 淡黄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下半部 革质, 向上逐 渐变为 纸质, 在中部 以上显 著收缩 变窄而 呈 带状, 基 部被极 稀疏的 黄褐色 刺毛, 纵向 脉纹极 显著, 小 横脉在 鞘中部 以上显 著乃至 极 显著, 干后 其上中 部通常 内卷, 边缘 常密生 灰色至 黄褐色 刺毛; 无 箨耳, 鞘口 两肩极 易脱落 之缝毛 1 一 4 条, 后 者淡黄 色至黄 褐色, 劲直, 长为 1 一 3 毫米; 箨舌 截形, 无 毛, 高不及 1 毫米, 上缘 具不整 齐的细 裂刻; 箨片 线形, 宽 1 一 1.5 毫米, 直立, 不易 脱落, 无毛, 平 直或微 内卷, 边 缘通常 平滑。 小枝具 (4) 5-7 (8) 叶; 叶鞘长 2. 8 — 4.5 厘米, 仅在 边缘具 灰白色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6 — 8 条灰 黄色微 弯曲之 
禾本科  9^  璲毛, 其长为 2 — 5 毫米; 叶舌 截形或 微呈圆 拱形, 淡 绿色,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初时具 灰色短 纤毛;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背面 初时生 灰白色 柔毛, 微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9 — 13 厘米, 宽 5 — 9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疏 生灰白 色柔毛 (近基 部处 毛尤密 ), 次脉 3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4 一 5 月 。 产云南 泸水、 保山;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的 阔叶林 或冷杉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保山。 16b. 空心带 鞘箭竹 (变型 ) f. evacuata Yi (1988)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是节间 中空。 产 泸水和 贡山; 生 于海拔 2000 — 2200 米 林内。 模式 标本采 自泸水 县高黎 贡山。 16c. 福 贡箭竹 (变种 ) 马诗 (福 贡傈 僳语) var. fugongensis Hsueh et J . K. Duan (1996) (as "1994") * .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箨 鞘具大 小不等 的褐色 斑块; 叶脱 落性。 产福贡 (珠 明林,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于 高黎贡 山海拔 2800 — 3000 米的 林下。 17. 东 川箭竹 (新拟 ) 图版 23: 4-5 白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苦竹、 小苦竹 (东川 ) Fargesia semicoriacea Yi (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秆高 1 一 3.5 米, 直径 5 — 12 毫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20 — 2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6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 时微被 白粉, 纵向细 肋微 显著, 秆壁厚 2 — 3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微 隆起;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灰色短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7 枝, 枝直径 1 一 1.5 毫 米。 笋 紫色, 有棕色 斑块, 疏被 棕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下半部 革质, 上半部 纸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先端三 角状, 背部 无毛或 上半部 具稀疏 棕色小 刺毛, 有时 具紫色 斑块, 纵 脉纹 明显, 边缘 初时密 生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无缝 毛或初 时具少 数长为 2 — 5 毫 米之 灰白色 璲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部 较 箨鞘顶 端窄, 边缘常 内卷, 平滑 或起初 其边缘 具极稀 疏的小 锯齿。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3 — 5 厘米,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4 或 5 条灰黄 色或黄 褐色璲 毛, 后者 直立, 长为 2 — 3 毫米; 叶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无毛, 外叶舌 具灰白 色短柔 毛, 微有 白粉;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微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5 — 11 厘米, 宽 5. 5 — 10. 5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 缘一侧 具小鋸 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的 华山松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烂 泥坪。 18. 喜 湿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3: 1-3 水竹 (大姚 ) Fargesia hygrophila Hsueh et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 国植物 
图版 23 1—3. 喜 湿箭竹 Fargesiahygrophik Yi, 1.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_5. 东 川箭竹 F. semi- coriacea Yi, 4. 秆箨, 5.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01  志 (1996)*. 秆柄长 3— 11 厘米, 直径 1.1 一 2. 3 厘米。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2.5) 厘 米, 节间长 15 — 18 (-24)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筒 形或分 枝一侧 的基部 有时具 沟槽, 初时 密被厚 白粉, 无毛 或有时 在节下 方有灰 黄色小 刺毛, 纵向细 肋微显 著, 秆壁厚 2. 5 — 6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4. 5 — 8 毫米, 初 时有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黄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4 枝, 枝 上举, 直径 1 一 2.5 毫米。 笋淡 绿色, 有时 具紫色 斑点;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革质, 远较其 节间为 长, 先 端渐狭 呈长三 角状, 背 部被黄 色至棕 色疣基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部常 内卷,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偶或两 肩各有 1 或 2 条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 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常 内卷,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常 内卷, 边缘 平滑。 小 枝具 (2 —) 3 — 5、 (一 9) 叶; 叶鞘长 2. 8 — 7.1 厘米, 上部 纵脊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1~6 条直 立、 黄 褐色、 以后 脱落的 缝毛, 其长为 1 一 2. 5 毫 米; 叶舌圆 拱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3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6 — 14 厘 米, 宽 6 — 13.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白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可见, 叶缘一 侧具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大姚; 生 于海拔 1600 — 30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大姚白 草岭。 秆劈 篾供编 织各种 家具和 农具。 19. 独 龙箭竹 (新拟 ) 图版 24: 1-3 佤箭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佤 (贡 山独 龙语) Fargesia sagittatinea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K. 秆柄长 5 — 8 厘米, 直径 3 — 6 厘米。 秆高 7 — 9 米, 直径 3 — 6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 间长 20 — 2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 筒形, 初时被 白粉, 无毛, 秆壁厚 3 — 7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通常 无毛;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3 — 4 毫米。 秆 芽卵形 或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7 — 10 枝, 枝 与秆作 30° — 35° 夹角 开展, 直 径 1 一 2 毫米。 笋紫 红色, 背 面被稀 疏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三 角形, 远长于 其 节间, 先端三 角状, 背部 被稀疏 棕色短 棕毛, 纵向 脉纹较 明显, 边缘密 生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7 — 14 条 黄褐色 缝毛, 后者 直立, 长为 5 — 8 毫米; 箨 舌下凹 或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宽 2 — 3 毫米, 常微 反折,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小枝 纤细, 具 (2) 3 叶; 叶鞘长 2. 3 — 3 厘米, 鞘 上部纵 脊不明 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2 或 3 条 直立的 淡黄色 璲毛, 其长为 1 一 2 毫米; 叶舌 截形或 微作圆 拱形, 边缘无 纤毛, 高约 1 毫米, 外叶舌 密生灰 色直立 之长柔 毛;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薄 纸质, 长 5 — 10. 5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2 或 3 对, 小横脉 可见,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450 — 2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竹秆 是独龙 族百姓 制作狩 猎用的 弩箭、 箭刀 的上等 材料。 
图版 24 —3. 独 龙箭竹 Fargesiasagittatinea Yi, 1.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5. 弩箭竹 F. prac- cipua Yi, 4. 秆箨, 5.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03  20. 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丛竹 (腾冲 ) Fargesia altior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6 — 8. 5 厘米, 直径 2 — 5 厘米。 秆梢头 直立, 高 4 一 10 (-15) 米, 直径 1.3—3.5 (—6) 厘米, 节间长 22 — 45 (6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10 厘米, 圆筒 形,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纵向细 肋不发 达或稍 明显, 秆壁厚 4. 5 — 8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较薄;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与 箨环近 等高; 节内高 4 一 10 毫米, 初 时有白 粉。 秆芽长 卵形, 边缘有 黄色短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5 枝,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笋 紫色, 背 面疏生 棕色刺 毛', 有 时还有 紫褐色 斑块。 秆箨 早落, 三 角形,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上部 三角状 渐狭, 背面疏 生黄褐 色贴生 刺毛, 有时有 斑块, 纵 向脉纹 发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常略 高起, 通 常各有 3 — 4 条 直立、 黄 褐色的 缝毛, 毛 微弱, 长为 2 — 5 毫米, 箨舌 下凹, 无毛, 高 1—1.5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或 带状, 无毛, 基部窄 于箨鞘 顶端。 小枝具 3 — 6 叶, 叶 2. 3 — 4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有时稍 高起, 无 缝毛或 各偶有 1 或 2 条 直立黄 褐色长 1 一 2 毫米的 璲毛;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6 — 14 厘米, 宽 5. 5 — 11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3 (-4) 对, 小横 脉不甚 明显, 叶缘 一 侧有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云南 西部。 海拔 2300 — 2500 米, 小溪边 常见。 模 式标本 采自腾 冲瑞滇 林场。 秆劈 篾供编 织各种 家具、 农具。 原 竹又可 作扁担 等用。 21. 美 丽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白竹 (景东 ) Fargesia concinna Yi (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4 一 6 厘米, 直径 1.8 — 3. 5 厘米。 秆密 丛生, 高 6 — 10 米, 直径 2 — 5 厘米, 劲直; 节间长 28 — 33 (-38) 厘米, 秆基部 最短节 间长为 3 — 6 厘米, 圆 筒形, 较坚 硬, 灰 绿色, 每节 间之上 部有灰 色或灰 黄色小 刺毛, 纵向 细肋稍 可见, 秆壁厚 4 一 8 毫 米; 箨环稍 隆起, 灰色; 秆环稍 隆起, 或 在分枝 之节稍 肿胀, 淡黄 绿色至 紫色; 节内高 3 — 7 毫米。 秆芽长 圆形至 卵形, 边缘生 灰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3 —) 6 — 13 枝, 枝斜 展, 直径 2 — 4. 5 毫米, 在 节下方 幼时有 黄色短 硬毛; 秆箨 宿存, 黄 褐色, 革质, 长三 角 状兼长 圆形, 远较 其节间 为长, 先端三 角形, 背部 被稀疏 黄色或 黄褐色 贴生的 疣基刺 毛, 纵向脉 纹显著 隆起, 鞘上部 小横脉 明显, 边缘 初时生 黄色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 缝毛或 初时两 肩各有 4 一 7 条 黄褐色 弯曲之 缝毛, 长为 1 一 5 毫米; 箨 舌斜截 形或下 凹, 高 1 一 6 毫米; 箨 片长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常 弯曲, 外翻, 边缘内 卷并具 有小鋸 齿。 小枝具 3 一 6 叶; 叶鞘长 4 一 4. 7 厘米, 有时 上部有 白粉,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不见, 鞘口无 缝毛或 初时两 肩各具 (3) 5 — 7 条长 1 一 4 毫米之 缝毛; 叶舌斜 截形或 下凹, 高 约 1 毫米; 叶 柄常被 白粉, 长 3 — 4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1.3 — 3. 2 厘 米,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4 (5) 对, 再次脉 及小横 脉 清晰, 形 成长方 格状, 叶缘有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104  云南 植物志  产景东 无量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00 — 31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秆可 做造纸 原料。 22'. 弩箭竹 (新拟 ) 图版 24: 4-5 弩 刀箭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什朗 (贡 山独 龙语) Fargesia praecipua Yi (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径 1.5 — 3 厘米。 秆梢头 直立, 高 4 一 8 米, 直径 2 — 5 厘米, 节间长 22 — 3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8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 时在节 下方具 一圈白 粉, 纵向 细肋微 显著, 秆壁厚 2 — 4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微 隆起至 隆起; 秆 环平坦 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纵 向细肋 显著。 秆 芽阔卵 形或卵 圆形, 常有 白粉, 边缘 具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6 — 12 枝, 与 秆常作 35 度夹角 开展, 枝直径 1 一 4 毫米。 笋紫 红色, 被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但上部 较薄, 长三角 状兼长 圆形, 远较其 节间为 长, 先端三 角状, 背 部无毛 或上半 部具稀 疏棕色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通 常无纤 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无毛,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有关节 相连, 易互相 脱离, 平直或 内卷, 边 缘通常 平滑。 小枝具 4 一 10 叶; 叶鞘长 3. 5 — 5. 5 厘米, 上部 纵脊微 明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各具长 1 一 2 毫米通 常下弯 (稀 直立) 之灰黄 色缝毛 1 一 4 条, 后易 脱落; 叶舌呈 弧形, 隆起或 截形,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8. 5 — 16. 5 厘米, 宽 8 — 13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 面均无 毛, 次脉 3 — 5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 一侧具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 期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1850 — 2600 米的 坡地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秆为独 龙族百 姓制作 狩猎的 弩箭、 箭刀 之上等 材料。 23. 秀 叶箭竹 (云 南竹类 资源及 其开发 利用) 图版 25: 1-5 元 江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yuanjiangensis Hsueh et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灌木状 竹类, 秆直径 8 — 13 毫米, 节间长 8 — 20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有 白粉, 老 时具 黑垢, 中空直 径小, 秆壁厚 2. 5 — 4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初时贴 生棕色 小 刺毛;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 卵形, 贴生, 上部及 两侧近 边缘有 硬毛, 边缘生 纤毛。 秆 每节分 15 — 18 枝, 枝 纤细, 直径为 1 一 1.6 毫米, 上举, 与 秆略呈 30 度夹角 开展; 秆箨 宿存, 幼时 下部淡 黄色而 上部为 绿色, 质地在 中下部 为革质 或软骨 质, 上部为 纸质, 尖三 角形, 长于其 节间, 先 端渐狭 为长三 角形或 收窄为 线状三 角形, 背部 具棕色 刺毛, 纵向脉 明显, 边 缘常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4 一 6 条长 3 — 5 毫米 直立、 灰 白色之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 线 状披针 形, 宽 1.5 — 2. 5 毫米, 无毛,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无关节 连接, 故两 者不易 脱离, 常 内卷,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3 — 4 (6)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两 肩各具 5 或 6 条 直立或 微弯曲 缝毛;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 1 毫米; 叶柄长 
禾本科  105 •  图版 25 1—5. 秀 叶箭竹 FargesiayuanjiangensisHsuehet Yi, 1. 花枝, 2. 小秘, 3. 秆的 一段, 4. 秆箨, 5. 具叶 小枝; 6 — 16. 冬竹 F. hsuehana Yi, 6.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 秆箨, 8. 叶枝, 9. 花枝, 10. 颖, 11. 外稃, 12. 内稃, 13. 鱗被, 14. 雄蕊, 15. 雌蕊, 16. 颖果。 (吴 锡麟、 杨 林绘) 
106  云 南植物 志  1 一 2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2) 5. 5 — 10. 6 厘米, 宽 4 一 8.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缘有 小鋸齿 而略粗 糙。 花枝 具叶, 真 花序, 圆 锥状, 稍 开展, 生于具 叶小枝 顶端, 基 部为略 扩大的 叶鞘所 包藏; 花序轴 扁平, 具棕色 硬毛; 小穗柄 纤细, 长 3 — 5 毫米, 被 微毛; 小穗 含小花 4 一 5 朵, 紫色, 顶 端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米, 扁平, 被 微毛, 上部 尤密; 颖 2, 第一颖 狭长三 角形, 长 8 — 10 毫米, 先端具 尖头, 第二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先端 具芒; 外稃披 针形, 纸质, 具 钝头, 背被短 硬毛而 粗槌, 边缘无 纤毛; 内桴 短于 外桴,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间被 白色长 刺毛, 先端 2 裂, 密 被毛; 鳞被 3, 宽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元江、 安宁。 模式标 本采自 元江。 24. 超 包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perlonga Hsueh et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1 99 1 ) * ; 中 国植物 志 (1996广 . Borinda perlonga ( Hsueh et Yi) (1998). 秆 高可达 5 米, 直径达 2.2 厘米, 节间长 18 — 20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初 时在节 下 方常有 淡黄色 蜡层, 中 空极小 而近于 实心; 箨环 无毛; 秆环微 隆起, 平滑; 节内高 3 — 4 毫米。 秆 每节分 数枝, 直径 1.2 — 2 毫米; 秆箨 宿存, 线 状长三 角形, 下 半部革 质, 上半部 纸质, 远较 其节间 为长, 背部被 棕黑色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小横脉 在上半 部 明显;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鞘 口缝毛 黄色、 劲直、 长 3 — 4 毫米;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 约 1 毫米; 箨片因 落去而 未见。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3. 3 — 3. 5 厘米, 无毛,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3 — 4 条长为 2 — 5 毫米 黄色或 灰黄色 直立的 缝毛, 以后 缝毛脱 落而为 无毛; 叶舌 截形, 紫色, 高约 1 毫米, 外叶舌 初时被 微毛; 叶柄长 1.5 — 2 毫米, 无毛;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较硬, 长 10 — 19. 5 厘米, 宽 1.3 — 1.7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白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5 或 6 对, 小 横脉较 明显,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秋季。 产滇中 地区。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云南 省林业 科学研 究所内 栽培, 据 说引自 漾濞。 25. 卷 耳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circinata Hsueh et Yi (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灌木状 竹类, 直径约 1.5 厘米; 节 间长达 24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中空极 小或近 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平滑, 无 毛。 秆 每节分 7 __ U 枝, 枝直径 1.5 — 4. 5 毫米, 其每节 尚可再 分枝; 秆箨 革质, 长三 角形, 长于其 节间, 先 端渐狭 为长三 角形, 背部 被棕色 刺毛, 此刺 毛在秆 下部箨 鞘者弯 曲, 而位 于中上 部者则 劲直, 纵 向脉纹 明显; 箨鞘 的腹面 光亮, 有 紫斑, 边缘常 密生棕 色 刺毛; 箨耳由 箨鞘顶 端的两 肩卷曲 而成, 边 缘有直 立黄褐 色多微 弯曲之 璲毛, 其长为 4 一 15 毫米; 箨舌 截形, 高 1 一 2 毫米, 初时 边缘生 纤毛, 外 箨舌有 棕色小 硬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有时 皱褶, 常 内卷, 易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2 — 4 叶; 叶 鞘长 2. 8 — 4. 2 厘米,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部无 纵脊或 纵脊不 明显, 仅在边 缘初时 密生纤 
禾本科  107  毛, 鞘口两 肩各具 3 — 9 条劲 直或微 弯曲淡 黄色之 缝毛, 其长为 3 — 11 毫米;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初时外 叶舌密 生灰色 柔毛;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纸 质, 较薄, 长 5. 5 — 14 厘米, 宽 (0.6 —) 0.8 — 1.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下 表面灰 白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3 — 5 对, 小 横脉较 清晰, 叶缘 具小鋸 齿而微 粗糙。 花枝 未见。 • 产云南 (具体 地点不 详)。 贵州 (威宁 ) 也有 分布。 26. 冬竹 (金平 )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25: 6-16 薛 氏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hsuehana Yi ( 1988) * ( 'hsuehiana);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 植物志 (1996)*. Borinda hsuehana ( Yi) Stapleton (1998) . 秆柄长 3 — 6 厘米, 直径 0.8 — 2 厘米, 节间长 1.5 — 5 毫米。 秆高 3 — 7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直立; 节间 一般长 18 — 25 厘米, 最 长可达 5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3. 5 — 6 厘米, 圆 筒形, 初时 有灰白 色稀疏 小刺毛 (节下 方被有 向下的 棕色刺 毛), 无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3 — 5 毫米, 髓呈海 绵状; 箨环 隆起, 初时密 被向下 贴生的 黄褐色 长 刺毛; 秆 环微隆 起或在 分枝节 隆起; 节内高 5 — 7 毫米, 无毛。 秆芽广 卵形, 贴生。 秆 每节分 6 — 9 枝, 枝 与秆作 30 — 40 度 的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p 的箨环 初时偶 见 贴生的 灰白色 向上小 刺毛, 枝环 隆起。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短 于其节 间, 先端三 角形, 背部 被棕、 色刺毛 (基部 为毡状 毛), 纵向 脉纹仅 在两侧 及鞘上 半部明 显, 小横脉 在上部 的两侧 可见, 边 缘常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 高 约 0.7 毫米; 箨片 外翻, 脱 落性, 线状披 针形, 宽 1 一 2 毫米。 小枝具 4 一 8 (-15) 叶; 叶鞘长 2. 8 — 4. 2 厘米, 老 后呈红 棕色, 上 部近边 缘处的 小横脉 可见,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5 — 8 条直 立的黄 褐色或 灰黄色 缝毛, 其长为 3 — 10 毫 米; 叶舌 圆拱形 或近呈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5 — 2 毫米, 无毛或 偶见背 面 除有微 毛外, 还稍有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6 — 14 厘米, 宽 0.7 — 1.25 厘米, 先端 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无 毛或偶 见基部 被灰色 柔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 脉不清 晰, 叶 缘之一 侧具小 锯齿, 另 一侧近 平滑。 花 枝长约 15 — 24 厘米; 总 状花序 顶生, 下 部被 包藏而 从稍膨 大呈佛 焰苞状 的叶鞘 开口之 一露出 , 佛焰 苞顶端 具正常 或稍为 縮小的 叶片, 每 总状花 序共具 5 — 11 枚 偏向于 一侧的 小穗, 其排 列较为 疏松; 花 序主轴 被灰色 小 硬毛, 轴长 4. 5 — 7. 5 厘米; 小穗柄 直立, 长 2 — 6 毫米 (顶 生小穗 者可达 17 毫米 ), 被灰 白色小 硬毛, 柄的下 方各具 1 片边 缘密生 长纤毛 的小型 苞片, 小穗含 4 一 5 枚 小花; 长 2.5—3.4 (-4.2) 厘米, 绿色; 小穗轴 节间长 2. 5 — 5 (— 6) 毫米, 扁平, 被灰白 色小 硬毛; 颖 纸质, 无毛, 先端渐 尖成刚 毛状, 第一颖 线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5 毫米, 具 5 脉,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 18 — 23 毫米, 具 7 脉;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上部 直或稀 弯曲, 先 端亦作 刚毛状 渐尖, 无毛, 长 17 — 27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有小 横脉, 基盘在 初时密 生灰 白色小 硬毛, 边 缘生短 纤毛; 内桴长 9 一 16 毫米,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宽 0.5 — 1 毫 米, 先端具 2 长 尖头; 鳞被 3, 披 针形, 长约 1.2 毫米, 上 部边缘 密生长 纤毛; 花药黄 色, 长 4. 5 — 6 (— 8) 毫米; 子 房长椭 圆形, 淡 黄色, 无毛, 长约 1 毫米, 花柱 1, 柱 
108  云 南植物 志  头 2, 白色, 羽 毛状, 长约 1.5 毫米。 颖果卵 状长椭 圆形, 深 褐色, 长 9 一 10 毫米, 直 径 1 .2 — 1 .6 毫米, 先端 具长约 0.5 毫米 之宿存 花柱, 腹沟 明显。 笋期 9 月。 花期 7 — 9 月; 果期 9 月。 产金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 坡地常 绿阔叶 林下。 27. 皱 鞘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 登马 (贡 山独 龙语) Fargesia pleniculmis (Hand. -Mazz. )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Arundinaria pleniculmis Hand. —Mazz. ( 1936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2). 秆柄长 4 一 10 厘米, 直径 2 — 3 厘米; 节间长 3 — 6 毫米。 秆高 4 一 8 米, 直径 1_3 厘米, 节间长 24 — 30 (-3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6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白 粉, 无毛, 纵 向细肋 明显, 空腔 较小, 秆壁厚 4 一 5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初 时具 灰褐色 向上之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3 毫米, 初时被 白粉。 秆芽卵 形至长 卵形, 近边 缘处微 粗槌; 边 缘密生 灰白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7 — 15 枝, 枝较 纤细, 与秆作 10 — 35 度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2 毫米, 初时被 白粉。 笋紫 红色, 疏被灰 黄色刺 毛; 秆箨 宿存, 下部 革质, 上部 纸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先端 微波状 皱褶, 背部 略有光 泽, 被极 稀疏的 黄褐色 刺毛, 偶或 无毛, 纵向 脉纹极 显著, 边缘 初时密 生黄褐 色小刺 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各具少 数条黄 褐色劲 直极易 脱落之 缝毛, 其长为 1 一 2 毫米; 箨舌截 形或圆 拱形, 棕 褐色,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边缘初 时密生 灰黄色 纤毛, 以后脱 落 而有微 裂刻; 箨 片披针 形或三 角状披 针形, 外翻或 直立, 无毛, 边缘通 常无小 锯齿。 小枝具 (1 一) 2 (-3) 叶; 叶鞘长 (1.5 —) 2. 2 — 3. 5 厘米,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叶片薄 纸质, 长 (4 一) 6 — 8 厘米, 宽 5 — 8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 楔形,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2 或 3 对, 小 横脉较 清晰, 叶缘 具小鋸 齿而略 粗糙。 花枝未 见。 笋期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500 — 3000 (3820) 米的 峡谷坡 地上部 云杉、 冷杉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 怒江和 恩梅开 江分水 岭一带 。 笋可 食用。 28. 尖 削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实心竹 (维西 ), 马斯达 (维西 傈僳语 ), 马九匹 (福 贡傈 僳语) Fargesia acuticontracta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5 — 15 (20) 米, 直径 1 一 5 厘米, 节间长 3 — 12 毫米, 极 坚硬。 秆高 3 — 7 米, 直径 1 一 5 厘米, 秆基部 粗大, 致使 尖削度 很大; 节间长 30 — 50 (-60) 厘米, 秆 基部 节间长 8 — 13 厘米, 圆 柱形, 实心, 极 坚硬, 幼时墨 绿色, 在 节下方 具一圈 棕色刺 毛, 无 白粉, 偶 或微被 白粉, 纵 向细肋 不明显 或在具 分枝的 节间可 见到; 箨环 隆起, 初 时 被棕色 向下之 刺毛; 秆环 平坦或 在分枝 节处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常具 斜向的 细肋。 秆芽卵 形至长 卵形, 淡 黄色, 近边缘 处具灰 黄色小 刺毛, 边 缘密生 浅黄色 至黄褐 
禾本科  109  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3 — 11 枝, 枝与 秆约作 35 度的 夹角而 开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墨 绿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革 质至软 骨质, 较 坚硬, 短于其 节间, 背 部密被 棕色或 棕黑色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密 生棕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各 具 3 — 5 条 劲直、 极易 脱落之 缝毛, 其 色灰至 黄褐, 长为 5 — 8 毫米, 箨 舌圆拱 形或截 形,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初时密 生棕色 纤毛, 以后毛 渐脱落 则变为 裂缺; 箨片线 状披针 形, 外翻, 无毛, 边缘通 常无小 锯齿, 常 内卷,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长 4. 5 — 7 厘米,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2 — 4 条 劲直易 脱落之 璲毛, 毛色 黄褐, 长 为 1 一 2 毫米, 叶舌 截形, 高不及 1 毫米, 初时具 微毛, 上缘 有不整 齐的细 齿裂; 叶柄 长 4 一 5 毫米, 微被 白粉, 初时背 面有短 柔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12 — 21 厘米, 宽 1.1 — 2.1 厘米, 下表 面的基 部初时 具灰色 柔毛, 次脉 4 一 6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小 鋸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产 维西、 贡山; 生 于海拔 2000 — 32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维西。 29. 云 南箭竹 (新拟 ) 图版 26: 1-9 昆明 实心竹 (植 物研究 ), 香 笋竹, 东坡竹 (宾 川、 洱源 ), 南京竹 (凤庆 ), 南糯 竹 (昌宁 ) Far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 ( 1985)* ; Yi (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Sinarundinaria yun na fjensis ( Hsueh et Yi) Hsueh et D. Z. Li (1987); Yushania yunnanensis ( Hsueh et Yi) Keng f . et Wen (1987). 杆柄长 12 — 35 厘米, 直径 2. 5 — 7 厘米; 节间长 5 — 16 毫米。 秆近 散生, 高 4 一 7 (10) 米, 直径 3 — 5 (6) 厘米, 节间长 28 — 36 (5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 米, 圆 筒形或 在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平, 初时淡 绿色, 无白粉 或微被 白粉, 无毛 或在节 下疏 生棕色 刺毛, 秆老后 变为灰 绿色, 基部 节间为 实心, 向 上则空 腔逐渐 增大, 髓呈鋸 屑状; 箨 环隆起 至显著 隆起,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3 — 5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淡 黄色, 近 边缘处 密被灰 黄色小 硬毛,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秆 每 节簇生 6 — 25 枝, 枝 与秆作 20 — 30 度 的夹角 展开, 长可达 160 厘米, 直径 1.5 — 5 (10) 毫米, 微被 白粉。 笋灰 绿色, 有紫色 条纹, 常被 白粉, 疏生或 密被贴 生棕色 刺毛, 成 块状, 边 缘常密 生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疏生或 密生有 紫色纵 条纹, 略短于 节间, 背部无 毛或偶 有密集 成块状 贴生的 棕色小 刺毛, 纵向 脉纹不 发达或 仅在 鞘上部 可见,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上缘常 有不整 齐的细 裂刻;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紫 绿色, 或绿 色而边 缘带 紫色, 无毛, 腹面在 基部微 粗糙, 边缘 平滑, 有时 内卷。 小枝具 (3 —) 4-6 (一 7) 叶; 叶鞘长 4. 5 — 6 厘米, 偶 于鞘顶 端微被 白粉, t 部纵脊 显著,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 耳及鞘 口璲毛 俱缺;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2 — 3 毫米, 背部具 灰色或 灰 黄色短 柔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8 —) 13 — 19 厘米, 宽 (0.8 —) 1.2 — 1.8 厘米, 基 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白色, 在该面 基部中 脉两侧 被灰色 柔毛, 次脉 4 或 5 对, 小横 脉不清 晰, 叶缘具 小锯齿 而粗糙 f 花枝 具叶, 长达 23 厘米, 还 可再分 出具花 小枝; 圆 锥花序 
110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26 1—9 云 南箭竹 Fai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 1. 秆之 一段示 分枝, 2. 杆箨, 3. 花枝, 4. 颖, 5. 外桴, 6. 内稃 7. 鳞被, 8. 雄蕊, 9. 雌蕊; 10 — 11. 红 鞘箭竹 F. porphyrea Yi, 10. 秆箨, 11. 具叶 小枝。 (杨 林、 吴锡 麟绘) 
禾本科  111  顶生, 开展, 由 13 — 23 枚小穗 组成, 长 7 — 12. 5 厘米, 全 部伸出 或基部 略为叶 鞘所包 歲, 花 序轴有 时被微 毛或短 柔毛, 在基 部各节 生有长 柔毛, 花序的 分枝有 时具微 毛或短 柔毛, 腋间 还生有 瘤状腺 体及长 柔毛, 花序下 部分枝 的基部 托有具 长纤毛 的苞片 或向花 序 上方则 苞片变 为多数 纤毛, 每 分枝有 2 — 6 枚 小穗; 小穗柄 无毛或 有时具 微毛, 长 1 一 12 毫米, 小穗含 4 一 5 枚 小花, 长 1.6 — 2. 5 厘米, 粗约 3 毫米, 紫 色或紫 绿色; 小 穗 轴节间 扁平, 长约 4 毫米, 宽 0.5 — 0.8 毫米, 向先 端生有 贴伏的 白色小 硬毛, 边缘 的顶 端密生 纤毛; 颖披 针形, 无毛, 先端 渐尖, 第 一颖长 9 一 10 毫米, 具 5 — 7 脉及稀 疏小 横脉, 第 二颖长 10 — 12 毫米, 具 7 — 9 脉, 脉 间具小 横脉; 外稃披 针形, 纸质, 无 毛, 先端 渐尖, 长 8 — 12 毫米, 具 7 — 9 脉, 也有小 横脉, 基部具 白色长 纤毛; 内稃长 7. 5 — 11. 5 毫米, 先端 浅裂为 2 钝齿, 脊间 有时向 先端具 贴伏的 白色小 硬毛, 脊 上向先 端生 有白色 纤毛, 脊 外至边 缘各具 3 脉; 鳞被倒 卵状披 针形, 白色,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4. 5 — 6. 5 毫米, 两 侧及先 端有短 柔毛, 花丝有 微毛; 子房椭 圆形, 淡黄 色, 无毛, 长约 0.5 毫米, 花 柱长约 1 毫米, 柱头 2, 长 2 — 3 毫米, 白色,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7 — 9 月。 花期 9 月。 产 双江、 凤庆、 永仁、 大姚、 宁蒗、 丽江、 宾川、 洱源、 大理、 昆明; 生 于海拔 1700 — 2430 米的 地带, 多为 栽培, 也有少 量见于 云南松 林或阔 叶林下 野生。 四 川西南 部 也产。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花 部描述 根据采 自永仁 白马河 林场的 标本。 笋味 鲜美, 在昆明 蔬菜市 场上称 甜笋, 系食用 佳品; 秆作 抬扛和 各种农 具柄。 30. 斜 依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曰归 (贡 山独 龙语) Fargesia declivis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6 — 13 厘米, 直径 7 — 13 毫米。 秆中 上部斜 倚而似 蔓生, 高 3 — 4 米, 直径 5-8 (10) 毫米; 节间长 20 — 33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 筒形, 初时 具灰色 至 灰褐色 小刺毛 (节下 刺毛尤 密), 被 白粉, 纵向细 肋极为 显著, 实心或 中空仅 针头大 小 而近于 实心, 上部 有时被 白粉, 近边缘 处有小 刺毛; 秆环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 卵形, 灰色, 上部 有时被 白粉, 近边缘 处有小 刺毛, 边缘生 黄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3 (-5) 枝, 枝与 秆约作 40 度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微被 白粉, 具纵向 细肋。 笋新鲜 时深紫 红色, 被灰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短于其 节间, 先端 三 角状, 背部无 毛或被 极稀疏 黄褐色 刺毛, 纵向 脉纹极 显著, 边缘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各 具少数 灰色至 黄褐色 劲直之 缝毛, 其长为 (1 一) 2 — 3 毫米; 箨 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上缘有 裂缺; 箨片线 形,. 外翻, 宽 1 一 2 毫米, 无 毛, 边缘初 时有小 锯齿, 干后常 内卷。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5 —) 3 — 5 厘米, 无毛, 纵 向脉纹 及上部 纵脊很 明显, 边缘 初时生 纤毛, 以 后则常 无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两 肩常具 少数灰 黄色劲 直极易 脱落之 缝毛, 其长为 1 一 1.5 毫米; 叶舌截 形或微 呈圆拱 形, 无毛, 高不及 1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背 面常密 被灰色 柔毛;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8 — 12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广 楔形, 下表 面在近 基部处 被灰色 柔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细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 9 月。 
112  云 南植物 志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450 米的 沟谷之 山坡。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31. 红 鞘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6: 10-11 薄竹 (文山 )、 滑竹 (马关 ) Fargesia porphyrea Yi (1988)* ; 中 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2. 5 — 4 厘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梢端直 立, 节间长 28 — 35 (—4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8 — 10 (-18)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节 间的上 部具灰 白色小 硬毛, 无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或 有时仅 在节间 上半部 有之, 中 空, 杆壁厚 2 — 3 毫米, 髓初 时呈海 绵状, 后 变为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秆 环微隆 起或隆 起; 节内高 3 — 4 毫米。 秆芽长 圆形, 密被淡 棕色或 灰色小 刺毛, 边缘密 生灰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1 枝, 枝 上举或 斜展, 直径 1 一 2 毫米。 笋紫 红色, 贴 生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棕 红色, 下半部 革质, 上部薄 革质, 长圆 形或三 角状长 圆形, 短于其 节间, 上部 三 角形或 拱形, 背部的 下半部 被伏贴 的棕色 刺毛, 上半 部具疏 刺毛, 纵向 脉纹仅 在上半 部及 两侧较 明显, 小横脉 不明显 或仅在 鞘上部 明显, 边缘无 纤毛或 仅边缘 上部生 极稀疏 灰色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璲毛 俱缺; 箨舌截 形或稀 微凹, 紫 褐色, 高 1 一 1.5 毫米, 边缘 初时密 生淡黄 褐色劲 直长为 2 — 4 毫米之 纤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初时疏 生灰色 短毛, 常 弯曲, 边缘 内卷, 箨片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并 与之有 关节相 连接, 故 两者易 脱离。 小枝具 (3) 4-7 (10) 叶; 叶鞘长 5. 5 — 7. 5 厘米, 绿色或 干后有 时为棕 红色,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初时被 灰色长 1.5 — 2 毫米之 缝毛;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 约 1 毫米; 叶柄长 2 — 3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纸质, 长 (6) 9 — 19 厘米, 宽 7 — 1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表面 绿色, 基部 有时具 灰白色 短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被灰 白色长 柔毛, 尤 其在基 部中脉 两侧毛 较密, 次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叶缘具 小 鋸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 9 月 。 产 屏边、 马关、 文山。 生 于海拔 1250 — 2500 米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文山。 笋可 食用。 32. 密 毛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plurisetosa Wen (1984) * ;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1 一 2.5 厘米, 直径 0.6 — 1 厘米。 秆 丛生, 高达 2 米, 直径 1 厘米, 直立, 节间长 16 — 1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6. 5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密 被灰色 至淡黄 色疣基 小 刺毛, 毛 脱落后 则留有 瘤基而 使节间 粗糙, 纵向细 肋密而 明显, 杆 壁厚仅 1 一 1.5 毫 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被 较密且 向下的 灰色小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但在分 枝节 处则常 隆起; 节内高 1.5 — 2 毫米。 秆芽扁 桃形, 贴生, 先 端有三 角状急 尖头, 黄 褐色, 无毛。 秆 每节分 2 — 8 枝, 枝与 秆约作 35 度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4. 5 毫米, 秆下 部节所 具的分 枝中常 有明显 的粗壮 主枝, 后 者初时 被有灰 白色小 硬毛, 无 白粉, 中空, 枝 环显著 隆起呈 细脊, 枝的 箨环初 时有小 硬毛;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纸质, 除 秆基部 的 箨外, 通常远 比节间 为短, 先端三 角形, 顶端近 截形, 背 部贴生 淡黄色 刺毛, 纵向脉 纹很 显著, 边缘生 淡黄色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如 或有短 的鞘口 缝毛; 箨 舌近截 形, 高 0.8 — 1 毫米, 具 微毛, 上缘 纤毛易 早落; 箨片 三角状 锥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禾本科  113  有 微毛, 早落。 小枝具 2 — 10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被灰色 柔毛, 纵向 脉纹及 上部纵 脊很 明显, 边缘 生灰色 纤毛; 叶 耳长椭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具微弯 曲近直 立之黄 色缝毛 数条, 其长为 2 — 6 毫米; 叶舌近 截形, 有 微毛, 高约 0.4 毫米; 叶抦长 1 一 1.5 毫米, 密被灰 白色或 灰黄色 柔毛,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7 — 14 毫米, 基部钝 圆或阔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疏生白 色长为 1 一 2 毫米的 长柔毛 (基 部处 毛 较密) 及 微毛, 次脉 3 — 5 对, 小 横脉不 发达, 叶缘 之一侧 具细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产勐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本 种的秆 芽为扁 桃形, 先 端有三 角状急 尖头, 秆 壁薄, 有可能 是镰序 竹属的 种系, 但目前 尚未见 到花枝 标本, 故 暂从原 作者的 意见, 仍置 于箭竹 属内。 33. 少 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7: 4-5 长节 箭竹、 谷罗竹 (永善 ) Fargesia pauciflora (Keng) Yi (1985);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Arundinaria pauciflora Keng (1936) ; Si na raundian ria pauciflora ( Keng) Keng f . (1948); Sinarundinaris longiuscula Hsueh et Y. Y. Dai (1987) * . 秆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秆先端 直立或 微弯, 高 (2 —) 4 一 6 米, 直径 1-3 (—4) 厘米, 节间长 35 — 40 (—60)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10 厘米, 圆 筒形或 分 枝一侧 的基部 微扁, 秆壁厚 2 — 4 (-6) 毫米, 表面 无毛, 幼 时密被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初 时密被 黄褐色 刺毛, 以后脱 落变为 无毛,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平 坦或在 分枝的 节处微 隆起; 节内高 4 一 12 毫米, 幼时有 白粉。 秆芽 长 卵形, 淡绿 色至浅 灰色, 近 边缘处 贴生灰 色至灰 褐色小 硬毛, 边 缘密生 纤毛。 秆每节 分 6 — 10 枝, 枝 与秆以 30 — 35 度 之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紫 红色, 疏 被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或 迟落, 革质 乃至软 骨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短于其 节间, 背部无 毛或被 有极 稀的黄 褐色小 刺毛, 纵向 脉纹较 明显, 边 缘密生 黄褐色 刺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 箨 舌截形 或呈圆 拱形, 高 1 一 2. 5 毫米, 边 缘具微 裂齿;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边缘 常具小 锯齿, 微 内卷。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鞘长 (1.5 —) 3 — 4. 5 厘米, 边 缘 通常无 纤毛; 叶 耳及鞘 口璲毛 俱缺; 叶舌圆 拱形或 截形, 无毛, 高不及 1 毫米; 叶柄 长约 2 毫米, 背面被 微毛; 叶 片狭披 针形, 纸质, 长 (6.5) — 14 厘米, 宽 7 — 12 毫 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的 基部具 灰色或 灰褐色 柔毛, 次脉 2 — 3 (-4)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 缘具小 锯齿。 总 状花序 常仅含 3 小穗, 不外 露或最 后为短 伸出, 长 2 — 3 厘米; 小穗柄 直立, 无毛, 长 2 — 4 毫米, 常 托以长 2 — 3 毫米之 苞片; 小穗含 4 或 5 枚 小花, 长 16 — 21 毫米, 略呈 紫色; 小穗 轴节间 粗壮, 长 2. 5 — 4 毫米, 背面 贴生短 柔毛; 顶端 边缘具 纤毛; 颖无 毛或有 时在顶 端具小 纤毛, 第一颖 卵形, 急尖, 长 3 — 4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二 颖先端 突尖, 长 6 — 7. 5 毫米, 具 7 — 9 脉;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渐尖, 具 7 — 9 脉, 有小 横脉呈 网状, 无毛 或在脉 上生有 微毛, 第一 外稃长 8 — 12 毫米, 基盘被 白色短 柔毛; 内稃 狭窄, 长 7 — 8 毫米, 在脊之 上部具 纤毛; 鳞被 卵形, 长 1.5 — 2 毫 米, 具 缘毛; 花 药长约 5 毫米, 最后 露出; 柱头 2 或 3, 羽 毛状, 长 2 — 3 毫米。 果实 
114  云 南植物 志  未见。 笋期 5 月 下旬至 7 月。 花期 4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1400 — 2000 米的 山地灌 丛中或 林下。 四 川西南 部也有 分布。 笋 可食; 秆材 供编织 筲箕、 撮 箕或作 刷把。 本 种也为 大熊猫 主要食 用竹种 之一。 34. 雪 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黄竹 (临沧 ) Fargesia lincangensis Yi ( 1988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 1991 )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5 — 9 厘米, 直径 1.8 — 2. 7 厘米。 秆略作 "之" 字形 曲折, 梢头 直立, 高 4 一 8 米, 直径 2 — 4 (-5) 厘米, 节间长 25 — 32 (-45)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15 厘 米, 圆 筒形, 无毛, 亦无 白粉, 秆壁厚 3. 5 — 6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常有箨 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 隆起, 通 常在具 芽或分 枝之一 边隆起 较甚; 节内高 3 — 5 毫米。 杆芽卵 形至长 卵形, 近 边缘处 被有小 硬毛, 边 缘生短 纤毛。 秆 每节分 3 — 8 (-18) 枝, 其 中侧枝 很短, 斜展, 直径 1 一 5 毫米。 笋淡 绿色或 紫色, 被深 紫红色 刺毛; 秆 箨迟落 至 宿存, 长三 角形, 革质, 短于其 节间, 背部被 黄色或 黄褐色 刺毛, 此毛 在鞘基 部尤为 密 集而且 较长, 纵向 脉纹较 明显或 在鞘中 部以上 明显, 边缘生 纤毛; 箨耳不 明显, 如存 在时 则为长 圆形, 鞘 口缝毛 发达, 毛 黄色, 直立, 长 4 一 12 毫米; 箨舌下 凹或近 截形, 深 紫色, 有短 硬毛, 高 1 一 1.5 毫米, 边缘 有长为 1 一 5 毫米 之流苏 状黄色 纤毛; 箨片线 状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或在腹 面的基 部有短 柔毛, 纵向脉 明显, 基部远 较箨鞘 顶端为 窄, 易相互 脱离。 小枝具 2 — 3 (— 4) 叶; 叶鞘长 3. 2 —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或 初时有 微弱 纤毛; 叶耳缺 如或不 明显,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直立 或弯曲 的黄色 缝毛, 其长为 3 — 6 毫米;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2. 5 — 4 毫米; 叶片 长圆状 披 针形, 长 (4. 7 —) 7 — 10 厘米, 宽 (9 一) 12 — 16 毫米, 基部广 楔形, 下表 面灰绿 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3 —) 4 一 5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 缘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临沧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00 — 3200 米的 铁杉、 石栎、 杜鹃 林下。 笋可 食用, 秆劈 篾供编 织用。 35. 粗 毛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黄竹 (临 沧大 雪山) Fargesia strigosa Yi (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3 — 5 厘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杆 直立, 高 2. 5 — 6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 间长 22 — 28 (-32)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厚 白粉, 在 节 的下方 生有灰 白色小 刺毛, 纵向细 肋密而 明显, 中空, 秆壁厚 3. 5 — 6 毫米, 髓呈鋸 屑状; 箨环 隆起; 秆环微 隆起, 较箨环 为低; 节内高 2 — 3. 5 毫米, 初时有 白粉。 秆芽 长 卵形, 近 边缘有 白粉, 边缘生 白色小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0 枝,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2.5 毫米, 近于 实心。 笋紫 红色, 被 稀疏灰 白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革质, 短于其 节间, 先端三 角状, 背 部在基 底生有 灰色密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通 常无纤 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有时稍 高起, 无缝毛 或各有 1 一 3 条长 2 — 6 毫米 直立至 弯曲黄 
禾本科  115  色之 璲毛; 箨舌拱 形或斜 截形,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基部宽 度稍窄 于箨鞘 顶端。 小枝具 (2 —) 3 — 4 叶; 叶鞘长 2. 6 — 4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及鞘 口璲毛 俱缺; 叶舌 较矮, 拱 形或斜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2 — 2. 5 毫 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8. 5 厘米, 宽 6 — 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 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略 明显, 叶缘 近于平 滑或其 一侧有 小锯齿 而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底至 9 月初。 产临沧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00 米山坡 中部的 铁杉、 石栎 林下。 36. 无量 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wuliangshanensis Yi (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径 1.3 — 2 厘米。 秆高 3 — 7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节间长 26-30 (—44)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7 — 10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有白粉 (在 节下 方的一 圈白 粉尤厚 ), 老 时常具 黑垢, 中空 乃至近 实心, 秆壁厚 4 一 8 毫米; 箨环 隆起, 初时具 有 淡黄色 刺毛; 秆 环平坦 在分枝 之节为 肿起; 节内高 3 — 5 毫米。 秆芽长 圆形至 卵形, 边缘生 纤毛。 秆 每节分 4 一 15 (-23) 枝,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4 毫米。 箨 鞘三角 状长圆 形, 淡黄 褐色, 革质, 坚硬, 短于 其节间 (约 节间 长度的 3/5), 先 端短三 角形, 背部 除基 底密被 淡黄色 疣基刺 毛外, 其余 部分稀 被贴生 的疣基 刺毛, 纵 向脉纹 显著, 边缘密 生 纤毛;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鞘口两 肩各具 2 — 4 条长为 2 — 5 毫米之 缝毛; 箨舌 下凹, 高 1 一 3 毫米; 箨片 外翻, 长三 角形, 基部 边缘常 内卷。 小枝具 3 或 4 叶; 叶鞘长 2. 8 — 3.8 厘米,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部 纵脊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长为 3 — 6 毫米之 缝毛; 叶舌 下凹,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5 — 2. 5 毫米; 叶 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 9. 5 厘米, 宽 (5 —) 7. 5 — 12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形 成长方 格状, 叶 缘具刺 毛状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景东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000 — 3100 米的山 坳中, 常 绿阔叶 林下。 笋 味苦, 不宜 食用; 秆劈 蔑作编 织用。 37. 景 谷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滑竹 (景谷 ) Fargesia caduca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柄长 6 — 18 (-23) 厘米, 直径 1—2 厘米。 秆 直立, 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1.5 厘米, 节间长 21 — 25 (-30)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10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被 白粉, 无毛, 平 滑或稍 有纵向 细肋, 秆壁厚 1.5 — 2 (-2.5)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较薄而 细窄;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较 其箨环 为低;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较 瘦弱, 近 边缘处 生有灰 褐色小 刺毛, 边缘生 灰褐色 纤毛。 秆自第 6 — 8 节开始 分枝, 秆 每节分 10 — 18 枝, 枝 彼此近 等粗, 斜展, 直径 1 一 1.5 毫米, 少数枝 还可再 分枝。 笋淡 绿色, 疏被 刺毛; 秆箨 早落, 长三 角形, 下部 革质, 上部 纸质, 短于其 节间, 先 端渐狭 成 为长三 角形, 背部 疏被灰 黄色或 黄色贴 生的小 刺毛, 纵向脉 纹细, 在鞘 上部显 著而下 部则微 明显, 小横 脉在鞘 上部稍 可见,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无缝 毛或初 时两肩 
116  云 南植物 志  各具 (1 一) 5 — 7 条 直立长 3 — 6 毫米 之灰色 缝毛; 箨舌三 角形或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直立, 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2 — 3 毫米, 无毛, 基 部稍窄 于箨鞘 顶端, 不易 自箨鞘 脱落。 小枝具 (3 —) 7 — 9 叶; 叶鞘长 2 — 4. 3 厘米,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部纵 脊不甚 高起,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有 5 — 7 条直 立长 2 — 5 毫米 之灰色 缝毛; 叶舌 低矮,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5 — 2 毫 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纸质而 较硬, 长 (5 —) 6. 5 — 13 厘米, 宽 (5. 5 —) 6. 5 — 11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表 面在基 部中脉 两侧初 时有灰 白色短 柔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所组成 的方格 较小, 稍 可见, 叶缘一 侧具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 景谷; 生 于海拔 183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景谷 凤山。 38. 玉龙 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7: 1-3 Fargesia yulongshanensis Hsueh et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1991 ) * ;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6 — 12 厘米, 直径 1.2 — 1.6 厘米。 秆高 5 — 7 米, 直径 1 一 2. 5 (—3) 厘 米, 节间长 35 — 4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8 厘米, 圆 筒形, 惟 在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 幼时被 白粉, 节下方 有棕色 刺毛, 节 间之上 部被灰 白色小 刺毛, 纵向 细肋不 明显或 分枝的 节间较 明显, 中空, 秆壁厚 2 — 4 毫米; 箨环 隆起, 初时具 黄褐色 刺毛; 秆环平 坦或 在分枝 节上微 隆起; 节内高 3 — 5 毫米, 初时有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黄 白色至 褐色, 近边缘 处有小 硬毛, 边缘 生灰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多枝, 枝与 秆约作 35 度的 夹角而 开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无 毛或初 时在枝 基部节 间的上 部具灰 褐色小 刺毛, 常被 白粉。 笋新 鲜 时淡紫 色或紫 绿色, 密被贴 生棕色 刺毛; 秆箨迟 落乃至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背 部密被 贴生黄 褐色刺 毛或小 刺毛, 纵向脉 纹不甚 明显, 边缘 通常具 黄褐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6 — 10 条 细弱微 弯曲黄 褐色长 1 一 5 毫米之 缝毛;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高 1 一 2 毫米, 初时 边缘生 纤毛;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在 秆之下 部箨者 直立, 在外 部者外 翻, 无毛,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2 —) 3 (一 5) 叶; 叶鞘长 2 — 3. 5 厘米, 边 缘无纤 毛; 叶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叶舌 发达, 作 圆拱形 突出, 高 1 一 1.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 米, 微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 8 厘米, 宽 4 一 9 毫米, 基部广 楔形, 两 面均无 毛, 次脉 (2 —) 3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细 锯齿。 花枝 未见。 齊期 5 — 7 月。 产 丽江、 维西; 生 于海拔 3000 — 3800 米的 云杉、 冷杉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玉 龙山。 笋略带 苦味, 可 食用; 秆劈篾 或编织 农具、 家具, 原竹作 围篱。 39. 泸 水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阿罢 (福 贡傈 僳语) Fargesia lushuiensis Hsueh et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竹子研 究汇刊 (1996)*. Borinda lushuiensis (Hsueh et Yi) Stapleton (1998) . 秆高 3 — 5 米, 直径 8 — 10 毫米, 节间长 14 一 28 (32) 厘米, 圆 筒形, 但分 枝一侧 之基 部扁平 或具浅 沟槽, 幼时被 白粉, 平滑, 纵向 细肋不 明显, 秆壁厚 1.5 — 3. 2 毫米, 
图版 27 1 一 3. 玉龙 山箭竹 Fargesia yulongshanensis Yi, 1. 秆的 一段,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 flora (Keng) Yi, 4 . 秆箨, 5.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118  云南 植物志  内壁 平滑; 箨环 隆起; 秆环隆 起乃至 显著隆 起呈圆 脊状;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 每节分 2 — 9 枝, 枝 与秆以 30 — 40 度 的夹角 开展, 直径 1.5 — 3 毫米, 有 时在被 枝箨所 包裹部 分还具 白粉, 枝环极 隆起, 节间 中空; 秆箨 早落, 革质, 长三 角形, 短于其 节间, 先端 长三 角形, 背部无 毛或被 稀疏短 硬毛,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截 形, 紫色, 无毛, 高 1 一 1.5 毫米, 箨片位 于秆下 部箨者 直立, 上部者 外翻, 三 角形或 三角状 线形, 无毛, 但腹面 基部微 粗糙,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等宽, 不易自 箨鞘上 脱落, 边 缘常 内卷。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3 — 4 厘米, 紫 绿色, 无毛, 纵向 脉纹微 明显, 上部 纵脊极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5 — 2. 5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7. 6 — 11. 2 厘米, 宽 6 — 11 毫米, 先 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无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略 明显, 叶 缘近于 平 滑或微 粗糙。 花枝 未见。 产 泸水; 生于 1780 米 山腰。 模式 标本采 自泸水 鲁掌。 13. 玉 山竹属 Yushania Keng f. 灌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柄 细长, 长 者可达 20 — 25 厘米, 前后两 端及中 部 粗细均 一致, 直径在 1 厘米 以内; 节间长 5 — 12 毫米, 实 心或少 数种可 中空, 在横剖 面 上常可 见有通 气道。 秆 散生, 稀可 斜倚; 节间圆 筒形, 但 在有分 枝的一 侧之基 部有时 微扁; 髓呈锯 屑状, 偶可 为层片 状或笛 膜状; 箨环 隆起, 秆 环不明 显或微 隆起, 秆每节 具 1 芽, 贴秆 而生。 秆每节 1 分枝或 数枝, 当为 1 枝时, 其 直径或 与秆近 等粗, 如为数 枝时, 则 直径远 较秆为 细弱, 而且 各枝近 等粗, 有时秆 下部节 1 分枝, 而上部 则分数 枝。 秆箨 宿存或 迟落, 革 质或软 骨质。 每小 枝具数 叶或十 余叶, 叶片 小型或 大型, 小横 脉通常 明显。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总 状或圆 锥状, 生于具 叶小枝 顶端, 花序 分枝腋 间常具 小瘤状 腺体, 下方通 常托有 微小的 苞片。 小穗柄 细长, 有 时其腋 间亦具 小瘤状 腺体, 基 部有时 也托以 苞片; 小穗含 2 — 8 (14) 枚 小花, 圆 柱形, 紫 色或紫 褐色, 顶端 小花常 不孕;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之上 及各花 之间, 其节 间被短 粗毛, 并 在顶端 膨大, 边 缘具纤 毛; 颖 2, 第一颖 较小, 1 一 5 脉, 第 二颖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3 — 9 脉;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锐尖或 渐尖, 7 — 11 脉; 内桴等 长或略 短于其 外稃, 背部具 2 脊, 先 端裂成 2 小 尖头或 微凹; 鳞被 3, 膜质,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丝 细长, 花药 黄色; 子房纺 缍 形或椭 圆形, 花柱 很短, 柱头 2 或稀可 3, 羽 毛状。 颖 果长椭 圆形, 在 近内桴 一面有 纵沟, 顶端 微凹或 具宿存 花柱。 根据 《中 国植 物志》 和有关 专著, 本 属约有 60 余种, 分布在 亚洲东 南部及 非洲, 但分子 系统学 的研究 结果表 明非洲 的种类 地位较 特别。 我 国约有 50 — 60 种, 云南有 28 种, 本 志记载 其中的 27 种。 本属模 式种为 玉山竹 Y. niitakayamensis (Hayata) Keng f . , 产于台 湾中央 山脉的 玉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认 为该种 广布于 云南, 有误。 《名 录》 还记 载云南 有短锥 玉山竹 Y. brevipaniculata (Hand. — Mazz. ) Yi ( Arundinaria brevipaniculata Hand. —Mazz. ) , 待 查考。 石棉 玉山竹 Y. lineolata Yi 据 称产于 永胜, 本 志暂未 收载。 
禾本科  119  本属与 箭竹属 (Fargesia) 关系 密切, 可能 最终应 合并为 一属。 主要 的形态 学区别 为玉 山竹属 一般秆 柄延伸 较多, 花 序较为 开展, 但 有较多 的过渡 类群。 本 属在横 断山脉 山区的 种类很 丰富, 垂 直分布 在海拔 1000 — 3800 米 地段, 耐寒 力强, 为 高山林 区常见 的 下木, 有 的种类 是大熊 猫的主 要采食 竹种。 分种 检索表  1 (38) 秆每节 5 — 9 分枝或 更多。 2 (5) 箨耳 明显。 3 (4) 节间无 白粉, 箨 鞘近等 长或稍 长于其 节间, 无叶耳 1. 长肩毛 玉山竹 Y. vigens 4 (3) 节下 方被厚 白粉, 箨鞘约 为节间 一半, 叶 耳发达 2. 滇西南 玉山竹 Y. falcatiaurita 5 <2) 箨耳 缺如。 6 (9) 秆柄的 节间有 中空。  7 (8) 节间 无毛, 纵向 细肋较 明显, 髓呈笛 膜状, 箨片 直立, 箨 鞘背被 灰黄色 刺毛, 基 部尤密 3. 海竹 Y. qiaojiaensis 8 (7) 节间具 灰白色 刺毛, 纵向 细肋无 或极不 明显, 髓呈锯 屑状, 箨片 外翻, 箨鞘 背部无 毛或被  极稀 疏刺毛 4. 竹扫子 Y. weixiensis 9 (6) 秆 柄节间 实心。 10 (19) 箨鞘 稍长于 节间或 与之近 等长。 11 (12) 箨 鞘背面 有时密 生深紫 色斑点 5. 兰坪 玉山竹 Y. puberula 12 (11) 箨 鞘背面 无异色 斑点。 13(14) 幼秆节 间无毛 6. 蛮毛 玉山竹 Y. fkxa 14 (13) 幼 秆节间 或其上 部被小 刺毛。 15 (18) 幼 秆节间 密被厚 白粉。 16 (15) 节 间纵肋 明显, 箨鞘背 面疏生 淡黄色 刺毛, 箨舌 深紫色 7. 紫杆 玉山竹 Y. violascens 17 (16) 节间 平滑, 箨鞘基 底密被 黄色或 黄褐色 刺毛, 箨舌不 为紫色 8. 金平 玉山竹 Y. bojieiana 18 (15) 幼秆 的节间 无白粉 9. 粗柄 玉山竹 Y. crassicoUis 19 (10) 箨 鞘短于 节间, 其长度 在节间 的一半 以下。 20 (25) 幼秆 的节间 上部或 至少在 节下方 有毛。 21 (24)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22 (23) 箨鞘软 骨质, 背部 密生深 紫褐色 斑点, 无毛或 仅基部 疏生棕 色刺毛 10. 斑鞘 玉山竹 Y. maculata 23 (22) 箨鞘 革质, 背部无 斑点, 被以或 疏或密 的灰色 小硬毛 或黄褐 色刺毛  11. 蒙自 玉山竹 Y. longiuscula 24 (21) 秆节间 中空, 秆 壁较薄 12. 腾冲 玉山竹 Y. elevata 25 (20) 幼秆节 间无毛 (泡 滑竹 Y. mitisYi 例外 )。 26 (31) 秆高 4 一 7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27 (30) 杆节间 平滑, 实 心或近 实心。 28 (29) 箨鞘背 部密被 棕黑色 刺毛, 无异 色条纹 13. 独龙江 玉山竹 Y. farcticaulis 
• 120 • 云 南植物 志  29 (28) 箨鞘背 面无毛 或偶可 在鞘基 部有黄 褐色贴 生的小 刺毛, 起 初在鞘 背还具 浅黄色 纵条纹  … 14. 光亮 玉山竹 Y. levigate 30 (27) 秆 节间稍 具纵向 细肋, 有 中空, 秆壁厚 2 — 3. 5 毫米 15. 泡滑竹 Y. mitis 31 (26) 秆在 3 米 以下, 直径 不超过 1 厘米。 32 (35) 叶片初 时在下 表面的 基部被 灰白色 柔毛。 33 (34) 秆 直径仅 4 一 6 毫米, 节间圆 筒形, 箨 鞘背面 无毛或 在基部 有或疏 或密的 黄棕色 刺毛, 纵肋 mmM. ••••• 16. 绿春 玉山竹 Y. brevis 34 (33) 秆直径 1 一 1.3 厘米, 节间在 分枝侧 下部微 扁平, 箨 鞘背面 被棕色 或黄色 疣基小 刺毛, 纵肋 m - … 17. 隔界竹 Y. menghaiensis 35 (32) 叶 片两面 无毛。 36 (37) 秆节间 中空, 每节分 5 — 9 枝; 箨 鞘边缘 无纤毛 18. 亮绿 玉山竹 Y. laetevirens 37 (36) 秆 节间实 心或几 实心, 每节分 8 — 30 枝; 箨鞘边 缘无纤 毛或起 初生有 短纤毛 19. 多枝 玉山竹 Y. multiramea 38 (1) 秆每节 1 分 枝或秆 下部节 1 分枝 而秆中 部以上 3 — 5 分枝。 39 (48) 箨耳 明显。 40 (45) 幼 秆在节 下方有 毛被。 41 (42) 叶 片下表 面无毛 20. 草丝竹 Y. andr(^>ogonoides 42 (41) 叶 片下表 面被灰 白色硬 毛或短 柔毛。 43 (44) 秆每 节仅具 1 分枝; 叶耳及 鞘口缝 毛缺如 21. 棱纹 玉山竹 Y. grammata 44 (43) 秆下 部每节 1 分枝, 上部 各节为 3 (5) 枝; 叶 耳和缝 毛显著 22. 滑竹 Y. polytricha 45 (40) 幼 秆节间 无毛。 46 (47) 箨鞘背 面密被 长刺毛 或疣基 小刺毛 23. 黄壳竹 Y. straminea 47 (46) 箨鞘背 面无毛 … 24. 文山 玉山竹 Y. oblonga 48 (39) 箨 耳缺如 或仅有 小突起 代之。 49 (50) 箨鞘背 面无毛 或仅在 基部被 灰色至 淡黄色 小刺毛 25. 盈江 玉山竹 V. glandulosa 50 (49) 箨 鞘背面 被或疏 或密的 刺毛。 51 (52) 节间 无毛,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2 — 4 条长 2 — 10 毫米 的璲毛  26. 少枝 玉山竹 Y. pauciramificans 52 (51) 节间 幼时上 部具灰 黄色小 硬毛, 鞘口缝 毛缺如 27. 绥江 玉山竹 Y. suyiangensis  1. 长肩毛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实竹 (保山 ) Yushania vigens Yi ( 1986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 1991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 柄长达 50 厘米, 具 24 — 48 节, 节间长 2. 5 — 13 (—18) 毫米, 直径 6 — 11 (14) 毫米, 实心。 秆高 2. 5 — 5. 5 (7) 米, 直径 1.2 — 3 厘米; 节间高 20 — 23 厘米, 最长可 达 28 厘米, 基部 节间长 3. 5 — 7. 5 厘米, 圆 柱形, 绿色, 偶有 淡黄色 条纹, 无毛, 平 滑, 实 心或几 实心; 箨环 明显, 有时 具箨鞘 基部残 留物; 杆环 平坦, 较箨环 为低, 或在 分 枝节上 与箨环 等高,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光亮。 秆芽 卵状三 角形, 两侧有 硬毛, 边缘 密生 黄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9 枝, 枝 上举或 斜展, 长 60 厘米,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紫 红色或 紫色, 密被 棕黑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近等 长或稍 长于其 节间, 下 
禾本科  121  半部软 骨质, 上半部 革质, 背面在 下方密 被棕色 或棕黑 色刺毛 (被 覆盖的 三角形 小区无 毛), 中 上方疏 生棕色 刺毛, 纵肋 明显, 顶端两 侧有长 缝毛, 边缘初 时密生 棕色小 刺毛; 箨耳深 紫色, 三角 形或椭 圆形, 边 缘密生 向上且 弯曲之 缝毛, 箨舌深 紫色, 圆 拱形, 下 延, 边缘 初时密 生长约 1 毫米之 纤毛, 包括 毛长在 内高约 3 毫米, 箨片 直立或 外倾, 线 状披 针形, 无毛, 宽 3 — 4 毫米, 纵 向脉纹 明显, 皱 折或不 皱折, 边 缘近于 平滑, 常内 卷。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3. 8 — 4. 7 厘米, 边 缘常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7 — 9 条 淡黄色 缝毛, 后 者长为 4 一 9 毫米, 直立或 上部微 弯曲; 叶 舌微作 拱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2 — 3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5 — 9 厘米, 宽 1 一 1.6 厘米,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次脉 5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叶缘 有针芒 状小锯 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产保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950 — 2500 米的山 箐之常 绿阔叶 林下。 2. 滇西南 玉山竹 (新拟 ) 图版 28: 10-11 粉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小油竹 (腾冲 ) Yushania falcatiaurita Hsueh et Yi (1986)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 中国植 物志 (1996)*. 秆柄 节间长 2.5—15 毫米, 直径 5 — 7 毫米, 实心。 杆高 2 — 2. 5 (—3.5) 米, 直 径 8 — 12 (-15) 毫米; 节间长 20 — 2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6. 5 厘米, 在具 芽或有 分枝的 一侧之 节间下 半部扁 平并有 纵脊和 沟柄, 节下 方被厚 白粉, 平滑 或微有 纵向细 肋, 秆壁 很厚, 空 腔极小 或近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常 有箨鞘 基部残 留物; 秆环平 坦或在 分 枝节微 隆起; 节内高 3 — 6 毫米。 杆芽长 圆形, 两侧有 白粉, 边缘生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5 枝, 枝 斜展, 最 长可达 60 厘米, 直径 1 一 4 毫米。 秆箨 迟落, 软 骨质, 约 为节 间长度 之半, 先端圆 拱形, 背 面有灰 色至灰 黄色小 刺毛, 纵肋在 上半部 明显, 在下 部微明 显或不 明显, 边缘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镰形, 不 等大, 边 缘具长 2 — 7 毫米 黄 褐色的 缝毛; 箨舌 低矮, 微下凹 或微圆 拱形, 高 0.5 — 1 毫米; 箨片 外倾, 线 状披针 形, 无毛, 边缘 平滑。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2. 8 — 4. 5 厘米, 无 毛或两 侧初时 有灰色 小 硬毛,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叶耳 发达, 镰形, 紫色, 边缘具 弯曲或 劲直黄 褐色长 4 一 7 毫米呈 放射状 开展的 缝毛; 叶 舌截形 或近圆 拱形, 高 0.5~0.7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2 —) 4 一 8. 5 厘米, 宽 5 — 13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近圆 形或阔 楔形, 无毛, 次脉 3 — 5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缘 具小锯 齿而略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5 — 6 月 。 产 盈江、 腾冲; 生 于海拔 171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秆 劈篾供 编织竹 器用。 3. 海竹 (巧家 ) Yushania qiaojiaensis Hsueh et Yi ( 1986)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植 物志 (1996)*. 3a. 海竹 (原 变型) 图版 28: 1—9 f. qiaojiaensis 秆柄长 15 — 40 厘米, 直径 5 — 7 毫米, 节间长 2 — 10 厘米, 空 腔小, 髓呈笛 膜状。 
122  云 南植物 志  cm  图版 28 1 一 9. JSft Yushania qiaojiaensis Hsueh et Yi f . qiaojiaensis, 1. 花枝, 2. 秆柄及 秆基, 3. 秆箨, 4. 具叶 小枝, 5. 叶片, 6. 雌蕊, 1. 内 外稃, 8. 鳞被, 9. 颖; 10-11. 滇西南 玉山竹 Y. falcatiaurita Hsueh et Yi, 10 . 秆的」 段, 11. 秆箨。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23  秆 散生, 直立, 高 0.5~0.6 米, 直径达 0.4 厘米, 节间最 大可达 11 厘米, 圆 筒形, 但. 在分 枝一侧 的基部 扁平,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纵向 细肋较 明显, 秆壁厚 1—1.5 毫米, 髓呈笛 膜状, 箨环 明显, 秆环 平坦或 在分枝 之节微 突起而 与箨环 等高; 节 内长约 1.5 毫 米, 向下渐 变细。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为 5 — 6 枝, 直立, 枝下 部数节 间常有 角棱, 直径 1 一 1.5 毫米。 秆箨 早落, 厚 纸质, 长三 角形, 短于其 节间, 背面 被灰黄 色向下 之刺毛 (在基 部毛尤 密), 纵肋 明显, 箨耳 缺如; 箨舌近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直 立, 线状三 角形, 长约 7 毫米, 宽 1.5 毫米, 无毛, 基部不 收縮, 每 小枝具 (1) 2-3 叶; 叶鞘长 1.2 — 3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1 一) 3 — 5 条劲 直或 弯曲长 1 一 2 毫米之 灰黄色 璲毛; 叶 舌截形 或有不 整齐的 裂刻, 紫 褐色, 无毛, 高 约 0.5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7-3.2 (5) 厘 米, 宽 3 — 5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上表 面有灰 白色疏 柔毛, 下 表面灰 白色, 无毛, 次脉 2 或 3 对, 小 横脉较 清晰, 叶缘 之一侧 小锯齿 细密, 另一侧 之小锯 齿稀疏 而近于 平滑。 花枝 具叶, 真 花序, 圆 锥状, 开展, 生于具 叶小枝 顶端; 花 序轴 扁平, 具短 硬毛; 小穗柄 纤细, 长 1 一 1.5 厘米, 被 微毛; 小穗长 1 一 1.5 厘米, 含 小花 3 — 4 朵, 紫色, 顶 端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3 — 5 毫米, 扁平, 被 微毛, 上部尤 密; 颖 2, 第一颖 狭长三 角形, 长 5 — 8 毫米, 先 端具长 尖头, 第二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先端 芒状; 外桴披 针形, 纸质, 具芒, 背被短 硬毛而 粗槌, 边缘具 纤毛; 内 稃短于 外稃,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先端 2 裂, 密 被毛; 鳞被 3, 宽三角 形, 边缘具 纤毛;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5 月。 产 巧家; 生 于海拔 3100 米的 次生性 高山草 甸上。 模式 标本采 自巧家 药山。 3b. 裸 箨海竹 (变型 ) f. nuda Yi (1990); 中国 植物志 (1996). 本变型 与原变 型主要 区别为 秆高达 2 (3.1) 米, 直径达 1.5 厘米, 箨 鞘背面 无毛。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2050 米 的沼泽 地之草 甸上。 模式标 本采自 永善蒿 枝坝。 笋 可食; 秆蔑性 柔韧, 劈篾 可供编 织竹器 之用。 4. 竹扫子 (维西 ) Yushania weixiensis Yi (1986)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Fargesia weixiensis (Yi) Z. Y. Li et D. Z. Fu.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秆柄长 20 — 50 厘米, 直径 7 — 10 毫米; 节间长 3 — 16 毫米, 中 空直径 3 — 4 毫米, 淡 黄色, 无毛, 干后具 明显的 纵棱。 秆 散生, 直立, 高 1 一 2 米, 直径 3 — 10 毫米; 节 间长 18 — 2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8 — 10 厘米, 中空, 圆筒 形或在 分枝一 侧的基 部微扁 平, 幼 时微被 白粉, 具灰 白色小 刺毛, 无纵细 线棱纹 或极不 明显, 秆 壁厚约 2 毫米, 髓 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有时在 初时具 黄褐色 向下的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在 分枝之 节微隆 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边缘具 灰白色 纤毛。 秆 每节为 3 — 5 (-7) 分枝, 枝梢微 下垂, 基部 贴秆, 直径约 1 毫米。 笋紫 红色, 无毛或 稀具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 圆形, 背面无 毛或极 稀具黄 褐色小 刺毛, 纵肋及 在鞘上 部的小 横脉均 明显, 边缘 通常平 滑;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 截形或 圆弧状 突出, 不易自 箨鞘上 脱离; 箨片 外翻。 小 
124  云 南植物 志  枝具 3 — 4 (-5) 叶; 叶鞘长 1.2 — 2. 7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长 1 一 2 (4) 毫米 淡黄色 至黄褐 色弯曲 缝毛; 叶 舌截形 或弧状 突出,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质薄, 无毛, 长 3. 4 — 7 厘米, 宽 3 — 6 毫米, 下 表面灰 绿色, 先端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次脉 2 或 3 对, 小横脉 明显, 叶缘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维西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200 — 3200 米的云 南松或 高山栎 林下。 5. 兰坪 玉山竹 (怒江 竹类) 图版 29: 1-2 劳什子 (兰坪 白语) Yushania puberula Hsueh et C. M. Hui (1996, printed as "1994") * ( " pubenula")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假 鞭长约 50 厘米; 秆高 3 — 4 米, 直径 1 一 1.3 厘米, 节间长 20 — 25 厘米, 实心, 幼 时被灰 绒毛, 上部 尤密, 纵棱纹 明显; 箨环 隆起, 秆环 较平; 分枝 多数, 纤细。 秆箨 宿存; 箨鞘 革质, 长于 节间, 背 面疏被 刺毛, 有 时密被 深色斑 点, 边缘 纤毛不 发达, 鞘 口两肩 略高, 各具数 枚长约 10 毫米的 缝毛, 纵脉纹 明显, 小 横脉不 发育; 箨 舌高约 2 毫米, 鞘口 两肩具 缝毛; 叶 舌高约 1 毫米, 口 部具短 纤毛; 叶 片长 5 — 8 厘米, 宽 5 — 8 毫米, 侧脉 2 — 3 对, 小横脉 清晰。 产兰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650 米的 云南松 林下。 6. 蛮毛 玉山竹 (中 国植 物志) 弯毛 玉山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滑竹 (绿春 ) Yushania flexa Yi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可超过 37 厘米, 直径 6 — 10 毫米, 节间长 (3) 7 — 12 毫米, 实心。 秆散 生, 直立, 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间长 25 — 30 (-40) 厘米, 秆基 部节间 长 3 — 6 厘米, 圆 柱形, 无毛, 幼时节 下方有 一圈厚 白粉, 纵向 细肋稍 明显, 空 腔很小 而近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较 狭窄; 秆环微 隆起或 在分枝 之节稍 肿起; 节内高 4 一 6 毫米。 秆芽 卵状长 圆形, 近 边缘处 生有灰 色至灰 黄色小 硬毛, 边缘生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8 枝, 枝 簇生, 上举, 直径 1 一 4 毫米。 笋淡黄 绿色, 密被弯 曲疣基 刺毛; 秆箨 宿存, 三角状 长 圆形, 革质, 短于其 节间, 上 部短三 角形, 顶端两 肩有时 高起, 背面密 被贴伏 弯曲棕 色疣基 刺毛, 纵肋 较粗而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无 缝毛或 有时两 侧各具 1 一 3 条长 2 — 3 毫 米直立 之棕色 缝毛, 箨舌下 凹或斜 截形, 高 (1) 2 — 3 毫米, 边缘两 侧有时 具少数 纤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宽 2 — 4 毫米, 基底 较箨鞘 顶端为 窄, 边 缘有小 鋸齿, 易 脱落。 小枝具 4 一 6 叶; 叶 4. 5 — 7 厘米, 紫 色或紫 绿色, 纵肋明 显, 上部 纵脊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璲毛或 偶见于 1 或 2 条褐色 璲毛; 叶舌 拱形,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叶柄长 2 — 3 毫米, 常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干后微 皱, 长 7. 5 — 15. 5 厘米 , 宽 1.2 — 2.1 厘米,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基部 楔形, 次脉 3 — 5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 缘之一 侧有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9 月 。 产 澜沧、 绿春; 生 于海拔 2100 — 2250 米的 山顶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绿春。 秆劈篾 供编织 家具和 农具。 
禾本科  125 •  7. 紫秆 玉山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紫花 玉山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扫把竹 (丽江 ), 扭翁 (藏语 ) Yushania violascens (Keng)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Arundinaria violascens Keng ( 1936); Sinarundinaria violascens (Keng) Keng f . (1948); Fargesia violascens (Keng) Z. Y. Li et D. Z. Fu,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秆柄长 18 — 60 厘米, 直径 5 — 11 毫米; 节间长 6 — 23 毫米, 实心。 杆 散生, 直立, 高 1.5 — 2 米, 直径 5 — 10 毫米; 节间长 15 — 28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8 厘米, 中空小 或有 时近于 实心, 圆 筒形, 幼 时密被 白粉, 又在节 间上部 疏生白 色或黄 褐色小 刺毛,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2 — 4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初时有 时具淡 黄色小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淡 绿色, 边缘 具灰色 纤毛。 秆每 节 通常分 7 或 8 枝, 枝 直立或 上举, 长达 56 厘米, 直径 1 一 2 毫米, 几 实心。 笋 紫绿色 或 紫色, 疏被 黄褐色 刺毛; 秆箨 迟落, 革质, 绿色或 紫色, 带状或 稀长椭 圆形, 长 15 — 35 厘米, 基底宽 2. 5 — 3 厘米, 顶端宽 3 — 6 毫米, 背 面疏生 淡黄色 刺毛, 纵肋明 显, 边缘初 时有小 刺毛, 箨 耳小, 鞘口两 肩各具 3 — 6 (8) 条 弯曲黄 褐色长 3 — 8 毫米 之 缝毛; 箨舌 截形, 深 紫色, 高约 1 毫米, 初时 上缘具 灰色短 柔毛, 箨 片通常 外翻, 稀 可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基 底较箨 鞘顶端 为窄, 腹面 上缘具 灰色短 柔毛; 边 缘具小 锯齿略 粗糙。 干后常 内卷。 小枝具 2 (4) 叶, 叶鞘长 (2.1) 4 — 7 厘米, 紫色, 无毛, 边缘生 黄褐色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长为 1 一 2. 5 毫米淡 黄褐色 弯曲之 缝毛; 叶 舌 截形, 淡 绿色, 高约 1 毫米; 叶柄 长不及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无毛, 长 4. 5 — 8. 5 厘米, 宽 5 — 9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明显, 叶缘 具小锯 齿略粗 槌或一 侧近于 平滑。 总状 花序长 4 一 7 厘米, 含 3 — 5 枚 小穗, 花序 下方被 叶鞘所 包裹, 花 序分枝 直立, 平滑, 长 4 一 14 毫米, 小穗 含 5 — 9 枚 小花, 长 2. 7 — 4 厘米, 深 紫色, 小穗轴 节间长 4 毫米, 上端渐 粗并在 顶端生 有 柔毛; 颖渐尖 (第一 颖甚至 呈尾尖 或稀可 先端为 钝圆头 ), 上方具 微毛或 有时为 无毛, 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具 (1) 3 — 5 脉, 第 二颖长 7 — 11 毫米, 具 7 — 9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具 芒尖, 遍 体生微 毛乃至 粗糙, 具 9 脉, 透 光下视 之有小 横脉, 第 一 外稃长 12 — 15 毫米, 基盘密 生长为 1 毫米的 毛茸; 内稃长 9 一 10 毫米, 先端具 2 齿 裂, 生 微毛, 脊上 向先端 生有硬 纤毛; 鳞 被长约 2 毫米, 前方 2 片呈半 卵形, 后方 1. 片 窄披 针形, 边缘 生纤毛 而呈流 苏状, 基部具 脉纹, 花药长 5 — 6 毫米, 黄色; 子 房作纺 锤形, 长约 2 毫米, 向上 渐细为 (2) 3 (4) 枚 极短的 花柱, 柱头羽 毛状, 长约 3 毫米。 笋期 6 — 7 月。 花期 4— 5 月。 产 宁蒗、 丽江、 鹤庆、 漾濞、 永胜、 昭通; 生 于海拔 2440 — 3400 米的 地带。 四川 西 部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鹤庆。 8. 金平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9: 3—5 毛竹、 滑竹 (金平 ) Yushania bojieiana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2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9 1—2. 兰坪 玉山竹 Yushania puberula Hsueh et C. M. Hui, 1. 地下茎 及秆、 枝叶, 2. 秆箨; 3—5. 金平 玉山竹 Y. bojieiana Yi, 3. 秆箨, 4.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5.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27  (1996)* . 秆柄长 15 — 50 厘米, 直径 8 — 12 毫米; 节间长 0.5 — 1.5 厘米, 实心, 秆 散生, 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1.5 厘米, 直立; 节间长 23 — 25 (-32)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6 — 10 厘米, 圆 柱形, 幼时 被白粉 及节下 有棕色 刺毛, 平滑, 秆 壁厚, 中 空直径 1.5 — 4 (一 5)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明显; 秆 环平坦 或在分 枝节微 隆起; 节内高 3 — 6 毫 米。 秆 每节分 6 — 8 枝, 枝与 秆常呈 40 度夹角 开展, 长达 1 米, 直径 1 一 4 毫米。 笋紫 红色, 疏 被黄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稍 短于其 节间, 薄 革质, 长三 角形, 先端三 角形, 背 面的基 底密被 黄色或 黄褐色 刺毛, 其余 部分疏 生黄色 刺毛, 纵肋极 显著, 小横脉 明显, 上部边 缘密生 黄色或 黄褐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或初时 生有淡 黄色直 立长达 3 毫米之 缝毛, 但以后 脱落; 箨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初时生 纤毛; 箨 片线形 或线状 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长 2 — 5 厘米, 无毛或 偶在基 部生有 黄色小 剌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3 — 7 (-9) 条长达 6 毫米劲 直或微 弯曲之 灰黄色 缝毛;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 片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4. 3 — 9.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无毛, 次脉 4 或 5 对, 小 横脉稍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 金平; 生 于海拔 2150 — 2300 米的缓 坡地, 黄壤, 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金平分 水岭。 9. 粗柄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花 斑竹、 实心竹 (新平 ) Yushania crassicollis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26 — 62 厘米, 直径 1.1 一 2 (-2.5) 厘米, 节间长 0.4 — 2 厘米, 实心。 秆 散生, 直立, 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间长 15 — 20 (-24) 厘米, 基 部节间 长约 7 厘米, 圆 柱形, 无 白粉, 初 时被灰 色或淡 黄色疣 基状小 刺毛, 实心 或有时 具小的 中空; 箨环 隆起, 初时密 生黄色 或灰色 向下的 刺毛, 秆环 隆起呈 圆脊状 或在分 枝节肿 起;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圆状卵 形或长 卵形, 边缘具 纤毛。 杆 每节分 6 — 11 枝。 枝 上举, 长达 123 厘米, 直径 1 一 5 毫米, 有 明显的 1 一 3 粗 壮枝, 均可 再分次 生枝, 幼 时节间 上部有 明显的 灰色小 硬毛而 粗糙, 实心, 枝的箨 环生有 向下之 灰色小 刺毛。 笋绿 色, 但后 期为暗 紫色, 密 被灰色 或紫色 不规则 贴生的 瘤基状 刺毛, 边缘有 淡黄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于 节间, 长三 角形, 先 端长三 角形, 背 面密被 黄色或 淡黄褐 色不规 则贴伏 的疣基 状刺毛 (鞘 基部毛 更密, 但毛向 上非贴 伏), 毛落 后留有 疣基, 纵肋 明显, 小横 脉不 发达, 边缘有 黄褐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常 高起, 各具 3 — 7 条长 2 — 7 毫米 灰白色 直立之 璲毛; 箨舌 下凹,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外翻或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常 内卷或 皱褶, 边 缘有小 锯齿。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淡 绿色, 边 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侧各有 3 — 5 条长 1.5 — 3 毫米 劲直或 微弯曲 之灰色 缝毛; 叶 舌几近 于无, 高约 0.1 毫米, 截形, 无毛,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 — 11 厘米, 宽 5 — 13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 脉 2 — 4 对, 小横脉 组成长 方形, 明显, 边 缘具小 鋸齿而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128  云南 植物志  产 新平; 生 于海拔 2450 — 260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新平哀 劳山。 笋可 食用; 秆劈 篾作编 织用。 10. 斑鞘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冷竹、 箭竹 (四川 ) Yushaniamaculata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prosyn.;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Fargesia maculata (Yi) Z. Y. Li et D. Z. Fu (1994). 秆 柄长达 40 厘米, 节间长 3 — 10 毫米, 直径 5 — 10 毫米。 秆高 2 — 3. 5 米, 直径 0.8 — 1.5 厘米; 节间长 30 (—4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密 被 白粉, 具灰 色或淡 黄色小 刺毛,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2 — 3 毫米, 髓呈鋸 屑状, 箨 环 隆起, 初时密 生棕色 刺毛; 秆环 平坦或 在分枝 之节微 隆起; 节内高 4 一 9 毫米。 秆芽 长 椭圆状 卵形, 初时有 白粉, 边 缘密生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7 — 12 枝, 枝直 立或斜 展, 长达 70 厘米, 直径 1 一 2 毫米。 笋棕 紫色, 密被 棕紫色 斑点, 疏生 黄色小 刺毛; 秆 箨 宿存, 密被深 紫褐色 斑点, 软 骨质, 边缘初 时疏生 棕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具 3 — 5 条长 5 — 10 毫 米劲直 之紫色 璲毛; 箨舌 截形, 高 1 一 2. 5 毫米; 箨片线 状披针 形, 外翻, 宽 1 一 1.5 毫米, 无毛,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4. 5 — 6 厘 米,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侧各具 3 — 5 条长 4 一 7 毫米紫 色直立 缝毛; 叶舌 截形或 微作圆 拱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常有 白粉, 叶片线 状披针 形, 长 9 一 13 (15) 厘米, 宽 9 一 11 毫米, 无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次脉 4 对, 小 横脉细 密而不 清晰。 叶缘初 时有小 锯齿, 后变为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1800) 2700 — 3500 米的 阴坡。 四 川西南 部也有 分布。 秆作 篱笆、 扫帚; 叶和 小枝可 为牛、 羊 饲料。 11. 蒙自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0: 1-11 大滑竹 (蒙自 ) Yushania longiuscula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 柄长达 47 厘米, 节间长 3 — 15 毫米, 直径 4 一 14 毫米, 实心。 秆高 4 一 5 米, 直 径 1 一 2 厘米, 节间长 32 — 35 (—4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米, 圆 柱形, 幼 时 上半部 被稀疏 灰色小 硬毛, 节 下方有 一圈厚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实 心或几 实心; 箨 环 隆起, 秆 环微隆 起或在 分枝节 隆起, 与 箨环近 等高; 节内高 5 — 6 毫米。 秆芽长 圆形, 两 侧有短 柔毛, 边缘生 灰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8 — 13 枝, 枝 上举, 长达 1 米, 直径 1.5 — 3 毫米, 在各节 下方有 白粉, 基部 的节间 微作三 棱形, 笋 紫色; 秆箨 宿存, 长圆 状三 角形, 革质, 长为其 节间的 1/2 或 更短, 顶端 平整或 偏斜, 背 面具稀 疏的棕 黄色至 棕黑色 刺毛, 纵肋 明显, 边缘上 部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鞘 口缝毛 早落; 箨舌 截形或 下凹,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易 脱落, 无毛。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5. 5 — 7 厘米, 初时 上部有 白粉,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1 一 3 条长 2 — 7 毫 米直立 或微弯 之黄色 缝毛; 叶舌 截形或 下凹,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3 — 4 毫米, 下 表面在 初时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长 7. 2 — 19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无 
禾本科  129  图版 30 1 一 11. 蒙自 玉山竹 Yushanialongiuscula Yi, 1. 秆的一 段,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 花枝, 5. 颖, 6. 小花, 7. 外稃, 8. 内稃, 9. 轔被, 10. 雄蕊, 11. 雌蕊; 12—14. 独龙江 玉山竹 Y. farcticaulis Yi, 12. 秆的 一段, 13. 秆 箨, 14.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130  云 南植物 志  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次脉 4 或 5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一 侧具较 稀疏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圆 锥花序 顶生, 排列 疏松, 长 7 — 10 厘米, 无毛, 在分 枝基部 腋间均 有 瘤状小 腺体, 并在 下方具 1 片 易脱落 的小型 苞片, 后者 以后能 细裂而 边缘有 纤毛; 小 穗 柄微呈 波状, 无毛, 有 纵棱, 长 1.8 — 5 厘米, 小穗紫 红色, 含 4 一 10 枚 小花, 长 2 — 4 厘米, 直径 3. 5 — 5 毫米, 顶 生小花 不孕; 小穗轴 节间长 3. 5 — 5 毫米, 上 部被灰 白色短 柔毛, 顶端呈 杯状, 其 边缘生 灰白色 纤毛; 颖长 圆状三 角形, 纸质, 无毛, 先端 渐尖, 第 一颖长 4 一 8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8 — 12 毫米, 具 5 — 7 脉; 外 桴长圆 状三 角形, 宽大, 先端 渐尖,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10 — 14 (-16) 毫米; 内桴长 6 — 9 毫 米,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宽 1 一 1.5 毫米, 无毛, 先端 钝而微 2 裂; 鳞被 3, 披 针形, 边缘 初时有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6 毫米; 子 房椭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无 毛, 长 1 一 2 毫米, 花 柱顶生 2 枚羽 毛状之 柱头。 果实 未见。 笋期 8 月。 花期 10 — 12 月。 产 蒙自; 生 于海拔 2100 — 2800 米的 石砾、 栲 树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老 寨乡。 12. 腾冲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滑竹 (腾冲 ) Yushania elevata Yi ( 1986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 1991 )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12a. 腾冲 玉山竹 (原 变种) var. elevata 杆 柄长达 70 厘米, 直径 8 — 14 毫米; 节间长 4 一 18 毫米, 实心。 秆 直立, 高 4 一 7 米, 直径 1.4 一 3 (—6) 厘米, 节间长 24 — 43 (-6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 米, 圆 筒形, 但 在分枝 一侧的 基部扁 平并具 纵脊, 幼秆 在节下 方有时 具棕色 刺毛, 平 滑, 空腔 较小, 杆壁厚 4 一 8 毫米, 但 具分枝 的节间 常近于 实心, 髓呈锯 屑状; 箨环初 时 有向下 之棕色 刺毛; 秆环微 隆起至 隆起; 节内高 3 — 4 毫米, 向 下逐渐 变细, 秆芽卵 形, 两 侧及边 缘密生 灰色小 刺毛。 秆 每节分 10 — 20 枝, 枝长达 1.2 米, 斜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节间实 心或几 实心。 笋绿 紫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箨环 迟落, 长三 角形, 革 质至软 骨质, 短于其 节间, 背面 除被覆 盖的三 角形小 区外均 密被黄 褐色毡 状刺毛 (基部 尤密 ), 纵肋 明显, 边缘密 生棕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有 时箨鞘 先端两 侧耸起 而呈箨 耳状, 耸 起部分 之边缘 初时生 缝毛, 后 脱落; 箨 舌下凹 或稀可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4 一 6 叶; 叶鞘长 2 — 3. 6 (5.5) 厘 米,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缝毛或 鞘口两 肩偶有 2 或 3 条长 0.5 — 1 毫米 棕色直 立之 璲毛; 叶舌 下凹,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 5 — 9. 5 厘米, 宽 4. 5 — 9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2 或 3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云南 西部。 常见 于海拔 2000 — 2300 米的 沟谷溪 两岸, 阔 叶林或 云南松 林下。 模 式标本 采自腾 冲瑞滇 林场。 12b. 山竹 (变种 ) 马巴地 (傈 僳语) 
禾本科  131  var. pianmaensis Hsueh et R. Y. He ( 1994) * . 与原 变种区 别在于 叶片较 宽大, 长达 12 — 18 厘米。 产泸水 片马, 海拔 2100 米, 成片 散生。 13. 独龙江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斯满 (贡 山傈 僳语) Yushaniafarcticaulis Yi (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Fargesiafarcticaulis (Yi) Z. Y. Li et D. Z. Fu,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13a. 独龙江 玉山竹 (原 变种) 图版 30: 12—14 var. farcticaulis 秆柄长 20 — 70 厘米, 直径 5 — 10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高 4 一 7 米, 直径 1_2厘 米, 直立; 节间长 32 (4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5 — 20 厘米, 圆 柱形, 实心或 几实心 (全秆 包括顶 端之节 均如此 ), 无毛, 亦无 白粉, 干 后常有 紫色小 斑点, 平滑, 无 纵向细 肋; 箨环 隆起, 初时有 黄棕色 刺毛; 秆环 平坦或 隆起, 节内高 2 — 5 毫米。 秆芽 卵形至 长 卵形, 近 边缘处 及边缘 具灰黄 色至黄 褐色小 刺毛。 秆每节 多枝, 枝条 细瘦, 与秆作 35 — 40 度 的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2 (-2.5) 毫米。 笋墨 绿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边 缘密生 棕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箨 鞘约为 其节间 长度的 1/2 — 3/5,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顶 端 渐尖, 背面密 被棕色 至棕黑 色刺毛 (上 半部 尤密, 但被覆 盖之一 侧通常 无此刺 毛), 纵肋 明显, 小横 脉不明 显或在 上半部 明显, 边缘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具 少数长 2 — 6 毫 米黄色 至黄褐 色劲直 而极易 脱落之 缝毛; 箨舌 圆拱形 或截形 或偶可 微凹, 无毛,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幼时具 纤毛, 以后 微作裂 刻状;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 翻, 无毛,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幼时具 纤毛, 以 后具小 锯齿。 小枝具 4 一 6 叶; 叶鞘长 3. 2 — 4. 2 厘米, 有 时具灰 褐色小 刺毛, 纵脉 及上部 纵脊均 明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2 或 3 条长 3 — 5 毫 米劲直 或微弯 曲灰黄 色到黄 褐色易 脱落之 缝毛; 叶舌 截形或 稀呈圆 弧形, 无毛, 通常 高不及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长 (5 —) 9 一 15 厘米, 宽 (6 —) 9 一 12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 表面绿 色, 无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具稀疏 的灰白 色柔毛 (沿 中脉则 毛较密 而显著 ),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 脉在下 表面较 清晰, 叶 缘具刺 毛状小 鋸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1900 — 2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笋不能 食用; 秆材最 适宜制 作编织 用的毛 线针。 13b. 福贡 玉山竹 (变种 ) 马撇列 (傈 僳语) var. brevinoda Hsueh et H. R. Zhang ( 1994) * 与 原变种 区别在 于节间 较短, 仅为 18 — 22 厘米。 产福贡 (珠 明林 后山, 模式标 本产地 ); 海拔 2200 米, 散生。 14. 光亮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1: 1-9 实竹 (凤庆 ), 实心竹 (临沧 ), 滑竹 (景谷 ), 油实竹 (昌宁 ) 
132  云 南植物 志  1—9. 光亮 玉山竹 Yushania levigata Yi, 1. 秆的 一段,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 花枝, 5. 颖, 6. 外稃, 7. 内 俘, 8. 雄蕊, 9. 雌蕊; 10—12. 隔界竹 Y. menghaiensis Yi, 10. 秆箨, 11.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12.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33  Yushania levigata Yi ( 1986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 1991 )* ; 中国 植物志 (19%)* . 秆 柄长达 26 厘米, 直径 4 一 8 毫米, 节间长 0.3 — 1.8 厘米, 实心。 秆高 2 — 4. 5 (-6) 米, 直径 1 一 2 (-3)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16 — 25 (-40) 厘米, 杆 基部节 间长 10 — 12 厘米, 圆 柱形, 幼时 有白粉 或仅在 节下方 有之, 无毛, 平滑, 实心 或空腔 极小; 箨环 明显, 无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较箨环 为低, 或 在分枝 节为甚 隆起, 且等 高 或高于 箨环; 节内高 3 — 5. 5 毫米。 秆芽 卵形或 长圆状 卵形, 边 缘密生 纤毛, 枝条在 秆节为 (3 —) 4 一 15 枝, 直立或 上举, 长达 30 (55) 厘米,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淡绿 色或紫 绿色, 有时具 淡黄色 条纹, 无毛或 偶见于 有稀疏 灰色小 硬毛; 秆箨 宿存, 软骨 质, 长三角 形或长 圆状三 角形, 常为 其节间 长度的 2/5 — 1/2, 背部暗 紫色, 有 时亦显 现 淡黄色 条纹, 无毛或 偶见鞘 基部有 黄褐色 贴生小 刺毛, 纵 肋明显 (在基 底中部 则常较 平滑 ), 边 缘初时 密生短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或 下凹, 无毛, 高 0.5~0.8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边缘初 时有微 锯齿。 每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5 — 3. 6 厘米, 边缘无 纤毛或 初时生 有微弱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缝毛或 初时两 侧各有 3 — 5 条淡 黄色长 0.5 — 2 毫米 劲直或 弯曲之 缝毛; 叶 舌近于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7-10 (12.5) 厘米, 宽 (6. 5 —) 9-12.5 (19)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楔形 或阔楔 形, 无毛, 次脉 (3 —) 4 (-5) 对, 小横 脉在扩 大镜下 视之颇 清晰, 叶 缘一侧 有小锯 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长 6. 5 — 31 厘米, 下部节 还可再 生具花 小枝; 总状或 圆锥状 花序, 顶生, 无毛, 由 2 — 12 枚小穗 组成, 长 2. 2 — 7 厘米, 开展, 下部 各分枝 的腋间 有瘤状 腺体, 分枝下 方无苞 片或偶 在花序 下部的 1 或 2 分 枝处生 有小型 苞片; 小 穗柄长 5 — 14 毫米, 直立或 开展, 通常微 波曲, 无毛, 其腋 间无小 瘤状腺 体或仅 存于总 状花序 的下部 小穗柄 腋间, 小穗深 紫色, 含 4 一 8 枚 小花, 长 1.5 — 3 厘米, 直径 1 一 3 毫米; 小穗轴 节间长 3 — 4 毫米, 近 顶端有 时具小 硬毛, 顶 端膨大 而在其 边缘常 密生短 纤毛; 颖 无毛, 先端作 芒状长 渐尖,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3 — 5 脉,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 5 — 9. 5 毫米, 7 — 9 脉; 外桴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10 毫米, 7 — 9 脉, 先 端芒状 渐尖, 近边 缘有小 硬毛或 无毛; 内桴 稍短于 外桴, 顶端 2 齿裂, 生有 笔毫状 毛茸, 脊间宽 0.5-0.8 毫米 并具小 硬毛, 脊 上生短 纤毛; 鳞 被上部 边缘具 纤毛, 前方 2 片菱状 卵形, 长 0.5~0.8 毫米, 后方 1 片 很小; 花药紫 色或淡 黄色, 长 3 — 4 毫米; 子房椭 圆形, 无 毛, 花柱 1, 顶生 2 枚白色 羽毛状 柱头。 颖 果长椭 圆形, 紫色, 具 腹沟, 长 3 — 4 毫米, 直径 0.8 — 1.2 毫米, 顶端 有宿存 花柱; 胚乳 白色。 笋期 9 月。 花期 5 — 9 月; 果期 9 月。 产 临沧、 凤庆、 景谷、 澜沧、 景东; 生 于海拔 2300 — 3000 米 的黄壤 或棕壤 土上的 山 峰箐、 山坡和 山脊。 模式标 本采良 临沧大 雪山。 笋不能 食用; 秆 可供造 纸及编 织用。 15. 泡滑竹 (永善 ) Yushania mitis Yi (1990)* ; 中国 植物志 (19%)* . 秆柄长 (8—) 18 — 40 厘米, 直径 3— 6 (-10) 毫米; 节 间长达 1.5 厘米, 实心。 
134  云 南植物 志  秆高 3 — 4. 5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节间长 (18 —) 27-30 (-45) 厘米, 圆 筒形, 但在 分 枝一侧 的下部 扁平, 通常无 毛或有 时解箨 中的幼 杆具灰 白色小 硬毛, 幼时具 白粉, 纵 向 细肋稍 明显, 秆壁厚 2 — 4 毫米; 箨环等 高于或 在分枝 节低于 箨环, 初时 被少数 刺毛; 秆 环隆起 或在分 枝节甚 隆起,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为 3 — 7, 直径 1.5 — 3.5 毫米, 斜展。 秆箨 早落, 三角状 长圆形 或长三 角形, 革质, 密被 紫褐色 斑块, 长约 为 其节间 之半, 先端三 角形, 背 部疏生 黄色小 刺毛, 纵 肋显著 隆起, 上部 边缘初 时具黄 褐色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璲 毛亦不 见或有 时在两 侧各具 1 条长达 1 厘米之 璲毛; 箨 舌截 形或斜 截形, 高 1.5 — 4 毫米, 箨片在 秆之下 部箨者 直立, 而上 部箨者 外翻, 三角 状披 针形或 线状三 角形, 全缘。 小枝具 3 — 5 (-6) 叶; 叶鞘长 1.8 — 3. 2 厘米, 边缘 初时生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2 — 4 条长 1 一 5 毫米之 缝毛; 叶 舌近拱 形或近 截形, 高约 0.5 毫米, 外叶舌 边缘具 纤毛,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无毛, 初 时常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1.2 —) 4. 2 — 10. 5 厘米, 宽 (2 —) 4 一 8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下表面 稍带灰 绿色, 次脉 (2 —) 3 (-4) 对, 小 横脉组 成长方 格状, 叶 缘具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4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1800 — 2500 米的 坡地, 形成 纯林或 与灌木 作块状 混交。 模式标 本采自 永善蒿 枝坝。 本 种在产 地约有 700 公顷, 年伐 量可达 500 吨。 笋 食用, 每年 春季有 大量鲜 笋和笋 干 问市。 秆材质 柔韧, 供 编织各 种竹器 或造纸 等用。 目前, 永善蒿 枝坝水 库正在 大力养 护本种 竹林, 以便 发挥其 水源涵 养和水 土保持 作用。 16. 绿春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小竹子 (绿春 ) Yushaniabrevis Yi (1986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4. 5 — 20 厘米, 直径 2. 5 — 5 毫米, 实心。 秆高 1 一 2 (-2.5) 米, 直径 4 一 6 毫米, 节间长 20 — 24 (—30)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5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时在 节下方 有宽为 3 — 5 毫米 之白粉 一圈, 平滑, 无 纵细线 棱纹, 几 实心;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坦 或在分 枝之节 隆起而 较箨环 稍高;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淡 黄色, 边缘 具灰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1 一) 3 — 6 枝, 枝长达 35 厘米, 直径 1 一 1.5 毫米, 斜展。 笋 淡 绿色带 紫色;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 圆形,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5, 背面 无毛或 基部有 或密 或疏的 黄棕色 刺毛, 纵肋稍 明显, 边 缘密生 棕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初 时有少 数条 直立之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外倾或 直立, 线 状三角 形或线 状披 针形, 宽 1 一 1.5 毫米, 边 缘通常 平滑。 小枝具 (2 —) 3 — 6 叶; 叶鞘长 2. 2 — 3.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7 — 9 条长 2 — 3 毫米灰 色或灰 黄色直 立之璲 毛, 叶 舌截形 或微呈 拱形, 高约 0.4 毫米, 外 叶舌初 时有灰 白色短 柔毛; 叶柄长 ,1.2 — 2.5 毫米, 无毛或 背面有 灰黄色 柔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8. 2 — 14. 5 厘米, 宽 (6 —) 9 一 13 毫米, 先 端细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表面 无毛或 在沿中 脉两侧 有柔毛 (在 基部 毛尤密 ),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一 侧有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 枝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绿春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禾本科  135  17. 隔界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1: 10 — 12 阿卡 (傣语 ) Yushania menghaiensis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W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7—) 18 — 55 厘米, 直径 3.5—6 (-10)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高 2 — 3.5 米, 直径 1 一 1.3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23 — 26 (-32) 厘米, 秆 基部最 短的节 间长约 8 厘米, 圆 筒形或 在分枝 一侧之 下部微 扁平, 幼 时微有 白粉, 但节 下方一 圈白粉 圈 较厚, 无 纵向细 肋纹, 空 腔小, 秆壁厚 2 — 5 毫米, 髓为鋸 屑状, 箨环 隆起, 较宽; 秆环 平坦, 但在分 枝之节 肿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卵 形至长 卵形, 近边缘 有黄褐 色 硬毛, 边 缘密生 纤毛。 杆 每节分 5 — 20 枝, 枝直 立乃至 斜展, 直径 1.5 — 2 毫米。 秆 箨 宿存, 薄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3 或 1/2, 先 端短三 角形, 两侧 常不 对称, 背 部被棕 色或黄 色贴生 疣基小 刺毛, 纵肋 明显, 小横 脉仅在 上部稍 明显, 边 缘初时 生有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初 时各有 1 一 2 条长 3 — 4 毫米 直立的 灰色璲 毛, 后脱落 变为无 璲毛,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高约 1 毫米; 箨 片三角 线形或 线形, 外翻, 常 弯曲, 无毛, 边缘 内卷。 小枝具 4 一 7 叶, 叶鞘长 2. 7 —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缺 如或 微小, 鞘 口两肩 常各有 3 — 4 条长 1.5 — 4 毫 米黄色 劲直或 弯曲的 缝毛; 叶 舌近截 形, 初时有 微毛, 高约 0.6 毫米, 外叶舌 初时有 柔毛; 叶柄 初时有 柔毛, 长 1.5 — 2. 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 —) 10 — 24 厘米, 宽 (8 —) 14-23 (—31) 毫米, 先端渐 尖, 基部 楔形, 上表面 绿色, 下 表面灰 绿色, 密 被灰色 柔毛, 次脉 4 一 5 脉, 小 横脉不 甚 清晰, 叶 缘具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勐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300 米的 山脊常 绿阔叶 林下。 18. 亮绿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箭竹 (绥江 ) Yushania laetevirens Yi (1990)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17 — 42 厘米, 直径 4 一 7 毫米; 节 间长达 17 毫米, 实心。 秆高 2. 5 — 3. 5 米, 直径 6 — 10 毫米, 节间长 (5 —) 20-30 (-45)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被 白粉。 平 滑, 有 中空, 秆壁厚 1.5 — 2. 5 毫米,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坦或 在分枝 节中稍 肿起; 节内 高 2 — 5 毫米, 向下 变细。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为 5 — 9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长 约为节 间长度 之半, 背面 无毛, 纵肋 隆起而 显著, 边缘 无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截 形或斜 截形, 高 1 一 1.4 毫米; 箨 片线状 三角形 或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宽 1 一 1.3 (-2.5) 毫米, 全缘。 小枝具 3 — 5 (— 9) 叶; 叶鞘 长 2. 2 — 3. 2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叶舌斜 截形, 常被 白粉,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5 —) 7. 5 — 13 厘米, 宽 (0.55 —) 1 一 1.3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 表面深 绿色,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 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稍 清晰, 组 成长方 格状,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 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绥江; 生 于海拔 1300 — 1500 米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绥江板 栗乡。 
136  云 南植物 志  19. 多枝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2: 12-14 黑竹 (新平 ) .Yushania multiramea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5 (-20) 一 55 厘米, 直径 4 一 9 厘米, 节间长 1 一 13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直立, 高 3 — 4 米, 直径 0.5 — 1 厘米; 节间长 24 — 28 (-32)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5 厘米, 圆 柱形, 无毛, 幼时有 白粉, 平滑, 无纵线 棱纹, 实 心或几 实心; 箨环 隆起, 初 时 紫色, 生 有向下 之灰色 刺毛, 后变 为淡黄 褐色而 无毛; 秆环平 坦或在 分枝之 节为肿 起; 节内高 2. 5 — 5 毫米。 秆 芽长圆 形或阔 卵形, 边缘具 纤毛。 秆 每节有 (3 —) 8-30 (一 45) 分枝, 枝 上举或 斜展, 直径 1 一 1.5 (— 2) 毫米, 初时 有白粉 (在 其节 下方尤 密), 各枝 均可再 分枝。 笋紫 绿色;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长约为 节间的 1/3-1/2, 背 面无毛 或有时 具灰色 刺毛, 纵肋很 明显, 腹面 光亮, 先 端短三 角形, 边缘 无纤毛 或初时 生有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无 缝毛或 两侧有 时各具 1 或 2 条长 1 一 8 毫 米 直立灰 璲毛; 箨舌 截形或 下凹;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无 毛, 宽 1 一 2 毫米, 边缘 平滑, 常 内卷。 小枝具 3 — 5 (— 6) 叶; 叶鞘长 2. 4 — 3. 5 厘 米, 初 时鞘上 部有灰 色微毛 及明显 纵脊, 纵肋稍 明显, 边缘 初时有 灰色小 纤毛; 无叶 耳,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劲 直或微 弯曲长 1.5 — 4. 5 毫米 灰黄色 缝毛; 叶舌 截形, 无 毛, 高约 0.3 毫米; 叶柄淡 绿色, 无毛, 长约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4. 5 — 13 厘米, 宽 0.8 — 1.3 厘米,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 部广楔 形或近 圆形, 次 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呈长方 格状, 叶缘 有小鋸 齿而略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新平; 生 于海拔 2320 — 2550 米 棕壤土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新平哀 牢山。 20. 草丝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毛 竹子、 毛 叶子竹 (罗平 ), 管 状箬竹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Yushania andropogonoides (Hand. -Mazz. )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Indocalamus andropogonoides Hand. -Mazz. (192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 Arundinaria andropogonoides (Hand. -Mazz. ) Keng ex Keng f . (1948). 秆柄长 18 — 38 厘米, 直径 3 — 6 毫米; 节间长 (2 —) 8 — 11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高 35 — 110 厘米, 直径 1.5 — 2. 5 毫米, 节间长 12 — 15 (—1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6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在 节下微 粗糙或 微被灰 色至灰 黄色小 硬毛, 微 被白粉 (在节 下方 尤明显 ), 纵 向肋不 发达, 空 腔极小 而近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初时微 被淡黄 褐色向 下贴 伏之小 硬毛; 秆环 隆起, 节内高 1 一 2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秆一般 不分枝 或仅有 少数具 1 分枝, 枝 直立, 长约 15 厘米, 仅具 2 节, 节间长 8 — 10 厘米, 直径 1 一 1.5 毫米, 不再 分枝, 幼 时微被 白粉。 笋 紫色, 无毛, 边 缘密生 黄褐色 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淡黄 褐色, 长 圆形, 背面 无毛, 纵肋略 可见; 箨耳 镰形, 紧 贴 抱秆, 紫色, 长 2.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易 脱落, 边缘具 数条淡 褐色微 弯曲易 脱落的 缝毛, 长 2 — 3 毫米;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三 角状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禾本科  137  纵 肋不甚 明显, 边缘微 内卷, 极易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4.5_7厘 米, 纵 肋不甚 明显, 上部 纵脊极 显著, 边缘无 纤毛; 叶耳椭 圆形, 紫色, 边缘具 数条黄 褐色微 弯曲的 璲毛, 长 3 — 5 毫米, 放射状 开展; 叶舌 截形, 高不及 1 毫米, 上 缘微具 裂缺, 外 叶舌初 时具灰 色至灰 褐色小 硬毛; 叶柄长 2 — 4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厚 纸质, 长 (6 —) 11 一 16 厘米, 宽 (9 一) 14 一 22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广 楔形, 下表 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4 一 7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初 时具灰 白色小 锯齿, 以后 近于 平滑。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8 — 25 厘米, 较 密集, 分枝 单一或 成对, 直立, 光 滑或被 稀疏 纤毛; 小 穗有短 柄或几 无柄, 狭窄, 含 (2 —) 5 — 6 枚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仅为小 花的 一半, 粗糙, 顶端 边缘具 极短的 绢毛; 颖 2 片, 卵状披 针形, 近 等大, 长 6 — 7 毫 米, 淡 黄色, 先端 急尖, 具 7 — 9 脉, 上 端具小 纤毛; 外桴长 10 — 11 毫米, 卵 状披针 形, 先端 急尖, 深绿色 至淡红 绿色, 背面稍 粗糙, 具 9 脉; 内 桴近于 无脉, 上端 边缘具 纤毛; 鳞片 3 片 细小, 膜质, 卵状披 针形, 被长 柔毛; 花药 线形, 长 6 毫米, 淡 白色, 柱头 2 或 3, 长 3 毫米, 短羽 毛状。 笋期 8 — 9 月。 花期 6 月。 产罗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 2300 米 的山脊 林内。 未 见花枝 标本, 然 而根据 Handel-Mazzetti 的原 描述, 其特征 与现在 相同地 点所采 到 的标本 接近, 但现 在的标 本箨鞘 较短, 具易 脱落的 箨耳, 叶片较 宽而与 原记载 有所不 同。 这可 能是本 种笋期 较晚, Handel-Mazzetti 所采 的标本 (Hand. -Mazz. 10141) 是 前一年 的秆箨 (采集 日期为 6 月), 箨耳已 掉落的 缘故; 由于原 描述的 标本为 花枝, 叶 片 较窄, 也属 于正常 变异, 因 此可以 认为采 于同一 地点的 无花标 本就是 此种。 21. 棱纹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箭竹 (威信 ) Yushania grammata Yi (1990)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8—) 20 — 50 厘米, 直径 3. 5 — 5 毫米; 节间 实心。 秆 斜倚, 高 1.5 — 3 米, 直径 4 一 8 (-15) 毫米, 节间长 10 — 14 (-26) 厘米, 圆 筒形, 但 在具芽 或有分 枝一侧 之基部 扁平, 初时在 节下方 具一圈 白粉, 幼时节 间上部 具棕色 疣基小 刺毛, 纵向 细肋 明显而 隆起, 空腔 很小, 秆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明 显而较 细窄; 秆 环平坦 或在分 枝 之节微 隆起; 节内高 3 — 5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仅 1 枝, 直立, 其直 径与 主秆近 相等。 秆箨 宿存, 长于或 稍短于 节间, 革质, 短三 角状长 圆形, 长 6 — 15 厘 米, 宽 1.6 — 2. 5 厘米, 背面 密被棕 色贴伏 的疣基 刺毛, 纵 肋不甚 明显, 边缘密 生棕色 纤毛, 箨耳 较小, 椭 圆形, 易 脱落, 顶端具 2 — 5 条长 2 — 4. 5 毫米之 缝毛; 箨 舌斜截 形, 被 微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外 翻或位 于下部 的秆箨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上表 面基部 被 微毛, 全缘。 小枝具 (4 一) 8 (-14) 叶; 叶鞘长 7 — 12 (-15) 厘米, 无毛 或有时 在 小枝下 部的叶 鞘可具 棕色稀 疏贴伏 的疣基 刺毛, 鞘 上部纵 脊显著 隆起,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缝毛或 偶在两 侧各具 1 或 2 条长 3 — 6 毫米之 缝毛; 叶舌近 截形, 高 1 一 1.5 毫米; 叶柄长 2 — 5 (-6) 毫米, 常被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较 坚韧, 长 16 — 25 厘米, 宽 1.6 — 3. 5 厘米, 下 表面被 灰白色 微毛, 基部 楔形, 次脉 5 — 7 对, 小横 脉成长 方 格状。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 产 威信; 生 于海拔 1270 米的石 灰岩山 坡地, 小片 生长。 模式标 本采自 威信江 西湾。 
138  云 南植物 志  22. 滑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2: 1-11 山竹 (昆明 ), 油竹、 实竹 (保山 ) Yushania polytricha Hsueh et Yi (1986)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 中 国植物 志 (1996)*. 秆柄长 13 — 40 厘米, 直径 3 — 8 毫米; 秆 散生, 高 1 一 2 米, 直径 3 — 8 毫米; 节间 长 13 — 25 (-37)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8 厘米, 圆筒 形或在 分枝一 侧之基 部微扁 平, 实心, 幼 时微被 白粉, 并在节 下有黄 褐色小 刺毛, 表面具 紫色小 斑点, 平滑, 纵细 肋不 发达; 箨环 隆起, 初时 密生向 下之淡 黄褐色 刺毛; 秆环 微隆起 或在分 枝之节 显著隆 起; 节内高 3 — 6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近 边缘微 粗糙, 边缘密 生灰黄 色纤毛 。 秆 之每节 生 1 一 5 小枝, 与秆作 20 — 25 (-30) 度 的夹角 开展, 常有一 枝明显 粗壮, 直径 1.5 — 3.5 毫米, 幼 时常在 节间具 紫色小 斑点。 笋紫 绿色, 密被淡 黄色小 刺毛, 边缘密 生淡黄 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软 骨质, 坚硬, 三 角状长 圆形,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2/3, 背面密 被黄 褐色小 刺毛, 除鞘上 部外, 纵 肋不甚 明显, 边 缘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镰形, 紫 色, 紧贴 抱秆, 边缘具 数条黄 褐色微 弯曲的 缝毛, 长 2 — 4 毫米, 作 放射状 开展; 箨舌 截 形或圆 拱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边缘常 具不整 齐的细 齿裂;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 翻, 下表面 初时微 粗糙, 边缘小 锯齿不 明显。 小枝具 4 一 5 (-6) 叶; 叶鞘长 5. 5 — 10 厘米, 背面 密被黄 褐色小 刺毛, 边缘 密生淡 黄色至 黄褐色 纤毛; 叶耳镰 形或椭 圆形, 紫 色, 边缘具 数条黄 褐色、 劲直、 长 2 — 5 毫米 放射状 开展之 璲毛; 叶舌 截形, 高约 1 毫 米, 初时上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外叶舌 初时常 密生灰 白色小 硬毛; 叶柄长 3 — 4 毫米, 背面 被灰白 色至灰 黄色短 柔毛; 叶片披 针形, 纸 质至厚 纸质, 长 (9 一) 13 — 19 厘米, 宽 (1 一) 1.2-2 (-2.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广 楔形, 上表面 无毛, 下表 面灰绿 色, 被 灰白色 柔毛或 短柔毛 (尤以 在中脉 两侧及 基部最 多), 次脉 4 一 6 对, 小横 脉不清 晰,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花枝 具叶, 真 花序, 圆 锥状, 开展, 生于具 叶小枝 顶端; 花 序轴 扁平, 具 硬毛; 小穗柄 纤细, 长 1 一 1.5 厘米, 被 微毛; 小穗长 1.5 — 2 厘米, 含小 花 4 一 5 朵, 紫色, 顶 端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5 毫米, 扁平, 被 微毛, 上部尤 密; 颖 2, 第一颖 狭长三 角形, 长 5 — 6 毫米, 第二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先端 具 短芒; 外稃披 针形, 纸质, 具 钝头, 背具短 硬毛而 粗糙, 边缘具 纤毛; 内稃稍 短于外 稃,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先端 2 裂, 密 被毛; 鳞被 3, 宽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8 月。 产滇西 至滇中 地区; 生 于海拔 1600 — 1950 米 的阔叶 林下或 云南松 林下。 模 式标本 采自 昆明筇 竹寺。 秆 供制作 竹筷。 23. 黄壳竹 (永善 ) Yushania straminea Yi (1990)*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5 —) 17 — 58 厘米, 直径 3. 5 — 6 毫米, 节 间长达 1.7 厘米, 实心; 秆高 2 — 4 米, 直径 0.6 — 1 厘米, 梢头 斜倚; 节间长 (5 —) 18-20 (-29) 厘米, 圆 筒形, 灰 绿色, 具 薄白粉 (节下 方一圈 白粉较 厚), 平滑, 秆壁厚 2 — 3 毫米, 较 坚硬; 箨环木 
禾本科  139  图版 32 1 一 11. 滑竹 YushaniapolytrichaHsuehet Yi, 1. 花枝, 2. 秆柄及 秆基, 3. 秆的 一段, 示宿存 秆箨, 4. 秆的一 段, 示 下部 分枝, 5. 秆的 一段, 示上部 分枝, 6. 具叶 小枝, 7. 雄蕊, 8. 雌蕊, 9. 内、 外稃, 10. 鳞被; 11. 颖。 12-14. 多枝 玉山竹 Y. multiramea Yi, 12.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13. 秆箨, 14.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140  云 南植物 志  栓质 隆起, 较宽, 初 时被向 下之小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5 — 3. 5 毫米。 秆下方 节上具 1 分枝, 直立, 直径 3 — 5 毫米, 上 部节则 可多至 3 枝, 直径 2 — 3. 5 毫 米。 秆箨 宿存, 黄色, 革质, 长 圆状三 角形, 长 约为其 节间的 1/3 或 2/5, 先端 斜截平 形, 背部 除先端 中央无 毛外, 其余部 分均密 被长达 1.5 毫 米直出 刺毛, 纵肋 明显, 边缘 密生 纤毛; 箨耳 镰形, 紫色, 长 6 — 7 毫米, 宽 1.5 — 3 毫米, 边缘密 生长达 2 厘 米之弯 曲 缝毛; 箨舌高 1 一 2 毫米, 口部无 纤毛, 箨片位 于秆下 部箨者 直立, 上 部箨者 外展, 长三 角形至 卵状披 针形, 纵肋 明显, 全缘。 小枝具 (3 —) 4 一 9 叶, 叶鞘长 (2. 2 —) 3. 7 — 8 厘米, 常被微 白粉,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显著, 镰形, 具长达 6 毫 米之放 射状开 展之 缝毛; 叶舌圆 拱形或 拱形, 高 1 一 2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5 — 5. 5 毫米, 被白粉 和 微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干后微 皱缩, 长 2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6-2 (-2.6) 厘 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 基部均 有灰色 微毛, 次脉 (3 —) 4-5 (-6) 对, 小 横脉形 成长方 格状, 叶 缘生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2300 — 2550 米的 山坡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永善老 魁山。 秆 供制楼 板或劈 蔑编织 竹笠。 24. 文山 玉山竹 (新拟 ) 图版 33, 10—14 马六竹 (文山 ), 马鹿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Yushania oblonga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8 — 40 厘米, 直径 8 — 16 毫米, 节间长 5 — 18 毫米。 秆 散生, 不通直 而稍有 曲折, 高 3 — 4. 5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节间长 25 — 38 (-4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3 — 8 厘米, 圆筒 形或在 分枝一 侧的下 半部微 扁平, 无毛, 幼时 被白粉 (在节 下方的 一圈白 粉较 厚而尤 为明显 ), 纵 向肋不 发育, 杆壁 较薄, 厚约 2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 环隆起 显著,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 环平坦 但在分 枝节微 隆起, 节内高 5 — 10 毫米, 初时 微有 白粉。 秆 芽长圆 形或椭 圆形, 无毛, 边 缘密生 淡黄色 纤毛。 枝条 在秆的 每节有 1 一 3 (-5) 分枝与 秆常呈 35 — 40 度夹角 开展, 其 中常有 1 枝较 粗壮, 其长为 50 — 100 厘 米, 直径 3 — 10 毫米。 秆箨 幼时被 白粉, 纵肋 不发育 或稍微 可见, 边缘常 密生淡 黄色或 黄 褐色小 刺毛; 箨 耳长椭 圆形, 紫色, 边缘具 5 — 8 条黄 色至 黄褐色 弯曲长 5 — 10 毫米 之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直立, 粉白 色至紫 绿色, 有 时还被 白粉, 平直, 边缘 具不明 显的小 锯齿。 小枝具 (3 —) 5 — 7 叶; 叶鞘长 8 — 9 厘 米, 无毛, 初 时常被 白粉, 纵肋不 明显, 上部 纵脊较 显著, 边缘 有或无 纤毛; 叶舌截 形, 无毛, 外 叶舌初 时常有 深灰色 柔毛, 叶柄长 7 — 9 毫米, 宽约 2 毫米, 两面 通常均 有 白粉;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厚 纸质, 长 14 一 17 厘米, 宽 3. 6 — 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 作圆形 收縮,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7 或 8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叶 缘具不 明 显的小 鋸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文山; 生 于海拔 2600 — 3000 米的缓 林地, 可形成 纯林。 模 式标本 采自文 山老君 山。 笋味 鲜美; 为晒 制笋干 之上等 材料; 秆 可劈篾 编织器 具或制 作萧、 笛等 乐器。 
禾本科  141  25. 盈江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3, 1-9 诗珠、 马撇列 (泸 水傈 僳语) YushaniaglandulosaHsuehet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植 物志 (1996)'. 秆柄长 (8. 5 —) 14. 5 — 23 厘米或 更长, 直径 2. 5 — 4. 5 毫米, 节间长 (1.5 —) 7 — 12 毫米, 实心。 秆高 2 — 3 米, 直径仅 4 一 5 毫米, 略呈 "之" 字形 曲折; 节间长 20 (23)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8 厘米, 圆 筒形, 但在 分枝一 侧之最 下部微 扁平, 幼时上 部有 微毛而 粗糙, 节下 方有一 圈宽约 2 厘 米之白 粉环, 纵向 细肋显 著或至 少在节 间上部 显著, 中 空极小 而近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无 毛或有 微毛; 秆环隆 起或在 分枝节 肿胀, 节 内高 2 — 4 毫米, 向下 渐变细 而较节 间直径 为小。 秆芽长 卵形。 秆下部 每节具 1 分枝, 上 部可具 3 枝, 其 中常有 1 粗壮的 主枝, 后 者长达 73 厘米, 直径达 4 毫米, 直 立或上 举, 初时 亦在节 下方有 一圈白 粉环, 节间 上部有 微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角 状长圆 形, 短于 节间, 先 端短三 角形, 背面 无毛或 偶见淡 黄色小 刺毛, 纵 肋明显 或至少 在鞘上 半部 明显, 边 缘无纤 毛或具 淡黄色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下 凹或近 截形, 高 约 0.5 毫米, 无叶; 叶鞘长 4 一 9 厘米, 纵肋 明显或 至少在 鞘上部 明显, 上 部纵脊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叶 舌近圆 拱形, 高 0.5~0.8 (4) 毫米, 紫色, 无 毛, 边缘 有时具 裂缺, 但无 纤毛, 外叶舌 口部初 时有灰 白色短 纤毛; 叶柄长 5 — 10 毫 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厚 纸质, 干后 微皱, 长 (3. 5 —) 8-19 (-27) 厘米, 宽 (1 一) 1.8—5 (—7.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近圆 形或阔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 均 无毛, 次脉 (3 —) 4 一 10 对, 小横脉 明显, 近 呈正方 格形, 叶 缘有小 锯齿而 粗糙。 花枝长 8 — 30 厘米, 下部节 还可再 分具花 小枝;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4 一) 6 — 12 厘米, 由 (6 —) 13 — 33 枚小穗 组成, 开展, 花序 下部在 分枝的 腋间有 小瘤状 腺体, 分 枝的基 部 无苞片 或偶在 最底部 一分枝 处有膜 质小型 苞片, 主 轴及各 分枝均 无毛; 小 穗柄长 5 — 20 毫米, 开展或 直立, 通常 波曲, 无毛, 腋 间均具 小瘤状 腺体; 小穗 紫色, 含 3 — 5 枚 小花, 长 1.2 — 2. 5 厘米, 直径 1.5 — 2 毫米; 小穗轴 节间长 3—3.5 毫米, 具白 色或淡 黄色小 硬毛, 第 一颖三 角状披 针形, 具 5 脉, 长 3. 5 — 5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长 4. 5 — 8 毫米, 具 5 — 7 脉, 顶 端芒状 渐尖, 无 毛或先 端有小 硬毛, 基盘有 灰白色 纤毛; 内稃近 等长或 稍短于 外桴, 先端 钝而微 2 裂, 背部具 2 脊, 脊 上有小 硬毛, 脊间宽 0.4~0.7 毫米, 被 微毛; 鳞被 3 片, 披 针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边缘有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3. 5 — 4 毫米; 子 房长椭 圆形, 无毛, 长约 1 毫米, 花柱 1, 顶生 2 枚羽 毛状之 柱头。 果 实 未见- 花期 9 月。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1800 米的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盈江 勐弄。 26. 少枝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白竹、 滑竹 (新平 ) Yushania pauciramificans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14 一 50 厘米, 直径 6 — 12 毫米, 节间长 4 一 12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梢头 劲直, 高 2 — 3. 5 米, 直径 0.6 — 1.2 厘米; 节间长 15 — 20 (—27) 厘米, 秆基 部节间 
142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33 1^9. 盈江 玉山竹 YushaniaglandulosaHsuehet Yi, 1. 秆的 一段, 示宿存 秆箨, 2. 具叶 小枝, 3. 花枝, 4. 颖, 5. 外稃, 6. 内稃, 7. 鱗被, 8. 雄蕊, 9. 雌蕊; 10 — 14. 文山 玉山竹 Y. oblonga Yi, 10—11. 秆箨背 腹面, 12.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13. 具叶 小枝, 14. 叶鞘及 璲毛。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43  长约 8 厘米, 圆 筒形, 紫色, 无毛, 幼 时在节 下方具 一圈厚 白粉, 光滑, 无纵向 细肋, 空 腔小, 秆壁厚 2. 5 — 3. 5 毫米, 髓初 时为圆 环状, 贴 生节间 内壁, 后 变为鋸 屑状, 箨 环显著 隆起, 木质, 宽达 2 毫米, 秆环 肿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平滑。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纤毛。 秆每节 上初为 1 一 3 分枝, 但后期 因次生 枝的发 生而为 5 枝, 枝 直立或 上举, 直径 2 — 7 (-8) 毫米, 在节下 方亦有 一圈厚 白粉。 笋 紫色, 有近 水平直 立的灰 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短 于节间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2/5 — 1/2), 三 角状长 圆形, 软骨 质, 背面被 有直立 (即 横展) 的灰 色刺毛 (鞘基 部则刺 毛为黄 褐色, 但毛更 密), 纵肋 隆 起而很 明显, 腹腔面 光亮,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2 — 4 条长为 2 — 10 毫米直 立灰色 缝毛, 鞘口 两侧常 高起;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无毛, 高 1 一 1.5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全 缘或边 缘有刺 毛状小 锯齿, 常 内卷。 小枝 具 2 — 5 叶; 叶鞘长 2. 5 — 7.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高 0.5 — 1 毫米, 叶柄长 4 一 7 毫米, 微«[ 白粉, 叶片卵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厚 纸质, 长 5. 2 — 16 厘米, 宽 (1.1 一) 1.5- 2.8 厘米, 先端作 针芒状 渐尖, 基 部广楔 形或近 圆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 脉 4 一 6 对, 小横脉 明显, 呈正方 格状, 叶 缘一侧 有小锯 齿而略 粗糙,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新平; 生 于海拔 215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新平哀 牢山。 27. 绥江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毛毛竹 (绥江 ) . Yushania suijiangensis Yi ( 1990) * ; 中 国 植物志 ( 1996) * . 秆柄长 20 — 30 厘米, 直径 2 — 5 毫米, 节 间长达 12 毫米, 实心。 秆高 1 一 2 米, 直 径 3 — 6 毫米, 节间长 14 一 17 (—23)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2 — 10 厘米, 圆 筒形, 在分 枝一侧 节间的 下部微 扁平, 幼时上 部具灰 黄色小 硬毛, 在节 下方有 一圈厚 白粉, 空腔很 小, 其中空 直径约 1 毫米; 箨环稍 隆起, 初 时有小 刺毛; 秆环稍 隆起或 在分枝 节稍肿 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向下 变细。 秆下部 各节具 1 分枝, 上部者 则可为 3 (4) 枝, 直 立或 斜展, 直径 1.5 — 3. 5 毫米。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3-1/2, 先 端短三 角形, 背面 被灰黄 色至棕 色疣基 刺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 截形,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外翻, 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3 —) 5 — 11 叶; 叶鞘长 4. 5 — 6 厘米, 常两 侧扁, 无毛, 边缘 有或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璲毛 或偶在 上部叶 鞘之鞘 口 两 侧各具 1 一 3 条长 4 一 5 毫 米之直 立缝毛 , 叶舌 近截形 , 高 约 1 毫米; 叶柄长 2. 5 — 5 毫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5 —) 10 — 17 厘米, 宽 (1 一) 1.3 — 2. 5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初时具 微毛, 次脉 4 一 8 对, 小横脉 稍 明显, 形 成正方 格状, 叶缘 具小锯 齿而稍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绥江; 生 于海拔 1300 — 1440 米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绥江板 栗乡。 贵州 (望谟 ) 也有 分布。 14. 镰 序竹属 Drepanostachyum Keng f. 灌木状 竹类。 地下茎 为短颈 厚型, 单 丛生。 杆 较细, 直径 常不及 1 厘米, 直立, 先 
144  云 南植物 志  端微 弯或略 下垂; 节间圆 筒形, 中空或 在秆下 部者可 实心, 秆 壁通常 较薄; 节 处稍隆 起, 箨环常 突起, 秆 环平; 秆芽在 每节因 早期分 化而有 数枚或 多数, 如为多 数时, 则常 形成 3 团, 芽团 宽常大 于高, 两侧者 各有多 数细小 的芽, 它 们萌生 成多数 纤细的 枝条, 且 使枝群 呈半轮 生状, 分枝 简短。 秆箨 迟落, 箨鞘纸 质或薄 革质, 长三角 形而上 部常突 然 变窄, 具 纵肋, 背 部无毛 或在肋 间被稀 疏短毛 或毡状 柔毛, 箨舌常 较高, 先端 截形或 为钝 圆形, 亦可 突出呈 锥状, 边 缘生细 纤毛, 并 作细齿 裂或不 规则的 撕裂,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当 存在时 呈直立 的长三 角形, 其上还 生有易 落的棕 紫色短 缝毛; 箨片形 狭窄, 易 自 箨鞘上 脱离, 无毛, 但边缘 具细锯 齿而粗 糙或为 全缘而 平滑。 末 级小枝 通常具 5 — 12 叶; 叶 鞘质地 较薄, 在 小枝下 方者易 落去, 上方者 不落而 带紫色 或为枯 草色, 无 毛或被 小 硬毛或 较长之 柔毛; 叶 舌一般 较高, 膜质, 其 上缘易 齿裂; 叶 耳微小 乃至较 显著; 叶 片小 型或中 等大, 通常为 细长披 针形, 无 毛或在 下表面 常于中 脉之侧 旁生小 刺毛, 次脉 2 — 7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秆在开 花后期 其叶易 尽落, 花芽位 于秆上 端 各节或 花枝的 各节, 起初每 节仅具 1 萌动的 花芽, 后 者近于 无柄, 在每节 生小穗 2 — 10 枚, 各小穗 均具或 长或短 的柄, 柄或纤 细如毛 发状, 并有 波曲, 此时 显然成 为镰伞 型 花序, 或者 在秆上 端各节 先发生 花枝或 花序轴 多条, 然后 在其上 各节开 始生出 小穗, 最后形 成圆锥 花序, 在杆 各节所 簇生的 花枝或 花序轴 之基部 均托以 1 片先 出叶或 一组逐 渐 增大的 3 — 5 苞片, 花序 轴分枝 处腋间 常生小 柔毛; 小穗 纤细, 含 2 — 6 枚 小花, 其排 列较 疏松, 顶端 小花常 不孕; 颖 2, 膜质或 草质, 第一颖 较小, 1 一 5 脉, 先端 渐尖, 边 缘 常生小 纤毛, 第二 颖基部 7 — 9 脉, 先端甚 尖锐; 外稃较 长于第 二颖, 纵肋 明显, 先 端常 微裂, 背部具 2 脊, 脊间 3 — 4 脉, 脊 外至边 缘各具 1 一 3 脉; 鳞被 3, 近 等大, 卵 圆 形或椭 圆形, 基部具 脉纹, 先端 钝圆, 边缘生 小纤毛 或较长 的纤毛 而作流 苏状; 雄蕊 3, 花丝 分离, 花药 最后能 伸出, 悬挂于 花外; 子房长 圆形, 较 细瘦, 上 端收细 为短花 柱, 柱头 2, 长于 花柱, 呈帚 刷状。 颖 果长圆 形或椭 圆形, 成熟后 常在先 端具有 带色彩 的花柱 基部残 留物而 成喙。 本属已 知约有 10 种, 主 产喜马 拉雅山 脉南麓 (不 丹、 锡金、 尼泊尔 )。 我 国有数 种, 2 种 分布在 云南。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鞘 长圆形 或长椭 圆形, 先端圆 形或近 圆形, 与 鞘底近 等宽; 秆节 间中空 1. 丽江 簾序竹 D. orbiculata 2 (1) 箨 鞘长三 角形, 先端三 角形, 远窄于 鞘底; 秆 实心或 几实心 …… 2. 扫把竹 D. fractinexum 1. 丽江 镰序竹 (新拟 ) 长圆鞘 箭竹、 矩圆 鞘箭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闷 (丽 江纳 西语) Drepanostachyum orbiculata ( Yi) D. Z. Li, comb. nov. Basionym: Fargesia orbiculata Yi in J. Bamboo Res. 7 (2): 22 (1988) * ; 云 南树木 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禾本科  145  秆柄长 5 — 10 厘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秆 梢头微 倾斜, 高 4 一 6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间一 般长约 28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40 厘米, 基部 节间长 8 — 12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厚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坦, 幼 时有白 粉, 节内高 2 — 3 毫米, 幼 时密被 白粉。 秆芽 细瘦, 长 卵形, 有 白粉。 枝 条在秆 每节以 5 — 18 枝 簇生, 纤瘦, 常 作锐角 开展, 直径 1 一 1.5 毫米, 密被 白粉。 秆箨 宿存, 淡黄 色至黄 褐色, 革质, 长 圆形, 先端圆 形至弧 拱形, 背部 无毛, 纵肋 明显并 多在鞘 顶端作 弧弯,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或偶有 2 或 3 条长仅 1 一 2 毫米 并作放 射状 伸展的 黄褐色 缝毛; 箨舌凹 弧形,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基 底远较 箨 鞘顶端 为窄, 无毛, 常 内卷, 且 与箨鞘 顶端有 关节, 故易自 箨鞘上 断落, 边缘 近于平 滑。 小枝具 (2) 3 叶; 叶鞘长 1.1 一 2. 2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叶舌圆 拱形或 截形,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薄 纸质, 长 5 — 8 厘米, 宽 8 — 13 毫米, 无毛, 基部近 圆形, 次脉 3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 之一侧 具小 锯齿, 另一侧 则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 丽江、 永胜; 生 于海拔 3850 米的 冷杉、 红杉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2. 扫把竹 (四川 ) 图版 34: 5-8 阿闷 (丽江 纳西语 ), 岩竹 (丽 江、 大姚 ), 山竹 (洱源 ), 苦竹 (宾川 ), 岩金竹 (中甸 ) Drepanostachyum fractiflexum (Yi) D. Z. Li, comb. nov. Basionym: Fargesia fractiflexa Yi in J. Bamboo Res. 4 (1): 22 (1985)* et (199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Drepanostachyum fractiflexum (Yi) D. Z. Li in Chapman , The Bamboo 90 (1997) , comb. nud. 秆柄长 3 — 20 厘米, 直径 7 — 20 毫米; 节间长 1 一 10 毫米。 秆高 2 — 3 (-4.5) 米, 直径 6 — 12 毫米, 全秆计 21 — 36 节, 略作 之字形 曲折, 节间 一般长 12 — 15 ( — 20) 厘米, 基部数 节间长 3 — 7 厘米, 无毛, 幼时被 白粉或 稀可无 白粉, 纵向 细肋不 明显, 实 心或几 实心,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秆环 隆起乃 至显著 隆起, 幼 时常为 紫色; 节内 高 1 一 3 毫米。 秆芽以 5 — 11 枚组合 为一复 合芽, 半 圆形, 贴秆 而生, 表面微 粗糙, 边 缘具 白色短 纤毛。 秆每 节簇生 5 — 17 枝, 枝 斜展, 纤细, 直 径仅为 1 一 1.5 毫米, 幼时 常有 白粉, 一般不 再分次 级枝。 笋紫 红色, 具 黄褐色 刺毛; 秆箨 早落至 迟落, 薄 革质, 向顶 端逐渐 更薄, 长三 角形, 先 端逐渐 变狭, 背 面被极 稀疏的 黄褐色 刺毛, 纵 向肋显 著, 小横脉 在鞘上 半部不 明显或 明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显著, 舌状 突起, 高 1 一 3 毫米, 无毛, 边缘 常具小 裂刻;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长 2 — 8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基部 不向内 收窄, 无毛,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 3 厘 米, 仅在 边缘通 常具黄 褐色短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或偶有 1 一 2 条 缝毛, 叶舌 截 形或圆 拱形, 无毛, 高 0.1~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 7 — 13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小甚 清晰, 叶 缘的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产云 南东北 部至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1380 — 3200 米的 荒地、 陡岩 或针阔 叶混交 林下。 
图版 34 1—4. 伞把竹 Fargesia utilis Yi, 1. 杆的 一段, 示 分枝, 2—3. 秆箨, 4 . 具叶 小枝; 5 — 8. 扫把竹 Drepanos- tachyum fractiflexum (Yi) D. Z. Li, 5. 秆的一 段, 示 分枝; 6—7. 秆箨, 8. 具叶 小枝。 (吴锡 麟绘) 
禾本科  147  四 川西南 部也有 分布。 秆 可供做 扫把和 劈蔑编 织背篓 和簸箕 等用。 15. 悬竹属 Ampelocalamus S. L. Chen, Wen et G. Y. Sheng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直立, 上 部常可 作藤状 下垂, 节间圆 筒形, 中空, 秆 壁薄, 新 秆 在节下 方有小 刺毛, 老 后脱落 而留疣 基和刺 毛痕; 秆 每节具 单芽, 但芽 的先出 叶内包 有 3 芽, 以 后形成 每节多 分枝, 枝条较 开展, 主枝常 与主秆 等粗而 可取代 主秆。 秆箨迟 落, 远 短于其 节间, 厚纸 质或近 革质, 边缘质 薄而近 膜质, 无毛, 有时基 部可具 微毛, 箨耳 明显, 易落, 边 缘生放 射状长 璲毛; 箨舌 很短, 边缘 亦具流 苏状长 缝毛; 箨 片线状 披 针形, 外翻, 短 于箨鞘 或与之 等长。 叶 鞘口部 有明显 叶耳, 耳 缘有放 射状长 缝毛; 叶 舌 截平, 坚硬, 边缘 亦具流 苏状长 缝毛; 叶 片的小 横脉不 明显。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圆锥 状, 疏松, 通常 着生在 叶枝的 顶端, 小 穗柄有 微毛; 每 小穗含 2 — 7 枚 小花, 排列 疏松, 顶生 小花不 发育; 小 穗轴长 为小花 之半, 且 易逐节 断落; 颖片 2, 质薄, 第一颖 1 一 3 脉, 第二颖 3 — 5 脉; 外桴 纸质, 7 — 9 脉; 内稃近 等长或 稍长于 外稃, 背部具 2 脊, 脊 上部 和近顶 端处被 微毛; 鳞被 3, 几 同大, 上部及 边缘有 纤毛; 雄蕊 3, 花 药纵长 裂开; 花柱 2, 基部 联合, 柱头羽 毛状。 颖果 卵状长 圆形, 光滑 无毛。 本属 现知有 9 一 10 种, 分布于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我国 西南至 华南。 我国产 9 一 10 种, 云南有 5 种。 本 志记载 4 种。 此外, 本 属在滇 南还有 1 种, 即勐 腊悬竹 Ampelo- calamus menglaensis Hsueh et F. Du sp. nov. ined. , 该 种可肯 巨就是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下册 ) 所 指的毛 藤竹。 分种 检索表 1 (4) 箨 鞘边缘 两侧在 中部以 上具膜 质蓖齿 状翅或 梳齿状 丝质长 毛绒。 2 (3) 秆 直立, 主枝不 明显; 箨鞘背 面稀疏 贴生棕 褐色小 刺毛, 边 缘中上 部两侧 生成一 膜质翅 … 1. 碟环竹 A. patellaris 3 (2) 秆 斜倚, 主枝 明显; 箨鞘 背面被 白粉和 密被紫 褐色小 刺毛及 具不规 则褐色 斑点, 边缘 中上部 两侧 生成一 膜质翅 具梳齿 状丝质 长毛绒 2. 冕 宁悬竹 A. mianningensis 4 (1) 箨鞘 边缘两 侧无附 属物膜 翅或长 毛绒; 秆斜 倚或先 端悬垂 下挂。 5 (6) 叶舌高 2 — 5 毫米, 先端 作不规 则细裂 成为长 1—3.5 毫米 的缝毛 …… 3. 羊竹子 A. saxatilis 6 (5) 叶舌高 1 毫米, 先 端截平 4. 永 善悬竹 A. yongshanensis 1. 碟环竹 (新拟 ) 图版 35: 1-8 碟 环慈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Ampelocalamus patellaris ( Gamble emend. Stapleton) Stapleton (1994) . Dendrocalamus patellaris Gamble (1896)* , p. p. et in Hook. f. (1897), p. p. ;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p. p.; Patellicalamus 
148  云 南植物 志 
禾本科  149  patellaris (Gamble) W. T. Lin (1989), p. p. 秆 质地较 柔软, 高 6 — 10 米, 直径 2. 5 — 4 (一 6) 厘米, 秆梢 下垂; 节间圆 筒形, 深 绿色, 长 30 — 45 厘米, 纵肋 明显, 稀 疏贴生 棕色小 刺毛, 秆壁薄 (5 毫米 ); 箨环具 一圈木 栓质而 向下扣 的碟盘 状物, 此物系 箨鞘基 部的残 余物, 其 外表被 柔毛, 直径 7.5 毫米, 纵长 5 毫米; 箨 环之下 方有白 色圈; 分枝 习性高 (枝 下高 2 米)。 每节分 多枝, 主枝不 明显。 秆箨 迟落, 革质, 背 面纵肋 明显, 稀疏 贴生棕 褐色小 刺毛, 鞘缘之 上部长 2. 5 — 5 厘米部 分生成 一膜质 苍白色 篦齿状 之翅, 其 宽可达 8 — 10 毫米; 箨耳 缺如; 箨 舌及 鞘口均 生有长 缝毛或 纤毛; 箨片 外翻, 绿色, 宽披 针形, 长 7 — 18 厘米, 宽 1.4 一 4 厘米。 叶 鞘背面 具脊, 亦有 纵肋, 鞘口 截平, 具 缝毛; 无 叶耳; 叶舌 颇高, 边 缘具纤 毛; 叶片 质柔, 大小多 变化, 一般长 19 一 24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但 大型者 可长达 40 厘米, 宽 10 厘米, 基 部为不 对称的 狭窄, 先端 渐尖, 具扭曲 微糙的 尖头, 上 表面平 滑, 下表 面则微 粗糙, 次脉 6 — 10 对, 再次脉 7 条, 无小 横脉, 叶 柄长约 5 厘米。 花枝 无叶,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小穗 下垂, 5 — 10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 柄细, 长 1.5 — 3 厘米, 扁平, 疏被 微毛; 小穗 含小花 3 — 6 枚, 绿色, 顶 端小花 不育, 长 1.5 — 3 厘米,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米, 扁平, 被 微毛; 颖 2,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第 t 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0.8 — 1 厘米; 外 稃长椭 圆形, 厚 纸质, 边缘具 纤毛, 背面 纵脉纹 11 条, 显著 隆起, 背具短 硬毛而 粗糙, 先 端具小 尖头; 内稃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间无 毛, 先端 2 浅裂, 具 纤毛; 鱗被 3, 宽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 狭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颖果长 1 一 1.2 厘米。 产 瑞丽、 盈江、 耿马、 陇川、 绿春、 建水、 元江; 生 于海拔 1000 — 1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西 藏东南 部也有 分布。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缅甸 也有。 本种 一直被 置于牡 竹属, 乃 是由于 Gamble (1896) 在发表 时误将 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的花 枝标本 鉴定为 本种。 本 种真正 的具花 标本分 别在尼 泊尔和 云南采 到后, 才确认 其系统 位置。 尽 管本种 不呈攀 缘状, 主 枝也不 明显, 但其木 栓质的 箨环和 花部结 构与悬 竹属的 其他种 类完全 一致。 最 近的分 子系统 学结果 (Guoetal., 2001, 2002) 也 支 持了主 要根据 形态学 得到的 结论。 2. 冕 宁悬竹 (新拟 ) 图版 35: 9-11 冕 宁慈竹 (西南 林学院 学报) Ampelocalamus mianningensis (Q. Li et X. Jiang) D. Z. Li et Stapleton (1997) . Dendrocalamus mianningensis Q. Li et X. Jiang (1984) * Hsueh et D. Z. Li (1989)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Patellocalamus miannin- gensis (Q. Li et X. Jiang) Yi (1993); P. gongshane?isis Yi ( 1993) ; Drepanostachyum mianningensis (Q. Li et X. Jiang) Yi,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4 一 8 米, 直径 1.5 厘米, 基部节 间略作 "之" 字形 曲折, 梢头 细长而 下垂, 节间长 22. 5 — 27 厘米, 光滑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秆壁厚 3 — 6 毫米; 箨环 上有一 圈箨鞘 基 部残余 的木栓 质环; 秆 每节分 多枝, 主枝 明显。 秆箨 迟落至 宿存, 革质, 长三 角形, 背面被 1'1 粉和 密被紫 褐色小 刺毛, 此外 还有不 规则、 大 小不等 的褐色 斑点, 边缘 两侧在 中 部以上 U. 梳 W 状 丝质长 毛茸, 丝状流 苏长约 1 厘米, 箨鞘先 端的鞘 口具长 璲毛; 箨耳 
150  云 南植物 志  缺如, 箨舌高 1 厘米, 先端 具多条 刚毛, 箨片直 立或可 外展。 末级 小枝具 4 或 5 叶; 叶 鞘 无毛, 长 7 — 8 厘米, 叶耳略 明显, 其上具 缝毛, 叶舌高 1 一 2 毫米, 先端具 纤毛, 叶 片长 15 — 21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表 面略被 白粉及 白色细 柔毛, 次脉 4 或 5 对。 花果 未见。 产 贡山、 漾濞; 生 于海拔 1000 — 1700 米的石 灰岩风 化土壤 之上。 四 川西部 冕宁也 产。 本种与 碟环慈 A. patdlaris 极为 相似, 主 要区别 在本种 箨环上 的木栓 质环和 箨鞘的 流苏状 毛较为 退化, 虽 然目前 未见到 花枝, 但仍 可列在 本属。 3. 羊竹子 (云南 林学院 学报) Ampelocalamus saxatilis ( Hsueh et Yi) Hsueh et Yi (1985)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Sinocalamus saxatile Hsueh et Yi (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 嶋 Neosinocalamus saxatilis ( Hsueh et Yi) Keng f . et Yi (1983); Drepanostachyum saxatilis (Hsueh et Yi) Keng f . et Yi (1993); 中国 植物志 (1996)* ;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杆 斜倚, 高 3 — 6 米, 直径 5 — 15 毫米, 幼 时顶梢 作弧形 下垂, 共计 22 — 30 节, 基 部 节间长 5 — 12 厘米, 中 部者长 22 — 53 厘米, 浊 绿色, 表面微 粗糙, 具细密 纵肋, 杆 壁厚 1.5 — 2 毫米, 箨环 隆起, 具箨鞘 基部残 存物, 无毛;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2 — 3 毫 米, 秆芽扁 桃形, 灰 褐色; 分枝始 于秆第 6 — 12 节, 每节 (6 —) 10 — 15 枝, 主枝显 著, 其长为 20 — 35 厘米, 节间长 1 一 4 厘米, 惟其 径粗仅 1.5 毫米, 枝环 及枝箨 环均较 显著, 节 内高约 1 毫米, 被 白粉。 主枝与 各分枝 通常均 不再分 枝而在 每节具 1 圆 锥形或 扁桃形 的芽, 后者暗 紫色, 无毛。 秆箨 迟落, 长三 角形, 其长约 为节间 之半, 厚 纸质, 鲜 时墨绿 色或紫 绿色, 解箨 时为黄 绿色, 腹面有 光泽, 背面具 纵肋, 无毛 或疏被 棕黑色 小 刺毛, 鞘边 缘均为 膜质, 边缘 上端生 纤毛, 鞘顶为 截形, 宽 1 一 3 毫米, 箨耳 缺如, 箨舌 截平或 中央微 下凹, 高约 1 毫米; 箨 片小, 外翻,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边缘 内卷, 先端 渐尖, 基 部向内 收窄, 易自 箨鞘上 脱离。 小枝具 4 一 10 叶, 叶鞘 光滑, 长 3_8毫 米, 叶舌 发达, 高 2 — 5 毫米, 顶端作 不规则 细裂, 成为长 1 一 3. 5 毫米的 缝毛; 叶片纸 质, 长披 针形, 长 8 — 18 厘米, 宽 1 一 2. 2 厘米, 先端 锐尖, 基部 圆形, 收 缩成为 3 — 4 毫米的 叶柄, 叶片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4 一 6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花序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威信; 生于玄 武岩、 花岗岩 或石灰 岩所风 化的土 壤上, 山 区海拔 600 — 1450 米。 四 川南部 (峨 山、 汉源、 叙永) 也产。 幼秆砍 下浸水 1 周后, 可捶绒 代编制 草鞋。 4. 永 善悬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Ampelocalamus yongshanensis Hsueh et D. Z. Li ( 1987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Drepanostachyum yongshanene (Hsueh et D. Z. Li) Yi (1993);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 秆高 3 米, 径 5 — 10 毫米, 直立, 上 部悬垂 下挂; 节间长 15 — 19 厘米, 圆 筒形, 
禾本科  151  纵肋 明显, 幼 时微被 白粉; 秆环微 隆起; 箨环 显著, 具一 圈木栓 质物, 疏被棕 色短绒 毛; 节内高 3 — 5 毫米。 芽扁 桃形, 芽鳞被 疏毛。 枝条 纤细, 每 节分枝 5 — 15, 主芽常 不 发育; 秆箨 早落, 厚 纸质, 长三 角形, 长 9 一 14 厘米, 背 面纵肋 明显, 被稀疏 棕色刺 毛; 箨耳 缺如; 箨 舌高约 1 毫米, 具毛; 箨片 外翻, 长 0.5 — 3 厘米, 内面 具毛。 每小 枝具叶 2 — 10 片, 叶鞘被 稀疏小 刺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截平, 高 1 毫米; 叶片长 9 一 17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背面 疏被白 色短丝 状毛, 侧脉 3 — 6 对。 花果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660 米的 石灰岩 山坡。 四 川西南 部也有 分布。 16. 香竹属 Chimonocalamus Hsueh et Yi 中小型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丛生, 秆梢 头直, 中下 部各节 均有一 圈相互 靠接或 各自 分离的 刺状气 生根; 节间圆 筒形, 在 分枝的 一侧微 扁或具 纵脊与 沟槽, 罕 浑圆, 空 腔内 常具黄 色芳香 油液; 秆环微 隆起; 秆 每节具 1 枝或 多枝, 但常为 3 枝或具 3 主枝, 枝 环显著 隆起, 主 枝下部 节上亦 可有刺 状气生 根刺。 秆箨脱 落性; 箨鞘一 般较其 节间为 长, 纸 质至薄 革质, 背部通 常贴生 棕色小 刺毛, 鞘口 狭窄, 呈舌状 突出或 下凹; 箨耳通 常不 明显; 箨舌 显著, 常 具流苏 璲毛; 箨片线 形至披 针形, 直立或 外翻。 叶耳微 小或缺 如, 鞘 口缝毛 发达, 劲直或 波曲; 叶舌 低矮; 叶 片通常 较小, 狭窄, 次脉 2 — 4 对, 罕 可 更多, 小横脉 清晰, 组 成长方 格状。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圆 锥状, 简短而 疏散, 位于具 叶 小枝之 顶端, 花 序分枝 的基部 通常具 微毛与 鱗片状 苞片; 小穗 含小花 4 一 12 枚, 最上 方小 花为不 孕性, 且 常呈针 芒状; 小穗柄 扁平, 小穗 轴节间 的内侧 扁平, 具浅 沟槽, 向 上渐 粗而呈 棒状, 密 被白色 柔毛; 颖 2 片, 第一颖 较小, 3 — 5 脉, 第二颖 7 脉; 外桴 薄 革质, 7 — 9 脉, 小横 脉通常 明显, 先端 钝尖, 边缘生 纤毛; 内稃 略长于 外桴, 质地 与外 稃相同 或较之 为薄, 背部具 2 脊, 脊上被 纤毛, 先 端钝; 鳞被 3, 倒 卵形或 菱形兼 卵形, 先端细 齿裂为 纤毛, 呈流 苏状, 后方 1 片 较小; 雄蕊 3, 花药 不伸出 花外; 子房 无毛, 花柱 2 或 单一, 简短, 柱头 2, 羽 毛状。 颖果呈 细长纺 缍形, 光滑, 无 腹沟。 本属现 知共有 11 种, 除两 种特产 缅甸, C. griffithiamis 分 布到喜 马拉雅 (也 见于 我国 西藏东 南部) 夕卜, 其余 8 种与 1 变种 均为云 南南部 亚热带 山区所 特有, 由此 可知云 南 南部实 为本属 的分布 中心。 本属 的模式 种香竹 Chimonocalamus delicatus Hsueh et Yi 采 自云南 金平。 香竹 属与玉 山竹属 YushaniaKengf. 相似, 甚至有 将其并 入玉山 竹属的 意见。 不同 之 处在于 本属无 细长的 秆柄, 秆 节上有 刺状气 生根, 常为 3 分 枝或具 3 主枝, 外 稃多脉 而先 端钝, 内桴 长于外 稃等特 征可以 与玉山 竹属相 区别。 最 近的分 子系统 学结果 (Guo & Li, 2002) 也显示 该属为 一单系 的自然 类群, 应独立 成属。 香竹属 在营养 体上, 特别 是秆基 部各节 处环生 刺状气 生根, 与方竹 属颇易 相混。 但 本属 地下茎 为短颈 厚型, 而方 竹属则 是长颈 薄型, 具 真鞭, 故彼 此仍易 区分。 此外, 本 属 具一次 性发生 花序, 方 竹属只 具花枝 而无真 正穗轴 延续的 花序, 故此两 属应是 隶属于 不同 的亚族 之中。 
152  云 南植物 志  发笋期 在夏秋 两季, 笋 味美, 故 群众均 称之为 "香 竹", 为著 名的笋 用竹; 其秆材 坚硬, 空腔 内含芳 香液, 不易为 虫蛀, 为良 好的材 用竹。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环幼 时密生 灰黄色 或黄褐 色的长 柔毛; 秆箨之 箨片长 0.3 — 3 厘米, 干 后通常 扭曲; 叶片 宽于 1.5 厘米 1, 西 藏香竹 C. grifflthianus 2 (1) 箨 环无长 柔毛; 箨 片长在 3 厘米 以上, 干后内 卷而不 扭曲; 叶 片窄于 1.5 厘米。 3 (6) 秆箨 鞘口宽 2 — 4 厘米, 顶 端显著 呈舌状 突出; 箨片基 部宽约 1 一 2 厘米, 无 毛气生 根刺短 而 分离。 4 (5) 秆 略呈四 方形, 幼时紫 褐色, 具 粗糙之 疣基; 箨鞘 背面密 被棕褐 色毡状 刺毛; 鞘口 肩部偏 斜, 不 对称; 叶片 背面灰 绿色, 鞘口璲 毛发达 2. 香竹 C. delicatus 5 (4) 秆圆 筒形, 幼时 被灰粉 而呈灰 绿色, 光滑; 箨 鞘背面 刺毛不 密集成 毡状; 鞘 口两肩 对称; 叶 片两面 同色, 鞘口缝 毛缺如 或偶具 1 一 2 条 3. 灰竹 C. pallens 6 (3) 秆 箨鞘口 狭窄, 宽 1.5 厘 米内, 顶端 平截, 微 隆起或 下凹; 箨片 细长, 基部 宽不及 1 厘米, 常被 微毛。 7 (10) 箨舌高 0.8 — 1.8 厘米; 先端 裂片或 流苏长 5 — 8 毫米。 8 (9) 箨舌先 端不为 流苏状 分裂; 叶 耳缺如 4. 长 舌香竹 C. longiligulatus 9 (8) 箨舌 先端呈 流苏状 分裂, 裂片长 5 — 8 毫米; 叶 耳存在 5. 流 苏香竹 C. fimbriatus 10 (7) 箨舌较 低矮, 先端裂 片短于 5 毫米。 11 (12) 箨鞘 背面与 边缘密 被疣基 状易落 刺毛, 两 侧具长 1 一 2 厘米 的刚毛 数条; 气生 根刺短 而钝, 常 彼此靠 接愈合 6. 山香竹 C. montanus 12 (11) 箨鞘背 面刺毛 稀疏, 不具 疣基, 两 侧不具 刚毛; 气 生根刺 较长, 彼此 分离。 13 (14) 秆箨 背面具 黄色纵 条纹, 鞘口宽 11 一 13 毫米, 箨舌高 7 — 12 毫米, 箨环 被毛; 气生 根刺较 密且见 于主枝 下部各 节上; 3 分枝 7. 马 关香竹 C. makuanensis 14 (13) 秆箨背 面无纵 条纹, 鞘口宽 4 毫米, 箨舌 低矮, 高不过 1.5 毫米, 箨环 秃净; 气生 根刺稀 疏不 见于主 枝上; 3 — 7 分枝。 15 (16) 秆高 4 一 6 米, 新秆 节下密 被白色 细毛, 箨环具 鞘基残 留物, 节 间长达 37 厘米, 叶 鞘鞘口 具 数条易 落缝毛 8. 长 节香竹 C. longiusculus 16 (15) 灌木状 竹类, 秆高 1.5 — 3 米, 新秆 被灰白 色粉, 无毛; 箨 环不具 鞘基残 留物, 节间长 16 厘米, 叶 鞘鞘口 具发达 缝毛。 17 (18) 气 生根刺 5 — 10 枚, 排列 稀疏; 秆箨 鞘口呈 弧形, 向上 突出; 小枝常 呈紫色 9a. 小香竹 C. dumosus 18 (17) 气生根 刺多在 10 枚 以上, 常 靠接; 秆箨鞘 口近于 平截; 小枝 为绿色 9b. 耿马 小香竹 C. dumosus var. pygmaeus 1. 西 藏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Chimonocalamus griffithianus (Munro) Hsueh et Yi (1979) . Arundinaria griffithiana Munro (1868); Ch imonoba mbusa griff ith iana (Munro) Nakai (1925); Chimonocalamus tortuosus Hsueh et Yi (1979)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 中 国 植物志 (1996)*; Sinarundinaria griffithiana (Munro) C. S. Chao et Renvoize 
禾 本 科  153  (1989). 秆柄长 4 一 6 厘米, 直径 3 — 6 厘米, 具 7 — 10 节, 节间长 4 一 6 毫米, 通常 于母秆 基部的 两侧以 1 一 3 芽出土 成竹, 秆柄 上的鳞 片作交 互两行 排列, 革质, 三角状 卵形, 淡 黄色, 有 光泽, 除边 缘生纤 毛外, 余处 无毛。 秆高 6 — 10 米, 直径 1 一 3. 5 (-5) 厘 米, 全秆共 35 — 54 节, 先端 直立, 基 部数节 节间长 8 — 10 厘米, 中部 节间长 18 — 22 (-28) 厘米, 圆 筒形, 黄绿色 (幼时 秆基部 节间被 箨鞘包 裹的部 分则呈 紫红色 ), 上部 微被 灰色小 刺毛, 秆壁厚 5 — 6 毫米, 髓呈笛 膜状, 箨环 显著, 幼 时密被 灰黄色 或黄褐 色长 柔毛, 后渐 脱落, 秆环微 隆起, 节 内高约 2 毫米, 无 毛而具 光泽, 秆 芽贴秆 而生, 扁 桃形, 通常以 3 芽 并列, 芽鳞 光亮, 边缘具 灰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2 — 9 枝, 枝 斜展, 长 35 — 75 厘米, 直径 1.5 — 3 毫米; 秆箨紫 红色, 宿存, 长三 角形, 约倍 长于其 节间, 顶 端宽约 3 毫米, 中下部 革质, 向上 则变为 纸质, 上 半部渐 收窄, 边 缘通常 内卷, 背部 除鞘 基彼此 被包裹 部分无 毛外, 其 余部分 密被斜 出的棕 黑色或 黄褐色 刺毛, 其长约 1 一 2 毫米, 纵脉 明显, 腹面 无毛, 纵脉及 小横脉 均明显 存在, 边缘密 被棕黑 色或黄 褐色纤 毛, 箨耳突 起呈小 瘤状, 紫 红色, 基 上具灰 黄色长 4 一 9 毫米直 立或稍 波曲的 缝毛, 箨 舌深 紫色, 三角状 伸出, 高约 2 毫米, 边 缘具灰 黄色长 2 — 3 毫米 屈曲之 缝毛; 箨片微 小, 三角 形或披 针形, 长 3 — 30 毫米, 基 部宽约 2 毫米, 紫色, 直立, 干 后通常 扭曲, 背面 无毛, 腹腔面 基部被 灰褐色 微毛, 纵脉 明显,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无明显 关节, 故不易 脱落。 末级小 枝具叶 3 — 7 片; 叶鞘长 3. 5 — 6 厘米, 新 鲜时上 部常为 紫色, 无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侧具易 脱落的 璲毛, 后 者长为 5 — 12 毫米, 略呈波 曲状, 灰色或 黄色; 叶 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灰 白色;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长 12 — 20 厘米, 宽 1.1 一 2. 4 厘 米, 边缘 均具小 鋸齿而 粗糙, 上表面 绿色, 下 表面淡 绿色, 无毛, 次脉 4 一 8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 柄长约 2 毫米, 无毛;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底至 8 月初。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1700 — 22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我国西 藏东南 部也有 分布。 印度东 北部 也有。 2. 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6: 1-12 黑灰竹 (金平 ) Chimonocalamus delicatus Hsueh et Yi ( 1979 )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8 — 10 米, 直径 4 厘米, 最 粗可达 8 厘米, 初为 紫褐色 并具糙 毛所剩 下的疣 基, 老后变 平滑, 并呈淡 黄色; 节间圆 筒形或 略呈四 方形, 长 20 — 30 厘米; 箨环 无毛; 秆环呈 窄脊状 隆起; 刺状 气生根 粗短, 环 列于秆 下部不 分枝的 各节, 每节 共约为 15 根; 分枝习 性高, 3 主枝, 枝 下部节 有时亦 具少数 刺状气 生根, 枝 环极为 隆起, 小枝 簇生于 主 枝之各 节而为 多数。 箨鞘 革质, 质脆 易破, 长椭 圆形, 上 部收缩 变窄, 背部具 粉质, 密 被一层 毡状棕 褐色光 亮的小 刺毛, 亦 可因毛 脱落而 渐疏, 鞘口呈 舌状, 向上 突出呈 "山" 字形, 高 7 — 12 毫米, 肩部 狭窄; 箨耳 缺如或 偶可存 在而甚 微小, 其上具 极为发 达之 缝毛; 箨舌黄 褐色, 光亮, 具 不规则 齿裂, 亦呈 "山" 字形, 中 央高约 4 毫米, 下 凹 后向两 侧延伸 至鞘口 肩部则 变宽, 微 外倾, 即外露 于箨片 基部之 两侧, 形似 箨耳; 箨 片呈 带状披 针形, 长 5 — 17 厘米, 基部宽 1.3 — 2. 5 厘米, 平直, 无毛, 纵脉 明显, 小 
154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36 1—12. 香竹 ChimonocalamusdelicatusHsuehet Yi, 1. 秆的 一段, 2. 花枝, 3. 小穗, 4. 小穗 轴之一 部分, 5. 第 —颖, 6. 第 二颖, 7. 外稃, 8、 9. 内稃腹 面观, 10. 鳞被, 11. 雄蕊, 12. 雌蕊; 13 — 15. 灰竹 C. paUens Hsueh et Yi, 13. 秆的 一段, 14. 叶枝, 15. 秆 箨背、 腹 面观。 (王 红兵仿 《中 国植物 志》) 
禾本科  155  横脉不 清晰。 末级 小枝具 4 一 8 叶; 叶鞘长 4 一 5 厘米, 无毛; 叶舌 低矮, 高不及 1 毫 米, 顶端圆 拱形, 背面 被垢状 物或生 微毛; 鞘 口璲毛 数条, 直立, 灰 白色, 其长约 8 毫 米; 叶片 呈长披 针形, 长 10 — 16 厘米, 宽 6 — 13 毫米, 基部 楔形, 先端具 芒尖, 其长 约 5 — 10 毫米, 叶缘 内卷, 上表面 绿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圆锥 花序, 生于 具叶小 枝之 顶端, 全长 6 — 12 厘米, 分 枝处具 微毛; 小穗 柄长约 1 厘米 (顶 生者长 1.8 厘米 ), 其 柄基亦 具白色 微毛; 小穗 绿色, 偶呈 紫色, 长 2. 7 — 4. 5 厘米, 含小花 5 — 8 枚, 小花 疏松 排列, 最上 1 枚 不孕, 呈 芒状;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6 毫米, 腹面 扁平, 并具 纵脊与 沟槽, 向 上渐变 粗而呈 棒状, 全体密 被棕色 微毛; 颖 2, 质地 较外稃 为薄, 先端 与边缘 均具 微毛, 第 一颖长 3. 5 — 5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5 — 6. 5 毫米, 具 7 脉; 外桴 薄 革质, 长 7 — 10 毫米, 具 7 脉, 小横脉 明显, 边 缘的上 部密生 纤毛, 先端 钝尖; 内稃 等长或 略长于 外桴, 背部被 微毛, 先端及 2 脊 上均生 纤毛, 先端 钝或二 齿裂; 鳞被膜 质, 脉纹不 明显, 顶端分 裂成流 苏状, 前方之 2 片 为菱状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后方 1 片呈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约 6 毫米; 子房 瓶状, 桔 黄色, 光滑, 花柱单 一,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6 — 7 月。 花期 3 月底至 4 月。 本种 仅见于 金平。 海拔 1400 — 2000 米 山区, 常与 阔叶树 混生。 在金 平分水 岭及大 寨乡 周家寨 均有天 然纯林 存在, 也有少 量人工 栽培。 模式 标本采 自金平 昆河。 3. 灰竹 (云南 金平) 图版 36: 13—15 灰香竹 (中 国植 物志) Chimonocalamus pallens Hsueh et Yi (197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5 — 8 米, 直径 2 — 5 厘米, 共具 40 余节, 新秆 被白粉 而呈灰 绿色, 节间长 12 — 50 厘米, 圆 筒形, 在有 分枝的 一侧稍 扁平, 中空 较大, 壁厚 3 — 4 毫米, 秆 环呈窄 脊状 隆起, 上部 分枝的 节处膨 大呈扣 盘状; 箨 环于幼 时具一 圈宽约 2 毫 米之箨 基残留 物, 在其上 与下方 均被有 微毛; 节 内高约 4 毫米, 刺 状气生 根环生 于秆下 部不分 枝之各 节, 每节约 20 根, 其刺短 而平直 或先端 微弯, 彼此 分离; 秆芽 桃形, 先 出叶先 端与其 边 缘均密 被淡棕 色毡状 柔毛, 内含 3 芽, 分 枝习性 较高, 约 开始于 秆的第 十节, 主枝与 次生 枝均三 出数, 主 枝长约 70 厘米, 幼时 常呈紫 红色。 箨鞘薄 革质, 自基部 向上约 高度为 3/4 处开始 收缩, 先端 变窄, 背 部纵脉 明显, 遍 布 淡棕色 小刺毛 (肉 眼观 察则不 明显) 及淡 褐色小 斑块, 鞘基 底密被 微毛, 腹 面有光 泽, 小横 脉有时 可见, 鞘口中 央显著 突出呈 "山" 字形, 高达 1.5 厘米, 两侧之 肩部不 等高, 致使 先端不 对称; 箨舌暗 褐色, 光亮, 其位于 鞘口中 央突起 部分, 亦常 向上突 起, 高 3 — 13 毫米, 边缘 呈不规 则波状 齿裂, 并 生宽扁 易落之 璲毛, 箨舌 在肩部 上端亦 可增大 而类似 箨耳; 箨片 带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6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无毛, 边缘常 内卷, 基部作 钳形镶 嵌于鞘 顶端, 且易 自该处 脱落。 末 级小枝 大多具 6 叶; 叶鞘长 4 一 5 厘米, 无毛; 叶舌高 1.5 毫米, 背 面被垢 状物, 鞘口缝 毛缺失 或偶为 1 或 2 条; 叶片 长约 13 厘米, 宽 1.5 厘米, 基部 楔形, 先 端之芒 尖长约 3 毫米, 两 面均为 绿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明显。 花枝 未见。 笋期 6 — 7 月。 产 金平。 模式标 本采自 金平永 平乡。 
156  云 南植物 志  4. 长 舌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香竹 (西畴 ) Chimonocalamus longiligulatus Hsueh et Yi (1985)*;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2.5_3.5 米, 直径 1 一 1.8 厘米, 共有 20 — 25 节, 节间长 (6) 18 — 22 (32) 厘米, 圆 筒形, 绿色, 初被灰 白色细 硬毛, 在有 分枝一 侧的基 部略具 沟槽, 中空, 秆壁 厚 2 — 4. 5 毫米; 箨环黑 褐色, 无毛; 节内 环生的 刺状气 生根长 2 — 4 毫米, 直伸 或微下 弯, 彼此不 愈合, 秆 每节分 3 (10) 枝, 主枝 纤细, 长 35 — 55 厘米, 直径仅 1 一 2. 5 毫 米。 秆箨 早落, 长于其 节间, 箨鞘 革质, 向上渐 变狭, 背 部贴生 褐色细 硬毛, 纵脉明 显, 无 箨耳, 鞘口璲 毛缺如 或稀可 1 或 2 条; 箨舌极 发达, 高 8 — 18 毫米, 紫 黑色, 先 端略 呈波浪 状缺刻 或具数 深裂; 箨片 外翻, 呈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0.7 — 2. 5 (6.9) 厘米, 宽 2. 5 — 3. 5 毫米, 无毛, 叶缘近 全缘。 末级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长 2. 5 — 4 厘米, 背部 无毛, 边缘 平滑, 无 叶耳, 鞘口具 5 — 8 条长为 2.5 — 8 毫米的 缝毛, 后 者呈淡 黄色, 直立 或先端 微弯; 叶舌高 1 毫米, 边 缘初具 纤毛;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背 面微被 白粉; 叶片为 线状披 针形, 纸质, 两面均 无毛, 长 (4.5) 5. 7 — 14 厘米, 宽 (4) 7. 5 — 11 毫米, 次脉 (2) 3 或 4 对, 小横脉 明显, 边缘 微具粗 糙的细 鋸齿。 花序未 见。 产 绿春;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 山地。 模式标 本采自 绿春分 水岭。 5. 流 苏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7: 4-12 香竹 (临沧 ) Chimonocalamus fimbriatus Hsueh et Yi ( 1979 )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高 5 — 8 米, 直径 2 — 5 厘米, 全 秆共约 30 余节, 幼时 暗绿色 或略带 紫色, 被稀 疏 易落之 白色小 刺毛与 微毛; 节间圆 筒形, 长 20 — 36 厘米, 在有分 枝的一 侧基部 微扁, 壁厚 3 — 6 毫米; 箨 环与秆 环均微 隆起, 两环 同高, 秃 净或被 微毛;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无毛; 刺状气 生根长 7 — 14 毫米, 每节 可多达 30 余枚, 密集 环列, 彼此 的中下 部常可 愈合, 秆每节 3 分 枝或更 多枝。 秆箨薄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早落, 新鲜 时绿色 带紫红 色, 背部常 具褐色 斑块, 并贴 生棕色 小刺毛 (尤 以鞘之 上半部 为显著 ), 鞘口宽 1 一 1.5 厘米, 略 为弧形 下凹, 两肩 稍高, 并生有 1 一 3 条极易 脱落之 缝毛; 箨舌 发达, 高 10 — 13 毫米; 顶 端分裂 成多条 流苏状 缝毛; 箨片 直立或 外翻, 长 6 — 16 厘米, 基底宽 4 一 6 毫米, 腹面被 微毛。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外缘具 纤毛; 叶耳 微小, 叶片长 5 — 15 厘米, 宽 5 — 11 毫米, 先 端的芒 尖长约 1 厘米, 下 表面苍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大型疏 散圆锥 花序, 生 于小枝 顶端, 花枝 无叶或 具少数 叶片。 花序轴 扁平, 具硬 毛。 小穗柄 纤细, 长 0.5 — 1.5 厘米, 被灰色 微毛; 小穗 含小花 3 — 7 朵, 顶端 小花不 育; 小穗轴 节间长 2 — 4 毫米, 扁平, 被毛; 颖 2; 外稃披 针形, 纸质, 具小 尖头, 边 缘具 纤毛; 内桴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脊间被 微毛, 先端 2 裂; 鳞被 3, 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果实 未见。 笋 期 9 月。 
禾本科  157  产 临沧、 耿马、 潞西、 瑞丽和 盈江。 模式标 本采自 耿马大 陆山。 6. 山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7: 1—3 Chimonocalamus montanus Hsueh et Yi (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5 米, 直径约 1.5 厘米, 节 间长约 33 厘米, 圆 筒形, 在 有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 并具浅 纵脊与 沟槽, 表 面光滑 无毛, 壁厚 3 毫米, 箨环微 隆起, 无毛, 秆环 呈脊状 隆起; 刺状 气生根 分布可 达秆下 部有分 枝的数 节上, 每节 环列约 15 根, 其长约 5 毫米, 先 端钝, 彼此靠 接并常 愈合, 秆每节 3 分枝。 秆箨 新鲜时 绿色, 箨 鞘幼时 背部密 被长逾 1 毫米 深褐色 疣基小 刺毛, 边 缘生小 刺毛; 鞘口 截形或 微凹, 宽约 8 毫米, 两肩 具长达 2 厘 米易落 之缝毛 数条; 箨舌 截形, 高约 2 毫米, 暗 褐色, 背面被 微毛, 顶 端具长 1 一 4 毫米之 缝毛; 箨片为 细长披 针形, 长 7 — 10 厘米, 宽约 3.5 毫米, 基 部密被 绒毛, 边缘 内卷, 先端 长尖。 末级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2. 5 — 4 毫米, 外缘生 纤毛; 鞘口 被微毛 及长达 1 厘米之 缝毛; 叶 舌高约 1 毫米, 顶 端作圆 拱形, 背部被 柔毛,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达 14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先端芒 尖长约 8 毫米, 基部 狭窄, 具 短柄, 次 脉通常 3 对。 花枝 未见。 本种仅 见于腾 冲高黎 贡山。 模式 标本采 自高黎 贡山甘 露寺, 海拔 1740 米处。 7. 马 关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香竹 (云南 马关) Chimonocalamus makuanensis Hsueh et Yi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i 中国 植物志 (1996K. 秆高 5 — 6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共约 30 余节, 节间长 10 — 27 厘米, 淡 绿色, 幼时 表面被 褐色小 刺毛, 继则 光滑, 圆筒形 或仅在 有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平, 壁厚 4 一 6 毫米; 箨环 具箨鞘 基部残 留物, 其 上密被 淡棕色 绒毛; 秆环 呈脊状 隆起, 被 微毛; 节 内高 4 一 6 毫米, 具坂状 微毛; 刺状 气生根 可分布 达杆的 有分枝 之各节 (亦 见于 主枝的 下部 各节上 ), 其长约 1 厘米, 基部 膨大, 呈 锥状, 每节约 30 根, 环列 较密; 秆每节 3 分枝, 主 枝长过 1 米, 共约 12 节, 枝 环外侧 膨大, 呈扣 盘状。 箨鞘 长于其 节间, 早落, 新鲜 时多具 黄色纵 条纹, 长椭 圆形, 向 上延伸 至全长 3/4 处先 作弧形 外展, 然后 再急收 窄, 致呈葫 芦状, 背 部贴生 以褐色 刺状小 刺毛, 基部还 被有微 柔毛; 鞘口 呈弧状 隆起或 较 平缓, 宽 11 一 13 毫米, 箨舌高 7 — 12 毫米, 顶端 膜质, 有 流苏状 细裂, 各裂 片长约 2 毫米, 箨片 直立, 基 部较箨 鞘鞘口 为窄, 腹面在 基部被 锈毛。 末级 小枝具 3 或 4 叶, 叶鞘长 3 — 5 厘米, 无毛或 外缘的 上部生 纤毛; 鞘 口缝毛 数条, 劲直, 毛长 4 一 7 毫米, 叶舌 呈弧状 突出, 高约 1.5 毫米, 背面被 微毛; 叶片长 9 一 13 厘米, 宽 9 一 13 毫米,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4 对。 花序 未见。 笋期 春季至 秋季。 产 马关; 生 于海拔 1700 — 1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内。 模式 标本采 自马关 古林箐 林场。 笋 味佳。 8. 长 节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Chimonocalamus longiusculus Hsueh et Yi (198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158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37 1—3. 山香竹 ChimonocalamusmontanusHsuehetYi, 1. 秆的 一段, 2. 枝叶, 3. 秆 箨背、 腹面; 4 一 12. 流苏香 竹 C. fimbriatusHsuehet Yi, 4. 秆的一 段, 5. 枝叶, 6. 秆 箨背、 腹面, 7. 外稃, 8. 内稃, 9. 小 穗轴, 10. 麟 被, 11. 雌蕊, 12. 雄蕊。 (李 楠绘) 
禾本科  159  秆高 4 一 6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共 25 节, 幼秆暗 绿色, 节 下方密 被白色 细毛; 节 间 长可达 37 厘米, 圆 筒形, 惟在 有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平, 并具 纵沟, 其长几 贯串整 个 节间, 秆壁 甚厚, 基 部数节 间近为 实心; 箨环具 有箨鞘 基部残 留物, 无毛, 秆 环显著 隆起,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刺 状气生 根在每 节约为 10 根或 更少, 钝粗, 排列 不均, 常有 连 生者, 少数刺 状气生 根下弯 或向下 与秆面 贴生; 杆 每节分 4 或 5 枝, 其中 2 或 3 枝较 粗壮, 其上每 节再分 3 — 5 小枝, 淡 紫色。 秆箨迟 落性, 厚 纸质, 呈长 圆形, 背 部的上 端被 微毛, 其余 部分则 贴生棕 黄色小 刺毛, 顶 端宽约 4 毫米, 近上 部边缘 略作外 拱圆弧 形; 箨耳 较小, 不对 称或常 醉如; 箨舌高 1 一 1.5 毫米, 略呈圆 拱形, 边 缘生白 色短纤 毛; 箨片 线形, 直立或 外翻, 长 3 — 5 厘米, 宽 5 毫米, 两 面均被 微毛。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5 — 4. 2 厘米; 鞘口 具数条 易落之 缝毛; 叶舌圆 拱形, 高约 1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5 — 14 厘米, 宽 5 — 9 毫米, 叶 缘两边 均具细 鋸齿, 次脉 3 对, 小 横脉明 显。 圆锥 花序长 6 — 9 厘米, 由 4 一 10 枚小穗 组成, 花 序最下 方的分 枝常为 叶鞘所 包没, 花 序主轴 及其分 枝均被 有灰黄 色绒毛 (在花 序下部 分枝绒 毛尤密 ), 基 部分枝 处常具 1 片 三角状 被毛之 苞片, 其长约 2 毫米, 其余分 枝处所 生的苞 片则很 微小或 缺如; 小穗侧 生者具 3 — 5 毫 米之小 穗柄, 顶生者 则其柄 长可达 2 厘米; 小穗长 2. 5 — 4 厘米, 含小花 (3) 4-5 (7) 枚, 小 花之间 排列较 疏松,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4.5 毫米, 腹 面扁平 并具有 纵脊与 沟槽, 上部 紫色, 顶端 膨大, 具白色 微毛; 颖片先 端钝或 锐尖, 边缘具 纤毛, 第 一颖 较小, 具 5 脉, 中部 隆起, 次 脉仅在 基部较 明显, 第二 颖类似 外稃, 长 7 — 8 毫米, 具 7 脉, 仅于其 上半部 见有小 横脉; 外稃披 针形, 草质, 长 9 一 10 毫米, 具 7 脉, 上部 被 微毛; 内稃 与外桴 同质而 略长, 先 端钝, 具 微毛, 脊 上和脊 间均被 微毛; 鳞被 紧贴着 子房 基部, 倒 卵形, 先 端细齿 裂呈流 苏状, 其中 1 片 微小; 子房纺 锤形, 无毛。 花柱 2, 黑 褐色, 简短, 柱头羽 毛状。 笋期 4 月 下旬至 5 月。 花期 5 月。 产 西畴; 生 于海拔 1650 米 的杂木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西 畴小桥 沟林区 心寨。 笋味 甚佳, 当 地亦称 香竹, 秆 坚硬, 用 以作为 楼房的 地板。 9. 小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刺竹、 香竹 (均 西畴) Chimonocalamus dumosus Hsueh et Yi (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9a. 小香竹 (原 变种) var. dumosus 灌木状 竹类。 秆 柄长约 5 厘米, 其上 鳞片作 覆瓦状 密集, 宿存, 厚 革质, 淡 黄色, 光亮, 边缘具 纤毛, 秆高 1.5 — 3 米, 直径 0.5 — 1.5 厘米, 共有 16 — 20 节, 幼 秆微被 灰粉, 无毛, 节 间长约 16 厘米, 圆 筒形, 基部数 节间近 实心; 箨环 秃净; 秆环 甚为隆 起, 呈扣 盘状且 在脊上 具一圈 缝线; 节内高 3 — 5 毫米, 刺 状气生 根环列 于秆下 部不分 枝的各 节上, 每节计 5 — 10 根; 秆 每节分 多枝, 枝 纤细, 绿 色或紫 褐色, 长约 30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70 厘米 )。 箨鞘 纸质, 新 鲜时灰 色或黄 灰色, 背部 贴生黄 褐色小 刺毛, 内 面有 光泽, 小横脉 可见, 鞘口 狭窄, 宽约 6 毫米, 呈 拱形或 作短舌 状向上 突起; 箨耳缺 如, 箨 舌高约 1.5 毫米, 具不 规则浅 齿裂, 内 面被锈 色毛; 箨片 细长, 直立, 长 4 一 11 
160  云 南植物 志  厘米, 基 部微向 内收窄 , 便与箨 鞘口部 等宽。 末级 小枝具 3 — 7 叶; 叶鞘长 2 — 3. 5 厘 米, 边缘 通常生 纤毛; 鞘 口缝毛 发达, 长约 0.5 — 1 厘米, 叶舌 突起, 圆 拱形, 高约 1 毫米, 背 面密被 锈毛; 叶片长 3 — 16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次脉 2 — 4 对。 圆锥 状花序 长约 6 厘米, 其 分枝常 具小穗 3 — 4 枚, 花序 主轴和 分枝均 被毛; 侧生小 穗柄长 5 — 10 毫米, 小穗披 针形, 含 2 或 3 枚 小花, 长 8 — 10 毫米, 成熟 后脱节 于颖之 上并在 小花间 折断,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5 毫米, 下部为 外稃所 包围, 微扁, 腹面具 纵脊, 向上渐 变粗, 上部在 背面被 微毛, 顶 端生短 柔毛, 颖 2, 渐尖, 边缘 上部生 纤毛, 第一 颖长约 4 毫 米, 3 — 5 脉, 第二 颖长约 5 毫米, 7 脉; 外桴长 8 — 10 毫米, 先端 钝尖, 并生 纤毛, 7 — 9 脉; 内稃 等长或 略长于 外稃, 先 端钝, 顶端及 2 脊均生 纤毛, 纵脉不 明显, 背部 被 微毛; 鳞被 卵形, 长约 3 毫米, 膜质, 边缘生 纤毛; 雄蕊 未见; 子房倒 卵状椭 圆形, 无毛, 花柱 2, 简短, 柱头羽 毛状。 颖果为 细长纺 锤形, 长 3. 5 — 8. 5 毫米, 棕 褐色, 光滑 无毛, 腹 沟浅, 基 部尖, 顶端常 残存有 花柱基 部形成 的喙。 笋期 9 一 10 月。 仅 见于西 畴香平 山林场 (模式 标本产 地)。 本 种为重 要的笋 用竹。 9b. 耿马 小香竹 (变种 ) 小刺竹 (云南 耿马) var. pygmaeus Hsueh et Yi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与原 变种区 别在于 秆节上 的刺状 气生根 形钝, 环列 较密, 且 多彼此 连生; 箨 环具一 圈箨鞘 基部残 留物; 箨鞘口 部近于 截形, 地下茎 秆柄上 的鳞片 外翻, 易落。 小型 竹类, 秆高 1 一 2. 5 米, 直径 3 — 7 毫米, 节间长 8 — 13 厘米, 中空; 叶片长 5 — 11 厘米, 宽 5 — 9 毫米, 鞘 口缝毛 发达。 产 耿马。 模 式标本 耿马大 兴乡, 大 芒哈, 茶房 河口。 17. 贡山 竹属 Gaoligongshania D. Z. Li, Hsueh et N. H. Xia 灌木 状竹, 有 时附生 于树干 基部。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杆 单生; 节间圆 筒形; 每节分 枝 单一, 与 主秆近 等粗。 秆箨宿 存性, 革质; 箨 耳大, 镰 刀状; 箨舌 外展。 叶 耳镰刀 状; 叶片 大型, 宽披 针形。 圆 锥花序 顶生, 大型, 长达 40 厘米,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小 穗 具柄, 线形, 长 2 — 4 厘米, 宽 0.2 — 0.3 厘米, 具 4 一 9 小花, 顶端 1 小花 不孕; 小 穗 轴长为 小花的 1/2, 外露; 颖片 2, 内无潜 伏芽; 外稃披 针形, 与 内桴近 等长; 内稃 具 2 脊, 先端短 2 裂; 鳞被 3 枚, 先端具 缘毛; 雄蕊 3 枚; 子房 无毛; 花 柱短;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成熟果 未见。 1 种, 特产 于高黎 贡山。 该属 外形与 箬竹属 Indocalamus 相近, 但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花序 大型, 小 穗 线形, 柱头 3 裂 而明显 不同。 最 新的分 子系统 学研究 表明, 本 属可能 与筱竹 (Tham- nocalamus spathiflorus) 关系 较为密 切。 1. 贡山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8: 1-11 帽叶竹 (腾冲 ), 马二 (泸水 傈僳语 ), 拉沙 (贡 山独 龙语) 
禾本科  161  图版 38 1—11. 贡山竹 Gaoligongshania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D. Z. Li, Hsueh et N. H. Xia, 1. 地 下茎及 秆基, 2. 秆的 一段, 3. 秆箨, 4. 花枝, 5. 具叶 小枝, 6—7. 颖, 8. 外稃, 9. 内稃, 10. 麟被, 11. 雌蕊; 12 — 20. 紫 花酸竹 Acidosasa purpurea (Hsueh et Yi) Keng f. , 12. 杆的 一段, 13. 叶枝, 14. 秆 箨上部 背面, 15. 秆箨 上部腹 面, 16. 花枝, 17. 外稃, 18. 内稃, 19. 鳞被, 20. 雌蕊。 (王 红兵仿 《中 国植物 志》) 
162  云 南植物 志  Gaoligongshania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D. Z. Li, Hsueh et N. H. Xia ( 1 995 ) ( ' megathyrsa , ) . Arundinaria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1936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 Indocalamus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C. S. Chao et C. D. Chu (1981); Yushania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Wen ( 1987)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 植物志 (1996)*; Monodadus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Yi ( 1993) ( 4 Mono- caladus ' ) ; M. macrophyllus Hsueh et C. M. Hui (1993), nom . nud . 秆高 4 一 6 米, 直径 0.5 — 1.2 厘米, 斜倚; 节间长 30 — 40 厘米, 圆 筒形, 但有时 在分 枝一侧 之基部 扁平, 初 时在节 下方有 一圈厚 白粉, 无毛, 平 滑或微 显纵向 细肋, 秆 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稍 隆起, 无毛; 秆环 稍隆起 或在分 枝节为 隆起; 节内高 10 毫米, '幼 时具 白粉。 杆芽长 圆形, 肥厚。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仅 一枝, 长 1 一 1.5 米, 直径 与主秆 近 相等, 直立。 笋粉 绿色, 有 白粉;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背 面密被 黄褐色 疣基 刺毛, 纵肋很 显著而 隆起, 边缘 密被长 1 一 2 毫 米的硬 纤毛; 箨耳极 发达, 镰 刀形, 常 外翻而 抱茎, 紫色, 边缘具 黄色长 隧毛, 作 放射状 开展; 箨舌 微呈圆 拱形, 全缘, 无 毛, 高 1 一 2 毫米; 箨片披 针形, 外翻, 基 部收缩 为鞘口 的三分 之一, 其大 小变异 较大, 基部为 大型叶 片状。 小枝具 7 — 9 叶; 叶 鞘背面 无毛, 边 缘密被 纤毛; 叶耳很 发达, 镰 刀形, 具长 1 一 2 厘米 的发达 缝毛, 呈 放射状 开展; 叶舌 微呈圆 拱形, 紫 绿色, 先端全 缘, 无毛, 高约 2 毫米; 叶片 大型, 革质, 宽披 针形, 长 35 — 40 厘米, 最长达 50 厘 米, 宽 7. 5 — 9 厘米, 最宽达 10 厘米, 先 端呈针 芒状并 扭曲, 基部楔 形或广 楔形, 下表 面灰绿 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10 — 13 对, 小横脉 清晰形 成长方 格状。 圆锥 花序近 无柄, 长和 宽均为 40 厘米, 主轴 直立, 在花序 较下部 一般仅 1 分枝 开展, 第三 级分枝 纤细, 三 棱形, 极 平滑, 松散; 小 穗柄长 2 — 4 厘米; 小穗 线形, 长 2 — 4 厘米, 宽 2 — 3 毫米, 长 渐尖, 含稀疏 排列的 4 一 9 枚 小花, 顶 生小花 不孕。 颖披 针形, 淡 黄色, 宽约 2 毫米, 背面近 圆拱具 5 细脉, 向上端 粗糙, 第一 颖长达 8 毫米, 先端 锥形, 第二 颖颇接 近第一 颖, 长达 12 毫米, 具芒, 粗糙, 其 芒长仅 为颖的 一半; 小穗轴 节间长 为小花 之半, 可 部分 露出, 稍 扁平, 向上端 粗糙; 基盘 密被长 1 毫 米黄棕 色贴伏 柔毛; 外稃披 针形, 长 约 8 毫米, 宽 3 毫米, 背面及 边缘均 为小刺 毛状的 粗糙, 纸质, 棕 紫色, 具细而 不明显 的 5 脉, 先端 的芒易 碎断, 其长达 5 毫米, 黑色, 粗壮, 向上端 粗糙; 内稃与 外稃等 长, 质 地亦略 相同, 仅 两侧较 柔软, 顶端有 纤毛; 雄蕊 3 枚; 子房 无毛, 顶端收 缩成长 为 1 毫米之 花柱, 柱头 3, 其 长超过 1 毫米, 羽 毛状, 易 凋落。 笋期 8 — 11 月。 花期 5— 7 月。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腾冲、 盈江; 生 于海拔 1300 — 215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下或林 间 空地。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18. 酸竹属 Acidosasa C. D. Chu et C. S. Chao ex Keng f .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秆 散生, 直立; 节间 筒形, 仅 在有分 枝一侧 之下部 微有 沟槽, 内 壁常有 海绵状 的髓; 秆环微 隆起; 秆芽 单生, 秆中部 每节具 3 枝, 上部节 
禾本科  163  有时 可多至 5 枝。 秆箨脱 落性, 箨鞘 背面常 被有小 刺毛; 箨 片通常 较小, 披针形 或三角 状披 针形, 叶片 大小多 变化, 次脉 多数, 小横脉 明显。 一 次性发 生花序 顶生, 由 数枚或 多 数小穗 组成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小横 脉明显 或否, 先端渐 尖或具 短芒; 内桴 较其外 桴 为短, 背部具 2 脊, 亦可具 多脉; 鳞被 3; 膜质, 边缘常 透明; 雄蕊 6, 花药 黄色, 花丝 分离; 花柱 1,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笋期 春季至 初夏。 花期 夏季或 秋季。 本 属已知 12 种, 分 布于中 国南部 及中南 半岛, 除 越南产 1 种 [A. brilletii (A. Ca- mus) C. S. Chao et S. A. Renv. ] 夕卜, 其余 11 种均产 于我国 南部, 主产 广东、 广西。 云南产 1 种。 1. 紫 花酸竹 (武汉 植物学 研究) 图版 38: 12-20 毛 花酸竹 (南 大学报 ), 马关 大节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Acidosasa purpurea (Hsueh et Yi) Keng f. (1986); D. Z. Li (1997). Acidosasa hirti flora Z. P. Wang et G. H. Ye (1981) * , nom. inval. ; 广西竹 种及其 栽培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Indosasa purpurea Hsueh et Yi (1983)*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Acidosasa dayongensis Yi (1986)* . 秆高 3 — 10 米, 最高达 15 米, 粗 2 — 8 厘米, 梢头 直立, 幼秆 无毛。 节下方 被有白 粉, 秆壁厚 4 一 10 毫米, 髓作海 绵状, 中部 节间长 30 — 45 厘米, 箨环初 具棕色 刺毛; 杆环 隆起; 秆中部 每节具 3 枝。 秆箨 革质, 被棕色 刺毛, 基部 尤密, 无 斑点, 小 横脉不 明显, 无箨耳 和鞘口 缝毛, 箨舌拱 形或三 角形, 高 2 — 6 毫米, 先 端具短 纤毛, 箨片披 针形, 长 5 — 10 厘米, 直立, 背面密 被毛。 每小 枝具叶 4 一 7 片; 叶鞘 无毛; 无 叶耳和 璲毛, 或偶有 2 — 3 条 璲毛; 叶 舌强烈 隆起, 高 1.5 — 4 毫米; 叶片 质薄, 披 针形, 长 12 — 21 厘米, 宽 1.6 — 2. 6 厘米, 下表 面呈粉 绿色, 无 毛或具 白色小 柔毛, 两边 缘均有 小 锯齿, 次脉 5 — 7 对, 小横脉 明显。 总 状花序 顶生或 侧生, 共具 1 一 5 枚 小穗; 小穗体 扁, 紫色, 含小花 3 — 15 枚, 长 4 一 9 厘米, 宽 3 — 7 毫米, 小 穗柄长 1 一 3 厘米, 上半 部被短 柔毛, 或 在小穗 单一时 则无小 穗柄;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5 毫米, 密 被毛; 颖 片密被 毛茸, 第 一颖长 7 — 13 毫米, 具 7 脉, 第 二颖长 1.1 一 1.5 厘米, 具 11 脉; 外桴长 1.3 — 2.1 厘米, 密 被黄色 绢毛, 先端 渐尖, 具 15 — 21 脉, 小 横脉不 明显; 内 稃窄而 短, 长 7 —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脊上及 顶端具 纤毛; 鳞被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无毛;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5 毫米; 花柱长 3 — 4 毫米; 柱头 3 裂, 羽 状毛。 笋期 4 月。 花期 5— 9 月。 产 绿春、 元阳、 金平、 屏边、 河口、 马关、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000 — 1700 米的中 低 山缓坡 地带, 阔 叶林中 或组成 纯林。 广西、 湖 南和江 西也有 分布。 竹材 匀称, 通直, 强度 较高, 轫 性好, 是 理想的 搭架、 围篱 材料, 也 是上等 的编织 用竹; 笋味 鲜美, 可供 鲜食, 也 可制成 笋干或 酸笋。 19. 青 篤竹属 Arundinaria Michaux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竹秆 散生, 中 小型, 节间 圆筒形 或分枝 一侧有 沟槽, 芽单 生于秆 节上, 一级 分枝占 优势, 基部 常形成 二级甚 至三级 分枝, 中部 节间每 节常具 3 分枝, 秆 
164  云南 植物志  下 部偶见 1 分枝, 秆上部 可出现 5 — 7 分枝, 分 枝基部 贴秆或 开展; 秆箨 宿存或 早落; 一次 性发生 花序总 状或圆 锥状, 花序分 枝无前 出叶, 垫 以形小 或退化 苞片, 或 仅一行 毛; 小穗 具柄, 含若干 小花; 颖 2, 稀 1 一 3, 顶生小 花常不 发育; 外 桴长于 内稃, 或近 等长; 内稃具 2 脊, 先端 2 裂或 不裂; 鳞被 3; 雄蕊 3, 花柱 1, 柱头 2 — 3 裂, 羽 毛状; 颖果, 先端 具宿存 花柱, 腹部具 纵沟, 果 皮薄; 胚型 F+PP; 染色体 芦苇型 Phrami- formes, 2n = 48; 秆维管 束解剖 结构为 开放型 和半开 放型; 幼苗发 育为竹 型真竹 亚型。 50 种 左右, 分 布在东 亚及北 美洲, 主产 中国和 日本。 我国约 30 种, 广布于 亚热带 及 暖温带 地区。 云南 已知有 5 种。 此外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估 计缅竹 Arundi- naria elegans Kurz [ Burrnabambus elegans (Kurz) Keng f. ] 可能 分布在 南, 但我们 尚 未 发现其 可靠的 标本。 分种 检索表 1 (6) 箨 环留有 木栓质 鞘基残 留物。 2 (3) 箨鞘鞘 口具显 著的劲 直璲毛 1. 五爪竹 A. triangulate 3 (2) 箨 鞘鞘口 璲毛缺 如或不 发达。 4 (5) 箨 鞘背部 无明显 油光, 箨环具 发达的 剌毛环 2. 苦竹 A. amara 5 (4) 箨鞘 背部具 丰富油 脂而具 光泽, 箨环 近无毛 3. 斑苦竹 A. chinensis 6 (1) 箨环无 木栓质 鞘基残 留物。 7 (8) 低海拔 竹类; 秆髓 呈海绵 状充满 空腔; 箨鞘背 面密被 紫褐色 向上的 刺毛, 箨 片直立 4. 凤竹 A. hupehensis 8 (7) 高海拔 竹类; 秆 中空; 箨 鞘背面 无毛, 箨 片外翻 5. 冷箭竹 A. faberi 1. 五爪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毛竹 (马关 ) Arundinaria triangulata (Hsueh et Yi) C. S. Chao et G. Y. Yang (1994). hidosasa triangulata Hsueh et Yi (1983)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 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中小型 竹类。 秆高达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间长 10 — 30 厘米, 圆 筒形, 但分 枝一 侧基部 微扁, 绿色,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具 明显的 纵细线 棱纹; 秆环 于分枝 各节显 著 隆起, 光滑, 箨环木 栓质, 较 隆起, 常 留有鞘 基之残 余物, 并具 向上的 黄褐色 刚毛; 节内高 3 — 5 毫米, 有时具 黑粉质 污垢; 分枝 3 (5), 基部 微呈不 规则三 角状, 长 30 — 45 厘米, 主枝较 明显。 秆箨 早落, 淡 黄色, 长三 角形, 革质, 长 21 — 22 厘米, 底宽 5 — 10 厘米, 先端宽 6 — 10 毫米, 鞘背 具稀疏 易落之 黄褐色 刺毛, 基 部尤为 密集, 纵肋 明显, 边 缘幼时 密生细 硬毛; 无 箨耳, 但 鞘口两 肩具长 5 — 10 毫米 的灰黄 色劲直 缝毛; 箨舌圆 弧形, 高 1 毫米, 边缘 整齐, 无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易 脱落, 长 3 — 1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无毛, 纵脉 明显, 边缘 内卷。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5. 5 — 7 厘 米; 无 叶耳; 叶舌圆 弧形或 截平, 紫色, 高 1 一 2 毫米; 叶片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硬纸 质, 秃净, 长 9 一 19 厘米, 宽 1.2 — 2. 5 厘米, 下面灰 白色, 侧脉 5 — 7 对, 小横 脉稍明 
禾本科  165  显, 边 缘具稀 疏的细 锯齿。 产 马关, 多生 于海拔 1200 米以下 的低山 山脊或 坡地。 贵 州也有 分布。 秆 坚硬, 用于搭 制田间 室棚、 菜架或 围篱, 当 地群众 用带竹 篼的秆 基部制 作烟斗 管。 鲜笋 味苦, 但 经煮漂 后仍可 食用。 本种 秆箨具 明显的 箨鞘残 留物, 秆环 肿大, 箨鞘三 角形, 箨耳 微小, 璲毛 直立。 原 发表 时被置 于大节 竹属, 杨 光耀等 U994) 根 据其秆 形态及 分枝特 征将之 组合到 青篱竹 属, 还有 待于获 得具花 标本后 确认。 2. 苦竹 (通称 ) 图版 39: 1-8 Arundinaria amara Keng (1935) * ; W. P. Fang (1944)* ; 陈嵘 (1953); 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 (194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Pleioblastus altiligulatus S. L. Chen et S. Y. Chen (1983); P. a- marus var. hangzhouensis S. L. Chen et S. Y. Chen ( 1983) * ; P. amarus var. penduli- folius S. Y. Chen (1983); P. amarus var. tubutus Wen (1983)*.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5 — 2 厘米, 直立, 秆 壁厚约 6 毫米, 幼秆淡 绿色, 具 白粉, 老后 渐转绿 黄色, 被灰白 粉斑; 节间圆 筒形, 在分枝 一侧的 下部稍 扁平, 通常长 27 — 29 厘米, 节下 方粉环 明显, 节 内高约 6 毫米, 秆环 隆起, 高于 箨环; 箨 环留有 箨鞘基 部木栓 质的残 留物, 在幼 秆的箨 环还具 一圈发 达的棕 紫褐色 刺毛; 秆 每节具 5 — 7 枝, 枝稍 开展。 箨鞘 革质, 绿色, 被较厚 白粉, 上部边 缘橙黄 色至焦 枯色, 背 部无毛 或具棕 红 色或白 色微细 刺毛, 易 脱落, 基部密 生棕色 刺毛, 边 缘密生 金黄色 纤毛; 箨耳 不明显 或无, 具 数条直 立的短 缝毛, 易脱落 而变无 缝毛; 箨舌 截形, 高约 1 一 2 毫米, 淡 绿色, 被厚的 脱落性 白粉, 边 缘具短 纤毛; 箨片 狭长披 针形, 开展, 易向内 卷折, 腹面 无毛, 背面有 白色不 明显短 绒毛, 边缘具 锯齿。 末级 小枝具 3 或 4 叶; 叶鞘 无毛, 呈 干草黄 色, 具细 纵肋, 无叶耳 和鞘口 缝毛, 叶舌紫 红色, 高约 2 毫米; 叶片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20 厘米, 宽 1.2 — 2. 9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楔 形或宽 楔形, 下 表面淡 绿色, 生 有白色 绒毛, 尤 以基部 为甚, 次脉 4 一 8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两 侧有细 锯齿; 叶柄长 约 2 毫米。 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具 3 — 6 小穗, 侧生 于主枝 或小枝 的下部 各节, 基部 为 1 片 苞片所 包围, 小 穗柄被 微毛, 小穗含 8 — 13 枚 小花, 长 4 一 7 厘米, 绿色 或绿黄 色, 被 白粉; 小穗 轴节长 4 一 5 毫米, 一侧 扁平, 上部 被白色 微毛, 下部 无毛, 为外稃 所 包围, 顶端 膨大呈 杯状, 边 缘具短 纤毛; 颖 3 — 5 片, 向 上逐渐 变大, 第一颖 可为鳞 片状, 先端 渐尖或 短尖, 背部被 微毛和 白粉, 第 二颖较 第一颖 宽大, 先端 短尖, 被毛和 白粉, 第三、 四、 五颖 i| 常 与外稃 相似而 稍小; 外桴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11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有小 横脉, 顶' 端尖 至具小 尖头, 无毛 而被有 较厚的 白粉, 上部 边缘有 极微细 毛, 因后者 常脱落 而变为 无毛; 内稃通 常长于 外桴, 罕与之 等长, 先端 通常不 分裂, 被 纤毛, 脊上具 较密的 纤毛, 脊间密 被较厚 白粉和 微毛; 鳞被 3, 卵 形和倒 卵形, 后方一 片形 较窄,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花药淡 黄色, 长约 5 毫米; 子房 狭窄, 长约 2 毫米, 无 毛, 上部 略呈三 棱形, 花 柱短, 柱头 3, 羽 毛状。 成 熟果实 未见。 笋期 6 月。 花期 
16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9 1 一 8. 苦竹 Arundinaria amara Keng, 1. 秆 基及地 下茎, 2. 秆 的一段 (示分 枝), 3. 枝叶, 4. 花枝, 5. 第 一颖和 第 二颖, 6. 小花和 小穗轴 节间, 7. 雄蕊, 8. 雌蕊; 9 一 12. 凤竹 A. hupehensis (J. L. Lu) C. S. Chao et G. Y. Yang, 9. 秆及 分枝, 10. 秆的 髓部, 11. 秆箨 背面; 12. 枝叶。 (1 一 8 李 楠绘, 9 一 12 引 资料) 
禾本科  167  4— 5 月。 产 昆明、 玉溪 地区。 常见 于庭院 栽培。 四川、 贵州、 湖南、 湖北、 安徽、 浙江、 江 苏、 福 建等省 也产。 本 种篾性 一般, 当地 用以编 篮筐, 秆材还 能作伞 柄或菜 园的支 架以及 旗杆、 帐杆等 用。 3. 斑苦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Arundinaria chinensis C. S. Chao et G. Y. Yang (1994) . Sinobambusa maculata McClure (1940);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Pleioblas- tus maculatus (McClure ) C. D. Chu et C. S. Chao (1980);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Arundinaria maculata ( McClure ) H. Y. Zou (1989), non Arundinaria maculata (Rupr. ) Hack. (1903); PleiMastus oleosus Wen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 P. longinternodius B. M. Yang ( 1989); P. longispiculatus B. M. Yang (1989)* ; Polyanthus longispiculatus (B. M. Yang) C. H. Hu (1991). 秆 直立, 高 3 — 8 米, 直径 1.5 — 4 厘米, 幼秆 绿色, 厚被 脱落性 白粉, 箨环 密具一 圈棕 色毛, 节下 方具直 立近于 向下的 白色短 纤毛, 其 余部分 则光滑 无毛, 老秆黄 绿色, 被少量 灰黑色 粉垢, 节间圆 筒形, 在分 枝一侧 的基部 微凹; 箨环与 秆环均 突出, 近无 毛; 箨环 残留有 箨鞘基 部的木 栓质残 留物; 秆 每节具 3 — 5 枝, 枝与 主秆成 40 — 50 度的 夹角。 箨鞘 棕红略 带紫绿 色,. 迟落, 长为 节间的 3/4, 近 革质, 背 部因有 丰富油 脂而具 光泽, 常 具或密 或稀的 棕色小 斑点, 尤以箨 鞘上部 (或 下部) 为较 密集, 除箨鞘 基部密 具棕色 倒向刺 毛外, 余处 无毛, 边缘 全缘, 无 纤毛; 箨耳缺 如或呈 点状、 卵 圆状, 棕 色, 边 缘有几 条短而 通直或 曲折全 易落的 璲毛, 箨 舌深棕 红色, 低矮截 形或微 凹或凸 出, 顶端 全缘, 无 纤毛。 箨 片绿带 紫色, 线状披 针形, 呈狭 条状, 外翻而 下垂, 基部略 向内 收窄, 近基 部为棕 红色, 被 微毛, 略 粗糙, 先端 渐尖, 两边 缘具极 稀疏的 细齿, 几 全缘。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 绿色, 向边 缘具极 稀少的 柔毛, 一边 具短细 纤毛, 另 一 边膜质 无毛, 无 叶耳和 璲毛, 叶舌高 1 一 2 毫米, 背面具 粗毛, 顶端 截形, 边 缘具短 纤毛, 叶 柄长约 4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8. 8 — 18. 5 厘米, 宽 13. 4 — 29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宽 楔形, 上面 无毛, 下表面 近基部 和主脉 则具易 脱落的 短毛, 次脉 5 — 7 对。 叶缘两 侧具细 锯齿。 圆 锥花序 常侧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具 8 — 15 枚 小花, 颖 2, 纸质, 第一 颖长约 10 毫米, 具 11 一 13 脉, 先端 稍钝, 第二 颖长约 9.5 毫米, 具 11 脉, 先端 具小 尖头; 外稃厚 纸质, 背部光 无毛, 但 被少量 白粉, 长约 8 毫米, 宽约 7.5 毫米, 具 7 — 10 脉; 内 桴长约 8 毫米, 成 熟后可 更长, 2 脊上具 纤毛, 脊间具 4 一 6 脉, 背 部有细 毛, 脊 外至边 缘各具 2 脉; 鱗被 3, 大小 近等, 中间 一片披 针形, 具 10 脉, 侧面的 2 片 卵状椭 圆形, 各具 11 一 12 脉, 先端 均具长 纤毛; 子房 瓶状, 长约 8 毫米, 花 柱长约 1.5 毫米, 柱头 3, 羽 毛状。 果实椭 圆形。 笋期 5 月 上旬至 6 月初。 产 腾冲, 昆明有 栽培。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南、 江西、 江苏、 福建 等省区 也有; 生 于密丛 林中或 偏阴的 山坡。 笋 味苦, 处理 后方可 食用。 篾性 一般, 可 蔑用, 可 作篱笆 和供农 作物搭 棚架。 
168  云南 植物志  4. 凤竹 (河南 农学院 学报) 图版 39: 9-12 斗竹 (南京 林产工 业学院 学报) Arundinaria hupehensis (J. L. Lu) C. S. Chao et G. Y. Yang (1994) . Pleioblastus hupehensis J. L. Lu (1981)* ; Arundinaria spongiosa C. D. Chu et C. 5. Cao (1981)*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Sinobambusa anaurita Wen (1983)* ; Pleioblastus altiligulatus var. spongiosus B. M. Yang (1985); OLigostachyum hupehensis (J. L. Lu) Z. P. Wang et G. H. Ye (1988) ; Oligostachyum spongiosum (C. D. Chu et C. S. Chao) G. H. Ye et Z. P. Wang (1996);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达 10 米, 直径 4 一 6 厘米, 幼秆 绿色, 无毛, 被少量 白粉, 尤以 节下方 较为明 显, 老杆黄 绿色, 髓全 部呈海 绵状充 满节间 空腔; 节间长 20 — 40 厘米, 圆 柱形, 仅于 分枝一 侧之下 部微具 沟槽, 节中度 隆起, 秆 每节分 3 枚。 箨鞘红 褐色, 无 斑点, 干后呈 灰 褐色, 顶 端渐窄 而呈三 角状, 背 面密生 紫褐色 向上的 刺毛, 边缘具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 毛俱缺 如或稀 可疏生 缝毛, 箨舌 极短, 拱形, 高 1 毫米, 顶端具 纤毛; 箨片狭 三角形 或三 角状披 针形, 直立, 微 皱曲, 其宽度 与箨鞘 顶端近 相等或 稍狭。 每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9 一 17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无毛。 花枝 未见。 笋期 5 月。 产 马关; 生于山 地阔叶 林下或 林缘。 贵州、 广西、 湖南、 江西、 湖北、 福建 也有分 布。 本种 早期被 鉴定为 Arundinaria spongiosa (在 《中 国植 物志》 被组 合到少 穗竹属 Oligostachyum spongiosum), 中名为 斗竹, 但 其营养 器官在 诸多主 要特征 方面与 凤竹完 全 一致, 杨光耀 (2000) 认 为两者 为同一 种系, 因此 hupehensis 为最早 的合法 加词。 5. 冷箭竹 (峨 眉植物 图志) 峨热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Arundinaria faberi Rendle (1904). Arundinaria recemosa subsp. fangiana A. Camus (1930); W. P. Fang (1944)*; 陈嵘 (1953); C. S. Chao et al. (1980); A. fangiana (A. Camus) Hand. -Mazz. (1936); Sinarundinaria fangiana (A. Camus) Keng ex Keng f . (194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S. faberi (Rendle) Keng ex Keng f. (1948); Gelidocalamus fangianus (A. Camus) Keng f. et Wen ( 1983) ; Bashania fangiana (A. Camus) Keng f . et Wen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 国 植物志 (1996)*; B. spanostachya Yi (1989);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 faberi (Rendle) Yi (1993);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 竹鞭的 节间长 (0.8 —) 2 — 2. 5 厘米, 直径 3 — 5 (— 8) 毫米, 圆筒 形或在 具芽或 有分枝 的一侧 扁平, 淡 黄色, 无毛, 有 光泽, 空腔 甚小, 每节 环生根 条或瘤 状突起 2 — 5 枚。 秆 劲直, 高 (0.5 —) 1—2.5 (—3) 米, 直径 3 — 6 (—10) 毫米, 节间长 15 — 20 厘米 (秆基 部者长 2 — 5 厘米 ), 初 时微被 白粉或 仅在节 下方被 白粉, 绿色, 无毛, 常 有紫色 斑点, 老 秆为黄 绿色或 黄色, 常具 黑垢, 秆壁厚 1.5 — 3 毫米, 髓初时 呈层片 状, 以后层 片消失 而成粉 末状; 箨环 隆起, 无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低于 箨环, 节内 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紧贴 秆节。 分枝习 性高, 通常在 秆的第 4 一 6 节 (也 即秆高 
禾本科  169  一 半处) 开始 分枝, 每节 通常为 3 枝, 或以后 能成为 多枝, 枝 与秆作 20 — 30 度 的夹角 斜展。 笋 紫红色 或淡绿 色而先 端带紫 红色, 无毛, 背部有 紫色小 斑点; 箨鞘厚 纸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常较 其节间 为短, 无毛, 纵肋纹 显著, 小 横脉稍 可见, 边缘生 纤毛, 箨耳 微小或 缺如, 鞘口 两侧初 时有数 条紫色 璲毛, 后易 脱落; 箨舌 截形, 绿色, 高约 0.5 毫 米; 箨片 外翻, 绿 色或先 端带紫 红色, 无毛。 末级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无毛, 纵肋 明显, 边缘 起初有 纤毛, 叶 耳微小 或无, 鞘 口两侧 具数条 波曲的 缝毛, 后者 初时为 紫色, 后 变为灰 白色, 长 5 — 7 毫米; 叶舌 截形, 高约 0.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 — 9 厘米, 宽 (4 一) 8-11 (-14) 毫米, 纸质, 两面均 无毛, 先端渐 细尖, 基部 浑圆, 次脉 3 — 4 (-5) 对, 小横脉 明显,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无毛。 总状 花序长 4 一 6 厘米, 具小穗 3 — 5 枚, 或有时 为圆锥 花序; 长 10 — 13 厘米, 此 时则具 8 或 9 枚 小穗, 花序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小穗柄 直立, 长 8 — 22 毫米, 微扁, 绿色, 无毛, 腋间具 瘤枕; 小穗紫 红色, 长 2 — 4 厘米, 含 (4 一) 5 — 7 枚 小花; 小穗 轴 节间长 3 — 5 毫米, 被 灰白色 或黄色 绒色, 在中部 以上毛 尤密而 较长, 近内稃 之一侧 扁平; 第一颖 锥形或 三角状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具 1 脉, 无毛; 第 二颖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具 1 或 3 脉, 先端长 渐尖, 除脊上 有时疏 生小硬 毛外, 余处 无毛;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4 毫米, 具 7 脉, 无毛或 边缘的 上部被 纤毛, 先 端作芒 针状; 内桴长 7 — 12 毫米, 背 部在脊 上生小 纤毛, 脊间具 1 脉, 先端具 2 尖齿; 鱗被中 的前方 2 片 较大, 卵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后方 1 片 较窄, 披 针形, 长约 1 毫米, 花药紫 红色, 长 5 — 6 毫米, 先端具 2 钝 圆头, 基 部呈箭 镞形; 子房椭 圆形, 无毛, 长约 1 毫米, 花 柱 1, 但在 上部可 2 裂, 柱头 3, 羽 毛状, 长 (1 一) 2 — 3 毫米。 颖 果为囊 果状, 长圆 形, 长 6 — 7 毫米, 直径 1.5 — 2 毫米, 紫 褐色或 褐色, 先端 具喙状 的宿存 花柱之 基部, 腹 面微作 弧弯, 腹 沟浅, 果 皮薄, 易 剥离, 胚乳 白色。 笋期 5 — 8 月。 花期 5 — 8 月; 果期 7 — 10 月 。 产 东川、 巧家; 生 于海拔 2300 — 3500 米 的亚高 山针叶 林下, 也 可形成 纯林。 四川 南部和 西部、 贵州 (梵 净山) 也有。 秆可用 于覆盖 瓜棚, 或作毛 笔秆及 算盘的 桥杆。 在四川 本种是 大熊猫 在自然 保护区 最主 要的食 用竹。 20. 铁竹属 Ferrocalamus Hsueh et Keng f. 小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散生, 竹鞭 纤细。 秆 劲直, 绿色或 在阳光 充足处 常呈 黄色, 秆 壁厚, 在 秆基部 节间近 实心; 节间 甚长, 圆 筒形, 表面有 光泽; 秆 环呈脊 状 隆起, 尤以 在有分 枝处的 另一侧 为甚。 秆 每节具 1 芽, 以后成 单枝, 惟 秆端数 节则可 具 数枝; 枝 约与秆 同粗, 劲直 挺立, 与秆 几平行 直立, 基部 膨大, 并具瘤 状气生 根突, 基 部节间 短縮而 密接, 但自短 缩节以 上的节 间即突 然正常 增长。 秆箨迟 落乃至 宿存; 箨 鞘厚 革质, 但鞘上 部则渐 薄为纸 质且易 皱缩或 破裂, 背部密 被黑褐 色疣基 刺毛和 白色微 毛, 刺毛 脱落后 在箨鞘 能留有 麻点状 疣基而 粗糙, 鞘底密 生黑褐 色疣基 刺毛和 白色微 毛; 无 箨耳, 但鞘口 缝毛颇 发达, 箨舌 低矮, 截形, 背面密 被锈色 微毛; 箨片锥 状至披 
170  云南 植物志  针形, 直立, 易自 箨鞘上 脱落。 末级 小枝具 9 一 11 叶; 叶鞘 革质, 密被白 色微毛 及褐色 小 刺毛, 惟以后 可变无 毛而有 光泽, 鞘 口缝毛 发达; 叶舌 截形; 叶耳 缺如, 叶 片大, 披 针形, 先端 长尖, 基部 收窄呈 楔形, 上 表面深 绿色, 下 表面灰 绿色, 主脉 黄色, 有光 泽, 隆起, 其中下 部尤为 隆起,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次脉 多条, 再 次脉亦 明显, 脉上 着生银 白色小 刺毛, 小横脉 在叶片 下表面 隆起; 叶 柄扁。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大 型圆锥 状, 在叶枝 顶生, 穗轴 粗壮, 无毛, 花序 分枝的 腋间具 瘤枕; 小穗两 侧扁, 淡 紫色, 含 (2-) 5 — 10 枚 小花, 最上方 1 枚小花 不孕, 形 细长;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上及诸 小花之 间, 节间呈 棒状; 颖 2, 第一颖 较小, 先 端尖, 被 微毛, 背 部具脊 (即 其主脉 ), 次脉 不 明显, 第二 颖具不 明显的 3 — 5 脉, 先 端亦生 微毛; 外稃披 针形, 先 端钝, 但 有小尖 头或 明显的 微毛, 具 7 脉 (其下 半部脉 不甚明 显), 小横 脉稀疏 可见; 内 稃较其 外稃为 长, 但亦可 甚短, 背部具 2 脊, 脊彼 此紧靠 而作沟 槽状, 纵脉不 明显, 先 端钝, 被毛 茸; 鳞被 3; 雄蕊 3, 花 丝互相 分离; 花柱 单一, 柱头 2, 羽 毛状。 果 实呈扁 球形, 果皮 肉质。 笋期 3 — 5 月。 花期 4 月。 本属有 2 种, 为云南 特产。 模式种 为铁竹 F. strictus Hsueh et Keng f . , 采自 云南金 平。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鞘 近先端 正常无 皱縮, 不 开裂, 鞘 口璲毛 发达; 箨片 叶状披 针形, 长约 4 厘米 1. 铁竹 F. strictus 2 (1) 箨鞘 近先端 呈不规 则强烈 皱縮, 开裂, 鞘口无 缝毛; 箨片 锥状, 长 3 — 18 毫米 2. ISig 铁竹 F. rimosivaginus 1. 铁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40: 1-12 Ferrocalamus strictus Hsueh et Keng f. ( 1982 )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D. Z. Li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5 — 7 (9) 米, 直径 2 — 3. 5 (5) 厘米, 梢头 劲直, 节间长 0.6 — 0.8 (-1.2) 米, 节内高 1.5 — 3 厘米; 秆环 隆起; 枝 基部节 间长仅 2 厘米或 更短, 但 上部者 可长至 65 厘米 左右。 秆箨迟 落乃至 宿存, 箨鞘 长约为 节间的 一半, 背面 密被黑 褐色刺 毛与白 色 微毛, 鞘基 底的刺 毛呈淡 黄色, 其 长可达 10 毫米; 箨舌近 截形, 高 2 — 3 毫米, 背面 密被 锈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缝毛 发达; 箨片 直立, 叶状披 针形, 长约 4 厘米, 易落。 叶 鞘长 10 — 15 厘米, 鞘口 缝毛长 1 一 2 厘米, 易脱落 而似无 缝毛, 叶舌 截形, 外叶 舌的边 缘 于中部 下凹, 并 在其一 侧密被 锈色小 刺毛; 叶片长 30 — 35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先端 长 急尖, 基部 收窄为 模形, 下连 以长为 3 — 4 毫米 的扁平 叶柄, 次脉 10 — 12 对, 再次脉 4 或 5 条, 小横 脉组成 方格状 网络。 圆 锥花序 一般长 30 — 45 厘米, 分枝长 10 — 20 厘 米, 穗 轴直径 3 — 4 毫米, 无毛; 小穗长 14 一 18 毫米 (顶端 小穗则 可长达 25 毫米 ), 含 小花 3 — 10 枚, 通常为 5 枚, 小穗 柄约长 1 厘米; 小穗轴 节间长 3 毫米, 第 一颖长 3 — 4.5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5 毫米; 外稃长 7 毫米, 先端钝 尖头, 生有 显著的 微毛; 内桴背 
禾本科  171  图版 40 1—12. 铁竹 Ferrocalamus strictus Hsueh et Keng f . , 1 . 秆及 分枝, 1. 叶 片及叶 鞘先端 形态, 3. 秆箨 背面, 4. 花 枝' 5. 小穗, 6. 第 一颖, 7. 第 二颖, 8. 外稃, 9. 内稃, 10. 鳞被, 11. 雌蕊, 12. 雄蕊; 13. 裂 箨铁竹 F. rimosivaginus Wen 13. 杆及 分枝。 (李 楠绘) 
172  云 南植物 志  部具 2 脊所 成的浅 纵沟; 鳞被三 角形, 先端 渐尖, 全长约 3 毫米, 柱头长 1.5 毫米, 羽 毛状。 果实 直径约 2 厘米, 干 后为黑 褐色。 产 金平、 元阳、 绿春; 生 于海拔 900 — 1200 米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金平。 秆极 坚硬, 故有 "铁 竹" 之称, 过 去当地 苦聪族 群众用 以制作 狩猎的 弩箭。 目前也 是做 竹筷和 毛线纺 织针棒 的上乘 材料。 新笋棕 褐色, 因 质硬, 不堪 食用。 2. 裂 箨铁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40: 13 Ferrocalamus rimosivaginus Wen (1984)* ; D. Z. Li (1994) , pro syn. Ferrocalamus strictus . 秆高 4 米, 直径 2 — 4 厘米, 节间长 60 厘 米许, 略有 屈曲, 光滑 无毛, 近 实心, 节 内高 15 毫米, 无毛有 光泽, 节略 隆起。 秆箨 纸质, 宿存, 质脆, 外表面 被黑色 刺毛, 至基部 尤密, 边 缘有黑 色细毛 密生, 近先端 呈不规 则强烈 皱缩, 先 端甚为 狭小, 早期开 裂; 无 箨耳与 缝毛; 箨 舌近木 栓质, 高 2 — 3 毫米, 近 截平, 开裂; 箨片 锥状, 长 3 — 18 毫米, 分枝 1 一 3, 直立, 小枝具 9 一 11 叶, 叶鞘长 11 一 13 厘米, 被 棕褐色 刺毛, 后 无毛, 光亮, 无 叶耳与 缝毛, 先端近 截平, 叶舌 短宽, 截状, 无毛, 叶片 大型, 长椭圆 状至 卵状披 针形。 长 30 — 42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基部 急尖, 收缩 为扁平 叶柄, 长 3 — 4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延伸, 下表 面被细 柔毛, 具小 横脉。 本种 与铁竹 F. strictus Hsueh et Keng f. 近缘, 但本种 箨鞘上 半部呈 不规则 皱缩, 鞘口无 缝毛, 箨片 锥状, 较 狭甚, 叶鞘无 肩毛, 可以 区别。 产金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000 米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中。 21 . 箸竹属 Indocalamus Nakai 灌 木状或 小灌状 竹类。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秆的节 间呈圆 筒形。 秆箨宿 存性; 箨鞘较 长于 或短于 节间, 有毛或 无毛; 箨耳 存在或 缺如; 箨 舌一般 低矮, 稀 可高至 3 毫米左 右; 秆每 节仅生 1 枝, 其直 径通常 与主秆 相若, 有时 秆上部 的分枝 则每节 可多至 2 — 3 枝。 叶鞘 宿存; 叶 片通常 大型, 具 多条次 脉及小 横脉, 干 后平展 或波状 曲皱, 稀 可在背 面 中脉之 两侧皆 有一行 毛茸。 一次性 发生花 序呈总 状或圆 锥状, 着 生于叶 枝下方 各节的 小枝 顶端, 花 序分枝 紧密或 疏松地 展开; 小穗含 数枚乃 至多枚 小花, 疏松 排列于 小穗轴 上; 颖 2 (— 3), 卵 形或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呈 尾状; 外 桴几为 革质, 呈 长圆形 或披针 形, 具数条 纵脉, 稀可 还具小 横脉, 无 毛或被 微毛, 基 盘密生 绒毛; 内桴 稍短于 外稃, 稀可 等长, 通 常先端 具二齿 或为一 凹头, 背部具 2 脊, 脊或 脊间两 者之上 端生有 稀疏微 毛; 鳞被 3; 雄蕊 3, 花 丝互相 分离; 子房 无毛, 花柱 2 枚 (但 在鄂 西箬竹 I. wilsoni 中 有时为 3 枚, 惟其中 1 枚纤细 而较短 小), 互相 分离或 基部稍 连合, 上 部有呈 羽毛状 之 柱头。 颖果。 笋 期常为 春夏, 稀为 秋季。 本 属约有 20 种 左右, 均产 我国, 主 要分布 于长江 以南各 省区。 云 南仅产 1 一 2 种。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1984, p. 2163) 和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下册记 载的箬 叶竹 I. longiauritus Hand-Mazz. 在 云南的 分布有 可能为 贡山竹 的误定 所致。 
禾本科  173  本 属竹叶 以叶片 宽大可 用来裹 粽子, 使之有 特殊清 香味。 此外, 还 有药用 价值。 据 我国医 药书籍 记载, 其味甘 性寒, 有清热 止血, 解 毒消肿 之效。 1. 阔 叶箬竹 (中国 主要禾 本植物 属种检 索表) 图版 14: 4-6 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 (1941); 竹 类经营 (1957), (1965);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7)、 中国竹 谱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 1997)*. Arundinaria lati folia Keng (1935) * ; Sasamorpha latifolia (Keng) Nakai ex Migo (1939) ; Sasamorpha migoi Nakai ex Migo (1939); Indocalamus migoi (Nakai) Keng f. (195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 la- cunosus Wen (1983) * . 秆 高可达 2 米, 直径 0.5 — 1.5 厘米, 节间长 5 — 22 厘米, 被 微毛, 尤以节 下方为 甚; 秆环 略高, 箨 环平, 秆 每节具 1 枝, 惟 秆上部 稀可分 2 或 3 枝, 枝直 立或微 上举。 箨鞘硬 纸质或 纸质, 下部 秆箨者 抱杆, 而上 部者则 较疏松 抱秆, 背 部常具 棕色疣 基小刺 毛或白 色的细 柔毛, 以 后毛易 脱落, 边缘 具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或 稀可不 明显, 疏生粗 糙短 璲毛; 箨舌 截形, 高 0.5 — 2 毫米, 先端 无毛或 有时具 短缝毛 而呈流 苏状; 箨片直 立, 线形 或狭披 针形。 叶鞘 无毛, 先端稀 具极小 微毛, 质厚, 坚硬, 边缘无 纤毛; 叶舌 截形, 高 1 一 3 毫米, 先 端无毛 或稀具 缝毛; 叶耳 缺如,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 10 — 45 厘米, 宽 2 — 9 厘米, 下表面 灰白色 或灰白 绿色, 多 少生有 微毛, 次脉 6 — 13 对, 小横脉 明显, 形 成近方 格形, 叶缘 生有小 刺毛。 圆锥 花序长 6 — 20 厘米, 其 基部为 叶鞘所 包裹, 花 序分枝 上升或 直立, 花序主 轴密生 微毛; 小 穗常带 紫色, 几呈圆 柱形, 长 2. 5 — 7 厘米, 含 5 — 9 枚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9 毫米, 密 被白色 柔毛; 颖 通常质 薄, 具 微毛或 无毛, 但上 部和边 缘生有 绒毛, 第 一颖长 5 — 10 毫米, 具不 明显的 5 — 7 脉, 第 二颖长 8 — 13 毫米, 具 7 — 9 脉; 外稃长 13 — 15 毫米, 具 11 一 13 脉, 脉 间小横 脉 明显, 具微毛 或近于 无毛, 先端 渐尖呈 芒状, 基盘 密生白 色长约 1 毫米之 柔毛; 内桴 长 5 — 10 毫米, 脊间 贴生小 微毛, 近顶端 生有小 纤毛; 鳞 被长约 2 — 3 毫米; 花 药紫色 或黄带 紫色, 长 4 一 6 毫米,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4 一 5 月。 产 西畴。 此外, 思茅、 江城所 产的单 分枝、 大 叶的一 种散生 竹很可 能也是 本种, 但 至今未 见具花 标本; 生于 山地疏 林下。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江苏、 安徽、 浙江、 山东 等省区 也有。 秆 宜作毛 笔杆或 竹筷, 叶 片巨大 者可作 斗笠, 以 及船篷 等防雨 工具, 也可用 来包裹 粽子。 22. 大节竹 属 Indosasa McClure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秆 直立; 节 间在有 分枝之 一侧具 沟槽, 后者 达节间 的 一半或 更长, 秆髓 多少有 些为屑 状或海 绵状而 不为笛 膜状; 秆芽 单生, 中部每 节通常 3 分枝, 中 间枝略 粗于两 侧者; 秆环 甚隆起 或中度 隆起。 秆箨脱 落性, 革 质或薄 革质, 背面 常被小 刺毛, 多无 斑点; 箨 片大, 呈三角 形或三 角状披 针形, 稀为 带状披 针形, 直 
174  云南 植物志  立或 外翻, 叶 片通常 较大, 小横脉 明显, 呈方 格状。 花枝 因反复 分枝而 呈圆锥 状或总 状, 其分枝 具叶或 无叶; 续次 性发生 花序, 假小穗 粗短或 细长, 常以 1 一 3 枚丛 生于具 叶小枝 的下部 各节, 偶 可单生 于具叶 枝条的 顶端, 侧生的 假小穗 无柄, 在 基部有 1 先出 叶及 — 8 片逐 渐增大 最后成 为与颖 相似的 苞片, 苞 腋全部 或部分 具芽, 或因芽 的萌长 而具 次生假 小穗; 小穗 含多枚 小花, 下部 1 一 4 枚有时 不孕, 但仍 具发育 不良的 内稃和 花的 部分; 颖 — 数片, 与苞片 相似; 外 桴形大 而宽, 具 多脉; 内稃 较窄, 与其 外稃等 长或 稍短, 先 端钝, 不 裂缺, 背部具 2 脊; 鳞被 3, 彼此近 相等; 雄蕊 6, 花丝 互相分 离; 子房 长椭圆 形或紡 锤形, 花 柱短,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颖果 卵状椭 圆形, 顶 端具宿 存的 花柱基 部而成 一喙。 笋期 春季至 初夏。 本属约 11 种, 分布 于亚洲 东部和 南部, 我国 已知有 10 种, 产 云南、 贵州、 广东、 广西和 湖南等 省区。 云南有 5 种。 本属的 模式种 大节竹 I. crassiflora McClure, 原产越 南 北方,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认为 本种在 云南与 越南边 境区有 分布, 可 能为鉴 定 错误。 此外, 《名 录》 中 记载的 倭形竹 I. shibataeoides McClure 在云南 的分布 也是鉴 定错误 所致。 分种 检索表 1 (2) 秆箨 箨耳和 缝毛不 发达或 缺如, 箨鞘背 面疏被 黄褐色 刺毛, 箨 鞘鞘口 无毛; 新 秆节下 方有白 粉 1. 粗穗 大节竹 I. ingens 2 (1) 秆 箨箨耳 和缝毛 明显。 3 (4) 箨 鞘背面 密被簇 生的小 刺毛, 箨耳 较小; 秆 大型, 高 14 一 18 米, 新秆 节间密 被白粉 2. 江华 大节竹 I. spongiosa 4 (3) 箨鞘背 面被散 生的小 剌毛, 箨耳较 发达; 秆中 小型, 高 3 — 7 米。 5 (8) 新秆被 白粉和 刺毛。 6 (7) 新秆节 间全被 白粉; 箨 鞘多为 绿色, 密被 白粉; 叶 片无毛 3. 棚竹 I. longispicata 7 (6) 新秆仅 节下被 白粉; 箨鞘 多为紫 红色, 无 白粉; 叶片下 面常被 短柔毛 4. 蒲竹仔 I. hispida 8 (5) 新秆无 白粉, 有细 柔毛, 箨鞘 基部密 生紫棕 色毛; 叶片两 面无毛 5. 单穗大 节竹 I. singulispicula 1. 粗穗 大节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41: 1-8 苦竹 (马关 ) Indosasa ingens Hsueh et Yi (1983)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 广 秆高 6 米, 直径 1 一 3 (— 5) 厘米, 新 秆深绿 色或紫 绿色, 表 面贴生 黄褐色 刺毛, 粗糙, 节 下生有 白粉; 中部 节间长 30 — 40 (-65) 厘米, 中空, 壁厚 5 — 8 毫米, 髓微 呈 屑状; 秆 环隆起 乃至甚 隆起; 箨环 无毛; 节内长 1 一 1.3 厘米; 秆每 节通常 3 分枝, 惟下部 有时为 1 枚, 上部 有时为 5 枚, 枝 斜展, 枝环甚 隆起, 呈曲 膝状。 秆箨脱 落性, 革质, 背面黄 褐色, 疏被 黄褐色 刺毛; 箨耳和 璲毛不 发达; 箨 舌近截 形或微 隆起, 高 
禾本科  175  图版 41 1—8. 粗穗 大节竹 Indosasa ingens Hsueh et Yi, 1. 地 下茎及 秆基, 2. 枝叶及 花枝, 3. 秆箨 背面, 4. 外稃, 5. 内 样, 6. 鳞被, 7. 雌蕊, 8. 花药 (幼 ); 9—15. 江华 大节竹 I. spongiosa C. S. Chao et B. M. Yang, 9. 秆 (示分 枝), 10. 秆箨 背面, 11. 花枝, 12. 外稃, 13. 内稃, 14. 花柱及 柱头, 15. 雄蕊。 (李 楠绘) 
176  云 南植物 志  1 一 1.5 毫米, 先端 具短纤 毛或近 无毛; 箨片 外翻, 或杆 下部者 直立, 卵状三 角形, 基 部 宽度窄 于箨鞘 口部。 末 级小枝 通常具 5 — 9 叶; 叶 鞘除边 缘外均 无毛; 叶耳不 发达, 缝毛 2 — 3 条, 易落; 叶片 较大, 呈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14 一 27 厘米, 宽 2. 5 — 4.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绿色, 无毛, 次脉 6 — 8 对, 小横脉 明显。 假小 穗 粗壮, 略 扁平, 1 一 3 个 生于有 叶小枝 下部的 节或生 于无叶 小枝的 节上, 长 4. 5 — 13 厘米, 宽 5 — 8 毫米, 无柄; 苞片 4 一 7 片, 仅 最下方 1 或 2 片腋内 无芽, 向上 渐大, 上 部者长 5 — 10 毫米, 薄 革质, 先 端具小 突尖, 微被 白粉, 无毛; 小穗 含小花 5 — 15 枚,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厘米, 有 关节, 被 白粉, 无毛; 外桴薄 革质, 宽 卵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宽 1 一 1.4 厘米, 先 端钝尖 或具小 尖头, 无毛, 被 白粉, 有 光泽, 具 多脉, 背面 小 横脉不 明显, 腹 面小横 脉则很 明显; 内稃与 其外桴 等长或 稍短, 较窄、 长 圆状, 先端 钝, 具 纤毛, 背部具 2 脊, 脊 上有短 纤毛; 鳞被 3, 长约 3.5 毫米,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多脉; 雄蕊 6, 花药 黄色, 长约 5 — 10 毫米, 成 熟前带 紫色; 子房纺 缍状, 无毛, 柱头 3 裂, 紫色, 羽 毛状。 笋期 4 一 5 月。 花期 10 — 12 月。 产 马关; 生 于海拔 900 — 1600 米 山地溪 沟边。 模式 标本采 自马关 都龙金 竹山。 2. 江华 大节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41: 9-15 大苦竹 (河口 ), 大 眼竹、 大节竹 (广西 ), 中华 大节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Indosasa spongiosa C. S. Chao et B. M. Yang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6)*. Indosasa sinica C. D. Chu et C. S. Chao (1983)*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4 一 18 (-26) 米, 直径约 5 — 10 (-18) 厘米, 新秆 绿色, 密被 白粉, 疏生 小 刺毛, 因而略 粗糙, 老 秆带褐 色或深 绿色; 秆中部 节间长 35 — 55 厘米, 秆壁 甚厚, 中 空小; 秆环甚 隆起, 呈曲 膝状; 秆每节 3 分枝, 枝近 平展, 枝环 隆起。 箨鞘背 面绿黄 色, 干后 黄色, 具隆起 纵肋, 并 密被簇 生的小 刺毛, 在 下半部 尤密; 箨耳 较小, 两面均 生有小 刺毛, 缝毛 卷曲, 长 1 一 1.5 厘米; 箨舌高 2 — 4 毫米, 背 部有小 刺毛, 先 端微呈 拱形, 其上具 纤毛; 箨片 绿色, 三 角状披 针形, 外翻, 两面 密被小 刺毛, 粗糙。 末级小 枝具 3 — 9 叶; 叶耳 发达, 或 有时不 明显, 缝毛带 紫色, 长达 8 毫米, 早落; 叶 片通常 为 带状披 针形, 长 15 — 25 (-35) 厘米, 宽 2. 5 — 3 (— 5) 厘米, 位于叶 枝顶端 的叶片 有 时宽达 5 — 6 厘米, 两 面绿色 无毛, 次脉 5 — 6 对, 小横脉 明显。 假 小穗以 2 或 3 枚集 生或单 生于具 叶小枝 的下部 各节, 形 粗壮, 长 4. 5 — 13 厘米, 无柄; 苞片 数片, 逐渐增 大, 最 后与颖 或外稃 相似, 无毛, 基部 1 一 3 片腋内 无芽; 小穗 含小花 多数; 小 穗轴节 间 粗壮, 有 关节, 中空, 长约 7 毫米, 无毛; 外桴近 革质, 长 1.2 — 1.5 厘米, 先 端尖, 有 光泽, 无毛, 但被 明显的 白粉, 具 多脉, 小 横脉不 明显; 内稃 短于其 外稃, 长约 1 厘 米, 先 端钝, 背部具 2 脊, 近 无毛, 纵脉不 明显; 鱗被长 圆状, 上半 部透明 膜质, 下半 部 肉质, 白色; 花药 紫色, 长达 7 毫米, 花丝 白色; 花柱 1, 柱头 3 裂。 颖果 褐色, 卵 状椭 圆形, 长 8 毫米, 宽 2 毫米, 基部 圆形、 先端 有宿存 的花柱 基部。 笋期 4 月。 花 期 5 月。 产 德宏、 临沧、 思茅、 西双 版纳、 红河、 文山等 地区; 生 于海拔 400 — 1500 米的中 
禾本科  177  低山 地带, 伴生的 优势种 有滇波 罗蜜、 肉 实树、 山 杜英、 野 荔枝、 苦梓、 含 笑等。 贵州 南部、 广西 和湖南 也有。 3. 棚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Indosasa longispicata W. Y. Hsiung et C. S. Chao (1983)*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96)*. Sinobambusa striata Wen (1983)*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高 10 — 15 米, 直径达 6 厘米, 新秆 绿色, 密 被白色 刺毛和 白粉, 粗糙, 老秆黄 绿色; 杆中部 节间长 40 — 50 ' 厘米, 秆髓海 绵状; 秆环微 隆起; 秆 中部每 节分枝 3, 上 部 有时为 5, 枝环微 隆起。 笋 淡红褐 色或黄 褐色, 小笋 绿色; 秆箨 鞘在秆 下部者 背面淡 红褐 色或黄 褐色, 上部 者多为 绿色, 干后变 为灰黄 褐色, 密被 白粉, 并疏 生褐色 刺毛, 秆 上部及 小秆的 箨鞘近 无毛, 边缘 具褐色 纤毛; 箨耳不 发达, 通常 较小, 镰状, 长约 5 毫米, 缝毛作 放射状 开展, 长 4 一 6 毫米, 粗糙; 箨舌极 低矮, 中 部隆起 而呈山 峰状, 先端具 极短的 纤毛; 箨片鲜 绿色, 秆中部 以下者 多为三 角状, 上部 者三角 状披针 形至带 状披 针形, 直立, 贴秆, 两 面均具 极短的 刺毛, 微 粗糙。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边 缘有 纤毛, 其 余部分 无毛; 叶耳 和缝毛 发达, 璲毛作 放射状 开展; 叶舌 极短, 不 明显; 叶 片呈带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9 一 12 厘米, 宽 1.2 — 1.6 厘米, 两面均 无毛, 下表面 呈淡 绿色, 两边缘 皆有小 锯齿, 次脉 4 一 6 对, 小横脉 明显。 假小 穗以数 枚集生 于顶端 具叶 或无叶 小枝的 各节上 或有时 单生, 通常长 4 一 10 厘米, 宽 5 毫米, 单 生的假 小穗有 时 可长达 20 厘米, 无柄; 苞片 数枚, 除 基部的 1 或 2 片 外均具 腋芽, 有时 鞘状, 其上 还 具有缩 小叶; 颖 — 2 片, 逐步 过渡到 外桴, 先 端具小 尖头, 边缘生 纤毛, 其 余处无 毛, 具 多脉; 小穗 含小花 10 — 20 枚, 基部 小花和 顶端小 花常不 发育; 小穗轴 节间长 6 — 8 毫米, 无毛; 外稃厚 纸质, 长 1.5 — 1.7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先 端尖, 无毛, 亦无 白粉, 11 一 15 脉; 内 稃较其 外稃窄 而短, 长 0.8 — 1.2 厘米, 质薄、 背部具 2 脊, 脊上 无毛 或近先 端具短 纤毛; 鱗被淡 褐色, 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近 无毛; 花 药长约 5 毫 米, 花丝 较短; 子房 无柄, 无毛,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笋期 5 月。 花期 4 一 5 月。 产 金平。 广西、 江西 也有。 4. 蒲竹仔 Indosasa hispida McClure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竹 的种类 和栽 培利用 (1984); 中 国竹谱 (1988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高 2 — 3 米, 幼 时表面 被有小 刺毛, 后脱 落变为 无毛, 仅节 下方有 宿存的 部分小 刺毛, 无 光泽, 节 下方有 白粉; 秆中部 每节多 3 分枝, 枝直立 开展, 中间 枝较两 侧枝长 约 1 倍 左右。 秆箨脱 落性, 厚 纸质, 鲜 时为紫 红色, 两 面纵肋 明显, 背面 散生棕 褐色易 落之 刺毛, 但无 白粉; 箨耳 明显, 边缘 具褐色 缝毛。 末级 小枝具 2 — 5 叶, 叶鞘 无毛; 叶耳 不发达 或有时 有小型 叶耳, 无缝毛 或有少 数直立 粗糙之 缝毛; 叶舌高 1 一 2 毫米, 背部略 粗糙, 先端 截形或 突出, 边缘无 纤毛; 叶 片呈带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9 一 23 厘 米, 宽 1.5 — 2. 8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楔 形或宽 楔形, 下 表面常 被有短 柔毛, 稀可 无毛, 两边 缘有小 锯齿, 次脉 5 — 6 对, 小横脉 明显。 花枝 生于具 叶小枝 的下部 各节或 
178  云 南植物 志  无 叶小枝 上方, 每枝具 3 或 4 枚单 生的假 小穗, 枝长 10 — 18 厘米; 假 小穗长 3. 5 — 7 厘 米, 基 部托以 明显的 枝箨状 苞片, 后者长 2 — 4 厘米, 具 纵脉, 被毛 或有时 无毛, 边缘 生 纤毛, 先端还 有长为 5 — 12 毫 米的缩 小叶; 小穗 含小花 4 一 7 枚; 小穗轴 节间长 5 — 6 毫米, 略扁, 密 被毛; 颖 2 片, 表 面密被 淡黄色 柔毛, 具 多脉, 第 一颖长 0.8 — 1.2 厘 米, 第 二颖长 1.1 一 1.7 厘米; 外稃长 1.2 — 1.6 厘米, 先端 渐尖, 并 具芒状 尖头, 背面 被 淡黄色 柔毛, 多脉; 内桴较 其外秤 窄短, 长 1 一 1.2 厘米, 背部具 2 脊, 先端 和脊的 上 部被有 纤毛; 鳞被披 针形, 边缘 无纤毛 或有时 有之; 花药 黄色, 长约 4 毫米; 子房、 花柱均 无毛, 柱头 3, 羽 毛状。 花期 3 — 4 月。 产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1000 米 以下的 山地。 广 东也有 分布。 5. 单穗 大节竹 Indosasa singulispicula Wen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秆高 5 — 7 米, 直径 2 — 3 厘米, 新 秆被细 柔毛; 节间圆 筒形, 长 28 — 40 厘米; 秆 环显 著隆起 成脊, 箨环木 栓质, 微 隆起, 节内高 6 — 9 毫米, 节内 和杆环 常有黑 色垢状 物, 节下 生有白 粉环; 每节 3 分枝, 主枝 明显, 枝 斜展, 枝环甚 隆起。 秆箨 迟落, 厚纸 质, 鲜 时为淡 绿色, 两 面纵肋 明显, 背面被 棕褐色 易落之 刺毛及 白粉, 基 部密被 棕色鬃 毛, 边缘具 淡棕色 睫毛; 箨耳 明显, 呈镰 刀状, 被 紫褐色 粗毛, 边缘 具褐色 缝毛; 箨舌 高 2 毫米, 先 端具短 纤毛; 箨片披 针形, 直立, 两面 无毛。 末 级小枝 通常具 5 — 7 叶; 叶鞘 边缘具 纤毛; 叶耳 发达, 具长 1 一 13 毫米 的缝毛 数根; 叶 片中等 大小, 披针 形至长 椭 圆形, 长 13 — 26 厘米, 宽 2. 2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次脉 6 — 8 对, 小横脉 明显。 花序 顶生或 侧生; 小穗 10 — 13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下 方有数 枚 苞片; 小穗 含小花 8 — 13 枚; 颖片 2, 革质, 具 网脉; 外稃 革质, 长 1.3 — 2 厘米, 具 网脉, 先端 渐尖, 具 微毛; 内 桴短于 外稃, 背部具 2 脊; 鳞被 3, 多脉; 雄蕊 6; 子 房 卵状, 无毛, 花柱 甚短,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笋期 3 — 4 月。 花期 9 一 11 月。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650 米 山地沟 谷边。 秆 为优良 的搭架 和围篱 材料。 笋 味苦, 经漂 洗后可 食用。 23. 唐竹属 Sinobambusa Makino ex Nakai 地下茎 为长颈 薄型, 有 时复轴 混生。 秆 直立, 灌木 状至乔 木状; 节 间通常 较长, 圆 筒形, 惟在 有分枝 一侧的 下半部 扁平, 偶见有 沟槽, 表面具 纵脉; 箨环木 栓质, 隆起, 与秆环 同高, 节内 凹陷, 但在 分枝之 节秆环 比箨环 为高, 且其节 内的凹 陷并不 明显, 幼 杆 芽外的 先出叶 之两脊 具紫色 茸毛; 秆每 节通常 3 分枝, 有时 可多至 5 — 7 枝, 枝开展 或 斜举, 粗细 彼此近 相等。 秆箨脱 落性, 革 质至厚 纸质, 背 面具刚 硬耸立 之疣基 刺毛或 近 无毛, 基部 通常具 密集之 刺毛; 箨 舌弧状 隆起, 全缘, 有时在 中部具 尖峰; 箨 片披针 形, 脱 落性; 箨 耳发达 或无, 末 级小枝 3 — 9 叶, 叶片披 针形, 具小 横脉。 花枝 上部具 叶 或否, 较 纤细, 可再 次分枝 而呈总 状或圆 锥状; 续次 性发生 花序, 假小 穗通常 单生于 花枝的 各节或 顶端, 侧生者 基部具 1 先 出叶; 苞片 2 至 数枚, 向上 逐渐增 大而与 外稃相 类似, 上部 1 或 2 片 苞腋内 有芽, 此芽可 萌生为 次级假 小穗; 小 穗长, 含小 花可达 50 
禾本科  179  枚 以上, 成熟 时小穗 轴逐节 折断; 颖通 常缺, 有时 1 片; 外桴 革质具 2 纵脉, 通 常有小 横脉, 先端 急尖, 具小 尖头; 内桴 与外稃 同长或 略短, 背部具 2 脊, 先端 钝圆, 脊上与 先端 通常生 纤毛; 鳞被 (2 —) 3 枚, 膜质, 具 多脉, 先端与 边缘有 纤毛; 雄蕊 3, 有时 2 或 4 枚, 花丝 分离, 花药可 外露; 子房椭 圆状, 花柱 1, 有时 2 或 3, 通常 较长, 有 时 甚短, 柱头 2 或 3, 羽 毛状, 颖果。 本 属约有 7 种, 我国 均产。 分布于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等 省区。 越南 也有, 日 本则是 隋唐时 代自我 国移去 栽培。 云南产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耳 直立, 并具短 璲毛; 秆 箨背部 无毛, 但 被白粉 • 1. 胶南竹 S. seminuda 2 (1) 箨耳 镰刀状 伸出或 横卧, 生 有长达 2 厘 米的粗 缝毛; 秆箨背 面被小 刺毛, 但 无白粉 2. 晾衫竹 S. intermedia 1. 胶南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Sinobambusa seminuda Wen (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中国植 物志 (1996)*. 秆高 4 一 5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幼竹 绿色, 被薄白 粉并具 脱落性 白色细 柔毛, 后变 无毛, 具 纵肋; 节间长 40 厘米, 互相 屈曲, 分 枝一侧 扁平乃 至呈半 圆形, 节下 方有白 粉环; 箨环木 栓质, 初被细 绒毛与 刚毛; 秆环 隆起而 具脊; 节内高 3 毫米。 杆 箨脱落 性, 革质, 较短于 节间, 背 面初呈 绿色, 被较厚 白粉, 不 久白粉 脱落, 即光滑 无毛, 具 纵肋, 边缘 生白色 纤毛, 基 部边缘 密生有 棕色长 茸毛; 箨耳 发达, 淡 紫色, 呈牛 角状起 立或镰 刀状, 直立或 上举, 长 3 — 4 毫米, 宽 1 毫米, 左右不 均齐; 箨耳表 面有短 糙毛, 近秆梢 的箨耳 微弱, 边 缘生有 四射的 璲毛, 缝 毛基部 还有短 糙毛; 箨舌 拱形, 高 2 毫 米, 全缘, 先 端有细 纤毛; 箨片 绿色, 狭三角 形至披 针形, 直立或 外翻, 无毛, 边缘光 滑 无毛, 基 部向内 收窄, 先端 渐尖。 秆每 节通常 3 分枝, 开展或 斜举, 彼此粗 细近相 等, 次 级分枝 1 一 3 枚。 末级 小枝具 5 — 6 叶; 叶鞘长 40 — 45 毫米, 黄 绿色, 纵 肋甚为 隆起, 并具小 横脉, - 背面 无毛, 边缘 生棕色 纤毛; 叶 耳常不 发达, 或偶见 较为发 达者, 卵 状至镰 刀状, 边缘有 粗缝毛 少许; 叶 舌截平 或卵状 隆起, 高 1 一 2 毫米, 被 绒毛, 边 缘平 滑或具 粗毛; 叶片 形态多 变化, 通常为 披针形 至阔披 针形,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11 一 23 毫米, 先端 渐尖, 延 伸成锐 尖头, 基部 钝圆, 两 边具小 鋸齿, 上表面 无毛, 下 表面 具白色 细毛, 次脉 5 或 6 对, 小横脉 明显; 叶柄长 2 — 3 毫米, 无毛 或下表 面被细 柔毛 (一年 生植株 的新叶 特大, 长 25 厘米, 宽达 45 毫米, 基部 钝圆, 先端 急尖, 呈椭 圆形, 次脉 9 对)。 花枝 未见。 笋期 5 — 6 月。 产 罗平。 浙江、 福建、 广西 等省区 也有。 2. 晾衫竹 (文山 ) 图版 42: 1-10 Sinobambusa intermedia McClure (1940); Wen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 
180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42 1—10. 晾衫竹 Sinobambusa intermedia McClure, 1. 秆及 分枝, 2. 枝叶, 3. 节 间纵切 示髓, 4. 秆箨, 5. 小穗基 部, 6. 外稃 背面, 7. 外稃 腹面, 8. 内桴, 9. 鳞被, 10. 雌蕊; 11—15. 少 刺方竹 Chimonobambusa paudspinosa Yi , 11. 地 下茎, 12. 秆的 一段, 示秆 芽及气 生根, 13. 秆及 分枝, 14. 秆箨, 15. 枝叶。 (王 红兵仿 《竹 子研 究 汇刊》 和 《中 国植物 志》) 
禾本科  181  册) (1984);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 直立, 高 5 米, 直径约 2 厘米; 节间长 50 — 60 厘米, 在有 分枝的 一侧具 沟槽, 被 白色细 柔毛, 以后变 无毛而 粗槌, 具细 纵肋, 浅 绿色至 绿色, 节下 方具白 粉环, 秆髓 呈棉 絮状; 箨环 隆起, 宽约 1 毫米, 木 栓质, 密被 刚毛; 秆环 隆起, 无明显 的脊。 秆箨 通 常为脱 落性, 小植株 偶有宿 存者, 背 面新鲜 时通常 绿色, 先端带 紫色, 贴被脱 落性黄 褐色 刺毛, 向基部 渐密, 并伴 有较细 糙毛, 边缘生 有棕色 纤毛, 腹面 光滑, 略带 紫色; 箨 耳较为 发达, 镰刀状 伸出或 横卧, 质脆 易碎, 基部暗 棕色, 粗糙 或密被 糙毛, 上部者 苍 白色, 光滑 无毛, 边缘 具长达 2 厘 米的粗 璲毛, 后者 直立或 波曲而 四射; 箨 舌短, 拱 形, 被 糙毛, 尤以基 部的糙 毛密而 较长, 先端有 时不甚 平整, 略 呈锯齿 状或具 纤毛; 箨 片 宿存, 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直立或 上举, 除先 端带紫 色外, 通 常全部 绿色, 两面无 毛; 秆下部 每节分 1 或 2 枝, 秆中部 通常为 3 枝, 或有 时多至 5 — 7 枝, 次级分 枝通常 单生。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5 厘米 左右; 无毛, 有时 可见小 横脉, 边缘 全部具 纤毛; 叶舌截 形或略 隆起, 被 糙毛; 叶 耳不明 显或稍 明显, 鞘 口缝毛 稀少、 直立, 长达 9 毫米; 叶片厚 纸质, 阔披 针形, 先端渐 尖头, 基部 渐收窄 或稀可 钝圆, 长 12 — 22 厘 米, 宽 13 — 28 毫米, 上表 面绿色 无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近 基部被 糙毛, 余处 无毛, 边 缘 均具小 锯齿, 小横脉 在叶片 两面均 可见, 呈长方 格形, 叶柄长 4 一 5 毫米, 假 小穗长 13 厘米, 宽 3 毫米; 苞片 2 — 4, 先端 尖锐, 无毛; 小轴 无毛; 外稃长 12 毫米, 宽 5 毫 米, 先 端具锐 尖头, 9 一 12 脉 与小横 脉构成 网络; 内桴 较外稃 为短, 具 2 脊, 脊间具 2 脉, 两 侧至边 缘各具 3 脉, 脊上具 纤毛, 此外 无毛, 先端不 分裂; 鳞被 2 或 3 片, 长圆 形至 菱形, 被 白色细 绒毛, 先端具 纤毛, 基部具 3 或 4 脉纹;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花 柱 1, 无毛, 长度 略等于 子房, 先端 3 裂为 柱头, 有时 2 裂, 具短 疏毛。 煢期 4 一 5 月。 产 文山。 福建、 广东、 广 西和四 川等省 区也有 分布。 24. 方竹属 Chimonobambusa Makino 地下茎 为长颈 薄型。 秆高度 中等, 中部以 下或仅 近基部 数节的 节内环 生有刺 状气生 根; 不 具分枝 的节间 圆筒形 或在秆 基部者 略呈四 方形, 其长度 一般在 20 厘米 以内, 当 节 具分枝 时则节 间在具 分枝的 一侧有 2 纵脊和 3 沟槽 (与秆 每节具 3 主枝 相呼应 ), 秆 环 平坦或 隆起; 箨环常 具秆箨 基部残 留物; 秆 芽每节 3 枚, 后 成长为 3 主枝, 并 在更久 之 后成为 每节具 多枝, 枝 节多强 隆起。 杆箨薄 纸质而 宿存, 或为纸 质至厚 纸质, 此时则 为脱 落性, 背 面纵肋 明显, 小 横脉通 常在上 部清晰 可见, 被小刺 毛或少 数种类 无毛, 并 常具 异色的 斑纹或 条纹, 边缘生 纤毛; 箨耳不 发达, 鞘口 偶或具 缝毛; 箨 舌不甚 显著, 截平 或弧形 突起; 箨片常 极小, 呈三角 锥状或 锥形, 长多 不超过 1 厘米, 与秆箨 相连处 常不 具关节 或略具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1 一) 2 — 5 叶; 叶鞘 光滑, 但在 外缘有 纤毛; 叶 耳不 发达, 鞘口 缝毛较 发达; 叶舌 低矮;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基部 楔形, 先端长 渐尖, 中脉在 上表面 下陷, 在 下表面 隆起, 小横脉 显著。 续次 性发生 花序, 花枝 可以再 分枝, 形成 总状或 圆锥状 "花 序", 若生于 上部具 叶枝的 下部各 节时, 则 常不再 分枝, 分枝有 
182  云 南植物 志  时可与 假小穗 混生于 节上, 末级花 枝的基 部有一 组逐渐 增大的 苞片; 假小穗 细长, 侧生 者 无柄, 顶生 者以最 上的一 假花枝 节间充 作柄, 基部有 1 先 出叶及 至数 片逐渐 增大最 后与颖 相似的 苞片, 部分 苞腋具 芽或由 此芽发 育成的 次生假 小穗; 小穗含 数枚至 多数小 花, 其下方 1 或 2 枚不 孕而于 外稃内 有小型 的内稃 及小花 的其他 部分, 这 些部分 常类似 一芽; 颖 1 一 3 片, 与外稃 相似; 外稃 纸质, 卵状椭 圆形, 先端 尖锐, 7 — 9 脉; 内稃薄 纸质, 与 其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背部具 2 脊, 先端 钝圆或 微凹; 鳞被 3, 膜 质而近 透明, 边缘生 纤毛, 近外稃 一侧的 2 片 较大, 成为 形状相 对称的 一对; 雄蕊 3, 花丝 分离, 细 长 线形, 花药基 部呈箭 镞状; 子房椭 圆形, 花 柱短, 2 裂, 柱头 2, 羽 毛状; 颖果, 果 皮 多少有 些肉质 增厚, 致 使果实 在干燥 后呈坚 果状。 本 属约有 20 种, 我 国巳有 其全部 种类。 分布 在秦岭 以南各 省区, 西 藏南部 也有, 但较集 中的地 区是在 西南各 省区。 日本、 越南及 缅甸等 国也有 分布, 多为 中山常 绿阔叶 林 林下优 势种。 云南产 9 种。 此外,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1984, p. 2140) 记 载的产 于我国 云南与 越南边 境区的 Chimonobambusa baviensis (Balansa) Nakai (Arundi- naria baviensis Balansa ) 可能 是青篱 竹属的 种类, 其 在云南 的分布 存疑。 分种 检索表  1 (8) 秆 箨长于 节间。 2 (3) 节间长 7 — 8 厘米; 秆箨 薄纸质 1. 短 节方竹 C. brevinoda 3 (2) 节间长 15 厘米 以上; 秆箨厚 纸质或 革质。 4 (7) 箨 环具黄 褐色绒 毛环; 秆箨厚 纸质, 背 面密被 刺毛, 部分 毛脱落 后留有 疣基。 5 (6) 秆箨鞘 口璲毛 与叶鞘 口缝毛 均发达 2. 缅 甸方竹 C. armata 6 (5) 秆箨鞘 口璲毛 与叶鞘 口缝毛 均缺如 3. 永 善方竹 C. tuberculata 7 (4) 箨环 无毛; 秆箨 革质, 背 面无毛 或仅基 部有时 具稀疏 刺毛, 毛 脱落后 无疣^ 4. 少 刺方竹 C. paucispinosa 8 (1) 秆 箨短于 节间。 9 (10) 箨环 无毛环 5. 小 花方竹 C. microfloscula 10 (9) 箨环 具密毛 环或幼 时具黄 褐色小 刺毛, 后脱落 无毛。 11 (12) 秆 环隆起 呈脊, 末 级小枝 6 — 8 叶 6. 大 叶方竹 C. grandifolia 12 (11) 杆环 平坦或 分枝节 隆起, 末 级小枝 1 一 3 或 3 叶。  13 (14) 秆箨 背面无 斑点, 被淡 褐色小 刺毛; 叶鞘 口缝毛 发达, 长 4 一 5 毫米, 末 级小枝 3 叶 …… 7. 滇川 方竹 C. ningnanica 14 (13) 秆 箨背面 具白色 斑点, 无 毛或仅 基部具 细微白 绒毛, 叶鞘 口璲毛 稀少或 缺如, 末 级小枝  1—3 叶。 15 (16) 秆在一 至三年 内仍密 被白色 柔毛; 箨 环上的 白色绒 毛宿存 8. 金佛 山方竹 C. utilis 16 (15) 秆 仅在幼 时被黄 褐色小 刺毛, 以后 渐变为 无毛; 箨环 初期被 黄褐色 绒毛, 以后毛 脱落, 也 渐变 为无毛 9. 刺竹子 C. pachystachys  1. 短 节方竹 刺竹 (通称 ) 
禾本科  183  Chimonobambusa brevinoda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 Ohrnberger (1990) ; 南 树木图 志下册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灌木状 竹类, 秆 直立, 高 2 — 3 米, 粗约 1 厘米, 下部 各节环 列有向 下弯曲 的刺状 气生根 5 或 6 条; 节间长 7 — 8 厘米, 在 秆下部 略呈四 方形, 在 秆中上 部为圆 筒形, 幼 时背面 绿色, 具纵行 的白色 绒毛, 老则 无毛而 光滑, 秆 壁厚, 近 实心; 秆环 隆起; 节下 方 具有一 圈棕色 或暗红 色密毛 环带; 分 枝初为 3 主枝, 以 后则为 多数, 枝 实心, 枝环甚 隆起。 杆箨 宿存, 薄 纸质, 小横 脉清晰 可见, 长三 角形, 较长于 节间, 背 面具锈 褐色斑 点并 被有稀 疏易脱 落的紫 褐色小 刺毛, 基 部密被 浅褐色 绒毛, 鞘缘 具整齐 淡黄褐 色的纤 毛; 箨舌不 明显, 基 部密生 黄褐色 绒毛; 箨片 极小, 长不及 1 毫米, 呈 锥状, 基 部与箨 鞘相 连处无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3.5 厘米, 纵肋 显著, 表面 光滑; 叶耳 不 发达, 但两肩 的白色 鞘口璲 毛则甚 发达, 长 13 毫米; 叶舌 低矮;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长 13 — 16 厘米, 宽约 1 厘米, 上 表面深 绿色,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呈长方 格状。 花果 未见。 笋期 10 月。 本 种为麻 栗坡、 西畴、 马 关一带 特产。 生于 海拔约 1650 米处, 模式 标本采 自麻栗 坡老 君山。 2. 缅 甸方竹 图版 43: 1—9 马锄玉 (泸 水傈 僳语) Chimonobambusa armata ( Gamble ) Hsueh et Yi (1983);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C. S. Chao et S. A. Renv. (1989); Ohrnberger (1990);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Arundinaria armata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 Rhind (1945); Oreocalamus armatus (Gamble) Wen (1986) 'ar- mata' . 秆高 3 — 5 米, 最 高可达 10 余米, 径 1 一 3 厘米, 秆中 下部数 节均具 刺状气 生根; 节间光 滑或有 时因被 疣基而 粗糙, 圆 筒形, 长 12 — 14 厘米, 秆环 隆起; 箨环留 有箨鞘 基部 残余, 且 密生一 圈黄褐 色具光 泽的绒 毛环; 秆 每节具 3 枝, 枝条的 枝环甚 隆起。 秆 箨 迟落, 纸质 长于其 节间, 背部 密被黄 褐色易 落的小 刺毛, 毛落 后留有 棕褐色 疣基, 鞘 缘具 发达的 纤毛; 鞘 口缝毛 发达, 黄 褐色; 箨舌长 2 — 3 毫米; 箨片 锥状三 角形, 长 1 一 3 厘米;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 光滑, 长约 7 厘米, 纵肋 明显; 略具 叶耳, 鞘口 缝毛 发达; 叶片纸 质至薄 纸质, 窄长披 针形, 长约 20 厘米, 宽 1.5 厘米, 次脉 4 或 5 对。 具花小 枝簇生 于花枝 各节, 长 7 — 9 厘米; 假小穗 簇生, 各长 5 — 8 厘米, 含 7 — 10 枚 小花, 基 部具逐 渐增大 的苞片 3 — 4 片; 苞片枯 草色, 卵圆 状长三 角形, 薄 纸质, 腋 内具潜 伏芽; 小穗轴 无毛, 节 间长约 6 毫米; 外稃卵 状长三 角形, 长 8 — 9 毫米, 纸质, 先 端尖, 纵脉 7 — 9 条; 内 稃几与 其外稃 同长, 薄 纸质, 先端 钝圆或 浅裂成 2 齿; 鳞被 膜质 透明, 靠近外 桴一侧 的两片 较大; 边缘 生白色 纤毛; 花药 线形; 子房 卵状椭 圆形, 花 柱短, 近基部 分叉,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生 于海拔 1300 — 20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我国西 藏东南 部也有 分布。 缅甸 及印度 也有。 
184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43 1—9. 缅 甸方竹 Chimonobambusa armata (Gamble) Hsueh et Yi, 1. 秆 (示分 枝及气 根), 2. 枝叶, 3. 杆箨 背面, 4. 花序, 5. 鳞被, 6. 外稃, 7. 内稃, 8. 雌蕊, 9. 雄蕊; 10 — 13. 永 善方竹 C. tuberculata Hsueh et L. Z. Gao, 10. 秆, 11. 枝叶, 12. 杆箨, 13. 地 下茎。 (1 一 9 李 楠绘, 10 — 13 仿王红 兵图) 
禾本科  185  3. 永 善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43: 10-13 刺竹 (滇东 北通称 ), 毛 箨方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Chimonobambusa tuberculata Hsueh et L. Z. Gao in Hsueh et D. Z. Li ( 1987) * ; Hsueh etW. P. Zhang (1988); 云 南树木 志下册 ( 1991 )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川 竹类 植物志 (1997)*. Chimonobambusa armata (Gamble) Hsueh et Yi f. tuberculata ( Hsueh et L. Z. Gao) Wen ex Ohmberger (1990) . 秆高 3 — 4 米, 径粗 1.2 ' 厘米, 中部 以下各 节均有 环列的 4 一 12 条 刺状气 生根; 节 间长 14 一 18 厘米, 圆 筒形, 沟 槽不甚 明显, 幼时节 间密被 褐色小 刺毛, 毛落后 留有疣 基; 秆壁厚 2 — 3 毫米; 秆环在 不分枝 的节处 平坦, 在 分枝的 节处则 稍隆起 或明显 隆起; 箨 环留有 鞘基部 残余和 棕色绒 毛环; 节内高 2 毫米。 秆箨 迟落; 箨鞘纸 质或厚 纸质, 长 三 角形, 长于其 节间, 背面具 形状不 规则的 褐色小 斑块, 并 密被黄 褐色向 上贴生 的小刺 毛, 毛落后 在箨鞘 背面留 有黑色 疣点; 箨舌不 明显; 箨片 极小, 几近 于无, 长仅 1 一 2 毫米, 基部 与箨鞘 先端无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3 或 4 叶; 叶鞘 光滑, 鞘口具 稀疏易 落的缝 毛; 叶舌 低矮, 高仅 1 毫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0 — 2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纸质 至厚 纸质, 下表面 无毛, 次脉 6 — 9 对, 小横 脉呈方 格状。 花果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永善、 盐津、 威信 等县; 生 于海拔 1300 — 1450 米。 四 川也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永 善桧溪 区细沙 乡小洞 子。. 本 种以其 秆箨背 面密被 黄褐色 刺毛, 并 在刺毛 脱落后 在箨鞘 留有黑 色点状 疣基, 不 同 于本属 的其他 竹种。 4. 少 刺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42: 11-15 实竹 (绥江 ) Chimonobambusa paucispinosa Yi (1990) . 杆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节间长 (6) 10 — 14 厘米, 圆 筒形或 基部数 节略呈 方形, 幼 时具灰 黄色小 刺毛, 脱 落后无 疣基而 平滑, 纵细线 棱纹不 明显, 中空, 秆壁厚 3. 5 — 6 毫米; 箨环 无毛; 秆 环微隆 起或在 分枝节 隆起; 节内高 1 一 2 毫米, 分枝 以下每 节有 (1 一) 2-8 (-10) 枚长 1 一 1.5 毫 米之气 生根刺 一圈。 枝 条在每 节上为 3 枚, 长 20 — 50 厘米, 直径 2.5^4 毫米, 幼时 有时节 下具黄 褐色小 硬毛。 秆箨 早落, 革质, 长 三 角形, 无 斑块, 背 面无毛 或仅基 部有时 具稀疏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及鞘 口两肩 璲毛俱 缺失; 箨舌截 平形,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直立, 三 角形, 长 3 — 6 毫 米, 宽 1 一 2 毫米。 小 枝具叶 1 一 2 (4) 枚; 叶鞘长 2. 2 — 3. 2 厘米, 上 部纵脊 通常明 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失, 鞘 口两肩 无缝毛 或偶具 1 一 2 枚灰 白色长 1 一 3 毫米 直立的 缝毛; 叶 舌近圆 弧形, 高约 0.3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4.5) 9 — 13 厘米, 宽 (6) 10 — 15 毫米, 基部阔 換形, 下面灰 绿色, 次脉 3 — 4 对, 小横脉 明显, 形成长 方形, 边 缘具小 锯齿。 笋期 9 月 下旬。 产 绥江; 生 于海拔 1450 米 的黄壤 土上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绥江。 笋 食用; 秆供 造纸。 
186  云南 植物志  5. 小 花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Chimonobambusa microfloscula McClure (1940);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Ohrnberger (1990);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杆高 4 一 6 米, 粗 1.5 — 2 厘米, 基部 数节具 环生的 刺状气 生根; 每一 节间的 中上部 起 初被有 刺毛, 毛落后 因留有 疣基而 粗糙, 秆壁 较薄; 秆 环在有 分枝的 各节有 隆起, 呈 脊状; 箨环 平整, 有 时可略 具箨鞘 基部之 残余, 光滑 无毛; 秆每 节分枝 3, 其枝 环亦甚 隆起。 秆箨 早落, 厚 纸质, 短于其 节间, 背面无 毛或有 时具极 稀疏的 刺毛, 纵肋 明显, 小横 脉不甚 明显, 鞘缘生 黄褐色 纤毛; 箨 舌高约 1 毫米, 边缘 生细小 纤毛; 箨片 易落, 呈 锥形;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近 革质, 平滑 无毛, 但 边缘生 纤毛; 鞘 口缝毛 白色, 长 12 毫米; 叶片 纸质, 窄披 针形, 长 9 一 20 厘米, 宽 7 — 15 毫米, 下表 面被有 稀疏白 色细 刺毛, 次脉 4 或 5 对。 花枝长 8 — 24 厘米, 含小 穗可达 5 枚; 小穗暗 红色, 无柄或 具极 短柄; 颖 2 片, 膜质, 钝头,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米, 5 脉, 背部 具极稀 疏之微 糙毛, 第 二颖长 5 — 6 毫米, 7 脉, 背部 无毛; 外桴 先端长 锐尖, 长 7 — 9 毫米, 膜质, 细脉带 紫色, 无毛; 内 桴几与 其外稃 等长, 背部具 2 脊, 脊内粗 糙并具 2 脉, 脊 外无毛 或近于 无毛, 顶部 钝圆, 近 全缘; 其余 花部如 鳞被、 雄蕊、 雌 蕊等及 果实均 不详, 根据 原始描 述 摘译。 产 金平; 生 于海拔 1400 — 1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越 南也有 分布。 6. 大 叶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Chimonobambusa grandifolia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 ; Ohrnberger (1990)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 直立, 高达 4 米, 粗 1 一 1.5 厘米, 秆基 部数节 的节内 均环生 刺状气 生根; 节间 圆 筒形, 长 20 — 25 (30) 厘米, 幼时 每节间 的中上 部贴生 棕色小 刺毛, 毛落后 留存疣 基而 粗糙, 秆壁 甚薄; 秆 环隆起 成脊, 光亮; 箨环上 有一圈 棕色密 毛环; 秆 每节具 3 芽, 其 芽鳞密 被褐色 毛茸, 以 后生出 3 分枝, 枝 节均甚 隆起。 秆箨 迟落, 纸质, 长为其 节间的 1/3 — 1/2, 背部 被向上 贴生的 棕色小 刺毛, 近基部 尤密, 纵肋 明显, 小 横脉则 不甚 清晰, 鞘缘具 发达的 黄褐色 纤毛; 箨舌 低矮, 高约 1 毫米; 箨片 较小, 三 角状锥 形, 长 5 — 7 毫米, 其 基部与 箨鞘顶 端相连 处略具 关节, 因而易 脱落。 末级 小枝具 6 — 8 叶; 叶鞘 光亮, 长 5 — 8 厘米, 外缘 生白色 纤毛; 鞘口 缝毛颇 发达, 粗硬, 劲直, 长达 15 毫米; 叶 舌高约 2 毫米; 叶片 大型, 长 30 — 35 厘米, 宽 2.5 厘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中脉 在叶片 下表面 隆起, 次脉 7 或 8 对。 花果 未见。 P 期 在农历 8 — 9 月。 产屏边 大围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7. 滇 川方竹 (新拟 ) 图版 44: 1-4 云 南方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刺竹、 小刺竹 (各地 俗名) Chimonobambusa ningnanica Hsueh et L. Z. Gao (1987) * ; Ohrnberger (1990), por syn. sub. Chimonobambusa armata (Gamble ) Hsueh et Yi; 四川 竹类植 物志 (1997) * . C. yunnanensis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 劲直, 高达 (6 —) 10 — 14 米, 粗 2 — 3 厘米; 节间 呈四棱 形或有 时为圆 筒形, 
图版 44 1—4. 滇 川方竹 (云南 方竹) Chimonobambusa ningnanica Hsueh et L. Z. Gao, 1. 秆的 一段, 2. 枝叶, 3. 秆箨, 4. 叶鞘; 5 — 11. 刺竹子 C. pachystachys Hsueh etYi, 5. 秆的 一段, 6. 秆 (示分 枝), 7. 花枝, 8. 内稃, 9. 夕卜 稃, 10. 雌蕊, 11. 雄蕊。 (李 楠绘) 
188  云南 植物志  长约 20 厘米, 表面起 初贴生 刺毛, 以后毛 脱落则 留有印 痕及疣 基而甚 粗糙, 秆壁厚 3 — 4 毫米; 秆环平 坦或在 分枝的 节处稍 隆起; 箨 环上留 有箨鞘 基部残 存物, 并 有一圈 紫 褐色绒 毛环; 节内具 发达而 下弯的 刺状气 生根; 秆每节 3 分枝, 枝 环甚为 隆起。 秆箨 早落, 厚 纸质, 短于其 节间, 背部 被淡黄 褐色小 刺毛, 纵肋 明显, 但小横 脉不很 清晰, 鞘缘生 黄褐色 纤毛; 箨^^不明显, 高 0.5 毫米, 拱形, 边缘 生细小 纤毛; 箨片三 角状锥 形, 长约 3 毫米, 基部与 箨鞘相 接处无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3 叶, 叶鞘 光滑, 鞘口 两肩具 数 条白色 缝毛, 其长为 4 一 5 毫米; 叶 舌高仅 1 毫米; 叶片 纸质, 长披 针形, 长 20~23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次脉 4 或 5 对, 小横脉 清晰。 花果未 见。 产 盈江、 潞西、 保山、 昌宁、 腾冲、 凤庆、 勐海、 绿春、 元阳、 屏边、 个旧、 广 南、 新平、 丘北、 威信; 生 于海拔 1600 — 2200 米 的阔叶 林下。 四川 (西 南部) 也有分 布。 本种为 云南广 布中, 节间 略呈四 棱形。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1984, p. 2140) i 己载 的方竹 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 Fenzi ) Makino (我国 云南与 越南边 境区) 可能是 本种的 误定。 8. 金佛 山方竹 (中 国竹类 志略) 方竹 (四川 南川) Chimonobambusa utilis ( Keng ) Keng f. ( 1948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Hsueh et Yi (1982); F. C. Zhou et S. J. Yi (1982); X. Jiang et Q. Li (1983); 竹 的种类 及栽培 和利用 (1984"; J. J. N. Campbell et Z. S. Qin (1985) "1983" ;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Ohrnberger (1990);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广. Oreocalamus utilis Keng (1940); Keng f. (1984) et (1986). 秆 一般高 5 — 7 米, 最 高可达 10 米 以上, 中 下部各 节均具 刺状气 生根, 最 多可达 30 条 环列成 一周, 直径 2 — 3. 5 (-5) 厘米; 节间圆 筒形或 略为四 棱形, 长 20 — 30 厘 米 (秆基 部的节 间仅长 2. 5 — 4.5 厘米 ), 表 面起初 被白色 刺毛, 后 渐变为 无毛, 秆壁厚 约 7 毫米; 秆环 残留有 鞘基部 (成为 褐黑色 绒毛环 ); 秆环平 坦乃至 隆起; 秆 每节分 3 枝, 近作水 平方向 平展。 秆 箨薄革 质或厚 纸质, 脱 落性, 短于其 节间, 背面黄 褐色, 间 以 灰白色 斑点, 无毛, 或 仅基部 具细微 的白色 絨毛, 边缘 均具淡 黄色小 纤毛; 箨耳缺 如; 箨舌 低矮, 全缘, 略呈 拱形, 高 0.5 — 1.2 毫米; 箨片 极小, 三角 锥状, 长 4 一 7 毫 米,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连接处 无明显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1 一 3 叶; 叶鞘长 3 — 6 厘米, 无 毛, 鞘 口璲毛 稀少或 缺如; 叶舌 低矮, 高 1 一 2 毫米, 先端 截形或 拱形; 叶片质 坚轫, 披 针形, 长 (5) 14 — 16 厘米, 宽 (1 一) 2 — 2. 5 厘米, 上 表面深 绿色, 无毛, 下表面 灰 绿色, 次脉 5 — 7 对, 小横脉 呈扁方 格状, 叶缘之 一侧具 粗糙小 刺毛; 叶 柄长约 2 — 5 毫米。 花枝 常着生 于顶端 具叶的 分枝之 各节, 基 部托以 4 一 5 片向 上逐渐 增大的 苞片; 假小穗 通常以 1 枚 稀可较 多地生 于花枝 各节之 苞腋, 侧生者 仅有一 片线形 的先出 叶而无 苞片; 小穗含 4 一 7 枚 小花, 长 25 — 45 毫米, 枯草 色或深 褐色;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6 毫 米, 无毛; 颖 1 一 3 片, 长 6 — 9 毫米, 具 7 — 9 纵脉; 外稃 卵状三 角形, 长 10 — 12 毫 
禾本科  189  米, 先端 锐尖, 无毛; 内稃长 8 — 10 毫米, 先端钝 圆或微 下凹, 脊间具 2 — 4 脉, 脊外 至 边缘具 1 或 2 脉; 鳞 被长椭 圆状披 针形, 或 近外桴 一侧之 2 片 呈对称 的半卵 圆形, 长 2 — 3 毫米, 边缘无 毛或其 上部具 纤毛; 花药长 5 — 6 毫米; 子房卵 圆形, 无毛, 花柱 短, 近 基部即 2 裂, 柱头羽 毛状, 长 2.5 毫米; 果皮厚 1.5 — 2.5 毫米, 呈坚 果状, 椭 圆形, 长 1 一 1.5 厘米, 直径 6 — 8 毫米, 新鲜时 绿色, 干 燥后呈 铅色, 浸 泡酒精 中保存 则转 变为红 褐色。 花期 4 月。 产 彝良; 生 于海拔 1800~2100 米 的阔叶 林下, 也 可形成 纯林。 四川、 贵 州也有 分布。 笋可 鲜食, 也可 加工成 罐头或 笋干。 9. 剌竹子 (云南 林学院 学报) 图版 44: 5-11 Chimonobambusa pachystachys Hsueh et Yi (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Ohrnberger (1990);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3 — 7 米, 粗 1 一 3 厘米, 中 部以下 各节环 列一圈 刺状气 生根; 节 间圆筒 形或近 基部 数节者 略呈四 方形, 长 15 — 22 厘米, 幼 时密被 黄褐色 绒毛, 每节的 中上部 还疏被 小 刺毛, 以后 绒毛及 小刺毛 脱落, 但 留有小 刺毛的 疣基, 因而 粗糙; 秆环 平坦或 在有分 枝之 节者稍 隆起; 箨环 初具黄 褐色小 刺毛, 以 后渐变 无毛。 秆箨纸 质或厚 纸质, 迟落 性, 背 面具有 灰白色 斑块及 黄褐色 小刺毛 (有时 因毛已 落去而 不显著 ); 箨舌 截形, 高 约 1 毫米, 箨耳 缺如; 箨片呈 锥状, 长 3 — 4 毫米, 基部与 箨鞘顶 端相连 处几无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1 一 3 叶; 叶鞘 无毛, 鞘口 璲毛仅 数条, 易 脱落; 叶舌 截形; 叶片 纸质, 披 针形, 长 6 — 18 厘米, 宽 11 一 21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圆 或呈宽 楔形, 次脉 4 一 6 对。 花枝 常单生 于顶端 具叶的 分枝各 节上, 基 部托以 3 — 4 枚向 上逐渐 增大的 苞片, 或 反复 分枝呈 圆锥状 排列; 假 小穗在 花枝的 每节为 1 (一 3) 枚, 侧生者 无柄, 仅有 1 线 形 的先出 叶而无 苞片; 小 穗有颖 1 或 2 片, 含小花 4 一 6 枚; 外稃 纸质, 背面无 毛或有 微毛, 先端锐 尖头; 内桴薄 纸质, 较 其外稃 略短, 先 端钝, 无毛; 花药 紫色; 子 房倒卵 形, 花 柱短, 近基部 分裂为 2 柱头, 羽 毛状。 颖果倒 卵状椭 圆形, 果 皮厚。 产 彝良、 富民;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处常 绿阔叶 林下。 四川 (古 兰、 叙永、 长 宁、 峨眉、 乐山、 雷波) 和贵州 (绥 阳、 沿河) 也有 分布。 秆可供 农具, 幼秆 加工可 制纸和 竹麻; 笋 可食。 25. $5 竹属 Qiongzhuea (Wen et Ohrnberger) Hsueh et Yi 中小型 竹类, 地下茎 复轴混 生型。 秆 直立; 节间圆 筒形或 基部数 节略呈 方形, 在有 分枝 一侧的 节间略 扁平, 常具 2 纵脊和 3 沟槽, 无毛或 有时微 具毛, 秆下 部节间 实心或 近 实心; 秆环 不隆起 乃至极 度隆起 而呈一 圆脊, 且在 脊处有 环痕, 容易 自环痕 脆断。 秆 每节 3 芽, 其芽在 解箨后 抽长, 此 时不贴 秆或紧 贴秆; 秆 各节常 3 分枝, 或有时 在以后 成 多枝, 斜 举乃至 开展, 可再 分枝, 小枝 纤细。 秆箨 早落, 稀宿 存性, 厚 纸质; 箨耳缺 如; 箨片 退化, 长不逾 1 厘米, 叶片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小横脉 清晰。 续次性 发生花 序, 花枝 可以再 分枝, 形成 圆锥状 "花 序", 若 生于上 部具叶 分枝的 各节, 则花 枝常不 
190  云 南植物 志  再 分枝, 各级 分枝常 与假小 穗混生 于同一 节上; 末级 花枝的 基部有 一组向 上逐渐 增大的 苞片。 假小 穗无柄 (顶生 者似具 柄), 基部有 1 片先 出叶及 (0) 2 — 5 片 苞片, 上方的 1 一 3 片苞 腋内具 芽或有 次生假 小穗, 末 级次生 假小穗 的基部 常仅有 1 片 先出叶 而无苞 片。 小穗含 3 — 8 枚 小花, 两侧 略扁; 绿 色或暗 绿色; 小穗 轴脱节 于颖之 上及诸 小花之 间, 其节间 扁平, 无毛, 基 部微被 白粉; 颖 (1 一) 2 或 3 片; 外稃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无毛, 7 — 9 脉; 内 稃通常 短于其 外稃, 先 端钝或 微有分 2 裂, 背部具 2 脊; 鳞被 3, 后 方 1 片较 狭窄, 侧生的 2 片较 宽大; 雄蕊 3, 花药 黄色至 紫色; 子 房倒卵 形或椭 圆形, 无毛, 花柱 1, 柱头 2。 果 实呈坚 果状, 果 皮厚, 革质。 本 属已知 12 种 1 变种, 均 为我国 特产。 分布于 湖北、 四川、 贵州 和云南 等省; 生 于海拔 1200 — 2200 米山 地的常 绿阔叶 林下。 云南产 2 种。 筇 竹属花 和果实 的构造 近于方 竹属, 但 本属杆 基部数 节不具 刺状气 生根, 通 常在春 季 发笋, 笋去壳 后为洁 白色, 不为酶 的作用 变黑, 是与方 竹属有 区别的 一个自 然分类 群。 在 分布上 筇竹属 的海拔 高度均 位于方 竹属的 上段, 在特 征上更 适应于 寒冷的 外界环 境。 本 属可能 较方竹 属更为 进化。 分种 检索表 1 (2) 秆高 2. 5 — 6 米, 秆 环极度 隆起; 秆 箨背面 生有棕 色疣基 刺毛, 鞘上部 较密; 叶 片狭披 针形, 宽 6 — 12 毫米 1. 筇竹 Q. tumidissinoda 2 (1) 秆高 1.5 — 2.8 米, 秆环隆 起呈一 圆脊; 秆 箨背面 仅基部 具有黄 褐色小 刺毛; 叶片披 针形, 宽达 2.6 厘米 • 2. 荆竹 Q. montigena 1. 筇竹 (后 汉书张 骞传) 图版 45: 1-14 罗汉竹 (产区 俗名) Qiongzhuea tumidissinoda ( Hsueh et Yi ex Ohrnberger) Hsueh et Yi in Hsueh , Yi et D. Z. Li (1996). Ch imonoba mbusa tumidissinoda Hsueh et Yi ex Ohrnberger (1990) ; Qiongzhuea tu- midinoda Hsueh et Yi (1980) , nom . inval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Keng f. (1984)*; D. Z. Li et Hsueh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 Ohrnberger (1989);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广; Chi- monobambusa tumidinoda ( Hsueh et Yi) Wen (1991) , nom . illeg . 秆高 2. 5 — 6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基部 通常有 5 节位 于地表 以下, 各具环 列之根 12 条; 节间圆 筒形, 长 15 — 25 厘米 (基 部数节 节间长 10 — 15 厘米 ), 秆 下部不 分枝的 节 间常具 1 极狭 沟槽, 且各 节间的 沟槽均 位于秆 之同一 侧面, 具分 枝的各 节间则 在有分 枝 一侧变 扁平, 绿色, 光滑 无毛, 无 蜡粉, 秆壁 甚厚, 秆基 部数节 间几为 实心, 往上的 节间 则逐渐 中空, 秆环极 为隆起 而呈一 显著的 圆脊, 状如 二圆盘 上下相 扣合, 中 有环形 缝 线似的 浅沟, 易自该 处受外 力影响 而逐节 脆断, 断口极 平整; 箨 环因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 物而略 呈木质 环状, 幼时被 棕褐色 刺毛, 此 后变为 无毛; 同一 节的节 内本身 宽窄不 
禾本科  191  图版 45 1 — 14.筇竹010^11063 011111€1|38111013(&11611«丫;6\€»11111)0800 1451161161丫;, 1. 地 下茎, 2. 杆及 分枝, 3 • 秆箨' 4. 枝叶, 5. 花枝, 6. 小穗, 7. 雌蕊, 8. 雄蕊, 9. 果实, 10. 外稃, 11. 内稃, 12. 第 一颖, 13. 第 二颖, 14. 瞵被; 15 — 25. 荆竹 Q. nxntigena (Ohmboger) Yi, 15. 地 下茎, 16. 秆的一 段 (示秆 芽), 17. 秆 的一段 (示分 枝), 18. 杆 箨, 19. 具叶 小枝, 20. 花枝, 21. 颖, 22. 外稃, 23. 内稃, 24. 雌蕊, 25. 雄蕊。 (王 红兵、 杨 林绘) 
192  云 南植物 志  一, 通 常宽的 那边均 位于秆 的同一 侧面, 该处秆 环格外 隆起, 秆芽成 三角状 桃形, 先出 叶为 革质, 解 箨后当 芽抽长 时并不 贴秆而 是斜展 的主芽 3, 彼此 并列, 其下方 可各具 1 或 2 次 生芽; 秆每节 通常具 3 枝, 有时 除主枝 外还具 1 一 4 条次 生枝。 秆 箨紫红 色或紫 色 带绿, 早 落性; 箨鞘黄 绿色, 厚 纸质, 长约为 其节间 的长度 之半, 长椭 圆形, 近基部 微收 缩而又 向两侧 呈耳状 延伸, 背 面纵脉 纹密而 显著, 小横 脉有时 可见, 纵脉间 生有棕 色疣基 剌毛, 后者 在鞘基 部则较 稀疏, 在鞘 上部则 较密, 鞘 口上部 边缘密 生淡棕 色长纤 毛; 无 箨耳, 鞘口 具长为 2 — 3 毫 米棕色 缝毛; 箨舌高 1 一 1.3 毫米, 拱形, 边缘 密生灰 白色小 纤毛; 箨片较 短小, 长 5 一 17 毫米, 易 脱落, 钻形或 钻状披 针形, 直立, 质地较 坚韧, 纵脉 明显。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圆 筒形, 长 2 — 2. 5 厘米, 背部 上端具 1 纵脊, 纵肋 明显, 边缘生 纤毛; 无 叶耳, 鞘 口缝毛 数条, 直立而 粗糙, 灰 白色, 易 脱落; 叶舌 极矮, 截 形或圆 拱形, 先端 全缘;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 14 厘米, 宽 6 — 12 毫米, 两 侧边缘 因具斜 上之小 锯齿而 粗糙, 上表面 绿色, 下表面 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2 — 4 对, 小横脉 清晰。 花枝 可反复 分枝, 无 叶或部 分分枝 顶端 具叶, 分枝常 与假小 穗混生 于同一 节上, 末 级花枝 纤细, 基部 托以向 上逐渐 增大的 苞片 3 — 5 片; 假 小穗绿 色或暗 绿色, 干后 紫色, 长 3 — 4. 5 厘米, 粗 2. 5 — 4 毫米; 苞 片 4 或 5 片, 上部 2 或 3 片 腋内有 芽或具 次生假 小穗, 后者仅 有先出 叶而无 苞片; 小穗 含 3 — 8 枚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6 毫米, 粗约 0.2 — 0.3 毫米, 扁平, 无毛, 基部微 被 白粉而 糙涩; 颖 2 (3) 片, 薄 纸质, 无毛, 第一颖 卵形, 先端 锐尖, 长 3 — 4 毫米, 第 二颖长 卵形, 具数条 纵脉, 长 8 — 10 毫米; 外桴长 卵形, 长 10 — 14 毫米, 无毛, 具 光泽, 纸质, 黄 褐色或 褐色,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边缘 膜质, 背部具 9 条 纵脉, 小横脉 略 明显; 内稃长 8 — 12 毫米, 2 脊 间宽约 1 毫来, 无毛, 先 端钝或 微裂, 具不明 显的纵 脉; 鳞被中 两侧的 2 片 为菱状 卵形, 长约 2.5 毫米, 后方的 1 片 为倒披 针形, 长约 1.5 毫米, 膜质 透明, 上部边 缘生小 纤毛, 具数条 脉纹; 花药 紫色, 长 4 一 8 毫米; 子房呈 倒 卵形, 长约 2. 5 毫米, 无毛, 花柱 1, 长约 1 毫米, 柱头 2, 羽 毛状, 长约 2 毫米。 果 实 呈厚皮 质的坚 果状, 倒卵 状长椭 圆形, 新鲜 时呈墨 绿色, 光滑 无毛, 长约 10 — 12 毫 米, 直径约 6 毫米, 顶端具 宿存的 花柱成 喙状。 笋期 4 月。 花期 4 月, 果期 5 月。 产 大关、 绥江、 威信、 彝良; 生 于海拔 1650 — 2200 米的 中山常 绿阔叶 林中。 本种 还 自然分 布于四 川宜宾 地区, 即 云贵高 原东北 缘向四 川盆地 过渡的 亚高山 地带。 本 种通常 大面积 集中成 片生长 于山区 上部到 山脊的 常绿阔 叶林, 这些 地区的 竹类垂 直分布 带极为 明显, 海拔 1400 米以 下为刚 竹属的 种类, 在 1400 — 1560 米 为方竹 属的种 类, 在 1560 — 2100 米 (最 高达 2200 米) 则 为本属 集中的 地带。 本种 为著名 的笋用 竹种, 是目前 竹亚科 中仅有 的两种 国家三 级重点 保护植 物之一 [另一种为短穗竹&3^^51&^^11 11 1€1611^10111111(1^1 ( 116)1^ 1 ^]; 由于笋 肉厚, 质脆, 味 美, 干笋 黄褐色 并略具 光泽, 因而产 区每年 有大量 的笋干 外销。 秆 为制作 手杖和 烟秆的 上等 材料, 具 有较高 的观赏 和经济 价值; 筇竹 手杖, 据历史 记载远 在汉唐 时代就 远销至 印度、 中 亚乃至 欧洲和 非洲, 在当 时已是 我国传 统的著 名输出 商品, 幼 秆用于 造纸, 质 量 优于产 区其他 竹种。 该种还 是很好 的观赏 竹种。 目前 本种仍 属野生 状态。 由于 滥伐曰 剧, 今 后应对 其天然 竹林进 行保护 管理, 并加 以人工 培育。 
禾本科  193  2. 荆竹 (昭通 ) 图版 45: 15—25 Qiongzhuea montigena (Ohrnberger) Yi (1996). Chimonobambusa motigena Ohrnberger (1990); Qiongzhuea montigena Yi (1990), nom . inval . 秆高 1.5 — 2. 8 米, 直径 0.7 — 1.4 厘米, 节间长 (5 —) 13—14 (—19) 厘米, 圆 筒形, 但分枝 一侧具 2 纵脊和 3 纵沟, 幼 时微被 白粉, 秆壁厚 3 — 4 毫米; 箨环 初时密 被黄 褐色小 刺毛; 秆环隆 起呈一 圆脊, 分枝 节上隆 起较甚 而高于 箨环; 节内高 2 — 4 毫 米。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上 3 枚 (上部 秆可为 5 枚), 直径 1.5 — 2. 5 毫米, 枝环强 隆起。 笋 淡 绿色; 秆箨 早落, 短 于节间 (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2 — 2/3), 三 角状椭 圆形, 革质, 除 底 部常具 黄褐色 小刺毛 外其余 无毛, 纵脉纹 明显, 边缘 初时具 灰白色 短毛; 箨耳 及鞘口 两 肩璲毛 缺失; 箨 舌近截 平形, 口部初 时具灰 白色小 纤毛, 后无 毛而有 缺裂, 高 0.5 — 0.8 毫米; 箨片 直立, 长 2. 5 — 7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边 缘具短 纤毛。 小 枝具叶 2 — 5 枚; 叶鞘长 3. 2 — 6. 5 厘米, 背部无 纵脊,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微小, 具早落 之紫色 缝毛; 叶舌圆 弧形, 高约 1 毫米; 叶柄有 时微被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长 (4. 5 —) 8 — 14. 5 厘 米, 宽 (0.8 —) 1.3 — 2. 6 厘米,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背面灰 白色, 次脉 (3 —) 4-5 对, 小横脉 清晰, 组成近 方形, 边缘具 毛状细 锯齿, 其中 一侧较 稀疏。 花 枝长达 50 厘 米, 节 上可再 分次生 小枝, 其 长可达 20 厘米。 续 次性发 生花序 在枝条 每节为 1 一 4 枚, 基部具 1 枚 大型无 毛脱落 性箨状 苞片, 各 分枝基 部及其 各节亦 具较小 的箨状 苞片。 小穗 无柄, 扁平, 长 2 — 3. 2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含 5 — 7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近轴面 扁平, 无毛, 长 2 — 4 毫米; 颖 1 枚, 苞 片状, 披 针形, 长 1 一 2. 2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具 (7 —) 9 一 11 脉; 外稃披 针形, 长 (7 —) 9 一 13 毫米, 宽 (2 —) 3. 5 — 5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小横脉 稀疏; 内稃 膜质, 远短于 外稃, 长 6 — 9 毫米, 背部具 2 脊, 脊 间宽约 1 毫米, 具 2 脉, 脊外两 侧各具 2 — 3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鳞被 3 枚, 膜质 透明, 三角状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近 边缘紫 红色, 纵 脉纹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或 有很短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 5 — 6 毫米; 子房矩 圆状椭 圆形, 长 1 一 2 毫米, 羽 毛状。 颖果厚 皮质, 矩 圆状椭 圆形, 光滑, 长 7 — 13 毫米, 直径 5 — 7 毫米, 先端有 短 的宿存 花柱, 果皮厚 1 一 3 毫米, 胚乳 白色。 笋期 4 月 下旬至 5 月 上旬。 花、 果期 7 — 9 月 上旬。 产 昭通; 生 于海拔 2320 — 2500 米的山 地阔叶 林内。 模式标 本采自 昭通。 笋 食用, 秆 造纸, 劈蔑 供编织 竹器, 也可割 取竹株 用于盖 房屋, 历经 20 年不 腐朽。 26.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 乔木或 灌木状 竹类。 地下茎 为长颈 薄型; 秆圆 筒形; 节 间在分 枝的一 侧扁平 或具浅 纵沟, 后者 且可贯 穿节间 全长, 髓呈 薄膜质 封闭的 囊状, 易 与秆的 内壁相 剥离; 秆环多 少明显 隆起, 稀不 明显。 秆每节 2 分枝, 一粗 一细, 在秆与 枝的腋 间有先 出叶, 有时在 此 2 枝之 间或粗 枝的一 侧再生 出第三 条显著 细小的 分枝, 秆 下部的 节最初 偶可仅 1 分 枝。 秆箨 早落; 箨鞘 纸质或 革质; 箨耳不 见乃至 大型; 箨片 在秆中 部的秆 箨上呈 狭长三 
194  云 南植物 志  角形或 带状, 平直或 波状或 皱縮, 直立至 外翻。 末级 小枝具 (1 一) 2-4 (-7) 叶, 通 常为 2 或 3 叶; 叶片披 针形至 带状披 针形, 下表面 (即离 轴面) 的基部 常生有 柔毛, 小 横脉 明显。 花枝 甚短, 呈 穗状至 头状, 通常 单独侧 生于无 叶或顶 端具叶 小枝的 各节上 (如生 于具叶 嫩枝的 顶端、 新生的 开花植 株或同 一花枝 再度开 花时, 则此 等花及 小穗之 变化 极大, 均不宜 用作分 类的依 据), 基部 的内侧 托以极 小的先 出叶, 后者之 上还有 2 — 6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苞片之 上方是 大型的 佛焰苞 2 — 7 片, 在 此佛焰 苞内各 具 1 一 7 枚假 小穗, 惟花枝 下方的 1 至数片 佛焰苞 内可不 生假小 穗而有 腋芽, 花 枝中不 具 假小穗 的佛焰 苞则常 早落, 致 使花枝 下部裸 露而呈 柄状, 其腋芽 于花枝 上部的 佛焰苞 及其 腋内的 小穗枯 谢后, 还可继 续发育 成新的 次生花 枝或假 小穗; 佛焰苞 的性质 在许多 方面 与秆箨 或枝箨 相似, 纸 质或薄 革质, 宽广, 多脉, 有或 无叶耳 及鞘口 璲毛, 叶舌截 平或 弧形, 有时两 侧多少 下延, 具呈 叶状至 锥状的 缩小叶 (即 退化的 小型绿 色叶片 ); 假小穗 的基部 近花枝 的一侧 常有一 膜质具 2 脊的先 出叶, 有 时此先 出叶偏 于假小 穗基部 的一侧 时则背 部仅有 1 脊, 先出 叶上方 还有呈 颖状的 苞片, 苞腋内 亦可再 具芽或 次生假 小穗; 小穗含 1 一 6 枚 小花, 上部 小花常 不孕; 小穗轴 通常具 柔毛, 脱节 于颖之 上与诸 花 之间, 常 呈针棘 状延伸 于小花 的内桴 之后, 此 延伸部 分通常 无毛, 其顶 端有时 尚有不 同程 度退化 小花的 痕迹; 颖 — 1 (-3) 片, 其 大小及 质地多 变化, 广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5 至 多脉, 背部常 有脊, 先端 锥尖, 有时 也有极 小的缩 小叶; 外稃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呈短 芒状或 锥状, 7 至 多脉, 背脊不 明显; 内 桴等长 或稍短 于其外 桴, 背部具 2 脊, 先端 分裂成 2 芒状小 尖头; 鳞被 3, 稀可 较少, 椭 圆形、 线形 或线状 披 针形, 位 于两侧 f 其形不 对称, 均有数 条不明 显的细 脉纹, 上部边 缘生细 纤毛; 雄蕊 3, 偶可 较少, 花丝 细长, 开花 时伸出 花外, 花药 黄色; 子房 无毛, 具柄, 花柱 细长, 柱头 3, 偶可 较少, 羽 毛状。 颖 果长椭 圆形, 近内稃 的一侧 具纵向 腹沟。 笋期 3 — 6 月, 相对地 集中在 5 月。 本属 50 余种, 均产于 我国, 除 东北、 内 蒙古、 青海、 新疆等 地外, 全国各 地均有 自然 分布或 有成片 栽培的 竹园。 尤以长 江流域 至五岭 山脉为 其主要 产地。 仅有少 数种系 延伸至 印度、 越南, 日本 和朝鲜 的本属 植物均 系早年 由我国 输人。 欧洲、 北非及 北美也 直接 或间接 地由我 国引入 栽培, 并 且成为 若干种 的模式 产地。 由于 经济价 值大, 现在世 界 各地凡 是本属 植物能 生长的 地方, 几乎 都已有 引种。 云南有 12 — 14 种。 刚 竹属植 物系我 国竹亚 科中经 济价值 最大, 种类众 多的属 之一, 除著名 的毛竹 (楠 竹) 长 期以来 已有大 面积栽 培外, 其他 许多竹 种因不 同的用 途而广 泛栽培 于农村 或城市 庭 园中。 分种 检索表 1 (20) 箨鞘 背面具 斑点, 节内一 般长约 3 毫米; 续次 性发生 花序成 穗状。 2 (13) 秆箨 无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 鞘背部 通常无 刺毛。 3 (6) 新秆之 箨环具 毛环; 箨鞘底 生白色 细毛。 4 (5) 秆下部 或有对 中部节 间极为 短縮, 呈 不对称 肿胀; 箨 舌边缘 有长于 其本身 的纤毛 1. 人面竹 P. aurea 
禾本科  195  5 (4) 秆节间 正常不 短缩; 箨 舌边缘 有短于 其本身 的纤毛 2. 毛环竹 P. meyeri 6 (3) 箨环及 鞘底无 毛环。 7 (8) 幼 秆微被 白粉; 箨舌暗 褐色或 带绿, 有 褐色粗 长纤毛 3. 曲秆竹 P. nexuosa 8 (7) 幼 秆密被 白粉; 箨舌有 白色短 纤毛。 9 (12) 箨片平 直或微 皱曲; 箨舌 截形。 10 (11) 新秆 无斑纹 或老秆 有斑纹 4. 淡竹 P. glauca 11 (10) 新秆 下部有 斑纹, 老秆 无斑纹 5. 石绿竹 P. arcana 12 (9) 箨片强 褶皱; 箨舌强 隆起, 两侧明 显下延 6. 早竹 P. praecox  13 (2) 秆 箨有箨 耳或箨 耳不发 达者则 有长达 10 毫 米以上 的鞘口 璲毛, 箨鞘背 部多少 有硬毛 (美竹 有时无 箨耳及 缝毛, 但其 箨鞘鲜 时质地 脆硬, 并在上 部边缘 呈紫色 )。 14 (15) 箨耳 小或近 于无, 但具 长鞘口 璲毛; 箨舌 有长达 5 毫 米或更 长的流 苏状毛  7. €ti- P. edulis 15 (14) 箨 耳发育 良好, 常呈镰 刀形, 箨舌 边缘缝 毛短。 16 (17) 新 秆箨环 有毛; 箨舌 强隆起 8. 紫竹 P. nigra 17 (16) 新 秆箨环 无毛, 箨舌 弧形。 18 (19) 箨 鞘背部 无毛, 质 地脆硬 9. 美竹 P. mannii 19 (18) 箨鞘背 部多少 有毛, 质 地柔韧 10. 桂竹 P. bambusoides 20 (1) 箨鞘 背部无 斑点; 节内 一般长 5 毫米; 续 次性发 生花序 紧缩成 头状。 21 (24) 箨耳 宽大, 成镰刀 形或三 角形。 22 (23) 末级小 枝仅具 1 (一 2) 叶 11. 篌竹 P. nidularia 23 (22) 末级 小枝具 2—3 叶 8. 紫竹 P. nigra 24 (21) 箨 耳小; 末级 小枝具 2 — 5 叶 12. 水竹 P. heteroclada 1. 人面竹 (植物 名汇) 图版 46: 1-2 罗汉竹 (俗名 ) 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 ( 1878)*; McClure ( 1957); Fl.  (1978)*; S. Suzuki (1978" ;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Sieb. et Zucc. var. aurea Makino ( 1912) ; P. formosana Hayata (1916) et (1918). 秆 劲直, 高 5 — 12 米, 粗 2 — 5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无毛, 秆呈绿 色或黄 绿色, 节 间长 15 — 30 厘米, 基部或 有时中 部的数 节间极 縮短, 缢縮或 肿胀, 或其 节交互 倾斜, 中、 下 部正常 节间的 上端也 常明显 膨大, 秆壁厚 4 一 8 毫米, 秆环 中度隆 起与箨 环同高 或 略高; 箨环幼 时生一 圈白色 易落的 短毛。 箨鞘背 面黄绿 色或淡 褐黄带 红色, 上 部两侧 常枯干 而呈草 黄色, 背 部有褐 色小斑 点或小 斑块, 无毛, 但 沿底部 生白色 柔毛; 箨耳及 鞘 口璲毛 俱缺; 箨 舌矮, 先 端截形 或微呈 拱形。 末级 小枝有 2 或 3 叶; 叶鞘 无毛; 叶耳 及 鞘口璲 毛早落 或无; 叶片狭 长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1 一 1.8 厘米, 仅 下 表面基 部有毛 或全部 无毛。 花枝呈 穗状, 长 3 — 8 厘米; 佛焰苞 5 — 7 片, 长 15 — 18 毫米, 各具数 条鞘口 璲毛, 缩小 叶卵形 至窄披 针形, 每 片佛焰 苞内有 假小穗 1 一 3 枚。 小穗含 1 一 4 枚 小花, 上部者 不孕; 小穗 轴节间 无毛; 颖 — 2 片; 外桴与 颖相类 似但较 
196  云南 植物志  1 ― 2. 人面竹 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 , 1. 杆的 一段, 2. 秆箨; 3—13. 毛竹 P. edulis (Carr. ) H. de Lehaie, 3. 小枝 一段, 4. 地下茎 一段, 5. 秆箨的 背面, 6. 枝叶, 7. 小穗, 8. 鳞被, 9. 第 一颖' 10. 第二 颖, 11. 雌蕊, 12 雄蕊。 (李 楠绘) 
禾本科  197  长, 具 多脉, 沿边 缘密生 柔毛; 内稃 与外桴 等长或 较短, 脊上具 纤毛, 脊间具 2 或 3 脉, 脊外两 侧各有 2 — 5 脉; 鳞被长 3. 5 — 5 毫米, 被 微毛; 花药长 10 — 12 毫米, 柱头 2, 羽 毛状。 颖果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14 毫米, 直径 1.5 — 2 毫米, 顶端 宿存花 柱的基 部。 笋期 5 月 中旬。 产 云龙、 安宁、 昆明、 通海、 罗平; 生 于海拔 1200 — 1900 米的 地带。 黄河 流域以 南各 省区有 分布, 但多为 栽培供 观赏, 在福建 闽清及 浙江建 德尚可 见野生 竹林。 世界各 地多已 栽培。 _ 2. 毛环竹 (华 东禾 本科植 物志) Phyllostachys meyeri McClure (1945)* et (1957)* ;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Phyllostachys viridis ( Yong) McClure f . laqueata Wen (1982). 秆高 5 — 11 米, 粗 3 — 7 厘米, 劲直, 幼时 节下有 白粉; 节 间长达 35 厘米, 壁厚约 3 毫米; 秆环微 隆起, 略高于 箨环或 与箨环 同高; 箨 环最初 带紫色 并被易 落白色 细毛。 箨鞘背 面淡褐 紫色, 暗绿 色或黄 褐色, 被 白粉, 上部 有较密 的褐色 斑点或 斑块, 下部斑 点小而 稀疏, 有时尚 有紫色 条纹, 底部 生白色 细毛, 其 余部分 无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黄绿色 至淡黄 褐色, 中度 发达, 中部稍 突出, 边 缘生短 纤毛; 箨片 外翻, 多 少呈波 状或微 皱曲, 紫绿色 ,具 黄边。 末级 小枝有 2 或 3 叶; 叶鞘 无毛; 无叶耳 及鞘口 缝毛, 或有 少数条 易落的 缝毛; 叶 舌显著 突出, 叶片披 针形至 带状披 针形, 长 7 — 13 厘 米, 宽 1 一 2 厘米。 花枝呈 穗状, 长 5. 5 — 7 (10) 厘米, 基 部托以 2 — 4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5 — 8 片, 无毛或 一侧生 柔毛, 无叶耳 及鞘口 缝毛, 缩小叶 狭小, 卵状披 针形至 锥形, 每 片佛焰 苞内具 1 至 3 枚假 小穗, 小穗长 3 — 3. 5 厘米, 披 针形, 含小花 1 或 2 枚; 小穗 轴最后 延伸成 针状, 其节 间具短 柔毛; 颖常 1 片, 披 针形; 外桴 长 2 — 2. 5 厘米, 无毛, 顶端 延伸成 芒状小 尖头; 内稃长 1.8 — 2. 3 厘米, 几无毛 或顶端 生 细毛; 鳞被 3,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5 毫米; 花药长 1 一 1.2 厘米; 柱头 3, 呈羽毛 状。 笋期 4 月 下旬。 产 安宁、 昆明、 马关、 西畴 等地; 生 于海拔 1300 — 1800 米的 地带。 河南、 陕西和 长 江流域 及其以 南各地 也有。 3. 曲秆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甜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Phyllostachys flexuosa (Carr. ) A. et C. Riv. (1878); McClure (1957)* ; 云 南树木 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flexuosa Carr. (1870). 秆高 5 — 6 米, 大者可 4 达 12 米, 直径 2 — 4 厘米, 粗 者可达 7 厘米, 基部 有时多 少呈 "之" 字形 弯曲, 幼 秆微被 白粉, 老秆灰 白色; 中部节 间长达 30 厘米或 更长, 壁 厚 3 — 5 毫米, 秆 环中度 隆起, 与箨环 同高。 箨鞘 背部绿 褐色, 有 淡紫色 脉纹, 有时并 有淡黄 色或黄 绿色纵 条纹, 无毛, 无 白粉, 具稀疏 或较密 且通常 为较小 的褐色 斑点; 无 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舌狭 而高, 紫 褐色或 有时为 黄绿带 紫色, 顶 端截平 或稍作 拱形, 边 
198  云 南植物 志  缘具易 断落的 长纤毛 或具短 纤毛; 箨 片狭三 角形或 带状, 外翻, 平直, 淡绿 紫色, 边缘 淡 黄色。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 耳及鞘 口缝毛 常无; 叶 舌长度 中等; 叶片长 8 — 12 厘 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下 表面多 少被毛 或近于 无毛, 但基部 具毛。 花枝呈 穗状, 长 4 一 6 厘 米, 基 部托有 3 — 6.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4 一 6 片, 鞘 部两侧 常被短 柔毛, 无叶耳 及鞘口 缝毛, 缩小叶 狭小, 披 针形至 锥形, 每 片苞腋 内生有 2 或 3 枚假 小穗, 小 穗长 2. 5 — 3. 5 厘米, 狭披 针形, 含 2 或 3 枚 小花, 常仅 最上端 1 枚小花 发育; 小穗轴 顶端 延伸呈 针状, 节间 有毛; 颖常 1 片; 外 桴长约 2.5 厘米, 无毛, 顶端 延伸成 芒状尖 头; 内 稃长约 2.2 厘米, 几无 毛或仅 顶端有 稀疏的 柔毛; 鳞被 狭卵披 针形, 长约 2 毫 米; 花 药长约 1 厘米, 柱头 3。 笋期 4 月 下旬至 5 月 上旬。 产 西畴。 我国黄 河流域 和长江 流域有 分布。 欧洲、 北 非和美 国引人 栽培。 4. 淡竹 (江 苏植 物志) 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 (1956)* et (1957)* ;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图鉴 (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高 5 — 12 米, 粗 2 — 5 厘米, 幼 秆密被 白粉, 无毛, 节间最 长可达 40 厘米, 壁厚 仅约 3 毫米; 秆 环与箨 环均稍 隆起, 同高。 箨鞘 背面淡 紫褐色 至淡紫 绿色, 常有 深浅相 间的纵 条纹, 无毛, 具 紫色脉 纹及疏 生的小 斑点或 斑块, 无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 舌暗紫 褐色, 高约 2 — 3 毫米, 截形, 边 缘有波 状裂齿 及细短 纤毛; 箨片 线状披 针形或 带状, 开展或 外翻, 边缘淡 黄色。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耳 及鞘口 缝毛均 存在但 早落, 叶舌 紫 褐色; 叶片长 7 — 16 厘米, 宽 1.2 — 2. 5 厘米, 下 表面沿 中脉两 侧稍被 柔毛。 花枝呈 穗状, 长达 11 厘米, 基部有 3 — 5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5 — 7 片, 无毛或 一 侧疏生 柔毛, 鞘口缝 毛有时 存在, 縮小 叶狭披 针形至 锥状, 每 苞内有 2 — 4 枚假 小穗, 但其 中常仅 1 或 2 枚发育 正常, 侧 生假小 穗下方 所托的 苞片披 针形, 先端有 微毛。 小穗 长约 2.5 厘米, 狭披 针形, 含 1 或 2 枚 小花, 常以 最上端 1 枚 成熟; 小穗 轴最后 延伸成 刺 芒状, 节间 密生短 柔毛; 颖缺 如或仅 1 片; 外 稃长约 2 厘米, 常被短 柔毛; 内 稃稍短 于其 外稃, 脊 上生短 柔毛; 鳞被长 4 毫米; 花药长 12 毫米; 柱头 2, 羽 毛状。 笋期 4 月 中旬至 5 月底。 花期 6 月。 产 玉溪; 生 于海拔 2200 米的 地带。 黄河流 域至长 江流域 各地有 分布, 也是 常见的 栽培 竹笋, 味淡, 可供 食用; 竹材蔑 性好, 可编 织各种 竹器, 也 可整材 使用, 作农具 柄、 搭棚 架等。 5. 石绿竹 (江 苏植 物志) Phyllostachys arcana McClure (1945) * et ( 1957) ' ;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江苏 植物志 (197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8 米, 粗 3 厘米, 幼秆被 白粉, 无毛, 节间 具紫色 晕斑, 节 间长达 20 厘米, 壁厚约 2 — 3 毫米, 秆环 强隆起 而高于 隆起的 箨环。 箨 鞘背面 淡绿紫 色或黄 绿色, 有紫 色纵 脉纹, 被 白粉, 具疣基 微毛, 基 部箨鞘 有紫色 斑点, 无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 舌狭而 高, 高 4 一 8 毫米, 先端具 缺刻, 边 缘生短 纤毛; 箨片 带状, 外翻, 平直或 有时微 皱曲。 
禾本科  199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 耳及鞘 口继毛 俱缺; 叶 舌强烈 伸出, 叶片长 7 — 11 厘米, 宽 1.2 — 1.5 厘米, 两面 无毛。 花枝 未见。 产 呈贡、 寻甸、 蒙自、 马关; 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的 地带。 黄河 流域至 长江流 域 各地有 分布, 也是常 见的栽 培竹种 之一。 6. 早竹 (江 苏植 物志) 杭竹 (昆明 ) 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1980)* ; 江苏 植物志 (1977)* nom. nud. ;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高 8 — 10 米, 粗 4 一 6 厘米, 幼秆深 绿色, 密被 白粉, 节间长 15 — 25 厘米, 常在 沟槽 的对面 一侧微 膨大, 有时 隐约有 黄色纵 条纹, 壁厚约 3 毫米, 秆节最 初为紫 褐色, 秆环 与箨环 均中度 隆起。 箨鞘 褐绿色 或淡黑 褐色, 初时 多少有 白粉, 无毛, 有不 规则分 散 的大小 不等的 斑点, 还有 紫色纵 条纹; 无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 舌褐绿 色或紫 褐色, 拱 形, 两侧 明显下 延或稍 下延, 致使 箨舌两 侧露出 甚多, 边 缘生细 纤毛; 箨 片窄带 状披针 形, 强烈皱 曲或杆 上部者 平直, 外翻。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稀可 5 或 6 叶, 无 叶耳和 鞘口 璲毛; 叶片 带状披 针形, 长 6 — 18 厘米, 宽 0.8 — 2. 2 厘米。 花枝呈 穗状, 长 4 一 5 (-7) 厘米, 基 部托以 4 一 6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5 — 7 片, 无毛或 疏生短 柔毛, 无叶耳 及鞘口 璲毛, 缩小叶 小型, 狭披 针形至 锥形, 每片 佛焰苞 内生有 2 枚假小 穗; 侧生小 穗常不 发育, 顶 生假小 穗常含 2 枚 小花, 常仅 下方的 1 枚 发育; 颖 1 片, 被 短 柔毛; 外稃长 2. 5 — 2. 8 厘米, 背面 疏生短 柔毛; 内稃长 2 — 2. 5 厘米, 背部 1/2 以上 疏生短 柔毛; 鳞被 仅见到 1 片, 长约 3 毫米, 花药 12 — 13 毫米, 柱头 仅见有 2 枚。 笋期在 3 月中旬 开始。 花期 4 一 5 月。 昆明 西山有 栽培。 江苏、 浙江有 分布。 笋 味美, 笋 期早, 持续时 间长, 产 量高, 是良好 的笋用 竹种, 浙江农 村常见 栽培; 秆 壁薄, 节 间又常 向一侧 肿胀, 仅 能作一 般柄材 使用。 7. 毛竹 (浙江 ) 图版 46, 3-13 楠竹 (四 川、 贵州) 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 ) H. de Lehaie (1906); R. A. Young (1937) et (1946); 陈嵘 (1937)*; C. S. CaoetS. A. Renv. (1988). Bambusa edulis Carr. (1866); Phyllostachys mitillis acut. non: A. et C. Riv.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 de Lehaie (1906); McCl. (1956) et (1957)* ; 中国 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S. Suzuki (1978)、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Phyllosachys heterocycla var. pubescens (Mazel) Ohwi (1953) ; 图鉴 (1976)*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达 20 米, 粗可达 20 厘米, 幼 秆具厚 白粉并 密被细 柔毛; 箨环 有毛, 老秆无 毛, 并由 绿色渐 变为黄 绿色; 基部节 间甚短 而向上 则逐节 较长, 节 间长达 40 厘 米或更 长, 壁厚约 1 厘米 (但 有变异 ); 秆环不 明显, 低于箨 环或在 细秆中 隆起。 箨鞘 背面黄 褐 色或紫 褐色, 具黑 褐色斑 点及密 生棕色 刺毛; 箨耳 微小, 缝毛 发达; 箨 舌强隆 起乃至 
20U  云 南植物 志  为尖 拱形, 边缘 具粗长 纤毛; 箨片 长三角 形至披 针形, 初时 直立, 以后 外翻。 末 级小枝 具 2 — 4 叶; 叶耳不 明显, 鞘口缝 毛存在 而为脱 落性; 叶舌 隆起; 叶片披 针形,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0.5 — 1.2 厘米, 下 表面在 沿中脉 基部有 柔毛, 次脉 3 — 6 对, 再次脉 9 条。 花枝 穗状, 长 5 — 7 厘米, 基 部托以 4 一 6 片逐渐 稍较大 的微小 鳞片状 苞片, 有时 花枝下 方尚有 1 一 3 片 近于正 常发达 的叶, 当此 时则花 枝呈顶 生状; 佛 焰苞常 10 片 以上, 常偏 于 一侧, 呈 整齐的 覆瓦状 排列, 位于下 部者则 边缘生 纤毛及 微毛, 无 叶耳, 具易 落的鞘 口 缝毛, 缩小 叶小, 披 针形至 锥状, 每片孕 性佛焰 苞内具 1 一 3 枚假 小穗。 小 穗仅有 1 枚 小花; 小穗轴 延伸于 最上方 小花的 内桴之 背部, 呈 针状, 节 间具短 柔毛; 颖 1 片, 长 15 — 28 毫米, 顶端常 具锥状 缩小叶 有如佛 焰苞, 下部、 上部以 及边缘 常生有 毛茸; 外 稃长 22 — 24 毫米, 上部 及边缘 被毛;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中部以 上生有 毛茸; 鳞 被披针 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花 丝长约 4 厘米, 花 药长约 12 毫米; 柱头 3, 羽 毛状。 颖 果长椭 圆形, 长 4. 5 — 6 毫米, 直径 1.5 — 1.8 毫米, 顶端 有宿存 的花柱 基部。 笋期 4 月。 花期 5 — 8 月。 产 彝良、 威信、 昭通, 昆明有 栽培; 生 于海拔 1400 — 1900 米的 地带。 分布自 秦岭、 汉水流 域至长 江流域 以南和 台湾省 , 黄河 流域也 有多处 栽培。 毛 竹是我 国栽培 悠久、 面积 最广、 经济价 值也最 为重要 的竹种 之一。 该种在 云南的 面积 较小, 但滇 东北有 其自然 分布。 8. 紫竹 (竹谱 详录) 黑竹 (俗名 )、 埋欢朗 (傣语 )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 Munro ( 1868); 陈嵘 (1937); McClure (195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广; 秦 岭植物 志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S. Suzuki (1978)*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K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国 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ambusa nigra Lodd. ex Lindl . (1835); Phyllostachys nana Rendle (1904); P. puberula (Miq. ) Munro var. nigra (Lodd.) H. de Leh. ( 1910) ; P. nigripes Hayata (1916); P. filifera McClure (1940). 8a. 紫竹 (原 变种) 图版 47: 1-9 var. nigra 秆高 4 一 8 米, 稀 可高达 10 米, 直 径可达 5 厘米, 幼秆 绿色, 密被细 柔毛及 白粉, 箨环 有毛, 一年生 以后的 秆逐渐 先出现 紫斑, 最 后全部 变为紫 黑色, 无毛; 中部 节间长 25 — 30 厘米, 壁厚约 3 毫米, 秆环与 箨环均 隆起, 且秆 环高于 箨环或 等高。 箨 鞘背面 红褐 或略带 绿色, 无斑 点或常 具极微 小不易 观察的 深褐色 斑点, 此 斑点在 箨鞘上 端常密 集 成片, 被微量 白粉及 较密的 淡褐色 刺毛; 箨 耳长圆 形至镰 刀形, 紫 黑色, 边缘 生有紫 黑色 璲毛; 箨舌拱 形至尖 拱形, 紫色, 边缘 生有长 纤毛, 箨 片三角 形至三 角状披 针形, 绿色, 但脉为 紫色, 舟状, 直立或 以后稍 开展, 微 皱曲或 波状。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耳不 明显, 有脱落 性鞘口 缝毛, 叶舌稍 伸出; 叶片长 7 — 10 厘米, 宽约 1.2 厘米。 花 
禾本枓  201  图版 47 1—9. 紫竹 Phylk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 Munro, 1. 杆的 一段, 2. 枝叶, 3. 秆箨, 4. 颖, 5. 外稃, 6. 内稃, 7. 鱗被, 8. 雌蕊, 9. 雄蕊; 10 — 13. 灰金竹 P. nigra var. henonis (Mitford) Stapf ex Rendle, 10. 秆的一 段, 11. 笋, 12. 枝叶, 13. 秆箨。 (李 楠绘) 
202  云 南植物 志  枝呈短 穗状, 长 3. 5 — 5 厘米, 基 部托以 4 一 8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4 一 6 片, 除边 缘外无 毛或被 微毛, 叶耳 缺如, 鞘口缝 毛少数 或无, 缩小叶 细小, 通常 呈锥状 或仅 为一小 尖头, 亦可较 大而呈 卵状披 针形, 每片 佛焰苞 腋内有 1 一 3 枚假 小穗, 小穗 披 针形, 长 1.5 — 2 厘米, 具 2 或 3 枚 小花, 小 穗轴具 柔毛; 颖 1 一 3 片, 偶可 无颖, 背 面上部 多少具 柔毛; 外 稃密生 柔毛, 长 1.2 — 1.5 厘米; 内 稃短于 外桴; 花 药长约 8 毫 米; 柱头 3, 羽 毛状。 笋期 4 月 下旬。 产 景洪、 勐海、 马关、 广南、 丽江、 昆明、 永善; 生 于海拔 800 — 2200 米的 地带。 我国 南北各 地多有 栽培, 在 湖南南 部与广 西交界 处沿可 见有野 生的紫 竹林。 印度、 日本 及 欧美许 多国家 均引种 栽培。 本变 种秆色 奇特, 具很高 的观赏 价值。 秆也用 于做工 艺品。 8b. 灰金竹 (变种 ) 图版 47: 10—13 金竹 (云 南通称 ), 白夹竹 (四川 ), 淡竹 (本 草图经 ), 毛金竹 (浙江 ) var. henonis ( Mitford ) Stapf ex Rendle ( 1904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S. Suzuki (1978) * ; Z. P. Wang et al.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C. S. Chao et S. A. Renv.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植物 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ambusa puberula Miq. ( 1866 ) ; Phyllostachys Staunton i Munro ( 1868 ) . Phyl- lostachys puberula (Miq. ) Munro (1876) ; Phyllostachys henonis Bean ex Miff. (1895).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秆 不为紫 黑色, 较 高大, 可达 7 — 18 米, 秆 壁厚, 可达 5 毫 米, 箨鞘顶 端极少 有深褐 色微小 斑点。 产全省 大部;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的 地带。 黄 河流域 以南各 地均有 分布。 输人 日本及 欧洲。 从 生物种 系发, 的角度 来看, 本 变种应 作为原 变种的 地位, 但 因正式 命名较 种加词 为晚, 故反 而只能 #为 其变种 处理, 故此, 本变种 可称为 "命 名学上 的变种 (nomen- clatural variety) "。 笋供 食用; 秆 可整材 使用, 并可劈 篾编制 竹器, 粗大者 可代毛 竹供建 筑用; 中药之 "竹 茹"、 "竹 沥" 一 般取自 本种。 9. 美竹 (华 东禾 本科植 物志) 图版 48: 1-4 小金竹 (云 南俗名 ), 埋欢 (傣语 ) Phyllostachys mannii Gamble (1896)* ; C. S. Chao et S. A. Renvoize (1988); 中国 植物志 amy* ;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面". Phyllostachys assamica Gamble ex Brandis (1906); P. bavua E. G. Camus (1913); P. decora McClure (1956)* et (1957)*;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江苏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P. helva Wen (1982)*. 秆高 8 — 10 米, 粗 4 一 6 厘米, 幼秆鲜 绿色, 疏生向 下的白 色毛, 无 白粉; 节间长 30 — 42 厘米, 秆壁厚 3 — 7 毫米; 秆环稍 隆起, 与箨 环同高 或较之 微高。 箨鞘 革质, 硬 
禾本科  203  而脆, 背面 呈暗紫 色至淡 紫色, 有淡黄 色或淡 黄绿色 条纹, 常 疏生紫 褐色小 斑点, 通常 在 较粗大 的笋及 笋下部 的箨鞘 (或箨 鞘的下 半部) 以紫色 为主, 而 在细笋 及笋上 部的箨 鞘 (或 仅在箨 鞘的上 半部) 则 以淡黄 或绿色 为主, 上 部边缘 则呈紫 红色, 顶 端宽, 截平 或 钝圆; 箨 耳变化 极大, 从无箨 耳或仅 有极小 的痕迹 乃至形 大而呈 镰刀形 有紫色 箨耳, 惟仅在 较大的 箨耳边 缘可生 紫色长 缝毛; 箨舌 宽短, 紫色, 截形或 常微呈 拱形, 边缘生 短 纤毛, 背部具 长毛; 箨片三 角形至 三角状 带形, 直立或 上部者 开展, 近 于平直 或很弯 曲至微 皱曲, 淡绿黄 色或紫 绿色, 基 部两侧 紫色。 末级 小枝具 1 或 2 叶; 叶耳小 或不明 显, 鞘 口璲毛 直立; 叶片披 针形至 带状披 针形, 长 7. 5 — 16 厘米, 宽 1.3 — 2. 2 厘米。 花枝 未见。 笋期 5 月 上旬。 - 产滇 西北、 滇 西南、 滇南、 滇东南 和滇中 地区; 生 于海拔 500 — 1900 米的 地带。 本 种分 布自黄 河至长 江流域 以及西 南直到 西藏的 南部。 印度 也有。 秆的节 间长, 易 劈蔑, 蔑性 甚好, 宜编 织篮、 席等 用品, 也 可整秆 使用。 因出笋 多, 成 林快, 是较好 的造林 竹种。 10. 桂竹 (江 苏植 物志) 图版 48: 5-14 刚竹 (竹 谱详录 ), 金竹 (云南 通称)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 1843); Munro ( 1957) *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4 台湾 植物志 (1978)*; S. Suzuki (1978)*;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杆高 10 — 15 米, 粗达 3 — 8 厘米, 幼秆 无毛, 无 白粉或 被不易 察觉的 白粉, 偶可在 节下方 具稍明 显的白 粉环; 节 间长达 40 厘米, 壁厚约 5 毫米, 秆环 稍高于 箨环。 箨鞘 革质, 背面黄 褐色, 有时带 绿色或 紫色, 有较 密的紫 褐色斑 块与小 斑点和 脉纹, 疏生脱 落 性淡褐 色直立 刺毛; 箨耳小 型或大 型而呈 镰状, 有时无 箨耳, 紫 褐色, 璲毛通 常生长 良好, 亦 偶可无 璲毛; 箨舌 拱形, 淡褐 色或带 绿色, 边缘生 较长或 较短的 纤毛; 箨片带 状, 中间 绿色, 两侧 紫色, 边缘 黄色, 平直 或偶可 在顶端 皱曲, 外翻。 末级 小枝具 2 — 4 叶; 叶耳半 圆形, 璲毛 发达, 常呈放 射状; 叶 舌明显 伸出, 拱形 或有时 截形, 叶片长 5. 5 — 1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花枝呈 穗状, 长 5 — 8 厘米, 偶 可长达 10 厘米, 基 部有 3 — 5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6 — 8 片, 缩 小叶卵 圆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基 部 收縮呈 圆形, 上端 渐尖呈 芒状, 每片 佛焰苞 腋内具 1 枚 或有时 2 枚、 稀 3 枚 的假小 穗, 惟基部 1 一 3 片的苞 腋内无 假小穗 而苞片 早落。 小穗披 针形, 长 2. 5 — 3 厘米, 含 1 或 2 (-3) 枚 小花; 小穗轴 呈针状 延伸于 最上孕 性小花 的内稃 后方, 其 顶端常 有不同 程度 的退化 小花, 节间除 针状延 伸的部 分外, 均具细 柔毛; 颖 1 片或 无颖; 外稃长 2 — 2.5 厘米, 被稀疏 微毛, 先端 渐尖呈 芒状; 内稃稍 短于其 外稃, 除 2 脊外, 背部 无毛或 常于 先端有 微毛; 鳞被菱 状长椭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花药长 11 一 14 毫米, 花柱较 长, 柱头 3, 羽 毛状。 笋期 5 月 下旬。 产 个旧、 昆明、 永善、 昭通、 大关 等地。 黄河 流域及 其以南 各地, 从 武夷山 脉向西 经五岭 山脉至 西南各 省区均 有自然 分布。 
204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48 1—4. 美竹 Phyllostachys mannii Gamble, 1. 秆的一 段, 2. 枝叶, 3. 叶鞘及 璲毛, 4. 秆箨; 5—14. 桂竹 P. bam- busoidesSieb. etZucc. , 5. 秆的 一段, 6. 枝叶, 7. 秆箨, 8. 小穗, 9. 颖, 10. 外稃, U. 内稃, 12. 鳞被, 13. 雌蕊, 14. 雄蕊。 (李 楠绘) 
禾本科  205  秆 高大, 竹材 坚硬, 用于 建筑、 造 纸等。 笋可 食用。 11. 篌竹 (江 苏植 物志) 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 (1876); McClure (1957)*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 1962 广; 秦岭 植物志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 册)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广. 秆 野生状 态仅高 2 — 3 米, 粗 1 一 2 厘米, 栽培状 态高达 10 米, 粗 3 — 4 厘米, 劲 直, 分枝斜 上举而 使植株 狭窄, 呈尖 塔形, 幼秆被 白粉; 节 间长达 30 厘米, 壁 厚仅约 3 毫米, 秆环 同高或 略高于 箨环; 箨 环最初 有棕色 刺毛。 箨鞘薄 革质, 上 部有白 粉及乳 白色纵 条纹, 中、 下部 则常为 紫色纵 条纹, 基 部密生 淡褐色 刺毛, 向上 渐疏, 边 缘具紫 红色或 淡褐色 纤毛; 箨 耳大, 系由 箨片下 部向两 侧扩大 而成, 三角 形或末 端延伸 成镰刀 形, 新 鲜时绿 紫色, 疏生 淡紫色 缝毛, 箨 舌宽, 微作 拱形, 紫 褐色, 边缘 密生白 色微纤 毛; 箨片 宽三角 形至三 角形, 直立, 舟形, 绿 紫色; 末级小 枝仅有 1 叶, 稀可 2 叶, 叶 片 下倾; 叶耳及 鞘口缝 毛均微 弱或俱 缺如, 叶 舌低; 叶片呈 带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3 厘 米, 宽 1 一 2 厘米, 无毛或 在下表 面的基 部生有 柔毛。 花枝呈 紧密的 头状, 长 1.5 — 2 厘 米, 基 部托以 2 — 4 片逐 渐增大 的鳞片 状小型 苞片; 佛焰苞 1 一 6 片, 在下 部者呈 卵形, 上 部者形 较狭, 纸质, 长约 16 毫米, 边缘生 纤毛, 其他部 分无毛 或只在 两侧及 顶部多 少 有毛, 缩 小叶有 变化, 极小 或近于 无或呈 叶状, 每片 佛焰苞 腋内具 假小穗 2 — 8 枚, 假小穗 的苞片 狭窄, 大小多 变化, 甚至有 时可无 苞片, 膜质, 5 — 7 脉, 具脊, 上部及 脊上均 生有长 柔毛, 小穗含 2 — 5 枚 小花, 上部 1 或 2 枚小花 不孕, 小穗轴 间略呈 棒状, 上侧 扁平并 生有数 条长柔 毛可达 15 毫米; 外桴 草质, 密被 长而开 展的细 刺毛, 先端作 芒状 渐尖, 长 6 — 11 毫米; 花药长 4. 5 — 5. 5 毫米; 柱头 3 有时 2 或 1, 羽 毛状。 笋期 4 一 5 月。 花期 4 一 8 月。 产 永善。 长 江流域 及其以 南各地 有自然 分布。 12. 水竹 (吴 郡志) 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er (1894) * ; Z. P. Wang et G. H. Ye. (1980);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 P. congesta Rendle (1904); 陈嵘 (193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2)*; 江苏 植物志 (1977)、 P. dubia Keng (1940); P. cera- ta McClure ( 1957); P. purpurata cv. straighstem McClure ( 1957); 江苏 植物志 (1977)* . 秆高 6 米, 粗达 3 厘米, 幼秆具 白粉并 疏生短 柔毛; 节 间长达 30 厘米, 壁厚 3 — 5 毫米, 秆环在 较粗的 秆中较 平坦, 与箨环 同高, 在较 细的秆 中则明 显隆起 而高于 箨环; 节 内高约 5 毫米; 分枝角 度大, 以 致接近 于水平 开展, 箨鞘背 面深绿 带紫色 (在 细小的 笋上则 为绿色 ), 无 斑点, 被 白粉, 无毛 或疏生 短毛, 边缘生 白色或 淡褐色 纤毛; 箨耳 小, 但明显 可见, 淡紫色 ,卵形 或长椭 圆形, 有时 呈短镰 刀形, 边 缘有数 条紫色 缝毛, 
206  云南 植物志  在小的 箨鞘上 则可无 箨耳及 鞘口璲 毛或仅 有数条 细弱的 璲毛; 箨 舌低, 微 凹乃至 微呈拱 形, 边缘生 白色短 纤毛; 箨片 直立, 三 角形至 狭长三 角形, 绿色、 绿 紫色或 紫色, 背部 呈舟形 隆起。 末级 小枝具 2 叶, 稀可 1 或 3 叶, 叶鞘除 边缘外 无毛; 无 叶耳, 鞘 口璲毛 直立, 易 断落; 叶 舌短,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5 — 12. 5 厘米, 宽 1 一 1.7 厘 米, 下表面 在基部 有毛。 笋期 5 月。 产 勐海; 生 于海拔 1200 米的 地带, 多生于 河流两 岸及山 谷中。 黄河 流域及 其以南 各 地均有 分布, 为长 江流域 及其以 南最常 见的野 生竹种 之一。 竹材轫 性好, 栽培状 态下水 竹竹秆 粗直, 节 较平, 宜 编制各 种生活 及生产 用具。 笋 供 食用。 2. 禾西 亚禾斗 Oryzoideae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及叶 体内具 有通气 组织。 叶片 线形, 狭窄 或相当 宽阔, 不具 横脉, 基部无 关节; 叶舌 膜质。 小穗同 形或几 同形, 两性或 单性, 含一朵 小花, 如为 3 小 花时, 顶 生小花 两性, 侧生小 花就退 化为鳞 片状之 外桴, 小穗单 性时, 雌雄同 序或雌 雄 同株不 同序, 雌小穗 生于圆 锥花序 上部或 分枝的 末端, 雄 小穗在 雌小穗 之下;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之上 或自小 穗柄上 断落; 颖片 微小或 汇合成 一微小 的环形 边缘, 有时 缺如; 不 育花 的外稃 微小或 缺如, 能育花 的外稃 膜质或 革质, 具 3 — 9 脉, 无芒或 有芒; 内稃与 外桴 相似, 但具 3 脉; 鳞被 2 个, 全缘或 2 裂; 雄 蕊常为 6 枚, 稀 1 一 3 或多达 14 枚; 花柱 2 个。 颖 果小, 胚为 F+FP 型; 盾片尾 (或 裂片) 缺如 (菰 属除外 ); 种脐 线形; 籽 苗第一 个叶无 叶片。 约 9 一 10 属, 我国有 5 属 10 种, 大都是 热带与 亚热带 的水生 植物。 云南有 4 属 7 种。 分属 检索表 1 (2) 小穗 单性, 雌 雄同序 (雌 小穗 与雄小 穗生在 同一花 序上) 2 (1) 小穗 两性。 3 (4) 不育花 的外稃 2 枚, 虽小但 明显; 雌雄 6 枚 4 (3) 不育花 的外桴 缺如。 5 (6) 小 穗自简 短的小 穗柄上 脱落; 水边生 长有匍 匐茎的 草本… 6 (5) 小 穗连同 其柄的 上端一 段一同 脱落; 水面漂 浮的热 带水草 1. 稻属 Oryza Linn.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沼生或 陆生。 叶片 扁平; 叶舌 膜质。 圆 锥花序 顶生, 开展或 紧縮, 分枝 总状, 多数, 小穗 柄短。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3 小花 (1 朵两性 小花及 其下之 2 退化外 桴), 成熟 后自小 穗柄顶 端整体 断落; 颖片 缺如, 如存在 时也仅 在小穗 柄顶端 有 2 个 小型新 月形的 边缘; 退 化外稃 甚小, 钻形或 线形, 远比小 穗短, 内桴 缺如; 能育  4. W.M Zizania 1. 稻属 Oryza … 2. 假稻属 Leersia 3. 7K 禾属 Hygroryza 
禾本科  207  小花 位于最 上部, 外稃 革质, 有脊, 有芒 或否, 具 5 脉, 2 边 脉接近 边缘; 内稃 与外稃 同质, 但 较狭, 有脊, 具 3 脉, 边脉 亦接近 边缘; 鳞被 2 枚; 雄蕊 6 枚, 花药 细长; 花 柱 甚短, 柱头 2。 颖果 平滑, 种脐 线形。 本属约 20 — 25 种, 分布热 带及亚 热带, 常 生于潮 湿林下 或开阔 沼泽。 我国 连稻在 内共 4 种, 云南 都有。 稻 O. sativa Linn. 是属中 栽培面 积最广 的粮食 作物。 有水 稻和旱 稻两大 类型, 但 都有 许许多 多栽培 品种。 家稻的 祖先很 可能是 目前还 广泛分 布于我 国南部 至尼泊 尔一带 的 野生稻 O. rufipogon Griff . 。 本属 另一栽 培种是 非洲稻 O. glaberrima Steud. , 这个栽 培种很 可能起 源于非 洲野稻 O. barthii A. Chev. 。 一,|/;^!;| 分种 检索表 ' 基 部叶的 叶舌长 (8 —) 15 — 45 毫米。 栽培 植物; 小 穗宿存 4. 稻 O. sativa 野生 植物; 小 穗早落 3. 野生稻 O. rufipogon 基部 叶的叶 舌长在 6 毫米 以内。 结实小 花外稃 及内稃 无芒, 表面瘤 粒状, 但 不粗糙 1. 癯粒 野生稻 O. granulata 结实小 花外稃 有芒, 内桴有 小尖头 或芒, 至 少背部 (脉上 ) 粗糙 …… 2. 小粒稻 O. minute 1. 瘤粒 野生稻 (拟) 图版 49: 1-2 野稻 (图鉴 ), 鬼稻 (海南 ) Oryza 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Watt (1891); Hook. f. (1897); Bor..(1960) ; Mon- od de Froid. in Backer et al. (1968) . Oryza meyeriama ssp. 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Watt) Tateoka (1962); 图鉴 (1976) * ; O. meyeriana var. granulata (Watt) Duistermaat (1987) ; O. meyeriana auct non (Zoll et Mor. ) Baill. (198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 . 多年生 草本, 全 株呈灰 绿色。 根状 茎短, 其上着 生多数 芽及不 定根。 茎 斜升, 高达 55 厘米, 光滑 无毛, 下 部幼茎 上有疏 松干燥 的叶鞘 包裹。 叶 鞘短于 节间, 平滑 无毛, 鞘 口处有 少数白 硬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6 毫米; 叶片下 部者较 特殊, 长仅 2 — 4 毫米, 干燥, 反折, 极似 竹类之 箨片, 上 部者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23 (-30) 厘米, 宽约 0.6 — 1.8 厘米, 两面 均光滑 无毛, 叶缘 微糙, 基 部缢缩 成一短 柄连于 叶鞘。 圆锥 花序 简单, 长达 8 厘米, 分 枝少、 短或 有时不 分枝, 光滑 无毛;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平滑 无毛, 近 轴面有 凹槽, 先端 膨大, 两侧有 一弧状 突起是 为退化 颖片之 痕迹; 不孕花 外稃 2, 钻 形至披 针形, 长约 1 毫米; 孕 性小花 卵状长 圆形, 两侧 压扁, 长约 6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外 桴及内 稃均为 革质, 表面密 布瘤状 突起, 外稃矩 圆形, 具 5 脉, 先端急 尖, 内稃 舟形, 具 3 脉, 两 条边脉 处凹陷 成槽, 被 外桴握 住形成 关节; 鳞被 2, 膜质透 明, 倒卵状 楔形, 长约 0.5 毫米; 雄蕊 6, 花药 白色, 花时伸 出稃片 之外; 子 房椭圆  1 (4) 2 (3) 3 (2) 4 (1) 5 (6) 6 (5) 
208  云南 植物志  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白色。 花果期 4 一 10 月。 产 景洪、 耿马、 盈江、 芒巿, 向东至 绿春、 元江等 18 个县, 澜 沧江、 怒江、 红河、 李 仙江、 南汀 河等河 流下游 地段是 主要分 布区; 生 于海拔 425 — 1000 米之 山坡、 疏林、 灌丛、 竹林及 湿地。 广东 也有。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中南 半岛、 印度 尼西亚 (苏门 答腊、 爪哇) 等均有 分布。 本种与 O. meyeriana (Zoll. et Mor. ) Baill. 相近, 主要 区别在 于本种 的孕性 小花及 颖果均 较小, 孕性小 花长约 6 毫米, 长 宽比约 2 — 3 倍, 颖果长 3. 4 — 4.1 毫米 (那 个种 孕性 小花长 (6.1 —) 6. 8 — 10. 5 毫米, 长 宽比为 3.1 — 6. 4 倍, 颖果长 4.1 一 7. 3 毫 米), 主要分 布于印 度经中 南半岛 至爪哇 (后者 分布于 爪哇、 加里 曼丹和 菲律宾 )。 Tateoka 将 其置于 O. meyeriana 之 下作为 亚种, Duistermaat 则作 为变种 处理, Monod de Froideville 将 其独立 为种。 考虑到 本种与 O. meyeriana 的性状 有明显 区别, 本志 拟作种 处理。 2. 小粒稻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49: 3-4 药用 野生稻 (云南 ) Oryza minuta J. S. Presl ex Presl ( 1830) ; Bor ( 1960) ; Tateoka ( 1963) * ; Monod de Froid. in Backer et al. (1968); Bor (1978); Duistermaat (1987). Oryza officinalis Wall. (1848), nom. nud. ; Wall, ex Watt (1891); Tateoka (1962) ; O. officinalis ssp. officinalis Tateoka (1963).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达 2 米 以上, 基部 节及没 于水中 的节上 生根, 平滑 无毛, 节间 具脊和 凹槽。 下 部叶鞘 略疏松 裹茎; 叶 耳通常 存在, 倒 卵状披 针形、 披针形 至线状 披 针形, ,镰 刀状, 被长达 2 毫米 之毛; 叶 舌呈领 状或三 角形, 草质, 先 端截形 或钝, 具 脉, 无小' 横脉, 无 毛或被 白毛; 叶片 线形, 长 15 — 80 厘米, 宽 0.7 — 2. 3 厘米, 平滑无 毛、 粗糙或 两面被 白毛, 边缘 光滑至 粗糙, 中脉 在下方 突出, 无小 横脉。 圆锥 花序疏 松, 收缩, 长 30 — 50 厘米, 宽 0.5 — 24 厘米, 花序轴 及分枝 无毛, 枝腋 有时有 一簇白 毛; 小 穗柄长 0.5 — 2. 5 毫米, 光滑 无毛; 小穗 水平或 斜生于 柄上, 椭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 2. 6 毫米, 急尖至 渐尖; 不孕花 外桴长 圆形、 披针 形至线 状披针 形, 长 0.5 — 3 毫米, 草质, 被糙 伏毛; 孕花外 桴长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3.7~6.2 毫米, 宽 1.2 — 2 毫米, 边 缘向内 弯曲, 先端 渐尖, 有沟, 具 精细之 网纹, 中脉 密被硬 毛或疏 被微 柔毛, 草质至 骨质, 芒长 4 一 12 毫米, 纤细; 内 桴一如 外稃, 披 针形, 长 3. 6 — 5.2 毫米, 宽 0.5 — 1.9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一长 0.2 — 1 毫米之 突起; 鳞 被宽倒 卵形、 倒卵 形至椭 圆形, 长 0.1 — 1 毫米, 宽 0.2~0.6 毫米, 先端 急尖至 微凹, 干 膜质, 多少 具明显 的脉; 雄蕊 黄色或 棕色; 柱 头淡黑 紫色, 有时棕 黑色; 颖果椭 圆形、 长圆 形至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2. 3 — 4. 4 毫米, 黄 棕色。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普洱、 耿马、 永德; 生 于海拔 520 — 1000 米 之湿润 山谷水 沟旁。 广东、 广 西有分 布。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中南半 岛至菲 律宾、 新几 内亚岛 也有。 本 种可作 饲料。 有 的学者 (Tateoka, 1962) 根 据花序 构造, 小穗 大小、 芒的 长短等 特征的 细微差 另 !J, 将 O. officinalis 与 O. minuta 区别 开来。 我 们同意 Bor (I960) 和 Duistermaat 
图版 49 1— 2. 瘤粒 野生稻 OryzagranulataNeeset Am. ex Watt, 1. 花序, 2. 小德; 3 — 4. 小粒稻 0. minutaj. S. Per si, 3. 花序, 4. 小穗; 5_6. 野生稻 O. rufipogon Griff. , 5. 花序, 6. 小穗 (去芒 ); 7—9. 稻 0. sativa Linn., 7. 植株, 8. 小穗, 9. 小穗 柄顶端 (顶面 观示退 化的颖 片)。 (李 楠绘) 
210  云南 植物志  (1987) 等 学者的 意见, 认为上 述差别 太小, 不 足以区 别为两 个种, 而将 O. officinalis 并入 〇. minuta 3. 野生稻 (拟) 图版 49: 5—6 普通 野生稻 (云南 ) Oryza rufipogon Griff. (1851)* ; Bor (1960, 1978); Duiste 腿 at (1987)* • 多年生 草本, 丛 生或匍 匐状。 秆 倾卧而 漂浮或 上升至 直立, 高 (60 —) 100-250 厘米, 平滑 无毛, 通常于 基部节 上或较 高而没 于水下 的节上 生根。 下部 叶鞘略 肿胀; 叶 耳存在 或否, 耳状, 长 1 一 7 毫米, 被毛 或否; 叶舌 三角形 至窄三 角形, 长 9 一 38 毫米, 宽 5 — 8 毫米, 草质、 急尖, 有 脉及小 横脉, 平滑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 27 — 60 厘米, 宽 0.7 — 2. 5 厘米, 两面 均平滑 无毛至 粗糙, 中脉 在下面 突起, 无小 横脉。 圆锥花 序疏松 收缩, 长 12 — 30 厘米, 径 1 一 7 厘米, 分枝 开展至 直立, 无毛, 有 时枝腋 具一簇 白毛; 小穗柄 近轴面 凹陷, 长 13 毫米, 无毛或 略被微 柔毛; 小 穗倾斜 着生于 柄上, 长 圆形至 倒卵 状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宽 2 — 2. 7 毫米, 边缘 内弯; 不 孕花外 稃三角 形, 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草质, 长 1.3 — 7. 5 毫米,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具齿, 中脉或 边缘 无毛或 被毛; 孕花 外桴倒 卵形、 倒卵 状长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7 — 11 毫米, 宽 1.4 一 2.2 毫米, 骨质, 有 浅沟及 精细之 网纹, 被白 硬毛, 先 端钝, 有时带 紫色; 芒长 2. 5 — 8 厘米, 粗壮; 内 桴一如 外稃, 线状披 针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0.8 — 1.2 毫米, 先端渐 尖, 具小 尖头; 鳞被 倒卵形 至倒卵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先端 截形, 脉 明显; 雄蕊长 5 — 6 毫米, 黄色或 棕色; 柱 头淡黑 紫色或 无毛。 颖果长 圆形, 长 5 — 7 毫米, 径粗 1.4 一 2 毫米, 红 棕色。 花果期 9 一 11 月。 产 元江、 景洪; 生于 湿地、 沼泽、 水 塘中。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东 部及东 北部、 孟 加 拉国、 缅甸 北部。 由于 我们观 察的标 本数量 不多, 而 且仅限 于云南 地区, 因此本 种在国 内及国 外的分 布 情况均 不详。 本种与 O. sativa 相近, 区别仅 在于本 种雄蕊 较长为 5 — 6 毫米, 黄色或 棕色, 颖果 径不及 2 毫米 (后者 雄蕊长 0.8 — 2. 2 毫米, 白色或 黄色, 颖果 径大于 2 毫米 ), 在自然 状态下 极易与 O. sativa 杂交, 因此 本种很 有可能 是栽培 水稻的 祖先。 本 种有时 侵人农 田成为 杂草; 可为 牧草, 但 因叶粗 糙牛不 喜食; 由于 长期自 然选择 的 结果, 本种对 水稻病 虫害有 较强的 抗性, 我 国学者 用之与 栽培水 稻杂交 培育出 了优良 品种; 在水稻 "三 系" 研究工 作中, 我 国学者 用花粉 败育型 培育出 了水稻 雄性不 育系。 因 此本种 对水稻 育种及 "三 系" 选育具 有十分 重要的 意义。 4. 稻 (名医 别录) 图版 49: 7—9 粳稻、 籼稻、 糯稻 (名医 别录) Oryza sativa Linn. ( 1753); Hook. f. ( 189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excl. var. ; Duistermaat (1987)*.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50 — 190 厘米, 平滑 无毛; 节间有 明显之 肋和 凹槽; 除分蘖 节外下 部节上 着生不 定根。 叶 鞘长于 节间, 下部 者疏松 裹茎, 无毛; 叶耳常 存在, 镰 刀状, 被毛 或否; 叶舌 纸质, 卵 状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10-36 
禾本科  211  毫米, 宽 2. 5 — 8 毫米, 先端 急尖, 稀钝, 有 数条维 管束, 有 或无小 横脉; 叶片 线形, 长达 60 厘米, 宽 0.6 — 2. 2 厘米, 两面 均平滑 无毛或 粗糙, 叶缘 粗糙, 中脉在 下面突 起, 无小 横脉。 圆 锥花序 疏松, 稍 收縮, 成熟时 下垂, 长 9 一 30 厘米, 径 1 一 8 厘米, 花 序轴有 明显之 纵肋, 平滑 无毛或 向上变 粗糙; 分枝常 上升, 有 明显之 肋槽, 粗糙; 小 穗柄长 1 一 7 毫米, 光 滑无毛 或被微 柔毛; 小穗 常倾斜 着生于 柄上, 外 形变异 很大, 成 熟时 黄色、 紫 色或带 紫色, 两侧 压扁, 常为矩 圆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3 — 4 (-4.5) 毫米, 先端 骤凹; 颖 退化, 仅在小 穗柄顶 端残留 2 个孤形 痕迹; 不孕 花外桴 2, 纸质, 卵状披 针形、 披 针形、 矩圆 形或矩 圆状披 针形, 长可达 4 毫米, 先端渐 尖或有 数齿; 孕 性小花 外稃矩 圆形, 骨质, 具 5 脉, 表面有 精细之 网纹, 无毛 或被白 茸毛, 先端 骤尖, 无芒或 具长达 7 厘米 的芒; 内桴 侧面观 呈长椭 圆形, 3 脉, 先端 急尖, 有小凸 尖头, 余 同 外桴; 鳞被 2, 近 楔形, 有 多条维 管束; 雄蕊 6, 花药 白色或 黄色; 柱头 2, 羽 毛状, 白色。 颖果 卵形、 椭圆 形至披 针形, 白色、 暗紫 色或带 紫色。 广泛 栽培于 全世界 热带至 地中海 地区。 生于水 田或旱 田中。 本 种为人 类最重 要的粮 食作物 之一, 稻米除 直接煮 食外, 还可 酿酒、 制 淀粉; 米糠 可作为 饲料; 稻秆可 作编制 及造纸 原料。 由于 人类长 期栽培 及培育 新品种 之故, 本 种变异 很大, 如芒的 有无、 谷粒的 颜色和 大小、 颖果的 品质、 生活 习性等 特征均 有诸多 变异, 据称 种下分 类群已 达千数 以上。 本 志 不讨论 种下分 类群。 2. 假稻属 Leersia Sw. 多 年生, 稀 一年生 草本, 水生或 湿生, 常有匍 匐茎。 秆常 膝曲, 节上 生根, 上部直 立。 叶 片狭而 扁平, 边缘 粗糙; 叶舌 膜质。 圆 锥花序 顶生, 卵 形或长 圆形, 开展; 分枝 有时 单一, 总状; 小穗含 1 小花, 两侧 压扁, 无芒, 通常 亦无柄 状基盘 (L. stipitata 有), 自简 短的小 穗柄上 脱落; 颖 缺如, 如存 在时也 仅为小 穗柄顶 端皱起 而不太 明显的 边缘; 外稃 质硬, 舟形, 脊 上有小 刺毛, 无芒, 稀有小 尖头或 短芒; 内稃 与外桴 同质, 但 较狭, 常具 3 脉, 脊上 亦有小 刺毛; 雄蕊 6 枚, 有时 1 至 3 枚; 鳞被 2 枚。 颖果扁 压, 与 内外桴 分离。 本属约 17 种, 分布全 球沼泽 地带, 河岸边 或浅水 池塘, 但主产 热带, 少数至 温带。 我国有 3 种, 云南有 1 种。 本属 与稻属 Oryza 相近, 惟 一区别 是本属 不孕小 花外稃 缺如。 少数 种具有 柄状基 盘 , 与山 涧草属 Chikusichloa 也 有联系 。 1. 假稻 (图鉴 ) 图版 50: 4—5 李氏禾 (种 子植物 名称) Leersia hexandra Sw. (1788); Bor (I960)*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Monod de Froid. in Backer et al. (1968) .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发达, 节上 生根。 秆下 部伏卧 地面, 于节 处生根 或否, 上部直 立, 节 上常被 倒生白 柔毛, 余平滑 无毛。 叶 鞘长于 或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平滑 无毛; 叶舌 
212  云 南植物 志  膜质, 长 1 一 2. 5 毫米, 边缘两 侧变草 质而与 叶鞘相 延续;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扁 平或内 折, 长 5 — 12 (20) 厘米, 宽 4 一 11 毫米, 微糙或 远轴面 平滑。 圆 锥花序 简单, 长 (4 一) 6 — 12 厘米, 分 枝基部 裸露, 次级 分枝少 或无; 小穗 柄长约 0.5 — 1 毫米, 顶端 略 凹陷而 具环状 边缘, 有的学 者视其 为颖之 遗迹; 小 穗两侧 压扁, 淡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约 4 (-5.5) 毫米; 外稃具 5 脉, 中脉成 脊具一 列透明 向顶部 弯曲的 刺毛, 内桴具 3 脉, 中脉 成脊, 被 类似于 前述的 刺毛; 雄蕊 6, 花丝 极短, 花药 黄色, 长 2 — 3 毫米。 花 果期夏 秋季。 云南 大部分 地区有 分布。 常 见于田 边及水 沟边。 广布 于世界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本种 为牛、 马 喜食, 在 印度尼 西亚爪 哇则专 门栽培 作青饲 料或干 饲料。 另记 载有与 本种相 近的种 L. japonica Makino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 本科: 631, 1959; Fl. Jap. : 147, 1978) 或将 该种作 为变种 L. hexandra Sw. var. japonica (Makino) Kengf.。 我们 认为, L. hexandra Sw. 是一全 热带广 布种, 形态特 征有一 定变异 幅度, 仅根 据花序 主轴之 细弱或 粗壮, 小 穗之长 短以及 小穗两 侧有毛 或否, 二 者恐难 区别。 3. 水禾属 Hygroryza Nees 浮水 多年生 草本。 秆稍 粗壮, 在 水面上 铺散, 节上 生根; 分枝 多叶, 直立 而短。 叶 鞘 膨大, 有脊; 叶片 扁平, 卵长 圆形, 先 端钝。 圆锥花 序短, 宽而 疏散, 分 枝少, 最下 部分枝 轮生, 有数枚 小穗; 小 穗仅含 1 枚 小花, 有 长芒; 颖片 缺如; 外稃 纸质, 两侧压 扁, 有脊, 具 5 脉, 侧 脉靠近 边缘, 脊和 脉上有 纤毛; 内稃 有脊, 具 3 脉, 脊上 粗糙或 有 纤毛; 鳞被 2 枚, 稍 偏斜; 雄蕊 6 枚, 花药 线形; 柱头 2 枚。 颖 果狭长 圆形, 与内外 稃 分离。 单 种属。 分 布亚洲 热带。 1. 水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0: 1-3 Hygroryza aristata (Retz. ) Nees ex Wight et Arn. (1833); Hook. f. (1897); A. Ca- mus in Lecomte (192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I960)* ; 图鉴 (1976)* . Pharus aristatus Retz. ( 1789) . 浮水 草本。 秆 浮漂于 水中, 曲折, 具多数 分枝, 节 上生多 数羽状 须根。 叶鞘 长于节 间, 肿胀, 光 滑无毛 , 有小 横脉, 先端 截形; 叶 舌白色 膜质, 长约 0.8 毫米; 叶片狭 卵形, 长 1.5 — 4 厘米, 宽 6 — 18 毫米, 叶 面光滑 无毛, 具 显著小 横脉, 上面脉 上有多 数 乳头状 突起, 基 部圆形 或略呈 心形, 以一极 短的柄 连于叶 鞘上。 圆锥花 序长约 4 厘 米, 分 枝少, 光滑 无毛; 小 穗长约 8 毫米 (芒除 外), 两侧 压扁, 基 部具长 1 一 10 毫米 之柄状 基盘; 无 颖片; 外桴 纸质, 具 5 脉, 脉上 具白色 纤毛, 先 端延伸 成一约 9 毫米之 芒; 内稃 等长于 外桴, 纸质, 具 3 脉, 边 脉内方 形成一 凹槽而 被外桴 握住; 雄蕊 6, 花 药 黄色。 花期 9 月。 产 耿马、 盈江; 生 于海拔 400 — 800 米之水 田及池 沼中。 分布于 福建、 广东、 海南。 印度 (除 西北地 区以外 )、 斯里 兰卡、 缅甸及 东南亚 也有。 
图版 50 1 一 3. 水禾 Hygroryza aristata (Retz. ) Nees ex Wight et Am. , 1. 植株, 2. 小穗 及柄状 基盘, 3. 内稃及 外稃; 4—5. 假稻 Leersia hexandra Sw. , 4. 植株, 5. 小穗; 6—8. 菰 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 Stapf, 6. 花序, 7. 雄小 纏, 8. 雌 小穗; 9—13. 总苞草 Elytrophorus spicatus (Willd. ) A. Camus, 9. 植株, 10. 小穂, 11. 小花, 12. 内稃 背面, 13. 内稃 侧面。 (李 楠绘) 
214  云 南植物 志  据 称本种 常在湖 泊和流 动缓慢 的溪流 中形成 漂浮的 群丛, 为牛喜 食的青 饲料, 其果 实也 可为人 食用。 4. 蔬属 Zizania Linn. 一 年或多 年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大, 粗壮。 叶 片长而 扁平。 圆 锥花序 大型, 顶 生, 分枝 单性, 雌雄 同序, 下 部分枝 斜升或 开展, 着 生雄性 小穗, 上 部分枝 斜升, 成熟 时 直立, 着 生雌性 小穗; 小穗 仅含一 小花; 颖 片退化 难见, 仅为小 穗柄顶 端一甚 小的环 状 残迹; 雌小穗 的外桴 革质, 紧抱同 质内桴 的脊, 先 端延伸 成芒; 雄小穗 的外稃 膜质, 先端渐 尖至有 短芒, 内稃 与外稃 同质, 且 为外稃 紧抱; 雄蕊 6 枚, 花药 线形。 颖 果圆柱 形, 为 内外稃 所包;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2. 为东 亚北美 间断分 布属。 约 3 种, 常生 于沼泽 或浅水 池塘。 1 种产俄 罗斯远 东至中 南半岛 北部。 2 种产 北美。 我国有 1 种。 1. 菰 (名医 别录) 图版 50: 6—8 茭 儿茶、 茭白、 茭笋 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 Stapf (1909); Bor (1940, 1960). Zizania lati folia Turcz. ( 1938), nom. nud. ; Hydropyrum lati folium ( Turcz. ) Griseb. in Ledeb. (1853); Z. caduciflora (Turcz. )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图鉴 (1976". 多 年生水 生草本 植物。 具有发 达而粗 壮之根 状茎, 节上 轮生多 数具羽 毛状分 枝的不 定根, 并有残 存之叶 鞘包裹 节间。 秆 直立, 高达 3 米, 粗壮, 中空, 光滑 无毛。 叶鞘长 于 或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叶舌 纸质, 三 角形, 长达 2 厘米 以上; 叶片 扁平, 叶 面光滑 无毛, 微槌, 具 多数小 横脉, 长达 100 厘米, 宽达 4 厘米。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3Q_60 厘米, 分枝 多数, 上升或 基部者 开展。 小 穗含一 小花, 单性, 雌雄 同株, 雄性小 穗多着 生在下 部的分 枝上, 雌 性小穗 着生在 上部分 枝上; 中 部分枝 常混生 有雄性 及雌性 小穗; 雄性: 小穗圆 筒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常呈棕 黄色, 外桴 膜质, 具 5 条显著 之脉, 先端 渐尖 成长约 0.5 — 1 厘米的 芒, 内稃 膜质, 3 脉, 花 丝短, 花药 线形, 棕 黄色, 长 6 — 9 毫米; 雌性: 小 穗几呈 线形, 淡黄 绿色, 外稃 纸质, 长 1.5 — 2. 5 厘米, 具 5 条 粗壮的 脉, 先端 具长达 3 厘米 的芒, 内稃 纸质, 具 2 脉, 柱头羽 毛状, 棕 黄色。 花 果期秋 季。 云南各 地均有 栽培。 产我 国南北 各地。 俄 罗斯、 日本、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本种之 嫩茎如 被真菌 Ustilagoedulis 寄 生后变 肥大, 成为 可食的 蔬菜称 茭白; 秆和 叶可 作家畜 和鱼的 饲料; 根和谷 粒均可 入药, 治心 脏病及 利尿; 茭 白内成 熟的黑 色孢子 可作 化妆品 原料; 还可 栽培作 观赏、 固 堤以及 保护水 生动物 之绿篱 等用。 3 . 声竹 亚科 Arundinoideae 多 年生稀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低 矮或芦 苇状。 叶片 狭窄或 宽阔; 叶 舌常具 纤毛, 
禾本科  215  稀为 膜质。 圆锥 花序。 小穗含 1 至 10 朵 小花, 圆柱形 或两侧 压扁, 两性或 单性, 后者 有 时雌雄 异株;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颖 宿存或 脱落; 外稃无 脉或具 1 至 多脉, 全缘或 1 至 3 浅裂, 无芒或 有芒; 鳞被 2 个, 楔形, 肉质, 先端 截平; 雄蕊 3 枚, 稀多至 6 枚; 柱头 2 个。 果常为 颖果; 胚为 P- PF 型或 P+PP 型, 其 长为颖 果长的 1/4-1/2; 种 脐椭 圆形或 线形, 稀 点状; 盾 片尾及 中胚轴 存在; 外胚叶 缺如; 籽苗 第一片 叶叶片 折叠。 本 亚科含 40 属 以上, 600 余种, 广布 全球, 但 主要分 布在热 带及亚 热带, 国产属 种 不详, 云南有 9 属, 15 种。 其中针 剪草属 Stipagrostis 为我国 分布新 记录。 三 芒草属 Aristida 在系 统中有 不同的 位置, 少数 学者主 张将它 置于虎 尾草亚 科中, 有的学 者将它 置于针 茅族。 近年 研究表 明放在 芦竹亚 科比较 自然。 分属 检索表 1 (2) 小穗在 穗状圆 锥花序 的主轴 上密集 成簇, 每 簇由多 数小穗 组成一 个小球 形的小 花序, 此小 花序之 下托以 3 枚以上 的锥形 总苞片 3. 总 苞草属 Elytrophorus 2 (1) 小穗 不以多 数密集 成簇, 亦无上 述的总 苞片。 3 (6) 小穗含 1 朵 小花, 外桴有 3 芒; 植株 较矮, 高 度一般 不超过 1 米; 叶片 狭窄, 常 内卷。 4 (5) 中 芒无毛 9. 三 芒草属 Aristida 5 (4) 中芒 有羽状 长柔毛 8. 针 剪草属 Stipagrostis 6 (3) 小穗含 2 至多数 小花、 外桴无 芒或有 1 芒; 植 株通常 高大, 高 1 一 5 米; 叶片 宽阔, 扁平。 7 (8) 小穗含 2 花, 第 一小花 不育, 第 二小花 两性, 自其柄 上断落 …… 7. 棕 叶芦属 Thysanolaena 8 (7) 小穗含 数花。 9 (12) 叶 片广披 针形或 卵形, 显著 具有小 横脉, 通常有 短柄。 10 (11) 小穗 有柄; 除 顶生小 花外, 全部 小花均 能育; 外 桴无芒 1. 假淡 竹叶属 Centotheca 11 (10) 小穗无 柄或近 无柄; 最 下一花 能育, 上部者 不育, 常 有短芒 …… 2. 淡 竹叶属 Lophatherum 12 (9)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不具小 横脉, 亦无 叶柄。 13 (16) 中小型 禾草, 高在 1 米 以内; 花序 小型, 长 度一般 不超过 10 厘米。 14 (15) 叶舌 为一圈 短柔毛 4. 扁 芒草属 Danthonia 15 (14) 叶 舌膜质 毛 蕊草属 Duthiea 16 (13) 大型 禾草, 高 1 一 5 米或 更高; 花序 大型, 长 (15—) 20 — 60 厘米。 17 (18) 叶 舌膜质 5. 芦竹属 Arundo 18 (17) 叶 舌为一 圈毛。 19 (20) 外稃 无毛, 基盘延 长而具 有丝状 长柔毛 6. 芦苇属 Phragmites 20 (19) 外桴 在近边 缘的侧 脉上有 柔毛, 基盘 有时具 短柔毛 类芦属 Neyraudia 1 . 假淡 竹叶属 Centotheca Desv. , nom. conserv.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茎或匍 匐茎。 秆 直立。 叶片 宽或狭 椭圆披 针形, 基部 渐狭, 常有 小 横脉。 圆 锥花序 顶生, 疏松, 分枝 斜升或 开展;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小花 2 至 数朵, 上 部者常 退化, 稀 最下部 1 枚 小花也 退化; 小穗轴 无毛, 迟 缓脱落 于颖之 上及各 小花之 间; 颖片 宿存, 稍不 相等, 先 端急尖 或钝, 膜质, 具 3 — 5 脉, 背部 有脊; 外稃 背部近 
216  云 南植物 志  圆形, 长圆披 针形, 先 端急尖 或钝, 常 见小凸 尖头, 有 5 — 7 脉, 全 部外稃 无毛, 或最 下部者 无毛, 而上 部者边 缘附近 有瘤基 硬毛; 内稃 狭窄, 稍短于 外稃,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有 微纤毛 ;雄蕊 2 枚。 颖果与 内外桴 分离。 本属约 4 一 5 种, 分布于 非洲、 亚洲至 大洋洲 的热带 地区, 森 林禾草 (常见 于疏林 下及林 间空地 )。 我国产 1 种及 1 变种。 Th. R. S6derstrom 以 本属及 淡竹叶 ( Lophatherum brongniart) 等 9 个属, 建立了 假淡竹 叶亚科 [Centostecoideae, Taxon 30 (3): 614 — 616, 1981]。 有 些学者 (如 W. D. Clayton ex S. Renvoiz 1986) 已接 受这一 概念。 本 志暂保 持传统 概念。 1. 假 淡竹叶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山鸡谷 (海南 ); 酸模芒 (广 州植物 名录) Centotheca lappacea (Linn. ) Desv. (1810); Bor (1940, 1960); 图鉴 (1976)*; 海 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enchrus lappaceus Linn. (1763); Holcus latifolius Osb. (1757); Linn. (1759), non Centotheca latifolia Trin. (1820); Centotheca lati folia Trin. (1820), nom. superfl. , based on Cenchrus lappaceus Linn. ; 中国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la. 假 淡竹叶 (原 变种) 图版 51: 1-3 var. lappacea 多年 生疏丛 禾草; 有短根 茎及匍 匐茎; 须根稍 粗壮。 秆常 膝曲, 节上 生根, 稀直 立, 高 20 — 12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较 粗壮, 具 5 — 10 节, 不 分枝或 基部有 分枝, 平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仅一 侧边缘 有毛, 白绿色 的脉纹 在中上 部明显 凸起; 叶舌干 膜质, 上缘近 截平, 长 1 一 2 毫米, 常 撕裂; 叶 片狭椭 圆状披 针形, 或长卵 圆状披 针形, 中 下部常 收缩呈 锥尖,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长 5 — 2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扁平, 无毛或 偶 见叶面 有少数 瘤基柔 毛及基 部也有 纤毛, 侧脉 在叶背 面明显 凸起, 小横 脉明显 可见, 叶 面近先 端及边 缘均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7 — 28 厘米, 宽 5 — 14 厘米, 绿色, 疏 松; 主 轴无毛 或节部 有毛, 有棱, 稍 粗糙; 分 枝通常 多数, 沿主轴 单生, 有时近 对生或 2 枚 簇生, 较 纤细, 斜升或 开展, 稍 粗糙, 长达 15 厘米, 单一 或基部 有短小 分枝; 小 穗柄 纤细, 被 微毛, 侧 生者长 2 — 4 毫米; 小穗长 圆形, 长 4. 5 — 6 毫米, 含 2 — 4 小花; 小穗轴 延伸, 先端常 有退化 小花; 颖 片稍不 等长, 有脊, 3 — 5 脉, 长 2. 5 — 3. 5 毫米, 急尖, 先 端有时 有小凸 尖头; 第一 小花外 稃长约 4 毫米, 具 7 脉, 先端钝 圆而有 小凸尖 头; 第二 小花与 第一小 花的外 稃等长 或前者 稍短, 第三 小花外 桴常较 短小, 二与 三两者 两 侧边缘 中部以 上有贴 生瘤基 硬毛, 成 熟时其 毛叉开 且向下 反折; 内桴 狭窄, 脊 上有微 毛; 雄蕊 2 枚, 花药长 1 毫米。 颖果椭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产 河口、 易武、 镇沅、 江城、 思茅、 景洪、 勐海、 富宁、 耿马; 生 于海拔 450 — 650 米的疏 林中。 分布于 广西、 广东、 台湾及 海南。 旧 大陆热 带地区 均有。 模式 标本采 自 印度。 lb. 长片假 淡竹叶 (变种 ) var. longilamina (Ohwi) Bor (1960) Centotheca longilamina Ohwi (1947). 
禾本科  217  图版 51 1 一 3. 假 淡竹叶 Centotheca lappacea (Linn. ) Desv. var. lappacea, 1. 植株, 2. 部 分叶片 (示 小横脉 ), 3. 小穗; 4—7 • 淡竹叶 kphatherumgracileBrongn. , 4. 部 分植株 (示叶 片), 5. 花序, 6. 小槺, 7. 小花; 8—10. 扁芒草 Danthonia cumminsii Hook. f. , 8. 花序, 9. 小穗, 10. 小花; 1 1 — 14. 异颖草 Anisachne gracilis Keng, 11. 植株, 12. 小穗, 13. 小花, 14. 内稃及 延伸小 穗轴: (李 楠绘) 
218  云 南植物 志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本 变种叶 片狭椭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产 耿马、 景洪、 河口; 生 于海拔 90 — 600 米的疏 林下或 林缘。 分布 于斯里 兰卡、 印 度、 缅甸及 热带东 南亚。 模式 标本采 自印度 尼西亚 爪哇。 2. 淡竹 叶属 Lophatherum Brongn. 多年生 草本; 常具肥 厚的块 状根。 秆 直立。 叶片 宽阔, 有 假柄, 具小 横脉。 圆锥花 序 顶生, 开展, 由数枚 小穗多 少偏生 于一侧 的总状 花序沿 主轴稀 疏排列 而成; 小 穗近圆 柱状 或两侧 压扁, 几 无柄, 成熟 后整体 断落; 小穗 轴并不 在诸小 花之间 折断, 其 节间在 第一 小花之 后延长 甚长而 无毛; 颖不 等长, 均短 于第一 小花, 先端 钝圆,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能育, 外桴硬 纸质, 稍 内卷, 具 7 — 9 脉, 先端钝 或具小 尖头; 内桴略 短于外 桴, 狭窄, 脊 上部具 狭翼; 雄蕊 2, 稀 3 枚; 鳞被 2 枚; 上部的 小花均 不育, 其 外桴相 互 包卷呈 球状, 先端具 短芒, 内稃 微小或 缺如。 颖果与 内外桴 分离。 本属有 2 种, 分 布亚洲 热带至 大洋洲 热带。 是森林 禾草, 常见于 疏林或 林缘。 我国 有 2 种, 云南产 1 种。 1. 淡竹叶 (本草 纲目) 图版 51: 4-7 山鸡米 (华南 经济禾 草), 迷身草 (广东 )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1831)*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K. 多年生 草本; 有 木质短 根茎, 须 根常在 中部膨 大成纺 锤形肉 质的块 状根。 秆 少数丛 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而 斜升, 较纤 细或稍 粗壮, 高 30 — 150 厘米, 径粗达 4 毫米, 具 3 — 7 节, 常不 分枝, 质地 较软, 平滑 无毛。 叶鞘 疏松, 略 扁压而 有脊, 草质, 脉纹显 著, 无毛 稀有疏 柔毛; 叶舌 甚短, 质硬, 长 0.5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有极 细小的 纤毛; 叶片 披针形 或卵披 针形, 长 10 — 25 厘米, 宽 1 一 5 厘米, 质地 较薄, 先 端渐尖 或长渐 尖, 基部逐 渐或突 然狭缩 成长达 1 厘米的 假柄, 两 面平滑 无毛或 有时疏 被瘤基 长毛, 侧 脉 较细, 脉 间的小 横脉甚 明显, 边缘 仅在中 上部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稀疏, 开展, 长 10 — 50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仅稍 粗糙; 分枝 较少而 疏离, 斜举或 开展, 长 5 — 22 厘米; 小 穗柄退 化为一 简短的 残桩, 粗壮 且与小 穗连结 甚紧, 连 接处有 柔毛; 小穗长 7 — 12 毫米 (短 芒在内 ), 绿色; 颖片不 等长, 质地 较厚, 先端 钝圆, 具 5 — 7 脉, 第一 颖长 3 — 4 毫米, 边缘 质薄, 常被疏 柔毛, 第 二颖长 3. 5 — 5. 5 毫米, 近 无毛; 第 一小花 两性, 外桴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7. 5 毫米, 宽约 3.5 毫米, 具 7 — 9 脉, 质 地与颖 相同, 先端有 长可达 2 毫米的 尖头或 短芒; 内稃具 2 脊, 脊上有 狭翼; 上 部小花 较小, 均不 育, 数至 11 枚, 其不育 外稃互 相密集 包卷呈 球状, 先 端有短 直芒, 芒长 1 一 3 毫米, 表 面 密生向 下的小 糙刺。 产 河口、 景洪、 沧源; 生 于海拔 90 — 1300 米的疏 林及灌 丛中。 分布 于长江 流域以 南各 省区。 斯里 兰卡、 印度、 缅甸、 东 南亚、 日 本南部 及澳大 利亚东 北部。 本种根 苗供捣 汁和米 作麸, 以增 芳香。 叶供 药用, 为 清淡利 尿剂, 又 治牙龈 肿痛及 口 腔炎。 根 人药, 有催产 之效。 
禾本科  219  3. 总 苟草属 Elytrophorus Beauv . 一年 生直立 草本。 叶 舌短, 薄 膜质; 叶 片狭而 扁平。 穗状圆 锥花序 顶生, 圆 柱状, 由多数 小穗组 成的小 穗簇, 紧 密或间 断着生 在一延 长的主 轴上, 每小 穗簇为 3 至 较多枚 颖 状苞片 组成的 总苞所 承托; 小穗无 柄或近 无柄, 两侧 压扁, 含 3 — 5 小花, 脱 节于颖 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近 相等, 膜质, 具 1 脉, 有脊, 宿存, 先端 有小凸 尖头; 外稃草 质, 狭窄, 具 3 脉, 先端延 伸成小 尖头或 短芒, 顶 生者常 不育; 内 稃较外 稃短, 具 2 脊, 脊上有 宽翼; 鳞被 2 枚, 斜长 方形; 雄蕊 1 一 3 枚, 花 药小; 花 柱长, 分离, 柱头 羽 毛状。 谷 粒斜长 方形, 有喙。 本属约 4 种, 主 产非洲 热带, 1 种广布 旧大陆 热带。 我国有 1 种, 见 于云南 西部。 1. 总苞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0: 9-13 Elytrophorus spicatus (Willd. ) A. Camus (1923); Merr. (1928);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Dactyl is spiazta Willd. (1801); Sesleria spicata (Willd.) Spreng. (1815); Elytrophorus articulatus Beauv. (1812) * . 一年生 草本。 秆 在基部 分枝, 直立或 在基部 膝曲, 高 10 — 35 厘米, 平滑 无毛。 叶 鞘 松弛, 质薄 而光滑 无毛。 叶舌薄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近 截平, 常 撕裂; 叶片 线形, 平展, 长达 2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面 粗糙且 常疏被 白色长 柔毛, 叶背 近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穗状, 直立, 长 2 — 18 厘米, 直径 5 — 10 毫米, 初 时绿白 色, 后带紫 红色; 主轴 粗壮, 有棱, 密被小 糙毛, 不 分枝, 或有 时下部 有长达 2 厘米的 小 分枝; 小 穗簇卵 形至长 圆形, 中上 部排列 紧密; 下部 疏松或 间断, 长约 5 — 8 毫米, 直径约 3 — 5 毫米, 基部有 总苞片 数枚; 总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2 — 5 毫米, 膜质, 中下部 边 缘有小 纤毛, 中 上部近 芒尖, 且表面 粗槌; 小穗阔 卵形, 长 3 — 4. 5 毫米 (芒在 内), 含 3 — 7 小花; 颖不 等长, 膜质, 无毛, 先端长 渐尖, 第一 颖长约 2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2.5 毫米; 第一外 稃两侧 压扁而 有脊, 具 3 — 5 脉, 膜质, 长 3 — 3. 5 毫米 (芒在 内), 卵形, 其 芒表面 粗糙, 与桴体 等长或 较长; 内稃 膜质, 轮廓 四方形 或近倒 卵形, 先端宽 阔而 撕裂, 长约 1.5 毫米, 上部 小穗有 些外稃 不育; 花 药小, 长约 0.5 毫米。 产 瑞丽、 龙陵; 生 于海拔 700 — 900 米的沟 渠或池 塘边、 短期 干涸的 沙滩。 广泛分 布 于旧大 陆热带 地区。 4. 扁 芒草属 Danthonia IX.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丛生。 叶片狭 线形, 常 内卷如 针状。 圆 锥花序 广展或 收缩, 稀 为总状 花序; 小穗含 2 至 数花, 上部 小花常 退化, 通常 为单性 异株; 小穗 轴脱节 于颖之 上及 各小花 之间, 无毛, 通 常延伸 a 先端常 具发育 不全的 小花; 颖 片稍不 相等或 相等, 草 质至硬 纸质, 边 缘膜质 透明, 其 长度大 都超越 于小花 之上, 具 3 — 9 脉; 外稃 草质或 膜质, 背部 圆形, 被毛 或几乎 无毛, 具 7 — 9 脉, 先端 2 裂, 裂片 先端尖 锐或延 仲成短 
220  云 南植物 志  芒;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中部 膝曲, 芒 柱扁平 而强烈 扭转, 芒针稍 扭转; 基 盘硬而 具毛;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具 2 脊, 先端有 2 齿; 雄蕊 3 枚。 约 130 种, 分布 南北两 半球的 温带, 非洲、 大洋 洲种类 最多。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扁芒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1: 8-10 Danthonia cumminsii Hook. f. (1897); Bor (1978). Danthonia schneideri Pilger (192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Hsu in Hara (1966); Bor in Rech. f. (197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D. cachemyriana auct. non Jaub. et Spach. : Hook, f . (1897); D. cachemyriana var. minor Hook, f . (1897); D. jacquemontii var. minor Bor (1960); D . minor ( Hook, f. ) L. Liou;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木质 根茎, 须根较 粗壮而 坚轫。 秆 直立, 紧密 丛生, 高 15 — 60 厘 米, 具 2 — 4 节, 光滑 无毛, 基部 有暗棕 色宿存 叶鞘。 叶 鞘短于 节间, 无毛 或疏生 柔毛, 鞘口 两侧密 生长达 3 毫米的 白色长 柔毛; 叶 舌仅为 一圈长 0.5 — 3 毫米的 纤毛; 叶片狭 线形, 质 较硬, 常内 卷而成 丝状, 秆 生者长 5 — 20 厘米, 分蘖 叶长达 35 厘米, 宽 1—2 毫米 (展平 ), 叶 面光滑 无毛, 叶背 常疏生 白色柔 毛或近 无毛。 圆锥 花序紧 縮或略 开展, 中下部 分枝常 单生, 具 2 — 4 枚 小穗, 中 上部分 枝简化 而小穗 单生, 稀 为总状 花序, 长 3 — 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具 棱角, 棱 上或被 微毛或 粗糙; 小 穗柄被 微毛, 稍 扁压; 小穗 单性, 雌雄 异株, 含 3 — 5 朵 小花, 顶生 小花常 退化, 灰 绿色或 紫色, 有 时草 黄色; 小穗 轴节间 无毛, 长 1.5 — 2 毫米; 颖 膜质, 长 卵状披 针形, 近 等长, 无毛, 长 13 — 20 毫米, 具 3 — 7 脉, 先端撕 裂而成 裂片或 具小凸 尖头; 第一外 稃长达 8 毫米, 长椭 圆形, 先端 2 裂达 1/3 处, 具 7 — 9 脉, 裂片 先端延 伸成长 5 — 10 毫 米表面 稍粗糙 的细 扁芒, 背部裂 齿略下 常密生 白色长 柔毛, 边缘 亦常被 柔毛, 背 部中央 常近无 毛或有 毛, 基盘 两侧密 生长达 4 毫米的 白色长 柔毛;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膜质, 具 2 脊, 脊上粗 糙;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5 毫米, 在雌株 中发育 不良, 长仅 2 毫米。 产 丽江、 德钦、 中甸、 永胜、 剑川、 大理; 生 于海拔 2900 — 3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南部。 锡金、 不丹 也有。 本 种外稃 背部被 毛的情 况变异 较大, 常 在同一 标本上 (如 丽江地 区牧草 调查组 8219) 被毛 情况就 不同, 有的 被毛, 有的近 无毛或 无毛。 5. 声竹属 Arundo Linn.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茎。 秆 直立, 常 高大。 叶片常 宽阔, 扁平; 叶舌干 膜质, 常较 短。 圆 锥花序 大型, 具多数 分枝, 密集或 疏松; 小穗含 2 至 数花, 均能育 或上部 有时退 化; 小穗轴 无毛, 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几 相等, 约与 小穗近 等长, 具 3 — 5 脉; 外稃 膜质, 具 3 — 9 脉, 先 端常有 2 微齿, 齿间有 短芒, 背面 中部以 下密生 白色长 柔毛; 内稃薄 膜质, 具 2 脊, 脊上无 毛或上 部有小 纤毛; 雄蕊 3 枚。 颖 果宽长 圆形, 种 脐 位于近 基部, 点状。 
禾本科  221  本属约 3 — 5 (12)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常生于 江河湖 泊岸边 及沼泽 边缘。 我国产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芦竹 (台 湾植物 名录) 图版 52: 1-4 荻芦竹 (本草 汇言) Arundo donax Linn. ( 1753); Hook. f. ( 189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粗壮 而多节 的木质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而 粗大, 高 2 — 5 米, 径粗 1 一 2 厘米, 常有 分枝。 叶 鞘包茎 略紧, 长于 节间, 薄 革质, 边缘 膜质, 无毛或 颈部具 长 柔毛, 分枝 叶鞘早 期常有 瘤基长 柔毛; 叶舌干 膜质, 长 0.8 — 1.3 毫米, 上缘 截平, 常有极 微小的 纤毛; 叶 颈及叶 耳均较 明显; 叶片 呈两行 排列, 线状披 针形, 长 30 — 70 厘米, 宽 0.5 —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心形或 圆形, 两面 无毛, 叶面幼 嫩时稍 粗糙,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70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分枝簇 生或近 轮生, 通常 斜向 上升, 有 时甚至 叉开, 长达 40 厘米, 常 再分出 小枝; 主轴 通常不 外露, 粗壮, 无 毛, 表面有 细棱且 粗糙; 小 穗柄较 粗壮, 孪生或 单生, 有棱, 与 穗轴均 无毛, 但 粗糙, 长 4 一 9 毫米; 小 穗狭披 针形, 灰 绿色或 常带紫 红色, 长 8 — 12 毫米, 分 枝基部 的小穗 有时 较短, 含 2 — 4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稍 扁压, 光滑 无毛; 颖近等 长或第 一颖 略长, 膜质, 披 针形,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渐尖, 具 3 — 5 脉;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钻状披 针形, 背部中 部以下 密生与 桴体近 等长的 白色长 柔毛, 具 3 — 5 脉, 如具 5 脉时, 仅 有边缘 2 侧脉 达于先 端且成 2 微齿, 其余 2 侧脉 则不到 先端, 中脉自 2 微齿之 间延伸 成长 1 一 2 毫米的 短芒; 基 盘长约 0.5 毫米, 中上 部两侧 有长约 1 毫米 的白色 柔毛; 内 桴 远比外 稃短。 颖果褐 紫色, 长约 1.8 毫米, 近长 圆形, 稍 扁压。 产云 南全省 2300 米以下 河岸、 沟边、 沼泽 边缘。 我 国长江 以南都 常见。 亚 洲热带 与亚 热带及 地中海 地区。 已 传入世 界许多 地区。 本种 的根茎 粗壮而 发达, 性嗜水 ?显, 节上 生根, 是优 良的固 堤保土 植物; 冬季抽 穗, 秆 高而花 序大, 灰绿色 或带紫 红色, 盛花时 开展如 鸟羽, 是堤 岸的美 丽观赏 植物。 老秆 是茅屋 及花架 用材, 也 为造纸 原料, 南方还 用于制 乐器。 6. 声荦属 Phragmites Adans. 多年 水生或 半水生 草本; 具粗壮 根茎。 秆 直立, 粗壮而 高大。 叶片 扁平, 狭 披针形 或 线形, 秆 生者常 脱落; 叶 舌仅有 一圈或 长或短 的毛。 圆 锥花序 大型, 稠密 多枝, 最下 分枝 的基部 密生长 髯毛; 小穗含 3 — 11 小花, 最下 的小花 雄性或 不育, 上 部的小 花亦常 退化; 小穗轴 节间短 而光滑 无毛, 脱 节于第 一外稃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长圆 状披针 形, 具 3 — 5 脉, 第 一颖常 较小; 第 一小花 外稃比 颖长, 通常 不育, 有时具 雄蕊, 具 3 — 7 脉, 多少 宿存; 能育 小花外 稃狭披 针形, 背部圆 形或稍 有脊, 无毛, 先端 渐尖, 具 1 一 3 脉, 基盘 (参看 注译) 细长, 两侧 有丝状 长毛; 雄蕊 3 枚 (第一 小花中 雄蕊如 存 在时, 常为 2 枚)。 
222  云 南植物 志  图 版 52 1—4. f^Yi Arundo donax Linn. , 1. 叶片, 2. 花序 分枝, 3. 小穗, 4. 小花; 5—8. 类芦 Ncynumdia rcynaudiana (Kunth) Keng, 5. 叶片, 6. 花序 分枝, 7. 小穗, 8. 第二 小花; 9—11. 大芦苇 Ph^gmites karka (Retz. ) Trin. exSteud. , 9. 花枝, 10. 小穗, II. 小花; 12— 15. 棕叶芦 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 O. Ktze, 12. 叶片, 13. 花 W 分枝, 14. 小穗, 15. 小花。 (卞 楠绘) 
禾本科  223  本属约 5 (-6) 种, 常 生于沼 泽边缘 及江河 岸边。 1 种 为有花 植物的 广布种 之一, 除两极 外全球 都有。 1 种分 布亚洲 各地至 大洋洲 北部。 1 种产南 亚东部 至我国 东部, 1 种产 南美, 1 种产 非洲。 我国产 3 种, 云南 都有。 注: 我 们在小 花的形 态描述 中使用 "基 盘" 一词它 相当于 国外有 些学者 使用的 "小 穗轴" (rh ac hill a )。 是小穗 轴还是 基盘, 还需要 进一步 研究。 照 我们的 观察, 可 能两者 均 存在。 •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柄 基部有 丝状长 柔毛, 其毛长 4 一 7 毫米 2. 围 裙芦苇 Ph. cincta 2 (1) 小 穗柄基 部光滑 无毛。 3 (4) 圆 锥花序 较小, 长 10 — 30 (-40) 厘米; 小穗 较长, 长 12 — 18 毫米; 第 二颖长 5 — 9 毫米; 基 盘毛长 6 — 11 毫米 1. 芦苇 Ph. australis 4 (3) 圆 锥花序 较大, 长 30 — 60 厘米; 小穗 较短, 长 8 — 12 毫米; 第 二颖长 4 一 6 毫米; 基 盘毛长 4—7 毫米 3. 大芦苇 Ph. karka 1. 芦苇 (台 湾植物 名录) 芦、 苇、 葭 (名 医别录 ), 蒹 (诗 秦风) 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 Trin. ex Steud. (1841); Clayton (1967); Bor (1970); Tsvelev. (1976);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安徽 植物志 (1992)*. Arundo phragmites Linn. (1753); A . australis Cav. (1799); Ph ragm i tes com m u - nis Trin. (1820), Based on Arundo phragmites Linn. ;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贵州 植物志 (1988). 多年 生高大 禾草; 粗 壮根茎 具革质 鞘状的 鳞片。 秆自匍 匐茎上 升起, 直立, 高 2 — 4 (-6) 米, 径粗 5 — 15 毫米, 具 多节, 节下具 白粉, 节间 中空, 光滑 无毛, 常不分 枝。 叶鞘 圆形, 无毛, 脉纹 间有小 横脉, 在 秆上存 留时间 甚长; 叶 舌仅为 一圈长 0.5 — 1 毫米 密生的 白色短 纤毛; 叶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在秆上 呈两行 排列, 基部 圆形, 不 抱茎, 先端逐 渐收缩 而成细 长的芒 尖头, 扁平, 长 20 — 5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两面平 滑 无毛, 边缘略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15 — 40 (-50) 厘米, 宽 6 — 10 厘米, 淡褐 色或稍 带 紫色; 主轴 粗壮, 无毛, 有棱, 棱上 粗糙; 分枝较 纤细, 下部 1 一 2 节 单生, 其基部 有白色 长毛, 上部簇 生或近 轮生, 又 2 — 3 次分出 小枝; 小 枝及小 穗柄均 无毛, 稍 压扁, 表面 粗糙; 小穗长 11 一 16 毫米, 含 4 一 8 小花; 颖 膜质, 具 3 脉, 先端 急尖,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米, 第 二颖长 5 — 9 毫米; 第 一外稃 不育, 基盘及 桴体均 无毛, 狭披 针形, 长约 12 毫米, 具 3 脉, 内 稃长约 3.5 毫米; 第一 能育外 稃狭披 针形, 具 5 脉, ^:达 14 毫 米, 先端 芒尖, 芒尖 头长达 7 毫米; 基 盘长约 1 毫米, 基部 无毛, 基部略 上的两 侧有长 9 一 11 毫米 的白色 长毛; 内桴 膜质, 长约 3.5 毫米, 脊上稍 粗槌。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1150 米的山 谷中河 岸边。 遍及 全国; 全世界 温暖地 区均有 分布。 
224  云 南植物 志  植 物体幼 嫩时期 为良好 饲料, 嫩 芽可供 食用, 但生 长不久 即木化 而不能 食用, 牲畜 亦不, 再食。 秆 及叶是 造纸及 人造丝 原料, 也常 用作建 盖茅屋 及豆蓬 瓜架原 材料。 花絮柔 软, '可 为填 充体; 根茎 中富含 淀粉, 民 间用以 制糖及 酿酒, 人 药有利 尿清热 作用。 根茎 及须根 发达, 是固 堤防沙 的优良 植物。 在平 原湖泊 地区, 形成 大面积 群落, 用作 燃料称 "芦 柴"。 本种 为世界 广布种 之一, 但温暖 地带更 常见。 与 大芦苇 相近, 但本种 花序常 较小, 分 枝裸露 较短; 小穗 较大, 颖片及 基盘均 较长。 2. 围 裙芦苇 (拟) Phragmites cincta (Hook, f . ) B. S. Sun, comb. nov. Phragmites karka (Ketz. ) Trin. et Steud . var. cincta Hook. f. , Fl. Brit. Ind. 7: 305. (1897), based on Ph . cincta Clarke mss. ; Bor (1940,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根 茎长而 粗壮, 具 有纸质 鞘状的 鳞片。 秆自匍 匐根茎 上升起 ,直 立, 高 (1.2 —) 2 — 6 米, 径粗 5 — 15 毫米, 具 多节, 节 下略被 白粉, 节间 中空, 平滑 无毛, 常不 分枝。 叶鞘 圆形, 无毛, 脉纹间 常有小 横脉; 叶舌 甚短, 仅 稍隆起 成脊, 而 脊上有 白色密 生长约 1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在秆 上排成 两行, 基部圆 形, 不 抱茎, 先端逐 渐收缩 而成细 长的芒 尖头, 扁平, 长约 20 — 70 厘米, 宽 15 — 30 毫 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叶颈 外侧密 被极短 的平贴 微毛, 边缘略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70 厘米, 宽 10 — 20 厘米, 常带 紫色; 主轴 粗壮, 无毛, 中上部 有棱和 浅槽, 棱上 稍 粗糙; 分枝自 基部即 轮生, 向上近 轮生或 簇生, 花期时 斜升或 开展, 再 2 — 3 次分出 小枝, 自基部 即着生 小枝或 小穗, 有时分 枝下部 裸露; 小枝及 小穗柄 有棱, 棱上 粗糙, 基部 有白色 长毛, 其毛长 2 — 6 毫米, 小 穗柄先 端常有 数条白 色针状 刺毛; 小穗长 13 — 16 毫米, 含 5 — 7 小花; 颖 膜质, 具 3 脉, 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米, 先端 急尖, 有小凸 尖头, 第 二颖长 6. 5 — 8. 5 毫米, 先端 急尖; 第一外 桴长约 13 毫米, 狭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常为 雄性, 有时 不育, 无毛, 内稃 长圆, 长约 3.5 毫米,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 能育外 桴长约 13 毫米, 披 针形, 先端 逐渐收 缩而成 长尾, 尾长 6 — 8 毫米, 无毛, 基 盘在 其基部 略上的 两侧密 生白色 丝状长 柔毛, 毛长 8 — 11 毫米; 内 稃膜质 透明, 长约 3.5 毫米, 脊上微 粗糙,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2.2 毫米。 产 永胜、 剑川、 陆良、 昆明; 常生于 1600 — 2700 米的水 边或湿 地上。 分布于 海南、 山东。 印度 东部、 孟 加拉国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与芦苇 相似。 主要区 别是本 种小穗 柄及小 枝基部 有白色 丝状长 柔毛, 其毛的 长短及 数 量常有 变异, 有 时小枝 基部可 无毛; 小穗柄 先端亦 常有少 数针状 刺毛, 有时 亦可无 毛。 L D. Hooker (1897) 曾将 本种作 为变种 而置于 Ph. karka 之下, 但本 种的小 穗大而 颖 片长, 基 部毛也 甚长等 性状显 然与之 有别。 - 3. 大芦苇 (图鉴 ) 图版 52: 9-11 水竹 (海南 ) Phragmites karka (Retz. ) Trin. ex Steud. (1841);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1970); 海南 植物志 (1977). Arundo karka Retz. (1786). 
禾本科  225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具 粗壮的 根茎; 须根 粗壮, 径粗 2 — 5 毫米。 秆 直立, 粗 壮而坚 硬, 高 2 — 7 米, 径粗 1 一 2 厘米, 具 多节, 常不 分枝, 光滑 无毛, 节 下常有 白粉, 节间 中空。 叶鞘圆 筒形, 光滑 无毛, 仅 在近鞘 口的两 侧边缘 有时具 纤毛, 脉纹 凸起, 脉间有 小 横脉;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密生极 短小的 纤毛; 叶片 扁平, 质 较厚而 稍硬, 长 30 — 60 厘米, 宽 10 — 40 毫米, 先端 芒尖, 常 劲直, 基部 圆形, 不 抱茎, 两面 平滑 无毛, 叶背 稍粗糙 (至 少中下 部如此 ), 边缘 粗槌。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60 厘 米, 宽 10 — 20 厘米, 淡褐 色或带 紫色; 主轴 粗壮, 有棱, 棱上 粗槌; 每 节常具 数枚分 枝, 分枝 纤细, 长达 25 厘米, 近 轮生, 下 部裸露 甚长, 常再 2 — 3 次分出 小枝, 下部 1 或 2 节的分 枝基部 有白色 长毛; 小穗长 8 — 12 毫米, 含 4 一 7 小花; 颖 膜质, 具 3 脉, 第 一颖长 3 — 4 毫米, 第 二颖长 4 一 6 毫米; 第 一外稃 不育, 披 针形, 无毛, 具 3 脉, 长 9 一 11 毫米, 内 稃长约 3 毫米, 脊上微 粗糙, 基 盘光滑 无毛; 第一 能育外 桴狭披 针形, 膜质, 具 3 脉, 无毛; 基 盘长约 1 毫米, 基部 无毛, 基部稍 上的两 侧密生 4 一 7 毫米长 的白 色丝状 长毛; 内 稃长约 3.5 毫米, 膜质 透明, 长 圆状披 针形, 脊上微 粗糙;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能育小 花向上 渐小, 顶 端者常 退化。 产云 南全省 2000 米以下 的江河 岸边、 湖泊 及沼泽 边缘。 分布 于非洲 热带、 亚洲热 带至澳 大利亚 北部。 本种 形态性 状变异 甚大, 但花序 分枝通 常裸露 甚长; 第 二颖长 大都在 5 毫米 左右; 基盘 毛长很 少超过 7 毫米, 通常为 5 — 6 毫米; 叶背 至少中 下部以 手指触 之有粗 糙感。 本种 为高大 禾草, 有 粗壮而 发达的 根茎, 须根长 而粗, 是优 良的固 堤防沙 植物, 多 叶而顶 生的大 花序颇 有观赏 价值, 秆是建 盖茅屋 及造纸 原料。 在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II: 2167 页上 见有: 分枝芦 Phragmites karka var. ramosa L. Liou, PI. Resour. Gram. 1: 135 . 1989 及 寡穩声 Ph. karka var. oligostachys L. Liou, PI. Resour. Gram. 1: 135. 1989 两个 变种。 直到 1997 年 为止, 《P1. Resour. Gram.) (禾本 科植物 资源) 并未 发表, 分 枝芦及 寡穗芦 的拉丁 文名称 不是有 效发表 的名称 (nomen non rite publicatum) 今后 凡遇到 引文是 《P1. Resour. Gram.) 的新分 类等级 (taxa) 名称, 本 志一律 作不合 格名称 (nom. invalid. ) 处理。 7. 綜 叶声属 Thysanolaena Nees 多年生 灌木状 草本。 秆 高大, 芦 苇状。 叶片 扁平, 宽阔 而长。 圆 锥花序 顶生, 大 型, 多枝, 稠 密或稍 开展; 小穗 微小, 无芒, 生于基 部具关 节的短 柄上, 成熟后 即自此 关节处 脱落, 颖 片比小 花短, 无脉, 先 端钝, 每 小穗含 2 稀 3 小花; 小穗轴 坚韧, 难于 在 颖之上 及各小 花之间 断落, 且延 伸至第 二小花 之上, 有 时先端 还着生 1 枚雄性 或不育 小花; 第 一小花 不育, 外稃 与小穗 等长, 薄 膜质, 先 端尖, 具 1 一 3 脉, 内稃 缺如;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卵形, 先端 急尖或 有小凸 尖头, 具 3 脉, 成 熟后稍 变硬, 边 缘有长 而直 的毛, 内 桴短, 截 平形; 雄蕊 2 或 3 枚。 颖果与 内外稃 分离; 种脐 点状。 本 属为单 种属, 分 布热带 亚洲。 
226  云 南植物 志  1. 棕叶芦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2: 12-15 莽草 (华南 经济禾 草); 棕叶草 (云南 ); 扫帚草 (云南 ) Thysanolaena maxima ( Roxb. ) O. Ktze. (189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Ohwi in Hara (1971); 海南 植物志 (1977)* j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Agrostis maxima Roxb. ( 1 820 ) ; Melica lati folia Roxb. ( 1820) ; Thysanolaena agrostis Nees (1835), nom. superfl. , based on Agrostis maxima Roxb. ; Hook. f. (1897). 多 年丛生 草本; 根茎 粗壮而 木质; 须根 坚韧。 秆 直立, 粗壮而 坚硬, 不中空 或几不 中空, 髓部 白色而 较软, 高 1 一 4 米, 径粗 10 — 15 毫米, 不 分枝, 光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厚 革质, 紧密 包茎, 长于 节间, 叶颈 明显; 叶舌 几近软 骨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 缘 截平; 叶片 扁平, 亚 革质, 长 20 — 60 厘米, 宽 (1.5 —) 3-8 (-10)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心形, 几乎 抱茎, 两 面平滑 无毛, 近 边缘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70 厘米, 宽 10 — 20 厘米; 主轴 粗壮, 被毛, 具 多节, 每 节着生 1 一 3 个 分枝; 分枝花 期 时直立 或斜向 上升, 果时 开展, 长达 30 厘米, 又再 2 — 3 次 分枝, 二级分 枝长达 18 厘米, 末级 分枝长 0.3 — 1 厘米, 各 级分枝 均平滑 无毛; 小穗 柄短, 长 0.7 — 1.2 毫米, 近 圆形, 无毛; 小穗长 1.2 — 1.5 毫米; 颖片 膜质, 无脉, 近 等长, 长 0.5 — 0.7 毫米, 先端 钝圆至 圆形且 有微小 纤毛; 不 育外稃 与小穗 等长, 无毛, 膜质, 先端 渐尖, 内桴未 见; 能 育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卵形, 先 端有小 尖头, 质 稍硬, 具 3 脉, 边缘 有与小 穗约等 长的 纤毛; 内稃 短小, 膜质 透明; 花药 黄色, 长约 1 毫米。 颖果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产文 山州、 红 河州、 西双 版纳、 临沧 地区、 德宏 州等; 生于 1600 米 以下的 山坡、 山谷、 溪边、 灌丛及 林缘。 分布于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及 台湾。 印 度至东 南亚也 有。 本种 簇生, 植丛 甚大, 热区 常用作 篱笆; 秆 坚实, 可 作燃料 或建盖 茅屋; 鲜 叶民间 用以包 粽子; 干花 序用制 扫帚及 刷子; 秆叶可 为造纸 原料。 8. 针 剪草属 Stipagrostis Nees 多年生 草本, 有时具 多节的 短根茎 或呈灌 木状。 秆 密丛。 叶片常 纵卷呈 针状, 稀扁 平; 叶舌几 乎仅有 一圈短 纤毛。 圆 锥花序 狭窄呈 穗状或 疏松, 披散。 小穗 同型, 含 1 枚 两性 小花;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上, 且巧 延伸; 颖片 宿存, 膜质, 近相 等或不 相等, 具 1 一 11 脉; 外稃 革质, 具 3 脉, 上部 狭+成 柱状, 无毛 或柱状 体部分 粗糙; 具 3 芒, 有芒 柱 或否, 3 芒全 部有或 只有中 芒有长 柔毛, 常易 断落; 内 桴短; 基盘 强壮, 尖 利或微 2 裂, 无 毛或被 髯毛; 鳞被 2; 雄蕊 3; 子房 无毛; 柱头 2。 颖果 柱状。 约 50 种, 主产 非洲、 中东、 中亚及 俄罗斯 南部。 常 见于荒 漠及半 荒漠, 有 些种常 见 于移动 沙丘。 本属 为我国 分布新 记录, 金沙 江畔产 1 种。 1. 针剪草 (拟) 图版 53: 8-11 Stipagrostis pennata (Trin. ) De Winter ( 1963) ; Tutin in Tutin et al. ( 1980) . Aristida pennata Trin. ( 1815) * ; Arthratherutn pennatutn (Trin. ) Tsvelev (1971); 
禾本科  227  Stipagrostis pennata ssp. pennata Tsvelev (1976, 1983) . 多年生 草本, 常 有匍匐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下部常 分枝。 叶鞘稍 疏松, 平滑 无毛, 大 都长于 节间, 边缘 膜质; 叶舌甚 短, 上 缘有短 纤毛; 叶 片通常 内卷呈 针状, 长 8 — 22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展平 ), 叶背 面平滑 无毛, 叶 面脉上 粗槌或 有小硬 刺毛。 圆 锥花序 腋生和 顶生, 疏松, 开展, 长 8 — 15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下部分 枝长达 8 厘米, 2 或 3 枚 簇生, 上 部者常 单生, 枝腋 有 黄色枕 状物; 小穗柄 纤细, 长 1 一 2. 5 厘米, 无毛;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2 — 16 毫 米 (芒除 外), 淡 白色, 无毛; 颖不 等长, 膜质, 边缘 透明, 第 一颖长 13 — 16 毫米, 具 五脉, 第 二颖长 12 — 13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约为 颖长的 1/2, 通常 4. 5 — 6 毫米, 无 毛, 顶端 略下有 关节, 顶上有 3 芒, 3 芒联 同芒的 基座自 关节处 断落, 芒长 10 — 13 毫 米, 近 等长或 两侧芒 略短, 均被羽 毛状, 毛长达 2.2 毫米, 但近先 端毛常 较短。 产云南 元谋及 禄劝金 沙江沿 岸的干 草原。 南欧、 中亚 各国、 俄罗斯 南部、 土 耳其、 伊朗、 巴基斯 坦北部 也有。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中 记载我 国新疆 有羽毛 三芒草 AristidapermataTrin. , 我们未 见新疆 标本, 羽毛 三芒草 是否是 本种, 需待观 察新疆 标本之 后才能 决定。 9. 三 芒草属 Aristida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常 分枝。 叶片 线形, 通常 狭窄, 扁平或 包卷; 叶舌仅 为一列 纤毛。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縮。 小穗含 一花, 线形, 脱节于 颖上; 颖狭披 针形, 通常具 1 脉, 稀 2 — 5 脉, 常 有脊; 外桴 席卷或 内卷, 具不甚 明显的 3 脉, 成熟 后质地 变硬, 先 端具 3 芒; 芒常 宿存, 有时 脱落, 芒柱有 或无, 无 毛但常 粗糙, 侧芒常 较短, 有 时甚退 化; 基盘 钝圆或 尖锐, 稀具 2 齿, 常有 髯毛; 内稃 质薄而 短小, 常甚 退化; 鳞被 2 枚, 较大; 雄蕊 3 枚。 颖果 圆柱形 或有沟 (当外 稃内卷 时), 种脐 线形,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3。 约 28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与亚 热带, 常生 于干旱 地区或 多草的 环境。 我国有 11 种, 云南有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多年生 草本; 第 一颖比 外桴长 (至 少是两 者等长 )。 2 (5) 侧芒长 0.1 — 5 毫米, 通常 直立, 芒柱 (即 外稃 先端) 不 扭转; 颖 片与外 秤脊上 粗糙。 3 (4) 侧芒长 0.1 — 0.2 毫米; 外稃长 9 一 11 毫米 2. 短芒草 A. brevissima 4 (3) 侧芒长 (1 一) 2—5 毫米; 外稃长 6. 5 — 8 毫米 4. 三刺草 A. triseta 5 (2) 侧芒长 6 — 7 毫米, 通常 叉开或 外反, 芒柱 稍扭转 (花期 后较明 显); 颖片与 外稃脊 上平滑 5. 藏布 三芒草 A. tsangpoensis 6(1) —年生 草本; 第一 颖比外 桴短。 7 (8) 棺株高 20 — 60 厘米; 小穗长 6 — 8 毫米 1. 三芒草 A. adscensionis 8 (7) 植株高 5 — 10 (—20) 厘米; 小穗 3 — 4 毫米 3. 黄草毛 A. cumingiana 
228  云南 植物志  1. 三芒草 (指示 植物) 图版 53: 1-3 三枪茅 (钟 观光) Aristida adscensionis Linn. (1753);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Aristida depressa Retz. (1784);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A. pumila Dene. (1835); A . adscensionis Linn. var. pumila (Dene. ) Cose, et Dur. (1855); Bor (1960). 一年生 或短暂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或 基部常 膝曲, 且常分 枝形成 蔓生性 草丛, 光滑 无毛, 高 10 — 60 厘米, 具 2 — 3 节, 顶节 甚长。 叶鞘 松弛, 常带 紫色, 光滑 无毛, 大都 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仅为 一圈密 生长约 0.5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2 — 20 厘 米, 宽 2 — 4 毫米, 常向 内卷, 稀 扩展,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沿 叶脉密 生小硬 糙毛。 圆 锥 花序长 10 — 25 厘米, 分枝 或多或 少向上 斜升, 或贴近 主轴, 稀 疏松或 开展, 主轴较 粗壮, 无毛, 中 上部稍 粗糙, 一 侧有浅 凹槽; 下部分 枝长达 6 厘米, 具二 回羽状 分枝;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有棱, 棱上稍 粗糙; 小穗线 柱形, 长 6 — 8 毫米 (除芒 外), 灰绿 色和带 紫色, 有时苍 白色; 颖不 等长, 狭披针 形或披 针形, 背部 有脊, 脊上稍 粗糙, 先 端急 尖或常 有小凸 尖头, 但 无芒, 第 一颖长 3. 8 — 5 毫米, 第 二颖长 6 — 8 毫米; 外稃通 常比 第二颖 稍长或 等长, 稀稍短 ,两侧 压扁, 边缘 席卷, 背部稍 粗糙, 向 上稍变 狭但不 縊縮, 也无 关节; 基 盘狭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盘毛 白色, 长 0.4 — 0.7 毫米; 主芒长 10 — 25 毫米, 侧芒 较短, 有时其 长仅为 主芒的 1/2 或 更短。 产 东川、 永胜、 华坪、 元谋、 易门、 石屏; 生 于海拔 400 — 1800 米 的山坡 灌丛, 道 旁或田 野间。 分布于 四川, 河南、 山东、 华北、 西北、 东北。 广 布全球 热带至 温带。 本种 颖片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短变异 的幅度 较大, 通 常在同 一个标 本上, 就可 见到第 一颖长 约为第 二颖的 1/2 至仅比 第二颖 略短的 情况。 《中 国植 物志》 (1990) 所承 认的异 颖 三芒草 A. depressa Retz. 实 际上分 不开。 2. 短芒草 (西 藏植 物志) Aristida brevissima L. Liou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稍粗而 坚韧。 秆 丛生, 直立, 高达 50 厘米, 径粗达 1.5 毫米, 略扁, 平滑 无毛, 通常具 2 节, 顶 节大都 位于近 中部, 不 分枝。 叶鞘 基生和 秆生, 后者 短于 节间, 平滑 无毛, 紧密 包茎, 鞘口 附近有 2 — 3 毫米 长的白 色丝状 柔毛; 叶舌 甚短, 仅 为一圈 0.2 — 0.7 毫米 长的白 色密生 纤毛; 叶 片通常 内卷, 稀 平展, 长达 17 厘米, 宽 达 2.2 毫米, 叶背 平滑, 叶 面脉纹 凸起, 脉上 密生微 形小糙 硬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达 19 厘米, 常具 5 — 7 节, 基部节 间长达 5 厘米, 每节具 1 一 2 分枝; 主轴 粗壮, 无毛; 下部分 枝长达 5.5 厘米, 疏 生数枚 小穗, 上 部小穗 直接着 生于主 轴上, 分 枝及小 穗均近 直立, 贴向 主轴; 小穗黄 绿色, 线 柱形, 长 10 — 13 毫米; 颖稍不 等长, 均具 1 脉, 狭 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膜质, 背部 有脊, 脊上稍 粗糙; 第一 颖长约 10 毫米, 第 二颖长 达 13 毫米; 外稃长 9 一 11 毫米, 比第二 颖稍短 (芒除 外), 近 革质, 黄 绿色, 光 滑而无 
禾 本  科  229  1冬1 版 53 1—3. - i 芒草 Aristida adscen.sionis Linn. , I. 植株, 2. 小秘, 3. 小花; 4-5. 黄草毛 A. cumingiana Trin. et RUPH ' 4 ' 小穗' 5 小花; 6 — 7 , : 刺 ^ A ^ Keng, 6. 小穂, 7. 小花; 8— I . 针! TW: S t ipa gro s t , s pennata (Trin. ) i\ winter, 8. 小穂, 9. 第一颖 (股^ ), 10. 第二颖 (侧面 )', M . 及其迮 的^ 部。 (李 楠绘) 
230  云南 植物志  斑点, 具 3 脉, 侧 脉不甚 明显, 边缘 席卷, 中下 部逐渐 变狭, 先端 有芒; 主芒粗 壮而挺 直, 长 2 — 4 毫米, 侧芒 较细, 长 0.2 — 1.2 毫米; 内稃短 而小, 长约 1.5 — 2 毫米, 鳞 被长 圆状倒 卵形, 长约 2 毫米; 花 药长近 4 毫米。 颖果 未见。 产中甸 (今 香格 里拉, 下同 ); 生 于海拔 2500 米 的山谷 草坡及 地边。 分布于 西藏西 部。 模式 标本采 自西藏 察雅。 中国 特有。 云南 标本的 形态与 原描述 相比, 尺寸均 略大, 特别 是侧芒 及花药 的长度 均超过 1 倍; 外桴表 面也无 斑点, 这些性 状值得 进一步 观察。 3. 黄草毛 (广 州植物 名录油 印本) 图版 53: 4-5 Aristida cumingiana Trin. et Rupr. (1842, 1843); Rendle (1904);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小草。 杆高 5 — 10 (-20) 厘米, 光滑 无毛, 直立,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具 1 一 3 节, 下部 节上常 分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长于 节间, 常为 其内含 的分枝 所破而 松弛; 叶 舌短小 而不大 明显, 边缘 微呈啮 蚀状; 叶片长 1.5 — 6 (-10) 厘米, 宽 1 一 1.2 毫米 (展平 ), 常 对折如 线形,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中 脉两侧 的侧面 凸起, 脉上 密生微 小硬刺 毛, 先端 急尖, 基部 与鞘口 等宽。 圆 锥花序 开展, 金字 塔形, 长 3 — 7 厘米, 具 3 — 7 节, 每节有 1 一 4 分枝; 主轴圆 柱状, 与分枝 及小穗 柄均呈 红色, 均 无毛; 分枝 细弱, 丝状, 斜向 上升, 中下部 裸露, 且 再分出 小枝, 下部 者长达 3 厘米, 其 上疏生 数枚小 穗, 上 部者着 生小穗 的数目 更少; 小穗柄 纤细, 丝状, 无毛, 长 5 — 10 毫米;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花 期时红 紫色; 颖 膜质, 狭披 针形, 具 1 脉, 背部均 有脊, 脊上 粗槌, 第一颖 较短, 长 2 — 2. 5 毫米, 第二颖 3 — 3. 5 毫米; 外 稃长约 2 毫米。 中 下部略 粗糙, 且逐渐 变尖, 先端有 3 芒, 基盘小 而钝; 基盘毛 白色, 长 0.2~0.5 毫米; 主芒长 5 — 8 毫米, 侧芒长 3 — 4 毫米, 表面微 粗糙; 内桴 甚小; 花药 黄色, 长约 0.6 毫米。 产镇康 (南伞 水库边 ); 海拔 1100 米, 水库 坝上。 分布于 广东、 湖南、 福建、 浙 江、 江苏。 非洲、 印度、 中南 半岛至 菲律宾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 三剌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3: 6-7 Aristida triseta Keng (1942)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1959) * ; 西藏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基部常 有宿存 叶鞘, 高 10 — 30 厘米, 具 1 一 2 节, 顶 节 的节部 为基生 叶鞘所 包藏, 平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有 时嫩叶 鞘口附 近有少 许白色 长 柔毛, 基部 者长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叶舌 甚短, 仅 为一圈 0.2~0.5 毫 米的小 纤毛; 叶片通 常席卷 或内卷 而呈细 线状, 质地 稍硬, 长达 15 厘米, 宽达 2 毫米 (展平 ), 叶背 平滑 无毛, 叶 面偶见 少许长 柔毛, 脉纹 隆起, 脉上 粗糙, 脉 间质地 甚薄。 圆锥 花序狭 窄, 线形, 灰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3 — 10 厘米, 分 枝短而 稍硬, 贴向 主轴; '主 轴的 节间有 凹槽, 与分枝 的表面 粗糙, 无毛; 小穗线 柱形, 长 9 一 11 毫米, 常带 紫色; 颖几 等长或 第二颖 稍长, 二 者均长 于稃体 (除芒 外), 狭披 针形, 均具 1 脉, 背部 有脊, 脊上 粗糙, 有时 具小凸 尖头; 外桴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常有 紫褐色 斑点, 上部微 粗糙, 两侧略 扁, 边缘 席卷, 向上 变狭, 但无 关节; 基盘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盘毛 白色, 长约 0.5 毫米; 芒 的表面 粗糙, 主芒长 4 一 10 毫米, 侧芒长 1 一 5 毫米, 二者不 
禾本科  231  等长或 等长; 内稃 膜质, 长约 2.1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约 3 毫米。 颖 果长约 5 毫米, 长 圆形, 略扁。 产 德钦、 丽江; 生 于海拔 3600 米 的灌木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模式标 本采自 四 川西部 (前西 康泰宁 )。 我国特 有种。 5. 藏布 三芒草 (西 藏植 物志) Aristida tsangpoensis L. Liou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多年生 草本; 须 根长而 粗壮, 且 坚韧。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常稍 膝曲, 下 部有分 枝, 平滑 无毛, 且 2 — 3 节, 顶节 位于近 中部。 叶鞘 无毛, 鞘 颈有短 柔毛, 鞘口 常有少 许 丝质长 柔毛, 短于 节间, 紧密 包茎或 为分枝 所破; 叶舌 甚短, 仅为一 圈长约 0.5 毫米 的白 色密生 纤毛; 叶片常 内卷, 稀 扁平, 长 3 — 10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展平 ), 叶背面 平滑, 叶 面脉纹 凸起, 脉上 有小硬 槌毛。 圆锥花 序长达 14 厘米, 主轴 无毛, 具 5 — 7 节, 节间 常一侧 扁平, 每节有 1 一 2 分枝; 分 枝下部 者长达 3 厘米, 贴近主 轴或稍 开展, 疏 生小穗 数枚, 有 时可能 再分出 小枝, 无毛; 小 穗柄长 0. 5—5 毫米, 棱上稍 粗糙; 小 穗圆 柱形, 长 7 — 8 毫米, 黄 绿色; 颖稍不 等长, 狭披 针形, 平滑 无毛, 均具 1 脉, 背 部 有脊, 脊上近 平滑, 先 端常有 短芒, 第 一颖长 5 — 6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7 毫米; 外稃 长 7 — 8 毫米, 比 第二颖 略长, 自中 部逐渐 变尖, 且稍 粗糙, 先端呈 柱状, 花后 期稍扭 转, 表面出 现紫色 斑点, 边缘 席卷, 先端有 3 芒; 芒较 纤细, 表面 粗糙, 叉开 或向外 反, 主芒长 9 一 11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盘毛 白色, 长 0.5 — 1 毫米; 内 稃小, 长约 0.5 毫米; 花药 黄色, 3 枚, 长^ 1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600 米江边 灌丛、 路边 岩石石 缝中。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拉萨至 察隅。 模式 标本采 自西藏 朗县。 德钦 标本与 原记载 相比, 小穗 略小。 特别 是颖片 均短于 稃体; 花 药长仅 1 毫米, 值 得 进一步 观察, 与三 刺草也 相似, 但 外稃先 端变细 而呈柱 状且稍 扭转, 侧 芒长而 纤细也 显然 有别。 4. 早熟 禾亚科 Pooideae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秆草质 (不 木质化 ), 不分 枝或少 分枝。 叶鞘 分裂或 闭合; 叶 舌 膜质; 叶片 线形。 花序 为圆锥 花序。 小穗含 1 至多数 小花, 两侧 压扁, 脱节 于颖之 上, 稀 之下; 外稃 有芒或 无芒, 常具 3 — 9 脉, 稀 较少或 更多; 内稃 2 脉 成脊, 稀 1 或 3 脉; 鳞被 2 个, 小, 膜质 透明, 有时 肉质, 急 尖或不 对称的 2 裂; 雄蕊 3 个, 有时少 于 3 个; 柱 头常为 2 个; 子房 无毛或 有毛。 果为 颖果, 淀粉粒 复合或 单纯; 胚为 早熟禾 型 (F+FF), 结构 多变, 无中 胚轴及 盾片尾 (或 称裂片 ), 少数属 中无外 胚叶, 籽苗第 一片 叶叶片 折叠。 约含 300 属 3200 余种, 主要 产温带 及寒冷 地区, 许多种 是优良 牧草。 国产 属种不 详。 云南有 47 属 300 余种。 其中有 1 属 为我国 分布新 记录; 6 个属及 150 余种 为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32  云 南植物 志  分属 检索表 1 (14) 小穗无 柄或几 无柄, 排 成穗状 花序, 稀为穗 形总状 花序。 2 (7) 小穗常 以二至 数枚生 于穗轴 各节, 稀在 穗轴两 端有时 单生。 3 (4) 颖 缺如或 微小, 存在时 多少呈 芒状或 锥状; 小穗 排列较 稀疏, 成熟 后上举 或水平 展开, 外  稃 有长芒 44. 猬草属 Hystrix 4 (3) 颖明显 存在, 短于 或长于 其第一 小花。 5 (6) 小穗含 1 小花, 以 3 枚同生 于穗轴 各节; 侧 生小穗 大都有 短柄, 有柄 小穗与 无柄小 穗的颖 大都呈 针状或 较宽, 但长度 不超过 3 厘米 45. 大麦属 Hordeum  6 (5) 小穗含 2 至数 小花, 常以 1 至 数枚生 于穗轴 各节; 颖 矩圆状 披针形  41. 披 碱草属 Elymus 7 (2) 小穗 常单生 于穗轴 各节。 8 (11) 外桴无 基盘; 颖 果与外 桴互相 分离; 栽培 植物。 9 (10) 颖 锥状, 仅具 1 脉 46. 黑麦属 Secale 10 (9) 颖 卵形, 具 3 至 数脉, 背部明 显有脊 47. 小麦属 Triticum 11 (8) 外稃有 显著的 基盘; 颖果 通常与 外桴相 贴着; 野生 植物。 12 (13) 小穗 脱节于 颖上, 小穗轴 于各小 花之间 折断; 通常 无根茎 43. 鹅 观草属 Roegneria  13 (12) 小穗 脱节于 颖下, 小穗轴 不在小 花之间 断落; 通常有 根茎或 匍匐茎 42. 偃 麦草属 Elytrigia 14 (1) 小 穗明显 有柄, 稀近 无柄, 排成开 展或紧 缩的圆 锥花序 (短 柄草 属为穗 形总状 花序, 黑麦 草属为 扁压的 穗状花 序)。 15 (50) 小穗通 常仅含 1 小花, 稀在 拂子茅 属中有 2 小花; 外桴具 5 脉或 更少。 16 (37) 外 稃质地 大都为 膜质, 常薄 于颖, 成熟 时疏松 包着颖 果或几 不包。 17 (20) 圆锥 花序甚 紧密, 呈圆 柱状短 圆形; 花 柱长, 柱头 细长, 花时伸 出小花 之外。 18 (19)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上; 颖与外 桴的边 缘都不 连合, 外 稃无芒 37. 梯 牧草属 Phleum 19 (18)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下; 颖的 下部彼 此互相 连生; 外 桴的边 缘在下 部互相 连合, 中下 部有芒 35. 看 麦娘属 Alopecurus 20 (17)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缩, 但 不呈柱 圆状。 21 (22) 小穗 无柄, 几呈 圆形,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此等花 序再排 列成圆 锥花序 36* 商草属 Beckmannia 22 (21) 小 穗多少 有柄, 长形, 排列 为开展 或紧缩 的圆锥 花序。 23 (28) 颖不 等长, 短于 小花, 而以第 二颖更 明显, 常仅 达外桴 中部或 稍下。  24 (25) 外 桴顶生 1 直芒 27. 短 颖草属 Brachyelytrum 25 (24) 外稃 无芒或 在顶部 以下有 1 小 尖头。 26 (27) 小 穗轴及 外桴的 基盘显 著具长 髯毛或 长柔毛 28. 异 颖草属 Anisachne 27 (26) 小 穗轴及 外稃的 基盘均 无毛或 有微毛 29. 沟 稃草属 Aulacolepis 28 (23) 颖等 长或几 等长, 等 长于或 长于其 小花, 稀可 稍短。 29 (30)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下; 圆 锥花序 穗状或 塔形; 小穗轴 不延伸 34. 棒 头草属 Polypogon 30 (29)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上。 31 (34) 外稃 基盘有 较长的 柔毛。 
禾本科  233  32 (33) 小穗 轴延伸 至内稃 之后, 常 具丝状 柔毛;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外 桴草质 或膜质 而透明 …… 31. 野 青茅属 Deyeuxia 33 (32) 小穗轴 不延伸 至内稃 之后, 或有时 在内桴 基部有 一微小 的残存 痕迹; 颖 锥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外桴膜 质透明 32. 拂 子茅属 Calamagrostis 34 (31) 外 桴的基 盘无毛 或仅有 微毛。 35 (36) 颖片 先端有 短芒, 芒长 0.2~0.6 (—3) 毫米 33. 剪 棒草属 x Agropogon 36 (35) 颖 片先端 无芒, 急尖 或渐尖 30 . 剪 股颖属 Agro^s 37 (16) 外稃 质地厚 于颖, 至少 在背部 较颖为 坚硬, 成熟后 与内桴 一齐紧 密包着 颖果。 38 (39) 外桴 无芒, 不具 明显的 基盘; 内 外稃均 坚硬, 平滑而 有光泽 6. 粟草属 Milium 39 ( 38) 外桴 有芒, 具有 尖锐或 钝圆的 基盘。  40 (41) 芒易 脱落, 大 都短而 细弱, 基部不 扭转; 外稃 无毛或 有毛, 有光泽 3. 落 芒草属 Oryzopsis 41 (40) 芒 宿存, 稀有时 脱落, 大 都粗壮 而下部 扭转。 42 (43) 外 桴顶端 完整, 无 裂齿, 芒长, 1 一 2 回 膝曲, 或生 柔毛, 下部 扭转, 且与 外桴顶 端成关  节; 基 盘长而 尖锐; 内 桴背部 不外露 L 针茅属 Stipa 43 (42) 外桴 顶部有 裂齿, 芒较 简短, 下 部扭转 或否, 与 外桴顶 端不具 关节, 基 盘较短 而钝; 内桴 背部 在果时 外露, 脊间 有毛。 44 (45) 外稃 2 裂可达 中部, 芒自 裂片间 伸出; 有根茎 1. 三 角草属 IVikeraia 45 (44) 芒自外 桴顶端 伸出。 46 (47) 芒下部 粗壮而 劲直; 外桴披 针形; 基 盘钝圆 4. 直 芒草属 Orthoraphium 47 (46) 芒 下部扭 转而不 劲直; 外稃较 细长呈 线状披 针形; 基 盘多少 尖锐。 48 (49) 小穗 柄纤细 呈毛细 管状, 远 长于其 小穗; 芒全部 具柔毛 5. 细 柄茅属 Ptilagrostis 49 (48) 小穗柄 较粗, 大都 短于其 小穗; 芒下部 无毛或 具微毛 2. 芨 芨草羼 Achnatherum 50(15) 小穗含 2 至 多花, 如为 1 花时则 外桴具 5 条以上 的脉。 51 (56) 小穗含 3 花' 其中 两性小 花只有 1 朵, 位于 2 不孕 小花的 上方, 或因 不孕花 退化而 使小穗 仅含 1 小花; 成 熟花外 桴硬, 无芒。  52 (53) 植 株不具 香味; 小 穗下部 2 不孕花 的外稃 空虚, 退 化为小 鳞片状 而无芒 26. IHJg Phalaris 53 (52) 植株有 香味; 小 穗下部 2 不 孕花的 外稃内 有雄蕊 或否。 54 (55) 圆锥花 序开展 或花后 紧缩; 小穗两 侧压扁 ,棕色 有光泽 24. 茅香厲 Hierochloe 55 (54)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小穗 几为圆 筒形, 黄 色或绿 色而夹 有紫色 " 25. 黄 花茅属 Anthoxanthum 56 (51) 小 穗的两 性小花 1 至 数朵, 且 位于不 孕花的 下方, 稀 可位于 小穗的 中部。 57 (70) 第二颖 大都等 长或长 于第一 小花; 芒如 存在时 大都膝 曲而有 扭转的 芒柱, 通 常位于 外稃的  背 部或由 2 裂齿间 伸出。 58 (59) 小穗含 2 花; 小 穗轴不 延伸, 脱节于 颖之下 23. 绒 毛草属 Holcus 59 (58) 小穗含 1 至 数花; 小穗轴 延伸。 60 (61) 芒 自外稃 2 裂齿间 伸出, 下部 扭转, 芒 不扁平 17. 毛 蕊草属 Duthiea 61 (60) 芒 自外桴 的背部 伸出, 有 时自顶 部稍下 伸出, 有时 无芒。 62 ( 63 ) 外 稃无芒 或于顶 部稍有 1 小 尖头; 圆锥花 序紧縮 呈穗状 21. 落草厲 Koeleria 63 (62) 外 稃显著 有芒, 如无 芒时则 圆锥花 序不为 穗状。 64 (67) 小穗长 度一般 不超过 1 厘米; 子房 无毛。 
234  云南 植物志  65 (66) 外 稃背部 有脊, 先端有 2 裂齿, 芒自 背部的 中部以 下伸出 20. 三 毛草属 Trisetum 66 (65) 外 桴背部 圆形, 先 端截形 或有不 规则的 裂齿, 芒常自 背部的 中部以 上伸出 22. 发草属 Deschampsia 67 (64) 小穗长 度大于 1 厘米; 子 房上部 或全部 有毛。 68 (69) 一年生 草本; 小穗 下垂; 二颖近 等长, 具 7 — 11 脉 19. 燕麦属 Avena 69 (68) 多年生 草本; 小穗 直立或 开展; 二颖不 等大, 具 1 一 7 脉 …… 18. 异 燕麦属 Helictotrichon 70 (57) 第 二颖通 常比第 1 小 花短; 芒如存 在时劲 直而不 扭转, 自外 桴先端 伸出, 有时自 2 裂齿间 或 裂齿的 稍下处 伸出。 71 (74) 小穗无 柄或具 短柄, 排为 穗状花 序或穗 形总状 花序。 72 (73) 小穗 以外桴 背复面 对向穗 轴的扁 平面, 排列 为穗状 花序, 侧生 小穗无 第一颖 9. 黑 麦草属 Lolium 73 (72) 小穗 以侧面 对向穗 轴的扁 平面, 排 列为穗 形总状 花序, 两颖 都存在  40. 短 柄草属 Brachypodium 74 (71) 小穗 具柄, 排列 为圆锥 花序。 . 75 (82) 外稃具 5 脉, 稀具 3 脉; 叶鞘常 不闭合 或有时 闭合。 76 (77) 小穗长 与宽近 相等; 外 稃基部 心形, 水 平排列 10. 凌 风草属 Briza 77 (76) 小 穗的宽 度明显 小于其 长度; 外稃基 部不为 心形, 交 互上伸 排列。 78 (81) 外 桴背部 有脊。 79 (80) 小穗具 短柄, 密集 簇生于 圆锥花 序分枝 的一侧 12. 鸭茅属 Dactylis 80 (79) 小穗 有柄, 排 列为开 展或紧 密的圆 锥花序 11. 早 熟禾属 Poa 81 (78) 小 穗背部 圆形, 5 脉在先 端汇合 8. 羊茅属 Festuca 82 (75) 外桴具 7 至 多脉, 稀具 3 脉; 叶 鞘通常 闭合。 83 (84) 外稃具 3 脉; 小穗含 2 — 3 花; 颖 片小, 长 不逾外 桴之半 13. 沿 沟草属 Catabrosa 84 (83) 外桴具 7 至 多脉; 小穗含 多花。 85 (86) 外 桴先端 2 浅裂, 裂 齿稍下 生芒; 基 盘有毛 16. 裂 稃茅属 Schizachne 86 (85) 外 桴先端 全缘。 87 (90) 外 稃的脉 在先端 汇合。  88 (89) 小 穗柄具 关节而 使小穗 自关节 处整体 脱落; 小穗先 端不孕 花聚集 成球形 或棒状 15. Melica 89 (88) 小 穗柄无 关节;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上, 如先端 不育花 存在时 不聚集 成球形 或棒状  39. 雀麦属 Bromus 90 (87) 外桴 的脉平 行而不 在先端 汇合。 91 (92) 沼生 或水生 草本; 叶鞘 闭合; 内 稃长于 其外稃 14. 甜茅属 Glyceria 92 (91) 陆生 草本; 叶 鞘常不 闭合; 内 稃短于 外桴; 小 穗大型 38. 扇 穗草属 Lktledalea  1 • 针茅属 Stipa Linn. 多年生 草本。 叶片常 纵卷如 针状。 圆 锥花序 狭窄或 开展; 小穗含 1 花, 两性, 脱节 于颖 之上, 其 脱落面 倾斜, 且 遗留一 具髭毛 而锐利 的基盘 附于其 小花的 基部; 颖 近相等 或 第一颖 较长, 膜质, 具 3 — 5 脉, 通常 狭窄, 先端 细而渐 尖或呈 尾状而 透明; 外桴成 熟后 坚硬, 细长圆 柱形, 边 缘紧密 包卷其 内桴, 背部 散生细 毛或毛 沿脉呈 条状, 常具 5 
禾本科  235  脉, 先端 完整, 具 1 宿存 的芒; 芒 1 或 2 回 膝曲, 芒柱 扭转;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背部 有毛或 无毛, 常被 外稃紧 密包裹 而几不 外露。 约 300 种。 分 布全球 温带及 暖温带 地区。 我国约 25 种, 云南 现知有 3 种。 本属 植物抽 穗前可 为牲畜 饲料。 果期 时不宜 放牧, 因其 纤细而 尖锐的 基盘能 刺入牲 畜 口腔及 身体, 使牲 畜受害 (特别 是羊) 甚至 死亡。 分种 检索表 1 (2) 芒 仅具微 毛或稍 粗糙, 不具 柔毛; 颖 片先端 延伸成 丝状, 长 1.7 — 3 厘米 1. 丝 颖针茅 S. capillacea 2 (1) 芒具柔 毛而呈 羽毛状 (但 非全部 )。 3 (4) 叶片 先端黄 褐色, 尖头 干后破 裂而呈 画笔状 细毛; 小穗长 11— 13 毫米 2. 狭 穗针, S. regeliana 4 (3) 叶片先 端不破 裂而成 画笔状 细毛; 小穗长 6 — 9 毫米 3. 座 花针茅 S. subsessiliflora 1. 丝 颖针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4: 7-9 Stipa capillacea Keng (1941)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20 — 65 厘米, 径粗 1.5 — 2 毫米, 具 2 — 3 节, 基 部有时 膝曲。 叶鞘 光滑, 大 都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6 — 2 毫米, 先端 截平, 两侧 下延; 叶 片向上 直升, 内卷成 针状, 秆 生者长 5 — 15 厘米, 分蘖 叶长达 25 厘米, 叶面被 微毛, 叶背 无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14 一 24 厘米; 分 枝向上 直升, 基部者 孪生, 长者长 2 — 3 厘米, 着生 2 — 3 小穗, 短 者小穗 单生; 小 穗淡绿 色或淡 紫色; 颖 细长披 针形, 先端膜 质, 延伸成 丝状, 长 1.7 — 3 厘米, 第 一颖具 3 脉, 第 二颖具 5 脉; 外 稃长约 1 厘米 (基 盘在内 ), 具 5 脉, 顶 端关节 处着生 一圈短 糙毛, 其 下有小 糙毛, 背 部与腹 部各具 1 纵 行贴生 短毛, 但背部 者仅位 于其下 半部, 腹 部者则 位于叠 生之边 缘上; 基盘 尖锐, 长 约 2 毫米, 密生 柔毛; 芒 自稃顶 端节处 伸出, 2 回 膝曲, 扭转, 第一 芒柱长 1 一 2 厘米, 第二 芒柱长 0.6 — 1 厘米, 芒针 细弱而 弯曲, 长达 6 厘米, 芒之 全部具 微毛, 或 仅芒针 具细 刺毛;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具 2 脉, 无脊, 被外稃 紧包; 花药长 4 毫米。 产 中甸、 洱源; 生 于海拔 3300 米的 高山草 地或灌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甘肃、 四川等 省区。 模式 标本采 自四川 乾宁。 2. 狭 穗针茅 (中 国植 物志) Stipa regeliana Hack. (1884);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Stipa purpurascens Hitchc. ( 1930 ) ; Achnatherum purpurascens ( Hitchc. ) Keng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密丛, 高 15 — 70 厘米, 常具 1 一 2 节, 光滑 无毛, 基 部密生 分蘖并 有宿存 叶鞘。 叶 鞘光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长 2. 5 — 4 毫米, 贴生 微毛, 
23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4 等颖 落芒草 OyzopsisaequiglumisDuthieexHook. f. var. aequiglumis,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腹及 背面 ); 4 一 6. 落芒草 O. munroiStapf,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腹 及背面 ); 7 — 9. 丝 颖针茅 Stipa capillacea Keng,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背 及腹面 ); 10-12. 假 冠毛草 Tnkeraia pappiformis (Keng) P. C. Kao et S. L. Lu, 10. 植株, 11. 小穗, 12. 小花 (腹 及背面 )。 (李 楠绘) 
禾本科  237  先端常 2 裂; 叶片 内卷呈 针状, 具 黄褐色 尖头, 干后破 裂成画 笔状, 秆 生者长 3 — 8 厘 米, 分蘖 叶长达 24 厘米, 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紧縮呈 穗状, 长 3 — 12 厘米; 分枝 贴向主 轴, 单生或 孪生; 小穗 紫色或 褐色, 长 11 一 13 毫米; 两颖近 等长, 披 针形, 先 端尖至 渐尖, 中下部 紫色, 向上变 膜质, 具 5 — 7 脉, 侧 脉短而 细弱; 外稃长 7 — 8 毫米, 背部 遍生 细毛, 先端微 2 裂, 具 5 条不 甚明显 的脉; 基盘 尖锐, 长约 1 毫米; 芒长约 1.5 厘 米, 较 粗槌, 1 回 膝曲, 中部以 下扭转 并有羽 状毛, 芒针有 长不及 0.5 毫 米的细 刺毛; 内稃与 外稃几 等长, 具 2 脉, 背 部被短 柔毛。 颖果圆 柱形, 长 5 — 6 毫米。 产 宁蒗、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 3700 米 的高山 草甸。 分布于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 四川等 省区。 中 亚各国 也有。 3. 座 花针茅 (中 国植 物志) 羽 柱针茅 (中 国植 物志〕 Stipa subsessiliflora ( Rupr. ) Roshev. in Fedtsch. (1916); Tsvelev (1968, 1976)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7). Lasiagrostis subsessiliflora Rupr. in Osten-Sacken et Rupr. ( 1869 ) ; Stipa basi- plumosa Munro ex Hook. f. ( 1897); Bor ( 1960, 1970); Ptilagrostis subsessiliflora (Rupr. ) Roshev. in Kom. (1934); Stipa subsessiliflora var. basiplumosa ( Munro ex Hook. f. ) P. C. Kuo et Y. H. Sun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较 纤细, 高 10 — 35 (-45) 厘米, 具 2 — 3 节。 叶鞘 平滑 无毛; 叶舌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叶片 纵卷成 针状, 长 10 — 15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展平 ), 叶背稍 粗糙。 圆锥花 序收缩 (但 不紧密 ), 长 4 一 10 (-14) 厘米; 分枝 较短。 小穗近 无柄, 紫色, 长 6 — 7 毫米; 颖不 等长, 披 针形, 急尖或 渐尖, 具 3 — 5 脉, 深紫 色, 先端 及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8 — 11 毫米, 基部具 3 脉, 第 二颖长 7 — 9 毫米, 具 3 — 5 脉; 外 稃狭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4 一 5. 5 毫米 (包 括基盘 ), 背 部疏生 柔毛; 基盘尖 锐, 长 0.5 — 0.8 毫米, 被 短毛; 芒 2 回 膝曲, 长 10 — 27 毫米, 基部有 关节, 芒 柱稍扭 转, 羽状长 柔毛, 毛 开展, 长 2. 5 — 3. 5 毫米, 芒针 无毛, 稍 粗槌;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具 2 脉。 产 维西, 宁蒗、 中甸; 生 于海拔 2400 — 3400 米的 山坡灌 丛及疏 林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克什 米尔、 巴基 斯坦、 印度 也有。 据 报道, 云南省 有分布 记录, 但中国 科学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标本 室尚无 标本, 描述 根据 Cope 及 《中 国植物 志》。 2. 发 i 草属 Achnatherum Beauv. 多 年丛生 草本。 叶片 内卷稀 扁平。 圆 锥花序 狭窄或 开展。 小穗含 1 小花, 两性,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上; 两颖 近等长 或稍有 长短, 宿存, 膜质 或兼草 质, 先 端尖或 渐尖, 稀 钝圆; 外稃圆 柱形, 较短 于颖, 厚纸质 或果时 变硬, 具钝 或稍尖 锐 而密生 髯毛的 基盘, 先端具 2 微齿; 芒从 微齿间 伸出, 膝曲而 宿存, 稀劲直 而易脱 落; 内稃具 2 脉, 无脊, 脉间 被毛, 成 熟后背 部多少 外露; 花 药先端 具毫毛 或否。 
238  云南 植物志  约 20 种。 广布于 北半球 温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我国约 13 种, 云南 现知有 4 种。 此 外, 笈芨草 Achnatherumsplendens (Trin.) Nevski (1937) 西藏 东南部 (察隅 ) 及四川 西部 (邓河 ) 均有, 云 南省西 北部^ • 可能有 分布。 本属 多数种 类可作 牧草。 有 2 种 有毒, 牲畜 误食, 轻则 致疾, 重则 死亡。 分种 检索表 (一) 1 (2) 第一 颖明显 短于第 二颖; 芒 直立或 稍弯, 易脱落 芨茇草 A. splendens 2 (1) 第一 颖与第 二颖近 等长; 芒 宿存, 下部 扭转。 3 (6) 叶 舌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4 (5) 秆生叶 叶舌与 基生叶 (即分 蘖叶) 叶舌 同为披 针形, 长 1 一 4 毫米; 小穗长 7 — 9 毫米; 外桴 长 6 — 7 毫米, 上部 无毛, 下部被 短柔毛 1. 细叶 芨芨草 A. chingii 5 (4) 秆生叶 叶舌与 基生叶 叶舌不 同形, 秆生叶 叶舌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分蘖 叶叶舌 平截, 长约 0.5 毫米; 小穗长 9 一 14 毫米; 外稃长 7. 5 — 9 毫米, 背中 部以下 密生长 柔毛, 上部疏 生短柔 毛 2. 藏 芨芨草 A. duthiei 6 (3) 叶舌 平截, 上缘有 裂齿。 7 (8) 花序 开展, 分枝常 平展; 基盘 较钝, 长约 0.5 毫米 3. 展穗 芨芨草 'A. extremiorientale 8 (7) 花序稍 紧缩, 分枝 直立或 斜升; 基盘较 尖锐, 长约 1 毫米 …… 4. 光颖 芨芨草 A. sibiricum 「 分种 检索表 (二) - 1 (2) 第一 颖明显 短于第 二颖; 芒 直立或 稍弯, 易脱落 芨芨草 A. splendens 2 (1) 两颖近 相等; 芒下部 扭转, 宿存。 3 (8) 花药 先端有 毫毛;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4 (5)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分 枝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 穗长达 14 毫米 … 2. 藏 芨芨草 A. duthiei 5 (4)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分 枝下部 裸露; 小 穗长约 8 — 10 毫米。 6 (7) 叶片 扁平, 宽 4 一 11 毫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分枝 在中后 期水平 展开; 基盘 较钝, 长约 0.5 毫米 3. 展穗 贫哀草 A. extremiorientale 7 (6) 叶片 狭窄, 宽约 3 毫米; 圆锥 花序较 疏松, 分 枝斜向 上升; 基盘 尖锐, 长约 1 毫米 4. 光颖 哀发草 A. sibiricum 8 (3) 花药 先端无 毫毛; 叶片纵 卷而成 细线形 1. 细叶 芨芨草 A. chingii 1. 细叶 芨芨草 (秦 岭植 物志) Achnatherum chingii (Hitchc. ) P. C. Kuo et al. (1976) * . Stipa chingii Hitchc. ( 1930); Achnatherum chingii ( Hitchc. ) Keng ( 1957, 1959)*, comb, illegit. ; 图鉴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la. 细叶 芨芨草 (原 变种) 图版 55: 1—3 var. chingii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65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2 — 3 节, 平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多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长 1 一 4 毫米, 
禾本科  239  图版 55 1— 3. 细叶 芨芨草 Achnatherumchingii (Hitchc. ) P. C. Kao, 1 . 植株 及花序 •, 2. 小穗, 3. 小花 (去芒 ); 4— 6. 展德 芨芨草 A. extremiorientale (Hara) P. C. Kao, 4. 花序, 5. 小穗 (去芒 ), 6. 小花; 7— 10. 栗草 Milium effusum Linn. , 7. 植株, 8. 花序, 9. 小穆, 10. 小花; 11—13. 直芒草 prthoraphium roylei Nees, II. 小德, 12. 小花, 13. 外 稃先端 (放大 ); 14— 16. 双叉 细柄茅 PtilagrostisdichotomaKengexTsvelev, 14. 花序, 15. 小 穗, 16. 小花 fr 股 ifif (去芒 )。 (李 楠绘) 
240  云 南植物 志  先端 钝圆或 浅裂; 叶 片纵卷 而呈细 线形, 质地 稍软, 稍 粗糙, 秆 生者长 3 — 8 厘米, 分 蘖 叶长达 30 厘米。 圆 锥花序 狭窄、 稀疏, 长 6 — 21 厘米; 分枝细 而直, 贴向主 轴或稍 斜升, 单生或 孪生, 下部 裸露, 上部疏 生数个 小穗; 小穗草 绿色, 长 7 — 9 毫米; 颖膜 质, 几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外稃长 6 — 7 毫米, 上部 无毛, 下 部被短 柔毛, 具 明显的 5 脉, 边脉不 在先端 汇合, 先端 2 裂; 基 盘长约 1 毫米, 密生短 刺毛;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长 10 — 15 毫米, 1 回 膝曲, 芒柱扭 转且生 短毛, 芒针 无毛;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具 2 脉, 脉 间有短 柔毛, 无脊; 花 药长约 2 毫米, 先端 无毛。 颖果 长圆' 柱形, 长约 4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3400 — 4000 米灌丛 草甸、 林缘或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青 海、 四川、 甘肃、 山西、 陕西等 省区。 模式标 本采自 甘肃夏 河县。 lb. 林阴 笈芨草 (高原 生物学 集刊) (变种 ) var. laxum S. L. Lu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本变 种与原 变种很 相近, 但秆生 叶明显 缩短, 长 1 一 2 厘米。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宽 7 — 10 厘米, 分枝 常水平 展开; 小穗长 11 一 12 毫米; 外 桴长约 7 毫 米, 基 盘长约 0.5 毫米; 芒长 14 一 18 毫米; 花药长 3. 8 — 4. 5 毫米, 先端具 毫毛。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900 — 3600 米 的山坡 草丛或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陕西。 模式标 本采自 川西色 达县。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 藏 芨芨草 (中 国植 物志) Achnatherumduthiei (Hook. f. ) P. C. Kuo et S. L. Lu (1987)*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四川 植物志 (1988)*. Stipa duthiei Hook. f. (1897).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平滑 无毛, 高 50 — 108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3 节, 基 部有宿 存枯萎 叶鞘。 叶鞘 粗糙, 短于 节间; 秆生叶 叶舌长 圆形, 长 3 毫米, 先端 有 裂齿, 分蘖 叶叶舌 平截, 长约 0.5 毫米; 叶片 纵卷或 扁平, 长约 9 一 16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平滑 无毛。 圆锥 花序稍 开展, 长 20 — 25 厘米, 宽约 4 厘米; 分 枝常孪 生,, 直 立或 稍弯, 贴向 主轴或 斜升, 长 3 — 10 厘米; 小穗长 9 一 14 毫米, 淡黄 白色, 近 基部紫 褐色; 颖片近 等长, 膜质, 狭披 针形, 具 3 — 5 脉, 上部微 粗糙; 外稃长 7. 5 — 9 毫米, 背在中 部以下 密生长 柔毛, 以上 疏生短 柔毛, 先端 2 裂, 具 5 脉, 中间 3 脉在 先端汇 合, 向 上延伸 成芒, 边脉 延伸于 2 裂 齿内; 基盘 尖锐, 长约 1 毫米, 密生 髯毛; 芒自裂 齿间 伸出, 长 14 一 25 毫米, 稍 粗槌, 1 回 膝曲, 芒柱 扭转, 被小 柔毛; 内稃长 6 — 7 毫 米, 具 2 脉, 基部被 柔毛; 花药 先端有 毫毛。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4100 — 4300 米的山 坡草甸 或针叶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印 度、 尼泊尔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展穗 芨芨草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图版 55: 4-6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P. C. Kuo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Stipa extrem ioriental is Hara (1939); Achnatherum ext rem iorien ta le (Hara) Keng (1959)*, comb, illegit. ; Stipa sibirica (Linn.) Lam. var. effusa Maxim. (1859); Achnatherum effusum (Maxim. ) Y. L. Chang (1959) * , comb, illegit. 
禾本科  241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而粗的 根茎。 秆 直立, 常少数 丛生, 高 70 — 150 厘米, 径粗 3 — 5 毫米, 具 3 — 4 节, 光滑 无毛, 基 部常具 芽鳞。 叶鞘较 疏松, 平滑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长约 1 毫米, 上缘 截平, 常具 裂齿; 叶片 扁平, 有 时边缘 内卷, 长 20 — 50 厘米, 宽 4 一 11 毫米, 边缘及 叶面稍 粗糙,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20 — 40 厘米, 中下部 每节具 3 — 6 个 分枝; 分枝 细长,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上 部疏生 小穗; 小穗长 7 — 10 毫米, 草 绿色或 果时带 紫色; 颖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3 脉, 几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外稃长 6 — 8 毫米, 具 3 脉, 脉 于先端 汇合, 先端具 2 微齿, 背部密 被白色 柔毛; 基盘短 而钝, 长约 0.5 毫米, 密生短 柔毛; 芒长 1.5 — 2 厘米, 1 回 膝曲, 芒柱 扭转, 具细小 刺毛; 内稃具 2 脉, 脉间 被毛, 背部 圆形, 无脊; 花 药长约 5 毫米, 先 端有毫 毛。 产 永胜、 德钦、 东川; 生 于海拔 2300 — 3500 米 的山坡 灌丛或 林缘。 分布于 西獰、 四川、 甘肃, 陕西、 山西、 宁夏、 河北、 内蒙古 及东北 诸省。 朝鲜、 俄罗斯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 光颖 芨芨草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Achnatherum sibiricum (Linn.) B. S. Sunet J. Qian, comb, no v. Avena sibirica Linn. Sp. PI. 79. 1753; Stipa sibirica (Linn.) Lam. (1791); Achnatherum sibiricum (Linn. ) Keng (1959)* , comb, illegit. ;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少数 丛生, 平滑 无毛, 高 60 — 150 厘米, 具 3 — 4 节, 基部 具 芽鳞。 叶鞘 疏松, 光滑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上缘 平截, 长 0.5 — 2 毫米; 叶 片质地 较硬, 长 20 — 60 厘米, 宽 3 — 7 毫米, 扁平 或边缘 内卷,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 平滑。 圆锥 花序较 紧缩, 长 10 — 40 (-6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中下部 每节具 2 — 6 个 分枝; 分 枝直立 或斜向 上升, 长达 11.5 厘米; 小 穗草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8 — 10 毫米; 颖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几 等长或 第二颖 稍短, 具 3 脉, 脉纹 上具短 刺毛; 外稃长 6 — 7 毫米, 先端具 2 微齿, 背 部密生 柔毛, 具 3 脉, 脉 于先端 汇合; 基 盘尖, 长约 1 毫 米, 密生 髯毛; 芒长 13 — 25 毫米, 1 回或不 明显的 2 回 膝曲, 芒 柱扭转 且被细 微毛; 内桴具 2 脉, 脉间被 柔毛, 背部 圆形, 无脊; 花 药长约 4 毫米, 先端有 毫毛。 产 维西; 生 于海拔 1800 米 的河漫 滩上。 分布于 东北、 华北、 西北及 西藏等 省区。 阿 富汗、 克什 米尔、 印度西 北部、 尼 泊尔、 俄 罗斯、 朝鲜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落 芒草属 Oryzopsis Michaux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有时 狭窄。 小 穗多少 有点背 腹 压扁, 含 1 两性 小花; 小 穗轴不 延伸, 脱 节于颖 之上; 两颖几 等长, 与 小花等 长或稍 长, 宿存, 草质或 膜质, 第 一颖具 5 脉, 第 二颖具 3 — 5 脉; 外 稃质地 变硬, 有 微毛或 无毛, 常发 亮而有 光泽, 基 盘短小 而钝, 先 端有细 弱而不 扭转大 都早落 的芒; 内 桴与外 稃 等长, 为外 稃边缘 所包。 约 30 (-50) 种。 分布 北半球 温带与 亚热带 及热带 山区、 南美及 南非, 1 种 产非洲 
242  云 南植物 志  热带 山区。 我国约 15 种, 云南有 6 种 以上。 本属 有的种 为优良 牧草, 种子 可作精 饲料。 分种 检索表 1 (6) 圆锥 花序狭 窄常呈 线形。 2 (3) 颖倒 卵状椭 圆形, 先端钝 圆形; 外桴 全体光 滑无毛 5. 钝颖 落芒草 O. obtusa 3 (2)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外稃 被毛。 4 (5) 基盘被 短毛; 叶舌 甚短或 近缺如 1. 尖颖 落芒草 O. acuta 5 (4) 基 盘光滑 无毛; 叶舌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3. 细弱 落芒草 O. gracilis 6 (1) ®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7 (8) 圆 锥花序 中下部 每节通 常只具 2 个分枝 4. 落芒草 O. munroi 8 (7) 圆锥花 序中下 部每节 通常具 2 — 6 个 分枝。 9 (10) 颖片卵 圆形, 长 3. 5 — 4. 5 毫米; 外秤卵 圆形, 长 2. 5 — 3. 5 毫米; 花 药长约 1 毫米 6. 藏 落芒草 O. tibetica 10 (9) 颖片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花药长 2. 5 — 4 毫米 2. ,颖 g 芒草 O. aequiglumis 1. 尖颖 落芒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Oryzopsis acuta (L. Liou ex Z. L. Wu) L. Liou (1994). Oryzopsis henryi var. acuta L. Liou ex Z. L. Wu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常 直立或 基部稍 膝曲, 高 40 — 9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3 — 4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仅 口部被 短毛, 其余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甚短; 叶片扁 平, 先端长 渐尖, 长达 30 厘米, 宽达 7 毫米,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 背光滑 无毛。 圆锥 花序较 狭窄, 长 10 — 18 厘米, 每节具 3 枚 以上的 分枝; 分 枝直立 或倾斜 上升, 纤细, 稍 粗糙。 小 穗大, 长 5 — 6 毫米, 草绿 色或草 黄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4. 5 毫米; 颖 透明 膜质, 几 相等, 先端 渐尖, 微 粗糙, 具 3 条 明显凸 起的绿 色脉, 直达 先端, 脉间无 小横 脉或有 少数不 明显的 横脉; 外桴近 革质, 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具 3 — 5 脉, 被贴 生 短毛, 先端 完整; 基盘 短且被 短毛; 芒自外 稃先端 伸出, 细弱, 直 立或稍 扭曲, 粗 糙, 长 15 — 20 毫米, 易 脱落; 花药长 1.5 — 2 毫米, 顶 端微被 毫毛。 产 维西; 生 于海拔 2500 米的潮 湿处。 模 式标本 采自维 西县澜 沧江边 大桥。 2. 等颖 落芒草 (中 国植 物志) Oryzopsis aequiglumis Duthie ex Hook. f. (1897); Bor ( 1960 ); 中国 植物志 (1987"; 西藏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Oryzopsis aequiglumis Duthie (1883), nom. nud. ; Piptatherum aequiglume (Duthie ex Hook. f. ) Roshev. (1951) ; P. sinense Mez (1921 ) ; Oryzopsis multiradiata (Hack. ) Hand. -Mazz. (1936). 2a. 等颖 落芒草 (原 变种) 图版 54: 1-3 var. aequiglumis 
禾本科  243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粗壮, 高 56 — 125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具 3 —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粗糙,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纸 质或 膜质, 卵 形至披 针形, 先 端尖, 平截或 齿裂, 长 2 — 5 (— 7) 毫米; 叶片 扁平, 两 面 无毛, 粗槌, 先端 渐尖,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4 一 26 厘米, 宽 5 — 15 厘米, 中 下部每 节常具 3 — 6 分枝; 分枝 粗糙, 上升或 开展, 长 达 10 厘米, 中部以 上着生 小穗; 小穗柄 粗糙; 小 穗狭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灰 绿色或 带 紫色; 颖片 草质, 等 长或近 等长, 长 5 — 7 毫米, 仅 先端被 微毛或 粗糙, 边缘 有时膜 质, 具 5 或 7 脉, 侧 脉不达 先端即 与中脉 汇合; 外桴 革质, 披 针形, 与颖 等长或 稍短, 黄 褐色, 背部 被贴生 柔毛, 果 时变栗 色或黑 褐色, 有 光泽; 基盘 钝圆, 无毛; 芒 自顶端 伸出, 直立, 细弱, 长 4 一 12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具 3 脉, 背部常 无毛; 花药黄 色, 长 2. 5 — 4 毫米。 产 东川、 丽江、 中甸、 德钦、 剑川、 宾川、 禄劝、 永德 和嵩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900 — 3500 米的 路旁、 溪边、 草 坡或岩 石间。 分布于 四川、 西藏等 省区。 阿 富汗、 印 度北部 及锡金 也有。 2b. 长舌 落芒草 (变种 ) var. ligulata P. C. Kuo et Z. L. Wu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叶 舌长, 披 针形, 长 8 — 13 毫米; 小穗 较小, 长约 5 毫米; 外 桴长约 4 毫米。 产 丽江、 鹤庆; 生 于海拔 1870 — 2800 米 的江边 岩石旁 的潮湿 地及草 丛中。 模式标 本采 自丽江 至鹤庆 途中。 3. 细弱 落芒草 (拟) Oryzopsis gracilis (Mez) Pilger (1939); Bor (1960, 1970, 1978);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4). Piptatherum gracile Mez (1921).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纤细, 高 10 — 6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3 — 4 节, 光滑无 毛, 基部有 分枝。 叶鞘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端 截平; 叶片扁 平, 或 卷折, 长 6 — 20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叶 面疏生 柔毛, 叶背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6 — 20 厘米, 通常 紧缩, 主轴 无毛; 分枝 直立或 上举, 最长者 约为花 序长的 1/3; 小穗 披 针形, 长 4.5 — 7 毫米; 颖均 无毛, 较小花 稍长, 先 端长渐 尖或呈 喙状, 具 5 脉 (腹 面较明 显); 外 稃狭披 针形, 长 4 一 5. 5 毫米, 背 部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其毛 自下向 上逐渐 增长, 上部 者长达 0.5-0.6 毫米, 稃体 先端常 具膜质 微小而 先端钝 圆的小 裂片; 基盘 甚短, 光滑 无毛; 芒亚 顶生, 细弱, 直立, 长 4 一 6 毫米, 明显 伸出于 颖外, 易 脱落或 短期 宿存; 花药长 1.7 — 2. 5 毫米, 先端有 毫毛。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500 米 山谷草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尼 泊尔、 克什 米尔也 有。 4. 落芒草 (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54: 4-6 Oryzopsis munroi Stapf in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中国 植物志 ( 1987)'; 西藏 植物志 ( 1987 广; 四川 植物志 
244  云南 植物志  (1988)*. Pitatherum munroi (Stapf ) Mez in Fedde (1921). 多年生 草本。 杆 直立, 疏丛, 高 30 — 96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长 1 一 5 毫米; 叶片 扁平, 直立, 无毛或 叶面疏 生 短毛, 微 粗糙, 长 5 — 28 厘米, 宽 2 — 6 毫米, 顶生 者长仅 3 厘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9 一 23 厘米, 每节 常着生 2 个 分枝, 稀具 3 或 4 分枝; 分枝 细弱, 开展, 主枝 长 4 一 10 厘米, 上部 1/3 处着生 小穗, 其余 裸露; 小穗 卵状披 针形, 灰绿 色或先 端及边 缘带 紫色; 颖片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草质, 长 5 — 7 毫米, 先端 渐尖呈 喙状, 微 粗糙, 具 3 — 7 脉, 侧脉 不达于 先端, 脉间 常有小 横脉; 外稃披 针形, 革质, 褐色, 被 平贴短 柔毛, 长 4 一 5 毫米, 果时黑 褐色, 且 背部变 无毛; 基盘 无毛; 芒自稃 体顶端 伸出, 长 3 — 8 毫米, 细弱,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2 — 2. 5 毫米, 顶部有 毫毛。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2300 — 3700 米 的山坡 草丛, 路旁及 田边。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青海、 甘肃、 新疆。 阿 富汗、 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 北部、 尼泊 尔 也有。 5. 钝颖 落芒草 (种 子植物 名录) Oryzopsis obtusa Stapf (1895) ; Rendle (1904);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多年生 草本, 有粗 而短的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达 1 米, 径约 2 毫米, 具 3 — 4 节, 花 序以下 粗糙。 叶鞘 无毛; 叶舌 膜质, 质 较硬,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钝圆或 截平, 常 齿裂; 叶片质 较硬, 直立, 扁平 或有时 内卷, 先 端长渐 尖而呈 针状, 无 毛或分 蘖叶叶 面被 短毛, 长 10 — 25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圆 锥花序 狭窄呈 线形, 劲直, 长 15 — 25 厘 米; 分 枝向上 直伸, 常贴近 主轴, 孪生, 基部 每枝具 2 — 6 个 小穗; 小穗 草绿色 或桔黄 色, 小穗柄 粗糙; 颖 宿存, 近 相等或 第一颖 稍短, 草质, 倒 卵状椭 圆形, 先端钝 圆且稍 膜质,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5 — 4 毫米, 具 5 — 7 脉, 脉 间具小 横脉; 外桴质 坚硬, 椭圆 形, 褐 色或棕 黑色, 无毛, 有 光泽, 长 4 一 5 毫米, 具 5 脉, 侧 脉未达 先端时 汇合; 基 盘 光滑; 芒 自顶端 伸出, 长 10 — 17 毫米, 细弱, 易 脱落; 花 药长约 2.5 毫米, 顶部无 毫毛。 产滇东 北部; 生 于海拔 650 — 1900 米 山坡道 旁阴湿 处或疏 林下。 分布于 陕西、 湖 北、 湖南、 四川、 贵州、 广东、 台湾 等省。 6. 藏 落芒草 (秦 岭植 物志) Oryzopsis tibetica (Roshev. ) P. C. Kuo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78)*; 中 国植物 志 (1978)'; 四川 植物志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iptatherum tibeticum Roshev. (1949).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秆少数 丛生, 直立, 高 30 — 110 厘米, 径粗 1 一 3 毫米, 具 3 —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疏松; 叶舌 膜质, 卵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先端钝 或 渐尖, 长 3 — 12 毫米; 叶片常 直立, 扁 平或稍 内卷, 长 5 — 30 厘米, 宽 2 — 7 毫米, 无毛, 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每节具 3 — 5 个 分枝; 分枝纤 细, 粗糙, 长达 10 厘米, 花期时 常自中 轴水平 展开; 小穗 卵形, 黄 绿色, 有时 先端带 
禾本科  245  紫色; 两颖近 等长, 草质, 长 3. 5 — 4. 5 毫米, 卵 圆形, 先端 渐尖, 无毛或 先端被 短毛, 具 5 — 7 脉, 侧 脉不达 先端即 汇合; 外稃卵 圆形, 褐色, 长 2. 5 — 3. 5 毫米, 具 五脉, 被 平贴 柔毛或 无毛, 果 时变黑 褐色; 基盘 无毛; 芒 细弱, 粗糙, 长 5 — 7 毫米, 易 脱落; 内稃 扁平, 边缘 为外桴 所包, 具 2 脉; 花 药长约 1 毫米, 顶端有 毫毛。 颖果 卵形, 长约 2 毫米。 产 德铁; 生 于海拔 3400 米 的山坡 灌丛。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四川、 陕西、 甘肃等 省区。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 直 芒草属 Orthoraphium Nees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圆 锥花序 狭窄, 直立。 小穗含 1 小花, 背腹 压扁,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颖披 针形, 草质, 具 5 — 9 脉, 脉间有 时具小 横脉; 外桴 革质, 背 部具 短毛, 先端 有数至 10 余 枚倒生 刚毛, 刚 毛初时 白色, 后呈 褐色, 边 缘果时 也不相 互 搭盖; 芒自 外稃顶 端或其 2 微齿间 伸出, 劲直, 基部与 桴体连 接处延 续而无 关节, 基 盘短 而钝, 具 短毛; 内稃与 外稃同 质但常 稍短, 具 2 脉; 鳞被 2; 雄蕊 3。 本属约 3 种, 东亚 分布。 我国 2 种, 云南产 1 种。 1. 直芒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5: 11-13 Orthoraphium roylei Nees (184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Stipa orthoraphium ( Nees) Steud. (1854); Stipa roylei (Nees) Mez in Fedde (1931).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2 — 4 节, 平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除基 部者外 均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近 截形, 无毛; 叶片细 线形,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 脉上稍 粗糙, 常 内卷呈 针状, 长 15 — 30 毫米, 宽 1 一 2 (-3) 毫米 (展平 )。 圆 锥花序 狭窄, 呈 线状, 长 10 — 20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分枝 直立, 常贴近 主轴, 单生, 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基部 者长达 8 厘 米; 小 穗柄稍 粗壮, 无毛, 侧生 者短, 长 2 — 3 毫米, 顶生 者长达 1.6 厘米; 小 穗长圆 状披 针形, 长 11 一 12 毫米; 颖不 等长, 膜质, 具 3 — 5 脉, 平滑 无毛, 第 一颖长 7 — 8 毫米, 第 二颖长 10 — 12 毫米; 外桴长 10 — 11 毫米 (基 盘在内 ), 背 在中下 部疏生 细毛, 先 端渐狭 成芒, 芒基部 稍下有 1 至数枚 倒向硬 刚毛, 基盘长 1 毫米, 两 侧密生 柔毛; 芒 长 13 — 15 毫米, 劲直, 粗糙, 基部 常有向 上的硬 刺毛, 内稃 稍短于 外桴, 背部稍 裸露。 产 泸水、 大理、 大姚、 景东、 永德; 海拔 2700 — 3500 米的 山坡灌 丛及疏 林下。 分 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克什 米尔、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缅 甸北部 也有。 5. 细 柄茅属 Ptilagrostis Griseb.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紧密 丛生。 叶片常 内卷呈 针状。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縮; 分枝 及 小穗常 纤细, 无毛。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含 1 两性 小花; 颖 膜质, 几 等长, 中 下部常 呈 紫色, 边缘常 白色而 透明, 具 3 — 5 脉; 外稃 纸质, 先端有 2 微齿, 至少 中下部 被毛; 
246  云南 植物志  基盘短 而钝, 至少两 侧有短 柔毛; 芒自桴 体先端 裂片间 伸出, 遍生 柔毛, 常一或 二回膝 曲, 芒柱 扭转。 鳞被 3 枚。 雄蕊 3 枚, 花药顶 部常有 毫毛。 本属共 9 种, 8 种分布 于亚洲 非热带 地区, 1 种产于 北美。 我国约 5 种, 云南产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圆 锥花序 紧缩, 分枝 简短, 长不过 1.5 厘米, 几 乎直立 1. 太白 细柄茅 P. concinna 2 (1)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分枝长 大都在 1.5 厘米 以上, 斜伸 或向外 展开。 3 (4) 花序分 枝通常 孪生; 外桴长 5 — 6 毫米; 花 药先端 无毫毛 3. 细柄茅 P. mongholica 4 (3) 花序分 枝通常 单生; 外稃长 4 一 5 毫米; 花 药先端 有毫毛 …… 2. 双叉 细柄茅 P. dichotoma 1. 太白 细柄茅 (秦 岭植 物志) Ptilagrostis concinna (Hook. f. ) Roshev. (1934); Tsvelev (1968, 1976); 秦 岭植物 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Stipa concinna Hook. f. (1897); Bor (1960, 1970). 多年生 草本。 杆 直立, 密丛, 高 10 — 3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常具 2 节, 不 分枝, 基部 有宿存 叶鞘。 叶 鞘平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三 角形, 先端 钝圆, 长 1 一 2 毫米, 两 侧边缘 下延; 叶片 内卷呈 针状, 秆 生者长 1 一 2 厘米, 宽达 1 毫米 (展 平), 分 蘖叶则 较长, 两面 无毛, 叶面 脉上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但并不 紧密, 长 2 — 5 厘米, 中 部径约 1 厘米, 基 部有鞘 状膜质 苞片, 每节 常着生 2 个 分枝; 分枝 简短, 长 0.5 — 1.5 厘米, 无毛, 稍 粗壮, 直 立或稍 斜伸, 每枝具 1 一 3 枚 小穗; 小穗柄 粗壮, 长 5 — 9 毫米, 无毛。 小穗带 紫色, 长 圆形, 长 6 — 7 毫米, 无毛; 颖近 等长, 膜质, 先 端 急尖, 第一颖 1 一 3 脉, 第二颖 3 — 5 脉, 侧脉 常不甚 明显, 除 边缘之 外均呈 紫色; 外 稃狭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基 盘在内 ), 仅 在下部 有疏长 柔毛, 先端 2 浅裂, 裂齿膜 质, 长约 0.5 毫米; 基 盘钝, 长约 0.5 毫米, 两 侧有短 柔毛; 芒长 9 一 13 毫米, 羽毛 状, 通常 1 回 膝曲, 被毛长 0.8 — 1.2 毫米; 花药长 1.5 毫米, 先端有 毫毛。 产 巧家、 洱源; 海拔 3600 — 3700 米的 山坡灌 丛中。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新疆、 甘 肃、 青海、 陕西。 克什 米尔、 喜马拉 雅山区 各国、 中亚 及俄罗 斯南部 也有。 2. 双叉 细柄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5: 14—16 Ptilagrostis dichotoma Keng ex Tsvelev (1968) ;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 ; 中 国植物 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Ptilagrostis dichotoma Keng ( 1959) * ,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密丛, 高 15 — 50 厘米, 1 一 2 节, 光滑 无毛, 常不 分枝, 基 部 有宿存 叶鞘。 叶鞘 无毛, 微 粗糙;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先端 钝圆, 长 2 — 3 毫米, 两 侧边缘 下延; 叶片 内卷呈 针状, 秆 生者长 1.5 — 5 厘米, 宽 0.8 毫米 (展平 ), 分 蘖叶长 可达 20 厘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5 — 1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分枝细 弱而呈 丝状, 通常 单生,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4 厘米, 腋间 有枕状 物体, 下部 裸露, 上部呈 1 一 3 回二 叉状分 
禾本科  247  枝, 枝 端着生 小穗; 小穗柄 纤细, 长 5 — 15 毫米, 微 粗糙, 腋 间有枕 状物。 小穗 灰褐色 或带 紫色, 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无毛; 颖片近 等长, 膜质, 具 3 脉, 侧 脉常不 明显, 边 缘及先 端白色 透明, 下 部常带 紫色; 外稃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中下部 被疏长 柔毛; 基盘 钝圆, 长约 0.5 毫米, 两 侧有短 柔毛; 芒自外 稃顶端 裂齿间 伸出, 长 12 — 15 毫米, 羽 毛状, 中下部 扭转, 被 毛长达 2.5 毫米, 中上 部被毛 较短, 长约 1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背 部也被 柔毛; 花药长 1.5 毫米, 顶端具 毫毛。 颖果圆 柱状, 褐色。 产 德钦、 宁蒗、 剑川; 生 于海拔 3900 — 41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3. 细柄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tilagrostis mongholica (Turcz. ex Trin. ) Griseb. (18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Tsvelev (1976', 1983);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Stipa mongholica Turcz. ex Trin. (1838); Bor (1960, 1970); Cope (1982); Lasia- grostis mongholica (Turcz. ex Trin. ) Trin. et Rupr. (1842) ; Achnatherum mongholicum (Turcz. ex Trin. ) Ohwi (1941).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密丛, 高 15 — 6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 鞘紧密 包茎, 平滑 无毛,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无毛, 长 2 — 3 毫米, 先端 钝圆; 叶 片质地 稍硬, 内卷如 针状, 两面 无毛, 但 叶面沿 脉上稍 粗糙, 秆 生叶长 2 — 4 厘米, 宽约 1 毫 米 (展平 ), 分蘖 叶长达 22 厘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0 — 15 厘米, 基部 1 一 2 节 常有 苞片; 分 枝细, 丝状, 通常 孪生, 疏展, 无毛, 基部常 膨胀; 小穗柄 丝状, 长 0.8 — 1.8 厘米, 无毛; 小 穗长椭 圆形, 长 5 — 6. 5 毫米, 光滑 无毛; 颖片近 等长, 膜 质, 无毛, 中下部 带紫色 ,椭 圆形, 先端急 尖至亚 急尖, 第 一颖具 3 脉, 第 二颖具 5 脉, 边缘 及顶部 色淡; 外 桴狭椭 圆形, 长 5 — 5. 5 毫米 (基 盘在内 ), 下部 及顶部 密被疏 长 柔毛, 中部被 毛较稀 疏或几 无毛, 先端有 2 小齿, 齿长 0.5~0.8 毫米, 膜质; 基盘 钝, 长约 0.5 毫米; 芒长 1.5 — 1.9 厘米, 多 曲折, 但常 呈不甚 明显的 2 回 膝曲, 下部 扭转, 基部无 关节, 宿存, 全 体均被 0.8 — 1.6 毫 米的长 柔毛; 花 药长约 2 毫米, 先端 无 毫毛。 产 德钦; 海拔 4230 米的山 坡上。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内 蒙古、 东北 (长白 山)、 河 北、 山西、 甘肃、 新疆、 青海、 陕西。 克什 米尔、 喜马拉 雅山区 各国、 亚 洲北部 及中亚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6. 粟草属 Milium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线形, 扁平, 质地 较薄; 叶舌 膜质。 圆 锥花序 顶生, 疏 松, 开展。 小穗 同形, 含 1 两性 小花, 稍背腹 压扁, 小穗 轴稍稍 延伸, 脱节于 颖上; 颖 宿存, 膜质, 近 等长, 具 3 脉; 外桴椭 圆形, 比颖稍 短或几 等长, 光滑 无毛, 革质, 先 端 急尖, 果时坚 硬而有 光泽, 具 5 脉, 但不 明显, 无芒; 基盘短 而钝, 无毛; 内 稃与外 稃同质 同长; 鳞被 2; 雄蕊 3; 柱头 2。 谷粒具 小型胚 及线形 种脐。 
• 248 • 云南 植物志  2 种, 分布 北半球 温带。 我国有 1 种。 1. 粟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5: 7-10 Milium effusum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有横走 根茎。 秆高 0.5 — 1 (-1.8) 米, 平滑 无毛, 常 直立, 基部有 分枝。 叶鞘 松弛,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膜质 透明, 长 2 — 4 毫米, 先 端钝, 常 破裂,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4一10 (-15) 毫米, 两面无 毛或下 部常有 稀疏短 柔毛。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疏松, 开展, 长达 20 厘米; 分 枝 细弱, 下部 裸露, 常数枚 簇生, 长达 6 厘米, 常 曲折, 疏展 或向外 反折。 小穗 灰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长 3 — 4 毫米; 颖 片卵形 或近椭 圆形, 膜质 而边缘 透明; 外 稃比颖 略短或 等长, 椭 圆形, 革质, 果时 坚硬, 光亮; 内 桴与外 稃同质 同长, 边缘 为外桴 所包, 花药 长约 2 毫米; 鳞 被卵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产 剑川老 君山; 海拔 3000 米山 沟边。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草质 柔软, 家畜 喜食, 谷 粒可养 小鸟。 7. 三 角草属 Trikeraia Bor 多年生 草本, 具粗 壮而有 芽鳞的 根茎。 秆较 粗壮, 直立。 叶片常 内卷。 圆锥 花序开 展或稍 紧缩。 小穗有 短柄, 含 1 两性 小花, 小花披 针形, 稍背腹 压扁, 基盘 钝圆; 两颖 近 等长, 草质, 具 3 脉; 外稃 膜质, 只覆盖 着内桴 的两侧 边缘, 先端 2 裂, 裂 片刚毛 状, 裂齿间 有宿存 的芒; 芒稍 弯曲, 常不 扭转; 内 稃膜质 透明, 具 2 脉, 脊不 明显, 先 端 急尖; 鱗被 3 枚; 雄蕊 3 枚, 花药 先端无 毫毛; 花 柱短, 2 枚, 柱头 帚状。 本属 2 种, 我国 均有。 分布 喜马拉 雅至我 国横断 山区。 云南产 1 种。 1. 假 冠毛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4: 10-12 Trikeraia pappiformis (Keng) P. C. Kuo et S. L. Lu (1987)*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Stipa pappiformis Keng (1941); Achnatherum pappiforme Keng ( 1959) * . 多年生 草本, 根茎具 芽鱗。 秆 直立, 坚硬, 常 单生, 高 90 — 150 厘米, 径粗约 2 — 3 毫米, 具 3 — 5 节, 顶 节长达 60 厘米。 叶 鞘光滑 无毛, 基部 者相互 跨生,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质硬, 先端 钝圆, 长约 1 毫米; 叶片 直立, 长 40 — 5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常纵 卷而先 端呈刺 毛状且 粗糙, 下部稍 扁平。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达 30 厘米, 分枝 纤细, 长达 15 厘米, 常 2 — 4 枚 簇生, 上 部密生 小穗, 下部 裸露。 小穗长 7 — 10 毫米, 黄绿色 或草 黄色; 小 穗柄侧 生者长 1 一 2 毫米, 顶 生者长 3 — 7 毫米; 颖 片狭披 针形, 几 等长, 先端 芒尖; 外稃 纸质, 长 6 — 7 毫米, 背部 中上部 具长约 5 毫米的 柔毛, 下部 仅疏生 0.5 — 1 毫米的 短毛, 先端 2 裂, 裂齿 膜质, 长 1 一 1.5 毫米, 具 3 脉, 中 脉延长 成芒, 侧脉直 达裂齿 (不与 中脉汇 合); 基盘短 而钝, 长约 0.5 毫米, 被 短毛; 芒长 5 — 7 毫 米, 稍 弯曲, 微 粗糙, 下部稍 扭转, 宿存; 内 稃长约 4 毫米, 具 2 脉, 脉间有 柔毛, 脊 不 明显。 颖 果长约 3 毫米。 
禾本科  249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300 — 3600 米的 灌丛或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模式标 本采自 甘肃夏 河县。 8. 羊茅属 Festuca Linn. 多年生 草本, 习性 多样, 常有 根茎。 叶鞘边 缘互相 覆盖, 有 时下部 闭合, 基 生叶叶 鞘 基部膨 大成鳞 茎状; 叶片 折叠、 内卷或 扁平, 基部 有时具 叶耳。 圆锥 花序开 展或紧 缩; 小穗多 少两侧 压扁, 含 2 至多数 小花, 顶花 常发育 不全; 小穗 轴脱节 于颖之 上及诸 小花 之间, 节间光 滑或稍 粗糙; 外稃披 针形, 背部圆 形或近 圆形, 通常 无脊, 草 质或有 时 变硬, 先 端或其 裂齿间 具芒或 无芒, 具 5 脉, 其 脉常不 明显; 内 稃与外 桴等长 或略有 上下, 脊上微 粗糙或 平滑; 雄蕊 3 枚; 子 房先端 有毛或 无毛。 颖果长 圆形或 线形, 腹面 具 纵沟或 凹槽, 分离 或多少 附着于 内桴; 种脐线 形稀长 圆形。 约 500 种, 分布 全球温 带及亚 热带, 少 数延伸 至热带 地区。 我国约 50 种, 云南过 去 记载有 10 种, 现知有 27 种 以上。 有多种 为优良 牧草。 本属是 禾本科 的大属 之一, 属 下分类 甚难。 厚壁 组织束 在叶内 的排列 方式是 重要的 鉴别 性状, 如欲 作精确 鉴定, 需取其 更新苗 的叶切 片染色 观察。 少数种 (如 F. ovina 及 F. rubra 等) 种下 的亚种 及变种 均数以 百计, 许 多亚种 或变种 常独立 为种, 它们 之间的 分 类十分 困难, 需 要专题 研究。 分种 检索表 1 (20) 叶大 都聚集 于秆的 基部, 秆生叶 甚少而 叶片常 退化; 幼 叶卷迭 式为对 折式; 叶片常 卷折呈  针状。 2 (3) 植株 有明显 根茎; 花药长 于其内 稃之半 或更长 20. 紫羊茅 F. rubra 3 (2) 植株无 根茎; 花 药短于 其内稃 之半。 4 (7) 子房顶 端有毛 (克西 羊茅有 时无毛 )。 5 (6) 花药长 0.5~0.8 (0.9) 毫米; 子房先 端有毛 15. 微 药羊茅 F. nitidula 6 (5)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子房 先端有 时无毛 3. 克 西羊茅 F. clarkei 7 (4) 子 房先端 无毛。 8 (9) 圆锥 花序长 12 — 15 厘米, 分枝 丝状, 柔软, 开展, 疏松 …… 27. 云 南羊茅 F. yunnanensis 9 (8) 圆锥花 长一般 不超过 10 厘米, 通常狭 窄而呈 穗状, 分枝 稍硬, 通常 直立, 疏松, 开展。 10 (13) 叶 片背面 (外面 ) 自基 部至先 端均微 粗糙。 11 (12) 小穗长 5 — 6 毫米; 叶片具 5 脉, 粉灰色 25. 瑞 士羊茅 F. valesiaca 12 (11) 小穗长 6 — 8 毫米; 叶片具 7 脉, 通 常绿色 1. 阿赖 山羊茅 F. alaica 13 (10) 叶 片背面 平滑, 有时 近先端 部分微 粗糙。 14 (15) 花药长 2—3 毫米; 小穗长 6 — 8 毫米 21 . 岩 生羊茅 F. rupicola 15 (14) 花药长 (0.8) 1—1.8 毫米; 小穗长 4 一 6 (—7) 毫米 。 16 (17) 颖片边 缘有小 纤毛; 小穗 紫褐色 4. 天 蓝羊茅 F. coelestis 17 (16) 颖片边 缘无小 纤毛; 小 穗褐色 或绿色 18 (19) 小 穗褐色 17. 羊茅 F. pamirica 
250  云 南植物 志  18) 小穗绿 色而夹 有紫斑 23. 西 藏羊茅 F. tibetica 1) 叶主要 着生在 秆上, 叶 片正常 发育, 扁平或 内卷; 幼 叶卷迭 式为席 卷式。 :30) 叶鞘 口部有 向外突 出披针 形镰弯 抱茎的 叶耳。 125) 圆锥 花序紧 缩成穗 状或稍 开展, 花 序中上 部因小 穗常单 生而成 总状, 下 部分枝 直立。 :24)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基 部分枝 单生, 靠 近主轴 6. 硬 序羊茅 F. durata :23) 圆锥花 序常稍 开展, 基 部分枝 孪生, 一 个长, 一 个短, 贴向 主轴或 稍开展 12. 昆 明羊茅 F. kunmingensis :22)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分枝 斜升或 披散。 :27) 外稃 先端有 10 — 18 毫米的 长芒; 叶面 无纵肋 10. 大羊茅 F. gigantea :26) 外 稃无芒 或仅有 0.5 — 3 毫米的 短芒, 叶面有 纵肋。 :29) 叶耳 边缘有 纤毛; 小穗基 部的外 桴通常 有短芒 2. 苇羊茅 F. arnndinacea 128) 叶 耳完全 无毛; 小穗基 部的外 桴无芒 19. 草 地羊茅 F. pratensis :21) 叶鞘 口部不 具上述 形状的 叶耳, 有时叶 片基部 两侧可 作耳状 弯曲, 但没 有向外 突出的 叶耳。 :32) 颖 片膜质 透明; 植 株单性 (在 雌花 中雄蕊 败育, 花药长 1 毫米 内外; 在雄 花中, 雌蕊 败育, 花药长 3 毫米) 16. 单 性羊茅 F. olgae :31) 颖 片草质 (边缘 可为膜 质), 不 透明; 植株 两性。 :42) 小穗无 芒或有 长不逾 2 毫米的 短芒。 :35) 植株较 高大, 秆高约 1 米; 叶片宽 5 — 11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15 — 30 厘米,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15 厘米 14. 素羊茅 F. modesta 34) 植株中 小型, 高 30 — 70 厘米; 叶片宽 1 一 3 (-5)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6 — 15 厘米, 基部主 枝长 4 一 8 厘米。 :39) 小穗长 4 一 8 毫米。 :38) 小穗长 4 一 5. 5 毫米; 圆 锥花序 分枝先 端疏生 1 一 3 个 小穗; 外 稃无芒 11. 日 本羊茅 F. japonica 37) 小穗长 6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分枝先 端着生 3 个 以上的 小穗; 外 桴无芒 或有芒 24. 曲 枝羊茅 F\ undata :36) 小穗 (9 一) 10 — 14 毫米。 :41) 小穗长 11 一 14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10 — 11 毫米, 先 端无芒 …… 5. 长 花羊茅 F. dolichantha :40) 小穗长 8 — 11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7 — 8 毫米, 先端有 0.5 — 2 毫米 的短芒 22. 中 华羊茅 F. sinensis :33) 小 穗明显 有芒, 芒长 (3 —) 6 — 15 毫米。 :46) 第 一颖长 3 — 4. 5 毫米, 长 及外桴 之半。 :45) 叶片宽 4 一 12 毫米; 花 序分枝 孪生; 小穗长 5 — 7 毫米 … 7. 远 东羊茅 F. extremiorientalis :44) 叶片宽 1 一 3 (-5); 花序 分枝常 单生; 小穗长 9 一 12 毫米 … 26. 滇 藏羊茅 F. vierhapperi :43) 第 一颖长 1 一 3 毫米, 长不 及外桴 之半。 :50) 子 房先端 无毛;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49) 小穗黄 绿色; 第 二颖长 4 一 5 (-6) 毫米; 叶片常 内卷, 宽 1 一 3 毫米 8. 虽羊茅 F. fascinata 48) 小 穗常带 紫色; 第 二颖长 3. 5 — 4. 5 毫米; 叶片 内卷或 扁平, 宽 1 一 2. 5 毫米. 9. 大 理羊茅 F. forrestii :47) 子 房先端 有毛; 第 一颖长 1 一 2 毫米。 :52) 外桴 先端有 2 齿; 花序分 枝单生 13. 弱 须羊茅 F. leptopogon 
禾本科  251  52 (51) 外 稃先端 全缘; 花序分 枝孪生 18. 小 颖羊茅 F. parvigluma 1. 阿赖 山羊茅 (拟) Festuca alaica Drobov ( 1916) ; Tsvelev (1976, 1983)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多年生 草本, 密丛, 无 根茎。 秆高 (9 一) 12 — 30 厘米, 纤细, 直立, 具 1 一 2 节, 顶节常 位于近 基部, 平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秆 生叶叶 鞘基部 闭合; 叶舌 甚短, 长 0.3 — 0.5 毫米; 叶片 内折成 针状, 长 3. 5 — 7. 5 毫米, 叶背 平滑, 通常 绿色, 近 先端部 分 有时微 粗糙, 有 3 条 厚壁组 织束, 具 7 条脉。 圆 锥花序 紧縮成 线状, 长 2 — 6 厘米, 分枝 甚短, 最长 1.5 厘米, 贴近 主轴, 着 生小穗 2 — 3 枚, 中下 部有时 间断; 小穗长 6 — 8 毫米 (芒除 外), 具 4 一 6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背部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3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5 — 4 毫米, 具 3 脉; 内桴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 — 4.5 毫米 (芒除 外), 近先端 部分稍 粗糙, 果时亚 革质, 具不太 明显的 5 脉; 芒长 0.8 — 1.5 (一 2) 毫米, 直立, 粗糙;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脊上微 粗糙, 有时 中下部 平滑; 花药 长 1.8 — 2. 2 毫米; 子房 无毛。 颖 果长约 4 毫米 (或未 熟), 棕 红色。 产滇西 北中甸 (今 香格 里拉, 下同 )、 永胜、 剑川; 生 于海拔 3400 — 3700 米 山坡岩 石上。 分 布于土 耳其、 阿富汗 北部、 克什 米尔、 巴基 斯坦、 中亚 各国。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2. 苇 状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8: 10-12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177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Markgraf-Dannenberg in Tutin et al. (1980);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F. elatior ssp. arundinacea (Schreb. ) Hack. (1882) .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不明显 或有短 根茎。 秆较 粗壮,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外倾 斜升, 光 滑 无毛, 高 45 — 120 (-200) 厘米, 具 3 — 4 节, 基 部径粗 3 — 6 毫米。 叶 鞘光滑 无毛, 边缘 自基部 即互相 覆盖, 大 都长于 节间; 叶舌长 0.5 — 1 (一 2) 毫米, 有 凸出镰 弯的叶 耳, 叶耳 边缘有 纤毛; 叶片 扁平, 秆 生者长 15 — 40 厘米, 宽 4 一 12 毫米, 两面 及边缘 粗糙, 或叶背 平滑, 叶面 无明显 凸起的 中肋, 分蘖叶 长可达 60 厘米。 圆 锥花序 直立或 垂头, 开展, 长 20 — 40 厘米, 每节通 常着生 2 个 分枝; 分枝 粗糙, 主枝长 6 — 12 厘米, 裸露部 分长达 7 厘米, 上部着 生多数 小穗。 小穗长 10 — 14 毫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5 小 花, 绿 色或稍 紫色, 第 一颖长 3 — 6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4. 5 — 7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披 针形, 长 6 — 9 毫米, 微 粗糙, 无 芒或紧 接先端 稍下有 1 一 3 毫米的 短芒; 内桴 脊稍粗 糙 或有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3 — 4 毫米; 子 房光滑 无毛。 为优良 牧草, 云 南引种 栽培, 且有 逸生。 广 布欧亚 温带及 北非。 《欧 洲植 物志》 中记载 "叶 面有突 起的中 肋"。 我们观 察的标 本则未 见中肋 隆起, 其 它性状 无明显 差异。 3. 克 西羊茅 (拟) Festuca clarkei (Stapf) B. S. Sun st. nov. Festuca rubra Linn. var. clarkei Stapf in Hook, f . , Fl. Brit. Ind. 7: 353. 1897; F. rubra ssp. clarkei (Stapf) St. Yves (1928), excl. syn. 
252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56 1—3. 素羊茅 Festuca modesta Nees ex Steud. ,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 一 6. 羊茅 F. pamirica Tsvelev,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7 — 9. 小 颖羊茅 F. parvigluma Steud. ,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10-—12. 紫羊茅 F. rubra Linn. , 10. 花序,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5. 滇 藏羊茅 F. vierhapperi Hand. -Mazz. , 13. 花序, 14. 小穗, 15.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253  图版 57 1— 3. 硬 德羊茅 Festucadurata B. S. Sun et H. Peng, 1. 植株 下部及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 6. 远 东羊茅 F. extremiorientalisOhwi, 4. 花序, 5. 小 糖, 6. 小花; 7—9. 大 理羊茅 F. forrestii St. -Yves, 7. 花序, 8. 小 穗, 9. 小花; 10 — 12. 弱 须羊茅 F. leptopogon Stapf, 10. 花序, 11. 小穗, 12. 小花。 (李 楠绘) 
图版 58 1 ― 3. 假麦草 Elytrigia repens (Linn). Nevski,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背 腹两面 ); 4-6. 披碱草 Elymus dahuricus Turcz. ex Griseb. ,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背 腹两面 ); 7—9. 老芒麦 E. sibiricus Linn. , 7. 花 序, 8. 小穗, 9. 小花 (背 腹两面 ); 10 — 12. 苇 状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 10. 植株'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5. 长 花羊茅 F. dolichantha Keng ex Keng f. , 13. 花序' 14. 小穗, 15.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255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杆 直立, 纤细, 密丛, 高 15 — 60 厘米, 径粗 0.5 —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无毛, 开 口达于 基部; 叶 舌仅为 1 短环, 长 0.3~0.5 毫 米, 比 叶片基 部宽; 无 叶耳; 叶片 内卷成 针状, 稍 粗厚, 径约 1 毫米, 秆 生者有 时平展 开, 宽达 2 毫米, 叶背 平滑, 绿色, 厚壁 组织束 与叶脉 连合。 圆锥 花序长 3 — 15 厘米, 疏松, 开展, 直立或 俯垂,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微 粗糙; 分枝 纤细, 单生, 开展, 有时弯 垂, 基 部者长 3 — 9 厘米, 中下部 裸露。 小穗长 5 — 9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花; 颖 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5 毫米, 具 3 脉; 外桴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无 毛或被 短毛, 先端 有芒, 芒长 (1 一) 3 — 5. 5 毫米, 纤 细, 微 粗糙;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脊近平 滑或中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子房先 端 有毛或 无毛。 产 昭通、 德饮、 中甸; 生 于海拔 2000 — 36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北 部及东 北部。 4. 天 蓝羊茅 (拟) Festuca coelestis (St. -Yves) Krecz. et Bobr. in Kom. (1934), P. P.; Tsvelev (1976, 1983);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Festuca ovina ssp. coelestis St. -Yves (1928).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 纤细, 密丛, 高 3 — 30 厘米, 径粗 不超过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常具 2 节, 顶节 离地面 1 一 3 厘米。 叶鞘 无毛, 开口 几达于 基部; 叶 舌短, 长 0.4~0.5 毫米, 上缘 截平, 比 叶片基 部宽; 无 叶耳; 叶片 对折成 针状, 长 3 — 6 (一 13) 厘米, 径 0.4 — 0.5 毫米, 叶背 平滑, 有 3 条 厚壁组 织束, 1 条在 脊上, 其余两 条每侧 各一, 常具 5 脉。 圆 锥花序 狭长圆 形或线 柱形, 长 1 一 5 厘米; 分枝 简短, 贴向 主轴, 基 部者长 1 一 2 厘米, 单生, 偏向 一侧, 稍 粗糙, 中 上部着 生小穗 2 — 4 枚。 小穗 长 4 一 6 毫米 (芒除 外), 带 紫色, 含 2 — 5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0.8 — 1 毫米, 背 部微粗 糙; 颖披 针形,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第一颖 1.8 — 2. 8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6 — 3.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椭圆形 (侧面 观), 长 3. 2 — 4 毫米 (芒除 外), 中部 向上稍 粗糙; 芒长 1 一 2 毫米; 内稃 与外桴 等长, 脊上稍 粗糙, 有时 中下部 平滑; 花药长 1 一 1.2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永胜、 剑川; 生 于海拔 3200 — 4200 米 的高山 灌丛、 草甸。 分布于 新疆、 西藏、 青海、 四川、 陕西、 内 蒙古。 克什 米尔、 巴基 斯坦北 部及中 亚各国 也有。 5. 长 花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8: 13-15 Festuca dolichantha Keng ex Keng f. (1982) . Festuca dolichantha Keng ( 1959) * , nom. nud. ; F. dolichanth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 直立, 疏丛或 单生, 高 40 — 100 厘米, 基 部径粗 3 — 4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 鞘疏松 包茎, 微粗 糙或成 年后变 光滑,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5 毫米, 先端尖 或常易 撕裂; 无 叶耳; 叶 片扁平 或干后 内卷, 两面 粗糙, 叶面粉 绿色, 长 10 — 25 厘米, 宽 2 — 6 毫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5 — 22 厘 
256  云南 植物志  米, 每节 常着生 2 个 分枝; 分枝 光滑或 上部稍 粗糙, 基部主 枝长达 11 厘米, 中 部或稍 下常 裸露, 上部 着生数 小枝, 小枝先 端疏生 2 — 4 个 小穗。 小穗 绿色而 部分带 紫色, 长 11 一 14 毫米, 含 4 一 5 小花; 颖 线状披 针形, 质地 稍硬, 第 一颖长 3. 2 — 5.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5 — 7 毫米, 具 3 脉但 侧脉不 明显; 外桴披 针形, 渐尖, 无芒, 具 5 脉, 有两条 间脉不 明显, 两 侧多少 有脊, 背上和 基部常 有小刺 毛或微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10 — 11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或 稍长, 先端 2 裂, 脊上微 粗糙或 平滑; 花药长 3 — 4 毫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产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的林 缘湿地 或山坡 草甸。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玉 龙山。 我国 特有。 6. 硬 穗羊茅 图版 57: 1-3 Festuca durata B. S. Sun et H. Peng (1993) *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疏丛或 单生, 高 (30 — )50,80 (-100) 厘米, 径粗 1 一 2. 5 毫米, 常具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开口达 基部, 长于 或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 耳镰弯 抱茎, 长达 1.5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长 5 — 15 (-25) 厘米, 宽 2 — 6 毫米, 质 稍硬, 常 直伸, 扁平或 有时边 缘稍 内卷, 两面 无毛, 叶面有 纵沟,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穗状, 紧密, 硬而劲 直或微 弯, 长 15 — 27 厘米, 径 8 — 15 毫米, 总轴 有棱, 棱上 粗糙; 基部具 分枝; 分枝 单生, 直立 而贴靠 主轴, 着 生小穗 2 — 4 个, 花 序中上 部小穗 单生。 小穗长 15 — 27 毫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8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平滑, 长 2 — 2. 5 毫米; 颖披 针形, 边缘 膜质, 第一颖 长 3. 5 — 6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长 5. 5 — 8. 5 毫米, 具 3 — 5 脉; 外稃披 针形, 具五 脉, 先端 2 裂; 芒亚 顶生, 长 6 — 13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6. 5 — 9. 5 毫米; 内稃比 外稃稍 长或 等长, 先端 膜质, 全缘或 微裂,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2. 5 — 3. 5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昭通、 东川、 德钦、 中甸、 永胜; 生 于海拔 1800 — 3500 米山坡 草地、 道旁 阳处。 分布 于贵州 西部。 模式 标本采 自贵州 赫章。 中国 特有。 7. 远 东羊茅 (植 物学报 3 卷 2 期) 图版 57: 4 — 6 Festuca extremiorientalis Ohwi (1931)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东北 植物 检索表 (1959)* ; Tsvelev (1976, 1983); Ohwi (1978). Festuca subulata var. japonica Hack. (1899) ; F. subulata ssp. japonica Koyama et Kawano (1964); 秦岭 植物志 (1976".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秆单生 或少数 丛生, 直立, 高 60 — 12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开口达 基部; 叶 舌短, 长 0.3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比叶 片基部 略宽; 无 叶耳; 叶片 扁平, 长 15 — 30 厘米, 宽 4 一 12 毫米, 两面 粗糙或 叶背近 平滑。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20 — 30 厘米; 分枝 孪生, 稀 3 枚 簇生, 或花 序上部 单生, 基部主 枝长达 15 厘米, 近中部 或下部 1/3 处 再分出 小枝。 小穗长 5 — 8 毫米, 含 3 — 5 小花, 绿 色或带 紫色; 小穗轴 节间长 0.8 — 1.3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3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6 毫米, 具 3 脉; 外稃披 针形, 具 5 脉, 第一 外稃长 6 毫米, 先端尖 或有 2 微齿; 芒于 近顶端 伸出, 长 5 — 10 毫米, 直立;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先端有 2 微 
禾本科  257  齿, 脊上微 粗糙; 花药长 1 一 1.8 毫米; 子房倒 卵形, 先端有 少数小 短毛。 产 昭通、 兰坪、 永胜、 易门、 牟定、 腾冲、 永德; 生 于海拔 1900 — 2700 的 山坡疏 林或 草地。 分布于 东北、 河北、 陕西、 甘肃。 朝鲜、 日本、 俄罗 斯西伯 利亚到 远东也 有。 8. 蛊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Festuca fascinata Keng, nom nud; L. Liou (2002) , descr. Festuca fascinat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 git-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顶节 大都位 于植株 中部。 叶鞘大 都短于 节间, 无毛 , 开 口几达 基部; 叶 舌短, 膜质, 长 0.5 — 0.8 毫米, 口部比 叶片基 部宽, 上缘 截平; 无 叶耳; 叶片 基部亦 无明显 的 耳垂; 叶片常 内卷, 有时 扁平, 长 10 — 27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叶面有 纵沟, 被微 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花时稍 开展, 俯垂, 基部常 伸出叶 鞘外, 有 时多少 包藏于 鞘内, 长 10 — 20 厘米; 分枝 单生, 有时 孪生, 多 少贴向 主轴, 序轴 压扁, 棱边 微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6 — 11 厘米, 中下 部多少 裸露, 上 部着生 4 一 10 余个 小穗。 小穗绿 色, 有 时稍带 紫色, 长 6 — 10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0.8 — 1.2 毫米, 近 平滑; 颖 狭窄, 渐尖, 无毛,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5 (— 6)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狭披针 形或近 圆筒形 (侧面 观), 先端 渐狭, 延伸 成芒, 具 5 脉, 上部微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6. 5 — 7. 5 毫米; 芒 细弱, 微 粗糙, 长 4~^9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先端 微裂, 脊上微 粗糙; 花药深 黄色, 长 1.2 — 1.5 毫 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2700 — 3700 米的 沟边草 地或疏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 标本采 自四川 西部。 9. 大 理羊茅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57: 7-9 Festuca forrestii St. -Yves (1927, 1928)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疏丛, 高 30 — 78 厘米, 径粗 0.5 — 1.5 毫米, 具 2 — 4 节, 顶 节位于 秆的近 中部, 质 较硬, 光滑 无毛, 稍有 光泽。 叶鞘 除基部 者外大 都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基部 有宿存 叶鞘;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且有 细齿; 叶 片大都 内卷, 有时 扁平, 长 10 — 27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叶面有 纵棱, 棱上 粗糙, 被 微毛, 叶 背光滑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20 厘米, 开展, 花序 基部的 总梗远 远伸出 鞘外; 分枝 直立或 斜升, 有棱, 棱上 粗糙, 基部者 孪生, 上 部者常 单生, 主枝长 5 — 12 厘米, 常再 分出 小枝; 小 穗柄长 3 — 6 毫米, 无毛; 小穗 绿色, 长 7 — 10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1.5 毫米, 稍扁, 无毛; 颖不 等长, 狭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先端 渐尖, 边缘 膜质, 第 二颖具 3 脉, 长 4. 5 — 5. 5 毫米; 外稃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延伸 成芒, 一 侧边缘 内弯, 侧脉不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5. 5 — 6.5 毫米; 芒 细弱, 稍 粗糙, 长 4 一 8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先端 2 裂, 脊上 稍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1.8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丽江、 剑川、 大理; 生 于海拔 3300 — 4400 米 的高山 草甸。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258  云 南植物 志  模式 标本采 自大理 (Forrest 2574)。 10. 大羊茅 (拟) Festuca gigantea (Linn. ) Vill. (1787); Bor (1940,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Markgraf-Dannenberg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Bromus gigantea Linn. (1753).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或 铺展,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通常 粗壮, 高 40 — 150 厘 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具 4 一 5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开 口达于 基部, 质薄, 基部者 常 腐烂成 纤维; 叶舌长 1 一 2. 5 毫米, 外侧有 镰弯而 抱茎的 叶耳, 叶 耳边缘 无毛; 叶片 扁平, 长 20 — 60 厘米, 宽 (3 —) 6 — 18 毫米, 叶背亮 绿而有 光泽, 叶面稍 粗糙,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10 — 40 (-50) 厘米, 疏松, 开展, 常 俯垂; 分枝 甚长, 粗糙,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15 厘米, 中上 部着生 多数小 穗及小 分枝。 小穗长 8 — 13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10 小花; 颖不 等长, 边缘干 膜质, 第 一颖长 4 一 7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长 5 — 8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6 — 9 毫米, 微 粗糙, 具 5 脉; 芒长 10 — 18 毫米, 常 弯曲; 内稃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长 2. 5 — 3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昭通、 巧家、 中甸、 兰坪、 剑川、 昆明、 临沧、 永德、 镇康; 生 于海拔 2000 — 3400 米的 山坡灌 丛及疏 林中。 分布于 四川。 广 布欧洲 及亚洲 温带, 已引入 北美。 11. 日 本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 Festuca japonica Makino ( 190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台 湾禾草 (1975)*; 秦岭植 物$ (1976); Ohwi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多年生 草本, 具粗短 根茎。 秆 疏丛或 单生, 较 细弱, 光滑, 高 30 — 75 厘米, 径粗 0.5—1毫米, 具 2 — 3 节。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 开口达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0.2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无 叶耳; 叶片质 稍软, 长 7 —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折叠或 扁平, 叶 面粗糙 或有细 短毛, 叶背 平滑。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7 — 18 厘米, 每 节着生 1 或 2 个 分枝, 基部 主枝长 5 — 10 厘米; 分枝平 展或稍 下倾, 光 滑或稍 粗糙, 近先端 常疏生 1 一 4 个 小穗。 小穗长 4 一 5. 5 毫米, 含 2 — 4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纤细, 长 0.5~0.8 毫 米, 近 平滑; 颖长卵 圆形, 先端尖 或钝,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1 一 1.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5 — 2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脉不 明显, 边缘狭 膜质, 第一外 桴长 3. 5 — 4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先端 微凹, 脊 在近先 端处有 微毛;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子 房先端 具棕黄 色毛。 产 兰坪、 永胜; 生 于海拔 2600 — 3100 米的林 缘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陕西、 甘 肃、 台湾。 朝鲜、 日本 也有。 12. 昆 明羊茅 (拟) Festuca kunmingensis B. S. Sun, nom nov. Festuca mairei auct. non St. -Yves (1928): Hack, ex Hand. -Mazz. , Symb. Sin. 7 (5): 1288. 193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具鞘外 分蘖。 秆少数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25 —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稍 坚硬,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疏松,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叶舌 很短, 褐色, 常 撕裂; 叶耳 镰弯, 长达 1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6 — 20 厘 
禾本科  259  米, 宽 3 — 5 毫米, 具 13 — 15 脉,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分 蘖叶常 较狭而 更长。 圆 锥花序 常 直立, 紧缩; 分枝 直立, 劲直, 下部 孪生, 不 等长, 常着生 2 — 3 个 小穗, 花 序在中 或上 部常呈 总状, 单一; 序 轴及小 穗柄三 棱形, 粗糙。 小穗 直立, 披 针形, 长约 15 毫 米 (芒除 外), 常含 5 — 6 稀少至 3 小花; 颖近等 长或不 等长, 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边缘 膜质, 第一颖 6 — 7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7 — 9 毫米, 具 3 脉, 有时具 5 脉, 脉 纹明显 凸起, 平滑或 上部微 粗糙;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 平滑, 常 外露; 外桴披 针形, 长 6 — 9 毫米, 具 五脉, 先 端有细 直芒, 芒 比稃体 稍短或 稍长; 内桴 与外稃 等长或 稍长, 先端钝 形或具 2 个小凸 尖头,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2. 8 — 3. 5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昭通、 东川、 兰坪、 永胜、 中甸、 鹤庆、 洱源、 宾川; 生 于海拔 1800 — 3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湿 地或水 沟边。 分布于 四川。 模式 标本采 自昆明 附近。 我国 特有。 13. 弱 须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7: 10-12 Festuca leptopogon Stapf in Hook. f. (1897);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Monod. de Froid. in Backer et al. (1968);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Festuca subulata Trin. var. leptopogon (Stapf) St. -Yves (1928). 多年生 草本, 有短而 下伸的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9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米, 光滑 无毛, 具 4 一 5 节。 叶鞘 无毛, 开口达 基部; 叶 舌短, 长 0.5—1 毫米, 上缘截 平; 有 耳垂, 但 无向外 突出而 镰弯的 叶耳;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10 — 3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叶面稍 粗糙,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狭长, 直 立或常 俯垂, 长 10 — 30 厘米; 分枝 单生, 贴 近主轴 , 花时常 开展, 序轴稍 扁压, 棱上微 粗糙, 常自 近基部 即着生 小枝或 小穗, 基 部者长 8 — 16 厘米。 小穗灰 绿色, 长 7 — 10 毫米 (芒除 外), 含 2 — 4 小花; 颖 短小, 先 端尖或 渐尖,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1 一 2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2 — 4 毫 米, 具 3 脉; 外稃披 针形, 平滑 无毛, 具 5 脉, 但 外面不 明显, 先端有 2 个微小 裂齿, 芒自 小裂齿 间或自 其背部 稍下方 伸出, 第一 外桴长 7 — 8 毫米; 芒 细弱, 长 6 — 10 毫米, 常 弯曲;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脊近 平滑; 花 药长约 1 毫米; 子房 先端有 短毛。 产 昭通、 贡山、 德钦、 中甸、 剑川、 昆明、 腾冲、 金屏;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 的山 坡道旁 及林缘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印度东 北部、 锡金、 尼 泊尔、 不 丹、 马 来西亚 也有。 Bor (1978) 认为 我国台 湾也有 分布。 14. 素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6: 1-3 Festuca modesta Nees ex Steud. (1854)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Bor (1960), excl. syn.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直立, 单生或 疏丛, 高 70 — 100 厘米, 径粗 3 — 4 毫 米, 常具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基生 者其基 部密生 微小倒 向毛, 除 顶节者 外大都 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 约 毫米, 上缘 截平, 有小 缺刻; 无 叶耳; 叶片 扁平, 稀稍内 卷, 长 10 — 25 厘米, 宽 5 — 11 毫米, 分 蘖者可 更长。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5 — 30 厘米, 直立或 先端稍 俯垂, 每节 常着生 1 或 2 分枝; 基部主 枝长达 15 厘米, 下 部裸露 甚长,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分枝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9 一 14 毫 
260  云南 植物志  米, 含 3 — 5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5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披 针形, 不 等长,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3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具 5 脉; 外 稃狭长 圆形, 具 5 脉, 表面微 粗槌, 边缘及 下部较 明显,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黄 色, 长约 3 毫米; 子 房先端 有毛。 颖果棕 红色, 长 4 一 4. 5 毫米, 先端有 白色长 卷毛。 产 中甸、 维西、 丽江、 剑川; 生 于海拔 2600 — 3700 米的山 坡灌丛 及林边 湿地。 分 布于 西藏、 四川、 陕西、 湖北。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印 度北部 也有。 我 们的标 本叶舌 较短, 有 关文献 中记载 叶舌长 3 — 6 毫米, 值 得注意 观察。 15. 微 药羊茅 Festuca nitidula Stapf in Hook. f. (1897) ; Bor (1940, 1960, 1978)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纤细, 高 15 — 50 厘米, 平滑 无毛, 具 1 或 2 节, 顶节 离地面 甚近。 叶鞘 无毛, 开 口达于 其长的 1/3 处; 叶舌长 0.5 毫米; 多少 有耳; 叶片 对折, 针状, 有时 扁平, 秆 生者长 3 — 5 厘米, 甚 狭窄, 叶背平 滑, 绿色, 分蘖 者长达 20 厘米, 具 7 脉, 有多数 厚壁组 织束。 圆锥 花序长 4 一 10 厘米, 狭披针 形或狭 卵形, 疏松, 有时 开展或 收缩; 分枝 柔软, 曲折, 平 滑或稍 粗糙, 单生或 有时 孪生, 基部 主枝长 2 — 5 厘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小穗长 5 — 10 毫米 (芒除 外), 绿色 或常带 紫色, 含 2 — 6 小花;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第 一颖长 2. 5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具 3 脉; 小穗 轴节间 背部被 微毛; 外秤狭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3.5-) 4-5.5 (-6) 毫米, 平 滑或向 顶部稍 粗糙; 芒长 2 — 4 毫米, 微 粗糙; 内桴与 外稃近 等长, 脊上 粗糙; 花药长 0.5~0.8 (-0.9) 毫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4000 — 4500 米 的沼泽 草甸。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四川西 部、 甘肃 南部。 克 什米尔 及喜马 拉雅山 区各国 也有。 模 式标本 采自我 国西藏 西部。 16. 单 性羊茅 (拟) Festuca olgae (Regel) Krivot. (1960); Tsvelev (1976, 1983);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Molinia olgae Regel (1881); Festuca sibirica Hack, ex Boiss. (1884) ; Stapf in Hook. f. (1897) ; Leucopoa olgae (Regel) Krecz. et Bobrov in Kom. (1934).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较 纤细, 高 25 — 85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 米, 光滑 无毛, 有 光泽, 具 1 一 3 节。 叶鞘 无毛, 开 口达于 基部, 短于 节间; 叶舌 极短, 长 0.2 — 0.4 毫米, 比叶 片基部 略宽; 叶 片扁平 或疏松 内卷, 叶背 平滑, 叶面具 凸起的 叶脉, 脉上有 微毛, 秆 生者长 8 — 25 (-40) 厘米, 宽 2 — 3 (-4.5) 毫米。 圆 锥花序 长 6 — 14 厘米, 开展, 疏松; 分枝常 单生, 纤细, 平滑, 常 弯曲, 长 3 — 7 厘米, 下部 裸露, 中 上部着 生小穗 3 — 8 枚; 小穗长 7 — 11 毫米, 含 2 — 6 小花, 常带 紫色; 颖片膜 质 (除沿 脉的两 侧之外 ), 先 端尖或 渐尖, 第 一颖长 3 (-4.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长 4 (-6) 毫米, 具 3 脉, 脉间均 为膜质 透明; 外稃狭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草 质, 边缘 膜质, 长 6 — 8 毫米, 具 5 脉, 稍有 光泽, 平 滑或近 先端微 粗槌, 先端 无芒或 有长达 2 毫 米的芒 尖头;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脊下部 平滑, 上部微 粗糙; 在雄花 中花药 2. 7 — 4 毫米, 子房 不育, 在雌 花中子 房先端 有毛, 花药 不育, 长约 1 毫米。 
禾本科  261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丛。 分布于 西藏。 阿 富汗、 中亚 山区、 克什 米尔、 喜马 拉雅山 区各国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7. 羊茅 (本草 纲目) 图版 56: 4-6 Festuca pamirica Tsvelev (1960); Tsvelev (1976, 1983) . Festuca rubra ssp. schlagintweitii St. -Yves (1928), P. P. ; F. alaica Drob. ssp. pamirica (Tsvelev) Tsvelev (1971); Festuca ovina auct. non Linn.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广.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 密丛, 纤细, 高 10 — 35 厘米, 近 基部具 1 一 2 节, 在花序 下常微 粗糙。 叶鞘 无毛, 开 口几达 基部; 叶舌长 0.2 — 0.5 毫米, 比 叶片基 部宽; 叶片 大都聚 集于秆 基部, 内卷成 针状, 长 2 — 15 厘米, 横切 面直径 0.3~0.6 毫米, 叶 背 (即 外面) 平滑, 有 3 条 厚壁组 织束, 1 条在 脊上, 其余 两侧各 1, 具 7 脉。 圆锥花 序 紧縮, 长 2. 5 — 5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分枝 上升, 贴近 主轴, 粗糙, 基 部者长 1 一 1.5 厘米。 小穗长 4 一 6 (— 8)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6 小花, 常带 褐色; 小穗 轴节间 长 0.5 — 1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近先端 部分稍 粗糙; 第一颖 长 2. 4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4. 3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3. 5 — 5 毫米 (芒除 外), 无毛, 近先端 部分稍 粗糙, 余部 平滑; 芒长 1 一 2 毫 米, 粗槌;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 上部稍 粗糙, 下部 平滑; 花药 0.8 — 1.5 毫米; 子房无 毛。 产 巧家、 昭通、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700 — 4000 米山 坡灌丛 草甸。 分布于 新疆、 西藏、 青海、 四川、 甘肃、 内 蒙古、 吉林。 塔吉克 斯坦、 吉尔吉 斯坦、 哈萨克 斯坦、 克 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尼泊尔 也有。 18. 小 颖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6: 7-9 Festuca parvigluma Steud. (1854);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秦岭 植物志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植 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细短 根茎。 秆成 疏丛, 质稍 软弱,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3 毫 米, 具 3 — 5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质薄, 开口达 基部;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 米, 上缘 截平; 常有 耳垂, 但 无向外 突出而 镰弯的 叶耳; 叶片 质薄, 较 柔软, 扁平, 光 滑 无毛或 叶面稍 粗糙, 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狭窄, 疏松, 花时开 展, 长 10 — 30 厘米, 每 节着生 1 或 2 个 分枝; 分枝 有棱, 棱上稍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6 — 12 厘米, 常 在中部 以上开 始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穗长 7 — 10 毫米, 含 3 — 5 小花,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小穗轴 节间疏 被短小 微毛; 颖片 甚小, 狭卵 形或三 角形, 先 端尖, 第 一颖长 1 一 1.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5 — 3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5 脉, 光滑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6 — 7 毫米, 先端 全缘; 芒 顶生, 细弱, 直立, 稍 粗糙, 长 6 — 12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先端有 2 微齿; 脊光 滑或稍 粗糙; 花药长 1 一 1.8 毫 米; 子 房先端 有毛。 产 中甸、 德饮、 剑川、 大理、 永德; 生 于海拔 2700 — 3700 米的 山坡灌 丛或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南、 广西、 湖北、 江西、 浙江、 台湾、 江苏、 安徽、 山 
262  云 南植物 志  东。 印度东 北部、 尼 泊尔、 日本、 朝鲜 也有。 云 南标本 的颖片 虽小, 但 不为卵 圆形, 膜 质边缘 甚少, 花药也 较长与 日本及 我国其 他 省区者 有明显 差异, 值得 进一步 观察。 19. 草 甸羊茅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Festuca pratensis Huds. (1762);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 Markgraf-Dannenberg in Tutin et al. (1980)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Schedonorus pratensis (Huds. ) Beacev. ( 1812) * ; Festuca elatior Linn. ssp. praten- sis (Huds. ) Hack. (1881).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直立或 铺展, 疏丛或 密丛, 稍 纤细或 粗壮, 高 30 — 70 (-12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具 3 — 5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开口达 基部, 宿存 者 褐色, 常破 损成纤 维状; 叶 舌短, 长 0.5 — 1 毫米; 叶耳 镰弯而 抱茎, 边缘无 纤毛; 叶片 扁平, 长 10 — 45 厘米, 宽 3 — 5 (-8) 毫米, 坚硬, 叶面暗 绿色, 有肋, 叶背平 滑有 光泽。 圆锥 花序披 针形或 卵形, 长 10 — 20 (-35) 厘米, 直立或 俯垂; 分枝 粗糙, 基部 一节具 2 个 分枝, 其中 1 个 稍短, 着生 1 一 3 个 小穗, 另一枝 较长, 有 4 一 6 个小 穗。 小穗长 9 一 12 毫米, 含 5 — 12 小花; 颖片披 针形, 先 端钝; 中上部 边缘干 膜质, 第 一颖 2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5 毫米, 具 1 一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6 — 7 毫米, 平 滑或近 顶部稍 粗糙, 无芒; 内桴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长 2. 5 — 3 毫 米; 子房 无毛。 产 中甸、 丽江、 永胜; 生 于海拔 2600 — 3600 米 的山坡 湿地。 分布于 新疆及 四川。 广布 欧洲、 中亚、 西 南亚、 俄罗 斯西西 伯利亚 到远东 地区。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早已 引入世 界许多 国家和 地区, 我国 不少省 区也有 引种, 云南西 北部可 能属于 本种的 天然分 布区。 20. 紫羊茅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6: 10-12 Festuca rubra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1978), Tsvelev (1976, 1983); Markgraf-Dannenberg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有 较长而 粗壮的 根茎。 秆 直立或 铺展, 疏丛至 密丛, 高 15 — 9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2) 毫米, 具 2 — 3 节, 顶节 约位于 1/3 处, 基部有 棕红色 的枯萎 叶鞘。 叶鞘 无毛, 开 口几达 基部; 叶 舌短, 长 0.3 — 0.5 毫米, 比 叶片基 部宽; 叶片秆 生者长 5 — 15 厘米, 分蘖者 长可达 25 厘米, 对折或 内卷, 有时 张开, 叶背 (外面 ) 平滑, 叶 面通 常不具 厚壁组 织束。 圆锥花 序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3 — 18 厘米, 直立或 俯垂, 疏 松, 开展, 有时 收缩, 每节有 1 或 2 分枝; 分枝平 滑或微 粗糙, 基部 者长达 8 厘米, 中 下部 裸露。 小穗长 7 — 14 毫米, 淡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含 3 — 7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2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第 一颖长 2 — 3.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5 — 4.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5 — 7 毫米 (芒除 外), 无毛 或边缘 被毛; 内桴与 外桴几 等长, 先端 2 裂,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2 — 3 毫米; 子房 无毛。 
禾本科  263  产 中甸、 维西、 宁蒗、 丽江; 生 于海拔 3300 — 42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新疆、 西 藏、 青海、 四川、 甘肃、 内 蒙古、 山西、 山东、 河南、 河北。 广布于 北半球 温带。 21. 岩 生羊茅 (拟) Festuca rupicola Hueff. ( 1858); Tsvelev (1971), p. p.;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Festuca hirsuta Host. (1802), nom. illegit. non Moench (1802); F . ovina var. sul- cata Hack. (1881); F. valesiaca ssp. sulcata (Hack. ) Schinz. et Keller ( 1905) . 多年生 草本, 密丛, 不具 根茎。 秆 直立, 较 纤细, 高 15 — 45 厘米, 基部 径粗约 1 毫米, 具 1 一 2 节, 平滑 无毛, 顶节 离地面 4 一 8 厘米。 叶鞘 无毛, 秆生 者基部 闭合, 鞘 口比 叶片基 部宽; 叶舌 甚短, 膜质, 长 0.4 毫米; 叶片 内卷成 针状, 直径 0.5 — 1 毫米, 叶背 平滑, 秆生叶 少数, 长 2 — 4 厘米, 分蘖 叶长达 12 厘米, 叶内 厚壁组 织束常 联结成 一遍。 圆 锥花序 紧縮, 狭窄,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分枝 简短, 直 立或常 贴近 主轴, 长 1 一 3 厘米, 自基部 即着生 2 — 4 个 小穗,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长 7 — 8 毫米, 先端带 紫色, 含 4 一 6 小花; 颖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2. 8 — 4 毫米, 具 1 脉, 通常无 毛,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具 3 脉, 中上 部通常 有毛;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1.5 毫米, 背部 有小 刺毛; 外桴狭 长圆状 椭圆形 (侧面 观), 中 上部带 紫色, 两 侧有短 柔毛, 有 时下部 近 无毛, 第一 外桴长 4. 5 — 5. 5 毫米; 芒长 — 3 毫米, 上部 小花的 芒长达 5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在中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2 — 2. 3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 2500 米的高 山灌丛 草甸。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新疆、 内蒙 古。 中 欧及地 中海区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2. 中 华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Festuca sinensis Keng (1959)* ex S. L. Lu (1992). Festuca sinensis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40 — 75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米, 具 条纹, 开口达 基部; 叶舌长 0.3 — 1 毫米, 质 稍硬, 上缘 截平, 有微小 纤毛, 比 叶 片基部 稍宽; 无 镰弯的 叶耳; 叶片 质硬, 挺直, 常 内折, 有时 扁平, 长 6 — 15 厘米, 宽 2 — 3. 5 毫米, 叶背近 平滑, 叶面被 微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1 一 22 厘米, 下 部分枝 孪生或 单生, 上升, 主枝稍 细弱, 长 6 — 12 厘米, 下部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 枝具 2 — 4 个 小穗, 主枝及 小枝均 有棱, 棱上 粗糙, 侧 生小穗 柄短, 近 平滑。 小穗长 8 — 11 毫米, 含 3 — 5 小花, 绿 色或带 紫色;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8 毫 米, 先端短 渐尖, 具 3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背部 平滑, 脉不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7 — 8 毫米, 通常 顶部有 0.5 — 1.5 毫米的 短芒;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长 6.3 毫米, 先端有 2 小齿,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2 — 2. 5 毫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产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400 — 3500 米的 多石灌 丛中。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 自川西 乾宁。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花 药长度 (2 — 2. 5 毫米) 与 原记载 (1.2 — 1.8 毫米) 有明显 差异, 是否是 后者的 标本 尚不够 成熟, 值得 注意。 
264  云 南植物 志  23. 西 藏羊茅 (拟) Festuca tibetica (Stapf) Alexeev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Festuca valesiaca Schleich. ex Gaud. var. tibetica Stapf in Hook. f. (1897); Bor (1960).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纤细, 直立, 丛生, 高 5 — 30 厘米, 径粗 0.5~0.8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1 一 2 节, 顶节 离地面 1 一 3 厘米。 叶鞘 无毛, 开口 几达基 部;;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比 叶片基 部宽; 叶片 内卷成 针状, 长 4 一 12 厘米, 直径 0.3 — 0.4 毫米, 有 3 条 厚壁组 织束, 具 5 — 7 脉。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2 — 6 厘米, 宽 5 — 10 毫 米; 分枝 简短; 贴近 主轴, 粗槌, 基 部者长 1 一 1.5 厘米, 常着生 2 — 3 个 小穗。 小穗长 4 一 7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花, 绿 色或带 紫色;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上部 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5 — 4. 2 毫米, 具 3 脉; 小穗 轴节间 长 0.8 — 1.2 毫米, 背部 粗糙; 外桴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3. 5 — 4. 3 毫米, 背面 稍 粗糙, 有时中 下部近 平滑; 芒长 1 一 2. 5 毫米, 较 粗壮, 直立, 表面 粗糙; 内 稃与外 桴 等长, 脊 上粗糙 或有时 下部近 平滑; 花药 黄色, 长 1 一 1.8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27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我国 西藏。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4. 曲 枝羊茅 (西 藏植 物志) Festuca undata Stapf in Hook. f. (1897);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24a. 曲 枝羊茅 (原 变种) var. undata 多年生 草本。 秆 疏丛,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3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2 — 3 节, 顶节位 于中部 略上或 略下。 叶鞘 无毛, 开 口至近 基部, 顶节 者到达 节间的 中 部或几 达花序 之下; 叶 舌短, 长 0.3 —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比 叶片基 部宽; 无 叶耳; 叶片 扁平或 常疏松 内卷成 针状, 秆 生者长 5 — 12 厘米, 径 0.5~0.8 毫米, 叶面 疏生微 毛, 叶背 平滑。 圆锥 花序长 8 — 15 厘米, 疏松, 开展, 柔软 下垂; 分枝 单生, 稀 孪生, 单一或 再分生 小枝, 长 5 — 8 厘米, 平 滑或稍 粗糙, 中下部 裸露。 小穗长 6 — 8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含 2 — 4 小花, 稀具五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0.6 — 1.3 毫米, 背部 疏生微 毛;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且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3 — 3.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4. 5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表面密 被微细 圆粒, 第一外 桴长约 6 毫米, 无芒或 有小短 尖头; 内稃长 圆状披 针形, 与 外稃近 等长, 脊上 稍粗糙 或下部 平滑; 花药 长 2 毫米; 子房 先端有 少数小 刺毛或 无毛。 产 洱源; 生 于海拔 2800 米 的杂木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北部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St. Yves (1928) 描述本 种的花 序为: "Panicle dense, strict" (在 检索表 ); Bor (1960) 也说本 种的花 序为: "panicle very narrow," (在检 索表中 ); 但原 描述中 是: "panicle flaccid flexuous, branches few subcapillary flexuous. " 关于花 序的形 态 性状, 我们 是根据 原记载 来识别 标本。 
禾本科  265  24b. 细 芒羊茅 (变种 ) var. aristata Stapf in Hook. f. (1897);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为外桴 具芒, 其芒约 与稃体 等长。 产 德钦、 中甸、 贡山、 鹤庆; 生 于海拔 3000 — 42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锡金、 印 度北部 也有。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之间性 状差异 明显, 也许可 以另立 一种。 25. 瑞 士羊茅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Festuca valesiaca Schleich. ex Gaud. (1811); Tsvelev ( 1976, 1983) ; Markgaf-Dan- nenberg in Tutin et al. ( 1980) ; Cope in Nasir et Ali ( 1982) ;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 1994) . Festuca ovina ssp. sulcata var. valesiaca Link. (1833) .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直立, 纤细, 高 25 — 40 (-50) 厘米, 基部 径粗约 0.6 毫米, 常具 2 节, 平滑 无毛, 顶节离 地面约 2 — 3 厘米。 叶鞘 无毛, 开口 几达于 基部, 基 生者叶 片常自 鞘口上 脱落, 鞘 口远比 叶片基 部宽; 叶舌 很短, 长约 0.3 毫米, 截平; 叶片 内卷成 针状, 长 5 — 10 (-15) 厘米, 粉 绿色, 叶背面 (外面 ) 稍 粗糙, 质 稍硬, 横切面 的直径 0.4~0.6 毫米, 具 3 条 厚壁组 织束, 中央 1 条 位于中 脊上, 两边各 1 条; 花 序狭长 圆形, 长 3 — 7 厘米, 稍 紧縮; 分枝 简短, 粗糙, 长 0.5 — 1.5 厘米, 斜 升或贴 近 主轴, 着生 2 — 4 小穗。 小穗长 5. 5 — 7 毫米 (芒除 外), 稍带 紫色; 颖 片均短 于最下 的 小花, 第一颖 稍短, 先端 短尖, 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5 毫米, 具 3 脉, 中脉 上在近 先端时 粗糙;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背 部有小 刺毛; 外桴狭 长圆状 椭圆形 (侧面 观), 上部稍 粗糙, 第一外 桴长约 4.2 毫米; 芒长 1 一 2 毫米, 直立, 稍粗 糙; 内 稃的脊 上部稍 粗糙, 下部 平滑; 花药 黄色, 长 1.5 — 1.8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丽江、 永胜、 漾濞; 生 于海拔 3000 — 38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新疆、 青海、 西 藏、 四川 北部、 内 蒙古。 欧洲、 土 耳其、 俄 罗斯、 蒙古 也有。 26. 滇 藏羊茅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6: 13-15 Festuca vierhapperi Hand. -Mazz. (1920) , et (1936) *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常具 根茎。 秆成 疏丛或 单生, 直立, 高 60 — 90 厘米, 径粗 1.5 — 2. 5 毫米, 具 3 — 5 节, 光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开 口达于 基部, 除 顶节者 外短于 或稍长 于 节间; 叶 舌短, 长 0.3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无 叶耳; 叶片 坚韧, 直立, 长 6 — 30 厘 米, 宽 1 一 5 毫米, 边缘常 内卷成 针状, 有时 扁平, 叶面有 纵沟, 稍 粗糙, 有时 密生微 毛,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直 立或稍 弯垂, 长 10 — 30 厘米, 主轴及 穗轴三 棱形, 棱上稍 粗糙, 每 节常具 1 分枝, 基部 分枝长 8 — 15 厘米, 自 其上再 1 一 2 回分出 数个 小枝, 每小 枝着生 2 — 5 个 小穗。 小穗长 9 一 12 毫米, 绿色, 含 3 — 5 小花; 颖狭披 针形, 边缘干 膜质, 先端 渐尖至 芒尖, 主脉 上部微 粗槌; 第 一颖长 3. 5 — 4.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5 — 6 毫米, 具 3 脉;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2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外 稃平滑 无毛, 先端微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8 毫米; 芒自外 稃顶上 伸出, 长 5 — 8 毫米, 较细, 直 或 稍弯;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脊上微 粗糙; 花药长 1.8 — 2 毫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266  云 南植物 志  产 大关、 昭通、 东川、 德钦、 中甸、 贡山、 兰坪、 丽江、 永胜、 剑川、 鹤庆、 大 理、 禄劝、 永德、 镇康、 临沧、 昆明、 易门、 广南、 石屏; 生 于海拔 1800 — 3500 米山 坡 灌丛草 地或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中甸。 27. 云 南羊茅 (拟) Festuca yunnanensis St. -Yves (1928) ; Hand. -Mazz. (1936) * . 27a. 云 南羊茅 (原 变种) var. yunnanensis 多年生 草本, 具鞘内 分蘖。 秆 密丛, 纤细, 高 30 — 35 厘米, 具 条纹, 光滑 无毛, 具 2 节, 常不 外露。 叶鞘 无毛, 开口至 1/3 处, 有 条纹, 秆基部 枯萎者 不为纤 维状; 叶 舌 退化, 仅为 1 圈干膜 质环, 明 显有小 纤毛; 叶片 坚硬, 直立, 急尖或 渐尖, 叶 面有小 硬 刺毛, 秆 生叶叶 片紧密 折叠。 圆 锥花序 疏松, 宽大而 开展, 长 12 — 15 厘米, 花序轴 平 滑或稍 粗槌; 分枝 线状, 多少 开展而 折曲, 粗糙, 每节有 1 一 2 枝, 主 枝着生 2 — 3 个 小穗。 小穗椭 圆状披 针形, 绿色, 含 5 — 6 小花, 长约 10 毫米; 小穗轴 节间长 1.5 毫米 或 稍长, 背部 粗糙; 颖片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4.5 毫米, 钻状,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5.5 毫 米, 宽 1.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6. 5 — 7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无毛, 5 脉 不太明 显; 芒 顶生, 长 2 — 3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有 2 小齿, 脊上稍 粗糙, 背 部点状 粗糙; 花 药长约 为内稃 之半; 子房 无毛。 产 丽江。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玉 龙山。 27b. 柔 毛羊茅 (拟) (变种 ) var. villosaSt. -Yves (1928); Hand. -Mazz. (1936). 与原变 种的区 别在于 叶片及 小穗各 部均被 柔毛。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3700 米 的高山 草甸。 9. 黑 麦草属 Lolium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或 旋卷; 叶舌 钝形, 常有 叶耳。 花序 穗状, 常 单一, 两侧 压扁; 小穗含 3 至多数 小花, 单生, 无柄, 两侧 压扁, 以 其背部 (第 一、 三、 五 …… 等 外桴的 背部) 对向 穗轴;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第一颖 (位 于向轴 的 一方) 除顶 生小穗 之外均 退化, 第二颖 存在, 位于 离轴的 一方, 线 形至长 圆形, 具 3 — 9 脉; 外 稃背部 圆形, 具 5 — 9 脉, 无芒或 有芒;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先 端尖, 脊上有 狭翼; 雄蕊 3; 子房 无毛。 颖 果腹部 凹陷而 中部具 纵沟。 约 10 种, 分布 欧亚大 陆温带 地区。 我国有 4 种, 均 由国外 引入,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外 桴通常 无芒; 花 期时植 株基部 有不抽 穗的分 蘖苗; 叶片幼 时折叠 2. 黑麦草 L. perenne 2 (1) 外 桴通常 有芒; 花期 时植株 基部没 有不抽 穗的分 蘖苗; 叶片幼 时席卷 1 . 多花 黑麦草 L. multiflorum 
禾本科  267  1. 多花 黑麦草 (植 物分 类学报 2 卷 2 期) 图版 81: 8-10 Lolium multinorum Lam. (177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Humphr.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一年生 或短期 多年生 草本。 秆 常多数 丛生, 有时 单生, 直立, 高 30 — 10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叶鞘 疏松, 无毛; 叶 舌短小 至长达 4 毫米; 常有 1 一 4 毫 米长的 叶耳; 叶片长 (6 —) 10 — 22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无毛, 叶背常 光亮。 穗状花 序直立 或 稍弯, 长 10 — 35 厘米; 小穗长 8 — 20 (-30) 毫米, 常含 6 — 20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长约 1 毫米, 无毛; 第二颖 披针形 到狭长 圆形, 具 狭膜质 边缘, 长 5 — 14 毫米, 先端急 尖 或钝, 或稍啮 蚀状, 常与第 一小花 等长; 外 桴长圆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4 一 8 毫米, 平滑无 毛或微 粗糙, 先端常 有芒, 稀 无芒, 芒 细弱, 长可达 15 毫米, 成 熟后不 膨胀; 内稃约 与外稃 等长, 边缘 内折, 脊 上有小 纤毛。 成熟 颖果长 与宽之 比大于 3。 原 产欧亚 温带。 我国及 云南省 均引种 栽培作 牧草, 且 在许多 地区为 逸生。 本 种通常 有芒, 有时 无芒, 两种 情况常 在同一 份标本 上即可 见到。 2. 黑麦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Lolium perenne Linn. (19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Humphries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高 10 — 90 厘米, 疏或 密丛, 直立, 铺散, 或平卧 而节上 生根, 常 具 3 — 4 节。 叶鞘较 疏松, 无毛, 叶 舌短小 或长达 2.5 毫米; 叶耳 明显或 缺如; 叶片长 5-20 (-30) 厘米, 宽 2 — 4 (-6) 毫米, 无毛, 幼时 折叠。 穗 状花序 直立或 稍弯, 长 5 — 20 (-30) 厘米 , 穗轴 纤细, 节间长 7 — 13 毫米, 蜿 蜒状, 无毛。 小穗长 (5 —) 10 — 20 毫米, 宽 3 — 7 毫米, 含 3 — 11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无毛; 第 二颖披 针形 或狭长 圆形, 长为 小穗的 1/3 或 稍长, 有时 与小穗 等长, 边缘狭 膜质, 具 3 — 9 脉, 先 端急尖 或钝; 外 桴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9 毫米, 平滑 无毛, 先端钝 或亚急 尖, 通常 无芒, 稀 具长达 8 毫米 的芒, 成 熟时不 膨胀;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上 有短纤 毛。 成熟 颖果长 与宽的 比大于 3。 原产 欧洲。 我 国及云 南省引 种作为 牧草。 10. 凌 风草属 Briza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多枝, 开展。 小穗 宽三角 形或卵 球形, 两 侧 压扁, 多数小 花紧密 排列成 覆瓦状 而向两 侧水平 伸开; 小穗轴 无毛, 脱 节于颖 之上及 诸小花 之间; 颖片卵 圆形, 几 等长, 均稍 短于第 一外稃 或与之 等长, 宽广, 具 3 — 9 脉, 纸质, 边缘 膜质; 外桴近 圆形, 具 5_9脉 (脉常 不甚明 显), 呈 囊形或 舟形, 基 底质厚 而 凸出, 边缘宽 膜质而 扩张, 基部呈 心形; 内稃卵 形或倒 卵形, 远 比外桴 短或近 等长, 脊上有 狭翼; 子房 无毛, 花柱 顶生。 颖 果背部 圆形, 腹面 扁压。 约 20 种, 分 布欧亚 温带及 南美。 我国 连引种 后逸生 在内有 3 种。 云南有 1 种。 
268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59 1— 3. 看麦娘 AlopecurusaequalisSobol. ,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6. 日本 沟桴草 Aniselytron treutler var. japonica (Hack. ) B. S. Sun et J. Qian, 4. 叶及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7—9. 苘草 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 Femald,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10- —12. 凌风草 Briza media Linn. , 10. 植株, 11. 小穗, 12. 小 花 (侧面 及腹面 )。 (李 楠绘) 
禾本科  269  1. 凌风草 (植 物学) 图版 59: 10—12 Briza media Linn. (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9, 1970) ; Tsvelev (1976, 1983) ; Tutin in Turin et al. (1980)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 生疏丛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30 — 80 (-100) 厘米, 具 3 — 4 节, 光 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与叶片 之间的 界限不 明显; 叶舌薄 膜质, 长 0.5 — 1.5 毫米, 先端 截平; 叶片 扁平,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2 — 7 毫米, 边缘稍 粗槌。 圆锥 花序长 4 一 12 厘米, 卵 状金字 塔形, 疏松 开展, 下部 每节具 1 或 2 分枝; 分枝再 2 或 3 回分出 小枝; 小穗柄 纤细, 常比小 穗长; 小穗广 卵形, 常带 紫色, 长 4 一 8 毫米, 含 4 一 10 小花; 颖 腹面凹 陷而呈 兜状, 亚 革质, 具 3 — 5 脉,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第 二颖长 3 — 3. 5 毫米; 外 稃长约 4 毫米, 形 状与颖 相似, 有 光泽, 背部 变硬, 边缘 膜质, 具 7 — 9 脉; 内 桴有时 比外 稃短, 倒 卵形, 脊上有 狭翼, 背部 无毛;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产 维西、 贡山;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的草 甸及水 沟边。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 隅)、 贵州 西部。 印度西 北部、 尼 泊尔、 亚 洲北部 及欧洲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1. 早 熟禾属 Poa Linn. 多 年生仅 少数为 一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或 对折, 先 端常成 船头形 (或 风帽状 )。 花 序 为开展 或紧縮 的圆锥 花序。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1 至数 小花, 上部 小花常 退化或 不育。 颖不等 长或近 等长, 有脊 ,第 一颖具 1 一 3 脉, 通常 较短, 第 二颖具 3 脉; 外稃 膜质或 较厚, 向内 深凹, 背部 有脊, 先 端尖或 稍钝, 通常 无芒, 常 有膜质 边缘, 具 5 脉, 中脉 与边 缘常具 柔毛; 基盘短 而钝, 有绵毛 或否; 内稃有 2 脊, 脊上粗 糙或具 纤毛; 子房无 毛; 颖果椭 圆形; 种 脐位于 基部, 点状。 本属 全球约 500 种, 广 布温寒 地带, 少数 种延伸 到热带 山区, 我国约 200 种, 云南 有 80 种 左右。 生 境多种 多样。 但从 海滨到 雪线的 草地环 境是最 有代表 性的。 属 中有许 多种 是优良 的饲用 牧草, 如草地 早熟禾 P. pratensis 及欧亚 早熟禾 P. compressa 等。 最 常见 的一年 生植物 早熟禾 P. annua, 是全部 禾草种 中分布 最广的 杂草。 早 熟禾属 是禾草 分类系 统中一 个很自 然的分 类群, 属下分 类难度 甚大, 至今 尚未见 到 比较完 备的属 内分类 系统。 原因 主要是 种的数 目多, 分 布广, 及 属内普 遍存在 着无融 合生殖 (apomixis) 及群体 间的基 因交换 (introgression)。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序中 所有的 小穗都 进行分 芽繁殖 (proliferating), 已无正 常发育 的小穗 3. 胎生 早熟禾 P. alpina var. vivipara 2 (1) 花序中 的小穗 都正常 发育, 通 常不进 行分芽 繁殖。 3 (36) 正常 发育的 花药长 0.3~0.8 (— 1) 毫米 (P. supina 的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除 外);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270  云 南植物 志  4 (19) 外桴基 盘不具 绵毛。 5 (10) 内 稃两脊 上具长 而密生 的丝状 柔毛。 6 (7) 多年生 草本; 花药长 1—1.5 (-2) 毫米 70. 仰卧 早熟禾 P. supina 7 (6) 一年生 草本; 花药长 0.3~0.8 (— 1) 毫米。 8 (9) 花药 0.3 — 0.5 毫米; 田 园少见 杂草; 花期 3 — 4 月 29. 脆弱 早熟禾 P. infirma 9 (8) 花药 0.6 — 0.8 (-1) 毫米; 广布 杂草; 花 期全年 6. 早熟禾 P. annua 10 (5) 内 稃两脊 上具疏 生的短 纤毛或 粗糙。 11 (12) 外桴脉 间贴生 微毛; 脊与 边脉不 具柔毛 64. 锡金 早熟禾 P. sikkimensis  12 (11) 外 桴脉间 无毛; 脊与边 脉下部 有柔毛 或毛稀 少而近 无毛。 13 (16) 多年生 草本。 14 (15) 秆较 粗壮, 高 (15 —) 30 — 60 厘米;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3 — 4 毫米 74. 套鞘 早熟禾 P. tunicata 15 (14) 秆较 细弱, 高 10 — 15 (-35) 厘米; 小穗长 3 — 4. 5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3 毫米 78. 滇西 早熟禾 P. wardiana 16 (13) 一年生 草本。 17 (18) 小穗长 2 — 2. 6 毫米; 第 一颖长 1.3—1.5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1.5 — 2 毫米 71. 四川 早熟禾 P. szechuensis 18 (17) 小穗长 3. 2 — 4 毫米; 第 一颖长 1.5 — 2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2. 1 — 2. 3 毫米 72. 藏南 早熟禾 P. tibeticola 19 (4) 外稃 基盘具 绵毛。 20 (25) 内稃 两脊上 粗糙。 21 (22) 圆锥 花序狭 窄或稍 开展, 分枝 直立或 上举, 宽 1.5 — 3 厘米 31. 喀西 早熟禾 P. khasiana 22 (21)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分枝常 平展或 下垂, 宽达 7 厘米。 23 (24) 小穗长 (3—) 3. 5 — 4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2 — 3 毫米 16. 垂枝 早熟禾 P. declinata 24 (23) 小穗长 (4 一) 5 — 6 毫米; 第一外 稃长约 4.5 毫米 24. 雪山 早熟禾 P. himalayana 25 (20) 内稃 两脊上 具丝状 柔毛。 26 (29) 外 稃背部 (特 别是 下部) 脉间有 微毛; 小穗长 3 — 4 毫米, 长含 2 — 3 花。 27 (28) 多年生 草本; 叶鞘闭 合至近 口部; 叶片宽 2 — 4 (-6) 毫米 1. 白顶 早熟禾 P. acroleuca 28 (27) 一 年生或 二年生 草本; 叶 鞘闭合 达中部 上下; 叶片宽 0.5—1 毫米 21. 荏弱 早熟禾 P. gracilior 29 (26) 外桴 背部脉 间平滑 无毛;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常含 3 — 6 花。 30 (33) 多年生 草本。 31 (32) 叶鞘闭 合至近 口部; 小穗长 (4 一) 4. 5 — 5. 5 毫米, 常含 4 一 5 花 41. 小药 早熟禾 P. micrandra 32 (31) 叶鞘闭 合至近 中部;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常含 2 — 4 花 43. 尼泊尔 早熟禾 P. nepalensis 33 (30) 一年生 草本, 叶鞘 闭合约 达中部 上下。 34 (35) 叶片宽 3— 5 毫米; 小穗长 5 — 6 毫米 44. 日本 早熟禾 P. nipponica 35 (34) 叶片宽 1一3.5 毫米; 小穗长 3 — 4. 5 毫米 25. 东亚 早熟禾 P. hisauchii 
禾本科  271  36 (3) 正常发 育的花 药长为 (1 一). 1.2 — 3. 5 毫米 (有时 雌花中 有不育 白色微 小花药 ); 多 年生草 本。 37 (88) 第 一颖具 1 脉 或其一 侧有微 弱的第 2 脉, 或 在欧亚 早熟禾 (P. compressa) 中有 时可具 3 脉。 38 (61) 植 株有明 显的根 状茎。 39 (44) 基 盘不具 绵毛, 或有时 可见极 少量的 绵毛; 外桴脉 间有微 毛或小 穗轴节 间有小 糙毛。 40 (41)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外 桴脉间 有微毛 54. 疏花 早熟禾 P. polycolea 41 (40) 小穗 轴节间 有小槌 毛或短 柔毛。 42 (43) 小穗 单性, 长 4 一 6 毫米, 常 为雌雄 异株; 叶舌长 度大于 1.5 毫米 45. 云生 早熟禾 P. nubigena 43 (42) 小穗 两性, 长 6 — 8 毫米; 叶舌长 度小于 1.5 毫米 34. 糙桴 早熟禾 P. ludens 44 (39) 基盘有 绵毛; 外稃 脉间与 小穗轴 节间通 常平滑 无毛。 45 (52) 植株较 矮小, 高 5 — 30 (-50); 小穗长 3 — 5 毫米; 基盘具 绵毛, 稀 无毛。 46 (47) 秆强 烈压扁 (特 别是上 部节间 ); 第 一颖具 1 一 3 脉; 外 稃脊边 脉及基 盘无毛 或有少 量短柔 ^ , 14. 欧亚 早熟禾 P. compressa 47 (46) 秆圆 柱形; 第 一颖具 1 脉; 外稃脊 与边脉 通常有 柔毛; 基盘 通常有 绵毛。 48 (49) 颖与 外稃有 狭膜质 边缘, 先端尖 2. 高山 早熟禾 P. alpigena 49 (48) 颖与 外桴有 宽膜质 边缘, 先 端钝。 50 (51) 外稃长 4 一 5 毫米, 膜质 边缘下 无金黄 色带, 脉间 有微毛 8. 极地 早熟禾 P. arctica 51 (50) 外桴长 3. 5 — 3. 8 毫米, 膜质 边缘下 有金黄 色带, 脉 间无毛 12. 帕米尔 早熟禾 P. calliopsis 52 (45) 植 株高度 中等, 高 (40 —) 50 — 100 厘米; 小穗长 4 一 7 毫米; 基盘常 具多量 绵毛。 53 (56) 第一 外桴长 4 一 4. 5 毫米。 54 (55) 植株高 50 — 80 (—110) 厘米; 圆 锥花序 每节具 2 — 5 分枝 68. 窄颖 早熟禾 P. stenachyra 55 (54) 植株高 (25 —) 30-50 (-70) 厘米; 圆锥 花序分 枝通常 孪生, 稀具 3 分枝 17. 长稃 早熟禾 P. dolichachyra 56 (53) 第一 外桴长 3 — 3.5 (— 4) 毫米。 57 (58) 小穗带 紫色, 长 5 — 7 毫米, 含 5— 7 花, 密集着 生于分 枝上部 48. @ 花早熟 * P. pachyantha 58 (57) 小穗 绿色或 黄色, 长 4 一 6 毫米, 含 2 — 5 花。 59 (60) 植株 疏丛; 叶片 扁平, 宽 3 — 5 毫米, 分蘖 叶叶片 不内卷 成针状 56. 草地 早熟禾 P. pratensis 60 (59) 植株 密丛; 叶 片狭窄 内卷, 宽 0.8 — 1.5 毫米, 分蘖叶 片内卷 成针状 5. 细叶 早熟禾 P. angustifolia 61 (38) 植 株不具 根茎, 有 时具根 头或极 简短的 根茎。 62 (65) 外稃脊 与边脉 及基盘 无毛, 间脉 明显而 隆起; 秆具 3 — 4 节。 63 (64) 秆 粗壮, 径粗 2 — 4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15_35 厘米 30. 大序 早熟禾 P. insignis 64 (63) 秆 稍细, 径粗 1 一 2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3 — 3. 5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8 — 15 毫米 63. 西 伯利亚 早熟禾 P. sibirica 65 (62) 外 桴脊与 边脉有 柔毛; 基盘 有绵毛 或否。 
272  云南 植物志  73) 叶鞘大 都集生 于秆的 基部, 茎生者 少数; 叶片常 对折或 内卷; 顶节常 位于秆 的中部 以下。 70) 外桴 质厚而 粗糙, 几不 具膜质 边缘, 先 端尖; 基 盘通常 无毛; 小穗长 5. 5 — 8 毫米。 69) 小穗含 2 — 3 花; 叶鞘与 叶片连 接处密 生短毛 50. 开展 早熟禾 P. patens 68) 小穗含 4 一 6 花; 叶 鞘与叶 片连接 处无毛 38. 东川 早熟禾 P. mairei 67) 外桴质 较薄而 平滑, 具较宽 的膜质 边缘, 先 端钝; 基盘有 绵毛;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72) 圆锥 花序长 6 — 15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叶片宽 1.5 — 2. 5 毫米 49. 喜冰 早熟禾 P. pagophila 71) 圆锥 花序长 2 — 6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叶 片宽约 1 毫米 62. 山西 早熟禾 P. shansiensis 66) 叶 鞘主要 着生于 秆上, 基生者 少数; 叶片常 扁平; 顶 节通常 位于秆 的中部 以上。 77) 秆较 高大, 粗壮, 径粗约 3 毫米, 常具 8 — 10 节; 圆 锥花序 大型; 根茎通 常短而 粗壮。 76) 小穗 单性, 通常 为雌雄 异株; 秆基部 倾斜, 节上 易生根 53. 多节 早熟禾 P. plurinodis 75) 小穗 两性; 秆通 常直立 22. 大 早熟禾 P. grandis 74) 秆中 等或较 矮小, 径粗约 1 毫米, 常具 3 — 5 节; 圆 锥花序 中等或 小型。 81) 植株的 秆细弱 柔软, 中下部 常倾卧 地面, 高 20 — 30 厘米; 花序 较小, 长 5 — 10 厘米。 :80) 小穗长 5.5—7 (-8) 毫米; 第 一颖长 (3—) 3.5 — 4. 5 毫米 13. 疏花 早熟禾 P. chalarantha :77) 小穗长 3.5—5 毫米; 第 一颖长 2 — 3. 5 毫米 19. 蛊 早熟禾 P. fascinate 78) 植株 的秆较 硬直, 高 (40 —) 50 — 80 厘米; 圆锥花 序长度 中等, 长 10 — 20 厘米。 85) 外 桴基盘 无毛。 :84) 叶 片两面 平滑, 边缘 微粗糙 40. 大锥 早熟禾 P. megalothyrsa :83) 叶 片两面 及边缘 甚粗糙 (云南 贡山很 可能有 分布) 10. 糙叶 早熟禾 P. asperifolia 82) 外桴基 盘或多 或少被 绵毛。 87) 叶 舌短, 长 0.5 — 1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4 一 4. 5 毫米 34. 石生 早熟禾 P. lithophila 86) 叶舌长 3.5— 5 (—10)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2. 5 — 3. 5 毫米 …… 73. 普通 早熟禾 P. trivialis 37) 第一颖 显然具 3 脉, 稀侧 脉不太 明显。 96) 植株细 弱柔软 或呈倒 伏状; 小穗含 1 一 3 花; 颖先端 渐尖, 等长于 小穗或 小花; 常生 于林内 或阴湿 之处。 93) 叶 舌短, 长 0.5—1 毫米。 92) 秆 扁平; 茎 生叶叶 鞘扁压 而有脊 60. 中欧 早熟禾 P. rehmannii 91) 秆圆 柱形; 叶鞘圆 形无脊 42. 林地 早熟禾 P. nemoralis :90) 叶舌长 2 — 6 毫米; 小 穗常含 2 花。 :95) 颖片 表面密 生微毛 59. 毛颖 早熟禾 P. pubicalyx 94) 颖片表 面无毛 39. 纤弱 早熟禾 P. malaca :89) 植株较 坚轫而 直立; 小穗含 2 — 8 花; 颖常 稍短于 小穗或 小花。 110) 外稃基 盘不具 绵毛。 103) 外 桴脊与 边脉均 无毛。 :100)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基部主 枝长约 1 厘米; 植物高 5— 15 (-25) 厘米 55. 哲孟雄 早熟禾 P. poophagorum 100 (99)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基部主 枝长达 4.5 厘米; 植株高 25 — 50 (—60) 厘米。 
禾本科  273  101 (102;  花序 每节具 2 — 5 个 分枝, 分枝 上部着 生小穗 4 一 10 余枚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01 :98) 107: 106; 105: 104; 109: 108; :97) 118; 113: 112; 115; 114; 117〕 116〕 111: 124〕 121: 120; 123: 122; 119; 134: .127) 126; 131: 130) 129] 128; 133: 132〕 125: 136:  -5 枚  58. 光稃 早熟禾 P. psilolepis 52. 宿生 早熟禾 P. perennis  …' 32. 光基 早熟禾 P. kryiovii 15. 冷地 早熟禾 P. crymophilla 11. 渐尖叶 早熟禾 P. attenuate 33. 拉哈尔 早熟禾 P. lahulensis  花 序分枝 孪生, 稀 单生, 其上着 生小穗 外稃脊 与边脉 下部具 柔毛。 秆高 (10 —) 20 — 60 厘米。 外桴 的间脉 明显, 下 部常有 柔毛; 内桴 脊上有 短纤毛 外 桴的间 脉不甚 明显且 无毛; 内 桴脊上 稍粗糙 秆高 5 — 25 厘米。 外稃脉 间无毛 外稃脉 间有毛 外桴 基盘有 绵毛。 ' , 小穗含 2 — 10 花, 稀少至 3 花。 圆锥 花序疏 松而较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分枝长 4 一 7 (-10) 厘米 … 23. 恒 11|¥熟* P. hengshanica 圆锥 花序常 紧缩而 稠密, 长约 5 — 10 厘米, 宽约 1 一 2 厘米, 分枝长 1 一 3 厘米。 叶舌长 1.5 — 3. 5 毫米; 颖 明显不 等长; 秆常具 2 节; 秆 生叶少 51. 少叶 早熟禾 P. paucifolia 叶舌长 3 — 7 (-8) 毫米; 颖片近 等长。 秆在花 序以下 部分不 平滑; 小 穗常含 4 一 6 花 67. 硬质 早熟禾 P. sphondylodes 秆在 花序以 下部分 平滑; 小穗含 3 — 4 花 18. 华东 早熟禾 P. faberi 小穗含 2 — 3 花, 稀 4 花。 颖与 小穗等 长或近 等长, 第二 颖可长 于第二 小花。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第一 颖长约 4 毫米, 与 第一小 花等长 36. 长颖 早熟禾 P. longiglumis 小穗长 3. 5 — 4. 5 (— 5) 毫米; 第一 颖长约 3.5 毫米。 叶舌长 3 — 6 毫米; 小 穗轴平 滑无毛 65. 中华 早熟禾 P. sinattenuata 叶 舌短, 长约 0.5—1 毫米; 小穗轴 具微毛 46. 贫叶 早熟禾 P. oligophylla 颖明 显短于 小穗。 小穗长 2. 5 — 4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2 — 3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2 — 2. 5 毫米;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57. 细长 早熟禾 P. prolixior 第一 外桴长 3 — 4 毫米 ; 小穗长 4 一 4 . 5 毫米。 圆锥花 序分枝 甚短, 长 1 一 2 厘米。 秆具 2 — 3 节; 花 序分枝 单生或 孪生, 常 自基部 或近基 部即着 生小穗 66. 华灰 早熟禾 P. sinoglauca 秆具 1 一 2 节; 花 序分枝 每节具 2 — 3 枚, 常自 中部以 下裸露 9. 额 尔古纳 早熟禾 P. argunensis 圆锥花 序分枝 较长, 长达 4 厘米。 小穗 轴节间 有微毛 (云 南德钦 及宁蒗 可能有 分布) 20. 黄色 早熟禾 P. flavida 小穗轴 节间平 滑无毛 77. 绿 早熟禾 P. viridula 小穗长 (4 一) 4. 5 — 6. 5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3. 5 — 4. 5 毫米。 小穗长 5 — 6. 8 毫米; 顶节节 间伸出 叶鞘外 甚长, 节 下平滑 7. 阿拉拉 早熟禾 P. araratica 
274  云 南植物 志  136 (135)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137 (144) 小 穗轴节 间有短 柔毛。 138 (139) 内桴 脊间有 微毛; 外桴 脉间常 有微毛 26. 青紫 早熟禾 P. ianthina 139 (138) 内稃脊 间平滑 无毛。 140 (141) 圆 锥花序 狭窄, 紧密, 长 2 — 5 (-6)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分枝 较短, 长不过 1.5 厘 米 35. 中亚 早熟禾 P. litwinowiana 141 (140) 圆锥 花序较 疏松, 开展, 长 (4 一) 7 — 15 厘米, 宽约 2 — 4 厘米, 分枝长 1.5 — 4 厘米。 142 (143) 圆 锥花序 较狭, 长 7 — 15 厘米; 小 穗淡绿 色或带 黄褐色 …… 69. 不育 早熟禾 P. sterilis 143 (142)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3 —) 4 一 8 厘米; 小穗 带紫色 4. 阿尔泰 早熟禾 P. altaica 144 (137)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有时稍 粗糙。 145 (146) 秆 生叶叶 片短, 长 2 — 4 (-7) 厘米; 两颖近 等长; 第一 外桴长 3 — 3. 8 毫米 28. 青海 早熟禾 P. indattenuata 146 (145) 秆生叶 叶片长 5 — 10 厘米或 更长; 第一 颖明显 短于第 二颖。 147 (148) 小穗轴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4 一 7 (-11) 厘米, 宽约 1 毫米 27. 不定 早熟禾 P. incerta 148 (147) 小穗 轴平滑 无毛; 圆锥 花序宽 2 — 5 厘米。 149 (150) 叶 舌短, 长 0.6—1 (—1.5) 毫米 75. 乌尔苏 早熟禾 P. urssulensis 150 (149) 叶舌 较长, 长 (1 一) 2-4 (-7) 毫米。 151 (152) 小 穗常含 2 花; 花序 开展, 宽 2 — 5 厘米 76. 多变 早熟禾 P. varia 152 (151) 小 穗常含 3 花; 花序 狭窄, 宽 0.5 — 1 厘米。 153 (154) 小穗 常为草 黄色, 长 (3. 5 —) 4— 5 毫米 61. 蔺状 早熟禾 P. schoenites 154 (153) 小 穗常带 紫色, 长 3. 5 — 4 (—4.5) 毫米 47. 山地 早熟禾 P. orinosa  1. 白顶 早熟禾 (华 南经济 禾草) PoaacroleucaSteud. (185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Tsvelev (1976, 1983); Ohwi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一年或 二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细 弱或稍 健壮, 3 — 4 节, 上部稍 压扁, 平滑 无毛。 叶鞘 光滑, 常 闭合至 口部, 顶 生者与 叶片等 长 或略有 上下; 叶舌 膜质, 长不过 1 毫米; 叶片长 5 — 15 厘米, 宽 2 — 4 (-6) 毫米, 扁平, 质稍 柔软, 平滑或 叶面微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6 — 18 厘米, 金字 塔形, 每 节着生 2 — 5 分枝; 分枝 纤细, 下部近 平滑而 上部稍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3 — 7 厘米, 中部 以下裸 露。 小穗长 3 — 4 毫米, 含 2 — 4 小花; 颖 质薄, 披 针形, 边缘狭 膜质,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颖具 1 脉, 长 1.6 — 2 毫米, 第 二颖长 2 — 2. 5 毫米; 外 稃先端 膜质, 银 白色, 脊与边 脉至 少自中 部以下 密生长 柔毛, 基盘具 有中量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2 — 3 毫米, 间 脉不甚 明显, 脉间 无毛;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脊上具 细长丝 状毛, 脊间无 毛; 花药淡 黄色, 长 圆形, 长 0.6 — 0.8 (— 1) 毫米。 颖果纺 锤形, 长约 1.5 毫米。 产 维西、 德钦、 泸水、 兰坪、 丽江、 漾濞、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 2900 米 的山坡 及湿润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福建、 台 湾、 江西、 浙江、 江苏、 安徽、 山东、 河北、 陕西。 朝鲜、 日本、 俄罗 斯远东 地区也 有。 
禾 本禾斗  275  2. 高山 早熟禾 (拟) 图版 61: 1-4 Poaalpigena (Fries) Lindm. (191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Ed- mondson in Tutin et al. ( 1980)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oa pratensis var. alpigena Fries (1842); Poa pratensis ssp. alpigena (Fries) Hiit. (1933) , not var. alpigena Blytt (1861). 多年生 草本, 具 有匍匐 根茎。 秆高 (13 —) 20—40 (—5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再 3 — 4 节, 光滑 无毛, 上部 节间微 扁压。 叶 鞘光滑 无毛, 秆 生者大 都短于 节间, 闭合 至 中部或 稍上; 叶舌 膜质, 上缘钝 圆或近 截平, 长 0.7 — 2 毫米; 叶片秆 生者长 2 — 1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扁平或 折叠, 两面 无毛, 先端突 然收缩 而成凤 帽状。 圆锥 花序较 窄或稍 开展, 卵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3 — 5 厘米, 下部每 节常具 2 分枝, 稀具 3 分枝, 基部 主枝长 2 — 4 厘米; '分 枝较 纤细, 直立或 开展,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小穗长 5 — 7 毫米, 带 紫色, 含 2 — 6 小花; 颖不 等长,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2.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卵披 针形, 长 3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的 膜质边 缘尖或 稍钝, 脊与边 脉至少 自中部 向下密 生白色 绵毛, 基盘 有白色 绵毛, 第一外 秤长 3. 5 — 4 毫米;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脊 上有细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1.3 — 1.5 毫米。 产 昭通、 中旬、 丽江、 永胜、 剑川;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的灌丛 草地或 湿润草 甸。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广布 北半球 温带。 3. 胎生 早熟禾 (拟) 图版 60: 1—2 Poa alpina var. vivipara Linn. (1753). Poa vivipara (Linn.) Willd. (1809); P. alpina ssp. vivipara (Linn.) Arcang. (1882); Tsvelev (1972, 1976).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10 — 35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1 一 2 节, 花序 以下外 露部分 粗糙。 叶鞘质 稍薄, 平 滑或微 粗糙, 有 条纹, 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长 2 — 4.5 毫米, 先端常 撕裂; 叶片质 稍厚, 直立, 扁平或 折叠, 长 3 — 7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两面稍 粗糙, 先端 急尖。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长 3 — 6 厘米, 宽 1.5—2 厘米, 每节具 2 — 5 分枝; 分枝 粗壮, 粗糙, 斜升或 开展, 基部 主枝长 1.5 — 2. 5 厘米, 主枝中 部以下 裸露, 侧枝有 时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 穗正常 发育者 未见, 花 序上所 有小穗 均 呈现分 芽繁殖 (proliferating); 颖稍不 等长, 卵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脊上 粗槌, 具 3 脉, 有 时第一 颖的侧 脉稍不 明显, 表 面常微 粗糙, 第一 颖长约 3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4 毫 米; 第一 外稃与 第一颖 等长或 稍短, 完 全无毛 或脊上 有时疏 生少数 柔毛, 基盘 无毛, 脊 中上部 粗糙, 有 狭膜质 边缘; 其 他部分 均已特 化成小 植株。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4200 米 的冰迹 湖边草 地上。 分 布欧亚 温带和 寒带。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分 芽繁殖 (proliferating) 在早 熟禾属 Poa 中是常 见的, 在我 国报道 甚少, 云 南尚属 首次。 由于未 见正常 发育的 标本及 小穗, 种的鉴 定尚待 观察。 4. 阿尔泰 早熟禾 Poa altaica Trin. (1828); Roshev. (1934) * ; Tsvelev (1976, 1983). 多年生 草本, 有 粗壮而 较短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一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1—2. 胎生 早熟禾 Poaalpinavar. vivipara Linn. , 1. 花序, 2, 分 芽繁殖 小穗; 3—7. 早熟禾 P. annua Linn. , 3. 植株, 4. 叶舌, 5. 小穗, 6. 小花, 7. 内稃 (侧面 观); 8-11. 藏南 早熟禾 P. tibeticola Bor, 8. 植株, 9. 叶 舌, 10. 小穗, 11. 小花; 12 — 15. 普通 早熟禾 P. trivialis Linn. , 12. 花序, 13. 叶舌, 14. 小穗, 15. 小花; 16 — 19. 套鞘 早熟禾 P. tunicata Keng ex C Ling, 16. 花序' 17. 叶舌, 18. 小德' 19. 小花。 (李 桶绘)  志 云  6 7 
禾本科  277  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质 较硬, 基 生者稍 跨复, 宿存, 棕色, 秆生者 大 都短于 节间, 几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1.5 — 2. 2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时 撕裂; 叶片 质 厚硬, 长 3 — 12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扁 平或常 内卷, 叶背 平滑, 叶面微 粗糙, 先端 直而 短尖, 蘖生者 较长, 叶舌 更短。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或 卵形, 常 开展而 疏松, 有时紧 缩, 长 3 — 12 厘米, 宽 (1 一) 3 — 7 毫米; 分枝 开展, 斜升或 直立,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1 一) 3 — 5. 5 厘米, 下 部分枝 孪生, 裸露 甚长; 小穗带 紫色, 长 4. 5 — 5 毫米, 含 2 — 4 小花, 通 常密生 极短的 柔毛; 颖片 质厚, 稍不 等长, 卵状披 针形, 脊上 粗糙, 先 端短渐 尖, 均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8 — 3. 5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3 — 4 毫米; 外 稃长圆 状披针 形, 先端 急尖, 有膜质 边缘, 脊 自中部 而边脉 自中部 略下有 柔毛, 表 面密被 短槌毛 (或 粗糙 ), 间脉稍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3. 3 — 3. 6 毫米, 基盘 有中量 至少量 绵毛; 内桴 比外稃 稍短, 脊上微 粗糙, 脊间有 与外稃 表面同 样的短 糙毛; 花药长 2 — 2. 5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米 的山坡 草本。 分布 于四川 中部。 中亚 各国、 俄 罗斯、 蒙 古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5. 细叶 早熟禾 (兴安 岭植物 群落) Poa angustifolia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1959)* ; Bor (1960, 1970);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Poa pratensis ssp. angustifolia (Linn. ) Gaud. (1811) ; Tsvelev (1976, 1983) ; Poa pratensis Linn. var. angustifolia (Linn. ) J. E. Sm. (1800) .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常成 密丛, 直立, 高 20 — 50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米, 具 2 —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短于 节间,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0.5 — 2 毫米, 上缘 截平, 边缘 通常不 下延; 叶片狭 线形, 长 2 — 11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对折, 稀 扁平, 呈灰 绿色, 基 生者常 内卷成 针状。 圆锥 花序较 狭窄, 长 圆形,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每节具 3 — 6 分枝; 分枝稍 粗壮, 直立或 上升, 有时 开展, 稍 粗糙, 中下 部 裸露, 基部 主枝长 2 — 4. 5 厘米。 小穗卵 圆形, 长 3. 5 — 5 毫米,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含 3 — 5 小花; 颖不 等长,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3. 5 毫 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形,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脊 与边脉 中下部 密生长 柔毛, 间 脉光滑 无毛, 基盘 密生长 柔毛, 第一 外稃长 3 — 3. 5 毫米; 内稃 比外桴 略短, 脊上 有小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1.5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贡山; 生 于海拔 2300 — 36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 川、 山西、 内 蒙古、 河北、 陕西、 宁夏、 新疆、 青海及 东北。 广布 欧亚温 带且已 传人其 他 地区。 6. 早熟禾 (植 物学大 辞典) 图版 60: 3-7 Poa annua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3) * ; Bor (1960, 1970); 秦岭 植物志 (1976); Tsvelev (1976, 1983);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一年或 二年生 植物, 全 株光滑 无毛。 直立 或基部 倾斜节 部着土 生根而 具有匍 匐茎, 高 5 — 3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细弱, 具 4 一 5 节, 带 有鞘内 分枝。 叶鞘质 柔软, 干后 呈蒜 皮状, 至 少自中 部以下 闭合, 大都长 于节间 ; 叶舌 膜质, 白色, 圆头, 长 1 一 3 
278  云 南植物 志  (-5) 毫米; 叶片 扁平, 稀 折叠, 质 柔软, 2 — 14 厘米, 宽 1 一 3 (-5) 毫米, 边缘微 粗糙, 先端突 然收缩 而成船 头形。 圆锥花 序卵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1 一) 2 — 8 厘米, 每 节常具 2 分枝, 稀具 1 或 3 分枝, 疏松, 开 展或稍 紧密, 花后常 开展或 外弯。 小穗绿 色, 在枝上 的排列 较疏松 (从 不密集 于枝端 ), 长 3 — 6 (-10) 毫米, 常含 3 — 5 枚彼 此之间 距离较 接近的 小花; 颖不 等长, 质薄, 具 有较宽 的膜质 边缘, 第一 颖披针 形或卵 状披 针形, 长 1.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2 — 4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形 或半椭 圆形, 先 端钝, 有 宽膜质 边缘及 顶部, 脊与边 脉上有 密或稀 疏的柔 毛, 稀近 无毛, 基 盘不具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 4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脊自 下到 上均有 纤毛; 几乎全 年都在 开花, 花药淡 黄色, 长 0.6 — 1 (-1.1) 毫米。 产全省 各地; 生 于海拔 500 — 3600 米的田 野道旁 湿地及 林缘。 我国南 北各省 都有。 全球 除沙漠 及高温 干燥的 环境之 外均有 分布。 7. 阿拉拉 早熟禾 (拟) Poa araratica Trautv. (1873); Bor (1960, 1970). Poa versicolor ssp. araratica (Trautv. ) Tsvelev (1976, 1983) ; P. versicolor var. araratica (Trautv. ) Grossh . (1928). 多年生 草本, 具 粗壮短 根茎。 秆 较细, 密丛, 直立, 高 25 — 50 厘米, 径粗约 1 毫 米, 光滑 无毛, 具 2 — 3 节, 顶 节大都 位于秆 中部。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秆生者 短于节 间, 闭 合至近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5 毫米, 先端钝 圆或常 撕裂; 叶 片幼时 扁平, 但常 内卷, 杆 生者长 4 一 12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两面 无毛, 叶背 平滑, 先端 急尖, 微向 外弯, 蘖生者 甚长。 圆 锥花序 疏松, 长 圆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1 一 5 厘米; 分枝 孪生, 上举或 开展, 纤细, 常 弯曲, 近 平滑或 上部稍 粗糙, 自中 部以下 裸露。 小 穗带紫 色或 黄色, 长 5 — 6. 5 (-6.8)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穗轴 节间在 背部有 微毛; 颖片 近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3 脉, 脊中 上部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3 — 3. 6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3. 2 — 4 毫米; 外稃质 稍厚, 带紫或 黄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脊 及 边脉通 常无毛 或仅下 部疏生 少数短 柔毛, 间 脉不甚 明显, 脉间 有微毛 , 基盘 背部有 中量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3. 5 — 4. 5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或 上部者 比外稃 稍长, 脊上 微 粗槌; 花药 黄色, 长 1.3 — 1.5 毫米。 产 剑川; 生 于海拔 39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土 耳其、 格鲁 吉亚、 亚美 尼亚、 阿 塞 拜疆、 土库曼 斯坦、 塔吉克 斯坦、 伊朗、 阿 富汗、 巴基斯 坦北部 、印度 北部。 我国分 布新 记录。 8. 极地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arctica R. Br. (182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Tsvelev (1976, 1983) ;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 1980) . 多年生 草本, 具有 细长的 根茎。 秆成 疏丛, 高 10 — 45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光 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无毛, 稍扁, 闭合 至中部 以上; 叶舌 膜质, 稍厚, 长 0.8 — 1.2 (-3) 毫米, 上端截 平而具 微齿; 叶片 扁平, 暗 绿色, 秆 生者长 1 一 5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两面及 边缘近 平滑或 叶面微 粗糙, 先端亚 急尖, 凤 帽不甚 明显, 蘖生者 10 — 20 厘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广卵形 或金字 塔形, 常带 紫色, 长 4 一 8 厘米, 宽 (1 一) 
禾本科  279  2 — 4 厘米, 每节具 2 — 4 分枝; 分枝稍 粗壮, 上升或 平展, 基部 主枝长 1 一 4 厘米, 下 部近 平滑, 上部稍 粗糙, 着生数 至多枚 小枝及 小穗。 小穗长 4. 5 — 6 (-7) 毫米, 含 3 — 5 小花; 颖卵披 针形, 不 等长, 质地 较薄, 先 端尖或 稍钝,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2 — 2.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3 脉; 外秤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 米, 先 端钝, 有膜质 边缘, 脊自 中部稍 上而侧 脉自中 部稍下 具有长 柔毛, 脉间常 有贴生 微毛, 基盘具 有多量 绵毛;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先端 截平或 微凹, 脊上具 小刺毛 而粗糙 或下部 疏生短 纤毛; 花药长 1.8 — 2. 3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400 — 39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河北、 青海、 甘肃等 省。 北半球 广布。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分 布广, 形 态变异 ^度 甚大, 云南 标本叶 舌短, 花序每 节常具 3 或 4 分枝, 着 生小穗 数目也 较多, 值 得注意 观察。 9. 额 尔古纳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argunensis Roshev. ( 1934 ) * ; Roshev. ( 1936 )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9);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K. Poa attenuata ssp. argunensis (Roshev. ) Tsvelev (1974, 1976) . 多年生 草本, 有 坚硬的 根头。 秆 直立, 密丛, 纤细, 稍 坚硬, 高 10 — 30 (-5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外露 部分稍 粗糙。 叶鞘 无毛, 质 较硬, 稍 粗槌, 几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2 — 3 毫米, 先 端圆或 开裂; 叶片 线形, 短 而狭, 长 3 — 6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质 坚硬, 常 内卷, 叶面被 微毛, 叶背 粗糙, 先 端直, 急尖。 圆锥 花序紧 缩, 长圆状 线形, 长 3 — 6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 分枝甚 粗糙, 粗壮, 靠近主 轴或稍 斜升, 中部 以下裸 露或裸 露部分 甚短, 基部 主枝长 1 一 2 厘米; 小 穗卵长 圆形, 带 紫色, 长 3. 5 — 4. 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稀 四花, 小穗轴 粗壮, 光滑 无毛; 颖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均具 3 脉,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2. 5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2. 5 — 3. 2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先端 膜质有 边缘, 膜质下 面常有 一黄铜 色带, 脊 自中部 而边脉 自中部 略下有 柔毛, 间 脉下部 贴生有 柔毛, 有 时脉间 亦疏生 柔毛, 基盘有 少量绵 毛, 有时近 无毛, 第一外 稃长约 3 毫米; 内稃长 度与外 桴略有 上下, 脊上 疏生极 短的纤 毛; 花药 黄色, 长 1.8 — 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草 地或灌 丛中。 分 布于内 蒙古、 东北。 俄 罗斯、 蒙古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小 穗常含 2 — 3 小花, 有时 4 小花, 东北标 本偶见 5 小花。 10. 糙叶 早熟禾 (西 藏植 物志) Poa asperifolia Bor (1952) ;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丛生, 高约 50 厘米, 较 柔软, 具 2 — 3 节, 顶 节位于 秆中部 以上。 叶 鞘短于 节间, 粗糙; 叶 舌长约 3 毫米; 叶片 狭窄, 长达 20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边缘 及两面 粗糙。 圆锥花 序长约 15 厘米, 分 枝长达 8 厘米, 粗糙, 上部 疏生 小穗; 小穗长 6 — 7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颖不 等长, 第一 颖长约 4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长约 5 毫米, 具 3 脉, 脊上均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3. 5 — 5 毫米, 表 面点状 粗糙或 平滑, 边缘宽 膜质, 脊上部 粗糙, 中部 以下及 边脉具 柔毛, 间脉 明显, 基 盘通常 不具棉 
280  云南 植物志  毛; 内稃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长 1.7 毫米。 目前尚 未采到 标本, 但西 藏察隅 及川西 巴塘均 有分布 记载。 云南 省贡山 及德钦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疏林下 可能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拉萨 附近。 尼泊 尔及印 度北部 尚未见 有分布 记录, 可能 为我国 西南特 有种。 11. 渐尖 早熟禾 (拟) 图版 61: 5-8 Poa attenuate Trin. (1835); Tsvelev (1976, 1983)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10 —)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 米,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圆形, 无毛, 有 条纹, 闭合至 中部或 稍下, 除顶节 者外比 节间 略长或 稍短; 叶舌 膜质, 先 端钝圆 或常有 不整齐 齿缺, 长 1.5 — 3 毫米; 叶 片通常 折叠或 内卷成 针状, 长 2 — 7 (-10)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展开 ), 两面 及边缘 稍粗糙 或 叶背近 平滑。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紧 缩或稍 开展, 长 3 — 10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每 节具 1 一 3 个 分枝; 分枝稍 粗壮, 上升,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基 部 主枝长 1 一 3 厘米。 小穗 卵状椭 圆形或 后期近 楔形, 常带 紫色, 长 4. 5 — 6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颖稍不 等长, 有膜质 边缘, 均具 3 脉, 卵状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2. 5 — 3. 3 毫 米, 第二颖 比第一 颖宽, 长 2. 8 — 3. 8 毫米; 外桴 长圆形 (侧面 观), 先 端急尖 或亚急 尖, 脊 自中部 以下及 边脉下 部有长 柔毛, 基 盘光滑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3 — 4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略短或 在上部 小花中 等长或 稍长, 两脊微 微粗糙 ; 花药 黄色, 长 (1 一) 1.5-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 37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我 国西部 地区。 克什 米尔、 俄 罗斯、 中亚 各国、 蒙古 也有。 云 南标本 花序每 节常具 3 个 分枝, 外稃也 比较长 (达 4 毫米) 等特 征与模 式有出 入, 有 些学者 认为本 种为多 型种。 本志 不再考 虑种下 级别。 12. 帕米尔 早熟禾 (拟) Poa calliopsis Litw. ex Ovcz. (1933); Bor (1960, 1978); Tsvelev (1976, 1983);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 直立, 高 5 — 15 厘米, 径 0.5 —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1 一 2 节, 基部常 有纤维 质宿存 叶鞘。 叶鞘 无毛, 长于 节间, 几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先 端钝, 长 0.5 — 1.5 (-2) 毫米; 叶片常 折叠, 有时 扁平, 长 1—3 (— 4) 厘米, 宽 1.5 — 2. 5 毫米, 两面 无毛, 叶背近 平滑, 边缘微 粗糙, 先端 突然收 缩成急 尖头。 圆锥 花序 长圆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1.5 — 4. 5 厘米, 宽 0.5 — 2 厘米, 下部每 节着生 2 个 分枝, 上部常 单生; 分 枝直或 弯曲, 稍 粗壮, 斜升或 开展, 有时 平展或 下垂, 平 滑无毛 或微粗 糙, 基部 主枝长 1 一 1.5 厘米, 下部 裸露。 小 穗广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常带紫 色而夹 黄色,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近 等长, 椭圆或 卵状披 针形, 有膜质 边缘, 长 2. 3 — 2. 8 毫米, 第一颖 较狭, 常具 1 脉, 有时有 细弱的 侧脉, 第二颖 较宽, 具 3 脉; 外稃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有 宽膜质 边缘, 膜质边 缘之下 常呈金 黄色, 然 后是紫 色带, 脊自中 部或稍 下而边 脉则常 在近基 部有长 柔毛, 第一 外稃长 3. 5 — 3. 8 毫 米, 基盘 有中量 绵毛; 内稃 比外秤 稍短, 脊仅 在中部 以上微 粗糙; 先端有 2 微齿;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禾本科  281  图版 61 1—4. 髙山 早熟禾 Poa alpigena (Fries) Lindm. , 1. 植株, 2. 叶舌, 3. 小穗, 4. 小花; 5—8. 渐尖 早熟禾 P. at- tenuata Trin. , 5. 花序, 6. 叶舌, 7. 小穗, 8. 小花; 9 一 12. 疏花 早熟禾 P. chalarantha Keng, 9. 花序, 10. 叶 舌,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6. 冷地 早熟禾 P. crymophilla Keng ex C. Ling, 13. 花序, 14. 叶舌, 15. 小穗, 16. 小花; 17 — 20. 垂枝 早熟禾 P. declinata Keng, 17. 花序, 18. 叶舌, 19. 小穗, 20. 小花。 (李 楠绘) 
282  云 南植物 志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4000 — 4500 米 的高山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新疆。 伊朗、 中亚 各国、 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 北部、 尼泊尔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3. 疏花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1: 9-12 Poa chalaranth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chalarantha Keng ex L. Liou (1989) , nom. non rite publicat. ;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根 茎或有 极短的 根茎。 秆 细瘦, 密丛, 质 稍软, 平滑 无毛, 高 15 — 40 厘米, 径粗 0.5 — 1 毫米, 具 1 一 2 节。 叶鞘质 较薄, 无毛, 有 条纹, 秆 生者短 于 节间, 基部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0.3 —) 0.5 — 1.5 毫米, 先端 钝圆或 截平, 常分裂 或有 小齿; 叶片质 稍硬, 扁平或 折叠, 秆 生者长 2 — 6 厘米, 宽 0.8 — 1.5 毫米, 叶面微 粗糙, 叶背几 平滑, 先端 急尖, 蘖生 者长达 10 余 厘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金字塔 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分枝 孪生, 稍 粗壮, 斜升, 平展或 下垂, 下 部几平 滑, 上部微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3 — 6 厘米, 自 中上部 或中下 裸露, 先 端着生 1 一 4 小穗。 小 穗淡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5. 5 — 7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常有 微毛; 颖 稍不等 长, 质 稍厚, 长 圆状或 卵状披 针形, 脊 中上部 粗糙, 表面有 微毛, 第 一颖长 3. 5 — 4. 5 毫米, 具 1 脉, 有 时两侧 有较细 的侧脉 1 或 2 条,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钝, 有少 许膜质 边缘, 脊与 边脉无 毛或仅 脊的下 部有短 柔毛, 间脉 较 明显, 脉间有 微毛, 基盘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4. 3 — 5 毫米; 内桴 比外稃 稍短或 等长, 脊上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约 2.5 毫米。 产 德欽、 中. 甸、 丽江、 剑川; 生 于海拔 3500 — 4000 米灌丛 草甸或 林缘、 河 滩和潮 湿 地上。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14. 欧亚 早熟禾 (拟) 加拿大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compressa Linn. (1753); Roshev. (1934);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 Tsvelev (1976, 1983) ;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 单生或 疏丛,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20 — 50 厘米, 强烈压 扁, (特 别是秆 的上部 ), 宽 1 一 1.6 毫米, 光滑 无毛, 有 光泽, 具 4 一 6 节, 节呈 棕色。 叶鞘 平滑, 质 较软, 扁平而 有脊,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先端钝 圆或截 平, 长 1 一 4 毫米; 叶片 扁平, 质 较软, 叶背 平滑, 叶面微 粗糙, 秆 生者长 5 — 12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收縮, 长 (3. 5 —) 6 — 13 厘米, 宽 1 一 5 厘米; 分枝单 生或 孪生, 稍 粗糙, 斜升或 开展, 基部 主枝长 1.5 — 4 厘米, 裸 露部分 较短, 稀长达 1.3 厘米。 小穗卵 状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5 — 5 毫米, 常含 3 — 5 小花, 有时 可多达 8 小花。 颖披 针形, 不等 长或近 等长, 先端 渐尖, 脊 仅于先 端稍下 部分微 粗糙, 第 一颖稍 狭, 长 2 — 2. 5 毫米, 常具 1 脉, 有时具 细弱的 1 或 2 条 侧脉, 第二颖 稍宽, 长 2. 5 — 3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形,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脊与边 脉基部 有少量 短柔毛 或常无 毛, 脊的 上部微 粗糙, 基 盘有极 少量绵 毛或常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2.5 — 3 毫米;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脊 上有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0.9 — 1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400 米的 山坡灌 丛中。 广 布欧亚 温带。 已引 人其他 地区。 我国 
禾本科  283  分布新 记录。 我 国早有 引种, 且有 逸生。 但云南 西北部 高海拔 地区, 可能属 本种的 天然分 布区范 围。 15. 冷地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1: 13-16 Poa crymophilla Keng ex C. Ling (197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oa crymophilla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多年生 草本, 有 坚硬的 根头。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20 — 60 厘米, 径粗 0.5 — 1.5 毫米, 微 粗糙, 具 2 — 3 节。 叶 鞘微粗 糙或近 平滑, 有 条纹, 闭合 至中部 上下; 叶舌膜 质, 先端半 圆或近 截平, 长 0.5 — 4 毫米; 叶片质 较硬, 内卷或 对折,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稍 粗糙, 先 端短渐 尖,' 微弯, 长 3 — 8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或 有时 紧縮, 长 3 — 10 厘米, 宽 0.5 — 4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 有时基 部可具 4 分枝; 分枝 上举或 开展, 稍 粗糙, 主枝长 2 — 4 厘米, 常自中 部以下 裸露, 侧枝 较短, 常自基 部稍上 即着生 小穗。 小 穗常带 紫色, 长 (3 —) 4 一 5. 5 毫米, 常含 2 — 3 小花, 稀具 4 小花或 1 小花, 小穗 轴平滑 无毛; 颖 披针形 或卵披 针形, 带 紫色, 先端 渐尖, 脊上粗 糙, 表 面常有 微毛, 具 3 脉, 第 一颖长 (1.5 —) 2 — 3 毫米, 第二颖 (2 —) 3 — 4. 5 毫 米; 外稃长 圆形, 质 稍厚,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间脉不 明显, 脊常 自中部 以下而 边脉则 仅 在近基 部有短 柔毛, 基 盘通常 无毛, 有 时可见 极少的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 3. 6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上稍 粗糙, 脊间 无毛; 花药 黄色, 长 1.3 — 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 4100 米的 高山灌 丛或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等 省区。 模式 标本采 自四川 西部。 模 式标本 的花序 狭窄而 短小, 小穗 较小, 且仅含 1 一 2 小花, 可能只 是本种 的一贫 弱 植株。 16. 垂枝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1: 17-20 Poa declinat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 descr. Poa declinat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 明显的 根茎。 秆 直立或 基部稍 膝曲, 疏丛, 高 25 — 60 厘米, 径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3 — 5 节。 叶鞘质 稍薄, 平滑 无毛, 中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常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先端 截平或 钝圆, 有 不规则 小齿, 长 1.5 — 4 毫米; 叶 片质稍 薄, 扁平或 折叠,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1 一 3. 5 毫米,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及 边缘微 粗糙, 先端 渐尖。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疏松,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宽 5 — 10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 分枝微 粗糙, 开展或 平展, 有时 下垂, 常 弯曲, 基部 主枝长 4 一 7 厘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 小 枝上着 生小穗 2 至 数枚。 小穗 卵形和 卵状披 针形,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长 3. 5 — 4 毫米, 含 3 — 4 小花, 小穗 轴光滑 或有时 基部稍 粗糙; 颖披针 形, 先端 渐尖, 脊上稍 粗糙,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具 1 脉, 长 1.8 — 2. 2 毫米, 第 二颖稍 宽, 长 3 — 3. 2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形, 先 端钝, 间脉较 明显, 脊在 中部以 下有短 纤毛, 边脉上 通常无 毛而稍 粗糙, 基 盘无毛 或有极 少量的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2 — 2. 5 (-3) 毫米; 内 稃比外 稃短, 脊上 粗糙; 花药黄 绿色, 长 0.4 — 0.6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900 — 42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陕西。 云 南分布 
284  云 南植物 志  新 记录。 云 南标本 外桴明 显较短 (长 2 — 2.5 毫米 ), 基 盘通常 无毛。 可 考虑另 立变种 较妥。 17. 长稃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dolichachyr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 descr. Poa dolichachyr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长的 根茎。 秆 单生, 有时 疏丛, 高 25 — 50 (-7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常具 2 节, 顶 节位于 秆中部 或中部 稍下,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杆生 者等于 或短于 节间, 有 条纹, 中下部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0.5 — 3 毫米, 先端 圆形; 叶片 扁平, 质 稍硬, 秆 生者长 2 — 7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有 极微小 细毛, 先端 急尖, 微 内弯, 蘖 生者甚 长且常 内卷。 圆锥 花序长 卵圆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6 — 13 厘米, 宽 3 — 5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 分枝 开展, 有时 平展, 下部较 平滑, 上部稍 粗糙, 自 中 部稍上 或稍下 裸露; 小穗长 卵形, 常带 紫色, 有时 绿色, 长 4. 5 — 6 毫米, 含 2 — 4 小 花,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披 针形, 稍不 等长, 质薄, 先端 渐尖,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略宽, 长 3 — 3. 5 (— 4)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形, 先 端钝, 有 狭膜质 边缘, 脊 自中部 略上而 边脉自 中部稍 下有长 柔毛, 脊上部 粗糙, 基盘具 长而多 量的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间 脉不太 明显或 明显; 内桴 比外稃 略短或 等长, 脊上有 极短的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2 — 2. 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700 — 3900 米 的山坡 草地、 灌丛或 疏林。 分布于 四川、 青海。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8. 华东 早熟禾 (江 苏植 物志) 图版 62: 1-4 Poa faberi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8)*; 安徽 植物志 (1992 广. 多年生 草本。 秆成 疏丛,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40 —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5 毫米, 具 3 — 4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平滑, 有 条纹, 稍 扁压而 有脊, 秆生者 闭合至 中部或 稍上; 叶舌 膜质而 稍硬, 三 角形, 长 2. 5 — 6 毫米, 先端 尖但常 撕裂; 叶片 扁平, 长 7 — 20 厘 米, 宽 1.5 — 4 毫米, 两面稍 粗糙。 圆锥 花序灰 绿色, 长 10 — 2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紧縮 或疏松 开展, 每节具 2 — 4 分枝, 基部 主枝长 2 — 6 厘米, 稍 粗糙, 常 自中部 以下裸 露。 小穗 绿色, 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颖稍不 等长, 披 针形, 先 端 尖或短 渐尖, 均具 3 脉, 第 一颖长 3.5 毫米, 第 二颖长 4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先端短 渐尖或 急尖, 顶端稍 下常带 紫色, 5 脉 明显, 脊 中部以 下及边 脉近基 部有长 柔毛, 基盘 有中量 至少量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3. 5 — 4. 8 毫米; 内 稃较外 桴短, 脊上微 粗糙; 花药长 1.3 — 1.5 毫米。 产 泸水; 生 于海拔 28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疏林。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华中、 华东及 华北。 云南 标本叶 鞘平滑 无毛;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小穗较 大等特 征可考 虑另立 变种。 19. 蛊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fascinat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 descr. Poa fascinat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柔软, 细弱, 扁平, 疏丛, 基部 膝曲或 外倾, 高 30 — 
禾本科  285  图版 62 1—4. 华东 早熟禾 Poa faberi Rendle, 1. 花序, 2. 叶舌, 3. 小穗, 4. 小花; 5—8. 大 早熟禾 P. grandis Hand. -Mazz. ,5. 带叶的 花序, 6. 叶舌, 7. 小穗, 8. 小花; 9 一 11. 雪山 早熟禾 P. himalayana Nees ex Steud. , 9. 叶 舌, 10. 小穗, 11. 小花; 12— 14. 青紫 早熟禾 P. ianthina Keng ex S. Chen, 12. 叶舌, 13. 小穗, 14. 小花; 15 — 18. 大序 早熟禾 P. insignis Litv. ex Roshev. , 15, 花序, 16. 叶舌, 17. 小穗, 18. 小花。 (李 楠绘) 
286  云 南植物 志  7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紧 接花序 以下微 粗糙, 其 余平滑 无毛, 具 2 — 4 节。 叶鞘无 毛, 平 滑或微 粗糙, 中 部以下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三 角形, 先端尖 或钝, 有时 撕裂, 长 (2 —) 4 一 6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5 — 17 厘米, 宽约 1 毫米, 质薄, 柔 软, 两面及 边缘微 粗糙, 先端 渐尖。 圆 锥花序 狭窄, 细弱, 下垂, 长 4 一 12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分枝 孪生, 细弱, 微 粗糙, 中下部 裸露, 基部 主枝长 1.5 — 3 厘米。 小穗 灰 绿色, 含 2 — 3 小花, 长 3. 5 — 5 毫米, 第一小 花有时 不育;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有 狭膜质 边缘, 脊上 粗糙, 第一颖 较狭, 长 2 — 3.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4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质 较薄, 间 脉常不 明显, 脊与 边脉均 在中部 稍下或 近基部 疏生 柔毛, 基盘 具少量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 4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脊上部 粗糙; 花药长 1—1.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福贡、 漾濞; 生 于海拔 2900 — 4100 米 灌丛草 甸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20. 黄色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Poa flavida Keng (1959) , nom. nud. ; L. Liou (2002) , descr. Poa flavid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约 6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1 一 2 节, 平滑或 粗糙, 顶节离 地面约 10 — 14 厘米。 叶 鞘平滑 无毛, 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约 0.3 毫米; 叶片扁 平或稍 内卷,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微 粗糙, 长约 8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长 9 一 14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每节具 2 — 5 分枝; 分枝细 弱而微 粗糙, 直 立或稍 开展, 裸露常 达中部 以上, 基部 主枝长 5 — 7 厘米。 小穗披 针形, 含 2 小花, 长 2. 8 — 3. 8 毫米, 小 穗轴具 微毛;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具 3 脉, 脊 上部粗 糙, 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长 2 — 3 毫米; 外桴长 圆形, 先 端有少 量膜质 边缘, 间脉不 甚 明显, 脊与 边脉自 中部以 下有长 柔毛, 基盘 有少量 绵毛, 第一外 稃长约 3 毫米; 内稃 脊上微 粗糙, 与 外桴近 等长; 花药 黄色, 长约 1.5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500 — 3500 米的疏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山西。 21. 荏弱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gracilior Keng (1959)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gracilior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细弱, 具 2 — 3 节, 高约 30 厘米, 基 部径粗 0.8 —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质薄, 光滑 无毛, 具 条纹, 短于 节间, 中 部以下 闭合; 叶舌 膜质, 先端 截平, 长 0.5 — 1 毫米; 叶片质 柔软, 长 2. 5 — 4 厘米, 分蘖者 可长达 11 厘米, 扁平, 宽 0.5 — 1 毫米, 光 滑或叶 面具极 微细的 微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7 — 9 厘米, 分枝细 弱, 孪生, 下部 光滑, 上部微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4. 5 — 5. 5 厘米, 常自中 部以上 裸露, 小枝 先端具 2 — 5 个 小穗;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草 绿色; 颖披 针形, 先端 尖, 边缘狭 膜质, 脊上部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4 毫米, 具 3 脉; 外稃披 针形, 先端 尖而有 狭膜质 边缘,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自 中部稍 上边而 脉自中 部以 下有短 柔毛, 基盘 具中量 绵毛, 第一外 稃长约 4 毫米; 内稃 远比外 稃短, 脊 上疏生 长 柔毛; 花 药长约 0.6 毫米。 
禾本科  287  产 宁蒗; 生 于海拔 3500 米 的山坡 灌丛及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22. 大 早熟禾 (拟) 图版 62: 5-8 Poa grandis Hand. -Mazz. (1936). 多年生 草本, 有 粗壮短 根茎。 秆 直立, 疏丛, 粗壮, 高 50 — 100 厘米, 径粗 2 — 3 厘米, 常具 7 _8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扁压而 有脊, 淡 兰色, 有 均匀细 条纹, 均 长于 节间, 闭合 达中部 稍上; 叶舌薄 膜质, 三 角形, 长 4 一 8 毫米, 先端 钝圆; 叶片扁 平, 直升, 深 绿色, 长达 23 厘米, 宽达 8 毫米, 先端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等侧, 常呈 耳状; 两面 平滑。 圆锥 花序卵 圆形, 直立, 长 25 — 38 厘米, 疏松, 平滑, 每节具 3 — 5 分枝, 花 序下部 常为顶 部叶鞘 所包。 小穗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 含 3 — 5 小花, 顶生小 花通常 不育; 颖 卵状披 针形, 稍不 等长, 长约 3.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草 质, 暗绿 色或带 紫色, 先端 有膜质 边缘, 第 一颖具 1 脉或近 2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平滑 或 上部稍 粗糙,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基盘 疏生长 柔毛; 外稃 卵形, 长约 3.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有 宽膜质 边缘, 具 5 脉, 基部有 乳头状 粗糙; 内稃膜 质, 与 外桴近 等长, 先端 截形; 花药 线形, 长约 2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4000 — 4250 米的高 山灌丛 草甸。 模式 标本采 自德钦 (Dok er -la)。 23. 恒山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hengshanic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hengshanic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坚 硬的根 头或短 根茎。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丛生, 高 4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4 一 5 节, 顶节约 离地面 15 厘米, 顶节 节间特 别长, 微 粗糙。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微 粗糙, 长于 节间, 仅 基部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钝 圆, 有时 撕裂, 中部 以上乳 白色, 以下黄 褐色; 叶片质 稍厚, 卷折或 扁平, 长 8 — 20 厘 米, 宽 1 一 3 毫米, 叶面近 平滑, 叶背及 边缘微 粗糙, 先端短 渐尖, 微内弯 而呈凤 帽状。 圆锥 花序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2 — 4 厘米, 每节具 2 — 4 分枝, 稀 基部一 节具 5 分枝; 分枝 粗糙, 上升, 基部 主枝长 4 一 7 (-10) 厘米, 较 粗壮, 自中 部略上 或稍下 裸露, 侧枝 稍细, 裸 露部分 较短; 小穗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6 (-7) 毫米, 含 3 — 5 小花, 小 穗轴背 部疏生 微柔毛 (特别 是第一 及二两 个节间 ); 颖片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质 较厚, 具 3 脉, 脊上部 粗糙, 第 一颖长 3 — 3. 5 毫米, 第 二颖长 3. 5 — 4 毫米;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有膜质 边缘, 其下常 有一紫 色带,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自 中部以 下而 边脉则 更下有 柔毛, 基盘 有少量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3.5 — 4 毫米; 内 稃短于 外稃, 脊的中 部有小 纤毛; 花药长 1.8 — 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疏林。 分布 于四川 西部及 北部、 河 北。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云 南标本 的秆具 4 一 5 节, 花 序分枝 较多, 小穗稍 短小, 各部也 较短, 可考 虑另立 变种 或种。 24. 雪山 早熟禾 (拟) 图版 62: 9-11 Poa himalayana Nees ex Steud. (1854); Stapf in Hook. f. (1897); Bor (1960); Ohwi in Hara ( 1971 ) ; Bor in Hara et al. ( 1978) . 
288  云南 植物志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稍 扁压, 闭合 至中部 稍下; 叶 舌短,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近 截形或 钝圆; 叶片 线形, 长 4 一 10 厘米, 扁平, 质 柔软, 宽 1 一 2. 5 毫米, 两面及 边缘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长 8 — 15 厘米, 主轴 平滑无 毛, 每节具 2 分枝; 分枝 纤细, 呈毛 发状, 柔软, 弯垂, 裸 露部分 甚长, 近平滑 或上部 微 粗糙, 三 分之二 以上疏 生数枚 小枝及 小穗。 小穗长 (4 一) 5 — 6 毫米, 长圆形 或后期 时 楔形, 稍带淡 紫色, 含 2 — 4 小花, 小花 排列较 疏松; 颖近 等长, 质地 较厚, 膜质边 缘不 明显,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2. 5 — 3.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3. 5 毫米, 具 3 脉; 小 穗轴节 间光滑 无毛, 花期 时明显 可见; 外桴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先 端亚急 尖, 脊的近 基部有 柔毛, 其余 粗糙, 边 脉通常 无毛, 基盘 有中量 绵毛, 间脉不 明显, 脉 间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4.5 毫米, 顶生 者仅长 3.5 毫米; 内 稃比外 稃稍短 (基 部者) 或稍 长 (顶生 者), 两脊 有短硬 纤毛而 粗糙; 花药 线形, 长 0.8~0.9 毫米。 产 泸水; 生 于海拔 3500 米 的林缘 草地。 分布 于西藏 (据 Borl978)。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不丹、 印度 (阿 萨姆) 也有。 25. 东亚 早熟禾 (秦 岭植 物志) Poa hisauchii Honda (1928)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Ohwi (1978). 一年生 草本。 秆成 疏丛,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稍 扁压, 光滑 无毛, 高 20 — 40 厘米, 径 1 一 1.5 毫米, 具 3 — 4 节。 叶鞘 质薄, 光滑 无毛,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中 部以下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叶片 质薄而 柔软, 扁平或 对折, 长 4 一 15 厘米, 宽1一3.5 毫米, 两面 平滑, 边缘微 粗糙, 先端 渐尖。 圆 锥花较 紧密或 开展, 长圆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6 — 11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每节具 2 — 4 分枝, 基部 主枝长 3 — 4. 5 厘米; 分 枝直立 或斜向 上举, 下部 裸露, 近 平滑, 上部稍 粗糙, 着生小 分枝及 小穗。 小穗绿 黄色, 长 3 — 4 毫米, 卵形; 颖边缘 膜质, 先端 急尖, 脊上微 粗糙,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长约 2 毫 米, 具 1 脉, 第二 颖长约 2.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形, 先 端急尖 或钝, 具狭 膜质边 缘, 间脉 可见, 脊与 边脉至 少自中 部向下 密生长 柔毛, 基盘有 较多的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2. 5 — 3 毫米; 小穗轴 无毛; 内稃 比外桴 略短, 脊 上有较 细长而 软的丝 状毛; 花药 黄色, 长 0.6 — 0.7 毫米。 产 中甸、 维西、 兰坪、 剑川、 洱源、 漾濞、 临沧、 永德; 生 于海拔 1800 — 3000 米 的山坡 及潮湿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朝鲜 及日本 也有。 与日本 早熟禾 相近, 分 布区也 相同, 但本 种小穗 较小, 叶片 较狭, 先 端渐尖 可以区 别。 26. 青紫 早熟禾 (拟) 图版 62: 12-14 Poa ianthina Keng ex S. Chen in Yu-chuan Ma (1983) . Poa ianthina Keng (1959) * , nom. invalid. ; Poa ianthina Keng ex L. Liou (1989)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基 部有少 数带棕 色宿存 叶鞘。 叶鞘 无毛, 稍 扁压而 有脊, 有 条纹, 
禾本科  289  秆生者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1.5 — 3. 5 毫米, 先端 钝圆或 急尖;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叶面稍 粗糙, 长 3 — 8 (-15) 厘米, 宽 1.5 — 2. 5 毫米, 先 端浅凤 帽状。 圆锥花 序狭金 字 塔形, 呈 紫色, 长 5 — 8 (-12) 厘米, 宽 2 — 3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 分枝 粗糙, 斜 升或近 直立, 稍 粗壮, 常自中 部以下 裸露, 基部 主枝长 3 — 6 厘米。 小穗 卵形, 长 4.5~6 毫米, 紫色, 含 3 — 4 小花; 小穗轴 节间微 内弯, 背部有 微毛; 颖卵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稍不 等长, 无明 显膜质 边缘, 具 3 脉或有 时第一 颖的侧 脉不甚 明显, 第一颖 长 (2. 5 —) 3 — 3. 5 毫米, 第 二颖长 3. 5 — 4 毫米, 比第一 颖宽; 外稃长 圆状椭 圆形, 中上部 紫色, 先端 钝圆, 边缘狭 膜质, 白色, 先端常 在白色 与紫色 之间夹 有一黄 色带, 脊 常自中 部边脉 与间脉 在近基 部有长 柔毛, 脉间 密生微 柔毛, 有时 脊与脉 上均近 无毛; 基盘 具少量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3. 7 — 4 毫米; 内桴 与外桴 等长或 上部者 比外稃 稍长, 脊 间有 微毛, 脊 上有小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1 一) 1.2-1.5 (-1.8) 毫米。 产 巧家、 中甸; 生 于海拔 3300 — 3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山西、 内 蒙古、 河北。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7. 不定 早熟禾 (拟) Poa incerta Keng (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 descr. Poa incert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60 厘米, 径约 1 一 1.5 毫米, 具 3 — 4 节, 花序以 下裸露 部分稍 粗槌。 叶鞘 无毛, 表面稍 粗糙, 大 都长于 节间, 中 下部闭 合;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5 毫米, 先 端钝;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质 较硬, 常 直立, 两面微 粗糙或 叶背较 平滑, 长 5 — 10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渐尖, 微弯。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4 一 7 (-11) 厘米, 宽约 1 厘米,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分枝 孪生, 直立,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2 — 3 厘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小穗倒 卵状披 针形, 含 2 — 4 小花, 长 4 一 5. 5 毫米, 小 穗轴微 粗糙; 颖片 卵状披 针形, 质 较厚, 先 端尖, 脊上 粗糙, 具 3 脉, 第一 颖长约 3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约 3.5 毫米;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间 脉稍不 明显, 脊 自中部 而边脉 自中部 稍下有 柔毛, 基盘 有少量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 3. 5 毫米; 内桴 比外稃 稍短, 脊 上明显 粗糙, 脊间近 平滑; 花药长 1.2 — 1.8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800 米的路 边砂石 地上。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山西。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原 记载花 药长仅 1.2 毫米, 内桴 脊间有 微毛; 云南 标本花 药长达 1.8 毫米, 内稃脊 间平滑 无毛。 可考 虑另立 新种。 28. 靑海 早熟禾 (拟) Poa indattenuat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indattenuat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 git-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成 密丛, 高 15 — 30 厘米, 径 0.5 — 1 毫米, 常具 2 节, 顶节 位于中 下部。 叶鞘 无毛, 除 顶节者 外长于 节间, 仅在 近基部 闭合;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长 1 一 3 毫米; 叶片质 稍硬, 常 内卷, 长 2 — 7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叶背平 滑, 叶面稍 粗糙, 先端 急尖。 圆锥 花序狭 窄或略 开展, 长 2 — 6. 5 厘米, 宽 0.5 — 2 厘 
• 290 • 云 南植物 志  米; 分枝 孪生, 稍 粗槌, 直立或 稍斜向 上举, 近 基部常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基 部 主枝长 1 一 3 厘米, 花序上 部者常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穗长 4 一 5. 5 毫米, 常染紫 色, 含 2 — 3 小花, 小穗轴 无毛; 二颖 均短于 小穗, 稍不 等长, 具 3 脉, 先端 锐尖,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第 二颖长 2. 8 — 3. 5 毫米, 脊上稍 粗槌; 外稃长 圆形, 先端 短渐尖 或 稍钝, 有少 许膜质 边缘,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与边 脉常自 中部以 下具有 细而较 短的柔 毛, 有时 边脉的 被毛仅 在近基 部处, 基盘具 少量短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3. 5 — 3. 8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脊上 粗糙; 花药长 1.8 — 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800 — 3200 米 的山坡 灌丛或 草甸。 分布于 四川西 部及西 北部、 青海。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云南 标本圆 锥花序 有时开 展及花 药长达 2 毫 米与原 描述有 差异, 可考 虑另立 变种。 29. 脆弱 早熟禾 (拟) Poa infirma HBK. (1816);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Edmond- son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一年生 草本。 秆成 密丛或 疏丛, 高 2 — 25 厘米, 直立, 有 时基部 外倾或 平卧, 纤 细, 光滑 无毛, 上 部节间 扁压。 叶鞘 无毛, 秆生者 闭合达 中部或 略上;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长 1 一 3 毫米; 叶片 扁平, 稀 对折, 长 1 一 8 厘米, 宽 1 一 2 (-4) 毫米, 质薄, 柔软, 光滑 无毛, 边缘微 粗糙, 先 端收縮 成钝尖 头或亚 急尖。 圆锥 花序长 圆状卵 形或卵 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0 厘米, 疏松; 分枝 单生或 孪生, 斜升, 花后开 展但不 平展, 下部平 滑,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穗 绿色, 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2 — 4 毫米, 含 4 一 6 小花, 各 小 花彼此 之间的 间隔较 稀疏; 颖不 等长, 质薄, 有膜质 边缘, 第一颖 卵形, 先端 钝圆, 长 1 一 1.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长圆 形或椭 圆形, 先端 钝圆, 长 1.5 — 2. 5 毫米, 具 1 或 3 脉; 外稃长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脊 与全部 脉上均 密生长 柔毛, 基 盘不具 绵毛;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脊上 部有长 纤毛; 春天 开花, 花药长 0.2 — 0.5 毫米。 可能 是一输 入种, 由于 在春天 开花, 且为庭 园及田 野间的 杂草, 目 前尚未 采得标 本。 南美、 欧洲 南部、 小亚 西亚、 中亚及 喜马拉 雅山区 也有。 本种 与早熟 禾比较 相近。 显著 区别是 花药特 别小, 长 0.2 — 0.5 毫米; 花序 分枝花 后丛不 平展或 下弯, 花期 3 — 4 月。 30. 大序 早熟禾 (拟) 图版 62: 15—18 Poa insignis Litv. ex Roshev. (1934). Poa sibirica var. insignis (Litv. ex Roshev. ) Serg. (1961) ; P. sibirica ssp. uralen- sis Tsvelev (1972), sym. nov.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60 — 10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具 3 — 4 节, 质较 坚硬,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多少 有脊, 表面 粗糙; 叶舌 膜质, 长 3 — 5 毫米,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叶片 扁平, 秆 生者长 10 — 27 厘米, 宽 3-6 (-8) 毫米, 两面均 粗糙或 叶背稍 平滑。 圆 锥花序 大型, 疏松, 开展, 长 15 — 33 厘米, 宽 7 — 13 厘米, 每节具 4 一 6 分枝, 基部 主枝长 5 — 10 厘米; 分枝纤 细或稍 健壮, 下部裸 露且近 平滑, 上部 粗糙, 着 生数至 十余枚 小枝。 小 穗绿色 或常带 紫色, 长 5. 5 — 7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边缘 膜质, 脉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2. 5 
禾本科  291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4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间脉有 时不甚 明显, 完全无 毛或有 时脊的 下部偶 见少量 短毛, 脊 上部稍 粗糙, 先端有 膜质边 缘; 基盘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稍短或 等长, 脊上 有极微 小的纤 毛, 先端 微凹, 脊间 无毛; 花药 线形, 长约 2.5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600 — 3900 米 的山坡 道旁草 丛中。 分布于 中亚各 国及俄 罗斯。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31. 喀西 早熟禾 (拟) 图版 63: 1-4 Poa khasiana Stapf in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Ohwi in Ohashi (1975) ; Bor in Hara et al. (1978).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外倾 斜升, 光滑 无毛, 质 柔软, 高 2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4 一 6 节, 上部节 间多少 压扁。 叶鞘 质薄, 无毛, 秆 生者常 短于节 间, 通常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先端钝 圆或近 截平, 常 有数个 圆齿, 长 0.6 — 1 毫米; 叶片 扁平, 绿色, 质薄而 柔软, 长 5 — 12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叶面有 极微小 的毛, 叶 背 平滑, 边缘微 粗糙。 圆锥 花序狭 窄或稍 开展, 长 6 — 12 (-17) 厘米, 宽 1.5 — 4 厘 米, 每 节常具 2 — 4 分枝; 分枝 细弱, 裸露 部分较 长且近 平滑, 基部 主枝长 3 — 6 厘米。 小穗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绿色, 长 4. 5 — 6 毫米, 含 2 — 4 小花; 颖不 等长, 质 稍硬, 几 无膜质 边缘, 披 针形, 脊上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2.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8 — 3. 5 毫米, 具 3 脉, 略 比第一 颖宽; 外稃长 圆形, 先 端钝, 有甚狭 的膜质 边缘及 顶端, 间脉稍 明显, 脊常自 中部而 边脉常 仅在近 基部有 较长的 柔毛, 基盘 有中至 少量不 太长的 绵毛, 稀完全 无毛; 第一外 稃长约 4 毫米; 内桴 远比外 稃短, 脊 上具短 纤毛; 花 药 黄色, 长 0.6~0.8 毫米。 产 东川、 德钦、 中甸、 维西、 贡山、 洱源、 漾濞、 禄劝、 临沧、 永德、 潞西; 生 于海拔 800 — 3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灌丛、 疏林。 分 布于尼 泊尔、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缅 甸 北部。 32. 光基 早熟禾 (拟) Poa krylovii Reverd. (1936); Tsvelev (1976, 1983).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10 — 5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常具 2 节。 叶鞘 无毛, 短于 节间, 仅 在近基 部时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2 — 4 毫米, 先 端尖或 钝圆; 叶片 内卷呈 针状或 内折, 长 3 — 6 厘米, 宽 1 一 1.8 (-2.5) 毫米, 叶背 近 平滑, 叶面有 极短微 毛而稍 粗糙,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紧縮, 长 3 — 9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下部 每节具 3 — 4 分枝; 分 枝短, 长 1 一 2 厘米, 稍斜升 或贴向 主轴, 粗 糙。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卵状椭 圆形或 楔形, 先 端稍带 紫色, 含 2 — 3 小花; 颖不 等长至 近 等长,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脊上 粗糙, 均具 3 脉, 有时第 一颖的 侧脉不 太 明显。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2. 8 — 3. 5 毫米; 外桴长 圆形, 脊常自 中部或 略上有 柔毛, 侧 脉常自 中部或 略下有 柔毛, 间 脉近基 部亦有 柔毛,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膜质边 缘下有 一条黄 色带, 基盘无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 3. 5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短, 脊 上有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1.3 — 1.6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900 米 的山坡 林缘。 分 布于我 国西部 地区。 中亚 各国、 俄罗斯 
292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63 1—4. 喀西 早熟禾 Poa khasiana Stapf , 1. 花序, 2. 叶舌, 3. 小穗, 4. 小花; 5_8. 拉合尔 早熟禾 P. lahulensis Bor, 5. 花序, 6. 叶舌, 7. 小穗, 8. 小花; 9 一 12. 中亚 早熟禾 P. litwinowiana Ovcz. , 9. 花序, 10. 叶舌,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6. 纤弱 早熟禾 P. malaca Keng ex Anonym. , 13. 花序, 14. 叶舌, 15. 小穗, 16. 小花; 17 — 19. 小药 早熟禾 P. micrandra Keng ex Anonym. , 17. 小穗, 18. 叶舌, 19.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293  南部、 蒙古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与 乌尔苏 早熟禾 P. urssulensis Trin. 相近, 主要区 别是本 种叶舌 较长; 圆锥花 序 的分枝 较多, 其 上着生 的小穗 也多; 外稃 稍短, 基盘 无毛。 33. 拉合尔 早熟禾 (拟) 图版 63: 5-8 Poa lahulensis Bor (1948); Bor (196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有 直伸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高 15 — 40 厘米, 径 约 1 毫米, 具 3 — 4 节, 光滑 无毛, 基部有 3 — 6 枚革质 而尖锐 的鳞片 (来 自退化 加厚变 硬的叶 鞘)。 叶鞘 无毛, 秆生 者等长 或短于 节间, 中 部以下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 米; 叶片 扁平, 长 3 — 10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突 然收縮 变尖而 镰弯, 两面 及边缘 稍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2 — 6 厘米, 紧缩成 穗状, 常呈 紫色; 分枝常 孪生, 粗糙, 直立或 上举,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3 厘米。 小穗长 4. 5 — 5. 5 毫米, 含 2 — 3 (-4) 小花, 紫色; 颖稍不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3 脉, 脊 中上部 粗糙, 第 一颖长 3. 5 — 3. 8 毫米, 第二 颖 稍宽, 长 3.8—4。2毫米; 外稃 长圆形 (侧面 观), 长 3. 5 — 4. 3 毫米, 先端 急尖, 有 膜质 边缘, 脊与 边脉有 纤毛, 在 近基部 的脉间 常见少 数银色 柔毛, 表面中 上部微 粗糙, 基盘通 常不具 绵毛; 内 稃比外 稃短, 脊上微 粗糙; 花药长 1.4 一 1.6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3200 — 4200 米 的高山 灌丛或 草甸。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 西北部 也有。 描述所 用标本 性状与 有关记 载大体 相符, 但 在秆基 部具有 3 — 6 枚加厚 的叶鞘 (鳞 片), 这个性 状比较 特殊, 国 产种类 中尚未 见有所 报道, 应 进一步 观察。 34. 石生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lithophila Keng (1959)*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lithophil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头。 秆少数 丛生, 细弱, 具 2 — 3 节, 高 40 — 50 厘米, 径 0.5 —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下部 闭合,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甚短, 长不超 过 1 毫米; 半 圆形, 边 缘常有 小齿; 叶片质 稍薄, 扁平或 内卷, 叶背较 平滑, 叶 面微粗 糙, 长 4 一 8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蘖 生者常 内卷且 更长。 圆锥 花序极 疏松, 开展, 长卵 圆形, 长 8 — 12 厘米, 每节具 2 — 4 分枝; 分枝 纤细, 常 下垂, 稍 粗糙, 中 部以下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基部 主枝长 3 — 5 厘米, 小枝 常具二 小穗,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带 紫色, 含 2 — 3 小花, 小穗 轴光滑 无毛; 颖稍不 等长,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质 稍厚,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较宽, 长 3—3.8 毫米, 具 3 脉, 脊上稍 粗糙;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稍钝, 有 狭膜质 边缘, 间脉较 明显, 脉 间平滑 无毛, 脊 的下部 边 缘仅在 基部有 柔毛, 基盘 仅在背 脊上有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近 等长, 脊上部 粗糙, 脊间 及其外 侧平滑 无毛; 花 药长约 2 毫米。 产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的 高山杜 鹃灌丛 或冷杉 林缘。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与大锥 早熟禾 P. megalothyrsa 很 相近。 但 本种叶 舌短, 外桴脉 间平滑 无毛, 基盘 常有 少量绵 毛可以 区别。 
294  云 南植物 志  35. 中亚 早熟禾 图版 63: 9—12 Poa litwinowiana Ovcz. (1933); Roshev. in komarov ( 1934) ; Tsvelev ( 1960) ; Bor (1960, 1970); 西藏 植物志 (1987), excl syn. Poa glauca Vahl. ssp. litwinowiana (Ovcz. ) Tsvelev (1974, 1976, 1983)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10 — 3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平 滑无毛 或花序 之下稍 粗糙。 叶鞘 无毛, 圆形, 有 条纹, 秆生者 闭合至 中部或 稍上; 叶舌 膜质, 三 角形, 先 端钝, 常 撕裂, 长 1 一 3 毫米;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长 2 — 6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突 然变成 钝尖, 两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紧缩,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每节具 2 分枝, 有 时基部 1 节具 3 分枝; 分 枝近直 立或稍 开展, 基部 主枝 1 一 1.5 厘米, 下部 裸露或 侧枝裸 露部分 较少, 粗槌。 小穗长 3 — 5 毫米, 花时楔 形, 含 2 — 3 小花, 常带 紫色; 颖稍不 等长, 狭 椭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先端 渐尖, 均 具 3 脉, 质 稍厚, 无明显 的膜质 边缘, 第 一颖长 2. 2 — 2. 6 (-3) 毫米, 第 二颖长 2. 8 — 3. 5 毫米, 且 比第一 颖宽; 外稃 长圆形 (侧面 观), 长 3. 5 — 4 毫米, 先 端钝, 脊 与 边脉下 部具长 柔毛, 基盘 具少量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 3. 5 毫米; 内 稃比外 稃短, 脊 上 粗槌; 花药长 1.5 — 1.6 (-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300 — 3600 米的灌 丛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新 疆、 青海、 甘肃。 俄 罗斯、 中亚 各国、 伊朗、 阿 富汗、 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36. 长颖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longiglumis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longiglumis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直立, 密丛, 细而 质硬, 高 30 — 45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3 — 4 节, 紧接 花序以 下及节 下均微 粗糙。 叶 鞘长于 稀短于 节间, 微 粗糙; 叶 舌 膜质, 先端 圆形或 稍尖, 有时具 缺刻, 长 1.5 — 3 毫米; 叶片扁 平或稍 内卷, 微 粗糙, 长 5 — 12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圆锥花 序狭而 较疏, 长 7 — 10 厘米, 黄 绿色, 每节着 生 3 — 4 分枝; 分枝 直立或 上举,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2 — 4 厘米, 裸露 部分长 1 一 1.5 厘 米。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含 2 — 4 小花, 小花 排列较 疏松, 且在成 熟后稍 开展, 小 穗轴无 毛;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3 脉, 脊上微 粗糙, 长约 4 毫米或 第二颖 稍长, 等 长于第 一 及第二 小花; 外稃长 圆形,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间脉 明显, 脊自 中部略 下而边 脉则仅 在 近基部 有少量 柔毛, 基盘 有少量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5 — 3. 8 毫米;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先端二 浅裂, 脊上微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产 会泽;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灌 丛中。 分布于 四川、 河北。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7. 糙桴 早熟禾 (拟) Poa ludens Stewart (1945);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Poa pseudopratensis auct. non Beyer (1891) , nec. Scribn. et Rydb. (1896): Hook, f. (1897).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成 疏丛,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禾本科  295  具 3 — 4 节。 叶鞘基 生者常 密生短 柔毛, 秆 生者除 鞘口及 附近的 边缘外 无毛, 常 闭合到 中部;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或 截形, 长 0.5 — 0.8 毫米;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线形, 长 4 一 12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 常疏生 柔毛。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疏松, 开展, 长 12 — 18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 主枝长 5 — 7 厘米; 分 枝斜升 或 开展, 较 纤细, 平滑无 毛或微 粗糙, 下 部裸露 甚长, 常在 中上部 或近顶 部着生 小穗。 小 穗常带 紫色, 长 5. 5 — 6. 5 (-7)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穗轴 节间有 微毛; 颖稍不 等长, 披 针形, 脊 在上部 粗糙, 表面 常有小 微粒, 均具 3 脉, 第一颖 有时具 1 或 2 脉, 长 2. 5 — 2. 8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2. 8 — 3. 2 毫米; 外稃长 圆形, 先端 急尖, 有 狭膜质 边缘, 脊与边 脉均仅 在近基 部有长 柔毛, 间脉稍 明显, 脉间密 被细小 微粒,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基盘有 少量绵 '毛或 无毛;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或 略短, 脊上 除近基 部平滑 外 粗糙; 花药深 黄色, 长 2 — 3 毫米。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34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云南标 本叶鞘 及叶面 有毛; 花序 分枝每 节仅具 2 — 3 枚。 可 考虑另 立变种 或种。 38. 东川 早熟禾 (拟) Poa mairei Hack. (1913) .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 密丛, 高约 30 厘米, 稍 扁压, 具 2 节, 顶 节常位 于秆的 中部,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短于 节间, 扁压而 有脊; 叶舌 甚短, 长 0.5 — 0.8 毫米, 先端截 平而有 微齿; 叶片狭 线形, 干后 折叠, 直立, 不易 弯曲, 绿色, 分 蘖叶长 12 — 16 厘米, 宽约 0.7 毫米, 秆生 者短。 圆 锥花序 卵形, 疏松, 甚 开展, 长约 10 厘 米, 宽 6 厘米, 主轴 平滑; 分枝 孪生, 较 纤细, 常 曲折, 稍 粗糙, 开展或 外折, 基部主 枝长达 7 厘米, 约自中 部以下 裸露, 小枝 上着生 2 — 4 个 小穗。 小穗长 圆形, 含 4 一 6 小 花, 长约 8 毫米, 淡绿色 或稍夹 紫斑; 颖不 等长, 卵状披 针形, 脊上 粗糙, 带 紫色, 第 一颖长 2.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毫米, 具 3 脉; 外 稃宽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长约 4 毫米, 先端 膜质, 其下带 紫色, 脊与 边脉在 中下部 疏生短 柔毛, 基盘近 无毛; 内桴线 状长 圆形, 脊上稍 粗糙; 花 药长约 2 毫米。 产东 川市、 洱源、 丽江; 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模式 标本采 自东川 (Maire no. 6992)。 39. 纤弱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3: 13-16 Poa malaca Keng ex Anonym. ( 1976) . Poa malaca Keng (1959) * , nom. invalid. ; Poa malaca Keng ex L. Liou ( 1989) ;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细弱 柔软, 平滑 无毛, 高 20 — 40 厘米, 径粗 0.5 — 1 毫米, 具 3 — 4 节, 节间稍 压扁。 叶鞘 无毛, 秆生者 常短于 节间, 稍 扁压, 常闭 合至中 部或略 上下; 叶舌 膜质, 三 角形, 先 端尖, 常 撕裂, 长 1 一 3. 5 毫米; 叶片 质薄, 扁平 或常 折叠, 叶面稍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长 4 一 12 厘米, 宽 0.5 — 1.2 毫米, 先端 渐尖, 凤帽状 尖端不 明显。 圆锥 花序甚 狭窄, 有时稍 开展, 长 5 — 8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每 节常具 2 分枝, 或基部 者可具 3 或 4 分枝; 分枝 直立, 细弱, 稍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1 一 
296  云 南植物 志  4 厘米, 下部 裸露, 上 部着生 2 — 4 个 小穗, 侧枝 常可自 近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 穗柄细 而长, 粗糙。 小穗 灰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长 4 一 5 毫米, 常含 2 小花, 有时 3 小花; 小穗 轴 疏生小 柔毛; 颖不 等长, 狭 披针形 (侧面 观), 有膜质 边缘, 脊上 粗糙, 先端 长渐尖 或 渐尖, 均具 3 脉, 脉间有 微毛, 第 一颖长 2. 8 — 3. 5 毫米, 第二颖 3. 5 — 4 毫米; 外稃 长 圆形, 先 端钝而 具膜质 边缘, 间脉 明显, 脉间有 微毛, 脊中部 以下侧 脉近基 部有柔 毛; 基盘 有少量 极短的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 3. 6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上微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1.5 — 1.8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700 — 4000 米 山坡灌 丛或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陕西。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0. 大锥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megalothyrs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megalothyrs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 git.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少数 丛生或 单生, 直立, 高 50 — 80 厘米, 径 1 一 2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 鞘平滑 无毛, 杆生 者短于 节间, 有 条纹, 稍 扁压, 几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4 (-6) 毫米, 先端钝 圆或常 撕裂; 叶片 扁平或 对折, 叶背 平滑, 叶 面及 边缘微 粗糙, 长 10 — 14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急尖, 向 内弯。 圆锥花 序甚疏 松, 开展, 长 圆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5 — 12 厘米, 每 节常具 2 分枝; 分枝 细弱, 稍 粗 糙或近 平滑, 斜升或 开展, 基部 主枝长 6 — 10 厘米, 裸露 甚长, 上 部疏生 1 一 6 小穗。 小穗长 5. 5 — 7 毫米, 含 3 — 4 小花, 小 穗轴稍 粗糙; 颖披 针形, 微带 紫色, 先端 渐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5 — 3. 2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略宽, 长 3 — 4 毫米, 具 3 脉; 外 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短 渐尖, 有甚狭 的膜质 边缘, 脊与边 脉上部 粗糙, 仅在近 基部有 少许 柔毛, 或边脉 无毛, 间脉稍 明显, 脉 间密生 微毛; 基盘 无毛或 有少量 绵毛; 内稃比 外桴 稍短或 等长, 脊 上有短 纤毛, 脊间 无毛, 但 外侧有 微毛; 花药 黄色, 长 1.8 — 2 毫 米。 产 中甸、 福贡、 泸水、 洱源; 生 于海拔 3200 — 4000 米杜 鹃灌丛 及冷杉 林下。 分布 于 西藏、 青海、 四川。 云 南标本 外稃脉 间密生 微毛, 基盘常 有绵毛 等性状 与模式 有显著 差异, 可考 虑另立 为种。 41. 小药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3: 17-19 Poa micrandra Keng ex Anonym.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Poa micrandra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 Poa micrandr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细 弱的短 根茎。 秆 扁平, 较 柔弱, 光滑, 高 20 — 45 厘米, 基部伏 卧或 直立, 常具 3 — 5 节, 有时节 较多。 叶鞘 质薄而 光滑, 扁压, 有 条纹, 闭合 至近口 部, 短于 或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长 0.5 — 1.2 毫米; 叶片质 薄而扁 平, 柔软, 两面 无毛, 暗 绿色, 边缘稍 粗糙, 长 5 — 1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圆 锥花序 长 7 — 15 厘米, 宽 2 — 6 厘米, 每 节着生 2 — 4 个 分支; 分枝开 展或近 直立, 微 粗糙, 基 
禾本科  297  部 主枝长 3 — 7 厘米, 裸露 部分长 0.5 — 3 厘米,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 枝上着 生小穗 2 — 5 枚。 小穗长 4 一 4. 5 毫米, 含 3 — 4 稀 5 小花;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有白色 膜质边 缘, 脉区 绿色, 脊 上部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1.5 —) 2 — 2.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 3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钝, 边缘 膜质, 脊 自中部 稍上而 边脉则 自 中部稍 下有长 柔毛, 间脉 明显且 无毛; 基盘 有中量 至少量 绵毛; 第一外 桴长约 3 毫 米; 内 稃比外 稃短, 脊 上有较 长的丝 状毛; 花药 黄色, 长 0.5 — 0.7 毫米。 产 贡山、 福贡、 维西、 中甸、 德钦、 永德、 昭通; 生 于海拔 2200 — 3200 米 的山坡 道旁。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陕西、 山西。 42. 林地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4: 1-4 Poa nemoralis Linn. (1753); Stapf in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 Bor (1960, 1978) ; Tsvelev (1976, 1983) ; Edmondson in Tutin et ai. (1980) .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纤细, 疏丛, 直 立或稍 铺散,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3 — 5 节, 光滑 无毛, 但花序 以下稍 粗糙。 叶鞘 平滑或 有时上 部疏生 微毛, 稍扁 压而略 有脊, 常 闭合至 中部,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截平 或半 圆形, 有时有 钝齿; 叶片 扁平, 长 5 — 12 (-18)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质 柔软, 两面及 边缘平 滑或微 粗糙。 圆锥花 序稍狭 窄或较 开展, 长 5 — 15 (-2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每节具 2 — 5 分枝; 分枝较 细弱, 上 升或稍 开展,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基 部主枝 长达 5 厘米。 小 穗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4 一 5 (-6) 毫米, 含 2 — 5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疏生 微毛; 颖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均具 3 脉, 边缘 膜质, 脉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第 二颖长 2. 5 — 3. 5 毫米;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及边缘 膜质, 钝形, 脊与边 脉中 下部有 较长的 柔毛; 基 盘具有 中量的 绵毛;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黄 色, 长 1.3 — 2 毫米。 产 丽江、 漾濞; 生 于海拔 2400 — 3800 米山坡 草地疏 林下。 分布于 西南、 甘肃、 内 蒙古、 安徽、 华北、 东北。 北半 球温带 广布。 43. 尼泊尔 早熟禾 (拟) Poa nepalensis Wall, ex Duthie (1883); Bor (1960, 1978); Ohwi in Hara (1971);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多年生 草本。 有匍匐 根茎。 秆高 20 — 50 厘米,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具 2 —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稍 扁压, 闭 合至近 中部; 叶舌 截形, 长 0.5 — 1.5 毫米; 叶片扁 平, 长 3. 5 — 15 厘米, 宽 1.5 — 4 毫米, 质 柔软, 两面 平滑, 边缘稍 粗糙, 先端 逐渐变 尖 而成锐 尖头。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7. 5 — 14 厘米, 甚 疏松; 分枝 孪生, 广展, 毛发 状, 平滑 无毛。 小穗椭 圆形, 淡 白色, 长 3. 5 — 4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颖不 等长, 第一 颖狭 卵形, 长 1.5 — 2. 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较宽, 长 2 — 2.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先 端钝, 脊 与边脉 上密生 纤毛; 基 盘具有 丰富的 绵毛; 内 稃比外 桴短, 脊上几 乎全部 具有长 纤毛; 花药长 0.6~0.8 (— 1) 毫米。 产 泸水; 生 于海拔 2650 米 道旁水 沟边。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阿 萨姆)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98  云 南植物 志  44. 日本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4: 5-8 Poa nipponica Koidz. (191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 Ohwi (1978) . 一年生 草本, 基 部各节 着土后 能生不 定根。 秆稍 扁压; 光滑 无毛, 高 24 — 40 厘米, 径 1 一 1.5 毫米, 具 2 — 4 节, 基部常 分枝。 叶鞘 无毛, 秆生者 常短于 节间, 中部 以下闭 合;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5 毫米, 常 撕裂; 叶片 扁平, 长 3 — 10 (-20) 厘米, 宽 3 — 5 (-7) 毫米, 先端 急尖, 两面 平滑或 叶面稍 粗糙, 质 稍软。 圆 锥花序 开展, 卵形, 长 8 — 12 厘米, 宽 3 — 7 厘米, 每节具 2 或 3 分枝, 基部主 枝长达 5 厘米; 分枝稍 粗壮, 斜升或 开展,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上部着 生数个 小枝。 小穗绿 黄色, 长 5 — 6 毫米, 含 3 — 5 小花 (偶 见有 6 小花者 ); 颖片 边缘狭 膜质,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脊的上 部稍粗 糙, 第 1 颖长 2 — 2. 6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5 — 3. 2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形, 先 端急尖 或钝, 有 狭膜质 边缘,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 与边脉 中下部 均有长 柔毛; 基 盘具少 量 至中量 绵毛; 内桴 比外桴 略短, 脊上 有较长 而柔软 的丝状 柔毛; 花药 黄色, 长 0.7 — 1 毫米。 产 昭通、 中甸、 永胜、 丽江、 泸水、 鹤庆、 漾濞、 昆明、 永德、 建水; 生 于海拔 1900 — 3200 米的山 坡灌丛 或沼泽 湿地。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陕西。 朝鲜 及日本 也有。 45. 云生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nubigen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nubigen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雌雄 异株的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高 20 — 40 (-5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 鞘平滑 无毛, 有 条纹, 闭合至 中部或 略上; 叶舌 膜质, 长 0.5 — 3 毫米, 先端 圆形或 撕裂; 叶片常 对折或 内卷, 长 4 一 10 厘米, 蘖 生者可 更长, 宽 1 一 2 毫米, 叶背近 平滑,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卵形或 金字塔 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分枝 孪生, 稍 纤细, 平展或 下垂, 近平滑 无毛, 基 部 主枝长 4 一 7 厘米, 自中上 部以下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穗及 小枝, 小 枝仅顶 部着生 1 或 2 个 小穗。 小穗 紫色, 常含 2 稀 3 小花, 长 4 一 4. 5 (— 6) 毫米, 小 穗轴节 间有小 刺毛; 颖披 针形, 质 稍薄, 先 端尖, 无毛,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颖具 1 脉, 长 2. 2 — 2. 8 (- 3.5) 毫米, 第二 颖中部 较宽, 长 3 — 4 (-4.5)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形,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自 中部以 下边脉 常在近 基部有 柔毛, 基 部脉间 常有微 毛, 基盘 有中量 至少量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5) 毫米; 内 稃常比 外桴稍 短而狭 窄, 脊上微 粗糙, 脊 间疏生 微毛; 雌 花中雄 蕊十分 退化, 花药 白色, 长 0.3~0.5 毫米; 雄 花中, 雌蕊 微小, 花药长 2 毫米。 产 德欽、 中甸、 维西、 丽江、 永胜、 剑川、 鹤庆; 生 于海拔 3200 — 4200 米 的山坡 草甸。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46. 贫叶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oligophylla Keng ex Anonym. (1976);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Poa oligophylla Keng (1959)*, nom. invalid. ; Poa oligophyll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光滑 无毛, 高 2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 
禾本科  299  图版 64 1 一 4. 林地 早熟禾 Poa nemoralis Linn. , 1. 花序, 2. 叶舌, 3. 小穗, 4. 小花; 5—8. 日本 早熟禾 P. nipponica Koidz. , 5. 花序, 6. 叶舌, 7. 小穗, 8. 小花; 9 一 11. 山地 早熟禾 P. orinosa Keng ex Anonym. , 9. 叶舌, 10. 小穗, 11. 小花; 12— 15. 密花 早熟禾 P. pachyantha Keng ex S. Chen, 12. 花序, 13. 叶舌, 14. 小穗, 15. 小 花; 16 — 18. 开展 早熟禾 P. patens Keng ex Keng f. , 16. 叶舌, 17. 小穗, 18. 小花。 (李 楠绘) 
300  云 南植物 志  米, 常具 2 节。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闭合 较短, 略 扁压; 叶 舌短, 膜质而 略硬, 长 0.5—1毫米, 先端 钝圆;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质 稍硬, 长 3 — 8 (-12) 厘米, 宽 1 一 2 毫 米, 叶背近 平滑, 叶面稍 粗糙而 常有微 柔毛, 边缘稍 粗糙, 先 端浅凤 帽状。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长 5 — 13 厘米, 宽 1 一 4 厘米, 每 节常具 3 — 4 分枝, 有时下 部可具 5 或 6 分枝; 分枝 上举或 开展, 近 平滑, 中 部以下 裸露, 侧枝有 时裸露 较少, 基部 主枝长 1.5 — 4 厘 米,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含 3 — 4 小花, 带 紫色; 小 穗轴节 间具微 毛;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无膜质 边缘, 脊上 粗糙, 均具 3 脉, 有时第 一颖具 2 脉或 1 脉, 第 一颖长 (2 —) 2.5-3 (-3.5) 毫米, 第 二颖长 3.5 — 4 (一 5) 毫米, 与 第一外 桴 等长或 略长; 外稃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先端 有膜质 边缘,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自 中 部而边 脉则略 下有长 柔毛, 第一 外稃长 3 — 3. 5 毫米; 基盘 有中量 至多量 绵毛;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疏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陕西。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云 南标本 叶面有 微毛; 花序分 枝多而 开展, 近 平滑; 基盘毛 丰富。 与模式 有别, 可 考虑另 立变种 或种。 47. 山地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4: 9-11 Poa orinosa Keng ex Anonym. ( 1976) . Poa orinosa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 Poa orinos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 Poa orinosa var. longifolia Keng (1959), nom. invalid. Poa orinosa var. longifolia Keng ex Anonym (1976), syn. no v.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丛生, 高 30 — 45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2 — 4 节, 节 部常 膝曲, 顶节 位于秆 的中部 以下, 平滑 无毛, 基 部常有 1 一 3 枚无 叶片的 叶鞘。 叶鞘 平滑 无毛, 除 顶节者 外长于 节间, 仅 在基部 闭合; 叶舌 膜质, 先 端尖或 钝圆, 长 2 — 3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4 一 12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 面均稍 粗糙。 圆锥 花序带 紫色, 狭窄而 着花较 稀疏, 长 7 — 10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分枝 孪生, 近 直立, 粗糙, 主枝中 部以下 裸露, 长 2 — 4 厘米, 侧 枝裸露 较短。 小穗长 3. 5 — 4. 5 毫米, 常含 2—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片近 等长, 均比小 穗短, 带 紫色, 卵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均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3 — 2. 8 毫米, 有 时一条 侧脉不 明显, 第 二颖长 2. 5 — 3. 3 毫米; 外桴带 紫色, 先 端钝而 具膜质 边缘,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与边 脉常仅 在基部 有少量 短 柔毛, 有时近 无毛; 基盘 无毛或 仅有极 少量的 短毛; 第一 外稃长 3. 2 — 3. 5 毫米; 内 稃 比外桴 稍短, 脊上 粗糙;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丽江; 生 于海拔 3400 — 36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陕西。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8. 密花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4: 12-15 Poa pachyantha Keng ex S. Chen in Yu-chuan Ma (1983) * . Poa pachyantha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 Poa pachyanth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具较 粗壮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平滑 无毛,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 
禾本科  301  1 一 2 毫米, 常具 3 节, 顶节 甚长。 叶 鞘平滑 无毛, 短于 节间, 近 圆形, 有 条纹, 闭合 至 中部或 稍下;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或 急尖, 有时近 截平,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扁平或 对折, 长 4 一 12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基 生者常 内卷, 两面 近平滑 无毛或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先端凤 帽状, 稍弯; 圆锥 花序紧 缩或稍 开展, 卵 状长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6 — 12 厘 米, 宽 2 — 5 厘米, 每节具 3 — 5 分枝; 分枝 上升或 开展, 较 粗壮, 下部 裸露, 近 平滑, 上部稍 粗糙, 密生 小枝及 小穗, 基部 主枝长 4 一 6 (-8) 厘米。 小穗扁 卵形, 长 (4 一) 5-6 (-7) 毫米, 绿色而 梢部带 紫色; 小穗 轴节间 无毛; 颖近 等长, 先端 急尖, 脊上 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2.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 针形, 先端 有膜质 边缘, 间脉常 明显, 脊自 中上部 而边脉 自中部 密生长 柔毛, 第一外 稃长 3 — 3. 5 毫米; 基 盘常有 丰富的 绵毛; 内桴 下部者 比外稃 略短, 脊上 有小硬 毛而粗 糙或 近基部 平滑;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产 贡山、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 4000 米山坡 灌丛及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49. 喜冰 早熟禾 (拟) Poa pagophila Bor (1949); Bor (1960); Ohwi (1965); Bor (1970); Ohwi in Ohashi (1975); 西藏 植物志 (1987)*. Poa flexuosa auct. non Smith (1800) nec Wahlb. (1814) nec Muhl. (1817) nec Roxb (1820): Stapf in Hook. f. (1897). 多年生 草本。 秆高 13 一 40 厘米, 直立, 疏丛, 基 部为干 膜质宿 存叶鞘 所包。 叶鞘 平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0.5 — 3 毫米, 先 端钝; 叶片 扁平或 折叠, 长 3 — 16 厘米, 宽 1.5 — 2. 5 毫米, 两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先端收 縮成急 尖头。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6 — 15 厘米; 分枝 孪生, 初时 直立, 后 成水平 展开, 甚至 下垂, 细弱, 平 滑或微 粗糙。 小穗长 卵 圆形, 长 4. 5 — 5. 5 毫米, 常带 紫色; 颖不 等长, 第一 颖狭椭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较宽, 长 3 — 3.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形 (侧面 观), 长 3. 5 — 4. 5 毫米, 先 端钝, 脊与边 脉上有 柔毛, 表面微 粗糙, 下部脉 间有少 数短柔 毛或毡 状毛; 基 盘 有少量 绵毛或 无毛; 内 稃比外 稃短,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长 2 — 3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500 — 4200 米 的高山 灌丛及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 度西北 部及东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50. 开展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4: 16-18 Poa patens Keng ex Keng f. ( 1982) . Poa patens Keng (1959) * , nom. invalid ; Poa patens Keng ex L. Liou (1989)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未见 根茎。 秆 密丛, 直立, 稍 坚硬, 圆 柱形, 高 30~75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鞘 质硬, 平滑 无毛, 大都 聚集于 秆基部 而成跨 复状, 基部扁 压而 有脊, 秆生 者少, 稍扁 或近圆 筒形, 比节 间长, 有 条纹, 中 部以下 闭合; 叶 舌短, 质厚, 长 0.5-0.8 毫米, 上 缘截平 但常有 小齿; 叶片质 坚硬, 大都 沿中脉 对折或 内卷, 秆 生者长 5 — 20 厘米, 宽 1 一 2 (-3) 毫米 (展平 ), 两面 平滑或 叶面微 粗糙, 先端凤 帽状, 蘖 生者可 更长。 圆锥 花序卵 圆形, 疏松, 开展, 长 7 — 15 厘米; 分枝常 孪生, 有 时 单生或 3 枚, 长 3 — 8 厘米, 稍 细弱, 常 自中上 部以下 裸露, 平滑 无毛, 上部稍 粗糙, 
302  云 南植物 志  着生 3 — 5 枚 小穗, 有时着 生小穗 的数目 较多, 且 常具有 小枝。 小穗长 5. 5 — 7 (— 8) 毫米, 倒卵 形或长 圆形, 稍带 紫色, 含 2 —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不 等长, 质厚,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除脊上 稍粗糙 外平滑 无毛, 第 一颖长 3. 8 — 4.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比第一 颖宽, 具 3 脉;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膜 质边缘 甚少, 上 部常带 紫色, 间 脉不太 明显, 脊常 自中部 边脉多 在近基 部有长 柔毛, 间脉基 部亦常 有毛, 第一 外桴长 4. 5 — 5 (-6.5) 毫米; 基盘具 很稀少 的短绵 毛; 内稃 比外稃 稍短或 等长, 脊上 常具小 纤毛; 花药长 (1.8 —) 2 — 2. 6 毫米。 产 维西、 德钦、 中甸、 泸水、 兰坪、 丽江、 永胜、 剑川、 洱源、 大理; 生 于海拔 2700 — 4000 山坡 灌丛或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51. 少叶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paucifolia Keng ex S. Chen in Yu-chuan Ma ( 1983) * . Poa paucifolia Keng (1959)*, nom. invalid. ; Poa paucifoli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未见根 茎及匍 匐茎。 秆成 密丛, 直立, 高 15 — 35 (-50) 厘米, 径 粗约 1 毫米, 常具 2 节, 顶节离 地面约 5 厘米, 紧 接花序 以下稍 粗糙。 叶鞘稍 粗糙, 大 都长于 节间, 稍 有脊, 几乎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先 端尖或 稍钝, 长 1.5 — 2 (-3.5) 毫 米; 叶片质 较硬, 常 直立, 常 对折或 内卷, 稀局部 扁平, 长 4 一 6 (-11) 厘米, 宽 1 一 1.8 毫米, 叶面有 微毛, 叶背近 平滑, 先 端浅凤 帽状。 圆 锥花序 紧缩, 常带 紫色, 卵状 长 圆形, 长 2. 5 — 6 (-8) 厘米, 宽 0.5 — 2 厘米, 每节具 2 — 4 分枝, 偶 见基部 一节有 时多达 6 个 分枝; 分枝 粗糙, 近 直立, 基部 主枝长 1 一 2 厘米, 下部 裸露。 小穗 卵状长 圆形, 带 紫色, 长 4 一 5. 5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颖不 等长, 质厚, 先端 尖或短 渐尖, 均 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第 二颖长 3 — 3. 5 毫米;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膜质 边 缘下呈 黄色, 黄 色下呈 紫色, 脊自中 部以下 及边脉 仅在下 部有长 柔毛, 第一 外稃长 3 — 3. 5 毫米; 内稃 稍短或 等长于 外稃, 脊上 粗糙; 花药长 1.5 — 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 3600 米的 灌丛或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内蒙 古。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52. 宿生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5: 1-4 Poa perennis Keng ex Keng f. (1982) . Poa perennis Keng (1959) * , nom. invalid. ; Poa perennis Keng ex L. Liou (1989)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短根 茎或具 坚硬的 根头。 秆 密丛,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20 — 35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秆 生者大 都短于 节间, 常闭 合至近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0.5 — 3 毫米, 卵形, 先端 钝圆, 有时 不规则 撕裂; 叶 片狭 线形, 扁 平或常 内卷, 长 5 — 13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面 无毛, 微 粗槌, 先端浅 凤 帽状。 圆锥花 序卵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5 — 11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分枝 孪生, 稀单 生, 较 细弱, 常 开展, 基部 主枝长 3 — 4. 5 厘米, 中 下部裸 露而近 平滑, 中 上部微 粗槌, 着 生数个 小枝及 小穗。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含 2 — 4 小花; 颖披 针形, 质 稍硬, 平滑, 但 脊的 上部稍 粗糙, 绿色而 常略带 紫色, 均具 3 脉, 有时第 一颖具 2 或 1 脉; 第 一颖长 
禾本科  303  图版 65 1—4. 宿生 早熟禾 Poa perennis Keng ex Keng f . , 1 . 植株, 2. 叶舌, 3. 小穗, 4. 小花; 5—7. 多鞘 早熟禾 P. polycolea Stapf , 5. 叶舌, 6. 小穗, 7. 小花; 8 — 11. 草地 早熟禾 P. pratensis Linn. , 8. 植株, 9. 叶舌, 10. 小 稔, 11. 小花; 12 — 14. 细长 早熟禾 P. prolixior Rendle, 12. 叶舌, 13. 小穗, 14. 小花; 15 — 17. 山西 早熟禾 P. shansiensis Hitchc. , 15. 叶舌, 16. 小穗, 17. 小花。 (李 楠绘) 
304  云 南植物 志  2 — 2. 5 毫米, 第 二颖长 2. 5 — 3 毫米;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与 边脉无 毛或 有时在 近基部 有少数 柔毛, 脉间 有稀疏 微毛; 基盘 无毛, 稀具 极少的 绵毛; 第一外 稃长 3. 8 — 4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脊上微 粗糙; 花药长 1.5 — 2 毫米。 产 丽江、 剑川、 大姚; 生 于海拔 1800 — 2700 米的 山坡岩 石间。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隅 )。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53. 多节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plurinodis Keng ex Keng f . (1982) . Poa plurinodis Keng (1959)*, nom. invalid. ; Poa plurinodis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Uegit. 雌雄 异株的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状茎。 杆较 粗壮, 少数 丛生或 单生, 直 立或基 部稍倾 斜, 高 60 — 10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5 — 8 节, 中部以 下有时 分枝, 通常 平滑无 毛。 叶鞘大 都长于 或上部 者等于 节间, 无毛, 常闭 合至近 口部; 叶舌 膜质, 宽三 角形, 先端 钝圆, 长 2. 5 — 4 毫米; 叶片 扁平,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有 微毛, 长 10 — 25 厘米, 宽 2 — 9 毫米, 先 端弯, 凤 帽状。 圆 锥花序 开展, 基部有 时为顶 生叶鞘 所包, 长 15 — 22 厘米, 每节具 2 — 4 分枝; 分枝 上举、 平展或 下垂, 基部 主枝长 8 — 13 厘米。 小 穗灰绿 色, 长 4. 5 — 6 (-7) 毫米, 雄 小穗比 雌小穗 狭窄, 含 2 — 4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常有微 毛; 颖 狭卵形 (侧面 观), 先 端尖, 第 一颖长 3 — 4 毫米, 通常具 2 脉, 第 二颖长 (3 —) 4 一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形, 先 端尖, 有 狭膜质 边缘, 间脉常 明显, 脊的 下部及 边脉 基部有 短柔毛 或完全 无毛, 脉间 常密生 微毛, 第一 外稃长 3. 5 — 4 (-5) 毫米; 基 盘 无毛或 具极少 量长约 1 毫米的 绵毛; 内桴比 外稃短 而狭, 脊 上有短 纤毛; 雄花 中花药 长 2 — 3 毫米, 雌蕊 不育, 雌 花中雄 蕊十分 退化, 花 药长仅 0.5 毫米, 而子 房正常 发育。 产 泸水、 贡山、 维西、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 42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灌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模式标 本采自 泸水。 雄花描 述是按 原记载 写的。 R. J. Soreng (1997) 认 为本种 等于大 早熟禾 Poa grandis Hand. -Mazz. 但我 们没有 查看过 后者的 模式, 它的 原描述 中也未 曾提到 "花两 性或单 性"; 叶 面被毛 与否; 内桴 脊上 被毛或 粗糙等 性状。 问题需 进一步 观察后 再定。 54. 多鞘 早熟禾 (拟) 图版 65: 5-7 Poa polycolea Stapf in Hook. f. (1897); Bor (1960); Bor in Rech. f. (1970); Bor in Hara et al. (1978)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多年生 草本, 常有匍 匐茎。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基 部常分 枝且具 草黄色 宿存 叶鞘, 高 15 — 4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无毛, 稍 压扁, 闭合 至中部 稍上;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 截平; 叶 片扁平 或近刚 毛状, 质较柔 软, 长 3 — 10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基部 圆形, 先端 渐尖, 两面及 边缘微 粗糙。 圆锥 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5 — 12 厘米, 直 立或常 弯垂; 分枝 纤细, 每节具 2 — 5 枚, 开展或 反折, 平滑 无毛, 下部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穗及 小枝。 小穗长 5 — 6 (-7) 毫米, 早期时 椭 圆形, 后期 楔形, 银 色或带 紫色, 含 2 — 4 小花; 颖稍不 等长, 质 稍硬, 膜质 边缘甚 狭, 第一颖 近钻形 (侧 面观) 或狭披 针形, 长 2. 6 — 3. 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较宽, 
禾本科  305  长椭 圆或狭 卵形, 长 3 — 4 (一 5)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卵圆形 (侧面 观), 长 3. 5 — 4.5 (-5.5) 毫米, 先 端钝, 脊与边 脉下部 有毛, 有 时完全 无毛, 脉间有 软毛或 无毛; 基盘 无毛或 有少量 绵毛; 内 桴比外 稃短, 两脊在 中间部 分有小 硬刺毛 (或齿 ), 两端近 平滑; 花药 2 — 2. 5 毫米。 产 德钛、 丽江 (长 松附近 ); 生 于海拔 3200 — 3500 米的山 涧云杉 与冷杉 林下。 分布 于 西藏、 青海、 四川 西部。 克什 米尔、 阿 富汗、 伊朗、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西 北部、 尼 泊尔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德钦标 本的花 药较短 (长仅 1.6 毫米 ), 叶片 也较宽 (4 毫米 ), 是否属 本种, 有待 进一步 观察。 55. 哲孟雄 早熟禾 (拟) Poa poophagorum Bor ( 1948)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Poiphago- 賺"; Bor (1960); Bor in Hara et al. (1978). 多年生 草本。 秆成 密丛,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15 — 25 厘米, 径粗 1 毫米, 常仅具 1 节, 近 平滑。 叶 鞘平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2 — 5 厘米, 宽约 1.5 毫米, 边缘常 内卷, 先 端尖, 叶面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紧缩, 常 呈暗 紫色, 长 2 — 5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每节具 1 一 4 分枝; 分枝 直立, 稍粗糙 或近平 滑, 常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基部主 枝长达 1 厘米。 小 穗常呈 紫色, 含 2 — 4 小花, 长 4 一 5 毫米; 小穗轴 节间粗 槌或有 微毛; 颖稍不 等长,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均具 3 脉, 质 稍薄, 光滑 无毛, 第一 颖长约 2.5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3 毫米, 比第一 颖宽; 外 稃全部 无毛, 稀边 脉于基 部微有 细毛, 脊上微 粗糙,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边脉及 间脉均 不甚明 显, 基盘无 绵毛, 第一外 桴长约 3 毫米; 内桴 与外桴 等长, 脊 平滑无 毛或微 粗糙; 花药 长 1.5 — 1.8 毫米。 产滇 西北部 (无确 切产地 ); 生 于海拔 3400 — 3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西藏 (根 据 Bor 1978)。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56. 草地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5: 8-11 Poapratensis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秦岭 植物志 (1976)*; Tsvelev (1976, 1983);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多年生 草本, 有匍匐 根茎。 秆常成 疏丛,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光滑, 圆 柱形, 高 20-50 (-9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2 — 4 节, 上部 节间长 10 — 20 厘米。 叶鞘光 滑无 毛或稍 粗糙, 秆生者 常短于 节间, 常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钝圆, 边缘 下延; 叶片 扁平或 折叠, 长 3 — 20 (-30) 厘米, 宽 2 — 4 (-6) 毫米, 先 端突 然收縮 而成凤 帽状, 绿色。 圆 锥花序 卵形至 金字塔 形或长 圆形, 长 5 — 15 (-20) 厘米, 直立或 先端稍 下垂, 每 节常具 3 — 5 个 分枝; 分枝细 弱或稍 粗状, 开展, 常 曲折, 上部稍 粗糙, 着生 小枝及 小穗, 下部 裸露, 基部 主枝长 3 — 6 (— 9) 厘米。 小穗 长圆形 或 卵形, 常带 紫色, 含 3 — 6 小花, 长 4 一 7 毫米; 颖不 等长, 第一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2 — 4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形 或长圆 状 卵形, 长 3 — 4. 5 毫米, 先端 钝或亚 急尖, 脊与 边脉在 中部以 下有长 柔毛, 基 盘具有 
306  云 南植物 志  较多的 白色长 柔毛, 第一 外稈长 3 — 3. 5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长 1.3—2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维西、 兰坪、 剑川; 生 于海拔 2300 — 3600 米山坡 道旁、 林 缘或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北、 华北及 东北。 广布 旧大陆 温带。 本种 与细叶 早熟禾 及高山 早熟禾 等种是 一个很 自然的 种群, 其 成员之 间的界 线不太 明显, 《欧 洲植 物志》 (1980) 的观 点可以 接受。 57. 细长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5: 12-14 Poa prolixior Rendle ( 1904)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安徽 植物志 (1992) : 多年生 草本, 未见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3 — 4 节, 平滑 无毛, 但花序 以下稍 粗糙。 叶鞘 无毛, 秆 生者闭 合达中 部或略 上, 且短于 节间, 下 部者常 有脊; 叶舌 膜质, 白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4. 5 毫米, 先端常 撕裂; 叶 片扁平 或有时 折叠, 狭 线形, 长 5 — 12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 面及边 缘微 粗糙或 叶背近 平滑, 先端 渐尖, 凤 帽不甚 明显。 圆锥 花序狭 窄或稍 开展, 长 5 — 11 厘米, 每 节常具 2 或 3 分枝, 有时 基部一 节有四 分枝; 分 枝近直 立或稍 开展, 粗糙, 基 部 主枝长 3 — 5 厘米, 主枝中 部以下 裸露, 侧枝裸 露部分 稍短。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绿 而 略带淡 紫色, 含 1 一 3 小花, 常为 2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无毛; 颖披 针形, 稍不 等长, 质 稍厚, 先端 渐尖, 常有细 尖头, 脊上 粗糙, 均具 3 脉, 第一颖 较狭, 长 1.8 — 2. 3 毫 米, 第 二颖长 2. 2 — 2. 8 毫米;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有膜质 边缘, 脊自 中部而 边缘 常仅下 部有长 柔毛, 第一 外稃长 2. 2 — 2. 5 毫米; 基盘 具少量 绵毛;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脊上稍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1.3 — 1.5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600 米 山坡疏 林中。 分布于 四川、 陕西、 湖北、 湖南、 江苏、 安徽、 浙江。 模式 标本采 自湖北 巴东。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58. 光稃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psilolepis Keng , nom. nud. ; L. Liou (2002) , descr. Poa psilolepis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 明显的 根茎。 秆成 密丛, 直立或 基部稍 膝曲, 高 20 — 45 (-6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顶 节离地 面常在 10 厘米 以下, 花 序以下 粗糙。 叶鞘 无毛, 稍 扁压而 有脊,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常闭 合至中 部或略 上下; 叶舌 膜质而 稍硬, 三 角形, 长 1 一 2. 5 毫米, 有时 撕裂; 叶片 直立, 质 较硬, 两面 无毛, 但稍 粗糙, 扁平或 折叠, 秆 生者长 3 — 9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开 展或稍 收缩, 长 5 — 8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每节具 2 — 5 分枝; 分枝稍 粗壮, 上升或 开展, 基部 主枝长 1 一 2.5 厘米, 中 下部稍 粗糙, 裸露, 上 部常着 生小穗 4 一 10 枚。 小 穗稍带 紫色, 常含 2 — 4 小花, 长 3 — 4. 5 (-5.5) 毫米,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稍不 等长, 质 较厚, 披针 形, 均具 3 脉, 除脊 的上部 稍粗糙 外余近 平滑, 第 一颖长 2. 5 — 2. 8 毫米, 第 二颖长 2. 8 — 3. 2 毫米; 外 稃完全 无毛, 仅脊的 上部微 粗糙,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间脉不 明显, 基盘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2. 5 — 3. 5 毫米;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脊上稍 粗槌; 花药长 1 一 1.5 毫米。 
禾本科  307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米 的坝区 或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云南分 布新记 录。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中的 插图是 根据模 式同号 标本所 绘制, 其花序 形态与 描述有 出入, 值 得注意 观察。 59. 毛颖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pubicalyx Keng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pubicalyx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具 短而向 下伸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40 厘米, 径 1 一 2 毫 米, 具 3 — 4 节, 花 序以下 微粗糙 (不平 滑)。 叶鞘 无毛, 表面微 粗糙, 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三 角形, 先端尖 或钝, 有时 撕裂, 长 (2 —) 4 一 6 毫米; 叶片质 稍硬, 两面及 边缘均 粗糙, 扁平, 长 3 —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4 一 13 厘米, 宽约 1 厘米, 每 节着生 2 — 3 分枝; 分枝近 直立, 常 弯曲, 粗槌, 侧枝可 自基部 即着生 小枝或 小穗, 基部 主枝长 2. 5 — 3. 5 厘米, 下部 裸露, 小枝 上着生 1 一 3 个 小穗, 小穗披 针形, 灰 绿色而 先端带 紫色, 常含 2 小花, 长 3 — 4 (-5) 毫米, 小穗轴 节 间疏生 细毛; 颖披 针形, 具 3 脉, 全 体贴生 微考, 上部及 两侧边 缘被毛 更密, 第一颖 较狭, 长 3 — 4 毫米, 第二颖 稍宽, 长 4 一 5 毫米;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有狭 膜质边 缘, 间脉 明显, 脊自中 部稍下 边脉则 仅在近 基部有 柔毛, 第一 外桴长 3 — 3. 8 毫米; 内 桴比 外稃短 而狭;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产 德钦、 宁蒗; 生 于海拔 2900 — 4800 米的高 山灌丛 及路旁 湿地。 分布于 四川。 云 南 分布新 记录。 60. 中欧 早熟禾 (拟) Poa rehmannii (Ascherson et Graebner) Woloszczak (1904); Tsvelev (1976, 1983);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Poa anceps Rehmann. (1873), non Forster (1786); Poa nemoralis ssp. rehmannii Ascherson et Graebner ( 1 900 ) . 多年生 草本, 无 明显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25 — 40 厘米, 径粗 0.5 — 1 毫米, 具 3 — 4 节, 节间 扁压, 平滑 无毛, 节部带 黑色。 叶鞘 常密生 微毛而 粗糙, 扁压而 有脊, 闭 合至中 部或稍 上下;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1.5) 毫米, 先端 截平或 圆形; 叶片扁 - 平, 长 8 — 18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两面微 粗糙或 叶背近 平滑, 边缘稍 加厚, 加厚部 分 表面微 粗糙, 先 端渐尖 而直。 圆 锥花序 线形, 狭窄, 长 8 — 12 厘米, 宽 0.5 — 1.5 厘 米, 常 弯垂, 每节具 2 或 3 分枝; 分枝 直立, 贴近 主轴,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4 一 6 厘米, 中下部 裸露。 小穗长 4. 5 — 5 毫米, 灰 绿色, 含 2 — 4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粗糙; 颖 片不等 长, 披 针形, 具 3 脉, 第 一颖常 有一条 侧脉不 明显, 长 2. 2 — 2. 5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2. 8 — 3 毫米;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脊自中 部边脉 在下部 常有短 柔毛, 有 时近 无毛, 间脉稍 明显, 脉间有 微毛; 第一 外稃长 3. 8 — 4 毫米; 基盘无 毛或有 极短极 少 的毛;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脊上稍 粗糙, 脊间 无毛; 花药 黄色, 长 1.8 — 2 毫米。 产云南 丽江玉 龙山; 生 于海拔 2500 米的山 坡路旁 阳处。 分布 于中欧 各国至 俄罗斯 南部。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308  云 南植物 志  云南标 本叶片 较狭, 边缘加 厚的性 状比较 特殊, 国产种 中尚未 见有所 报道。 61. 蔺状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schoenites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 descr. Poa schoenites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40 — 70 厘米, 茎粗 0.7 — 1.5 毫米, 具 3 — 4 节, 顶 节节间 甚长,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闭合至 中 部或稍 上下;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先端钝 或尖, 长 1 一 3 毫米;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叶面 深绿, 叶背 较平滑 而稍有 光泽, 边缘微 粗糙, 先端 急尖。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3. 5 — 10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分 枝通常 孪生, 稀 单生, 基部 主枝长 1 一 3. 5 厘米, 裸露 部分长 4 一 11 毫米, 上部 着生一 至数个 小穗。 小 穗草黄 色, 长 (3. 5 —) 4 一 5 毫米, 常含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披 针形, 质 稍厚, 先端 锐尖, 具 3 脉, 脊 上部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3 — 2. 6 毫米, 第 二颖长 2. 5 — 3. 2 毫 米;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质 稍厚, 先端几 无膜质 边缘, 间 脉不甚 明显, 脊 自中部 而边脉 常 仅在基 部有短 柔毛; 基盘有 少数较 短的绵 毛或近 无毛; 内稃 比外桴 略短, 脊上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300 — 34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灌丛。 分布于 四川、 河北。 云南分 布新 记录。 62. 山西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5: 15-17 Poa shansiensis Hitchc. (193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多年生 草本, 有向 下直伸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细弱, 平滑 无毛, 高 30 — 4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常具 2 节。 叶鞘 质薄而 光滑, 短于 或基部 者长于 节间, 中 部以下 闭合; 叶 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 截平或 稍钝; 叶 片质较 柔软, 茎 生者长 2 — 3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先端微 粗槌, 蘖生者 长可达 20 厘米。 圆锥花 序长圆 形或卵 圆形, 开 展或稍 收縮, 长 2 — 6 厘米, 宽约 2 厘米; 分枝常 孪生, 细弱, 平滑, 上升, 长 1.5 — 3 厘米, 上 部着生 1 一 2 个 小穗, 裸露 部分长 1 一 2 厘米。 小穗黄 褐色, 长 4 一 7 毫米, 含 3 — 5 小花; 颖质 较薄, 光滑, 先 端尖或 稍钝, 有较宽 的膜质 边缘, 第一颖 较窄, 长 2 — 3 毫米, 通常具 1 脉, 有 时有微 弱的第 2 脉, 第二颖 稍宽, 长 3 — 3.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质薄而 光滑, 先 端钝, 与边 缘均有 较宽的 膜质, 间 脉通常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3 — 4 毫米, 脊在 近基部 或稍上 有少许 柔毛; 基盘 有中量 绵毛; 内稃 比外稃 稍短或 等长, 脊上 具少 量微小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3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 4000 米 的山谷 道旁或 草坡。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山西。 63. 西 伯利亚 早熟禾 (大 兴安 岭植物 群落) 图版 66: 1-4 Poa sibirica Roshev. (191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东北植 物检索 表 (1959)* ; Tsvelev (1976, 1983);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头或短 根茎。 秆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20 — 80 (-10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光滑 无毛, 稍 压扁,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大 都短于 节间, 稍 扁压而 有脊, 常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0.5 — 2. 5 毫米, 先端钝 圆或近 截平; 叶片 扁平或 稍 内卷, 长 6 — 11 厘米, 宽 (1.5 —) 2-3 (-5) 毫米, 叶背 平滑, 叶面微 粗糙, 先端 
禾本科  309  图版 66 1—4. 西 伯利亚 早熟禾 PoasibiricaRoshev., 1. 植株, 2. 叶舌, 3. 小穗, 4. 小花; 5—7. 锡金 早熟禾 P. sikki- mensis (Stapf) Bor, 5. 叶舌, 6. 小穗, 7. 小花; 8—10. 中华 早熟禾 P. sinattenuata Keng ex Anonym. , 8. 叶 舌, 9. 小穗, 10. 小花; 11— 14. 硬质 早熟禾 P. sphondylodesTrin. , 11. 花序, 12. 叶舌, 13. 小穗, 14. 小花; 15 — 17. 仰卧 早熟禾 P. supina Schrad. , 15. 叶舌, 16. 小穗, 17. 小花。 (李 楠绘) 
310  云 南植物 志  浅凤 帽状。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金字 塔形, 长 8 — 15 厘米, 基部 主枝长 3 — 8 厘米, 每节具 2 — 5 分枝; 分 枝纤细 而呈毛 发状, 或 主枝稍 粗壮, 下部 裸露, 平滑, 上 部稍粗 糙, 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穗 绿而稍 紫色, 长 4. 5 — 5. 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有时 可多至 5 小花; 颖 披针形 (侧面 观), 不 等长, 先端短 渐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2. 5 毫 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6 — 3.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披针形 (侧面 观), 先端 急尖, 侧 脉稍 明显, 完全 无毛, 仅 脊上稍 粗糙, 先端 有膜质 边缘, 第一 外桴长 3 — 3. 5 (-3.8) 毫米; 基盘 通常无 绵毛; 内桴稍 短于或 上部者 等长于 外桴, 脊上 具小硬 刺毛而 粗糙; 花 药长 1.8 — 2. 2 (—2.5) 毫米。 产 丽江、 洱源; 生 于海拔 2800 — 2900 米的 冷杉林 下或灌 丛中。 分布 于东北 及华北 各省。 广布 于欧亚 温带。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64. 锡金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6: 5-7 Poa sikkimensis (Stapf) Bor (195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oa annua var. sikkimensis Stapf in Hook. f. (1897) - 一年 或短暂 多年生 植物。 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外倾, 斜升, 高 10 — 30 (-45) 厘 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平滑 无毛, 基部 常有为 数不多 干膜质 的宿存 叶鞘。 叶 鞘平滑 无毛, 略扁 压而稍 具脊, 常闭 合至近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2 — 4 (-6) 毫米, 先 端 常呈啮 蚀状; 叶片 扁平或 对折, 长 3 — 12 厘米, 宽 2 — 4 (-5) 毫米, 质 较软, 两面 及 边缘平 滑或微 粗糙, 先 端急尖 (不呈 明显的 凤帽状 )。 圆 锥花序 长圆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3 — 10 (-15) 厘米, 宽 2 — 5 厘米; 分枝常 孪生, 较 纤细, 斜升, 开 展或可 外折,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小 穗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4 一 5 (-6) 毫米, 绿色或 紫色, 含 2 — 5 小花; 颖稍不 等长, 膜 质边缘 甚狭,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2 — 2. 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倒卵状 椭圆形 (侧面 观), 长 2. 8 — 3.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椭圆形 (侧面 观), 长 2. 8 — 3. 2 毫米, 先端 钝圆, 完全 无毛, 有 时脊上 及边缘 在中部 以下可 具毛; 基 盘完全 无毛; 内 桴比外 桴短, 脊上 仅在中 部有细 小的短 纤毛, 两端近 平滑; 花 药深黄 色, 长 0.6 — 0.8 毫米。 产 德钦、 贡山、 泸水、 昆明、 临沧; $ 于海拔 2000 — 3200 米 的灌丛 草甸或 林间草 地。 分 布于西 藏、, 青海、 四川 西部。 克什 米尔、 巴基 斯坦西 北部、 印度 西北部 及东北 部、 锡金、 不丹 也有。 65. 中华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6: 8-10 Poa sinattenuata Keng ex Anonym. (1976) . Poa sinattenuata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 ; Poa sinattenuat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具根头 或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高 20 — 4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平 滑无毛 但花序 以下稍 粗糙。 叶 鞘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平滑 无毛, 闭合 部分较 短; 叶舌 膜质, 白 色而带 紫色, 长 卵形, 长 3 — 6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常 撕裂; 叶片 对折或 扁平, 长 3 — 7 (-11)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面稍 粗糙, 先 端浅凤 帽状。 圆锥 花序 狭窄, 有时稍 开展, 长 3 — 8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分枝 孪生, 有时 每节具 1 或 
禾本科  311  3 枚, 粗糙, 近 直立, 稀稍 开展, 基部 主枝长 1 一 2. 5 厘米, 下部 裸露, 上部着 生小枝 及 小穗, 常可自 近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 穗常呈 紫色, 长 4 一 5. 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无毛 或有少 数几条 细毛; 颖 披针形 (侧面 观,, 不 等长, 先端 渐尖, 脊上 粗糙, 均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8 — 3. 5 毫米, 第二颖 比第一 颖宽, 长 3. 5 — 4. 5 毫米; 外 桴长圆 状披 针形, 先端短 渐尖, 膜 质边缘 甚少, 间脉 常不甚 明显, 脊自中 部边脉 则稍下 有长柔 毛; 基盘 常有短 而少的 绵毛, 有时被 毛可达 中量; 花药长 1.5 — 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2800 — 4000 米的山 坡灌丛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甘肃。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66. 华灰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sinoglauca Ohwi ( 1943)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直立, 密丛, 高 (8 —) 10 — 5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近花序 下部稍 粗糙。 叶鞘 无毛, 稍 粗槌, 基部 者常带 紫色; 叶舌 膜质, 先端 稍钝, 长 (1.5 —) 2 — 3 毫米; 叶片质 较硬, 狭 线形, 内卷、 对折或 扁平, 长 2 — 7 厘 米, 宽 0.5 — 1.5 毫米, 叶背 平滑, 叶面微 粗糙, 先端短 渐尖, 微弯。 圆 锥花序 狭窄, 紧密, 长 2 — 7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分枝 单生或 孪生, 粗糙, 大 都直立 而贴近 主轴, 长 0.5 — 1.5 厘米, 常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穗 狭卵圆 形或披 针形, 初时粉 绿色, 后稍 带 紫色, 长 4 一 4. 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光滑 无毛; 两 颖近等 长或第 一颖较 短, 均比小 穗短, 狭卵披 针形, 均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5 — 3. 5 毫米, 第 二颖长 3 — 4 毫 米, 先端 渐尖; 外稃 长圆形 (侧面 观),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间 脉不太 明显, 脉 间有稠 密 的点状 粗糙, 脊 常自中 部以下 而边脉 常在近 基部有 柔毛, 第一 外桴长 3. 5 — 4 毫米; 基 盘具少 量绵毛 至完全 无毛;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脊上微 粗糙; 花药长 1.6 — 2.1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4500 米 的高山 草甸或 湿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华北、 东 北。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67. 硬质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6: 11—14 Poa sphondylodes Trin. (1833); Roshev. (193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安徽 植物志 (1992)*.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直立, 密丛, 高 20 — 60 厘米, 径 1—1.5 毫米, 具 3 — 4 节, 紧接 花序以 下及节 下常微 粗糙。 叶鞘 无毛, 微 粗糙或 平滑, 无明显 的脊, 杆 生者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三 角形, 先端 急尖, 常 撕裂, 长 3 — 5 毫米; 叶 片狭线 形, 扁平, 两 面及边 缘均稍 粗糙, 长 3 — 8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圆 锥花序 长 圆形, 长 4 一 16 厘米, 宽 1 一 4 厘米, 疏 松或稍 紧密, 开展, 每节具 2 — 6 分枝, 有时 仅具 2 — 3 分枝, 稍 粗糙, 主枝长 2 — 4 厘米, 下部 裸露, 侧枝长 1 一 2 厘米, 常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穗 绿色, 长 5 — 8 毫米, 常含 4 一 6 小花; 颖披 针形, 先端短 渐尖, 近等 长或 第一颖 略短, 长 2. 5 — 3 毫米, 坚 纸质, 具 3 脉, 边缘 膜质, 脊上 粗糙; 外 稃披针 形,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膜质下 常呈浅 黄色, 间脉不 明显, 脊与边 脉中下 部有长 柔毛, 第一外 稃长约 3 毫米; 基盘 具中量 绵毛; 内 稃与外 桴等长 或上部 小花者 略长, 脊 上粗糙 或具小 纤毛; 花药长 1.2 — 1.5 毫米。 
312  云南 植物志  产 德钦、 维西; 生 于海拔 25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北、 华东、 华北、 东北各 省区。 俄 罗斯、 蒙古、 日本 也有。 有关 文献中 描述本 种的花 序形态 "紧 密, 线状长 圆形, 宽 5 — 12 毫 米", 可 能是标 本的 形态, 而 非本种 的真实 形态。 68. 窄颖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stenachyr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stenachyr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i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少数 丛生或 单生, 直立或 基部稍 外倾, 高 50 — 80 (一 11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微 粗糙或 平滑, 中 部 以下常 闭合; 叶舌 膜质, 三 角形,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质 稍硬, 叶背平 滑, 叶面稍 粗糙, 长 6 — 10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尖, 微弯。 圆 锥花序 开展, 金字 塔形, 长 5 — 10 (-15)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分枝 每节常 2 — 4 枚, 稀 5 枚, 细弱, 开 展或 平展, 有时 下垂, 平滑或 上部微 粗糙, 中下部 裸露, 基部 主枝长 3 — 6 (-8) 厘 米; 小穗披 针形, 常含 3 小花, 长 3. 5 — 4 毫米, 草 黄色, 有时带 紫色, 颖 片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稍宽, 具 3 脉, 长 3 — 3. 6 毫米,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膜 质边缘 极狭, 脊 自中 部稍上 边脉自 中部向 下有长 柔毛, 基盘有 中量至 多量长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4 一 4. 5 毫米; 内桴 稍短于 外稃, 脊上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1.5 — 1.6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400 — 3900 米的 灌丛草 甸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四川及 青海。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云南标 本植株 及小穗 形态均 较小, 与长桴 早熟禾 Poacblichachyra 比较 相近, 但花 序 下部每 节常具 3 — 4 分枝, 有时 5 枝, 则 又显然 有别。 69. 不育 早熟禾 (拟) Poa sterilis Bieb. (1808); Bor (1960, 1970) ; Tsvelev (1976, 1983); Edmondson in Tutin (1980). 多年生 草本。 秆成 密丛, 直立, 高 25 — 35 厘米, 常具 多叶。 叶鞘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长 3 —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突然变 尖, 边缘 或有时 两面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几呈 穗状, 长 7 — 15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 分枝 上升, 常曲折 或呈蜿 蜒状、 粗糙。 小 穗花时 楔形, 淡绿 色或常 带黄或 褐色, 长 4 一 6 毫米, 含 2 — 4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乳头状 粗糙或 有小硬 刺毛; 颖不 等长, 椭圆形 或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均具 3 脉; 外稃 长圆形 (侧面 观), 先 端钝, 长 2.5 — 4 ( 一 5) 毫米, 脊 与边脉 上有短 柔毛; 基 盘通常 无毛或 有少量 绵毛; 内 稃比外 桴短, 脊上 细齿状 粗糙, 脊 间通常 无毛; 花药长 1.5 — 2. 5 毫米。 产 维西; 生 于海拔 32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及 北部。 中欧、 南欧、 巴 尔干 半岛、 高 加索、 小亚 西亚、 伊朗、 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 西北部 均有。 70. 仰卧 早熟禾 (拟) 图版 66: 15—17 Poa supina Schrad. (1806); Bor (1960, 1978); Tsvelev (1976, 1983);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禾本科  313  Poa annua var. supina (Schrad. ) Link. (1827) ; P. annua ssp. supina (Schrad. ) Husn. (1896).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全 株光滑 无毛。 秆 丛生, 直立, 有 时基部 外倾节 部着土 生根而 有匍 匐茎, 高 5 — 25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叶鞘 质薄, 常闭 合至中 部或稍 上,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扁平, 稀 折叠, 长 2 — 8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质薄而 柔软, 先 端收缩 而成船 头形。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疏松, 开展, 长 2 — 5 厘米; 分枝 单生或 成对, 基部 主枝长 1 一 1.5 厘米, 花后常 水平展 开, 下部 裸露, 近 平滑, 上 部着生 小穗。 小穗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含 4 一 6 小 花, 稍带 紫色; 颖 稍不等 长,' 质薄,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6 — 1.8 毫 米, 具 1 脉, 第二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2.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卵状长 圆形, 有宽的 膜质 边缘及 顶端, 脊与 边脉上 均有长 柔毛, 第一 外桴长 3 — 3. 5 毫米; 基盘无 绵毛; 内 稃 比外稃 略短, 脊上全 部有长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有时可 稍短或 略长。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贡山、 维西、 腾冲; 生于 2200 — 4000 米 的山坡 灌丛、 湿润 草地及 林缘。 分布于 新疆、 青海、 四川。 欧洲 西部至 东西伯 利亚、 中亚、 喜马拉 雅山区 各 国和蒙 古均有 分布。 71. 四川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szechuensis Rendle (1908, 192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丛生, 纤细, 直立或 倾斜, 高 20 — 45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节间 扁压。 叶鞘 无毛, 微 粗糙, 秆生者 常短于 节间, 中下部 闭合;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常 撕裂, 长 1 一 3 毫米; 叶片 扁平, 质 较软, 长 4 一 9 厘米, 宽 1—2 (-3) 毫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先端 微弯。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5 — 11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分 枝孪生 或上部 单生, 呈毛细 管状, 斜升, 平展, 有时 下垂, 棱上稍 粗糙, 裸露部 分长短 不等, 最长达 中部。 小穗卵 圆形, 长 2 — 2. 6 毫米, 淡 绿色, 含 2 —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不 等长, 披 针形, 先 端尖, 脊 上稍粗 糙, 第 一颖长 (1一) 1.3 — 1.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5 — 1.8 (— 2)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形, 先端 稍钝, 膜质边 缘不太 明显, 间 脉不明 显或稍 明显, 脊与边 脉几无 毛或 在近基 部有微 柔毛, 脊 上部微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1.5 —) 1.8 — 2 毫米; 基 盘不具 绵毛; 内桴与 外桴几 等长, 脊上稍 粗糙, 近 基部则 平滑; 花药白 黄色, 长 (0.4) 0.5 — 0.6 毫米。 产 中甸、 维西; 生 于海拔 3500 — 3800 米 高山沼 泽草甸 或流石 滩上。 分布于 四川、 山西及 河北。 72. 藏南 早熟禾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60: 8-11 Poa tibeticola Bor (1948); Bor (1960,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年或 多年生 草本, 无 明显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髙 20 — 30 厘米, 径粗约 1 毫 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节间 略扁。 叶鞘 质薄, 略 扁而稍 具脊, 闭合至 中部或 稍上, 无毛, 微 粗糙;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长 2 — 5 毫米, 常 撕裂; 叶片质 柔软, 扁平, 秆 
314  云南 植物志  生者长 5 — 1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叶面微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先端 微弯, 蘖生者 更长。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5 — 17 厘米, 宽 2 — 6 厘米, 疏松, 开展; 分枝常 孪生, 有时基 部具 3 枚, 主 枝裸露 较长, 常 到中部 以上, 侧枝到 中部或 稍下, 上部微 粗糙, 着 生小枝 及 小穗。 小穗卵 圆形, 绿色, 长 3. 2 — 3. 8 (— 4) 毫米, 含 2 — 3 小花; 颖披 针形, 稍 不 等长, 先端 渐尖, 仅 脊的中 上部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1.5 — 1.8 (— 2)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较宽, 长 2 — 2. 3 毫米, 具 3 脉;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 急尖, 有 狭膜质 边缘, 间脉不 明显, 完全 无毛, 或仅脊 与边脉 在近基 部有微 柔毛, 第 一 外稃长 2.1 — 2. 3 毫米; 基盘无 绵毛;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脊上 粗糙; 花药白 黄色, 长 0.4~0.6 毫米。 产 中甸、 维西、 丽江、 剑川; 生 于海拔 3600 — 4200 米的山 坡灌丛 草甸、 疏 林或流 石 滩上。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本种 与四川 早熟禾 相近, 两 者间似 无明显 的种别 性状, 仅本种 植株较 强壮, 秆常直 立; 小穗 较大, 长 3 — 4 毫米。 很 可能只 是四川 早熟禾 的种下 类型。 73. 普通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0: 12-15 Poa trivialis Linn. (1953); Bor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多年生 草本。 杆成 疏丛或 密丛, 直立 或基部 倾斜着 土生根 而具较 长的匍 匐茎, 但从 不具 根茎, 高 20 — 75 (-10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平滑 无毛或 节下微 粗糙。 叶 鞘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三 角形, 先端 渐尖, 长 3 — 5 (-10)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2 — 15 (—20) 厘米, 宽 2 — 4 (-6) 毫米, 质薄 而软, 两 面及边 缘微粗 糙, 先端突 然收缩 而成钝 尖头, 有时 两面近 平滑。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6 — 15 ( — 25) 厘米, 直立或 弯垂, 疏松, 开展, 或稍 收缩而 紧密, 下部每 节常具 3 — 5 分枝; 分枝直 立或 斜升, 稍 粗糙, 主枝 2 — 4 厘米, 下部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 小穗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3 — 4. 5 毫米, 常含 2 — 4 小花, 常 带淡紫 色或淡 红色; 颖稍不 等长,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5 — 3. 5 毫米, 具 3 脉, 比 第一颖 稍宽; 外稃 狭长圆 形, 长 2. 5 — 3. 5 毫米, 先端 急尖, 通常 仅脊的 中下部 有毛, 有时侧 脉在近 基部亦 有毛; 基盘有 绵毛;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脊上微 粗槌; 花药长 1.5 — 1.8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4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江西 (驯化 )。 广 布北半 球 温带, 也引 入许多 地区。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74. 套鞘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0: 16-19 Poa tunicata Keng ex C. Ling (197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oa tunicata Keng (1959) * , nom. invalid. 一年或 二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15 — 30 (-6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上部 节间近 扁平, 全 为叶鞘 所包, 稀可上 部节间 外露,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长于 节间, 略 有脊, 闭合至 中部或 稍上, 具纵 条纹;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先 端 圆形, 常 撕裂, 长 2 — 5 毫米; 叶片质 较薄, 扁平, 长 3 — 15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平 滑 无毛, 或 边缘及 叶背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长 6 — 13 厘米, 宽 3 — 6 (-10)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或 上部常 单生; 分枝 纤细, 稍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3 — 7 厘米, 自 
禾本科  315  中部 或稍上 或稍下 裸露。 小穗 (3. 5 —) 4-5.5 (-6) 毫米, 常含 2 — 5 小花, 绿色或 带 紫色, 小 穗轴节 间光滑 无毛; 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平滑 无毛, 脊 的上部 常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1.8 — 2. 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较宽, 长 2. 5 — 3. 2 毫米, 具 1 一 3 脉; 外 稃长卵 圆形, 先 端钝, 有膜质 边缘, 脊自 中部而 边脉则 略下有 柔毛, 有时 边脉毛 少或 无毛, 间脉常 明显, 第一 外桴长 2. 8 — 3 毫米; 基盘无 绵毛; 内稃常 稍短于 外稃, 脊 上有短 纤毛, 或下部 粗槌; 花药 0.7 — 1 (-1.1) 毫米。 产 兰坪、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3000 — 37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甘肃。 75. 乌尔苏 早熟禾 (拟) Poa urssulensis Trin. (1835); Tsvelev (1976, 1983).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头或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45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多半集 生于杆 基部, 无毛,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几不 闭合; 叶 舌短, 膜质而 稍硬, 长 0.6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 片短, 质 较硬, 直立, 长 2 — 4 厘 米, 常 内卷, 叶背 平滑, 有 光泽, 叶面淡 绿色, 微 粗糙, 先 端直, 浅凤 帽状。 圆 锥花序 卵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带 紫色; 分枝 孪生, 开展或 平展, 有时 下垂, 稍 粗糙, 常自中 部稍上 裸露, 基部 主枝长 3 — 6 厘米,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枝有 2 — 5 个 小穗。 小 穗常带 紫色, 长 4 一 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 稍不等 长, 披 针形, 质 稍厚, 先 端尖或 渐尖, 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侧脉常 不太明 显, 第二颖 较宽, 长 3 — 4 毫米;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脊自 中部稍 上边脉 自中部 以下有 较长的 柔毛, 间 脉不明 显或稍 明显; 基盘 具少量 绵毛, 有 时被毛 甚少; 花药长 1.3 — 1.6 毫米 (仅见 2 个附于 外稃外 面的花 药)。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300 — 4100 米 的灌丛 或林间 草地。 广 布亚洲 温带。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在 早熟禾 属的检 索表中 (2183 页) 有 "乌苏 里早熟 禾", 学 名 则是用 本种的 名称。 但 在正文 (2193 页) 中, 乌 苏里早 熟禾的 学名是 Poaussuriensis Roshev. , 这 两个种 是不相 同的, 绝 对不能 混用。 乌苏 里早熟 禾我国 东北有 分布。 76. 多变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varia Keng (1959) * , nom. nud. ; L. Liou (2002), descr. Poa vari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头而 无明显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 30 — 50 厘米, 径粗约 1 毫 米, 具 3 — 4 节, 顶节 离地面 不超过 15 厘米, 顶 节节间 甚长, 微 粗糙。 叶鞘 无毛, 近平 滑, 有 条纹, 秆生 者长于 节间, 闭合 甚短; 叶舌 膜质, 先 端尖, 长 2 — 4 (一 7) 毫米; 叶片质 较硬, 长 7 — 11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扁平或 内卷, 无毛, 两面微 粗糙, 先 端尖, 微弯。 圆锥 花序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12 厘米, 宽 2 — 5 厘米, 每节具 2 — 5 分枝; 分枝 稍 粗糙, 较细, 上升或 开展, 基部 主枝长 2 — 5 厘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穗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常带 紫色, 含 2 — 3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平滑无 毛; 颖稍不 等长, 质 稍硬,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脊仅中 上部微 粗糙, 均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5 —) 3 — 3. 5 毫米, 第 二颖长 3 — 4 毫米;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具极 
316  云 南植物 志  狭 的膜质 边缘, 膜质带 之下常 呈黄铜 色或带 紫色, 脊 常自中 部略上 边脉常 自中部 以下有 较长的 柔毛, 间 脉不甚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3 — 3. 5 毫米; 基 盘背部 有少量 绵毛; 内稃比 外稃 稍短, 脊 上具极 短的小 纤毛; 花药长 1.5 — 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 32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灌 丛中。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77. 绿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viridula Palib.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9).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杆 直立, 丛生, 具 3 — 4 节, 高 20 — 30 (-6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微 粗槌或 近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微 粗糙, 稍 具脊, 几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有时 撕裂, 长 2 — 4 毫米; 叶片质 稍硬, 内卷或 扁平, 长 3 — 9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叶背 粗槌, 叶面近 平滑, 先端 急尖, 微向 内弯。 圆锥 花序狭 窄, 长 5 — 7 (-10) 厘米, 宽 1 一 1.3 厘米, 每节具 2 — 5 分枝, 主轴及 分枝均 粗槌; 分枝 直立, 基部 主枝长 1.5 — 4 厘米, 甚 粗壮, 中下部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侧 枝 较细, 裸露亦 较短。 小穗长 (3. 8 —) 4 一 4. 2 毫米, 常含 3 稀 2 小花, 长椭圆 状披针 形,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稍不 等长, 披 针形, 常带 紫色, 先端 渐尖, 脊上 粗槌, 均 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 2. 3 毫米, 第二颖 稍宽, 长 2. 2 — 2. 8 毫米;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稍钝, 有 狭膜质 边缘, 其 下有一 条紫红 色带, 其余 部分绿 色或淡 绿色, 脊自 中部以 下 边脉常 在近基 部具短 柔毛, 间 脉不甚 明显; 基盘 有中量 至少量 较短的 绵毛; 内 稃比外 稃 稍短, 或 上部者 等长或 稍长, 先端 截形, 脊上 粗糙, 脊 间平滑 无毛; 花药深 黄色, 长 1.3—1.5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7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东北。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远 东地区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78. 滇西 早熟禾 (拟) Poa 暫 diana Bor (1948); Bor (1960). 多年 生细弱 草本, 无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纤细, 高 10 — 15 (-35) 厘米, 径粗 约 0.5 毫米, 常具 2 节, 平滑 无毛, 质地较 软且稍 扁压。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质薄, 稍 扁压,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5 毫米, 先 端圆而 常有小 齿缺; 叶片 扁平, 质 柔软, 秆 生者长 3 — 5 (-8)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面及 边缘稍 粗槌或 叶背近 平滑, 先端 急尖, 微弯。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长 3 — 8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基部常 为顶部 叶鞘所 包, 每 节着生 2 个 分枝; 分枝 开展, 细弱, 易 弯曲, 稍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1.5 — 3 厘米, 下部 裸露。 小穗长 3 — 3. 8 (-4.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绿色; 小穗轴 节间稍 粗壮, 平滑 无毛; 颖不 等长, 卵状披 针形, 第一颖 稍狭, 长 1.8 — 2. 2 (-2.5) 毫米, 具 1 脉, 有 时一侧 可见细 弱的第 2 脉, 第二颖 稍宽, 长 2 — 2.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有膜质 边缘, 脊与 边脉均 无毛, 稀 在脊的 基部疏 生少数 柔毛, 第一外 稃长约 3 毫米, 基盘 无毛, 间脉 明显, 脉 间有时 疏生极 微细的 小毛;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脊中部 以上 粗糙, 下部近 平滑; 花药 黄色, 长 0.5 — 0.7 毫米。 产 剑川; 生 于海拔 4200 米的 山顶。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禾本科  317  云 南标本 外稃通 常完全 无毛; 内稃 比外稃 略短, 可另立 变种。 12. 鸭茅属 Dactylis Linn.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圆锥 花序开 展或稍 紧缩。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2 — 5 小花, 几 无柄, 密集于 圆锥花 序分枝 上端的 一侧;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几 等长, 有脊, 比小 花短,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桴具 5 脉, 纸质, 先端 具凸尖 头至有 短芒, 脊粗 糙或有 纤毛; 内桴几 与外稃 等长, 脊有 纤毛。 只有 一个多 型种, 广 布欧亚 大陆, 已传 入许多 地区。 有 些学者 把它分 为数种 或数亚 种。 1. 鸭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8: 8-10 果园草 (通称 ) Dactylis glomerata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40 — 120 (-200) 厘米, 纤细或 粗壮。 叶鞘 无毛, 常闭合 达中部 以上, 两侧 压扁而 有脊; 叶舌薄 膜质, 长 2 —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常 撕裂; 叶片长 10 — 45 厘米, 宽 2 — 12 毫米, 扁平, 无毛 , 边缘及 有时 背部中 脉上均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圆形到 卵形, 长 5 — 30 厘米, 分枝单 生或基 部有时 2 — 4 枚 簇生; 分 枝长达 15 厘米, 斜向 上升或 开展, 下 部裸露 甚长; 小穗 长圆形 或 楔形, 长 5 — 9 毫米, 聚集于 分枝的 上部, 含 2 — 5 小花,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颖 披针形 或 卵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先端 渐尖, 脊上有 纤毛或 粗糙, 先端 有长达 1.5 毫 米的短 硬芒;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但 较狭, 脊上有 纤毛。 产全 省海拔 1500 — 4000 米的 丘陵、 平地、 灌丛、 林缘、 山坡 草地、 亚高山 草甸。 广 布欧亚 温带, 已 引人许 多温带 国家和 地区。 为一有 价值的 牧草, 是牛马 的上等 饲料, 许 多地区 引种栽 培且有 驯化。 13. 沿 沟草属 Catabrosa Beauv. 多年生 草本。 叶 鞘边缘 闭合,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疏松; 小 穗常含 2 小花, 有时具 1 或 3 小花, 近圆 柱形; 小穗轴 无毛, 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不 等长, 均比小 花短, 质薄, 脉不 明显或 第一颖 无脉, 先 端截平 或呈啮 蚀状; 外稃 长圆形 (展平 ), 背 部 圆形, 先端干 膜质, 具 3 条明显 的脉; 内稃约 等长于 外桴, 具 2 脊。 2 种, 分布 北半球 温带及 智利。 我国有 1 种, 云 南产。 1. 沿沟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8: 5-7 Catabrosa aquatica (Linn. ) Beauv. (181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4). 
318  云 南植物 志  Aira aquatica Linn. (1753); Catabrosa aquatica var. angusta Stapf in Hook, f . (1897); C. sikkimensis Stapf in Hook. f. (189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具匍 匐茎的 多年生 草本。 秆质地 柔软,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纤 细或稍 粗壮, 肉 质, 平滑 无毛。 叶鞘 松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膜质 透明, 先端 圆钝, 长 2 — 4 毫米; 叶片 扁平, 质薄而 柔软, 光滑 无毛, 长 4 一 20 厘米, 宽 2 — 10 毫米, 先端呈 舟形。 圆锥 花序 开展, 长 圆形, 长 5 — 20 厘米; 分枝 纤细, 上 升或稍 开展, 基 部各节 3 — 5 枚半轮 生, 主枝长 2 — 6 厘米; 小 穗常含 1 一 2 小花; 长 2 — 4 毫米, 绿色、 黄色、 褐色 或带紫 色; 颖片 先端钝 圆或近 截平, 有时 尖锐, 第 一颖长 0.5 — 1.5 毫米, 第 二颖长 1.5 — 2. 5 毫米; 外稃长 2. 5 — 3. 5 毫米, 先端 截平, 具 3 脉, 光滑 无毛或 脉上有 微毛; 内 稃与外 桴 等长, 具 2 脉; 花药 黄色, 长约 1 毫米。 颖果纺 锤形, 长约 1.5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永平; 生 于海拔 3400 — 4500 米的 高山灌 丛草甸 及河滩 草地。 分布 于 西藏、 四川、 内 蒙古、 甘肃、 青海、 新疆。 广布 于欧亚 温带及 北美。 14. 甜茅属 Glyceria R. Br. 多年生 草本, 常 生水中 或沼泽 地带。 叶 鞘全部 或部分 闭合; 叶片 线形, 扁平, 有时 具小 横脉。 圆 锥花序 顶生, 开 展或狭 窄而呈 总状; 小 穗含数 至多数 小花, 两侧压 扁或略 呈圆 筒形; 小穗 轴节间 无毛, 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片 宿存, 不 等长; 外稃草 质或 膜质, 有时薄 革质, 具 5 — 11 脉, 但常为 7 — 9 脉, 诸脉 平行并 隆起, 先端 急尖或 钝形, 稀具 3 — 5 小齿; 内桴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脊上无 翼或有 狭翼, 微 粗糙或 平滑; 鳞被 2 枚, 小而 肉质; 雄蕊 2 或 3 枚, 花药小 或大; 子房 无毛。 颖果 细长, 种脐 线形, 几 与颖果 等长, 胚小。 本属约 50 种, 主要分 布全球 温带, 少数至 亚热带 及热带 山区。 常生 于浅水 或沼泽 地带。 我国约 6 种, 云南有 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小穗卵 形或长 圆形, 多 少两侧 压扁, 长 度都在 1 厘米 以内; 内桴 脊上无 狭翼。 2 (3) 植株 较小, 高约 50 厘米; 叶 片宽达 4 毫米; 圆 锥花序 较狭窄 (特别 是初期 如此) 3. 卵 花甜茅 G* tonglensis 3 (2) 植株 高大, 高达 1 米或 更高; 叶片 宽常在 5 毫米 以上;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4. 7K 鮮 G. trinora 4 (1) 小穗 细长, 几呈线 柱形, 长度一 般都在 1 厘米 以上; 内 稃脊上 通常有 狭翼。 5 (6) 内桴显 著长于 外桴, 先端 2 浅裂 1. 甜茅 G. acutiflora 6 (5) 内稃 等长或 略长于 外稃, 先 端截平 2. 中 华甜茅 G. chinensis 1. 甜茅 (植 物分类 学报) Glyceria acutiflora Torr. (1823); Hand. -Mazz. (1936)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Ohwi (1978); 贵州 植物志 (1988). 
禾本科  319  Panicularia acutiflora ( Torr. ) Ktze. (1891); Glyceria acuti flora ssp. japonica (Steud. ) T. Koyama et Kawano (1964); 江苏 植物志 (1977)* ; 安徽 植物志 (1992)* . 多年生 草本。 秆 柔软, 光滑, 压扁, 常 单生, 高 20 — 70 厘米, 基部 常横卧 地面, 节 上生根 而成匍 匐茎。 叶鞘通 常长于 节间, 闭 合几近 鞘口, 疏松 包茎; 叶 舌膜质 透明, 5 — 10 毫米, 先端 变狭, 常有 裂齿; 叶片 扁平, 质薄而 柔软, 长 5 — 12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圆锥 花序退 化几成 总状, 长 10 — 30 厘米, 线形, 具 5 — 20 枚 小穗; 小穗 上部者 常 单生, 下 部各节 可具有 2 — 3 枚小 穗的短 分枝, 小穗 线形, 长 20 — 40 毫米, 绿色, 常 含 5 — 20 枚 小花; 颖 质薄, 边_ 缘干 膜质,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具 1 脉, 第 一颖长 2. 5 — 4 毫米,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外稃 革质, 先端狭 窄呈干 膜质, 具 7 脉, 表 面点状 粗糙; 第一外 桴长约 8 毫米; 内桴 稍比外 稃长, 先端 2 裂, 背部弯 曲略呈 弓形, 脊上有 狭翼, 翼缘 粗糙; 花药 3 枚, 长 1.5 毫米。 颖果长 圆形, 有 纵沟, 长约 3 毫米。 产盐津 (根据 Handel-Mazzetti); 生 于海拔 700 米 水边和 湿地。 分布于 贵州、 湖南 及华东 地区。 朝鲜、 日本 及北美 也有。 2. 中 华甜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Glyceria chinensis Keng ex Z. L. Wu (1992) . Glyceria chinensisKeng (1959) * , nom. nud. ; 图鉴 (1976), in clav. ; 贵州 植物志 (1988).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细弱, 光滑, 压扁, 基部 常横卧 地面, 节 上生根 而成匍 匐茎, 高 30 — 60 厘米, 茎粗 1.5 — 2 毫米。 叶 鞘光滑 无毛, 闭合 至中部 以上, 通 常长于 节间; 叶 舌 膜质, 长 5 — 6 毫米, 上部常 撕裂; 叶片 扁平, 柔软, 长 5 — 12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平滑或 叶面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15 — 19 厘米, 下部 常包藏 于叶鞘 内或略 伸出鞘 外, 上部各 节小穗 单生, 下部具 2 — 3 枚 分枝; 分枝 单纯, 直立, 具 1 一 3 枚 小穗; 小穗 线形, 长 11 一 14 毫米, 含 6 — 8 小花, 淡绿 色或带 紫色; 颖 膜质, 具 1 脉, 第 一颖长 2 毫米, 第 二颖长 3 毫米; 外稃 先端狭 膜质, 稍 钝头, 具 7 脉, 脉上微 粗糙, 有时 脉间亦 然,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内稃 等长或 略长于 外桴, 脊上具 狭翼, 翼缘 粗槌; 花药 长 0.8 — 1 毫米。 本种 目前尚 未采到 标本, 原作 者认为 是贵州 特有, 贵州 兴义、 威宁均 有分布 记载, 云 南省东 部及东 北部很 可能也 有本种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贵 州兴义 U. Cavalerie 4303) 本种 与甜茅 很近, 可能即 为后者 的特殊 类型。 但未见 模式, 故暂 保留。 3. 卵 花甜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7: 1-3 Glyceria tonglensis C. B. Clarke (1876); Hook. f. (1897); Hand.-Mazz. (1936); Bor (1940, 1960,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Glyceria ovati flora Keng (1959) , nom. nud. ; Keng f . (1982). G. tonglensis var. ovatiflora (Keng) Keng f. (1982).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状茎。 秆基部 常膝曲 斜升, 或横 卧地面 而节上 生根, 形成 较长的 匍 匐茎, 在水分 较少的 生境, 常直立 丛生, 高 2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光滑无 毛, 节 部浅紫 红色。 叶 鞘光滑 无毛, 闭合 至中部 稍上,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320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67 1— 3. 卵 花甜茅 Glyceria tonglensisC. B. Clarke, 1. 植株, 2. 小穗, 3. 小花 (背 腹两面 ); 4 一 6. 广 序臭草 Meli- ca onoei Fr. et Sav. ,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背 腹两面 ); 7—9. 裂桴茅 Schizachne purpurascens (Torr. ) Swallen, 7. 植株, 8. 小穗, 9. 小花; 10—12. 棒头草 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 , 10. 植株, 11. 小穗, 12. 小花; 13— 15. 高山 梯牧草 PhleumalpinumLinn., 13. 植株, 14. 小穗, 15.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321  图版 68 1 一 4. 宽叶 黄花茅 Anthoxanthum latifolium B. S. Sun et S. Wang, 1. 植株, 2. 小穗, 3. 去颖 小穗, 4. 两性小 花; 5 — 7. 沿沟草 Catabrosa aquatica (Linn. ) Beau v. , 5. 植株, 6. 小穗, 7. 小花; 8 — 10. 鸭茅 Dactylis glomera- taLinn., 8. 花序, 9. 小穩, 10. 小花; 1 1 一 13. 藏 扇穗茅 Littledalea tibetica Hemsl. , 11, 叶舌, 12. 花序, 13. 小穗。 (李 楠绘) 
322  云南 植物志  无毛, 长 1.5 — 2 (-3) 毫米, 先端圆 钝或近 截平, 有时 撕裂; 叶片 扁平, 有时 折叠, 长 6 — 2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钝 或突然 变尖,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锥 花序长 10 — 20 厘米, 初期 狭窄, 花时 开展, 主轴稍 粗壮, 有 隆起的 脉纹, 无毛, 具 数节, 每节具 2 — 5 枚 分枝; 分 枝初时 直立或 上升。 最后 开展, 基部主 枝长达 7 厘米, 有 棱角, 无毛, 可再 分出小 分枝; 小 穗柄稍 粗壮, 无毛, 侧 生者长 2 — 5 毫米; 小穗卵 形, 长 5 — 8 毫米, 含 4 一 7 小花,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颖 膜质, 不 等长, 先端 急尖, 近先 端的 边缘常 有参差 不齐的 小齿, 第 一颖长 1 一 2 毫米, 第 二颖长 1.5 — 3 毫米; 第 一外稃 长圆状 卵形, 长约 3 毫米, 先 端钝, 常有 细齿, 有 狭膜质 边缘, 具 7 条凸起 的脉, 脉上 稍 粗糙; 内桴 与外桴 等长, 长 圆形, 镰弯, 脊上 无翼, 微 粗糙; 花 药长约 1 毫米。 颖果 椭 圆形, 长约 1.7 毫米, 暗紫 红色, 腹沟 明显。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永胜、 剑川、 洱源、 安宁、 昆明、 大姚、 临沧、 双江; 生于 海拔 2000 — 3500 米水边 湿地。 分布 于我国 南部。 西喜 马拉雅 至印度 东北部 及日本 也有。 4. 水甜茅 Glyceria triflora (Korsh. ) Kom. (1934)* ; Holub. in Tutin et al. (1980). Glyceria aquatica var. triflora Korsh. (1892); Glyceria maxima ssp. triflora (Ko- rsh. ) Hult. (1962); Glycerea arundinacea ssp. triflora (Korsh.) Tsvelev (1971, 1983). 多年 水生或 半水生 草本, 根状茎 上的不 定根多 而长。 秆常 单生, 直立, 粗壮, 高 50 — 120 厘米, 茎粗 5 — 7 毫米, 质地 较软, 光滑 无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草质, 有 横脉, 除顶节 者外, 大 都长于 节间, 无毛, 闭 合几达 鞘口; 叶舌 膜质, 长 卵形, 长 2 — 4 毫米, 常 撕裂; 叶片长 10 — 35 厘米, 宽 5 — 11 毫米, 先 端通常 急尖, 叶面 平滑, 边缘稍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20 — 35 厘米, 疏 松或略 开展, 每节具 2 — 5 分枝, 主轴 粗壮, 有明显 凸起的 脉纹, 无毛, 每节 上的分 枝粗细 不一, 常有 一枝较 粗壮, 且再 分出小 分枝, 光滑 无毛;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有棱, 无毛; 小穗长 6 — 7 毫米, 含 5 — 7 小花, 绿 色或带 紫色; 颖膜 质, 具 1 脉, 先端 钝圆或 急尖, 第 一颖长 1.5 — 1.8 毫米, 第 二颖长 2. 4 — 2. 6 毫米, 先 端常有 1 或 2 微小 缺刻; 小穗轴 脱落于 颖上, 节 间长约 1 毫米, 稍 扁压, 无毛; 第一外 稃长椭 圆形, 长 2. 6 — 3. 3 毫米, 先 端钝, 中 上部有 狭膜质 边缘, 具 7 脉; 常有 小齿, 脊上稍 粗糙; 雄蕊 3 枚, 花药深 黄色, 长约 1.2 毫米。 产 中甸、 丽江、 剑川、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 3300 米的 浅水或 湿地。 分布 于我国 北 部及东 北部。 日本、 俄 罗斯远 东地区 和西伯 利亚、 欧 洲北部 也有。 我 国文献 中使用 Glyceria aquatica (Linn. ) Wahl. (1820) 为水 甜茅的 学名, 但这是 个不 合法的 名称, 正 确名称 应当是 Glyceria maxima (Hartm.) Holmb. 我 们检查 现有的 标 本之后 认为云 南很可 能不产 这个种 。 15. 臭草属 Melica Linn. 多年生 草本。 叶 鞘常闭 合呈圆 筒状; 叶舌 膜质或 缺如; 叶片 线状, 扁平。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收缩呈 穗状; 小 穗柄常 弯曲;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2 至数 小花, 下部 1 一 3 枚 能育, 
禾本科  323  上部 2 — 3 枚退化 不育, 且其 外桴常 相互紧 抱而呈 球状或 棒状;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下小花 之间; 颖常 宿存,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常短 于第一 小花的 外稃, 膜 质或常 为具宽 膜质的 边缘及 先端, 具 3 — 5 脉, 或第一 颖常具 1 脉; 外 稃背部 圆形, 下部硬 革质, 边 缘 及先端 膜质, 具 5 至 多脉, 有 时脉不 明显, 通常 无芒; 内稃 短于或 等长于 外稃, 脊有 边缘, 具纤 毛或近 平滑; 雄蕊 3 枚; 鳞被 2 枚, 肉质, 截形。 颖果倒 卵形, 胚小, 种脐 线形。 本属约 80 种, 分 布于除 澳大利 亚以外 的温暖 地区, 常生 于林荫 下或干 燥山坡 草地。 我国约 20 余种, 云南有 4 种。 - 分种 检索表 1 (6) 小 穗短于 8 毫米, 通常 5 — 7 毫米。 2 (3) 外 稃背部 平滑, 圆锥 花序大 而开展 3 (2) 外稃 背部具 颗粒状 粗糙。 4 (5) 花序 较小, 狭呈 穗状, 分 枝短, 长 不超过 3 厘米, 近直立 5 (4) 花 序大, 分枝长 5 — 10 厘米, 几 乎平展 6 (1) 小 穗长于 8 毫米, 通常 8. 5 — 11 毫米 或更长  1. 广 序臭草 M. onoei -… 2. 细 叶臭草 M. radula 4. 藏 东臭草 M. schuetzeana 3. 链臭草 M* scaberrima  1. 广 序臭草 (图鉴 ) 图版 67: 4-6 Melica onoei Fr. et Savat. (187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图鉴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 藏 植物志 (1988)*; 安徽 植物志 (1992). 有 根茎的 多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具数至 多节, 高 (20-) 60 — 120 厘米, 径粗 1.5 — 3. 5 毫米。 叶鞘下 部者淡 紫色, 闭 合几达 鞘口, 长于 节间, 紧密 包茎, 稍 粗糙, 无毛或 下部者 有倒向 柔毛; 叶舌质 稍硬, 先端 截平, 长 0.5—1毫米;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15 — 35 厘米, 宽 3 — 13 毫米, 两面粗 糙。 圆锥 花序长 15 — 40 厘米, 每节具 2 — 4 枝, 开展, 呈金字 塔形, 分枝 最长达 20 厘 米; 小穗柄 细弱, 顶部 稍下有 微毛, 稍 弯垂, 侧 生者长 2 — 5 毫米; 小穗长 圆形, 长 5. 5 — 7. 5 毫米, 常有 2 枚能育 小花; 颖 膜质, 常带 紫色, 卵状披 针形, 不 等长, 先端 稍钝,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5 — 4. 5 毫米, 具 3 脉; 能育 外稃绿 色, 长椭 圆形, 具 7 — 9 脉, 无 光泽, 表面 细点状 粗糙, 长约 5 毫米, 先端 稍钝; 内桴 稍短于 外稃, 先端具 2 微 齿或截 平形, 脊上稍 粗糙; 雄蕊 3 枚。 颖果纺 缍形, 长约 3 毫 米。 产 中甸、 剑川、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 3300 米 的山坡 疏林草 地和岩 石间。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西藏、 湖北、 山东、 安徽、 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 度西 北部、 日 本也有 。' 2. 细 叶臭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Melica radula Fr. (1884); Rendle (1904);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324  云南 植物志  秦岭 植物志 (1976); 图鉴 (1976), in clav.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较 细弱, 高 30 — 45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平滑 无毛, 节紫 黑色。 叶鞘除 顶节者 外长于 节间, 平 滑无毛 或偶见 稀疏微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卵 形, 长约 2 毫米, 常撕 裂至近 基部; 叶片通 常纵向 卷折如 线状, 秆 生者长 5 — 12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分蘖 者可达 20 厘米, 两面 无毛, 叶面略 粗槌。 圆锥 花序长 8 — 18 厘米, 甚 狭窄, 几呈 总状; 分枝及 花序上 部的小 穗排列 稀疏, 下部者 单生, 长不过 3 厘米, 直 立或略 开展; 小穗柄 纤细, 有微 柔毛, 长 2 — 5 毫米; 小穗长 5 — 7 毫米, 常含 2 枚能育 小花, 稀含 1 或 3 枚, 不育 外稃紧 抱成球 形或长 圆形, 颖近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6 毫米, 边缘宽 膜质, 第 一颖具 1 一 3 脉, 但不甚 明显, 第 二颖具 3 — 5 脉; 第一外 稃长 4. 5 — 6 毫米, 宽披 针形, 具 7 — 9 脉, 背部 颗粒状 粗槌; 内 稃短于 外稃, 背部镰 弯, 背上有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800 米山 坡道旁 荒地。 分 布于四 川西部 (甘 孜、 德格 )、 华北各 省及 陕西。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 与臭草 M. scabrosa Trin. 相近, 但圆 锥花序 分枝短 小而几 成总状 花序, 小穗 排 列甚稀 疏可以 区别。 3. 糙臭草 (西 藏植 物志) Melica scaberrima (Nees ex Steud. ) Hook f. (1897); Bor (1960, 197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Glyceria scaberrima Nees ex Steud . (1854). 多年生 草本, 根状 茎短。 秆少数 丛生, 细 弱或稍 粗壮, 直立 或基部 倾卧后 斜升, 高 50 — 150 厘米, 径粗 1 一 3 毫米, 平滑 无毛, 有光泽 (露出 鞘外部 分), 基 部常有 棕色宿 存枯萎 叶鞘。 叶鞘闭 合几达 鞘口, 常带 棕或淡 棕色, 密生 微柔毛 或倒向 粗糙; 叶舌膜 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截 平形; 叶片 线形, 长 15 — 35 厘米, 宽 3 — 7 毫米, 扁 平或干 后边缘 内卷, 两面 粗糙或 叶背下 部生微 柔毛。 圆锥 花序长 15 — 35 厘米, 疏松; 分枝疏 离, 单生或 1 一 3 枚 簇生, 下部 者长达 15 厘米, 斜升或 开展, 有时 反折; 小穗柄 丝状, 光滑 无毛, 侧生 者长达 2 — 6 毫米, 进顶 部弯曲 处有微 柔毛;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5-11 (-13) 毫米, 绿色, 能 育小花 1 一 3 枚; 颖片不 等长, 长 卵状披 针形, 先端急 尖, 有 宽膜质 边缘, 第 一颖长 3. 5 — 4.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5 — 6. 5 毫米, 具 3 脉, 二侧 脉靠近 中脉且 仅达颖 片中部 附近; 能育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急 尖或亚 急尖, 顶部有 狭膜质 边缘, 有 7 — 9 脉, 背面稍 粗糙; 内稃 长约为 外稃的 2/3, 脊上无 纤毛。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300 — 3500 米的 山坡灌 丛或疏 林中。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巴基 斯坦、 克什 米尔、 印度西 北部及 北部、 尼泊尔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广 序臭草 M. onoei Fr. 与 本种很 相近, 那个 种很可 能只是 本种的 一特殊 类型。 4. 藏 东臭草 (西 藏植 物志) Melica schuetzeana W. Hempel (1972);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50 — 10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带 紫色, 有 细柔毛 或后变 无毛; 叶 舌长约 2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6 毫米, 无 
禾本科  325  毛, 粗糙。 圆 锥花序 较大, 长 15 — 25 厘米, 分枝长 5 — 10 厘米, 平展; 小 穗柄具 柔毛; 小穗 疏生, 长 6 — 7 毫米, 含 2 枚能育 小花, 不 育小花 棒状; 第 一颖长 4 一 4. 5 毫米, 具 3 脉, 边缘薄 膜质;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外 稃长约 6 毫米, 具 7 脉, 先 端钝, 背部 有 颗粒状 粗糙, 边缘 膜质; 内稃 短于其 外稃的 1/4, 脊上 纤毛状 粗糙; 花 药长约 2 毫 米。 本种在 云南的 分布是 《西 藏植 物志》 的 报道。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标 本室目 前 尚未收 藏本种 标本。 16. 裂 释茅属 Schizachne Hack.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叶鞘 闭合; 叶 片扁平 或疏松 内卷。 圆 锥花序 顶生, 常退化 成 总状。 小 穗常含 3 — 5 小花, 小穗轴 无毛, 脱 节于颖 之上及 诸小花 之间; 颖不 相等且 短 于第一 小花, 第一颖 稍小, 具 3 脉, 第 二颖具 5 脉; 外稃披 针形, 具 7 脉, 硬 纸质, 基 盘密生 柔毛, 先端 2 浅裂, 裂口背 部有直 伸或微 向外反 的芒; 芒比稃 体长; 内 稃短于 外稃, 脊上 有柔软 纤毛; 雄蕊 3 枚; 子 房先端 无毛。 颖果长 圆形, 与 内外桴 分离。 单 型属。 间断 分布于 俄罗斯 (乌拉 尔山脉 以东) 到日本 北部及 北美。 常生于 林中。 1. 裂稃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7: 7-9 Schizachne purpurascens (Torr. ) Swallen (1929) ; Ohwi (1978) . Trisetum purpurascens Torr. (1823); Avena callosa Turcz. ex Griseb. ( 1852); Schizachne fauriei Hack. (1909); S. callosa (Turcz. ex Griseb. ) Ohwi (193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S. purpurascens ssp. cal- losa ( Turcz. ex Grisev. ) T. Koyama et kawano (1964); S . hengduanensis L. Liou (1989), nom. non rite publicat . ,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35 — 70 厘米, 常具 3 — 4 节, 花 序以下 粗糙。 叶鞘闭 合至中 部以上 或直达 口部, 稍 粗糙; 叶舌薄 膜质, 长 1 一 2. 5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5 — 10 厘米, 宽约 2 毫米, 分蘖者 长可达 25 厘米, 通常 卷折, 叶 面被微 柔毛, 叶背具 横脉。 圆锥 花序多 退化成 总状, 长 5 — 8 厘米, 具 5 — 10 小穗, 退 化的分 枝 (即小 穗柄) 粗糙, 向 上斜升 或贴向 主轴。 小穗长 7 — 15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 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无 毛'; 颖 卵状披 针形, 具 宽膜质 边缘, 第 一颖长 2 — 5 毫 米, 具 3 脉, 侧脉不 明显, 第 二颖长 5 — 7 毫米, 具 5 脉; 外 稃披针 形,. 具 狭膜质 边缘, 先端 微裂至 浅裂, 裂齿 长可达 1.5 毫米, 具 7 脉; 第一 外稃长 6 — 9 毫米, 基 盘具长 1.5 — 2 毫米的 柔毛; 芒 直伸, 粗糙, 长 10 — 15 毫米; 内桴长 5 — 6 毫米, 脊上 部具纤 毛;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产 丽江、 宁蒗; 生 于海拔 2800 — 3500 米高山 灌丛或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山西、 河 北、 辽宁。 俄 罗斯、 朝鲜、 日本 及北美 也有。 
326  云 南植物 志  17. 毛 蕊草属 Duthiea Hack.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线形, 常 内卷, 稀 扁平。 总 状花序 紧縮; 小穗 大型, 常偏 生于穗 轴之 一侧, 两侧 压扁或 略呈圆 筒形, 含 3 — 6 小花, 小花 相似, 两性, 或 上部者 退化;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节间 纤细, 无毛或 被毛, 先端 延伸成 短针刺 或有发 育 不全的 小花; 颖近 等长, 背部圆 形或微 有脊, 草质, 边 缘及顶 部膜质 透明, 先端急 尖、 渐 尖或有 短芒, 具 5 — 13 脉; 外稃 卵形, 多少 隐藏于 颖内, 草质, 顶 部及边 缘膜质 透明, 先端 2 裂几达 中部, 裂齿间 有膝曲 的芒; 内膜 膜质, 较外稃 略短而 更狭, 具 2 脊, 脊上 粗糙, 向上 延伸成 2 小 尖头或 短芒; 雄蕊 3 枚; 花柱 单一, 细长, 柱头 2。 本属约 4 种, 分 布于阿 富汗、 巴基 斯坦、 印度、 喜马拉 雅山区 各国。 我国 西南有 1 种。 1. 毛蕊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9: 13-16 Duthiea brachypodia (Candargy) Keng et Keng f. (1965) ; 图鉴 (1976) * ; 西 藏植物 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Triavenopsis brachypodia Candargy ( 1897 ― 99) ; Thrixgyne dura Keng (1941)*; Duthiea dura (Keng) et Keng f. (195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广 . 多年生 草本, 具短而 坚硬的 根茎; 须根稍 坚韧。 秆 直立, 密丛, 高 25~6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1 一 2 节, 质较 坚硬, 表面稍 粗糙, 花序以 下的秆 上有小 柔毛, 基部 常有宿 存枯萎 而呈暗 棕色的 叶鞘。 叶鞘 无毛,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包茎也 较松; 叶 舌薄膜 质, 透明, 长 3 — 7 毫米, 常 撕裂至 基部; 叶片 质硬, 常 内卷呈 针状, 挺直, 长 3 — 10 厘米, 分蘖 叶长达 30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展平 ), 先端 急尖, 基部 与鞘口 同宽, 叶背 平滑, 叶 面及边 缘均稍 粗糙。 总 状花序 紧缩, 直立, 长 5 — 10 厘米, 宽约 5 毫米, 具 5 — 11 个 小穗; 主轴 略扁, 被微 柔毛; 小穗柄 粗壮, 长约 2 — 3 毫米, 被微 柔毛, 多少 偏生于 穗轴之 一侧, 花序 基部者 长可达 5 毫米, 有 时其基 部还有 1 枚小 苞片; 小穗长 13 — 17 毫米, 近圆柱 形或稍 扁压; 含 1 朵能育 小花; 小穗轴 细长, 无毛, 长约 2 毫米, 先端常 具退化 小花; 颖 草质, 光滑 无毛, 长 圆状披 针形, 近 等长, 长 13 — 14 毫米, 具 9 脉或 更多, 但不甚 明显; 外桴 与小穗 等长, 革质, 约具 11 脉, 背面中 下部具 白色长 柔毛, 先端 2 裂达 中部或 稍下; 裂片 渐尖, 常具 5 脉, 背部常 无毛;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常在中 部附近 膝曲, 芒柱 粗壮, 长 8 — 10 毫米, 稀疏 扭转, 表 面被微 柔毛, 芒针长 10 — 15 毫米, 稍细而 劲直; 基盘毛 白色, 短 而密; 内稃 膜质, 较外稃 略短, 具 2 脊, 先端有 2 微齿; 花药 黄色, 长 7 — 9 毫米; 雌 蕊密被 糙毛; 花柱长 6 — 7 毫米, 下部被 毛; 柱头 2 — 3 枚, 帚状, 与 花柱近 等长。 产 中甸、 洱源; 生 于海拔 3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青海。 18. 异 燕麦属 Helictotrichon Roem. et Schult. 多年生 草本。 基生叶 的叶鞘 通常不 闭合; 茎生叶 的叶舌 截形而 有齿或 急尖, 叶片线 
禾本科  327  图版 69 1—3. 野燕麦 Avenafatua Linn. , 1. 花序, 2. 小穗, 3. 第一小 花; 4 一 6. 莜麦 A. nuda Ijiui. , 4. 花序, 5. 小棟, 6. 第一、 二、 三 小花; 7 — 9. 发草 Deschamp^acaespitobaBeauv., 7. 花序, 8. 小穗, 9. 第一、 二 小花; 10~12. 短芒 褡草 Koeleria litvinowii Dbmin, 10. 花序, 11. 小穗, 12. 第一 小花; 13 — 16. 毛蕊草 Duthiea brachypodia (Candai^y) Keng et Keng f. , 13. 花序, 14. 小穗. 15. 小花, 16. 外稃。 (李 楠绘) 
328  云 南植物 志  形, 扁平或 内卷, 稀 对折; 圆锥 花序常 狭窄, 直立, 有时 疏松, 稀单 一而呈 总状。 小穗 含 1 至数 枚能育 小花, 上 部常有 1 一 2 枚小花 退化, 小穗 轴节间 被毛, 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不 等长, 膜 质且常 透明, 常短于 或有时 等长于 小花, 具 1 一 5 脉, 有时 背上微 粗糙; 外桴 成熟时 下部亚 革质, 上部 膜质, 背 部圆形 或有不 太明显 的脊, 无毛, 先端有 2 齿, 稀 4 齿或 2 条细 刚毛, 常于中 部附近 着生扭 转膝曲 的芒, 稀 具直或 弯曲的 芒; 内稃有 2 脊, 包 藏于外 稃内。 子房常 有毛。 种脐 线形。 胚乳 明亮。 约 100 种, 两 半球温 带间断 分布, 但 欧亚大 陆种类 较多, 少数种 在热带 山区。 我国 约产 10 种, 云南有 6 种。 分种 检索表 ' 1 (4) 圆锥 花序较 稠密, 且紧 缩而呈 穗状。 2 (3) 秆在花 序以下 无毛; 叶片 边缘显 著加厚 3. 异燕麦 H. schellianum 3 (2) 秆 在花序 以下有 柔毛; 叶 片边缘 不加厚 4. 藏 异燕麦 H. tibeticum 4 (1)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有时 收縮, 但也不 紧密排 列而呈 穗状。 5 (6) 小穗轴 节间中 部以下 无毛, 通 常仅在 2/3 以上 开始有 短毛, 至先端 毛长达 2 毫米 2. 光花 异燕麦 H. leianthum 6 (5) 小穗 轴节间 背部及 两侧遍 生柔毛 (腹面 无毛, 近基部 的毛也 常较短 )。 7 (8) 花序下 部每节 具多数 分枝, 最 下部一 节多达 8 枚 以上, 分 枝基部 即着生 小穗; 秆生 叶叶片 质硬而 挺直, 长 15 — 18 厘米, 宽 5— 8 毫米 6. 云南 异燕麦 H. yunnanensis 8 (7) 花序下 部每节 有分枝 2 — 3 枚, 稀达 5 枝, 分 枝下部 裸露; 秆生叶 叶片质 较软, 常 弯垂, 稀 挺直。 9 (10) 植株高 0.6 — 1.2 米, 有 时高达 1.5 米; 秆生 叶片长 14 一 40 (—5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常 下弯; 圆锥 花序长 15 — 35 厘米, 通 常开展 5. 变绿 异燕麦 H. virescens 10 (9) 植株高 30 — 70 厘米, 秆生叶 叶片长 3 — 12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常 挺直; 圆锥 花序长 5 — 12 厘米, 开展 或收缩 1. 洱源 异燕麦 H. delavayi 1. 洱源 异燕麦 (拟) 图版 70: 1-3 Helictotrichon delavayi (Hack. ) Henr. (194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in nota;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Avena delavayi Hack. (1902); Rendle (1904).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 常少数 丛生, 直立, 高 30 — 60 厘米, 径粗 1.5 毫^, 具 2 —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常短于 节间, 密 生倒向 柔毛, 有时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0.5 —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不 整齐小 齿缺; 叶片长 3 — 12 厘米, 宽 1.5 — 4 毫米, 常 内卷, 秆生 者疏生 柔毛, 分蘖 叶长达 20 厘米, 两面 常密生 柔毛。 圆锥 花序常 狭缩, 有 时略 开展, 长 5 — 12 (-1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棱上微 粗糙; 分枝 简短, 长 1 一 2 厘米, 近 直立, 有时稍 斜升, 每 节常有 1 或 2 枝, 每 枝常具 2 — 3 枚 小穗, 偶见 基部主 枝长达 3 厘米, 小 穗多至 6 枚。 小 穗柄稍 粗壮, 侧 生者长 1 一 3. 5 毫 米, 微 粗糙; 小穗 绿色, 有时带 紫色, 长 8 — 10 (-12)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顶花退 
禾本科  329  图版 70 1 一 3. 洱源 异燕麦 Helictotrichon delavayi (Hack. ) Henr. ,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 一 6. 云南 异燕麦 H. yunnanense B. S. Sun et S. Wang, 4. 植株, 5. 小穩, 6. 小花; 7 ― 9. 长穗 三毛草 Trisetum clarkei (Hook. f. ) R. R. Stewart, 7. 花序, 8. 小穩, 9. 小花; 10—12. 北亚 三毛草 T. sibiricum Rupr. , 10. 花序, 11. 小穗, 12. 第— 小花; 13— 14. 绒毛草 Holcuslanatus Linn. , 13. 小槺, 14. 二 朵小花 (去颖 )。 (李 楠绘) 
330  云 南植物 志  化; 颖不 等长, 膜质, 脉上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4. 5 — 5. 5 毫米, 披 针形, 具 1 脉, 第二 颖长 6. 5 — 7 毫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3 脉; 第一 外稃长 8 — 9 毫米 (短尖 头在内 ),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5 脉, 但不太 明显, 成熟时 表面微 粗槌, 先端 浅裂, 裂齿 长不及 1 毫 米, 齿尖常 有小短 尖头; 芒 自顶端 向下约 2.5 毫米处 的背部 伸出, 长 8 — 11 毫米, 成熟 后一回 膝曲, 芒柱稍 扭转; 内稃 略短于 外桴, 先端有 2 小齿, 脊上微 粗糙; 小穗 轴节间 长 2.2 毫米, 背全 部都有 柔毛; 花药 黄色, 长 2.5 毫米。 产 丽江、 永胜、 中甸、 德钦、 维西、 洱源、 剑川; 生 于海拔 2600 — 3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灌丛 草甸。 分布于 四川、 陕西。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洱源。 Handle-Mazzetti 认 为本种 是变绿 异燕麦 H. virescens 的 一种花 序紧缩 而低矮 的高山 类型。 但 据我们 观察, 除他说 的性状 之外, 植株 被毛; 花序及 小穗形 态也有 差别, 特别 是 外稃先 端的裂 齿通常 都短, 内稃 背上部 微粗糙 (而不 具小纤 毛)。 这 个高山 类型, 可 能是 我国特 有种。 2. 光花 异燕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Helictotrichon leianthum ( Keng ) Ohwi ( 1941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 漏 Avena leiantha Keng (1936).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 1 毫米, 具 2 —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松弛, 无毛或 于鞘节 上被微 柔毛; 叶 舌膜质 透明, 长约 1 毫米, 上部常 不规则 撕裂; 叶 片 扁平或 内卷, 直立或 斜升,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叶背 无毛, 叶面常 疏生柔 毛, 分蘖叶 长可达 30 厘米。 圆 锥花序 下垂, 长 8 — 18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分枝 细弱, 常 孪生, 下部 裸露, 常 有小穗 1 一 4 枚。 小穗长 10 — 13 毫米, 常含 3 — 4 小花, 顶 生小花 退化; 颖光滑 无毛, 不 等长, 第一 颖长约 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长约 7 毫米, 具 3 脉;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下 部光滑 无毛, 约在 2/3 以上 开始被 毛, 先端 毛长达 2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9 一 10 毫米, 具 7 脉, 基盘 毛长约 1 毫米; 芒长 12 — 20 毫米, 自稃背 中上部 伸出, 下部约 1/3 处稍 弯曲, 芒 柱稍稍 扭转; 内桴 明显短 于 外桴, 脊 在中上 部有小 纤毛; 花 药长约 3 毫米, 线形。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000 米 的山谷 沟边。 分布于 四川、 山西、 陕西、 甘肃。 云南分 布新 记录。 3. 异燕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Helictotrichon schellianum ( Hack. ) Kitag. ( 1939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68)*; Tsvelev (1968);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7)". Avena schellinana Hack. ( 1892); Avenastrum schellianum (Hack.) Roshev. (1934); Avenochloa schelliana (Hack. ) Holub. (1962); Helictotrichon hookeri ssp. schel- lianum (Hack. ) Tsvelev (1976, 1983).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细弱。 秆 直立, 丛生, 平滑 无毛, 高 20 —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米, 常具 2 节。 叶鞘 松弛, 背部 有脊, 秆生者 无毛; 叶 舌膜质 透明, 披 针形, 长 2 — 7 毫米; 叶片质 稍硬, 两面 无毛, 稍 粗糙, 长 6 — 13 厘米, 宽 2. 5 — 3. 5 毫米, 边缘 加厚, 
禾本科  331  微 粗糙, 叶 面上无 中脉, 叶背中 脉明显 凸起, 先端 急尖, 基部 圆形, 分 蘖叶长 20 厘米。 圆锥 花序呈 穗状, 浅 褐色, 有 光泽,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主 轴及分 枝均无 毛, 棱上稍 粗糙; 分枝 简短, 多 孪生, 直 立或微 斜升, 有小穗 2 — 5 枚, 花序上 部小穗 单生; 小穗柄 粗壮, 长 3 — 8 毫米, 稍 粗糙; 小穗含 3 — 5 小花, 上部 小花常 退化, 长 11 一 15 毫米 (芒除 外); 颖稍不 等长, 披 针形, 边缘 及上部 膜质; 第 一颖长 10 — 11 毫 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2 — 13 毫米, 具 3 脉; 第一 外稃长 10 — 12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中下 部果时 变硬, 基部近 革质, 中上部 膜质; 芒 生于桴 背中部 略上, 长 11 一 13 毫米, 芒 柱长约 4 毫米, 扭转; 基盘 钝圆, 毛长约 1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略短, 膜质, 有 2 脊。 子 房中上 部有短 柔毛。 产 丽江、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 3400 米砾石 草丛和 林缘。 分布于 四川、 华北、 西' 北、 东北 等地。 广布 于欧亚 温带。 4. 藏 异燕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藏 野燕麦 (种 子植物 名称) Helictotrichon tibeticum (Roshev. ) Holub. (1959); Tsvelev (1968); 西藏 植物志 (1968)*;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Avena tibetica Roshev. (1928); Helictotrichon tibeticum ( Roshev. ) Keng ( 1954, 1957, 1959), comb,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 明显根 状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 15 — 70 厘米, 径粗约 2 厘米, 具 2 — 3 节, 花序 以下被 柔毛。 叶 鞘紧密 包茎, 密 被短柔 毛或近 无毛; 叶舌 短小, 长约 0.5 毫米, 上 缘有小 纤毛; 叶 片质地 稍硬, 常 内卷如 针状, 上 面粗糙 或被短 柔毛, 长 1 一 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分蘖者 长可达 30 厘米。 圆 锥花序 紧缩, 有时稍 疏松, 穗状, 卵形 或长 圆形, 黄褐 色或深 褐色, 长 2 — 6 厘米, 主轴 和分枝 及小穗 柄均被 柔毛; 小 穗柄长 0.5 — 2. 5 毫米, 稍 粗壮。 小 穗常含 3 小花, 顶 生小花 退化, 长 8 — 10 毫米 (芒除 外); 颖披 针形, 膜质, 无毛, 稍不 等长, 脊上稍 粗槌; 第 一颖长 6 — 8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比 第一颖 稍长, 具 3 脉;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及 两侧的 毛长达 2 毫米; 第一 外 稃成熟 时质地 较硬, 长约 8 毫米, 常具 7 脉, 先端 2 裂, 背部稍 粗糙; 基盘被 柔毛, 毛长达 1.5 毫米; 芒自稃 背中部 稍上处 伸出, 长 10 — 15 毫米, 膝曲, 芒柱稍 扭转; 内 稍 略短于 外稃, 脊 上有小 纤毛; 花 药长达 4 毫米, 先端有 茸毛。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600 米的山 坡湿润 草地、 灌丛草 甸和疏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西 藏、 新疆、 青海、 甘肃等 省区。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5. 变绿 异燕麦 (秦 岭植 物志) 罗氏 异燕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Helictotrichon virescens (Nees ex Steud. ) Henr. (1940); Bor. (1960, 1978); 秦岭 植物志 (1976); Veldkamp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7). Trisetum virescens Nees ex Steud. (April 1854); Arrhenatherum virescens (Nees ex Steud. ) Potztal (1968), comb, illegit. ; Avena aspera Munro ex Thw. (1964); Hook. f. (1897) ; Helictoytrichon asperum ( Munro ex Thw. ) Bor. (1938, 1960) ; Avena roylei (Hook. f. ) Keng ( 1936) ; Helictotrichon roylei (Hook. f. ) Keng (1957), comb, illegit. ; 
332  云南 植物志  Helictotrichon polyneurum auct, non (Hook. f. ) Henr. : 中国 植物志 (1987) * . 多年生 草本, 不具明 显的地 下茎。 杆 直立, 常 单生, 稀少数 丛生, 高 50 — 150 厘 米, 径粗 2 — 3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4 一 5 节, 不 分枝, 杆 生叶鞘 边缘有 柔毛, 其 余部分 光滑 无毛, 基生者 中下部 有平贴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圆形到 几乎四 边形, 上缘 近平截 而呈啮 蚀状; 叶片常 扁平, 长 15 — 40 (-5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稍粗 糙, 中下 部叶面 常疏生 柔毛。 圆锥 花序长 圆形或 狭金字 塔形, 长 15 — 35 厘米, 中下部 宽 3 — 6 厘米, 常 弯垂,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仅 棱上稍 粗糙; 分枝斜 升或近 直立, 基部 者长达 11 厘米, 数枚 簇生; 小 穗柄稍 粗壮, 侧 生者长 2 — 5 毫米, 稍 粗糙。 小 穗浅绿 色, 常含 3 — 5 小花, 顶花常 退化, 长 10 — 17 毫米; 颖不 等长, 披 针形, 膜质, 脉上略 粗糙, 第 一颖长 4 一 7 毫米, 具 1 一 3 脉, 侧 脉常不 明显, 第 二颖长 6 — 10 毫米, 具 5 脉; 小 穗轴长 2 — 2. 5 毫米, 背部被 毛长达 2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9 一 12 毫米, 常具 7 脉, 先 端常具 2 裂齿, 齿长 0.5 — 2 毫米, 先端常 有短芒 ;基 盘长约 1 毫 米, 被毛长 1 一 2 毫米; 芒 自裂齿 基部处 伸出, 长 14 一 17 毫米, 下部 膝曲, 芒 柱稍扭 转; 第一 内桴长 6 — 8 毫米, 脊 在中上 部有小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产 昭通、 巧家、 罗平、 陆良、 会泽、 嵩明、 东川、 永胜、 剑川、 下关、 中甸、 德 钦、 兰坪、 泸水 等县; 常见 于海拔 1800 — 3800 米之间 的山坡 草地、 疏林和 灌丛、 林缘 和林间 空地。 分布 于克什 米尔、 巴基 斯坦、 印度、 斯里 兰卡、 尼 泊尔、 不丹、 缅甸、 马 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中 国植 物志》 (1987) 记载: "H. polyneurum (Hook. f. ) Bor. " 与 "H. schmidii (Hook, f . ) Henr. " 两 个种云 南都有 分布。 这 两个种 分布于 印度半 岛南端 (Nilgiris) 可 能是该 地的特 有种。 特别是 前者的 种别性 状十分 明显。 我 们检查 了云南 大量的 标本, 都 没有见 到颖片 (外稃 ) 具多 而隆起 的脉, 且 其脉又 紧靠在 一起的 标本。 该 志在检 索表中 (155 页) H. polyneurum 与 H. virescens 两种之 间的种 别界限 也是交 叉的, 根本 不可能 把两种 分开。 H. virescens 的 小穗的 长度, 照 Veldkamp (1983) 的 记载, 长 10 — 21 毫 米 (云 南标本 最长达 17 毫米 )。 因此, 我 们认真 分析之 后认为 H. polyneurum 与 H. schmidii 在 我国是 否有分 布的问 题值得 研究。 6. 云南 异燕麦 (云 南大学 学报) 图版 70: 4-6 Helictotrichon yunnanense B. S. Sun et S. Wang (1993).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少数 丛生, 高 60 — 70 厘米 (包 括花序 ), 径粗 2 — 3 毫 米, 具 3 — 4 节, 节及其 稍下的 秆上被 白色长 柔毛, 花 序以下 的秆甚 粗槌, 基部 有破损 叶鞘。 叶 鞘长于 节间, 上部 松弛, 密 被白色 倒向长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1.5 毫米, 上缘撕 裂且有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成熟时 坚硬而 挺直, 长 15 — 18 厘米, 宽 5 — 8 毫 米, 两面 粗糙, 常疏生 白色长 柔毛, 边缘不 加厚。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0 — 30 厘米, 宽 达 6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棱上甚 粗糙; 分 枝长达 8 厘米, 轮生, 下部 每节常 有分枝 8 枚或 更多, 自基 部即着 生小穗 (常有 单生小 穗与分 枝混生 ); 小穗 柄长约 4 毫米, 棱 上 粗糙。 小穗绿 色或淡 紫色, 长 1.5 厘米 (芒除 外), 宽 2.5 毫米, 含 3 — 4 小花; 小穗 轴 脱节于 颖上, 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有 白色长 柔毛, 中 下部毛 较短; 颖片 草质, 边缘 膜质, 不 等长, 脊 的上部 粗糙, 第 一颖长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 厘米, 具 3 脉, 
禾本科  333  中 脉在顶 部延伸 成芒状 尖头; 第一外 稃纸质 (可能 还未完 全成熟 ), 向 顶部变 膜质, 长 约 1 厘米, 具 5 脉, 先端长 渐尖; 芒自稃 背中部 伸出, 长约 1.5 厘米, 初 时直, 长成后 稍 膝曲, 下 部几不 扭转; 内稃 膜质, 长 9 毫米, 有 2 脊, 脊 的上部 粗糙, 先端有 2 微 齿; 鳞被 2, 膜质 透明, 披 针形, 长 1.8 毫米; 雄蕊 3, 花药长 3.5 毫米; 子房 中上部 有白色 柔毛; 柱头羽 毛状。 产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19. 燕麦属 Avena Linn.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叶鞘 几乎不 闭合, 无 叶耳;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7 毫米, 无毛;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开展, 稀 收縮, 具 有大而 悬垂的 小穗。 小 穗常含 2 — 6 小花, 其中 有 1 一 3 小花 能育, 其余 退化, 顶生 小花仅 有残存 器官, 大型, 大 都长于 1 厘米; 小穗 柄常 弯垂; 小 穗轴节 间有毛 或否, 脱节于 颖上及 各小花 之间, 或于 栽培种 内各花 之间不 易 断落; 颖 草质, 背部 圆形, 7 — 11 脉, 等 长或不 等长; 外稃比 颖片短 或与之 等长, 稀 长于 颖者, 背部 圆形, 具 5 — 9 脉, 下 部质地 坚硬, 近顶部 纸质, 背部有 膝曲的 芒或无 芒 ; 内 稃比外 稃短, 有 2 脊; 雄蕊 3 枚; 柱头 2 枚。 约 25 种, 种间关 系十分 密切, 种间杂 交也很 频繁。 主产古 地中海 沿岸, 少 数种是 全 球非热 带地区 (包 括热带 山区) 栽 培的粮 食作物 及田间 杂草。 我国有 7 种, 云 南现知 有 5 种。 均为栽 培作物 及田间 杂草。 分种 检索表 • 1 (4) 颖 片明显 的比小 花短; 小穗轴 无毛, 常 弯曲; 外稃 草质而 较软。 2 (3) 小穗常 较小, 长 20 — 30 (-35) 毫米, 含 3 — 4 小花, 小花 除退化 者外, 常有芒 3. 彼麦 A. nuda 3 (2) 小穗常 较大, 长 23 — 35 (-45) 毫米, 含 3 — 6 小花, 除 第一小 花常有 芒外, 其余 小花通 常无芒 4. 华油麦 A. chinensis 4 (1) 颖片 与小花 等长或 略短; 小穗轴 有毛或 无毛, 不 弯曲; 外桴 革质而 坚硬。 5 (8) 小 穗轴成 熟后易 脱节; 至 少第一 外桴常 有毛, 稀 无毛。 6 (7) 小穗轴 成熟后 脱节于 颖上及 各小花 之间; 小穗长 18 — 25 毫米 1. 野燕麦 A. fatua 7 (6) 小穗轴 成熟后 脱节于 颖上, 但不在 各小花 之间, 因而小 花整体 脱落或 不规则 的破裂 断落; 小穗长 25 ― 30 毫米 2. 南燕麦 A. ludoviciana 8 (5) 小穗 轴成熟 后不易 脱落; 外 稃无毛 或仅在 其基部 附近有 少许毛 5. 燕麦 A. sativa 1. 野燕麦 (动植 物名词 汇编) 图版 69: 1-3 Avena fatua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秦岭 植物志 (1976)*; M. L. R. Afonso in Tur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30 — 100 (-150) 厘米, 常具 3 — 4 节, 光滑无 毛。 叶鞘 上部常 松弛, 无毛 或基生 者被微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2 — 6 毫米, 先端 钝圆, 
334  云 南植物 志  常有 不规则 齿缺; 叶片 扁平, 长 10 — 40 厘米, 宽 3 — 15 毫米, 无毛, 微 粗糙, 近基部 边 缘常有 纤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金字 塔形, 10 — 30 (-40)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有 棱, 棱上稍 粗槌; 小穗柄 长可达 2 厘米,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常 弯曲而 使小穗 下垂, 先 端 膨大。 小穗长 18 — 2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颖片不 等长, 草质, 具 7 — 9 脉, 平滑无 毛, 边缘 膜质, 与小穗 等长; 小穗 轴成熟 时在小 花之间 脱节, 节 间长约 3 毫米, 密生初 时白 色后转 棕色、 下部 者短、 近先端 者长的 硬毛; 第一外 桴卵披 针形, 长 14 一 20 毫米, 桴背近 无毛, 先端有 小齿; 芒自 桴背近 中部处 伸出, 长 2 — 4 厘米,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基盘圆 卵形, 密生 髯毛。 颖果 被淡棕 色毛, 腹面有 纵沟。 产于 玉溪、 易门、 建水、 临沧、 永德、 镇康 等地; 生长 于耕地 或荒芫 田野。 很难防 除而危 害最大 的田间 杂草。 广布 于旧大 陆温带 地区, 美 洲也有 输人。 颖 果可作 粮食代 用品或 饲料。 但 植株与 作物混 生时常 能使产 量减少 一半。 种 子大量 混入 麦粒, 又降低 麦子的 质量。 2. 长颖 异燕麦 (中 国植 物志) Avena ludoviciana Durieu (1855);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Avena sterilis ssp. ludoviciana ( Durieu ) Gillet et Magne (1875); Tsvelev (1976, 1983).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光滑 无毛, 高 50 — 10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叶鞘 松弛, 光滑 无毛或 下部被 柔毛, 通 常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钝圆, 顶端 齿裂, 长 3 — 5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20 — 30 厘米, 宽达 15 毫米, 叶 背光滑 无毛或 粗糙, 叶 面疏被 柔毛。 圆锥 花 序大, 开展, 长 30 — 50 厘米; 分枝 纤细, 具 棱角, 粗糙, 下垂; 小穗含 2 — 3 小花, 花 序下部 者常具 2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短, 无毛, 第 一小花 基部具 加粗的 基盘, 成 熟后不 易 脱落; 颖 草质, 近 等长, 披 针形, 长 25 — 30 毫米, 具 7 — 9 脉, 脉 间有小 横脉, 光滑 无毛; 外桴披 针形, 长 16 — 25 毫米, 先端有 2 短 裂齿, 背部 1/2 以 下密被 淡褐色 柔毛, 毛长 5 — 7 毫米, 基盘 加粗, 密被淡 褐色长 3 — 5 毫米的 柔毛; 芒自稃 背中部 伸出, 膝 曲, 长 50 — 70 毫米, 芒柱 扭转, 长 15 — 20 毫米, 芒针 细长, 长 35 — 45 毫米; 内桴远 比外 稃短, 长约 15 毫米, 具 2 脊, 脊上被 短毛; 子 房长约 10 毫米, 密 被长约 2 毫米的 棕 色毛。 云 南引种 栽培。 但 目前尚 未采到 标本。 3. 莜麦 (经 济植 物学) 图版 69: 4-6 油麦 (经济 植物学 ), 小燕麦 (云南 禄劝) Avena nuda Linn. (17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Tsvelev (1976, 1983); M. L. R. Afonso in Tutin et al. (1980). Avena sativa var. nuda (Linn. ) Koern. (1885) .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90 厘米, 常具 2 — 3 节, 平滑 无毛, 有 光泽。 叶鞘 松弛, 无毛, 但基 生者常 疏生微 柔毛; 叶 舌膜质 透明, 长 2 — 4 毫米, 先端卵 圆形, 常呈啮 蚀状; 叶 片质较 柔软, 扁平, 长 8 — 20 厘米, 宽 3 — 9 毫米, 两面微 粗糙, 有时 下部 边缘有 纤毛, 叶面 也疏生 柔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金字 塔形, 长 15 — 25 厘米, 主轴 平滑 无毛, 枝及 小穗柄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柄 纤细, 长达 3 厘米, 常 弯曲。 小穗长 
禾本科  335  20 — 35 厘米, 含 2 — 5 小花, 常具 3 芒; 颖 草质, 几乎 等长, 长 15 — 25 毫米, 具 7 — 11 脉; 第 一外稃 草质, 披 针形, 长 15 — 20 毫米, 先端 渐尖, 2 浅裂, 裂齿长 1 一 4 毫米; 芒常 自稃背 中部或 稍上处 伸出, 有时 无芒, 长达 25 毫米, 直立或 反曲, 有时膝 曲而芒 柱 扭转; 内稃 长约为 外稃的 1/2, 背部 下凹, 脊上有 纤毛; 穗轴节 间不具 关节, 无毛, 常 弯曲。 成 熟后不 脱落。 云南中 部以北 2300 — 3300 米的山 区常见 栽培。 西南、 华北、 西 北诸省 区均有 栽培。 欧亚温 带地区 都有。 取谷粒 磨面制 粉食用 或栽培 作牲畜 饲料。 4. 华莜麦 (拟) A vena chinensis (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 Metzg. (1842); Tsvelev ( 1976, 1983); M. L. R. Afonso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 P. P. Avena nuda Linn. var. chinensis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1817). 与莜麦 相近, 但 本种小 穗通常 更大, 长 25 — 40 (-45) 毫米, 含 3 — 7 小花, 最下 一 小花常 具芒, 其 余小花 无芒; 颖 片宽披 针形; 第一 外稃长 18 — 25 毫米, 先端具 2 齿 或 全缘, 芒自稃 背上部 伸出, 直立或 稍弯。 谷 粒长约 8 毫米。 在云南 省及我 国的栽 培情况 均与筱 麦大体 相同。 模式 标本系 由我国 传入瑞 典的种 子, 种 植于乌 普萨拉 (Uppsala) 植物 园的活 植株上 采得。 据 《中 国植 物志》 称: "目前 我国很 多地区 该植物 是野生 的", 云南至 今尚未 见到野 生的 标本。 5. 燕麦 (救荒 本草) Avena sativa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平滑 先毛, 高 0.4 — 1.5 (— 2) 米, 具 5— 8 节, 径 粗 3 — 5 毫米。 叶 鞘上部 松弛, 无毛, 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透明, 长 1 一 4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15 — 45 厘米, 宽 3 — 1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无毛, 两面均 粗糙。 圆锥 花序开 展或稍 收缩, 长达 30 厘米, 稀达 40 厘米, 宽 5 — 15 厘米, 主 轴及分 枝均无 毛, 仅 棱上稍 粗糙。 分枝 3 — 8 或 9 枝 簇生, 强壮, 复合, 长达 13 厘米, 斜升。 小穗柄 长 0.5 — 2 厘米, 无毛, 近顶部 膨大, 略扁, 棱上稍 粗糙; 小穗长 17 — 25 厘米, 有时达 30 厘米, 常含 1 一 2 小花, 有时具 3 小花; 颖片不 等长, 膜质或 草质, 具 7 — 9 脉; 第 一外桴 13 — 18 毫米, 先端微 缺或有 短齿, 下部质 较硬, 光滑 无毛, 有 光泽, 上部 草质, 有明显 脉纹, 通常 无芒; 内 稃比外 稃短, 有 2 脊, 脊 上有小 纤毛或 粗糙; 小穗轴 成熟时 自 其顶端 断落, 且与 其下小 花一起 脱落, 节间长 2 — 2. 5 毫米, 无毛。 颖果黄 褐色, 被 微 柔毛, 长 6 — 9 毫米, 腹面有 纵沟。 云 南北纬 25° 以北, 海拔 2100 — 3000 米 的山区 常栽培 以谷粒 磨粉食 用或作 饲料。 西 南、 华 北及西 北常有 栽培。 20. 三 毛草属 Trisetum Pers.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疏丛或 密丛, 有根茎 或否。 秆 直立, 无毛或 被毛。 叶鞘 或多或 
336  云南 植物志  少 闭合; 叶舌 膜质, 无毛, 稀有短 纤毛; 叶片常 扁平, 稀 纵卷。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缩成 穗状。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2 — 5 枚 小花, 小穗 轴在诸 小花之 间有疏 柔毛, 延伸于 顶生内 稃之 后呈刺 毛状或 具不育 小花; 颖 草质兼 革质, 有脊, 不 等长, 第 一颖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 桴纸质 而边缘 膜质, 先端有 2 齿或 2 条 刚毛, 具 5 脉, 常在 背部约 1/2 略上处 生芒, 芒直 或弯, 常 扭转; 内稃有 2 脊, 先端 2 浅裂, 花后不 为外稃 所包; 基盘 被 短毛; 花 药长而 狭窄。 约 70 种, 分 布两半 球温带 及热带 山区。 我国有 8 — 10 种, 云南有 5 种。 有 几种是 优良 牧草。 ' 分种 检索表 1 (4) 圆 锥花序 稠密, 紧 縮而呈 穗状; 分枝甚 简短, 常 直立; 花序主 轴及花 序以下 的秆上 均被柔 毛。 2 (3) 花序 长与宽 的比常 在五倍 以上, 常 呈狭长 圆形, 下部常 间断; 小穗柄 通常长 1 一 4 (一 5) 毫米 2. 长穗 三毛草 T. clarkei 3 (2) 花序长 与宽的 比通常 不超过 五倍, 常 呈密穗 状或卵 球形; 小穗柄 甚短, 通常 不超过 1 毫米 5. 穗 三毛草 T* spicatom 4 (1)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 展而呈 金字塔 形或长 圆形; 分枝较 细长, 斜升或 开展; 花 序以下 的秆上 及主轴 无毛。 5 (6) 内 桴背部 向外拱 起而呈 弓形; 芒较纤 细且不 扭转, 常稍向 外反曲 … 1. 三毛草 T. bifidum 6 (5) 内 稃背部 平直或 微弯, 但不呈 弓形; 芒较 粗壮, 芒柱 常明显 扭转, 且 常向外 反曲。 7 (8) 花序 下部每 节着生 3 — 4 枚 分枝, 稀 5 枚; 内稃明 显比外 桴短, 其长为 外稃的 1/2 — 2/3— 3. 优雅 三毛草 T. scitulum 8 (7) 花序 下部每 节着生 1 一 2 枚 分枝, 从不具 3 枚; 内稃 与外桴 近等长 4. 北亚 三毛草 T. sibiricum 1. 三毛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Trisetum bifidum (Thunb. ) Ohwi ( 1931 ) ; 中国 主要 植物图 说 • 禾本科 ( 1959 ) * ; 秦岭 植物志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Bromus bifidus Thunb. ; Trisetum flavescens var. papilosum Hack. (1899) ; Trise- tum flavesxens var. macranthum Hack. (1899): Trisetum flavescens var. bifidum (Thunb. ) Makino (1912).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细弱而 稠密。 秆 直立, 疏丛, 基部有 时外倾 斜升, 平滑 无毛, 高 30 — 10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3 — 5 节。 叶 鞘下部 闭合, 上部 疏松, 无毛, 秆生者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5 — 2 毫米; 叶片 扁平, 较 柔弱, 长 5 — 2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常 无毛。 圆锥 花序稍 疏展,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有 光泽, 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4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分枝 纤细, 上升 或多少 开展, 长达 10 厘米, 每节具 数枚; 小 穗柄长 2 — 4 毫米, 无毛, 微 粗糙。 小穗长 6 — 8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禾本科  337  1.2— 1.5 毫米, 具 短毛或 下部近 无毛; 颖片不 等长, 膜质, 第 一颖长 2. 5 — 3.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5 — 6 毫米, 具 3 脉; 第一 外稃长 6 — 7 毫米, 顶端 向下约 2 毫米处 生芒; 芒 细弱, 常向外 反曲, 长 7 — 10 毫米; 内稃 远比外 稃短, 长约 3.5 毫米, 背部拱 起呈 弓形, 脊 上有微 绒毛。 产 盐津、 东川、 丽江、 宁蒗、 中甸; 生 于海拔 1500 — 3500 米山坡 路旁、 疏 林或沟 边 湿地。 分布于 西藏、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河南、 台湾、 福建、 江西、 浙江、 安 徽、 江苏、 湖南、 湖北、 甘肃、 陕西等 省区。 朝鲜、 日本 也有。 2. 长穗 三毛草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70: 7-9 Trisetum clarkei (Hook. f. ) R. R. Stewart (1945); Bor (1960, 1970) ;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i Avena clarkei Hook. f. (1897).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具 2 — 3 节,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花序 以下 有或密 或疏的 柔毛。 叶 鞘下部 闭合, 上部 松弛, 常密生 柔毛,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膜质 透明, 长 1 一 2 毫米, 上 缘有啮 蚀状小 齿缺; 叶片 扁平, 有时 纵折, 长 5 — 15 厘 米, 宽 2 — 4 毫米, 两 面密生 柔毛。 圆锥花 序窄长 圆形, 紧 密或略 疏松, 有 时下部 间断, 长 5 — 1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淡褐而 略带淡 红色, 主 轴及分 枝密生 柔毛; 分枝 简短, 基部者 长可达 2.5 厘米, 直 立或稍 斜升; 小 穗柄稍 粗壮, 长 1 一 4 毫米, 有短 柔毛; 小 穗长 5 — 6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遍生 约等长 的白色 柔毛; 颖不 等长, 膜质, 披 针形, 中 脉上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4.2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5 — 6 毫 米, 具 3 脉, 侧脉 仅下部 可见, 长 5 — 6 毫米, 先端常 有小凸 尖头; 第一 外桴长 5 — 5. 5 毫米, 先端 2 裂, 基盘 甚短而 钝圆, 边 缘有微 柔毛; 内稃 膜质, 长 4 毫米, 有 2 脊, 先 端有 2 微齿; 芒着 生顶端 向下约 2 毫 米处, 长 4 一 6 毫米, 直而 稍向外 反曲, 表 面稍粗 檢。 产 中甸; 海拔 3200 — 40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西藏、 新疆、 青海、 甘肃、 陕西。 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尼泊尔 也有。 3. 优雅 三毛草 (西 藏植 物志) Trisetum scitulum Bor ( 1956, 1978); 西藏 植物志 (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Avena flavescens auct. non Linn. : Hook, f . (1897) .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 部外倾 斜升, 平滑 无毛, 高 3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2 — 3 节。 叶 鞘下部 闭合, 上部 松弛, 秆生 者平滑 无毛, 基 生者被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扁 平或稍 纵卷, 长 5 — 2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常多少 被毛。 圆 锥花序 稀疏, 开展, 常 5 — 15 厘米, 主轴 及分 枝光滑 无毛; 分枝 细长, 开展, 有时 下弯, 基 部者长 2 — 5 厘米, 2 枚 簇生或 单生, 下部 裸露, 上 部疏生 小穗; 小 穗柄稍 粗壮, 无毛, 侧生者 甚短, 顶生 者长达 7 毫米。 小 穗长 6. 5 — 7. 5 毫米, 常带褐 紫色, 无毛, 常含 2 小花; 颖 膜质, 不 等长, 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3. 5 — 5 毫米, 具 1 脉, 有脊; 第 二颖长 5 — 6. 5 毫米, 具 3 脉; 第 一外桴 长圆状 披 针形, 长 6 — 6. 5 毫米 (基 盘及短 芒除外 ), 纸质, 褐色, 先端 2 裂, 裂 齿长约 2 毫 
338  云 南植物 志  米, 齿 尖上有 1 一 1.5 毫米的 芒状小 尖头; 芒自背 部齿缺 稍下处 伸出, 长 9 一 11 毫米, 常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粗糙; 内 桴膜质 透明, 长 4 一 4. 5 毫米, 背部几 平直; 基盘 长约 0.5 毫米, 无毛; 花 药长约 1 毫米; 第二外 稃长约 4.5 毫米, 芒长约 5 毫米。 产 巧家、 中甸; 海拔 3800 — 4000 米的高 山灌丛 草甸。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4. 北亚 三毛草 (拟) 图版 70: 10-12 Trisetum sibiricum Rupr. (1845);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9)*; Tsvelev (1976, 1989); Jonsell in Tutin et al.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Tt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直立, 疏丛, 无毛, 高 30 — 100 厘米, 径粗 1.5 — 3 毫 米。 叶鞘 无毛, 稀有短 伏毛, 下 部多少 闭合, 上部 松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 缘 不规则 齿裂; 叶片 扁平, 无 毛或叶 面多少 被毛, 长 4 一 16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圆锥 花序 疏松, 狭长 圆形, 长 5 — 14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常带浅 褐色, 主 轴及分 枝均无 毛; 分枝 纤细, 长 2 — 5 厘米, 通 常每节 2 — 4 枚 簇生; 小穗柄 无毛, 侧生者 甚短; 小穗 长 6 — 8. 5 毫米 (芒除 外), 常含 2 — 3 小花, 颖不 等长, 膜质, 无毛;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 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6 — 7 毫米, 具 3 脉; 第一外 稃长约 6 毫米, 硬 纸质, 浅 褐色, 先端 2 裂; 基 盘长约 0.5 毫米; 内 稃膜质 透明, 线状长 圆形, 有 2 脊, 先端 2 浅裂; 芒 长 7 — 12 毫米, 稍 弯曲, 上部花 后向外 反曲, 下部 褐色, 扭转, 稍 粗糙;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1.3 毫米, 被毛长 0.8 — 1.3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42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北、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 青海、 甘肃、 陕西、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 广 布北半 球温带 山区和 极地。 5. 穗 三毛草 (图鉴 ) Trisetum spicatum (Linn. ) Richt. (1890);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9)*; Bor (1960, 1970); 秦岭 植物志 (1976); Tsvelev (1976, 1983); Jonsell in Tutinet al. (1980); 中 国 植物志 (1987)*. Aira spicata Linn. ( 1753); A . subspicata (Linn.) ( 1759); Avena subspicata Clairv. (1811 ) ; Trisetum subspicatum (Linn. ) Beauv. (1812)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密丛, 高 5 — 50 厘米, 具 1 一 3 节, 花序以 下密生 柔毛, 有 时被毛 稀疏。 叶鞘 草质, 边缘 膜质, 完全 无毛到 密生长 柔毛; 叶 舌膜质 透明, 上 缘撕裂 呈啮 蚀状; 叶片常 扁平, 稀 纵卷, 长 3 — 15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两 面被柔 毛或近 无毛, 边 缘常有 纤毛。 圆锥 花序形 状变异 较大, 卵 球形到 圆柱状 都有, 常 紧缩呈 穗状, 但有时 下部有 间断, 长 1 一 7. 5 厘米, 径约 1.5 厘米; 常带紫 红色; 主 轴及分 枝均被 柔毛; 分 枝甚 简短, 长 不超过 1 厘米, 直立, 稀 斜升; 小 穗柄长 0.2 — 1 毫米, 有 柔毛。 小穗长 4 一 6. 5 毫米 (不 包括芒 ), 含 2 — 3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2 毫米, 有 柔毛; 颖片 膜质, 近等 长或不 等长, 椭圆形 (展平 ), 急尖, 第 一颖长 3. 5 — 5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二颖 4. 5 — 6. 5 毫米, 脉不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椭圆形 (展平 ), 先端 2 裂; 内 桴短于 外稃, 有 2 脊; 芒长 3 — 6 毫米, 明显 外弯。 产 巧家、 丽江、 中甸、 德钦、 贡山; 生 于海拔 3800 — 4700 米, 高 山灌丛 草甸。 分 
禾本科  339  布于 北半球 极地和 高海拔 地区。 广布 而非常 多变的 禾草, 特 别是花 序形态 和小穗 颜色、 植株 被毛情 况等。 西 方学者 在欧洲 和北亚 地区, 划 分出近 10 个 亚种。 21 . 落草属 Koeleria Pers. 多 年丛生 草本, 有 时具短 根茎。 秆 直立, 无毛 或被疏 柔毛。 叶片 扁平或 纵卷。 圆锥 花序 顶生。 开展 或常紧 缩而呈 穗状; 分枝常 简短, 被毛,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2 — 5 枚两 性 小花, 小 穗脱节 于颖之 上,' 并延伸 于顶生 内稃之 后而呈 刺状; 颖不 等长或 等长, 第一 颖 较短, 长约 为第一 小花的 2/3, 具 1 脉, 第二颖 常与第 一小花 等长, 常具. 3 脉; 外稃 纸质, 有 光泽, 边缘 及先端 膜质, 披 针形至 卵状披 针形, 有脊, 有芒 或否, 具不 明显的 5 脉; 内桴 较狭,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具 2 脊, 先端 2 浅裂。 颖果长 圆状纺 锤形。 约 50 种, 分布 于南北 两半球 温带。 我国有 3 — 4 种。 云南有 1 种。 1. 短 芒落草 (图鉴 ) 图版 69: 10—12 Koeleria litvinowii Domin (190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1959 广;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Trisetum litvinowii (Domin) Nevski (1934); Tsvelev (1976, 1983) .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不 分枝, 常具 2 节, 花序以 下密被 绒毛, 基部 常有宿 存枯萎 叶鞘。 叶 鞘密被 柔毛, 秆生者 短于 节间, 鞘的上 部松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1.5 毫米, 上 缘有小 纤毛; 叶片 扁平, 两 面 有或疏 或密的 柔毛, 边缘有 纤毛, 长 3 — 8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分蘖叶 长可达 15 厘 米。 圆 锥花序 穗状, 有 光泽, 长圆 柱形, 下 部有时 间断, 长 3 — 10 (-13) 厘米, 主轴 及分 枝密生 柔毛; 分枝 简短, 直立; 小穗近 无柄至 柄长达 1.3 毫米, 有短 柔毛, 长 5 — 6 毫米, 常含 2 小花, 稀具 3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有白色 柔毛; 颖 膜质, 有 脊,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3. 5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4. 5 毫米, 侧 脉不明 显; 第 一外稃 披针形 (展平 ), 长 4 一 4. 5 毫米, 先端 2 浅裂, 裂 齿长约 0.5 毫米, 有时 近 全缘, 裂 齿稍下 有长约 1 一 1.5 毫米的 短芒, 脉不 明显;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膜质透 明, 有 2 脊, 先端有 2 微齿。 产 中甸、 德钦; 海拔 3000 — 4000 米, 山 坡草地 常见。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甘肃、 青海、 新疆。 阿 富汗、 巴 基斯坦 北部、 尼 泊尔、 中亚 各国、 俄罗 斯南部 也有。 本种 小穗形 态介于 Koeleria 与 Trisetum 之间 , 特别是 外稃先 端常浅 2 裂 , 但 有时近 全缘。 很可能 是杂交 起源。 我们的 标本芒 特别短 (不 超过 1.5 毫米 )。 本种株 形与穗 三毛草 Trisetum spicatum( Linn.) Richt. 有些 相近, 但 后者具 典型三 毛草属 Trisetum 的 特征, 即: 外稃先 端明显 2 裂, 芒自 背部缺 口下方 伸出, 长 (在 3 毫米 以上) 而 外弯, 中 下部长 扭转。 区别甚 明显。 
340  云 南植物 志  22. 发草属 Deschampsia Beau v. 多年稀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叶片 丝状到 线形, 扁平, 有时 折叠或 内卷; 叶 舌常伸 长。 圆 锥花序 开展, 稀 紧缩, 有 光泽。 小 穗常含 2 朵两性 小花, 两 小花均 能育或 第二小 花退化 而呈刚 毛状;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有毛稀 无毛。 颖 干膜质 而具有 光泽的 边缘, 近等 长或不 等长, 大都 急尖, 有脊, 第 一颖具 1 一 3 脉, 第二 颖常具 3 脉; 内 稃披针 形至长 圆形, 干 膜质, 先 端常呈 啮蚀状 或各式 撕裂; 背上 着生直 或膝曲 的芒; 基盘短 而钝, 有毛; 内 稃常与 外稃近 等长, 有 2 脊; 雄蕊 3, 柱头 2。 约 60 种, 主产 两半球 温带及 寒带。 我国有 6 种, 云南有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长 (5 —) 6 — 7 毫米; 芒生 于桴背 近基部 2. 滨发草 D. littoralis 2 (1) 小穗长 (2. 6 —) 3-4.5 (-5) 毫米; 芒 着生于 稃背中 部或近 基部。 3 (4) 芒着生 于桴背 中部, 有时 着生于 近顶部 或中部 稍下, 但总是 着生在 离基部 1 毫 米以下 …… 3. 中 芒发草 D. orientalis 4 (3) 芒总是 着生在 稃背近 基部, 有时 略上, 但通 常都在 离基部 0.5 毫 米以下 •■ 1, 发草 D, caepitosa 1. 发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误刊 须草) 图版 69: 7-9 Deschampsia caespitosa ( Linn. ) Beauv. (181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Clarke in Tutin et al. (1980); 中 国 植物志 (1987)*. Aira caespitosa Linn. (1753).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30 — 15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 鞘主要 基生,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达 8 毫米, 先端 撕裂; 叶片长 5 — 12 厘米, 宽 2 — 5 毫米, 质地 较硬, 挺直或 稍弯, 叶背 平滑, 叶面 粗糙, 扁 平或常 卷折。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稀稍微 收缩, 长 10 — 30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微 粗糙; 分枝 细弱, 复合, 下部 裸露, 上 部疏生 小穗; 小 穗柄稍 纤细, 微 粗糙, 长 2 — 8 毫米; 小穗长 圆形, 长 3. 5 — 5 毫米, 常含 2 小花, 稀 3 小花, 绿 色或带 紫色, 常有 光泽; 第一颖 长圆形 到狭椭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钝形, 具 1 脉; 第二颖 椭圆形 (展平 ), 与 第一颖 等长或 微长, 具 3 脉; 内稃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先 端有 4 齿或 齿不太 整齐; 芒 劲直, 丝状, 着 生在稃 背近基 部处, 与 桴体等 长或稍 上下; 基盘毛 长约为 稃体的 1/3; 内桴 等长或 稍短于 外稃。 产 丽江、 中甸、 德钦、 维西、 大理、 洱源、 剑川; 生 于海拔 2200 — 4200 米 灌丛草 甸 及河岸 沙滩。 分布于 西南、 华北、 西北、 东北各 省区。 分 布几遍 全球。 结实 前牲畜 喜食。 秆细长 柔韧, 可供 编织。 
禾本科  341  本 种属世 界分布 类型, 形态 幅度变 异大。 有 些学者 (如 Tsvelev 等) 在种下 划分出 近 20 个 亚种。 本志不 采用。 2. 滨发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eschampsia littoralis ( Gaud. ) Reuter (1861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Aira caespitosa var. littoralis Gaud. (1828) . 2a. 滨发草 (原 变种) var. littoralis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紧密 丛生,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2 — 3 节, 质地 较软, 平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草质, 松弛; 叶舌 膜质, 长 2 — 7 毫米, 先端急 尖, 但常 撕裂; 叶片 线形, 秆 生者长 10 — 20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常 内折, 叶面 无毛仅 在脉 上微微 粗糙, 叶 背平滑 无毛, 分蘖叶 长可达 40 厘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0 — 25 厘米, 主 轴及分 枝均稍 粗糙; 分枝 斜升, 复合, 基部一 节的分 枝多达 6 枚, 长 达 11 厘米, 上部 每节常 2 — 3 枚, 长度也 较短, 下部 裸露, 中 上部常 作三叉 分歧, 先端 着生 小穗; 小穗柄 长可达 1 厘米, 微 粗糙。 小 穗排列 疏松, 长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常 稍带 紫色, 含 2 — 3 小花; 颖片近 等长, 与小 穗等长 或稍有 长短, 膜质, 先端 急尖, 平 滑 无毛,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小穗轴 节间长 1.5 — 1.8 毫米, 遍 布白色 柔毛; 第一 外稃约 4 毫米, 长卵形 (侧面 观), 中 下部质 较软, 上部 膜质, 平滑 无毛, 有 光泽, 先端有 4 齿, 齿常不 规则; 基 盘毛长 0.8 — 1.2 毫米; 芒自 桴背离 基部约 0.5 毫 米处伸 出, 纤细 而直, 常 比小花 略长, 表 面微微 粗糙;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膜质 透明, 有 2 脊, 脊 上微微 粗糙; 花 药长约 2.5 毫米。 产 丽江、 中甸; 海拔 3500 — 4100 米灌丛 草甸、 石砾 砂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 海、 甘肃、 陕西等 省区。 广布 北半球 温带和 极地。 2b. 短 枝发草 (变种 ) (中 国植 物志) var. ivanovae (Tsvelev) P. C. Kuo et Z. L. Wu (1987) * . Deschampsia ivanovae Tsvelev (1961, 1968) .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 基 生叶多 而短, 秆 生叶短 而少; 圆锥 花序较 紧密, 分枝较 短, 长 2 — 7 厘米; 颖带 紫色, 常 比小穗 稍长; 小穗长 6 — 7 毫米。 产 丽江; 海拔 4000 米河滩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等 省区。 模式标 本采自 青海 大通。 3. 东 方发草 (拟) Deschampsia orientalis (Hult. ) B. S. Sun comb. nov. Deschampsia caespitosa ssp. orientalis Hult. , Kungl. Svenska Vet. -Akad. Handl . ser. 3, 5 (1): 109, 1927; B. Jonsell in Tutin al. (1980); D. caespitosa var. mi- crostachya Roshev. (1929);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9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2 — 3 节, 平滑 无毛, 黄 绿色, 有 光泽。 叶 鞘光滑 无毛, 至少 中下部 闭合;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先端常 渐尖, 长 4 一 7 毫米, 叶片秆 生者长 10 — 15 厘米, 宽达 2.5 毫米, 常 纵卷, 有时 扁平, 
• 342 • 云 南植物 志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 脉上微 粗糙, 分蘖 叶长达 25 厘米。 圆锥 花序长 15 — 27 厘米, 宽 7 — 10 厘米, 疏松, 开展, 主 轴及分 枝平滑 无毛; 分枝 纤细, 斜 升至以 主轴成 90° 展开, 复合, 下部 裸露, 上 部疏生 小穗; 小 穗柄长 1.5 — 5 毫米, 较 纤细, 微 粗糙; 小穗长 3-4.5 (-5) 毫米, 常带 紫色, 含 2 — 3 小花; 颖片近 等长。 比小 穗短或 等长, 膜质, 平滑 无毛, 第 一颖披 针形,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3 脉; 小 穗轴节 间长达 1.4 毫米, 下部 无毛, 中 上部遍 布白色 柔毛, 且 延伸至 小花内 稃之后 而成一 细柄; 第一 外稃 长圆形 (侧面 观), 比第一 颖短, 长 2. 8 — 3. 2 毫米, 中 下部质 稍硬, 中上部 膜质, 先端有 四枚近 相等的 小齿; 基 盘短, 先 端钝, 基 盘毛长 0.8 — 1.2 毫米; 芒自稃 体背部 中央 伸出, 甚 纤细, 长约 1 毫米, 不伸 出于桴 体先端 之上; 内 稃膜质 透明, 与外 稃近等 长, 有 2 脊, 先端有 2 小齿。 产 德钦、 中甸、 剑川; 海拔 3200 — 3800 米山 坡疏林 沼泽、 苔藓沼 泽中。 分 布于西 北及 东北各 省区。 广 布于欧 亚温带 山区和 极地。 本种小 穗第一 外稃的 芒通常 着生在 稃背正 中部, 有 时在近 顶部, 有时 在中央 稍下, 但至少 着生在 离基部 1 毫米 以上。 芒 甚短, 通常 都不超 过桴体 顶部。 23. 绒 毛草属 Holcus Linn.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縮;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2 小花, 第一小 花 两性, 第 二小花 雄性,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下, 亦不延 伸于第 二小花 之后; 颖几 相等, 且 超 过第二 小花,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第一外 桴果时 硬化, 革质, 光亮, 无 芒;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第二外 稃背部 有芒, 内稃 较短; 雄蕊 3; 花柱 简短。 本属约 10 种, 分布 非洲、 欧洲和 亚洲。 我 国引种 1 种, 常有 逸生。 1. 绒毛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0: 13-14 Holcus lanatus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 Aira holcus- lanatus (Linn. ) Vill. (1787); Avena lanata (Linn. ) Koel. (1802); Notholcus lanatus (Linn. ) Nash ex Hitchc. in Jepson (1912).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细弱而 稀疏。 秆直立 或基部 外倾, 被疏或 密的细 柔毛, 高 30 — 8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叶鞘 疏松,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密生细 絨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 缘截平 而常具 细裂; 叶片 扁平, 质 稍厚而 柔软, 两面均 密被细 柔毛, 长 6 — 18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较紧密 而略呈 穗状, 长达 12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被细柔 毛; 分 枝斜向 上升。 小穗 灰白色 或稍带 紫色, 长 3. 5 — 4 毫米; 颖片近 等长, 脉 上具短 硬毛, 脉 间有微 柔毛;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先 端渐尖 或有短 尖头; 小 花近相 等, 长约 2 毫米;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0.5 毫米; 第一外 稃果时 坚硬, 内桴与 外稃近 等长; 鳞被 2, 线形; 雄蕊 3, 花药长 2 毫米; 第一 外稃背 部顶端 稍下有 1 钩状 短芒, 芒长约 1 毫米, 内桴较 细小, 花药也 稍短。 广布于 北半球 温带, 现已引 入世界 各地。 昆明 郊区有 逸生。 
禾本科  343  24. 茅香属 Hierochloe R. Br. nom. conserv.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常有 香味。 秆 直立。 圆 锥花序 开展, 呈卵形 或金字 塔形。 小 穗 褐色, 有 光泽, 含 1 枚顶 生两性 小花及 2 侧 生雄性 小花, 两侧 压扁,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上。 颖 膜质, 近 相等, 卵形, 约 与小花 等长, 具不甚 明显的 3 脉。 雄花 外桴古 铜色, 先 端钝, 具不 明显的 3 — 5 脉, 有小凸 尖头或 有芒。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膜质, 有 2 脉; 雄 蕊 3 枚; 两性 花外稃 具不甚 明显的 5 脉, 果时 坚硬, 自中部 向顶部 有毛, 下部有 光泽; 内 秤比外 稃短, 膜质, 具 1 脉; 雄蕊 2 枚。 约 30 种。 分布 于除非 洲以外 的温带 与北极 地区。 常 生于疏 林下、 湿地及 苔原。 我 国有 4 种。 云南产 1 种。 1. 茅香 (植 物学大 辞典) 图版 71: 1-4 Hierochloe odorata (Linn.) Beauv. (1812)*; Hand. -Mazz. ( 1936)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1959)、 Weimarck in Tutin et al. (1980);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7)*. Holcus odoratus Linn. ( 1753) .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黄色, 伸长, 有 香味。 秆高 15 — 60 厘米, 无毛。 叶鞘 松弛, 无 毛或 鞘口边 缘具柔 毛至全 部密生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2 — 4 毫米, 上缘啮 蚀状; 叶片扁 平, 披 针形, 长 4 一 13 厘米, 宽 2. 5 — 6 毫米, 叶面无 毛或被 微毛, 叶背 无毛, 有时基 部鞘 口附近 有毛。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3 — 7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分枝 细弱, 斜 升至几 平展, 常 2 — 3 枚 簇生; 小穗黄 褐色, 长 3 — 5 毫米, 有 光泽; 颖 片膜质 透明, 等 长或 第一颖 略短, 阔 卵形, 具 1 一 3 脉; 雄 花外稃 与颖等 长或常 稍短, 背 部向上 疏生柔 毛, 边缘有 纤毛, 先端 有长达 0.5 毫 米的小 尖头; 两 性小花 外稃长 2. 5 — 3 毫米, 上部 边缘 膜质, 背部向 顶端有 短毛; 雄 花花药 紫色, 长约 2. 5 毫米。 产 东川巿 (小乌 龙); 生 于海拔 2500 米 的荫蔽 山坡。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山 东、 河北、 山西、 新疆、 青海、 陕西、 东北 (长白 山)。 北 半球温 带和北 极地区 都有。 含香 豆素, 可 作香草 浸剂。 花 序及根 茎民间 人药, 治多种 疾病。 25. 黄 花茅属 Anthoxanthum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常含香 豆素。 秆 丛生, 直立。 叶片 扁平。 圆锥花 序 紧縮呈 穗状,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分枝 简短, 常 具数枚 小穗。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3 小 花, 2 个侧生 雄性或 中性, 1 个顶生 两性;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颖 膜质, 明显不 等长, 边缘宽 膜质,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侧生小 花外桴 膜质, 先端有 齿或有 2 个钝 形的 裂片, 具 3 脉, 背部 有芒; 顶生 小花的 外稃稍 硬化, 比两侧 生小花 均短。 具 5 — 7 脉; 内稃具 1 脉; 雄蕊 2; 鱗被不 存在。 颖果纺 锤形,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4。 约 25 种。 主 产欧亚 温带, 少数在 热带及 南北非 山区。 个别种 也传入 美洲。 我国原 产 4 种, 云南 现知有 3 种。 
34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71 1 一 4. 茅香 Hierochloe odorata (Linn.) Beau v. , 1. 植株, 2. 小穗, 3. 小花 (去颖 ), 4. 能 育花; 5—7. 萠草 Phalaris arundinacea Linn. , 5. 花序, 6. 小穗, 7. 小花 (去颖 ); 8—11. 阿里山 剪股颖 Agrostis arisan-montana Ohwi,8. 花序, 9. 叶舌, 10. 小穗, 11. 小花; 12 — 14. 小花 剪股颖 A. micrantha Steud. , 12. 花序, 13. 小穗, 14.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345  分种 检索表 1 (4) 小穗长 (5. 5 —) 6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疏松而 较大。 2 (3) 叶片 线性, 宽达 4 毫米, 干后常 内卷; 叶舌 纸质, 长 1 一 2 毫米; 第一 颖长度 约为第 二颖的 1/2 1. 西南 黄花茅 A. hookeri 3 (2)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宽 4 一 10 毫米; 叶舌 膜质, 长约 4 一 5 毫米; 第 一颖长 度为第 二颖的 1/2—2/3 2. 宽叶 黄花茅 A. latifolium 4 (1) 小 穗长在 5 毫米 以内; • 圆 锥花序 紧密而 短小; 叶片长 8 — 17 厘米, 宽在 4 毫米 以内, 线形, 干后 常内卷 3. 锡金 黄花茅 A. sikkimense 1. 西南 黄花茅 (植物 研究) Anthoxanthum hookeri ( Griseb. ) Rendle ( 1904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孙 必兴、 王 松 (謂). Ataxia Hookeri Griseb. (1868); HierochLoe hookeri ( Griseb. ) Maxim. (1888); Hand. -Mazz. ( 1936 ) ; Hierochloe elongata Hand. -Mazz. ( 1936 ) ; Anthoxanthum elonga- tum (Hand. -Mazz. ) Veldk. (1985).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杆直立 或基部 膝弯后 斜升, 高 3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无毛, 具 4 一 6 节。 叶鞘 无毛, 或偶见 鞘口附 近及边 缘疏生 柔毛, 秆生者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上 缘稍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狭窄, 干后常 内卷, 稀扁 平, 长 6 — 40 厘米, 宽 2 — 4 (一 5) 毫米, 两面 无毛, 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有时稍 开展, 长 5 — 10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稍 粗糙; 分枝 简短, 直立或 斜升, 单生或 2 枚 簇生, 长 1 一 2. 5 厘米, 有小穗 2 至 数枚; 小 穗柄稍 粗壮, 侧 生者长 0.5 — 2 毫米, 稍粗 糙; 小穗长 (5. 5 —) 6-7 (-8) 毫米, 黄绿色 或略带 紫色; 颖 除脊之 外膜质 透明, 第 一颖具 1 脉, 脊部 绿色, 长 3 — 4 毫米, 长卵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第 二颖具 3 脉, 长 5.5-7 (-8) 毫米; 侧脉与 中脉很 靠近, 有 宽膜质 边缘; 顶生 小花长 2.8 毫米, 狭卵 披 针形, 外桴硬 纸质, 无毛, 有 光泽; 侧生小 花稍不 等长, 外 稃均被 柔毛, 先端 均有小 齿, 第一侧 生小花 稍短, 长 5 毫米, 芒 亦短, 几 不伸出 桴体; 第二侧 生小花 稍长, 5.6 毫米, 芒长约 7 毫米, 芒柱 棕色, 长约 3 毫米, 自基 部稍上 伸出, 几不 扭转; 未见内 稃。 产全省 大部分 地区; 生 于海拔 1800 — 3700 米 的山坡 草地、 疏林灌 丛中。 分 布于四 川、 西藏。 锡金、 尼 泊尔、 不丹 也有。 2. 宽叶 黄花茅 (植物 研究) 图版 68: 1-4 Anthoxanthum latifolium B. S. Sun et S. Wang (1990) * . A . Latifolium B. S. Sun et S. Wang var. purpuracens B. S. Sun et S. Wang (1990),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 直立, 高 50 — 130 厘米, 径粗 1 一 3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46  云 南植物 志  5 — 7 节。 叶鞘 松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无毛, 有时鞘 口背部 有毛; 叶舌膜 质, 长 2 — 4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质 较硬, 长 10 — 35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常 扁平, 无毛, 粗糙, 有时叶 面疏生 柔毛, 先端常 渐尖, 基部 圆形。 圆锥 花序 紧缩, 长 5 — 11 厘米, 宽 0.8 — 1.8 厘米, 黄 绿色,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微 粗糙; 分 枝 简短, 长达 2.5 厘米, 直 立或略 斜升, 下部 裸露; 小 穗柄侧 生者长 0.5 — 1 毫米, 顶 生 者长达 3 毫米, 稍 粗糙。 小穗长 6 — 7 毫米 (芒除 外), 两侧 压扁, 黄 绿色, 有 时带紫 色; 颖 膜质, 表面微 粗糙, 第一颖 4 一 4. 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3 脉, 侧 脉靠近 中脉, 脉上微 粗糙;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上; 第一小 花外稃 棕色, 有 柔毛, 长约 5 毫米, 先端 2 裂, 芒 不伸出 稃体, 有 雄蕊; 内稃 稍短; 第二 侧生小 花比第 一小花 稍短, 两小 花形态 相似, 但芒长 8 — 10 毫米, 自桴 背基部 稍上处 伸出; 顶生 小花长 3 — 3. 5 毫 米, 两性, 卵状披 针形, 外桴圆 筒状, 花后硬 化而呈 棕色, 具 5 脉, 先端 截形, 有小 齿; 花药 黄色, 线形, 长约 3 毫米; 花 柱长约 2 毫米; 柱头羽 毛状, 淡 黄色, 长达 8 毫 米, 远伸出 花外; 内 稃膜质 透明, 线形, 具 2 脉。 产 中甸、 剑川、 孟连、 永德; 生 于海拔 2500 — 3300 米 的山坡 灌丛。 印度 东北部 (卡西 丘陵) 及缅甸 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永德。 3. 锡金 黄花茅 (植物 研究) Anthoxanthum sikkimense (Maxim. ) Ohwi (1947); Bor (1960, 1978); 孙 必兴、 王 松 (1990). Hierochloe sikkimensis Maxim. (1888).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纤细, 直立 或基部 稍外倾 斜升, 疏丛, 高 40~6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 鞘无毛 或疏生 柔毛, 鞘节及 鞘口附 近被毛 常 较密, 秆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5 — 1.5 毫米, 上缘啮 蚀状; 叶片狭 线形, 长 5 —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常 折叠, 无毛 或有时 疏生细 柔毛。 圆 锥花序 紧缩, 长 3~6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微 粗糙; 分枝 简短, 直立, 长 1 一 2 厘米, 常具 2 — 6 枚 小穗, 花序先 端小穗 单生; 小穗 柄短, 粗壮, 长约 0.5 毫米, 顶生 者长达 2 毫米, 稍 粗糙。 小穗 扁压, 长 4 一 5 毫米, 黄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颖片 膜质, 表 面微 粗糙; 第一 颖长约 3.8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3 脉, 侧脉 靠近中 脉; 侧 生小花 外桴均 被毛, 两 小花中 均未见 雄蕊, 第一 侧生小 花长约 4.5 毫米, 芒长约 2 毫米, 直立, 稍微伸 出稃体 之外; 第二侧 生小花 稍短, 长约 4 毫米; 芒 自桴背 基部稍 上处 伸出, 长 7 — 8 毫米, 有棕色 芒柱, 但 无明显 扭转; 顶生 小花长 2.5 毫米, 外稃无 毛, 有 光泽, 稍软 (未熟 ), 先 端钝; 花 柱短, 柱头 未见伸 出小穗 之外; 内稃 线形, 膜 质 透明, 与 外稃近 等长。 产 昆明、 澄江; 生 于海拔 2000 — 25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灌 丛中。 分布于 锡金、 尼泊 尔。 本种 与西南 黄花茅 A. hookeri (Griseb.) Rendle 相近, 但植株 矮小, 较 纤细; 小穗 较小, 长在 5 毫米 以内。 待进一 步观察 后可以 考虑作 为变种 处理。 另有小 黄花茅 A. pallidum (Hand.-Mazz. ) Keng ex B. S. Sun et S. Wang (1990) 的小穗 也小, 长仅 3 毫米。 但 那是另 一个特 殊种。 从原 描述及 它的模 式照片 上看, 与本 
禾本科  347  种相差 甚远。 小 黄花茅 的模式 标本系 Handel-Mazzetti (no. 1766) 1914 年 采自四 川西昌 (原西 康宁远 县)。 云南北 部地区 可能有 分布, 现因无 标本, 暂 不收入 本志。 26. 草属 Phalaris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如 为多年 生者有 时其秆 最下部 的节间 膨大成 球茎。 秆 直立, 丛 生。 叶片 扁平。 圆锥 花序紧 缩成穗 状或卵 球形。 小穗 卵形, 两侧 压扁, 含 1 枚两 性小花 及附于 其下的 2 枚退化 至仅具 残余且 已变形 的桴体 或细小 的膜片 , 有时 1 枚能育 小穗与 5 到 7 枚 不育小 穗共同 组成一 小穗群 GBP. paradoxa 等) 而 且整体 脱落。 颖片 草质, 等长, 超过而 且包着 外桴, 背部 有脊, 脊上常 有翼; 能育 小花的 外桴软 骨质, 平滑光 亮, 无芒, 有 5 条 不明显 的脉; 内桴 与外稃 同质, 具 2 脉, 无脊, 无芒; 鳞被 2 枚; 子 房 无毛; 种脐 线形。 20 种 以上, 北温带 分布。 但 地中海 区种类 最多, 其次 是美国 加利福 尼亚, 少数种 也见于 南美及 南非。 有些种 是优良 牧草。 我国产 1 种。 云 南原产 1 种, 外来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 5 — 7 枚组成 一个小 穗群, 中央 1 枚 两性, 无柄, 其余 不育或 雄性, 有柄, 成熟 时整体 脱落 4. 变形 II 草 P. paradoxa 2 (1) 小穗 全部都 是两性 (有时 花序基 部有少 数例外 ), 宿存。 3 (4) 一年生 草本; 颖片脊 上的翼 缘有齿 3. 小葯草 P. minor 4 (3) 多年生 草本。 5 (6) 秆基部 节间不 膨大; 根茎 伸长; 圆锥 花序常 间断, 分枝 花期时 开展; 颖 片脊上 无翼; 野生 植物 2. || 草 P. arundinacea 6 (5) 秆基 部节间 膨大成 球茎; 根茎 甚短; 圆锥 花序不 间断, 分枝花 期时不 开展; 颖 片脊上 有翼; 引 种牧草 1. 球茎 iiS 草 P. aquatics 1. 球 茎薜草 (牧草 讲义) Phalaris aquatica Linn. (1755) ;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 Phalaris tuberosa Linn. (1771);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P. no- dosa Murr. (1774) , nom. superfl.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达 1.5 米, 基部 节间常 膨大成 球茎。 圆锥 花序长 1.5 — 11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穗 状或圆 柱状, 基 部偶有 间断。 颖片 急尖, 长 4. 4 一 7. 5 毫米, 脊上 有翼, 翼 全缘; 不育 小花常 1 枚, 钻形, 长 0.2 — 2. 2 毫米, 有 柔毛, 有时 具有第 2 枚不育 小花, 如存 在时, 长仅达 0.5 毫米; 能育 小花披 针形, 长 3.1 — 4. 6 毫米, 浅 褐色, 密被 柔毛。 原产 地中海 地区, 现 已广泛 引种。 模式标 本采自 埃及。 据 云南省 畜牧学 校称, 云南 省 嵩明、 寻 甸等地 引种作 牧草, 并有 推广。 
348  云南 植物志  2. 蓺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Phalaris arundinacea Linn. ( 1753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 1959 ) * ; Bor (1960, 1970);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Arundo colorata Ait. (1789), based on P. arundinacea Linn. ; Typhoides arundi- nacea (Linn. ) Moench. (1794) ; Digraphis arundinacea (Linn. ) Trin. (1820) . 2a. 蓺草 (原 变种) 图版 71: 5-7 var. arundinacea 多年生 草本, 具有 鳞片的 根茎。 秆 直立, 平滑 无毛, 通 常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0.5-1.5 (一 2) 米, 具 5 — 8 节。 叶鞘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3 — 8 毫 米, 无毛, 上 缘多少 撕裂; 叶片 扁平, 长 10 — 30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圆 锥花序 紧縮, 长 5 — 20 厘米, 花期时 下部常 开展, 呈狭金 字塔形 或近长 圆形, 黄绿或 常呈淡 紫色,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分枝长 1 一 7 厘米, 初 时直向 上升, 密生 小穗, 小穗柄 甚短; 小穗长 4 一 6. 5 毫米, 无毛或 有微小 柔毛; 颖 狭披 针形, 具 3 脉, 有 脊但不 具翼, 稀于 上部有 狭翼; 能育 外稃软 骨质, 宽披 针形, 暗 黄 色至灰 褐色, 长 3 — 4 毫米, 急尖, 上部有 柔毛; 内桴披 针形; 花药长 2 — 2. 5 毫米; 不 育外稃 2 枚, 钻形, 长 1.2 — 2. 2 毫米, 具 柔毛。 产 中甸、 昆明、 富源; 生 于海拔 1900 — 3300 米田野 湿地。 我 国长江 以北各 省区都 有。 北温 带分布 且已引 入许多 国家。 花期 前草质 柔嫩, 家禽 喜食。 2b. 银边草 (植物 研究) var. picta Linn. (1753);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与原 变种不 同点在 于带状 叶片的 边缘有 乳黄色 条纹, 也常有 与绿色 条纹相 间排列 者。 庭园常 见观赏 植物。 模式标 本采自 欧洲。 3. 小蓊草 (植物 研究) Phalaris minor Retz. (1783);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孙 必兴、 王松 (1990).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质 地软, 平滑 无毛, 有 光泽, 高 0.6 — 1.3 米, 径粗 2 — 4 毫米, 常有 分枝。 叶鞘 无毛, 疏松, 草质, 边缘 膜质; 叶舌 膜质, 长 卵形, 长 4 一 10 毫米, 先端 钝圆, 常有小 齿缺; 叶片 扁平, 长 10 — 25 厘米, 宽 3 — 8 毫米, 质地柔 软, 两面 无毛。 圆 锥花序 卵状长 圆形, 长 2 — 7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排列 紧密, 主轴 从不 外露; 分枝 简短, 长约 1 厘米, 具数枚 小穗; 小穗柄 粗壮, 长达 1 毫米, 平滑无 毛; 小 穗两侧 压扁, 长 5 — 6 毫米; 颖片近 相等, 脊 的上部 有翼, 翼缘有 不整齐 的齿, 有时 全缘; 通常有 1 枚微小 的退化 外稃, 长达 1.2 毫米, 附于能 育小花 一侧, 背 部有微 毛或 无毛; 能 育小花 卵状披 针形, 但两侧 扁压, 长 3 — 4 毫米, 成 熟时灰 褐色, 有 光泽, 有 柔毛; 花 药长约 1 毫米。 产 大理、 玉溪、 楚雄、 保 山等地 州的麦 地中。 本 种在云 南省系 1974 年前后 自墨西 哥引种 小麦种 子时, 混在 麦种内 传人, 最近 在玉溪 及易门 的麦田 边已开 始逸为 野生, 兰 
禾本科  349  坪县 的麦田 中也有 发现。 原 产地中 海区, 向东到 巴基斯 坦及西 北喜马 拉雅, 目前 已传入 全 球许多 地区。 本种 为一年 生麦田 杂草, 早春时 节草质 柔嫩, 分蘖 能力特 别强, 且为密 蘖型, 每丛 常多达 40 — 50 个 分蘖, 易门、 玉溪 等地农 民采其 幼嫩植 株作牧 草及猪 饲料。 国 外除作 牧 草外, 还采 收其谷 粒以为 鸟食。 4. 变 形蕺草 (植物 研究) Phalaris paradoxa Linn. (1665, 1763);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etal. (1980); 孙 必兴、 王松 (1990).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下 部质地 稍硬, 平滑 无毛, 有 光泽。 高 0.6 — 1.5 米, 径粗 2 — 5 毫米, 常 分枝。 叶鞘 疏松, 光滑 无毛, 旗叶 叶鞘常 膨大; 叶舌 膜质, 长达 6 毫米, 上缘常 撕裂; 叶片 扁平, 长 10 — 35 厘米, 宽 3 — 8 毫米, 两面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圆 柱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排列 紧密, 主轴 无毛, 从不 外露; 分 枝短, 直 立, 长达 1.5 厘米, 无毛, 棱上 粗糙; 小穗 群常为 7 枚, 中央 1 枚 无柄, 两性, 颖片长 6 — 7 毫米, 先端 渐尖至 有钻形 尖头, 脊上 有翼, 中部 略上有 一尖齿 突起, 残存 退化不 育外桴 未见, 或 十分不 明显; 能育 小花长 2. 5 — 3. 5 毫米, 卵状披 针形, 果时 变硬, 有 光泽, 无 毛或先 端疏生 柔毛; 其余 6 枚小穗 有柄, 中性, 其中 2 枚 较大, 单生, 其余 4 枚 较小, 而 且两两 联生, 各具 共同的 短柄; 果熟 时小穗 群整体 脱落。 产 大理、 1 溪、 楚雄、 保山等 地的麦 田中。 与小 繭草自 同地同 时混在 麦种内 传入云 南省 各地。 原产 地中海 区及西 南亚。 现已引 入许多 地区。 27. 短 颖草属 Brachyelytrum Beau v.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线形, 扁平。 圆 锥花序 狭窄。 小穗 线形, 含 1 小花, 小穗 轴脱节 于颖 之上, 延伸于 内稃之 后或成 一细长 无毛的 针刺; 颖 微小, 不 等长, 第 一颖常 缺如, 第二颖 狭窄, 常渐 尖而呈 芒状; 外桴质 较硬, 具 5 脉, 基盘 偏斜, 先端延 伸成一 细直长 芒;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雄蕊 2 枚。 单 型属。 间断 分布于 我国东 南部与 日本及 北美东 南部。 常 生于林 荫下。 1. 短颖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9: 14-16 Brachyelytrum erectum (Schreb. ) Beau v.* (1812) ; 中国 植物志 (1987). Muhlenbergia erecta Schreb. (1807); Br . erectum var. japonicum Hack. (1899);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 ; Br. japonicum (Hack.) Matsum. ex Honda ( 1930) ; Br. altum L. Liou (1989), nom. non rite pubilcat. ,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有具鳞 片的短 根茎。 秆 单生或 疏丛, 直立, 高 60 — 100 厘米, 具 6 — 7 节。 叶 鞘疏生 细毛或 无毛, 边缘具 纤毛, 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5 毫米, 背面 粗糙, 先 端钝或 稍尖, 常呈啮 蚀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草质, 长 10 — 15 厘 米, 宽 6 — 9 (-15) 毫米, 微 粗糙, 具有 细毛, 边缘 有时具 纤毛。 圆锥花 序窄如 线状, 长 9 一 15 厘米; 分枝 细弱, 微 粗糙, 简短 而贴向 主轴; 小穗 线形, 灰 绿色, 有细 长芒; 
• 350 • 云南 植物志  颖 短小, 第 一颖极 微小或 缺如, 第 二颖长 1 一 2. 2 毫米, 具一 脉或基 部微现 3 脉, 边缘 狭 膜质; 外稃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质 坚硬, 具 5 脉, 脉上 粗糙, 基 盘长约 0.8 毫 米, 具 微毛, 先端延 伸成细 直芒; 芒长 15 — 18 毫米, 微 粗糙; 雄蕊 2 枚, 花 药长约 4 毫米。 产 维西;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 林荫下 或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安徽、 江苏、 江西、 浙江。 韩国 (济州 岛)、 日本、 北美 东南部 也有。 T. Koyama (1964) 认为本 种间断 分布于 东亚与 北美。 我们 同意此 观点。 有 些学者 常将 本种分 为两个 亚种, 产于东 亚者称 之为: ssp. japonicum (Hack. ) T. Koyama et Kawano (1964)。 28. 异 颖草属 Anisachne Keng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狭窄, 扁平或 内卷。 圆 锥花序 狭窄或 开展; 小穗含 1 小花, 小穗 轴脱 节于颖 之上, 并延伸 于内桴 之后, 小而 密生长 柔毛; 颖不 等长, 均比小 花短, 第一 颖 较短, 具 1 脉, 第 二颖中 下部有 3 脉, 先端 尖锐或 稍钝, 外稃 无芒, 或 紧接顶 端之下 有小 尖头, 具不 明显的 5 脉, 基 盘密生 髯毛; 内 桴长约 为外稃 之半。 本 属为单 型属, 与沟 稃草属 Aniselytron Merr. (Aulacolepis Hack. nom. illeg. ) 甚 相近, 不 同点为 其基盘 及延伸 的小穗 轴均有 长毛。 与野 青茅属 DeyeuxiaGlarion 也有亲 缘 关系, 其 不同点 为本属 的颖不 等长且 均比小 花短。 似可考 虑并人 前者或 后者。 1. 异颖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1: 11-13 Anisachne gracilis Keng (1958)*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9 一 45 厘米, 径粗 0.5 — 1 毫米, 具 3 — 4 节,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 端截平 或钝, 长 0.5 — 1 毫米; 叶片 狭窄, 长 3 — 8 厘米, 宽 0.8 — 1.5 毫米。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4 一 12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每 节常具 2 分枝 ; 分枝 细弱, 直立, 常 再分出 小枝, 基部 主枝长 5 — 6 厘米; 小 穗柄稍 粗糙, 长 0.5 — 1 毫米; 小 穗绿色 或常带 紫色, 长约 3 毫米, 延 伸的小 穗轴长 约 0.5 毫米, 连同 其上的 毛长达 1.5 毫米; 颖披 针形, 先端 锐尖或 稍钝, 边缘 膜质, 脊 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2 — 2.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6 — 2. 8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2. 5 — 3 毫米, 具 5 脉, 主脉 常延伸 成长约 0.2 毫 米的小 尖头; 基 盘毛长 0.8 — 1.2 毫 米; 内 稃长约 1.6 毫米; 花 药长约 0.8 毫米, 黄色。 产 昭通、 永胜、 宾川、 昆明、 安宁、 禄劝、 双柏、 大姚、 南华、 临沧; 常生 于海拔 1400 — 2500 米的 灌丛草 地或疏 林中。 分布 于贵州 西部。 模式 标本采 自贵州 毕节。 29. 沟 释草属 Aniselytron Merr.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开展; 小穗含 1 小花,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并 延伸于 内稃之 后而成 一短小 的针状 细柄; 颖不 相等, 第 一颖较 小甚至 退化, 具 1 脉, 第 
禾本科  351  二颖具 3 脉; 外稃 与小穗 等长, 纸质而 先端稍 膜质, 无芒, 具 5 脉; 基 盘短, 被 短毛或 近 无毛; 内稃 与外桴 等长, 膜质, 具 2 脊, 脊间有 纵沟; 鳞被 2, 楔形; 雄蕊 3, 花药 线形; 子房长 圆形, 无毛, 花 柱短, 柱头 羽状。 颖果 细长, 与稃体 分离, 胚小。 本属约 2 种, 全产 东亚。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E. Hackel 的 Aulacolepis (1907) 是 化石属 Aulacolepis Ettingshausen (1893) 的晚出 同名, 应当 废弃。 S. Rauschert 的 新名称 Neoaulacolepis (1982), 又是多 余名称 (nom. superfl.)。 因此, 沟稃草 属的合 法名称 应当是 AniselytronMerr. (1910)。 1. 沟桴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Aniselytron treutleri (〇. Ktze. ) B. S. Sun et J. Qian comb. nov. Milium treutleri O. Ktze. Rev. Gen. PI. 2: 278. 1891. p. p.; Deyeuxia treutleri (O. Ktze. ) Stapf (1895); Aulacolepis treutleri (〇. Ktze. ) Hack. (190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7)*. la. 沟稃草 (原 变种) var. treutleri 原 变种与 变种的 差别主 要是小 穗小, 长 2. 5 — 3 毫米。 其他 性状均 无明显 变异。 云南 省很可 能有。 但 目前尚 未采到 标本。 生 于海拔 1300 — 2000 米的疏 林下、 山谷 湿 地或草 丛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北 及台湾 都有。 分布于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lb. 日本 沟稃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变种 ) 图版 59: 4-6 var. japonica (Hack. ) B. S. Sun et J. Qian comb. nov. Aulacolepis japonica Hack, in Fedde Rep. Sp. Nov. 3: 242.1907;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A. treutleri var. japonica (Hack. ) Ohwi (1956). 多年生 草本。 秆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45 — 75 厘米, 具 3 — 4 节。 叶鞘 平滑, 上部者 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4 毫米, 先端 截平, 有时 撕裂;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无毛,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叶背 平滑, 长 10 — 30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圆锥花 序 卵状长 圆形, 疏松, 开展, 长 15 — 25 厘米, 基 部宽达 10 厘米,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颖披 针形, 脊上微 粗糙; 第 一颖具 1 脉, 长 1.5 — 2. 5 毫米, 第 二颖具 1 一 3 脉, 长 2. 5 — 3. 5 毫米; 外桴长 3. 5 — 4 毫米; 基盘 无毛, 甚短; 内稃 与外桴 等长, 具 2 脊, 脊 间 下凹成 纵沟; 延伸的 小穗轴 无毛, 长 0.8 — 1.5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1 一 1.2 毫米。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生 于海拔 2800 — 3100 米 的路边 草丛、 溪 边或疏 林下。 分布 f 四川及 台湾。 30. 剪 股颖属 Agrostis Linn.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常有根 茎或匍 匐茎。 秆 直立, 丛生。 叶片 扁平或 内卷成 针状。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收缩, 稀成 穗状。 小 穗仅含 1 朵 小花, 通常 不具延 伸的小 穗轴; 颖片 2 枚, 等 长或不 等长, 比 小花长 或与之 等长, 膜质 而常有 光泽,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无芒, 
352  云 南植物 志  具 1 脉, 脉上常 粗糙; 外稃 膜质, 稀软 骨质, 常 较颖薄 而短, 无毛或 有毛, 先端 钝圆或 截平, 具 5 脉, 有时 3 脉, 侧脉 常在先 端外突 而成小 尖头, 背部 无芒或 有芒, 芒 如存在 时, 短而 直立或 稍长而 膝曲; 基盘 光滑无 毛或两 侧簇生 短毛; 内桴 常比外 稃短, 通常微 小或不 存在, 稀与 外稃近 等长, 先端 截平, 有 小齿或 全缘, 有时 撕裂, 具 2 脉; 鳞被 2; 雄蕊 3; 子房 无毛。 颖果长 圆形, 有 纵槽, 胚小, 脐 点状或 长形。 本属约 220 种, 主 产全球 温带, 少数 种分布 在热带 山区。 我国约 60 种, 云南有 30 种 以上。 多生于 开阔草 地及疏 林或灌 丛中。 有多种 是牛马 喜食的 牧草。 分种 检索表 1 (6) 外稃 背部有 柔毛。 2 (3) 小穗长 2 — 2. 5 (— 3)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外稃无 芒或有 不伸出 小穗之 外的短 芒 15. 长稃 剪股颖 A. munroana 3 (2) 小穗长 3 — 4 毫米; 内 桴小, 长为 外稃的 1/2 以下; 外稃的 芒伸出 于小穗 之外。 4 (5) 圆锥 花序甚 开展, 分枝 较长, 中 部以下 裸露; 小穗 绿色或 黄绿色 19. 毛稃 剪股颖 A. pilosula 5 (4) 圆锥 花序收 缩或稍 开展, 分枝 较短, 常自 近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穗常 带紫色 31. 甘托克 剪股颖 A. wallichiana 6 (1) 外 桴背部 无毛。 7 (8) 两个颖 片均比 小花短 4. 大陆 剪股颖 A. continentalis 8 (7) 两个颖 片均比 小花长 (有时 可与小 花等长 )。 9 (16) 内稃长 为其外 稃长的 1/2 以上至 与外桴 等长。 10 (11) 小穗轴 延伸; 两 个颖片 等长, 急尖, 且与小 花等长 (滇 西北 可能有 分布) …… A. zenkeri 11 (10) 小 穗轴不 延伸。 12 (13) 植株有 明显的 根茎; 圆锥花 序花后 仍开展 6. 小糠草 A. gigantea 13 (12) 植株无 根茎, 但 常有明 显的匍 匐茎; 圆 锥花序 花后常 收缩。 14 (15) 小穗 连同一 部分小 穗柄整 体断落 30. 棒头草 剪股颖 A. viridis 15 (14) 小穗 脱节于 颖上, 颖 片宿存 26. 匍茎 剪股颖 A. stolonifera 16 (9) 内 桴通常 较小, 其长都 不超过 外桴的 1/2。 17 (34) 外稃 有芒, 其芒明 显伸出 于小穗 之外。 18 (21) 植株 矮小, 秆高 5 — 20 (-30) 厘米, 常具 1 一 2 节。 19 (20) 小穗长 (2.5—) 2. 8 — 3. 5 毫米; 芒长 3. 5 — 5 毫米, 膝曲 … 23. 岩生 剪股颖 A. rupestris 20 (19) 小穗长 (1.6 —) 1.9—2.3 (—2.5) 毫米; 芒细直 而短, 有时 近无芒 28. 大理 剪股颖 A. taliensis 21 (18) 植株 较高, 秆高 (20 —) 30—90 (—150) 厘米, 常具 3 — 8 节。 22 (25) 花序分 枝短而 直立, 收 縮而呈 穗状, 稀稍 开展。 23 (24) 小穗长 3 — 4 毫米; 叶舌长 2.5—5 毫米 7. 川西 剪股颖 A. hugoniana var. aristata 24 (23) 小穗长 2. 5 — 3 毫米; 叶舌长 1—1.5 毫米 5. 紧序 剪股颖 A. contracta 25 (22) 花序分 枝长而 开展, 疏松, 卵形 或金字 塔形, 从不呈 穗状。 26 (29) 小穗 较大, 长 3 — 3. 5 毫米。 
禾本科  353  27 (28) 小穗绿 色或黄 绿色, 稀稍带 紫色; 花序每 节具二 个以上 的分枝 20. 广序 剪股颖 A. poluninii 28 (27) 小穗紫 红或紫 黑色; 每节 常具二 个分枝 21. 湖岸 剪股颖 A. pubicallis 29 (26) 小穗 较小, 长在 3 毫米 以下。 30 (31) 芒 较短, 细 而直, 不膝曲 29. 外玉山 剪股颖 A. transmorrisonensis 31 (30) 芒长而 膝曲。 32 (33) 植株 常具匍 匐茎, 无 根茎, 花药长 1—1.5 毫米 2. 普通 剪股颖 A. canina 33 (32) 植株 常具根 头或短 根茎, 不具匍 匐茎; 花药长 0.6~0.8 毫米 •• 18. 疏花 剪股颖 A. perlaxa 34 (17) 外桴 无芒, 如有 芒时, 芒 甚短而 不伸出 于小穗 之外。 35 (36) 圆锥 花序线 柱形, 长 15 — 30 厘米, 宽 0.5 — 0.7 厘米 17. 紧穗 剪股颖 A. perarcta 36 (35) 圆锥花 序不如 上述。 如 果圆锥 花序成 穗状, 其 宽度也 常超过 1 厘米。 37 (38) 叶片披 针形, 长 5— 15 厘米, 宽 0.5—1.5 厘米 16. 多花 剪股颖 A. myriantha 38 (37) 叶片 线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1 一 5 (—7) 毫米。 39 (42) 内稃 较大, 长为 外稃的 1/3 — 1/2。 40 (41)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疏松, 开展, 长 15 — 33 厘米, 宽 6 — 13 (—16) 厘米 12. 大锥 剪股颖 A. megathyrsa 41 (40) 圆锥花 序狭长 圆形, 长 8 — 2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 1. 阿里山 剪股颖 A. arisan-montana 42 (39) 内桴 微小, 有时不 存在, 如存 在时, 长 不超过 外稃的 1/3。 43 (52) 植株 矮小, 秆高 5 — 30 厘米, 常具 2 — 3 节; 叶主 要集生 在秆的 基部, 狭窄 而呈细 线形, 宽 1-2 毫米。 44 (47) 圆 锥花序 收缩呈 穗状, 宽约 1 厘米。 45 (46) 小穗长 3 — 4 毫米; 秆稍 粗壮, 高 15 — 30 厘米, 径粗达 2 毫米 (滇 西北 可能有 分布) …… A. hugoniana 46 (45) 小穗长 (1.8 —) 2 — 2. 5 毫米; 秆 纤细, 径粗 0.5—1 毫米 8. 窄穗 剪股颖 A. inaeqaiglumis  47 (44)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宽 2 — 4 厘米。 48 (49) 两颖 等长, 长 1.4— 1.75 毫米; 圆锥 花序分 枝粗糙 24. 丽江 剪股颖 A. schneideri 49 (48) 两颖不 等长; 圆锥花 序分枝 平滑或 近之。 50 (51) 圆 锥花序 每节具 2 — 7 个分枝 25. 锡金 剪股颖 A. sikkimensis 51 (50) 圆锥 花序每 节仅具 2 个分枝 10. 泸水 剪股颖 A. lushuiensis  52 (43) 植株 较高, 秆高 (20~) 30-100 (-150) 厘米, 常具 3 — 8 节; 秆生叶 较多, 叶片 扁平,  宽常在 2 毫米 以上。 53 (58) 小穗长 1.7 — 2 (—2.2) 毫米。 54 (57) 花药长 0.4~0.6 毫米。 55 ( 56) 叶舌长 2 — 4 毫米; 小穗长 (1.7—) 2 — 2. 4 毫米 3. 剪股颖 A. clavata 56 (55) 叶舌长 1—2.5 毫米; 小穗长 1.5 — 2 毫米 14. 小花 剪股颖 A. micrantha 57 (54) 花药长 0.8—1 毫米 11. 广东 剪股颖 A. macilenta 58 (53) 小穆长 2.4—3* 米。 59 (60) 颖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花药长 1—1.3 毫米 9. 昆明 剪股颖 A. kunmingensis  60 (59) 颖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花药长 0.5 — 0.9 (— 1) 毫米。 
• 354 • 云 南植物 志  61 (62)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10 —) 15 — 35 厘米, 宽 (2 —) 3— 11 厘米 22. 硬质 剪股颖 A. rigidula 62 (61) 圆 锥花序 较小, 长不过 20 厘米, 宽 常小于 3 厘米。 63 (64) 花 药长约 0.5 毫米; 内 桴先端 啮蚀状 13. 微药 剪股颖 A. micrandra 64 (63) 花药长 0.6 — 1 毫米; 内桴先 端全缘 27. 四川 剪股颖 A. szechuanica 1. 阿里山 剪股颖 (台湾 禾草) 图版 71: 8-11 Agrostis arisan-montana Ohwi (1933) ; 台湾 植物志 (1978广 ; 中国 植物志 (1978). Agrostis rigidula Steud. var. arisan-montana (Ohwi) Veldk. (1982); Agrostis for- mosana Ohwi (1941); Agrostis arisan-montana Ohwi var. megalandra Y. C. Yang (1984), syn. nov. ;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外倾 上升, 高 40 — 50 (-7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3 — 4 节, 有 时多达 6 节, 黄 绿色, 有 光泽,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绿色, 除 基部 者外, 短于 节间, 顶生者 可长达 20 厘米; 叶舌干 膜质, 长 1 一 3. 5 毫米, 先端钝 圆, 常有 微齿, 背部微 粗糙; 叶片 扁平,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1.5 — 6 毫米, 先端 渐尖, 边 缘及两 面均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长椭 圆形, 长 8 — 15 (-2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有 时近线 柱形, 每 节常具 2 — 7 分枝; 分枝半 轮生, 微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2 —) 3 — 6 厘米; 小 穗柄长 2 — 3 毫米, 常微 粗糙。 小 穗绿色 或常带 紫色, 长约 2 毫 米; 颖狭 卵形, 近 等长或 第二颖 稍短, 先端 急尖, 脊上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1.6 — 2 毫米, 第二颖 比第一 P 约短 0.1 — 0.2 毫米; 外稃 卵形, 膜质, 具 5 脉, 长 1.3 — 1.5 毫米, 先 端 钝圆, 无芒; 基盘 无毛或 有长约 0.15 毫米的 短毛; 内 稃膜质 透明, 倒 卵形, 先端啮 蚀状, 长 0.5~0.7 毫米, 具不 明显的 2 脉; 花药长 0.4~0.7 毫米。 产 漾濞、 昆明; 生 于海拔 1700 — 2500 米山 坡道旁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台湾。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J. Ohwi 在 发表本 种时, 记 载本种 花药长 0.3 毫米, 之后这 一数字 就一直 沿用。 1982 年 J. F. Veldkamp 对本 种的模 式标本 重新研 究之后 指出: 其花 药长为 0.6~0.7 毫 米。 2. 普通 剪股颖 (中 国植 物志) Agrostis canina Linn. (1753); Bor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成 疏丛, 基 部常倾 斜而节 上生根 形成匍 匐茎, 高 10 — 70 厘米, 茎粗 1 一 2 毫米, 直立 部分具 3 —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上部者 短于节 间;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1.5 — 4. 5 毫米; 叶片 线形, 扁平 或有时 内卷, 质 地较软 (至 少幼 时如此 ), 通常 较短, 最 长可达 20 厘米, 宽 1 一 2 (-3) 毫米, 最 宽在近 基部, 先 端 尾尖, 两面稍 粗糙。 圆锥花 序卵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2 — 20 厘米, 疏松, 花期时 开展, 以后 直立, 分枝稍 粗糙。 小穗披 针形, 长 1.6 — 2. 5 毫米, 淡 褐色; 颖披 针形, 先端急 尖, 近 等长, 脊上稍 粗糙; 外 稃长约 1 一 2 毫米, 卵形, 侧 脉在先 端稍稍 突出, 通常有 芒, 稀 无芒, 芒如存 在时, 自稃背 中部或 稍下处 伸出, 较短, 常 膝曲; 基盘两 侧有短 
禾本科  355  毛; 内稃甚 短小, 有时 缺如; 花药长 1 一 1.5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700 米 的高山 草甸。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广布于 欧洲、 亚 洲温带 及 北美。 3. 剪股颖 (中 国植物 图鉴) 图版 72: 1-3 Agrostis clavata Trin. (182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Ohwi (1978);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野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稍倾斜 上升, 高 30 — 90 (-150) 厘米, 径粗 1 一 2. 5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7 节, 稀多至 9 节, 下 部膝曲 的节上 能生不 定根。 叶鞘无 毛或微 粗糙, 包茎常 较松, 除 下部者 外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4 毫米, 先 端 钝圆, 常呈啮 蚀状, 背面稍 粗糙; 叶片 扁平, 线形, 长 3 — 20 (-30) 厘米, 宽 2 — 5 (-8) 毫米, 叶面近 平滑, 叶背及 边缘微 粗糙。 圆锥 花序卵 形或长 圆形, 疏松, 开展或 微 收縮, 长 10 — 25 (-33) 厘米, 宽 2 — 10 厘米,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每 节常具 2 — 7 分 枝; 分枝 较细, 微 粗糙, 半 轮生, 斜向 上升, 主枝长 5 — 14 厘米; 小 穗柄长 1 一 3 (— 5) 毫米, 纤细, 微 粗糙; 小穗长 (1.7 —) 2 — 2. 4 毫米; 颖卵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脊 上 粗糙, 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第 一颖长 (1.5 —) 1.7-2.2 (-2.4) 毫米, 第 二颖比 第一 颖稍短 0.1~0.3 毫米; 外稃 膜质, 卵 圆形, 先 端钝或 急尖, 长 (1.1 一) 1.5-1.7 (-1.9) 毫米, 具 5 脉, 无芒, 但 中脉常 在背部 终止, 向 外突出 成一小 尖头; 基 盘光滑 或有 0.1~0.2 毫米的 短毛; 内稃长 0.2~0.5 毫米, 先 端钝或 截平, 呈啮 蚀状; 花药长 0.3~0.6 毫米。 产全省 300 — 3900 米 的山坡 草地、 路旁、 林缘、 溪边及 湿润的 生境。 分布于 东北、 华北、 华中、 西南及 台湾。 广布北 半球许 多温带 地区。 4. 大陆 剪股颖 (拟) Agrostis continentalis Hand. -Mazz. ( 1936) * .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细弱, 紧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之节稍 膝曲, 高 10 — 30 厘 米, 径粗 0.5 — 1 毫米, 常具 2 — 3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疏松 包茎, 平滑 或微粗 糙, 除 基生者 外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长 1 一 2 毫米, 先 端圆形 而常撕 裂, 基 部两侧 下延; 叶片质 稍硬, 内卷成 针状, 稀局部 平展, 两面微 粗糙, 秆 生者长 3 — 5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展开 ), 分 蘖叶可 较长。 圆锥 花序披 针形, 长 5 — 12 厘米, 疏 松, 开展或 收缩, 每 节常具 2 个 分枝, 稀基部 有时具 3 — 5 个 分枝; 分枝近 直立或 斜升, 稍细, 微 粗糙, 中 部以下 裸露, 基部 主枝长 3 — 6 厘米; 侧生小 穗柄长 1 一 2. 5 毫米, 稍 粗糙, 先端稍 膨大; 颖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毫米, 等长, 具 1 脉, 先 端钝, 脊 的上部 粗糙; 基盘毛 长度不 整齐, 絹 毛状, 长者近 1.2 毫米; 外 稃与颖 片等长 或常比 颖片略 长, 狭 卵形, 内卷, 长约 2.5 毫米, 具 5 条 细脉, 中下 部近软 骨质, 先端 有极短 小的尖 头 (常 不明显 ); 内稃 膜质, 长为 其外桴 之半, 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有两条 不明显 的脊; 花药长 0.5 毫米。 产 昆明、 禄劝、 元谋; 生 于海拔 1050 — 1350 米 的山坡 道旁。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至 元 谋途中 (Hand.-Mazz.5018)。 
356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72 1— 3. 剪股颖 AgrostisclavataTrin. ,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6. 昆明 剪股颖 A. kunmingensis B. S. Sun et Y. C. Wang, 4. 植株及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7—9. 小槺草 A. gigantea Roth, 7. 花序, 8. 小穗, 9. 小 花; 10 — 12. 丽江 剪股颖 A. schneideriPilger, 10. 花序,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5. 大理 剪股颖 A. taliensis Pilger, 13. 植株, 14. 小穗, 15.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357  从原描 述及模 式照片 看来, 是个比 较特别 的种, 小花 比颖片 稍长或 等长, 这 在本属 国 产种类 中是惟 一的一 个种, 很像异 颖草属 Anisachne 植物。 5. 紧序 剪股颖 (植物 研究) Agrostis contracta Y. C. Tang ex Y. C. Yang (1984)* ;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干 直立或 基部稍 膝曲后 上升, 丛生, 平滑 无毛或 在花序 之下微 粗糙, 无 光泽, 高 30 — 55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疏松 包茎, 上部者 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端 平截, 近长 方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 近 平滑。 圆 锥花序 收缩, 狭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约 3 厘米, 每节具 (2 —) 4- 10 个 分枝; 分枝 簇生, 密集, 近 平滑, 上举,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11 厘米; 小 穗柄长 2 — 5 毫米, 近 平滑, 上部稍 膨大呈 棒状。 小穗褐 紫色或 紫色; 颖披 针形, 先端短 渐尖, 稍不 等长,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第 二颖长 2. 4 — 2. 7 毫米; 外 稃膜质 透明, 长 椭 圆形, 长 1.3 — 1.5 毫米, 具 5 脉, 先端近 截平或 钝圆, 4 条边 脉穿出 外稃顶 端而形 成 4 个小 尖头; 芒 着生于 外稃背 的中部 稍下, 长 3 — 4. 2 毫米, 中部 膝曲, 微 粗糙, 芒 针伸 出小穗 之外; 基盘 毛长约 2 毫米; 内 稃膜质 透明, 倒卵 形或长 圆形, 近 全缘, 长 0.2~0.3 毫米; 花药长 0.5~0.6 毫米。 产 贡山、 福贡、 剑川; 生 于海拔 2500 — 4000 米 的沟谷 或高山 草甸。 模式标 本采自 福贡县 (原 碧江县 知子罗 )。 本种 与中印 剪股颖 A. wardiiBor 很 相近。 其区 别点是 本种的 圆锥花 序收缩 为狭披 针 形或圆 柱形, 分枝基 部裸露 甚短, 常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 6. 小糠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2: 7-9 Agrostis gigantea Roth (1788);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Agrostis stolonifera ssp. gigantea (Roth) Mai re et Weiller (1953); A . alba auct. non Linn. (1753);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 图鉴 (1983)*. 多年生 草本, 具细长 的根茎 但无匍 匐茎。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后 上升, 基部节 上可生 不 定根, 高 40 — 130 (—15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常具 3 — 6 节, 草黄 色而有 光泽。 叶 鞘光滑 无毛, 稍 短于或 稍长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常 有齿; 叶片 扁平, 长 5 — 20 (—32) 厘米, 宽 2 — 8 毫米, 边缘及 两面稍 粗糙, 有时 叶面近 平滑。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8 — 25 厘米, 宽 6 — 10 (-15) 厘米, 疏松, 开展, 花期 后也不 紧缩, 每节 有分枝 2 — 9 枚; 分 枝极不 等长, 粗糙, 下部 裸露, 主枝长 8 — 12 厘米; 小 穗柄长 1 一 2 (-3) 毫米, 粗糙; 小穗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2 — 2. 5 (-3) 毫米; 颖披针 形, 稍不 等长, 先端 急尖, 无芒, 具 1 脉 成脊, 脊上稍 粗糙, 花后 宿存, 第 一颖长 2 — 2.7 (— 3) 毫米; 外桴 膜质, 长 圆形, 先 端钝, 有 小齿, 长 1.7 — 2 毫米, 具 5 脉或间 脉不明 显而成 3 脉, 通常 无芒, 稀 于顶端 稍下有 短芒; 基盘两 侧常有 短毛; 内稃 长为外 稃之 半或达 2/3; 花药长 1.2 — 1.3 (-1.5) 毫米。 产 昆明, 试种 牧草。 省 外分布 不详。 广 布欧亚 温带, 传入 北美。 
358  云 南植物 志  本种 与匍匐 剪股颖 A. stolonifera Linn. 相近, 特 别是采 集不全 的标本 常不易 分开。 有些文 献中就 没有划 分开。 有 些文献 (如 《欧 洲植物 志》) 指出, 这两个 种是可 以分开 的。 7. 甘青 剪股颖 (中 国植 物志) Agrostis hugoniana Rendle (1904)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 国植物 志 (1987)*. 7a. 甘青 剪股颖 (原 变种) var. hugoniana 原 变种云 南省也 可能有 分布, 但尚 未见到 标本。 7b. 川西 剪股颖 (变种 ) (植物 研究) var. aristata Keng ex Y. C. Yang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头或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15 — 37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3 — 5 节, 顶节离 地面约 8 — 10 厘米。 叶鞘 无毛, 疏松 包茎, 微粗 槌, 基部 者成年 后常破 裂成纤 维状; 叶舌 膜质, 长 2. 5 — 5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叶片线 形, 扁平, 长 5 — 9 厘米, 宽 2 — 4 毫米, 边缘及 叶面微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先端 渐尖。 圆 锥花序 收缩呈 穗状, 长 9 一 14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每节具 2 — 5 个 分枝; 分 枝近直 立, 基部 主枝长 4 一 6. 5 厘米, 有棱, 稍 粗糙; 小 穗柄长 1 一 2. 5 毫米, 稍 粗糙。 小穗 (2.9-) 3 — 3. 8 毫米, 初时 绿色, 后转 紫色; 颖披 针形, 稍不 等长, 脊上 粗糙, 第一 颖 与小穗 等长, 第 二颖长 2. 9 — 3. 3 毫米; 外桴 膜质, 长 2—2.3 毫米, 具 5 脉, 有芒; 芒初时 细直, 成熟后 膝曲, 微 粗糙, 长 2. 5 — 4 毫米, 着生 于稃背 中部或 稍下; 基盘两 侧有长 0.3 毫米的 短毛; 花药长 0.8 — 1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400 米 山坡草 地或溪 沟边。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甘肃。 8. 窄穗 剪股颖 (中 国植 物志) Agrostis inaequiglumis Griseb. (1868); Hook. f. (1897); Bor (1960, 1978). Agrostis inaequiglumis var. nana Y. C. Yang (1984), syn. no v. ; 中国植 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细而稍 坚硬, 密丛, 直 立或基 部稍倾 斜而后 上升, 高 10 — 22 厘米, 径粗 0.5~0.8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边缘 膜质, 疏松 包茎, 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膜质, 长 0.7 — 1.5 毫米, 背面 平滑, 基 部两侧 下延; 叶片狭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秆 生者长 2 — 4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基生 者长达 10 厘米。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长 3 — 5 厘米, 宽 0.5 — 0.8 毫米, 直立, 紧密; 分 枝短, 长约 1.5 厘米, 较 粗壮, 直立, 裸 露部分 甚短; 小穗 柄短, 长 1 一 3 毫米, 近 平滑, 先端稍 膨大。 小 穗黄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1.8 — ) 2 — 2. 5 毫米; 颖披 针形, 不 等长, 先端 急尖, 脊上 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2. 5 毫米, 第 二颖长 1.6 — 1.8 (— 2) 毫米; 外稃 膜质, 长 圆形, 先 端钝或 截平, 长 1 一 1.3 毫米, 具 5 脉; 基 盘光滑 无毛; 内 稃膜质 透明, 长 0.1 — "0.2 毫米, 有时 缺如。 花 药短, 长约 0.3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宁蒗、 贡山、 景东、 临沧; 生 于海拔 2000 — 4400 米 的山坡 或林间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禾本科  359  本种圆 锥花序 紧密、 狭窄; 两颖 显著不 等长; 基 盘完全 无毛, 易于 识别。 9. 昆明 剪股颖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72: 4-6 Agrostis kunmingensis B. S. Sun et Y. C. Wang (1992) .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70 — 90 厘米, 径粗 2 — 2. 5 毫米, 具 4 一 7 节, 光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叶 舌干膜 质, 先 端钝, 背部微 粗糙, 长 2 — 3 毫米; 叶片 扁平, 线形, 先端 渐尖, 长 10 — 16 厘 米, 宽 2. 5 — 3. 5 毫米, 两面均 粗糙。 圆锥花 序卵披 针形, 疏松, 开展, 长 10 — 16 厘 米, 宽 4 一 6 厘米, 每节具 2 — 6 分枝; 分枝较 纤细,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8 — 12 厘米; 小 穗柄长 2 — 4 毫米, 粗糙, 先端稍 膨大成 棒状。 小穗 绿而带 紫色, 长 2. 5 — 2. 8 毫米; 颖 近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5 — 2. 8 毫米, 第 二颖长 2. 4 — 2. 6 毫米, 无 芒或背 部有长 0.3 — 0.6 毫 米的细 弱芒, 芒如存 在时, 自外稃 背部近 中部 伸出; 基 盘有长 0.4 — 0.5 毫米 的毛; 内 稃膜质 透明, 阔 卵形, 长 0.4 — 0.55 毫米, 先 端钝, 有 时具不 明显的 二脉; 花药 线形, 长 1 一 2. 25 毫米。 产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 草坡。 模式 标本采 自昆明 黑龙潭 附近。 10. 泸水 剪股颖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73: 1-4 Agrostis lushuiensis 6. S. Sun et Y. C. Wang (1992)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细弱, 密丛, 高 15 — 25 厘米, 径粗 0.5 — 0.8 毫米, 具 3 — 4 节, 叶 鞘疏松 包茎, 光滑 无毛,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背面 光滑, 长 0.5 — 1.5 毫 米, 先 端钝, 基部 边缘稍 下延;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线形或 针状, 长 3 — 5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常 扭转,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 锥花序 开展, 较疏 松, 长 4 一 8 厘米, 宽 2 — 3 厘米, 每节具 2 个 分枝; 分枝 纤细, 光滑 无毛, 长约 2.5 厘 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纤细, 光滑 无毛, 长约 2.5 厘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纤细, 光滑 无毛, 上端稍 膨大成 棒状。 小穗紫 红色; 颖片 狭 卵形, 脊 上近光 滑或微 粗糙, 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1.7 — 2 毫米, 先端 锐尖, 第 二颖长 1.5 — 1.7 毫米, 先端 急尖; 外 桴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长 1.2 — 1.4 毫米, 具 5 脉; 无芒或 偶见顶 部稍下 着生长 0.3 — 0.6 毫米的 短芒; 基盘 无毛; 内 稃膜质 透明, 卵 圆形, 长约 0.2 毫米; 花药长 0.5 — 0.7 毫米。 产 泸水; 生 于海拔 3600 米的竹 林林缘 草地。 模式标 本采自 泸水。 11. 广东 剪股颖 (中 国植 物志) Agrostis macilenta Keng (1935) . Agrostis clavata var. macilenta (Keng) Y. C. Yang (1987) . 多年生 草本, 具向 下伸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50 — 70 厘米, 径粗 2 毫米, 平 滑 无毛, 具 5 — 6 节, 基 部节上 能生不 定根。 叶鞘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5 — 4 毫米, 先 端钝或 截平;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长 6 — 9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叶背近 平滑, 叶面微 粗糙, 先端 渐尖。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稍带 紫色, 长 20 — 26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每节具 2 — 8 个 分枝; 分枝较 纤细, 微 粗糙, 向上 伸展, 基部 主枝长 8 — 15 厘米, 裸露常 到中部 以上; 侧生小 穗柄长 2 — 5 毫米, 微 粗糙。 小穗 长 2.1 — 2. 4 毫米; 颖近 等长, 带 紫色, 先端 急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1 — 2. 4 毫 
36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73 1—4. 泸水 剪股颖 AgrostislushuiensisB. S. Sun et Y. C. Wang, 1. 植株, 2. 小穗, 3'. 外稃, 4. 内稃; 5—8. 微 药 剪股颖 A. micrandraKengexJ. L. Yang, 5. 植株与 花序, 6. 小穗, 7. 小花, 8. 花药; 9 一 11. 多花 剪股颖 A. myriantha Hook. f. var. myriantha, 9. 植株与 花序, 10. 小穗, 11. 小花; 12—14. 疏花 剪股颖 A. perlaxa Pil- ger, 12. 花序, 13. 小穗, 14. 小花; 15— 17. 岩生 剪股颖 A. rupestris All. , 15. 植株及 花序, 16. 小穗, 17. 小 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361  米, 第 二颖长 2. 2 — 2. 35 毫米; 外稃 膜质, 长 圆形, 先端 截平, 常有 4 个小 尖头, 无芒 或 背部中 部附近 有一极 短的小 尖头; 基 盘毛短 而少; 内 稃狭倒 卵形, 长 0.5 — 0.6 毫米, 先端近 截平, 微啮 蚀状; 花药长 0.7 — 1 毫米, 产 临沧; 生 于海拔 1600 米的路 旁及田 野间。 分布于 广东。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2. 大锥 剪股颖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Agrostis megathyrsa Keng ex Keng f .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Agrostis megathyrsa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膝 曲而后 斜升, 高 50 — 130 厘米, 径粗 1.5 — 2.5 毫米, 具 5 — 9 节, 基 部节上 能生不 定根, 黄 绿色,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有时微 粗糙, 疏松 包茎, 上 部者短 于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 2 — 4. 5 毫 米', 先端近 截平, 背面微 粗糙; 叶片 扁平, 线形, 长 8 — 25 厘米, 宽 2 — 7 毫米, 叶面近 平滑, 叶 背及 边缘微 粗糙, 先端 渐尖。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疏松, 开展, 长 15 — 33 厘米, 宽 6-13 (-16) 厘米, 每节具 2 — 10 个 分枝; 分枝 纤细, 微 粗糙, 常微 呈波状 曲折, 基 部主 枝长达 15 厘米;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微 粗糙。 小 穗初时 绿色, 后带 紫色, 长 1.5 — 1.8 毫米; 颖 卵状披 针形, 近 等长, 先 端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1.5 — 1.8 毫 米, 第 二颖长 1.5 — 1.7 毫米; 外稃长 圆形, 膜质, 先 端钝或 截平, 长 1.3 — 1.5 毫米, 具 5 脉, 无芒, 但中 脉常在 外桴背 部的中 下部即 终止, 形成长 0.1 — 0.15 毫米 的小尖 头; 基盘 无毛或 有时可 见极短 而少的 短毛; 内桴 膜质, 倒 卵形, 先端啮 蚀状, 长 0.4 — 0.7 毫米, 花药长 0. 5 ~0. 7 牽米。 产 德钦、 中甸、 泸水、 丽江、 云龙、 永胜、 剑川、 洱源、 昆明、 呈贡、 禄丰、 元 谋; 生 于海拔 1600 — 2900 米路旁 草地、 疏林及 灌丛。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13. 微药 剪股颖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3: 5-8 Agrostis micrandra Keng ex J. L. Yang (1988) . Agrostis micrandra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多年生 草本。 秆 疏丛, 直立, 高 20 — 52 厘米, 径粗 0.8 —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顶节 离地面 8 — 20 厘米。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背 部微粗 糙或有 短毛, 基部 下延; 叶 片扁平 或干后 内卷, 线形, 先端 渐尖, 长 5 — 11 厘米, 宽1一2.5 (— 3) 毫米,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10 — 2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端常 弯垂, 每节具 2 — 6 个分 枝, 稀 单生; 分枝 较细, 微 粗糙, 直立 或斜向 上升, 基部 主枝长 4 一 8 厘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小 穗柄长 1 一 3 (— 4) 毫米, 微 粗糙。 小穗灰 绿或带 紫色, 长 (2. 3 —) 2.5- 2.8 毫米;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二颖 稍短, 先端 渐尖, 脊上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2. 3 —) 2.5 — 2.8 毫米, 第二 颖比第 一颖短 0.1 — 0.3 毫米; 外稃 膜质, 卵 圆形, 先端 钝或急 尖, 具不 明显的 3 — 5 脉, 无芒 或有时 中脉在 未达顶 端前向 外突出 而形成 0.3 — 0.7 毫米 的细弱 短芒; 基 盘具长 0.1 — 0.2 毫米的 短毛; 内桴阔 卵形, 长 0.2 — 0.3 毫米; 花药长 0.5~0.6 毫米。 产 丽江、 会泽; 生 于海拔 2700 — 325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等 省区。 
362  云 南植物 志  14. 小花 剪股颖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71: 12-14 Agrostis micrantha Steud. (1854); Hook. f. (1897); Bor (1960, 1978).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约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背部微 粗槌, 长 1 一 2. 5 毫米, 基 部边缘 下延; 叶片 扁平, 狭窄, 长 6 — 15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叶面 及 边缘微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先端 渐尖。 圆 锥花序 伸长, 长 10 — 25 厘米, 稍 弯垂, 初 时 收缩, 花后 开展, 疏松, 每节具 2 — 9 个 分枝; 分枝 簇生, 有 时上部 单生, 纤细, 近 平滑, 上举或 开展, 中下部 裸露;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 棒状。 小 穗小, 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1.5 — 2 (-2.5) 毫米; 颖近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 与小穗 同长, 第二颖 稍短; 外稃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具 5 脉, 脉细 而常不 明显, 先端 截平, 有 小齿; 基盘 无毛; 内桴倒 卵形, 长 0.5~0.6 毫米, 先端 截平, 常 呈啮蚀 状; 花药长 0.6~0.7 毫米。 产 中甸、 泸水、 兰坪、 丽江、 永胜、 洱源、 漾濞、 鹤庆; 生 于海拔 1600 — 3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灌丛或 疏林。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陕西。 印度、 锡金、 尼 泊尔、 缅甸也 有。 《中 国植 物志》 9 卷 3 分册中 将微药 剪股颖 A. micrandra Keng ex J. L. Yang 作为本 种的 异名。 从这 两个种 的原描 述看, 两 者差异 甚大。 本 种的小 穗小, 一般长 1.5 — 1.8 (—2.2) 毫米, 从未 见到有 人记载 "小 穗为 3 毫米 左右" (见 该志 232 页)。 又 Steudel 描 述本种 的 内稃与 外稃等 长可能 有误。 15. 长桴 剪股颖 (拟) Agrostis munroana Aitch. et Hemsl. (1881); Bor (1960, 1978). Calamagrostis munroana (Aitch. et Hemsl. ) Boiss ( 1884) ; Hook, f . (1897).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 部膝曲 上升, 高 10 — 45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4 毫 米, 先端 钝圆; 叶片 扁平, 长 3 — 15 厘米, 宽 1.5 — 5 毫米, 平滑无 毛或微 粗槌。 圆锥 花序 披针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3 — 15 (-20) 厘米, 紧密、 收缩或 开展, 常呈 紫色, 每节 有分枝 2 — 9 枚; 分枝 长短与 粗细均 不等, 平滑或 上部稍 粗糙, 基 部主枝 粗壮, 长 5 — 6 厘米, 裸 露至近 中部, 侧枝较 纤细, 较短, 常自基 部稍上 即着生 小穗或 小枝; 小 穗柄长 2 — 5 毫米, 近 平滑, 先端稍 膨大。 小穗带 紫色, 长 (1.5 — ) 2 — 2. 5 毫米; 颖等 长或第 一颖 稍长, 长 圆形, 先 端急尖 或钝, 无芒, 脊上 粗糙; 外桴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端 截平, 背 部密生 柔毛, 通常 无芒, 极稀 有芒, 芒如存 在时, 长可达 3 毫米, 直或外 弯, 着 生于桴 背中部 稍下; 内稃 无毛, 膜质, 长 圆形, 与 外稃等 长或近 等长; 基 盘毛长 2 — 4 毫米; 花药长 0.7 — 1 毫米。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3700 米的山 坡湿润 草地。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阿 富汗、 克什米 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尼泊尔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6. 多花 剪股颖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Agrostis myriantha Hook f . (189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植 物志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87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0)'. 
禾本科  363  Agrostis milioides Mez (1921); 秦岭 植物志 (1976)* . 16a. 多花 剪股颖 (原 变种) 图版 73: 9-11 var. myriantha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仰 卧膝曲 上升, 高 (14 一) 30-80 (-100) 厘 米, 径粗 1 一 2. 5 毫米, 具 3 — 7 节, 基部节 上着土 生根。 叶 鞘光滑 无毛, 长于或 上部者 短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先端 截平, 有 缺刻, 背面微 粗糙, 长 1 一 3 毫米; 叶片 扁平, 披 针形, 长 3 — 16 厘米, 宽 3 —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两面 无毛, 边缘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幼 时收缩 为线柱 形或长 圆形, 花时 逐渐开 展为卵 形或椭 圆形, 疏松, 开展, 长 10 — 22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每节具 2 — 9 分枝; 分枝近 轮生, 纤细, 近平 滑或微 粗糙, 主枝 较 粗壮, 长可达 10 厘米, 花期时 开展; 小 穗柄长 1 一 5 毫米, 微 粗糙。 小 穗绿色 或黄绿 色, 长约 1.8 毫米; 两颖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先 端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1.5 — 1.85 (-2) 毫米, 第 二颖长 1.4 一 1.8 毫米; 外桴 膜质, 卵 圆形, 先端 急尖, 长 1.1 一 1.5 (-1.7) 毫米, 具不 明显的 5 脉, 无芒; 基盘 无毛; 内稃倒 卵形, 先 端钝或 截平, 啮蚀 状, 长 0.3~0.5 毫米; 花药长 0.3~0.5 毫米。 产全省 900 — 3700 米的 道旁、 山坡、 草地、 林下、 河边、 湿地、 沼泽。 分 布于西 藏、 四川、 甘肃、 陕西、 湖南、 贵州、 江西、 广西等 省区。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 东北部 也有。 16b. 漾濞 剪股颖 var. yangbiensis B. S. Sun et Y. C. Wang (1992).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点是: 内 稃成三 角形, 较长, 0.5 — 0.7 毫米; 外 稃顶端 平截, 较 宽。 产漾濞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200 米 的杜鹃 林缘。 17. 紧穗 剪股颖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Agrostis perarcta Keng ex Anonym. (1976) ; 秦岭 植物志 (1976) , sphalmata ut "per- ata" . Agrostis perarcta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多年生 草本, 无根 茎及匍 匐茎。 秆单生 或少数 丛生, 直立, 高 40 — 80 厘米, 径粗 0.8 — 1.5 毫米, 草黄 色而有 光泽, 平滑 无毛, 具 4 一 5 节, 基部常 膝曲。 叶鞘 松弛, 平 滑 无毛, 大 都辑于 节间, 顶生叶 鞘长达 35 厘米;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先 端不整 齐, 常 撕裂; 叶片 线形, 扁平, 稀 内卷, 长 (5 —) 10 — 15 厘米, 宽 1.5 — 3. 5 毫米, 叶面微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锥 花序狭 线形, 紧缩, 长 15 — 30 厘米, 宽 0.5 — 0.7 厘 米, 基部常 为叶鞘 所包, 每节具 2 — 6 个 分枝; 分枝 直立, 簇生, 较 纤细, 稍 粗糙, 长 3 — 5 厘米, 常自 近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穗柄 纤细, 稍 粗糙, 长 0.5 — 2 毫米, 先 端膨大 成 棒状。 小 穗绿色 或上部 稍带浅 紫色, 长 2 — 2. 3 (-2.5) 毫米; 两 颖稍不 等长, 披针 形, 先 端尖, 脊的 上部微 粗糙; 外 稃长约 1.5 毫米, 背部 无毛, 先端钝 圆或有 微齿, 通 常 无芒, 有时 在背部 顶端稍 下见有 0.1 — 0.7 毫 米长的 短芒; 内桴 膜质, 长 圆形, 长 0.4~0.6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圆形, 长 0.4 — 0.6 毫米。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650 米的 道旁草 丛中。 分布于 河南、 广西。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64  云 南植物 志  云 南标本 与原描 述不同 点是: 叶舌 较长; 外稃 有时具 短芒。 18. 疏花 剪股颖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3: 12-14 Agrostis perlaxa Pilger (1922)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疏丛或 单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高 3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膜质 透明, 长 2. 3 — 4 毫米, 先 端钝, 常 破裂;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7 — 11 厘米, 宽 1.5 — 2. 5 (-3) 毫米, 叶面微 粗糙。 圆锥 花序卵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3 — 4 厘米, 每节具 2 — 5 个 分枝; 分枝 纤细, 上 举或稍 开展, 自中 部稍上 或自中 部以下 裸露, 粗糙; 小穗 柄长 1 一 3 (-4) 毫米, 粗糙。 小穗长 2. 5 — 3 毫米, 稍带 棕色;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先端短 渐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7 — 3. 2 毫米, 第 二颖长 2. 6 — 2. 9 毫米; 外稃长 1.7 — 1.9 毫米, 具 5 脉, 先端 截平, 有 细齿, 基 盘两侧 的毛长 0.2-0.3 毫米; 芒着生 情况有 两型。 一是芒 较长, 自外桴 的中部 稍下方 伸出, 长 2. 2 — 2. 7 毫米, 稍膝 曲, 二是芒 很短, 长约 0.3 毫米, 着生在 先端稍 下处; 内稃 甚小, 长 0.15-0.3 毫米, 倒 卵形, 先端 截平, 有 微齿; 花药 0.7 — 1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兰坪、 丽江; 生 于海拔 3200 — 4000 米的 灌丛、 林缘或 草甸。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青海东 南部。 19. 毛桴 剪股颖 (拟) 图版 74: 8-10 Agrostis pilosula Trin. (1841) ; Bor (1960) ; Hsu in Hara (1966) ; Bor in Hara et al. (1978). excl. sy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10 — 35 (-95)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有时基 部外倾 而节上 生根, 具 1 一 3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4 (-6) 毫米, 先端钝 圆或近 截平; 叶片 扁平, 长 3 — 15 厘米, 宽 2 — 3 毫米, 两面及 边缘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阔卵形 或金字 塔形, 绿色或 带 紫色, 长 5 — 10 厘米, 宽 3 — 6 厘米, 每节具 2 — 6 个 分枝, 基部 主枝长 3 — 6 厘米; 分枝开 展或近 平展, 疏松, 平 滑或微 粗糙, 中下部 裸露; 小 穗柄长 2 — 6 毫米, 先端稍 膨大, 微粗 糙或近 平滑。 小穗长 3 — 3. 8 毫米; 颖片 无芒, 先端 急尖, 脊上 粗糙, 表面 中 部以上 通常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3. 2 — 3. 8 毫米, 第 二颖常 稍短; 外桴长 椭圆形 (侧面 观), 长 2. 2 — 2. 5 毫米, 除先端 外全体 被毛, 背面 自基部 向上约 0.8 毫米处 生芒; 芒长 4 一 6 毫米, 常在中 部稍下 膝曲, 芒 柱明显 扭转; 内 稃膜质 透明, 长 圆状倒 卵形, 长约 0.8 毫米, 先端有 3 个 小齿; 花药 黄色, 长 0.8 — 1 毫米。 产 中甸、 贡山、 维西; 生 于海拔 3800 — 4000 米 的高山 草甸。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克什 米尔、 印度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0. 广序 剪股颖 (中 国植 物志) Agrostis poluninii Bor (1953) . Agrostis hookeriana C. B. Clarke in Hook, f . (1897), non Munro ex Duthie ( 1883) ; Hand. -Mazz. (1936); Bor (1960); Bor in Hara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omon. lat. 
禾本科  365  图 版 1—3. 锡金 剪股颖 Agrostis sikkimensis Bor, 1. 植株及 花序, Linn. , 4. 植 株下部 带有匍 匐茎, 5. 花序, 6. 小穗, 7. 小花 穗, 10. 小花; 11—13. 剪棒草 xAgropogonlutosus (Poir. ) P.  74 2. 小穗, 3. 小花; 4 一 7. 匍茎 剪股颖 A. stolonifera ; 8—10. 毛稃 剪股颖 A. pilosulaTrin. , 8. 花序, 9. 小 Foum., 11. 花序, 12. 小穗, 13. 颖片。 (李 楠绘) 
366  云南 植物志  20a. 广序 剪股颖 (原 变种) var. poluninii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基部稍 膝曲, 光滑 无毛, 高 20 — 6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2 — 6 节。 叶鞘 无毛, 疏松 包茎,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长 2 — 4 毫 米, 先端 钝圆, 背部 光滑;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6 — 9 (-1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 端 渐尖, 两面微 粗糙。 圆锥花 序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每节 有数个 分枝; 分枝 纤细, 向上 斜升或 开展, 纤细, 微 粗糙, 基部主 枝长达 8 厘米, 中部 以下 裸露; 小 穗柄长 2 — 3 毫米, 粗糙, 先端稍 膨大成 棒状。 小 穗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颖 长 圆状披 针形, 不 等长, 先端 渐尖,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3 — 3. 5 毫米, 第 二颖长 2. 6 — 2. 8 毫米, 具 1 脉 或有时 基部具 3 脉; 外桴 膜质, 长 卵形, 先端 急尖, 长 2.1 — 2.3 毫米, 具 5 脉; 芒长 0.3~0.7 毫米, 着生于 中部稍 下或近 基部; 基 盘有长 0.2 — 0.4 毫米的 短芒; 内 稃膜质 透明, 近四 方形, 较宽, 长 0.2~0.4 毫米; 花药长 0.7 — 0.9 毫米。 产 贡山、 昆明; 生 于海拔 2500 — 375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20b. 长花 剪股颖 (变种 ) (植物 研究) var. longiflora (Y. C. Tang ex Y. C. Yang) B. S. Sun, comb, no v. Agrostis hookeriana var. longiflora Y. C. Tang ex Y. C. Yang in Bull. Bot. Res. 4 (4): 100, f. 6.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本 变种的 花序分 枝基部 即着生 小穗; 植株 高大; 叶片较 宽。 产 丽江、 昆明; 生 于海拔 2300 米的 河边或 湿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附近。 21. 湖岸 剪股颖 (植物 研究) Agrostis pubicallis Keng ex Y. C. Yang (1984)* ; 中国 植物志 (1987)*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较 纤细, 平滑 无毛, 稍有 光泽, 黄 绿色, 高 30 — 50 厘米, 径粗 0.7 — 1 毫米, 具 3 — 4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常带紫 红色, 短于 节间, 顶生叶 鞘长达 16 厘米;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背面 平滑, 长 1.2 — 2. 5 毫米; 叶片 线形, 扁平 或 内卷, 长 3 — 8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锥 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0 — 16 厘米, 宽 3 — 8 厘米, 每 节常具 2 个 分枝, 有 时基部 的分枝 可多至 5 个; 分枝 纤细, 常微呈 波状, 微 粗糙, 中 部以下 裸露,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8 厘 米; 小穗柄 纤细, 长 (1 一) 3-6 (-10) 毫米, 微 粗糙, 上端稍 膨大成 棒状。 小穗暗 紫 红色; 颖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脊上稍 粗糙, 近 等长或 第二颖 稍短, 第 一颖长 3. 5 — 4.2 毫米, 第 二颖长 3. 4 — 3. 9 毫米; 外稃 膜质, 微呈紫 红色, 长卵 圆形, 先 端钝, 4 条 边脉 常在先 端形成 4 个小 尖齿; 芒长 3. 5 — 4. 8 毫米, 纤细, 稍 膝曲, 伸 出小穗 之外, 着生 于中部 之下, 有时近 基部; 基 盘毛长 0.2 — 0.45 毫米; 内 桴膜质 透明, 卵 圆形, 先 端啮 蚀状, 长 0.3 — 0.5 毫米; 花药长 1.4— 1.8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米 的湖边 草丛、 沼泽 湿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青海。 模式 
禾本科  367  标本采 自川西 康定。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是目 前所见 滇产剪 股颖中 颖片、 外 桴及花 药最长 的种。 22. 硬质 剪股颖 (拟) Agrostis rigidula Steud. (1854); Veldkamp (1982). Agrostis morrisonensis Hayata (1918)* ; Ohwi (194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头或短 根茎。 秆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节上 能生不 定根, 少数丛 生稀 单生, 光滑 无毛, 高 (20—) 50 — 130 厘米, 径粗 (0.5 —) 1 一 2. 5 毫米, 具 3 — 6 节。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 长于 节间, 顶 节叶鞘 长可达 26 厘米; 叶舌 膜质, 长 (1.5 —) 2 — 4 毫米, 先端 截平, 啮蚀 状或流 苏状, 背面微 粗糙; 叶片 扁平, 稀 内卷, 先端 渐尖, 两面微 粗糙或 叶背近 平滑, 长 7 — 26 厘米, 宽 2 — 6. 5 毫米。 圆锥花 序长圆 形, 开展 或幼时 收缩, 长 10 — 32 厘米, 宽 2 — 11 厘米, 每节具 2 — 10 个 分枝; 分枝上 升或 平展, 纤细, 微 粗糙或 下部近 平滑, 下 部裸露 甚长,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15 厘米; 侧 生小 穗柄长 2 — 4 (-6) 毫米。 小穗古 铜色, 有时 绿色; 颖不等 长或近 等长, 脊 与上部 边缘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2.1 —) 2.4-2.9 (-3.1) 毫米, 第 二颖长 2.1 — 2. 8 毫米; 外稃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长 1.4 一 2.1 毫米, 5 脉, 先 端钝或 截平, 啮蚀 状或有 4 或 2 个小 尖齿, 无芒, 稀 可在背 部有长 0.3~0.8 毫米的 短芒; 基 盘有长 0.2 — 0.3 毫 米的短 毛; 内稃长 0.3 — 0.5 毫米, 卵 圆形; 花药长 0.5 — 0.8 毫米。 产 德钦、 腾冲、 永德、 镇康、 孟连; 生 于海拔 2100 — 3700 米 山坡道 旁草地 或湿地 及 林缘。 分布于 贵州、 台湾。 热带 东南亚 也有。 23. 岩生 剪股颖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3: 15-17 Agrostis rupestris All. ( 1785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 1959 ) * ;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Agrostis hugoniana Rendle var. aristata Keng ex Y. C. Yang (1984) * , syn. no v.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较 细弱, 密丛, 高 10 — 30 厘米, 径粗 0.5 — 1.2 毫米, 黄绿 色, 光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啮 蚀状, 背面 光滑, 长 1 一 3 (-4) 毫米; 叶片扁 平或常 内卷成 针状, 长 3 — 9 (-18) 厘米, 宽 0.5 — 2 毫米,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 平滑。 圆锥 花序披 针形, 稍 开展或 收縮, 长 (3 —) 5-10 (-12) 厘米, 宽 1 一 3. 5 厘米, 每节具 1 一 6 分枝; 分枝 纤细, 上举, 平滑, 主枝长 2 — 4 厘米, 自中 部略上 或自中 部以下 裸露; 小穗 柄平滑 无毛, 比 小穗稍 长或 稍短; 小 穗暗紫 红色; 颖不 等长, 先端 渐尖,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5 —) 2.8-3.1 (-3.7) 毫米, 第 二颖长 (2.2 —) 2.4-3 (-3.3) 毫米; 外桴 膜质, 长卵 形, 先端钝 圆或近 截平, 常有 2 或 4 个 微齿; 芒长 (2. 5 —) 3 — 4. 8 毫米, 自稃 背近基 部 至中部 的下方 伸出, 膝曲; 基 盘毛长 0.2 — 0.4 毫米; 内稃倒 卵形, 长 0.2 — 0.5 毫 米; 花药长 0.7 — 1 毫米。 产 巧家、 会泽、 德钦、 中甸、 维西、 丽江、 永胜、 剑川; 生 于海拔 3600 — 4700 米 的山坡 及多石 灌丛。 分布于 中欧与 南欧及 地中海 地区、 原苏联 南部。 
368  云 南植物 志  24. 丽江 剪股颖 (图鉴 ) 图版 72: 10—12 Agrostis schneideri Pilger ( 1921 )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中 国植物 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稍 膝曲, 丛生, 绿 黄色, 光滑 无毛, 高 20 — 40 厘米, 径 粗 0.6 — 1 毫米, 具 3 — 4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下 部者^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4) 毫米, 先 端尖, 常 撕裂, 背部微 粗糙; 叶片 线形或 针状, 扁平或 内卷, 长 2 — 8 厘米, 宽1_2.5 (-3.5)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锥 花序披 针形, 收 缩或稍 开展, 长 (4 一) 7 — 13 厘米, 宽1一2.5 (-3) 厘米, 每节 具 2 — 7 分枝; 分 枝直立 或斜向 上升, 下部 裸露, 微 粗糙, 基部主 枝长达 5.5 厘米; 小 穗柄长 0.5 — 2. 5 毫米, 微 粗槌或 光滑。 小穗暗 紫红色 或紫带 绿色; 颖不等 长或近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锐尖或 渐尖, 脊上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1.6 —) 1.8 — 2. 3 毫米, 第 二颖长 1.6 — 2 毫米; 外稃长 圆形, 膜质, 长 (1.2 —) 1.3-1.5 (-1.7) 毫米, 先端 钝或近 截平, 具 5 脉, 无芒; 基 盘通常 无毛或 有长达 0.2 毫米的 短毛; 内稃 膜质, 透 明, 卵 圆形, 长 0.2~0.3 毫米; 花药长 0.5 — 0.7 毫米。 产 昭通、 巧家、 会泽、 德钦、 中甸、 泸水、 丽江、 永胜、 鹤庆、 剑川、 洱源、 漾 濞、 大理, 生 于海拔 2000 — 4000 米的 路旁、 田野、 山坡、 草 地或灌 丛中。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是牛、 马、 羊 喜食的 牧草。 本种的 花序中 有时能 见到分 芽繁殖 的小穗 (proliferating spikelets) 25. 锡金 剪股颖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74: 1-3 Agrostis sikkimensis Bor (1954,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Rajbhandari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低矮, 直立, 丛生, 高 5 — 15 (-20) 厘米, 径粗约 0.5 毫 米, 具 2 —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下部者 稍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 端钝, 长 2 — 2. 5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2 — 7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面及 叶缘稍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锥 花序卵 形或披 针形, 长 3. 5 — 8 厘米, 宽 1.5 — 4 厘米, 每节具 2 — 7 个 分枝; 分枝稍 粗壮, 平 滑或微 粗槌, 开展或 斜伸, 基部 主枝长 1.5 — 3. 5 厘杀, 常自 中 部以下 裸露, 小 穗柄稍 粗壮, 侧生者 比小穗 稍短, 稀 稍长, 平 滑或微 粗糙。 小穗长 1.5 — 1.75 毫米, 稍带 紫色; 颖近 等长, 脊上 粗糙, 先 端尖, 第 一颖长 1.5 — 1.75 毫 米, 第二颖 1.4 一 1.75 毫米; 外稃 膜质, 卵 圆形, 先 端钝或 截平, 啮 蚀状, 长 1.2 — 1.5 毫米, 具不太 明显的 5 脉, 无芒; 基盘 无毛; 稀具 极少的 短毛; 内桴近 圆形, 长 0.4 — 0.55 毫米, 膜质 透明; 花药长 0.4 — 0.5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剑川;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高山草 甸及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锡金、 尼泊尔 也有。 Bor 认为 本种的 植株细 弱矮小 (slender dwarf plants), 两颖 等长。 《西 藏植 物志》 描 述 本种: "高 30 — 80 厘米, 具 3 — 6 节", 可能 有误。 在 观察标 本时, 偶见在 1 个 小穗含 2 朵 小花, 两 小花内 外稃的 大小差 不多, 仅其中 1 小花 的内桴 略短。 
禾本科  369  26. 匍茎 剪股颖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4: 4-7 Agrostis stolonifera Linn. (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I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有长匍 匐茎, 通常无 根茎, 有 时具短 根茎。 秆直 立或下 部膝曲 而节上 生根, 高 15 — 100 (-150) 厘米, 径粗 1.5 — 2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5 节。 叶鞘无 毛, 长于 或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先 端钝, 长 1.5 — 6. 5 毫米, 叶片扁 平或 内卷, 长 5 — 1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两面 平滑或 微糙, 先端短 渐尖。 圆锥 花序线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1 一) 10-20 (-30) 厘米, 花期时 开展, 宽 2 — 4 厘米, 花后 收缩, 每节具 2 — 9 分枝; 分 枝极不 等长, 上升, 粗糙,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8 厘米, 中下 部 裸露; 小 穗柄长 1 一 4 毫米, 粗糙, 先端 膨大。 小穗长 2 — 3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颖 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无芒, 脊上 粗糙, 近 等长或 第二颖 稍短。 外稃 膜质, 比颖 稍短, 先 端 钝圆, 长 1.5 — 2. 5 毫米, 具 5 脉或 间脉不 明显, 无 芒或偶 见顶端 稍下有 短芒; 基盘 无毛 或两侧 有长约 0.2 毫米的 短毛; 内稃长 圆形, 膜质, 长为 外稃之 1/2 — 2/3; 花药 长 1 一 1.5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生 于海拔 3000 — 3600 米 的路旁 或溪边 草丛。 省 外分布 待查。 广布 北半球 温带。 已 传入南 半球。 形态变 异幅度 较大, 与 巨序剪 股颖很 相近。 但本 种具有 长的匍 匐茎, 无根茎 或有时 有 极短的 根茎; 花序在 花时稍 开展, 花后收 缩等性 状则有 别于那 个种。 27. 四川 剪股颖 (植物 研究) Agrostis szechuanica ( Y. C. Tang ex Y. C. Yang) L. Liou (1994) . Agrostis clavata var. szechuanica Y. C. Tang ex Y. C. Yang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头或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倾斜 上升, 高 25 — 4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3 节。 叶鞘 无毛, 松散 包茎, 基 部者长 于节间 ; 叶舌 膜质, 长 1.5 — 2 毫米, 背部近 平滑, 基 部两侧 下延;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长 2. 5 — 8 厘米, 宽 2 — 3 毫米, 边缘及 叶面微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浅紫 红色, 长 6 — 14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每节具 3 — 9 个 分枝; 分 枝初时 上举, 花 时稍开 展, -微 粗糙, 主枝长 3 — 4. 5 厘米; 侧生小 穗柄长 1 一 2. 5 毫米, 微 粗糙, 先端 棒状。 小 穗长 2. 6 — 3 毫米, 带紫 红色; 颖 明显不 等长, 脊上 粗糙, 第一颖 与小穗 等长, 第二颖 长 2. 3 — 2. 6 毫米; 外稃 膜质, 无芒, 先 端钝, 有 2 小齿, 长 1.7 — 1.9 毫米, 具 3 — 5 脉, 脉常不 明显; 内稃 甚小, 长 0.1 — 0.2 毫米; 花药长 0.6 — 0.9 毫米。 产 中甸、 丽江、 永胜; 生 于海拔 26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本种原 作变种 发表, 只 有特征 集要, 我们也 还未考 察模式 标本, 种 的鉴定 有待观 察。 28. 大理 剪股颖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72: 13-15 Agrostis taliensis Pilger ( 1921 ) . Agrostis limprichtii Pilger (192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 国植物 
• 370 • 云 南植物 志  志 (1987广. 多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密丛, 高 3 — 12 厘米, 直径 0.2 — 0.5 毫米, 具 1 一 2 节, 光 滑 无毛, 顶节距 秆基约 1 厘米或 稍高。 叶鞘 无毛, 长于 节间, 顶 节叶鞘 长可达 4 厘米; 叶舌干 膜质, 长 1 一 3. 3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先端 截平, 啮 蚀状; 叶片 直立, 长 1 一 4 厘 米, 宽 0.5 — 1 毫米, 常 内折成 针状, 两面均 粗糙, 先端 渐尖。 圆 锥花序 卵圆形 或长圆 形, 收 缩或稍 开展, 长 1.5 — 4. 5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每节具 2 — 3 个 分枝; 分枝 斜向 上升, 近 平滑, 长 1 一 2 厘米; 小 穗柄长 1 一 2 (-3) 毫米, 近 平滑, 上部 稍膨大 成 棒状。 小穗暗 紫色; 颖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锐尖, 脊 上粗槌 , 近 等长或 第二颖 稍短, 第 一颖长 (1.6 —) 1.9-2.3 (-2.5) 毫米, 第 二颖长 (1.4 一) 1.8-2 (-2.3) 毫 米; 外桴 膜质, 卵 圆形, 先端 钝或截 平形, 啮 蚀状, 长 1.3 — 1.5 毫米, 具 5 脉, 有芒 稀 无芒; 基盘无 毛或有 0.1 毫米的 短毛; 内稃 卵形, 膜质 透明, 长 0.15 — 0.25 毫米; 花药长 0.5 — 1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贡山、 福贡、 泸水、 大理; 生 于海拔 3000 — 4200 米 的山坡 草地、 路边、 溪边、 疏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 本种具 芒的情 况及芒 的着生 位置, 在 同一植 株上, 常 常出现 不同的 情况。 29. 外玉山 剪股颖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台湾 剪股颖 (中国 植物志 ), 草山 剪股颖 (台湾 植物志 )。 Agrostis transmorrisonensis Hayata (1918)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中国 植物志 (1987)*. Agrostis canina var. formosana Hack. (1904) ; 中国植 物志 (1987) * ; A. rigidula var. formosana (Hack. ) Veldk. (1982); A. sozanensis Hayata (1918)*; 台湾 植物志 (1978); Hand.- Mazz. (193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广; A. transmorriso- nensis var. opienensis Keng ex Y. C. Yang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sym. nov.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稍倾斜 上升, 高 30 — 9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4 一 6 节。 叶鞘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顶 节叶鞘 长达 15 厘米;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6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先 端钝, 有时 破裂; 叶片 线形, 长 7 — 20 (-30) 厘米, 宽 2 — 6 厘米, 扁平, 有 时先端 内卷, 两面及 边缘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金字塔 形或长 圆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10 厘米, 疏松, 开展, 基部 节可具 10 个或 更多的 分枝, 中上 部常具 2 — 4 个 分枝; 分 枝初时 上举, 之后 平展, 纤细, 稍呈 波状, 微 粗糙, 主枝长 5 — 12 厘米; 侧生小 穗柄长 1 一 4 毫米, 微 粗糙, 先端 棒状。 小 穗长 2 — 2. 5 (-3) 毫米, 初时 绿色, 后呈黄 紫色; 颖片 与小穗 等长, 第 二颖比 第一颖 短 0.1 — 0.3 毫米, 先端短 渐尖或 渐尖, 脊上微 粗糙; 外 稃长约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5 脉; 基盘 毛长约 0.2 毫米; 芒着 生于近 中部, 长 0.8 — 2 毫米, 细直, 微 粗槌; 内稃长 0.5 毫米; 花药长 1 一 1.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米的道 旁疏林 下及灌 丛中。 分布于 西南、 华中、 华 东及台 湾。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0. 棒头草 剪股颖 (拟) Agrostis viridis Gouan (1762);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禾本科  371  (1994). Phalaris sem ivert icillata Forssk . ( 1775); Agrostis sem iverticillata ( Forssk. ) C. Christ . (1922) ; Polypogon sem ivert icillat us (Forssk.) Hyl. (1945); P. viridis (Gouan) Breistr. (1966);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多年生 草本, 有匍 匐茎。 秆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20 — 100 厘米, 直立或 斜升, 平滑 无毛。 叶 鞘松散 包茎,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有 微齿, 长 2 — 5 毫米; 叶片 扁平, 线状 披针形 , 长 3 — 12 厘米, 宽 2 — 7. 5 毫米, 两面稍 粗糙。 圆锥花 序尖塔 形, 紧密, 有 间断; 分枝 斜升, 近 轮生; 小穗 柄短, 稍 粗糙。 小穗长 1.5 — 2. 5 毫米, 连同 小穗柄 的一部 分整体 断落; 颖片近 等长, 长 圆形, 脊上 粗糙, 表 面亦稍 粗糙, 先端 钝, 无芒; 外稃椭 圆形, 长约 1 毫米, 无芒, 先端 截平或 微凹, 有 小齿; 内稃与 外稃等 长或 较短, 狭椭 圆形, 先端 截平, 啮 蚀状; 花药长 0.4~0.7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600 米 的潮湿 草地。 分布于 地中海 地区, 向东至 中亚各 国及俄 罗斯 南部、 巴基 斯坦、 印度 北部。 这是 一个很 像棒头 草属植 物的特 殊种, 但它 的颖片 无芒, 故仍 留在本 属中。 31. 甘托克 剪股颖 (拟) Agrostis wallichiana Steud . ( 1854) . Calamagrostis pilosula var. wallichiana (Steud. ) Hook, f . (1897); Agrostis pilosu- la var. -wallichiana (Steud. ) Bor (1954), erron. applic. on transf . " ( Hook, f . ) Bor" ; Agrostis muliensis J. L. Yang (1983), syn. no v. ; Agrostis eriolepis Keng ex Y. C. Yang (1984) , syn. nov. ; Agrostis wallichiana (Hook. f. ) L. Liou (1994), comb, ill^it.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头或粗 而短的 根茎。 秆 直立, 密丛或 疏丛, 稍 细弱, 平滑 无毛, 有 光泽, 黄 绿色, 高 20 — 35 厘米, 径粗 0.8 — 1.5 毫米, 具 3 — 4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端钝 圆或近 平截, 长 1 一 2. 7 毫米, 边缘 下延; 叶片 扁平, 线 形, 长 4 一 11 (-15)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面及 边缘微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 锥花序 卵圆形 或金字 塔形, 稍开 展或微 收缩, 长 5 — 11 厘米, 宽 2 — 6. 5 厘米, 每节具 2 — 6 枚 分枝; 分枝 斜升, 半 轮生, 微 粗糙, 基部 主枝最 长可达 6.5 厘米 。 小穗 柄长 1 一 3. 8 (— 5) 毫米, 棒状, 粗槌; 小 穗幼时 绿色, 后 呈暗紫 红色, 长 3 — 3. 2 毫 米; 颖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脊上微 粗糙, 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2. 6 — 3. 5 毫米, 第二颖 稍短, 长 2. 4 — 3. 2 毫米; 外稃 膜质, 椭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具 5 脉, 先端平 截, 有 4 齿, 背部 先端稍 下被长 柔毛; 芒 着生在 中部以 下至近 基部, 长 2. 5 — 4. 5 毫米; 基盘长 0.3 — 0.6 毫米; 内稃倒 卵形, 先端有 齿缺, 长 0.5 — 0.7 毫米; 花药长 0.5 — 0.8 毫米。 产 德钦、 维西、 丽江; 生 于海拔 35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苔藓 沼泽、 疏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本种 的加词 "wallichiana" 是 E. G. Steudel 在 1854 年根据 Wallich no. 3775 号标 本建 立的。 1879 年 J. I). Hooker 把它 转隶于 Calamagrostis pilosula var. wallichiana, 后 人引 用时, 作者 应当是 (Steud.) Hook. f. , Bor 1954 年, 误 引为: (Hook. f. ) Bor, 这是错 误的。 因为 J. D. Hooker 已把 Agrostis wallichiana Steud. 引 作他的 Calama- 
372  云南 植物志  grostis pilosula var. wallichiana 的 异名, 并在文 后指明 "Agrostis Wall. Cat. n. 3775 " (Fl. Brit. Ind. 7: 264 (1897)。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II: 2251.1994) 中, 根据 Bor (1954) 的错误 引用, 又建立 一个新 组合: Agrostis wallichiana (Hook, f . ) L. Liou, 这 个组 合是多 余的。 31 . 里予 青茅属 Deyeuxia Beau v. 高大 或细弱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中空。 叶舌 膜质; 叶片 线形、 扁平, 干时 边缘常 向上面 卷缩。 圆 锥花序 紧缩或 开展, 每节常 具多枚 分枝。 小穗具 1 小花、 稀具 2 小花, 两性, 脱 节于颖 之上; 小穗 轴延伸 于内稃 之后并 于其上 端被毛 而呈画 笔状; 颖片 近等长 或 第一颖 稍长,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桴 稍短于 颖片, 草 质或近 膜质, 常具 5 脉; 芒 存在时 于外稃 背基部 至上部 伸出, 常膝 曲而有 扭转之 芒柱; 内桴 膜质, 短于或 少数近 等长于 外稃, 具 2 脉; 外桴 基盘两 侧之毛 常短于 (稀等 长于) 外桴; 雄蕊 3 枚; 花柱 较短, 柱头 2 叉, 羽状。 颖果 与桴片 分离。 本 属约有 200 多种, 广泛分 布于两 半球之 温带及 亚热带 高山。 我 国约有 43 种及 20 余 变种。 云南有 16 种及 3 变种。 目 前世界 多数学 者都主 张将本 属并入 Calamagrostk 中 , 本志 暂时保 持传统 概念。 分种 检索表 1 (28) 外桴 具芒, 花 序疏松 开展或 紧缩。 2 (9) 芒 于外稃 背中部 至上部 伸出。 3 (6) 芒于 外稃背 之上部 1/4 一 1/5 处伸出 ,细直 ,长 1 一 6 毫米。 4 (5) 外稃 略短于 颖片, 基盘 两侧柔 毛长达 外稃之 1/4 一 1/3, 植株高 45 厘 米以下 1, 小丽茅 D> pulchella 5 (4) 外桴显 著短于 颖片, 基盘 两侧柔 毛长达 外稃之 2/3 以上, 植株高 50 — 60 厘米 2. 顶芒 野青茅 D. nepalensis 6 (3) 芒于外 桴背中 部附近 及稍上 伸出, 膝曲或 微弯, 长 3 — 6. 5 毫米。 7 (8) 常具横 走之根 状茎; 颖片略 粗糙, 玫 红或紫 红色, 边缘无 纤毛; 芒细而 光滑, 基部 微弯… 3. 玫红 野青茅 D. rosea 8 (7) 常具 根头; 颖片甚 粗糙, 草黄色 或略带 紫色, 第 一颖边 缘常具 纤毛, 芒 稍粗而 糙涩, 中部 膝曲 或微弯 4. 糙 野青茅 D. scabrescens 9 (2) 芒 于外稃 背下部 1/3 处至 近基部 伸出。 10 (21) 植株较 细弱或 矮小, 高多在 50 厘米 以下; 颖片 表面较 光滑, 常带 光泽; 花序 分枝较 光滑。 11 (20) 小穗具 1 小花。 12 (15) 植株 矮小, 高 30 厘米 以下; 花序 紧密、 窄狭, 宽 0.5 — 1 厘米。 13 (14) 小穗长 3. 5 — 4. 5 毫米; 花药长 0.8 毫米 以上; 花序分 枝光滑 … 5. 光柄 野青茅 D. levipes 14 (13)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花药长 0.5 毫米或 稍长; 花 序分枝 略糙涩 6. 微药 野青茅 D. nivicola 15 (12) 植株高 30~50 (—80) 厘米; 花序 疏松开 展而非 紧密。 
禾本科  373  16 (19) 小穗 3 — 5 枚 集生, 长 4 一 6 毫米; 外桴侧 脉不延 伸成小 芒尖。 17 (18) 秆具 3 — 5 节; 花序分 枝细长 开展;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较 光滑; 叶宽 2 — 5 毫米 7. 细柄 野青茅 D. filipes 18 (17) 秆具 3 节; 花 序分枝 较短, 疏松; 小穗长 4 一 4. 5 毫米, 略 糙涩; 叶 极窄, 宽 0.5 — 1 毫米, 常卷曲 8. 会理 野青茅 D. mazzettii 19 (16) 小穗 单生, 长 3 — 4 毫米; 外 稃侧脉 常于顶 端延伸 成长约 0.5 毫米 之芒尖 9. 长花 野青茅 D. longinora 20 (11) 小 穗常具 2 小花 10. 川 野青茅 D. grata 21 (10) 植株 较坚硬 高大, 高 60 — 100 厘米; 颖片 表面粗 糙或糙 涩而非 光滑; 花序 分枝较 粗糙。 22 (25) 花 序疏松 开展, 长 15 — 30 厘米, 宽 6 — 15 厘米; 秆径约 2. 5 — 4 毫米。 23 (24) 小穗长 3 — 4 毫米; 叶舌长 3 毫米 以下, 钝或 平截; 基部叶 鞘脉间 常密生 倒向毛 11. 疏穗 野青茅 D. effusiflora 24 (23)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叶舌长 5 — 15 毫米, 披 针形; 基 部叶鞘 脉间光 滑或略 具柔毛 12. 房县 野青茅 D. henryi 25 (22) 花序紧 密或稍 疏松, 长 6 — 20 厘米, 宽 1 一 5 厘米; 秆径约 1 一 2 毫米。 26 (27) 芒 于外稃 背基部 1/3 处 伸出; 秆 基常具 叶鞘残 留物; 叶片宽 2 — 3 毫米 13. 西康 野青茅 D. sikangensis 27 (26) 芒 于外稃 背基部 1/4 处至 近基部 伸出; 秆 基部无 明显之 叶鞘残 留物; 叶片宽 3 — 7 毫米 … 14. 野青茅 D. arundqiacea 28 (1) 外稃 无芒, 圆 锥花序 开展。 29 (30) 小穗长 2 — 3 毫米; 外稃长 1.5 — 2. 5 毫米, 基盘两 侧柔毛 等长于 外稃或 稍短; 花序 分枝常 丁字形 分叉而 极疏松 15. 散穗 野青茅 D. diffusa 30 (29)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外桴基 盘两侧 柔毛长 达其之 2/3 或 4/5; 花序分 枝斜展 16. 柔弱 野青茅 D. flaccida  1. 小丽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5: 1-3 Deyeuxia pulchella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Calamagrostis pulchellla Griseb . in Nachr. (1868). 多年生 草本, 常具 横走根 状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 10 — 45 厘米, 径 0.8 — 1.5 毫 米, 具 2 — 4 节, 平滑 或于花 序下稍 粗糙。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略 粗糙; 叶舌薄 膜质, 长 1.5 — 4. 5 毫米, 顶端常 撕裂; 叶片 扁平, 干后常 内卷, 两面稍 粗糙, 长 3. 5 — 12 厘 米, 宽 2 — 4 毫米, 中 脉不甚 明显。 圆锥 花序紧 縮成穗 状或稍 疏松, 长 4 一 9 厘米, 宽 8 — 25 毫米, 分枝 粗糙。 小穗长 3. 5 — 6 毫米, 常 为暗紫 色或浅 紫色; 颖片披 针形, 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表面略 粗糙,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稃厚 膜质, 长 3 — 5 毫米, 具 5 脉, 中脉于 外稃背 部上端 1/6 — 1/4 处伸出 成一细 直芒, 芒长 3 — 5 毫米; 内 稃比外 桴略短 1/4 一 1/3; 延 伸小穗 轴长约 1.5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4 一 5 毫米。 花 期 7 — 8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剑 川等; 生 于海拔 3200 — 4800 米 的高山 草甸。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印度 北部、 不丹、 锡金、 尼泊尔 也有。 
1—3. 小丽茅 Deyeuxia pulchella Hook. f. , 1. 植株, 2. 小穗, 3. 小花 侧面; 4 一 6. 糙 野青茅 D. scabrescens (Griseb. ) Munro ex IDuthie, 4. 小穗, 5. 小花, 6. 花药; 7— 9. 微药 野青茅 D. nivicola Hook. f. , 7. 花序, 8. 小花, 9. 花药; 10—12. 长花 野青茅 D. longiflora (Keng f. ) B. S. Sun et Y. H. Wang, 10. 植株, 11. 小穗, 12. 小花; 13~14. 西康 野青茅 D. sikangensisKeng, 13. 小穗, 14. 小花 背面。 (李 楠绘) 
禾本科  375  本 种变异 较大, 尤 以植株 高度、 小 穗及花 序长短 为然。 但芒于 外桴背 部上端 1/4 处 伸出、 花序较 紧密、 植株 较矮小 (45 厘米 以下, 常为 20 厘米 左右) 而易于 区别。 2. 顶芒 野青茅 (中 国植 物志) Deyeuxia nepalensis Bor (1958);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常具根 状茎。 杆高 50 — 60 厘米, 基 部径约 2 — 3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 鞘紧密 包茎, 平滑; 叶舌 膜质, 长 3 — 5 毫米; 叶 片扁平 或干时 内卷, 长达 2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两面平 滑无毛 或稀稍 糙涩, 边缘 粗糙。 圆锥花 序长达 18 厘米, 宽达 13 厘 米, 花序分 枝每节 3 — 7 枚 簇生; 分枝长 5 — 8 厘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平滑 无毛, 斜升或 稍 平展。 小穗长 3. 5 — 5 毫 米'; 颖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两颖近 等长; 外桴长 2. 5 — 3 毫 米, 薄膜 质而略 透明, 具 5 脉, 中脉 于外稃 背上部 1/4 一 1/5 处 伸出而 成一细 直芒, 芒 长 3 — 5 毫米; 外稃 基盘毛 等长或 稍长于 外桴; 内 桴长约 2 毫米, 薄 膜质, 具 2 脉; 延 伸小 穗轴长 1 一 1.3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2. 5 — 3 毫米; 花药 3 枚, 长约 2 毫米, 紫黄 色。 花期 8 月。 产 德钦; 生于 3500 米之 山坡, 较 少见。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3. 玫红 野青茅 (中 国植 物志) Deyeuxia rosea Bor (1954); 中国 植物志 (1987). Calamagrostis borii Tsvelev (1968). 多年生 草本, 具细长 横走根 状茎。 秆 直立, 平滑, 高约 55 厘米, 径约 1.8 毫米, 具 2 节。 叶鞘 平滑; 叶舌 膜质, 长 2 — 3. 5 毫米, 顶端 圆形, 易 撕裂; 叶片 扁平, 两面 略 粗糙, 长 5 — 10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圆锥花 序紧密 穗状, 长 5 — 8 厘米, 宽1一2.5 厘米, 分枝 糙涩。 小穗长 4. 5 — 5. 5 毫米, 紫 红色,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二颖 略短, 第一颖 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平 滑或略 糙涩, 常具 光泽;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膜质, 顶端 具四微 齿裂, 背部稍 粗糙, 具 5 脉, 中 脉于外 稃背中 部延伸 成一基 部微弯 曲的细 直芒; 芒 光滑, 长 3 — 4 毫米; 基盘 毛长为 外稃之 1/3; 内 桴膜质 透明, 长 2. 5 — 3 毫米; 延伸 小 穗轴长 1.3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4 毫米; 花药 3, 长 2 毫米。 花期 7 — 9 月。 产 中甸, 少见; 生 于海拔 3500 — 5000 米 的高山 草甸。 主要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云南新 分布。 采自 云南中 甸的标 本小穗 略短, 长仅 4.5 毫米, 且 颖片微 糙涩, 但其 他性状 如芒着 生位置 (外稃 背中部 )、 花 序颜色 (紫 红色) 等均与 原描述 相符。 4. 糙 野青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5: 4-6 Deyeuxia scabrescens (Griseb. ) Munro ex Duthie (1882); Hook f. ( 1897) ;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Calamagrostis scabrescens Griseb. (1868); Deyeuxia scabrescens (Griseb. ) Munro ex Duthie var. humilis (Griseb. ) Hook. f. (1896). 多年生 草本。 秆基具 根头, 高 35 — 100 厘米, 径 1 一 3. 5 毫米, 具 2 — 4 节, 紧接花 序 下的秆 粗糙至 平滑。 叶鞘除 基部外 均短于 节间, 稍 粗糙, 无毛, 疏松 包茎; 叶舌稍 厚, 膜质, 长 4 一 8 毫米, 披 针形, 顶端全 缘或稀 撕裂; 叶片 质硬, 长 15 — 25 厘米, 宽 3- 5 (一 8) 毫米, 两面 粗糙, 常 内卷。 圆锥 花序紧 密或稍 疏松, 长 15 — 21 厘米, 宽 
t - 376 - 云南 植物志  1.5 — 3. 5 厘米; 分 枝数枚 簇生, 粗糙。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绿 白色至 紫色, 颖 片披针 形, 粗糙, 第 一颖边 缘常具 纤毛, 具 1 脉, 第 二颖等 长或稍 短于第 一颖, 具 3 脉; 外桴 长 4 一 5. 5 毫米, 顶端具 齿裂, 表面 粗糙, 具 5 脉; 基盘 两侧的 毛长约 1.5 — 2 毫米, 达 外稃之 1/4 一 1/3; 芒于外 稃背中 部附近 伸出, 常具 芒柱; 内稃较 外稃短 1/3; 延 伸小穗 轴长 1.5 — 2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3 — 4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 2. 4 毫米。 花果 期 7-10 月 。 产 昭通、 巧家、 中甸、 德钦、 永胜、 宾川、 洱源、 剑川、 大理、 泸水、 永德; '生于 海拔 2900 — 4500 米 的高山 草地或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甘肃、 青海、 四川、 陕西、 湖北 等 省区。 印度、 锡 金也有 分布。 本种分 布广而 常见, 在植株 大小、 花 序分枝 及小穗 粗糙程 度等均 有较大 变异。 5. 光柄 野青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eyeuxia levipes Keng (1942)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少数 丛生, 细 弱矮小 而平滑 无毛, 高 15 — 30 厘米, 径 0.5 — 1.5 毫米, 具] -2 节。 叶 鞘平滑 无毛, 疏松 裹茎, 常为淡 紫色; 叶舌干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顶端 全缘或 撕裂; 叶片 质硬, 长 2 — 6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常 内卷, 两 面 平滑,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而 紧縮, 长 3. 5 — 6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分 枝每节 2-4, 紧贴 主轴, 光滑 无毛。 小穗长 3. 5 — 4. 5 毫米, 绿紫 色或草 黄色, 或颖片 上部和 边 缘常为 紫色; 两颍近 等长或 第二颍 稍短, 薄 草质, 表 面光滑 而稍具 光泽,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稃长 3 — 5. 5 毫米, 顶端 不规则 齿裂, 具 5 脉, 中 脉于外 桴背基 部 伸出, 成一长 5 — 6 毫米 的芒; 芒 近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外桴 基部基 盘两侧 的柔毛 长约 1 一 1.5 毫米; 内稃长 2 — 3 毫米, 具 2 脉, 顶端 钝或啮 蚀状; 延伸小 穗轴长 2 — 2.5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3 — 3. 5 毫米; 雄蕊 3, 花药长 1 一 1.5 毫米, 淡 黄色或 略带紫 色。 颖 果长约 2 毫米。 花果期 7 — 9 月 。 产 德钦、 中甸、 永胜、 剑川; 生 于海拔 3000 — 4500 米 的高山 草甸、 山坡草 地及林 下较 少见。 西藏、 四川 西部、 青 海也有 分布。 6. 微药 野青茅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75: 7-9 Deyeuxia nivicola Hook. f. (1897);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Calamagrostis nivicola (Hook, f . ) Hand. -Mazz. ( 1936) . 多年生 草本。 植株 低矮, 秆 丛生, 高 10 — 2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1 一 2 节。 叶鞘 平滑, 常带 紫色;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顶端 钝圆或 撕裂; 叶 片扁平 或干时 内卷, 长 2 — 6 厘米, 或 有时茎 生叶较 短小, 宽 1.5 — 4 毫米。 圆 锥花序 紧密, 窄 穗状, 长 1.5 — 4 厘米, 宽 0.7 — 1.5 厘米; 分 枝短, 贴生 主轴, 微 糙涩。 小穗长 5 — 6 毫米, 常为绿 色或带 紫色; 颖 片表面 光滑或 于脊上 微糙, 薄 草质, 第 一颖具 1 脉, 第二 颖 短于第 一颖, 长约 0.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3. 5 — 4. 5 毫米, 顶端具 稍明显 的四小 尖头, 具 5 脉; 芒 由外桴 背基部 1/4 一 1/5 处 伸出, 长 5 — 7 毫米, 近中部 膝曲, 具微扭 转的 芒柱; 外稃基 盘毛长 1 一 1.2 毫米, 较 疏少; 内桴近 等长于 外稃, 薄 膜质, 顶端具 细齿; 延 伸小穗 轴长约 2 毫米, 连被 毛共长 3. 5 — 4. 5 毫米; 花药 3 枚, 长 0.5 — 0.7 毫 
禾本科  377  米, 卵状三 角形, 常为 紫色。 花期 8 — 9 月。 产 德钦、 维西、 剑川、 永胜 等地; 生 于海拔 3500 — 4300 米 之高山 草甸。 西 藏有分 布。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本种 与光柄 野青茅 D. levipesKeng 相近, 但 光柄野 青茅小 穗较短 且略呈 锥状, 花 药长 1 毫米 以上; 而本 种小穗 略长, 但花药 短小, 长仅 0.5 — 0.7 毫米 而易于 区别。 7. 细柄 野青茅 (中 国植 物志) Deyeuxia filipes Keng (1941); 图鉴 (1975);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细弱, 丛生, 具 4 一 7 节, 下部常 分枝, 直立, 高 30 — 80 厘米, 径 1 一 1.5 毫米, 秆于 花序下 光滑。 叶鞘 平滑, 常为绿 紫色; 叶舌 稍厚或 膜质, 长 1.5 — 2.5 毫米, 顶端 平截或 不规则 撕裂; 叶 片扁平 或干时 内卷, 长 5 — 20 厘米, 宽 2 — 5 毫 米, 两面光 滑或微 粗糙。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长 8 — 15 厘米, 宽 3 — 7 厘米, 淡 紫色或 绿 白色; 分枝 细弱, 数枚 簇生, 平 滑或微 糙涩, 小 穗柄细 丝状。 小 穗窄披 针形, 长 4. 5 — 6 毫米, 两颖近 等长, 第 一颖具 1 脉, 先端 渐尖, 第 二颖具 3 脉, 颖片表 面平滑 或中脉 微糙; 外稃长 4 一 5. 5 毫米, 顶端具 4 微齿; 基 盘两侧 柔毛长 1.5 — 1.8 毫米, 为 外桴的 1/4 一 1/3; 芒由 外稃背 近基部 伸出, 长 6 — 9 毫米, 近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内 稃约短 于外稃 1/4, 延伸小 穗轴长 1.5 — 2 毫米, 连其 被毛长 3 — 3. 5 毫米; 花药 3 枚, 黄褐 色或淡 紫色, 长 1.8 — 2. 2 毫米。 花期 8 — 9 月。 产 永善、 会泽、 中甸、 兰坪、 丽江、 剑川、 大理及 昆明; 生 于海拔 2500 — 3800 米 山坡 草地及 高山松 林下。 四 川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玉 龙山。 本种以 秆细弱 丛生、 具多节 (4 一 7 节) 并常 于下部 分枝, 小 穗柄细 长而小 穗略下 垂易于 区别。 8. 会理 野青茅 (中 国植 物志) Deyeuxia mazzettii Veldk. ( 1985) . Calamagrostis stenophylla Hand. -Mazz. ( 1936); Deyeuxia stenophylla ( Hand . - Mazz. ) P. C. KuoetS. L. Lu (1987), non Janson. (1952).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丛生, 平滑 无毛, 高约 4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3 — 4 节。 叶 鞘平滑 无毛;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1 一 3 毫米, 顶端 全缘或 撕裂; 叶片极 狭窄, 常 内卷呈 细 线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约 0.5 — 1 毫米, 两面平 滑或有 时叶面 粗糙。 圆锥 花序直 立, 疏松, 长 6 — 9 厘米, 宽约 2.5 厘米; 分枝 细弱, 长 2 — 5 厘米, 平滑, 下部 1/3 左 右常 裸露。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淡 绿或带 紫色; 颖片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先端 渐尖, 披 针形, 薄 草质, 表面 光滑, 边缘宽 膜质,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稃 与颖片 近 等长, 顶 端尖, 具 5 脉, 中 脉自外 桴背基 部伸出 成芒; 芒长 7 — 8. 5 毫米, 近 中部膝 曲, 芒柱 扭转; 基盘 两侧柔 毛长约 1.2 — 2 毫米; 内 桴透明 膜质, 长约为 外桴之 3/4, 具 3 脉; 延 伸小穗 轴长约 1.5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3 — 3. 5 毫米; 花药 3 枚, 黄色, 长 约 1.3— 1.8 毫米。 花期 7 — 8 月。 产 永善、 昭通、 东川、 中甸、 永胜、 剑川 等地; 生 于海拔 2700 — 3500 米之 草地。 四川有 分布。 
378  云 南植物 志  9. 长花 野青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5: 10-12 Deyeuxia longiflora (Keng f. ) B. S. Sun et Y. H. Wang, comb, no v. Deyeuxia longi flora Keng ( 1959) * ;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nom. in- val. ; Calamagrostis longiflora (Keng) Keng f . in Act. Bot. Yunnan. 4 (4) : 350.1982, based on Keng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纤细而 直立, 黄 白色, 高约 40 厘米, 径 0.7 — 1 毫米, 具 3 — 4 节, 常于基 部具簇 生叶。 叶鞘 无毛, 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5 — 3 毫米, 先端 平 截或具 不整齐 齿缺;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5 — 8 厘米, 宽 3 — 4 毫米, 两面脉 上被微 毛。 圆 锥花序 极疏松 开展, 长 10 — 15 厘米, 宽约 8 厘米, 分 枝少而 细长, 平展或 下垂, 微 粗糙, 每分枝 上疏生 3 — 7 枚 小穗; 小 穗柄长 而互相 远离。 小穗长 3 — 4 毫米, 绿白或 绿 紫色;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平滑 无毛, 先端渐 尖; 外稃长 3. 8 — 4 毫米, 具 5 脉, 顶端具 由边脉 和间脉 延伸成 的长约 0.3 毫米 的小芒 尖, 中脉 于外稃 背基部 1/4 处 或略下 伸出, 成 一长为 6 — 7 毫米 的芒, 芒 下部稍 扭曲; 基盘两 侧柔毛 稀少, 长约 2 — 2. 3 毫米; 内 桴长约 3 毫米, 延 伸小穗 轴长约 0.6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1.7 — 2. 5 毫米; 花药 3 枚, 长 0.7 — 1 毫米, 黄色。 颖果卵 圆形, 长 2 毫 米。 花期 7 — 8 月。 特 产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900 米 左右的 云冷杉 林下。 10. 川 野青茅 (中 国植 物志) Deyeuxia grata Keng ( 1941 ) ;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光滑, 高 30 — 45 厘米, 径约 1 一 1.5 毫米, 常具 3 节, 顶节位 于植株 中部。 叶 鞘光滑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3 毫米, 先端啮 蚀状或 撕裂; 叶片 直立, 常 内卷, 长 8 — 17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圆 锥花序 穗状, 淡紫 色或灰 绿色, 长 8 — 14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分 枝数枚 簇生, 细弱。 小穗长 4 一 5.5 毫米, 常含 2 小花, 顶 生小花 两性或 雄性, 常 不育, 基 生小花 两性, 淡 紫色; 两颖 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颖片 光滑; 第 一小花 外稃长 3. 5 — 4. 5 毫米, 顶 端常啮 蚀状, 具 5 脉, 中脉 于外稃 背基部 1/4 一 1/5 处 伸出, 成一长 6 — 9 毫米 的芒; 芒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基盘 两侧柔 毛长约 1.1 毫米, 较少; 内稃长 圆形, 长约 2. 5 — 3 毫米, 具 2 脉; 延伸小 穗轴长 1.5 — 2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3 — 3. 5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生于延 伸小穗 轴顶端 的第二 小花, 常退 化仅具 縮小的 内 外桴, 其内有 时可见 不育的 雄蕊。 花果期 8 — 9 月。 产 中甸、 兰坪; 生 于海拔 2600 米至 3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四川西 部也有 分布。 11. 疏穗 野青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eyeuxia effusiflora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广;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疏丛, 直立, 高 80 — 120 厘米, 径 3 — 5 毫米, 常平滑 无毛, 但紧 接花序 下时有 细毛。 叶 鞘脉间 贴生下 向毛, 常为灰 绿色; 叶舌干 膜质, 长 1 一 3 (-5) 毫米, 顶端 钝圆或 平截; 叶片 扁平或 边缘稍 内卷, 长 20 — 70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上 面粉 白色, 密生 微毛, 下面 粗槌, 中 脉在下 面明显 隆起。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20 — 30 厘 
禾本科  379  米, 宽 5 — 15 厘米, 具 7 — 12 节; 分枝 簇生, 稍 粗糙, 开展, 下部 裸露。 小穗长 3 — 4 毫米, 顶端略 钝圆, 两颖近 等长,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表面 糙涩; 外 稃稍短 于第 一颖, 顶端具 4 微齿, 5 脉, 中脉 于外桴 背基部 1/5 处伸出 成一长 4 一 5 毫米 之芒; 芒微 弯曲, 下部稍 扭转; 基盘两 侧柔毛 长约为 外稃的 1/3;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顶 端啮蚀 状; 延伸小 穗轴长 0.5~0.8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2. 5 — 3 毫米; 花药 3 枚, 长 1.5 — 2 毫米。 花果期 7 — 10 月 。 产 永善、 镇雄、 昭通、 东川、 昆明; 生 于海拔 1800 — 2900 米之 山谷、 河边阴 湿处。 分布于 山西、 河南、 四 川。. 12. 房县 野青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eyeuxia henryi Rendle (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1959 广;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 生粗壮 草本。 秆 疏丛, 直立, 高 100 — 130 厘米, 径 3 — 5 毫米, 具 3 — 4 节, 常平滑 无毛。 叶 鞘下部 者长于 节间, 脉 间常具 柔毛, 上 部者常 光滑; 叶舌干 膜质, 披针 形, 长 5 — 15 毫米, 顶端 凹陷或 撕裂; 叶片 扁平或 边缘稍 上卷, 长 15 — 80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中 脉在下 面明显 隆起, 两面无 毛而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25 — 39 厘 米, 宽达 15 厘米, 具 12 — 14 节; 分 枝数枚 簇生, 细弱而 粗糙, 斜向 上升或 平展, 下部 1/4 一 1/2 裸露。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第一颖 稍长, 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表面 粗槌; 外桴长 3. 5 — 4 (-5) 毫米, 顶 端具四 微齿, 5 脉, 中脉 于外桴 背近基 部伸出 成一长 5 — 7 毫米 之芒; 芒 膝曲, 芒柱 扭转; 基盘 两侧柔 毛长约 1.5 毫米; 内稃 近等长 或略短 于 外稃, 顶 端钝, 或微啮 蚀状; 延伸小 穗轴长 1 一 1.3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2. 5 — 3. 2 毫 米; 花药 3 枚, 长 1.5 — 2 毫米。 花果期 7 — 11 月。 产 昭通、 曲靖、 宣威、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300 — 2600 之山坡 草地、 沟边。 湖北、 湖南、 江西、 四川、 贵州有 分布。 13. 西康 野青茅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75: 13—14 Deyeuxia sikangensis Keng ( 1941 ) ; 中国 植物志 ( 1987) * .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坚硬, 直立, 丛生, 高约 50 — 70 厘米, 径 1 一 1.9 毫米, 具 2 — 3 节, 常平滑 无毛, 基部 常具簇 生残留 叶鞘。 叶 鞘平滑 但条纹 明显, 通 常短于 节间; 叶 舌干 膜质, 长 3 — 7 毫米, 急尖 或顶端 2 深裂; 叶片 直立, 内卷, 长约 10 — 20 厘米, 宽 2 — 3 毫米, 两面 微糙。 圆锥 花序紧 縮或略 开展, 长 10 — 14 厘米, 宽约 2 厘米; 分枝簇 生, 长达 5.5 厘米, 贴主轴 而生, 基部 1/3 裸露, 稍 粗糙。 小 穗长披 针形, 长 5 — 6 毫 米, 较 密集;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二颖 稍短,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表面 粗糙; 外 稃长 3. 5 — 4. 5 毫米, 微 粗糙, 顶端 齿裂, 5 脉, 中脉 于外稃 背基部 1/3 处伸出 成一长 5 — 7 毫米 之芒; 芒 近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基 盘两侧 柔毛长 1 一 1.5 毫米; 内桴 膜质, 略短于 外稃, 平滑; 延伸小 穗轴长 1.3—1.8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3. 3 — 3. 8 毫米; 花药 3 枚, 线形, 长 2 — 3 毫米。 花果期 7 — 9 月。 产 昭通、 德钦、 维西、 中甸、 泸水、 兰坪、 丽江、 永胜; 生 于海拔 2100 — 3600 米 之高山 草地及 林下。 四川有 分布。 本种 外形与 野青茅 D. arundinacea(Linn.) Beauv. 相似, 但芒 于外稃 背下部 1/3 处 
380  云 南植物 志  伸出、 常 于基部 具残留 叶鞘等 而易于 区别。 14. 野青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eyeuxia arundinacea (Linn. ) Beau v. (1812); Bor (1960); 图鉴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7)*. Agrostis arundinacea Linn. ( 1953); Calamagrostis arundinacea (Linn.) Roth (1788); Deyeuxia sylvatica ( Schrad. ) Kunth ( 1829); Hook. f. ( 1897);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K; 北 京地区 植物志 (1975); 秦岭 植物志 (1976) ; Arundo sylvatica Schrad. (1806). 14a. 野青茅 (原 变种) 图版 76: 1-3 var. arundinacea 多年生 草本, 具短的 根头。 秆直立 或节稍 膝曲, 丛生, 高约 45 — 60 厘米, 径 1 一 1.8 毫米, 平滑。 叶 鞘疏松 裹茎, 无 毛但较 粗糙, 基 部者长 于节间 而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5 毫米, 顶端常 撕裂;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长 5 — 25 厘米, 宽 2 — 7 毫 米, 无毛, 两面 粗糙, 叶 背常灰 白色。 圆 锥花序 紧縮成 穗状, 长 6 — 2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具 12 — 14 节; 分枝 3 至多枚 簇生, 贴近 主轴, 粗糙。 小穗长 5 — 6 毫米, 草黄色 或略带 紫色;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二颖 略短, 披 针形, 稍 粗糙,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桴长 4 一 5 毫米, 微粗 糙或近 光滑, 顶端具 微齿, 5 脉, 中 脉于外 桴背近 基部或 下部 1/5 处伸出 成一长 7 — 8 毫米 之芒; 芒 近中部 膝曲, 芒 柱明显 扭转; 基盘两 侧柔毛 长达 外稃之 1/5 — 1/3; 内 稃膜质 平滑, 稍短于 外稃; 延伸小 穗轴长 1.5 — 2 毫米, 连其 被 毛共长 3 — 4. 5 毫米; 花药 3 枚, 线形, 长 2 — 2. 6 毫米。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永善、 昭通、 东川、 德钦、 中甸、 贡山、 丽江、 剑川、 大理、 昆明、 江川、 保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1700 — 3600 米 之山坡 草地、 林缘、 灌丛、 溪边 路旁。 广 泛分布 于我国 东北、 华北、 西北、 西南 及华中 地区。 欧亚 大陆温 带及亚 热带高 山均有 分布。 原变种 由于分 布广, 在植株 大小、 小穗长 短及花 序分枝 和小穗 粗糙程 度等有 较大变 异 范围, 但以 花序较 紧密、 基盘 两侧柔 毛较短 (一般 不超过 外稃之 1/3), 芒于 外稃背 基部 1/5 处 及以下 伸出, 具明显 扭转的 芒柱, 芒针 明显伸 出颖片 外而以 区别。 14b. 疏花 野青茅 (变种 ) var. laxiHora (Rendle) P. C. Kuo et L. Lu (1987). Deyeuxia sylvatica (Schrad. ) Kunth var. Laxiflora Rendle (1904)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与原 变种的 区别为 植株较 细弱。 叶舌长 1 一 2 毫米;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分 枝平展 而中 下部多 裸露;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而 较短, 较 光滑; 外稃长 3. 5 — 4 毫米; 延伸 小穗轴 长 1.2 毫米, 连 其被毛 共长达 外稃的 2/3。 产 盐津、 永善、 永胜、 丽江、 贡山、 泸水、 保山; 生 于海拔 1600 — 2300 米之 山坡、 路旁。 四川、 西藏、 贵州、 湖北、 湖南、 陕西 及华东 诸省有 分布。 14c. 长舌 野青茅 (变种 ) var. ligulata (Rendle) P. C. Kuo et L. Lu (1987). Deyeuxia silvatica (Schrad. ) Kunth. var. ligulata Rendle (1904); 中国主 要植物 
禾本科  381  图版 76 1—3. 野青茅 Deyeuxia arundinacea (Linn. ) Beauv. var. arandinacea,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6. 散穗野 青茅 D. diffusa Keng,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背, 侧面 ); 7—10. 假苇 拂子茅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 mites (Hall. f. ) Koel, 7. 植株, 8. 小穗, 9. 小花, 10. 花药; 11—14. 单蕊 拂子茅 C. emodensis Griseb. , 11. 花序, 12. 小德, 13. 小花. 14. 花药。 (李 楠绘) 
382  云 南植物 志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与原 变种的 区别为 其叶舌 可长达 7. 5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紧缩; 基盘 两侧柔 毛长达 外稃之 2/3 — 1/2; 延 伸小穗 轴及其 被毛几 与内桴 等长。 产 昭通、 东川、 中甸、 永胜、 丽江、 兰坪、 大理、 剑川、 昆明; 生 于海拔 1600 — 3100 米之 山坡、 溪边、 路旁。 四川、 湖北、 湖南、 安徽、 江西 等省有 分布。 15. 散穗 野青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6: 4-6 Deyeuxia diffusa Keng (194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稍 斜展, 疏丛, 高约 30 — 8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较 细弱而 平滑 无毛, 具 4 一 6 节。 叶 鞘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约 1.5 — 3 毫米, 顶端具 齿裂; 叶 片 扁平或 干后稍 内卷, 长 10 — 25 厘米, 宽约 1 一 3 毫米。 圆锥 花序极 疏松, 开展, 长 15 — 30 厘米; 分枝细 线形, 长达 15 厘米, 平滑, 下部 裸露, 上 部常疏 散地作 叉状分 枝, 小枝 与小穗 柄皆呈 丝状。 小穗长 2. 5 — 3 毫米, 稍紫 褐色; 第一 颖窄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第 二颖宽 卵形, 约短于 第一颖 0.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1.5 — 2. 5 毫 米, 顶 端钝或 微凹, 具 5 脉, 无芒; 基盘两 侧柔毛 等长于 外稃或 稍短; 内 稃长为 外稃之 2/3; 延 伸小穗 轴长约 0.5 毫米, 连其被 毛共长 1 一 1.5 毫米; 花药 3 枚, 长约 0.6 毫 米。 颖 果长卵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花期 7 — 8 月。 产 昭通、 东川、 昆明、 罗平、 石屏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0 — 2700 米 之山坡 草地、 灌 丛 草地及 林缘。 四川、 贵 州也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南昆明 至东川 之间。 本种以 花序极 疏散, 花序分 枝和小 穗柄间 常叉状 分开, 小穗 较短, 长 2. 5 — 3 (一 3. 5) 毫米, 外稃 无芒, 基盘两 侧柔毛 近等长 于外桴 等特征 而易于 区别。 16. 柔弱 野青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eyeuxia flaccida (Keng f . ) B. S. Sun et Y. H. Wang, comb. nov. Deyeuxia flaccida Keng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nom. inval. ; Calama- grostis flaccida (Keng) Keng f. ,植 物研究 4 (3): 195.1984, based on Keng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约 45 — 10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细弱, 通常具 5 — 6 节。 叶 鞘短于 或 近中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约 1 一 4 毫米, 顶端具 齿裂, 易 破碎; 叶片 扁平, 质薄, 无毛, 先端 渐尖, 长 5 — 18 厘米, 宽约 1 一 4 毫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柔弱, 长约 18 — 25 厘米, 宽约 14 厘米; 分枝 细弱, 细 线形, 下垂, 每 节分枝 下部者 5 — 6 枚而上 部者 2 — 3 枚, 分 枝与小 穗柄皆 纤细。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灰绿 色或先 端稍带 褐色; 第 一颖 稍长, 披 针形, 先端 锐尖, 背具 1 脉 成脊, 脊上 粗糙, 第 二颖先 端钝, 约短 于第一 颖 0.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3 — 3. 4 毫米, 顶 端钝, 具 5 脉, 其脉至 顶端渐 消失, 无 芒; 基盘 两侧柔 毛长约 3 毫米; 内稃 长约为 外稃之 1/2; 延 伸小穗 轴长约 0.8 毫米, 连 其被 毛共长 2.5 毫米; 花药 3 枚, 长约 0.8 毫米。 花果期 7 — 9 月。 产 德钦、 中甸、 兰坪、 剑川; 生 于海拔 3000 — 3600 米 林下或 路旁潮 湿处。 四川、 西藏有 分布。 本种 与散穗 野青茅 D. diffusa Keng 较 接近, 但以小 穗较长 (3. 5 — 4 毫米 ), 花序分 枝 及小穗 柄长, 斜 展而非 叉状, 小 穗较稀 少而易 区别。 
禾本科  383  32. 拂 子茅属 Calamagrostis Adans. 多年 生强壮 草本。 叶片 线形, 先端 渐尖; 叶舌 膜质。 花序 紧缩或 开展, 分枝 细长, 直立, 常 粗糙。 小穗 线形, 含 1 小花,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通常 不延伸 于内桴 之后, 或稀 有极短 延伸;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一颖 较长, 锥状 而先端 长渐尖 或狭披 针形; 外 桴透明 膜质, 显 著短于 颖片, 先端具 微齿或 2 裂, 具 3 脉, 中脉于 外稃顶 端齿间 或外桴 背中上 部伸 出成细 直芒; 基盘密 生明显 长于外 桴之丝 状毛; 内 稃较小 而短于 外稃; 雄蕊 3 枚, 稀 1 枚。 本属约 15 种, 多 分布于 欧亚大 陆温带 地区; 我国有 6 种及 4 变种; 云南有 3 种及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圆锥 花序分 枝长而 开展; 芒 由外稃 顶端小 裂齿间 伸出。 2 (3) 小花具 3 枚 花药; 花序长 圆状, 干后长 暗灰色 1. 假荦 拂子茅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 3 (2) 小 花仅具 1 枚 花药; 花序紧 密呈复 穗状, 干后常 绿白色 2. 单森 拂子茅 Calamagrostis emodensis 4 (1) 圆锥 花序分 枝短而 紧密呈 筒状; 芒 由外稃 背中部 稍上至 顶端下 1/4 处伸出 3, 拂子茅 Calam^rostis epijeios 1. 假苇 拂子茅 (大 兴安 岭植物 群落) 图版 76: 7-10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 (Hall. f. ) Koel (180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广;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Arundo pseudophragmites Hall, f . ( 1796)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疏丛, 高 40 — 100 厘米, 基 部径约 1.5 — 3. 5 毫米。 叶鞘平 滑无 毛或稍 粗糙, 下 部者长 于节间 而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4 一 16 毫米,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顶端 全缘或 撕裂;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扁平 或干时 内卷, 宽 1.5 — 5 毫米, 叶面及 边缘略 粗槌, 叶背 平滑。 圆锥 花序长 圆状披 针形, 开 展或稍 紧缩, 长 10 — 20 (-35)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分枝 簇生, 细弱 直立, 稍 粗糙。 小穗 线形, 长 5 — 7 毫米, 草 黄色或 灰色; 颖片 线状披 针形, 顶端长 渐尖,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比 第 一颖短 1/4 一 1/3, 具 3 脉, 表面微 粗糙而 脊部较 粗糙; 外 桴透明 膜质, 长 2. 6 — 4 毫 米, 具 3 脉, 顶 端常微 齿裂; 芒 细直, 长 1 一 4 毫米, 自 外稃顶 端稍下 伸出; 基 盘两侧 柔 毛几等 长于第 一颖, 整齐, 细长, 丝状; 内稃比 外桴短 1/3 — 1/2, 较小; 雄蕊 3 枚, 长 1 一 1.5 毫米, 黄色。 花果期 7 — 9 月。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永胜、 丽江、 鹤庆、 剑川、 洱源、 永德、 昆明; 生 于海拔 1200 — 2500 米 之山坡 草地、 路旁草 丛中或 河岸阴 湿处。 我国 广布于 东北、 华北、 西北、 
384  云 南植物 志  西南 及华中 等地。 欧 亚大陆 温带地 区均有 分布。 2. 单蕊 拂子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6: 11-14 Calamagrostis emodensis Griseb. (186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较 粗壮。 秆 直立, 高 60 — 130 厘米, 基 部径约 3 — 5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疏松 裹茎,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平截, 短宽, 干 膜质, 长 0.5 — 1.2 毫米; 叶片 较大, 长 25 — 45 厘米, 宽 5 — 14 毫米, 扁平 或边缘 内卷, 干后 常 绿色, 略 粗糙或 叶面较 光滑。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5 — 25 厘米, 宽约 5 厘米; 分枝繁 密, 常柔软 下垂, 稍 粗糙; 小穗长 5. 5 — 6. 5 毫米, 绿 色或苍 白色, 线形; 颖片质 略薄, 狭长披 针形,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脊具 糙毛; 外桴 透明薄 膜质, 长约 2 — 2.5 毫米, 具 3 脉或不 明显的 5 脉, 顶端 2 深裂达 稃体之 1/3, 中 脉于齿 间伸出 形成一 长 4. 5 — 7 毫 米之细 直芒, 芒略 粗糙; 基盘两 侧柔毛 等长于 颖片, 整齐, 细长, 丝状; 内 稃短于 外稃, 狭 舟状; 雄蕊 1 枚, 棒 锤状, 花 药长约 1 毫米, 紫 色或淡 黄色。 颖果长 卵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贡山、 兰坪、 泸水、 剑川、 大理及 腾冲; 生 于海拔 1900 — 4000 米之 山坡、 高山 草甸及 灌丛。 分布于 西藏、 四川及 陕西。 印度、 尼泊尔 也有。 3. 拂子茅 (植物 学报) Calamagrostis epijeios (Linn. ) Roth (1788); Hook. f. (1897);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Arundo epijeios Linn. (1753) . 3a. 拂子茅 (原 变种) var. epijeios 多年生 草本, 常具根 状茎。 秆 丛生或 散生, 直立, 平滑 或于花 序下稍 粗糙, 高 45 — 100 厘米, 基 部径约 1.5 — 3. 5 毫米。 叶鞘 平滑无 毛或稍 粗糙,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5 — 6 毫米, 圆 形或披 针形, 顶端 全缘或 撕裂; 叶片 长 15 — 27 厘米, 宽 4 一 8 (-14) 毫米, 边缘 干时常 内卷, 叶面及 边缘略 粗槌, 叶背较 平滑。 圆 锥花序 直立, 圆 筒形, 较 紧密, 长 10 — 25 厘米, 径约 1.5 — 4 厘米; 分 枝数枚 簇生, 长 2. 5 — 5 厘米, 斜升 或紧贴 主轴。 小穗长 5 — 7 毫米, 淡绿 色或干 时浅紫 黄色;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先端渐 尖而呈 线状披 针形,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表面略 粗糙, 脊 上具微 糙毛; 外稃 透明薄 膜质, 长 2. 5 — 3. 5 毫米, 具 3 脉, 顶端具 2 齿, 中脉于 外稃背 中部稍 上伸出 成一细 直刚毛 状芒, 芒长 1.8 — 3 毫米; 基盘两 侧柔毛 几 等长于 颖片, 较 整齐; 内稃比 外桴短 1/3, 顶端啮 蚀状;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3 — 1.5 毫米, 黄色。 花果期 6 — 9 月。 产 昆明、 富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500 — 3000 米 之山坡 潮湿处 及河岸 溪边。 分布 于我国 绝 大部分 省区。 欧亚 大陆温 带地区 也有。 3b. 密花 拂子茅 (变种 ) var. densiflora Griseb. (18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7). 
禾本科  385  本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圆 锥花序 分枝稍 长并紧 贴主轴 ; 小穗密 集而无 间断。 分布 习性与 原变种 相似, 但在 云南较 少见, 产临 沧等。 33. 剪 棒草属 X Agropogon P. Fourn. 属 间杂交 (Agrostis X Polypogon) 起源 的属。 颖 片先端 急尖或 微缺, 有顶生 短芒, 很像棒 头草属 Polypog on 。 小 穗柄无 关节, 颖 宿存, 又像剪 股颖属 Agr OS ti S 。 完全 不育。 分布及 特征与 种同。 1. 剪棒草 (拟) 图版 74: 11-13 X Agropogon lutosus (Poir. ) P. Fourn. (1935)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3) . Agrostis littoralis J. E. Sm. (1800), non Lam. (1791); Agrostis lutosa Poir. in Lam. (1810), based on A . littoralis J. E. Sm. ; Polypogon littoralis (J. E. Srr. ) J. E. Sm. (1816); Agrostis subaristata Aitch. et Hemsl. (1881)*; Bor (1960); Tsvelev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X Agropogon littoralis (J. E. Sm. ) C. E. Hubb. (1946);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多年生 草本。 杆成 疏丛或 单生, 直立 或基部 外倾或 匍匐, 节上 生根, 平滑 无毛, 有 光泽, 黄 褐色, 高 25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4 一 6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包茎较 疏松,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5 —) 4 一 5 毫米, 先端常 破裂; 叶片 扁平, 线形, 长 4— 15 厘米,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 背平滑 无毛, 先端 渐尖。 圆锥 花序紧 缩成圆 柱状 或狭长 圆形,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每节具 6 — 9 分枝; 分枝近 轮生, 直 立, 短,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1 一 4 厘米, 常自 近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穗柄 较短, 长 0.5 — 1.5 毫米, 先端稍 膨大成 棒状。 小穗黄 褐色, 长约 2.5 毫米 (芒除 外); 颖 长圆或 卵 圆形, 先端 急尖, 具 0.2 — 0.6 (-3) 毫 米长的 短芒, 脊上 粗糙, 表面 亦具短 小刚毛 而 粗糙, 第一颖 与小穗 同长, 第二颖 稍短; 外桴 膜质, 长 圆形, 长 1.2 — 1.6 毫米, 先 端 截平, 具 5 脉, 有时间 脉不甚 明显, 脉在先 端形成 5 个或 3 个 小齿, 无 芒或有 时在顶 部稍下 有直立 短芒; 基盘 无毛或 具长达 0.15 毫米的 短毛; 内 稃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长 0.9 — 1.2 毫米, 无脉 或具不 明显的 2 脉; 花药长 0.6 — 0.7 毫米, 不 开裂。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600 米 的水边 阳处。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甘肃 南部。 南欧 与西欧 及温带 亚洲, 自阿 富汗、 克什 米尔、 伊朗 北部、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西 北部、 俄 罗 斯南部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据有 关研究 报道, 这 个杂交 种的亲 本是: Agrostis stolonifera X Polypogon mon- speliensiso 在 西欧及 南欧, 常生于 湿地或 含盐的 生境。 在 亚洲, 1968 年 Kovalevsky 首 先提 出采自 原苏联 南部、 过去 鉴定为 Agrostis subaristata 的标本 (包 括这 个种的 模式标 本在内 ), 应当 命名为 x Agropogon littoralis ( = x A. lutosus) 来自阿 富汗、 巴 基斯坦 及印 度过去 鉴定为 A. subaristata 的 标本, 花 药小, 不 开裂, 内含不 能正常 发育的 花粉, 也 未见到 成熟的 颖果。 Cope 也认为 这些标 本应当 鉴定为 x Ag r0 pog on l utosus 。 我 国标本 除颖片 顶端未 见微缺 之外, 其余 性状与 Cope 观察到 的大体 相同, 亚洲与 欧洲的 标本相 比稍有 差异。 我们 建议对 这个特 殊种开 展细胞 分类学 研究。 
386  云 南植物 志  34. 棒 头草属 Polypogon Desf.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线形, 扁平。 圆锥花 序收縮 成穗状 或金字 塔形。 小穗含 1 小花, 稍两侧 压扁, 小 穗柄有 关节, 且 自关节 处整体 脱落, 而使小 穗的基 部具有 部分或 几 全部小 穗柄。 颖近 等长, 具 1 脉, 纸质, 稍 粗糙, 比小花 略长, 上部 有脊, 先 端浅裂 或 全缘, 自裂齿 间或先 端稍下 处伸出 1 细 直芒; 外 桴膜质 透明, 光滑, 长约为 小穗之 半, 先端 截形, 具 5 条 细脉, 近顶部 有一易 脱落的 短芒;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膜质 透明; 小 穗轴不 延伸。 约 20 种, 分布 全球温 暖地带 及热带 山区, 我国有 3 种, 云南有 2 种。 本属 种类均 可用于 饲料。 ; 分种 检索表 1 (2) 颖片芒 的长度 至少为 颖长的 2 倍, 芒长 4 一 7 毫米 2. 长芒 棒头草 P. monspeliensis 2 (1) 颖 片的芒 通常比 颖短, 有时 等长或 稍长, 芒长 0.6 — 3 毫米 1. 棒头草 P. fugax 1. 棒头草 (亚 洲文会 会报) 图版 67: 10—12 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 (1854); Bor (1960, 197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olypogon higegaxveri Steud. (185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Poly- pogon Littoralis var. higegaxveri ( Steud. ) Hook, f . (1897); Hand. -Mazz. (1936); Noxvodvuorskya fugax (Nees ex Steud. ) Nevski (1937).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15 — 75 厘米, 具 4 一 5 节, 平滑 无毛, 有时 下部卧 地 而节上 生根。 叶 鞘平滑 无毛, 大 都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长 2 — 8 毫米; 叶 片 扁平, 长 2 — 16 厘米, 宽 2 — 11 毫米, 粗糙 或叶背 平滑。 圆锥 花序狭 卵形, 长 圆形或 圆 柱形, 常有 间断和 裂片, 长 3 — 15 厘米, 宽 1 一 5 厘米, 常带灰 绿色或 部分带 紫色; 分枝长 1 一 4 厘米; 小穗长 1.8 — 2. 5 毫米 (底 部的部 分小穗 柄在内 ); 颖几 等长, 长圆 形, 全体 (特 别是中 下部) 被 微毛, 先 端有小 凹缺, 边缘有 小纤毛 ; 芒自 缺口处 伸出, 纤细, 直立, 长 0.5 — 3 毫米; 外 稃平滑 无毛, 长 约为颖 之半, 先端具 微齿, 无 芒或有 芒, 芒如存 在时, 长可达 2 毫米, 纤细, 微 粗糙, 易 脱落; 花 药长约 0.7 毫米。 颖果椭 圆形, 一面 扁平, 长约 1 毫米。 产全 省海拔 1300 — 3900 米的 田野、 道旁、 河 岸沙滩 及湿地 沼泽, 通常 是田间 杂草。 全国除 东北及 内蒙古 之外, 大部 分地区 都有。 俄 罗斯、 朝鲜、 日本、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尼泊尔 均有。 2. 长芒 棒头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Polypogon monspeliensis ( Linn. ) Desf. ( 1798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禾本科  387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一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高 20 — 80 厘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5 节。 叶 鞘疏松 包茎, 上部稍 粗糙, 大 都短于 节间; 叶 舌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长 4 一 8 (-15) 毫米, 常 不规则 撕裂; 叶片长 5 — 20 厘米, 宽 2 — 9 毫米, 叶面 及边缘 粗槌, 叶 背稍粗 糙。 圆锥花 序狭长 圆形、 圆 柱形, 常紧密 而呈刺 毛状, 有时间 断和具 裂片, 长 2 — 10 (-16)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小 穗浅灰 绿色, 成 熟后枯 黄色, 长 2 — 2. 5 毫米; 颖片长 圆形, 先 端有小 凹缺, 全体被 微毛, 边 缘有细 纤毛, 缺口 处伸出 细而长 的芒; 芒长 (3 —) 4 一 7 毫米, 第一颖 的芒常 稍短; 外桴长 约为颖 之半, 平滑 无毛, 无芒或 有芒, 芒如存 在时, 长可达 2 毫米; 花 药长约 0.5 毫米。 颖果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产 德钦、 鹤庆; 生 于海拔 1600 — 3300 米 的水田 或湿润 草地。 分布于 华北、 西北、 华东、 东南、 华南 及四川 等地。 广 布于旧 大陆温 带及亚 热带, 且 已传人 许多国 家和地 区。 35. 看 麦娘属 Alopecurus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植 株通常 无毛。 秆 直立, 丛生或 单生。 叶片 扁平, 线形, 较柔 软。 圆锥 花序圆 柱形、 长圆 形或卵 球形。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1 两性 小花, 脱节 于颖之 下; 颖近 等长, 具 3 脉, 常于基 部互相 联合, 脊上有 纤毛; 外 稃膜质 透明, 先端 截形或 急尖, 具 3 脉, 背 部在中 部以下 有芒, 稀 无芒, 边缘常 在下部 联合; 内稃常 缺如, 鳞被 缺如; 子房 无毛; 花柱通 常下部 连生。 约 50 种, 遍 布北半 球温寒 地带。 我国有 9 种, 云南有 2 种。 本 属多数 种类为 牧草。 有些 种用于 饲养乳 牛最为 适宜。 大 看麦娘 A. pratensis Linn. 云 南省曾 引种为 牧草, 现缺少 标本, 暂 不收人 本志。 . 分种 检索表 1 (2) 圆柱状 的圆锥 花序较 粗大, 径粗 5 — 10 毫米; 小穗长 5 — 7 毫米; 花 药长约 1 毫米, 灰白色 2. 日本 看麦娘 A. japonica 2 (1) 圆柱状 的圆锥 花序较 细瘦, 径粗 3 — 6 毫米; 小穗长 2 — 3 毫米; 花药长 0.5 — 0.8 毫米, 橙 黄色 1. 看麦娘 A* aequalis 1. 看麦娘 (救荒 本草) 图版 59: 1-3 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1799);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Clarke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 一年或 越年生 草本。 秆常 丛生, 高 10 — 45 厘米, 径粗约 1.5 毫米, 具 3 — 4 节, 节 上 常膝曲 上升, 有时 能生不 定根。 叶鞘 疏松,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顶 节者常 膨大; 叶舌膜 质, 长 2 — 5 毫米, 先端 钝圆; 叶片 扁平, 质薄, 长 2 — 10 厘米, 宽 2 — 6 毫米, 光滑无 
388  云 南植物 志  毛。 圆锥 花序圆 柱形, 长 1 一 7 厘米, 径粗 3 — 6 毫米, 灰 绿色; 小 穗椭圆 形或卵 状长圆 形, 长 1.5 — 3 毫米; 颖 膜质, 先 端钝, 基部 联合, 无翼, 具 3 脉, 脊上有 纤毛, 侧脉 下 部具短 柔毛; 外稃 膜质, 与 颖等长 或比颖 略长, 其边 缘的下 部互相 联合, 连合 的长度 约 为稃体 全长的 1/3 — 1/2; 芒长 2 — 3 毫米, 自稃体 下部约 1/4 处 伸出, 直立, 隐藏或 略 伸出于 颖外; 花药橙 黄色, 长 0.5 — 1 毫米。 产全 省海拔 1200 — 3500 米的 沟谷、 田野、 湿地、 沼泽、 林缘及 亚高山 草甸。 广布 北半球 温带。 2. 日本 看麦娘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Alopecurus japonicus Steud. (185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植 物志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Ohwi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一年或 二年生 草本。 秆少数 至多数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高 20 — 50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质地 较软。 叶鞘 疏松,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顶 节者膨 大; 叶舌 膜质, 长 2 — 4 毫米, 先端 钝圆; 叶片 扁平, 质地 较软,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圆锥 花序圆 柱状, 长 3 — 10 厘米, 径粗 5 — 8 (-10) 毫米; 小穗 柄短, 长 0. 5_1毫米, 光滑 无毛; 小穗 长圆状 卵形, 扁平, 长 5 — 6. 5 毫米; 颖 膜质, 先 端钝, 具 3 脉, 侧脉上 无毛, 脊上 无翼, 密生 纤毛, 基部边 缘互相 连合, 比小花 稍短; 外稃厚 膜质, 狭 卵形, 先 端钝, 光滑 无毛, 下部边 缘互相 联合; 芒较 纤细, 直立或 稍弯, 但不 膝曲, 长 8 — 12 毫米, 自稃 体基部 伸出, 远远 伸出于 颖外, 上部微 粗糙; 花药淡 黄色, 长约 1 毫米。 产 玉溪、 屏边、 潞西; 生 于海拔 800 — 1900 米的 麦田或 湿地。 分布于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北、 江苏、 浙江、 陕西。 日本、 朝鲜 也有。 如生 长在麦 田中, 秆 直立, 高达 80 厘米或 更高。 如 生长于 田野及 湿地, 秆较 低矮, 一般高 20 — 40 厘米, 且多数 丛生。 36. 苘草属 Beckmannia Host 一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狭窄, 由多数 简短贴 生或斜 伸的穗 状花序 组成; 小 穗常含 1 小花, 稀具 2 小花, 近 圆形, 两侧 压扁, 几 无柄, 成两 行覆瓦 状排列 于穗轴 之 一侧;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下, 也 不延伸 于内稃 之后; 颖半 圆形, 等长, 草质, 具较薄 而 色白的 边缘, 具 3 脉, 先 端钝或 锐尖; 外桴披 针形, 具 5 脉, 稍 露出于 颖外, 先端尖 或具短 尖头;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有脊, 雄蕊 3。 本属 2 种。 广 布全球 温带。 我国及 云南产 1 种。 1. 苘草 (本草 纲目) 图版 59: 7-9 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 Fernald (1928); 东北 植物志 (1959); Bor (1960);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15 — 90 厘米, 具 2 — 4 节。 叶鞘 无毛, 多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透明, 长 3 — 8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5 — 30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粗糙 或叶背 平滑。 圆锥 花序长 10 — 30 厘米, 分枝 稀疏或 斜升; 小穗 压扁, 圆形, 灰 绿色, 常含 1 小花, 
禾本科  389  有时含 2 小花, 长约 3 毫米; 颖 草质, 边缘 质薄, 白色, 背部灰 绿色, 具 淡色的 横纹; 外稃披 针形, 具 5 脉。 常具 伸出颖 外的短 尖头; 花药 黄色, 长约 1 毫米。 颖果黄 褐色, 长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有丛生 短毛。 产全省 1500 — 3300 米的水 边湿地 都有。 分 布于我 国南北 各省及 北半球 温寒带 地区。 本种 是优良 牧草。 也是难 以清除 的田间 杂草。 37. 梯 牧草属 Phleum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常有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或 单生。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穗状、 卵圆 形或圆 柱形, 分枝 常贴靠 主轴。 小穗含 1 小花, 两侧 压扁, 几 无柄, 脱节 于颖之 上; 小穗 轴延伸 或否; 颖近 等长, 具 3 脉, 边缘 重叠, 但不 连生, 先端具 短芒或 尖头; 外稃 膜质, 先端 截形或 钝形, 比 颖短, 具 1 一 7 脉, 无芒, 常有 细齿, 边缘不 连生; 内 稃与 外桴近 等长或 等长, 脊 上具小 纤毛。 约 10 种, 分 布北半 球温寒 地带。 我国有 5 种, 云南产 1 种, 另有 1 种引种 栽培作 牧草。 ■ i :、 分种 检索表 '、一… " 1 (2) 圆锥 花序长 与宽之 比值通 常小于 4; 芒长 4 毫米, 几与颖 等长; 野 生植物 1. 高山 梯牧草 Ph. alpinum 2 (1) 圆锥 花序长 与宽之 比值通 常大于 4; 芒长 0.2 — 2 毫米, 不超过 颖长的 1/3; 非野生 植物… 2. 梯牧草 Ph. pratense 1. 高山 梯牧草 (普 通植 物学) 图版 67: 13-15 . Phleum alpinum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 1959) * ; Bor ( I960, 1970); Tsvelev ( 1976, 1983); Humphries in Tutin et al. (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疏丛, 直立, 高 5 — 50 厘米, 具 3 — 4 节, 有时 基部外 斜升, 平滑 无毛。 叶鞘较 疏松, 无毛, 上 部者稍 膨胀; 叶舌 膜质, 先 端钝, 长 2 — 3 毫米; 叶 片通常 直立, 长 3 — 17 厘米, 宽 2 — 8 毫米, 上部者 比下部 者短, 无毛, 先端 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圆锥花 序圆柱 形到卵 球形, 长 1 一 4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常呈暗 紫色; 小穗长 圆形, 两侧 压扁; 颖长 3 — 4 毫米, 具 3 脉, 脊 上有硬 纤毛, 两侧稍 粗糙, 先端有 1 一 3 (-4) 毫 米长的 短芒; 外稃 膜质, 长约 2 毫米, 具 3 — 5 脉, 主脉 上具微 毛;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花药长 1 一 1.5 毫米。 产 巧家、 德钦、 贡山; 生 于海拔 3800 — 4000 米 的灌丛 草甸或 林缘。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北、 河北、 山西、 陕西、 甘肃、 新疆、 吉林、 辽宁。 广 布于欧 亚大陆 北部, 已 引 种到世 界许多 国家和 地区。 
390  云 南植物 志  2. 梯牧草 (江 苏植 物志) Phleum pratense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 Humphries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直立, 疏或 密丛, 高 30 — 120 (-150) 厘米, 具 5 — 6 节, 有时下 部外倾 斜升, 基部常 膨大且 具宿存 叶鞘。 叶鞘 膜质, 长 2 — 5 毫米, 上部者 稍 膨大; 叶片 扁平, 长 10 — 45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边缘 及两面 (或仅 叶面) 均 粗糙。 圆锥 花序圆 柱形, 长 2 — 11 (-30) 厘米, 宽 5 — 8 毫米, 灰绿色 或常带 紫色。 小穗长 圆形, 两侧 压扁; 颖 膜质, 长 2. 8 — 3. 2 毫米, 具 3 脉, 脊 上有硬 纤毛, 先 端有长 0. 5 — 2 毫米的 短芒, 第 一颖边 缘有白 色的软 纤毛; 外稃 膜质, 长 2 — 2. 5 毫米, 具 5 — 7 脉, 表面有 极微小 的毛, 先 端钝, 常 齿裂; 内桴 略短于 外稃; 花药 黄色, 长 1.3_2毫 米。 为优良 牧草, 原产欧 亚大陆 温带。 我国 东北、 华北、 华东及 西北有 野生。 云 南引种 栽培作 牧草。 38. 扇 穗茅属 Littledalea Hemsl.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叶鞘仅 以中下 部包裹 着秆; 叶舌有 纤毛; 基生叶 有 明显的 叶耳, 秆生叶 叶耳不 明显; 叶 片质地 较硬。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有时 小穗数 目较 少而呈 总状; 小穗长 1.8 — 3. 5 厘米, 含 2 — 11 小花, 最 上小花 不育或 退化, 小穗 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其 节间平 滑或微 粗糙; 颖不 等长, 远比 第一小 花短, 披 针形, 先端尖 或钝,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桴 边缘及 上部膜 质或干 膜质, 具 5 — 11 脉, 无芒, 先端具 缺刻或 钝圆, 基盘 钝圆; 内稃 远比外 稃短, 脊上 具纤毛 或微粗 糙; 雄蕊 3 枚, 花药 细长; 子 房先端 有毛。 本属有 3 种, 1 种产俄 罗斯及 其邻近 国家, 我国有 2 种, 云南 均有。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长 2. 2 — 3. 5 厘米, 含 6 — 8 小花; 第一 外桴长 14 一 25 毫米, 先端 常有不 规则的 缺刻… 1 . 扇穗茅 L. racemosa 2 (1) 小穗长 1.0 — 2. 5 厘米, 含 3 — 6 小花; 第一 外桴长 (8 —) 10 — 15 毫米, 先 端钝圆 2. 藏 扇穗茅 L. tibetica 1. 扇穗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Littledalea racemosa Keng (1934)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少数 丛生或 单生, 高 20 — 40 厘米, 常具 3 节, 顶节离 地面 5 — 10 厘米。 叶鞘 松弛, 大 都长于 节间, 通常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5 毫米, 先 
禾本科  391  端 撕裂; 叶片长 3 — 7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常 内折, 叶面微 有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锥 花序 常退化 至几成 总状, 常具 5 — 9 个 小穗; 小穗柄 (即 退化的 分枝) 单生或 孪生, 长 1.5 — 5 厘米, 细弱而 光滑, 常 弯曲。 小穗长 2. 2 — 3. 5 厘米, 含 六至八 小花, 扇 形或楔 形; 穗 轴节间 光滑, 长约 2.5 毫米; 颖不 等长, 披 针形, 膜质, 第一颖 (3 —) 7 — 9 毫 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2 — 14 毫米, 具 3 脉; 第一 外稃长 14 一 25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具 7 — 9 脉; 内桴 长约为 外桴的 2/5, 脊 上具小 纤毛; 花药长 6 毫米。 产宁蒗 (永宁 到四川 木里之 间);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甸。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青海。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 藏 扇穗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68: 11-13 Littledalea tibetica Hemsl. (189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中国植 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有 时具短 根茎。 秆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40 — 70 厘米, 径粗 2 — 3 毫 米, 常具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松弛, 上部常 开展, 光滑 无毛, 有时下 部者被 微毛; 叶 舌 膜质, 长 2 — 4 毫米, 先 端常有 缺刻或 撕裂;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长 5 — 1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两面 粗糙, 分蘖者 较长。 圆 锥花序 长圆柱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开 展或稍 收縮, 每 节着生 2 — 5 个 分枝及 单生的 小穗; 分枝近 平滑, 基 部主枝 粗壮, 向上 斜升, 长达 8 厘米, 着 生小穗 5 — 7 个。 小穗 大型, 长 1.5 — 2. 2 厘米, 常 带淡紫 褐色; 颖披 针形, 膜质, 先端 急尖, 第 一颖长 3. 8 — 6. 2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7 — 9 毫米, 具 3 脉; 外稃中 上部常 带淡紫 褐色, 第一 外稃长 8 — 10 毫米, 宽约 3.5 毫米, 先端钝 圆而常 具小凸 尖头, 干 膜质, 平滑 无毛, 具 7 脉, 间脉 较短, 边缘 疏生小 纤毛, 两侧下 部常有 微 细点状 粗糙; 内桴明 显短于 外桴, 长约 6.5 毫米, 脊上有 微毛; 花药 线状, 长 3. 5 — 4 毫米。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的石 岩或草 坡上。 分布于 西藏。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云南 标本花 序大, 分 枝及单 生小穗 在节上 混生, 基部主 枝着生 5 — 7 个 小穗, 外桴 长度 不超过 10 毫米, 可考 虑另立 新种。 39. 雀麦属 Bromus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鞘 闭合; 叶舌 膜质, 常呈鋸 齿状; 叶片扁 平或稍 内卷。 圆锥 花序 开展或 紧縮。 小穗两 侧压扁 或近圆 柱形, 含 1 至多数 小花;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诸小花 之间; 颖具 1 一 9 脉, 宿存, 第二 颖通常 较大; 外 稃背部 圆形或 有脊, 具 3 至多 脉, 具 芒稀近 无芒, 芒 顶生或 由先端 稍下处 伸出; 内桴 常短于 外稃, 脊生 纤毛或 粗糙; 雄蕊 3 枚; 子 房顶端 有毛。 颖果 线状长 圆形, 成 熟后紧 缩贴于 内稃而 为外稃 紧包, 腹 面 有狭而 伸长的 沟槽。 全球约 150 种, 广 布于南 北两半 球温带 地区, 北半 球种类 较多。 我国有 40 余种, 云南 现知有 15 种 以上。 本属 有多种 是优良 牧草。 
392  云 南植物 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强 烈两侧 压扁, 外桴 背部明 显有脊 1. 扁 穗雀麦 B. catharticus 2 (1) 小穗 在花期 时前呈 圆柱状 或多少 压扁, 但外稃 背部圆 形或有 时只具 不明显 的脊。 3 (8) 一年生 草本。 4 (7) 小穗卵 状长圆 状或椭 圆状披 针形, 自 中部向 上逐渐 变尖, 花期时 开展, 果期 时通常 闭合。 5 (6) 外 桴菱形 (边缘 明显有 棱), 革质, 脉不 明显, 裂 齿先端 钝圆, 果时 其边缘 常相互 重叠, 芒 常明 显反曲 6. 雀麦 B. japonicus 6 (5) 外稃倒 披针形 (边 缘无明 显的棱 ), 纸质, 脉 明显, 裂 齿先端 渐尖, 果 期时其 边缘几 乎不重 叠; 芒通常 直立, 稍弯曲 9. 篦 齿雀麦 B. pectinatus 7 (4) 小穗长 圆形或 楔形, 不为 披针形 (即不 自中部 向上逐 渐变尖 ), 果期时 有缝隙 15. 旱雀麦 B. tectorum 8 (3) 多年生 草本。 9 (20) 颖 片均明 显短于 其下部 小花, 先 端钝或 渐尖至 有小凸 尖头; 外 桴无芒 或具有 比其桴 体短的 直芒, 稀具有 稍长于 其稃体 的芒。 10 (11) 外 桴无芒 或具长 1一2 毫米 的短芒 5. 无 芒雀麦 B. inermis 11 (10) 外 稃显著 具芒, 其 芒长在 5 毫米 以上。 12 (15) 外稃 无毛或 仅于其 边脉及 中脉的 下部具 微毛。 13 (14) 外稃具 7 脉 8. 疏 花雀麦 B. paucifloms 14 (13) 外桴具 3 — 5 脉 (5 脉中有 两条侧 脉不太 明显) 10. 多 节雀麦 B. plurinodis 15 (12) 外 稃至少 在其两 侧边缘 有毛;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15 —) 20 — 40。 16 (19) 第 一颖长 6 — 8 毫米; 花 序下部 每节具 2 — 5 分枝。 17 (18) 小穗长 2 — 3. 5 (— 4) 厘米; 花 序非常 广展而 疏松, 下部分 枝长达 15 厘米, 每枝着 生小穗 1—9 个 12. 多 枝雀麦 B. ramosus 18 (17) 小穗长 1.3 — 2. 2 厘米; 花序 疏松, 开展 , 下部分 枝长达 10 厘米, 每枝 仅着生 3 个 小穗… 14. 西 南雀麦 staintonii 19 (16) 第 一颖长 9 一 11 毫米; 花序分 枝通常 孪生, 有时 每节具 1 或 3 个分枝 11 . 假 枝雀麦 B. pseudoramosus 20 (9) 颖片均 与下部 小花近 等长或 等长, 先端渐 尖至有 短芒; 外稃 有与稃 体等长 或稍长 的芒, 其 芒常 反曲。 21 (22) 外稃光 滑无毛 2. 光 稃雀麦 B. epilis 22 (21) 外稃 被毛。 23 (26) 第 一颖长 7 — 9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8 — 10 毫米。 24 (25) 圆 锥花序 分枝具 2 次 分枝; 外稃 背部无 毛而两 侧边缘 有毛; 芒 较纤细 4. 雪 山雀麦 B. himalaicus 25 (24) 圆锥花 序分枝 单纯, 只着生 1 个 小穗; 外 稃密被 柔毛; 芒常 较粗壮 3. 大 花雀麦 B, grandis 26 (23) 第 一颖长 (9 一) 10 — 17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11 一 16 毫米。 27 (28) 小穗长 12 — 20 毫米; 外桴遍 体被毛 13. 华雀麦 B. sinensis 28 (27) 小穗长 20 — 25 毫米; 外桴 两侧边 缘及下 部被毛 7. 东 川雀麦 B. mairei 
禾本科  393  1. 扁 穗雀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7: 1-3 Bromus catharticus Vahl ( 1791 )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Festuca unioloides Willd. (1803); Bromus uniol aides Kunth in HBK. (1815); Bor (1960); B . voilldenovoii Kunth (1829), based on Festuca unioloides Willd. ; Smith in Tutin et al. (1980).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外倾 斜升, 高 0.3 — 1 米, 基 部径粗 2 — 3 毫米, 常具 3 — 6 节, 节 上及露 出鞘外 的秆上 无毛。 叶鞘被 柔毛或 无毛, 紧密 包茎, 下 部者长 于 节间, 闭合 近鞘口 或多少 撕裂; 叶舌 膜质, 灰 白色, 长 2 — 5 毫米, 先 端具不 整齐的 缺刻; 无 开展的 叶耳; 叶片长 15 — 40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两面 无毛, 分蘖者 有短柔 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40 厘米, 疏松, 开展, 有时 简化呈 总状, 每节具 1 一 2 分枝, 稀具 3 枚者; 分枝 粗糙, 长可达 10 厘米, 着生 1 一 4 小穗。 小穗 长圆状 卵形, 极 扁压, 长 1.5 — 4 厘米, 含 4 一 12 小花; 颖狭披 针形, 脊 上有微 刺毛, 第 一颖长 10 — 15 毫米, 比 第二颖 稍短, 具 7 — 9 脉, 先端 渐尖, 第 二颖具 9 一 11 脉; 外稃狭 披针形 (侧面 观), 两 侧 压扁, 背 部明显 有脊, 具 9 一 13 脉, 草 质而有 硬膜质 边缘, 先端 微裂, 裂处 有小芒 尖, 芒尖 长可达 3 毫米, 基部 包卷小 穗轴, 基盘 钝圆, 无毛; 内稃明 显比外 稃短, 脊上 有小 纤毛; 花 药小, 长 0.3 — 0.6 毫米。 颖果 贴生于 桴内, 先端 有毛。 原产 南美。 我 国及云 南引种 栽培为 牧草。 近 年来许 多地区 已逸为 野生。 2. 光 桴雀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Bromus epilis Keng (1959) * , nom. nud. ; Keng f. (1982), descr. Bromus epilis Keng ex Liou (1989)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 稀 单生, 质硬, 光滑, 高 60 — 75 厘米, 径粗 1.2 — 2 毫米, 常具 3 节, 顶 节位于 植株的 中部。 叶鞘圆 筒形, 平滑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顶 节者长 8 — 10 厘米; 叶舌 膜质, 褐色, 长 0.5 — 1.5 毫米, 上缘 截平, 常 不整齐 齿裂; 叶片 扁平,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干后常 卷折, 光滑或 下面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4 一 18 厘米, 俯垂, 每节具 2 — 4 分枝; 分枝 细弱, 弯曲, 顶生 1 小穗 或下部 主 枝长达 6 厘 米而具 2 小穗。 小穗长 14 一 20 毫米 (芒除 外), 带 紫色, 含 4 一 7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颖披 针形, 渐 尖至具 短芒, 脊上部 粗糙, 第一 颖长 10 — 13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长 12 — 15 毫米, 具 3 — 5 脉; 外 稃长圆 状披针 形, 脊部 平滑, 或 边缘具 微毛, 基盘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13 — 15 毫米, 具 5 — 7 脉; 芒顶 生, 反曲, 长 8 — 14 毫米; 内 桴长约 10 毫米, 边 缘具硬 纤毛; 花药长 2. 5 — 3 毫米。 颖 果长约 7 毫米。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3. 大 花雀麦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78: 12-14 Bromus grandis (Stapf ex Hook. f. ) Meld, in Hara et al. (189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Bromus himalaicus var. grandis Steud . ex Hook, f . (1897). 多年生 草本, 无 明显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平 滑 无毛, 具 6 — 8 节。 叶鞘 闭合至 口部稍 下处, 筒部 常密生 柔毛, 或 上部者 无毛, 分蘖 
394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77 1—3. 扁 穗雀麦 Bromuscatharticus Vahl,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一6. 疏 花雀麦 B. pauciflorus (Thunb. ) Hack. ,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背 腹两面 ); 7—9. 篦 形雀麦 B. pectinatus Thunb. ,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10 — 12. 旱雀麦 B. tectorum Linn. , 10. 花序, 11. 小穂' 12. 小花; 13 — 15. 西 南雀麦 B. staintonii Meld. , 13. 花序, 14. 小穗, 15.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395  图版 78 1—3. 短枘^ Brachypodium sylvaticum (Huds. ) Beau v. , 1. 植株, 2. 小穗, 3. 小花 (背 腹两面 ); 4—6. 雪山雀 麦 liromus himalaicus Stapf ex Hook. f. ,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7—8. 无 芒雀麦 B. inermis Leyss. , 7. 小 8. 小花; 9—11. 东 川雀麦 B. mairei Hack, ex Hand.-Mazz. , 9. 花序, 10. 小 穗.. II. 小花; 12—14. 大 花雀麦 B. grandis (Stapf ex Hook. f. ) Meld. , 12. 花序, 13. 小穩, 14. 小花。 (李 楠绘) 
396  云 南植物 志  者 亦密被 柔毛; 叶舌长 0.8 — 1.5 毫米, 棕色, 先端 钝圆; 叶耳长 1 一 2 毫米, 膜质, 常 下弯; 叶片 扁平, 长 10 — 2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叶 面有长 柔毛, 叶背 无毛。 圆 锥花序 长 10 — 15 厘米, 稍 开展或 收縮; 分 枝通常 单纯, 不 等长, 最 长者达 6 毫米, 上 举或开 展, 每节具 3 — 5 分枝 , 每枝通 常着生 1 小穗, 稀具 2 小穗; 小穗幼 时近圆 柱状, 花时 扁压, 绿色, 长 1.5 — 2. 2 厘米, 含 5 — 9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米, 背部 有小柔 毛; 颖稍不 等长,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具 1 脉, 先端 渐尖, 长 8 — 9 毫米, 脊上稍 粗糙,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 9 一 11 毫米, 具 3 脉, 先 端渐尖 至具短 直芒; 外 稃背部 遍被短 柔毛, 具 5 — 7 脉, 第一 外稃长 12 — 13 毫米; 基盘 稍大, 无毛; 芒 顶生, 长 4 一 8 毫米, 直立, 稍 粗壮; 花 药长约 2.5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4. 雪 山雀麦 (拟) 图版 78: 4-6 Bromus himalaicus Stapf ex Hook. f. ( 1897) ; Bor ( 1960, 1978) ; Hsu in Hara et al. (1978). Zerna himalaica (Stapf) Henr. (1941) . 多年生 草本; 无 明显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5 — 7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闭 合至中 上部, 鞘口 下的边 缘密生 纤毛, 筒部 常 密生柔 毛或近 无毛, 分蘖 者亦被 柔毛; 叶 舌短, 长约 0.8 毫米, 棕色, 先端近 截形; 叶耳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开 展或稍 下弯; 叶片 扁平, 质较 柔软, 长 10 — 2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叶面有 柔毛, 叶背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12 — 20 厘米, 开 展或稍 收縮; 分枝复 合, 下部最 长者达 12 厘米, 通常 孪生, 稀 1 节具 3 — 5 分枝, 每 分枝着 生数至 多枚小 穗; 小穗长 1.5 — 2. 5 厘米, 花期 前近圆 柱状, 花后稍 扁压, 绿色, 含 5 — 9 小花; 小穗 轴 节间长 2. 5 — 3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颖稍不 等长, 常多少 被毛,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具 1 脉, 先端 渐尖或 芒尖, 脊上 粗糙, 长约 7 毫米 (尖 头在内 ), 第二 颖长约 9 毫米 (1 一 2 毫米长 的短直 芒在内 ); 外 稃无毛 或背部 无毛两 侧边缘 被毛, 具 5 — 7 脉, 第一 外桴长 约 10 毫米, 边缘 膜质, 先端膜 质且有 2 小齿; 基盘 较大, 无毛; 芒 自齿后 稍下处 伸出, 长 6 — 7 毫米, 劲直, 下部稍 粗壮, 粗糙; 内桴先 端钝, 脊 上有硬 纤毛; 花 药长约 2 毫 米。 产 泸水、 昆明、 禄劝; 生 于海拔 2400 — 3500 米山坡 疏林灌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尼 泊尔、 印度、 锡金、 不丹 也有。 5. 无 芒雀麦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78: 7-8 Bromus inermis Leyss. (176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 1959) ' ; Bor ( 1960, 1970); Smith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Festuca inermis ( Leyss. ) Lam. et DC. ( 1805); Schedonorus inermis ( Leyss. ) Beauv. (1812); Zerna inermis ( Leyss. ) Lindm. (1918); Bromopsis inermis ( Leyss. ) Holub (1973); Tsvelev (1976, 1983). 多年生 草本, 有 横走的 根茎。 秆 直立, 疏丛, 稀 单生, 高 45 — 120 厘米, 具 3 — 4 节, 光滑 无毛, 稀于 节下有 倒毛。 叶鞘无 毛或下 部者边 缘有短 纤毛, 紧密 包茎, 闭合而 
禾本科  397  仅于近 鞘口处 撕裂; 叶舌质 稍硬, 长 1 一 3 毫米, 常 撕裂; 无 明显的 叶耳; 叶片 扁平, 质地 稍硬, 长 10 — 30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无 毛或边 缘疏生 纤毛。 圆锥 花序开 展或紧 縮, 长 10 — 25 厘米, 每节具 3 — 7 分枝; 分枝稍 粗糙, 细而 较硬, 每枝着 生小穗 1 一 6 枚; 小穗长 15 — 30 毫米, 通 常光滑 无毛, 含 5 — 10 小花, 绿色 或常带 紫色; 颖不 等长, 狭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4 一 7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6 — 10 毫米, 具 3 脉, 先端 膜质, 钝形;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 部有小 刺毛;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无 毛或近 边缘粗 糙, 第一 外稃长 8 — 11 毫米, 具 5 — 7 脉, 通常无 芒或背 部近顶 端处具 1 一 2 毫米 长的短 直芒; 内 稃短于 外桴, 脊上^ ■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3 — 5 毫米。 颖果约 与内稃 等长。 产 丽江、 泸水; 生 于海拔 28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北、 西 北及 东北。 欧亚大 陆温带 也有。 云 南过去 仅有引 种栽培 记载。 近年我 们在丽 江采到 的野生 标本, 分类 性状与 本种描 述基 本一致 (但叶 片仅宽 2 — 4 毫米 ), 因 而本种 在云南 可能有 野生。 本 种是营 养价值 较高的 牧草, 各 地常见 栽培, 昭通 曾大面 积飞播 种植, 茎叶 繁茂, 各 类牲畜 喜吃, 再生 力强, 能 耐牲畜 的强度 放牧, 又能 耐寒及 耐旱, 对土 壤肥力 要求也 不高, 并有较 强的抗 病能力 等特性 的优良 牧草。 6. 雀麦 (唐 本草) Bromus japonicus Thumb, ex Murr. ( 1784); Thunb. ( 1784)*;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68, 1970); Tsvelev (1976, 1983); Smith in Tutin et al. (1980). 一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约 2 毫米, 具 3 — 5 节, 节上被 柔毛, 其 余平滑 无毛。 叶 鞘紧密 包茎, 闭合 到口部 稍下, 被 柔毛, 有 时上部 的 叶鞘近 无毛; 叶舌 膜质, 灰 白色, 先端 钝圆, 长 1 一 1.5 毫米; 无 叶耳; 叶片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6 毫米, 两面均 有白色 柔毛, 有时 叶背近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25 厘 米, 疏松, 开展, 通常 俯垂, 每节 有分枝 2 — 7 枚; 分枝 细弱, 长短 不等, 最长 者长达 12 厘米, 每 枝着生 1 一 4 小穗。 小穗 幼时长 圆状披 针形, 花后稍 扁压, 长 12 — 35 毫米, 含 7 — 15 小花; 颖 无毛, 稀 被毛, 具膜质 边缘,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4. 5 — 6 毫米, 具 3 脉, 第二颖 卵形, 长 6 — 8. 5 毫米, 具 7 脉; 外 稃近菱 形或略 呈倒披 针形, 薄革 质而有 膜质 边缘, 在近中 部具有 明显的 棱角, 具 7 脉 (但 不太 明显) 通常 无毛, 稀 被毛, 先端 有 2 微齿, 齿端钝 圆形; 芒 在顶端 稍下处 着生, 基部 扁平, 稍 粗糙, 小 穗中下 部者长 7 — 15 毫米, 基 部者近 无芒; 内桴 稍短于 外桴, 脊 上疏生 纤毛; 花药长 0.5 — 1.5 毫米。 颖果 压扁, 长约 7 毫米。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305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我 国长江 以北的 大部分 省区。 也广 布 于欧亚 湿带, 且已引 入许多 国家。 7. 东 川雀麦 (拟) 图版 78: 9-11 Bromus mairei Hack, ex Hand. -Mazz. ( 1936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图鉴 (197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常 单生, 高 0.6 — 1 米, 径粗约 2 毫米, 具 6 — 8 节, 光滑无 毛。 叶 鞘下部 者长于 上部者 略短于 节间, 中 部以上 被密生 或疏生 的倒向 柔毛, 常 自鞘口 
398  云 南植物 志  撕裂达 中部; 叶舌质 稍硬, 椋色,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有 不整齐 小齿; 常有 叶耳; 叶片 长 20 — 40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叶背 无毛, 叶面疏 生细长 柔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5 — 30 厘米, 每节 3 — 5 分枝; 分 枝长达 14 厘米, 下 部裸露 甚长, 通常 每枝具 1 一 3 小 穗。 小穗含 6 — 9 小花, 长 2 — 2. 5 厘米 (芒除 外), 宽 5 — 8 毫米; 小穗轴 节间长 2 — 2. 5, 毫米, 扁压, 背部有 微毛; 颖狭披 针形, 先端 芒尖, 均 约等长 于基部 小花, 有棕色 宽膜质 边缘, 第 一颖具 1 脉, 长 9 一 13 毫米, 第 二颖具 3 脉, 长 13 — 15 毫米 (芒 尖均 在内 ), 无毛, 外桴披 针形, 边缘 膜质, 长 11 一 14 毫米, 具 7 脉, 其中 3 脉较 粗而明 显, 其 余较细 而不太 明显, 背部 无毛, 两条明 显的侧 脉之外 的边缘 密生近 平贴的 柔毛, 基盘 无毛; 芒 顶生, 向外 反曲, 长 10 — 15 毫米, 棕色, 稍 粗糙; 内桴 略短于 外桴, 长 圆形, 长 8 — 9 毫米, 脊上有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2 — 3 毫米。 产 昭通、 会泽、 东川、 丽江、 永胜、 德钦、 中甸、 泸水、 大理、 鹤庆、 剑川、 昆 明、 永德、 镇康; 生 于海拔 2000 — 37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林缘。 分 布于四 川西部 及西南 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 8. 疏 花雀麦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77: 4-6 Bromus pauciflorus (Thunb. ) Hack. (1899); Ohwi (1978). Festuca pauci flora Thunb. (1784); F . remoti floras Steud. (1854); Bromus remo- tiflorus (Steud.) Ohwi (1935);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广; 秦岭 植物志 ( 1976) * ; Steno festuca pauci flora (Thunb. ) Nakai (1950). 多年生 草本。 杆 直立,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50 — 12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6 — 8 节, 节及其 下的秆 均被短 柔毛。 叶鞘闭 合几达 口部, 通常密 被倒生 柔毛, 紧密包 茎; 叶舌质 稍硬, 棕色, 长约 1 毫米, 先端 钝圆; 无 明显的 叶耳; 叶片 扁平, 长 20 — 45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叶面被 柔毛, 叶背 平滑或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5 — 30 厘 米, 每节具 2 — 4 分枝, 分枝稍 细弱, 近 顶部着 生数个 小穗。 小穗长 20 — 35 毫米 (芒除 外), 含 5 — 10 小花, 花 期前圆 筒状, 花 后呈扁 扇形; 颖 片狭披 针形, 边缘 膜质, 先端 有 短尖头 (第 二颖常 具有芒 状尖头 ), 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8 — 11 毫 米, 具 3 脉;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5 毫米, 背部 常有小 硬毛; 外稃披 针形,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10 — 13 毫米, 具 7 脉; 芒细 而直, 生 于外稃 顶端, 长 5 — 13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短, 脊 上有短 纤毛; 花 药长约 3 毫米, 黄色。 产 东川、 广南; 生 于海拔 1700 — 2800 米的 山坡灌 丛或疏 林中。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安徽、 浙江、 江苏、 陕西。 朝鲜 及日本 也有。 9. 篦 形雀麦 (拟) 图版 77: 7-9 Bromus pectinatus Thunb. (1794); Penzes (1936);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Bromus patulus Mert. Koch et var. pectinatus (Thunb. ) Stapf (1900); Bromus japonicus Thunb . var. pectinatus (Thunb. ) Aschers et Graeb . (1901). 一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约 2 — 3 毫米, 节及露 出叶鞘 的秆均 无毛。 叶 鞘紧密 包茎, 闭 合几达 口部, 下部的 叶鞘被 柔毛, 上部 者近无 毛; 叶舌长 1 一 2 毫米, 膜质, 灰 白色, 先端短 渐尖或 急尖, 有 小齿; 无 叶耳; 叶片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两面被 柔毛, 有 时叶背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25 厘米, 
禾本科  399  疏松且 俯垂, 或直立 而分枝 上举, 每节有 2 — 7 分枝; 分枝 纤细, 丝状, 比小 穗长, 长 短 不等, 最 长者达 14 厘米, 每 枝着生 1 一 4 小穗。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花后稍 扁压, 长 13 — 35 毫米 (芒除 外), 无 毛或被 微毛, 常含 4 一 14 小花; 颖片 无毛, 有膜质 边缘,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5. 5 — 8 毫米, 常具 3 脉, 先端短 渐尖, 第 二颖长 6 — 10 毫米, 常具 5 脉, 先端 急尖; 外桴 近倒披 针形, 草质而 有膜质 边缘, 具 5 — 7 脉, 先端 急尖, 有 2 小 齿, 齿 端膜质 透明, 渐尖; 芒着 生在顶 端之下 2 — 3 毫 米处, 小 穗中上 部者长 7 — 15 毫 米, 纤细, 基部 扁平, 直 立或稍 叉开;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脊上 有篦齿 状长达 0.5 毫米的 纤毛; 花药长 0.5 — 1.4 毫 米.。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3000 — 34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南非、 苏丹、 埃塞俄 比亚、 埃及、 阿拉 伯半岛 各国、 伊朗、 阿 富汗、 巴基 斯坦、 印度。 我国分 布新记 录。 10. 多 节雀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Bromus plurinodis Keng (1959) * nom. nud. ; 秦岭 植物志 (1976)*, descr. Bromus plurinodis Keng ex Liou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常 单生, 高 50 — 10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6 — 9 节, 光 滑 无毛。 叶 鞘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且 常被倒 生白色 柔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且渐变 无毛, 紧密 包茎, 闭 合几达 鞘口; 叶舌 椋色,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常 撕裂; 叶耳 小或不 明显; 叶片 扁平, 长 20 — 40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叶面 疏生细 柔毛, 叶背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35 厘米, 每节具 1 一 4 分枝; 分 枝开展 或斜向 上升, 最 长者达 15 厘米, 每 枝着生 小 穗数至 12 枚; 小穗长 12 — 20 毫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7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 米, 背部有 短毛; 颖 片狭披 针形, 边缘 膜质,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第 一颖长 4. 5 — 6 毫 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7 — 9 毫米, 具 3 脉, 先端常 有芒状 尖头; 第一 外桴长 9 一 11 毫 米, 具 3 条明显 的脉; 芒着生 于桴的 顶端, 长 7 — 14 毫米, 细 而直, 或稍 外弯, 背部的 中下部 边缘常 有极细 微毛, 基盘 无毛; 内桴长 6 — 7 毫米, 脊上有 纤毛; 花药黄 褐色, 长约 2 毫米。 产 德欽、 维西、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丛或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模式标 本采自 甘肃。 11. 假 枝雀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Bromus pseudoramosus Keng (1959) * ; nom. nud. ; Keng f. (1982), descr. ; 西藏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Bromus pseudoramosus Keng ex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 git.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光滑 无毛, 高 40 — 100 厘米, 径粗 1.5 — 3 毫米, 具 5 — 7 节。 叶鞘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紧密 包茎, 无毛或 疏生倒 向毛; 叶舌 棕色,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常有较 短小的 叶耳; 叶片长 15 — 45 厘米, 宽 3 — 9 毫米, 叶面常 被疏 柔毛, 叶背稍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1 一 30 厘米, 开展, 俯垂, 每节具 1 一 3 分枝, 但 常 孪生; 分枝 细弱, 长 3 — 5 厘米, 各具 1 一 3 小穗。 小穗长 15 — 25 毫米 (芒除 外), 绿 色或带 紫色, 含 5 — 9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片披 针形, 先端 
400  云 南植物 志  渐 尖或长 渐尖, 边 缘有短 柔毛, 第 一颖长 9 一 11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1 一 13 毫米, 具 3 脉; 外桴披 针形, 边 缘密生 柔毛, 第一 外桴长 12 — 14 毫米, 常具 7 脉; 芒 顶生, 细弱, 劲直, 长 5 — 9 毫米; 内稃短 于或几 与外稃 等长, 脊 上有短 纤毛; 花 药长约 2 毫 米。 产 丽江、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1900 — 3300 米的 路旁、 耕 地边或 山坡疏 林中。 分 布于 西藏、 贵州、 四川、 甘肃。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12. 多 枝雀麦 (拟) 粗 糙雀麦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Bromus ramosus Huds. (1762); Bor (1960); Smith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1982). Bromus asper Murr. (1762); Hook. f. (1897); Hand. -Mazz. (1936)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40 — 19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7 — 8 节, 节上 密生倒 向毛, 节间 无毛。 叶 鞘闭合 至鞘口 稍下, 紧密 包茎, 密生 倒向长 而稍硬 的毛; 叶 舌 膜质, 棕色, 上缘近 截平, 长约 1 毫米; 叶耳 膜质, 常 下弯, 长达 2 毫米; 叶片扁 平, 长 30 — 50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叶 面疏生 柔毛, 叶背及 边缘稍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15 — 40 厘米, 广展, 疏松, 主 轴及分 枝均稍 粗糙。 花序基 部一节 有密生 柔毛的 鳞片, 中下部 每节具 3 — 5 分枝, 上部 者常具 2 分枝; 分枝不 等长, 最长达 15 厘米, 每 枝着生 1 一 9 小穗。 小 穗狭长 圆形, 长 2 — 3. 5 (-4) 厘米, 绿色 或常带 紫色, 含 4 一 10 小花; 颖披 针形, 不 等长, 无毛, 有膜质 边缘, 第一颖 较狭, 长 6 — 8 毫米, 具 1 脉, 先端渐 尖, 第二颖 稍宽, 长 8 — 10 毫米, 具 3 脉, 先端 长渐尖 或有短 直芒; 外稃披 针形, 最宽 处 在中部 稍上, 无毛或 中下部 两侧边 缘稍有 微毛, 第一 外稃长 10 — 13 毫米, 具 5 — 7 脉; 芒长 4 一 8 毫米, 直立; 内 桴比外 稃短, 脊上有 纤毛; 花药长 2. 5 — 3. 5 毫米。 产 中甸、 兰坪、 剑川; 生 于海拔 2400 — 3200 米 的山谷 阴处或 路旁草 丛中。 贵州西 部 (赫章 ) 也有。 广布于 欧洲、 西亚及 中亚。 Bor (1978) 认为 B. ramosus 是西 欧种, 东 方的是 B. benekenii (Lang) Trimen. Smith (1980) 认为 B. ramosus 的花序 很大, 分 枝长, 俯垂, 小穗 悬垂; 圆锥花 序基部 一 节仅具 2 分枝, 每分 枝有数 小穗, 花序基 部节上 的鳞片 有毛; 而 B. beneckenii 的花 序 疏松, 分枝 及小穗 开展, 下部 每节具 3 — 5 分枝, 有些枝 仅着生 1 小穗, 花序 基部节 上 的鳞片 无毛。 Smith (1980) 的 描述中 都提到 这两个 种秆上 有毛, 但 Hook. f. (1987) 的 描述是 秆光滑 无毛。 我们 的标本 秆露出 叶鞘部 分平滑 无毛。 13. 华雀麦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Bromus sinensis Keng (1959)* ; nom. nud. ; Keng f. (1982), descr. ; 中国 植物志 (1987). Bromus sinensis Keng ex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或 单生, 直立, 高 40 — 90 厘米, 径粗 1.5 — 2. 5 毫米, 常 具 3 — 4 节, 光滑 无毛, 节上有 时疏生 柔毛。 叶鞘被 柔毛或 下部近 无毛, 紧密 包茎, 常 撕裂 至鞘口 下方; 叶舌 膜质, 棕色, 长 1 一 3 毫米, 先 端近截 平且常 齿裂; 常有 较小的 叶耳; 叶 片扁平 或干后 卷折, 长 10 — 25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叶面 疏生长 柔毛, 叶背常 
禾本科  401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28 厘米, 疏松, 开展 , 常 俯垂, 每节具 1 一 3 分枝, 分枝 细弱, 最 长者达 14 厘米, 分枝 枝梢或 上部着 生小穗 1 一 3 枚, 分枝 及小穗 柄均稍 粗糙。 小穗长 12 — 20 毫米, 带 紫色, 有时 绿色, 花前 略呈长 圆状披 针形, 花后扁 压而为 扇形, 含 4 一 10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片 几与下 部小花 等长, 疏生 短柔毛 或 无毛, 先端渐 尖至具 短芒, 常 有棕色 的膜质 边缘, 第 一颖具 1 脉, 长 9 一 13 毫米, 第 二颖长 10 — 17 毫米 (芒尖 均在内 ), 具 3 脉;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全 缘或具 2 微 齿, 背部 全体被 柔毛, 有时中 部脊的 两侧近 无毛, 而边缘 被毛, 密 生的毛 近平贴 或稍耸 起, 具 5 脉 (有 两脉不 太明显 ), 第一 外桴长 11 一 16 毫米; 芒长 8 — 14 毫米, 粗壮, 棕 色, 微 粗槌, 外反或 开展; 内 稃比外 桴短, 脊 上有短 纤毛。 颖果圆 柱状, 稍 扁压, 长 6—7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泸水; 生 于海拔 2800 — 4100 米山 坡草丛 或云杉 林下。 分布 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14. 西 南雀麦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77: 13-15 Bromus staintonii Meld, in Hara et al. (197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125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6 — 7 节, 平滑 无毛。 叶 鞘紧密 包茎, 闭合至 鞘口稍 下处, 下部者 密被平 展或常 反折的 柔毛, 上部者 无毛; 叶舌 膜质, 棕色, 长 0.5 — 1.5 毫米, 常 撕裂; 叶耳 膜质, 平展或 常 下弯,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6 毫米, 质稍 柔软, 叶 面疏生 柔毛, 叶背 无毛, 边缘及 脉上稍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10 — 30 厘米, 开展, 疏松, 常 俯垂, 下部 每节具 2 — 5 分枝; 分枝 稍细, 不 等长, 长者达 10 厘米, 每 枝着生 1 一 3 小穗, 稀再具 小枝 而小穗 多达六 枚者。 小穗长 1.3 — 2. 2 厘米, 常带 紫色, 花期 前近圆 柱状, 后来压 扁; 小穗轴 节间长 2 — 2. 6 毫米, 稍扁, 背部 密生小 柔毛; 颖披 针形, 常有 柔毛, 常带 紫色, 先端渐 尖至具 短芒, 脊 上均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6 — 7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9 一 10 毫米, 具 3 脉; 外稃披 针形, 两侧被 柔毛, 背部 无毛, 具 5 — 7 脉, 第一 外桴长 9 一 11 毫米; 芒 顶生, 长 3 — 6 毫米, 稍 纤细, 直立; 内 稃比外 稃短, 先端 钝圆, 脊上 有小 纤毛; 花 药长约 3 毫米。 产 德钦、 兰坪; 生 于海拔 29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林缘。 分布于 四川。 印度、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15. 旱雀麦 (普 通植 物学) 图版 77: 10-12 Bromus tectorum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Melderis in Hara et al. (1978); Smith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Schedonorus tectorum (Linn.) Fries (1843); Zerna tectorum (Linn.) Panzer ex Jacks. (1895); Anisantha tectorum (Linn. ) Nevski (1934); Tsvelev (1976, 1983). 一年或 二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2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 鞘紧密 包茎, 被柔 毛或上 部者近 无毛; 叶舌 膜质, 浅 棕色, 长 2 — 3 毫米, 先端 撕裂; 无 叶耳; 叶片长 5 — 20 厘米, 宽 2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面 疏生 柔毛, 叶背常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5 — 20 厘米, 开 展或稍 紧缩, 直立或 俯垂, 每节具 
402  云 南植物 志  2 — 6 分枝, 主轴、 分 枝及小 穗柄均 粗槌, 有时 疏生短 柔毛; 分枝 细弱, 常 弯曲, 每枝 着 生小穗 1 一 5 枚。 小穗狭 楔形, 长 2. 5 — 3. 7 厘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9 小花, 上部 1 或 2 小 花退化 不育, 花 期时浅 绿色; 小穗轴 节间长 3 — 4. 5 毫米, 易 自节上 断落, 背部有 极 微小的 细毛; 颖 片有透 明膜质 边缘, 第 一颖长 6 — 9. 5 毫米, 狭披 针形, 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1 毫米, 具 3 — 5 脉; 外稃 线状披 针形, 草质, 边缘 膜质, 无 毛或两 侧有小 柔毛, 先端 膜质, 具 2 小齿, 第一 外稃长 12 — 14 毫米, 具 7 脉; 芒与 外桴 等长或 略长, 自小 齿背后 稍下处 伸出; 内 桴比外 桴短, 脊上有 纤毛; 花药长 0.5 — 1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的山 坡灌丛 或云杉 林下。 分 布于西 藏东南 部、 四川、 青海、 甘肃。 广布 于欧亚 温带、 北 非及马 斯卡林 群岛。 40. 短 柄草属 Brachypodium Beauv. 多年稀 一年生 草本。 总 状花序 线形, 顶生; 小穗着 生于长 0.5 — 2. 5 毫米长 的短柄 上, 排列 稀疏, 常自 坚韧的 穗轴上 叉开, 含 3 — 20 小花, 略呈圆 柱形或 稍两侧 压扁, 通 常显著 伸长;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 对生, 披 针形, 草质或 膜质, 比第 一小 花短, 具 明显的 3 — 9 脉, 背部 圆形, 先端钝 形至有 短芒; 外稃革 质到硬 膜质, 或 于 果时变 硬而为 革质, 具 7 — 9 脉, 背部 圆形, 先端延 伸成直 芒或短 尖头;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脊 上有硬 纤毛; 雄蕊 3 枚; 子 房先端 有毛。 颖果具 腹沟, 成 熟后多 少附于 内桴。 本属 16 种。 欧亚 温带, 向南 至热带 山区, 墨西哥 至玻利 维亚。 我国约 6 种。 云南 有 3 种。 本属 各种多 为优良 牧草。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 穗中部 以上小 花先端 的芒, 长 度一般 都不超 过其桴 体长的 1/2, 芒长为 1 一 6 毫米; 植株 常 有根茎 1. 羽状 短柄草 B. pinnatum 2 (1) 小 穗中部 以上小 花先端 的芒, 长度 等于或 超过其 桴体的 长度, 芒长为 7 — 14 毫米; 植株无 或仅有 极短的 根茎。 3 (4) 小穗 被毛; 小 穗柄长 0.5 — 2 毫米 3. 短柄草 B. sylvaticum 4 (3) 小穗 无毛; 小 穗柄长 0.5 — 4 (—12) 毫米 2. 草地 短柄草 B. pratense 1. 羽状 短柄草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Brachypodium pinnatum (Linn.) Beauv. (1812); Bor ( 1960, 1978); Tsvelev (1976, 1983); Smith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Brom us pinnatus Linn. (1753). 多年生 草本, 常 有不分 枝的根 状茎。 秆 丛生, 高 30 — 40 (-120) 厘米, 具 6 — 8 
禾本科  403  节, 节部 及临近 的秆上 被毛, 基部常 外倾, 节 间长短 不等, 节上 常生不 定根及 分蘖, 上 部 直立。 叶鞘密 生开展 或倒向 柔毛, 松散 包茎; 叶舌 膜质, 长 1.5 — 2. 5 毫米, 先端流 苏状; 叶耳 膜质, 近 钻形, 长 1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5 — 15 (-40) 厘米, 宽 3 — 5 (- 8) 毫米, 两 面及边 缘沿脉 上有或 密或疏 的毛, 有 时叶背 无毛而 粗糙, 中脉 在叶背 凸起, 两侧 2 — 3 条脉 也明显 凸起。 总状 花序长 5 — 8 (-20) 厘米, 有小穗 4 一 6 (-15) 枚, 穗轴一 面内凹 成槽, 背部粗 糙或近 平滑, 棱 上有小 糙毛。 小穗柄 粗壮, 被小 柔毛, 长 0.5 — 1.5 毫米; 小 穗近圆 柱形或 线形, 稍 开展, 长 18 — 28 (-40) 毫米, 含 8 — 15 (-24) 小花; 颖 片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3 — 6 脉, 被毛, 稍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3-5 (-6) 毫米, 第 二颖长 5 — 7 (— 8) 毫米;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5 毫米, 背 部平滑 无毛;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9 (-11) 毫米, 背部除 中部以 下的中 央部分 近无毛 外, 余 均密生 平贴糙 硬毛, 尤以 边缘及 先端的 被毛更 明显; 基盘 无毛; 芒长 1 一 5. 5 (-6) 毫米, 劲直; 内稃长 圆形, 比外桴 稍短, 脊上的 小硬纤 毛几达 基部, 花药 黄色, 长 3 — 3. 5 (—5) 毫米。 产 昭通、 会泽; 生 于海拔 2150 — 3100 米的 山坡疏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 隅)。 广 布于欧 亚温带 地区。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主要性 状与欧 洲植物 志的描 述大体 相符, 特别是 具芒的 性状较 稳定。 但云南 标本植 株 较小, 小 穗长度 及小花 数目均 较少, 可能是 标本数 量还不 丰富的 原因。 2. 草地 短柄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Brachypodium pratense Keng ex Keng f. ( 1982) . Brachypodium pratense Keng (1959)*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外倾,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5 — 7 节, 节及 其下部 的秆上 被毛, 基部常 分枝。 叶鞘密 生开展 或倒向 柔毛, 秆生者 常短于 节间, 顶节叶 鞘常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1.5 — 3 毫米, 先端 撕裂或 全缘; 无 明显的 叶耳; 叶片长 10 — 25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质地 较脆, 叶背 无毛, 叶 面沿脉 上疏生 柔毛。 总状 花序长 5 — 25 厘米, 穗轴 无毛, 背 部及棱 上均近 平滑, 腹面内 凹呈槽 状; 小 穗柄一 面平, 一 面凸, 密生微 柔毛, 长 0.5—3 (-12) 毫米。 小穗长 1.5 — 4. 5 厘米, 含 8 — 20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5 — 2 毫米, 光滑 无毛; 颖片披 针形, 无毛, 脉 上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4 一 8 毫米, 第 二颖长 7 — 9 毫米, 具 7 脉; 外稃披 针形, 中 下部平 滑 无毛, 7 脉 在中部 以上甚 明显, 中下部 脉间及 脉上微 粗糙, 基盘 无毛, 第一 外桴长 8 — 11 毫米; 芒较 细弱, 长 7 — 13 毫米, 通常 劲直, 微 粗糙; 内 稃几与 外稃等 长或稍 短, 先端 钝圆, 脊 上有小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3 — 4 毫米。 全 省海拔 1700 — 3700 米的山 坡草地 常见。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本种小 穗光滑 无毛。 小 穗柄长 度变化 甚大, 一般花 序中下 部者长 2 — 3 毫米, 先端 者长 0.5 毫米, 少 数标本 (如 孙必兴 887; 云大 425) 小穗 柄长达 10 毫米或 更长。 3. 短柄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78: 1-3 Brachypodium sylvaticum (Huds. ) Beauv. (1812);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I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Smith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404 • 云 南植物 志 Festuca sylvatica Huds. (1762); B . sylvaticum var. breviglume Keng (1959),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无根 茎或有 极短的 根茎。 秆 丛生, 高 50 — 100 厘米, 直立或 斜升, 具 5 — 7 节, 节及 其附近 的秆上 被毛。 叶 鞘常密 被开展 或倒向 柔毛, 有时上 部的叶 鞘近无 毛, 紧密 包茎;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 截平, 有小 齿缺; 叶耳 膜质, 狭三 角形, 长达 2.5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10 — 35 厘米, 宽 4 一 12 毫米, 两面 沿脉上 被密或 疏的柔 毛, 稀近 无毛而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6 — 20 厘米, 直 立或常 俯垂, 常着 生小穗 4 一 20 枚; 小穗柄 粗壮, 被毛, 自花 序下部 向上, 长 0.5 — 2 毫米, 或先 端者近 无柄; 小穗 圆柱形 或 线形, 常 被毛, 长 2 — 4 厘米, 花期后 常向外 展开, 含 6 — 16 枚 小花; 颖披针 形或狭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短 尖头或 短芒, 通常被 柔毛, 第 一颖长 6 — 8 毫米, 具 5 — 7 脉, 第二 颖长 8 — 11 毫米, 具 7 — 9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12 毫米, 被短而 稍粗糙 的毛, 边缘 及中上 部的被 毛常更 明显, 稀近 无毛; 芒较 纤细, 长 5 — 12 毫米, 直 立或稍 弯曲; 花药长 2. 5 — 3 毫米。 产 昭通、 中甸、 贡山、 兰坪、 丽江、 永胜、 剑川、 楚雄、 永德。 分布于 西藏、 四 川、 贵州、 江苏、 安徽、 甘肃、 陕西等 省区。 广布于 欧亚温 带及亚 洲热带 山区。 41. 披 碱草属 Elymus Linn.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穗 状花序 顶生, 直立或 下垂。 小穗 2 — 3 枚簇生 于穗轴 各节, 有 时在先 端及基 部小穗 单生, 含 3 — 7 小花; 颖片披 针形, 线 形至 锥形, 先端 尖至有 长芒, 常具 2 — 5 脉, 脉上 粗糙; 外稃披 针形, 被毛 或否, 常具 5 — 7 脉, 先端 延伸成 长芒或 短芒, 芒 直立或 常向外 反曲; 内稃具 两脊, 较外稃 稍短, 脊 上粗槌 或有小 纤毛; 鱗被 2 枚, 全缘, 边缘 长有小 纤毛; 雄蕊 3, 花药长 1 一 5 毫米; 子 房先端 有毛。 约 25 种。 分 布北半 球温寒 地带, 但亚洲 及北美 洲种类 较多。 多 种是有 价值的 牧草。 我 国约有 12 种。 云南 现知有 6 种。 有些 学者, 如 A. Love (1984), N. N. Tsvelev (1989) 等, 将鹅 观草属 Roegneria C. Koch 并入本 属中, 这一 做法可 能是进 步的。 但披碱 草属小 穗大都 簇生, 鹅观 草属小 穗大都 单生, 这个界 限还是 具有它 的实用 价值, 本志 仍拟采 用狭义 概念。 分种 检索表 >' 1 (4) 颖片显 著短于 (芒 除外) 第一 小花; 花序常 弯垂。 2 (3) 植株较 粗大; 叶片长 10 — 22 厘米, 宽 4 一 9 毫米, 扁平; 穗状 花序长 10 — 17 (—20) 厘米, 较 疏松; 内稃先 端常有 小缺刻 4. 老芒麦 E. sibiricus 3 (2) 植株较 细小; 叶片长 3 — 8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有时 内卷; 穗状 花序长 4 一 12 厘米, 较紧 密; 内 稃先端 常钝圆 或截平 3. 垂穗 披碱草 E. nutans 4 (1) 颖片 稍短或 等长于 (芒 除外) 第一 小花; 花序 直立或 稍弯。 
禾本科  405  5 (8) 颖片先 端具长 (4 一) 5 — 7 毫米 的芒; 外 稃先端 的芒长 (9 一) 10-15 (-20) 毫米, 成熟 时向外 开展。 6 (7) 外稃背 部常全 体密生 微毛; 穗 状花序 中部每 节着生 2 枚 小穗, 基部 和上部 小穗可 单生; 叶 片宽 3—10 毫米 1 . 披碱草 E. dahuricus 7 (6) 外 稃背部 无毛, 有时 先端有 微毛或 粗槌而 中下部 则平滑 无毛; 穗状花 序每节 常着生 2 — 3 枚 有时 4 枚 小穗; 叶片宽 5 — 16 毫米 2. 肥 披喊草 E. excekus 8 (5) 颖 片先端 渐尖至 具长达 4 毫米的 短芒; 外 桴先端 的芒长 4 一 14 毫米, 成 熟时直 立或稍 开展。 9 (10) 植株较 高大, 高 60~130 厘米; 叶片宽 2 — 11 (—14) 毫米; 穗 状花序 较粗, 宽 6 — 11 毫米 5. 麦宾草 E. tangutorum 10 (9) 植株较 细瘦, 高 40~70 厘米; 叶片 2 — 4 (—5) 毫米; 穗状 花序较 狭窄, 宽约 5 毫米 … 6. 圆穗披 喊草 beyingensis 1. 披碱草 (中国 植物学 杂志) 图版 58: 4-6 Elymus dahuricus Turcz. ex Griseb. (1852); Turcz. (1856); Tsvelev (1976, 1983);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A. Love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Clinelymus dahuricus (Turcz. ex Griseb. ) Nevski (193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Bar (1960).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丛生, 基部 常为宿 存纤维 状叶鞘 包围, 硬 草质, 平滑 无毛, 高 70-100 (-14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4 一 6 节, 基 部的节 膝曲。 叶 鞘光滑 无毛, 大都长 于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截 平形; 叶耳短 小到不 明显; 叶片扁 平, 干 后则可 内卷, 叶面稍 粗糙, 叶 背平滑 无毛, 长 15 — 35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基 部 圆形, 分蘖叶 叶片常 更狭。 穗 状花序 直立或 稍弯, 排列较 紧密, 长 9 一 20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穗轴棱 缘具小 纤毛, 基部 1 或 2 节间长 10 — 20 毫米, 有时 更长, 上部者 长 3 — 5 毫米, 每 节着生 2 枚近 无柄的 小穗, 基 部和顶 部有时 小穗可 单生; 小穗 绿色, 成 熟后草 黄色, 长 10 — 14 毫米, 含 3 — 5 小花; 颖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11 毫 米, 先 端常渐 尖至有 短芒, 具 3 — 5 脉; 外桴披 针形, 长 9 一 11 毫米, 上部具 5 脉, 背 部密生 微毛, 有时近 无毛,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长 10 — 15 (-20) 毫米, 粗糙, 成熟后 稍向外 开展; 内稃与 外稃几 等长, 先端近 截平, 脊上 有小硬 纤毛。 产 昭通、 德钦、 中甸、 维西、 兰坪、 剑川、 洱源; 生 于海拔 22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林缘。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河南、 内 蒙古、 河北、 山西、 陕西、 青海、 新疆、 东 北。 广 布于土 耳其、 伊朗东 北部、 巴 基斯坦 北部、 喜马拉 雅山区 各国、 中 亚各国 至俄罗 斯远东 地区及 日本。 2. 肥 披喊草 (中国 植物学 杂志) 图版 79: 9-13 Elymus excelsus Turcz. ex Griseb. (1852); Turcz. (1865); Tsvelev (1968);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Elymus dahuricus var. excelsus (Turcz. ex Griseb) Roshv. (1923); Clinelymus ex- celsus (Turcz. ex Griseb. ) Nevski (193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Ely- mus dahuricus ssp. excelsus (Turcz. ex Griseb. ) Tsvelev ( 1971 , 1976, 1983) ; A. Love (1984). 
40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79 1_4. 高株 鹅观草 RoegneriaaltissmaKengetS. L. Chen, 1. 小穗, 2. 第一 颖, 3. 第 二颖, 4. 小花背 腹面; 5 — 8. 小颖 鹅观草 R. antique (Nevski) B. S. Sun, 5. 小穗, 6. 第 一颖, 7. 第 二颖, 8. 小花背 腹面; 9 一 13. 肥披 碱草 Elymus excelsus Turcz. ex Griseb. , 9. 花序, 10. 小穗, 11. 第 一颖, 12. 第 二颖, 13. 小花背 腹面; 14 一 16. 短颖草 Brachyelytrumercctum (Schreb. ) Beauv. , 14. 小穗, 15. 小花, 16. 两 个小穗 的颖。 (李 楠绘) 
禾本科  407  多年生 草本, 植株 粗壮。 秆高 70 — 140 厘米, 径粗 3 — 6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鞘无 毛或基 部者有 时被短 柔毛, 除顶 节者外 均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钝 圆, 全缘 或有时 撕裂; 叶片 扁平, 长 10 — 30 厘米, 宽 5 — 16 毫米, 两面 无毛, 叶背平 滑, 叶面微 粗糙。 穗 状花序 直立, 稍 粗壮, 长 13 — 22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每 节着生 2 — 3 枚 小穗, 稀 4 枚, 穗轴边 缘有小 纤毛, 基部 节间长 1 一 2. 4 厘米, 上 部者长 4 一 5 毫米; 小穗长 12 — 15 毫米, 含 4 一 6 小花, 顶 生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1.5 — 2 毫米, 粗壮, 背 部密生 极小的 微毛; 颖披 针形, 常具 5 脉, 脉上稍 粗糙, 先端具 (3 —) 4-6 (-7) 毫米 的芒; 外稃中 上部具 5 条明显 的脉, 脉上 粗糙, 脉间有 微毛, 下部 平滑无 毛, 基盘 两侧有 短毛; 第一外 稃有时 不育且 无芒, 正常发 育时长 9 一 12 毫米, 芒长 13-15 (-20) 毫米, 有 向上小 糙刺;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脊上有 微硬小 纤毛。 产 昭通; 生 于海拔 2100 米 的石灰 岩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河南、 内 蒙古、 河北、 山西、 新疆、 青海、 陕西、 甘肃。 俄 罗斯、 蒙古、 日本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垂穗 披碱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Elymus nutans Griseb. (1868); Bor (1960, 1978); 秦岭 植物志 (1976)*; Tsvelev (1976, 1983); A. Love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Clinelymus nutans (Griseb) Nevski (193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很短。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60 厘米, 径粗 1.5 — 2 毫米, 具 2 — 3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无 毛或基 部者有 时被疏 柔毛, 除 基部者 外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耳不 明显; 叶片 扁平, 有时 内卷, 两面 无毛, 叶面 稍粗槌 或有 时疏生 柔毛, 长 3 — 8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分蘖 叶长达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穗状 花序稍 紧密, 长 4 一 12 厘米, 排列 紧密, 基部 常弯曲 而使花 序 下垂, 穗 轴边缘 下部稍 粗糙, 中上 部有小 纤毛, 每 节着生 2 枚 小穗, 先 端或基 部小穗 可 单生, 下部 节间长 5 — 10 毫米, 上者长 3 — 4 毫米。 小穗带 紫色, 长 10 — 12 毫米, 常 含 3 — 4 小花, 常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2. 5 — 3 毫米, 背部 密生微 柔毛; 颖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芒除 外), 第一 颖先端 芒尖约 1 毫米, 具 3 脉, 第二颖 先端有 2 毫 米长的 短芒, 具 3 — 4 脉, 脉上均 粗糙; 外稃披 针形, 具 5 脉, 中下部 脉不太 明显, 背 部全都 被有微 小 短毛, 基 盘两侧 的毛可 稍长; 第一外 桴长约 10 毫米; 芒长 12 — 18 毫米, 粗槌;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先端 钝圆或 截平, 脊 上具小 纤毛, 近基部 时毛不 明显, 脊 间亦有 微毛。 产 中甸、 德欽; 生 于海拔 2500 — 37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内 蒙古、 河北、 新疆、 青海、 陕西、 甘肃。 伊朗东 北部、 喜马拉 雅山区 各国、 蒙古、 日本 也有。 4. 老芒麦 (植物 学报) 图版 58: 7-9 Elymus sibiricus Linn. (1753); Bor (1960, 1978);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Hordeum sibiricum (Linn.) Schenk. (1907); Clinelymus sibiricus (Linn.) Nevski (193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单 生或成 疏丛, 直 立或基 部外倾 斜升, 下 部节处 常呈膝 曲状, 高 50 — 90 厘米, 径粗 2 — 3. 5 毫米, 且 3 — 4 节, 光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分蘖 者常被 柔毛; 叶 舌短, 硬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截 平形; 叶 耳不甚 明显; 叶片 扁平, 两 
408  云 南植物 志  面平滑 无毛, 有 时中下 部疏生 纤毛, 长 10 — 22 厘米, 宽 4 一 9 毫米。 穗状 花序稍 疏松, 常 弯曲, 长 7— 17 (-20) 厘米, 每节着 生小穗 2 枚, 有时花 序两端 小穗可 单生, 穗轴 边缘 粗糙, 基部 节间长 1 一 1.8 厘米, 上 部者长 3 — 5 毫米; 小 穗灰绿 色或带 紫色, 常具 长达 1 毫米的 短柄, 长 11 一 14 毫米 (柄及 芒除外 ), 含 3 — 4 小花, 顶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米, 背部 密生小 柔毛; 颖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芒除 外), 常具 3 脉, 稀具 1 脉或 4 脉, 脉上 粗糙, 先端 渐尖至 具长达 3 毫米的 短芒;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芒除 外), 背部全 体密生 微毛, 有时近 基部近 无毛, 5 脉 仅在近 顶部时 明显, 脉上 粗糙; 芒长 13 — 17 毫米, 粗糙, 开展 或向外 反曲;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长 圆形, 先 端常有 1 小 缺刻, 有时近 全缘, 具 2 脊, 脊上 粗糙, 脊间上 部也有 微毛; 花药 长 1.4—1.7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28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5. 麦宾草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Elymus tangutorum (Nevski)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Clinelymus tangutorum Nevski (193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 高大, 粗壮, 高 60 — 130 厘米, 径 2 — 4 毫米, 具 3 — 5 节, 基部节 常 膝曲,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除基部 者外, 短于 节间; 叶舌厚 膜质, 常呈 棕色, 长 0.5—1毫米, 上缘 截平, 全 缘或常 撕裂; 叶耳 甚小; 叶片 扁平, 披 针形, 长 4 一 25 厘 米, 宽 2 — 11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叶背 平滑, 叶面微 粗糙, 两面 无毛, 质地稍 硬。 圆 锥花序 直立或 微弯, 较 紧密, 长 6 — 20 厘米, 宽 6 — 11 毫米; 穗 轴边缘 粗糙, 基 部 节间长 1 一 2 厘米, 上部者 3 — 5 毫米, 每节着 生小穗 2 枚。 小穗长 8 — 15 毫米, 稍带 紫色, 含 2 — 3 花; 小穗轴 节间背 部密生 微毛, 长 1.5 — 2 毫米; 颖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10 毫米, 具 3 — 5 脉, 脉上 粗糙, 先端 渐尖至 具长达 3 毫米的 短芒; 第一外 稃长圆 状披 针形, 背部 无毛或 上部有 微毛, 近基 部平滑 无毛, 上部有 5 脉; 第一 外桴长 7 — 11 毫米; 芒长 5 — 14 毫米, 直立或 常向外 斜伸; 内桴 与外桴 等长, 先端 钝圆, 脊上 有小纤 毛, 脊 间也有 微毛。 产 德钦、 中甸; 常生 于海拔 2500 — 3500 米 的山坡 道旁草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内 蒙古、 山西、 新疆、 青海、 甘肃。 本 种与肥 披碱草 E. excelsus 甚 相近, 除颖 片先端 渐尖至 具短芒 (长 不过 4 毫米) 外, 其他 无明显 区别, 可以 考虑作 为变种 处理。 6. 圆穗 披碱草 (拟) Elymus beijingensis B. S. Sun, nom. no v. Elymus dahuicus var. cylindricus Franch. in Nouv. Arch. Mus. Hist. Nat. Paris 2 (7): 152, (1884); Clinelgmus cylindricus (Franch.) Honda (1936);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Elymus cylindricus (Franch. ) Honda (1930), non Pohl (1810); 中国 植物志 (1987 广. 多年生 草本, 常有 向下直 伸的短 根茎。 秆 丛生, 较 纤细, 高 40 —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质 稍硬,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草质,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禾本科  409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耳 膜质, 长达 1 毫米; 叶片 扁平, 干 后则常 内卷, 两面 无毛, 叶面稍 粗糙, 叶背 平滑, 秆 生者长 4 一 1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基部 圆形, 分 蘖叶叶 片长达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穗 状花序 细瘦, 略呈圆 柱形, 长 4 一 12 厘米, 宽约 5 毫米, 直立, 每 节着生 2 枚 小穗, 先端 及基部 小穗可 单生; 穗 轴边缘 粗糙, 基部 节间长 8 — 20 毫米, 上 部者长 4 一 6 毫米; 小穗长 9 一 13 毫米 (芒除 外), 常含 2 — 4 小 花, 上部 小花常 不育; 颖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比第 一小花 稍短, 具 3 — 5 脉, 脉凸 起而稍 粗糙, 先端长 渐尖至 具长达 3.5 毫米的 短芒; 外稃披 针形, 仅 在中上 部有小 微毛; 第一 外稃长 7 — 9 毫米, 近 先端时 5 脉甚 明显; 芒直 立或稍 外弯, 粗槌, 长 6 — 14 毫米; 内稃 与外桴 等长, 先端 钝圆, 脊 自中下 部向上 有小硬 纤毛, 脊 间在中 上部有 微毛。 产 昭通、 中甸、 兰坪、 洱源、 大理; 生 于海拔 2200 — 3200 米 的山坡 道旁。 分布于 四川、 内 蒙古、 河北、 新疆、 青海、 贵州 (赫章 )。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与 披碱草 相近, 可 能只是 该种的 一特殊 类型。 42. 偃 麦草属 Elytrigia Desv.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状茎, 稀无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叶片 内卷或 扁平。 穗状 花序直 立。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3 — 10 余 小花, 单生 于穗轴 两侧, 以 其侧面 对向穗 轴的扁 平面; 无 芒或有 短芒, 成 熟后常 自穗轴 上整个 脱落; 颖 片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无脊, 具 5 — 7 脉, 稀 更少或 更多, 脉 纹彼此 接近, 光 滑无毛 或疏生 柔毛; 外稃披 针形, 具 5 脉, 无毛, 比内 稃长, 基盘常 无毛。 颖 果长圆 柱形, 先端 有毛, 腹面具 纵沟。 约 40 种, 分布两 半球温 带及亚 热带, 但 欧亚温 带种类 最多。 多种常 引种作 牧草或 为 小麦杂 交育种 材料。 我国产 1 种。 1. 偃麦草 (植物 学报) 图版 58: 1-3 Elytrigia repens (Linn. ) Nevski (193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 国 植物志 (1987). Triticum repens Linn. (1753); Agropyron repens (Linn. ) Beau v. (1812) * ; Wheeler (1982); Elymus repens (Linn. ) Gould. (1947).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直立, 平滑 无毛, 高 0.6 — 1.1 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41 节。 叶 鞘无毛 或疏生 柔毛; 叶舌 甚短, 棕色, 长 0.5 毫米, h: 缘 截平; 叶 耳不明 显或甚 细小; 叶片 扁平, 长 10 — 25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叶 面粗糙 或有疏 柔毛, 叶背 无毛。 穗 状花序 直立, 长 5 — 11 厘米; 穗轴 扁平, 节间长 4 一 12 毫米, 棱上 粗糙; 小穗 无柄, 长 7 — 14 毫米, 交互着 生于穗 轴的两 个扁平 面上, 含 4 一 7 小花, 顶 生小花 退化; 颖披 针形, 长 6 — 10 毫米, 具 5 — 7 脉; 无毛, 边缘 膜质, 先 端有凸 尖头; 外稃质 较硬, 长 8 — 11 毫米, 背部 平滑, 具 5 — 7 脉; 基 盘短, 钝圆, 无毛, 先 端有凸 尖头; 内稃稍 短于 外稃, 有 2 脊, 脊上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约 5 毫米。 产 丽江玉 龙山。 生 于山坡 草甸。 分布于 西藏、 新疆、 青海、 甘肃。 广 布于北 半球温 带 地区。 已传 人澳大 利亚。 属种均 为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10  云 南植物 志  云南 标本的 花序,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等均稍 短小, 但主要 性状与 国外有 关文献 描述基 本 一致。  多年生 草本。 秆常 丛生。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穗 状花序 线形, 稠密或 稀疏, 直 立或弯 曲, 穗轴 坚韧, 并 不逐节 断落; 小穗 无柄, 通 常单生 而紧贴 穗轴, 常含 2 — 10 朵 小花, 两侧 压扁,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 片对生 或并列 着生, 披 针形或 狭长圆 形, 背 部扁平 无脊, 先端 无芒或 有芒, 常具 3 — 9 脉, 脉显著 而粗槌 , 平 行或在 先端汇 合, 有 时近于 平滑; 外稃 背部扁 平或呈 圆形而 无脊, 革质, 具 5 脉, 先端 延伸成 芒或无 芒, 芒 如存在 时劲直 或向外 反曲; 内稃具 2 脊, 脊 上粗糙 或具小 纤毛。 颖 果先端 被毛, 腹 面微凹 陷或具 浅沟。 本属约 120 种, 广泛分 布于欧 亚温带 地区。 我国约 70 种, 云南 现知有 20 种。 本 属的小 穗大都 单生, 有些 相似短 柄草属 Brachypodium, 但本属 外稃近 革质, 具 5 脉, 而短柄 草属外 桴草质 或膜质 (少数 种的外 桴在果 时也可 变革质 ), 具 7 — 9 脉。 与披 碱草属 Elymus 也很 相近, 但 披碱草 属的小 穗大都 2 — 4 枚簇生 (仅 有些种 花序基 部及先 端小穗 可单生 )。 而纤毛 鹅观草 R. ciliaris 的小穗 在一节 上可有 2 枚, 说明 这两个 属非常 亲近。  1 (2) 外 桴无芒 或具显 著短于 桴体的 短芒, 背 部平滑 无毛或 近先端 部分微 微粗槌 11. 光花 鹅观草 R. leiantha 2 (1) 外 桴具有 远较桴 体为长 的芒。 3 (6) 小 穗具有 明显的 短柄, 花序中 下部者 其柄长 1 一 2 毫米。  6 (3) 小穗 无柄或 近无柄 (其 长不过 0.5 毫米 )。 7 (8) 外桴 背部遍 生较粗 壮而长 的毛, 特别 是边缘 及先端 的毛更 明显, 长可达 1.5 毫米 3. 假 花锁草 R. anthosachnoides 8 (7) 外稃 背部无 毛或被 微毛, 亦可 具小硬 刺毛而 粗糙, 但从不 具上述 粗而长 的毛。 9 (10) 内 桴脊上 有翼, 翼 缘密生 纤毛; 颖 及外稃 均具有 宽的膜 质边缘 19. 鹅观草 tsukushiensis 10 (9) 内 桴脊上 无翼, 脊的全 部或仅 中上部 疏生粗 或细的 纤毛。 11 (14) 内稃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仅为其 外桴的 2/3。 12 (13) 颖片边 缘不具 纤毛; 外桴 背部粗 糙稀具 短毛, 边缘 有较短 的纤毛  43. 鹅 观草属 Roegneria Koch  分 种检索  4 (5) 5 (4)  花药 黄色, 第 一颖长 2 — 4 毫米 花药 黑色; 第 一颖长 3 — 5 毫米  16. 短柄 鹅观草 R. schugnanica 8. 耐久 鹅观草 R. dura  10. 竖立 鹤观草 R. japonica  13 (12)  颖片 边缘有 纤毛; 外桴背 部有密 生或疏 生的短 柔毛, 边缘 有较长 的纤毛  6. 纤毛 鹅观草 R. ciliaris  14 (11)  内桴长 圆形, 与外桴 等长, 有时 稍短或 稍长。 
禾本科  411  15 (16) 秆 露出叶 鞘的部 分密生 倒向毛 13. 毛 秆觀观 草 R. pubicaulis 16 (15) 秆 露出叶 鞘的部 分平滑 无毛。 17 (18) 植株 强壮, 高 (0.8 —) 1 一 2 米, 径粗 2 — 5 毫米 1. 高株鹤 观草 R. altissima 18 (17) 植 株高度 大都在 1 米 以内, 很少略 高者, 径 粗常为 1 一 -2 毫米。 19 (20) 内稃 脊上全 部光滑 无毛, 稀于近 先端处 稍粗糙 12. 光脊 鹅观草 R. leiotropis 20 (19) 内桴的 二脊全 部或至 少在中 上部具 纤毛。 21 (32) 第一颖 显著短 于第一 外桴, 其长 度一般 都不超 过第一 外桴的 1/2。 22 (25) 果 期时外 桴先端 的芒劲 直或稍 弯曲。 23 (24) 内稃 比外桴 稍长, 脊上的 短硬纤 毛几达 于基部 5. 钙生 鹅观草 R. calcicola 24 (23) 内桴 比外桴 稍短, 脊仅在 中部以 上粗糙 7. 长芒 鹅观草 R. dolichathera 25 (22) 果期 时外桴 先端的 芒常显 著向外 弯曲。 26 (29) 叶片常 内卷, 宽 1 一 3 毫米。 27 (28) 颖片先 端有长 1.5 — 6 毫 米的芒 14. 普 兰鵝观 草 R. pulanensis 28 (27) 颖 片先端 无芒; 第一 颖长 1.5 — 4. 5 毫米 … 4. 短颖 鹅观草 R. burchan-buddae 29 (26) 叶片扁 平或仅 边缘稍 内卷, 宽 3 — 8 毫米。 30 (31) 第 一颖长 2 — 4 毫米; 叶片 两面沿 脉上有 柔毛, 有 时叶背 近无毛 2. 小颖 鹅观草 R. antiqua 31 (30) 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叶面稍 粗糙, 叶背平 滑无毛 … 15. 紫穗鹤 观草 R. purpurascens 32 (21) 第一颖 与第一 外桴近 等长, 或至少 为第一 外稃的 2/3。 33 (36) 外桴 先端的 芒在果 期时劲 直或稍 弯曲。 34 (35) 秆的 节上被 平贴短 柔毛; 花序 下部常 有间断 而上部 较密集 …… 18. 西藏 鹅观草 R. tibetica 35 (34) 秆的节 上平滑 无毛; 花序较 紧密而 无间断 17. 中华 鹅观草 R. sinica 36 (33) 外 稃先端 的芒在 果期时 常向外 弯曲。 37 (38) 外稃背 部几平 滑无毛 ; 植株高 20 — 50 厘米 20. 多变 鹅观草 R. varia 38 (37) 外稃 背部遍 生小硬 糙毛; 植株高 70 — 110 厘米 …… 9. 直穗 鹅观草 R. gmelinii  1. 高株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9: 1-4 Roegneria altissima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1994). Roegneria altissima Keng (1959) , nom. nud. ; Elyrnus altissimus (Keng)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秆 粗壮,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较 坚硬, 高达 2 米, 径粗达 5 毫米, 具 4 一 6 节, 基部 具鞘内 分枝, 平滑 无毛。 叶鞘杆 上部者 无毛, 基 部及分 蘖者被 毛; 叶舌干 膜质, 长 0.5 — 0.8 毫米, 上缘 截平, 常撕 裂至近 基部; 叶耳长 1 一 1.5 毫 米; 叶片 扁平, 长 10 — 35 厘米, 宽 0.4 — 1.2 厘米, 两面 无毛, 有时叶 面疏生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穗 状花序 直立或 稍弯, 长 10 — 23 厘米, 穗轴 节间长 1.2 — 20 毫米, 平滑无 毛或仅 于近先 端部分 棱上稍 粗糙; 小穗长 2. 2 — 3 厘米, 含 4 一 7 小花, 通常 5 — 6 小花; 颖 片稍不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质 厚但有 狭膜质 边缘,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米, 常具 3 脉, 第 二颖长 5 — 6 毫米, 常具 5 脉, 脉甚 明显;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外 稃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芒除 外), 秤背中 下部被 微毛, 中上 
412  云南 植物志  部近 无毛, 5 脉 仅于近 顶部时 明显, 基盘 密生微 柔毛, 先端 有芒; 芒长 1.5 — 2 厘米, 果时强 烈向外 反曲, 粗糙;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长椭 圆形, 脊仅 在中上 部有小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2.5 毫米。 颖 果先端 有毛。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米的 山坡沙 地上。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新疆。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 小颖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79: 5-8 Roegneria antiqua ( Nevski ) B. S. Sun, comb. nov. Agropyron antiquus Nevski in Izv. Bot. Sada AN SSSR 30: 515.1932; Elymus an- tiquus ( Nevski ) Tsvelev ; A. Love ( 1984) ; Roegneria parvigluma Keng et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秆 疏丛,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4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或 基部及 分蘖者 被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耳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6 — 15 厘米, 宽 3 — 7 毫米, 两面 沿脉上 有 柔毛, 有时 叶背近 无毛。 穗状 花序长 5 — 15 厘米, 常 有小穗 5 — 10 个, 常稍 弯曲; 穗 轴 节间长 1 一 2 厘米, 基 部者可 稍长, 棱边 粗糙或 有时下 部者近 平滑; 小穗近 无柄, 长 1.5 — 3. 5 厘米 (芒除 外), 常含 3 — 8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5 毫米, 背 部密生 微毛; 颖片长 圆形, 稍不 等长, 先端常 有小凸 尖头, 边缘 白色, 膜质, 第 一颖长 1.5 — 3 毫米, 常具 3 脉, 第 二颖长 3 — 5 毫米, 具 5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1 毫米, 背部被 微毛, 两端的 被毛常 较密, 5 脉 在中部 以上甚 明显, 先 端延伸 成芒; 基盘被 微毛, 两侧 其毛 较长; 芒长 1 一 2 厘米, 粗糙, 花后 近直立 或常向 外弯; 内桴 比外稃 稍短, 长椭圆 形, 先端钝 圆形, 脊 在中上 部有小 刺状短 纤毛; 花药黄 色或带 紫色, 长 2 — 3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贡山; 生 于海拔 2400 — 3600 米的 山坡草 地或山 谷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尼泊尔 也有。 3. 假 花鳞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0: 1-4 Roegneria anthosachnoides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Elymus anthosachnoides (Keng) A. Love (1984); B. R. Lu ( 1995) * ; Agropyron longearistatum (Boiss. ) Boiss. var. pubescens Keng (1959),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秆稍 粗壮, 丛生, 有时 单生, 基部 常膝曲 上升, 高 0.6 — 1 米, 径粗 1.5 — 3 毫米, 具 4 一 6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疏松,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 舌干膜 质, 长 0.5 — 0.8 毫米, 上缘 截平, 有时 撕裂; 叶耳不 明显; 叶片 扁平, 分蘖者 干时常 内卷, 长 10 — 30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两面均 被疏长 柔毛, 或叶 背常近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穗状 花序长 8 — 27 厘米, 穗轴较 纤细, 常 弯垂, 有小穗 6 — 13 个, 排列疏 松或稍 紧密; 穗轴 节间长 0.6 — 2. 4 厘米, 无毛, 棱 上可稍 粗糙; 小穗长 2. 3 — 3. 5 厘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9 小花; 颖不 等长, 披 针形, 具 3 — 5 条明显 的脉, 脉 间尚有 1 一 2 条 细而较 短 的脉, 脉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第 二颖长 6 — 8. 5 毫米; 小穗轴 节间长 2. 5 — 3.5 毫米, 背 部被小 柔毛; 外稃披 针形, 背部全 体被长 而较粗 的毛, 但边 缘及上 部的毛 更长 (可达 1.5 毫米 ), 5 脉 中中脉 明显而 粗壮, 侧脉较 细弱, 第一 外稃长 12 — 14 毫 
禾本科  413  图版 80 1—4. 假 花鳞草 Roegneria anthosachnoidesKeng et S. L. Chen, 1. 小穗, 2. 第 一颖, 3. 第 二颖, 4. 小花 背腹两 面; 5—8. 纤毛 鹅观草 R. ciliaris (Trin. ) Nevski, 5. 小穗, 6. 第 一颖, 7. 第 二颖, 8. 小 花背腹 两面; 9 一 12. 耐久 鹅观草 R. dura (Keng) Keng et S. L. Chen, 9. 小穗, 10. 第一 颖, 11. 第 二颖, 12. 小 花背腹 两面; 13 — 16. 竖立 鹅观草 R. japonica (Honda) B. S. Sun, 13. 小穗, 14. 第一 颖, 15. 第 二颖, 16. 小 花背腹 两面; 17 — 20. 光脊 鹅观草 R. leiotropis Keng et S. L. Chen, 17. 小糠, 18. 第 一颖, 19. 第 二颖, 20. 小 花背腹 两面。 (李 楠绘) 
414  云 南植物 志  米; 基盘两 侧的毛 较长; 芒较 粗壮, 粗糙, 长 15 — 35 毫米, 通 常向外 反曲; 内 桴稍短 于 外稃, 脊 在中上 部以上 乃至近 顶部具 稀疏小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福贡、 洱源; 生 于海拔 35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模式标 本采自 福贡。 4. 短颖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burchan-buddae (Nevski) B. S. Sun, comb. nov. Agropyron burchan-buddae Nevski in Izv. Bot. Sada AN SSSR 30: 514.1932; Ely- mus burchan-buddae (Nevski) Tsvelev (1968); Agropyron nutans, Keng (1941)5 Roegne- ria nutans Keng et S. L. Chen ( 1963) ; 中国 植物志 ( 1987) * ; Elyrnus pseudonutans (Keng) A. Love (1984); Agropyron brevi glume Keng (1945); Roegneria breviglumis Keng et S. L. Chen ( 1963); 中国 植物志 ( 1987); Elymus breviglumis (Keng)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基 部膝曲 上升, 较 纤细, 高 4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3 — 4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 耳狭三 角形, 长达 1 毫米; 叶片质 稍硬, 常 内卷,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微 粗糙, 长 3 — 17 厘米, 宽 1.5 — 4 厘米。 穗状 花序常 弯曲, 长 5 — 15 厘米, 疏 松或稍 紧密; 穗轴 无毛, 仅 棱缘稍 粗槌, 节间长 8 — 18 毫米; 小穗长 1.6 — 2. 8 厘米, 含 3 — 6 小花。 小穗 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不 等长, 狭 卵或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脉上近 光滑, 边缘狭 膜质, 第 一颖长 3 — 4 毫米, 具 3 — 4 脉, 第 二颖长 5 — 6 毫米, 具 4 一 5 脉; 外 稃狭椭 圆状披 针形, 背部全 体有微 细的小 硬毛, 中 央部分 有时近 无毛, 基 盘两侧 之毛 稍长, 5 脉在 中上部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10 — 11 毫米; 芒长 20 — 30 毫米, 花 后明显 向外 弯曲; 内稃 比外稃 稍短或 等长, 先端 钝圆, 脊仅 在中部 以上疏 生小硬 纤毛, 脊间有 极小的 微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3.5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鲁甸、 永胜、 漾濞; 生 于海拔 2500 — 36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新疆、 青海、 甘肃。 尼泊 尔及印 度北部 也有。 5. 钙生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calcicola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 Roegneria calcicola Keng ( 1959) * , nom. nud. ; Elymus calcicola (Keng)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有时具 根茎。 秆较 纤细, 丛生, 基部 的节常 膝曲, 高 4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3 —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分 蘖者有 柔毛; 叶 舌短, 长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质 稍硬, 长 7 — 20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叶背 无毛, 叶 面被疏 柔毛, 稀近 无毛。 穗状 花序长 5 — 20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直立或 微弯; 穗轴 节 间基部 者长达 2 厘米, 上部 者长约 1 厘米, 背部 脉上微 粗糙, 边缘 有小短 纤毛; 小穗 长 12 — 20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7 小花, 排列较 稀疏; 颖狭披 针形, 稍不 等长, 先端 渐尖, 具 有甚狭 的膜质 边缘, 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具 3 脉, 第 二颖长 7 — 9 毫米, 具 5 脉, 脉上近 平滑; 小穗轴 节间长 1.5 — 2 毫米, 背部近 平滑; 第一 外稃长 9 一 11 毫米, 上部 5 脉 明显, 无毛, 有时 脉上稍 粗糙, 具 有极狭 的膜质 边缘, 基盘 两侧被 微毛, 先端 
禾本科  415  有 细而直 或微弯 的芒; 芒长 15 — 30 毫米, 粗糙; 内稃长 圆形, 比外稃 稍长或 等长, 脊 上除近 基部外 具有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2 — 2. 5 毫米。 颖果红 棕色, 长约 4.5 毫米, 横切 面呈新 月形, 腹沟 明显。 产 昭通、 巧家、 盐井、 丽江、 德饮、 中甸、 大理、 鹤庆、 昆明、 安宁、 大姚; 常生 于海拔 2200 — 3200 米 的山坡 和湿润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6. 纤毛 鹅观草 (大众 农业) 图版 80: 5-8 Roegneria ciliaris (Trin. ) Nevski ( 193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广;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Triticum til tare Trin. (1883); Agropyron ciliare (Trin. ) Franch. (1884); ELymus ciliaris (Trin. ) Tsvelev (1972); Elymus ciliaris ssp. ciliaris Tsvelev (1976, 1983) ;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秆 单生或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 1.5 — 2 毫米, 具 3 — 4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稀于 近基部 边缘有 柔毛, 除顶节 者外, 大都 长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0.8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片 扁平, 长 10 — 25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叶面稍 粗槌, 两 面无毛 稀于叶 面沿脉 上疏生 短毛。 穗状 花序长 8 — 20 厘 米, 直 立或稍 弯曲, 穗轴 节间长 8 — 15 毫米, 基部 者有时 可长达 25 毫米, 除棱 上粗糙 外 无毛; 小穗长 13 — 20 毫米 (芒除 外), 含 6 — 10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1.5 毫米, 背部被 微毛; 颖片 椭圆披 针形, 一 侧或两 侧常有 小齿, 具 明显的 5 — 7 脉, 第 一颖长 5. 5 — 6. 5 毫米, 第 二颖长 6 — 8 毫米; 外 桴长椭 圆状披 针形, 背 部有小 糙毛, 边 缘有硬 纤毛, 5 脉在 中上部 明显, 先端两 侧或一 侧常有 小齿, 基盘毛 甚短, 第一 外稃长 8_9 毫米; 芒长 7 — 20 毫米, 花后明 显向外 (或后 ) 弯曲, 稍 粗糙; 内桴长 圆状倒 卵形, 明 显短于 外稃, 先 端钝或 微凹, 脊在 中上部 疏生短 纤毛。 产 昭通、 会泽、 丽江、 福贡、 兰坪、 富宁; 生 于海拔 1700 — 2300 米 的潮湿 草地或 山坡 灌丛。 在我 国广为 分布。 朝鲜、 日本及 俄罗斯 均有。 花期 前秆叶 柔嫩, 家畜 喜食。 也收 割制成 干草。 7. 长芒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dolichathera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Roegneria dolichathera Keng ( 1959) , nom. nud. ; Elymus dolichathera (Keng)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秆 常少数 丛生, 在近 基部常 膝曲, 偶见 1 或 2 节 能生不 定根, 上部直 立, 高 0.6 — 1.3 米, 径粗 1 一 3 毫米, 平滑 无毛, 常具 5 — 6 节。 叶鞘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 节间, 分蘖叶 鞘及叶 片均有 柔毛; 叶 舌短, 长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常有小 齿缺; 叶 片 扁平, 干时 边缘常 内卷, 长 10 — 26 厘米, 宽 3 — 9 毫米, 叶面粗 糙或被 柔毛, 叶背平 滑 无毛, 常有 加厚的 边缘。 穗状 花序长 10 — 25 厘米, 常 弯曲, 稀近 直立, 排列 稍稀或 稍 紧密; 节 间基部 者长达 2.5 厘米, 上 部者长 0.8 — 1.3 厘米, 边缘有 短小硬 纤毛; 小 穗 绿色, 长 12 — 25 毫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10 小花; 颖片近 等长, 披针形 或长圆 状披针 形, 长 6 — 7. 5 毫米, 第一 颖具 3 脉, 第 二颖具 4 一 5 脉, 脉上稍 粗槌, 边缘狭 膜质;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上半部 5 脉明 显而稍 粗糙, 背 
. 416 . 云南 植物志  部至少 中上部 及基部 两侧有 微毛, 第一 外桴长 9 一 12 毫米; 芒稍 纤细, 劲直或 微弯, 粗 糙, 长 15 — 30 毫米; 内桴 比外稃 短或几 等长, 先端 钝圆, 有小 纤毛, 脊 的中上 部有小 硬 纤毛, 脊 间平滑 无毛。 颖果 棕色, 长约 5 毫米 (或未 熟), 先端 有毛。 产 丽江、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2400 — 3600 米的山 坡灌丛 和湿润 草地。 分 布于四 川、 青海。 8. 耐久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0: 9-12 Roegneria dura (Keng)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Brachypodum durum Keng (1941); Roegneria dura (Keng) Keng ( 1959) * , comb, illegit.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Roegneria dura var. variiglumis Keng et S. L. Chen (1963) ; Elymus scleras A. Love (1984) , non. Hedw. ex Steud. (1854). 多年生 草本, 常具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75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无毛, 除 基生者 外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长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片质 较硬, 边缘常 内卷, 叶背 平滑, 叶面稍 粗糙,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分蘖者 长可达 25 厘米, 且 常疏生 柔毛。 穗状 花序长 5 — 11 厘米, 常 弯垂, 稍带 紫色; 穗轴节 间基部 者长达 1.5 厘米, 上 部者长 0.4 厘米, 平滑 无毛, 棱 边亦不 明显。 小穗柄 粗壮, 无毛, 长 0.5 — 1.5 毫米; 小穗长 1.5 — 2. 2 厘米, 常含 3 — 6 小花; 颖片 稍不等 长, 长卵披 针形, 先端常 有小凸 尖头, 第 一颖长 3 — 5 毫米, 具 1 一 3 条明显 的脉, 第二 颖长 5 — 7 毫米, 具 3 — 4 条明显 的脉; 外稃披 针形, 5 脉 在中部 以上甚 明显, 脉 上有短 硬 刺毛, 脉间 亦有小 刺毛; 第一 外桴长 10 — 11 毫米; 芒 粗状, 向外 反曲, 长 1.5 — 2. 5 厘米;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脊 上具小 硬纤毛 几达于 基部, 脊间的 微毛不 明显; 花药黑 色, 长 1.5 — 2 毫米。 产 丽江、 德钦、 鹤庆、 宾川; 生 于海拔 4500 米的 高山草 甸及水 沟边。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9. 直穗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gmelinii (Ledeb. ) Kitag. (193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Triticum caninum var. gmelinii Ledeb . (1829); Agropyron gmelinii ( Ledeb. ) Scribn. et J. G. Smith (1914) ; Quoad nom. , nec (Trin. ) Cand. (1901); A . turczani- novii Drob. (1914); Roegneria turczaninovii (Drob. ) Nevski (193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耿 以礼及 陈守良 (1963); 图鉴 (1976K; 中国 植物志 (1987); Semeiostachys turczaninovii (Drob. ) Drob. (1941); Elymus gmelinii ( Ledeb. ) Tsvelev (1968, 1976).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茎。 秆 丛生, 高 60 — 9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3 — 4 节, 平 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极短, 干 膜质, 长 0.2 — 0.4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片 扁平, 质 较硬,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叶背 平滑无 毛, 叶面及 边缘稍 粗槌。 穗状 花序直 立或常 微弯; 长 9 一 18 厘米。 穗轴节 间基部 者长达 25 毫米, 上 部者长 10 — 15 毫米, 棱边 粗糙; 小穗长 2 — 5 厘米 (芒除 外), 含 6 — 9 小 花, 常稍带 紫色;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至 芒尖, 具 3 — 5 条 粗壮而 直达先 端的脉 及一或 二条较 短而细 的脉, 第 一颖长 6 — 12 毫米, 第二 
禾本科  417  颖长 9 一 12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背部遍 生小硬 槌毛或 中央在 近基部 时被毛 稀少, 5 脉在 近 先端时 明显, 基盘两 侧的毛 稍长, 先端延 伸成向 外反曲 的芒; 芒长 2. 7 — 4. 5 厘米, 粗糙; 内桴长 圆形与 外桴近 等长, 先端 钝圆或 微凹, 脊上的 小硬纤 毛几达 基部; 花药黄 色, 长 2. 5 — 3. 5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内 蒙古、 山西、 河北、 新疆、 甘肃、 陕西、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 中亚 各国、 俄 罗斯、 蒙古、 日本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我 们观察 到第一 颖的长 度变异 较大, 最长者 仅比第 一外稃 稍短, 最短 者其长 大约只 有第一 外桴的 1/2。 10. 竖立 鹅观草 (吴学 义译) 图版 80: 13—16 Roegneria japonica (Honda) B. S. Sun, comb. nov. Agropyron japonicum Honda in Bot. Mag. Tokyo 41: 384. 1927, non. Tracy (1894), nec (Miq. ) Candargy (1901); Agropyron japonense Honda (1935); Roegneria japonensis (Honda) Keng et S. L. Chen (1963); 秦岭 植物志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7); Elymus ciliaris ssp. japonicus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40 — 90 厘米, 径粗 1.5 — 3 毫米, 具 3 — 5 节, 平 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分蘖 者常有 柔毛;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耳膜 质, 长约 1 毫米; 叶片 扁平, 有 时边缘 内卷, 两面 无毛,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穗 状花序 直 立或稍 弯曲, 长 7 — 22 厘米, 穗轴 节间长 7 — 16 毫米, 除棱边 粗糙外 无毛; 小穗长 12 — 17 毫米 (芒除 外), 含 6 — 9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背部 疏被微 柔毛; 颖 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有时 一侧有 微齿, 具 明显的 5 — 7 脉, 边缘无 纤毛, 第一 颖长 5. 5 — 6. 5 毫米, 第 二颖长 6 — 7. 5 毫米;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边 缘具小 纤毛, 背部 稍 粗糙, 先端两 侧常有 小齿, 5 脉在中 部以上 明显, 基盘两 侧的毛 甚短; 第一 外稃长 8 — 8. 5 毫米; 芒长 1.5 — 2. 5 厘米, 粗糙, 花后明 显向外 弯曲; 内桴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约为 外桴的 2/3, 脊仅 在近先 端时稍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产 昭通、 盐津、 陆良、 德钦、 贡山、 西畴; 生 于海拔 1100 — 2300 米 的山坡 灌丛或 湿润 草地。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湖南、 湖北、 山东、 安徽、 江苏、 浙江、 江西、 山西、 陕西、 黑 龙江。 朝鲜 及日本 也有。 本种 与纤毛 鹅观草 相近。 A. Love (1984) 将它 作为亚 种的意 见值得 考虑。 11. 光花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leiantha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Roegneria leiantha Keng ( 1959) * ,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基部常 膝曲, 高 45 — 55 厘米, 径粗约 1.5 毫米, 4 一 5 节, 平滑 无毛, 顶节距 秆基约 22 厘米。 叶 鞘光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截 平, 有不 整齐的 微齿; 叶片 扁平或 内折, 两面 无毛, 叶面稍 粗糙, 叶背 平滑,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2 — 4 毫米。 穗 状花序 微弯, 长 9 一 12 厘米, 基 部伸出 鞘外达 13 厘米, 穗轴节 间长 11 一 14 毫米, 边缘稍 粗糙; 小穗 绿色, 长 11 一 14 毫米, 含 3 — 5 小花; 颖 片稍不 等长, 有膜质 边缘, 无芒, 光滑 无毛, 第一颖 披针形 , 长 4. 5 — 5. 5 毫米, 常具 3 脉, 第 二颖长 圆形, 长 5. 5 — 6. 5 毫米, 先端有 1 小 凹缺, 常具 5 脉; 小穗轴 节间长 1.5 毫 
418  云 南植物 志  米, 背部 细点状 粗槌;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平滑 无毛, 有 狭膜质 边缘, 第一 外稃长 9 一 10 毫米, 具 5 脉, 脉在 上部稍 粗糙, 先端有 1 一 1.5 毫 米长的 短芒; 芒长 4 一 2 毫米, 粗糙; 内稃 与外桴 等长,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有 微毛, 脊上有 狭翼, 翼 缘有小 纤毛, 脊 间有 细点状 微粒。 雄蕊 未见。 颖果长 圆形, 腹面内 凹且有 纵沟, 棕色, 长 5 — 5. 5 毫米, 先端密 生乳白 色毛。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230 米 的田旁 沟边。 分布于 青海。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云南标 本与原 记载的 明显差 异是花 序伸出 鞘外达 13 厘米; 第二 颖片先 端有小 凹缺。 两地标 本是否 同种, 值得 进一步 观察。 12. 光脊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0: 17-20 Roegneria leiotropis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Roegneria leiotropis Keng,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nom. nud. ; Ely- mus leiotropis (Keng) A. Love (1984)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40 — 9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常具 3 节, 节部常 膝曲,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除 基生者 外短于 节间, 分蘖者 有倒向 柔毛; 叶舌 极短, 长约 0.3 毫米, 叶 耳亦甚 短小; 叶 片扁平 或边缘 内卷, 长 7 — 1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无毛, 叶 背 平滑, 叶面稍 粗糙, 分 蘖者两 面均有 柔毛。 穗状 花序长 10 — 17 厘米, 常 弯曲, 较稀 疏; 穗轴节 间最长 者长达 3 厘米, 最短者 0.8 厘米, 棱边稍 粗糙, 背部 平滑。 小穗长 15 — 22 毫米, 稍带 紫色, 含 3 — 7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2 — 2. 5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 片稍不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具 3 — 5 脉, 脉上平 滑或微 粗槌; 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第 二颖长 6 — 8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5 脉在近 先端时 明显, 且疏 生小硬 刺毛, 背 部有微 硬毛, 近基 部时毛 更小而 稀疏, 基盘毛 稍长; 芒长 25 — 35 毫米, 稍 粗壮, 向 外 弯曲; 内稃 稍短于 外桴, 长 圆形, 先端 截平或 微凹, 有 微毛, 脊 上全部 光滑, 或于近 顶 部时稍 粗糙, 脊间 也平滑 无毛。 产 德钦、 丽江、 永胜、 洱源、 宾川;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模式标 本采 自 丽江。 13. 毛秆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pubicaulis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1994). Roegneria pubicaulis Keng (1959)*, nom. nud. ; Elynius pendulinus ssp. pubi- caulis (Keng)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60 — 90 厘米, 常具 4 节, 其 节和秆 的露出 部分密 生倒向 毛。 叶鞘下 部者亦 密生倒 向毛, 上部者 其毛较 稀疏, 除基 部者外 均短于 节间; 叶片扁 平, 两面 粗糙,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穗 状花序 细弱, 先端 垂头, 长 12 — 15 厘米; 小穗绿 色而基 部稍带 紫色, 长约 15 毫米, 含 4 一 5 小花; 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先 端锐尖 或具小 尖头, 具 5 — 7 条明显 而粗糙 的脉; 外桴披 针形, 背部粗 糙, 基盘具 短毛, 其 毛长约 0.5 毫米,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第一 外稃长 9 毫米,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 细弱而 劲直, 或其 前端稍 曲折, 长 20 — 30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先 端钝或 
禾本科  419  微凹, 脊的 上半部 分具硬 纤毛, 其毛向 下则渐 稀少, 至 基部则 无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3 毫米。 产 永胜; 生 于海拔 2600 米的路 旁山坡 草地。 分布于 甘肃。 14. 普兰 鹅观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Roegneria pulanensis H. L. Yang ( 1980); 西藏 植物志 (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30 — 60 厘米, 径粗 1.5 — 2 毫米, 具 3 — 4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草质; 叶 舌短, 膜质, 长 0.5 — 0.8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 耳小, 钻 形.; 叶片 内卷, 长. 7 — 17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两面 无毛, 叶背 平滑, 叶 面微 粗糙。 穗 状花序 微弯, 长 8 — 16 厘米, 穗轴 无毛, 基部 节间长 1.8 — 2 厘米, 顶节 长 1.5 — 1.6 厘米, 具 5 — 10 小穗。 小穗长 1.8 — 2. 2 厘米, 具 0.5 — 1 毫米的 短柄, 含 7 — 9 小花, 顶花 不育, 排列 稀疏; 颖披 针形, 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米, 渐 尖至有 短芒, 具 3 — 4 脉, 第二 颖长约 6 毫米 (芒除 外), 先端 的芒长 2 — 6 毫米, 具 7 — 9 脉, 有膜质 边缘; 第一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1 一 12 毫米, 5 脉在近 顶端时 明显, 上部边 缘 粗糙, 先端 有芒; 芒长 2 — 3. 7 厘米, 粗糙, 花 后向外 弯曲;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长圆 形, 有 2 脊, 脊 上在近 先端时 有微硬 纤毛, 先端 截平, 有 纤毛。 未见 模式。 原 描述中 没有提 到颖片 的脉纹 数目; 云南标 本内稃 比外桴 稍短; 外稃芒 长一般 20 — 30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500 米 的河滩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5. 紫穗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purpurascens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7). Roegneria purpurascens Keng, nom. nud. ; Elymus purpurascens (Keng)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有 粗壮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地较 坚硬, 直立, 基部常 膝曲, 高 50 — 9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较 疏松; 叶舌 极短, 长 0.3 — 0.5 毫米, 干 膜质; 叶片 扁平, 有 时边缘 内卷, 质 较硬, 长 10 — 25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有时叶 面疏生 柔毛。 穗状 花序常 弯垂, 疏 松, 带 紫色, 长 13 — 25 厘米; 穗 轴节间 基部者 长可达 3.5 厘米, 先 端者长 1 一 1.5 厘 米, 棱边 粗糙, 背部 平滑。 小穗长 1.5 — 2. 5 厘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7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 片稍不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5 脉, 有 时第一 颖边脉 不甚明 显而具 3 脉, 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第 二颖长 7 — 9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背 部有微 小 硬毛, 下部中 央常近 无毛, 中 上部有 明显的 5 脉, 脉上 粗糙, 基盘两 侧的毛 稍长; 第 一 外稃长 10 — 13 毫米; 芒较 粗壮, 带 紫色, 粗糙, 向外 弯曲, 长 20 — 40 毫米; 内稃比 外桴 稍短,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脊 自近基 部向上 有细而 短小的 纤毛。 产 德钦、 中甸、 永胜; 生 于海拔 3000 — 35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甘肃、 内 蒙古。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6. 短柄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schugnanica ( Nevski ) Nevski ( 1 934 ) . 
420  云 南植物 志  Agropyron schugnanicum Nevski ( 1932); Elym us sch ugna n icus ( Nevski ) Tsvelev (1972); Roegneria brevipes Keng (1959) * , nom. nud. ; Keng et S. L. Chen (1963); 中 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Elym us brevipes (Keng) A. Love (1984).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具鞘内 分枝, 直立, 纤 细或稍 粗壮, 高 2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2 — 4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分 蘖者有 柔毛; 叶舌 极短, 长约 0.3 毫 米, 干膜 质而带 紫色, 上缘 截平; 叶 耳小; 叶片长 8 — 15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常内卷 或 仅边缘 内卷, 叶背 平滑, 叶面有 柔毛。 穗状 花序长 5 — 15 厘米, 稍 疏松, 常 弯曲, 绿 色 或稍带 紫色; 穗轴节 间自下 向上长 18 — 10 毫米, 棱边稍 粗糙。 小穗长 1.2 — 2. 5 厘 米, 含 4 一 8 小花; 小穗 柄自花 序基部 向上长 2~0. 5 毫米, 粗壮, 无毛; 小穗轴 节间长 1.5 — 2. 5 毫米, 背部被 微毛; 颖 片稍不 等长, 披 针形,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脉上 平滑或 微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4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6 毫米, 具 3 — 5 脉; 外 稃披针 形, 背 部近平 滑或微 粗糙, 基盘两 侧的毛 稍长, 5 脉在近 先端时 明显; 第一 外桴长 8 — 10 毫米,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长 20 — 30 毫米, 粗糙, 向外 弯曲; 内桴长 圆形、 几 与外桴 等长, 先端 钝圆, 脊上近 平滑或 在近先 端处疏 生小硬 纤毛, 脊间有 微毛; 花药 黄色, 长 约 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 4100 米的 山坡草 丛或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伊朗 北部、 塔吉克 斯坦、 喜马 拉雅山 区各国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7. 中华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egneria sinica Keng et S. L. Chen ( 1963);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Roegneria sinica Keng (1959) * ,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常 具向下 直伸粗 而短的 根茎。 秆 疏丛或 单生,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70 — 11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2 — 3 节, 顶 节常位 于中部 以下。 叶鞘无 毛, 除顶节 者外, 长于 节间; 叶 舌短, 干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截 平形; 叶耳钻 形,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叶片 质硬, 直伸, 常 内卷, 长 6 — I 4 厘米, 宽 2 — 4 毫米 , 叶 背 无毛, 叶 面疏生 柔毛。 穗状 花序直 立或稍 弯曲, 长 8 — 15 厘米, 稍 紧密; 穗轴 节间基 部者 长可达 2 厘米, 先端者 扁平, 长 0.5 — 1 厘米, 棱 边有短 纤毛, 背 部平滑 无毛; 小 穗长 12 — 14 毫米, 含 4 一 5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4 一 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 片长圆 状披 针形, 有 3 — 5 条明显 的脉, 有 时在脉 间常具 1 或 2 条较短 而有不 太明显 的脉, 脉 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7 — 8 毫米, 通 常比第 一小花 稍短, 第 二颖长 8 — 10 毫米; 外 稃长圆 状披 针形, 背 部平滑 无毛而 有极微 细的小 瘤点, 仅 于近先 端两侧 及脉上 疏生小 硬毛, 第 一外 稃长约 9 毫米, 基盘两 侧的毛 较长; 芒 直立或 稍弯, 粗糙, 较 纤细, 长 12 — 16 毫 米; 内稃 比外稃 略长或 等长, 长 圆形, 先端近 截形, 脊上仅 在近先 端部分 的两侧 具小硬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丽江、 洱源; 生 于海拔 3000 — 34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路边石 缝中。 分布于 四川、 内 蒙古、 山西、 甘肃、 青海。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 与粗糙 鹅观草 相近, 两者 之间的 种别性 状并不 明显。 可 以考虑 归并为 一种。 
禾本科  421  18. 西藏 鹅观草 (西 藏植 物志) Roegneria tibetica (Melderis) H. L. Yang (1987);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Agropyron tibeticum Melderis in Bor (1960); Elymus tibeticus (Melderis) G. Singh (1983).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30 — 10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节上 有伏贴 微 柔毛, 其余部 分光滑 无毛。 叶鞘 有短刺 毛或近 无毛; 叶舌 甚短, 长 0.2 —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耳 膜质, 狭披 针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叶片长 6 — 16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内卷或 扁平, 叶 面脉上 疏生长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穗 状花序 直立或 微弯, 下部 间断, 上部 密集, 长 8 — 20 厘米 (芒除 外), 近圆 柱形, 穗轴 无毛, 棱边 粗糙, 基部节 间长达 3.3 厘米, 中上 部者长 3 — 6 毫米; 小穗 无柄, 长 1.2 — 1.7 厘米 (芒除 外), 近圆 柱形, 绿色, 常含 4 一 5 小花; 颖 片稍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7 — 9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4 脉, 第二 颖长 8. 5 — 10 毫米 (芒除 外),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5 条明显 的脉, 先端长 渐尖至 具长达 2 毫米的 短芒, 脉上 粗槌; 外桴长 8 — 9 毫米, 披 针形, 背部 平滑, 向先 端部分 可具短 刺毛, 5 脉 亦在近 先端时 明显, 基部 两侧有 微毛; 芒长 1 一 1.5 厘米, 直或 微弯, 较纤 细, 粗糙;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长 圆形, 脊在中 上部有 小刺状 纤毛, 先 端钝, 背 部近平 滑, 小穗轴 节间长 1.2 — 1.5 毫米, 背 部密生 微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300 米山地 沟边。 分布于 西藏。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9. 鹅观草 (救荒 野草) Roegneria tsukushiensis (Honda) B. S. Sun, comb. nov. Elymus tsukushiensis Honda in Bot. Mag. Tokyo 50: 391 1936; Agropyron tsukushiensis (Honda) Ohwi (1936); Clinelymus tsukushiensis (Honda) Honda (1936); Roegneria kamoji Ohwi (194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10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耳钻 状, 长达 1.5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10 — 40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两面 无毛, 边 缘稍粗 糙。 穗状 花序长 4 一 22 厘米, 常 弯垂; 基部节 间长达 2.2 厘米, 上 部者长 4 一 6 毫米, 背部 无毛, 边 缘粗糙 或有短 纤毛; 小穗 绿色, 有时带 紫色, 长 12 — 22 毫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10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2 毫米, 具有 极微小 的毛; 颖片长 圆状至 卵状披 针形, 不 等长, 具 3 — 5 条明显 而粗壮 的脉, 脉上稍 粗糙, 先端渐 尖至具 短芒, 具有宽 的膜质 边缘, 第 一颖长 4 一 5. 5 毫米, 第 二颖长 5. 5 — 8 毫米 (芒除 外);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背部及 基盘近 无毛, 脉 上可稍 粗糙, 具有宽 的膜质 边缘, 近基部 两侧有 极微小 的毛, 基 盘两侧 亦有细 短毛, 第一 外稃长 9 一 10 毫米; 芒 劲直或 微弯, 粗糙, 长 15 — 35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长 圆形, 先 端钝, 脊 上显著 有翼, 翼 缘有小 纤毛。 全 省海拔 1500 — 3000 米 之间的 山坡灌 丛及湿 润草地 常见。 除青 藏高原 之外, 分布 几遍 全国。 朝鲜、 日本 也有。 本 种早春 萌发, 叶质 柔软而 繁茂, 可食 性高, 是牲畜 及鹅的 饲料。 
422  云 南植物 志  20. 多变 鹅观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Rogneria varia Keng et S. L. Chen (1963);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Roegneria varia Keng ( 1959)*, nom. nud. ; Elym us varius (Keng) Tsvelev (1968).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而 膝曲, 高 20 — 60 厘米, 径 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极短, 长 0. 3 毫 米或几 缺如; 叶片质 较硬, 扁 平或常 内卷, 长 5 — 15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无毛 或有 时叶面 疏生短 柔毛。 穗 状花序 直立或 微弯, 长 4 一 13 厘米, 稍 紧密, 穗轴 节间长 12 — 16 毫米, 基部者 最长, 棱边甚 粗槌, 背 部亦疏 生小硬 刺毛; 小 穗常带 紫色, 长 9 一 13 毫米, 常含 3 — 5 小花; 颖 片几近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渐尖 至有小 凸头, 具 3 — 5 条明显 的脉, 中 脉上稍 粗槌, 第 一颖长 6 — 8 毫米, 第 二颖长 8 — 10 毫米; 小穗轴 节 间长近 2 毫米, 背 部密生 微毛; 外稃披 针形, 背部 无毛, 或中上 部及近 基部两 侧边缘 有 微毛, 5 脉 明显, 脉上稍 粗糙, 基盘两 侧的毛 略长, 第一 外桴长 7 — 9 毫米; 芒 粗糙, 长 10 — 18 毫米, 向外 弯曲; 内桴长 圆形, 与外桴 等长, 脊仅在 上半部 有小硬 纤毛, 先 端 钝圆, 脊间 亦疏生 微毛。 花药 黄色, 长 1 一 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内 蒙古、 山西、 青海、 西藏。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4. 猬草属 Hystrix Moench 多年生 草本。 杆 直立, 较 高大, 不 分枝。 叶片 扁平。 穗轴 不逐节 断落。 小穗 孪生, 希 单生, 各 以其腹 面对向 穗轴的 两侧棱 (指其 生活状 态), 各含 1 一 3 小花, 顶生 小花常 不育;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上, 延 伸于内 桴之后 而形成 细柄; 颖 片退化 为短小 之芒或 缺如; 外稃披 针形, 背 圆形, 具 5 — 7 脉, 先端 延伸成 长^; 内桴有 2 脊, 脊 上具小 纤毛; 雄 蕊 3 枚; 花柱 极短。 颖果 狭长, 先端 有毛, 腹面具 浅沟, 与内 稃粘合 而不易 分离。 世界约 8 种。 5 种分布 亚洲, 2 种产 北美, 1 种产新 西兰。 我国有 2 种, 云南产 1 种。 有 些文献 中使用 AsperellaHumb. 为 本属的 属名, 这个 名称不 合法, 应予 废弃。 1. 猬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1: 1-4 Hystrix duthiei (Stapf) Bor (1940,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87)*. Asperella duthiei Stapf ex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多年生 草本。 秆高 80 — 12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叶鞘 松弛, 光 滑或下 部者被 微毛; 叶 舌长约 1 毫米, 先端 截平; 叶 片质地 较薄, 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6 — 18 毫米, 无 毛或叶 背疏生 柔毛。 穗 状花序 细弱, 常 下垂, 长 10 — 15 厘米; 穗轴节 间被白 色短柔 毛, 中上 部者长 4 一 6 毫米, 近基部 者长达 1 厘米; 小穗 孪生, 各含 1 小花, 小 穗轴延 伸, 长 3 一 4 毫米; 颖大都 退化, 稀呈 芒状, 长 1 一 6 毫米, 外侧 之颖常 留存; 外 桴披针 
禾本科 . 423 •  形, 长 9 一 11 毫米, 常具 5 脉, 背部 贴生小 刺毛, 基 盘钝圆 而 常被 短毛; 芒长 1.5 — 2.5 厘米;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脊 上疏生 纤毛; 鳞 被及雄 蕊均被 细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5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2500 — 3700 米的 林下荫 闭处。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北、 湖南、 浙江、 安徽、 陕西。 日本 也有。 45. 大麦属 Hordeum Linn.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叶片 扁平。 穗状花 序圆柱 形至长 圆形, 每 节着生 3 枚小穗 而称之 曰三联 小穗, 三联 小穗同 型者皆 无柄, 均 能育, 异 型者中 央小穗 无柄, 能 育, 两 侧小穗 有柄, 能育或 不育。 能育小 穗在穗 轴上排 成二、 四、 六行 (三 联小 穗全都 能育时 ), 中 央小穗 两性, 侧 生小穗 两性、 雄性或 中性; 小穗含 1 小花, 稀 2 小花, 小 穗轴常 延伸; 颖片 线状钻 形至披 针形, 有芒, 位于外 稃桴体 基部的 背面或 两侧; 外稃披 针形, 背部扁 圆形, 具 5 脉, 先 端有芒 或否; 内稃与 外桴几 等长, 具 2 脊。 颖果 腹面具 纵沟, 先端 有毛, 与桴体 紧贴或 分离。 约 30 种。 分 布全球 温带。 云南 未见野 生种, 大 麦及青 稞是常 见栽培 的粮食 作物。 分种 检索表 ' 1 (2) 三联 小花侧 生者有 柄', 通常 不育, 外 桴先端 钝圆, 无芒 (麦田 杂草) 1. 纯稃 野大麦 H, spontaneum 2 (1) 三联 小穗全 无柄, 皆能育 (栽培 作物) 2. 大麦 H. vulgare 3 (4) 颖 果成熟 后粘着 稃体, 不脱出 2a. 大麦 var. vulgare 4 (3) 颖 果成熟 后脱离 桴体, 不 粘着; 外 稃先端 不分裂 2b. 青稞 var. nudum 1. 钝桴 野大麦 (中 国植 物志) 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 (1848);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一年生 草本。 秆高 40 — 70 厘米, 具 5 — 6 节, 平滑 无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 常 短于 节间; 叶舌 褐色, 长约 1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耳长 2 — 3 毫米; 叶片长 5 — 15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质 较软, 叶面 无毛, 叶背 无毛或 有疏长 柔毛。 穗 状花序 狭窄, 线形, 长 4 一 8 厘米 (芒除 外), 宽 0.8 毫米, 扁压, 穗 轴节间 扁平, 长 3 — 4 毫米, 两侧 棱上有 白色 短毛, 成熟 后逐节 断落; 三联小 穗只有 居中者 能育, 无柄, 长 1 一 1.4 厘米, 颖片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宽不到 1 毫米; 外 稃卵披 针形, 背部 无毛, 先 端有长 3 — 8 厘米 长芒, 芒 扁平, 两侧有 向上小 糙刺。 侧 生小穗 不育, 有长达 2 毫米的 小柄; 颖片狭 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有长达 10 毫米的 细芒; 外桴长 5 — 7 毫米, 先端 钝圆。 颖果长 圆而 稍扁, 长 6 — 7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端有 细毛。 在云南 为田间 杂草, 尚未见 到野生 标本。 常 生于麦 田中。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西藏。 自 地中海 东部到 巴基斯 坦北部 及印度 西北部 也有。 
424  云南 植物 志  图版 81 1一 4 . 猬草 Hystrix dmhid (Stapf) Bor, 1. 植株, 2. 花序 的一节 (背 腹两面 ), 3. 鳞被, 4. 雌蕊; 5~7. 大麦 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vulgare, 5. 植株, 6. 花序之 一节, 7. 中间 小穗; 8 — 10. 多花 黑麦草 Lolium multiflorum Lam. , 8. 花序, 9. 小穗, 10. 小花; 11— 13. 黑麦 Secale cereale Unn. , 11. 花序, 12. 小穗, 13. 小花 (侧面 观); 14 一 16. 普 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Linn. , 14. 短芒 及长芒 花序, 15. 小穗, 16. 小花 (短、 长芒类 型)。 (李 楠绘) 
禾本科  425  2. 大麦 (名医 别录) Hordeum vulgare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Hordeum sativum Per. (1805). 2a. 大麦 (原 变种) 图版 81: 5—7 var. vulgare 一年生 草本。 秆 粗壮, 直立, 丛生, 高 50 — 100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或 基部被 柔毛; 叶耳披 针形;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10 — 25 厘 米, 宽 6 — 2Q 毫米。 穗状 花序长 3 — 10 厘米 (芒除 外), 每 节着生 3 枚完全 能育的 小穗, 略呈四 棱或六 棱形, 粗壮, 排列 紧密; 小穗 通常均 无柄, 均 能育, 长 1 一 1.5 厘米 ('芒 除外 ); 颖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常被^ 柔毛, 先端 常延伸 成芒; 外 桴背部 无毛, 具 5 脉, 先端 延伸成 长芒, 芒 粗壮, 扁平, 边缘 粗糙, 长 8 — 15 厘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颖 果成 熟后粘 着内桴 而不易 脱落。 云南山 区常有 栽培。 本种 的谷粒 磨粉作 面食。 也供制 啤酒及 麦芽糖 原料。 又 为家畜 饲料。 入药为 滋补强 壮剂。 麦芽 为助消 化药。 秆 供编织 玩具、 草帽 及造纸 原料。 2b. 青稞 (通种 ) (变种 ) var. nudum (Ard. )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中国植 物志 (1987). Hordum nudum Ard. (1824). 植 株形态 特征与 大麦甚 相近。 但颖 果成熟 后不粘 着稃体 (与 稃体 分离) 而 易于脱 落, 而 大麦则 相反。 藏区 栽培。 46. 黑麦属 Secale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叶片 扁平。 穗 状花序 顶生, 穗 轴通常 不逐节 断落。 小 穗常含 2 花, 无柄 且单生 于穗轴 各节, 两侧 压扁, 以 其侧面 对向穗 轴之扁 平面; 小穗轴 脱 节于颖 之上, 且延伸 于第一 小花之 后而形 成一棒 状体, 在 两朵能 育小花 之间的 小穗轴 则极为 缩短, 故基部 的两小 花相距 极近而 形成并 生状, 在栽 培种内 延续不 断落; 颖片狭 窄, 锥形, 常具 1 脉, 先端渐 尖或有 芒状细 尖头; 外稃具 5 脉, 背 部显著 具脊, 脊上有 小硬 纤毛, 先端 常延伸 成芒; 内桴与 外稃近 等长。 颖 果腹面 有沟, 先端 有毛, 易 与稃体 分离。 约 6 — 8 种, 产 旧大陆 温带, 但 主产古 地中海 沿岸, 1 种在 南非, 其 中黑麦 已广泛 栽培。 1. 黑麦 (动植 物名词 汇编) 图版 81: 11-13 Secale cereale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Triticum cereale Salisb. (1796) . 
426  云 南植物 志  一年或 越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0.7 — 1.5 米, 具 5 — 7 节, 花 序以下 的秆上 密生细 毛, 其 余平滑 无毛, 稍有 光泽。 叶鞘 无毛, 疏松 包茎; 叶舌 膜质, 长 0.8 — 1 毫米, 上 缘截平 或稍啮 蚀状; 叶片 扁平, 长 5 — 20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无毛, 平 滑或稍 粗糙。 穗状 花序长 5 — 10 (-12) 厘米, 宽近 1 厘米, 呈两行 排列, 初时 直立, 后来常 弯曲。 小穗 单生, 两侧 压扁, 长 10 — 15 毫米, 含 2 枚相等 的两性 小花, 另有 1 枚极退 化的小 花位于 延伸的 小穗轴 顶端; 颖片 等长, 线状至 钻形, 长 7 — 10 毫米, 常具 1 脉, 背部有 脊; 边缘 膜质, 脊上稍 粗槌; 外稃长 12 — 15 毫米, 狭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5 脉, 中脉凸 起 成脊, 脊 上有硬 纤毛, 先端 渐尖且 延伸成 直芒, 芒长 2 — 5 厘米; 内稃 狭窄, 无芒, 有 2 脊, 先端有 2 小齿。 云南 高海拔 地区有 栽培。 全球 非热带 地区广 泛栽培 的粮食 及饲料 植物。 47. 小麦属 Triticum Linn. 一年或 越年生 草本。 秆常 直立。 叶片 扁平。 穗状花 序两行 排列, 直立, 顶生 小穗发 育或 退化, 穗 轴坚韧 或易于 折断。 小穗 常单生 于穗轴 各节, 两侧 压扁, 含 2 — 9 小花, 稀 多数; 颖 草质, 稀 膜质, 不 对称, 近 等长, 或 多或少 有脊, 先端 截形, 有 1 一 2 齿或 有芒; 外桴 革质, 背部 扁圆或 全部或 仅上部 有脊, 先 端有齿 或否, 有芒或 无芒; 内稃膜 质, 有 2 脊, 边缘 内折。 颖 果卵圆 形或长 圆形, 顶端 被毛, 腹面具 纵沟, 野生种 紧密包 藏于 桴体内 而不易 脱落, 栽培 者易于 脱落。 约 25 种。 多种 是重要 的粮食 作物, 可能原 产中东 地区, 现在全 球广泛 栽培。 云南 常见 栽培的 是普通 小麦。 1. 普 通小麦 图版 81: 14—16 Triticum aestivum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 Triticum sativum Lam. (1778); Triticum vulgare Vill. (1787). 一年生 草本, 栽 培条件 下可越 年生。 秆 直立, 丛生, 具 5 — 7 节, 高 60 — 120 厘米, 径粗 4 一 6 毫米。 叶 鞘疏松 包茎,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耳 及叶舌 膜质, 常较 短小; 叶片 狭披 针形。 穗状 花序长 5 — 12 厘米 (芒除 外), 宽 1 一 1.5 厘米; 小穗含 3 — 9 小花, 上 部小 花常不 结实; 颖片近 革质, 卵 圆形, 具 5 — 9 脉, 长 6 — 8 毫米, 主脉 常于背 面上部 成脊, 且在顶 端延伸 为长达 1 毫米的 尖齿, 侧脉的 脊及其 顶端的 齿均不 明显; 外 稃厚纸 质, 具 5 — 9 脉, 先端 有长或 短芒;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颖 果长约 6 毫米。 本 种为我 国南北 各省普 遍栽培 的粮食 作物, 品种 极多。 许多 是优良 的早熟 品种。 小 麦是我 国的主 要粮食 之一。 磨粉 作各种 面食, 麸 素可制 味精。 麦 麸饲养 家畜, 秆 可 编织、 造纸。 
禾本科  427  5. 虎尾 草亚科 Chloridoideae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舌常 呈流苏 状或具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纵卷, 表 皮组织 及 内部解 剖为虎 尾草型 (chl rioid)。 小穗排 成总状 花序, 穗状 花序, 稀 为圆锥 花序, 常 两侧 压扁, 含 1 至多数 小花, 上部小 花常为 雄性或 不育, 脱节于 颖上; 外 桴常具 3 脉或 1 脉, 有时具 多脉, 全缘或 浅裂, 无芒或 有芒; 鳞被 2 个, 楔形, 肉质, 先端 截形; 雄 蕊 3 枚, 稀 较少; 柱头 2 个。 果为 颖果, 稀胞果 (utricle); 胚 较大, 虎 尾草型 (P+PF), 种脐 点状; 秄苗第 一片叶 内卷。 约 150 属, 1500 种。 主 要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少数至 温带。 我国有 32 属, 100 种 以上, 云南有 23 属, 66 种 以上。 分属 检索表 '' 1 (2) 芦苇状 的高大 禾草, 秆似 小竹, 具 多节, 高 (1 一) 2-5 (-7) 米; 圆锥花 序大型 (20 —) 30-80 (-100) 厘米; 外桴具 3 脉, 边脉 接近边 缘而生 白色长 柔毛, 中脉 从先端 2 微齿间  延伸 成短芒 2. 类芦属 Neyraudia 2 (1) 中小型 禾草, 秆具 数节, 高一 般都在 1 米 以下, 稀高达 1.5 米; 花序 亦为中 小型, 长度大 都 不超过 40 厘米; 外 桴边脉 上不具 白色长 柔毛。 3 (4) 外稃具 九至多 数脉, 脉在 先端延 伸成芒 1. 九 顶草属 Enneapogon 4 (3) 外稃具 1 一 5 脉。  5 (26) 小穗含 2 至数 枚两性 小花, 稀仅 含一枚 两性小 花而伴 有退化 小花。 6 (7) 小穗无 柄或近 无柄, 在花 序主轴 上密生 成簇, 每 簇托以 3 至多数 颖状苞 片所成 的总苞 …… 总 巷草属 Elytn^hwus 7 (6) 小穗 不在花 序主轴 上密集 成簇, 亦无 上述的 总苞。 8 (11) 小穗 无柄, 排列 于穗轴 之一侧 呈穗状 花序, 数个穗 状花序 在杆顶 排列成 指状。 9 (10) 穗状花 具顶生 小穗, 亦 即穗轴 不延伸 10. 移属 Eleusine 10 (9) 穗 状花序 无顶生 小穗, 亦 即穗轴 延伸于 顶生小 穗之后 而成一 小尖头 …' ' 12. 龙 爪茅属 Dactyloctenium .11 (8) 小 穗多少 有柄, 排 成总状 或圆锥 花序。 12 (17) 外稃具 3 — 5 脉, 多少 被毛, 先 端多少 有齿而 有芒, 如为具 3 脉而无 芒时, 则 桴体背 部圆形  而 无脊; 基 盘多少 有毛。 13 (14) 穗 状花序 1 枚, 单生 于秆顶 5. 草 沙蚕属 TWpogon 14 (13) 穗 状花序 多数, 呈总状 排列于 延长的 花序主 轴上。 15 (16) 外 稃背部 圆形, 先端 2 齿裂, 齿间有 小尖头 或短芒 4. 双 稃草属 Diplachne 16 (15) 外 稃背部 有脊, 先 端钝圆 而无芒 3. 千 金子属 Leptochloa 17 (12) 外稃具 3 脉, 无毛或 仅下部 边缘有 微毛, 明 显两侧 压扁而 有脊, 先端钝 或尖, 通常 无齿; 基盘 无毛。 18 (21) 小穗 有柄。 19 (20) 圆锥 花序; 小 穗脱节 于颖上 7. 画 眉草属 Eragrostis 
428  云南 植物志  19) 总状 花序; 小穗 自其柄 的近基 部处整 个断落 9. 镰 稃草属 Harpachne 18) 小穗无 柄或近 无柄。 23) 穗状花 序单生 于秆顶 • 8. 细画 眉草属 Eragrostiella 22) 穗 状花以 数枚至 多枚着 生于花 序的主 轴上。 25) 穗状花 序短, 长 度通常 不超过 4 厘米, 以 数至多 数排列 于花序 主轴上 6. ^UM-M Dinebra 24) 穗 状花序 较长, 通 常超过 4 厘米, 以数枚 着生于 主秆或 分枝的 顶端而 近似指 状排列 11. 尖 稃草属 Acrachne 5) 小 穗仅有 1 枚两性 小花, 如有 2 枚 两性小 花时, 则 小穗为 卵形。 30) 小 穗的第 一颖甚 微小或 缺如。 29) 小 穗单生 于穗轴 各节; 第二颖 对折呈 舟状, 两侧边 缘在基 部连合 …… 22. 结 缕草属 Zoysia 28) 小穗以 2 — 5 枚簇生 于穗轴 各节; 第二 颖背部 圆形, 肋上 有沟刺 …… 21. 锋 芒草属 Tragus 27) 小 穗的两 个颖片 均正常 发育。 38) 小穗 无芒, 如为有 芒时, 则基盘 有毛, 暴花序 为圆锥 花序。 33) 叶舌长 5 — 15 毫米或 更长; 颖果成 熟后露 出桴外 16. 显 子草属 Phaenosperma 32) 叶舌长 5 毫米 以下; 颖果 成熟后 不露出 桴外。 37) 外桴 无毛亦 无芒; 果为 胞果。 36) 圆 锥花序 紧縮成 头状或 穗状, 包藏于 膨大的 叶鞘内 14. 隐 花草属 Crypsis 35)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收縮成 穗状, 伸出 于叶鞘 之外, 叶鞘亦 不膨大 … 13. 鼠 尾粟属 Sporobolus 34) 外桴有 毛且常 有芒; 基盘也 有毛; 果 为颖果 15. 乱 子草属 Muhlenbergia 31) 小穗 有芒, 如为无 芒时, 则穗状 花序指 状排列 或单独 顶生。 40) 小穗不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穗形总 状花序 单生, 顶生 23. 茅根属 Perotis 39) 小穗 通常排 列于穗 轴之一 侧而成 穗状花 序或穗 形总状 花序, 再由 此等花 序组成 指状、 总状 或圆锥 花序。 44) 外 桴显著 有芒。 43) 外 桴两侧 压扁, 其边缘 脉的上 部常有 长柔毛 17. 虎 尾草属 Chloris 42) 外桴 多少有 些背腹 压扁, 边缘脉 上无毛 18. 肠 须草属 Enteropogon 41) 外稃 无芒。 46) 穗状花 序单独 顶生; 小穗背 腹压扁 19. 小草属 Microchloa 45) 穗 状花序 2 至数 枚指状 着生; 小穗两 侧压扁 20. 狗 牙根属 Cynodon 1. 九 顶草属 Enneapogon Desv. ex Beauv. 多年稀 一年生 草本。 秆 常稠密 丛生, 纤细。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常 被毛。 圆锥 花序 顶生, 紧缩 呈穗状 或仅稍 收缩, 稀 开展。 小穗含 2 — 3 小花, 稀 4 一 5 小花, 脱节于 颖 之上, 但不 在各小 花之间 断落, 最下 1 小花 两性, 第二 小花常 雄性, 上 部小花 退化; 颖 膜质, 第二颖 稍长且 与小穗 等长, 披 针形, 表 面被疏 柔毛, 具 1 至 数脉, 无芒; 外稃 宽阔, 纸质, 外 表全部 或仅下 半部分 被毛, 具 9 至 多脉, 在先端 延伸成 9 至多条 粗糙或 下部具 羽毛的 冠芒, 芒长 约为其 稃体的 3 — 5 倍; 内稃 膜质, 长 圆形, 约 与外稃 等长, 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鳞被 2 枚; 雄蕊 3 枚; 花 柱短, 分离, 柱头羽 毛状。 颖果 卵形或 长 圆形。 
禾本科  429  约 4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但干热 地区更 常见, 现代 分布中 心在澳 大利亚 (约 20' 种) 及中 南美。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短穗 冠芒草 (拟) 图版 82: 1-3 Enneapogon brachystachyus (Jaub. et Spach) Stapf in Dyer (1900) ; Bor ( 1960) * ; Bor in Rech. f. (197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Pappophorum brachystachyu m Jaub. et Spach (1851 ) * ; Hook, f . (1897) . 多 年丛生 草本, 基部 常有枯 萎叶鞘 集存。 秆 纤细, 直立, 有时 膝曲, 高 5 — 40 厘 米, 径粗 0.5 — 1 毫米, 具 2 — 3 节, 密被短 柔毛。 叶 鞘短于 或下部 者长于 节间, 较松 弛, 密被短 柔毛, 一侧边 缘^; 纤毛; 叶舌 极短, 几 乎仅为 一圈长 0.5~0.8 毫米 密生的 白色短 纤毛; 叶片长 2 — 12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常内 卷而呈 针状, 叶面密 生白色 柔毛, 叶背 疏生短 柔毛。 穗形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1.8 — 4 厘米, 径粗约 5 毫米, 花 期时带 紫色; 主轴 有棱, 密生短 柔毛; 小穗在 花序中 上部常 数枚簇 生于主 轴上, 下部常 具小分 枝及小 穗簇; 小 穗柄长 0.2 — 1 毫米, 密生短 柔毛, 常 弯曲; 小穗含 3 小花; 小 穗轴第 二节间 最长, 约 1 毫米, 棱上 粗糙或 有小硬 刺毛; 颖片不 等长, 膜质, 表面 疏被短 柔毛; 第一 颖 较短, 长 2. 5 — 4 毫米, 具 3 — 7 脉, 侧脉通 常在中 部以上 消失; 第 二颖长 2. 8 — 5 毫 米, 有甚 宽的膜 质透明 边缘, 具 3 — 5 脉, 中脉 成脊, 脊上稍 粗槌; 第 一小花 两性, 第 一 外稃长 4. 5 — 6. 5 毫米 (包括 芒在内 ), 表面 被白色 柔毛, 先端具 9 条直立 的芒, 芒长 3 — 4 毫米, 近等长 或个别 稍长或 稍短, 中 下部羽 毛状, 中 上部近 粗糙; 内稃与 外稃等 长 (不 包括芒 ), 有 2 脊, 沿稃 体中央 背折, 因而 2 脊 贴近, 脊 上具短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 0.5~0.7 毫米; 第二小 花通常 中性, 比 第一小 花短; 最上 的小花 十分退 化, 长仅 0.5—0.7 毫米。 产 德钦、 永胜; 生 于海拔 1500 — 2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北非经 阿拉伯 至巴基 斯坦、 印度。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 类声属 Neyraudia Hook. f. 芦苇状 多年生 草本, 具粗壮 而木质 根茎。 叶舌 为一列 纤毛; 叶片 扁平或 席卷。 圆锥 花序 大型, 直 立而较 紧密, 或 开展而 下弯; 小穗含 2 — 7 小花, 第 一小花 两性或 中性, 上部小 花完全 能育, 或 顶生者 退化; 小穗轴 无毛, 具 关节, 脱节于 颖之上 (如第 一小花 退 化为空 颖时则 脱节于 此小花 之上) 及 各小花 之间; 颖 膜质, 不 等长, 各具 1 脉, 有时 具 3 脉; 外稃披 针形, 比 颖长, 具 3 脉, 背部有 脊或近 圆形, 侧 脉上有 白色长 柔毛, 先 端具 2 微齿, 中脉 自齿间 延伸成 短芒, 芒 常向外 反曲; 内 桴稍短 而狭, 脊上 粗糙; 雄蕊 3 枚; 鳞被 2 枚。 颖果 线形, 近圆 柱状。 本属有 3 种, 分布旧 大陆热 带与亚 热带。 常 生于沟 谷两岸 及林间 空地。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类芦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2: 5-8 石珍茅 (华南 经济禾 草), 假芦 (钟 观光拟 ), 聊 箭秆子 (亚 洲文会 会报) Neyraudia reynaudiana (Kunth) Keng ex Hitchc. (193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 
43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2 1~ 3. 短穗 冠芒草 Enneapogon brachystachyus (Jaub. et Spach) Stapf, 1. 植株, 2. 小穗, 3. 小花; 4~6. 千金 子 Leptochloa chinensis (Linn. ) Nees, 4. 植株, 5. 小穗, 6. 小花; 7—9. 草沙蚕 Tripogon bromoides Roem. etSchult. var. bromoides,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10—12. 中华 草沙蚕 T. chinensis (Fr. ) Hack. , 10. 花序,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5. 弯穗草 Dinebra retroflexa (Vahl) Panzer, 13. 花序, 14. 在 小穗轴 上的小 穗, 15.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431  科 (1959)*; Bor (1960, 1978); 海南 植物志 (1977)"; 西藏 植物志 (1987)*. Arundo reynaudiana Kunth ( 1830) * ; Arundo zollingeri Buese (1852); Neyraudia madagascariensis var. zollingeri (Buese) Hook, f . (1897). 多年生 草本; 具木质 粗壮有 鳞片的 根茎; 须根 粗壮而 坚硬。 秆 直立, 高 1 一 4 米, 径粗 3 — 15 毫米, 常 分枝, 节 间幼时 及节的 上下被 白粉。 叶 鞘紧密 包茎, 短于 节间, 无 毛 而仅沿 叶颈被 柔毛; 叶舌 甚短, 仅为一 圈长达 3 毫米 的密生 纤毛; 叶片长 20 — 70 厘 米, 宽 0.5 — 2. 5 厘米, 扁平, 有时 狭窄而 内卷,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多少 抱茎, 两面无 毛或 叶面幼 时疏生 柔毛, 叶背 平滑, 边缘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直 立或常 下弯, 长 (15-) 30 — 75 厘米, 宽 5 — 20 厘米, 银 灰色而 常带褐 绿色; 主轴 粗壮, 无毛, 中上部 有棱, 稍 粗糙; 分枝 簇生, 其轴较 纤细, 无毛, 长达 28 厘米, 常再分 出多数 小枝; 小 穗柄 纤细, 无毛, 侧 生者长 1 一 3 毫米, 顶生者 较长; 小 穗未开 放时披 针形, 长 6 — 8 毫 米, 含 4 一 9 小花, 但 其中第 一小花 (有 时第 二小花 亦然) 仅具外 稃且无 毛亦无 内桴; 颖 膜质, 无毛, 宿存, 长 2 — 3 毫米, 稍不 等长,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第一 能育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芒除 外), 先端有 2 微齿, 齿 间有长 1 一 2 毫米 而向外 反曲的 芒, 具 3 脉, 边脉 土有与 桴体约 等长的 白色长 柔毛;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膜质 透明, 有 2 脊, 脊上有 很小的 纤毛; 基盘及 小穗轴 顶部有 白色短 柔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产全省 2300 米以下 的河湖 岸边、 山坡 灌丛。 分 布于我 国西南 及长江 以南各 省区及 台 湾省。 尼 泊尔、 印度、 缅甸、 泰 国及马 来西亚 也有。 本 种常生 于沟河 岸边, 木 质根茎 具多数 粗壮而 坚韧的 须根, 是固堤 防沙的 优良植 物, 房前屋 后或村 寨边缘 常用作 围篱。 茎叶 供造纸 原料。 秆常 分枝, 特 别在主 秆受伤 之后, 节上 能发出 较多的 分枝, 且能正 常抽穗 开花结 实, 但叶片 及花序 甚狭, 常被误 认为其 他种。 3. 千 金子属 Leptochloa Beau v.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直 立丛生 或有根 状茎。 叶片线 形或披 针形, 通常 扁平; 叶舌 膜质, 常 撕裂。 圆 锥花序 开展, 由 数至多 数偏向 一侧的 总状花 序沿主 轴排列 而成。 小穗 含 1 至数 小花, 两侧 压扁, 于 穗轴之 一侧呈 覆瓦状 排列成 两行, 脱 节于颖 上及各 小花之 间; 颖片 膜质, 近等 长或不 等长, 通 常短于 外桴, 宿存, 具 1 脉, 背部 有脊; 外稃膜 质, 具 3 脉, 背部 有脊, 沿脉 之下部 有毛, 有时 背部也 有毛, 先 端急尖 或钝, 全 缘或微 凹, 通常 无芒;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或 稍短, 具 2 脊; 颖 果形态 易变。 本属约 27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至 温带, 澳大利 亚约有 20 种。 常生于 稀树干 草原、 疏 林、 森林 破坏后 的撂荒 地上及 湿润田 野间。 我国有 2 种, 云南 均有。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鞘及 叶片均 无毛; 小穗含 3 — 7 小花, 长 1 一 4 毫米; 第 二颖长 1.2 — 1.8 毫米; 第 一外稃 长约 1.5 毫米 • 1. 千金子 L. chinensis 
432  云南 植物志  2 (1) 叶鞘 及叶片 均或多 或少有 瘤基长 柔毛; 小穗含 2 — 3 小花, 长 1 一 2 毫米; 第 二颖长 1.2 — 1.4 毫米; 第一外 桴长约 1 毫米 2. 虮子草 L. panicea 1. 千金子 (亨氏 植物华 名录) 图版 82, 4-6 Leptochloa chinensis (Linn. ) Nees (1824); Rendle (1904);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0)'. Poa chinensis Linn. (1753). 一年生 草本。 秆 常少数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外倾 而节上 生根, 平滑 无毛, 高 30 — 100 厘米, 具 3—$ 节, 下部 节上常 分枝。 叶鞘 无毛, 大 都短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 缘截平 形且撕 裂呈流 苏状; 叶片扁 平或稍 卷折, 长 10 — 25 厘米, 宽 2 — 6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 面及边 缘均稍 粗糙。 圆锥 花序尖 塔形, 长 10 — 30 厘米, 径 5 — 8 厘米; 主轴 粗壮, 中上 部有棱 和槽, 无毛, 稍 粗槌; 总 状花序 多数, 纤细, 单一, 直立或 开展, 长达 10 厘米, 穗轴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小穗 柄长约 0.8 毫 米, 稍 粗槌; 小 穗两侧 压扁, 长 2 — 4 毫米, 常带 紫色, 含 3 — 7 小花; 颖片具 一脉, 脊 上稍 粗糙, 第一颖 较短, 长约 1.5 毫米,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第 二颖长 圆形, 长 1.5二 1.8 毫米, 先端 急尖; 外桴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1.5 — 1.8 毫米, 具 3 脉, 中脉 成脊, 表 面至 少中下 部及边 缘被微 柔毛; 内桴长 圆形, 比外稃 略短, 膜质 透明, 具 2 脉 成脊, 脊 上微 粗糙, 边缘 内折, 表 面疏被 微毛; 花药 3 个, 长约 0.4 毫米。 颖果近 球形, 长约 1 毫米。 产 富宁、 河口、 景洪; 生 于海拔 100—1200 米 的山谷 溪边, 田野 湿地。 分 布于陕 西、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台湾、 福建、 江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广西、 广东、 海南。 旧大 陆热带 至温带 常见。 2. 虮子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Leptochloa panicea ( Retz. ) Ohwi ( 1941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U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Poa panicea Retz . ( 1783 ) ; Leptochloa filiformis auct non Beau v. : Hook, f . (1897); Merr. (1927). 一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 较 细弱, 光滑 无毛, 直立或 基部常 膝曲, 具 3~6 节, 高 20 — 100 厘米, 通常仅 在基部 分枝。 叶鞘或 多或少 疏生有 瘤基而 开展的 长柔毛 (至少 在鞘口 附近如 此), 草 黄绿色 或稍带 紫色,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白色, 长约 2 毫米, 上 缘撕裂 或近流 苏状; 叶片 线形, 扁平, 质地 稍薄, 长 6 — 25 厘米, 宽 3 — 7 毫 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两 面常疏 生有瘤 基而开 展的长 柔毛, 有时近 无毛。 圆锥 花序 长圆形 或近椭 圆形, 长 10 — 35 厘米, 常带淡 紫色, 由 多数偏 侧总状 花序沿 主轴散 布 而成; 主轴 无毛, 有细棱 和槽, 稍 粗糙; 总状花 序斜向 上升, 较 纤细, 长 4 一 12 厘 米; 穗轴 无毛, 近三 棱形, 棱上稍 粗槌; 小 穗柄长 0.5~0.8 毫米; 小 穗近椭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含 2 — 5 小花 (通 常具 3 小花 ), 带紫 色或灰 绿色, 成两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禾本科  433  穗轴之 一侧; 颖 片稍不 等长, 但 均短于 外稃, 膜质, 稍两侧 压扁, 具 1 脉而 成脊, 脊上 稍 粗糙, 第 一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长 0.8 — 1.4 毫米, 第二 颖狭长 圆形, 长 0.9 — 1.6 毫 米, 先端 钝而常 有小凸 尖头; 外稃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1 一 1.2 毫米, 具 3 脉, 脉 上及背 部 常有微 柔毛, 先 端钝。 颖 果阔椭 圆形, 长 0.5 毫米, 横切 面近三 角形。 产 元谋、 镇康、 景洪、 河口、 富宁; 生 于海拔 90 — 900 米的 田野、 园圃及 道旁湿 地。 分布于 陕西、 河南、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湖北、 湖南、 四川、 广西、 广东及 海南。 亚 非热带 与亚热 带地区 常见。 4. 双 稃草属 Diplachne Beau v.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常有根 状茎。 秆直立 或膝曲 斜升。 叶片 线形, 常 内卷; 叶舌膜 质。 圆 锥花序 由少数 至多数 总状花 序沿主 轴排列 而成; 总状花 序偏向 一侧, 纤细, 直立 或 弯曲; 小 穗含数 小花, 近圆 柱形, 较 狭窄, 先端 渐尖, 有短 柄或近 无柄, 成两 行排列 于 穗轴之 一侧,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片不 等长, 膜质, 具 1 脉, 比外 稃短, 宿存; 外稃具 3 脉, 中 脉凸起 成脊, 且延 伸成小 尖头或 短芒, 先端有 2 — 4 小齿; 内稃 有脊, 内 折的边 缘上有 平贴丝 质毛。 颖果椭 圆状长 圆形, 饱满 或背腹 稍扁。 本属约 18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常生 于水中 或沼泽 及河岸 边缘。 我国产 1 种, 云南 也有。 本 属与千 金子属 Leptochloa 相近, 两者之 间没有 明显的 界限, 有些学 者主张 两属合 并, 本 志暂不 采纳。 1. 双稃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iplachne fusca (Linn. ) Beauv. ex Roem. et Schult. (1817); Hook. f. (1897);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广 ; Cope in Nasir et AH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Festuca fusca Linn. (1759, 1762) ; F . repatrix Linn. (1762); Diplachne repatrix (Linn. ) Druce (1928). 水生或 半水生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稍 粗壮, 直立 或膝曲 而节上 生根, 不分 枝 或下部 节上有 分枝, 高 40 — 120 厘米或 更高, 光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疏松 包茎, 常带淡 紫色, 长于 或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膜质 透明, 长 3 — 4 毫米, 先端常 撕裂; 叶 片 线形, 质较 坚韧, 长 10 — 3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有 丝状长 尖头, 常 内卷, 稀扁 平, 灰 绿色, 两面 粗糙, 中 脉叶面 白色而 宽阔, 叶背 凸起。 圆锥 花序由 10 — 30 枚总状 花 序沿主 轴排列 而成, 长 15 — 30 厘米, 直 立或稍 下弯; 主轴 无毛, 有棱, 棱上 粗糙; 总 状花长 4 一 10 厘米或 更长, 直而 斜升或 开展; 穗轴 无毛,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 穗柄长 约 1 毫米, 稍 压扁, 两 侧有短 柔毛; 小穗灰 绿色, 近 圆柱状 或狭椭 圆形, 长 6 — 10 毫 米, 含 5 — 10 小花, 略呈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颖片 膜质, 具 1 脉而 成脊, 脊上粗 糙;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2.1 — 3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第二 颖狭长 圆形, 长 3. 5 — 5 毫 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有小凸 尖头; 外 稃狭长 圆形, 长 3. 5 — 5 毫米, 具 3 脉, 先端有 2 — 4 小齿, 中脉 自齿间 延伸成 短芒, 基部 两侧有 短毛; 芒表面 粗糙, 长 1 一 2 毫米; 内 
434  云南 植物志  桴长 圆状披 针形, 比外稃 略短, 有脊, 脊 上部有 短毛; 花药乳 白色, 卵 球形, 长约 0.5 毫米。 颖 果背腹 压扁, 长 1.5 毫米。 产 永胜、 宾川; 生 于海拔 1500 — 1800 米 的湖边 沙滩或 溪沟流 水边。 分布于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安徽、 湖北、 浙江、 台湾、 福建、 广东 等省。 旧大陆 热带及 亚热带 直达澳 大利亚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5. 草 沙蚕属 Tripogon Roem. et Schult. 多年 生细弱 草本。 秆 直立或 弯垂, 不 分枝。 叶大都 基生, 叶片 狭窄, 丝状; 叶舌 短, 膜质, 有 纤毛。 穗 状花序 单生, 顶生。 小穗几 无柄, 线 形或椭 圆形, 成两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且 多少有 些贴近 穗轴, 两侧 压扁, 含 2 至多数 小花, 脱节于 颖之上 及 各小花 之间; 颖片 膜质, 宿存, 具 1 脉, 稀第 二颖具 3 脉, 狭窄, 有脊, 不 等长, 均 比外稃 短或第 二颖可 比外稃 略长, 第一 颖常不 对称; 外稃具 3 脉, 背部圆 形或有 不甚明 显 的脊, 膜质, 无毛, 先端 2 齿 裂或近 全缘, 中脉常 自裂齿 间延伸 成芒, 有时齿 间有外 加的 小齿, 齿 端有凸 尖头或 短芒; 内 稃通常 有翼, 边缘有 纤毛; 基 盘有长 柔毛或 髯毛。 颖果 狭窄, 三角 形至近 圆形。 本属约 30 种, 分布热 带及亚 热带, 现 代分布 中心在 非洲至 印度。 常 生于阳 光充足 水 分条件 较好的 地带, 石 山或岩 石露头 而又湿 润的生 境尤其 常见。 我国约 8 种, 云南有 7 种 2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 1 (8) 外稃的 主芒短 于稃体 或与其 稃体近 等长。 2 (5) 外桴 主芒长 0.5 — 2. 5 毫米, 明显 地短于 桴体。 3 (4) 小 穗基部 不具小 苞片, 小花 不超过 10 枚 2. 中华 草沙蚕 T. chinensis 4 (3) 小穗基 部有明 显的小 苞片, 小花通 常都在 10 枚以上 7. 中甸 草沙蚕 T. wanlii 5 (2) 外桴的 主芒长 3 — 4 毫米, 与其 稃体近 等长。 6 (7) 植株高 15 — 40 厘米; 第二 颖先端 2 浅裂, 裂齿 间有长 0.5 — 1 毫米 的短芒 1. 草沙、 蚕 T. bromoides 7 (6) 植株高 7 — 15 厘米; 第二颖 先端近 全缘, 具 小凸头 5. 小 草沙蚕 T. nanus 8 (1) 外稃的 主芒显 著长于 其桴体 (其 长为 桴体的 1.5 倍以上 )。 9 (10) 外桴 先端四 浅裂, 主芒与 侧芒之 间有明 显的小 裂片; 小穗基 部常有 1 枚 小苞片 3. 线形 草沙蚕 T. niiformis 10 (9) 外 桴先端 2 浅裂, 裂 片先端 有芒或 无芒, 主芒与 侧芒之 间无小 裂片; 小 穗基部 不具小 苞片。 11 (12) 小穗成 熟时草 黄色; 外桴的 主芒长 4 一 5 毫米, 且向 外反曲 .• 4. 长芒 草沙蚕 T. longe-aristatus 12 (11) 小穗 成熟时 铅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外稃的 主芒长 6 — 8 毫米, 不反曲 6. 三裂 草沙蚕 T. trifidus 
禾本科  435  1. 草沙蚕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Tripogon bromoides Roem. et Schult. (1817); Bor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 ;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0)*. lja. 草沙蚕 (原 变种) 图版 82: 7—9 var. bromoides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丝状而 坚韧。 秆 多数, 密丛, 细弱, 直立, 高 15 — 40 厘米, 径 粗 0.5 —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有时 鞘口有 白色长 柔毛; 叶舌 甚短, 长不及 0.5 毫米, 上缘 撕裂, 且有 微细小 纤毛; 叶 片质地 稍硬, 内 卷呈针 状, 长 5 —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叶面 疏生长 柔毛, 叶背 无毛。 穗状 花序长 5 — 25 厘 米; 主 轴平滑 无毛, 直或 微弯, 一面近 扁平, 边缘稍 粗糙; 小穗近 无柄, 两侧 压扁, 铅 绿色, 交互 呈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中上部 排列较 紧密, 呈覆 瓦状, 中 下部较 稀疏, 有时 间断, 长 5 — 13 毫米, 含 4 一 10 枚 小花, (国 外记 载多达 18 枚), 通常 5 — 7 枚; 颖 片具 1 脉,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先 端有短 芒或小 尖头, 背部 有脊, 一 侧常有 小 裂齿, 小裂齿 有时不 明显, 有时 深裂; 第 二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 — 5 毫米, 先端 浅裂, 有直 短芒, 背部 有脊, 边缘 膜质; 第一外 稃长约 3.5 毫米 (芒除 外), 椭 圆形, 膜质, 具 3 脉, 有 3 芒, 主芒长 3 — 4 毫米, 侧芒长 1 一 3 毫米, 主 芒与侧 芒之间 有尖锐 长可达 1 毫 米的小 裂片, 侧芒的 外侧也 常各有 1 枚小 裂齿, 因而 外稃先 端常有 四裂; 内 样椭 圆形, 有 2 脊, 脊 上有小 纤毛, 边缘 内折;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米; 鳞被 2 枚。 颖 果长约 2 毫米; 种脐 长约为 颖果的 1/3。 产 中甸、 永胜、 剑川、 宾川、 昆明、 禄劝、 大姚、 澄江、 石屏、 永德、 保山; 常生 于 山坡草 地或疏 林中、 道旁 及河谷 岸边。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四川。 尼 泊尔、 印度也 有。 lb. 云南 草沙蚕 (中 国植 物志) var. yunnanensis (Keng ex J. L. Yang) S. L. Chen et X. L. Yang (1990). Tripogon yunanensis Keng ex J. L. Yang (1983); 四川 植物志 (1988).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据 《中 国植物 志》) "为 鞘口 具较长 纤毛, 小穗、 第 二颖及 第一外 桴较长 (小 穗长 (10 —) 14 一 22 毫米, 第 二颖长 4. 5 — 5. 5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4 一 4. 5 毫米) 等特 征。" 产 丽江、 东 川到昆 明之间 (E. E. Maire)、 昭通; 生 于海拔 2000 — 2300 米 的山坡 草 地或疏 林中。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四川乾 宁县。 本变 种的形 态性状 及分布 甚似草 沙蚕。 仅 小穗、 第二颖 及外稃 较长等 性状与 草沙蚕 之 间是无 明显区 别的。 Boi "也记 载印度 标本, 小穗长 1.25 厘米, 小 花多达 18 枚。 2. 中华 草沙蚕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2: 10-12 Tripogon chinensis (Franch. ) Hack. (1903);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Nardurus filiformis var. chinensis Franch. (1883). 多年 生密丛 禾草。 秆 纤细, 直立, 光滑 无毛, 高 15 — 35 厘米, 径粗约 0.5 毫米, 常具 2 节。 叶鞘除 鞘口附 近有白 色长柔 毛外, 余 均光滑 无毛,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甚 
436  云南 植物志  短, 膜质, 长不及 0.5 毫米, 有 微细小 纤毛; 叶片细 线形, 常 内卷呈 针状, 长 5 — 15 厘 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叶面稍 粗糙, 疏生长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先端细 长而呈 丝状。 穗 状花序 顶生, 直立或 微弯, 长 5 — 16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一面近 扁平, 宽约 0.5 毫米。 小穗近 无柄, 基部有 时有一 膜质无 脉的小 鳞片, 交 互成两 行排列 于 穗轴之 一侧, 长 圆形, 铅 绿色, 长 5 — 10 毫米, 含 3 — 9 小花; 颖片有 宽而透 明的膜 质 边缘, 均具 1 脉,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先端 芒尖; 第 二颖长 3 — 6 毫米, 狭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顶生小 穗的两 个颖片 长可达 7 — 8 毫米; 外稃 膜质, 具 3 脉, 先端 2 裂, 主脉延 伸成短 直芒, 芒长约 1 一 2 毫米, 表面 粗糙, 侧 脉可延 伸成长 0.2 — 0.5 毫 米的短 芒或小 尖头; 第一 外桴长 3 — 4 毫米, 基盘毛 白色, 长约 0.5 毫米; 内桴 比外 桴稍短 ,膜质 透明, 具 2 脊, 脊 上有小 纤毛或 粗糙; 花药长 1 一 1.5 毫米; 花柱完 全 分离, 羽 毛状柱 头长约 0.8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兰坪; 生 于海拔 1500 — 2500 米的 山坡、 岩 石及墙 头上。 分 布于全 国 大部分 省区。 俄罗斯 东部西 伯利亚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云南标 本与省 外是一 致的。 但我 们观察 到本种 顶生小 穗的两 个颖片 长可达 7 — 8 毫 米; 小穗 基部有 时具有 1 个膜 质透明 5 脉的小 鳞片。 这 在有关 文献中 尚未见 报道。 3. 线形 草沙蚕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Tripogon filiformis Nees ex Steud. (1854); Hook, f . ( 1897); Hand. -Mazz. (193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0). PLagioLytrum filiforme Nees (1841) ; Catapodium f Hi for me Nees ex Duthie (1883) . 3a. 线形 草沙蚕 (原 变种) var. filiformis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纤细,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光滑 无毛, 基部可 分枝, 高达 15 — 45 厘米, 径粗 0.5~0.8 毫米。 叶 鞘光滑 无毛, 鞘 口常有 白色长 柔毛, 边缘 膜质, 背部稍 粗糙, 长于 节间; 叶 舌短, 长约 0.3 毫米, 上缘有 极短的 微细小 纤毛; 叶片线 状, 常 内卷如 针状, 质地 稍硬, 长 5 — 17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面 无毛, 叶面微 粗糙, 叶 背平滑 无毛。 穗状花 顶生, 细弱, 直立或 稍弯, 长 5 — 23 厘米; 穗 轴近三 棱形, 光滑 无毛; 小穗近 无柄, 铅 绿色, 通常 单生, 略 成两行 排列与 穗轴之 一侧, 花 序下部 排列较 稀, 上 部呈覆 瓦状, 两侧 压扁, 长 4 一 10 毫米, 含 4 一 11 小花, 通常 5 — 7 小花; 第一 颖具 1 脉, 长 1.5 — 2. 3 毫米, 狭披 针形, 但常 两侧不 对称, 且常 在一侧 具有圆 形小裂 片, 此小 裂片有 时不甚 明显, 有时 明显, 有 时分裂 而成另 一独立 的膜质 无脉的 小鳞片 (有人 称它为 小苞片 ); 第二 颖狭披 针形, 背部 挺直, 长 3 — 4. 5 毫米, 先 端常微 凹或微 裂, 凹陷 处或微 裂之间 有小凸 尖头或 短芒; 第一 外稃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具 3 脉, 先端 通常有 4 裂, 脉 在先端 均延伸 成芒, 中脉 所成之 主芒长 5 — 8 毫米, 常 反曲, 两 侧芒长 1 一 3 毫米, 其 内侧与 主芒之 间各有 1 明显的 膜质小 裂片, 裂 片先端 渐尖, 侧 芒的外 侧也常 各具有 1 小 裂齿, 此 小裂齿 有时不 明显; 内稃 长比外 稃短, 膜质, 脊上有 小 纤毛; 基盘毛 白色, 着生于 两侧及 腹面。 产 昭通、 中甸、 贡山、 剑川、 元谋、 禄丰、 昆明、 呈贡、 临沧、 广南; 生 于海拔 
禾本科  437  1500 — 2500 米的 屋顶, 墙头、 岩石缝 隙间, 路边草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陕西、 浙江、 江西、 湖南、 四川、 贵州、 广东。 尼 泊尔、 印度 北部及 东北部 也有。 本 种第一 颖的形 态变异 较大。 常可 在同一 标本上 见到几 种不同 的形态 (如 孙必兴 90301)。 这号 标本可 观察到 第一颖 是正常 狭披针 形者, 也 有两侧 不对称 的各种 形状, 从 一侧有 小齿到 完全分 离成另 一独立 的膜质 无脉的 小鳞片 的都可 见到。 有 些文献 中称本 种: "小穗 有三颖 片", 或 "颖 下有 一小苞 片"。 可能说 的就是 后一种 情况。 3b. 细穗 草沙蚕 (拟) (变种 ) var. tenuispicus Hook. f. (1897), sphalm. tenuis pica ; Hand.-Mazz. (1936); Bor (1960). - 与原 变种的 区别是 本变种 的穗状 花序甚 纤细, 小穗 苍白色 且较小 (原 变种的 小穗铅 绿色 且较大 ), 芒也较 纤细。 产 昭通、 禄丰; 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 的山坡 疏林, 石山 缝隙。 分 布于四 川西南 部 (攀枝 花市附 近)。 印度西 北部、 北部及 东北部 也有。 4. 长芒 草沙蚕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Tripogon longe-aristatus (Hack. ) Honda (1927) . Tripogon corensis var. longe-aristatus Hack, ex Mori (1922), nom. seminud . ; Tri- pogon longe-aristatus Nakai (1914), nom. nud.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in nota;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 生密丛 禾草。 秆 细弱, 直立, 高达 30 厘米。 叶鞘 除口部 疏生柔 毛外, 余部大 都平滑 无毛; 叶 舌短, 呈纤 毛状或 缺如; 叶片质 较硬, 内 卷呈细 针状, 长 4 一 13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叶面有 时具极 稀疏的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穗状 花序长 10 — 15 厘米; 小 穗成 熟时草 黄色, 排列较 疏松, 含 3 — 8 小花, 长 5 — 10 毫米;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贴 向穗轴 的一侧 有时有 缺刻, 第 二颖长 4 一 4. 5 毫米, 先端 有长约 0.5 毫 米的小 尖头; 第一外 稃长约 3.5 毫米, 先端 2 裂, 主 脉延伸 成芒, 其 芒向外 反曲, 长约 4 毫米, 侧脉 延伸成 长可达 1 毫 米的小 尖头或 短芒; 内桴 与外桴 等长; 花 药长约 2 毫米。 本 种云南 有分布 的记载 是根据 《中 国植 物志》 (1990) 的 报道。 到目前 为止, 我们 还未 见到产 于云南 境内的 标本。 上 面的描 述摘自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 科》。 朝鲜及 日本 也有。 5. 小 草沙蚕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Tripogon nanus Keng ex Keng f. et L. Liou (1960) ; 图鉴 (1976) , in nota; 中国植 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光滑 无毛, 高 5— 15 厘米, 径粗 0.3~0.5 毫米, 具 1 一 2 节, 顶 节至秆 的基部 不超过 20 厘米。 叶鞘 大都聚 集于秆 的基部 而呈草 黄色, 无 毛,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甚短, 长约 0.2 毫米, 上 缘有小 纤毛; 叶片 质硬, 直 立或稍 斜升, 内卷呈 针状, 长 1 一 3. 5 厘米, 宽约 1.2 毫米 (展平 ), 叶面微 粗糙, 叶背 平滑无 毛。 穗状 花序长 2 — 7 厘米, 灰棕色 或带铅 绿色; 穗轴三 棱形, 平滑 无毛, 一面近 扁平, 宽约 0.5 毫米; 小穗近 无柄, 两侧 压扁, 含 4 一 7 小花, 长 4 一 6 毫米 (芒除 外), 交互 排列 于穗之 一侧, 呈覆瓦 状或下 部者常 间断; 小穗轴 节间长 0.7 — 1 毫米, 无毛; 颖片 
438  云南 植物志  均具 一脉, 边缘 膜质, 无毛, 先端常 微凹, 常 有小凸 尖头,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2.5 毫米, 一侧也 常在两 侧有缺 刻或小 裂片, 其 裂片最 长可达 0.5 毫米, 第 二颖长 3 — 3.5 毫米, 全缘; 第一 外桴长 2. 2 — 3 毫米 (芒除 外), 先端 4 裂, 芒间裂 片常呈 线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芒直立 或多少 外反, 粗糙, 主芒长 3 — 4 毫米, 侧芒长 2 — 3 毫米; 内 稃 膜质, 长 2 — 2. 5 毫米, 脊上 及先端 均有小 纤毛; 基盘 毛短, 长约 0.3 毫米; 花药长 0.8—1毫米, 淡 黄色。 颖果线 柱形, 红 棕色, 长 1.2 — 1.5 毫米。 产 中甸、 丽江、 禄劝、 禄丰; 生 于海拔 19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干热河 谷沙质 山 坡上。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我国 特有。 6. 三裂 草沙蚕 (拟) Tripogon trifidus Munro ex Stapf (1827); Hook. f. (1897); Bor (1940, 1960, 1978). 多年生 草本; 须 根纤细 而软。 秆 丛生, 质地 稍硬, 光滑 无毛, 高 20 — 45 厘米, 径 粗 0.5~0.8 毫米, 具 2 — 3 节, 基部 节上有 分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仅在 鞘口有 白色柔 毛, 有 明显的 肋纹; 叶舌 甚短, 膜质, 长约 0.4 毫米; 叶片 内卷呈 针状, 长 5 — 15 厘 米, 宽 1 一 2 毫米 (展平 ),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 面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先端有 针状长 尖头。 穗 状花序 顶生, 单一, 长 10 — 30 厘米, 直立或 稍弯, 穗 轴近三 棱形, 棱上稍 粗糙, 背 部近 扁平, 无毛; 小穗近 无柄, 铅绿色 或稍带 紫色, 交互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长 8 — 12 毫米, 含 6 — 12 小花; 第 一颖披 针形, 具 1 脉, 长 1.5 — 2. 5 毫米, 先端 渐尖, 有时 有小凸 尖头, 一侧有 1 宽阔的 裂片, 此 裂片有 时分离 成一独 立的小 裂片;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具 1 脉, 有 宽膜质 边缘, 先端常 下凹, 有小凸 尖头或 短芒; 外稃 基部 有白色 髯毛, 长 3 — 4 毫米, 具 3 脉, 主芒自 2 裂齿间 伸出, 长 6 — 8 毫米, 表面粗 糙; 侧 裂片披 针形, 边缘 有时有 不整齐 小齿, 长约 1 毫米, 先端 有芒, 侧 芒短, 长 1 一 2 毫米; 内 稃比外 稃短, 膜质, 长 圆状倒 卵形, 具 2 脉 成脊, 脊 上有小 纤毛, 边缘内 折; 雄蕊 3 枚, 花药 线形, 长约 1.3 毫米。 产 临沧; 生 于海拔 1200 — 2100 米的 屋缘墙 头上或 岩石缝 隙中。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 度东北 部及东 南亚。 我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 第一颖 的形态 性状, 在线形 草沙蚕 中也有 类似的 情况。 但后 者的外 稃先端 4 裂, 主 芒与侧 芒之间 有很明 显的小 裂片。 本 种的外 桴先端 2 裂, 芒间 没有小 裂片。 云南 标本与 国外的 相比, 叶 片外稃 及芒均 较短, 国外 记载叶 片长达 25 厘米; 外桴 长 4 一 4. 5 毫米; 芒长达 10 毫米。 这可能 是产地 不同的 关系。 7. 中甸 草沙蚕 (拟) Tripogon wardii Bor (1958, 1960). 多年 生密丛 禾草; 须根稍 坚轫。 秆 直立, 基部 有宿存 叶鞘, 常具 2 — 3 节, 光滑无 毛, 高 20 — 45 厘米, 径粗 0.5 — 1 毫米, 黄绿 色或带 紫色, 稍 坚硬。 叶鞘 杆生者 短于节 间, 除鞘口 部有白 色长柔 毛外, 余 均平滑 无毛; 叶舌 甚短, 膜质, 上缘 有长约 0.5 毫米 的 白色短 纤毛; 叶片细 线形, 长 3 — 17 厘米, 宽 1.5 — 2. 5 毫米 (展平 ), 质稍 坚轫, 内 卷呈 针状, 叶面稍 粗糙, 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穗 状花序 顶生, 长 10 — 22 厘米, 铅绿 色或部 分略带 紫色; 穗轴 无毛, 节间长 1 一 2. 5 厘米, 三 棱形, 一面近 扁平, 
禾本科  439  宽约 0.5 毫米, 棱上近 平滑。 小穗近 无柄, 铅 绿色, 交互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排 列较 疏松, 下 部者有 间断, 长 1 一 2 厘米, 含 6 — 18 小花; 小 苞片位 于小穗 基部, 膜质, 长 0.8 — 1.2 毫米, 脉常不 明显, 先 端尖或 钝头;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具 1 脉, 背部 有脊, 有 宽膜质 边缘, 先端 渐尖, 无芒; 第 二颖披 针形, 具 1 脉, 长 4. 5 — 6 毫米, 两侧 压扁, 背部呈 脊状, 先端 渐尖, 无芒; 第一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具 3 脉, 先 端 2 裂, 主脉 自两裂 齿间延 伸成长 1.5 — 2 毫 米的短 直芒, 侧脉不 延伸或 在裂齿 先端成 小凸 尖头; 基盘毛 白色, 长约 0.5 — 1 毫米; 内稃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膜质 透明, 具 2 脉 成脊, 脊 上有小 纤毛, 边缘 内折; 雄蕊 1 枚 (仅 观察 5 个 小花) 长约 1.5 毫米; 花 柱 分离, 柱头羽 毛状。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的 山坡草 地或岩 石上。 分布 于缅甸 北部。 云南分 布新 记录。 6. 弯 穗草属 Dinebra Jacq.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基部 倾斜。 叶片 线形, 扁平; 叶舌 膜质, 上缘 平截, 撕裂状 或有 纤毛。 总状圆 锥花序 顶生, 由若干 偏向一 侧的穗 状花序 沿主轴 作不规 则排列 而成; 穗状花 序形态 多变, 成熟后 脱落或 存在; 小穗含 1 至数 小花, 两侧 压扁, 两性, 无柄, 成两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小 穗轴在 颖上及 各小花 之间具 关节, 且 延伸至 上部小 花内桴 之后, 顶生小 花发育 不全; 颖 2 枚, 稍不 等长, 宿存, 长于 小花, 披 针形, 具短 芒, 具 1 脉而 成脊; 外 稃膜质 透明, 具 3 脉, 无芒; 内 稃膜质 透明, 稍短于 外稃, 具 2 脉 成脊; 雄蕊 3 枚; 花柱 分离, 柱头羽 毛状。 颖果长 卵形, 疏松 包于外 桴中。 本属 现知有 3 种及 1 变种, 主 要分布 于古热 带西部 地区, 其中 1 种为 马达加 斯加特 有。 常生于 稀树干 草原, 季节性 潮湿黏 土地带 常见。 我 国金沙 江干热 河谷产 1 种。 1. 弯穗草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82: 13-15 Dinebra retroflexa (Vahl) Panzer (1814)* ; Bor (1960); Phillips (1972); 中 国植物 志 (1990广. Cynosurus retroflexus Vahl (1791); Dinebra arabica Jacq. ( 1809)*; Steud . (1854); Hook. f. ( 1897 ) * ; Eleusine calycina Roxb . ( 1820); Leptochloa arabica (Jacq. ) Kunth (1829) ; Dinebra brevi folia Steud . (1854); D. retro flexa var. brevifolia (Steud. ) Dur. et Schinz. (1894). 一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14 一 4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无毛, 草绿色 或常带 紫色, 尤以向 阳面较 明显。 叶鞘 无毛, 短于 或基部 者长于 节间, 常带紫 色, 下部者 边缘亦 不互相 跨覆; 叶舌 膜质, 长约 0.6 毫米, 上缘 不规则 撕裂; 叶 片狭披 针形, 质地 稍硬,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长 3 — 15 厘米, 宽 3 — 8 毫米, 疏被 瘤基长 柔毛。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6 — 20 厘米, 由数至 多枚穗 状花序 沿主轴 作不规 则排列 而成; 穗状 花序长 0.5 — 4 厘米, 幼 时向上 斜伸, 以 后逐渐 下垂, 成熟 时自主 轴整体 脱落; 小 穗含 2 — 3 小花, 两侧 压扁, 无柄, 成两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小 穗轴延 伸于顶 生 小花之 后成一 细柄, 圆 柱形, "之" 形 曲折, 光滑 无毛, 各小花 之间具 关节, 成熟后 
440  云南 植物志  与小 花一起 断落; 颖片近 等长或 第二颖 较长, 二者均 远比小 花长, 草质, 无毛, 具 1 脉 成脊, 先 端长渐 尖而呈 芒状; 第 一外稃 膜质, 淡 绿色, 长约 1.8 毫米, 具 3 脉, 脉在先 端不 汇合, 中脉 延伸成 1 小 尖头, 下部 脉上被 微毛; 基盘 钝圆, 无毛; 内稃略 短于外 稃, 具 2 脉 成脊, 背具 凹槽, 第一内 桴长约 1.4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 未熟紫 红色, 成 熟后 黄色, 长约 0.28 毫米, 由小 花顶端 伸出; 花柱 2, 柱头羽 毛状, 紫 红色。 颖果长 卵形, 横 切面三 棱形, 长约 1.1 毫米, 表面 光滑, 无 皱纹, 具 1 腹沟。 产 元谋干 热河谷 地区; 常生 于海拔 1000 — 1200 米河岸 沙滩、 路旁 田野、 撂 荒或耕 地中。 分布 于热带 西非, 向东经 苏丹、 埃塞俄 比亚、 埃及、 伊 拉克至 印度。 7. 画 眉草属 Eragrostis Wolf. 多 年生或 一年生 草本。 秆通常 丛生。 叶片 线状披 针形至 线形, 常 内卷。 圆锥 花序开 展或 紧缩;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数个 至多数 小花, 小花疏 松或紧 密地排 列成覆 瓦状; 小穗 轴延 续不折 断或在 成熟时 自上而 下逐节 断落; 颖 不等长 或近于 等长, 常短 于第一 小花, 具 1 脉或第 二颖具 3 脉, 宿存, 成熟时 脱落; 外桴 无芒, 具 3 脉, 稀具 5 或 7 脉, 先端 尖 或钝, 成熟时 自下而 上逐节 脱落; 内稃具 2 脊, 常 作弓形 弯曲, 宿存或 与外稃 同落或 稍缓 脱落。 颖果 与桴体 分离。 约 300 种, 广 布于全 世界, 主 要分布 在热带 至温带 地区。 我国连 引种的 共约有 38 种 2 变种。 云南有 23 种 2 变种。 本属植 物可作 饲料, 也可 用作固 沙保土 植物。 分种 检索表 小穗轴 自上而 下逐节 断落, 亦即 每一节 间和小 花同时 脱落。 内 桴脊上 光滑或 微粗槌 10. 乱草 E. japonica 内 稃脊上 具纤毛 • 21. 啣鱼草 E. tenella 小穗轴 宿存, 仅 小花之 外稃或 连同内 稃一起 自下而 上渐次 脱落。 小花 之外桴 连同内 稃同时 脱落, 或内 稃稍缓 脱落。 雄蕊 3; 小 穗铅绿 色或带 紫色; 多年生 草本。 外桴 全部或 部分具 5 (7) 脉 19. 五脉 画眉草 E. quinqninervis 外稃具 3 脉。 圆 锥花序 疏展, 小 穗柄长 2 — 20 毫米, 叶片 上表面 或两面 有毛。 内桴 先端尖 8. 垂穗 画眉草 E. fracta 内 稃先端 微缺。 叶两 面均被 白色长 柔毛; 小穗 铅绿色 11. 临沧 画眉草 E. lincangensis 叶 上面被 白色长 柔毛; 小穗铅 绿色或 带紫色 20. 红穗 画眉草 E. rubida 圆锥 花序较 收缩, 小 穗柄长 0.5 — 3 毫米; 叶 片无毛 17. 鼠妇草 E. nutans 雄蕊 2; 小穗淡 绿色带 紫色; 一年生 或多年 生草本 22. 牛虱草 E. unioloides 小 花外稃 早落, 内 桴宿存 或迟缓 脱落。  1 (4) 2 (3) 3 (2) 4 (1) 5 (16) 6 (15) 7 (8) 8 (7) 9 (14) 10 (11) 11 (10) 12 (13) 13 (12) 14 (9) 15 (6) 16 (5) 
禾本科  441  17 (36) 多年生 草本。 18 (19) 栽培之 禾草; 叶片内 卷细长 如丝; 花序 基部分 枝近于 轮生, 腋间具 长柔毛  4. 弯叶 画眉草 E. curvula 19 (18) 野生 禾草。 20 (23) 花序分 枝较短 而硬, 常自基 部密生 小穗。 21 (22) 植株斜 升作披 散状, 秆具 2 节; 小穗宽 2 — 2.5 毫米 1. 滇缅 画眉草 E. bellissima 22 (21) 植株 不作披 散状, 秆具 3 — 5 节; 小穗宽 1.8 — 2 毫米 23. 长 画眉草 E. zeylanica 23 (20) 花 序分枝 较长, 基部常 裸露。 24 (25) 植株 基部有 珠芽; 第一小 花有时 不孕, 其外 稃类似 第三颖 …… 3. 珠芽 画眉草 E. cumingii 25 (24) 植株 基部无 珠芽; 第 一小花 孕性。 26 (29) 小穗宽 1.0 — 1.5 毫米 (不计 颖片张 开之宽 度)。  27 (28) 小穗 多少呈 线形, 颖片常 近靠其 上方之 小花, 颖 果卵椭 圆形, 浅 棕黄色 5. 德钦 画眉草 E. deqinensis 28 (27) 小穗呈 卵形, 颖 片常张 开而不 紧靠其 上方之 小花, 颖果长 圆形, 棕色 16. 黑穗 画眉草 E. nigra 29 (26) 小穗宽 1.5 毫米 以上。 30 (33) 花序 分枝及 小穗柄 上均无 腺点。 31 (32) 花 序分枝 单纯, 常 无次级 分枝, 腋间 无毛; 成熟 小穗铅 绿色或 带紫色 6. 坚秆 画眉草 E. duricaulis 32 (31) 花 序通常 具多级 分枝, 腋间 常疏生 白色长 柔毛; 成熟 小穗褐 黄色或 带紫色 9. 河口 画眉草 E. hekouensis 33 (30) 分 枝及小 穗柄上 有腺点 (或在 东川画 眉草之 变种中 无腺点 )。 34 (35) 腺点 位于小 穗柄中 部或中 上部, 颖片先 端常钝 7. 知风草 E. ferruginea 35 (34) 腺 点位于 小枝和 小穗柄 着生点 下方及 小穗柄 顶端, 或无 腺点, 颖片 先端尖  12. 东川 画眉草 E. mairei 36 (17) 一年生 或有时 多年生 草本。 37 (40) 植 物体具 腺点。 38 (39) 小穗宽 2 — 3 毫米, 外稃长 2.0 毫 米以上 2. 大 画眉草 E. cilianensis 39 (38) 小穗宽 1.5 — 2 毫米, 外稃长 1.5 — 2 毫米 14. 小 画眉草 E. minor 40 (37) 植物 体不具 腺点。 41 (42) 小 穗密集 着生于 分枝上 部呈簇 生状, 第一颖 通常具 1 脉 …… 13. 马来 画眉草 E. malayana 42 (41) 小穗 不呈簇 生状, 第一 颖通常 无脉。 43 (41) 花序 分枝腋 间无毛 15. 复秆 画眉草 E. multkaulis 44 (43) 花序分 枝腋间 具柔毛 18. 画眉草 E. pilosa  1. 滇缅 画眉草 (云 南大学 学报) 图版 83: 1-4 Eragrostis bellissima B. S. Sun et S. Wang. (1998) *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斜 升呈披 散状, 高 30 — 6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常具 2 节, 有 时上部 分枝, 平滑 无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鞘口 处被污 白色长 柔毛, 余平滑 无毛; 叶舌 白色, 膜质, 长约 0.2 毫米, 先 端具小 纤毛; 叶片 扁平,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叶面 被白色 瘤基长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12 — 18 厘 
442  云南 植物志  米, 分枝 单生, 一 级分枝 疏远, 斜升 或近于 平展, 长 2 — 5 (-9) 厘米, 腋间 无毛, 常 自基 部簇生 小枝与 小穗; 小穗 柄短, 长 0.5 — 4 毫米, 粗槌; 小穗 卵状长 圆形至 线状长 圆形, 铅灰 色或带 紫色, 长达 2 厘米, 宽 2 — 2. 5 毫米, 含 10 — 44 朵 小花; 第一 颖卵披 针形, 具 1 脉, 脊 粗糙, 长 1.3 — 2. 5 毫米, 第二 颖卵形 或卵披 针形, 具 3 脉, 长 2 — 2.7 毫米; 外稃宽 卵形, 长 2.5 毫米, 宽 2 毫米, 具 3 脉, 脉 褐色, 侧脉 明显, 先端短 渐尖; 内 稃长约 2 毫米, 宿存, 脊 上具小 纤毛, 先端截 平或有 缺刻; 颖 果卵椭 圆形, 棕 色, 长约 0.9 毫米, 径约 0.6 毫米, 表 面具细 条纹。 果期 12 月。 产 镇康; 生 于海拔 1000 米的山 间盆地 荒地。 模式标 本采自 镇康南 伞国界 附近。 本种与 E. zeylanicaNeesetMey 相近, 但其 植株斜 升作披 散状, 仅具 2 节 (后 者直 立, 具 3 — 5 节); 小穗宽 2 — 2. 5 毫米, 外桴长 2. 5 毫米, 内 稃长约 2 毫米 (后 者小穗 宽 1.8 — 2 毫米, 外 桴长约 2 毫米, 内 桴长约 1.5 毫米 ), 易于 区别。 2. 大 画眉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Eragrostis cilianensis (All. ) F. T. Hubbard (191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oa cilianensis All. (1785)*; P. megastachya Koel. (1802); Eragrostis major (Linn. ) Host (1802)* ; E. megastachya (Koel. ) Link (1827).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或自基 部向外 张开而 上升, 高 18 — 80 厘米, 具 3 — 5 节, 节上常 分枝, 节 下有时 有数个 或一圈 腺体, 径 0.7 — 2 毫米。 叶鞘基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纵脉纹 清晰, 脉 上常有 腺体, 鞘 口有长 柔毛; 叶舌 为一圈 白色纤 毛, 长 0.5 — 1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3 — 8 (-10) 毫米, 扁平或 内卷, 叶面 粗糙, 叶 背平滑 无毛, 边 缘常具 腺体。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5 — 23 厘米, 分枝 粗壮, 单生, 长达 6 厘米, 腋间常 有白色 柔毛, 小 枝上常 有黄色 腺点或 腺点不 显著; 小 穗柄 粗糙, 有或无 腺点, 侧 生者长 1 一 4 毫米; 小穗铅 绿色或 淡绿色 乃至乳 白色, 长卵 形, 长达 16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含 5 至多数 小花, 小 穗轴基 部显著 缢缩, 极易 断落, 故 在成熟 花序上 常见残 存之小 穗柄; 颖 卵形, 具 1 脉或第 二颖具 3 脉, 脊 上常有 腺点, 先 端尖, 二 颖近于 等长, 约 2 毫米; 外稃宽 卵形, 长约 2.1 毫米, 宽约 1.8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圆钝, 具 3 脉, 脊 上常有 腺点; 内 稃长约 1.9 毫米, 脊 上有小 纤毛, 先 端钝, 宿 存 或迟缓 脱落。 颖果 棕色, 近 球形, 径约 0.6 毫米。 果期 7 — 11 月。 产 昭通、 东川、 永胜、 德钦、 中甸、 泸水、 元谋、 易门、 峨山、 建水、 石屏 等地; 生 于海拔 400~2200 米 的山坡 路边、 地中。 广 布于世 界温暖 地区。 3. 珠芽 画眉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3: 5-7 Eragrostis cumingii Steud . ( 1854); Bor (1960); Gill . (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 Ohwi (1978). E. bulbillifera Steud. (1854); Ohwi (194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基 部有具 鳞片的 珠芽。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80 厘米, 纤细, 径约 0.7 毫米, 无毛。 叶鞘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鞘 口有长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禾本科  443  图版 83 1—4. 滇缅 画眉草 Eragrostis beUissima B. S. Sun et S. Wang, 1. 花序, 2. 小穗, 3. 外稃, 4. 宿存的 内稃; 5 — 7. 珠芽 画眉草 E. cumingii Steud. , 5. 花序, 6. 小穗, 7. 小花; 8—10. 德饮 画眉草 E. deqinensis B. S. Sun et S. Wang, 8. 花序, 9. 小穗, 10. 内稃; 11 一 12. 知风草 E. ferruginea (Thunb. ) Beauv. , 11. 花序, 12. 小枝与 小穗柄 (示腺 体); 13—15. 临沧 画眉草 E. lincangensis B. S. Sun et S. Wang, 13. 花序, 14. 小穗, 15. 内稃。 (李 楠绘) 
444  云南 植物志  0.1 -" 0.2 毫米, 先 端具小 纤毛; 叶片 线性, 扁平或 内卷, 长 5 — 22 厘米, 宽 1 一 2 毫 米, 两面 粗糙,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4 一 18 厘米, 宽 2 — 5 厘米; 分枝 单生, 疏松 排列, 粗糙, 腋间 无毛; 小 穗柄无 腺点, 粗糙, 侧 生者长 0.5 — 2 毫米; 小穗淡 绿色或 略带 紫色或 黄色, 长椭 圆形, 长 3 — 10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具 5 — 24 小 花;; 颖片卵 形, 先 端尖, 具 1 脉, 脊 粗糙, 第一 颖长约 1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1.3 毫米; 外 稃宽卵 形, 长约 1.5 — 2 毫米, 先端 尖或短 渐尖, 具 3 脉, 脉 绿色或 熟时黄 褐色, 有时 第一外 桴 不育; 内 桴宿存 或迟缓 脱落, 稍短于 外稃, 长约 1.5 毫米, 具 2 脉, 脊 上具小 纤毛, 先端 钝圆; 花药 紫色, 长约 0.25 毫米。 颖果浅 棕色, 椭 圆形, 长约 0.6 毫米, 压扁。 花果期 7 — 12 月 。 产 景洪、 勐腊、 瑞丽、 畹町 等地; 生 于海拔 540 — 750 米的 庭院、 草坪、 山 坡草丛 中。 分布于 贵州、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苏、 安徽、 浙江、 福建、 台湾。 日本、 菲律 宾、 缅甸、 马来 半岛至 大洋洲 也有。 4. 弯叶 画眉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Eragrostis curvula (Schrad. ) Nees (184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Poa curvula Schrad . (1821).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密 丛生, 高 60 — 150 厘米, 径 2 — 3 毫米, 具 4 一 7 节。 叶鞘 下 部者稍 长向上 渐短于 节间, 无毛或 疏生糙 伏毛, 鞘 口具长 柔毛; 叶舌 为一圈 柔毛, 长 约 1.5 毫米; 叶片 细长, 粗糙, 内卷如 丝状, 向外 弯曲, 长达 50 厘米, 宽达 2.5 毫米 (平展 )。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7 — 25 厘米, 宽达 10 厘米; 分枝 在基部 常近于 轮生, 向上 渐 减少至 1 一 3 枚, 腋间 常有长 柔毛, 尤以 基部者 为甚; 次 级分枝 常紧靠 分枝; 小穗柄 长 1 一 2 毫米, 粗糙, 常 紧靠小 分枝; 小穗铅 绿色, 长 卵形, 长 4 一 9 毫米, 宽约 1.3 毫 米, 具 5 — 12 小花; 颖 质薄,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脉, 脊 粗糙, 第一 颖长约 2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2.7 毫米; 外稃 质薄, 椭 圆形, 长约 2.7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侧脉 清晰; 内 稃宿存 或迟缓 脱落, 长约 2.3 毫米, 先端 钝圆, 具 2 脉,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黄 褐色, 长约 1.3 毫米。 果 未见。 花期 10 月。 原产 非洲。 云南昆 明以及 广西、 湖北、 江苏等 地均有 栽培。 可 作牧草 或为庭 院观赏 植物。 5. 德钦 画眉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83: 8-10 Eragrostis deqinensis B. S. Sun et S. Wang (1989) *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达 60 余 厘米, 径粗 1.2 毫米, 具 1 一 2 节。 叶鞘一 般均短 于 节间, 边缘无 毛或有 柔毛, 鞘 口具长 柔毛; 叶 舌为一 圈白色 柔毛, 长约 0.5 毫米; 叶 片 线形, 内卷, 长 6 — 16 厘米, 宽约 3 毫米 (平展 ), 叶面 粗糙,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锥 花序 开展, 长达 23 厘米, 宽约 8 厘米; 分枝 纤细, 弯曲, 腋间 无毛; 小穗柄 纤细, 侧 生者长 2 — 10 毫米, 小穗 线形, 长达 11 毫米, 宽约 1 毫米, 铅灰 色或淡 绿色, 含 3 — 15 个 小花; 颖 膜质, 有 较宽的 薄膜质 边缘, 具 1 脉, 脊 粗糙, 先端 渐尖, 第一 颖披针 形, 长约 1.1 毫米, 第 二颖长 卵形, 长约 1.6 毫米; 外桴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3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内稃 宿存, 长约 1.8 毫米, 脊 上具小 纤毛, 先端 钝圆; 花药棕 
禾本科  445  黄色, 长约 0.6 毫米。 颖 果卵椭 圆形, 浅棕 黄色, 长约 1 毫米, 径约 0.5 毫米, 表面有 细纵 条纹。 花果期 7 — 9 月。 产 丽江、 中甸、 德钦、 兰坪、 洱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0 — 3400 米 之山坡 草地、 灌 丛、 田埂及 路边; 四川 (白玉 )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钦。 本种 与黑穗 画眉草 E. nigra Nees ex Steud. 相近, 但本种 小穗明 显呈线 5^, 颖片常 近靠 上方之 小花, 颖果 为卵椭 圆形, 浅棕 黄色, 下表皮 脉带无 棘突等 特征, 易与 后者区 别。 6. 坚秆 画眉草 (云 南大学 学报) Eragrostis duricaulis B. S. Sun et S. Wang (1998) * . 多年生 草本, 密丛。 秆 直立, 坚硬, 纤细, 径约 1 毫米, 高达 80 厘米, 基 部有破 碎棕黑 色叶鞘 包裹, 约 5 节, 节不 显著。 叶 鞘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鞘口 疏 生白色 柔毛, 余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2 毫米, 先 端具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如线, 长 5 — 20 厘米, 宽达 3 毫米 (平展 ), 叶面 被瘤基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柔软 下垂, 长 12 — 22 厘米, 每节具 1 一 2 个 分枝; 分枝 上升, 长达 6 厘 米, 下部 1 厘米 左右常 裸露, 腋间 无毛; 常 无次级 分枝。 小穗柄 粗槌, 侧 生者长 1 一 3 毫米; 小 穗铅绿 色或带 黄色, 长椭 圆形, 长 4 一 9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具 6 — 16 小 花, 排列 紧密; 颖 卵形, 具 一脉, 先 端尖, 第一 颖长约 1.2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1.8 毫 米, 脊 粗糙; 外稃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具 3 脉, 侧脉 明显, 先端 渐尖; 内稃 宿存, 长约 1.6 毫米, 脊 上具小 纤毛, 先端 钝圆。 颖果长 圆形, 长约 0.6 毫米, 表 面较 平滑。 果期 12 月。 - 产 镇康; 生 于海拔 1100 米 的水库 坝上。 模式 标本采 自镇康 南伞。 本种 与弯叶 画眉草 E. curvula (Schrad. ) Nees 相近, 但本种 为野生 禾草, 秆较细 弱, 径仅约 1 毫米 左右, 圆锥 花序每 节常具 1 个 分枝, 且分枝 单纯, 枝腋 无毛。 那个种 系栽培 禾草, 秆较 粗壮, 茎约 2.5 毫米, 圆 锥花序 每节常 具数个 分枝; 且常具 多级分 枝, 枝腋 密生长 柔毛等 特征, 易于 区别。 7. 知风草 (大 明一 统志) 图版 83: 11-12 Eragrostis ferruginea (Thunb. ) Beauv . ( 181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广;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 Poa ferruginea Thunb. (1784)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或 膝曲, 高 10 — 120 厘米, 径达 3 毫米, 常具 2 — 3 节。 叶鞘 两侧极 压扁, 基 部互相 跨覆,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鞘口 密被长 柔毛, 余 无毛, 脉上常 有 腺点; 叶 舌基部 膜质, 向上 变为小 纤毛, 长约 0.5 毫米;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长 5 — 45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叶面 粗糙, 无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0 — 40 厘米, 基部 常为顶 生叶鞘 所包; 分枝常 单生, 有时 2 — 3 枚 聚生, 腋间 无毛, 各具一 至 二回小 分枝, 小枝 上近小 穗着生 处常有 腺体; 小穗柄 纤细, 粗糙, 中部 或中上 部常有 1 扁平或 略凸起 之环形 腺体; 小穗 线形或 线状长 卵形, 长 4 一 12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具 5 — 14 小花, 铅 绿色带 紫色; 颖卵 形或有 时近长 圆形, 具 1 脉, 先 端钝或 微凹, 第一 
446  云南 植物志  颖长 1.1 一 1.5 毫米, 第 二颖长 1.4 一 2 毫米; 外稃宽 卵形, 2. 2 — 2. 7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先端 稍钝或 钝圆, 具 3 脉; 内稃 宿存, 长 2 — 2. 5 毫米, 脊上 部具小 纤毛, 先端 截 平或啮 蚀状; 花 药浅棕 黄色, 长约 1 毫米。 颖果 棕色, 侧面 观卵矩 圆形, 长约 1.2 毫 米, 径约 0.6 毫米, 表面较 平滑。 花果期 4 一 10 月。 分 布几遍 全省; 生 于海拔 1100 — 3500 米山坡 草地、 林下、 田地及 路边; 我 国大部 分 地区有 分布。 锡金 至朝鲜 及日本 都有。 可作 牧草, 且根系 发达, 可 固土, 也可布 置庭园 草坪。 8. 垂穗 画眉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Eragrostis fracta S. C. Sun et H. Q. Wang (1981)*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根系 发达, 长约 10 厘米。 秆 直立, 丛生, 基部 压扁, 膝曲, 高约 60 厘米, 径约 2.5 毫米, 具 2 — 3 节。 叶鞘通 常长于 节间, 鞘 口有少 数毛, 余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长 8 — 16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叶 面疏生 长毛, 叶背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30 — 40 厘米; 分枝 单生, 纤细, 腋间 无毛, 其上 疏生小 分枝及 小穗; 小 穗柄长 1 一 2 厘米; 小穗长 1 一 2 厘米, 宽约 3 毫米, 含 8 — 30 小 花; 颖披 针形, 第一 颖长约 2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2.5 毫米; 外 稃广楠 圆形,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长约 2.5 毫米; 内稃 稍短, 成熟 后与外 桴同时 脱落。 颖果椭 圆形, 果皮 具纵条 纹, 有白色 短毛。 花期 3 月。 特产 建水县 (模式 标本产 地)。 标本 未见, 描述 摘自原 作者。 本种 与红穗 画眉草 E. rubida B. S. Sun et S. Wang 相近, 但本种 内桴先 端尖, 颖 果表 面有白 色短毛 (那 个种内 稃先端 微缺, 颖 果表面 仅具细 条纹, 无毛) 可以 区别。 但 由于没 有看到 标本, 两 种是否 为同物 异名, 还需作 进一步 研究。 9. 河口 画眉草 (云 南大学 学报) Eragrostis hekouensis B. S. Sun et S. Wang (1998) * . 多年生 草本, 疏丛。 秆 直立, 高 80 — 110 厘米, 具 2 — 3 节, 径约 1.5 毫米。 叶鞘 短于 节间, 鞘口疏 被白色 柔毛, 余平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3 毫米, 先端 具小纤 毛; 叶片 线形, 长 17 — 40 厘米, 宽 3 — 7 毫米, 叶面 粗糙, 无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锥 花序 开展, 长达 26 厘米, 宽约 6 厘米, 每节上 常着生 1 分枝, 分 枝长达 6 厘米, 其上 疏生小 分枝及 小穗, 分枝 及小分 枝腋间 常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小穗柄 粗糙, 侧 生者长 1 一 5 毫米; 小 穗成熟 时褐黄 色或带 紫色, 长 4 一 5 毫米, 宽 1.8 — 2. 2 毫米, 含 5 — 7 小花; 颖披 针形, 具 1 脉或 有时第 二颖具 3 脉而 侧脉不 明显, 脊 上部微 粗糙, 先端 渐尖, 二颖 近 等长, 约 1.8 毫米; 外稃 卵形, 长约 2.2 毫米, 宽约 1.2 毫米, 具 3 脉, 侧脉 黄色, 先 端尖或 渐尖; 内稃 宿存, 长约 2 毫米, 脊 上具小 纤毛, 先 端尖或 略钝。 颖果 棕色, 椭 圆形, 压扁, 长约 0.7 毫米。 果期 12 月。 , 产河口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200 米的公 路边山 坡上。 本种 与宿根 画眉草 E. perermansKeng 相近, 但 本种小 穗仅含 5 — 7 小花 (那 个种含 7 — 24 小花 ), 易于 区别。 
禾本科  447  10. 乱草 (亚 洲文会 会报) 碎米 知风草 (植 物学大 辞典) Eragrostis japonica (Thunb. ) Trin. (1831);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Ohwi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oa japonica Thunb. (1784) ; Eragrostis tenella auct. non. (Linn. ) Beauv. : Ohwi (194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10 — 160 厘米, 具 2 — 6 节, 节 上常分 枝。 叶 鞘疏松 裹茎, 光滑 无毛, 大 都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先端 具小纤 毛;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3〜40 厘米, 宽 2 — 7 毫米, 两面 均粗糙 无毛。 圆锥花 序狭椭 圆形, 长度 常超过 植株的 一半, 宽 2 — 8 厘米; 分枝 常多数 轮生或 簇生, 常自基 部着生 次级小 分枝, 腋间 无毛; 小穗柄 粗糙, 侧生 者长于 1 一 2 毫米; 小穗卵 圆形, 成 熟后变 紫色, 长 1.5 — 2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含 4 一 8 朵 小花; 小穗轴 自上而 下逐节 断落; 颖 近于 相等, 卵形, 长 0.5~0.8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脊 微糙; 外稃宽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侧脉 明显; 内桴近 等长于 外稃, 先 端钝, 脊上 微糙; 雄蕊 2, 花 药长约 0.2 毫米。 颖果红 棕色, 倒 卵形, 长约 0.5 毫米, 径约 0.2 毫米, 表面 平滑, 有 光泽。 花果期 9 月 至次年 2 月。 产 元谋、 元江、 宫宁、 金平、 蒙自、 个旧、 景洪、 耿马、 腾冲 等地; 生 于海拔 300 — 1200 米的 田边、 地中、 路边;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安 徽、 江西、 浙江、 江苏、 台 湾等。 印度 经东南 亚至日 本及朝 鲜均有 分布。 11. 临沧 画眉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83: 13—15 Eragrostis lincangensis B. S. Sun et S. Wang (1989)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达 50 余 厘米, 具 3 — 4 节。 叶 鞘下部 者长于 上部者 短于节 间, 光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0.15 毫米, 先端具 小纤毛 ; 叶片 扁平, 长达 20 厘米, 宽约 4 毫米, 两 面均被 白色长 柔毛, 尤以 近轴面 者较长 较密。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约 15 厘米, 宽约 13 厘米; 分枝 单生, 疏离, 纤细, 长达 7 厘米, 其上 常着生 3 — 5 个 小穗, 腋间无 毛或有 白色长 柔毛; 小穗柄 纤细, 粗糙, 侧生 者长达 2 厘米; 小穗铅 绿色, 长卵 形, 长 5 — 9 毫米, 宽约 2 — 2. 5 毫米, 含 6 — 12 朵 小花;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脊上部 微糙, 第一 颖长约 2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2.3 毫米; 外稃 卵形, 长约 2.3 毫 米, 先 端尖, 具 3 脉, 侧脉 明显; 内桴 脱落, 长约 2 毫米, 先端 微缺, 脊 微糙或 近于平 滑; 雄蕊 3, 花药棕 黄色, 长约 1 毫米。 成熟果 未见。 花期 8 月。 特 产临沧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转 1800 米 的路边 草丛。 本种 与红穗 画眉草 E. rubidaB. S. Sun et S. Wang 相近, 但 本种圆 锥花序 疏松, 常 仅 具一级 分枝, 叶片下 表皮长 细胞壁 波纹不 十分显 著等特 征可以 区别。 12. 东川 画眉草 (拟) 梅氏 画眉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Eragrostis mairei Hack. (191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90)* . 
448  云南 植物志  12a. 东川 画眉草 (原 变种) 图版 84: 1—2 var. mairei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或 斜升, 高 16 — 75 厘米, 具 2 — 3 节, 下部节 有时膝 曲, 径 1 一 2. 5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鞘基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近边 缘处及 鞘口有 白 柔毛; 叶 舌白色 膜质, 长约 0.2 毫米, 先 端具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常 内卷, 长 5 — 22 厘米, 宽 2 — 6 毫米 (平展 ), 叶 面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8 — 20 厘米, 宽达 17 厘米, 分枝 单生, 纤细, 斜升或 平展, 长达 9 厘米, 腋间 无毛, 常 在近次 级分枝 或小穗 着生处 具黄色 腺点; 小穗柄 纤细, 侧 生者长 3 — 8 毫米, 近顶部 常 具黄色 腺点; 小 穗卵椭 圆形至 线状长 圆形, 铅 黑色, 长 0.4 — 1.0 厘米, 宽 1.5 — 3.0 毫米 (不计 两颖张 开宽度 ), 具 4 一 10 余 小花; 颖卵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脊粗 糙, 常多 少有些 张开, 第 一颖长 2. 2 — 3.0 毫米, 第 二颖长 2. 7 — 3. 3 毫米; 外 桴宽卵 形, 或 卵状长 圆形, 彼此 排列较 疏远。 长约 3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具 3 脉; 内 稃稍短 于 外稃, 宿存, 长 2. 2 — 2. 6 毫米, 具 2 脉, 先端 钝圆。 颖果 棕色, 长 圆形, 长约 1 毫 米, 径约 0.6 毫米, 压扁。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昭通、 大关、 丽江、 永胜、 中甸、 兰坪、 剑川、 大理、 昆明、 东川 等地; 生于海 拔 2200 — 3400 米 的山坡 灌丛、 草地、 路边。 我国 贵州、 四川、 江西等 地也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产东川 附近。 可作牧 草或固 土保堤 材料。 12b. 无 腺东川 画眉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eglandis B. S. Sun et S. Wang (1989) . 与原变 种的区 别仅在 于小枝 与小穗 柄均无 腺点或 腺点不 明显。 产 昭通、 寻甸、 中甸、 永胜、 大理、 永德、 腾冲 等地; 生 于海拔 1900 — 3500 米的 草地、 田埂、 路边。 模式标 本采自 中甸。 本变 种小枝 及小穗 柄均无 腺点, 因此 往往被 误认为 黑穗画 眉草。 但经 过仔细 鉴别比 较, 认为 小穗果 实及叶 片表皮 等特征 均属于 E. maird 范畴, 故 另立此 变种。 13. 马来 画眉草 (拟) Eragrostis malayana Stapf in Hook. f. (1897); Bor (1960); Gill. (1971).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60 — 80 厘米, 径约 2.0 毫米, 具 4 一 7 节。 叶鞘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平滑 无毛, 有 光泽; 叶 舌白色 膜质, 长约 0.2 毫米, 先端具 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内卷, 长 6 — 20 厘米, 宽约 3 毫米, 叶面 粗糙, 近基 部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5 — 23 厘米, 花序 轴平滑 无毛; 一级 分枝单 生, 疏少, 长达 11 厘米, 基部 裸露, 略 粗糙, 枝腋 无毛; 次级分 枝及小 分枝常 密集排 列于一 级分枝 上部, 粗糙, 枝腋 无毛; 小穗柄 纤细, 粗糙, 侧 生者长 1 一 3 毫米; 小穗 铅 绿色带 紫色, 长达 7 毫米, 宽 1.5 毫米, 含数至 16 小花; 颖 膜质, 披 针形, 先端渐 尖, 具 1 脉, 脊 粗糙, 第一 颖长约 1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1.1 毫米; 外稃宽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具 3 脉, 先 端尖; 内 稃长约 1 毫米, 迟缓 脱落, 上有小 纤毛, 先端啮 蚀状或 截平。 颖果 棕色, 卵球 形或椭 圆形, 长约 0.6 毫米, 径约 0.4 毫米, 表面 有光 泽及细 条纹。 果期 11 月。 
禾本科  449  图版 84 1 一 2. 东川 画眉草 Eragrostis mairei Hack. var. mairei, 1. 花序, 2. 小枝与 小穗, 3— 4. 黑德 画眉草 E. nigra Nees ex Steud. , 3. 花序, 4. 小穗; 5_6. 画眉草 E. pilosa (Linn. ) Beauv. , 5. 花序, 6. 小德; 7—8. 鼠妇草 E. nutans (Retz. ) Nees ex Steud. , 7. 花序, 8. 小穗; 9~11. 鉀鱼草 E. tenella (Linn. ) Beauv. ex Roem. et Schult. , 9. 花序, 10. 小穗, 11. 示小 穗脱节 情况; 12. 牛虱草 E. unioloides (Retz. ) Nees ex Steud. , 小穗。 (李 捕绘) 
450  云南 植物志  产 元谋; 生 于海拔 1200 米 的山坡 草丛。 缅甸、 泰国、 越南、 马来 西亚、 新 加坡及 印度尼 西亚有 分布。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可用 作固沙 材料。 14. 小 画眉草 (普 通植 物学) Eragrostis minor Host ( 1809) ; Stapf in Hook. f. ( 1897) ; Bor in Hara et al. (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90)*. Poa eragrostis Linn. (1753); Eragrostis poaeoides Beauv. (1812);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14a. 小 画眉草 (原 变种) var. minor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60 厘米, 径 1 一 2 毫米, 具 3 — 6 节, 常具多 数 分枝, 秆节 下方常 有环状 的或不 连续的 腺点。 叶鞘 除基生 者外, 均 较短于 节间, 无毛 或在鞘 口处有 少许长 柔毛, 有腺点 尤以主 脉上较 显著; 叶舌 为一圈 纤毛, 长 0.5 — 1 毫 米;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3 — 15 厘米, 宽达 5 毫米, 叶背主 脉及边 缘有腺 体, 叶面 粗糙, 无毛 或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8 — 23 厘米, 分枝 斜升, 长 达 8 厘米, 单生, 常 自基部 着生小 分枝, 花序 轴及各 级分枝 有明显 条纹, 疏生 腺点, 枝 腋常有 少许白 柔毛; 小穗 柄具纵 条纹及 腺点, 侧 生者长 1 一 2 毫米; 小穗 长卵形 或线状 长 圆形, 长 0.4 — 1 厘米, 宽 1.5 — 2 毫米, 含 6 至多数 小花; 颖 膜质, 侧 面呈长 卵形, 有 光泽, 先端 急尖或 略钝, 具 1 脉, 脊上部 微糙, 第一 颖长约 1.1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1.4 毫米; 外稃 平展近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具 3 脉, 先端 钝圆; 内稃 宿存, 长约 1.1 毫米, 脊上 部有小 纤毛, 先端 钝圆, 有小 纤毛; 雄蕊 3, 花药 卵形, 长约 0.2 毫米。 颖 果 棕色, 近 球形, 径约 0.5 毫米。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陆良、 永胜、 贡山、 福贡、 宾川、 元谋、 石屏 等地; 生 于海拔 400 — 1900 米的坝 区、 山坡 草丛、 地中、 田边及 河滩。 全国 各地有 分布。 广布 于全世 界温暖 地区。 本 种可作 饲料。 14b. 小小 画眉草 (变种 )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minima B. S. Sun et S. Wang (1989). 与原 变种区 别在于 植株极 矮小, 高不及 5 厘米, 叶鞘 脉上无 腺点, 但 脉间隙 具疣基 长 柔毛。 产德钦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700 米 的山谷 水边。 15. 复秆 画眉草 (台 湾植 物志) Eragrostis multicaulis Steud. (1855); Bor (1960); Ohwi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Eragrostis pilosa (Linn.) Beauv. var. imberbis Franch. (1884);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7 — 20 (-80) 厘米, 细弱, 常具 2 节, 有 分枝。 叶鞘常 与节间 近于等 长、, 平滑 无毛; 叶舌为 一圈白 柔毛, 长约 0.2 毫米; 叶片 线形, 干时 内卷, 长 3 — 10 (-20) 厘米, 宽 1 一 2 (-4) 毫米, 叶面微 粗糙, 叶 
禾本科  451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4 一 13 (-27) 厘米, 分枝 斜升或 平展, 基部者 近于轮 生或上 部也有 轮生, 花序 轴及分 枝均具 显著纵 条纹, 粗糙, 枝腋 无毛; 小穗柄 具纵条 纹, 粗糙, 侧 生者长 1 一 2 毫米; 小穗卵 形至长 卵形, 淡绿 色带紫 色或熟 时铅灰 色带紫 色, 长 2. 2 — 4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含 3 — 8 小花; 颖不 等长, 第一颖 卵形, 膜质 透明, 长约 0.5 毫米, 无脉, 先 端钝, 第二颖 卵状长 圆形, 膜质, 长约 1.1 毫米, 具 1 脉, 先 端尖; 外稃 卵形, 薄 膜质, 长约 2 毫米, 具 3 脉, 先 端尖; 内 稃迟缓 脱落或 宿存, 膜质 透明, 长约 1.3 毫米, 脊上 部具小 纤毛, 先 端钝圆 或尖; 花 药长约 0.2 毫米。 颖果棕 色, 长 圆形, 长约 0.6 毫米, 径约 0.2 毫米。 花果期 7 — 11 月。 产 盐津、 陆良、 昆明、 文山、 河口、 景洪、 临沧、 永德、 双江、 腾冲、 六库、 泸水 等地; 生 于海拔 90 — 1900 米 山坡及 坝子之 草地、 地中、 路边、 宅旁。 我国 东北、 华北、 华南及 长江流 域各省 均有。 日本 也有。 本种与 画眉草 E. pilosa (Linn.) Beauv. 极为 相近, 区别仅 在于植 株较矮 小细弱 (也有 较高大 强壮者 ), 花序分 枝腋间 无毛等 特征。 16. 黑穗 画眉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4: 3-4 Eragrostis nigra Nees ex Steud. (1854);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广 ;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20 — 150 厘米, 径达 3 毫米, 具 2 — 3 节 (6 节); 叶鞘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鞘 口密生 白色长 柔毛, 余平滑 无毛; 叶 舌污 黄色, 膜质, 长约 0.3 毫米, 先端纤 毛状;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10 — 25 厘米, 宽 3 — 5 毫米, 粗 糙或叶 面疏生 柔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椭圆 形或卵 圆形, 长 8 — 70 厘米; 分枝 斜升, 长达 20 厘米, 有 时轮生 或近于 轮生, 平滑或 粗糙, 多 曲折, 腋间 无毛; 小 穗柄 纤细, 侧 生者长 2 — 4 毫米, 多 弯曲; 小穗卵 形至长 卵形, 黑 色或带 紫色, 长 2 — 5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不计 两颖张 开之宽 度), 含 2 — 8 小花;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或第二 颖可具 3 脉, 脊上部 粗槌, 常张开 而先端 距离达 2 毫米, 第 一颖长 1 一 1.8 毫米, 第 二颖长 1.5 — 2 毫米; 外稃 排列较 疏松, 侧面为 卵状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具 3 脉, 侧脉不 明显, 边缘多 少变薄 膜质, 先 端尖; 内稃 宿存, 略短于 外稃, 脊较平 滑, 先端 钝圆; 雄蕊 3, 花药 黄色, 长约 0.6 毫米。 颖 果近长 圆形, 但一侧 平直, 压 扁, 长约 1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花果期 4 一 12 月。 全省 各地有 分布; 生 于海拔 1400 — 2700 米 的山坡 草地、 路边、 田边、 地中、 宅旁, 为常见 的野生 杂草。 贵州、 四川、 广西、 江西、 河南、 陕西、 甘肃 等省区 也有。 分布于 东 南亚、 印度 等地。 可 作牧草 及绿化 材料。 17. 鼠妇草 (钟观 光拟) 图版 84: 7-8 卡氏 画眉草 (指示 植物) Eragrostis nutans (Retz. ) Nees ex Steud. (1840); Bor (1960); Bor in Hara et al.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Poa nutans Retz. (1786) ; Poa chariis Schult. (1824); Eragrostis chariis (Schult. ) Hitchc. (193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Eragrostis atrovirens auct. non. 
452  云南 植物志  (Desf . ) Trin ex Steud. :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广 .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粗壮。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30 — 12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4 一 6 节; 叶鞘大 多短于 节间, 基生者 可长于 节间, 平滑 无毛或 在鞘口 处有少 许 污黄色 柔毛; 叶舌 极短, 白色 膜质, 长约 0.1 毫米, 先 端小纤 毛状; 叶 片线形 或线状 披 针形, 长 4 一 19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叶面 粗糙, 近 基部有 白色长 柔毛, 叶背 平滑无 毛, 或 于近基 部边缘 有少许 白色长 柔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或在干 燥环境 中多少 有些收 縮, 稍 垂头, 长 (3 —) 5 — 25 厘米, 宽 2 — 10 厘米, 分枝 单生, 具 明显纵 条纹, 粗糙, 下部常 裸露, 有 时次级 分枝密 集于上 部呈帚 刷状, 枝腋 无毛; 小穗柄 粗糙, 长 0.5 — 1 (一 2) 毫米; 小穗狭 矩形, 深灰 色或灰 绿色, 长几达 3 厘米 (可 能是花 期时, 小 穗不断 生长 所致, 在我省 产其他 种中未 见此特 征), 宽约 2 毫米, 含 8 至 数十朵 小花, 小穗轴 宿存; 颖卵 形或长 卵形, 脊 粗糙, 先 端尖, 第一 颖长约 1.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长约 1.7 毫米, 具 3 脉, 侧脉不 明显; 外桴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具 3 脉, 先 端尖; 内 稃略短 于 外稃, 脊 上具小 纤毛, 先 端尖, 熟 时与外 稃一同 脱落; 或稍缓 脱落; 雄蕊 3; 花药棕 色, 长约 0.8 毫米。 颖果 棕色, 椭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径约 0.5 毫米, 表 面具显 著纵条 纹。 花果期 全年。 除滇 东北及 西北部 迪庆州 未见标 本外, 全 省都有 分布; 生 于海拔 300 — 2000 米的山 坡及 坝区、 田边、 路边、 林下、 江边 湿地、 沙 滩及水 沟中。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等 省区。 喜马 拉雅、 印 度至马 来西亚 也有。 18. 画眉草 (植 物名实 图考) 图版 84: 5—6 星星草 (植 物名汇 ), 蚊子草 (种 子植物 名录) Eragrostis pilosa (Linn.) Beauv. (181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广;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Ohwi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oa pilosa Linn. (1753) .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或 斜升, 或基部 数节匍 匐状, 常 膝曲, 高 20 — 80 厘米, 径可达 2 毫米, 具 2 — 4 节, 常 具多数 分枝。 叶 鞘疏松 裹茎, 大都 短于或 下部者 长于节 间, 平滑 无毛, 或于 鞘口处 有少许 白色长 柔毛; 叶 舌为一 列白色 柔毛, 长约 0.2 毫米; 叶片长 10 — 22 厘米, 宽 2 — 5 毫米, 扁平或 内卷, 叶面 粗槌,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0 — 30 厘米; 分枝 斜升或 平展, 长达 10 厘米,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微糙, 基部 者或有 时上部 者近于 轮生, 腋间 具有长 柔毛; 小穗柄 微糙, 长 1 一 2 毫米; 小穗 淡绿色 或 熟时暗 绿色带 紫色, 长 2 —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含 3 — 10 小花; 颖不 相等, 膜质, 透明, 先端钝 或第二 颖尖, 第一颖 卵形, 长 0.6 — 1 毫米, 无脉, 第 二颖长 卵形, 长 1.2 — 1.6 毫米, 具 1 脉; 外 稃膜质 透明, 卵形, 长约 1.3 — 2.0 毫米, 具 3 脉, 先端 尖, 常在 上部边 缘处带 紫色; 内 稃迟缓 脱落, 膜质 透明, 长 1 一 1.4 毫米, 脊上 部微粗 糙, 先端 钝圆; 花 药长约 0.2 毫米。 颖果 棕色, 长 圆形, 长约 0.8 毫米, 径 0.3 毫米。 花果期 7 — 10 月 。 产 昭通、 陆良、 永胜、 中甸、 兰坪、 福贡、 贡山、 泸水、 宾川、 剑川、 昆明、 石屏 等地; 生 于海拔 1200 — 3000 米 的坝区 或山坡 草地、 田边 地中、 宅旁 路边、 墙头 及干涸 
禾本科  453  河 床或流 水旁。 全 国各地 均产。 分布 于全世 界温暖 地区。 植 株柔软 细嫩, 为优良 牧草。 19. 五脉 画眉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Eragrostis quinquinervis B. S. Sun et S. Wang (1989) * . 多年生 草本。 杆 直立, 丛生, 高 15 — 4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叶 鞘长于 或有 时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鞘 口疏生 丝状长 柔毛, 余平滑 无毛; 叶 舌白色 膜质, 长约 0.2 毫米, 先端撕 裂状; 叶片 线形, 内卷, 长 3 — 10 厘米, 宽约 2.5 毫米 (平展 ), 叶面微 糙,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达 14 厘米, 分枝 斜升, 腋间 无毛; 小穗柄 纤细, 微糙, 侧 生者长 1 一 8 毫米; 小 穗铅绿 色或带 紫色, 长达 8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含 6 — 20 小花; 颖 膜质,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第一 颖长约 1.9 毫米, 具 1 (3) 脉, 第 二颖长 约 2.2 毫米, 常具 3 脉; 外桴 膜质, 卵形, 长约 2.1 毫米, 先端 急尖, 常具 5 脉, 稀 7 脉; 内稃 膜质, 长约 1.7 毫米, 脊 上部微 粗糙, 先端 微缺; 雄蕊 3, 花药 黄色, 长约 0.7 毫米。 颖果棕 黄色, 长 圆形, 长约 0.8 毫米, 径约 0.4 毫米。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剑川、 澄江、 河口、 临沧、 腾冲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 — 2400 米之山 坡草地 或松林 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本 种零星 分布, 个 体数量 稀少, 植株 较小, 可能 是在特 殊生境 下的突 变体, 有待于 进一 步观察 研究。 20. 红穗 画眉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Eragrostis rubida B. S. Sun et S. Wang (1989) * .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须根 粗壮。 秆直立 或基部 斜升, 高 40 — 65 厘米, 径 1 一 3 毫 米, 具 2 — 5 节, 基 部有枯 萎之叶 鞘疏松 包裹。 叶鞘下 部者长 于或有 时短于 节间, 鞘口 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叶 舌白色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先 端具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 平或内 卷, 长 5 — 20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平展 ), 叶面被 白色长 柔毛, 尤以近 叶鞘处 甚为密 集,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7 — 25 厘米, 宽达 14 厘米; 分枝 单生, 纤细柔 软, 斜升或 平展, 腋间 无毛, 长 3 — 16 厘米, 其上常 着生小 分枝, 小分枝 上着生 2 — 5 枚 小穗; 小穗柄 纤细, 微糙, 侧 生者长 0.4 — 2 厘米; 小 穗卵椭 圆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铅 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0.8 — 1.4 厘米, 宽 2 — 2. 5 毫米, 具 7 — 20 个 小花; 颖披 针形, 具 1 脉, 先端 渐尖, 第一 颖长约 2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2.5 毫米; 外稃 卵形, 长约 2.2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具 3 脉, 先 端尖; 内稃 略短于 外桴, 脊上 微糙, 先端 微缺; 成熟 时与外 桴一起 脱落; 雄蕊 3, 花药棕 黄色, 长约 1 毫米。 颖果 棕色, 椭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径 约 0.6 毫米, 表 面有细 条纹。 花果期 8 月 至次年 2 月。 产 剑川、 临沧、 龙陵 等地; 生 于海拔 1700 — 2200 米的 山坡松 林下、 水沟边 及沼泽 地。 模式标 本采自 临沧。 本种 与垂穗 画眉草 E. fracta S. C. Sun et H. Q. Wang 相近, 但因我 们尚无 后者的 标本, 无法进 行直接 比较。 从 描述及 图看, 那个种 内稃先 端尖, 颖 果表面 有白色 短毛, 而与本 种有别 (本 种内 稃先端 微缺, 颖 果表面 仅具细 条纹, 无毛 )。 有必 要做进 一步研 究 之后, 再确定 二者的 异同。 
454  云南 植物志  21. 鲫鱼草 (岭 南科学 期刊) 图版 84: 9-11 Eragrostis tenella (Linn. ) Beau v. ex Roem. et Schult. (1817); Bor (1960); 海南植 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广. Poa tenella Linn. 1753 ; Poa amabilis Linn. (1753); Eragrostis amabilis Wight et Am. ex Nees;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一年生 草本。 秆 细弱,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10 — 40 厘米, 径 0.5 — 1 毫米, 具 3 — 4 节, 常有 分枝。 叶 鞘疏松 裹茎, 大 都短于 节间, 鞘口 及上部 边缘具 白色长 柔毛; 叶舌 为 1 圈参差 不齐的 纤毛, 约 0.8 — 3 毫米;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13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叶面 微糙,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圆形, 长 5 — 13 厘米, 宽 1.5 — 6 厘米; 分枝斜 升或多 少有些 平展, 单生或 簇生, 具 显著纵 条纹, 粗糙, 腋 间有白 柔毛; 小穗 及小穗 柄上常 有黄色 腺点; 小穗柄 纤细, 粗糙, 侧生 者长约 0.5 — 3 毫米; 小穗淡 绿色带 紫色, 长 圆形, 长 1.2 — 3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含 2 — 8 小花, 熟 时小穗 轴自上 而 下逐节 断落; 二颖近 相等, 长 0.7 — 1 毫米, 各具 1 脉, 脊上部 粗糙, 先 端尖; 外稃 侧面为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具 3 脉, 侧 脉绿色 显著, 先 端急尖 或钝; 内稃 略短于 外稃, 脊 上具长 纤毛, 先端 钝圆; 雄蕊 3, 花 药长约 0.2 毫米。 颖果浅 棕色, 多 少有些 透明, 椭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径约 0.4 毫米。 花果期 6 月 至次年 1 月。 产 永胜、 元谋、 双柏、 峨山、 河口、 红河、 石屏、 元阳、 景洪、 龙陵 等地; 生于海 拔 120 — 1500 米 的坝区 地中、 路边 或山坡 草丛。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湾、 湖北 等省区 有 分布。 广布 于东半 球热带 地区, 并引入 美洲。 22. 牛虱草 (岭 南科学 期刊) 图版 84: 12 Eragrostis unioloides (Retz. ) Nees ex Steud. (1854);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Bor in Hara et al.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广. Poa unioloides Retz. (1789).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或 丛生, 有 时具匍 匐茎, 高 10 — 80 厘米, 有 时自基 部 即抽出 小圆锥 花序, 细弱 或径达 2 毫米, 上部常 分枝。 叶鞘 多短于 节间, 平滑 无毛或 鞘口 有白色 柔毛; 叶舌极 短或几 缺如;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2 —) 4 一 11 厘米, 宽达 6 毫米, 两面均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5 — 16 厘米, 分枝 上升或 斜出, 单生, 基 部裸露 或着生 小穗和 小枝, 腋间 无毛; 侧生小 穗柄长 0.5 — 2 毫米, 微糙; 小穗 卵状长 圆形, 两侧极 压扁, 淡绿 色或熟 时变淡 紫色, 长 3 — 16 毫米, 含 6 至数十 小花, 小花密 集 覆瓦状 排列, 熟时广 展开; 颖卵形 或卵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具 1 脉或第 二颖具 3 脉, 第一 颖长约 1 毫米, 第 二颖长 1.5 — 2 毫米; 外桴宽 卵形, 长约 2 毫米, 侧 脉明显 突起, 先 端尖; 内桴 等长于 外稃或 稍短, 脊 上具小 纤毛, 有时具 窄翼, 先 端钝或 微缺; 熟 时与外 桴一同 脱落, 花 药长约 0.5 毫米。 颖果 棕色, 椭 圆形, 长约 0.9 毫米, 径约 0.3 毫米。 花 果期几 全年。 产 西畴、 金平、 河口、 孟连、 景洪、 镇康、 双江、 临沧、 沧源、 云县、 耿马、 腾 冲、 盈江、 瑞丽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 — 1300 米之 山坡、 草地、 田埂、 路旁、 河滩、 溪 边。 华南 各地及 江西、 福建、 台湾 也有。 分布于 东南亚 各国、 尼 泊尔、 印度及 非洲。 
禾本科  455  23. 长 画眉草 (种 子植物 名录) Eragrostis zeylanica Nees et Mey. (1843);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Eragrostis elongata auct. non. Jacq. : Stapf in Hook. f. (1897);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K.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15 — 56 厘米, 3 — 5 节, 瘦弱, 径约 0.8 毫 米。 叶鞘短 于节间 ,除 鞘口疏 生污白 色长柔 毛外, 余平滑 无毛; 叶舌 为一圈 纤毛; 叶片 多 集生于 秆基及 下部, 质 较硬, 线形, 常 内卷, 长 1.5 — 7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叶面疏 被瘤基 柔毛或 无毛。 狭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縮, 长 (3 —) 5 — 7 厘米, 宽 1.5 — 4 厘米, 分枝 单生, 常 自基部 着生小 分枝或 小穗, 腋 间无毛 或疏生 柔毛; 侧生 小穗柄 常不及 1 毫 米; 小穗 线状长 圆形, 铅 灰色或 有时带 黄色, 含 7 — 16 个 小花, 长 0.4 — 1.4 厘米, 宽 1.8 — 2.0 毫米; 颖 卵形, 具 1 脉, 先端 渐尖, 第一 颖长约 1.2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1.8 毫米; 外桴宽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3 毫米, 具 3 脉, 先端短 渐尖; 内 桴长约 1.5 毫米, 宿存, 脊 上具小 纤毛, 先端 钝圆或 微凹。 颖果长 圆形, 浅 棕色, 长约 0.6 毫米, 径约 0.4 毫米, 表面较 平滑。 花果期 8 月。 产 马关、 临沧、 双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1350 — 1800 米 的山坡 草丛、 路 边及松 林下。 广西、 广东、 海南、 福建、 台湾、 浙江、 安徽有 分布。 缅甸、 印 度东部 及斯里 兰卡也 有。 8. 细画 眉草属 Eragrostiella Bor 多年生 草本; 须根较 细弱。 秆多数 丛生, 基部 常有宿 存叶鞘 集存, 纤细, 无毛。 叶 片 线形, 坚硬, 常 内卷; 叶 舌短。 总 状花序 线状; 小 穗线形 至卵长 圆形, 两侧 压扁, 有 短 柄或近 无柄, 含小花 6 — 40 枚, 小花两 性或最 上部者 退化; 颖 片近等 长或第 二颖较 长, 易于 脱落, 无毛, 第 一颖具 1 脉, 第 二颖具 3 脉; 外稃卵 形或披 针形, 呈覆 瓦状, 具 3 脉, 背部 有脊, 膜质或 纸质, 无毛, 先 端急尖 或钝, 成熟后 自下而 上逐渐 脱落; 内 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具 2 脊, 脊上 常多少 有翼, 翼缘 微粗糙 或有小 纤毛, 花后 迟缓脱 落; 鳞被 2 枚; 雄蕊 3 枚; 花柱 分离, 柱头羽 毛状。 本属约 9 种, 分布 于斯里 兰卡、 印度、 尼 泊尔、 缅甸 北部及 我国。 个 别种向 西分布 至 东非, 云南有 1 种。 1. 细 画眉草 (植物 学报) 图版 85: 1-2 Eragrostiella lolioides (Hand. -Mazz. ) Keng f . (I960)*; 图鉴 (1976)*; 中 国植物 志 (1990) # . Eragrostis lolioides Hand. -Mazz. (1936). 多年生 草本; 须 根淡黄 白色, 细弱。 秆多数 丛生, 高 20 — 60 厘米, 直立, 纤细, 径粗 0.5 — 1 毫米, 具 1 一 3 节, 无毛。 叶鞘圆 筒形, 质硬, 无毛, 脉 凸起, 脉间 凹陷, 边 缘膜质 无毛, 多 麋集秆 基部, 老后破 裂呈纤 维状, 暗 褐色; 叶 舌短, 长 0.5~0.8 毫 米, 上 缘呈流 苏状; 叶片 坚硬, 内卷呈 针状, 直或稍 弯曲,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 
456  云南 植物志  米 (展平 ), 先端呈 针状, 基部 与鞘口 同宽, 两面 无毛,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总状 花序线 形, 顶生, 直立, 长 10 — 26 厘米; 穗 轴光滑 无毛, 顶 端有一 枚正常 发育的 小穗; 小穗 两侧 压扁, 长 圆或椭 圆形, 含 5 — 21 小花, 长 5 — 12 毫米, 宽 2 — 3 毫米, 有短 柄或近 无柄, 多 少偏生 于穗之 一侧, 且略 呈两行 排列, 花 序中下 部彼此 疏离, 有 时近基 部者发 育 不全, 中上部 者常覆 瓦状; 颖片 纸质, 稍不 等长, 披 针形, 具 1 脉, 背 部略呈 脊状, 脊上微 粗糙, 先 端尖, 有 狭膜质 边缘, 第 一颖约 2.5 毫米, 第二 颖长近 3 毫米; 外稃纸 质, 阔 卵形, 长约 2.5 毫米, 具 3 脉, 先端 钝圆, 平滑 无毛, 中脉在 中上部 成脊, 脊上 稍 粗糙, 花后 自下而 上逐渐 脱落; 内稃 膜质, 倒 卵形, 比外稃 略短, 中央 5 脉, 边缘 2 脉 成脊, 脊上有 狭翼, 翼缘 有微小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谷 粒近三 棱形, 长约 0. 7 毫米。 产 永胜、 昆明、 永仁、 元谋、 蒙自、 河口;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 的向阳 山坡草 地及金 沙江干 热河谷 地区。 模式标 本采自 永仁县 (Hand. -Mazz. 13034) 9. 镰 桴草属 Harpachne Hochst. ex A. Rich. 多年 生密丛 禾草。 叶片常 卷折; 叶舌 为一圈 纤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瓶 刷状; 小穗柄 纤细, 通常 开展或 悬垂, 基部 尖而常 弯曲, 且 自该处 断落; 小穗含 2 至数 小花, 两侧压 扁, 上部 1 一 2 小花常 不育; 小穗轴 无毛, 不逐节 折断; 颖不 等长, 通常 第一颖 较短, 具 1 脉, 脊上稍 粗槌; 外稃 有脊, 先端急 尖至长 渐尖, 无毛, 但 边缘质 薄而下 部具纤 毛, 脊上微 粗槌; 内稃浅 囊状, 背部内 曲呈镰 刀状, 有脊, 脊上 有翼。 颖 果两侧 压扁, 斜椭 圆形。 约 3 种。 常生 于稀树 干草原 或干热 河谷。 2 种产 非洲北 部及东 北部, 1 种产 我国云 南及 四川。 《中 国植 物志》 (1990) 中, 本 属属名 及模式 种的作 者均是 "Hochst. " (C. F. Hochstetter) Hochstetter 建 立的名 称是不 合法的 (裸名 )。 属名及 模式种 的作者 应当是 A. Richard o 1. 镰桴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5: 3-5 Harpachne harpachnoides (Hack. ) B. S. Sun et S. Wang, comb. nov. Eragrostis harpachnoides Hack. , Oesterr. Bot. Zeitschr. 52: 306. 1902;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comb,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细弱而 坚韧。 秆多数 丛生。 细 瘦而较 坚硬, 直立或 基部稍 膝曲, 高 15 — 4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质 较硬, 脉纹明 显而凸 起,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除边缘 与鞘口 附近具 柔毛外 无毛; 叶舌 极短, 仅为, 圈长约 0.5 毫 米的短 纤毛; 叶片 质硬, 通常 内卷如 针状, 长 2 —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 面无毛 或 仅叶面 疏生长 柔毛, 分 蘖者两 面均可 被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3 — 9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常偏向 一侧; 主轴 有棱, 密 生短糙 毛及小 柔毛; 小 穗柄长 1 一 5 毫米, 关 节处圆 柱形, 密生短 糙毛, 向基 部逐渐 变尖, 在基部 弯曲, 有 关节, 成熟 后自此 关节处 整体断 落; 小穗单 生或在 花序基 部有具 2 — 3 枚小 穗的小 分枝; 小穗 线状长 圆形, 长 5 — 11 毫 
禾本科  457  图版 85 1—2. 细 画眉草 Eragrostiella lolioides (Hand. -Mazz. ) Keng f . , 1 . 花序, 2. 小穗; 3—5. 條稃草 Harpachne harpachnoides (Hack. ) B. S. Sun et S. Wang, 3. 花序, 4. 小穗, 5. 小花; 6—8. 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s (Linn. ) Gaertn. , 6. 花序, 7. 小穗, 8. 小花; 9 ~ 10. 尖稃草 Acrachne racemosa (Roem. et Schult. ) Ohwi, 9. 花序, 10. 小穗; 11 一 13. 龙爪茅 Dactyloctenium aegyptium (Linn. ) WiUd. , 11. 花序, 12. 小德, 13. 小花; 14 一 16. 显子草 Phaenosperma globosa Munro ex Benth. , 14. 花序, 15. 小穗, 16. 小花。 (李 楠绘) 
458  云南 植物志  米, 宽 2 — 2. 5 毫米, 含 5 — 12 小花; 颖片 同形, 但稍不 等长, 除明 显的中 脉外, 无明 显的 侧脉, 先端 急尖, 常有小 尖头, 边缘及 背部均 粗糙, 第 一颖长 1 一 2 毫米, 第二颖 长 2 — 3 毫米; 外 稃卵披 针形, 硬 纸质, 长 2. 5 — 3 毫米, 具 3 脉, 中上 部明显 有脊, 边 缘 质薄, 脊上及 边缘均 粗糙; 内 稃长约 2 毫米, 椭 圆形, 2 脉 成脊, 但无 中脉, 沿稃体 中央 向背部 折叠, 因此二 脊彼此 靠拢, 脊上有 宽翼, 翼 缘有小 纤毛, 背部 向内弯 曲而呈 镰 刀形; 花 药长仅 1 毫米。 颖果 稍扁, 长约 1.2 毫米。 产 昭通、 中甸、 丽江、 宾川、 昆明; 生 于海拔 1900 — 24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林缘。 分布 于四川 西南部 (金 沙江边 )。 模式 标本采 自宾川 大坪子 (Delavay 1807)。 本 种可能 是中国 特有。 但 《中 国植 物志》 (1990) 中称, 本种 "中 亚细 亚有分 布"。 我们没 有查看 过国外 标本, 故中 亚分布 记载未 列入。 10. 移属 Eleusine Gaert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簇生 或具匍 匐茎。 叶片 扁平或 卷折。 穗状 花序较 粗壮, 常数 枚成 指状或 近指状 排列于 秆顶, 稀单一 顶生; 小 穗含数 小花, 无芒, 无柄, 两侧 压扁, 成 两行呈 覆瓦状 紧密地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穗轴先 端有顶 生小穗 (即穗 轴先端 不延伸 );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不 等长, 均两侧 压扁而 有脊; 外稃先 端尖, 具 3 — 5 脉, 2 侧脉若 存在时 甚靠近 中脉, 形成宽 而凸起 的脊; 内桴具 2 脉, 脊有翼 或否; 鳞被 2 枚, 折叠, 具 3 — 5 脉; 雄蕊 3 枚; 囊果果 皮膜质 透明, 游离, 宽椭 圆形, 胚基 生, 近 圆形; 种脐 基生, 点状。 本属约 9 种, 主产 东非, 1 种产 热带, 1 种产 南美。 我国产 2 种, 云南 都有, 其中 1 种为 栽培或 逸野。 分种 检索表 1 (2) 穗状 花序宽 9~15 毫米; 小穗 卵形, 不破碎 断落; 谷 粒近圆 球形, 通常 褐色, 成 熟时常 (自 外桴 与内桴 之间) 外露, (栽培 或逸生 植物) 1. 獰 E. coracana 2 (1) 穗状 花序宽 3 — 7 毫米; 小穗椭 圆形, 脱节于 各小花 之间; 谷粒长 圆形, 淡 黑色, 成 熟时从 不外露 2. 牛筋草 E. indica 1. 糁 (海 南植 物志) 移子 (救 荒本草 ), 龙爪稷 (授 时通考 ), 鸭掌稗 Eleusine coracana (Linn. ) Gaertn. (1788)*; Merr. (1927);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Phillips (1972);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Cynosurus coracanus Linn. (1759) * ; Eleusine cerealis Salisb. (1796) , nom. super- fl. ; E. sphaerospema Stokes (1812), nom. superfl. 一年 生粗壮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40 — 120 厘米, 有 时下部 节上有 分枝, 光滑无 
禾本科  459  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稍长于 或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膜质, 上缘 密生长 1 一 2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 或松散 折合, 长 10 — 60 厘米, 宽 5 — 11 毫米, 叶 面粗糙 或有时 疏生柔 毛, 叶 背光滑 无毛。 穗 状花序 4 一 10 枚 呈指状 或近指 状紧密 簇生于 秆顶, 其 中常有 1 枚 远 在花序 下方; 穗 状花序 线状长 方形,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7 —) 9 一 15 毫米, 直或常 向 内曲, 初时淡 绿色, 后 即转灰 褐或暗 褐色; 小穗含 4 一 9 小花, 卵形, 长 6 — 9 毫米, 呈 紧密地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成熟时 不破碎 断落, 谷粒 自宿存 小花中 脱落; 颖不 等长, 均 有脊, 脊上 有翼, 翼缘 粗糙; 第 一颖具 3 脉, 宽披针 形至长 圆形, 长 1.5 — 3 毫米, 第 二颖具 5 — 7 脉, 狭长 圆形, 长 2 — 5 毫米; 外稃狭 卵形, 长 2. 5 — 4. 5 毫米, 脊上有 狭翼, 脊的 中上部 粗糙; 侧 脉紧接 于中脉 两侧; 内 稃短于 外稃, 脊上 有翼, 翼的 边 缘有小 纤毛;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 毫米; 谷粒近 球形, 横切 面近三 角形, 长 1.2 — 1.7 毫米, 表面 皱缩, 褐 色或浅 黑色。 全省 温暖地 区常有 栽培。 我国长 江以南 各省也 多栽培 ,有 时逸为 野生, 旧大 陆热带 广泛 栽培。 模式标 本为: illustration in Plukenet, Phytographia t. 91, f. 5 (1691)。 2. 牛筋草 (植 物华 名录) 图版 85: 6-8 蟋蟀草 (嘉兴 府志) Eleusine indica (Linn. ) Gaertn. (1788); Merr. (1927); Hitchc. (1931); 广 州植物 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Phillips (1972);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Cynosurus indicus Linn. (1753); Eleusine distans Moench (1794), nom. superfl. ; E . gracilis Salisb. (1796), nom. superfl. . 一年生 草本; 根系 发达。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下部 节上常 分枝, 高 15 — 90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两侧 压扁而 有脊, 光 滑无毛 或有时 疏生瘤 基毛; 叶舌膜 质, 长 0.6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平展或 折叠, 长 5 — 25 厘米, 宽 2.5~6 毫米, 无毛或 上面疏 生瘤基 柔毛。 花序由 1 一 10 余 枚穗状 花序呈 指状排 列于秆 顶, 其 中常有 1 或 2 枚单 生于其 花序之 下方; 穗状 花序长 4 一 12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小穗椭 圆形, 长 4 一 8 毫米, 灰 绿色或 常带淡 褐色, 含 4 一 9 小花; 颖片 急尖, 第 一颖具 1 脉, 稀 于其两 侧可见 侧脉, 披 针形, 长 1.5 — 2. 3 毫米, 脊上 有翼, 翼缘 粗糙; 第二 颖狭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1.8 — 2. 3 毫米, 脊部 加厚, 两侧有 2 — 3 条 侧脉, 边缘 膜质; 外 稃披 针形, 长 2. 5 — 3. 5 毫米, 先端 急尖, 脊的上 部两侧 常可见 侧脉, 中上部 加厚; 内 稃 短于外 稃脊上 有翼, 翼缘 粗糙; 花药长 0.6~0.7 毫米; 谷粒椭 圆形, 长 1 一 1.3 毫 米, 有 明显的 波状而 偏斜的 皱纹。 产全 省海拔 100 — 2500 米 地区。 为 道旁、 田 野间、 撂荒 地及耕 作地中 常见的 杂草。 分布 于我国 南北各 省区。 广布于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模 式为: Illustration in Burman, Thes. Zeyl. : 106, t. 47, f. 1 (1737) 本 种根系 发达, 是保 持水土 的优良 植物。 秆叶 为牛羊 喜食的 牧草。 
460  云南 植物志  11. 尖 程草属 Acrachne Chiov. 一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叶舌有 流苏状 纤毛。 圆 锥花序 由数至 多枚沿 主轴近 轮生或 呈 指状排 列的总 状花序 组成; 总状 花序近 无柄, 直立或 略弯, 顶 端具不 育小穗 或小尖 头; 小穗 无柄, 两侧 压扁, 沿穗轴 一侧作 覆瓦状 排列, 含 6 — 20 小花; 颖片不 等长, 早 落, 具 1 脉, 两侧 压扁, 先端 具芒状 尖头; 外 桴卵披 针形, 早落, 中脉 在背部 凸起成 脊, 且 在顶端 延伸成 短芒, 侧脉亦 延伸而 成小凸 尖头; 内桴 较外稃 短小, 具 2 脊; 雄蕊 3 枚; 花柱 2, 柱头羽 毛状; 鳞被 缺如。 谷粒 圆形, 内面 有沟, 有横 皱纹, 外 果皮分 离; 胚卵 形或椭 圆形; 种 脐位于 基部的 一侧, 点状。 本属有 3 种, 分布 旧大陆 热带, 常生于 稀树干 草原。 其中 1 种产 马达加 斯加, 1 种 产 非洲, 另 1 种 广布于 旧大陆 热带。 1. 尖桴草 (图鉴 ) 图版 85: 9—10 Acrachne racemosa (Roem. et Schult. ) Ohwi (1947); Bor (1960, 1970); Bor (1977) *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 Eleusine racemosa Heyne ex Roem. et Schult. (1817); E . verticillata Roxb. (1820) ; Acrachne eleusinoides Wight et Arn. ex Steud. (1840), in syn. ; A . verticillata (Roxb. ) Lindl. ex Chiov. (1908). 一年生 草本。 秆 常少数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单一 或基部 分枝, 高 15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较 松弛, 压扁而 有脊,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鞘 口上有 叶耳; 叶舌 膜质, 边缘有 流苏状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7 — 20 厘 米, 宽 5 — 10 毫米, 两 面无毛 或叶面 有疏长 柔毛, 基部 圆形, 先端 逐渐变 狭而呈 细毛状 尖头,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由数至 多枚总 状花序 沿主轴 近轮生 或对生 而成, 基 部常有 1 一 2 枚 单生; 主轴 直立, 稍 粗壮, 有棱及 沟槽, 无毛, 总状花 序偏向 一侧, 长 3 — 11 厘米; 主轴 无毛, 有棱, 微 粗糙, 顶 端具一 枚不育 小穗或 一个小 尖头; 小 穗两侧 压扁, 近 无柄, 淡绿 色或草 黄色, 长 5 — 10 毫米, 呈覆瓦 状排列 于穗之 一侧, 含 5 — 20 小花, 小穗轴 无毛, 不逐节 断落; 颖片不 等长, 膜质, 早落, 中脉 成脊, 脊上 粗糙, 边 缘常有 微细 锯齿; 第 一颖长 1.5 — 2. 5 毫米, 先端 急尖, 有小凸 尖头; 第 二颖长 2 — 3 毫米, 先 端渐 尖而有 短芒, 芒 长约为 颖长的 1/3; 外桴厚 膜质, 宽 卵形, 长近 3 毫米, 具 3 脉, 中 脉凸起 成脊, 在顶端 延伸成 短芒, 两条侧 脉亦在 顶端稍 下的两 侧延伸 成小凸 尖头; 内 稃膜质 透明, 宿存, 长约 1.7 毫米, 具 2 脉而 成脊, 脊 上有短 纤毛, 因脊 间自中 央向内 凹人 而便两 脊彼此 靠近, 先端有 2 微齿; 雄蕊 3 枚, 花药 微小。 产 永胜、 石屏; 生 于海拔 350 — 1350 米的 河岸沙 滩上。 分布于 海南。 热带非 洲至南 亚, 东南 亚至澳 大利亚 也有。 据国外 报道, 本种 为优良 牧草。 《中 国植 物志》 (1990) 关 于本种 的描述 中有: "叶长 1.5 — 6 厘米; 穗 轴不延 伸于顶 端 之外; 小穗 轴脱落 于颖之 上或各 小花之 间。" 这些 与我们 观察的 标本有 差别。 还有颖 片及 外稃早 落而内 稃宿存 或短期 宿存的 性状; 该志 中亦未 提到。 我 们观察 的云南 标本与 
禾本科  461  该 志使用 的标本 是否为 同种, 有待 进一步 研究。 12. 龙 爪茅属 Dactyloctenium Willd.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丛生 或有匍 匐茎, 常多少 压扁。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疏松折 合; 叶舌 膜质, 上缘 截平, 常有 纤毛。 花 序由数 枚穗状 花序指 状排列 于秆顶 而成; 穗状 花 序偏向 一侧, 线柱形 或狭长 圆形, 成熟后 常自秆 顶迟缓 脱落, 穗 轴因先 端部分 不育而 有 1 顶 生的小 尖头; 小 穗含数 小花, 椭 圆形至 卵形, 两侧 压扁, 覆 瓦状紧 密地排 列于穗 之 一侧, 脱 节于颖 上但不 脱节于 各小花 之间; 颖不 等长, 具 1 脉, 有脊, 宿存, 均比外 稃短, 第一颖 较小, 第 二颖有 粗壮的 短芒; 外稃具 3 脉, 侧脉 比稃体 短而不 明显, 膜 质, 背部 有脊, 脊上有 狭翼, 有 短芒或 急尖; 内稃 稍短, 具 2 脊。 谷粒 有棱, 具 皱纹, 为质薄 而游离 的果皮 所包。 本属约 13 种, 主 产非洲 东部及 东北部 至印度 北部。 其中 1 种 是广布 全球热 带至温 带的 杂草, 1 种仅见 于澳大 利亚。 常 生于海 岸沙滩 及阳光 充足的 环境。 我国产 1 种。 1. 龙爪茅 (岭 南科学 期刊) 图版 85: 11-13 Dactyloctenium aegyptium (Linn. ) Willd. (1809); Bor (1940, 1960, 197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 pro "aegyptiacum"; Hansen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Cynosurus aegyptius Linn. (1753) ; Eleusine aegyptia (Linn. ) Desf. (1798) ; Dacty- loctenium aegyptium (Linn. ) Beauv. (1812), com. superfl.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Chloris mucronata Michx. ( 1803 ) ; Dactyloctenium mucronatum ( Michx. ) Willd. (1809).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膝 曲斜升 或横卧 地面, 节处 生根而 形成匍 匐茎, 高 20 — 70 厘米, 稀直立 丛生, 常稍 扁压, 有 钝棱及 浅沟, 光滑 无毛, 节间通 常长短 不等。 叶鞘疏 松, 常短于 节间, 有瘤 基毛或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1.5 毫 米,, 上缘 截平, 有 近等长 的 纤毛; 叶片 扁平, 线形, 长 3 — 25 厘米, 宽 2. 5 — 7 毫米, 两面常 有瘤基 硬毛, 中下 部 两侧边 缘尤其 明显, 老 时毛常 脱落。 穗 状花序 (1 一) 2 — 9 枚 簇生于 秆顶, 线 柱形至 狭长 圆形, 开展或 上升, 长 1.5 — 6 厘米, 宽 3 — 7 毫米; 穗轴 粗壮, 光滑 无毛, 背部有 脊; 小穗 无柄, 阔 卵形, 长 3. 5 — 5 毫米, 含 3 — 4 小花, 草绿 色成熟 时稍带 褐色; 颖稍 不 等长, 均具 1 脉, 第一 颖的轮 廓近披 针形, 背 部加厚 微弯, 先端 急尖, 边缘 膜质; 第 二 颖椭圆 或近倒 卵形, 背部 粗糙, 先端 有芒, 其 芒长为 颖长之 半至比 颖长; 外桴 狭卵形 至 卵形, 长 2. 5 — 4 毫米, 偏侧 囊肿, 具 3 脉 (侧脉 不明显 ), 脊上 粗糙, 先端常 延伸成 凸尖头 或几成 短芒; 内稃 比外稃 略短, 具 2 脉, 膜质, 有脊, 脊上有 宽翼, 翼缘 有小纤 毛;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0.5 毫米, 黄色。 谷 粒长约 1 毫米, 宽 倒卵形 至倒三 棱形, 有 横 皱纹, 红 黄色。 产 元谋、 新平、 景洪、 富宁、 石屏、 红河、 元阳、 河口、 耿马; 常生 于海拔 100 — 1500 米路边 草丛、 河滩 草地。 分 布于我 国长江 以南各 省区。 旧大 陆热带 至温带 也有, 已引入 美洲。 
462  云南 植物志  本种秆 叶可供 饲料, 谷粒可 食用。 植株 常匍匐 生根, 须根 发达, 是固 沙保土 的优良 草种。 13. 鼠 尾粟属 Sporobolus R. Br.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 舌仅为 1 列 纤毛; 叶 片线形 或狭披 针形。 圆锥 花序开 展或收 缩, 稀为 穗状; 小穗通 常小, 纺 捶形, 常含 1 朵两性 小花, 近 圆柱形 或两侧 压扁, 脱节 于颖 之上; 颖膜质 透明, 不 相等, 具 1 脉或 第一颖 无脉, 通 常比外 稃短; 外桴 膜质, 有 光泽, 常具 1 脉, 稀具 3 脉, 全缘, 无芒, 与小穗 等长; 内稃 与外稃 相似, 但 较宽, 具 2 脉, 脊 (脉) 间 凹陷, 成 熟后易 自脊间 纵裂; 鳞被 2 枚, 阔 楔形; 雄蕊 2 或 3 枚; 花 柱 2 裂, 柱头羽 毛状。 谷粒球 形或椭 圆形, 上端 圆形或 截形, 无喙, 且 易从稃 体间脱 落, 果皮 与种子 分离, 受 潮后容 易破裂 而种子 外露。 本属约 160 种, 广布 于全球 热带, 美 洲种类 最多, 常生 于开阔 草地、 稀树 草原。 我 国有 9 种, 云南有 4 种, 其中有 2 种 是中国 分布新 记录。 分种 检索表 1 (2) 一年 生低矮 草本, 植株高 5—10 (—25) 厘米 1. 小 鼠尾粟 S. coromandelianus 2 (1) 多年生 草本, 植株 高度在 20 厘米 以上。 3 (4) 秆 直立, 高度在 90 厘米 (不 包括 花序) 以上, 径粗 3 — 6 毫米; 秆 生叶叶 片长达 75 厘米; 花序长 45—75 厘米 4. 长叶 鼠尾粟 S. wallichii 4 (3) 植株高 度常在 70 厘米 以下, 径粗 1 一 3 毫米; 叶 片及花 序长度 均常在 40 厘米 以内。 5 (6) 圆锥 花序盛 花时较 开展, 呈 狭金字 塔形; 小穗长 1.5 — 2 毫米; 雄蕊 2 枚, 稀 3 枚 2. 双花 鼠尾粟 S. diander 6 (5) 圆锥 花序常 紧缩, 呈圆 柱状; 小穗长 2 毫米; 雄蕊 3 枚 3. 鼠尾粟 S. fertilis 1. 小 鼠尾粟 (拟) 图版 86: 4—6 Sporobolus coromandelianus (Retz. ) Kunth (1829); Hook. f. (1897); Bor (1940, 1960). Agrostis coromandeliana Retz. ( 1768 ) ; Vilfa coromandeliana ( Retz. ) Beau v. (1812). 一年 生低矮 小草。 秆 丛生。 直立, 高 5 — 10 (-20) 厘米, 具 2 — 3 节, 光滑 无毛, 质 较软, 下部 节上常 分枝。 叶鞘 草质, 边缘 膜质, 疏松 包茎或 为分枝 所破, 除鞘 口附近 的 边缘有 少数纤 毛外余 部光滑 无毛; 叶 舌短, 长约 0.3 毫米, 膜质, 上缘 有大约 等长的 白色短 纤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2 — 3 厘米, 成 45 度 角斜向 伸展, 扁平, 基 部宽约 2.5 毫 米, 近 心形, 自基部 两侧向 上逐渐 变尖, 先端短 渐尖或 急尖, 两面 无毛, 但叶 面微粗 糙, 边缘稍 加厚, 中上部 粗糙, 而中 下部则 常有小 硬刺齿 或瘤基 刚毛。 圆锥花 序尖塔 形, 长 1.5 — 3 厘米, 宽约 2 厘米, 常具 4 一 6 节, 主轴 直立, 光滑 无毛; 分枝 轮生, 近 顶部者 单生, 基部 一轮有 5 — 8 个 分枝, 开展 或下部 分枝与 主轴成 90 度 角水平 展开, 长 
禾本科  463  5 — 10 毫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每 分枝着 生小穗 2 — 6 枚; 小 穗柄较 粗壮, 与 穗轴均 无毛, 长 0.5 — 1 毫米, 顶生者 略长; 小穗 纺锤形 (开放 前), 长约 1.5 毫米, 蓝 灰色或 略带紫 色; 颖 大小不 相等, 膜质 透明, 第 一颖椭 圆形, 长约 0.6 毫米, 无脉, 第 二颖与 小穗等 长, 长 圆形, 具 1 脉; 外稃 膜质, 与小穗 等长, 具 1 脉, 先端 急尖; 内稃 膜质, 长圆 形, 比外稃 略短, 但比外 稃宽, 先端 截平, 具 2 脉; 雄蕊 2 枚, 花药 甚短, 长约 0.4 毫 米。 颖果扁 球形, 棕 红色, 长约 1 毫米。 产 元谋; 生 于海拔 1000 米的 稀树干 草原、 旷野 草地。 分布于 南非、 阿 富汗、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中国 分布新 记录。 云南标 本植株 高度, 比 国外记 载约小 1 倍, 但种的 主要性 状是相 符的。 这可 能是观 察标 本数量 不多的 关系。 2. 双蕊 鼠尾粟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Sporobolus diander (Retz. ) Beauv. (1812);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1978) ; Hsu in Hara (1966); 台 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广. Agrostis diandra Retz. (1789).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稍膝 曲而后 斜升, 平滑 无毛, 高达 60 厘米 (花 序除外 ), 径粗达 2 毫米, 具 2 — 3 节, 基部 节上常 分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松散 包茎, 基生 者长于 节间, 略 扁压而 有脊, 边缘 在接近 鞘口时 常有小 纤毛; 叶 舌仅为 一 列长约 0.3 毫米 的密生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25 厘米, 分蘖者 长可达 3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常 对折, 有时 内卷或 扁平, 叶背 平滑, 叶面略 粗糙, 先端 尾尖, 基部 圆形。 圆 锥花序 盛花时 狭金字 塔形, 长 15 — 4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主轴 无毛, 有细棱 和槽; 分枝 为一较 紧密的 小圆锥 花序, 在主轴 上稍收 缩或略 开展, 基部 者长达 8 厘米, 中部者 长 2 — 3 厘米, 基部或 多或少 裸露; 小分枝 偏生于 其轴的 外侧, 基部 者长达 1 厘米, 有 小穗约 10 枚, 中上部 者短, 仅 有小穗 3 或 4 枚; 小穗 柄侧生 者短, 长约 0.5 — 1 毫米, 顶生 者长达 2 毫米, 无毛; 小穗蓝 灰色, 纺 锤形, 长约 2 毫米; 颖不 相等, 膜质 透明, 无脉, 第一 颖长达 0.8 毫米, 先端 钝圆, 第二 颖长约 1.2 毫米, 先端 钝圆至 急尖; 外稃 长约 2 毫米, 卵披 针形, 具 1 脉 (不 太明显 ); 内稃 比外桴 略短, 边缘 内弯, 包着 花药; 花药 3 枚, 黄色, 长约 0.8 毫米。 产 永胜、 临沧、 镇康、 建水、 河口、 邱北; 生 于海拔 200 — 2100 米的 山坡道 旁或旷 野 荒地。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等 省区。 巴基 斯坦、 印度、 尼泊 尔、 斯里 兰卡、 缅甸、 泰国、 马来 西亚、 澳 大利亚 也有。 云南标 本植株 较大, 有明 显的短 根茎, 花序 较长, 小穗 较大, 长约 2 毫米等 性状, 均略超 出国外 记载。 3. 鼠尾粟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6: 1-3 Sporobolus fertilis (Steud. ) Clayt. (1965); Tsvelev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安徽 植物志 (1992)*. Agrostis fertilis Steud . (1854); Sporobolus indicus var. purpureo-su ffusus ( Ohwi ) Koyama (1962); 图鉴 (1976)*; 贵州 植物志 (1988); Sporobolus elongatus auct. non 
46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6 1—3. 鼠尾粟 Sporobolus fertilis (Steud. ) Clayt. ,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6. 小 鼠尾粟 S. coroman- delianus (Retz. ) Kunth, 4. 植株, 5. 小穗, 6. 小花; 7—9. 肠须草 Enteropogon dolichostachyus (Lag. ) Keng,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10 — 12. 乱子草 Muhlenbergia huegelii Trin. , 10. 花序,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5. 南亚 乱子草 M. duthieana Hack. , 13. 花序, 14. 小穗, 15. 小花; 16 — 19. 隐花草 Crypsis aculeate (Linn.) Ait. , 16. 植株, 17. 小穗, 18. 外稃, 19. 内稃。 (李 楠绘) 
禾本科  465  R. Br. : Hitchc. (1929);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Sporobolus indicus auct. non (Linn. ) R. Br. : Benth. (1861); Hook. f. (1897). 多年生 草本; 须根较 粗壮且 较长。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80 厘米, 径粗 2 — 3 毫 米, 质 稍硬, 平滑 无毛, 具 2 节, 基 部常有 分枝。 叶 鞘基生 者长于 节间, 且较 宽松, 其 外常为 宿存枯 萎叶鞘 所包, 质 略硬, 而稍有 光泽, 光滑 无毛, 或分 蘖苗上 幼叶边 缘有小 纤毛; 叶舌 甚短, 长约 0.3 毫米, 质厚, 上缘 截平, 有 微细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质略 硬, 常斜向 ± 升, 长 10 — 35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扁平, 干后常 对折, 叶背近 平滑, 叶面稍 粗糙, 先端 芒尖, 基部 与鞘口 同宽, 旗 叶发育 正常, 但较 短小。 圆 锥花序 较紧縮 而近圆 柱状, 长 10 — 40 厘米, 盛 花时宽 3 — 6 厘米, 主轴 粗壮, 光滑 无毛; 分枝 单生或 簇生, 基部者 长可达 7 厘米, 常 再分出 小枝, 中部 者长约 2.5 厘米, 直立 而贴近 主轴, 或 稍向外 张开, 排 列紧密 或略有 间断, 基部稍 裸露或 自基部 即密生 小穗; 小穗 柄短, 侧 生者长 0.3~0.5 毫米, 顶生 者长约 1 毫米, 无毛; 小 穗排列 紧密, 蓝灰色 或稍带 紫色, 纺 锤形, 长约 2 毫米; 颖 膜质, 透明, 均未 见脉, 第一 颖小, 长约 0.5 毫米, 第 二颖长 约 1 毫米, 先 端均为 钝圆, 5 脉; 内外稃 等长, 外桴具 3 脉, 但不 明显, 内稃 2 脉均靠 近 边缘; 花药 3 枚, 长约 1 毫米或 稍长, 黄色。 颖果椭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表 面有绿 色或红 色斑纹 (新 鲜标本 )。 产全 省海拔 2600 米以下 的山坡 草地、 果树 林园、 旷野 荒地。 分布于 华东、 华中、 西南、 陕西、 甘肃及 西藏。 印度、 斯里 兰卡、 尼 泊尔、 缅甸、 泰国、 马来 西亚及 日本也 I 有 4. 长叶 鼠尾粟 (拟) Sporobolus wallichii Munro ex Trim. (1889); Hook. f. (1897); Bor (I960). 多年 生强壮 草本, 有 直或斜 伸的短 根茎, 须根较 粗壮。 秆直立 或下部 微弯, 单生或 少数 丛生, 高 0.9 — 1.2 米 (花 序除外 ), 径粗 3 — 6 毫米, 质稍 坚硬, 平滑 无毛, 具 3~6 节。 叶 鞘松散 包茎, 草质, 平滑 无毛, 中 上部的 边缘有 微细小 纤毛, 下部 者长于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甚短, 长约 0.3 毫米, 上缘有 微细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30 — 75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扁平 或干后 对折, 质地 稍厚, 两面 无毛, 叶面带 粉白色 而稍粗 糙, 叶背 平滑, 边缘稍 粗糙, 先端 芒尖, 基部 与鞘口 同宽。 圆锥 花序长 45 — 75 厘米, 主轴 粗壮, 平滑 无毛; 分枝近 轮生, 自近 基部即 着生小 分枝或 小穗。 基部 者长达 15 厘 米且 簇生, 常向外 开展, 中 部者长 3 — 5 厘米, 上部者 较短, 且靠向 主轴; 小分 枝常能 再分出 三级小 分枝; 小穗 柄短, 侧 生者长 0.2~0.6 毫米, 顶 生者长 1.2 — 1.5 毫米, 光 滑 无毛; 小穗长 2.1 — 2. 3 毫米, 淡褐 色或苍 灰色; 颖不 等长, 膜质 透明, 第一 颖近卵 形, 先端 钝圆, 无脉, 无毛, 长约 0.8 毫米, 第 二颖具 1 脉, 卵形, 先端 钝圆, 长约 1 一 1.2 毫米; 外桴 与小穗 等长, 披 针形, 膜质, 具 1 脉, 无毛; 内桴 与外稃 同质, 但 略短 而阔, 长 圆形, 先端 截平, 具 2 脉, 边 缘内弯 而包着 雄蕊;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0.8 毫米。 谷粒淡 棕色, 斜倒 卵形, 长约 1 毫米。 产 瑞丽、 龙陵、 镇康、 景洪、 元江; 生 于海拔 400 — 1200 米 的平坝 荒野草 丛或湿 地。 分布 于斯里 兰卡、 印度、 缅甸。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466  云南 植物志  14. 隐 花草属 Crypsis Ait. 一年生 草本。 秆 斜生或 平卧, 光滑 无毛。 叶片披 针形, 扁平 或边缘 内卷, 质 坚硬, 先端针 刺状。 圆 锥花序 紧缩, 穗状, 头状或 圆 柱状, 花序 下托以 膨大的 苞片状 叶鞘。 小穗含 1 花, 两侧 压扁, 脱 节于颖 之下; 颖 膜质, 不 等长, 先 端钝, 具 1 脉, 脉 粗糙或 具 纤毛, 第一 颖稍短 而狭, 线形, 第 二颖披 针形; 外稃披 针形, 质薄, 稍长 于颖, 无 芒, 具 1 脉; 内桴 与外桴 同质而 等长, 具 2 条 甚接近 的脉, 成熟时 自中部 裂开; 鳞被缺 如; 雄蕊 2 — 3 枚。 果实囊 果状, 成熟后 自桴中 脱出。 约 10 种, 主要 分布于 地中海 地区及 中东, 向东 分布到 我国, 向南 到非洲 中部, 已 传 入其他 地区。 常生 海滨盐 滩地、 盐化 草甸、 干 热河谷 的河滩 沙地。 我国有 2 种, 云南 分布 新记录 1 种。 有的 种是牛 羊喜食 牧草。 1. 隐花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86: 16-19 Crypsis aculeata (Linn.) Ait. (1789);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Tsvelev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Schoenus aculeata Linn. (1753) . 一年生 草本。 秆平 卧地面 或斜向 上升, 光滑 无毛, 高 5 — 20 (-40) 厘米, 具多 节, 节上 分枝。 叶鞘 无毛, 短于 节间, 膨大, 松弛, 边缘 膜质; 叶舌 甚短, 上 缘有长 0.5 — 1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质硬, 对折或 扁平, 边缘常 内卷, 先端呈 针状, 长 1 一 5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叶面 粗糙,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缩短成 头状或 卵形, 其宽 大于 其长, 穗轴不 明显, 其 下托以 2 枚 膨大的 苞片状 叶鞘; 小 穗长约 4 毫米, 近 无柄, 浅 黄色; 颖 膜质, 不 等长, 具 1 脉, 脉上微 粗糙, 第 一颖窄 线形, 长约 3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披 针形, 长约 3.5 毫米; 外桴 膜质, 具 1 脉, 比颖 稍长, 约 4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同质, 稍长于 外稃, 有 相接近 但不甚 明显的 2 脉; 雄蕊 2 枚, 花药 黄色, 长 1 一 1.3 毫 米。 产 元谋; 生于 海拔约 1000 米的干 热河谷 的河岸 沙滩。 分布于 新疆、 内 蒙古、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北、 山东、 安徽、 江苏等 省区。 欧 亚温带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5. 舌 L 子草属 Muhlenbergia Schreb. 多年稀 一年生 草本; 常具 根茎。 秆直立 或基部 倾卧, 分枝 或否。 叶舌 膜质。 圆锥花 序 开展, 紧缩或 穗状。 小穗披 针形, 稍两侧 压扁, 圆形或 有脊, 常 被毛, 常含 1 小花, 脱 节于颖 之上; 颖 膜质, 宿存, 近 等长或 第一颖 较短, 均比外 稃短, 稀比 外桴略 长者, 常具 1 脉, 稀 5 脉或 3 脉, 通常 全缘, 稀具 芒或具 3 小齿; 外 桴质地 常比颖 坚硬, 具铅 绿色 斑纹, 下部 常疏生 柔毛, 具 3 脉, 先端全 缘或有 2 小齿, 常具 顶生或 近顶生 的芒; 芒 细弱, 劲 直或稍 弯曲, 表面 粗糙; 内稃 等长于 外稃, 具 2 脊; 鳞被 2, 小。 颖果细 
禾本科  467  长, 圆柱 形或稍 扁压。 约 160 种, 间断 分布于 东亚和 北美, 但 多数种 产北美 西南及 墨西哥 (亚洲 不超过 10 种)。 常 生于开 阔草地 或稀树 草原。 我国约 7 种。 云南有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植 株不具 根茎, 有 时秆基 部外倾 或横卧 地面节 上生根 而成匍 匐茎。 2 (3) 秆基部 通常横 卧地面 而节上 生根, 有明 显的匍 匐茎; 小穗长 2 — 3 毫米 • 4. 日本乱 子草 M. japonica 3 (2) 秆 直立, 有 时基部 外倾, 但不 横卧, 通常 不具匍 匐茎; 小穗长 3 — 4 毫米。 4 (5) 圆锥 花序狭 缩成线 柱形; 颖片 比小穗 (或 外稃) 短 0.8 — 1.2 毫米 1. 南亚 乱子草 M. duthieana 5 (4) 圆锥花 序较松 散或稍 开展; 颖片 与小穗 等长, 有时 第一颖 比小穗 略短, 第二 颖比小 穗略长 2. 喜马舌 L 子草 M. himalayensis 6 (1) 植 株有具 鳞片的 根茎, 根茎 长可达 25 厘米。 7 (8) 颖 片先端 钝圆至 急尖, 从不 渐尖, 通常 无脉, 有 时第二 颖可具 1 脉 3. il=FM M. huegelii 8 (7) 颖 片先端 渐尖, 从不 钝圆或 急尖, 两 颖均具 1 脉 5. 多枝 乱子草 M. ramosa 1. 南亚 乱子草 (拟) 图版 .86: 13-15 Muhlenbergia duthieana Hack. (1902); Bor (1960, 1970,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Muhlenbergia sylvatica auct. non Torrey et Gray: Hook, f . (1897).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丛生, 下 部的节 膨大, 节间 短而多 分枝, 直立, 高 15 — 30 厘米, 有 时基部 膝曲或 外倾, 节上可 生根, 质 稍硬,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松 散 包茎, 除顶节 者外, 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6 — 1 毫米, 上缘 钝圆, 边缘 啮蚀状 或有时 撕裂;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 面及边 缘均稍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3 — 11 厘米, 狭窄, 常收缩 而呈线 柱形, 直伸 或 稍弯; 主轴及 穗轴稍 粗壮, 无毛, 表面 粗糙, 每 节具一 分枝; 分枝自 基部即 着生小 穗, 常贴向 主轴, 下部者 长可达 3.5 厘米, 疏 生数枚 小穗; 小 穗柄常 孪生, 有 长短之 分, 短者长 0.5 — 1.2 毫米, 长者长 2. 5 — 4 毫米, 两者表 面均稍 粗糙; 小穗披 针形, 带 紫色, 长 3 — 4 毫米; 颖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膜质, 披 针形, 具 1 脉, 长 2. 3 — 3 毫 米, 通常比 小穗短 0.8 — 1.2 毫米, 脊上稍 粗糙; 外稃长 3 — 4 毫米, 膜质, 具 3 脉, 背 部有 铅绿色 斑纹, 中下部 有白色 柔毛, 脉 延伸成 细芒; 芒长 10 — 12 毫米, 直或 稍弯, 粗糙; 内稃 膜质, 与外稃 等长或 略长, 先 端尖, 具 2 脉而 脊不甚 明显, 脊 的中下 部有纤 毛, 边缘 内弯, 背 部亦有 铅绿色 斑纹; 雄蕊 3 枚, 花药长 圆形, 带 紫色, 长约 1.5 毫 米。 产 中甸、 昆明; 生 于海拔 2100 — 3200 米 的石灰 岩山坡 道旁。 分布于 巴基斯 坦及喜 马拉 雅山区 各国。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68  云南 植物志  2. 喜马 乱子草 (拟) Muhlenbergia himalayensis Hack, ex Hook. f. (1897); Bor (1960, 1970,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 1982) ; 中 国 植物志 ( 1990) * •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丛生, 基 部的节 膨大, 节间 短而多 分枝, 直立, 高 15 — 30 厘米, 有 时基部 膝曲或 外倾而 节上能 生根, 质 稍硬, 光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松散 包茎, 除顶节 者外, 略 短于或 稍长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啮 蚀状, 有时 撕裂;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2 — 12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 面及边 缘均稍 粗糙。 圆锥 花序疏 松且稍 开展, 常 下弯, 长 5 — 18 厘米, 具 数节, 每节有 1 一 2 分枝; 主轴 较细, 表面 粗糙; 分枝 纤细, 基 部常无 小穗, 长 1.5 — 5 厘米, 常 再分出 小枝, 最后 分枝散 生数枚 小穗; 小 穗柄侧 生者长 1 一 2 毫米, 顶 生 者长达 5 毫米, 表面稍 粗糙; 小穗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颖 稍不等 长或近 等长, 披 针形, 具 1 脉, 脊上 绿色, 稍 粗糙, 先 端尖, 边缘 膜质, 与小穗 等长, 有时第 二颖可 比小穗 稍长; 外桴长 3 — 4 毫米, 有 铅绿色 斑纹, 背部 中下部 有白色 柔毛, 具 3 脉, 先端有 2 小齿; 芒自小 齿缺之 后稍下 伸出, 纤细, 粗糙, 长 7 — 12 毫米, 白绿 色, 直或稍 弯曲; 内稃 与外桴 等长, 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具 2 脉, 背部有 铅绿色 斑纹, 边缘 内弯;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1.5 毫米。 产 鹤庆; 生 于海拔 2500 米的 石灰岩 山谷、 沟边。 分布于 四川。 阿 富汗、 巴基 斯坦、 印 度及喜 马拉雅 山区各 国也有 。 关于 颖片的 长度, 我们 的标本 与原描 述大体 相符。 而 Cope (1982) 描述本 种颖片 长为其 小穗的 3/4 到 4/5。 3. 乱子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6: 10-12 Muhlenbergia huegelii Trin. (1841);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0)*. Muhlenbergia viridissima Nees ex Steud. (1854) ; Hook. f. (1897) ; M. geniculata Nees ex Steud. (1854); M. longistolon Ohwi (1949);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多年生 草本; 根茎有 鳞片, 长可达 20 厘米或 更长, 径粗 3 — 4 毫米, 鱗片近 革质, 光滑 无毛。 秆具 多节, 基部 数节, 常 分枝, 直立 或膝曲 斜升, 有 时下部 平卧而 节上生 根, 高 35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稍扁, 略有 光泽, 质地 较硬, 有时带 紫色, 节下 密生灰 白色微 柔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光滑 无毛, 除顶端 1 一 2 节者 外大都 略短于 节间; 叶舌硬 膜质, 长约 1 毫米, 上端 钝圆, 其边 缘啮蚀 状或稍 撕裂; 叶片 扁平, 线 状披针 形, 长 4 一 25 厘米, 宽 2 — 10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叶面深 绿色, 叶 背苍绿 色, 主脉及 侧脉在 背面均 凸起, 白 绿色, 两面 无毛, 均微 粗槌。 圆锥花 序疏松 或略开 展, 常多少 下垂, 长 10 — 40 厘米, 常具 8 — 10 节, 每 节常有 3 — 4 分枝 簇生; 分 枝又再 分出 小枝, 下部分 枝长达 18 厘米, 上 部者长 2 — 1 厘米; 主 轴光滑 无毛; 小穗 有柄, 通 常 孪生, 柄不 等长, 长者约 1 毫米, 短者约 0.5 毫米, 均微 粗糙, 有 时小穗 单生; 小穗 披 针形, 常带 紫色, 长 2. 5 — 3 毫米; 颖不 等长, 近椭 圆形, 膜质 透明, 先端钝 圆或急 尖, 长 0.5 — 1.5 毫米; 第一颖 稍短, 无脉, 先端钝 或尖, 第二颖 无脉稀 有时具 1 脉, 先 端钝圆 或尖, 有时 具不整 齐的小 齿缺; 外桴 与小穗 等长, 具 铅绿色 斑纹, 下 部被柔 
禾本科  469  毛, 其毛常 在颖外 能见, 具 3 脉, 先端 有二微 齿缺, 自背 面的近 顶处伸 出丝状 细芒; 芒 长 10 — 20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内桴 与外桴 等长; 花药褐 黄色, 长约 0.8 毫米。 产 贡山、 中甸、 永胜、 昭通、 镇雄、 临沧; 生 于海拔 2000 — 26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岩 石上。 分布于 东北、 华北、 西北、 西南、 华东 及台湾 等地。 阿 富汗、 巴基 斯坦、 印 度、 喜马拉 雅山区 各国、 俄 罗斯、 朝鲜、 日本及 菲律宾 也有。 本种颖 片先端 的变异 较大, 常在 同一份 标本上 (如 云大 滇西队 84760) 可以 见到先 端 钝形, 急 尖至短 渐尖, 有时先 端还有 小缺刻 。这份 标本的 圆锥花 序也非 常细弱 而稀疏 松散。 但颖 片膜质 透明, 无 脉或第 二颖具 1 脉; 植 物明显 有根茎 等性状 是很清 楚的。 因 此可 以考虑 作变种 处理。 4. 日本 乱子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Muhlenbergia japonica Steud. (1854); Rendle (1904);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Tsvelev (1977); Ohwi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稀具短 根茎。 秆稍 扁平, 光滑 无毛, 具 多节, 基部 横卧, 节 上 常生根 且抽出 花枝, 花枝高 15 — 60 厘米, 径粗达 1.5 毫米, 常再 分枝。 叶鞘 光滑无 毛, 稍 短于或 略长于 节间, 背部 中脉明 显凸起 呈脊; 叶舌 膜质, 长 0.5 — 0.8 毫米, 上 缘钝 圆或近 截平, 边缘啮 蚀状; 叶片 扁平,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11 厘米, 宽 1.5 — 5 毫 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及 边缘均 粗糙, 无毛。 圆 锥花序 疏松, 有时稍 开展, 常 弯曲, 长 4 一 18 厘米, 每 节常具 1 分枝; 分枝自 基部即 着生小 分枝和 小穗, 下部 者长达 6 厘米, 又再 分枝; 主轴 无毛, 稍 粗糙; 小 穗柄长 0.8 — 2 毫米, 孪生 或有时 单生, 有 棱, 稍 粗糙; 小穗披 针形, 长 2. 5 — 3 毫米, 灰绿 色或带 紫色; 颖 膜质, 边缘 白色, 背 部 有脊而 色绿, 披 针形, 脊上 粗糙, 不 等长, 具 1 一 3 脉, 侧脉有 时不太 明显, 第一颖 长 1.2 — 1.6 毫米, 第 二颖长 1.3 — 2 毫米; 外稃 披针形 (展平 ), 长约 2 毫米, 具 3 脉, 常有 铅绿色 斑纹, 背部 1/3 以下有 柔毛, 其余 无毛, 先端有 2 微齿, 主脉 延伸为 细芒; 芒长 4 一 8 毫米, 直或 稍弯, 表面 粗糙;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但质 更薄, 除 基部外 无毛; 基盘 毛长约 0.3-0.5 毫米; 花药淡 黄色, 长约 0.5 毫米。 颖 果长圆 柱形, 长约 1.2 — 1.5 毫米, 浅棕色 (或未 熟)。 产 东川、 永胜、 丽江、 剑川、 大理、 宾川、 昆明、 禄劝、 武定、 禄丰、 寻甸、 永 德、 镇康、 建水; 生 于海拔 1800 — 3000 米的 山坡草 丛或田 野间。 分布于 华北、 华东、 华中、 西南。 我们描 述使用 的标本 小穗的 形态均 较小, 但 尚未超 出种的 范围。 又 颖片具 3 脉也尚 未见 有人报 道过。 5. 多枝 乱子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Muhlenbergia ramosa (Hack.) Makino (191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Ohwi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 . Muhlenbergia japonica Steud. var. ramosa Hack. ( 1899) ; M . frondosa (Poir. ) Fern. var. ramosa (Hack.) T. Koyama (1964); 四川 植物志 (1988)*.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长可达 25 厘米, 径粗 2 毫米, 密被厚 纸质的 鳞片。 秆质 较硬, 髙 40 — 120 厘米, 径粗 1 一 2. 5 毫米, 平滑 无毛, 部分带 紫色, 通常 直立, 有时 下部稍 
470  云南 植物志  倾斜, 节 上常能 生根, 但不 横卧, 上部 具多数 分枝。 叶 鞘平滑 无毛, 疏松 包茎, 下部者 短于 而上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片 狭披针 形或线 形, 扁平, 质 较硬, 长 5 — 12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先 端尖, 基部 圆形, 两面及 边缘均 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10 — 18 厘米, 分枝 单生或 孪生, 直 立或稍 开展, 自 基部即 密生 小穗, 但主 枝下部 裸露; 小穗柄 粗糙, 侧 生者比 小穗短 且贴近 穗轴, 与穗 轴均粗 糙; 小穗披 针形, 灰绿 色或带 紫色, 长约 3 毫米; 颖 质薄, 宽披 针形, 先端急 尖至渐 尖, 有时 钝形, 具 1 脉, 长 1.5 — 2. 2 毫米, 第一颖 略短; 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铅绿色 的 斑纹, 中下部 有白色 柔毛, 具 3 脉, 先端 有芒; 芒 5 — 9 毫米, 粗糙; 内桴与 外稃等 长, 具 2 脉; 花药 黄色, 长 0.5 毫米。 颖 果狭长 圆形, 长约 1.8 毫米。 产 中甸、 丽江、 昆明; 生 于海拔 2500 — 3500 米的 山坡草 地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华东、 湖南、 四川、 贵州。 云 南标本 形体较 低矮; 主枝下 部裸露 较长, 其 余性状 则大体 相符。  多年生 草本。 叶片阔 线形, 基部渐 狭而呈 假柄, 且因翻 转而使 离轴面 向上, 具横 脉; 叶 舌质硬 而长。 圆 锥花序 顶生, 具 多轮, 开展; 小穗 同形, 含 1 两性 小花, 背腹压 扁, 小 穗轴不 延伸, 脱 节于颖 之下; 颖片 2 枚, 膜质, 比 小花短 或第二 颖与小 花近等 长; 外桴 膜质, 与小穗 等长, 具 3 — 5 脉, 全缘; 内桴 与外稃 相似, 但具 2 脉而稍 有脊; 鳞被 3 枚; 雄蕊 3 枚; 柱头 2 个, 羽 毛状。 颖果 球形, 顶端 有一小 瘤状体 (部 分宿存 的花柱 ), 果皮受 潮之后 变软而 脱落。 本 属只有 1 种, 为东亚 特有, 自东 喜马拉 雅一直 分布到 日本。 是典型 亚热带 的森林 、 j 禾草。 属 的系统 位置有 争论。 有 些学者 将它置 于早熟 禾亚科 Pooideae, 有些 学者置 于画眉 草亚科 Emg rOS toidea e 。 近年来 有些学 者认为 本属是 较原始 类型。 将 它置于 竹型禾 草中。 1. 显子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85: 14—16 Phaenosperma globosa Munro ex Benth . (1881); Rendle (1904);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广;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0)". Euthryptochloa longiligula Cope (1987), 模式标 本产四 川成都 附近。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高大,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光滑 无毛, 坚硬, 高 100 — 150 厘米, 径 3 — 5 毫米, 具 3 — 5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基生 者长于 节间, 稍扁 压而略 有脊, 中上部 离秆, 坚硬 挺直, 收缩且 内折而 成槽,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圆形而 无脊, 包茎较 紧密; 叶 舌近 革质, 两 侧下延 为叶鞘 边缘, 先端 钝圆, 有时 撕裂; 叶片阔 线形, 长达 50 厘米, 宽达 30 毫米, 先端 芒尖, 基部渐 狭而呈 假柄, 且因 翻转而 使叶背 向上, 叶面 粗糙, 叶 背稍 平滑。 圆 锥花序 较大, 金字 塔形, 长达 40 厘米; 主轴 粗壮, 与分枝 的表面 均密生 小硬 糙毛; 分枝 下部近 轮生, 通常在 5 轮 以上, 每 轮分枝 的数目 不定, 长短也 不等, 最 长达 13 厘米, 成熟时 开展; 小穗 柄顶生 者长达 4 毫米, 侧生 者长达 1 毫米, 宿存, 表 面 粗糙; 小穗长 4 一 4. 5 毫米; 两颖不 等长; 两者 近基部 质地均 加厚而 较硬, 中 上部质 
禾本科  471  薄 而软, 第一 颖长约 2.5 毫米, 中脉 可见, 侧脉不 明显, 第 二颖几 与小穗 等长, 具 3 脉; 外稃 膜质, 与小穗 等长, 具 3 脉, 在两 侧脉之 外未见 边脉;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具 2 脉; 花 药长约 2 毫米。 颖 果椭圆 形或近 球形, 长约 3 毫米, 径约 2.5 毫米, 黑 褐色, 表面有 皱纹, 成熟 时明显 外露。 产 泸水、 文山; 生 于海拔 1800 — 2000 米 的山沟 密林下 溪边。 分布于 西藏、 甘肃、 陕西、 华北、 华东、 中南、 四川、 贵州、 广西。 日本、 朝鲜 也有。 17. 虎 尾草属 Chloris Sw.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具根状 茎或匍 匐茎。 叶鞘常 于背部 成脊; 叶舌 膜质, 短, 有纤 毛;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对折, 先端 渐尖或 钝圆。 花序 为少数 至多数 穗状花 序呈指 状簇生 于 秆顶; 小 穗常含 2 — 4 小花, 有短 柄或近 无柄, 交互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一 小花 两性, 上 部其余 诸小花 退化不 育而小 花互相 包卷成 球形, 脱 节于颖 之上, 不 育小花 附着 于能育 小花之 上而不 断离; 颖狭披 针形, 膜质, 具 1 脉, 宿存, 急 尖至具 短芒; 第 一外 稃两侧 压扁而 有脊, 软 骨质或 革质, 边 缘与脊 上常有 纤毛, 先端 全缘或 2 浅裂, 芒 近 顶生; 基盘圆 或尖, 有 柔毛; 内稃几 与外稃 等长, 具 2 脊, 脊 上有小 纤毛; 不 育小花 仅具 外稃, 无毛, 先端 截平或 略尖, 常具 直芒。 颖果 长圆柱 形或椭 圆形。 本属约 55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至 温带, 美 洲种类 最多。 常生于 低草草 原及土 壤贫瘠 的撂荒 地上。 我 国原产 4 种, 引种栽 培牧草 1 种。 云南 连引种 在内有 3 种。 " 分种 检索表 1 (4) 小穗 通常含 2 朵 小花, 具 2 芒; 野生 植物。 2 (3) 叶片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能 育外桴 有毛; 不育 外桴先 端截平 3. 虎尾草 Ch. virgata 3 (2) 叶 片先端 钝圆; 能 育外稃 无毛; 不 育外桴 先端尖 1. 异序 虎尾草 Ch. anomala 4 (1) 小穗 通常含 3 — 4 朵 小花, 具 3 芒; 引种栽 培牧草 2. 非洲 虎尾草 Ch. gayana 1. 异序 虎尾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87: 4-6 Chloris anomala B. S. Sun et Z. H. Hu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具匍 匐茎。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光滑 无毛, 有时带 紫色, 高 30 — 60 厘米, 直径 2 — 3 毫米, 具 2 — 4 节, 节部 无毛, 淡 褐色。 叶 鞘光滑 无毛, 稍压扁 而背部 有脊; 叶舌干 膜质, 长 2 — 4 毫米, 上缘 浅裂, 常具 白色小 纤毛; 叶片 线状长 圆形, 长 3 — 16 厘米, 宽 3 — 5 毫米, 两 面光滑 无毛, 偶见叶 面基部 有数根 瘤基长 柔毛, 先端圆 钝, 有小凸 尖头或 撕裂, 基部近 圆形, 叶背 平滑,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穗状 花序长 5 — 9 厘米, 通常 4 一 13 枚指状 着生于 秆顶, 有时成 2 轮, 花期时 常向外 展开; 穗 轴三棱 形, 宽 0.3 — 0.4 毫米, 中轴 白色, 两侧 绿色, 边缘 粗糙; 小穗近 无柄, 含 2 小花, 两 侧 压扁, 卵披 针形, 长 2. 5 — 1 2 毫米; 颖 草质, 钻形, 稍 内弯, 常带 紫色, 均具 1 脉, 脊上 粗糙, 花后 宿存; 第 一颖长 1 一 1.6 毫米, 第 二颖长 2 — 3. 2 毫米; 第 一小花 两性, 
472  云南 植物志  外桴长 卵状披 针形, 近软 骨质, 无毛, 两侧 压扁, 先端 有微小 裂齿; 芒自 齿间或 稍下伸 出, 纤细, 直, 长 9 一 25 毫米, 表 面向上 粗糙, 常带紫 红色; 内稃薄 膜质, 与外 稃近等 长, 具 2 脉 成脊; 基 盘毛长 0.3~0.6 毫米; 花药 紫色, 长 0.2~0.4 毫米; 第二 小花甚 退化, 仅存 1 长卵披 针形的 外稃, 且常包 藏于第 一小花 内侧, 近 先端的 背部有 3 — 7 毫 米 长的细 直芒。 颖 果长圆 柱形, 长约 1 毫米。 产 泸水、 福贡、 易门、 麻 栗坡、 建水、 石屏、 绿春、 红河、 蒙自、 景洪、 龙陵、 潞 西、 镇康、 耿马、 临沧、 双江、 永德、 西盟; 生 于海拔 400 — 1500 米干热 河谷的 河岸沙 滩、 道旁 荒野。 模式标 本采自 西盟。 本种叶 片先端 钝圆; 花序 异常且 为辐射 展开; 小穗第 一外稃 无毛等 特点, 在 国产种 类 中极易 识别。 2. 非洲 虎尾草 (中 国植 物志) Chloris gayana Kunth ( 1830 )*; Bor ( 1940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I960)*; Tsvelev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Eustachya gayana (Kunth) Mundy (1922) . 多年生 草本; 常具匍 匐茎。 秆质稍 坚硬, 多少 压扁,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而节上 生根, 高 1 一 2 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疏松, 除鞘口 有白色 瘤基长 硬毛外 无毛, 两侧 压扁, 背部 有脊, 有明显 凸起的 脉纹; 叶 舌短, 膜质, 长不及 0.5 毫米, 上缘啮 蚀状, 其背 面在叶 面基 部密生 白色长 硬毛; 叶片 扁平, 长 15 — 35 厘米, 宽 2 — 10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 圆形, 两面均 粗糙。 穗 状花序 5 — 10 余枚 簇生于 秆顶, 斜升或 开展, 长 4 一 11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稍 纤细, 密生小 糙毛; 小穗近 无柄, 交互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长 3. 5 — 4. 5 毫米, 含 3 — 4 小花, 具 2 芒; 颖 膜质, 均具 1 脉, 第 一颖长 1.5 — 2. 5 毫米, 第 二颖长 2. 5 — 4 毫米, 常有小 短芒; 第一 外桴长 3 — 3. 5 毫米, 近披 针形, 两侧 压扁, 边缘具 纤毛, 脊的 两侧亦 常有短 纤毛; 芒自 近顶端 伸出, 长 2 — 5 毫米; 基盘 圆钝, 有 白色 柔毛; 内桴与 外桴几 等长, 长 圆形, 有 二脊, 背部 凹入, 边缘 内折; 花药深 黄色, 长约 2 毫米; 不 育外稃 2 — 3 枚, 第一 不育外 桴常自 能育外 桴腹部 射出, 有时 能育, 边 缘有 纤毛, 先端 微凹, 长约 2.5 毫米, 芒长 1 一 -3 毫米; 第二 不育外 桴常甚 退化, 第三 不 育外桴 (如存 在时) 常 退化成 棒状。 原产 非洲。 自 塞内加 尔东至 苏丹, 南达 南非。 常生 于开阔 草地及 萨瓦纳 群落。 云南 及我国 南方一 些省区 引种为 牧草。 3. 虎尾草 (植物 词汇) 图版 87: 1-3 Chloris virgata Sw. (1797); Rendle (1904); Hand. -Mazz. (193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广; 中 国 植物志 (1990)*; Chloris caudata Trin. (1833) ; Rhabdochloa virgata (Sw. ) Beau v. (1812).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而节上 生根, 高 15 — 100 厘米, 具 2 — 5 节, 光滑 无毛。 叶 鞘基生 者强烈 扁压, 背部 有脊, 秆生 者疏松 包茎, 均光滑 无毛; 叶舌膜 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截 平而呈 啮蚀状 或有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禾本科  473  2 — 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边缘 及叶面 粗糙。 穗 状花序 5 — 10 余 枚, 长 2 - -10 厘米, 指状 着生于 秆顶, 常直 立为并 拢成毛 刷状, 常伸出 鞘外, 有 时部分 包藏于 旗叶的 膨胀叶 鞘内, 初时绿 白色, 后 常稍带 紫色; 穗轴较 纤细, 三 棱形, 密生小 糙毛, 节 处常有 少数短 柔毛; 小穗柄 甚短, 微弯, 有白色 柔毛; 小 穗交互 成两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长约 3 毫米, 常含 2 小花, 具 2 芒; 颖 膜质, 具 1 脉, 第一 颖长约 1.8 毫米, 先端 急尖, 脊上微 粗糙, 第 二颖长 3 — 4 毫米, 中脉在 先端延 伸成小 尖头或 短芒; 第一 小花两 性,. 外稃纸 质或软 骨质, 斜倒 卵形, 苍 白色, 两侧 压扁, 长 2. 8 — 3 毫米, 脊 的两侧 及边缘 有白色 柔毛, 顶端 之下约 1/3 处的两 侧边缘 (即 肩部) 有 一束冠 状长 2 — 4 毫米 的白色 柔毛, 先 端尖或 有时具 2 微齿; 芒自背 部顶端 稍下方 伸出, 长 5 — 15 毫米; 内桴 膜质, 具 2 脊, 脊上有 微毛; 基盘 钝圆, 基盘 毛长约 0.5 毫米; 第二 小花 不育, 近 楔形, 自 第一外 桴侧面 射出,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截平或 微凹, 芒长 4 一 10 毫米, 自背 部边缘 稍下处 伸出。 颖果纺 锤形, 淡 黄色, 光滑无 毛且半 透明, 胚长约 为 颖果的 2/3。 产全省 500 — 3700 米的 房顶及 墙头、 路旁 荒野、 河岸 沙滩。 我 国南北 各省区 均有分 布。 两半 球热带 至温带 广布。 本 种为家 畜喜食 牧草。 由于分 布广, 体形变 异幅度 甚大, 如植株 高度, 叶片 长度, 花序 长度等 在不同 生境的 标本上 可相差 1 一 3 倍。 云南 标本能 育小花 之上, 仅见 1 枚不 育 小花, 且仅具 外稃。 Cope (1982) 报 道巴基 斯坦的 标本, 小 穗常含 3 枚 小花。 18. 肠 须草属 Enteropogon Nees 多年生 草本。 秆 强壮或 纤细, 多 少两侧 压扁。 叶 舌短; 叶片 粗糙或 被毛。 穗 状花序 数枚指 状着生 于秆顶 或单独 1 枚 顶生; 小 穗背腹 压扁, 无柄, 狭披 针形, 含 1 一 2 小花, 第 一小花 能育, 第 二小花 雄性或 退化, 成两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小穗轴 脱节于 颖 之上, 并延伸 于内稃 之后, 有时 其顶上 还有一 退化而 有芒的 外桴; 颖 膜质, 钻 形或狭 披 针形, 具 1 脉, 短于 或第二 颖等长 于第一 外稃; 外稃 草质, 背腹 压扁, 具 3 脉, 中脉 在 背部常 凸起, 先端具 2 微齿, 中脉 延伸成 细芒; 基盘 钝圆或 线形, 有 柔毛; 内 稃与外 稃 等长, 具 2 脊。 颖 果长椭 圆形。 背腹 压扁, 果皮 分离。 约 10 种, 主产 东半球 热带。 常生 于低矮 草原及 萨瓦纳 群落。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本属 常与虎 尾草属 Chloris 相混, 有 些学者 还主张 合并, 但本 属小穗 的外稃 及谷粒 均 背腹压 扁而与 虎尾草 属明显 有别。 1. 肠须草 (植 物学 名词审 査本) 图版 86: 7—9 Enteropogon dolichostachyus (Ug. ) Keng ( 1959) * ; 孙必兴 (1963); 台湾 植物志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90)'. Chloris dolichostachya Lag. (1816);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或 基部膝 曲而后 斜升, 有 时节上 生根, 髙可达 2 米, 直 径粗达 
47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7 1—3. 虎尾草 Chloris virgata Sw. ,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6. 异序 虎尾草 C.anomalaB. S. Sun et Z. H. Hu, 4. 花序, 5. 小德, 6. 小花; 7 — 9. 小草 Microchloa indica (Linn. f. ) Beau v. var. indica,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10 — 12. 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Linn. ) Pers. var. dactylon. , 10. 花序, 11. 小穗, 12. 小 花; 13 — 16. 锋芒草 Tragus roxburghii Panigrahi, 13. 花序, 14. 小 穗簇, 15. 退化的 小穗, 16. 小穗; 17—19. 茅根 Perotis indica (Linn. ) O. Ktze. , 17. 花序, 18. 小穗, 19.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475  5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松弛, 略 扁压, 长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 米; 叶片 扁平, 线形, 长 15 — 45 厘米, 宽 4 一 15 毫米, 两面 无毛而 粗糙, 但叶 面基部 则密 生瘤基 长毛, 叶 背有时 亦疏生 柔毛, 先端长 渐尖至 芒尖, 基 部逐渐 收狭, 中肋宽 阔, 白色。 穗 状花序 3 — 8 枚, 带紫 红色, 常向外 弯曲, 长 10 — 25 厘米, 指状着 生于秆 顶; 小穗 初时浅 绿色, 后呈紫 红色, 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含 2 朵 小花, 有 2 芒; 第 一颖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先端 渐尖,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 4. 5 — 6. 5 毫米, 先端芒 尖; 第 一外稃 长圆状 披针形 (展平 ), 背腹 压扁, 质地 较厚, 具 3 脉, 中脉 在背面 凸起, 背部 及边缘 粗糙, 先端有 2. 微齿; 芒长 8 — 16 毫米; 内稃 膜质, 与 外桴近 等长, 具 2 脊, 基盘 钝圆, 具 有长约 1 毫米 的白色 髯毛; 花药淡 黄色, 长约 2 毫米; 柱头 紫色; 不 育外稃 退化, 为长圆 柱状, 长约 1.5 毫米, 为第一 外稃所 包围, 先端 具长达 5 毫 米的细 直芒。 颖 果长椭 圆形, 褐 红色, 长约 3 毫米, 背腹 压扁。 产 新平、 元江、 河口、 景谷、 镇康、 耿马、 龙陵; 生 于海拔 200 — 1000 米的 干热河 谷、 河岸 沙滩、 旷野 草地。 分布于 台湾及 海南。 巴基 斯坦、 印度、 东南亚 至澳大 利亚也 有。 19. 小草属 Microchloa R. Br.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稠密 丛生。 叶片 线形, 常 狭窄而 内卷, 多集生 于杆基 部。 穗状 花序常 单生于 杆顶, 线形, 稍 弯曲, 穗轴半 圆形; 小穗 近圆柱 形或稍 背腹压 扁, 常含 1 小花, 无柄, 成两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但不 延伸 于内桴 之后; 颖片不 等长, 二 者或仅 第二颖 脱落, 第一颖 有脊, 第二 颖背部 圆形, 厚膜 质或近 革质, 包围着 小花; 外桴短 于颖, 有脊, 薄 膜质, 先端急 尖或具 2 小齿, 有 时 具小凸 尖头; 内稃 稍短; 基盘 尖锐; 鳞被 截形。 颖果椭 圆形。 本属约 6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但主产 非洲, 其中 1 种全球 广布。 常 生于空 旷 环境及 萨瓦纳 群落。 我国产 1 种及 1 变种。 云南 均有。 1. 小草 (广 州植物 名录油 印本) Microchloa indica ( Linn. f. ) Beauv. ( 1812); Hand. -Mazz. ( 1936); Merr. (1937);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 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Nardus indica Linn. f. (1781); Microchloa setacea R. Br. (1810); Benth. (1861); Rendle (1904); Microchloa indica (Linn. f. ) O. Ktze. (1898), comb, superfl. . la. 小草 (原 变种) 图版 87: 7—9 var. indica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秆多 数紧密 丛生, 纤细, 直立, 无毛, 常有 紫色小 斑点, 高 10 — 25 厘米, 直径约 0.5 毫米, 常具 2 节。 叶鞘 主要集 生于秆 基部, 棕色 且破碎 呈纤维 状, 无毛, 但 鞘口两 侧常有 少数长 柔毛; 叶舌 甚短, 长约 0.3 毫米, 上 缘呈啮 蚀状; 叶 片细 线形, 内卷 而呈沟 槽状, 长 1 一 6 毫米, 宽 0.5 — 1 毫米 (展平 ), 叶 面有时 疏生白 色长 柔毛, 边缘 粗糙。 穗 状花序 单生于 秆顶, 其基 部与秆 顶相接 处有一 明显的 关节, 长 
476  云南 植物志  3 — 10 厘米, 常呈 镰刀状 (干时 更明显 ); 穗 轴近三 棱形, 宽 0.3~0.5 毫米, 背面凸 起, 腹面稍 内凹, 边 缘有小 纤毛或 粗糙; 小穗披 针形, 灰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2. 2 — 2. 8 毫米; 小 穗轴不 延伸; 颖 膜质, 与小穗 等长, 具 1 脉, 无芒, 常带 紫色, 第一颖 宿存, 稍不 对称, 第二颖 背部扁 平或稍 凸起; 外 稃膜质 透明, 先 端有凸 尖头, 具 3 脉, 长 1.5 — 2 毫米, 背 部及侧 脉上具 白色长 柔毛, 内桴 膜质, 披 针形, 略短于 外稃, 具 2 脊, 脊上有 柔毛, 脊 间具微 柔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0.5 毫米。 颖果 长圆状 卵形, 长约 1 毫 米。 产 中甸、 丽江、 剑川、 鹤庆、 永胜、 禄劝、 昆明; 常生 于海拔 1800 — 2500 米的干 燥山坡 草地。 广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lb. 长 穗小草 (变种 ) (中 国植 物志) var. kunthii (Desv. ) B. S. Sun et Z. H. Hu (1990)* . Microchloa kunthii Desv. (1831); Bor (1960); 图鉴 (1976) *; MzcrocWoa e/ongato R. Br. (1831), nom. nud. 与原 变种的 区别是 本变种 的植株 较高大 (高达 50 厘米 ); 穗状花 序较长 (长达 20 厘米 ); 小穗常 较大。 产 中甸、 永胜、 鹤庆、 元谋、 禄丰、 昆明、 澄江、 易门、 临沧、 元阳、 丘北; 常生 于海拔 1000 — 2500 米 干旱山 坡草地 或石山 灌丛。 广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本变 种与原 变种在 云南境 内的生 境及分 布大体 相同, 且 均为多 年生。 Bor (1960) 认为它 们是两 个独立 的种, 种别界 线是: M. indica (Linn, f . ) Beauv. 为一 年生; M. kunthii Desv. 为多 年生; 实 际上分 不开。 20. 狗 牙根属 Cynodon Rich. 多年生 草本; 具根状 茎或匍 匐茎, 且常形 成连片 草地。 秆常 纤细。 叶 舌短或 仅具一 轮 纤毛; 叶片常 较短而 扁平。 总 状花序 2 至数 枚指状 着生于 秆顶, 穗轴扁 平或半 圆形; 小 穗两侧 压扁, 常含 1 小花, 无柄,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常延伸 于内桴 之后, 且其上 还常着 生退化 外稃; 颖片近 等长, 狭窄, 草质, 均具 1 脉或 有时第 二颖具 3 脉, 短于或 等长于 外稃; 第 一外稃 有脊, 软 骨质, 具 3 脉, 侧脉 靠近边 缘, 先端 急尖, 无芒; 内桴 膜质, 狭窄, 具 2 脉, 与外稃 等长; 鳞被 甚小; 花药 黄色或 紫色; 子房 无毛, 柱头红 紫色。 颖果椭 圆形, 两侧 压扁; 种脐 线形, 胚 微小。 约 10 种, 主产 旧大陆 热带, 其中 1 种广 布全球 热带至 温带。 我国有 2 种及 1 变种。 云南产 1 种及 1 变种。 1. 狗牙根 (亚 洲文会 会报) 絆根草 (植物 名实图 考), 铁线草 (云南 ), 爬地草 (四川 ), 爬根草 (江苏 ), 咸沙 草 (海南 ) Cynodon dactylon (Linn. ) Pers (1805); Hook. f. (189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禾本科  477  Panicum dactylon Linn. (1753) ; Capriola dactylon (Linn. ) O. Ktze. (1891). la. 狗牙根 (原 变种) 图版 87: 10-12 var. dactylon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茎及匍 匐茎, 后 者坚韧 而节上 生根, 蔓延 甚长, 形 成大片 草地。 秆 直立, 高 10 — 40 厘米, 纤细, 稍 扁压, 秆 壁厚而 稍硬, 光 滑毛。 叶鞘 疏松, 稍扁压 而 有脊, 无毛 或疏生 柔毛, 鞘口常 有白色 髯毛; 叶舌 极短, 仅为 一长约 0.3 毫 米的纤 毛; 叶片 线形, 短 而狭, 长 1 一 6 (—12) 厘米, 宽 2 — 4 毫米, 通 常两面 无毛, 稍粗 糙, 有 时疏生 柔毛。 总状 花序长 2 — 6 厘米, 2 — 6 枚 成一轮 着生于 秆顶; 穗轴 近三棱 形, 一 面平, 一面 凸起, 棱上 粗糙; 小穗柄 短或近 无柄; 小 穗灰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2 — 2.7 厘米, 仅含 1 小花; 颖片披 针形, 具 1 脉, 长 1.5 — 2 毫米, 通常 第二颖 略长, 背 部有脊 而边缘 膜质; 外稃 舟形, 具 3 脉, 背部 有脊, 脊 上有白 色丝质 柔毛, 但侧 脉上通 常 无毛;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无毛, 具 2 脊, 脊上略 粗糙; 花药黄 色或带 紫色, 长于 1 毫米; 鳞 被上缘 截平; 柱头紫 红色。 颖果长 圆柱形 ,通常 肿胀或 略两侧 压扁。 产全省 2300 米以下 的道旁 荒野、 田野 间或撂 荒地、 河岸 沙滩、 荒坡 草地, 常为果 树 林园及 旱作地 中难除 杂草。 分 布于我 国黄河 以南各 省区。 全 球热带 至温带 都有。 本 种秆叶 为优良 牧草, 家畜均 喜食。 根 茎可为 饲料, 入药有 清血热 之效。 匍 匐茎蔓 延力 极强, 节上 生根, 平铺 地面, 长可达 两米, 是优 良的固 沙保土 植物, 有几个 品种常 用 以铺建 草坪及 球场。 lb. 双花 狗牙根 (禾本 科检. 索表) (变种 ) var. binorus Merino (1909);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安徽 植物志 (1992). . 与原 变种的 主要区 别为: 小穗 通常含 2 小花, 长约 2. 5 — 3 毫米, 均常为 两性; 小 穗轴在 2 小花 之间有 时长达 1 毫米, 延 伸小穗 轴通常 明显。 习性及 其他性 状与原 变种相 同。 产滇中 地区。 分布于 江苏、 安徽、 福建及 台湾。 欧洲 也有。 21. 锋 芒草属 Tragus Hallier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穗状或 总状。 由多 数小总 状花序 组成; 小 总状 花序有 2 — 5 枚 小穗, 具短 梗或近 无梗, 成熟 后连同 此短梗 自主轴 上整体 脱落, 通 常只有 下部的 两个小 穗正常 发育, 上部者 退化; 小 穗背腹 压扁, 含 1 枚两性 小花, 颖片 极不 相等, 第一颖 膜质, 微小 或完全 退化; 第 二颖近 革质, 比小 花长, 背部 圆形, 具 5 — 7 脉, 脉在 背部形 成突起 的肋, 肋上具 强壮而 有钩的 皮刺,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外桴 膜质 透明, 具 3 脉, 背部 有细小 刚毛, 先端 急尖;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具不 甚明显 的 2 脉; 雄蕊 3 枚, 花药长 卵形。 颖果 细长。 约 7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我国有 2 或 3 种, 云南有 2 种。 
• 478 •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着 生在不 同水平 面上; 第 二颖长 2 — 3 毫米, 其背部 的皮刺 中下部 显著膨 大而呈 球茎状 1. 虱子草 T. berteronianus 2 (1) 小穗着 生在同 一水平 面上; 第 二颖长 2. 5 — 4 毫米, 其背 部的皮 刺在中 下部从 来不显 著膨大 2. T. roxburghii 1. 虱子草 (北平 研究院 植物所 丛刊) Tragus berteronianus Schult. ( 1824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 1959 ) * ; Bor (1960, 1968, 1970); 四川 植物志 (1988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安徽 植物志 (1992)*. Lappago berteronianus ( Schult. ) Steud . ( 1854), in syn. ; Tragus racemosus (Linn. ) All. var. berteronianus (Schult. ) Hack. (1901). 一年 生疏丛 草本; 须根 细弱。 秆直立 或斜向 上举, 基 部常倾 卧地面 而节上 生根, 高 15-30 (-60) 厘米, 除花 序下部 有细毛 外光滑 无毛。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叶鞘 秆生者 稍短于 节间, 略 压扁而 有脊, 松散 包茎, 光滑 无毛, 草质, 边缘 膜质; 叶 舌仅为 一圈长 为 0.5 — 1 毫 米的白 色密生 纤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2 — 6 厘米, 宽 2 — 5 毫米, 两面 无毛, 边缘 稍加厚 有瘤基 刚毛,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圆 锥花序 紧密, 圆柱 状, 长 2 — 10 厘米, 直径 5 — 6 毫米; 主轴较 粗大, 有 浅沟和 细棱, 棱上 及花序 总梗均 有细 柔毛; 小 总状花 序梗长 0.3 — 0.5 毫米, 密生小 柔毛, 通常由 2 小穗 组成, 其中 1 小穗 无柄, 另一 小穗有 短柄; 无 柄小穗 两性, 长 2 — 3 毫米; 第 一颖极 微小或 缺如, 第 二颖具 5 脉, 背部有 5 肋, 肋上有 皮刺, 刺的中 下部显 著膨胀 而呈球 茎状, 先端 有钩; 小花 短于第 二颖, 外桴 膜质, 长 圆形, 背 部有微 柔毛, 内 桴与外 稃同质 同长或 略短; 雄 蕊 3 枚, 花 药小; 有柄 小穗常 较小, 通常 不育, 小 穗柄长 0.3~€.7 毫米。 颖果 楠圆形 而 略扁, 长约 1.5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鹤庆、 元谋; 常生 于海拔 1400~2500 米 山坡流 石滩、 河岸 沙滩。 分布于 西南、 华东、 西北、 东北。 遍布全 球温暖 地区。 本种与 锋芒草 T. roxburghii Panigrahi 相近, 主 要区别 是本种 的小穗 较小, 长在 2.5 毫米 左右; 小总状 花序中 有一个 小穗明 显有柄 (我 们观 察的小 穗数量 不多, 据国 外记载 小穗柄 长可达 0.7 毫米。 《四 川植 物志》 的 插图, 小穗 柄的长 度也特 别明显 ); 第 二颖背 部的 皮刺中 下部特 别膨大 (呈 球茎状 )。 2. 锋芒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87: 13-16 Tragus roxburghii Panigrahi (1974)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0) . Lappago biflora sensu Roxb. (1814), nom. nud. , et (1820) , quoad descript. , ex- cl. typo; Tragus biflorus sensu Schult. (1824) , quoad descript. , excl. typo; Bor (I960, 1970). 一年生 草本, 秆 基部常 分枝而 膝曲, 多 枝向外 放射, 节上 生根, 多枝 形成垫 丛状, 
禾本科  479  高 10 — 30 厘米。 叶 鞘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基生 者长于 节间, 且互相 跨叠, 略 扁压, 草质, 边缘 膜质, 光滑 无毛; 叶舌 极短, 仅为一 圈密生 白色长 0.5 — 1 毫米的 纤毛; 叶 片披针 形, 扁平, 长 1 一 5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面 光滑无 毛, 边缘略 加厚, 有瘤基 刚毛。 圆锥 花序长 1 一 7 厘米, 圆 柱状, 直立, 直径达 0.7 毫 米; 主轴 粗壮, 有 浅沟和 细棱, 棱 上及花 序总梗 均有细 柔毛; 小总 状花序 梗长约 0.6 毫 米, 稍 粗壮, 有细 柔毛, 通常由 2 枚小穗 组成; 小 穗均无 柄或近 无柄, 且 着生在 同一水 平 面上, 近 对生, 长 3 — 4 毫米; 第一颖 未见,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端长 渐尖, 尖头 具小 刺或近 无刺, 具 5 脉, 脉 在背部 加厚呈 肋状, 肋上有 圆锥状 皮刺, 刺 的先端 有钩, 边缘 膜质, 内折, 包着小 花的大 部分; 小 花长约 2.5 毫米, 外稃厚 膜质, 披 针形, 背部 疏生微 柔毛, 先端 渐尖, 具不甚 明显的 3 脉; 内稃与 外稃近 同形, 且 等长, 但 质地较 薄, 具不 明显的 2 脉; 颖果椭 圆形, 略扁, 长约 1.5 毫米。 产 永胜、 鹤庆、 元谋、 元江、 石屏、 红河、 元阳、 河口; 生 于海拔 200 — 1770 米干 热 河谷。 分布于 东非、 巴基 斯坦、 印 度及东 南亚。 本种的 学名在 过去文 献中长 期使用 T. biflorus Schult. , 1974 年 Pangrahi 才 研究清 楚, 后 者是多 余名。 又 《中 国植 物志》 (1990) 报道 云南有 T. racemosus (Linn.) All. , 可能指 的就是 本种。 22. 结 缕草属 Zoysia Willd. 多年 生低矮 草本; 具根 茎和匍 匐茎。 叶片常 内卷而 狭窄, 且较 坚挺, 有时 扁平。 总 状花序 穗状圆 柱形, 稀退 化至仅 1 枚小穗 单生。 小穗含 1 两性 小花, 单生, 两侧 压扁, 以其 一侧贴 向穗轴 而呈覆 瓦状, 排列紧 密或稍 疏离, 自宿 存的小 穗柄上 脱落; 第 一颖常 缺如, 第二颖 成熟后 革质, 无 芒或具 短芒, 两侧边 缘基部 连合, 将小 花全部 包着; 内外 稃均 膜质, 外稃具 1 一 3 脉, 先端 急尖或 微凹, 鳞被常 缺如; 雄蕊 3 枚; 花柱 2 枚。 颖 果卵 圆形, 与稃体 分离。 约 10 种, 主 产亚洲 及大洋 洲热带 与亚热 带海岸 沙滩, 有时 延伸到 内陆。 有 几种广 泛用以 铺建草 坪及运 动场。 云南尚 无野生 记载, 园 林绿化 及科研 引种约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 卵形; 小穗 柄长于 其小穗 且弯曲 1. 结缕草 Z. japonica 2 (1) 小穗披 针形, 小穗 柄短于 稀等于 小穗且 劲直。 3 (4) 小穗 较大, 长在 4 毫米 以上, 宽 1.2 — 1.5 毫米; 叶 片扁平 稀内卷 2. 中华 结缕草 Z. sinica 4 (3) 小穗 较小, 长 2 — 3 毫米, 宽不过 1 毫米; 叶内卷 呈针状 … 3. 细叶 结缕草 Z. tenuifolia 1. 结缕草 (前汉 书注) Zoysia japonica Steud. (1855);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 1960); 
480  云南 植物志  Ohwi (1965,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广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Zoysia pungens Willd. var. japonica (Steud. ) Hack. (1899); Osterdamia japonica (Steud. ) Hitchc. (1920); Zoysia matrella (Linn. ) Merr. var. japonica (Steud. ) Sasaki (1928). 多年生 草本; 有匍 匐茎。 分 枝直立 纤细, 高 15 — 20 厘米, 基部 常有宿 存枯萎 叶鞘。 叶鞘 无毛, 下部 者松弛 而相互 跨覆, 上部 者紧密 包茎; 叶舌 仅为一 圈长为 1.5 毫 米的纤 毛;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长 2 — 5 毫米, 宽 2 — 4 毫米, 叶 面疏生 柔毛, 叶 背近无 毛。 总 状花序 穗状, 顶生, 长 2 — 4 毫米; 小穗柄 长可达 5 毫米, 通常 弯曲; 小穗长 2 — 3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卵形, 淡黄绿 色或带 紫色; 第一颖 退化; 第二颖 革质, 边 缘 膜质, 稍 内卷, 卵形, 具 5 — 7 脉, 两侧 压扁, 背部常 有小硬 刺毛; 外桴披 针形, 膜 质, 具 1 脉, 长约 2 毫米; 内桴及 鳞被均 退化;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原产 日本。 云南无 野生。 近 年来, 昆 明地区 引种, 用 以铺建 草坪。 匍匐茎 发达, 也 是优 良的固 沙保土 植物。 2. 中华 结缕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Zoysia sinica Hance (1869) ; Rendle (1904);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Osterdamica sinica (Hance). O. Ktze. (1891); O. macrostachya ( Fr. et Sav. ) Honda (1922) ; Zoysia sinica var. macrantha (Nakai) Ohwi (1941). 多年生 草本; 有匍 匐茎。 分 枝自匍 匐茎上 升起, 直立, 较 纤细, 高 10 — 30 厘米。 叶鞘 无毛, 长于 或上部 者短于 节间, 鞘 口具长 柔毛; 叶舌 短而不 明显, 上部有 纤毛; 叶 片长 4 一 6 厘米, 宽 2 — 3 毫米, 质地 较硬, 无毛, 边缘常 内卷。 总状 花序长 2 — 4 厘米, 径约 5 毫米; 小穗 披针形 或卵披 针形, 常带 紫色, 含 1 小花, 长 4 一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小 穗柄长 2 — 3 毫米; 第一颖 缺如;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光滑 无毛, 侧脉不 明显, 革质, 边缘 膜质且 内卷, 先端有 短芒; 外桴 膜质, 披 针形, 中脉 明显; 内稃与 鳞被退 化; 雄蕊 3 枚; 花柱 2。 颖果棕 褐色, 长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云南无 野生, 产 我国东 北至华 南沿海 地区。 近年 来昆明 地区有 引种, 其叶 质硬, 耐 践踏, 可 以铺建 草坪。 3. 细叶 结缕草 (华 南经 济禾草 植物) 天 鵝绒草 (俗称 ) Zoysia tenuifolia Willd. ex Trin. (1836);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植 物志 (1990)* . 多年生 草本。 匍匐茎 长而节 间短, 分枝 丛生, 纤细, 高 5 — 10 厘米, 叶鞘 无毛, 仅 鞘口有 丝状长 柔毛, 秆生 者紧密 包茎; 叶 舌短, 长约 0.3 毫米, 上 缘撕裂 而呈流 苏状; 叶片长 3 — 5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常 内卷如 针状, 质 稍硬, 叶背 平滑, 叶面 粗糙。 总状 花 序长约 1 毫米, 花序 上的小 穗通常 不超过 10 枚; 小穗披 针形, 含 1 小花, 黄 绿色或 有时带 紫色, 长 2 — 3 毫米, 宽约 0.6 毫米; 第一颖 缺如;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革质, 先端 及边缘 膜质, 具不 明显的 5 脉; 外 桴与第 二颖近 等长, 近 革质, 但边缘 膜质, 具 1 脉; 内稃及 鳞被均 退化; 花药长 0.6 — 0.8 毫米; 花柱 2 枚。 颖 果长椭 圆形, 与 稃体分 
禾本科  481  离, 长约 1.8 毫米。 本 种是全 球铺建 草坪、 机场、 球场、 公园等 的有名 草种。 近十 年来, 云南不 少城市 都已 引种。 23. 茅根属 Perotis Ait.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而 较短, 基部较 宽而呈 心形。 总 状花序 顶生, 圆柱 形, 直立; 小穗 同形, 含 1 枚两性 小花, 单生, 常有短 柄自宿 存的小 穗柄上 脱节, 小穗 轴亦 不延伸 至小花 之后; 颖 M "不 等长, 膜质, 背部 圆形, 微 粗糙, 具 1 脉, 脉在 先端延 伸成细 长芒; 外 稃膜质 透明, 具 1 脉, 比颖 片短, 无芒; 内稃 甚小, 膜质 透明, 具 2 脉; 鳞被 2 枚, 短 楔形, 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花柱 2; 基部 连生; 柱 头短。 颖 果线柱 形, 与颖近 等长;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3; 种脐 点状, 位 于颖果 基部。 约 10 种, 分布旧 大陆热 带至亚 热带, 常生 于湿润 沙滩。 我国有 3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颖片背 面被散 生的细 柔毛; 基 盘明显 2. 茅根 P. indica 2 (1) 颖片背 面被细 小而呈 纵行的 刺毛; 基盘 不明显 1. 麦 穗茅根 P. hordeiformis 1. 麦 穗茅根 (海 南植 物志) ' Perotis hordeiformis Nees in Hook, et Am. (1838);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erotis burmanica Candg. (1920), in clavi. 一年 或短暂 多年生 草本。 秆基部 外倾, 节上 分枝而 后斜向 升起, 分枝 又再分 枝而成 多秆 丛生, 高 10 — 70 厘米, 径粗达 1.5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革质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紧密 包茎或 为分枝 所破; 叶舌 极短, 薄 膜质, 长不及 0.4 毫 米; 叶片 披针形 至卵披 针形, 扁平, 长 1.5 — 6. 8 厘米, 宽 4. 5 — 11 毫米, 最宽 常在近 基部, 先端短 渐尖或 急尖, 基 部心形 抱茎, 两 面平滑 无毛, 边缘两 侧中下 部疏生 短硬刺 毛, 中上 部微粗 糙或近 全缘。 总状 花序线 柱形, 直立或 微弯, 长 5 — 15 (-20) 厘米, 径约 1.5 厘米 (芒在 内), 花期 后伸出 于上部 叶鞘; 主轴较 粗壮, 圆 柱形, 表面 有浅沟 及棱, 棱上 粗糙; 小穗 柄长约 0.5 毫米, 粗壮, 密生淡 黄色微 柔毛; 小穗长 2 — 2. 5 毫 米 (芒除 外), 略 扁压, 基 盘不甚 明显, 圆 锥状, 长 0.1~0.2 毫米; 颖稍不 等长, 纸 质, 披 针形, 具 1 脉 成脊, 脊上 粗糙, 脉 在先端 延伸成 细而长 的芒; 第一 颖长达 2.5 毫 米, 脊两 侧的被 毛明显 地排列 成行, 其 毛初时 微小而 柔弱, 后期常 呈小粗 硬毛, 其芒长 4 一 17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2 毫米, 脊的 两侧近 无毛, 芒亦 较短; 外 桴长约 1 毫米, 具 1 脉,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花药 黄色, 长约 0.5 毫米, 颖果 成熟时 与小穗 等长, 圆 柱形, 棕 红色。 产 新平、 盈江; 生 于海拔 750 米 的干热 河谷沙 地上。 分布于 广东、 海南。 巴基斯 
482  云南 植物志  坦、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至 东南亚 均有。 2. 茅根 (植物 词汇) 图版 87: 17-19 Perotis indica (Linn. ) 〇. Ktze. (1891); Merr. (1927);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 P. P. ;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0). Anthoxanthum indicum Linn. (1753); Perotis latifoLia Ait. ( 1789); Benth. (1861).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杆基部 外倾, 节上常 分枝, 且斜向 上升, 分枝又 再分枝 而成多 秆 丛生, 高 10 — 30 厘米, 叶鞘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下部 者短于 节间, 紧密 包茎或 为分枝 所破;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近 截平, 边缘 略呈啮 蚀状; 叶片披 针形, 长 1.5 — 4. 5 厘米, 质地 稍硬, 扁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心 形而略 抱茎, 两 面平滑 无毛, 边 缘中下 部两侧 均有或 疏或密 的短硬 刺毛, 中上部 刺毛更 短而呈 粗糙。 总 状花序 顶生, 直立 或有时 微弯, 长 3 — 11 厘米; 主轴稍 粗壮, 圆 柱形, 有棱和 浅沟, 棱上 粗糙; 小穗 柄 宿存, 长 0.3~0.5 毫米, 密生淡 黄色微 柔毛; 小穗含 1 小花, 长 2 — 2. 6 毫米 (芒除 外), 稍扁, 基盘 明显, 长约 0.2~0.3 毫米, 先端 钝圆, 密生微 柔毛; 颖稍不 等长, 纸 质, 披 针形, 具 1 脉 成脊, 脊上 粗槌, 脉 在先端 延伸为 细而长 的芒; 第一 颖两侧 面上散 生微 硬毛, 长约 2 毫米, 其芒长 4 一 5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2 毫米, 其芒长 3 — 4 毫米, 脊 上 粗糙, 两 侧面近 无毛; 外稃披 针形, 膜质, 长近 1 毫米, 具 1 脉, 内稃 膜质而 稍狭, 与 外稃近 等长; 花药 黄色, 椭 圆形, 长约 0.6 毫米。 颖 果长椭 圆形, 成熟 时淡棕 红色, 与小穗 等长, 且先 端常略 外露。 产 巧家、 永胜、 元谋、 元阳、 盈江; 生 于海拔 200 — 1500 米平原 田野、 道旁 湿地。 分布于 广东、 海南及 台湾。 广布 于斯里 兰卡、 印度、 缅甸、 东 南亚。 6. 泰 亚禾斗 Panicoideae 常为中 生性乃 至旱生 性草本 植物, 具有 典型禾 草的外 部形态 特征。 多 为四碳 植物, 少数 为三碳 植物。 花序 为总状 花序、 圆锥花 序或各 式复合 花序。 小 穗常背 腹压扁 或圆筒 形, 单生或 对生, 脱节于 颖之下 (少 数例外 ), 常含 2 朵二型 小花, 均为 两性或 下部小 花为 雄性或 中性, 甚 至退化 而仅存 1 个 外桴, 有时 小穗为 单性,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颖片 及第二 外稃常 硬化; 鳞被 2 枚, 楔形, 肉质, 有 脉纹; 雄蕊 3 枚, 稀 较少; 柱头 2 枚, 稀 1 或 3 枚。 颖果具 有较大 的胚, 胚长为 颖果的 — 1/2, 胚 为黍型 (P — PP); 种脐 圆 形或广 卵形。 籽 苗第一 片叶阔 卵形, 横向 开展。 叶 片解剖 为黍型 (Panicoid), 表皮组 织较 复杂, 硅细 胞有哑 铃形、 十字形 或结节 形等, 双 胞微毛 丝状, 具 多细胞 性毛。 染色 体 中型或 小型, x=5, 6, 9, 10, 15, 17。 约 250 属, 3500 种。 分 布于热 带及亚 热带, 少数种 延伸至 温带。 国 产属种 不详。 云南有 72 属, 约 320 种。 
禾本科 . 483 • - 分族 检索表 1 (2) 小穗为 单性, 雌小穗 与雄小 穗分别 位于不 同的花 序上, 或着生 在同一 个花序 的不同 部位; 外稃 膜质, 透明或 不透明 5. 玉 蜀黍族 Maydeae  2 (1) 小穗为 两性, 或雄性 (或 不育) 小 穗与两 性小穗 混生在 同个花 序上, 而 且雄性 (或 不育) 小穗排 列在两 性小穗 附近; 如小 穗为单 性时, 则能 育小花 的外桴 硬化。 3 (6) 第二 外桴多 少呈软 骨质而 无芒, 质地 较硬, 比 第一外 稃与颖 都厚。 小穗常 单生。 4 (5)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上, 若在 颖下, 则小 穗仅有 1 小花, 若有 2 小 花时, 则第 一小花 两性, 罕 为雄性 2. 柳 叶箬族 Isachneae 5(4)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下, 通常含 2 小花, 第一小 花中性 或雄性 1. 黍族 Paniceae 6 (3) 第 二外桴 膜质透 明至坚 纸质, 有 短芒或 长芒, 若无 芒时, 则第二 外稃常 为膜质 透明。 小穗 常成对 着生, 两个小 穗均有 柄或一 有柄一 无柄。 7 (8)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如脱 节于颖 之下, 则小 穗仅有 1 小花; 第一颖 常比第 1 小 花短, 稀 可 等长; 第二 外稃不 为膜质 透明且 质地常 较颖厚 3. 野 古草族 Arundinelleae 8 (7)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下; 第一 颖长于 或等长 于第一 小花;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质 地均较 颖薄, 有时退 化为芒 的基部 4. 高粱族 Andropogoneae 1. 黍族 Paniceae R. Br. 叶舌由 1 短 膜质带 上具有 或长或 短流苏 状的纤 毛联合 组成, 但二者 长短的 比例多 变, 在稗属 (Echnochloa) 中常无 叶舌。 花序 为开展 至紧缩 成穗状 的圆锥 花序, 或为偏 向一侧 的总状 花序, 通常 顶生。 小 穗常含 2 小花, 通 常背腹 压扁, 脱节于 颖之下 (Isachne 及 Coelachne 等少数 属例外 ), 第一小 花常为 雄性或 中性, 第二小 花常为 两性, 稀 为单性 而雌雄 同株或 异株; 颖片 膜质或 草质, 稀 革质, 第一颖 通常稍 短或有 时不发 育, 第 二颖常 与小穗 等长; 第 一外桴 膜质或 草质, 与第二 颖同质 同形, 第 一内桴 存在或 缺如; 第二小 花通常 无芒, 稀具小 尖头或 短芒, 外稃 及内稃 质地通 常硬化 而为骨 质或软 骨质; 鳞被 2 枚; 雄蕊 3 枚; 花柱 2, 柱头帚 刷状。 颖 果常为 硬化的 内外稃 所包; 种脐 点状, 基底 着生; 胚 为黍型 (P-PP), 长约为 颖果的 1/2; 染色 体小, x = 9, 稀 7, 15, 17, 19; 籽苗 第一片 叶叶片 扁平, 水平 伸出。 叶片 解剖为 黍型, 表 皮组织 的硅细 胞为结 节形, 哑铃 形或十 字形, 双 胞微毛 线形, 稀为 棍棒形 (马唐 属)。 约 120 属, 225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与亚 热带, 少数 延伸至 温带。 我国有 31 属, 云 南 连引种 1 属 在内有 24 属。 叶的解 剖含有 3 个 不同的 类型, 即: 非 花环型 (no n -kranz)、 花环 MS 型 (kranz MS) 和花环 PS 型 (kranz PS), 但在 一个 属中通 常是一 致的, 只有 4 个属 (Panicum 等) 例外, 毛 颖草属 Alloteropsis 中 有混杂 现象。 小穗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而 成总状 或穗状 花序, 特别是 小穗单 生时, 第 一颖的 背部是 离轴的 (abaxial), 小穗孪 生时, 方位多 少有点 变动。 
484  云南 植物志  分属 检索表 1 (38) 花序中 无不育 小枝, 穗 轴亦不 延伸至 顶生小 穗之上 (即自 顶生小 穗的背 后伸出 )。  2 (13) 小 穗排列 为开展 或紧缩 的圆锥 花序。 3(4) 小穗多 少两侧 压扁; 第 一外桴 于先端 裂齿间 具芒, 引 种牧草 20. 糖 蜜草属 Melinis 4 (3) 小 穗背腹 压扁, 囊 颖草属 Saccidepts 及弓 果黍属 Cyrtococcum 可 稍两侧 压扁; 第一外 稃先端 完整而 无芒。 5 (6) 圆锥 花序常 紧缩成 穗状; 第二 颖基部 常膨大 成囊状 6. 囊 颖草属 Sacciolepis 6 (5) 圆 锥花序 开展; 第二颖 基部不 膨大成 囊状。 7 (8) 小穗 稍两侧 压扁; 第二外 稃背部 聋起呈 驼背状 (单峰 ) 8. 弓 果黍属 Cyrtococcum 8(7) 小 穗背腹 压扁。 9 (10) 第 二颖长 仅为其 小穗长 度之半 7. 露 籽草属 Ottochloa 10 (9) 第 二颖与 小穗等 长或仅 稍短。 11 (12) 第二 外稃的 基部两 侧具有 附属物 或凹痕 3. 距 花黍属 Ichnanthus 12(11) 第二外 稃的基 部两侧 既无附 属物, 也 无凹痕 4. 黍属 Panicran  13 (2) 小 穗排列 于穗轴 之一侧 而为穗 状或穗 形总状 花序, 此等 花序再 作指状 排列或 排列在 一延伸 的主 轴上。 14 (19) 第 二外稃 在果时 为膜质 或软骨 质而有 弹性, 通常 具扁平 质薄之 边缘以 覆盖内 稃而使 后者的 背 部露出 较少。 15 (16) 小 穗在总 状花序 上多少 有些密 生而呈 穗状, 此等花 序再沿 一延伸 的总轴 作总状 排列, 成熟 时 内稃的 顶部并 不被外 稃边缘 所覆盖 5. 膜 稃草属 Hymenachne 16 (15) 小 穗在总 状花序 上稀疏 排列, 分 布也较 均匀, 此 等花序 再指状 排列, 有时也 散生在 一多少 有些短 缩的主 轴上。 17 (18) 第二外 桴为厚 纸质, 先端 延伸成 1 直 芒或小 尖头; 第二 颖之边 脉密生 纤毛或 其边脉 上有翼 而 翼上生 纤毛, 此纤 毛成熟 后耸起 11. 毛 颖草属 AHoteropsis 18 (17) 第二 外稃软 骨质, 先 端钝或 稍尖, 无芒 亦无小 尖头; 边缘膜 质透明 21. g 唐 JS Digitaria 19 (14) 第二 外稃在 果时为 骨质或 革质, 坚硬, 通常 有狭而 内卷的 边缘, 故其 内稃背 部外露 部分较  多。 20 (23) 第二外 稃顶端 增厚且 向上凸 起而成 1 个 明显的 凸顶。 21 (22) 第二 外桴顶 端的凸 起呈尖 头状; 内 桴顶端 2 浅裂 9. 山 鸡谷属 Neohusnotia 22 (21) 第 二外稃 顶端的 凸起呈 两侧压 扁且稍 卷曲呈 风头状 凸起; 内桴 顶端两 侧具多 少反曲 的突起 (红 河州可 能有) 凤 头黍属 Acorceras 23 (20) 第二外 稃不具 上述的 凸顶。 24 (25) 小 穗两侧 压扁; 第二颖 在果时 具有开 展的钩 状刚毛 1. 钩 毛草属 Pseudechinolaena 25 (24) 小 穗背腹 压扁; 第 二颖在 果时不 具上述 的钩状 刚毛。  26 (29) 颖 或第一 外稃顶 端有芒 (稗属 内有些 种例外 ); 第二 小花的 顶端常 游离。 27 (28) 小穗 自颖上 生芒, 而 以第一 颖的芒 最长; 叶片披 针形, 质较软 且较薄 2. 求 米草属 Oplismenus 28 (27) 小穗常 自第一 外稃上 生芒或 芒状小 尖头; 叶片 线形, 质地 稍硬; 第二 小花顶 端游离 10* 禅属 Echinochloa 
禾本科  485  29 (26) 颖 及第一 外稃均 无芒; 第二 外稃紧 包第二 内稃, 而第 二小花 顶端不 游离。  30 (33) 第一颖 存在。 - 31 (32) 第二 外桴的 背部为 离轴性 12. 臂 形草属 Brachiaria 32 (31) 第 二外桴 背部为 向轴性 13. 尾 稃草属 Urochloa 33 (30) 第 一颖通 常不存 在或极 退化。 34 (35) 小穗基 部具一 环状或 珠状的 基盘; 第二 外稃的 背部为 离轴性 14. 野黍属 Eriochloa 35 (34) 小穗基 部不具 上述的 基盘。 36 (37) 第二 外稃的 背部为 向轴性 (即对 着穗轴 而生) 15. 雀稗属 Paspalum 37 (36) 第土 外稃的 背部为 离轴性 (即背 着穗轴 而生) 16. 地 毯草属 Axonopus  38 (1) 花序 中具有 刚毛状 的不育 小枝, 或其穗 轴延伸 出顶生 小穗之 上而成 1 尖头或 刚毛。 39 (42) 穗轴 宽扁; 小 穗显著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其下无 托附之 刚毛, 仅穗轴 顶端延 伸于最 上端小 穗的后 方而成 1 小 尖头。 40 (41) 小穗近 无柄, 着生于 略呈三 棱形的 穗上, 成熟后 自其上 脱落; 果实表 面具横 皱纹或 小凹点 18. 类 雀稗属 Paspalidium 41 (40) 小穗 无柄, 嵌生于 扁平的 穗轴凹 穴中, 成熟 后连同 穗轴一 齐脱落 19. 钝叶 草属 Stenotaphrum 42 (39) 穗轴 细长或 较短乃 至仅有 花序之 主轴; 小穗 多少排 列于穗 轴之一 侧或着 生于主 轴上, 一部 分 或全部 托有不 育小枝 或由穗 轴延伸 所成的 刚毛。 43 ( 44) 穗轴 仅在顶 生小穗 之后延 伸成一 刚毛, 如穗 轴仅有 1 个小 穗时, 则每 个小穗 均托以 1 条刚 毛 22. 伪 针茅属 Pseudoraphis 44 (43) 穗轴上 端及下 方的某 些小穗 均托与 1 条 刚毛, 或小穗 着生于 主轴上 而托以 1 至 多数条 刚毛。 45 (48) 刚毛互 相联合 以形成 刺苞, 或 仅其基 部多少 联合, 均与小 穗同时 脱落。 46 (47) 刚 毛互相 分离, 不形成 刺苞状 23. 狼 尾草属 Pennisetum 47 (46) 刚 毛互相 联合成 刺苞状 24. 蒺 藜草属 Cenchrus 48 (45) 刚 毛彼此 分离, 不随小 穗一同 脱落, 常宿存 17. 狗 尾草属 Setaria  1. 钩 毛草属 Pseudechinolaena Stapf 一年生 草本。 秆下 部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叶片 扁平, 披 针形。 圆锥 花序由 少数排 列稀 疏的总 状花序 组成; 小穗斜 卵形, 两侧 压扁, 具 短柄, 单生于 穗轴之 一侧, 含 2 小 花, 脱节于 颖下; 颖 草质, 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第一颖 与小穗 等长或 稍短, 具 3 脉; 第二颖 舟形, 具 7 脉, 脉间 有排列 成纵行 的细毛 或开展 的钩状 刺毛; 第一 小花中 性或雄 性, 外稃 与小穗 等长, 纸质, 有膜质 边缘, 具 7 脉, 内稃 与外稃 同质, 略小;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软 骨质, 先 端尖, 腹面 向轴, 背部极 隆起,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鳞被 2, 平 坦, 具 3 脉; 花 柱基部 联合。 种脐 点状。 本 属仅有 1 种, 分布 两半球 热带。 1. 钩毛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88: 1-2 马 耳朵草 (云南 ) Pseudechinolaena polystachya (H. B. K. ) Stapf in Prain (1919); Bor (1959);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广;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486  云南 植物志  Echinolaena polystachya H. B. K. (1816) ; Panicum polystachyum (H. B. K. ) K. Schum. in Engler (1859) . 一年生 草本; 须根 纤细。 秆 细弱, 下 部平卧 地面, 节 上生根 且多少 被毛, 节 间常疏 生 短毛, 花枝 上举, 高 30 — 80 厘米。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较 松弛, 边缘一 侧密生 纤毛; 叶鞘 膜质, 长 1.5 — 2. 5 毫米, 先端 撕裂; 常具小 纤毛; 叶片 扁平, 质 较薄, 披 针形, 长 2 — 8 厘米, 宽 6 — 12 毫米, 无毛或 疏生短 硬毛,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5 — 15 厘米, 具 3 — 5 枚总状 分枝; 分枝长 2 — 5 厘米, 穗轴与 花序主 轴均具 棱; 小 穗柄长 1 一 2 毫米;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排列 稀疏; 第一颖 纸质, 披 针形, 比小穗 稍短, 先端 渐尖, 具 3 脉; 第二 颖质地 稍厚, 舟形, 比小穗 短或近 等长, 具 7 脉, 脉间 有钩状 刺毛, 成熟后 常向外 开张; 第一小 花大都 中性, 外桴 等长于 小穗, 具 7 脉, 内稃 披 针形, 旋卷; 第 二小花 两性, 略呈纺 锤形, 先端 渐尖, 长约 3 毫米, 平滑, 光亮; 鳞 被 2, 膜质; 雄蕊 3 枚; 花 柱基部 联合。 颖果纺 锤形, 长约 2.5 毫米。 产 西盟、 景洪、 河口; 常生 于海拔 100 — 1000 米的疏 林下、 溪 沟边。 分布于 广西、 广东、 海南、 福建。 热带 亚洲、 非洲 及南美 均有。 2. 求 米草属 Oplismenus Beauv.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下 部常平 卧地面 而节上 生根。 叶片披 针形至 卵形。 圆锥花 序由 小穗排 列于穗 轴之一 侧而形 成的穗 形总状 花序所 组成; 小穗 卵圆形 或卵披 针形, 多 少有 点两侧 压扁, 近 无柄, 孪生或 簇生, 有时 单生, 含 2 小花; 颖 片长为 小穗的 1/2 — 3/4, 仅第一 颖或两 颖的先 端均有 具黏性 的芒, 稀无 芒或芒 不具黏 性而稍 粗糙; 第一小 花 中性, 外桴 与小穗 等长, 先 端急尖 或常有 短芒, 内桴 存在或 缺如;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桴背腹 压扁, 质地变 坚硬, 平滑 光亮, 先端具 1 微小 尖头, 边缘包 卷同质 内稃; 鳞被 2, 具 3 脉; 花 柱基部 分离。 种脐椭 圆形。 本属约 5 — 20 种, 广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少数种 延伸至 温带。 是林 荫下的 常见禾 草。 云南有 4 种。 本 属植物 的芒上 常能分 泌黏性 物质, 这是适 应其果 实传播 的优越 性状。 属内 种间的 亲 缘关系 明显。 W. D. Clayton (1978, 1986) 认为本 属只有 5 种, 而且 大都是 广布热 带的多 型种, 它们 的形态 性状变 异幅度 甚大。 分种 检索表 1 (4) 小 穗通常 孪生或 单生, 小 穗簇较 疏离, 最下部 的总状 花序长 2. 5 — 10 厘米, 其上着 生的相 近的 小穗簇 彼此之 间的距 离约为 3 — 12 毫米。 2 (3) 小穗通 常孪生 1. 竹叶草 O. compositus 3 (2) 小穗通 常单生 3. 疏穗 求米草 O. patens 4 (1) 小 穗通常 簇生, 小 穗簇较 密集, 最下部 的总状 花序长 0.5 — 2 厘米, 其 上着生 的相邻 近的小 穗 簇彼此 之间的 距离为 0.5 — 3 毫米。 
禾本科  487  5 (6) 总 状花序 伸长, 或花序 上部退 化为小 穗簇生 2. 小糙毛 求米草 O. hirtellus 6 (5) 总 状花序 退化为 楔形小 穗簇, 稀花序 基部者 形成极 短的总 状花序 I 求米草 a undulatifolius 1. 竹叶草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88: 3-5 Oplismenus compositus (Linn.) Beauv. (1912); Rendle (1904); Stapf in Prain (1920);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 1978); Davey et Clayton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compasitum Linn. (1753); Orthopogon compositus (Linn. ) R. Br. (1810)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基 部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形 成相当 长的匍 匐茎, 花枝直 立, 长 15 — 150 厘米。 叶鞘 短于或 上部者 略长于 节间, 被瘤 基长柔 毛或近 无毛, 边缘密 生 纤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1.5 毫米, 上缘 两侧边 缘有长 纤毛; 叶片 卵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3 — 20 厘米, 宽 5 — 3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心形, 或 多或少 抱茎, 且两 侧不对 称, 两 面密生 微柔毛 或疏生 瘤毛, 有时近 无毛。 圆 锥花序 由总状 花序所 组成, 长 5 — 10 (-25) 厘米, 主轴 无毛或 有毛; 分枝 总状, 斜升, 互生而 疏离, 长 2. 5 — 8 (-10) 厘 米, 穗轴 无毛或 有毛; 小穗 柄短, 长 不超过 1 毫米; 小 穗通常 孪生, 稀 上部者 单生, 基 部者近 簇生, 长约 3 — 4 毫米, 有 柔毛或 无毛; 颖 草质, 近 等长, 长约为 小穗的 3/4; 第一颖 的芒长 0.7 — 2 厘 米,. 芒 劲直而 常带紫 红色; 第二 颖芒长 (0 —) 1 一 2 毫米; 第 一小花 中性, 外稃 纸质, 先端尖 或有短 尖头, 具 7 脉, 内 稃小, 有时 缺如; 第二 小花两 性, 外稃 革质, 光亮, 比 第一外 稃短,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鳞被 2, 膜质。 产全省 大部分 地区; 生 于海拔 100 — 2500 米的 灌丛、 疏 林和阴 湿处。 分布于 西南、 华南及 台湾。 东非、 南亚、 东南 亚至大 洋洲、 墨 西哥、 委内 瑞拉、 厄 瓜多尔 均有。 2. 小糙毛 求米草 (拟) Oplismenus hirtellus (Linn. ) Beauv. (1912) ; Davey et Clayton (1978) . Panicum hirtellum Linn. (1759) .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细弱, 基 部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斜升, 高 15 — 50 厘米, 花 序以下 的秆上 无毛或 疏被细 柔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较 松弛, 疏 生细柔 毛或近 无毛, 边 缘密生 纤毛; 叶 舌短, 长约 0.8 毫米, 上缘有 白色长 纤毛; 叶片 扁平, 披 针形, 长 2 — 6 厘米, 宽 5 — 20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 圆形, 稍不 对称, 两面 密生细 柔毛, 有 时近 无毛, 基部 两侧边 缘常有 瘤基长 硬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主轴长 4 一 10 厘米, 无毛或 有 柔毛, 最 下部的 总状花 序长约 2 (-2.5) 厘米, 中上部 者穗轴 常短缩 而成由 数枚小 穗组 成的小 穗簇簇 生于主 轴上。 穗轴较 粗壮, 疏被小 柔毛或 粗糙; 小穗近 无柄, 卵披针 形, 长 3 — 3. 5 毫米, 无毛或 疏被小 柔毛; 两颖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草质, 长 约为小 穗的 2/3; 第 一颖具 5 脉, 先端 有芒, 芒长 2 — 4. 5 毫米, 劲直而 粗壮, 常带紫 红色; 第二 颖先端 急尖, 无芒,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与小穗 等长, 第 一外稃 草质, 先 端 急尖, 无芒, 具 7 — 9 脉, 边缘 膜质, 上部包 着第二 小花, 内秤 膜质, 狭披 针形, 先 端有细 柔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长约 2.5 毫米, 披 针形, 第 二外稃 成熟时 变硬, 表 面平滑 
48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8 1—2. 钩毛草 Pseudechinolaena polystachya (H. B. K. ) Stapf, 1. 花序, 2. 小穗 (侧面 ); 3—5. '竹 叶草 Oplis- menus axnpositus (Linn. ) Beauv. , 3. 花序, 4. 小穗, 5.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6 — 7. 求米草 O. undulatifolius (Ard. ) Beauv. , 6. 带叶的 花序, 7. 小穗; 8 — 10. 距花黍 Ichnanthus vicinus (F. M. Bail. ) Merr. , 8. 花序, 9. 小穗, 10. 第一小 花及第 二小花 (去颖 后示两 朵小花 ); 11 一 12. 露籽草 Ottochloa nodosa (Kunth) Dandy var. nodosa, 11. 花序, 12. 小穗 (背腹 面)。 (李 楠绘) 
禾本科  489  而 光亮。 产 楚雄、 富宁、 文山、 镇康、 永德; 生 于海拔 700 — 1850 米灌 丛中、 疏林下 或水沟 边。 分布于 贵州。 全 球热带 都有。 3. 疏穗 求米草 (海 南植 物志) Oplismenus patens Honda (1924);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Oplismenus comopsitus (Linn. ) Beau v. var. patens (Honda) Ohwi (1956); 台湾植 物志 (1978). 一年生 草本。 秆基部 常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30 — 60 厘米, 节上无 毛。 叶鞘较 松弛, 除边 缘有纤 毛外, 其余 部分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上缘有 稀疏长 纤毛; 叶片 纸质, 长 圆状披 针形至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15 厘米, 宽 (0.4 —) 1.5 — 3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心形, 两 侧稍不 对称, 两面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25 厘米, 序轴及 穗轴均 有棱, 除 分枝腋 间外无 毛或稍 粗糙; 分枝 3 — 8 枚, 单生、 互生而 疏离, 长 4 一 10 厘米; 小穗 单生, 较 疏离,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无毛; 第一颖 长约 3.5 毫米, 具 3 — 5 脉, 先 端芒长 0.6 — 1.4 厘米; 芒劲直 而带淡 红色, 第 二颖芒 短, 长 2 — 4 毫米,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外桴 与小穗 等长, 草质, 背部常 生短柔 毛, 具 7 — 9 脉, 先 端有短 芒或小 尖头, 内桴 缺如; 第 二小花 两性, 披 针形, 外 稃厚纸 质或近 革质, 稍短 于第一 外桴, 表面 平滑而 光亮, 先端有 0.5 — 1 毫 米的小 短芒, 边缘 包 着同质 内桴; 鳞被 2, 具 3 脉。 产 昆明、 禄丰、 大姚、 文山、 河口、 马关、 景洪; 生 于海拔 1900 米 的山坡 灌丛或 疏 林下。 分布于 广东、 海南及 台湾。 日本 也有。 本种小 穗通常 单生, 但有时 孪生, 与 竹叶草 O. compositus (Linn.) Beauv. 相近, 可 能只是 后者的 一变体 而已。 4. 求米草 (台 湾植物 名录) 图版 88: 6-7 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Ard. ) Beauv. (1812); Rendle (1904); Keng (193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Davey et Clayton (1978); Clayton in Tutin (1980)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 Panicum undulatifolium Ard. (1764). 多年生 草本。 杆 纤细, 下 部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15 — 50 厘米, 花 序以下 的秆上 有毛或 无毛。 *h 鞘 常短于 节间, 无毛或 有瘤基 长毛, 边 缘有小 纤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上 缘有小 纤毛; 叶片 扁平, 草质, 披 针形或 狭卵披 针形, 长 5 — 15 厘米, 宽 5 — 18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亚心形 且两侧 常稍不 对称, 两面均 被瘤基 毛或近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2 — 10 厘米, 主轴 无毛或 有瘤基 长毛, 由 5 — 13 个 小穗簇 组成, 花序 基部的 小穗簇 有时可 成很短 的总状 花序, 花序 上部者 小穗常 孪生; 小 穗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常 疏被硬 刺毛; 颖 草质, 近 等长, 长约为 小穗的 1/2 — 2/3, 第 一颖先 端具长 0.8 — 1.5 厘米的 直芒, 具 3 脉, 边 缘有小 纤毛; 第 二颖具 7 脉, 先端 有长 4 一 5 毫米的 直芒; 第 一外稃 草质, 与小穗 等长, 具 7 — 9 脉, 先端有 1 一 2 毫米长 的 芒或近 无芒, 第一 内稃常 缺如; 第 二外桴 革质, 长约 3. 5 — 4 毫米, 果时 变硬, 表面 平滑 光亮, 边缘包 卷同质 内稃; 鱗被 2, 膜质; 雄蕊 3 枚。 
490  云南 植物志  产 昭通、 贡山、 昆明、 文山、 富宁; 常生 于海拔 740 — 2000 米的 山坡疏 林下。 分布 于我国 南北各 省区。 北半球 的温带 地区、 非洲南 部及澳 大利亚 均有。 3. 距 花泰属 Ichnanthus Beau v.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伏地, 下部 分枝。 叶片 线形至 卵形。 圆 锥花序 开展, 初级 分枝 单纯或 复合; 小穗 略两侧 压扁, 单 生或基 部者常 孪生, 脱节于 颖下或 第二小 花先脱 落, 小 穗柄不 等长, 且着生 于花序 分枝的 一侧; 颖 膜质, 急尖至 渐尖, 具 3 — 7 脉, 近 等长 或第一 颖短; 第 一小花 不育或 雄性, 外 稃常与 第二颖 相似, 其内稃 狭小, 膜质;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 革质, 边缘包 卷同质 内稃, 基 盘半圆 形至长 圆形, 稃体 基部两 侧有膜 质 翼状附 属物或 常仅有 残痕; 鱗被 2 枚, 纸质, 具 5 脉; 花柱 自基部 分离。 种脐 点状。 世界约 33 种, 主产新 热带, 常生 于疏荫 环境。 1 种 泛热带 分布, 我 国南部 及云南 都有。 1. 距花黍 (广 州植物 名录油 印本) 图版 88: 8-10 Ichnanthus vicinus ( F. M. Bail. ) Merr. ( 1923 ) ; 广州 植物志 ( 1956 ) ;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广; 台湾 植物志 (1978广;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vicinum F. M. Bail. ( 1890) ; Ichnanthus pallens auct. non Munro ( 1861 ) : Hook f. (1897);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匍匐 地面, 节上 生根, 花枝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光滑 无毛, 常 带草 黄色, 质 较软。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被毛或 仅边缘 一侧被 纤毛; 叶 舌短, 膜质, 上 缘近截 平形, 有 纤毛, 毛长约 1 毫米; 叶片 质薄, 卵形 或卵披 针形, 长 3 — 12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斜 心形, 两面 通常被 短柔毛 或有时 无毛, 脉间 有小 横脉,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顶生和 腋生, 长达 15 厘米; 分枝 斜升, 具棱, 自 基部或 近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穗 柄侧生 者短于 或等于 小穗, 且贴向 小枝; 小 穗披针 形, 长 3 — 5 毫米, 微两侧 压扁, 无毛; 颖 草质, 先 端尖, 两颖片 之间有 1 明显的 节间; 第 一颖长 3 — 3. 5 毫米, 具 3 脉; 第 二颖与 小穗近 等长, 具 5 脉; 第一小 花外桴 草质, 先端 略钝, 具 5 脉; 第一 内桴椭 圆形, 膜质, 狭小; 有时具 雄蕊; 第二小 花外稃 革质, 长 圆形, 平滑 光亮, 长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基 部两侧 贴生狭 膜质附 属物, 当萎 缩时, 则仅见 缢痕; 鳞被 2 枚, 纸质, 具 5 脉; 花柱 分离。 种脐 点状。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200 米疏 林下溪 沟边。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江西、 福建及 台湾。 印度、 中南 半岛、 马 来西亚 直达澳 大利亚 东北部 也有。 4. 黍属 Panicum Linn. 多年 或一年 生草本 植物, 习性特 征多种 多样。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或 匍匐。 叶 片线形 至 卵状披 针形, 通常 扁平; 叶 舌膜质 或顶端 具毛, 甚至为 一列毛 组成。 圆 锥花序 顶生, 开展, 有时 收縮, 稀 为穗状 或总状 花序; 小 穗背腹 压扁, 稀 微两侧 压扁, 成熟时 脱节于 颖 下或第 一颖先 脱落, 含 2 朵 小花; 颖 草质不 等长, 两颖 之间常 有节间 存在; 第 一颖通 
禾本科  491  常 较小或 微小, 稀与 小穗近 等长;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第 一外稃 通常与 第二颖 相似, 其内稃 存在或 缺如; 第 二小花 无柄, 第 二外稃 草质、 骨质 或软骨 质, 有 光泽, 边缘包 着同质 内稃, 无毛 或在近 顶部有 柔毛, 先端 急尖或 钝形; 鳞被 2 枚; 雄蕊 3 枚; 种 脐圆形 或广椭 圆形。 约 50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与亚 热带, 少数至 温带, 生于 荒漠、 稀树干 草原、 沼泽、 田野、 森 林和灌 丛中。 我国有 18 种, 云南有 14 种。 属中 许多种 是家畜 饲料, 稷 P. miliaceum Linn. 的谷 粒可供 粮食或 酿酒。 -分种 检索表  1 (4) 栽培 作物或 牧草, 偶见 逸生。 2 (3) 多年 生栽培 牧草; 第 二小花 (谷粒 ) 具 横皱纹 7. 大黍 P. maximum 3 (2) —年 生栽培 谷物; 第 二小花 (谷粒 ) 平滑 • 8. 稷 P. miliaceum 4 (1) 野生 植物。 5 (8) 叶片基 部心形 抱茎。 6 (7) 叶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花 序分枝 上有黄 色腺斑 3. 短叶黍 P. brevifolium 7 (6) 叶片披 针形; 花序 分枝上 无腺斑 9. 心叶稷 P. notatum 8 (5) 叶片基 部不为 心形。 9 (22) 第一 颖长为 小穗的 1/3 以上 (P. psUopodium 仅为 1/3 或有 时稍短 )。 10 (17) 一年 生草本 植物。 、 11 (12) 叶 鞘遍布 瘤毛; 颖及 第一外 桴均有 横脉纹 4. 网脉稷 P. cambogiense 12 (11) 叶鞘 无毛; 颖及第 一外桴 不具横 脉纹。 13 (14) 小 穗长约 1.8 毫米, 花期 时带紫 红色; 叶片 线形, 宽 2 — 4 毫米 … 14. 南亚稷 P. walense  14 (13) 小穗长 2 — 3 毫米, 花期 时不呈 现上述 颜色;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宽 3 — 10 毫米。 15(16) 第一颖 的基部 几乎不 包卷小 穗基部 ;第 二颖与 第一外 桴均具 5 脉, 被细毛 2. 糠稷 P. bisulcatum 16 (15) 第一颖 的基部 包卷着 小穗的 基部; 第 二颖与 第一外 稃均具 多脉, 无毛 11. 细柄泰 P. psilopodium 17 (10) 多年 生草本 植物。 18 (21) 秆下部 匍匐, 节上可 生根, 上部 直立, 但 植株不 攀援。  19 (20) 叶片两 面光滑 无毛, 第一内 桴缺如 1. 可爱黍 P. amoenum 20 (19) 叶 片两面 密被瘤 基毛, 第一内 桴存在 13. 旱黍草 P. trypheron 21 (18) 秆 (植株 ) 攀 援似藤 5. 藤竹草 P. incomtum 22 (9) 第一 颖长为 小穗的 1/3 以下。  23 (24) 植 株不具 地下茎 (但 秆下部 可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直 立);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10. 水生黍 P. paludosum 24 (23) 植 株具地 下茎; 小穗长 2 — 3 毫米。 25 (26) 叶片 线形, 宽 2. 5 — 6 毫米; 第一 颖长为 小穗的 1/4 12. 铺地黍 P. repens 26 (25)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宽 18 — 25 毫米; 第一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6 … 6. 滇西黍 P. khasianum 
492  云南 植物志  1. 可爱黍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89: 1-3 Panicum amoenum Balansa ( 1890 ) ; A. Camus in Lecomte ( 1922 )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秆下部 木质, 粗壮 匍匐, 节上 生根, 根自叶 鞘基部 穿出, 上部 直立, 高达 1 米 以上, 径粗达 5 毫米, 无毛, 具 细棱和 凹槽。 叶鞘 草质, 边缘 膜质, 有 明显的 纵行 脉纹, 近 无毛, 但边缘 常有细 柔毛; 叶舌 极短, 长不过 0.2 毫米, 上 缘有微 细小纤 毛;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10 — 20 厘米, 宽 10 — 2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心形, 两 面无毛 或叶面 疏生近 平贴疏 柔毛, 边 缘下部 有具小 瘤基的 纤毛, 上部粗 糙。 圆锥 花序长 30 — 40 厘米, 主轴 直立, 具钝 棱和浅 凹槽, 无毛; 分枝 纤细, 开展至 下垂, 下 部裸露 甚长, 各级 分枝均 具棱, 无毛, 稍 粗糙; 小穗 柄长者 长可达 1 厘米, 纤 细; 小穗 卵形, 长约 1.5 — 2 毫米; 颖 草质,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 1.2 — 1.5 毫米, 具 3 脉, 基部几 不包着 小穗; 第二颖 卵形, 与 小穗近 等长,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一外 稃 形状、 大小、 质 地和具 脉均与 第二颖 相似; 第二小 花外桴 革质, 卵 圆形, 边缘 紧包同 质的 内稃, 表面平 滑而有 光泽, 淡黄 白色, 内 桴除稍 狭外, 其 余特征 与外稃 相同。 产 河口、 景洪; 生 于海拔 50 — 500 米的 坝区、 路旁、 田野。 分布于 越南北 部和南 部。 2. 糠稷 (日名 ) Panicum bisulcatum Thunb. (1815); Ohwi (1942);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 Panicum acroanthum Steud. (1854) . 一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倾斜, 较 坚硬, 具 多节, 高 50 — 120 厘米, 径 2 — 4 毫 米, 光滑 无毛, 常 分枝, 下 部节上 常生不 定根。 叶鞘常 松弛, 无毛但 边缘有 纤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质薄, 狭披 针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4 一 15 毫 米,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两面近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5 — 40 厘米, 分枝 纤细, 向上 斜升或 近水平 伸开,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小穗长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具 细柄; 第一 颖近三 角形, 近 膜质, 长约为 小穗的 1/2 或 略短, 具 3 脉, 基 部几乎 不包卷 小穗; 第二颖 与第一 小花的 外稃同 形而且 等长, 均具 5 脉, 外被细 毛或后 脱落, 第 一内桴 缺如; 第二 小花的 外稃椭 圆形, 长 1.7 — 2 毫米, 先 端尖, 表面 平滑而 光亮, 未成 熟时黑 褐色, 鳞 片长约 0.26 毫米, 宽约 0.19 毫米, 具 3 脉, 透明或 不 透明。 产 贡山、 耿马、 镇源、 澜沧; 生 于海拔 500 米 湿地、 沼 泽或水 田中。 分布于 我国西 南、 华南、 东南至 东北。 印度、 菲 律宾、 日本、 朝鲜及 大洋洲 均有。 3. 短叶黍 (广 州植物 名录油 印本) 图版 89: 7-9 Panicum brevifolium Linn. ( 1753 ) ; Rendle ( 1904 ) ; Merr. ( 1927 );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 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arborescens Linn. (1753); Panicum ovatifolium Poir. (1816); Panicum 
禾本科  493  hirtifolium Ridley (1925). 一年生 草本。 秆基部 常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花枝 向上, 高 20 — 50 厘米。 叶鞘短 于 节间, 疏松, 被柔毛 或常仅 边缘有 纤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2 毫米, 上缘有 纤毛; 叶 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 端尖, 基部 心形而 抱茎, 两面疏 被 瘤基长 毛或仅 粗糙, 边缘 中下部 常疏生 瘤基长 刚毛, 上部 粗糙。 圆 锥花序 卵形, 开 展, 长 5 — 15 厘米, 主轴 直立, 较 粗壮, 疏被长 柔毛, 通常 在分枝 和小穗 柄着生 处有黄 色 腺点; 小穗椭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一面近 平直, 一面 隆起, 具近蜿 蜒状的 长柄; 颖背部 疏被小 刺毛, 第 一颖近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稍比小 穗短, 具 3 脉; 第二 颖薄纸 质, 比 第一颖 稍宽, 与小穗 等长, 背部 凸起, 先端 喙尖, 具 5 脉,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薄 膜质; 第二 小花卵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先 端尖, 表面 平滑; 鳞 被长约 0.28 毫米, 宽约 0.22 毫米, 薄而 透明, 具 3 脉。 产 马关、 麻 栗坡、 河口、 景洪、 思茅; 生 于海拔 100 — 1300 米 荒地、 山坡、 疏林、 路边草 丛中。 分布于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江西。 亚 洲热带 及非洲 都有。 本种叶 片卵形 或卵披 针形; 小穗不 对称, 一面 平直, 一面凸 起呈驼 背状, 这 些性状 与国产 其他种 很容易 区别。 4. 网脉稷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anicumcambogienseBalansa (1890);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Ba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 一年 生草本 植物。 杆 丛生或 单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10 — 60 厘米, 节上 密生硬 刺毛, 植 株除小 穗外, 多 少被瘤 基毛。 叶鞘 松弛, 短于 或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极短, 上缘 被长约 1 一 2 毫米的 纤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15 厘米, 宽 4 一 10 毫 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老时 被毛逐 渐脱落 而瘤基 宿存, 边缘 中下部 疏生瘤 基长 刚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8 — 30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疏被瘤 毛或近 无毛; 分 枝较纤 细, 有棱 和槽, 棱上 粗糙, 斜向 上升, 互 生或近 轮生, 腋间 有毛; 小穗椭 圆形, 长 2 — 2.5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无毛, 先 端尖, 具柄;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 约为其 小穗的 1/2, 先 端尖, 基部 包卷着 小穗, 具 5 — 7 脉, 脉间 具小横 脉纹; 第二颖 卵状椭 圆形,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喙尖, 具 9 一 11 脉, 脉间 具小横 脉纹, 成 熟后常 先脱落 而使第 二外稃 的背部 露出; 第一 外桴与 第二颖 等长且 同形, 具 7 — 9 脉, 脉间 亦具横 脉纹, 其 内稃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与外桴 等长; 第二 外稃椭 圆形, 革质, 长约 1.8 毫米, 平滑 光亮, 先 端钝; 鳞被 有多数 脉纹。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产 河口、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00 — 350 米的水 田中、 庄稼 地或林 缘。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及 台湾。 印度、 中 南半岛 各国, 菲 律宾、 印度 尼西亚 均有。 本种 植株除 小穗之 外全部 或多或 少都被 瘤基毛 ; 颖片及 第一外 稃的脉 间均有 小横脉 纹等特 征容易 识别。 5. 藤竹草 (海南 ) 图版 89: 4-6 Panicum incomtum Trin. (182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1959)"; Bor 
49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9 1—3. 可爱黍 Panicum amoenum Balansa, 1. 叶, 2. 小穗 (背 腹两面 ), 3. 第二 小花背 及腹; 4 一 6. 藤竹草 P.incomtum Trin. , 4. 叶, 5. 小穗背 腹面, 6. 第 二小花 外稃背 腹面; 7 — 9. 短叶黍 P. brevifolium Linn. , 7. 带 叶的 花序, 8. 小穗背 腹面, 9. 分枝及 小穗柄 (示腺 点); 10 — 12. 大黍 P. maximum Jacq. , 10. 叶, 11. 小穗 背 腹面, 12. 第二 小花背 腹面; 13 — 15. 滇西黍 P. khasianum Munro ex Hook. f. , 13. 叶, 14. 小穗背 腹面, 15. 第二 小花背 腹面。 (李 楠绘) 
禾本科  495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广. Panicum submontanum Hayata (1911, 1918); Panic um sarmentosum auct. non Roxb. : Merr. (1927). 多年生 草本。 秆 木质, 多 分枝, 攀援或 蔓生, 长 1 至 数米, 甚至 可长达 10 余米, 无毛 或常在 花序以 下被短 柔毛。 叶鞘 松弛, 被 柔毛, 老 时毛渐 脱落; 叶舌长 0.5 — 1 毫 米, 上缘有 纤毛;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30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幼 时密生 柔毛, 老 时逐渐 脱落,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8 — 18 厘米, 主轴 直立, 下 部常被 柔毛; 分枝 纤细, 斜升或 近水平 展开, 常有胶 黏状物 质附于 其上; 小穗卵 圆形, 长 2 — 2. 2 毫米, 先 端钝或 稍尖, 淡绿 色或带 褐色; 小穗柄 成熟后 开展, 常 有胶黏 状物质 附着;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2/3, 先端 急尖, 基 部包着 小穗, 具 3 — 5 脉; 第 二颖与 小穗近 等长, 具 5 脉; 第一 外桴与 第二颖 同形且 等长, 两 者 均具小 纤毛, 具 5 脉; 内桴与 外稃近 等长, 膜质, 长 圆形; 第二外 稃长近 2 毫米, 平 滑而 光亮, 成熟时 褐色, 背部 隆起; 鳞被有 5 — 7 脉, 长约 0.32 毫米, 薄而 透明。 产 金屏、 河口、 孟连、 勐海、 勐腊、 景洪; 生于 1200 米 的沟谷 疏林、 山坡 灌丛、 路边草 丛中。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台湾、 江西等 省区。 印度东 北部、 缅 甸、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马来西 亚均有 分布。 6. 滇西黍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89: 13—15 Panicum khasianum Munro ex Hook. f. (1897);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杆下部 平卧或 匍匐, 节上 可生不 定根, 上部 直立, 高 60 — 200 厘米, 质 较软, 无毛。 叶鞘 草质, 短于 节间, 密 被瘤基 长柔毛 (疏密 不太均 匀), 边缘 密被纤 毛; 叶 舌短, 上 缘疏生 纤毛;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1.8 — 2. 5 毫 米,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先端长 渐尖, 两面 均被密 或疏的 瘤基长 柔毛, 具多数 平行侧 脉, 侧脉 在两面 均不太 明显。 圆 锥花序 宽大, 长 15 — 30 厘米, 多回 分枝; 分枝 纤细, 开展, 无毛, 一 级分枝 长可达 15 厘米; 小穗柄 长可达 1 厘米, 无毛, 常 单生; 小穗椭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先端 急尖; 第一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6, 基部 略包着 小穗, 三 角形, 脉不太 明显; 第二 颖与第 一外桴 形状、 大小和 质地都 相似, 卵披 针形, 具 5 脉, 绿色或 稍带 紫色; 第 一内稃 缺如;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椭 圆状长 圆形, 革质, 平滑而 光亮, 顶 部被细 毛而呈 毛状小 尖头, 内 桴质地 与外稃 相似, 但较 狭窄, 且 为外桴 边缘所 包卷; 雄 蕊 3 枚, 花药 线形; 花柱 于基部 即分为 2, 柱头 羽状。 鳞被 2, 膜质, 脉不 明显。 产 镇康; 偶见 于海拔 1000 — 2500 米的 山区湿 地或疏 林下。 分布于 东喜马 拉雅。 7. 大黍 (经 济植 物学) 图版 89: 10-12 Panicum maximum J acq. (1781), et (1781— 86)* ;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广;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jumentorum Pers. (1805); Panicum maximum J acq. var. hirsutissimum (Steud. ) Oliver (1875). 多年簇 生高大 草本; 根茎 粗壮。 秆 直立, 较 粗壮, 高 1 一 3 米, 径粗 5 — 6 毫米, 光 滑, 但节上 密生长 柔毛。 叶 鞘具纵 条纹, 疏生瘤 基毛, 老时 毛脱落 而瘤基 宿存; 叶舌膜 
496  云南 植物志  质, 长约 1.5 毫米, 上 缘有长 纤毛; 叶片 线形, 质 较硬, 长 10 — 60 厘米, 宽 6 — 15 毫 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渐狭, 有时呈 耳状, 叶面近 基部被 瘤基长 硬毛, 余部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开展, 长 20 — 40 厘米, 主轴较 粗壮; 分枝 纤细, 长达 20 厘米, 下 部者近 轮生, 腋 内有长 柔毛; 小穗长 圆形, 长约 3 — 3. 5 毫米, 先 端尖, 无毛; 第一 颖阔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先端 钝圆, 基 部包着 小穗, 具 3 脉, 侧脉 常不甚 明显; 第 二颖椭 圆形, 比 小穗略 长或近 等长, 具 5 脉, 先端 急尖,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外桴 与 第二颖 同形, 等长, 具 5 脉, 其 内桴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与外稃 等长; 雄蕊 3 枚;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稃长椭 圆形, 长约 2.5 毫米,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两者 表面均 具横皱 纹。 产 瑞丽、 景洪。 栽培 为饲料 或逸为 野生。 是优良 牧草, 原 产非洲 热带, 现在 许多国 家巳有 引入。 8. 稷 (本草 纲目) 黍 (本 草纲目 ), 糜 (毕氏 : 中国植 物学) Panicum miliaceum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广; 海 南植物 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一年 生栽培 植物。 秆 粗壮, 直立,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高 50 — 150 厘米, 单一 或有时 分枝, 节密生 髭毛, 节 下部的 秆密生 瘤基长 柔毛。 叶鞘 松弛, 密被瘤 基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上缘 具长约 2 毫 米的长 纤毛;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两 面被瘤 基长柔 毛或近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开 展或较 紧密, 成熟 后向下 弯垂, 长 10 — 40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均具棱 和槽, 棱上甚 粗糙; 分 枝较粗 壮或纤 细, 丛 生或近 轮生, 下部 裸露, 上部 通常再 2 — 3 回分出 小枝; 小 穗柄长 2 — 4 毫米, 棱 上有小 糙毛; 小 穗卵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无毛; 颖 草质, 无毛; 第一 颖正三 角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2 — 2/3, 先端 渐尖, 常具 5 — 7 脉; 基 部包着 小穗; 第 二颖阔 卵形, 通 常具 11 脉, 脉纹 带绿色 且于顶 端逐渐 汇合而 呈喙状 尖头; 第 一外桴 与第二 颖同质 同形, 具 10 — 13 脉; 内 桴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短 而小, 仅 1.5 — 2 毫米, 先端常 凹入; 第二小 花 两性, 长 3 — 3. 2 毫米; 第 二外桴 骨质, 椭 圆形, 背部 凸起, 平 滑而有 光泽, 有不太 明显的 7 条脉, 成熟后 有几种 颜色; 鳞被长 0.4-O.5 毫米, 多脉。 全 国常见 栽培, 偶见逸 生者。 世界 温暖地 区都有 栽培。 为人类 最早栽 培的谷 类作物 之一。 其谷 粒富含 淀粉, 供 食用或 酿酒, 嫩梢及 叶可为 牲畜 饲料。 由于长 期栽培 选育, 品种 甚多, 大体 分为黏 与不黏 两类。 《本草 纲目》 称黏 者 为黍, 不黏者 为稷。 民间则 称黏者 为黍, 不黏者 为糜。 9. 心叶稷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anicum notatum Retz. (1786);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montanum Roxb. (1820); 广州 植物志 (1956); Bor (1960); Panicum cordatum auct. non Buse: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 . 多年生 草本。 秆质 坚硬, 基部常 倾斜, 节上 生根, 分枝 蔓延或 直立, 高 60 — 120 厘 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质硬, 短于 节间, 边 缘有纤 毛其余 无毛; 叶舌不 
禾本科  497  明显, 代 之以长 1 一 2 毫米的 纤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5 — 13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心形, 无毛 或疏生 柔毛, 边缘 粗糙, 叶面 近基部 常具瘤 基毛, 叶背脉 间有横 脉, 有 时主脉 偏斜, 叶背更 明显。 圆锥 花序长 10 — 23 厘米, 主轴 直立, 分枝 细弱, 开 展或 斜升, 下部 裸露, 上部 具纤细 的小枝 和疏生 小穗; 小穗椭 圆形, 绿色 后变淡 紫色, 长 2. 2 — 2. 5 毫米, 无毛 或贴生 微毛; 第 一颖阔 卵形, 几 与小穗 等长或 稍短, 先端 急尖, 具 3 — 5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急尖, 具 5 脉, 常 早落; 第 一外稃 与第二 外稃同 形, 具 5 脉, 内稃 缺如; 第 二外桴 革质, 椭 圆形, 平滑而 光亮, 略短于 小穗, 先端急 尖, 淡 绿色至 褐色; 鳞 被长约 0.25 毫米, 具 5 脉。 产 罗平、 昆明、 禄丰、 元江、 广南、 麻 栗坡、 富宁、 元阳、 金屏、 河口、 澜沧、 思 茅、 景谷、 景东、 景洪、 勐海、 临沧、 耿马、 镇康、 腾冲、 潞西、 盈江; 生 于海拔 1800 米以下 的丘陵 灌丛、 山 坡疏林 或潮湿 地上。 分布于 西藏、 广东、 广西、 海南、 台 湾、 福建。 菲 律宾、 印度 尼西亚 也有。 10. 水生黍 (华 南经济 禾草) Panicum paludosum Roxb. (1820);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Bor (I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Panicum decompositum Tendle (1904); Hayata (1918) * . 多年生 草本。 秆质地 柔软, 压扁, 光滑 无毛, 下 部横卧 地面或 水面, 节上 生根, 上 部直 立或常 在水上 漂浮, 直 径粗达 1 厘米, 花 枝高达 60 厘米或 更高, 节 上无毛 而常带 紫色。 叶鞘 质薄, 松弛, 光滑 无毛; 叶舌薄 膜质, 短, 上缘 有白色 纤毛; 叶片 扁平, 线 状披 针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4 一 13 毫米, 叶面 粗糙, 叶背 平滑, 两面 无毛, 边近全 缘。 圆锥 花序长 5 — 30 厘米, 主轴 直立; 分枝 斜升或 开展, 无毛,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 穗柄长 2 — 4 毫米,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短 渐尖, 长 3. 5 — 4 毫 米, 绿 色或枯 黄色, 有时带 紫色; 第一颖 膜质, 阔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5, 先端钝 圆, 基 部包着 小穗, 脉不太 明显;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7 — 9 脉; 第 一外桴 与第二 颖同质 同形且 等长, 其内 桴通常 缺如或 甚小;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 外桴革 质, 长椭 圆形, 长 2. 2 — 2. 5 毫米, 先端 钝尖, 平滑 光亮; 鳞被 多脉, 常约 0.48 毫米。 产 昆明、 禄丰、 富宁、 砚山、 景洪、 镇康、 双江、 潞西、 瑞丽; 生 于海拔 2000 米 以下 的静水 或池边 淤泥、 沙滩 湿地。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 印度、 马 来西亚 及 大洋洲 也有。 11. 细柄黍 (广 州植物 名录) Panicum psilopodium Trin. (1826);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11a. 细柄黍 (原 变种) var. psilopodium 一年生 草本。 秆 簇生或 单生,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20~60 (-100) 厘米, 径 2 — 4 毫米。 叶鞘 松弛, 无毛, 压扁,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截形, 长约 1 毫米, 上缘 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8 — 25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均 无毛。 
498  云南 植物志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8 — 25 厘米, 宽可达 15 毫米, 基部 常为顶 生叶鞘 所包; 分枝 纤细, 微 粗槌, 中下 部者近 轮生, 向上 斜升或 开展; 小穗柄 细长, 顶端略 膨大, 侧生者 比小穗 长或近 等长; 小 穗卵长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先端 急尖, 无毛, 灰绿色 或变浅 褐色; 第 一颖阔 卵形, 先端 急尖或 稍钝, 长约为 小穗的 1/3, 具 3 — 5 脉, 但侧 脉不太 明显; 第 二颖长 卵形,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喙尖, 具 10 — 13 脉; 第一 外稃与 第二颖 同形, 近等 长, 具 9 一 11 脉, 内稃薄 膜质, 具 2 脊, 几 与外稃 等长, 但较 狭窄; 第 二外桴 革质, 狭 长 圆形, 表面 平滑, 光亮, 长约 2.2 毫米; 鳞 被小, 具 多脉。 全省 2300 米以下 的大部 分地区 都有, 多 生于丘 陵灌丛 或路旁 荒野。 分布于 印度、 斯里 兰卡、 菲 律宾。 lib. 无桴 细柄黍 var. epaleatum Keng ex S. L. Chen (1984). P. psilopodium var. epaleatum Keng ( 1959) * , nom. invalid. 与原 变种的 区别点 为第一 小花无 内稃。 产全省 大部分 地区。 贵州 也有。 12. 铺地黍 (广 州常 见经济 植物) Panicum repens Linn. (1762);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广;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 多年生 草本。 根 茎长而 粗壮。 秆 直立, 稍 坚硬, 高 30 — 100 厘米, 具 多节。 叶鞘光 滑 无毛, 边缘具 纤毛, 有明显 的纵行 脉纹;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 缘有微 细短纤 毛; 叶片 线形, 质硬而 坚挺, 长 5 — 25 厘米, 宽 2. 5 — 5 毫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 部近 心形或 圆形, 两 面均被 瘤基柔 毛或叶 背常近 无毛, 叶面较 粗糙, 叶背较 光滑, 边缘 稍 粗糙, 干后常 内卷。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无毛; 分枝 斜升, 常 单生, 且 再 一或二 次分出 小枝, 具棱, 棱上 粗糙; 小穗 柄长达 5 毫米; 小穗长 圆形, 长约 3 毫 米, 无毛, 绿 色或带 紫色, 先端 急尖; 第 一颖薄 膜质, 长约为 小穗的 1/4, 基部 包卷小 穗, 先端 喙尖, 具 7 — 9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外稃与 第二颖 等长而 同形, 但较 宽阔, 内 稃 膜质, 与外 稃近等 长而较 狭窄; 雄蕊 3 枚, 花 丝短, 花药暗 褐色, 长约 1.6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 端尖, 平滑而 光亮。 产 开远、 景洪、 潞西、 瑞丽; 常见 于海拔 1500 米以 下的田 野间。 广 布世界 热带与 亚热带 地区。 本 种根系 发达, 繁殖 力强, 是固 沙保土 植物, 也 是高产 牧草, 但常侵 入耕地 而为难 13. 旱黍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90: 1-2 Panicum trypheron Schult. (1824); Rendle (1904); Merr. (1927);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 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roxburghii Spreng (1825) ; Panicum suishaense Hayata (1918) * . 一年生 草本。 秆 簇生, 直立, 高 20 — 60 厘米, 具 2 — 3 节。 叶 鞘多聚 集于秆 基部, 
禾本科  499  图版 90 1—2. 旱黍草 Panicum trypheron Schult. , 1. 花序, 2. 小穗背 腹面; 3—4. 水生稷 P. paludosum Roxb. , 3. 带 叶的 花序, 4. 小穗背 腹面; 5_9. 南亚稷 P. walense Mez. , 5. 花序的 一个小 分枝, 6. 小穗, 7. 第 一颖, 8. 第 二颖, 9. 第二 小花背 腹面; 10 — 13. 尖叶 弓果黍 Cyrtococcum oxyphyllum (Steud. ) Stapf, 10. 带叶的 花序, 11. 小穗, 12. 第 一颖, 13. 第一 外稃, 14. 谷粒; 15—18. 瘤穗 弓果黍 Cyrtococcum muricatum ( Retz. ) Bor, 15. 带叶的 花序, 16. 小穗, 17. 第 二颖, 18. 第一 外稃。 (李 楠绘) 
500  云南 植物志  密被 瘤基长 柔毛, 老时毛 渐脱落 而瘤基 宿存; 叶舌 极短, 上缘有 白色长 纤毛; 叶 片质地 较硬, 线形, 长 7 — 25 厘米, 宽 2 — 9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 面密生 瘤基长 柔毛,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长 15 — 30 厘米; 分 枝细, 斜向 上升, 具棱, 棱上粗 糙或有 细毛; 小穗 卵状椭 圆形, 长 3 — 4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无毛; 小 穗 柄长, 先端稍 膨大, 常疏生 细毛;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2 — 2/3, 先 端尖, 基 部包着 小穗, 具 5 脉, 有时侧 脉不太 明显; 第二 颖比第 一外桴 略长, 先端 喙尖, 第一 外 稃先端 喙尖, 具 9 脉; 第 二小花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2.5 毫米, 先 端钝, 表面平 滑而光 亮, 灰白 色至乳 黄色; 鳞被 较厚, 多脉, 长约 0.3 毫米。 产 永胜、 华坪、 元谋、 元阳、 富宁; 生 于海拔 300 — 1400 米 的山坡 灌丛、 河滩草 地。 分布于 西藏、 广东、 广西、 海南、 台湾等 省区。 东 南亚、 印度、 热 带非洲 均有。 14. 南亚稷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0: 5—9 Panicum walense Mez (1904); Clayton (196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austroasiatium Ohwi ( 1942 ); 中国 主 要植物 图 说 • 禾本科 ( 1959 ) * ; Bor (1960); 图鉴 (1976)*; Panicum humile auct. non Thunb. ex Trin. :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一年或 越年生 草本。 秆 簇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5 — 40 厘米。 叶鞘 松弛, 常短于 节间, 无毛或 边缘有 纤毛;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质较 硬, 长 3 — 15 厘米, 宽 1.5 — 4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微 收狭, 无毛, 边缘近 光滑。 圆 锥 花序长 5 — 10 厘米, 直立, 开展, 花期时 常带紫 红色; 分 枝斜向 上举, 纤细, 粗糙, 疏生 小穗; 小 穗柄长 1.5 — 4 毫米; 小穗 卵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约 1.8 — 2 毫米, 先端 尖, 无毛, 花时紫 红色; 第 一颖尖 卵形, 长 约为其 小穗的 2/3 — 3/4, 具 3 — 5 脉, 基部 包着 小穗, 边缘 膜质; 第二 颖先端 喙尖; 第 一小花 外桴比 第二颖 略短, 先端 喙尖, 具 5 脉, 其内稃 膜质, 长约为 外桴的 2/3; 第 二外桴 革质, 椭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先端 钝, 背呈 弓形, 平滑而 光亮, 白色 后变淡 灰色; 鳞被 细小, 多脉。 产 镇康; 生 于海拔 1000 米的 山间盆 地的荒 地上。 分布于 西藏、 广东、 广西、 海南 及 台湾等 省区。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马 来西亚 和西非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5. 膜 程草属 Hymenachne Beauv. 多年 生沼生 草本; 具有匍 匐茎。 秆中充 满通气 组织。 叶片 线形。 圆 锥花序 顶生, 分 枝紧 缩呈穗 状或稍 开展; 小穗披 针形, 稍背腹 压扁, 成簇 着生于 穗轴之 一侧, 具 短柄, 含 1 一 2 小花,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一 颖微小 或长达 小穗的 1/2;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第 一外桴 草质, 具 5 脉, 先端急 尖至渐 尖或有 短芒; 第二 外稃膜 质, 先端 急尖, 边缘 稍内卷 或有时 扁平而 质薄; 内稃 与外桴 同质, 边缘的 中下部 为外桴 的 边缘所 覆盖, 而先端 部分则 游离。 约 10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 常 为沼泽 生中型 或大型 禾草。 我国有 3 种, 云南 都有。 
禾本科  501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长 (3. 5 —) 4 一 5 毫米, 第一 外稃先 端具小 尖头或 短芒; 脉 上粗糙 '…… 1 . 膜样草 H. acutigluma 2 (1) 小穗长 2 — 3 (-3.2) 毫米, 第一 外稃先 端急尖 或有小 尖头, 无 短芒, 脉上平 滑或近 无毛。 3 (4) 小穗长 (2. 8 —) 3 — 3. 2 毫米, 第 一外稃 比第二 颖长, 先 端常有 小尖头 2. 弊草 H. assamica 4 (3) 小穗长 2 — 2. 8 毫米; 笋一 外桴与 第二颖 等长, 先端 急尖或 短渐尖 3. 长耳 膜稃草 H. insulicola 1. 膜稃草 (华 南经济 禾草) 图版 91: 4-6 Hymenachne acutigluma (Steud. ) Gilli (1964); Gilli et al. (1967);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acutigluma Steud. ( 1854); Hymenachne pseudointerrupta C. Muell. (1861); Bor (1960); 图鉴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Hymenachne amplexicaulis auct. non (Rudge) Nees: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多年生 草本; 有匍 匐茎及 根茎。 秆基部 常匍匐 地面, 节上轮 生多数 须根, 上部直 立, 粗壮, 高达 1 米或 更高, 径粗达 10 毫米, 海 绵质, 髓部充 满通气 组织, 光滑 无毛, 节部暗 褐色。 叶 鞘短于 节间, 除一 侧边缘 有瘤基 纤毛外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 常有不 整齐小 齿缺, 无毛; 叶片较 宽大, 长达 4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质地 略厚,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无毛或 叶面及 边缘疏 生瘤基 长毛。 圆 锥花序 顶生, 紧縮 呈圆 柱状, 长达 50 厘米, 径粗达 1 一 3 厘米, 绿色; 主轴 粗壮, 有棱, 无毛, 几 乎全为 分枝所 覆盖; 分枝长 0.5 — 3 厘米, 贴近 主轴, 穗轴 有翼, 宽约 1.5 毫米, 翼缘 粗槌, 一侧紧 密簇生 小穗; 小穗柄 甚短; 小 穗狭披 针形, 长 3. 5 — 5 毫米; 第一颖 膜质, 三角 形, 长约 1.5 毫米, 脉不 明显; 第二颖 膜质, 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具 3 — 5 脉, 脉在 背部稍 凸出, 脉上稍 粗糙; 第 一小花 中性, 外稃与 第二颖 相似, 先端有 短芒, 内稃缺 如;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 膜质, 具不 明显的 2 脉, 中下 部的边 缘包着 内桴; 内稃 膜质, 先端 游离, 有 2 个微 小的小 尖头。 产 景洪、 耿马、 双江、 瑞丽; 生 于海拔 400 — 800 米的水 塘边、 河湖 岸边。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2. 弊草 (华 南经济 禾草) Hymenachne assamica (Hook, f . ) Hitchc. (1931); Bor (1940);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as " assamicum" ) . Panicum assamicum Hook, f . (1897). 多年生 草本; 具有较 长的匍 匐茎。 秆 枝自匍 匐茎上 发出, 直 立或常 斜向上 升起, 高 30 — 50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鞘较 疏松, 短于 节间, 除一侧 边缘有 瘤基纤 毛外无 毛或在 鞘口 附近有 少数长 柔毛, 节部 褐色; 叶 舌短,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 缘全缘 或稍撕 
50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1 1—3. 囊颖草 Sacciolepis indka (Linn. ) A. Chase, 1. 花序, 2. 小穗, 3. 第二 小花; 4 一 6. 膜稃草 Hymen- achne acutigluim (Steud. ) Gill., 4. 花序, 5. 小穗 (背腹 面), 6.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7—9. 毛颖草 A1- loteropsis semialata (R. Br. ) Hitchc. , 7. 花序, 8. 小 穗簇, 9. 第 二颖; 10— 12. 臂形草 Brachiaria erucifoimis (J. E. Smith) Griseb. , 10. 花序, 11. 小穗 (背腹 面), 12.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3 — 15. 毛 臂形草 B. vUlosa (Lam.) A. Camus var. viUosa, 13. 花序 分枝, 14. 小穗 (背腹 面), 15.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6 — 18. 四生臂 形草 B. subquadripara (Trin. ) Hitchc. var. subquadripara. , 16. 花序, 17. 穗轴的 一部分 (放大 ); 18. 第二小 花 腹面。 (李 楠绘) 
禾本科  503  裂。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质地稍 坚硬, 除 叶面基 部及边 缘常见 少数瘤 基长毛 外两面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紧 縮呈圆 柱状, 长 5 — 10 厘米, 径约 0.7 毫米, 下部常 间断; 主轴稍 粗壮, 有棱 和槽, 棱上稍 粗糙; 分枝 较短, 长 1 一 2 厘米, 密生 小穗, 贴近 主轴; 小 穗柄稍 粗壮, 长 0.3~0.6 毫米, 无毛; 小穗草 绿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 3 — 3. 2 毫米; 第一 颖 膜质, 无毛, 广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常具 3 脉; 第 二颖比 第一外 稃短, 草质, 平滑 无毛,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不育,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或 略长, 先端 渐尖, 具 5 脉, 无 内稃;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长约 2.5 毫米, 质 地薄, 长卵披 针形, 内稃与 外稃同 质而 略狭, 边缘 内弯; 雄蕊 3 枚。 产 景洪; 生 于海拔 720 米的溪 沟边、 稻 田边,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有关 文献上 记载, 海南 也产。 照 J. D. Hooker (1897) 的 记载, 本种 第一外 稃比第 二 颖长。 我们 没有见 过海南 标本, 故未引 证海南 有本种 分布。 3. 长耳 膜稃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Hymenachne insulicola (Steud. ) L. Liou (1990) * . Panicum insulicola Steud. (1854); SaccioLepis insulicola ( Steud. ) Ohwi (1947); Backer et al. (1968) ; Hymenachne aurita auct. non (Presl ex Nees) Balansa: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多年生 草本。 杆直立 或基部 稍外倾 而节上 生根, 高 40 — 100 厘米, 纤 细或稍 粗壮, 光滑 无毛, 具 条纹。 叶 鞘短于 节间, 具 条纹, 光滑 无毛, 有时一 侧边缘 有瘤基 纤毛; 叶 舌仅为 一圈极 短的膜 质环; 叶片 线形, 质地 稍硬, 长 10 — 40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先 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近心形 而多少 抱茎, 两 面光滑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圆锥花 序紧缩 呈 穗状, 长 10 — 30 厘米, 径粗 2 — 2. 5 厘米, 主轴 粗壮, 有槽 和棱, 无毛, 下部 有时间 断; 分 枝长达 6 厘米, 直立, 贴近 主轴, 近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近 基部者 一侧着 生密生 小 穗的小 分枝, 中上 部者一 侧密生 小短分 枝或小 穗簇; 小 穗柄长 0.2 — 1.2 毫米, 无毛, 稍 粗糙; 小穗草 黄色, 长卵披 针形, 长 2. 2 — 2. 8 毫米; 第 一颖广 卵形, 膜质, 长约 1.2 毫米, 具 3 脉; 第二 颖同质 同长, 先端短 渐尖, 内 桴小或 缺如; 第二 小花披 针形, 长约 2.2 毫米; 内外 稃均为 纸质, 乳 黄色, 外稃 脉不太 明显, 边缘 内卷, 包着 内桴, 内 稃披 针形, 与外桴 等长, 边缘 内卷; 雄蕊 3 枚, 花药 紫色。 产 景洪、 耿马; 生 于海拔 480 米的 河边灌 丛中。 分布于 福建, 海南。 印度、 斯里兰 卡、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马来 西亚、 菲律宾 均有。 6. 囊 颖草属 Sacciolepis Nash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下 部外倾 或平卧 地面。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小穗 多少 有些一 侧偏斜 (也称 略两侧 压扁) 而不 对称, 含 2 小花, 自膨 大似盘 状的小 穗柄顶 端 脱落; 颖不 等长, 第一颖 较短, 具有 膜质的 边缘和 较粗壮 的脉; 第二颖 较宽, 三角状 卵形, 背部圆 凸而基 部呈浅 囊状;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第 一外稃 较第二 颖狭, 但等 
504  云南 植物志  长, 平展 或背部 略呈圆 凸形, 具 数脉; 第一内 桴狭, 膜质 透明;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长 圆形, 厚纸 质或薄 革质, 背部 圆凸, 边缘 内卷, 包裹 同质的 内稃; 鳞被 2 枚, 宽楔 状, 具 3 脉; 花柱 自基部 分离。 种脐 点状。 约 30 种, 分 布于热 带及亚 热带, 多数产 非洲, 常 生于湿 地或浅 水中。 我国有 3 种 1 变种。 云南 都有。 分种 检索表 : 1 (4) 小 穗斜披 针形, 先端 急尖或 锐尖。 2 (3) 秆 粗壮, 下 部常海 绵质; 第一颖 长不到 小穗的 1/2;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假穗 状花序 下部常 有间断 2. 间序 囊颖草 S. interrupta 3 (2) 秆较 纤细, 不呈海 绵质; 第一 颖长为 小穗的 1/2; 小穗长 2. 5 — 3 毫米, 假穗 状花序 连续不 间断 1. 囊颖草 S. indica 4 (1) 小穗近 球形, 先 端钝。 5 (6) 植 株高达 1 米, 花序长 6 — 20 厘米; 叶片长 10 — 20 厘米 3a. 鼠尾 囊颖草 S. myosuroides var. myosuroides 6 (5) 植株高 15 — 20 厘米; 花序长 2 — 4 厘米; 叶片长 3 — 5 厘米 3b. 小 囊颖草 S. m. var. nana  1. 嚢颖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1: 1-3 Sacciolepis indica (Linn. ) A. Chase (1908);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Aira spicata Linn. (1753); A . indica Linn. (1753) , in Errata; Panicum indicum Linn. (1771); Merr. (1927); Panicum angustum Trin. (1826)*; Sacciolepis indica var. angusta (Trin. ) Keng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一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20 — 100 厘米。 叶鞘有 脊, 短于 节间, 较 松弛, 无毛 或有时 被瘤基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0.2 — 0.5 毫米, 上缘 有短 纤毛;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2 — 10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收狭, 无毛 或疏被 柔毛。 圆锥 花序紧 縮成圆 柱形, 长 1 一 16 厘米, 宽 2 — 5 毫米, 两端 渐狭, 或下部 渐狭, 主轴 无毛, 具棱, 分枝 甚短; 小 穗柄长 0.5 — 1 毫米, 顶端 膨大呈 盘状; 小穗 斜卵披 针形, 常带 紫色, 先端 渐尖而 弯曲, 长 2 — 2. 5 毫米, 无毛或 被瘤基 糙毛; 第一 颖长为 小穗的 1/2 — 2/3, 常具 3 脉, 基 部包裹 小穗; 第二颖 背部浅 囊状, 与小穗 等长, 有 7 — 11 条明显 的脉, 通常 9 条; 第一 外稃与 第二颖 等长, 具 9 脉, 内稃 甚小, 膜质, 线形; 第 二外稃 平滑而 光亮, 长约为 小穗的 1/2 或 略长, 边 缘包着 同质而 较小的 内稃; 鳞被 2 枚, 阔 楔形, 具 3 脉。 产 罗平、 永胜、 泸水、 剑川、 大理、 昆明、 禄丰、 易门、 文山、 广南、 丘北、 石 屏、 绿春、 建水、 元阳、 河口、 金平、 临沧、 双江、 永德、 镇康; 常生 于海拔 100 — 2400 米的溪 沟边、 水 池边、 灌 丛中、 疏 林下。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南、 华中、 华东及 
禾本科  505  台湾。 印度至 日本及 大洋洲 也有。 本种 的分布 区广, 性态变 异幅度 较大, 有 些学者 常根据 不同的 形态特 征分出 一些种 下 等级。 2. 间序 囊颖草 (中 国植 物志) Sacciolepis interrupta (Willd. ) Stapf in Prain (1920);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interruptum Willd. ( 1798); Hymenachne interrupta (Willd.) Buse (1854). 多年 生沼生 草本, 植 株光滑 无毛。 秆基 部匍匐 或漂浮 水面, 节上 生根, 松软, 肿 胀, 空心, 径 粗可达 1 厘米, 花枝高 20 — 60 厘米。 叶鞘 草质, 较 松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先 端有不 整齐的 齿缺; 叶片 线形, 扁平, 质地稍 柔软,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圆 锥花序 紧縮成 穗状, 长 8 — 30 厘米, 下部 小穗着 生有 间断; 小穗长 圆形, 长 (3. 8 —) 4 一 5 毫米,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第 一颖宽 卵形, 长 约为 小穗的 1/4 一 1/3, 先 端钝, 具 3 — 5 脉, 第二颖 卵形, 与小穗 等长, 背部 呈浅囊 状, 先端 急尖, 具 9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外稃与 第二颖 等长, 卵形, 先端 急尖, 革质, 具 7 脉, 膜质 透明, 具 内桴; 第 二小花 两性, 其外 桴略短 于第一 外稃, 卵 状长圆 形, 先端 急尖, 薄 革质, 黄 白色, 有 光泽, 背部 凸起, 边 缘包着 同质的 内桴; 雄蕊 3 枚, 花药 紫色, 花柱 分离。 颖果 卵形。 产 孟连、 瑞丽; 常 生于水 池边、 沼 泽地、 稻 田中、 甘 蔗田。 分布于 印度、 非 洲及热 带东 南亚。 ' 3. 鼠尾 囊颖草 (华 南经济 禾草) Sacciolepis myosuroides (R. Br. ) A. Chase ex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广州植 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3a. 鼠尾 囊颖草 (华 南经济 禾草) (原 变种) var. myosuroides Panicum myosuroides R. Br. (1810); Hymenachne myosuroides ( R. Br.) Balansa (1890). 一年生 草本。 秆 簇生, 高 30 — 120 厘米, 直立, 较 纤细, 基部常 外倾, 节上 生根。 叶鞘 光滑,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圆锥花 序紧缩 呈狭圆 柱形, 长 6 — 25 厘米, 粗约 4 毫米, 主轴 无毛, 具棱, 分枝 很短; 小 穗通常 紫色, 卵状椭 圆形, 稍 弯曲, 长 1.5 — 2 毫米, 先 端尖或 稍钝, 无毛或 疏被微 柔毛; 第一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2 — 2/3, 具 3 — 5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7 — 9 脉; 第一 外稃与 第一颖 等长, 具 7 — 9 脉; 第一 内稃极 小, 膜质 透明; 第 二外稃 略短于 小穗, 平滑, 光亮, 边缘 包卷同 质而较 狭小的 内稃。 产 景洪; 生 于海拔 500 — 800 米 的田野 湿地。 分布于 西南及 华南各 省区。 热 带亚洲 至 大洋洲 也有。 本种秆 叶牛马 喜食。 
506  云南 植物志  3b. 矮小 嚢颖草 (变种 ) (植物 研究) var. nana S. L. Chen et T. D. Zhuang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植 株仅高 15 — 30 厘米; 叶片长 3 — 5 厘米, 宽 1 一 3 毫 米; 圆锥 花序长 2 — 4 厘米, 宽约 3 毫米。 产 元谋、 景洪、 临沧; 生 于海拔 500 — 1780 米 田野或 水边。 7. 露 籽草属 Ottochloa Dandy 多年生 草本。 秆 蔓生。 叶片披 针形, 平展。 圆 锥花序 开展, 由总状 花序所 组成; 小 穗有 短柄, 均匀 着生或 数枚簇 生于细 弱的分 枝上, 含 2 花, 背腹 压扁, 椭 圆形, 先端尖 或 稍钝, 成熟 后整个 脱落; 颖近 等长, 长约为 小穗的 1/2 — 2/3, 具 3 — 5 脉, 第 一小花 不育, 外桴 膜质, 与小穗 等长, 有 7 — 9 脉; 第 二小花 发育, 外 桴质地 变硬, 平滑, 先 端尖, 具 狭膜质 边缘包 卷同质 内稃; 鳞 被薄, 具 5 脉; 花柱自 基部即 分离。 种脐 点状。 约 4 种, 分布 旧大陆 热带, 常生于 山谷林 荫下。 我国 南部产 1 种。 1. 露籽草 (中 国植 物志) Ottochloa nodosa (Kunth) Dandy (1931); 广州 植物志 (1956);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nodosum Kunth (1833). la. 露籽草 (原 变种) 图版 88: 11—12 var. nodosa 多年生 草本。 杆 纤细, 下部 常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花枝 多叶,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植株全 长可达 1 米或 更长, 节上 无毛或 被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边 缘近一 侧具纤 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3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质 较薄,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面近 平滑, 边缘稍 粗糙。 圆锥花 序多少 开展, 长 10 — 18 厘米, 分枝 上举, 纤细, 疏离, 互生或 轮生, 分枝稍 粗糙, 具棱, 小穗柄 甚短; 小穗椭 圆形, 长 2. 8 — 3. 2 毫米; 颖 草质, 第一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2 或 稍短, 具 1 一 3 脉, 第二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2 — 2/3, 具 3 — 5 脉; 第 一外桴 草质, 约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近 舟形, 先端淡 紫色, 长约 2.2 毫米, 第 一内稃 缺如; 第 二外桴 骨质, 与小 穗近等 长, 平滑, 先端 压扁, 膜质, 呈 冠状。 产 河口、 景洪; 生 于海拔 800 米以下 的山谷 疏林或 林缘。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福 建、 台湾。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马来 西亚、 菲律宾 均有。 lb. 小花 露籽草 (变种 ) (图鉴 ) var. micrantha (Balansa) Keng f. (1976) .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叶片 先端长 渐尖; 小穗长 2 — 2. 5 毫米, 先端近 短尖; 第一颖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2, 具 3 脉; 第二颖 卵形, 长约 为小穗 之半, 具 5 脉; 第 一外稃 椭 圆形, 具 5 — 7 脉; 第 一内桴 缺如; 第二 外稃薄 革质, 与第 一外稃 同形, 等长, 边缘 包卷 内稃。 产地及 生境与 原变种 相同。 
禾本科  507  8. 弓 果泰属 Cyrtococcum Stapf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下部 常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至披 针形。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缩; 小 穗两侧 压扁, 斜卵 形或半 卵形, 含 2 小花, 第一小 花 不育, 第 二小花 两性, 成熟 后整个 脱落; 颖不 等长, 膜质或 略厚, 先 端钝或 急尖, 具 3 — 5 脉, 第一颖 较小, 卵形, 第二颖 舟形; 第一 外稃与 小穗近 等长, 具 5 脉, 先端钝 或 急尖; 第 一内稃 短小或 缺如; 第 二外稃 花后硬 化而呈 骨质, 背部隆 起呈驼 峰状, 先端 常作短 喙状, 边 缘包卷 同质的 内稃; 鳞被 褶叠, 甚薄, 具 3 脉。 世界 10 余种, 主产 非洲及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4 种, 云南 都有。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柄 粗短, 通 常短于 小穗; 圆 锥花序 紧密, 具多 而密集 的小穗 3. 尖叶 弓果黍 C. oxyphyllum 2 (1) 小穗柄 纤细, 一般 都比小 穗长; 圆锥 花序甚 开展, 具稀疏 着生的 小穗。 3 (4) 叶 片较宽 而长, 一般长 7 — 1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圆 锥花序 大而甚 开展, 长可达 30 厘 米, 宽达 15 厘米 1. 散穗 弓果黍 C. accrescens 4 (3) 叶 片较狭 而短, 一般长 2 — 8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圆锥 花序稍 开展, 长不过 15 厘米, 宽 不过 6 厘米。 5 (6) 颖 及第一 外稃不 具瘤体 4. 弓果黍 C. patens 6(5) 颖 及第一 外稃均 具褐色 小瘤体 2. 癯穗 弓果黍 C. muricatum 1. 散穗 弓果黍 (海 南植 物志) Cyrtococcum accrescens (Trin. ) Stapf in Hook. (1922)* ;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 湾 植物志 (1978)*. Panicum accrescens Trin. (1828); Panicum patens Linn. var. lati folium Honda (1930). 一年生 草本。 秆光滑 无毛, 下 部伏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常 分枝, 高 50~60 厘米。 叶 鞘短于 节间, 无毛, 但 上部边 缘的一 侧有纤 毛和瘤 基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1.2 毫米, 先端近 圆形, 无毛; 叶片通 常宽大 而质地 较薄, 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5 —) 7 — 1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略收 狭或近 圆形, 两面常 疏被近 平 贴的长 柔毛或 无毛, 叶背脉 间具小 横脉, 有 时近基 部边缘 上疏被 瘤基长 刚毛。 圆锥花 序大而 开展, 长达 30 厘米, 宽达 15 厘米, 主轴 纤细, 具 条纹, 无毛; 分枝 纤细, 近圆 形, 无毛, 长达 15 厘米, 常再 2 — 3 回分出 小枝; 小穗柄 纤细, 侧 生者长 2 — 10 ( — 20) 毫米; 小 穗长约 1.5 毫米; 颖及 第一外 稃均为 膜质, 无毛, 或疏被 微毛; 第一颖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2, 具 3 脉, 先端 急尖; 第二颖 舟形, 略短于 小穗, 具 3 脉, 先端钝 圆, 常 被白色 纤毛; 第一小 花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先 端钝而 具白色 纤毛, 内桴不 存 在或甚 微小; 第二 小花较 第二颖 略短, 外稃 骨质, 坚硬, 淡黄 白色, 熟 时表面 有条状 
508  云南 植物志  微细 乳突, 背部 凸起; 内稃 与外稃 同质而 狭窄, 且 为外稃 所包。 产 元阳、 马关、 景洪、 镇康、 耿马、 瑞丽; 生 于海拔 1000 米以 下丘陵 灌丛、 林缘、 沟 边或疏 林中。 分布于 贵州、 西藏、 广东、 广西、 湖南等 省区。 尼 泊尔、 印度至 马来西 亚、 日 本南部 均有。 2. 瘤穗 弓果黍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90: 15—18 Cyrtococcum muricatum (Retz. )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Panicum muricatum Tetz. (1786) ; Cyrtococcum schmidtii (Hack. ) Henr. (1940) .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光滑 无毛, 下部 节上常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叶鞘 被瘤基 毛或近 无毛, 边缘一 侧被纤 毛或上 部有瘤 基毛;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先端无 纤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3 — 13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两面均 疏被柔 毛或几 无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7 — 15 (-20) 厘米, 全体 无毛; 分枝 纤细, 丝状, 柔软; 小穗柄 很细, 长 10 毫米或 更长; 小穗 绿色, 成 熟时褐 色, 长约 1.4 毫米; 颖片 及第一 外稃的 表面均 被褐色 小瘤状 突起, 常被微 柔毛, 尤以第 二颖 及第一 外稃更 明显; 颖 纸质, 第一颖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2, 具 3 脉, 先端急 尖; 第二颖 舟形, 稍短于 小穗, 具 3 脉, 先 端钝; 第 一小花 外桴约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先端 钝或近 截形; 第二小 花长约 1.2 毫米, 外稃 骨质, 坚硬, 淡黄 褐色, 有 光泽, 背部强 凸如驼 峰状。 产 潞西; 生 于海拔 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广东、 海南、 福建、 台湾。 亚 洲南部 也有。 3. 尖叶 弓果 p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0: 10-13 Cyrtococcum oxyphyllum ( Steud. ) Stapf ( 1922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广. Panicum oxyphyllum Steud. ( 1954 ) ; Panicum piLipes Nees et Arn. ex Buese (1854); Panicum pilipes (Nees et Arn. ) A. Camus (1921); 图鉴 (1976).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通常 无毛, 下部 常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15 — 50 厘米。 叶鞘 常短于 节间, 无毛, 仅于上 部边缘 的"^ 侧有 纤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1.5 毫米, 先端近 圆形,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质地 稍厚, 长 5 — 18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收 狭或近 圆形, 两面均 无毛, 主脉 明显, 脉 间有小 横脉。 圆锥 花序较 紧縮, 长 5 — 12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具 有多数 密集的 小穗, 抽 出鞘外 甚短; 分 枝 上举, 短粗而 具棱, 长可达 3 厘米, 常再 1 一 2 回分出 小枝, 腋间 疏生长 柔毛; 小穗 长约 2 毫米, 基部 常疏生 数条细 柔毛; 颖 及第一 外稃近 纸质, 褐 红色, 无毛, 具 3 脉,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 1.2 —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第二颖 舟形, 略短于 小穗, 先端 稍尖;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阔椭 圆形, 具 5 脉, 先端 钝或近 截平; 第二外 桴长约 1.5 毫米, 厚 而硬, 淡黄 色或褐 黄色, 有 光泽, 近 顶部有 椭圆形 冠状小 瘤体, 边缘包 卷同质 长圆形 的 内稃;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 毫米。 产 河口、 景洪; 生 于海拔 100 — 800 米的 山沟疏 林或荫 凉处。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印度、 缅甸、 斯里 兰卡、 马 来西亚 和菲律 宾均有 分布。 
禾本科  509  4. 弓果黍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Cyrtococcum patens (Linn. ) A. Camus (1911);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Panicum patens Linn. (1753).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圆 柱形, 常带 紫色, 稍软, 无毛, 下 部平卧 地面, 节上生 根, 长可达 20 余 厘米, 花枝 直立, 高 10 — 30 厘米。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无毛或 被瘤基 毛, 边 缘一侧 上部有 纤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8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近 圆形或 圆形, 两面均 贴生短 柔毛, 长成时 毛逐渐 脱落, 边缘 加厚, 稍 粗糙, 有时在 近基部 边缘常 有瘤基 长毛。 圆锥 花序短 小, 长 4 一 12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分枝较 纤细, 枝腋 无毛, 单生或 2 枚 簇生, 斜向上 升或略 开展, 常再 1 一 2 回分出 小枝; 小穗柄 纤细, 侧 生者长 1 一 4 毫米; 小 穗长约 1.5 毫米; 颖及第 一外稃 被微柔 毛或近 无毛, 纸质, 常带紫 褐色; 第 一颖长 卵形, 长 约为小 穗的 1/2, 具 3 脉, 侧 脉不太 明显, 先端 急尖; 第二颖 舟形, 长约为 小穗的 2/3, 具 3 脉, 先 端钝; 第一小 花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先端 钝圆; 第二小 花长约 1.5 毫米, 基 部尖, 表 面淡黄 色而有 光泽, 背部凸 起呈驼 峰状。 产 罗平、 元江、 麻 栗坡、 金平、 屏边、 思茅、 勐腊、 景洪、 镇康、 临沧; 生 于海拔 1900 米以下 的丘陵 灌丛、 路旁 田野、 林 缘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江西、 福建、 台湾。 印度及 东南亚 也有。 9. 山鸡 谷草属 Neohusnotia A. Camus 多年生 草本。 秆下 部平卧 地面, 节上易 生根。 叶片 扁平, 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圆 锥花序 顶生, 一级分 枝常再 次分出 小枝; 小 穗背腹 压扁, 单生或 孪生, 呈 不太明 显的两 行 排列于 穗轴的 一侧, 含 2 小花, 成熟后 脱节于 颖下; 颖厚 纸质, 等长或 第一颖 略短, 具 5 脉, 先端 增厚;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先端 增厚;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骨质, 背部 凸起, 近 先端增 厚呈尖 头状, 边缘 内卷, 包着 同质内 稃; 内稃具 2 脊, 先端 2 浅裂; 鳞被 2, 具 5 — 7 脉; 雄蕊 3 枚; 花 柱基部 分离。 颖果椭 圆形, 种脐长 圆形, 胚倒 卵形。 约 8 种, 分 布亚洲 热带。 我国产 1 种。 1. 山 鸡谷草 (海南 ) 图版 92: 1—3 凤头黍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Neohusnotia tonkinensis (Balansa) A. Camus (1912)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图鉴 (1976)*. Panicum tonkinense Balansa (1890); Merr. (1927); Acroceras tonkinense ( Balansa) Hubb. ex Bor (193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粗壮. 下 部平卧 地面, 节上易 生根, 花枝 直立, 高达 1 米, 径粗 3 — 4 毫米, 节 上密生 髯毛。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无 毛或被 瘤基长 柔毛, 边缘一 侧有瘤 
510  南 植物志  基长 刚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上缘 有不整 齐的小 齿缺; 叶片 扁平, 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无 毛或背 部疏生 细毛, 主脉 在叶背 明显, 侧脉间 具小横 脉, 边 缘增厚 常部分 呈波状 皱折, 且 粗糙。 圆 锥花序 由复总 状花序 组成, 稀疏而 开展, 长 15 — 30 厘米, 宽 5 — 10 厘米, 主轴 粗壮, 具棱, 棱上 粗糙; 分 枝斜向 上举, 单生或 少数 簇生; 小穗 孪生或 上部者 单生, 长 5 — 5. 5 毫米, 一具 长柄, 一具 短柄, 长 柄者长 0.5 — 1.5 厘米, 短柄 者长约 0.3 毫米;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3/4, 具 5 脉; 第 二颖 与小穗 等长, 与第 一外稃 同形, 具 5 脉, 先端略 增厚; 第 一小花 中性, 内桴 膜质透 明, 狭窄, 具 2 脉;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稍短于 小穗, 平滑, 光亮, 先 端增厚 呈尖头 状, 边缘 内卷, 包 着同质 内桴, 内桴有 2 脊, 先端 2 裂, 边缘 膜质; 鳞被 2, 具 5 — 7 脉。 颖果椭 圆形, 长约 3.5 毫米。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100 — 300 米 的丘陵 灌丛、 路边 林缘。 分布于 海南。 亚洲. 热带均 有 分布。 有 关文献 记载, 本种 为优良 牧草。 10. 稗属 Echinochloa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舌常 缺如。 穗形总 状花序 沿着主 轴排列 为圆锥 花序, 单一或 具小 分枝; 小穗含 1 或 2 小花, 近 无柄, 孪生或 簇生, 均 偏生于 穗轴的 一侧, 常 排成四 行, 狭椭圆 形至近 圆形, 一面 扁平, 一面 凸起, 常有糙 硬毛, 有时 向下延 伸成圆 柱状短 柄, 先端具 骤尖头 或芒; 颖 草质, 第 一颖三 角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先端 急尖; 第二 颖 约与第 一小花 等长; 第 一外稃 有时稍 变硬, 具有不 易弯曲 的芒; 内桴 膜质; 雄 蕊有时 存在; 第 二外桴 成熟后 变硬, 先端 呈小尖 头状, 表 面平滑 光亮, 边缘 内卷, 包卷 同质之 内桴, 但 内桴先 端有时 游离。 约 50 余种, 分 布全球 热带至 温带, 约 10 种 为全球 广布。 常 生于潮 湿地带 或浅水 中。 有些种 是田间 杂草。 类谷稗 E. frumentacea (Roxb. ) Link. 在 印度常 栽培作 粮食或 饲料。 食用稗 E. esculenta (A. Br) Scholz 也是日 本及我 国栽培 的谷类 作物。 水田稗 E. oryzoides (Ard. ) Frisch. 是专门 生于稻 田中花 期以前 常与水 稻混杂 的有害 杂草。 有的种 是优良 牧草。 许多 种的颖 果富含 淀粉, 是制糖 及酿酒 原料。 我国约 10 种, 云南 都有。 分种 检索表 Y.r' 1 (14) 小穗长 3 — 5 毫米。 2(5) 能育小 花及颖 果具有 明显的 驼峰。 小穗宽 卵形, 沿着常 弯曲的 花序分 枝密集 排列。 3 (4) 小穗成 熟后带 褐色, 通 常无芒 或有时 具芒; 颖果 带褐色 4. 食用稗 E. esculenta 4 (3) 小穗成 熟后淡 (苍) 绿色, 无芒, 颖果 带白色 5. 类谷稗 E. frumentacea 5 (2) 能育小 花及颖 果没有 显著的 驼峰。 6(11) 本来是 专门生 长在稻 田中的 杂草, 具有密 集丛生 直立的 习性, 花期以 前其营 养体与 水稻十 分 相似。 7 (10) 小穗长 3. 5 — 5 毫米。 
禾本科  511  8(9) 小穗宽 卵形至 卵形, 花序 在成熟 时几乎 平展。 小 穗总是 有芒, 芒长 5 厘米; 第一颖 长为其 小 穗长的 1/3 — 1々, 叶 颈区有 时有毛 丛生。 颖果 卵形。 胚长 为其颖 果长的 0.7~0.8 倍 … 9. tKH^ E. oryzoides 9 (8) 小 穗卵椭 圆形。 花 序在成 熟时或 多或少 直立。 小穗 有芒或 无芒。 第 一颖长 为其小 穗长的 1/ 2 — 2/3. 第 一外桴 常背部 凸起, 质 硬而有 光泽。 叶颈区 常有毛 丛生。 颖果长 圆形, 胚长为 其颖 果长的 0.9 倍 或更长 8. 田栖稗 E. oryzicola 10 (7)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第一外 稃背部 凸起, 质硬有 光泽。 无 芒或偶 然有芒 6. 硬稃稗 E. glabrescens 11 (6) 本 来不是 专门生 长在稻 田中的 杂草, 但 都生长 于潮湿 地上, 且 常发现 于水稻 之间。 植株基 部多 少有点 开展。 ' 12 (13) 小穗阔 卵形或 卵形, 除在 分枝末 端者外 无芒, 有时有 短芒或 长芒。 颖果 卵形。 圆锥 花序长 度 易变, 或 多或少 直立, 常 呈金字 塔形, 有时 俯垂, 分枝从 不明显 轮生, 下 部分枝 常具小 分枝 3a. 稗 E. crusgalli var. crusgalli 13 (12) 小 穗卵椭 圆形, 有短或 长芒。 颖 果或多 或少长 圆形。 圆锥 花序罕 呈金字 塔形, 直立或 俯垂, 分枝常 轮生, 除下部 分枝外 或多或 少直立 7. 旱稗 E. hispidula 14(1) 小穗长 3 毫米或 更短。 15 (16) 第 一小花 的内稃 缺如。 小穗 稠密, 芒长达 45 毫米 1. 长芒稗 E. caudate 16 (15) 第一小 花的内 稃充分 发育。 小穗无 芒或具 短芒。 17 (18) 小穗 卵椭圆 形到椭 圆形, 通常具 短芒, 花序 密集, 具多少 直立的 短分枝 3b. 小旱稱 E. crusgalli var. austro-japonensis 18 (17) 小穗阔 卵形或 卵形。 无芒。 19 (20) 小 穗规则 地排列 成行。 第 一颖长 为其小 穗长的 1/2。 颖果带 白色。 花 序分枝 及主轴 上通常 不具刚 (刺) 毛, 偶见 有少数 沿分枝 散生及 在其节 上簇生 2. 光头稗 E. colonum 20 (19) 小穗 不规则 排列。 第 一颖长 约为其 小穗的 1/3。 颖果带 褐色, 沿花序 主轴及 分枝有 长刚毛 或否 3c. 草原稗 E. crusgalli var. praticola  1. 长芒稗 (中 国植 物志) Echinochloa caudata Roshev. (1930); 中国 植物志 (1990)*. 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caudata ( Roshev. ) Kitag. (1939); E . crusgilli ssp. caudata (Roshev. ) Tsvelev (1976). 一年生 草本。 秆 粗壮, 高 1 一 2 米。 叶 鞘无毛 或常有 瘤基毛 (毛常 脱落而 仅存瘤 基), 或 仅有糙 毛或仅 其边缘 有毛; 叶舌 缺如; 叶片 线形, 长 10 — 40 厘米, 宽 1 一 2 厘 米, 两面 无毛, 边缘 增厚而 粗糙。 圆锥 花序稍 下垂, 长 10 — 25 厘米, 径 1.5 — 4 厘米, 主轴 粗糙, 具棱, 疏 被瘤基 长毛; 分枝 密集, 常再分 小枝; 小 穗卵椭 圆形, 常带 紫色, 长 3 — 4 毫米, 脉 上具硬 刺毛, 有时 疏生瘤 基毛; 第 一颖三 角形, 长为 小穗的 1/3 — 2/ 5, 先 端尖, 具 3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端有 0.1~0.2 毫 米的短 尖头, 具 5 脉; 第 一外稃 草质, 先端具 1.5 — 5 厘米的 长芒, 具 5 脉, 脉 上疏生 刺毛; 内稃 膜质, 先端具 细毛, 边缘有 纤毛; 第 二外桴 革质, 光亮, 边 缘包着 同质的 内桴; 鳞被 2 枚; 楔形, 折 叠, 具 5 脉; 雄蕊 3 枚; 花柱基 分离。 据 《中 国植 物志》 10 (1) 记载 云南有 分布,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标 本室目 
51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2 1—3. 山 鸡谷草 Neohusnotia tonkinensis (Balansa) A. Camus, 1. 带叶的 花序, 2. 小穗, 3.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4—6. 光头稗 Echinochloa colonum (Linn. ) Link. , 4. 花序, 5. 小穗 (背腹 面), 6.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7—9. 稗 E. crusgalli (Linn. ) Beauv. var. crusgaUi, 7. 花序, 8. 小穗 (背面 ), 9. 第 二小花 (腹面 ); 10—12. 食用稗 E. esculenta (A. Br.) H. Scholz, 10. 花序, 11. 小穗 (背腹 面), 12.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3—15. 田栖稗 E. oryzicola (Vasing. ) Vasing. , 13. 花序, 14. 小穗 (背腹 面), 15.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李 楠绘) 
禾本科  513  前 尚未采 到本种 标本。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湖南、 山西、 安徽、 江苏、 江西、 浙江、 河 北、 内蒙古 、黑 龙江、 吉林等 省区。 2. 光头稗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92: 4-6 Echinochloa colonum (Linn. ) Link (1833); A. Camus (1922);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I960)* ; 海南 植物志 (1977)*;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Panicum colonum Linn. (1759); Oplismenus colonum (Linn. ) H. B. K. (1816); Echinochloa crusgalli (Linn. ) Beau v. ssp. colonum (Linn. ) Honda (1923) .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直立或 上升, 基部各 节可具 分枝, 有时还 生出不 定根, 高 10 — 80 厘米, 无毛, 稍 压扁。 叶鞘 扁压, 背部 有脊, 无毛; 叶舌 缺如; 叶片 线形, 扁 平, 长 5 — 3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无毛, 仅边 缘稍粗 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线状, 长 1 一 10 厘米, 主轴较 纤细, 三 棱形,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分 枝为穗 形总状 花序, 稀疏排 列于其 主轴之 一侧, 直 立上升 或贴向 主轴, 有时稍 开展; 穗轴长 1 一 2 厘米, 无毛但 粗糙; 小穗 卵椭圆 形至近 球形, 长 2 — 2. 3 (-3) 毫米, 被 小硬 毛或短 柔毛, 无芒, 呈较 规则地 四行排 列于其 穗轴之 一侧; 第 一颖长 约为其 小穗的 1/2, 先端 急尖至 骤尖, 具 3 脉; 第二 颖与第 一小花 的外桴 等长而 同形, 先端均 具小尖 头, 具 7 脉, 间脉 常不达 基部; 第一 小花的 内稃稍 短于其 外稃, 膜质, 先 端钝, 有 2 脊; 第 二小花 扁平, 一面 凸起, 椭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平滑 光亮, 边缘 包卷着 内桴, 但 内稃顶 端反卷 露出。 产全省 大部分 地区; 生 于海拔 600 — 2400 米的 田野、 园圃 及道旁 常见。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南及 华东。 全 世界温 暖地区 都有。 是常见 的田间 杂草。 全草为 牲畜青 饲料; 谷粒含 淀粉, 可 制糖或 酿酒。 本种的 种加词 C. Linnaeus (1753) 用 "colonum" 复数第 二格, 其 意为: "of the farmer" o 以后 学者们 沿用。 近来 有人改 写为: "colona" 是不 对的。 3. 稗 (孟子 ) Echinochloa crusgalli ( Linn. ) Beauv. ( 1812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Tsvelev (1976);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crusgalli Linn. (1753) ; MUlium crusgalli (Linn. ) Moench (1794) ; Pen- nisetum crusgalli (Linn. ) Baumg. (1916) . 3a. 稗 (原 变种) 图版 92: 7-9 var. crusgalli 一年生 草本。 秆高 50 — 160 厘米, 基 部直径 2 — 6 毫米, 光滑 无毛, 丛生, 直立或 基部倾 斜而稍 展开。 叶 鞘疏松 包茎, 光滑 无毛, 下 部者长 而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缺 如; 叶片 扁平, 线形, 长 10 — 40 厘米, 宽 5 — 20 毫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常 呈金字 塔形, 长 6 — 26 厘米; 主轴 具棱, 棱上 粗糙或 疏被 瘤基长 刺毛, 后者常 在节处 更密。 分枝长 2 — 5 (-11) 厘米, 常 斜升, 稀 稍贴近 主轴, 在主轴 上的排 列不太 整齐, 下部者 稀疏, 常 单生, 上部者 较密; 穗轴 有棱, 棱上 
514  云南 植物志  粗 糙或疏 被瘤基 刺毛, 单 一或有 时具小 分枝; 小穗卵 形或阔 卵形, 长 3 — 4 毫米, 脉上 被 密或疏 的瘤基 硬毛, 脉间 粗糙,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簇 生或上 者单生 于穗轴 一侧; 第一 颖三 角形, 先 端尖, 基 部包卷 小穗, 长为 小穗的 1/3 — 1/2, 具 3 — 5 脉; 第一 小花中 性, 外桴 草质, 上部 7 脉, 侧 脉靠近 边缘, 脉上 有瘤基 硬毛, 先端 常延伸 成粗壮 的芒, 芒长 0.5 — 3 厘米或 更长, 内桴 膜质, 具 2 脊; 第二 外桴椭 圆形, 平滑而 光亮, 成熟后 变硬, 先 端具小 尖头, 尖头有 细毛。 产全省 大部分 地区; 生 于海拔 2500 米以下 的沼泽 地上、 沟边 湿地及 稻田中 常见杂 草。 我国 大部分 省区及 全球温 暖地带 都有。 本种的 小穗长 度均在 3 毫米 以上, 但变 种小穗 则小于 3 毫米。 圆锥花 序及分 枝长度 变异 较大, 前者 最长达 28 厘米 (孙 必兴、 王松 064); 后者 一般长 2 — 5 厘米, 最长达 11 厘米 (孙 必兴 86041)。 3b. 小旱稗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var. austro-japonensis Ohwi (1940) ;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与原 变种的 区别是 小穗长 度小于 3 毫米; 植株高 20 — 40 厘米; 叶片宽 2 — 5 毫米; 圆 锥花序 密集, 分 枝短而 直立。 省 内产地 与原变 种大体 相同, 常 生于沟 边或草 地上。 国 内分布 于长江 以南各 省区。 3c. 草原稗 (拟) (变种 ) var. praticola Ohwi (1942);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与原 变种的 区别是 植株常 较矮, 高不过 70 厘米; 叶片 较狭, 宽 3 — 6 毫米, 小穗长 2. 5 — 3 毫米, 常带 褐色。 省 内产地 与原变 种大体 相同, 常生于 路边草 丛中。 分布于 贵州、 广西、 湖北、 安 徽、 台湾、 江苏、 河北。 4. 食用稗 (拟) 图版 92: 10—12 Echinochloa esculenta (A. Br. ) H. Scholz (1992). Panicum esculentum A. Br. (1861); Echinochloa utilis Ohwi (1962); Tsvelev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草本。 秆 粗壮, 高 80 — 150 厘米, 直径达 10 毫米, 上 部常具 分枝, 光滑无 毛, 下部节 上常有 气生支 柱根。 叶 鞘光滑 无毛, 草质; 叶舌 缺如; 叶片 扁平, 线形, 长 20 — 50 厘米, 纸质。 两面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钝圆, 边 缘粗糙 且常呈 波状。 圆锥花 序 直立, 长圆 柱形, 长 6 — 15 厘米, 中 部直径 2 — 5 厘米, 紧 缩或稍 开展; 主轴 粗壮, 具 纵棱, 棱上 粗糙和 有疏密 不均的 瘤基硬 刺毛; 分枝 粗壮, 长 2 — 6 厘米, 常具小 分枝, 穗轴具 纵棱, 棱 上与主 轴同; 小穗具 短柄, 倒 卵形, 长 3 — 4 毫米, 数枚 簇生, 紧密排 列于 穗轴之 一侧, 暗 绿色或 紫色, 脉 上有硬 刺毛或 瘤基硬 刺毛; 第一 颖阔三 角形, 近膜 质, 包 着小穗 基部, 长约为 小穗的 1/3, 先 端尖, 具 3 脉; 第二颖 比小穗 稍短, 倒卵 形, 先端 急尖, 背 部强烈 弯凸,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一 外稃倒 卵形, 中央 膜质透 明, 边缘 草质, 具 5 脉, 脉 上有硬 刺毛, 先 端尖至 具长约 20 毫米 的芒; 芒 粗壮, 直或 弯曲, 粗糙; 内稃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具 2 脊; 第 二外稃 成熟后 革质, 倒 卵形, 背部隆 起成驼 峰状, 平滑而 光亮, 边缘包 卷同质 内稃。 
禾本科  515  产 嵩明、 大理、 昆明; 栽培作 饲料或 粮食。 5. 类谷稗 (拟) 湖 南稗子 (植 物名实 图考、 中国植 物志) Echinochloa frumentacea (Roxb. ) Link (1827); Bor ( 1940); Bor in Rech. f. (1970); Tsvelev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frumentaceum Roxb. (1820), non Salib. (1769); Panicum crusgalli Linn. var. frumentaceum (Link) Trimen (1885) ; Echinochloa crusgalli (Linn. ) Beau v. var. frumentacea (Link) Wight (1909); Echinochloa colonum (Linn.) Link var. fru- mentacea (Link) Ridl. (1925). 一年生 草本。 秆 粗壮, 直立, 高达 150 厘米, 径 5 — 10 毫米, 光滑 无毛, 常 自下部 节上 分枝。 叶鞘 疏松, 常 为分枝 所破, 光滑 无毛; 叶舌 缺如, 但有 一稍肉 质的细 环带;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达 6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两 面光滑 无毛, 质 地较柔 软, 边缘 粗糙, 中脉 白色, 叶面稍 下沉, 叶背 凸起。 圆锥 花序尖 塔形, 长 6 — 20 厘米; 主轴具 纵棱, 棱上 粗槌且 有白色 长毛; 分枝 为具密 集小穗 的总状 花序, 下部 者长达 5 厘 米, 沿 主轴呈 2 — 3 行作 覆瓦状 排列, 不 分枝或 下部者 可具有 数枚小 穗的短 分枝, 穗轴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椭 圆形或 倒卵椭 圆形, 长 3 — 5 (-6) 毫米, 先端 逐渐尖 削成一 尖头; 颖 片脉上 粗糙, 脉间也 有平贴 细毛; 第一 颖长约 3 毫米, 阔三 角形, 基部 包着小 穗, 先 端有骤 尖头; 第 二颖长 5 — 6 毫米,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与小穗 等长, 稍 扁压, 有骤 尖头; 第一外 稃与颖 相同; 内稃 有脊, 脊 上有小 纤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 外 稃背部 革质, 坚硬, 光亮, 先端有 一纸质 尖头, 尖 头上有 细毛, 边缘 包卷同 质的内 稃;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本种 是热带 亚洲及 非洲常 见栽培 的谷类 作物, 云南 南部热 区有时 栽培。 Yabuno (1962, 1966) 根据 细胞学 资料认 为本种 导源于 光头稗 E. C ol onu m。 印度 广泛 栽培, 在卡西 地区, 民 间称为 "raishan", 取 其谷粒 食用或 为酿造 原料。 云 南中部 地区常 见栽培 而且过 去被误 定为本 种者, 可 能都是 食用稗 E. esculenta, 这个种 被认为 是导 源于稗 E. crusgalli 的, 我 国许多 温暖地 区都有 栽培。 6. 硬稃稗 (中 国植 物志) Echinochloa glabrescens Munro ex Hook. f. (1897), in nota; Kossoenko ( 1904 ) * ;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草本。 秆单生 或少数 丛生, 直立 或有时 基部稍 外倾, 高 30 — 120 厘米, 常有 分枝, 基 部节上 能生支 柱根, 下部 节间常 扁平, 光滑 无毛。 叶鞘 草质, 光滑 无毛; 叶舌 缺如; 叶片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长 10 — 38 厘米, 宽 6 — 15 毫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中 脉白而 带绿, 在叶面 明显而 平齐, 叶背 凸起, 边 缘呈白 绿色。 圆锥花 序狭金 字塔形 或长圆 柱形, 长 5 — 25 厘米, 中 部直径 1.5 — 4 厘米; 主轴 粗壮, 具 纵棱, 除节 部外常 无毛, 棱上 粗糙或 有时具 瘤基长 硬毛; 分枝较 强壮, 上升或 花序上 部 者靠近 主轴, 单 生而中 部者近 轮生, 单一 或下部 者具小 分枝, 长 1 一 5 (— 8) 厘米, 具 纵棱, 棱 上与主 轴同; 小穗具 短柄, 常数枚 簇生, 密集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长 3 — 3.5 毫米, 无 毛或脉 上有瘤 基硬毛 而脉间 也有小 糙毛; 第一 颖阔三 角形, 长为其 小穗的 
516  云 南植物 志  1/3-1/2, 先端短 渐尖, 具 3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 端渐尖 至有短 尖头,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与小穗 等长, 外 稃至少 是其中 央变革 质而有 光泽, 脉上粗 糙或有 短硬刺 毛; 内稃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宽长 圆形, 稍 短于其 外稃, 具 2 脊;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 外稃椭 圆形, 革质, 坚 硬而有 光泽,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颖果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产 东川、 中甸、 永胜、 大理、 剑川、 罗平、 师宗、 陆良、 寻甸、 昆明、 禄丰、 元 谋、 文山、 富宁、 马关、 广南、 石屏、 沧源; 常生 于海拔 2000 米以下 的河岸 沙滩、 水 边湿地 及田间 杂草。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等 省区。 阿 富汗、 印 度 北部至 东北部 也有。 一个很 好辨别 的种。 第 一外稃 硬化的 特征很 明显, 凭这个 性状, 很容 易同稗 E. crusgalli 及其 他易混 种区分 开来。 7. 旱稗 (九 谷考) Echinochloa hispidula (Retz. ) Nees ex Royle (1940)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 Panicum hispidulum Retz. (1789); Oplismenus hispidulus (Retz. ) Kunth (1833) ; Panicum crusgalli var. hispidulum (Retz. ) Hack. (1899); 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hispidula (Retz. ) Honda. 一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外倾 而节上 常生不 定根, 高 40 — 100 厘米, 光滑 无毛, 常不 分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草质, 干 后淡黄 绿色; 叶舌 缺如; 叶片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两面 无毛, 但略 粗糙, 边缘 粗糙; 中脉 白色, 在背面 稍 凸起。 圆 锥花序 狭金字 塔形或 近长圆 柱形, 长 5 — 28 厘米, 中 部直径 2 — 5 厘米, 主 轴 粗壮, 具 纵棱及 凹槽, 棱上甚 粗糙或 具长硬 刺毛; 分枝 上升或 稍贴近 主轴, 花 序中部 者近 轮生, 不分枝 或下部 者具小 分枝, 具 纵棱, 棱 上与主 轴同; 小 穗卵椭 圆形, 长 4 一 4.5 毫米, 脉 上粗糙 或有硬 刺毛, 脉 间也稍 粗糙; 第一 颖阔三 角形, 基 部包着 小穗, 长 约为其 小穗的 1/3, 具 3 脉, 先 端急尖 或钝; 第二颖 比小穗 略长或 等长, 先端具 小尖头 或 短芒,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外稃 草质, 具 5 脉, 脉 上粗糙 或有硬 刺毛, 先 端长渐 尖至 具长达 25 毫米 的芒; 内稃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椭 圆形, 革质, 坚硬, 有 光泽,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产 永胜、 宾川、 大理、 陆良、 昆明、 景洪、 临沧、 瑞丽; 常生 于海拔 800~2000 米 的河岸 沙滩、 沟边 路旁及 田野湿 地上。 我 国大部 分省区 都有。 印度、 日本 及朝鲜 也有。 8. 田栖稗 (拟) 图版 92: 13—15 Echinochloa oryzicola (Vasing. ) Vasing. (1934) ; Bor in Rech. f. (1970) . Panicum oryzicolum Vasing. (1931), in obs. ; Panicum crusgalli (Linn.) Beau v. prol. oryzicola Vasing. (1931); 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oryzicola ( Vasing. ) Ohwi (1942); 台 湾禾草 (1975);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Echinochloa phyllopogon (Stapf) Koss. (1940). 一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外倾, 高 50 — 150 厘米, 丛生或 单生, 稍 扁压, 光滑无 毛, 常 自基部 分枝, 基 部节上 可生不 定根。 叶 鞘无毛 或在鞘 口附近 有少数 瘤基长 硬毛和 少数微 柔毛, 稍两侧 压扁; 叶舌 缺如;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6 — 30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较 坚硬而 挺直, 两面 无毛, 叶背 及边缘 粗糙,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禾本科  517  圆 锥花序 狭窄, 紧 密或稍 开展, 主轴较 粗壮, 具 纵棱, 棱上 粗糙, 节及 其附近 有长硬 毛; 分枝较 强壮, 直而向 上升, 有 时贴近 主轴, 长 0.5 — 7 厘米, 不分枝 或基部 者常具 小 分枝, 单生 或花序 中部者 2 — 3 枚近 轮生, 穗轴具 纵棱, 棱 上与主 轴同; 小穗椭 圆形, 脉上 有硬刺 毛而脉 间也稍 粗糙, 具 短柄, 长 4. 5 — 5. 5 毫米, 常 2 — 3 枚 簇生, 紧 密排列 于 穗轴之 一侧; 第一 颖阔三 角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2, 具 3 脉, 基 部包着 小穗;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端长 渐尖; 第 一小花 中性, 扁平, 与小穗 等长, 外稃背 部脉上 有硬刺 毛, 先端无 芒或有 1 一 2 (-5) 毫米的 短芒, 内稃椭 圆形, 膜质, 比外桴 稍短; 第二小 花 两性, 椭 圆形, 第 二外桴 革质, 坚硬, 光亮。 产 昆明、 呈贡、 禄丰、 大姚、 富宁、 广南、 建水、 临沧、 双江、 镇康、 潞西; 通常 生于稻 田中。 除 非洲、 澳 大利亚 及南美 之外, 是世 界上其 他地区 的稻田 害草。 本种 叶鞘常 被毛, Vasinger 称被毛 者为: f. pilosa Vasing. ; 无毛 者为: f. glabra Vasing. o 云南 标本大 都光滑 无毛, 仅见一 号标本 (L-79319) 在鞘 口上具 有少数 瘤基长 硬毛。 9. 水田稗 (新疆 植物检 索表) Echinochloa oryzoides (Ard. ) Fritsch. (1891) ; Tsevlev (1976) ;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t cum oryzoides Ard. (1764); Echinochloa persistent ia Z. S. Diao (1988), syn. nov. , 一年生 草本。 秆 粗壮, 直立, 高 25 — 150 厘米, 下 部节上 常生不 定根, 直 径粗达 8 毫米, 光滑 无毛, 常有分 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叶舌 缺如;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7 — 35 厘 米, 宽 5 —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较狭, 两 面光滑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线柱形 或长卵 圆形, 长 6 — 25 厘米, 直径 1 一 4 厘米, 主轴具 纵棱, 棱上 粗糙, 节上密 生长刚 毛; 分 枝在主 轴上略 呈不太 明显的 2 行 排列, 基部 者长达 6 厘米, 上升 或靠近 主轴, 通 常不 分枝或 基部者 可具小 短枝, 穗轴具 纵棱, 棱 上与穗 轴同; 小穗椭 圆形, 长 3. 8 — 6 毫米, 数枚 簇生, 紧密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颖 草质, 脉 上具糙 硬毛, 脉间 也有微 柔毛; 第一 颖阔三 角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具 3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渐尖, 具 5 脉; 第 一外桴 草质, 但背, 中央 膜质, 具 5 脉, 先端渐 尖至具 有长达 2.5 厘米的 长芒; 芒 粗壮, 劲直, 表面稍 粗槌; 第 二外稃 革质, 长约 3. 5 — 5 毫米, 坚硬, 光亮, 具 5 脉, 先端 有草质 尖头。 全球广 布的稻 田有害 杂草, 云 南及我 国的水 稻产区 都有。 与 田栖稗 E. oryzicola 形态及 生境很 相近, 区 分也不 容易, 有 的学者 (如 Cope, 1982) 主张 将它们 并为一 个种。 11. 毛 颖草属 Alloteropsis Presl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 立或下 部横卧 地面。 叶片 扁平或 卷折; 叶 舌膜质 或为 1 毛环。 总状 花序不 整齐, 数枚 呈指状 着生或 在短总 轴上近 轮生; 穗轴三 棱形; 小 穗柄不 等长; 小穗 孪生或 簇生于 穗轴之 一侧, 卵 形或椭 圆形, 背腹 压扁; 颖片不 等长; 
518  云南 植物志  第一 颖比小 穗短,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边 缘密生 纤毛; 第一 小花雄 性, 第一 外桴与 第二颖 相似, 但 边缘无 纤毛, 内 稃短, 2 深裂;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 纸质, 先端渐 尖至有 短芒, 边缘 质薄, 包 卷同质 内桴。 颖果椭 圆状长 圆形。 约 10 种, 分布 东半球 热带。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毛颖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91: 7-9 Alloteropsis semialata (R. Br.) Hitchc. (1909); Merr. (1927);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 湾 植物志 (1978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semialatum R. Br. (1810); Urochloa semialata Kunth (1829); Oplis- menus semialata Desv. (1831) ; Axonopus semialata (R. Br. ) Hook, f . (1897).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须根较 粗壮而 坚硬。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100 厘米, 节 被 髯毛, 花序以 下的秆 上密生 柔毛, 基部 为质硬 而密生 柔毛的 宿存叶 鞘紧密 包裹。 秆生 叶 鞘无毛 或鞘口 及边缘 被毛, 有 时中上 部全体 被瘤基 柔毛; 叶舌厚 膜质, 长 0.5 — 1 毫 米; 叶片 线形, 质硬, 干时常 内卷, 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面密 生瘤基 柔毛, 有时 叶背近 无毛, 边 缘有瘤 基柔毛 (上部 ) 和 长硬毛 (下 部)。 总 状花序 2 — 5 枚, 长 3 — 20 厘米, 指状排 列或近 轮生于 秆顶, 具极 短的总 梗或总 梗长达 5 厘米; 穗轴较 粗壮, 有槽 和棱, 密生 柔毛; 小 穗卵披 针形, 灰 绿色或 常带紫 色, 长 5 — 6 毫米 (芒除 外), 孪生或 常少数 簇生, 且 偏生于 穗轴之 一侧, 在穗轴 上的排 列不 整齐; 小 穗柄不 等长, 近 无柄或 柄长达 7 毫米; 第一颖 卵形, 长 2 — 3 毫米, 膜质, 先 端有短 尖头或 短芒, 具 3 脉, 脉在近 先端时 汇合; 第二颖 纸质,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边缘有 0.5 — 1 毫米 宽的膜 质透明 的翼, 翼边 缘有小 纤毛, 两 侧沿边 脉密生 纤毛, 毛在小 穗成熟 时斜向 伸开;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一 外稃与 第二颖 相似, 但边 缘无毛 或近先 端的 两侧边 缘被小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橙 红色, 长约 3 毫米; 内桴约 1.5 毫米, 短而 宽, 先端 2 深裂;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卵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芒除 外), 近 平滑, 先端 的芒长 2 — 4 毫米, 边缘内 弯且稍 稍盖着 内稃, 无毛 或疏生 短毛; 内稃 与外稃 同质, 近 等长, 具 2 脊。 产 中甸、 永胜、 剑川、 鹤庆、 昆明、 呈贡、 澄江、 丘北、 广南、 石屏、 建水、 双 江、 临沧、 腾冲; 常生 于海拔 1000 — 2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疏林灌 丛中。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台湾。 热带 非洲、 印度、 尼 泊尔、 缅甸至 大洋洲 均有。 12. 臂 形草属 Brachiaria Griseb.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顶生, 由 2 至 多枚总 状花序 沿主轴 着生而 成; 穗轴 线状至 带状; 小 穗背腹 压扁, 有柄或 无柄, 单生或 李生, 稀 簇生, 交互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含 1 一 2 小花;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一 颖大都 比小穗 短, 向轴 而生, 基 部包卷 小穗; 第二 颖与第 一外稃 同质同 形且近 等长或 等长; 第 二外稃 骨质, 先端 钝形或 急尖, 有时 具小短 尖头, 背 部离轴 而生, 边缘稍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禾 本禾斗  519  约 100 种, 广 布全球 热带, 生境 多样, 半荒 漠至沼 泽地带 都有。 云南有 7 种。 臂 形草属 Brachiaria 与尾桴 草属之 间有中 间类型 存在。 但臂形 草属小 穗阔椭 圆形, 丰满 膨胀, 先 端通常 钝形, 向轴 而生; 尾 桴草属 小穗平 凸形, 先 端具短 尖头, 离轴而 生。 两 者的区 别是明 显的。 尤其 是小穗 着生的 方向, 在 小穗单 生的情 况下, 这个 性状是 比较稳 定的。 分种 检索表 1 (6) 小穗长 2.5 (-2.7) 毫米或 更短。 2 (3) 第一颖 微小, 长仅为 小穗的 1/8 — 1/6, 膜质, 无脉 1. 臂形草 B. erucifonnis 3(2) 第一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3 或 更长, 薄 纸质, 常具 3 脉 以上。 4 (5) 第二 颖比小 穗短, 因而 使第二 外桴的 先端稍 稍外露 4. 短颖 臂形草 B. semiundulata 5(4)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其先 端与第 一外桴 的先端 共同包 着第二 外桴, 因而第 二外桴 不外露 6. 毛 臂形草 B. villosa 6(1) 小穗长 2. 8 — 4. 5 毫米或 更长。 7(8) 小穗通 常孪生 ,但总 状花序 基部可 簇生, 先端可 少数小 穗单生 3. 多枝 臂形草 B. ramosa 8(7) 小 穗通常 单生, 在总 状花序 基部可 孪生。 9 (10) 第二 外稃先 端具有 明显的 小尖头 7. 尾稃 臂形草 B. urochloaoides 10 (9) 第二外 稃先端 没有明 显的小 尖头。 11 (12) 小穗长 (2.8—) 3 — 3.2 毫米 2. 无名 臂形草 B. kurzii 12 (11) 小穗长 3.5—4.5 毫米 5. 四生 臂形草 B. subquadripara 1. 臂形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1: 10-12 Brachiaria eruciformis (J . E. Smith) Griseb. (1853);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eruciforme J. E. Smith in Sibth. etj. E. Smith ( 1806) ; Echinochloa erci- formis (J. E. Smith) Koch (1848).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基部常 外倾,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伸, 多 分枝, 高 10 — 60 厘米, 节上密 生白色 柔毛。 叶 鞘疏生 瘤基柔 毛或近 无毛, 边缘有 纤毛; 叶舌 极短, 仅为 一 圈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2 — 10 厘米, 宽 2 — 6 毫米, 疏生柔 毛或近 无毛。 圆锥 花序由 3 — 12 个沿 主轴互 生的总 状花序 组成, 主轴长 2 — 7 厘米, 棱 上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0.5 — 2. 5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被 柔毛, 单一 或花序 下部有 时再二 次分出 小枝; 小穗 单生, 覆瓦状 偏生于 穗轴的 一侧, 椭 圆形, 长 1.7 — 2. 7 毫米, 先端 亚 急尖, 被 柔毛, 稀 近无毛 或被长 柔毛; 第一颖 短小, 长 0.2~0.5 毫米, 约为 小穗的 1/6, 膜质, 无脉, 先端微 凹人;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第一 外稃与 第二颖 同形, 骨质, 表面平 滑而有 光泽, 容易 脱落, 先端 钝圆, 长约 1.5 毫米, 边缘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产 陆良、 路南、 东川、 永胜、 华坪、 宾川、 昆明、 呈贡、 元谋、 马关、 砚山、 石 
520  云南 植物志  屏、 建水、 开远;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的 山坡丘 陵及田 野间。 分布于 贵州、 福建。 南非及 地中海 沿岸, 向东 至巴基 斯坦、 印 度均有 分布。 2. 无名 臂形草 (拟) Brachiaria kurzii (Hook. f.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1940, 1960, 1978). Panicum kurzii Hook, f . (1897).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有 时基部 外倾, 节上 生根, 高 20 — 50 厘米, 常 分枝, 节及 中下部 节下的 秆上被 柔毛。 叶鞘 松弛, 无 毛或被 柔毛, 边 缘密生 纤毛; 叶舌 极短, 仅见 长不及 1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长 1.5 — 5 厘 米, 宽 5 — 9 毫米, 两面 密被细 柔毛, 边缘 鋸齿状 粗糙。 圆锥 花序由 4 一 7 枚沿主 轴排列 的总 状花序 组成; 主轴有 凹槽, 棱上 粗糙, 无毛; 总状 花序长 1 一 2 厘米, 小穗三 棱形, 疏被柔 毛或近 无毛; 小 穗近无 柄或有 短柄, 灰白色 或第一 颖稍带 紫色, 长约 3 毫米, 椭 圆 形或椭 圆状长 圆形, 先端 急尖, 疏被小 柔毛或 无毛; 第一颖 卵形, 长约 0.8 — 1 毫米, 先 端钝, 基 部包着 小穗, 具 3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脉纹 明显; 第一 小花中 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椭 圆形, 先端 急尖, 具 5 — 7 脉; 内稃 略短, 长 圆形, 膜质, 无脉;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桴 骨质, 椭 圆形, 长约 2.2 毫米, 先端 圆形, 有 1 短小的 尖头, 边缘稍 内卷, 包卷 同质的 内稃, 两 者表面 均有细 皱纹。 产 建水; 生 于海拔 1400 米的灌 丛中。 分布于 印度、 尼 泊尔、 泰 国北部 (清迈 )。 中 国 分布新 记录。 3. 多枝 臂形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Brachiaria ramosa ( Linn. ) Stapf in Prain ( 1919)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ramosum Linn. (1769); Urochloa ramosa (Linn. ) Nguyen (1966) . 一年生 草本。 秆 基部常 外倾, 节上 生根, 上部常 分枝, 高 10 — 70 厘米, 节上 被毛, 节间 无毛。 叶鞘 松弛, 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鞘口 及边缘 被毛; 叶舌 很短, 上缘 密生长 1 一 2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阔线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4 一 14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心 形或近 圆形, 边缘稍 增厚且 粗糙, 有时呈 微波状 皱折。 圆锥 花序由 5 — 17 枚沿主 轴着生 的总状 花序所 组成, 先 端还常 有小穗 簇生, 主轴长 3 — 15 厘米, 有 纵行的 棱及 凹槽, 除节上 有毛外 仅棱上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1 一 8 厘米, 单 一或基 部者有 时再分 出 小枝, 穗轴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棱上 粗糙, 节及 其附近 常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小 穗柄长 1 一 2 毫米, 疏生少 数白色 瘤基长 柔毛; 小 穗通常 孪生, 但 花序基 部者常 簇生, 先端者 有时 单生, 穗 簇彼此 接近或 有时彼 此离开 2 — 3 毫米, 小穗 椭圆形 或阔椭 圆形, 长约 3 — 3. 5 毫米, 无 毛或有 时被短 柔毛, 先端 急尖或 骤尖; 第 一颖广 卵形, 长约为 小穗之 半, 具 5 — 7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 端尖, 外稃具 5 脉, 内桴 膜质, 狭窄而 短小; 第二 外稃 革质, 椭 圆形, 长约 2.5 毫米, 先端 有一短 小的小 尖头, 表面 有明显 的横皱 纹。 产 新平、 元江、 石屏、 元阳、 红河; 常 于海拔 100 — 800 米的 河岸沙 滩或耕 地中。 分布于 海南。 热带 亚洲、 也门 至塞内 加尔, 向 南至马 拉维、 罗得西 亚及南 非均有 分布。 
禾本科  521  4. 短颖 臂形草 (中 国植 物志) Brachiaria semiundulata (Hochst. ex A. Rich. ) Stapf in Prain (191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semiundulatum Hochst . (1814), nom. nud. ; ex A. Rich. (1815); Steud. (1854).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常带 紫色, 基 部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节及其 以下的 杆上均 被毛。 叶 鞘近无 毛或被 柔毛, 边 缘密生 纤毛, 常短 于 节间; 叶舌 甚短, 上 缘有短 纤毛; 叶 片卵披 针形, 长 1 一 4. 5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两 面密生 柔毛, 先端 急尖, 基部浅 心形, 边缘 有波状 皱折。 圆锥 花序由 5 — 10 枚 总状花 序沿主 轴排列 而成, 主 轴长达 7 厘米, 有 凹槽, 被 柔毛; 总状 花序长 0.5 — 3. 5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被 柔毛, 花序 先端者 常短縮 而成小 穗簇; 小穗 柄短, 有 柔毛; 小穗 卵形; 长约 2. 2 — 2. 5 毫米, 疏生柔 毛或近 无毛; 第一颖 卵形, 长为 小穗的 1/3 — 1/2, 具 3 脉; 第二 颖比小 穗短约 1/6 — 1/5, 因而 第二外 桴的先 端明显 外露,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薄 纸质, 具 5 脉, 内稃 膜质, 比其 外桴短 而狭, 具 2 脉, 有脊; 第 二外稃 革质, 长约 2 毫米, 边缘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背部 具细横 皱纹。 产 昆明、 富宁、 镇康、 腾冲; 生 于海拔 1000 — 1900 米 的田野 路旁、 山坡 草地。 分 布 于贵州 西部。 印度半 岛南部 (Nilgiri) 至非洲 也有。 本 种与毛 臂形草 相近。 除 其第二 颖比小 穗稍短 之外, 几乎没 有什么 区别。 5. 四生 臂形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Brachiaria subquadripara ( Trin. ) Hitchc. ( 1931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subquadripara Trin. (1826). 5a. 四生 臂形草 (原 变种) 图版 91: 16-18 var. subquadripara 一年生 草本。 秆基部 常倾斜 或平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节膨 大而生 柔毛, 节 间具凹 槽, 常 分枝, 高 20 — 60 厘米。 叶鞘 松弛, 被 瘤毛或 无毛, 边 缘密生 纤毛。 叶 舌短, 上 缘密生 纤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 圆形, 无 毛或疏 生瘤基 短毛, 边缘 增厚而 粗糙, 且常 见波状 皱折。 圆锥 花序由 3 — 6 枚 总状花 序沿主 轴排列 而成, 主 轴长达 8 厘米, 有 凹槽, 无毛或 疏生长 柔毛; 总 状花序 疏离, 广展, 长 2 — 5 厘米, 穗轴 无毛; 小穗近 无柄, 通常 单生, 狭长 圆形, 绿 色或带 紫色, 无毛, 长 3. 5 — 4 毫米, 最 宽处约 1.2 毫米, 先端短 渐尖; 第 一颖广 卵形, 长约 为小穗 之半, 具 5 — 7 脉, 包 着小穗 基部;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内稃退 化或甚 短小; 第 二小花 的外稃 革质, 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包着 同质的 内稃; 鳞 被长约 0.6 毫米, 折叠。 产 蒙自、 河口、 景洪、 镇康、 龙陵、 瑞丽; 生 于海拔 1000 米 以下的 丘陵、 草地、 田野、 河岸 沙滩、 疏林 边缘。 分布于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南、 江西、 福建及 台湾。 分 布 旧大陆 热带, 现已 引入西 半球。 
522  云 南植物 志  5b. 刺毛 臂形草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setulosa S. L. Chen et Y. X. Jin (1984).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叶鞘、 叶片、 小 穗密被 柔毛; 小穗 轴被长 刺毛。 产永胜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50 — 1610 米 的山坡 阳处。 5c. 锐头 臂形草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miliiformis (Presl) S. L. Chen et Y. X. Jin (1984). Panicum miliiforme J. S. Presl (1830); Brachiaria miliformis (Presl) A. Chase (1920); Bor (I960).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叶鞘 无毛或 疏生瘤 基毛或 仅边缘 被毛; 小穗长 椭圆形 至倒卵 形, 长 3 — 3. 5 毫米, 中 部以上 最宽, 先端 锐尖。 云南 有分布 是根据 《中 国植 物志》 的 报道。 目前我 们尚无 标本。 6. 毛 臂形草 (广 州植物 名录油 印本) Brachiaria villosa (Lam.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广州 植物志 (195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 Panicum villosum Lam. (1791) . 6a. 毛 臂形草 (原 变种) 图版 91: 13-15 var. villosa 一年生 草本。 植株全 体均被 柔毛; 秆基部 外倾,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10 — 50 厘米。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鞘口及 边缘被 毛特别 稠密; 叶 舌短, 上缘有 1 一 1.5 毫米长 的 纤毛; 叶 片卵披 针形, 长 2 — 6. 5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两 面的被 毛有时 甚密, 有时 较 稀疏, 先端常 急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边缘 呈波状 皱折。 圆锥 花序由 3 — 11 枚沿主 轴着生 的总状 花序所 组成, 主 轴长达 9 厘米, 有 凹槽, 被 柔毛; 总状 花序长 1 一 3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被 柔毛, 花 序先端 者常短 缩成小 穗簇; 小穗卵 形或椭 圆形, 长约 2.5 毫 米, 被短柔 毛或近 无毛, 通常 单生, 有 时基部 有小穗 簇生; 小 穗柄长 0.5 — 1 毫米, 有 毛; 第一 颖向轴 而生, 长约为 小穗的 1/3 — 1々, 具 3 — 5 脉; 第二 颖与小 穗等长 或常稍 短, 具 5 — 7 脉, 先端 钝形;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内稃 膜质, 短 而狭; 第二 外稃 革质, 长 圆形, 亚 急尖, 比小穗 稍短, 边缘稍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背部 有明显 的细 皱纹; 鳞被 2 枚, 膜质, 长约 0.4 毫米, 折叠。 产云南 中部、 西部、 西 北部及 东部; 海拔 800 — 2200 米 的田野 路旁、 山坡 草地。 全 国除西 北及东 北外, 大部 分省区 都有。 印度 及热带 东南亚 也有。 6b. 髯毛 臂形草 (变种 ) (中 国植 物志) var. barbata Bor (1960).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第二 颖及第 一外桴 先端被 银白色 髯毛。 产 丽江、 永胜、 昆明、 安宁、 元谋; 生 于海拔 1200 — 19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尼 泊尔。 6c. 无毛 臂形草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glabrata S. L. Chen et Y. X. Jin (1984). 
禾本科  523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植 株高约 50 厘米, 除叶鞘 边缘及 穗轴有 毛之外 无毛。 产 永胜、 鹤庆、 禄丰、 景洪、 沧源; 生 于海拔 500 — 1900 米的 河谷、 山沟、 荒地、 田野。 模式标 本采自 沧源。 7. 尾桴 臂形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Brachiaria urochloaoides S. L. Chen et Y. X. Jin (1984) * , (sphalm. "urocoides") ; 中国 植物志 (1990)*. 秆高 40 — 60 厘米, 基部 倾斜, 节上 生根。 叶鞘 无毛或 疏生瘤 基毛, 边缘有 纤毛; 叶舌 具长约 1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9 厘米, 宽 3 — 5 毫米, 两面 被瘤基 毛。 圆锥 花序由 2 — 4 枚总 状花序 组成; 总状 花序长 1.5 — 3 厘米; 主轴及 穗轴三 棱形, 无毛, 棱边 具短粗 刺毛;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近 无毛, 总 状花序 基部者 孪生, 上 部者 单生; 小 穗柄疏 生瘤基 刺毛; 第一颖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2 — 3/5, 具 3 — 5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边缘 被毛;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一 外稃具 5 脉, 内桴 膜质, 狭窄; 第二外 稃长约 2.5 毫米, 具横 皱纹, 顶 端具小 尖头, 边缘稍 内卷, 包着同 质的内 稃; 鳞被 2 枚, 折叠, 具细 脉纹。 特 产云南 南部, 生于 荒地或 草地。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南部。 我室尚 未收藏 本种的 标本。 中 文描述 摘抄原 描述。 13. 尾 稃草属 Urochloa Beauv.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开展, 由少数 至多数 沿主轴 着生的 总状花 序 组成; 小 穗背腹 压扁, 一 面平, 一 面凸, 有 1 一 2 小花, 孪生或 单生,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离轴 而生; 颖 草质或 膜质; 第 一颖常 短小, 第二 颖与第 一外稃 同形, 均为 纸质, 与小穗 等长;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稃 骨质, 背 部对向 穗轴而 生, 表面 具细横 皱纹, 先端 钝形, 具藏 于小穗 内的小 尖头, 边缘稍 内卷, 包着同 质的内 桴; 鳞被 2 枚, 具 5 脉; 种脐 点状。 约 25 种, 分布 旧大陆 热带, 非洲稀 树干草 原种类 较多。 云南有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第一颖 的长度 仅略短 于小穗 3. 雀稗 尾稃草 U. paspaloides 2(1) 第 一颖的 长度至 少要比 小穗短 1/3。 3 (4) 小 穗长约 2 毫米, 通 常孪生 4. 尾稃草 U. reptans 4 (3) 小穗长 3. 5 — 5 毫米, 通常 单生。 5 (6) 多年 生草本 5. 元谋 尾稃草 U. yuanmouensis 6 (5) 一年生 草本。 , (8) 植株 较大, 高达 1 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22 厘米, 宽 10 — 17 毫米 2. 长叶 尾稃草 U. longifolia 8 (7) 植株 低矮, 高不过 50 厘米; 叶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7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1* 金沙 尾稃草 IL jinshaicola 
524  云南 植物志  1. 金沙 尾桴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Urochloa jinshaicola B. S. Sun et Z. H. Hu (1982)* .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不分 枝或少 分枝, 高 20 — 3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节被 柔毛。 叶 鞘长于 节间, 被 瘤基长 柔毛; 一侧 边缘有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7 厘 米, 宽 6 — 13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缘稍 增厚, 两面及 边缘均 疏被瘤 基毛。 圆锥 花序由 2 — 6 枚总 状花序 组成, 主轴 有棱, 棱上稍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3 — 5 厘米, 单 生, 互生, 穗轴三 棱形, 与小穗 柄均疏 生瘤基 长毛; 小穗 柄短, 粗壮, 长 0.8 — 1 毫米; 小 穗卵长 圆形, 长 3. 5 — 4. 7 毫米, 光滑 无毛, 单生,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一 颖广三 角形, 薄 纸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 钝形, 具 3 — 5 脉; 第二颖 纸质,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急尖, 具 5 脉,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膜质, 先端 渐尖;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稃长约 3 毫米, 椭 圆形, 背部 凸起, 腹面 扁平, 先端 钝圆, 有 0.5 — 0.8 毫米 长的小 尖头, 边缘 稍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两稃表 面均密 被细横 皱纹。 产 元谋、 大关; 生 于海拔 700 — 1200 米 的金沙 江畔的 沙滩及 石间灌 丛中。 模 式标本 采自 大关县 岔河。 云南特 有种。 《中 国植 物志》 (1990) 将本 种并入 Urochola panicoides Beauv. 中, 后 者分布 印度至 东非 及南非 (Stapf, Bor 及 Coj) e )。 发 表本种 前也曾 查阅过 B. panicoides 的描述 (但没 有看 过模式 ), 觉 得那个 种有些 性状与 本种有 区别。 如: 第 二颖具 7 — 11 脉, 通常具 9 脉 (Stapf, Bor), 有毛 或无毛 (Stapf, Bor, Cope); 第 一外稃 无毛或 有毛, 有时 具有刚 毛 状流苏 (Stapf, Bor) 故 将云南 标本作 特有种 报道, 现仍 拟维持 原来的 观点。 2. 长叶 尾桴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93: 4-7 Urochloa longifolia B. S. Sun et Z. H. Hu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蔓生 呈匍匐 茎状, 高可达 1 米 (据 采集者 ), 径粗 3 — 4 毫米, 质地 稍软, 光滑 无毛, 基部 各节均 可生支 柱根, 形成较 长的匍 匐茎, 上部 斜向升 起, 节上 被白色 柔毛, 常有 分枝。 叶 鞘短于 节间, 疏 被白色 瘤基长 柔毛, 边缘一 侧有纤 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8 毫米, 上缘密 生长约 1.2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22 厘米, 宽 1 一 1.7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 面及边 缘均疏 生瘤基 长毛, 中 下部的 被毛常 稍密而 毛长, 上 部者则 稀疏而 毛短。 圆锥花 序长达 11 厘米, 由 5 — 11 枚总 状花序 组成, 主 轴长达 9 厘米, 有凹槽 和棱, 棱上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3 — 5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除基部 被毛外 无毛; 小 穗柄长 0.8 — 1.5 毫米, 稍 粗壮, 常有 1 一 4 条 瘤基长 柔毛; 小穗 单生,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卵 形或椭 圆形, 长约 4.3 毫米, 光滑 无毛; 第 一颖三 角形, 基 部几乎 不包着 小穗, 背 部远轴 而生, 长 1.3 — 1.5 毫米, 具 3 — 5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草质, 先端 急尖, 具 7 脉, 脉间 常有小 横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长 卵形, 具 5 脉, 常有小 横脉; 内桴比 外稃稍 短, 膜质, 边缘 内弯; 第 二小花 两性, 椭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稃 体均为 骨质, 淡黄 色, 表面均 有横细 皱纹, 外桴 边缘稍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雄蕊 3 枚。 颖果 卵形, 长约 2.3 毫米。 产镇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950 米的道 旁旱作 地边。 
禾本科  525  《中 国植 物志》 称它为 云南省 特有, 但本种 模式产 地接近 国界, 因而 不一定 为我国 特有。 3. 雀稗 尾稃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UrochloapaspaloidesJ. S. Presl ex B. C. Presl (183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孙 必兴等 (1982), in clav. ; 中国 植物志 (1990)*。 Brachiaria paspaloides (Presl) Hubb. (1938); 图鉴 (1975). 一年生 草本。 杆较 纤细, 基部常 外倾, 节上 生根, 节稍 膨大, 多 分枝, 高 20 — 60 厘米, 除节 被毛外 无毛。 叶鞘 松弛, 短于 节间, 无毛或 疏生柔 毛或瘤 基毛, 边缘 一侧密 生 纤毛; 叶舌 退化, 仅为一 圈长约 1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15 厘 米, 宽 4 一 8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亚 心形, 两 面疏被 瘤基短 毛或近 无毛。 圆锥 花序由 2 — 6 枚 总状花 序沿主 轴排列 所成, 有时 呈指状 着生; 主轴长 1 一 3 厘米, 三棱 形, 无毛 或节上 有少数 柔毛, 棱上 粗槌; 总状 花序近 直立, 近 无柄, 长 2 — 5 厘米, 穗 轴三 棱形, 棱 上粗糙 和有小 纤毛; 小穗柄 有毛;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5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无毛, 成两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颖 草质, 第一颖 稍短于 小穗, 长 卵形, 先端 急尖, 具五 条绿色 的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端短 渐尖, 具 7 脉; 第一 小花 雄性或 中性, 外稃硬 纸质, 稍短于 小穗, 具 5 脉, 内稃极 小或不 存在; 第二 小花两 性, 外稃 骨质, 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有极短 的柄, 先 端具小 尖头, 表面 有细横 皱纹; 鳞被 2 枚, 膜质, 有 细脉。 产 河口、 景洪; 生 于海拔 100 — 800 米的 田野、 山坡 草地、 灌 丛或疏 林下。 分布于 海南。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马 来西亚 至波利 尼西亚 均有。 4. 尾稃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3: 1-3 Urochloa reptans (Linn. ) Stapf in Prain (1920) ;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孙 必兴等 (1982), in clav. ;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reptans Linn. (1759); Brachiaria reptans (Linn.) Gard. et Hubb. in Hook. (1938)*; Bor (1960); 图鉴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下 部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花 枝斜向 上升, 高 15 — 60 厘 米, 节上被 毛或近 无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无毛, 边缘一 侧密生 纤毛; 叶舌极 短小, 上缘 有长约 1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狭卵披 针形, 长 2 — 7 厘米, 宽 3 — 15 毫米, 无毛或 有时疏 生短 硬毛, 边 缘稍粗 糙且常 有波状 皱折。 圆锥 花序由 3 — 10 枚总 状花序 组成, 主轴长 1 一 8 厘米, 有纵向 凹槽; 总状 花序长 1 一 4 厘米, 在 主轴上 互生或 有时近 对生或 轮生, 穗轴三 棱形, 棱上稍 粗糙; 小 穗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卵椭 圆形, 长 1.5 — 2. 2 毫米, 孪生, 通常 无毛, 一具 长柄, 一具 短柄, 柄 上疏生 白色长 刺毛; 第一颖 短小,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时截 平或稍 下凹, 脉不 明显, 基 部包着 小穗; 第二颖 纸质,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第 一外稃 与第二 颖同质 同形, 具 5 脉, 内稃 膜质; 第二 外桴椭 圆形, 长 约 1.8 毫米, 表 面具横 皱纹, 顶端 有一微 小的小 尖头, 边缘 内卷, 包卷 同质的 内稃; 鳞 被 2 枚, 膜质, 具 细脉。 产 双柏、 新平、 元江、 河口、 镇康; 生 于海拔 100 — 1000 米 的河岸 沙滩、 荒 地或耕 地中。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南、 台湾。 原 产亚洲 热带, 现已引 入全球 热带。 
52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3 1一3. 尾稃草 Urochloa reptans (Linn. ) Stapf, 1. 花序, 2. 小穗 (背腹 面), 3.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4 一 7. 长 叶 尾稃草 U. longifolia B. S. Sun et Z. H. Hu, 4. 花序, 5. 穗轴 (部 分, 正面观 ); 6. 小穗 (背腹 面), 7.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8—10. 野黍 Eriochba villosa (Thunb. ) Kunth, 8. 花序, 9. 小穗 (背腹 面), 10.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1 一 13. 两耳草 Paspalum conjugatum Berg. , 11. 花序, 12. 小穗 (背 腹两面 ), 13. 第 二小花 (腹面 );14 一 16. 毛 花雀稗 P. dilatatum Poir. , 14. 带叶的 花序, 15. 小穗 (背腹 面), 16. 第 二小花 (腹面 )。 (李 楠绘) 
禾本科  527 •  5. 元谋 尾桴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Urochloa yuanmouensis B. S. Sun et Z. H. Hu (1982) . Urochloa longifloia var. yuanmouensis (B. S. Sun et Z. H. Hu) S. L. Chen et Y. X. Jin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sphalm. "yuanmiuensis") • 多年生 草本。 具发达 的根状 茎或匍 匐茎, 前 者短粗 而木质 坚硬, 后者具 多节, 长达 20 厘米或 更长, 径粗 2 — 4 毫米, 花枝 自匍匐 茎向上 升起, 高 10 — 50 厘米, 节上 被毛。 叶鞘常 为分枝 所破, 表 面有瘤 基硬毛 (毛常 易脱落 ), 边缘一 侧密生 纤毛; 叶 舌短, 长 约 0.5 毫米, 上缘密 生长约 1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卵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1 一 7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亚 心形或 圆形, 两面疏 生瘤基 毛或近 无毛, 中 下 部两侧 边缘有 瘤基长 硬毛, 且常 有波状 皱折。 圆锥 花序长 2 — 7 厘米, 由 3 — 6 枚总状 花序 组成, 主轴长 1.5 — 6 厘米, 有凹槽 和棱, 棱 上有微 柔毛; 小穗 柄长约 0.8 毫米, 常具 1 至 数根长 柔毛; 小穗长 卵形, 光滑 无毛, 长 3. 4 — 4 毫米, 单生,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 一颖三 角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4, 先端 急尖, 具 3 — 5 脉; 第二 颖与小 穗 等长, 草质, 急尖, 有 5 — 7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与小穗 等长, 第 一外稃 草质, 具 5 脉, 内 稃膜质 透明, 有 2 脉, 边缘向 内弯; 第 二小花 两性, 椭 圆形, 长 2. 6 — 3 毫米, 外 桴及内 桴均为 骨质, 表面均 有横细 皱紋, 外稃 具不太 明显的 3 脉, 先端 钝形, 有长约 0. 3~0.7 毫 米的小 尖头; 雄蕊 3 枚。 颖果阔 卵形, 淡 黄色; 种脐 较小。 产 巧家、 盐津、 宾川、 元谋、 双柏、 临沧; 生 于海拔 500 — 1600 米 的干热 河谷、 河 滩 草地、 山坡 道旁、 田野、 荒地。 分布 于四川 (金 沙江沿 岸地区 )。 模式 标本采 自元谋 县江 边乡。 中国特 有种。 本 种匍匐 茎相当 发达, 是固 沙保土 的优良 草种。 在河岸 沙滩土 质松软 地区, 固沙保 土 性能更 明显。 14. 野黍属 Eriochloa H. B. K.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常 分枝。 叶片 扁平。 圆锥 花序由 2 至 多数总 状花序 沿主 轴着生 而成。 小穗含 2 花, 单生或 孪生, 稀 簇生,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向轴 而生, 椭 圆形, 两面 凸起, 基 部有一 环状或 小球状 的小穗 基盘; 第 一颖通 常仅有 退化痕 迹; 第二颖 膜质, 与小穗 等长, 常 有芒状 尖头;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第 二外稃 背部离 轴 而生, 革质, 边缘 内卷, 包 着同质 内桴, 先端 常有小 尖头; 鳞被 2 枚, 具 5 — 7 脉; 种脐 点状。 约 30 种, 分 布东西 两半球 热带。 常生 于湿地 或杂草 丛中。 我国有 2 种, 云南产 1 种。 1. 野黍 (救荒 本草) 图版 93: 8-10 Eriochloa villosa (Thunb. ) Kunth (1829);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villosum Thunb. (1784). 一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蔓生, 常 自基部 分枝, 高 30 — 100 厘米, 花序以 下的秆 
528  云 南植物 志  及节上 密生短 柔毛。 叶鞘 无毛或 被毛; 叶 舌短, 具长 0.5 — 1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扁平, 长 5 — 25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叶 面常具 微毛, 或叶 背光滑 无毛, 边缘稍 粗糙且 常有波 状 皱折。 圆 锥花序 狭长, 长 5 — 15 厘米, 由 4 一 11 枚总状 花序沿 主轴一 侧着生 而成, 主 轴有 凹槽, 密生 灰白色 柔毛; 总状 花序长 1.5 — 4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几乎 无柄, 密生 灰白色 (花后 期变淡 黄色) 的短柔 毛和长 柔毛; 小穗 柄短, 长约 0.4 — 1 (-1.7) 毫 米, 密生长 柔毛; 小穗 卵状椭 圆形, 长 4. 5 — 5. 5 毫米; 小 穗基盘 环状, 长约 0.4~0.6 毫米, 无毛; 第一颖 极短, 仅见 有一新 月形的 残痕; 第二颖 与第一 外稃均 与小穗 等长, 皆为 膜质, 乳白 色或带 紫色, 均被细 柔毛, 前者具 5 — 7 脉, 后者具 5 脉; 第二 外桴革 质, 长 卵形, 先端近 钝形, 长约 4 毫米, 边缘包 卷同质 内稃, 但内 桴先端 游离, 两者表 面均具 细点状 皱纹。 颖果近 卵形。 产 剑川、 禄丰、 易门、 广南; 生 于海拔 1700 — 2400 米 的山坡 道旁、 丘陵 灌丛; 除 西北 及内蒙 古外, 其 他地区 均有。 分布于 日本。 15. 雀稗属 Paspalum Linn.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常 具匍匐 茎或根 状茎。 叶鞘口 部常有 髯毛; 叶舌 膜质; 叶片 扁平或 席卷。 花序由 2 至多数 单侧总 状花序 呈指状 着生或 排列于 延伸的 主 轴上; 穗轴 扁平, 有宽或 狭翼, 常有 不育的 顶端; 小穗含 2 花, 单生或 孪生, 离轴而 生, 圆形至 卵形, 背腹 压扁, 常呈平 凸形, 2 — 4 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一颖 缺如或 甚 微小; 第二 颖与第 一外桴 相似, 膜质或 纸质, 均 与小穗 等长, 稀第二 颖较短 或不存 在; 第 一小花 不育, 仅存 外稃;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桴先端 钝形, 背部 隆起, 对向 穗轴而 生, 革 质至硬 壳质, 边缘 甚狭, 内卷, 内 稃的背 部外露 甚多; 鳞被 2 枚; 雄蕊 3 枚; 种 脐 点状。 约 330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 新热 带种类 最多。 常生于 稀树干 草原、 灌丛或 森林边 缘, 各 种潮湿 生境。 我国有 14 一 15 种, 云南有 11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小穗边 缘具有 丝状长 柔毛, 其 毛比小 穗长。 2(3) 总 状花序 2 枚, 常对生 (或近 对生) 而 作叉状 张开; 小穗 单生, 长 1.5 — 2 毫米, 覆 瓦状成 两行排 列于穗 之一侧 2. 两耳草 P. coixjugatum 3(2) 总 状花序 3 — 10 枚 沿伸长 的主轴 互生, 主轴长 2 — 10 厘米或 更长; 小穗 孪生, 长 3 — 4 毫 米, 成两 行排列 于穗轴 之一侧 3. 毛 花雀稗 P. dilatatum 4(1) 小 穗边缘 无毛或 具有微 柔毛, 如有毛 时其毛 远比小 穗短。 5(6) 小 穗孪生 (稀于 总状花 序先端 有少数 小穗单 生), 成四 行紧密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穗轴宽 2.5— 4 毫米 5. 长 叶雀稗 P. longifolium 6(5) 小 穗单生 (雀稗 有时小 穗孪生 ), 成两行 (雀 稗可具 2 — 4 行)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穗轴 宽常在 2.5 毫米 以内。 
禾本科 • 529 •  7 (12) 植株有 发育良 好的根 茎及匍 匐茎; 总状花 序常为 2 枚成对 而生, 稀其 下再具 1 枚单 生而共 为 3 枚; 小穗长 3 — 4. 5 毫米。 8(11) 野生 植物; 总状 花序长 不超过 8 厘米。 9 (10) 第二 颖背部 有平贴 柔毛; 染色体 2" = 60 8. 双 穗雀稗 P. paspalodes 10 (9) 第 二颖背 部光滑 无毛; 染色体 2" = 20 11. 海雀稗 P. vaginatum 11 (8) 引种栽 培牧草 (有 时逸野 ); 总状花 序长在 10 厘 米以上 6. 山雀稗 P. notatum 12 (7) 植株 不具根 茎及匍 匐茎, 如存 在时也 很短; 总状花 序通常 2 至 多枚。 13 (14) 小 穗边缘 被微柔 毛稀近 无毛, 成 2 — 4 行排列 于穗轴 之一侧 10. 雀稗 P. thunbergii 14 (13) 小穗 无毛,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15 (18) 第 二颖与 第一外 稃均具 3 脉。 16 (17) 小穗近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7. 圆 果雀稗 P. orbiculare 17 (16) 小穗椭 圆形, 长 2. 8 — 3. 2 毫米 8. 云 南雀稗 P. delavayi 18 (15) 第 二颖与 第一外 桴均具 5 — 7 脉。  19 (20) 植株较 高大, 叶片 较宽, 通常 无毛; 秆下 部有时 外倾, 节上 生根; 小穗长 2. 5 — 3 毫米 … 9. 鸭 祖 草 P. scrobiculatum 20 (19) 植株稍 矮小, 叶片 较狭, 通常都 有毛; 秆直立 丛生; 小穗长 2 — 2. 3 毫米 1. 台 湾雀稗 P. commersonii 1. 台 湾雀稗 (台 湾植 物志) 南雀稗 (中 国植 物志) Paspalum commersonii Lam. (1791)* ; Ohwi (194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I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spalum scrobiculatum Linn. var. commersonii (Lam. ) Stapf in Prain (1919) ; P. formosanum Honda (193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10 — 50 厘米, 具 2 — 3 节, 节上 无毛。 叶鞘 常被瘤 基长 柔毛, 背部 稍压扁 成脊, 鞘口 附近有 瘤基长 硬毛; 叶舌干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亚 心形或 圆形, 两 面均被 柔毛, 叶 面常较 稀疏, 边缘常 有瘤基 长 柔毛, 有时 两面近 无毛。 总 状花序 2 — 3 枚, 对生 或指状 着生, 长 2 — 4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约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小穗柄 粗壮, 长约 0.6 毫 米, 压扁, 无毛; 小穗 单生, 排成 两行, 近 球形, 光滑 无毛, 长 2 — 2. 5 毫米; 第一颖 常不 存在; 第 二颖与 第一外 桴均为 纸质, 等长, 均具 5 — 7 脉, 其脉 均明显 可见; 第二 外稃 革质, 与小穗 等长, 褐色, 阔卵 圆形, 先端 钝圆, 表面条 纹细小 而不太 明显。 产 镇康、 龙陵;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 的山间 盆地、 道旁荒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 浙江、 江苏。 旧大陆 热带至 亚热带 均有。 本种与 鸭乸草 Paspalum scrobiculatum Linn. 及圆 果雀稗 P. orbiculare Forst. f. 等相 近。 W. D. Clayton (1975) 曾 将本种 与圆果 雀稗一 同并入 鸭乸草 而建立 广义的 P. scro- biculatum Linn, o Bor (1978), Cope (1982) 均接 受这一 观点。 三 者之间 区别实 在不太 稳定, 可考 虑接受 合并的 观点。 2. 两耳草 (广 州常 见经济 植物) 图版 93: 11-13 Paspalum coiyugatum Berg. (1762); Rendle (1904);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主 
530  云南 植物志  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多年生 草本; 植株 具长达 1 米的匍 匐茎。 秆自匍 匐茎上 升起, 稍 压扁, 高 15 — 60 厘米, 有 时数杆 丛生。 叶鞘 松弛, 稍压扁 而背部 有脊, 无毛 或在鞘 口附近 有毛, 边缘膜 质, 常在 一侧有 纤毛; 叶舌干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5 — 14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状或近 圆形, 两面 疏生柔 毛或近 无毛, 边 缘有瘤 基长硬 毛 (特别 是中下 部)。 总 状花序 2 枚, 近 对生, 长 5 — 12 厘米, 开展; 穗轴三 棱形, 一 面 扁平, 宽约 1.2 毫米, 无毛; 小穗稍 压扁, 长约 0.8 毫米, 无毛; 小穗 单生, 互生, 卵 圆形, 黄 绿色, 长 1.5 — 1.8 毫米, 成两行 复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一颖 通常不 存在; 第二颖 与第一 外稃质 地薄, 无脉, 第二 颖边缘 具丝状 白色长 柔毛, 毛与小 穗等长 或 更长; 第 二小花 与小穗 等长, 第二外 桴质地 变硬, 一面 扁平, 一面略 凸起, 卵形, 包 卷同质 内稃。 颖 果长约 1.2 毫米;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3。 产 西畴、 马关、 麻 栗坡、 河口、 金屏、 屏边、 蒙自、 思茅、 孟连、 景洪、 耿马、 镇 康、 潞西、 盈江; 生 于海拔 100 — 1300 米潮湿 环境。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台湾。 全 球热带 广布。 本 种秆叶 柔嫩, 可 供牲畜 饲料, 植株 的匍匐 茎蔓延 迅速, 生活 力强, 是固沙 保土的 优良 植物, 在潮热 地区又 是很好 的草坪 草种。 3. 云 南雀稗 (中 国植 物志) Paspalum delavayi Henr. (192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多年生 草本; 具短根 状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 30 — 10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节上无 毛。 叶鞘 稍扁压 而多少 有脊, 长于 节间, 有瘤基 柔毛, 毛常易 脱落, 有时近 无毛; 叶舌 长约 1 毫米, 膜质, 浅 棕色, 先端钝 圆或近 截形; 两 侧叶片 扁平, 线形, 质 稍硬, 斜 升, 长 5 — 15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略 收狭, 两面均 被瘤基 柔毛, 边缘 近 全缘。 总 状花序 2 — 3 枚, 长 3 — 6 厘米, 指状 着生, 主轴长 2 — 4 厘米, 无毛; 穗轴 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约 2 毫米, 无毛, 边缘略 粗糙; 小穗柄 粗壮, 长约 0.8 毫米, 略 扁压, 无毛; 小穗 单生, 互生, 成两 行排列 于穗之 一侧, 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宽约 2 毫米, 无毛; 第 一颖不 存在; 第 二颖与 第一外 稃同质 同形, 均具 3 脉, 侧脉近 边缘; 第 二小花 的内外 稃均为 骨质, 坚硬; 第二外 稃长约 2.8 毫米, 近倒 卵形, 先 端钝, 黄褐 色, 表 面的细 点状条 纹不甚 明显。 产 师宗、 永胜、 屏边、 绿春、 永德、 腾冲; 生 于海拔 700 — 1900 米山坡 草地、 路旁 田野、 水 沟边。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无 准确 产地, 标本 号数是 no. 1804) 本种 与圆果 雀稗很 相近。 除小 穗较大 (长约 3 毫米) 之外, 其余没 有什么 差别。 4. 毛 花雀稗 (禾 本科检 索表) 图版 93:. 14-16 Paspalum dilatatum Poir. (1804); Bor (1940, 196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Clayton in Tutin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Digitaria dilatata (Poir. ) Coste (1901).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状茎。 秆 丛生, 直立, 稍 压扁, 高 40 — 150 厘米, 稍 坚挺。 叶鞘 
禾本科  531  疏松, 略 扁压而 有脊, 除鞘口 附近有 毛之外 常光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2 — 3 毫米, 先 端 披针状 急尖;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50 厘米, 宽 3 — 15 毫米, 扁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除 叶面基 部常有 白色长 毛之外 无毛, 边 缘常有 细波状 皱纹。 总状 花序长 4 一 11 厘米, 3 — 11 枚 沿主轴 互生, 彼 此疏离 而形成 大圆锥 花序, 下垂; 主轴长 2 — 20 厘 米, 较 纤细, 无毛; 小 穗阔卵 圆形, 长 3. 2 — 4 毫米, 复瓦状 成四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淡黄 绿色; 第 一颖不 存在;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膜质, 阔卵披 针形, 背部 无毛或 有稀疏 短 柔毛, 边缘 有丝状 白色长 柔毛; 第 一小花 不育, 第一外 稃卵披 针形, 具 5 — 7 脉, 表 面常 无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桴长约 2.5 毫米, 近软 骨质, 淡 绿色, 有 光泽, 表面 有 细点状 条纹, 边缘稍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桴; 内 稃边缘 质薄, 内弯, 中部 具有两 片膜质 向外凸 出的耳 状物。 产 嵩明、 昆明、 保山、 潞西; 常生 于海拔 800 — 2000 米的河 岸边、 溪 沟边、 田野湿 地。 分布 于贵州 (贵阳 )、 江苏、 上海、 浙江、 台湾、 湖北 (武昌 )。 也见 于全球 大部分 热带 国家。 引 自南美 的优良 牧草, 现 巳逸为 野生。 5. 长 叶雀稗 (华 南经济 禾草) Paspalum longifolium Roxb. (1820); Merr. (192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 • Pasplum scrobiculatum var. longifolium (Roxb. ) Ebmin (1915) .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高大, 少数 丛生或 单生, 直立, 高可达 1.5 米, 几全为 叶鞘所 包。 叶鞘较 疏松, 稍 压扁而 有脊, 远 长于其 节间, 常密 生瘤基 柔毛, 毛常 易脱落 而存瘤 基, 稀近 无毛; 叶舌 膜质, 褐色, 长约 2 毫米; 叶片 线形, 质地 稍硬, 平展, 长 20 — 50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边缘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5 — 10 厘米, 6 — 10 余 枚 沿伸长 的主轴 互生; 主轴 长可达 15 厘米, 中上部 扁压, 有棱, 无毛; 穗轴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 2. 5 — 4 毫米, 无毛, 边缘甚 粗糙; 小穗柄 孪生, 一 个长, 一 个短, 长者 可达 1 毫米, 稍 压扁, 无毛; 小 穗倒卵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成四 行排列 于 穗轴之 一侧; 第 一颖不 存在; 第二颖 与第一 外稃近 等长, 均被 微柔毛 (常 在边缘 ), 均具 3 脉; 第二 小花约 与小穗 等长, 内外 稃均近 骨质, 白 而略带 绿色, 倒 卵形, 先端 钝, 平 凸形, 表面有 细点状 条纹。 产 镇雄、 大关、 路南、 陆良、 永胜、 中甸、 贡山、 福贡、 泸水、 洱源、 昆明、 呈 贡、 砚山、 麻 栗坡、 富宁、 广南、 屏边、 金屏、 建水、 普洱、 景洪、 镇康、 耿马、 潞 西、 瑞丽; 生 于海拔 100 — 2000 的田野 荒地、 河岸、 沟边、 灌丛 草地、 湿润的 山坡疏 林。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台湾。 亚洲热 带至澳 大利亚 也有。 6. 山雀稗 (拟) Paspalum notatum Flugge (181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有粗壮 木质根 茎及匍 匐茎; 须 根较粗 而硬。 秆 丛生, 高达 1 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疏松, 基部 扩大, 下部 者短于 节间, 上部 者长于 节间, 背部 稍压扁 成脊, 光 滑 无毛; 叶舌 极短, 紧 贴叶片 基部, 具一圈 密生短 柔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532  云南 植物志  宽 3 — 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 面无毛 或有时 被毛, 干时常 对折。 总 状花序 2 枚, 对生, 长约 15 厘米, 腋间有 长毛, 近 无柄或 有短总 花梗; 穗 轴近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 1.2 — 1.5 毫米,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小穗柄 单生, 稍 扁压, 粗壮, 无毛; 小 穗阔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 2. 7 — 2. 9 毫米, 光滑 无毛, 白 绿色, 有 光泽; 第 一颖缺 如;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或 稍长, 具 5 脉, 两侧 的两条 边脉很 靠近, 先端 急尖;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具 3 脉; 第二小 花阔椭 圆形, 与 小穗近 等长, 内外 桴均为 骨质, 淡黄白 色, 平滑 无毛, 稍有 光泽, 外稃 边缘略 内卷, 几 不包裹 内稃; 内桴 比外稃 略短, 边缘内 弯且在 中部向 外延伸 成膜质 耳状物 。 原产 美洲。 是较有 价值的 牧草, 世 界多处 引种。 我国有 引种。 在云南 勐仑热 带植物 园附近 已逸为 野生。 7. 圆 果雀稗 (广 州常 见经济 植物) 图版 94: 1-3 Paspalum orbiculare Forst. f. (1876); Hitchc. (1931); Bor (1960);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spalum scrobiculatum var. orbiculare (Forst. f . ) Hack. (1885) . 多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 有时 单生, 无毛, 直立, 高 30 — 100 厘米。 叶鞘 无毛, 大 都长于 节间, 略两侧 压扁而 有脊, 鞘口常 有少数 瘤基长 柔毛, 基生者 常有白 色瘤基 毛; 叶舌 膜质, 棕色, 先端钝 圆或近 截平,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长 10 — 130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 面通常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3 — 8 厘 米, 3 — 10 枚 沿主轴 互生, 通常 3 — 5 枚; 主轴长 3 — 8 厘米, 无毛, 有棱和 凹槽; 穗轴 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 1.5 — 2. 2 毫米, 无毛, 棱上 粗糙; 小穗柄 单生, 长约 0.7 毫米,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小 穗宽椭 圆形或 倒卵椭 圆形, 长 2 — 2. 3 毫米, 成两 行复瓦 状排列 于 穗轴之 一侧; 第一颖 缺如; 第二 颖与第 一外稃 等长, 均具 3 脉, 先端 急尖; 第 二外稃 与小穗 等长, 成熟后 褐色, 革质, 有 光泽, 表面有 细点状 条纹, 边缘稍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内稃 的边缘 内弯, 中 部附近 有膜质 体向外 延伸而 成的耳 状物。 产全 省海拔 90 — 2000 米 的丘陵 灌丛、 山坡道 旁及田 野湿润 地区。 分 布于长 江以南 各 省区及 台湾。 旧大 陆热带 及亚热 带均有 分布。 与鸭 乸草及 台湾雀 稗都很 相近, 主要区 别是本 种的第 二颖及 第一外 桴均具 3 脉。 那 两 个种具 5 — 7 脉。 这些 种的种 间都存 在过渡 形态, 可视为 一个种 的多型 现象, 为了实 用及 方便的 原因, 暂 时维持 种级, 待进 一步观 察研究 之后再 决定。 8. 双 穗雀稗 (华 南经济 禾草) Pasdpalum paspalodes (Michx. ) Scribner (1894) , (as P. paspaloides) ; Bor (1970) ; Tsvelev (1976); Clayton in Tutin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 Digitaria paspalodes Michx. (1803) ; Paspalum disticum auct. non Linn. : Rendle (1904); Hitchc. (193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多年生 草本; 有根状 茎及甚 长的匍 匐茎, 后 者长达 1 米或 更长, 节稍 膨大, 具数条 
禾本科  533  不 定根, 节间 粗壮, 长 1.5 — 7 厘米, 无毛。 秆枝自 匍匐茎 的节上 抽出, 直立, 髙 10 — 50 厘米, 干后草 黄色, 光滑 无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略两 侧压扁 而背部 有脊, 鞘 口及上 部边缘 有毛; 叶舌长 2 — 3 毫米, 膜质, 先端 钝圆, 无毛;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15 厘米, 宽 3 — 7 毫米, 扁平或 对折,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有 时基部 两侧 边缘有 少数瘤 基毛。 总 状花序 2 枚, 在枝端 对生, 偶见 3 枚 而其中 1 枚单生 于花序 基部, 长 1.5—7 厘米, 向上 斜升。 穗轴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约 1.6 毫米, 无毛, 棱 上稍 粗糙; 小穗柄 单生, 压扁, 长约 0.5 毫米, 无毛; 小穗长 圆形, 平 凸形, 苍 绿色, 长 3 — 3. 5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成两行 复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 一颖常 存在, 微 小或有 时长达 小穗的 2/3; 第 二颖与 小穗近 等长, 草质, 背部有 平贴微 柔毛, 有 明显的 中脉; 第 一外桴 草质, 具 3 — 5 脉, 通常 无毛, 有时有 少数微 柔毛; 第二 外稃椭 圆形, 质 地不太 坚硬, 苍 白色, 先端有 微毛。 产 昭通、 陆良、 师宗、 宜良、 东川、 永胜、 华坪、 贡山、 大理、 剑川、 昆明、 呈 贡、 禄丰, 峨山、 马关、 个旧、 石屏、 建水、 保山、 潞西;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的 河岸、 沟边、 田 野潮湿 地区。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苏、 台湾。 全 球 热带及 亚热带 均有。 9. 鸭乸草 (华 南经济 植物) Paspalum scrobiculatum Linn. (176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40, 1060, 1970); Clayton (1975);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多年生 草本。 秆 粗壮, 直 立或基 部倾卧 地面, 有 时节上 生根, 高 30 — 150 厘米, 径 粗 2 — 5 毫米, 具数至 多节, 节上 无毛。 叶 鞘通常 无毛, 长 于或有 时短于 节间, 常扁压 成脊; 叶舌长 0.5 — 1 毫米, 干 膜质, 棕色; 叶片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4 一 15 毫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通常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花序由 2 至 多数 单侧总 状花序 组成, 指状 着生或 沿主轴 互生; 主轴长 2 — 6 (— 8) 厘米, 有棱, 无 毛; 总状 花序长 3 — 8 厘米, 直立或 开展, 近无 梗或有 短梗; 穗 轴近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 1.5 — 2. 5 毫米, 无毛, 边缘 粗糙; 小穗 柄短, 两侧 压扁, 粗壮, 无毛 或棱上 有微柔 毛; 小穗 宽椭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2 — 2. 8 毫米, 未熟 绿色, 后变 褐色; 第 一颖不 存在; 第 二颖薄 纸质, 具 5 脉, 边脉 常靠近 边缘; 第一外 稃与第 二颖同 质同形 或有时 稍稍变 硬; 第 二外桴 革质, 成熟时 褐色, 表 面密生 细点状 条纹。 产 昆明、 富宁、 砚山、 金屏、 蒙自、 禄春、 屏边、 思茅、 江城、 景洪、 勐腊、 沧 源、 镇康、 耿马; 生 于海拔 400 — 1500 米的 路旁草 地或湿 地上。 分布于 旧大陆 热带。 10. 雀稗 (日名 ) 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 ex Steud. (1841, 1854);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7)*; Ohwi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spalum scrobiculatum var. thunbergii (Kunth) Makino (1896)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稀 单生, 直立, 高 30 — 100 厘米, 具 3 — 4 节, 节具 柔毛。 叶鞘 松弛, 有脊, 常集 生于秆 基部, 被 柔毛; 叶舌 膜质, 褐色, 长 0.5 — 1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5—12 毫米, 两 面均被 柔毛, 边缘 粗糙。 总 状花序 3 — 6 枚, 长 5 — 10 厘米, 沿主轴 互生, 主轴长 5 — 8 厘米, 分枝腋 间有长 柔毛; 穗轴三 棱形, 一 
534  云南 植物志  面 扁平, 宽约 1 毫米; 小 穗柄长 0.5 — 1 毫米, 无毛, 稍 扁压; 小 穗单生 或在穗 轴中部 常 孪生, 倒卵 圆形, 长 2. 6 — 2. 8 毫米, 宽约 2.2 毫米, 成 2 — 4 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 一颖不 存在; 第二 颖与第 一外稃 等长, 膜质, 具 3 脉, 边 缘被微 柔毛, 稀近 无毛; 第 二外桴 与小穗 等长, 革质, 有 光泽, 倒卵 圆形, 灰 白色, 表面有 细点状 条纹。 产 贡山、 寻甸、 易门、 富宁、 临沧、 永德; 生 于海拔 1100 — 1800 米 的湿润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台湾、 浙江、 江苏。 日 本、 朝鲜 也有。 本 种与长 叶雀稗 相近。 有 的学者 认为本 种小穗 单生, 长约 3 毫米。 但 常在同 一个标 本上也 常见到 有小穗 孪生。 总状花 序中部 的小穗 常出现 孪生, 两端常 单生, 单生 时在其 小 穗柄基 部也常 常能见 到不发 育的孪 生小穗 残迹。 长叶 雀稗的 小穗常 孪生, 穗 轴特别 宽, 小穗也 较小。 11. 海雀稗 (台 湾植 物志) Paspalum vaginatum Sw. ( 1788 ) ; Bor ( 1960 ); 台湾 植物志 ( 1978 ) ; Clayton in Tutin (1980). Paspalum distichum var. vaginatum (Sw. ) Griseb. (1864); Sanquinaria vaginata (Sw. ) Bub. (1901). 有匍 匐茎的 多年生 草本。 叶鞘上 部通常 无毛; 小 穗卵椭 圆形, 压扁; 第一颖 通常缺 如; 第二颖 无毛, 薄 纸质, 中脉不 明显。 2n = 20。 本种 植株形 态与双 穗雀稗 P. paspalodes (Michx. ) Scribner 十分 相似。 除本 种小穗 第二颖 光滑无 毛外, 其他性 状区别 甚小。 此外, 本种的 染色体 2n = 20, 而 那个种 2n = 60。 产 陆良、 宾川、 腾冲、 永德、 双江; 生 于海拔 1000 — 1800 米的 沟边、 湖边、 旷野 湿地。 分布于 台湾。 全 球热带 也有。 16. 地 稳 草属 Axonopus Beau v. 多 年生稀 一年生 草本。 秆 匍匐或 丛生。 叶片 扁平, 稀 卷折, 先端常 钝圆。 圆 锥花序 由 2 至数 枚较纤 细的总 状花序 呈指状 或沿主 轴着生 而成; 穗轴三 棱形, 轴 的背部 扁平, 腹 面中央 有脊; 小 穗离轴 而生, 单生, 互生, 在脊 的两侧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 一颖 缺如; 第二颖 与第一 外稃近 等长; 第一小 花退化 至仅存 外稃;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坚硬, 腹 面对向 穗轴, 先 端钝, 边缘 内卷, 包 着同质 内桴; 鳞被 2 枚, 具 3 — 5 脉; 种 脐 点状。 约 110 种, 主产 美洲热 带及亚 热带, 非洲 稀树干 草原有 1 种。 常生林 间空地 及杂草 丛中。 有几种 是优良 牧草。 A. compressus 是著 名的地 毯草, 在潮湿 热带已 成归化 植物。 我 国引人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地毯草 (华 南经济 植物) 图版 94: 4-6 Axonopus compressus (Sw. ) Beauv. (181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禾本科  535  图版 94 1—3. 圆 果雀稗 PaspalumorbiculareForst. f. , 1 . 花序, 2. 小穗 (背 腹两面 ), 3. 第二 小花; 4 一 6. 地毯草 Ax- onopuscompressus(Sw.) Beauv. , 4. 花序, 5. 小穗 (背 腹两面 ), 6. 第 二小花 (背 腹两面 ); 7—11. 糖蜜草 Melinis minutiflora Beauv. , 7. 花序, 8. 小穗, 9. 第 一颖, 10. 第 二颖, 11. 第一 外稃; 12—14. 类雀稗 Paspa- lidium flavidium (Retz. ) A. Camus, 12. 总状 花序腹 背面, 13. 穗轴 (去小 穗), 14. 小穗; 15 — 16. 钝叶草 Stenotaphrum helferi Munro ex Hook. f. , 15. 带叶的 花序, 16. 小穗; 17— 18. 瘦瘠 伪针茅 Pseudoraphis depau- perata (Nees) Keng. 17. 花序, 18. 小穗; 19—21. 蒺藜草 Cenchrus echinatus Linn. , 19. 花序, 20. 小德 刺^, 21. 小穗 (背腹 两面) 。(李 楠绘) 
536  云南 植物志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Millium compressum Sw. (1788); Paspalum compressum (Sw. ) Raspai (1925) . 有长匍 匐茎的 多年生 草本。 秆 扁压, 节密 生灰色 柔毛, 高可达 50 厘米。 叶鞘 松弛, 扁压, 有脊, 基部者 常互相 跨复, 边 缘质地 较薄, 无毛, 有时鞘 口附近 常疏生 纤毛; 叶 舌短,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无 毛或有 很短的 流苏; 叶片 扁平, 线状长 圆形, 质 地较柔 软, 先端 钝形或 急尖, 基部近 心形, 秆 生者长 10 — 25 厘米, 宽 6 — 14 毫米, 两 面无毛 或 叶面常 疏生瘤 基毛, 边缘中 下部常 有瘤基 纤毛, 中 上部常 粗槌。 总 状花序 2 枚 对生, 或 3 枚指状 着生, 此等花 序均有 明显的 总梗, 且与 先出叶 共同簇 生于枝 端的叶 鞘内, 总 状 花序长 4 一 10 厘米, 穗轴三 角形, 一面 扁平, 宽不过 1 毫米, 无毛; 小 穗贴向 穗轴, 单生, 互生, 成两行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2 — 2. 5 毫米; 第 一颖缺 如; 第二颖 卵形, 先端 急尖, 具 5 脉, 侧脉较 明显, 脉间 有细絹 质毛; 第 一小花 仅存外 桴, 其 外稃与 第二颖 相似;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硬化, 卵形, 先 端钝而 有细毛 簇生, 边 缘 稍厚, 包 卷同质 内桴, 表面有 细点状 皱纹; 雄蕊 3 枚。 颖果椭 圆形。 产昆明 (栽培 )、 孟连、 腾冲、 潞西、 瑞丽; 生 于海拔 700 — 1400 米 的田野 湿地、 溪谷 山沟。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台湾。 原 产美洲 热带, 世界 热带与 亚热带 引种或 巳 归化。 本 种匍匐 茎蔓延 迅速, 节上 生根且 抽新苗 形成新 植株, 使植 物体平 铺地面 而成毯 状, 是潮湿 热带铺 建草地 的优良 草种, 也是很 好的固 沙保土 植物。 秆叶 柔嫩, 又 是优良 的 牧草。 17. 狗 尾草属 Setaria Beauv.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有或无 根茎。 叶片 线形、 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扁平 或具折 襞, 基 部圆形 或狭縮 成柄。 圆锥花 序的分 枝短缩 而呈穗 状或长 而开展 呈金字 塔形; 小穗 多 少有些 鼓胀, 含 1 一 2 花, 单生或 簇生, 全 部或部 分小穗 之下托 以一至 数枚由 不育小 枝 而成的 刺芒状 刚毛, 脱 节于颖 之下, 刺芒 状刚毛 宿存; 颖片不 等长, 均比小 穗短,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第一 外稃与 第二颖 同质, 与小穗 等长;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 外桴软 骨质或 革质, 背部 隆起, 具 皱纹或 平滑,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3 — 2/5, 黍型 (P-PP)。 约 130 种, 广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少数至 温带, 非 洲种类 较多。 各 种生态 环境中 都有。 我国有 15 种, 云南有 13 种。 粱 (小米 ) 为 我国北 方人民 的主食 之一, 某些狗 尾草的 嫩叶及 秆和成 熟的谷 粒是牧 草和 饲料, 有 些种是 水土保 持与固 沙护堤 植物, 有 些种的 杆叶可 供编织 及纤维 原料, 棕 叶狗 尾草可 栽培以 供庭园 观赏, 巴布亚 新几内 亚还栽 培此种 取其嫩 条以供 蔬菜, 有些种 是有害 杂草。 据夏纬 瑛考证 (1978): "稷 即粟, 学名是 Setaria italica (Linn. ) Beauv. 。" 我国古 今 著作所 述形态 都有所 不同, 黍、 稷、 梁、 粟, 一 时难于 弄清。 我们 采用粱 即粟, 是狗 尾草属 Setaria 植物。 稷这一 名称, 则用 在黍属 Panicum 植物。 这 种作法 当否需 要进一 
禾本科  537  步 研究, 因 为稷是 谷类中 种植最 早者, 古称它 为百谷 之长, 谷神 与农官 皆名之 曰稷。 粱、 粟 在我国 栽培的 历史, 至少 七千年 以上。 北 方新石 器遗址 出土的 文物中 都有粱 或粟。 另外, 本属中 几种广 布杂草 或伴人 植物, 种 的形态 变异幅 度甚大 (请 参看 Clayton 在 KewBull. 33: 505, 1979), 种下的 亚种、 变种 及变型 甚多, 本志中 只列举 到种。 分种 检索表 I (14) 圆锥花 序疏松 或开展 呈金字 塔形, 披 针形或 分枝短 缩而呈 线形, 部分 小穗或 每小穗 之下有 刚毛 1 或 2。 2(5) 叶片披 针形, 沿叶 脉具有 明显的 折襞, 基部常 狭缩呈 柄状。 3(4) 植株较 高大而 粗壮, 基部常 直立; 叶鞘 常被瘤 基毛, 叶片宽 1 一 8 厘米; 圆 锥花序 大而开 展, 金字 塔形, 长 20~60 厘米, 宽 10 — 25 厘米, 分枝最 长可达 30 厘米 8. 棕叶 狗尾草 S. palmifolia 4(3) 植株较 矮小而 细弱, 基部常 外倾或 横卧; 叶鞘 无毛或 有细瘤 基毛, 叶片宽 1 一 4 厘米; 圆锥 花 序小而 狭窄, 狭长圆 形至线 柱形, 长 5 — 30 厘米, 宽不过 6 厘米, 分枝 最长达 10 厘米 9. 皱叶 狗尾草 S. plicata 5(2)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而不具 折襞, 基部不 狭缩成 柄状。 6(7) 小 穗沿穗 轴一侧 单生或 偶见穗 轴基部 孪生; 除 主轴及 分枝顶 端伸出 1 枚刚毛 之外, 仅见个 别 小穗之 下具有 1 枚刚毛 13. 云南 狗尾草 S. yunnanensis 7 (6) 小 穗沿穣 轴之一 侧单生 或在主 轴上近 簇生或 簇生; 全 部小穗 之下有 1 至数枚 刚毛。 8(9) 植株较 细弱; 叶 片两面 密被瘤 基毛; 圆 锥花序 中下部 通常有 间断; 刚 毛较纤 细而明 显不等 长, 常弯曲 6. 间序 狗尾草 S. intermedia 9(8) 植株较 强壮; 叶 片通常 无毛, 稀 疏被瘤 基毛; 圆 锥花序 通常无 间断; 刚 毛较粗 壮而近 等长, 常 直立。 10 (11) 植株无 具鳞片 的根茎 7. 西 南莩草 S. forbesiana II (10) 植 株有具 鳞片的 根茎。 12 (13) 小穗椭 圆形;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第一内 桴狭披 针形; 第二 外桴平 滑光亮 1. 莩草 S. chondrachne 13 (12) 小穗披 针形; 第 一外桴 略短于 小穗; 第一 内稃无 或有, 其形状 不一; 第二外 桴具细 点状皱  纹 5. 贵州 狗尾草 S. guizhouensis 14 (1) 圆锥 花序紧 缩呈圆 柱形或 穗形; 每 一小穗 下有数 至多枚 刚毛。 15 (20) 每 一个小 穗下有 4 一 20 枚 刚毛; 第二颖 至少比 小穗短 1/4。 16 (19) 每个 小枝通 常只有 1 枚成熟 小穗; 第二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2。 17 (18) 多年生 草本; 第一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3 4. 莠 狗尾草 S. geniculate 18 (17) 一年生 草本; 第一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2 或稍长 10. 金色 狗尾草 S. pumila 19 (16) 每 个小枝 通常有 3 枚以上 的成熟 小穗; 第 二颖比 小穗短 1/3 — 1/4 2. 大 狗尾草 S. faberi 20 (15) 每个小 穗下有 1 一 3 枚 刚毛;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21 (22) 刚毛 具有向 下的细 小钩刺 (即 向下 粗糙) 11. 倒刺 狗尾草 S. verticillata 22 (21) 刚毛 具有向 上的细 小钩刺 (即向 上粗糙 )。 
• 538 • 云南 植物志  23 (24) 谷 粒成熟 后与小 穗的其 他部分 (即 颖片与 第一外 稃等) 分 开而后 脱落; 栽培 的粮食 及饲料 作物, 有 时逸生 7. 粟 S. italics 24 (23) 谷粒成 熟后与 小穗的 其他部 分一同 脱落; 道旁 荒野及 旱地中 常见杂 草或引 种牧草 12. 狗尾草 S. viridis  1. 莩草 (植 物名实 图考) Setaria chondrachne (Steud. ) Honda (1930); Keng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chondrachne Steud. (1854); Chaetochloa chondrachne ( Steud. ) Honda (1924). 多年生 草本; 有 横走具 鳞片的 根茎, 鳞片软 骨质, 被 毛或近 无毛。 秆 直立, 高 60 — 150 厘米, 基 部质地 稍硬, 光滑 无毛, 常不 分枝。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 稀 在边缘 及 内面鞘 口附近 有毛; 叶舌 极短, 仅 为一圈 密生短 纤毛;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35 厘米, 宽 7 — 16 毫米, 先端尾 尖或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边缘稍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圆状披 针形至 线形, 长 10 — 35 厘米, 绿色, 直 立或稍 弯曲, 主轴 粗壮, 有 棱, 棱 上粗糙 至被短 柔毛; 分 枝短, 最 长者仅 15 毫米, 斜向 上举, 穗轴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或有短 柔毛; 小 穗柄长 0.5 — 1 毫米, 先端 膨大呈 盘状, 其 下常有 1 条 刚毛; 刚毛 直或 稍弯, 长 4 一 11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向上 粗糙; 小穗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第一 颖 卵形, 先 端尖, 有小 尖头, 长为 小穗的 1/3 — 1/2, 具 3 — 5 脉; 第二颖 长约为 小穗的 3/4, 先 端尖, 有小短 尖头,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雄蕊 3 枚, 第一 外稃与 小穗等 长, 具 5 — 7 脉,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但稍 狭窄, 椭 圆形, 具 2 脉 成脊; 第二外 稃成熟 时 骨质, 与第 一外桴 等长, 先端 呈喙状 尖头, 表 面近平 滑而有 光泽, 或 有细纵 条纹。 产 大关、 丘北; 生 于海拔 600 — 1500 米的山 坡疏林 阴湿处 或河谷 岸边草 丛中。 分布 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日本、 朝鲜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的根 茎具有 鳞片, 容易 认识。 因标 本采集 常不全 而易与 近缘种 相混。 但 第二外 稃表面 接近平 滑而有 光泽; 叶舌极 短而仅 一圈短 纤毛。 2. 大 狗尾草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95: 1-3 Setaria faberi R. A. W. Herrm. (1910); Keng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Tsvelev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草本; 常有支 柱根。 杆粗 壮而较 高大,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50 — 120 厘米, 径粗 4 一 7 毫米, 平滑 无毛, 常 分枝。 叶鞘 松弛, 边 缘具细 纤毛, 基部叶 鞘边缘 质薄, 常 无毛; 叶 舌仅为 一圈长 1 一 3 毫米 的白色 • 毛; 叶片 阔线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10 — 40 厘 米, 宽 5 — 20 毫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收狭或 圆形, 两面 无毛, 或 有时叶 面疏生 瘤基柔 毛, 边缘 粗糙。 圆锥花 序紧縮 而呈圆 柱形, 排列 紧密, 通常不 间断, 长 5 — 23 厘米, 径 粗 8 — 15 毫米 (刚 毛除外 ), 主轴 粗壮, 有棱, 密 生白色 柔毛; 分枝 短縮, 长不过 5 毫 米, 每分枝 通常有 4 一 6 枚正常 发育的 小穗; 小穗柄 甚短, 先端膨 大呈浅 盘状, 常有 1 一 3 条 刚毛; 刚毛长 7 — 15 毫米, 直或 稍弯, 常为 绿色, 向上 粗糙; 小穗椭 圆形, 长 
禾本科  539  2. 5 — 3 毫米, 绿色;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或 稍长, 先 端尖, 膜质, 具 3 脉;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3/4 或 稍短, 具 5 — 7 脉, 脉 纹不甚 明显, 内桴短 而小, 长约为 外稃的 1/3; 第二外 稃与第 一外稃 等长, 成 熟时软 骨质, 椭 圆形, 背部 隆起, 表 面有细 皱纹, 边缘包 卷同质 同纹的 内稃。 产 广南、 马关、 富宁; 生 于海拔 1100 — 1700 米的 田野道 旁及荒 地上。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湖北、 江西、 浙江、 台湾、 安徽、 黑 龙江。 日本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四川 (Faber no. 582)。 3. 西 南莩草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福勃 狗尾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Setaria forbesiana (Nees ex Steud. )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Hand. -Mazz. (1936); Bor (196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forbesianum Nees ex Steud. ( 1854 ) ; Chaetochloa forbesiana ( Nees ex Steud. ) Scribn. et Merr. (1900); Setaria dubia Keng f. et Y. K. Ma (1980" .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有 时基部 2 — 3 节 上有支 柱根, 光滑 无毛, 高 50 — 150 厘米, 基 部径粗 2. 2 — 5 毫米, 具 多节, 不分 枝或有 分枝。 叶鞘 无毛, 秆生者 短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边缘 密生长 2 — 4 毫米的 纤毛; 叶舌 极短, 仅为 一圈长 2 — 4 毫米 的直立 纤毛;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45 厘米, 宽 5 — 20 毫米, 扁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圆 形或稍 收狭, 无毛, 两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尖塔 形或呈 穗状, 长 10 — 40 厘米, 宽 1 一 4 厘米, 直立, 主轴 有棱, 粗 糙或有 柔毛; 分 枝短, 或稍 延长, 斜 向 上升, 或稍 开展, 通常长 5 — 15 毫米, 基部 者有时 稍长, 花序先 端则小 穗在主 轴上簇 生; 穗轴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小 穗柄长 0.5~0.8 毫米, 近圆 柱形, 基部常 有一条 刚毛, 先端 膨大呈 盘状; 刚 毛直或 稍弯, 长 7 — 13 毫米, 向上 粗糙, 常带 紫色; 小穗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3 — 3. 5 毫米, 带 紫色或 绿色;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为 小穗的 1/3 — 1/2,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阔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2/3, 具 5 — 9 脉; 第一小 花常为 雄性, 第一 外桴与 小穗 等长, 阔 卵形, 具 5 脉; 雄蕊 3 枚;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稍狭, 膜质, 具 2 脉; 第 二外稃 与小穗 等长, 成熟时 骨质, 表 面有细 皱纹,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产 大关、 寻甸、 中甸、 兰坪、 丽江、 永胜、 贡山、 福贡、 洱源、 昆明、 禄丰、 大 姚、 易门、 砚山、 富宁、 石屏、 建水、 双江、 临沧、 镇康、 保山; 生 于海拔 600 — 2400 米 的山坡 草地、 灌丛 林缘、 道旁 或溪边 湿地。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浙江、 甘肃、 陕西。 印度东 北部、 尼 泊尔、 缅 甸北部 均有。 4. 莠 狗尾草 (岭 南科学 杂志) Setaria geniculata (Poir. ) Beauv. (1812); 广州 植物志 (1956 广;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geniculatum Poir. in Lam. (1798), page 727 , err. typ. 737; Chaetochloa geniculata (Lam. ) Millsp. et Chase (1903). 多 年丛生 草本; 具 短根茎 及粗大 根头。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30 — 100 厘米, 平滑 无毛。 叶鞘稍 扁压而 成脊, 光滑 无毛, 植株 基部有 时有少 数呈棕 色的老 叶鞘; 叶舌极 
540  云南 植物志  短, 仅为 一圈密 生的长 1 一 2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 平或常 对折, 长 5 — 30 厘 米, 宽 2 — 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及边缘 粗糙, 无 毛或叶 面近基 部有长 硬毛。 圆锥花 序排列 紧密, 呈圆 柱形, 直 立或稍 弯曲, 先 端常稍 收狭, 长 2 — 9 厘米, 径粗约 5 毫米 (刚 毛除外 ); 主轴 粗壮, 密生短 柔毛; 每小 枝上有 1 枚正 常发育 小穗, 其下有 7 — 13 条 刚毛; 刚毛 直立, 长短 不等, 最长 9 毫米, 最短 2 毫米, 向上 粗糙, 初 时金 黄色, 后转 褐或淡 紫色; 小 穗椭圆 形或近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成 熟时背 部甚凸 起; 第一颖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或 稍长, 具 3 脉; 第 二颖阔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2,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纸质, 具 5 脉, 内稃 膜质, 具 2 脊;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 外稃软 骨质, 先端 短尖, 表面 有细横 皱纹, 边缘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产 昆明、 元阳、 建水、 景洪、 临沧、 双江、 沧源、 耿马、 腾冲、 瑞丽; 生 于海拔 700 — 1900 米 的山坡 道旁、 灌 丛或疏 林中。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湖南、 江西、 福建、 台 湾。 分布两 半球热 带及亚 热带。 可供 牧草, 澳大利 亚已有 栽培。 全草 入药, 有清 热利湿 之效。 5. 贵州 狗尾草 (植物 研究) Setaria guizhouensis S. L. Chen et G. Y. Sheng (1984), nom. nud. ; ex S. L. Chen (1988—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有具鳞 片的根 状茎。 秆 直立, 高约 37 厘米, 鞘节常 有毛。 叶 鞘背部 和边 缘具瘤 基毛, 但上 部叶鞘 无毛; 叶 舌为一 圈长约 1.5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扁平, 线状 披 针形, 长 10 — 50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几 与鞘口 同宽, 两面 粗糙。 圆 锥花序 鼠尾状 线形, 长约 11 厘米, 主轴具 棱角, 被长柔 毛或短 柔毛; 分 枝短, 基部 者长约 8 毫米, 斜向 上贴近 主轴; 小 穗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顶 端尖, 长约 2.5 毫米, 较紧 密地排 列于小 枝上, 其 下托以 1 一 2 条 刚毛; 刚毛长 2 — 5 毫米, 长短 不一, 微弯曲 且 粗糙; 第一颖 三角状 卵形, 长为 小穗的 1/3, 具 3 脉, 主脉 延伸呈 尖头;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1/2 — 2/3, 具 5 脉, 先 端尖;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 一外桴 略短于 小穗, 具 5 脉, 主脉 延伸呈 尖头, 内稃 退化; 第 二外桴 质硬, 长 于第一 外稃, 具不 明显的 3 脉和 点状皱 纹, 先端呈 小而硬 的紫色 尖头, 包 着同质 较短的 内桴; 鳞被 2 枚, 楔形, 顶端 微凹; 花 药 3 枚, 浅黄 褐色; 花柱 2, 基部 联合, 柱头 帚状。 本种 的模式 标本采 自贵州 毕节, 估计很 可能分 布到云 南镇雄 及威信 等县, 但 目前尚 未采到 标本。 6. 间序 狗尾草 (中 国植 物志) Setaria intermedia Roem. et Schult. ( 1817); Hook. f. (1897); Bor (1940); Tsvelev (1976);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 Panicum tomentosum Roxb. (1820); Panicum intermedium ( Roem. et Schult. ) Roth (1821), non Hornem ( 1913) ; Setaria tomentosa (Roxb.) Kunth (1829); Bor (1960).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基部常 倾卧地 而节上 生根, 分 枝向上 升起, 高 20 — 6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节间稍 压扁, 有槽, 平滑。 叶鞘常 为分枝 所破, 大 都短于 节间, 背部 
禾本科  541  稍 有脊, 无毛 或有瘤 基毛, 边缘密 生瘤基 纤毛, 鞘口附 近被毛 更密; 叶 舌短, 上 缘密生 白色短 纤毛; 叶片线 形或阔 线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质地 稍软, 先端渐 尖, 基部 收狭, 两面及 边缘均 粗糙, 沿叶脉 两面均 有瘤基 硬毛。 圆 锥花序 收缩呈 圆柱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5 — 15 厘米, 下 部常有 分枝, 主轴 有棱, 棱上 粗糙; 分枝长 5 — 15 毫 米, 基部可 再具小 短枝, 常 斜升, 彼此 之间有 间断, 穗轴 有棱, 棱上 粗槌; 小穗 柄短, 簇生或 单生, 先端膨 大呈浅 盘状, 有 1 至数条 刚毛; 刚毛不 等长, 较 纤细, 常 弯曲, 长 3 — 10 毫米, 稍 粗糙; 小 穗阔椭 圆形, 长约 2 毫米; 颖片近 膜质, 第 一颖阔 卵形, 长约 为 小穗的 1/3, 具 3 脉;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1/2 — 2/3,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内 稃与 外稃近 等长, 外稃具 5 脉, 阔 卵形, 边缘包 卷第二 小花, 内 桴狭长 圆形, 膜质, 有 2 脉;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 成熟时 革质, 与 小穗近 等长, 背部 隆起, 表面棕 黄色, 有横 皱纹。 产 景东; 生 于海拔 900 — 1200 米 的丘陵 灌丛、 道旁 湿地。 分布 于巴基 斯坦、 斯里兰 卡、 印度、 缅甸。 已传入 非洲。 7. 粟 (名医 别录) 梁 (名 医别录 ), 谷子 (毕氏 : 中国 植物学 ), 小米 (黄 河以北 各地) Setaria italica (Linn. ) Beauv. (1812);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广; Bor (1960); 图鉴 (1976 广;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italicum Linn. (1753); Pennisetum italicum (Linn.) R. Br. (1810); Chamaeraphis italica (Linn. ) Kunth (1891) ; Ixophorus italicus (Linn. ) Nash (1895); ChaetochLoa italica (Linn. ) Scribn. (1897). 一年生 草本; 基部 2 — 3 节常 有粗壮 须根。 秆 粗壮, 高 30 — 150 厘米, 径粗 5 — 10 毫米, 直立, 无毛, 常不 分枝。 叶鞘 无毛, 疏松 包茎, 上部稍 具脊, 有时 边缘及 鞘口附 近 被毛; 叶舌 稍短, 上缘 有一圈 密生的 纤毛, 叶舌 背部也 密生同 质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 长达 45 厘米, 宽达 3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近 无毛, 叶 面及边 缘稍粗 糙, 叶背近 平滑。 圆 锥花序 柱状, 有 时近纺 缍形, 通常 下弯, 长 10 — 40 厘米, 径粗 1 一 5 厘米, 主轴 粗壮, 有棱, 密生 柔毛; 分枝 较短, 基部最 长可达 5 厘米, 通常 1 一 2 厘米, 近 直立, 排 列常较 紧密; 穗轴 有短柔 毛和长 柔毛; 刚 毛显著 长于或 仅稍长 于其小 穗, 黄色、 褐 色或带 紫色; 小穗 柄长约 1 毫米, 先端 膨大呈 盘状; 小穗 椭圆形 或近球 形, 长 2 — 3 毫米, 黄色、 橘红 色或带 紫色, 部 分小穗 下不具 刚毛; 第一 颖长为 小穗的 1/3-1/2, 具 3 脉; 第二颖 略短于 或长为 小穗的 3/4, 具 5 — 9 脉; 第 一小花 不育,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同长, 具 5 — 7 脉, 内桴较 短小; 第 二小花 卵形或 球形, 第 二外稃 与第一 外桴 等长, 质地 坚硬, 背部有 细点状 皱纹, 成 熟后与 小穗的 其他部 分分离 而单独 脱落。 云 南省及 我国大 部分地 区都有 栽培, 我国 的栽培 历史在 八千年 以上, 是北方 旱地主 要粮 食作物 之一, 新石 器时代 许多出 土文物 (如河 北磁山 遗址) 中均有 " 粟"。 8. 棕叶 狗尾草 (广 州常 见经济 植物) 图版 95: 4-6 箬 叶菜、 禝茅、 糉叶草 (均为 钟观光 拟), 皱茅 (海南 ), 棕叶草 (广西 ) Setaria palmifolia (Koen. ) Stapf (1914)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广州 植物志 
542  云南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 湾 植物志 (1978)'; Clayton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palmifolium Koen. ( 1788 ) , pro palmaefolium ; Panicum palmifolium Willd. ex Poir. ( 1816 ) ; Chaemaeraphis palmifolia ( Willd. ) O. Ktze. ( 1891 ) ; Chaetochloa palmifolia (Willd. ) Hitchc. et Chase (1917) .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头或 根茎; 须根较 坚韧。 秆 直立或 基部膝 曲而节 上有不 定根, 高 达 2 米, 径粗 3 — 10 毫米, 节及其 下部外 露的秆 上常被 柔毛。 叶鞘 疏松, 被或疏 或密的 瘤 基毛, 毛常易 脱落, 有时 无毛, 边缘常 仅在中 上部密 生瘤基 纤毛, 鞘口 内外常 有短柔 毛和 瘤基长 硬毛; 叶 舌质地 较硬, 长约 1 毫米, 上缘 及其背 部密生 直立白 色长约 1 一 2 毫米的 纤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20 — 60 厘米, 宽 2 — 7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常 狭缩成 1 一 5 厘米 的柄, 偶 见基部 圆形, 两面 被留基 柔毛, 偶然混 生少数 瘤基长 硬毛, 有时无 毛, 沿 叶脉具 明显的 折襞。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达 60 厘米, 宽达 25 厘米, 主轴 粗壮, 具 棱, 棱上 粗槌; 分 枝长达 30 厘米, 少数 簇生, 排列 稀疏, 斜升或 开展而 下垂, 通常再 分出 小枝, 常自近 基部即 着生小 分枝或 小穗; 小穗 柄通常 较短, 无毛, 稍 粗糙, 在穗轴 一侧 孪生或 单生, 在 基部常 簇生, 先端呈 盘状; 小穗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刚 毛长约 5 — 15 毫米, 有些 小穗无 刚毛; 第一颖 卵形, 先 端钝, 长约为 小穗的 1/3 — 1/2, 具 3 — 5 脉; 第二颖 长约为 小穗的 3/4 — 4/5, 具 7 脉; 第一小 花常为 雄性, 雄蕊 3 枚, 第一外 稃卵披 针形, 比第 二外稃 略长, 具 5 脉, 先端有 一常弯 曲的小 尖头, 边缘 包着第 二 外桴;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卵披 针形, 成熟时 骨质, 表面有 不甚清 晰的横 皱纹。 产 贡山、 建水、 石屏、 河口、 景洪、 镇康、 永德、 耿马、 沧源、 盈江、 瑞丽; 生于 海拔 1900 米以下 路旁、 村边、 田野、 沟边、 林缘及 林中; 是比 较典型 的森林 禾草。 我 国长 江以南 各省区 及台湾 都有。 原产 旧大陆 热带, 早已 引入西 半球。 颖 果富含 淀粉, 可供 食用。 根 部民间 入药, 治脱肛 及子宫 脱垂。 巴布 亚新几 内亚栽 培取嫩 叶供蔬 菜用。 巴基斯 坦庭园 栽培供 观赏。 9. 皱叶 狗尾草 (广 州常 见经济 植物) Setaria plicata (Lam. ) T. Cooke (1908) ; Bor (1960) ;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layton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plicatum Lam. (1798) ; Setaria excurrens (Trin. ) Miq. (1867);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或 下部倾 卧地面 而节上 生根, 有根 茎和匍 匐茎, 高 20 — 100 厘米, 花 序以下 的秆上 有时密 生瘤基 柔毛, 节及节 下的秆 上亦常 被毛。 叶鞘稍 扁压而 成脊, 无毛或 被瘤基 柔毛, 边缘 常密生 纤毛, 鞘节 无毛或 有毛, 鞘 口内外 被毛常 更密; 叶 舌短, 上缘 密生长 1 一 2 毫米的 纤毛;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或 长 渐尖, 基部 狭縮呈 柄状, 长 5 — 30 厘米, 宽 5 — 35 毫米, 两面均 被瘤基 柔毛或 无毛, 纵向 折襞常 较浅。 圆 锥花序 狭长圆 形至线 柱形, 直立, 长 5 — 30 厘米, 宽不过 6 厘米, 花序 先端因 分枝短 缩而使 小穗簇 生乃至 单生, 每 分枝上 有小穗 5 — 15 枚; 小穗 柄近圆 形, 长 0.5 — 1.5 毫米, 先端 膨大呈 盘状, 单生或 孪生于 穗轴之 一侧, 有或无 刚毛; 刚 
禾本科  543  毛长 2 — 8 毫米, 常稍 弯曲, 稍 粗糙, 常带 红色; 小 穗卵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常带紫 色^; 第 一颖阔 卵形, 先端钝 圆而稍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具 3 脉; 第二 颖卵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具 5 — 7 脉;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第 一内稃 较短, 具 2 脉; 第二 外稃长 圆形, 等长或 略短于 小穗, 表 面有明 显的横 皱纹。 全省 2400 米 以下的 田野、 沟边、 道旁、 灌丛、 林缘及 各种较 湿润的 生境都 常见。 省 外分布 待查。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缅甸 北部。 Monodde Froideville (1968) 认为 本种原 产美洲 热带, 可能是 上世纪 末传入 印度尼 西亚 爪哇。 Clayton (1979) 则认为 Setaria plicata 是个 地方性 的种, 不过是 Setaria palmifolia 的贫 弱类型 而已。 他还 指出其 分布区 仅为尼 泊尔及 印度。 我 们觉得 Clayton 的 观 点可以 接受, 但其分 布区应 包括缅 甸北部 与我国 西南。 10. 金色 狗尾草 (植 物学大 辞典) 图版 95: 7-9 Setaria pumila (Poir. ) Roem. et Schult. (1817);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 1982) * . Panicum pumilum Poir. (1816); Panicum pallide-fuscum Schum. (1827); Se- taria pallide-fusca (Schum. ) Stapf et Hubb. (1930); Bor (1960, 197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Setaria lutescens (Weig. ) Hubb. (191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 1959 ) * ; Setaria glauca auct. non ( Linn. ) Beau v. :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草本。 秆单生 或少数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外倾而 节上可 生根, 基部 1 或 2 节常 分枝, 高 20 — 80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鞘下 部者稍 扁压, 上 部者近 圆形, 光滑 无毛, 边 缘 质薄, 无 纤毛; 叶舌 甚短, 仅 见一圈 长约为 1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5 — 4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有时叶 面中下 部常见 少数瘤 基长 柔毛。 圆锥花 序排列 紧密, 呈圆 柱形, 直立, 长 3 — 17 厘米, 径粗 4 一 8 毫米 (刚 毛除外 ), 主轴 粗壮, 密生 柔毛; 分 枝短缩 而小穗 簇生; 小穗柄 甚短, 先 端膨大 呈浅杯 状; 每小 穗下有 金色常 带褐色 的刚毛 5 — 10 余条; 刚毛长 3 — 8 毫米, 有时 略短或 稍长, 较 纤细, 直立, 稀稍 弯曲, 向上 粗糙; 小穗 卵形, 长约 2. 5 — 3. 5 毫米, 黄 绿色; 颖片 质地 较薄, 第一颖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或 略长, 具 3 脉;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1/2 — 2/3, 具 5 脉; 第一小 花通常 不育, 有时 雄性,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阔 卵形, 具 5 脉, 内稃 极狭, 但与 外稃几 等长;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 外稃近 骨质, 卵形, 与小穗 等长, 表 面 具有明 显的波 浪形的 皱纹, 边缘 内卷, 包 卷同质 同纹的 内稃。 全省 3200 米 以下的 河岸、 沟边、 路旁、 田野、 撂荒 地上、 果园及 灌丛中 常见。 分 布 于全国 大部分 地区。 旧大陆 热带、 亚 热带至 暖温带 均有, 已 传入新 大陆。 11. 倒刺 狗尾草 (台 湾植 物志) Setaria verticillata (Linn. ) Beauv. (1812); Hook. f. (1897); Bor (1940, 1960); Bor in Rech. f. (1970); Tsvelev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verticillatum Linn. (1762) ; Pennisetum verticillatum (Linn. ) R. Br. ex Roem. et Schult. (1817), in syn. ; Ixophorus verticillatus (Linn.) Nash ( 1895); 
544  云南 植物志  Chaetochloa verticillata (Linn. ) Schribn. (1897) .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下 部数节 常生支 柱根, 或基部 外倾, 节 上生根 而具有 较短的 匍 匐茎, 高 30 — 120 厘米, 径粗 3 — 7 毫米, 节间 无毛, 稍 扁压。 叶 鞘无毛 或稀被 柔毛, 中 下部者 离秆而 松弛, 边缘 质薄, 通常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阔线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5 — 25 毫米, 质地 稍软, 两面 无毛, 或叶面 疏被长 柔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紧 缩呈圆 柱形或 线形, 有时 呈 不整齐 间断或 裂片, 长 2 — 15 厘米, 径粗达 1.5 厘米; 主轴 粗壮, 有棱, 棱上 粗糙或 有短 柔毛; 分 枝短, 长 3 — 6 毫米, 穗轴 有棱, 棱上稍 粗糙, 先端 延伸成 刚毛; 刚毛长 3 — 9 毫米, 向下 粗糙, 常 弯曲, 相互 交叉或 纠缠; 小穗柄 甚短, 先端膨 大呈浅 盘状, 无毛, 稍 粗糙; 小穗椭 圆形, 绿色, 长 1.7 — 2. 3 毫米, 其 下常具 1 一 2 条 刚毛; 第一颖 卵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具 3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内桴披 针形, 长约 为第一 外桴的 1/2;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桴 与小穗 等长, 背 部有细 皱纹, 边缘包 卷同质 同纹的 内桴。 产 东川、 个旧、 石屏、 红河; 生 于海拔 400 — 16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河谷 灌丛。 分布 于 台湾。 旧大陆 热带至 暖温带 均有。 12. 狗尾草 (本草 纲目) 图版 95: 10-12 谷莠子 (植 物名汇 ), 莠 (诗 经, 礼记) Setaria viridis (Linn. ) Beauv. (1812); Bor (1940, 1060, 1970);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 Tsvelev (1976);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Wheeler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excl. ssp. Panicum viride Linn. (1759) ; Setaria italica (Linn. ) Beauv. ssp. viridis (Linn. ) Thell. (1912). 一年生 草本; 须根 细长而 较多。 秆 疏丛, 基 部节上 常有支 柱根, 直立 或下部 膝曲斜 升, 高 10 — 80 厘米, 基 部径粗 3 — 6 毫米。 叶鞘较 松弛, 无毛或 有毛, 边缘常 密生纤 毛; 叶舌 甚短, 仅为 1 圈 1 一 2 毫米长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阔线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4 一 19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收狭或 常呈钝 圆形, 质地 稍软, 两面 无毛, 稍 粗糙, 有 时散生 瘤基长 硬毛, 边缘 加厚, 微 粗糙。 圆锥 花序圆 柱状, 排列 紧密, 有时基 部分 枝稍疏 离而呈 间断, 长 2 — 15 厘米, 直 立或稍 弯曲, 主轴 有棱, 密生 白色柔 毛或微 硬 糙毛; 分枝 甚短, 长约 5 毫米, 有数至 10 余枚 小穗; 刚毛长 3 — 12 毫米, 常为 绿色, 有时 褐黄色 或带紫 红色, 有棱, 棱 上向上 粗糙, 每 一小穗 下面常 有刚毛 2 — 3 条; 小穗 柄 甚短, 先端膨 大呈浅 杯状; 小穗椭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绿色; 第一 颖长为 小穗的 1/4-1/3, 先 端钝, 具 3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5 — 7 脉; 第一小 花通常 不育,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 7 脉, 内稃 狭窄, 长约为 外稃的 一半;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椭 圆形, 成熟时 骨质, 表 面有细 皱纹, 边缘包 卷同质 同纹的 内稃。 全 省海拔 3500 米 以下的 荒地、 田野、 道旁 常见。 原 产亚欧 大陆温 带和暖 温带, 现 已几 乎传遍 全球, 常 为旱地 杂草。 与粱 (小米 ) 很 相近, 主要 区别是 本种小 穗脱节 于颖下 (即 颖片与 小穗一 同脱落 ), 而粱 的颖片 与第一 小花则 宿存, 而谷 粒单独 脱落。 
禾本科  545  13. 云南 狗尾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95: 13-15 Setaria yunnanensis Keng et K. D. Yu ex Keng f. et Y. K. Ma (1980) * ; 中 国植物 志 (1990)*.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下部 1 或 2 节 常生支 柱根, 且常 分枝, 高 35 — 70 厘米, 径 粗约 1.5 毫米, 具 4 一 5 节, 光滑 无毛, 局 部常带 紫色。 叶 鞘短于 节间, 无毛或 被瘤基 毛, 鞘节 常被短 柔毛, 边缘 质薄, 有纤 毛和瘤 基毛; 叶舌仅 为一圈 白色长 1 一 3 毫米的 纤毛; 叶 片狭披 针形或 线形, 长 5 — 15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两 面均疏 被瘤基 柔毛, 叶 面常近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锥花 序狭长 圆形, 长 5 — 20 厘米, 直立, 稍 开展, 主 轴较粗 壮, 有棱 和槽, 棱上 粗糙, 分 枝斜向 上升, 长 1 一 6 厘米, 下部 者常可 再分出 小枝; 穗 轴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先端 延伸成 刚毛, 除各 级分枝 顶端由 穗轴延 伸的刚 毛外, 仅见个 别小穗 之下有 1 条 钢毛; 刚毛长 3 — 7 毫米, 粗壮, 直立, 向上 粗糙;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 米, 稍 扁压而 有棱, 棱上 粗糙, 先端膨 大呈浅 盘状, 单生, 或在穗 轴基部 孪生; 小穗黄 绿色, 有时带 紫色, 椭 圆形, 长约 2.5 毫米; 颖 膜质, 第一颖 卵形, 长为 小穗的 1/3 — 1/2, 先 端尖, 具 1—3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稍钝,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膜质, 具 5 脉, 内稃狭 而短, 膜质 透明;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桴 成 熟时软 骨质, 卵形, 与小穗 等长, 先 端尖, 背 部有细 皱纹, 边缘包 卷同质 同纹的 内稃。 产 丽江、 中甸、 德钦、 鹤庆、 剑川、 宾川; 生 于海拔 2000 — 3900 米 的山坡 灌丛或 疏 林下、 水 沟边。 模式标 本采自 宾川鸡 足山。 云南 特有。 18. 类 雀稗属 Paspalidium Stapf 多年生 草本。 秆常 扁压。 叶片 扁平。 圆锥 花由数 至多枚 穗形总 状花序 沿主轴 排列而 成; 总状花 常贴向 主轴彼 此远离 或呈覆 瓦状; 穗轴 略呈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一面 有龙骨 状 突起, 先端延 伸成一 尖头或 刚毛; 小 穗离轴 而生, 沿有龙 骨的一 侧交互 排列成 2 行, 通常 单生, 稀成 对生或 簇生, 含 2 小花; 颖片 膜质或 草质, 第一颖 微小, 第二颖 通常与 小穗 等长;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一 外稃与 第二颖 同形或 相似, 其内 稃存在 或否; 第 二外稃 成熟时 骨质, 背 部隆起 而对向 穗轴, 先 端尖, 边缘 内卷, 包卷同 质 内稃; 鳞被 2 枚; 雄蕊 3 枚。 颖 果宽椭 圆形, 背部 凸起, 稀近 球形;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2; 种脐 位于近 基部, 点状。 约 40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 常生于 沼泽、 疏林 或干燥 山坡。 我 国仅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类雀稗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4: 12-14 Paspalidium flavidium (Retz.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1940);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flavidium Retz. (1786); Hook. f. (1897). 多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或 单生, 稍 压扁, 直立, 高 20 — 100 厘米, 具 3 — 5 节, 光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通 常长于 节间, 基生 者呈跨 生状, 两侧 压扁而 成脊, 草质, 
546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95 1—3. 大 狗尾草 Setaria faberi R. A. W. Herrm. , 1. 花序, 2. 小穗簇 (背面 ), 3. 小穗 (腹面 ); 4 一 6. 棕叶 狗尾草 S. palmifolia (Koen. ) Stapf, 4. 带叶的 花序, 5. 小穗 (背腹 面), 6.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7-9. 金色 狗尾草 S. pumila (Poir. ) Roem. et Schult. , 7. 带叶的 花序, 8. 小 穗簇, 9. 小穗 (背腹 面); 10 — 12. 狗尾草 S. viridis(Linn.) Beau v. , 10. 花序, 11. 小穗 (背腹 面), 12.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3 — 15. 云南 狗尾草 S. yunnanensis Keng et K. D, Yu ex Keng f. et Y. K. Ma, 13. 带叶的 花序, 14. 小穗 (背腹 面), 15.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李 楠绘) 
禾本科  547  边缘 膜质; 叶舌 甚短, 干 膜质, 长不及 0.5 毫米, 上缘截 平而有 啮蚀状 微齿; 叶 片阔线 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先端 急尖, 稀 渐尖, 基 部圆形 或近心 形, 两 面平滑 无毛, 基部两 侧常有 少数长 硬毛, 边缘 仅于中 上部稍 粗糙。 穗形总 状花序 5 — 12 枚, 长 1 一 3 厘米, 通常 单一, 有时 具有小 分枝, 稀疏 排列于 长可达 40 厘 米的主 轴上; 主轴 无毛, 有棱 和槽, 中 上部呈 三棱, 先端常 直接着 生小穗 而成穗 形总状 花序; 穗轴三 棱形, 无毛, 一面 扁平, 一面有 龙骨状 突起, 先端延 伸至顶 生小穗 之上而 成一粗 壮的短 尖头, 边缘稍 粗糙; 小穗 单生, 离轴 而生, 无柄, 自穗轴 基部开 始沿龙 骨两侧 (在 穗轴的 一侧) 交互 排列成 两行, 卵形, 长约 3 毫米, 背部 隆起, 乳白色 或稍带 紫色, 无毛; 第一 颖长约 1.5 毫米, 膜质, 具 3 脉, 近 圆形, 长 宽几乎 相等; 第 二颖比 小穗约 短 1/4, 厚 膜质, 广 卵形, 背部 凸起, 先端 钝圆, 具 7 脉, 脉在 中部以 上明显 而呈绿 色; 第一 外稃广 卵形, 具 5 脉, 与小穗 等长; 内 稃卵椭 圆形, 膜质 透明, 与外 稃近等 长, 具 2 脉, 边缘 有翼; 第二小 花卵披 针形, 与小穗 等长, 第 二外稃 骨质, 先端 急尖, 背部 隆起, 具细点 状纵行 条纹, 边缘 内卷, 包 卷同质 同纹的 内桴。 颖果椭 圆形, 腹面 平, 背部 凸起; 种脐 点状, 位于颖 果基部 一侧。 产 六库、 新平、 元江、 元谋、 红河、 元阳、 河口、 景洪、 镇康、 永德、 双江、 临 沧、 耿马、 沧源、 潞西、 畹町; 常生 于海拔 80 — 2100 米 的河岸 沙滩、 沼泽 附近、 田野 湿地、 疏林下 或林缘 草地。 分布于 广东、 海南。 热 带亚洲 常见。 本种喜 生潮湿 生境, 且能 耐阴, 在河岸 沙滩、 田野 道旁、 疏林中 或林间 空地, 常成 片 生长, 是 热区固 沙保土 的优良 草种。 秆叶 繁茂, 家畜 喜食。 谷粒可 供人畜 使用。 我 们查阅 了不少 文献, 都未提 到本种 穗形总 状花序 具有小 分枝。 我室 收藏的 标本中 有几号 (如孙 必兴, 王松 115; 1285 等) 的穗 形总状 花序就 具有小 分枝。 这个性 状值得 注意 观察。 19. 钝 叶草属 Stenotaphrum Tri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具匍 匐茎。 秆 扁压。 叶 片宽而 扁平, 开展, 先端钝 或尖。 穗形 圆锥花 序的主 轴扁平 或呈圆 柱状, 草 质或木 栓质, 有翼 或否; 穗形总 状花序 甚短, 仅有 小穗 1 至 数枚, 大部分 嵌生于 主轴一 侧或两 侧的凹 穴内, 穗 轴顶端 延伸于 顶生小 穗之后 而成 1 小 尖头, 成熟后 连同小 穗一齐 脱落; 小穗披 针形, 无柄, 贴生于 穗轴之 一侧; 颖 片 膜质, 两者均 短小, 或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第一 外稃与 第二颖 等长或 稍长, 革质, 内稃 膜质, 发育 正常;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 外稃厚 纸质, 平滑, 边 缘 平展。 约 7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与亚 热带。 常生 于海滨 或近海 地区, 个别种 延伸至 内陆。 我 国有 2 种, 云南产 1 种。 有的 种秆叶 柔嫩, 可供 饲料, 个 别种在 热带用 以建造 草坪。 1. 钝叶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4: 15-16 Stenotaphrum helferi Munro ex Hook. f. ; Merr. (1927);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548  云南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秆下部 常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且 分枝, 形成 发育良 好的匍 匐茎, 下部 的节常 膨大而 膝曲, 节间 扁压, 无毛, 直立 部分高 10 — 40 厘米。 叶鞘 松弛, 光滑 无毛, 稀于鞘 口附近 边缘有 柔毛, 背部 有脊, 脉纹 明显, 边缘 膜质, 通 常长于 节间; 叶舌甚 短, 上 缘密生 白色短 纤毛; 叶片 扁平, 阔 线形, 长 5 — 17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先端钝 圆或 急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边缘稍 粗槌, 中 脉在叶 面不太 清晰, 叶背 纤细, 凸 起。 穗形圆 锥花序 直立, 长 7 — 15 厘米, 宽 3 — 5 毫米, 主轴 一面呈 叶状, 边缘 有翼, 稍 粗糙, 一面 有棱及 凹穴; 穗状 花序长 7 — 15 毫米, 紧 贴于主 轴的凹 穴内; 穗 轴三棱 形, 一面 扁平, 一面有 龙骨状 突起, 无毛, 边缘 粗糙, 数枚 小穗在 龙骨的 两侧交 互排列 成 两行, 先端延 伸至顶 生小穗 之上而 成一粗 壮的短 尖头; 小 穗卵披 针形, 近 无柄, 无 毛, 长 4 一 4. 5 毫米; 第 一颖广 卵形, 长为 小穗的 1/2 — 2/3, 先端 钝圆, 具 3 — 7 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卵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具 7 — 9 脉; 第 一小花 与小穗 等长, 雄性, 第一外 稃卵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具 5 — 7 脉, 中脉 两侧的 脉间距 较宽; 内稃椭 圆形, 与 外桴近 等长, 具 2 脉, 边缘 膜质, 内折; 第 二小花 两性, 与小穗 等长; 第 二外稃 骨质, 椭 圆形, 近 先端部 分可见 明显的 5 脉, 且 狭縮而 成喙, 嫁 体长约 1 毫米, 有 微毛, 边缘 稍 内弯, 甚少包 卷同质 内桴。 产 景洪; 生 于海拔 725 米的山 脚湿润 草地。 分布于 广东、 海南。 中南 半岛各 国至马 来西亚 也有。 本种 叶质. 柔嫩, 为优良 牧草。 20. 糖 蜜草属 Melinis Beau v.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秆 下部常 匍匐,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叶 鞘短于 节间; 叶舌 短, 膜质,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扁平。 圆锥 花序多 分枝, 末 级分枝 纤细, 弯曲; 小 穗卵状 椭 圆形, 多 少两侧 压扁, 脱节于 颖下, 含 2 小花; 第一颖 微小, 无脉; 第二颖 膜质, 不 为浅 囊状, 先端 2 裂, 具 7 脉, 裂齿间 有芒或 无芒; 第 二小花 两性, 其外 桴两侧 压扁, 膜质, 较第二 颖短, 脉不 明显, 无芒, 内 稃与其 等长; 鳞被 2 枚, 具 3 脉; 雄蕊 3 枚; 花 柱基部 联合。 种 脐小, 基生。 约 17 种, 分布 热带及 南非。 常生于 稀树干 草原, 开旷 草地及 受人为 干扰的 地带。 糖 蜜草是 我国及 许多热 带国家 都有引 种栽培 的饲料 植物。 1. 糖蜜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4: 7-11 Melinis minutiflora Beauv. (181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植 物志 (1990)*. Panicum minutiflorum (Beauv. ) Raspail (1825) . 多年 生栽培 牧草, 植物体 被黏质 腺毛, 有糖 蜜味。 杆 具多数 分枝, 基部 平卧,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花期 时高达 1 米, 节上具 柔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疏被 长柔毛 和瘤基 毛; 叶 舌短, 膜质,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5 — 15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两 面 被毛, 边缘具 睫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末 级分枝 纤细, 弯曲; 小穗卵 
禾本科  549  状椭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多少有 些两侧 压扁, 无毛; 第一 颖小, 三 角形, 无脉, 第二颖 长 圆形, 具 7 脉, 先端 2 齿裂, 裂齿间 有芒或 无芒; 第 一小花 退化, 外 稃狭长 圆形, 具 5 脉, 先端 2 裂, 裂齿 间具一 纤细的 长芒; 芒 长可达 10 毫米; 内稃 缺如; 第二 小花两 性, 外稃 卵状长 圆形, 较 第一小 花外桴 略短, 具 3 脉, 先端微 2 裂, 透明, 内稃 与外稃 形状、 质地均 相似; 鳞被 2 枚; 花柱 2, 基部 联合。 原产 非洲, 现为 许多国 家引种 栽培的 牧草。 云南、 四 川及台 湾均有 引种, 在 台湾已 逸生。 21. 马唐属 Digitaria Hall.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质地常 柔嫩, 扁平。 总 状花序 2 至 多数作 指状排 列或散 生于延 伸的中 轴上, 稀单 生及再 具 次级小 分枝; 小穗含 1 两 性花, 背腹 压扁, 椭圆 形至披 针形, 常被微 柔毛至 被长柔 毛, 被毛常 在脉间 成带, 稀 无毛, 2 — 3 枚 孪生或 簇生于 穗轴之 一侧, 覆 瓦状或 疏展; 穗 轴呈三 棱形, 边 缘有或 无翼;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下方 一枚近 无柄; 第一 颖微小 到长为 小穗的 1/4, 有时不 存在; 第二颖 多变, 有时 退化; 第一 外稃常 与小穗 等长, 稀 退化; 第二小 花先端 急尖至 渐尖; 第二 外桴软 骨质, 边缘 膜质, 覆 盖同质 内稃, 苍白色 或黑褐 色, 有 光泽, 常 具微细 颗粒状 突起; 雄蕊 3 枚; 鳞被 2 枚。 颖果长 圆状椭 圆形。 约 380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至 温带, 各 种生境 都有。 我国约 30 种, 云南有 20 种。 禾 本科中 分类难 度较大 的属, 种 的识别 性状常 常应用 被毛的 类型, 毛 壁上有 或无瘤 状 突起等 特征。 这些性 状不仅 肉眼看 不见, 就是在 解剖镜 下也难 看清, 需 要在显 微镜下 放大 300 — 400 倍 才行。 为 了便于 应用, 本志编 写检索 表时, 尽 量使用 容易观 察到的 特征。 ' 分种 检索表 1 (4) 植株 基部有 残留破 碎呈纤 维状的 叶鞘。 2(3) 叶片宽 1 一 2 毫米, 常 卷折如 针状, 无毛或 叶面有 柔毛; 花 序以下 的秆上 无毛; 第一 外稃中 脉两 侧的脉 间无毛 14. 纤 维马唐 D. setifolia 3(2) 叶片宽 3 — 6 毫米, 扁平, 两 面密生 柔毛; 花序以 下的秆 上常有 柔毛; 第一外 稃中脉 两侧的 脉间疏 被柔毛 20. 云 南马唐 D. yunnanensis 4(1) ^株 基部不 具残留 破碎的 纤维状 叶鞘。 5(14) 穗轴三 棱形无 翼至有 狭翼, 翼如存 在时, 其宽度 小于其 中肋的 1/2; 小穗柄 先端的 脱离面 呈 盘状或 杯状。 6 (11) 小穗柄 平滑或 粗糙, 从 来不具 糙毛。 7(8) 小穗长 1.3 — 1.5 毫米, 被细 粒状短 棒毛; 第二 外稃先 端之小 尖头明 显外露 1. 粒 状马唐 D. abludens 8(7) 小穗长 1.5 — 2 毫米, 被 圆头状 或匙状 棒毛; 第二外 稃先端 不明显 外露。 9 (10) 小 穗长约 1.5 毫米, 被 圆头状 棒毛; 总 状花序 长可达 20 厘米 …… 9. 棒 毛马唐 D. jubata 
550  云南 植物志  10 (9) 小 穗长约 2 毫米, 被 匙状短 棒毛; 总状花 序长达 10 厘米 7. 横 断马唐 D. hengduanensis 11 (6) 小穗柄 先端有 糙毛, 糙毛在 先端呈 冠毛状 (小穗 脱落后 更明显 )。 12 (13) 第二 颖明显 存在, 长约为 小穗的 1/2 左右 16. 竖 毛马唐 D. stricta 13 (12) 第一 颖及第 二颖都 不存在 5. 露 籽马唐 D. denudata 14 (5) 穗 轴明显 有翼, 翼的 宽度最 窄者都 大于其 中肋的 1/2; 小穗柄 先端的 脱离面 呈截平 形或为 杯状或 盘状。 15 (28) 小穗 2 枚 孪生, 小穗柄 基部没 有发育 受抑制 的小穗 (小 穗单生 时除外 ); 小穗 柄先端 的脱离 面呈截 平形。 16 (17) 孪 生小穗 异形, 短 (无) 柄小穗 第一外 稃的脉 间距近 相等, 通常 无毛, 长柄 小穗第 一外桴 中肋 两侧的 脉间距 较宽, 侧脉与 侧脉甚 靠近, 第 一与二 条侧脉 间密生 1 列 柔毛, 小 穗长成 时, 这列柔 毛向外 伸开呈 篦齿状 2. 异马唐 D. bicornis 17 (16) 孪生小 穗同形 (即长 短柄小 穗的第 一外稃 不异形 )。 18 (21) 第 一颖不 存在; 第 二颖也 短小, 其长 不超过 小穗的 1/4。 19 (20) 小 穗长约 3 毫米; 穗轴下 部及腋 间不具 长刚毛 11. 短 颖马唐 D. microbachne 20 (19) 小 穗长约 2.5 毫米; 穗 轴腋间 也常在 穗轴中 下部有 长刚毛 15. 刚 毛马唐 D. setigera 21 (18) 第一颖 存在, 但 微小, 三 角形; 第二 颖长达 小穗的 1/3 处或 更长。 22 (23) 第二外 稃比第 一外桴 稍长, 先 端的小 尖头延 伸于第 一外稃 之上而 外露; 第二 颖长约 为小穗 的 1/3, 先 端钝圆 4. + 字马唐 D. cruciate 23 (22) 第 二外稃 比第一 外稃略 短或近 等长, 先端藏 于第一 外桴之 内而不 外露。 24 (25) 穗轴侧 翼的边 缘全缘 或仅有 不明显 的微细 小齿; 第 一外桴 正面具 3 脉 12. 红尾翎 D. radicosa 25 (24) 穗轴侧 翼的边 缘有明 显的细 锯齿; 第 一外桴 正面具 5 脉。 26 (27) 第二颖 长约为 小穗的 1/2; 植株无 毛或被 微柔毛 3. 升马唐 D. ciliaris 27 (26) 第二颖 长约为 小穗的 3/4; 植株 被瘤基 长硬毛 13. 绢 毛马唐 D. sericea 28 (15) 小穗 3 枚簇生 (至少 总状花 序的中 下部如 此), 有 时第三 枚小穗 的小穗 柄的中 下部贴 生于穗 轴上而 使其余 2 枚呈现 孪生, 有时小 穗孪生 而在小 穗柄基 部具有 发育受 抑制的 第三枚 小穗, 稀 在花序 两端小 穗孪生 或单生 ; 小 穗柄先 端的脱 离面呈 盘状或 杯状。 29 (30) 小穗 无毛; 第 二外桴 先端稍 外露, 成 熟后淡 黄色至 淡褐色 …… 6. 淡 褐马唐 D. fuscescens 30 (29) 小 穗有毛 (至 少是第 二颖与 第一外 桴的边 缘如此 )。 31 (32) 小穗柄 先端有 糙毛, 槌 毛伸出 于小穗 柄顶部 而形成 冠毛状 (小 穗脱 落后更 清楚) 17. 三 数马唐 D. ternata 32 (31) 小穗柄 先端无 糙毛, 因 而不具 上述冠 状毛。 33 (34) 小 穗被棒 状毛, 毛壁通 常光滑 8. 止 血马唐 D. ischaemum 34 (33) 小穗被 柔毛, 毛的 先端不 膨大, 毛壁常 有瘤状 突起。 35 (36) 小穗长 2 — 2. 5 毫米, 第 二颖具 5 脉; 芽 鱗有丝 质白毛 18. 东 京马唐 D. thwaitesii var. tonkinensis 36 (35) 小穗长 1.4 一 1.8 毫米, 第 二颖具 3 脉; 芽鳞 无毛。 37 (38) 第二 外稃成 熟时暗 褐或栗 红色; 总 状花序 2 至 多数, 主 轴长达 6 厘米 19. 紫马唐 D. violascens 38 (37) 第二 外稃成 熟时淡 黄或淡 褐色; 总 状花序 2 — 4 枚, 主轴最 长可达 1 厘米 10. 长 花马唐 D. Iongiflora 
禾本科  551  1. 粒 状马唐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96: 1-3 Digitaria abludens (Roem. et Schult. ) Veldk. (1973); Bor in Hara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abludens Roem. et Schult. (1817) ; Paspalum granulare Trin. ex Spreng. (1821); Digitaria granularis (Trin. ) Henr. (1950)*;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Paspalum pedicellare Trin. ex Hook. f. (1897).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稍 纤细, 少数 丛生, 或基部 膝曲而 节上常 生根, 高达 90 厘 米, 除基 部外不 分枝, 光滑 无毛, 节间 略扁。 叶鞘无 毛或基 部疏生 瘤基长 柔毛; 叶舌膜 质, 长 0.8 — 3 毫米, 上缘 截形, 边缘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2 — 4 毫 米, 质地 稍软, 斜向 上升, 两面 无毛或 叶面疏 生瘤基 长毛, 边缘及 叶面稍 粗糙。 总状花 序 2 — 10 枚, 长 3 — 14 厘米, 常向 上直升 而后稍 开展, 常 单生于 长可达 6 厘米 的主轴 上, 基部 常再具 有小短 分枝, 渐向 上渐变 成小穗 簇生; 穗轴三 棱形, 常 呈波状 弯曲, 棱 上 粗糙;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最 长者达 3 毫米, 先 端不具 糙毛, 顶端扩 大呈浅 盘状, 通常 3 枚 簇生, 有时 孪生; 小 穗椭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1.3 — 1.7 毫米; 第 一颖不 存在;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3/4 或近 等长, 具 3 脉, 脉 间及边 缘的柔 毛稍微 耸起; 第一外 桴与小 穗近 等长或 略短, 先端 圆形, 具 7 脉, 脉 间距近 相等, 柔毛 亦稍微 耸起; 第二外 桴淡黄 褐色, 成熟 后近板 栗色, 先端尖 而呈苍 白色, 明显 外露; 花药长 0.4~0.6 毫米。 产 大理、 富宁、 临沧、 镇康; 生 于海拔 300 — 1500 米 的山坡 灌丛、 旷野 田间。 分布 于 海南。 亚 洲热带 自巴基 斯坦、 印度、 中南 半岛至 东南亚 均有。 2. 异马唐 (中 国植 物志) Digitatia bicornis (Lam. ) Roem. et Schult. (1817); Henr. (1905); Bor (1960), exel. clav. 297;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Veldk. (1973);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spalum bicorne Lam. (1791) ; Panicum bicorne (Lam. ) Kunth (1833) ; Digitaria biformis Willd. (1809); Panicum biforme (Willd. ) Kunth (1929). 一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 基部 外倾, 节上 生根, 常 分枝, 高达 60 厘米。 叶鞘短 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无毛 或疏生 瘤基长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上缘近 截平, 边 缘呈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斜升或 开展, 质地 稍软, 两 面 无毛, 稍 粗糙。 总 状花序 5 — 10 枚, 长 4 一 10 厘米, 指状排 列或沿 一长达 5 厘 米的主 轴 簇生或 轮生, 斜 升呈伞 房状; 穗轴有 宽翼, 翼 绿色, 边 缘有细 锯齿, 中肋 白色, 其宽 度与翼 相等或 稍狭; 小穗柄 孪生, 长短 不等, 短者约 0.5 毫米, 长者近 3 毫米, 近三棱 形, 棱上 粗糙, 先端 截形; 小穗披 针形, 长 2. 7 — 3. 2 毫米, 异形, 短柄 (有 时近 无柄) 者 无毛或 略被短 柔毛; 颖片 两型小 穗者均 相同, 第一颖 微小, 第 二颖长 1 一 2 毫米, 具 3 脉, 先端及 边缘与 脉间被 柔毛;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均具 7 脉, 但短 柄者脉 间距近 相等, 通 常光滑 无毛或 略被短 柔毛; 长柄 者中脉 两侧的 脉间距 较宽, 侧 脉与侧 脉甚靠 近, 脉间距 较狭, 在第 一条与 第二条 侧脉之 间密生 1 列 柔毛, 果 期时, 此 列柔毛 向外伸 开呈篦 齿状, 小 穗未成 年时, 这列柔 毛平贴 于稃体 而不易 观察, 有 时在花 序基部 也可见 少数 小穗近 无毛, 脉间距 近相等 的同形 小穗; 第 二外桴 略短于 小穗, 成熟 时铅绿 色或稍 
552  云南 植物志  ' 图版 96 1 一 3. 粒 状马唐 Digitaria abludens (Roem. et Schult. ) Veldk. , 1. 带叶的 花序, 2. 花序分 枝的一 部分, 3. 小 穗; 4—5. 十 字马唐 D. cruciata (Nees) A. Camus, 4. 带叶的 花序, 5. 小穗 (背腹 面); 6—7. 升马唐 D. cil- iaris (Retz. ) Koel. ' 6. 带叶的 花序, 7. 小穗 (背腹 面); 8-10. 露 籽马唐 D. denudata Link, 8. 花序, 9. 小穗 (背腹 面), 10.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1 一 12. 止 血马唐 D. ischaemum (Schreb. ) Schreb. ex Muhl. , 11. 花 序, 12. 小穗 (背腹 面); 13—15. 长 花马唐 D. longiflora (Retz.) Pers. , 13. 花序, 14. 小穗 (背腹 面), 15.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李 楠绘) 
禾本科  553  带 黄色。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稀 树向阳 山坡。 分布于 海南、 福建。 热 带亚洲 都有。 3. 升马唐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6: 6-7 Digitaria ciliaris (Retz. ) Koel. (1802); Merr. (1910); Henr. (1950); Bor in Rech. f. (1970); Gilliland (1971)* ; 台湾 植物志 (1978); Clayton in Tutin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 Panicum ciliare Retz. (1786); Digitaria sanguinalis (Linn.) Scop. var. ciliaris (Retx. ) Pari. (1848); Panicum adscendens H. B. K. (1815); Bor (1940); Henr. (195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Hus in Hara (1966);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海南 植物志 ( 1977) ; Digitaria sanguinalis auct. non (Linn. ) Scop. : Rendle in Forb. et Hemsl.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广. 一年生 草本。 杆下部 常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或膝曲 状斜向 上升, 高 20 — 100 厘 米, 径粗 1 一 3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大 都短于 节间, 常疏生 或密生 开展的 瘤基 长毛, 有时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 钝圆;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25 厘米, 宽 2 — 12 毫米, 无毛或 两面疏 生瘤基 长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有 时叶面 鞘口附 近的被 毛特别 浓密, 边缘稍 加厚,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总 状花序 3 — 12 枚, 长 3 — 15 厘米, 指状排 列或常 2 — 3 枚 轮生, 近直 立或略 开展, 主 轴长达 5 厘米, 稍 粗壮; 穗轴 有宽翼 ,其 宽度与 中肋近 相等, 翼 缘有小 鋸齿, 中肋 白色; 小穗柄 孪生, 长短 不等, 长者 2. 5 — 3. 5 毫米, 短者 0.5 — 1 毫米, 无毛, 先端在 小穗脱 落后呈 截 平形; 小穗披 针形, 长 2. 5 — 3. 5 毫米, 先端 急尖; 第一颖 微小, 三 角形, 膜质, 长 0.25~0.5 毫米, 无毛;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1/2 以上, 具 3 脉, 边缘有 柔毛;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中间的 3 脉特别 明显, 中 脉两侧 的间距 较宽且 无毛, 边脉 彼此很 靠近, 脉间及 边缘有 柔毛, 脉 上平滑 无毛; 第二 外桴与 小穗等 长或常 稍短, 成熟 时淡黄 色、 铅绿色 或稍带 褐色, 披 针形, 表面有 细粒状 条纹。 全 省海拔 2200 米 以下地 区常见 的优良 牧草, 生 于山坡 草地、 丘陵 灌丛、 路旁 田野、 荒山 荒地, 也是旱 作地及 果园中 的有害 杂草。 我国南 北各省 都有。 广布全 球热带 及亚热 带。 4. 十 字马唐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6: 4-5 Digitaria cruciata (Nees)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Henr. (1950) * ; 中 国主要 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1978). Panicum cruciatum Nees ex Steud. (1854); Paspalum sanguinale var. cruciatum Hook. f. (1897).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或 基部常 外倾, 节上生 根并向 上抽出 花枝, 高 20 — 120 厘米, 节被髯 毛或近 无毛。 叶鞘 松弛, 常短于 节间, 无毛 或基部 者疏生 柔毛, 鞘节常 有毛; 叶 舌干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钝圆, 近 全缘,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5 — 20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先端长 渐尖至 急尖, 基部 圆形, 两面疏 生瘤基 长柔毛 或近无 毛, 脉上及 边缘均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3 — 15 厘米, 4 一 13 枚互 生或近 轮生于 长可达 5 厘 
554  云南 植物志  米的主 轴上, 开 展或稍 收縮, 基 部及腋 间常有 柔毛; 穗轴宽 1 一 1.5 毫米, 中肋 黄绿色 或常带 紫色, 侧 翼绿色 或常带 紫色, 比中肋 稍宽, 边缘稍 粗糙;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长者 可达 3.5 毫米, 扁压, 棱上 粗糙, 先端与 小穗接 触面截 平形, 通常 孪生, 偶见单 生或簇 生; 小穗 广卵披 针形, 甚 膨胀, 长约 3 毫米, 宽约 1.3 毫米, 带 紫色或 绿色; 第 一颖通 常甚 微小, 三 角形, 无脉; 第 二颖阔 卵形, 先端 钝圆, 长约为 小穗的 1/2 — 1/3, 无毛 或边缘 有微细 纤毛, 具 3 脉; 第 一外稃 比小穗 略短, 具 7 脉, 脉距 近相等 或中脉 两侧者 略宽, 表面 无毛, 先端 渐尖, 边缘 内弯且 疏生短 柔毛; 第二 外稃成 熟后铅 绿色, 先端有 1 粗 硬的小 尖头, 且伸 出第一 外桴而 裸露。 全 省海拔 1000 — 3200 米 的大部 分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北。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中南 半岛北 部均有 分布。 是山区 的优良 牧草。 印度 东北部 高海拔 地区有 一栽培 变种, 供牧草 及取谷 粒供食 用。 5. 露 籽马唐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96: 8—10 Digitaria denudata Link ( 1829 ) ; Henr. ( 1950 ); Bor ( 1956 );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denudatum (Link) Kunth (1829, 1933) ; Digitaria stricta Roth var. de- nudata (Link) Henr. (1950), in not. ; Bor (1960).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较 纤细, 少数 丛生, 高 5 — 45 厘米, 具 2 — 4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疏松, 无毛 或鞘口 附近有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上缘常 撕裂;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4 一 12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散生瘤 基长柔 毛或近 无毛。 总状 花序较 纤细, 长 3 — 8 厘米, 2 — 6 枚互 生于长 0.5 — 1 厘 米的主 轴上; 主轴 有棱,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穗轴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约 0.6 毫米, 有狭窄 的翼, 腋间 有 柔毛;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花序 中部常 3 枚簇生 于穗轴 各节, 先 端呈圆 盘状, 附 近常有 糙毛; 小穗 卵形, 长约 1.2 毫米, 宽约 0.7 毫米; 第一颖 及第二 颖均不 存在, 极 稀第二 颖有很 短退化 痕迹;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常具 5 脉, 中间 3 条 脉明显 可见, 且 间距较 宽, 两条边 脉接近 边缘, 脉间及 边缘均 密生短 棒毛; 第 二外稃 骨质, 背 部完全 外露, 淡 紫色, 有 光泽, 具细粒 状纵向 条纹, 顶端不 外露。 产 华坪、 临沧、 镇康; 生 于海拔 1000 — 1800 米的 河滩沙 地或荒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米易 )、 西藏 (吉隆 )。 印度、 孟加 拉国、 尼泊尔 也有。 6. 淡 褐马唐 (拟) Digitaria fuscescens (Presl) Henr. (1930); Hubb. et Vaugh. (1940); Henr. (1950)*; Bor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iland (1971); Veldk. (1973)* . Panicum fuscescens Presl (1830) . 多年生 草本; 下 部节上 生根, 有明 显的匍 匐茎。 花枝 (秆) 直立, 高 15 — 45 厘米, 节间 及花序 总梗均 无毛。 叶鞘 无毛, 极 稀具有 少数疏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近 截平, 边缘啮 蚀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长 2. 5 — 7 厘米, 宽 3 — 6 毫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极 稀在叶 面喉部 可有少 数瘤基 长毛。 总 状花序 
禾本科  555  2 — 5 枚, 长 2 — 9 厘米, 指状, 常向上 直升, 总轴 不明显 或长达 1 厘米; 穗轴 明显有 翼, 翼 近全缘 或有极 细小的 锯齿, 腋内 光滑; 小 穗柄常 扁压, 长短 不等, 最 长的近 3 毫 米, 光滑 无毛, 有 时棱上 粗糙, 先端 膨大成 盘状, 花 序中部 3 枚 簇生, 且常有 1 枚其柄 的中 下部贴 生于穗 轴上, 两端常 孪生; 小 穗长椭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通 常光滑 无毛; 第 一颖不 存在, 极 稀在小 穗基部 偶见一 微小而 干膜质 残痕; 第二 颖与小 穗近等 长或稍 短, 先端 急尖或 钝形, 具 3 — 5 脉;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 7 脉, 脉 间距近 相等, 但中间 3 条 的脉间 距常更 接近; 第 二外桴 与小穗 等长, 成熟 时淡黄 色至淡 褐色, 先端常 微 外露。 产 师宗、 罗平、 富宁、 镇康。 分布 于毛里 求斯、 斯里 兰卡、 印度、 中南 半岛, 我国 南部至 热带东 南亚。 近 年已传 入非洲 大陆、 南美, 但 尚未在 大洋洲 发现。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国外记 载小穗 无毛, 长 1.3 — 1.7 毫米。 云南标 本小穗 长可达 2 毫米, 且偶 见小穗 被 少数微 柔毛。 其他性 状是一 致的。 7. 横 断马唐 (中 国植 物志) Digitaria hengduanensis L. Liou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草本。 杆直立 丛生, 下部 1 或 2 节 常生不 定根, 须根 纤细, 高 30 — 60 厘米, 具 3 — 4 节。 叶鞘较 松散, 被瘤基 柔毛, 上部近 无毛, 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 米, 圆 卵形, 上 缘有小 齿缺;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2. 5 — 10 厘米, 宽 2 —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微 心形, 两 面疏生 瘤基长 柔毛, 边缘略 加厚, 微 粗糙。 总 状花序 3 — 9 枚, 长 5 — 10 厘米, 较 纤细, 斜向 上升或 开展, 基 部有时 2 枚 对生, 极稀 3 枚轮 生, 上部 沿主轴 互生, 稀 对生, 主 轴长达 6.5 厘米, 有棱, 棱上 无毛, 稍 粗糙; 穗轴三 棱形, 几 无翼, 节 间长达 6 毫米, 棱上 粗糙;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稍 扁压, 略 粗槌, 无 毛, 3 枚 簇生或 2 枚 孪生, 最 长者约 4 毫米, 先端稍 膨大, 略呈 盘状; 小穗 疏生, 椭圆 形, 长约 1.8 毫米, 全 体密生 初时苍 白色, 后转 成棕色 棒毛, 脉纹自 外已不 可见; 第一 颖常不 存在; 第二 颖与第 一外桴 相似, 与小穗 等长, 均具 5 脉; 第 二外稃 与小穗 等长, 成 熟后浅 褐色, 有细 条纹, 先 端的小 尖头不 外露。 产 永胜、 昆明、 大姚、 元谋、 禄丰; 生 于海拔 1200 — 2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林缘灌 丛 或河岸 草丛。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 标本采 自四川 巴塘。 8. 止 血马唐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96: 11-12 Digitaria ischaemum (schreb. ) Schreb. ex Muhl. (181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Bor (1960); Tsvelev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ischaemum Schreb. in Schweig. ( 1804 ) ; Digitaria humifusa Pers. (1805); Rendle (1904).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10 — 40 厘米, 常 分枝。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或 基部被 柔毛, 鞘口内 外有时 见到少 数瘤基 长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5 毫 米, 上缘近 截平, 边 缘呈啮 蚀状; 叶片 扁平,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8 厘米, 宽 3 — 8 毫 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心形, 两面 无毛或 疏生长 柔毛。 总 状花序 2 — 6 枚, 
556  云南 植物志  长 3 — 8 厘米, 指 状排列 或沿长 1.5 — 2 厘米 的主轴 着生; 穗轴 有翼, 翼的 宽度与 中肋的 宽 度大体 相等, 边缘稍 粗糙; 小穗柄 3 枚 簇生, 长短 不等, 最 长者约 3 毫米, 扁 压而有 狭翼, 光滑 无毛, 先端 膨大呈 盘状; 小穗椭 圆形, 长约 2.2 毫米; 第一颖 通常不 可见或 有 一极短 的膜质 边缘; 第 二颖与 小穗等 长或近 等长, 具 3 — 5 脉, 脉间及 边缘密 生类棒 毛 (因 其毛壁 上有瘤 状突起 );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脉间 密生类 棒毛; 第二 外稃椭 圆形, 成 熟时暗 褐色, 有 光泽。 产 德钦、 兰坪; 生 于海拔 2500 — 3100 米 的路旁 多石沙 地上。 我国黄 河以北 的省区 都有。 是北温 带的广 布种。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9. 棒 毛马唐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igitaria jubata (Griseb. ) Henr. (1943, 195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90广. Paspalum jubatum Griseb. ( 1868) .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或 单生, 直立, 高达 60 厘米, 径粗 0.5 — 2 毫米, 较 坚硬, 具 5 — 6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较 松弛, 干 后呈浅 棕色, 具 条纹, 无毛, 薄 草质, 下部者 长于上 部者稍 短于或 稍长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三 角形, 长 0.8 — 2 毫米, 上缘 呈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长 (5 —) 8 — 18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常 对折或 扁平, 叶 背近无 毛, 叶面常 疏生长 柔毛, 干 后呈浅 棕色, 内 面鞘口 附近被 毛常稍 密集, 顶叶 (旗叶 ) 正 常 发育, 长可达 12 厘米, 叶鞘亦 甚长, 花序 梗及花 序的一 部分常 藏于此 鞘中。 总状花 序 7 — 11 枚, 长 7 — 10 厘米, 对生 或单生 于长达 5 厘 米的主 轴上, 纤细, 浅 黄色, 主轴 稍 粗壮, 无毛, 稍 粗糙; 穗轴 纤细, 三 棱形, 无翼, 边缘微 粗糙; 小穗柄 纤细, 长短不 等, 长者约 3 毫米, 3 枚 簇生或 2 枚 孪生, 无毛, 微 粗糙, 先端 膨大呈 盘状; 小 穗长椭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宽约 0.7 — 0.8 毫米, 全体 密生黄 白色棒 状毛; 从 表面已 不易见 到 脉纹; 第 一颖不 存在; 第 二颖具 3 脉, 脉 在先端 网结, 比小穗 微短;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脉 在先端 网结; 第二外 稃长椭 圆状披 针形, 表面有 细粒状 条纹, 成熟时 淡 褐色, 先 端尖, 微 外露。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6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10. 长 花马唐 (华 南经济 禾草) 图版 96: 13-15 Digitaria longiflora (Retz. ) Pers. (1805); Henr. (1950);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 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iland (1971); Veldkamp (1973);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spalum longiflorum Retz. (1786); Panicum Longiflorum Gmel. (1791); Pas- palum brevifolium Fluegge (1810), p. p. nom. superfl. ; Panicum parvulum Trin. (1834) , nom. superfl. ; Syntherisma Longiflora (Retz. ) Skeels (1912). 多年生 草本; 具短根 状茎。 秆 常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而 形成长 达数十 厘米多 叶的匍 匐茎, 整 个植株 形成草 坪状或 垫状。 花枝 (秆) 自匍匐 茎节上 斜向升 起或近 直立, 高 10 — 50 厘米, 基部 常无低 出叶, 有时 低出叶 正常发 育且被 柔毛; 叶鞘 无毛, 基 部有时 疏被柔 毛或长 柔毛, 稀 全体被 柔毛; 叶舌 膜质, 苍 白色, 长 0.7 — 1.5 毫米, 上 缘截平 
禾本科  557  或 稍呈啮 蚀状; 叶 片匍匐 茎上者 卵状披 针形, 花枝 上者近 线形, 长 1 一 3 厘米, 稀更短 或 更长, 宽 1.5 — 3 (— 5) 毫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质地 较硬或 稍软, 挺直, 斜 升或稍 开展, 两 面平滑 无毛。 总花梗 纤细, 平滑 无毛, 长达 25 厘米或 更长; 总 状花序 2 — 3 枚, 长 3 — 7 厘米, 对生 或指状 排列, 如为 后者, 主轴 长不过 1 厘米, 斜 向上 升或稍 弧曲; 穗 轴明显 有翼, 翼缘稍 粗糙; 小 穗柄常 3 枚 簇生, 长短 不等, 近圆柱 形, 平滑 无毛, 顶部膨 大呈浅 杯状; 小穗长 圆形, 同形, 长 1.3 — 1.7 毫米, 被 柔毛或 近 无毛; 第一 颖通常 缺如;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有 时比第 一外稃 稍长, 先端 急尖, 具 3 — 5 脉, 脉在近 顶部时 网结;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或 稍长, 先端 急尖, 具 5 — 7 脉, 脉 间的 距离不 相等; 第 二外稃 稍短于 小穗, 成 熟时淡 黄至淡 褐色,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花药 0.5~0.8 毫米, 紫色, 柱头 紫色。 产 师宗、 泸水、 富宁、 建水、 屏边、 石屏、 景洪、 勐 海、. 沧源、 双江、 镇康、 临 沧、 瑞丽; 生 于海拔 400 — 1500 米的 道旁、 田野、 旱作 地中。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 西、 湖南、 海南、 江西、 福建、 台湾。 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已引 人美洲 热带。 11. 短 颖马唐 (广 州植物 名录) 图版 97: 1-2 Digitaria microbachne (Presl) Henr. (1930); Hitchc. (1931); Henr. (1950)*; 中 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iland (1971);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microbachne Presl (1830); Panicum sanguinale var. microbachne (Presl) Hack. (1890); Syntherisma - microbachne (Presl) Hitchc. (1922). 多年生 草本。 秆下 部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且 分枝, 全 株常形 成一小 群丛, 花 枝斜向 升起或 直立, 高 30 — 120 厘米, 径粗 1 一 3 毫米, 具 多节, 光滑 无毛。 叶 鞘长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无 毛或被 瘤基长 硬毛; 叶舌 膜质, 长 2 — 3 毫米, 上缘啮 蚀状;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4 一 16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渐狭, 通常 无毛, 两面 无毛, 两面及 边缘稍 粗糙。 总 状花序 3 — 12 枚, 长 5 — 15 厘米, 指 状排列 或沿长 1 一 4 厘米 的主轴 簇生或 轮生; 穗轴有 宽翼, 中肋 白色, 翼绿 色或带 紫色, 两 者宽度 相近, 边 缘 有微细 锯齿, 腋 间无长 刚毛, 但常有 柔毛; 小穗柄 孪生, 长者约 1.6 毫米, 短 者近无 柄, 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先端与 小穗脱 离面截 平形; 小穗披 针形, 长 2 — 2. 2 毫米; 第 一颖 缺如; 第二 颖长约 0.7 毫米, 具 1 一 3 脉, 脉不太 明显, 边缘有 纤毛; 第一 外稃与 小穗 等长, 具 5 — 7 脉, 脉纹 凸起, 中肋 两侧的 脉间距 较宽, 且 质薄而 无毛, 其 余的间 距 甚狭, 且 多少有 细毛, 边 缘也有 细毛; 第 二外桴 比小穗 微短, 卵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尖头不 外露, 成 熟时淡 褐色, 表面有 细粒状 条纹。 产 罗平、 元谋、 易门、 峨山、 广南、 马关、 红河、 建水、 绿春、 元阳、 河口、 屏 边、 石屏、 思茅、 景洪、 双江、 镇康、 潞西、 瑞丽; 生 于海拔 100 — 1200 米的 路旁田 野、 荒坡 草地、 丘陵灌 丛边。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等 省区。 热 带亚洲 广布。 本 种与刚 毛马唐 Digitaria setigera 很 相近, 有些 学者主 张将两 个种合 并的意 见可以 采纳, 除那个 种花序 分枝腋 间有长 刚毛, 及分 枝的中 下部也 常疏生 长刚毛 之外, 其他性 状 都是连 续的。 
558  云 南植物 志  12. 红尾翎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97: 3—5 Digitaria radicosa ( Presl ) Miq. ( 1857); Henr. ( 1950), in synon. ; Veldk. (1973);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radicosum Presl (1830), excl. synon. ; Panicum timorense Kunth (1833) ; Digitaria timorensis (Kunth) Balansa (1890);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海南 植物志 (1977); Digitaria chinensis auct. non Hornem: Christophersen ( 1935 ) ; Henr. (1950), in syn. 一年 生草本 植物。 秆较 纤细, 下 部匍匐 地面, 节上 生根且 分枝, 花 枝斜向 上升, 高 20 — 60 厘米, 全 株形成 一垫状 群丛。 叶鞘 无毛至 密被瘤 基疏长 柔毛或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圆形, 边缘啮 蚀状; 叶片线 形或狭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7 (-10) 厘 米, 宽 2 — 7 毫米, 斜升或 开展, 无毛 至被平 贴疏长 柔毛, 两面稍 粗糙, 叶面鞘 口附近 常 有较密 的瘤基 长毛。 总 状花序 2 — 4 枚, 长 4 一 10 厘米, 指状 着生于 秆顶, 斜 升或开 展, 主轴不 明显, 稀 长可达 2 厘米; 穗 轴明显 有翼, 翼的 宽度与 中肋近 相等, 翼 的边缘 全缘, 稀有极 微细的 小齿。 小穗柄 孪生, 长短 不等, 长者约 2 毫米, 短者约 0.5 毫米, 稍 扁压, 无毛, 与 小穗之 间的脱 落面截 平形; 小穗披 针形, 同形, 长 2. 5 — 3 毫米, 先 端 急尖; 第一颖 微小, 三 角形或 卵形, 膜质, 无脉, 长约 0.2 毫米;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1/3-2/3, 具 3 脉, 先端 急尖或 稍钝, 无 毛或有 柔毛;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 7 脉, 间距 不等, 中脉 两侧者 较宽且 无毛, 侧脉很 靠近, 间距 很窄, 边缘有 柔毛; 第二外 稃 比小穗 略短, 果时淡 黄色, 表面有 细粒状 条紋; 花药 紫色, 药隔淡 黄色, 长 0.7 — 1 毫米。 产 盐津、 陆良、 永胜、 富宁、 马关、 河口、 景洪、 镇康、 梁河、 盈江; 生 于海拔 100 — 1800 米的 河谷、 丘陵、 道旁、 田野、 湿润 草地。 海南、 福建、 台 湾等省 均有。 分 布 亚洲热 带至澳 大利亚 (昆士 兰), 已引入 东非。 本 种与升 马唐很 相近, 但本种 只有纤 弱的匍 匐茎; 总 状花序 少数; 穗 轴侧翼 通常全 缘 或有极 微细的 小齿; 第一 外稃的 边脉甚 接近等 特征, 还是 容易识 别的。 13. 绢 毛马唐 (台 湾植 物志) Digitaria sericea (Honda) Honda (1930); Ohwi (1942); Hsu (1975, 1978). Syntherisma sericea Honda ( 1942) . 一年生 草本。 秆下 部外倾 或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分枝 斜升或 直立, 高 30~60 厘 米。 叶 鞘短于 节间, 鞘 节及鞘 口处被 毛常更 密集; 叶舌干 膜质, 长达 2.5 毫米, 上缘截 平, 边缘啮 蚀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2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疏生 瘤基长 硬毛或 叶的 上部近 无毛。 总 状花序 2 — 7 枚, 指状排 列或在 秆顶近 轮生, 长 9 一 12 厘米; 穗轴 有翼, 翼 的宽度 与中肋 相等, 边缘 粗糙; 小穗柄 孪生, 长短 不等, 短者约 0.7 毫米, 长 者约 2 — 2. 5 毫米, 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先端 截平; 小 穗卵披 针形, 长 3 — 3. 5 毫米; 第 一颖退 化至仅 存一微 小的膜 质点;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 2. 2 — 2. 7 毫米, 最 长者仅 比第二 外桴 稍短, 具 3 脉, 边缘及 先端有 柔毛, 先端的 被毛特 别密;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急尖, 具 3 — 5 脉, 边缘有 柔毛, 脉间近 无毛; 第 二外桴 椭圆披 针形, 比第 一外稃 稍短, 长约 2.8 毫米, 先端 渐尖, 成 熟时近 革质, 边缘 内卷, 表 面有细 粒状条 
禾本科  559  图版 97 1—2. 短 颖马唐 Di g itariamicrobachne(Presl. ) Henr. , 1. 植株, 2. 小穗 (背腹 面); 3 — 5. 红尾翎 D. radicosa (Presl) Miq. , 3. 花序, 4. 小穗 (背腹 面), 5. 第一外 稃背面 (示有 3 条脉 ); 6-8. 纤 维马唐 D. setifolia Stapf, 6. 带 根部的 植株, 7. 总状花 序的一 部分, 8. 小穗 (背腹 面); 9-11. 三 数马唐 D. temata (A. Rich. ) Stapf, 9. 花序, 10. 小穗 (背腹 面), 11.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2-14. 云 南马唐 D. yunnanensis Henr. , 12. 花序, 13. 小穗 (背腹 面), 14.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李 楠绘) 
560  云南 植物志  纹; 花药长 1.3 毫米。 产 鹤庆、 元谋; 生 于海拔 900 — 1500 米的 田野或 路旁。 分布于 台湾。 云南分 布新记 录。 14. 纤 维马唐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7: 6-8 Digitaria setifolia Stapf (1898) ; Clayton (1974). Panicum fibrosum Hack. (1901); Digitaria fibrosa (Hack. ) Stapf ( 1912) ; Henr. (1950)*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少数 丛生, 稀 单生, 高 20 — 50 厘米, 具 2 节, 光滑 无毛, 基部 为残存 棕色纤 维状的 宿存叶 鞘紧密 包裹。 叶 鞘多半 基生, 初时 被瘤基 长毛, 成年后 及秆生 者常近 无毛; 叶舌长 0.3 — 0.7 毫米, 膜质, 先端 圆形, 但常 撕裂; 叶片狭 线形, 质 较硬, 卷折如 针状或 扁平, 长 3 — 10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 面无毛 或疏被 柔毛。 总 状花序 2 — 5 枚, 沿主轴 互生, 稍 粗壮, 近 直立; 主轴 粗壮, 无毛, 长达 3.5 厘米, 有 棱, 棱上 粗糙; 穗轴三 棱形, 近 无翼, 略 弯曲, 棱上近 全缘;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最长者 达 6 毫米, 较 粗壮, 三 棱形, 平滑 无毛, 花序 中部常 2 — 3 枚 簇生, 两 端常见 单生, 先 端膨 大呈圆 盘状;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3. 5 毫米, 密生 淡黄色 柔毛; 第一 颖通常 存在, 但甚 微小, 膜质, 无脉, 半 圆形, 或阔三 角形; 第 二颖长 2. 2 — 2. 5 毫米, 具 3 脉, 脉间 及边缘 密生淡 黄棕色 柔毛, 有时 中下部 被毛稍 稀少;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脉 间距的 宽度近 相等, 与 边缘均 密生淡 黄棕色 柔毛, 有时 中下部 被毛稍 稀少; 第 二外桴 与小穗 等长, 先 端尖, 但不 外露, 表面有 细粒状 条纹, 成 熟时暗 褐色。 产 丽江、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 27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广东、 广西。 缅甸、 泰国 也有。 15. 刚 毛马唐 (拟) Digitaria setigera Roth ex Roem. et Schult. (1817); Henr. (1950), in obs. ; Bor (1960); Veldk. (1973)*, excl. var.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excl. syn. ; 台湾植 物志 (1978), excl. syn. ; 中国 植物志 (1990)*. Digitaria hainanensis Hitchc. ex Keng ( 1935 ) ; Henr. ( 1950 ) * ;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基部 外倾, 节上 生根, 全株 常形成 一个小 群丛, 花枝 斜向升 起或 直立, 高可达 120 厘米, 径 1 一 3 毫米, 具 多节, 光滑 无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短于 或 稍长于 节间, 无毛或 生瘤基 开展的 长毛; 叶舌 膜质, 淡 棕色, 长 1.5 — 3 毫米, 先端 圆形, 全缘 或稍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4 一 13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叶面较 粗糙, 无毛 或被平 贴疏长 柔毛, 叶面近 基部内 面常有 瘤基长 刚毛。 总状花 序 4 一 20 枚, 长 5 — 20 厘米, 指 状排列 或沿长 1 一 7 厘米 的主轴 簇生或 轮生; 穗 轴有宽 翼, 中肋 白色, 翼与 其中肋 等宽或 稍宽, 边缘有 细齿, 腋间 及穗轴 下部常 密生长 刚毛, 但 穗轴下 部的被 毛常较 稀疏, 有时近 无毛; 小穗柄 孪生, 长者约 2 毫米, 短者约 0.5 毫 米, 无毛, 三 棱形, 棱上稍 粗糙, 先 端与小 穗脱节 面呈截 平形;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宽 0.8 — 1 毫米, 先端 急尖; 第一 颖通常 缺如, 稀 偶见微 小膜质 残痕; 第二 颖三 角形, 长 0.5 — 1 毫米, 具 3 脉, 有 时脉不 明显, 边缘有 柔毛; 第一 外稃与 小穗等 
禾本科  561  长, 具 5 — 7 脉, 间距 不等, 中肋 两侧者 最宽, 无 毛或有 柔毛; 第 二外桴 比小穗 略短或 等长, 成熟 时淡褐 色至浅 黄色, 表面有 细粒状 条纹; 花 药长约 1 毫米, 黄 色至浅 紫色。 产 泸水、 六库、 永平、 易门、 双柏、 元江、 富宁、 临沧; 生 于海拔 300 — 2700 米的 河 岸边、 道 路旁、 田 荒地。 分布于 海南、 台湾 等省。 亚洲 热带, 自斯里 兰卡、 印度及 东 南亚至 澳大利 亚北部 均有。 已 传人新 热带。 16. 竖 毛马唐 (中 国植 物志) Digitaria stricta Roth ex Roem. et Schult. (1817), non S. stricta (R. Br. ) Hughes (1923); Roth (1821); Henr. (1950); Bor (1960, 1970); 中国 植物志 (1990). Setaria stricta (Roth ex Roem. et Schult. ) Kunth (1829) , based on Digitaria stricta Roth ex Roem. et Schult. ; Digitaria puberula Link (1827); Henr. (1950).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纤细,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3 — 4 节, 高 10 — 4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单 1 或 下部第 一或第 二节有 分枝, 节与 节间均 无毛。 叶鞘较 疏松, 成年 时呈棕 色, 被或疏 或密的 瘤基长 柔毛; 叶舌 膜质, 三角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全缘,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 2 — 9 厘米, 宽 2 — 5 毫米, 两 面均被 瘤基长 柔毛, 有时叶 背近无 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缘 及叶面 粗糙。 总 状花序 纤细, 长 2 — 7 厘米, 2 — 8 枚 互生于 长可达 3.5 厘 米的主 轴上, 近直 立或略 开展; 穗轴三 棱形, 近 无翼, 棱 上稍粗 糙;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最 长者近 3 毫米, 稍 扁压, 棱上微 粗糙, 在花 序中部 3 枚 簇生, 先 端稍膨 大呈圆 盘状, 周 围有小 槌毛; 小穗 椭圆形 或狭倒 卵形, 先 端钝, 长 1.5 毫米, 除脉 上及其 附近之 外密生 棒毛; 第一颖 缺如;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1/2 — 2/3, 具 3 脉, 脉 间密生 棒毛;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具 3 — 5 脉, 脉 纹附近 常带紫 色而使 脉清晰 可见, 脉 间密生 棒毛; 第二 外桴椭 圆形, 表 面密被 细粒状 条纹, 成 熟时栗 褐色, 先 端尖, 但不 外露。 产 陆良、 昆明、 禄丰、 峨山; 生 于海拔 1700 — 21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林缘。 分布于 巴基 斯坦、 印度、 斯里 兰卡、 尼 泊尔、 锡金、 缅甸。 17. 三 数马唐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7: 9-11 Digitaria ternata (A. Rich. ) Stapf (1898, 1919); Henr. (1950);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Cynodon ternatus A. Rich. (1851) ; Panicum ternatum Hochst. ex Steud. (1853); Paspalum ternatum Hook, f . (1897); Syntherisma ternata Newbold ( 1924) . 一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或 单生, 直立, 不 分枝, 高 50 — 110 厘米, 径约 2 — 4 毫 米, 稀基 部外倾 而节上 生根,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口 部无毛 或有少 数瘤基 长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上缘 近全缘 或呈啮 蚀状; 叶片 扁平, 线 形或近 线状披 针形, 长达 40 厘米, 宽达 10 毫米, 稀 更长及 更宽, 斜向 上升, 质地 稍软, 先端 长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面 无毛或 叶面中 下部有 时疏生 瘤基长 柔毛。 总 状花序 3 — 10 枚, 长 7 — 22 厘米, 斜 升或稍 弯曲, 伞房状 排列于 秆顶, 有时 轮生, 下 部常有 1 枚 远离; 主轴 从极短 到长达 6 厘米; 主 轴及花 序的总 梗有时 被毛, 翼 较狭, 绿色, 边缘 粗糙, 中肋 白色, 宽 约为其 侧翼的 2 倍; 小 穗柄常 3 枚 簇生, 长短 不等, 长者约 2.6 毫 米, 上部 有毛, 两侧有 狭翼, 先端 膨大呈 杯状, 小 穗基部 即镶嵌 于小凹 穴中; 小 穗椭圆 
562  云南 植物志  状长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先端钝 形或亚 急尖, 被毛银 灰色; 第一颖 缺如; 第 二颖具 3 脉, 长为 小穗的 1/2 — 2/3, 边 缘及脉 间密生 顶端具 圆头状 棒毛; 第一 外桴与 小穗等 长, 先端 急尖, 具 5 — 7 脉, 除主 脉两侧 的脉间 无毛外 均密生 圆头状 棒毛; 第二 小花与 小穗 等长或 稍短, 先端 急尖, 成 熟时褐 色至黑 褐色; 花药暗 紫色, 药隔苍 白色, 长约 0.7 毫米。 产 东川、 华坪、 永胜、 宾川、 路南、 昆明、 罗平、 禄丰、 元谋、 易门、 石屏、 建 水、 景洪、 耿马、 双江、 临沧、 镇康; 生 于海拔 400 — 2000 米的山 坡疏林 边缘、 旷野田 间。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旧大陆 热带及 亚热带 常见。 18. 东 京马唐 (拟) Digitaria thwaitesii (Hack. ) Henr. var. tonkinensis Henr. (1950) *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鳞叶 有丝质 白毛。 秆 直立, 少数 丛生, 高达 90 厘米, 较 纤细, 径粗 2 — 3 毫米, 具 4 一 5 节, 顶 节长达 50 厘米, 不 分枝, 节上有 柔毛。 叶鞘松 散, 基 部者被 柔毛, 上 部者近 无毛或 无毛, 基部者 稍长于 上部者 稍短于 节间; 叶 舌长约 1 一 1.5 毫米, 干 膜质, 上缘近 截平, 几全缘 或微呈 波状,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及 边缘稍 粗糙, 无毛。 总 状花序 3 枚, 几 在秆顶 轮生, 长 10 — 13 厘米, 中央 1 枚 直立, 侧生 2 枚成 45 度角 叉开, 近无总 梗, 腋间有 柔毛; 穗轴 有翼, 中 肋淡黄 白色, 粗壮, 侧翼 绿色, 宽度 略小于 中肋, 边缘 微微 粗糙;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在花序 中部, 3 枚 簇生, 两端常 2 枚 孪生, 长者约 3 毫 米, 中下部 贴生于 穗轴, 近 圆形, 平滑 无毛, 有时微 粗糙, 顶端膨 大呈圆 盘状; 小穗狭 卵形, 长 2. 2 — 2. 5 毫米; 第一颖 不存在 或偶见 极微小 的膜质 残痕;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中间 3 脉 明显, 脉间 密生短 柔毛, 质 较脆, 且易 撕裂;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具 7 脉, 脉 间距近 相等, 脉纹 凸起, 所 有脉间 均被短 柔毛; 第 二外稃 与小穗 等长, 成熟 时浅 褐色而 光亮, 有 细粒状 条纹, 先端 急尖, 尖头不 外露。 产 景洪; 生 于海拔 1000 米 的林缘 草地。 分布 于越南 北部。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原变 种我国 不产。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不同点 是小穗 稍大, 第一外 稃所有 脉间距 均密生 短 柔毛, 而原 变种中 脉两侧 的两条 脉间距 无毛。 19. 紫马唐 (种 子植物 名称) Digitaria violascens Link. (1827);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Henr. ( 1950)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Bor in Rech. f. (1970); 謹 and (1971);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violascens Kunth (1829); Pas pedum chinense Nees in Hook, et Arn. (1841) ; Digitaria chinensis auct. non Hornem. (1819) : A. Camus (1923) .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有 时基部 外倾,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40 — 80 厘米, 具 3 —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稍 疏松, 除 基生者 外短于 节间, 无毛或 鞘口上 部边缘 被疏柔 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 4) 毫米, 无毛, 上 缘呈啮 蚀状;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收狭, 长 4 一 15 (-20) 厘米, 宽 2 — 6 (-9) 毫米, 质地 稍软, 两 面平滑 无毛, 稀遍 布疏长 柔毛。 总 状花序 2 — 13 枚, 长 4 一 17 (-25) 厘米, 斜 向上升 
禾本科  563  或稍 弧曲, 指状排 列或散 生于长 2 — 4 厘 米的主 轴上; 花 序总梗 长可达 30 厘米; 穗轴有 绿 色且比 中肋宽 的翼, 中肋 白色, 翼缘 粗糙;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常 3 枚 簇生, 近 圆柱形 或稍 有棱, 无毛, 先端膨 大呈浅 杯状; 小 穗长椭 圆形, 同形, 长 1.5 — 2 毫米, 先端急 尖, 常被微 柔毛; 第一颖 缺如, 稀有干 膜质的 残痕; 第 二颖比 小穗稍 短或近 等长, 具 3 — 5 脉, 脉间 及边缘 常有微 柔毛;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具 5 — 7 脉, 脉 间及边 缘有微 柔毛, 中 脉两侧 的脉间 带常无 毛或近 无毛; 第 二小花 与小穗 等长或 稍短, 极稀 稍长, 急 尖, 成 熟时板 栗色, 革质, 有 光泽; 花药暗 紫色, 但药隔 白色, 长 0.3~0.6 毫米; 柱 头暗 紫色。 产全 省海拔 1900 米 以下温 暖地区 的山坡 草地、 道旁 林缘、 田野 荒地。 全国 除西藏 东北 及内蒙 古外, 大部 分省区 都有。 热带亚 洲和美 洲都有 分布。 20. 云 南马唐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97: 12—14 Digitaria yunnanensis Henr. (1950) * . Digitaria fibrosa var. yunnanensis (Henr. ) L. Liou (1990) *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90 厘米, 不 分枝, 具 2 — 3 节, 花序以 下的秆 上 有近平 贴的长 柔毛或 无毛, 余部 无毛, 基部有 残存棕 色纤维 状的叶 鞘紧密 包裹。 叶鞘 多半 基生, 密生绢 质而开 展的长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8 毫米, 上缘 有细小 齿缺; 叶 片 线形, 长达 25 厘米, 宽 2 — 6 毫米, 扁平, 两面密 生絹质 柔毛, 成年 后毛渐 脱落, 先 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缘近 全缘。 总 状花序 2 — 6 枚, 沿 一短縮 的主轴 互生, 有时 对生, 近 直立, 长 4 一 8 厘米; 主轴长 1 一 2 厘米, 偶见有 少数长 柔毛; 穗轴三 棱形, 近 无翼, 稍 弯曲, 棱上稍 粗糙;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长者约 5 毫米, 三 棱形, 3 枚 簇生或 2 枚孪 生, 稀于花 序先端 单生, 无毛, 先端膨 大呈浅 盘状; 小 穗长椭 圆形, 向上 稍收縮 变尖, 长 3 — 3.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第 一颖很 微小, 膜质, 半圆 形或广 卵形; 第二颖 比小穗 约短 1/4 一 1/3, 具 3 脉, 脉在 先端不 网结, 脉间近 无毛, 边 缘密生 柔毛; 脉间 距近相 等, 且 被毛较 稀疏, 边 缘密生 柔毛; 第二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有一近 白色的 且微外 露的小 尖头, 基 部亦近 白色, 成 熟时表 面淡紫 褐色, 有 细粒状 条纹。 产 东川、 中甸、 洱源、 鹤庆、 大姚; 生 于海拔 2100 — 2800 米的 山坡草 地或疏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东川 (Mai re 704)。 云南 特有。 22. 伪 针茅属 Pseudoraphis Griff. 水生 或沼生 多年生 草本。 叶片线 形或披 针形。 圆 锥花序 狭窄, 由多 数单纯 (不分 枝) 的总 状花序 组成, 每一总 状花序 上着生 1 至数枚 小穗, 穗轴 延伸至 小穗之 上而成 1 刚毛; 小穗披 针形, 含 2 小花,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 二小花 雌性, 成 熟后整 个穗轴 自主轴 上 脱落; 第一颖 微小, 膜质, 无脉; 第 二颖最 长而超 出其他 部分, 先端 渐尖或 具短尖 头, 具 5 至 多脉, 背 部无毛 或具短 硬毛; 第一外 稃与第 二颖近 等长或 稍短, 内稃 膜质透 明, 无脉; 第二 小花长 约为第 二颖的 1々, 第二外 稃纸质 或先端 膜质; 雄蕊 2 或 3 枚。 颖果倒 卵状长 圆形, 成熟 后膨胀 而明显 外露。 约 7 种, 分布 印度至 日本, 南 达澳大 利亚。 水生或 沼泽生 草本, 我国约 3 种, 云南 
564  云南 植物志  有 1 种。 《中 国植 物志》 (1990) 中指定 P. spinescens (R. Br. ) Vick. 为这个 属的模 式种, 作 者 没有说 明依据 何在, 按命名 法这个 属的模 式种应 当是: P. brunoniana (Griff.) Griff. 1. 痩瘠 伪针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4: 17-18 Pseudoraphis depauperata (Nees) Keng (1940, 1959);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Chamaeraphis depauperata Nees ex Steud. (1854); Ch . spinescens var. depaupera- ta ( Nees) Hook, f . (1897); Pseudoraphis spinescens var. depauperata ( Nees) Bor (1960) ; 中国 植物志 (1990)*; Pseudoraphis squarrosa var. depauperata (Hook, f . ) Hara (1941) ; Pseudoraphis squarrosa var. depauperata (Nees) Senaratna (1956) , nom. superfl. 多年 生细弱 草本。 匍匐茎 长而多 分枝, 分枝 纤细, 直立, 高 10 — 40 厘米, 光滑无 毛, 一侧有 浅沟。 叶鞘 松弛, 通常 无毛, 草质, 边缘 膜质, 鞘节常 有白色 柔毛; 叶舌膜 质, 长约 1.5 毫米, 上缘常 撕裂, 裂片先 端渐尖 或有小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叶 面平滑 无毛, 叶背常 有脱落 性微细 柔毛,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 边缘几 全缘。 圆锥 花序紧 缩而呈 穗状, 长 2 — 5 厘米, 径 5 — 7 毫米 (刚 毛除外 ), 基部略 包藏于 顶生叶 鞘内; 主轴 无毛, 直立, 有棱; 分枝 斜升, 有棱, 棱上 粗槌, 近轮 生, 稀单独 1 枚 着生, 仅具 1 枚 小穗, 自 小穗柄 基部向 上延伸 成长达 13 毫米的 强壮刚 毛; 刚毛表 面向上 粗糙; 小穗柄 甚短; 小穗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第一颖 甚小, 圆卵 形, 长不过 1 毫米, 膜质, 先端 钝圆, 无脉;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多脉, 先端 渐尖, 边缘 包卷着 小穗, 背面 具短梗 毛或近 无毛;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一 外桴略 短于第 二颖, 草 质, 先端 渐尖, 具 5 脉; 内 桴长约 为外稃 之半; 雄蕊 2 枚; 第 二小花 长仅为 小穗的 1/2, 外稃与 内稃均 为膜质 (花期 时), 长约 1.5 毫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内稃 稍狭。 颖 果倒卵 状长 圆形, 稍 扁压, 长约 1.8 毫米, 常 有残存 花柱。 产 武定、 禄丰; 生于 1600 米的 水边。 分布于 湖北、 湖南、 山东、 浙江、 江苏。 印 度、 斯 里兰卡 也有。 本 种秆叶 柔嫩, 为优良 牧草。 云南省 到目前 为止, 仅见有 本种的 标本。 23. 狼 尾草属 Pennisetum Rich.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平 卧地面 至高达 4 米。 叶舌为 1 圈毛, 稀为 膜质。 圆 锥花序 穗状 或圆柱 状至近 球形, 顶 生或腋 生且聚 集成带 叶的复 出圆锥 花序。 小穗含 1 一 2 小花, 单生或 2 — 4 枚聚生 成簇, 其下 托以总 苞状的 刚毛; 刚 毛长于 或短于 小穗, 光滑、 粗糙 或 生柔毛 而呈羽 毛状, 并连 同其小 穗一同 脱落, 其下 有或无 总梗; 颖不 等长, 第 一颖膜 质而 微小;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或 稍短;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桴厚 纸质或 革质, 平滑, 等长 或略短 于第一 外桴, 边缘 质薄而 平坦, 包着 同质的 内稃, 但 先端常 游离; 鳞被 2 枚, 楔形, 折叠, 通常具 3 脉; 雄蕊 3 枚, 花药先 端有毫 毛或无 
禾本科  565  毛; 花柱基 部多少 联合, 很少 分离。 颖 果长圆 形或椭 圆形, 背部 压扁; 种脐 点状, 胚长 为 颖果的 1/2 以上。 约 13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与亚 热带, 但现 代分布 中心在 东非。 我国有 11 种, 云南 连 引种共 9 种及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 : 1 (8) 总 苞状刚 毛中有 一条特 别粗壮 而长, 另有 2 — 3 条也 较粗和 较长, 它们 都在中 部以下 两侧疏 生 长柔毛 而成羽 毛状, 其余的 刚毛均 较短较 纤细, 仅表面 粗糙。 2(3) 花药 先端有 毫毛, 稀无 毫毛; 引种栽 培高大 牧草, 有时逸 为野生 6. 象草 P. purpureum 3 (2) 花药 先端无 毫毛; 野生中 型禾草 或庭园 引种的 低矮草 坪草。 4(5) 花序大 部分包 藏于最 上部的 叶鞘内 ;引 种作为 草坪或 固沙保 土的低 矮草本 3. 铺地 狼尾草 P. cladestinum 5 (4) 花序 全部伸 出于上 部叶鞘 之外; 直 立野生 草本。 6(7) 刚 毛密集 着生, 不明 显分层 (整 体为 1 层); 小 穗簇的 总梗极 不明显 8. 山西 狼尾草 P. shanxiense 7(6) 刚毛 着生能 比较明 显的分 成上下 2 层; 小 穗簇的 总梗长 0.5 — 1 毫米 7. 乾宁 狼尾草 P. qianningense 8(1) 总 苞状的 刚毛全 部都只 是表面 粗糙, 任何 1 根都 不呈羽 毛状。  9 (10) 小 穗簇的 总梗长 1 一 3 鍅米 1. 狼尾草 P. alopecuroides 10 (9) 小穗簇 的总梗 不明显 或其长 不超过 1 毫米。 11 (12) 刚 毛除个 别之外 全都比 小穗短 9. 四川 狼尾草 P. sichuanense 12 (11) 刚 毛大部 分都明 显长于 小穗。  13 (16) 花 序主轴 光滑无 毛或有 微毛, 棱上稍 粗糙; 残 留在主 轴上的 总梗长 0.5 — 1 毫米; 刚毛较 纤细。 14 (15) 叶片长 15 — 50 厘米, 宽 4 一 14 毫米; 圆锥花 序排列 紧密, 长 5 — 20 厘米, 径粗约 10 毫米 (刚毛 除外) 2. 中 亚白草 P. centrasiaticum 15 (14) 叶片长 5 — 35 厘米, 宽 2 — 7 毫米; 圆 锥花序 排列较 稀疏, 有时 间断, 长 4 一 18 厘米, 径粗 约 0.5 毫米 (刚毛 除外) 4. 白草 P. naccidum 16 (13) 花序 主轴密 生短柔 毛和短 硬毛; 残留 在主轴 上的总 梗极短 或仅为 1 束短 纤毛; 刚毛较 坚硬, 较粗壮 5. 长序 狼尾草 P. longissimum 1. 狼尾草 (本草 拾遗) 图版 98: 1-3 苠草 (植 物名实 图考)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inn.) Spreng. (1825); Merr. (1927);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 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alopecuroides Linn. (1753); Pennisetum compresum R. Br. (1810); Ren- dle (1904). 
566  云南 植物志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较粗壮 而硬。 秆 丛生, 丛 径可达 20 余 厘米, 直立, 高 30 — 120 厘米, 径粗达 1.5 毫米, 在 花序以 下密生 柔毛。 叶鞘 除鞘口 附近的 边缘常 有细毛 之外, 光滑 无毛, 扁压 而背部 具脊, 基部 者呈跨 生状, 秆生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甚短, 长约 0.5 毫米, 上 缘有极 短小的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5 — 70 厘米, 宽 3 — 7 毫米, 质地 较硬, 常 内向 折叠, 先端 芒尖, 基部常 与鞘口 同宽,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圆锥 花序圆 柱形, 直立或 稍弯, 长 5 — 20 厘米, 径粗 1 一 2 厘米 (刚 毛除外 ); 主 轴粗壮 而硬, 有棱 和槽, 密生近 平贴的 柔毛; 总梗稍 粗壮, 长 2 — 3 毫米, 密生 灰白色 柔毛, 基部有 关节, 总梗 常自此 关节处 断落; 刚毛 多数, 表 面向上 粗糙, 长短 不等, 最 短者仅 3 毫米, 最长 者达 28 毫米, 粗细 不一, 粗 者约为 细者的 1 倍, 绿 色或更 常带暗 紫色; 小穗 单生, 偶 见 孪生, 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第一颖 微小或 缺如, 卵形, 脉不 明显; 第二颖 长卵披 针形, 长约 3.5 毫米, 具 5 脉, 边缘 膜质; 第 一小花 中性, 第 一外稃 草质, 与 小穗等 长, 卵披 针形, 具 7 — 9 脉, 边缘 常包卷 着第二 小花; 第 二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卵 披针形 或 舟形, 具 7 — 9 脉, 中下 部近软 骨质, 边缘包 着同质 同形的 内稃; 颖果长 圆形, 长约 3.5 毫米。 产 罗平、 陆良、 剑川、 大理、 昆明、 禄丰、 易门、 广南、 丘北、 文山、 建水、 景 洪、 临沧、 耿马、 镇康、 昌宁、 潞西; 生 于海拔 1400-2100 米的 田野、 道旁、 撂 荒地、 河 湖岸边 及沼泽 边缘。 分布于 西南、 华中、 华北及 华东。 亚洲温 暖地带 至澳大 利亚均 有。 秆叶 幼嫩时 为牲畜 饲料, 也 供纤维 原料。 根 系粗壮 发达, 是固 堤防沙 植物。 《中 国植 物志》 中记载 本种: "叶舌 具长约 2.5 毫 米的纤 毛。" 检査云 南大学 收藏的 标本, 均 未见此 性状。 2. 中 亚白草 (拟) 图版 98: 7-10 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 (1968,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0)*. Pennisetum flaccidum auct. non Griseb. : Rendle (1904); Hand. -Mazz. ( 195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P. longissimum var. ax- iglabrum B. S. Sun et X. Yang (1993) ,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粗壮, 长达 10 厘米或 更长。 秆 直立, 少数 丛生或 单生, 基部常 膝曲, 高 30 — 12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无毛, 不 分枝或 上部有 分枝。 叶鞘 圆形, 疏 松 包茎, 长于 或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光滑无 毛或在 鞘口附 近有长 柔毛; 叶 舌短, 具长 1 一 2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5 — 50 厘米, 宽 4 一 14 毫米, 除叶面 鞘口有 短柔毛 外两面 无毛,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中肋 在叶面 下凹, 叶背 凸起。 圆锥 花序圆 柱形, 直立或 稍弯, 分 枝排列 紧密, 长 5 — 20 厘米, 径粗达 10 毫米 (刚 毛除外 ); 主轴 粗壮, 无毛, 有棱, 有时 棱上可 见极短 的微小 细毛, 总 梗短, 长 0.3 — 1 毫米, 密生 微毛; 刚 毛白绿 而带 紫色, 除 1 或 2 枚 粗壮长 14 一 17 毫 米外, 其余的 均细弱 而短, 长 5 — 9 毫米, 长短 两 者表面 均向上 粗糙; 小 穗通常 单生, 卵披 针形, 长 5 — 6. 5 毫米; 第一 颖小, 长约 1 毫米, 膜质 透明, 无脉, 先端常 钝圆, 有 时一侧 浅裂; 第二 颖卵披 针形, 膜质, 具 3 脉; 第一小 花常为 雄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先端长 渐尖, 具 5 — 7 脉; 内稃 膜质, 具 2 脉, 边缘 内弯; 雄蕊 3 枚, 花药长 3.2 毫米, 先端无 毫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比小穗 
禾本科  567  稍 短, 第二外 桴卵披 针形, 纸质, 先端长 渐尖, 具 3 — 5 脉,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产 云南西 北部、 中 部及东 北部; 生 于海拔 10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山西、 内 蒙古、 河北、 青海、 甘肃、 陕西及 东北。 中 亚各国 及日本 也有。 本种与 白草很 相近, 除植 株较高 之外, 其他性 状都不 好分, 但 没有见 到模式 标本, 暂保留 其种的 等级。 3. 铺地 狼尾草 (台湾 禾草) Pennisetum cladestinum Hochst . ex Chiov. (1903) * ; Bor (1960) ; Stapf et Hubb. in Prain (1934);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秆匍匐 地面, 节上 生根, 到处 蔓延, 分枝 甚多, 直立, 形成高 15 — 30 厘 米的稠 密垫状 群丛。 叶 鞘大多 重叠, 较 松弛, 长于 节间, 无 毛或有 瘤毛, 边缘一 侧有 纤毛; 叶舌 甚短, 上 缘密生 白色长 纤毛; 叶片长 4 一 10 厘米, 宽 2 — 2. 5 毫米, 多 少 有毛。 花 序退化 至仅有 2 — 4 枚小穗 组成的 假总状 花序, 近 无柄, 大部 分包藏 于最上 部叶 鞘内, 仅 有柱头 及花药 伸出于 鞘外; 刚 毛短于 小穗, 粗 糙或具 纤毛; 小穗线 状披针 形, 长约 15 毫米, 为长短 不等的 刚毛及 茸毛所 承托; 第一颖 膜质, 无脉, 先端 钝圆, 长约 6 毫米, 包围 着小穗 基部; 第二 颖狭三 角形, 与小穗 等长, 具 13 脉; 第一 小花不 育,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桴与第 一外桴 相似, 但 稍短, 软骨 质; 花药长 圆形, 花丝 甚长; 花柱 纤细而 外露; 鳞被 缺如。 原 产东非 热带, 现已引 人许多 国家。 我 国台湾 已逸为 野生。 近 年已引 入昆明 地区作 草 坪及水 土保持 草种。 4. 白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ennisetum Hacciduin Griseb. (1868); Hook. f. (1897); Bor (i960, 1970, 1978); Tsvelev (1976);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 Gymnothrix flaccida (Griseb. ) Munro ex Sitch. (1869); 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var. lanpingense S. L. Chen et Y. X. Jin (1989), syn. no v.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有 粗壮的 根茎。 秆基 部向外 倾斜, 常 分枝, 呈丛 生状, 分枝 直立, 高 30 — 100 厘米, 无毛。 叶鞘近 圆形, 光滑 无毛, 稀在鞘 口附近 被毛, 无脊, 近基 部的鞘 节 常疏被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5 — 35 厘米, 宽 2 — 7 毫米, 扁 平或常 折叠,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近 平滑, 两面 无毛或 幼时常 被脱落 性 的瘤基 柔毛, 中肋白 绿色, 在叶 面上较 宽阔。 圆 锥花序 线状圆 柱形, 长 4 一 18 厘米, 小 枝排列 紧密, 有时较 稀疏, 偶然有 间断; 主轴无 毛或有 微毛, 有 棱角, 棱上 粗糙; 总 梗 甚短, 长不过 0.5 毫米, 无毛, 微 粗糙; 刚毛 纤细, 无毛, 微 粗糙, 其中有 1 或 2 — 3 条刚 毛比小 穗长, 其余与 小穗近 等长或 稍短, 灰白色 或带紫 褐色, 最 长者达 10 — 15 毫米; 小 穗通常 单生, 披 针形, 近 无柄, 长 5 — 6.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无毛; 第一颖 长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膜质 透明, 先端 急尖, 圆形或 截形, 无脉, 有时甚 微小或 缺如; 第二 颖长为 小穗的 1/3 — 2/3, 具 3 脉, 膜质; 第一小 花通常 雄性, 第 一外稃 纸质, 披 针形, 与小穗 等长, 具 7 — 9 胪; 内稃 膜质, 略短, 具 2 脊;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3 毫 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稃 比小穗 略短, 先 端长渐 尖而呈 芒状, 成 熟时软 骨质, 淡 
56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8 1—3- 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inn.) Spreng. , 1. 花序, 2. 有 总梗的 小穗及 刚毛, 3. 小穗 (背腹 面); 4—6. 长序 狼尾草 P. longissimum S. L. Chen et Y. X. Jin, 4. 花序, 5. 小穗及 刚毛, 6. 小穗 (背腹 面); 7—10. 中 亚白草 P. centrasiaticum Tzvel. , 7. 花序, 8. 小穗及 刚毛, 9. 小穗 (背腹 面), 10.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1 一 14. 乾宁 狼尾草 P. qianningense S. L. Zhong, 11. 花序, 12. 小穗及 刚毛, 13. 小穗 (背腹 面), 14. 有 柔毛的 刚毛; 15 — 18. 象草 P. purpureum Schum. , 15. 花序, 16. 小穗及 刚毛, 17. 小穗 (背腹 面), 18. 花药 (示顶 端有毫 毛)。 (李 楠绘) 
禾本科  569  白色。 产 德钦、 中甸、 兰坪、 大理、 昆明、 腾冲; 常生 于海拔 1600 — 3100 米较干 燥的山 坡草地 或灌丛 边缘, 有时 也见于 道旁及 田野。 分布 于西藏 (沿雅 鲁藏布 江流域 )、 四川 西部 及贵州 西部。 尼 泊尔、 印度西 北部、 巴 基斯坦 北部、 向 西到达 阿富汗 及伊朗 均有。 本种是 喜马拉 雅分布 类型。 向西 到达阿 富汗及 伊朗, 向 东到达 我国四 川西部 及云南 中部。 《中 国植 物志》 (1990) 第 369 页 上称: "P. flaccidum Griseb. 的刚 毛有羽 毛状, 通 常分 布于中 亚"。 我们 没有见 过模式 标本, 但据 Bor (1970) 及 Cope (1982) 的 描述, 都说本 种的刚 毛通常 无毛, 而且是 典型的 喜马拉 雅分布 类型。 我 们觉得 Bor 及 Cope 对 本种 的认识 可能更 合理。 5. 长序 狼尾草 (南 京中山 植物园 研究论 文集) 图版 98: 4-6 Pennisetum longissimum S. L. Chen et Y. X. Jin ( 1984) * , nom. nud. ; S. L. Chen (1988—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0)* . 多年生 草本; 有 粗壮而 较短的 根茎。 杆高 1 一 2 米, 基部 径粗达 10 毫米, 具 多节, 光滑 无毛, 下 部节上 常有支 柱根, 有 时外倾 而成匍 匐茎, 长可达 10 余厘米 (如 孙必兴 82306)。 叶鞘通 常长于 节间, 光 滑无毛 或有脱 落性瘤 基毛, 有 明显的 纵棱; 叶舌 甚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密生长 2 — 3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30 — 100 厘米, 宽 5 — 1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叶面 及边缘 粗槌, 叶背近 平滑, 中脉 在 叶面绿 白色, 中 下部甚 宽阔。 圆锥 花序圆 柱形, 长 10 — 3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厘米 (刚 毛除外 ), 常 下弯; 主轴 粗壮, 有棱, 密 生短柔 毛和短 硬毛; 总梗 甚短, 残留 在主轴 上者 极短, 仅呈 1 束短 纤毛; 刚毛 多数, 绿 白色, 但中上 部常带 紫色, 不 等长, 大部分 长度为 5 — 10 毫米, 少数长 10 — 15 毫米, 个别 的长在 20 毫米 以上, 均 无毛但 表面粗 槌; 小 穗通常 单生, 稀 2 — 3 枚 簇生, 长卵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第一 颖膜质 透明, 阔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圆钝, 具 1 脉; 第二颖 膜质, 长近 4 毫米, 长 卵形, 先端急 尖, 具 5 脉, 中 脉两侧 紫色; 第 一小花 两性或 中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长圆 状披针 形, 纸质, 先端 渐尖, 具 7 脉; 内稃 稍短, 膜质, 具 2 脉; 第 二小花 两性, 与第 一小花 近 等长, 披 针形, 第二外 稃纸质 (花期 时), 先端 渐尖, 具 5 脉, 内 稃与外 桴同质 同形, 但脉不 明显;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8 毫米, 带 紫色, 先端无 毫毛; 花柱中 下部圆 柱状。 颖果近 圆形, 长约 2.5 毫米。 产 罗平、 陆良、 宜良、 师宗、 路南、 寻甸、 东川、 永胜、 中甸、 贡山、 兰坪、 大 理、 剑川、 昆明、 禄丰、 易门、 广南、 砚山、 建水、 临沧、 保山、 腾冲; 生 于海拔 1300 — 1800 米沟谷 岸边、 田野 道旁、 灌 丛或疏 林中。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陕西、 甘肃。 原 作者认 为本种 "无根 茎"。 从我们 室收藏 大量标 本看, 本种 的根茎 长可达 20 厘 米, 径粗 1 一 1.5 厘米。 6. 象草 (主 要牧草 栽培) 图版 98: 15-18 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182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丛 生高大 草本; 常有根 状茎。 秆 粗壮, 直立, 高可达 5 米, 径粗达 1.3 厘米, 
570  云南 植物志  有时下 部节上 生根, 形成 长达数 米的匍 匐茎, 节上光 滑或有 髯毛, 花序下 部的秆 上密生 柔毛。 叶鞘 常光滑 无毛, 有时具 瘤毛; 叶舌 甚短, 具长达 3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 片线形 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20 — 10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收狭或 圆形, 无毛或 叶 面近基 部疏生 瘤基长 硬毛, 叶面 上中脉 白色, 宽阔, 边缘 锯齿状 粗糙。 圆锥花 序圆柱 形, 长 10 — 30 厘米, 径粗 1 一 2 厘米 (刚 毛除外 ), 主轴 粗壮, 直立或 稍弯, 有棱, 密 生长 柔毛; 总梗近 缺如, 常自 关节处 断落而 在主轴 上留下 1 短枕; 刚毛金 黄色, 一般长 度为 3 — 12 毫米, 较纤细 而向上 粗糙, 其间有 1 一 3 条较 粗壮, 长 8 — 18 毫米, 中下部 疏 生柔毛 而呈羽 毛状; 小穗单 生或常 2 — 3 枚 簇生, 偶见 4 枚 簇生, 披 针形, 长 5 — 8 毫 米, 单 生时近 无柄, 簇生时 侧生小 穗有长 1 一 2 毫米 的柄, 成熟时 与主轴 成直角 展开; 第一颖 微小, 长约 0.5 毫米, 脉不 明显;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约为 小穗的 1/3 或稍 短或稍 长, 先 端尖, 具 1 脉或 无脉; 第一小 花常为 中性, 有时具 3 枚 雄蕊, 第一 外稃长 约为小 穗的 4/5, 有 5 — 7 脉; 第 二小花 两性或 雌性, 第 二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雄蕊 3 枚, 花药 先端具 毫毛或 无毛; 鳞被 2 枚, 微小。 原产 非洲。 云南热 区引种 栽培作 饲料, 河 口一带 已逸为 野生。 我国长 江以南 不少地 方也 已引种 成功。 广东 顺德还 用作鱼 饲料。 逸 生者具 有粗而 长的匍 匐茎, 长可达 10 米; 侧生小 穗常为 中性, 具雄 蕊者甚 少见。 7. 乾宁 狼尾草 (西南 农学院 学报) 图版 98: 11-14 Pennisetum qianningense S. L. Zhong (1982) * , sphalm. qianningensis ; 四川植 物志 (1988)*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茎及匍 匐茎。 秆直立 或基部 外倾, 较 粗壮, 高达 170 厘米, 径粗 2 — 5 毫米, 一侧有 浅槽, 无毛, 节 上无毛 或疏生 柔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 仅鞘口 内外及 附近边 缘被长 柔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具长 1 一 2 毫 米的白 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20 — 50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两面 无毛, 边缘及 叶面粗 糙, 先端近 芒尖, 基部近 圆形, 中肋在 叶面上 宽阔, 绿 白色, 叶背 凸起。 圆锥 花序长 15 — 30 厘米, 径粗达 1.5 厘米 (刚 毛除外 ), 主轴 粗壮, 有棱, 被极短 小的微 柔毛; 总 梗长 0.5 — 1 毫米, 密生短 柔毛, 残留于 主轴上 的总梗 极短; 刚 毛中上 部带紫 褐色, 分 上 下两轮 排列, 一般长 5 — 13 毫米, 其中 有一枚 粗壮者 长可达 25 毫米, 且中下 部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另外 还常有 2 或 3 枚 稍短者 中下部 亦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其余的 无毛, 表面 向上 粗糙; 小 穗通常 单生, 稀 2 或 3 枚 簇生, 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第 一颖长 卵形, 膜质 透明, 无脉, 长 1 一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第 二颖长 圆形, 膜质, 长 3 — 4 毫米, 具 不太 明显的 3 — 5 脉, 先端 钝圆; 第一 小花常 雄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厚膜 质或纸 质, 先端长 渐尖, 具 7 脉; 内稃 略短, 膜质 透明, 具 2 脉, 边缘 内弯; 雄蕊 3 枚, 花药 长 3.2 毫米, 先端无 毫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比 第一小 花短, 第 二外桴 卵状披 针形, 具 5 脉, 先端长 渐尖, 草质 (花期 时), 边缘 内弯, 包 卷同质 内稃。 产 中甸、 永胜、 宜良、 昆明、 呈贡; 生 于海拔 1800 — 3000 米 的山坡 路旁和 田野。 分布于 四川西 部及西 南部。 中国特 有种。 鲜枝 及叶为 良好的 牧草。 
禾本科  571  8. 陕西 狼尾草 (植物 研究) Pennisetum shanxiense S. L. Chen et Y. X. Jin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直立 或基部 倾斜, 较 坚硬, 光滑 无毛, 高 50 — 13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常有 分枝。 叶鞘 除近鞘 口附近 的边缘 有瘤基 长柔毛 外光滑 无毛, 纵棱 较 清晰; 叶舌 膜质, 甚短, 上缘密 生长约 2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30 — 60 厘 米, 宽 5 — 15 毫米, 两 面光滑 无毛, 先端 芒尖, 下 部逐渐 收狭,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 平滑, 中肋白 绿色, 叶面 宽阔而 平坦, 叶背 凸起。 圆锥 花序圆 柱形, 长 10 — 23 厘米, 径粗 10 — 15 毫米 (刚 毛除外 ); 主轴 粗壮, 直立, 有棱, 被微 柔毛; 总梗不 明显, 断落 后残留 在主轴 上的总 梗仅为 1 束短 纤毛; 刚毛 多数, 常 呈两层 着生, 中上 部常带 紫色, 长 度大都 不超过 10 毫米, 仅 1 或 2 — 3 枚较 粗壮, 长在 10 毫米 以上, 且 在其中 下部两 侧疏生 长柔毛 而呈羽 毛状, 其余 的刚毛 仅表面 粗糙; 小 穗通常 单生, 卵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第一 颖膜质 透明, 卵形, 先端近 圆形, 常有小 齿缺, 无脉; 第二颖 膜质, 长卵 披针形 ,具 3 — 5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5 — 7 脉, 内桴 略短, 膜质 透明, 具 2 脉, 边缘 内折;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3 毫米, 先 端无毫 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比第 一小花 略短, 第二外 桴纸质 (花期 时),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5 脉, 边缘包 卷同质 内桴。 产 陆良、 东川、 永胜、 德钦、 宾川、 昆明、 保山; 生 于海拔 1300 — 2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路旁 田野。 分布于 陕西、 甘肃。 9. 四川 狼尾草 (南 京中山 植物园 研究论 文集) Pennisetum sichuanense S. L. Chen et Y. X. Ji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0)*. 9a. 四川 狼尾草 (原 变种) var. sichuanense 多年生 草本; 有 较粗的 根茎。 秆 直立, 少数 丛生, 高 3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米, 无毛, 质较 坚硬。 叶 鞘疏松 包茎, 短于 节间, 中 上部有 明显的 纵棱, 无毛或 基生幼 嫩 者被短 柔毛, 鞘口常 被毛; 叶舌 膜质, 长 1.5 — 2 毫米, 上缘 纤毛长 0.5 — 1 毫米; 叶 片细 线形,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两 面常有 脱落性 瘤基小 刺毛, 长 成时近 无毛,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直立, 排 列较紧 密或较 疏松, 有时 间断, 主轴具 纵棱, 无毛 或 有极微 小的小 柔毛; 总梗 甚短, 长约 0.3 毫米, 有 微细小 柔毛; 刚 毛数量 较少, 一般 都 比小穗 短或近 等长, 长 3 — 5 毫米, 个别 稍粗, 且比小 穗长, 灰 绿色, 稍 粗糙; 小穗 单生, 卵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第一 颖膜质 透明, 长卵披 针形, 长近 2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膜质, 长 圆形, 先 端钝, 具 3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内稃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先 端尖, 比外稃 稍短, 具 2 脉, 边缘内 弯;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先端无 毫毛; 第二小 花通常 两性, 稀 雄性, 比第一 小花短 (约短 0.8 毫米 ), 第二外 稃纸质 (花期 时), 先端 渐尖, 具 5 脉, 内 稃膜质 透明, 披 针形, 比外稃 稍短, 具 2 脉, 边缘 内弯;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先端无 毫毛。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200 — 3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572  云南 植物志  9b. 等距 狼尾草 (变种 )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equidistans B. S. Sun et X. Yang (1993) , sphalm. "eduidistans".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刚 毛多与 小穗近 等长, 个别刚 毛长为 小穗的 2 — 3 倍。 产 永胜; 生 于海拔 2100 米的田 野间。 模式标 本采自 永胜县 城东刘 家河。 本变种 的刚毛 大都与 小穗近 等长。 明显 地是四 川狼尾 草与中 亚白草 之间的 类型。 24. 漠 黎草属 Cenchms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常 低矮, 具多数 分枝。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叶舌为 1 圈 纤毛。 穗形圆 锥花序 顶生; 刺苞 具有短 而粗的 总梗, 由多 数针状 或扁平 的不育 小枝形 成的刚 毛、 常部 分且成 轮愈合 而呈杯 状或近 球形, 此刺苞 连同总 梗一齐 脱落; 小穗 1 一 8 枚簇 生于刺 苞内; 颖不 等长, 第一颖 微小或 缺如; 第二 颖短于 小穗;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稃成熟 时质地 变硬, 通常 膨胀, 顶端 渐尖, 边 缘薄而 扁平, 包 卷同质 内稃; 鳞被 退化; 雄蕊 3 枚, 花药 线形, 先 端有毛 或否; 花柱 2, 基部 联合。 颖 果椭圆 状 球形, 与刺 苞一同 脱落, 且在 刺苞中 萌发; 种脐 点状, 胚 长约为 果实的 2/3。 约 25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及 温带, 主产 非洲和 美洲, 常 生于灌 丛草原 及开旷 草原与 杂草 丛中。 我国连 引种有 4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刺 苞上的 刚毛和 刺向下 粗槌; 刺苞长 4 一 10 毫米, 宽 3. 5 — 6 毫米; 刚毛 先端通 常紫色 … 1. 疾藜草 C. echinatus 2 (1) 刺 苞上的 刚毛和 刺向上 粗糙, 刺苞长 3 — 7 毫米, 宽 1.5 — 4 毫米, 刚毛 先端不 带紫色 … • 2. 倒刺 蒺藜草 C. setigerus 1. 蒺藜草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94: 19-21 Cenchms echinatus Linn. ( 1753 ); Bor ( 1960 ); 台湾 植物志 ( 1978 ) ; Wheeler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Cenchrus calyculatus auct. non Cavan: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广 ;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一年生 草本。 秆稍 压扁, 一侧有 浅沟, 常带 紫色, 无毛, 下 部分枝 成丛, 常 外倾而 节上 生根, 高 20 — 60 厘米。 叶鞘 有脊, 中下部 常疏松 包茎, 上部常 松弛, 无毛 或中上 部有 瘤基细 柔毛; 叶舌 甚短, 上缘密 生长达 1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叶面 粗糙, 无毛 或疏生 瘤基长 柔毛, 叶背 近平滑 无毛, 先 端长渐 尖, 基部 圆形, 中肋 两面不 明显, 边缘稍 粗糙。 圆锥 花序圆 柱形, 直立, 长 4 一 8 厘米, 径约 1 厘米, 主轴 有棱, 棱上稍 粗糙, 棱间 宽阔, 无 毛或有 微毛; 总梗 甚短, 密 生短柔 毛; 刺 苞呈扁 球形, 长 5 — 6 毫米, 径粗约 5 毫米, 外 轮刚毛 针状, 长 1 一 5 毫米 不等, 基部 联合, 近 轮状, 与内轮 联生, 表 面倒向 (下) 粗糙, 内轮扁 而宽, 中 部以下 连生呈 
禾本科  573  杯状, 背部 被毛, 边 缘有长 1 一 2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小 穗含二 小花, 通常 1 一 4 枚 簇生于 刺 苞内, 无柄, 披 针形, 长 4. 5 — 6 毫米; 第一颖 膜质,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急 尖, 具 1 脉; 第二颖 膜质, 卵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具 3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内 外稃均 与小穗 等长, 外稃披 针形, 具 5 脉, 内稃长 圆形, 具脊, 脊上微 粗糙; 第 二小花 两性, 内 外稃均 与小穗 等长, 披 针形, 成 熟时均 变硬, 外 稃边缘 内卷, 包 卷同质 内稃;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8 毫米, 先端无 毫毛, 鳞被 未见。 颖果椭 圆状扁 球形, 长 2 — 3 毫米; 种脐 点状, 胚长为 颖果的 1/2 — 2/3。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90 — 120 米的 河岸沙 石滩或 路边草 丛中。 分布于 海南、 台湾。 原 产美 洲热带 , ' 已 传 入许多 热带地 区 。 2. 倒刺 蒺藜草 (拟) Cenchrus setigems Vahl (1806); Bor (1960) ; Bor in Rech. f. (1970)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Pennisetum vahlii Kunth (1899), nom. superf. 多年生 草本。 秆多数 丛生, 高 5 — 80 厘米, 纤细, 基部 外倾后 斜升, 无毛, 3 — 4 节, 一侧有 细沟, 具 纵棱。 叶鞘 有脊, 具 纵棱, 基 部者常 被脱落 性瘤基 柔毛, 秆 生者近 无毛, 鞘口附 近两侧 边缘有 瘤基长 硬毛;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有 白色短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3 — 1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两面 疏生瘤 基长硬 毛或近 无毛, 基部 两侧边 缘常 有瘤基 刚毛, 先 端芒状 细尖, 基部 与鞘口 同宽。 圆锥花 序长近 5 厘米, 径约 5 毫 米, 直立; 主轴 宽扁而 有棱, 稍 呈之形 弯曲, 棱上 粗糙, 棱 间有极 微细的 短毛; 总梗极 短; 刺苞呈 杯状, 长 4 一 5 毫米, 外 轮刚毛 针状, 少 而短, 不 等长, 最 长者约 3 毫米, 内轮 扁宽, 边缘 加厚, 中下部 连生, 中 上部呈 钻状, 背 部无毛 或有短 柔毛, 两者 表面均 向上 粗糙; 小 穗通常 2 枚, 簇 生于刺 苞内, 无柄, 卵披 针形, 长 3 — 5 毫米; 第 一颖卵 形, 膜质 透明, 先端 急尖, 长约 1.8 毫米, 第二颖 膜质, 阔 卵形, 先端 急尖, 长近 4 毫 米, 除中 脉外侧 脉均不 明显;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一外 稃卵披 针形, 具 5 脉, 与 小穗等 长; 内桴长 圆形, 具 2 脉, 有脊, 边缘 内折;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卵披 针形, 与小 穗 等长, 具 5 脉, 纸质 (花期 时), 边缘包 卷同质 内稃;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先端无 毫毛。 红河 州引种 牧草。 东非 至印度 常见, 现已 引入一 些热带 地区。 叶质 柔嫩, 是较好 的饲用 牧草。 2. 柳 叶箬族 Isachneae Benth. 一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常 扁平; 叶舌为 1 圈毛。 花 序为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小穗 小, 无芒, 常含 2 朵 小花, 小 花相似 或否, 下小花 雄性或 两性, 上小花 雌性或 两性, 极 稀含 1 或 3 小花;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片 等长, 其长为 小穗之 半至与 小穗 等长, 宿存 或迟缓 脱落, 膜质, 具 3 — 9 脉, 稀无 脉或具 1 脉; 外稃硬 膜质至 革质, 无脉, 或具不 明显的 5 — 7 脉, 第 二外桴 质地比 第一外 稃常较 小而较 坚硬;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鳞被 2 枚; 雄蕊 2 或 3 枚; 柱头 2 个。 颖果 不粘着 稃体, 种脐点 状或线 
• 574 • 云 南植物 志  状;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3。 全球 5 属, 分布 热带, 主产 亚洲。 我国有 3 属, 云南 都有。 分属 检索表 1(2) 小穗含 1 小花, 自小穗 柄的关 节处整 个脱落 1. 稗荩属 Sphaerocaryum 2 (1) 小穗含 2 小花, 脱 节于颖 之上。 3 (4) 颖 宿存, 长约 为小穗 之半; 第 一小花 两性, 远比 第二小 花大而 为革质 2. 小 丽草属 Coelachne 4 (3) 颖迟缓 脱落, 等长或 略短于 小穗; 第一小 花常为 雄性, 很少 两性, 与 第二小 花等大 或稍大 而质 地较薄 3. 柳 叶箬属 Isachne  1. 稗募属 Sphaerocaryum Nees ex Hook, f . 一年生 矮小纤 细草本 。秆 匍匐或 上升。 叶卵状 心形, 基部 抱茎。 圆 锥花序 顶生, 卵 形 或金字 塔形; 小穗 细小, 含 1 朵两性 小花, 小穗成 熟时自 小穗柄 的关节 处整个 脱落或 其颖先 脱落; 颖膜质 透明, 无毛; 第一颖 较短, 无脉, 第 二颖等 长或稍 长于其 小穗, 具 1 脉; 稃体 均为薄 膜质, 外稃广 卵形, 具 1 脉, 背部具 微毛,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雄蕊 3 枚; 颖果 卵形, 与 内外桴 分离。 仅有 1 种, 广布 于亚洲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我 国见于 西南至 东南。 1. 稗荩 (分科 检索表 附录) 图版 99: 1-3 Sphaerocaryum malaccense (Trin. ) Pilger (193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malaccense Trin. (1826); Panicum elegans Wight et Arn. Ex Steud . (1841); Graya elegans Steud. (1854), non Endl. (1841). 一年生 草本。 杆下 部匍匐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 部向上 斜升, 具 多节, 高 10 — 30 厘 米。 叶 鞘短于 节间, 被 瘤基长 硬毛, 鞘节 上被毛 更密; 叶舌 甚短, 上缘有 白色长 纤毛; 叶 片卵状 心形, 基部 抱茎, 长 1 一 2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边缘有 瘤基长 硬毛, 两面无 毛 或叶面 疏被长 柔毛, 无 中脉, 侧 脉均匀 密集。 圆锥花 序卵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2 — 4 厘 米, 宽 1 一 3 厘米, 顶生 或上部 1 或 2 个叶 鞘内也 常有隐 藏或稍 外露的 花序; 分枝 纤细, 广展或 斜升; 小穗 柄向上 斜升, 侧生者 1 一 3 毫米, 无毛, 中部具 有黄色 腺点; 小穗含 1 朵 小花, 长约 1 毫米, 无毛, 第 二颖具 1 脉; 外稃阔 卵形, 膜质, 具 1 脉, 背 部也有 细毛; 雄蕊 3 枚, 花药 线状, 黄色, 长约 0.3~0.5 毫米; 鳞被 2 枚, 细小; 花柱 2, 柱头 帚状。 颖果卵 圆形, 红 棕色, 长约 0.7 毫米。 产 洱源、 腾冲; 生于 1200 — 1500 米 的沟谷 或林间 湿地。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 台湾。 印度、 缅甸、 斯里 兰卡、 越南、 马来 西亚、 菲律宾 均有。 
禾本科  575 •  图版 99 1—3. 稗荩 Sphaerocaryum malaccense (Trin. ) Pilger, 1. 植株, 2. 小穗, 3. 小花; 4—7. 小丽草 Coelachne simpliciuscula (Wight et Am. ) Mimro ex Benth. , 4. 花序, 5. 小穗, 6. 第一 小花与 小穗轴 节间, 7. 第 二小花 (背面 ); 8—11. 白花 柳叶箬 Isachne albens Trin. , 8. 花序, 9. 小穗, 10. 第 一小花 (腹面 ), 11. 第 二小花 (背面 ); 12— 14. 柳叶箬 I. globosa (Thunb. ) O. Ktze. , 12. 花序, 13. 小穗, 14. 第 二小花 (腹面 ); 15— 17. 细弱 柳叶箬 I. tenuis Keng ex Keng f. , 15. 花序, 16. 小穗, 17. 小花 (侧面 ); 18—19. 平颖 柳叶箬 I. truncata A. Camus var. truncata. , 18. 小穗, 19. 第 一颖, (李 楠绘) 
576  云南 植物志  2. 小 丽草属 Coelachne R. Br. 一年 或多年 生细弱 草本。 秆 直立或 匍匐。 叶片线 形或披 针形。 圆锥花 序狭窄 或稍开 展, 小穗含 2 花, 均为 两性, 或第二 小花为 雌性, 小 穗轴在 两朵小 花之间 具有明 显而纤 细的 节间, 且脱 节于颖 之上; 两颖几 等长, 长约 为小穗 之半, 膜质或 革质, 先 端钝; 外 稃纸 质或硬 纸质, 无脉, 边缘稍 内卷; 内桴 与外桴 同质且 等长, 边缘 内折, 背 部有凹 槽; 雄 2 — 3 枚; 花柱 2, 分离, 柱头 帚状。 颖果 卵状椭 圆形。 本属约 10 种, 分布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现知 我国有 1 种。 1. 小丽草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99: 4-7 Coelachne simpliciuscula (Wight et Arn. ) Munro ex Benth. (1881) ; Bor (1960) ; 海 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Panicum simpliciusculum Wight et Arn. ex Steud . (1854); Coelachne pulchella auct. , non R. Br. (181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一年 生矮小 草本。 杆高 5 — 20 厘米, 纤细, 基部 常横卧 地面, 并 于节处 生根, 上部 常 分枝。 叶鞘 无毛, 有时鞘 节及上 部边缘 有毛, 较 松弛; 叶舌 缺如; 叶片 柔软, 披针 形, 长 1 一 4 (一 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无 毛或有 时沿脉 上有短 刺毛。 圆锥花 序狭长 而呈 穗状, 主轴 无毛, 长 3 — 6 (-10)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分枝 简短, 直立 或斜向 上升; 小穗长 2 — 3 毫米, 3 至 数枚着 生于短 缩的分 枝上或 花序上 部的主 轴上, 开放前 带 紫色; 颖 草质, 近 圆形, 具 窄膜质 边缘; 第一 颖长约 1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长 约 1.5 毫米,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两性, 长 1.5 — 2 毫米, 内外稃 等长, 均为硬 纸质, 外桴 无脉, 内稃有 2 脊, 两者均 无毛; 雄蕊 3 枚, 花药长 0.3 — 0.6 毫米; 小穗 轴节间 长约 0.5 毫米; 第二小 花常为 雌性, 长约 1 毫米, 内外 稃均被 柔毛。 颖果长 圆形, 先端 尖, 长约 1 毫米。 产 昆明、 禄劝、 龙陵、 梁河; 生 于海拔 1200 — 1900 米的溪 边湿地 或林间 荫处。 分 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海南。 印度、 尼 泊尔、 斯里 兰卡、 柬 埔寨、 泰国、 越南 都有。 3. 柳 叶箬属 Isachne R. Br. 多年稀 一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而 坚挺。 圆 锥花序 顶生, 疏散。 小 穗小, 卵 圆形, 含 2 朵 小花, 2 花均 为两性 或第一 小花为 雄性, 两小 花之间 的节间 甚短, 常 连同两 小花一 起 脱落; 颖片近 等长, 长为其 小穗的 3/4 至 与小穗 等长, 革质, 具 5 — 9 脉, 迟缓 脱落; 小花 的背部 凸起, 腹面 扁平; 两小花 的内外 稃均为 革质, 或 第一小 花的内 外桴为 草质, 无毛或 有毛; 鳞被 2 枚, 微小; 雄蕊 3 枚; 花柱 2 裂, 柱头 帚状。 颖果 椭圆形 或近球 形, 与稃体 分离。 约 14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与亚 热带, 常生 于沼泽 和荫凉 地区。 我国约 16 种, 主产 长江 以南各 省区, 云南有 9 种。 
禾本科  577  分种 检索表 1 (14) 小穗 的两朵 花同质 同形或 近之, 桴 体均为 革质, 或 有时第 一小花 的桴体 略软而 稍薄。 2 (3) 颖 片先端 截平或 微凹; 叶 鞘长于 节间, 在 秆上呈 跨覆状 9. 平颖 柳叶箬 I. truncata 3 (2) 颖片先 端尖或 钝圆, 但 不为截 平或凹 头状;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不呈跨 覆状。 4 (5) 叶 鞘或至 少下部 的叶鞘 密被瘤 基刺毛 6 . 剌毛 柳叶箬 I. hireuta 5 (4) 叶鞘 无瘤基 刺毛, 但 鞘口及 边缘有 纤毛。 6 (13) 小穗长 (0.8 —) 1 一 1.8 毫米。 7 (8) 植株 高常在 50 — 120 厘米; 圆 锥花序 较大, 长 15 — 30 厘米; 小穗 灰白色 1. 白花 柳叶箬 I. albens 8 (7) 植 株通常 不超过 50 厘米; 圆 锥花序 较小, 长 3 — 15 厘米; 小穗绿 色或带 紫色。 9 (10) 花 序分枝 及小穗 柄均具 腺斑; 植株甚 细弱而 矮小, 高 5 — 30 厘米 8. 细弱 柳叶箬 I. tenuis 10 (9) 花序 分枝及 小穗柄 均不具 腺斑; 植株稍 强壮, 高常在 30 — 50 厘米 左右。 11 (12)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纸质而 坚挺; 小穗长 1.5—1.8 毫米, 常 带紫色 9. 小花 柳叶箬 I. beneckei 12 (11) 叶 片卵披 针形, 近 膜质而 较软; 小穗 1 一 1.4 毫米, 绿色 3. 薄叶 柳叶箬 I. clarkei 13 (6) 小穗长 2—2.5 毫米 5 . 柳叶箬 L 14 (1) 小穗 的两小 花异质 异形, 第 一小花 桴体为 草质, 第 二小花 稃体为 革质, 第一 小花较 第二小 花 略窄而 稍长。 15 (16)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小穗长 1.6 — 1.8 毫米 ' 4. 二型 柳叶箬 I. dispar 16 (15) 叶 片卵披 针形; 小穗长 1.2 — 2. 5 毫米 7. 类黍 柳叶箬 I. miliacea 1. 白花 柳叶箬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9: 8—11 Isachne albens Trin. (1826)*; Hook. f. (1897);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Hand. -Mazz. (193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 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albens (Trin.) Steud. (1854). 多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倾斜 而节上 生根, 高 50~130 厘米, 基 部径粗 1 一 3 毫 ^, 光滑 无毛, 质地较 坚硬, 基部 节常具 分枝。 叶 鞘除边 缘具纤 毛外, 余 部平滑 无毛, 短于或 上部者 稍长于 节间; 叶 舌为一 列长约 1 一 2 毫 米的长 纤毛, 稀无纤 毛而仅 有极短 的舌体 (如 83 级 801~0224 贡 山县, 在同一 标本上 可见有 毛与无 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 质地 较硬, 长 7 — 28 厘米, 宽 6 — 15 毫米, 两面 粗糙或 叶背稍 光滑, 有时被 短硬毛 或 无毛, 边缘 常加厚 而呈软 骨质且 粗糙。 圆 锥花序 椭圆形 或金字 塔形, 开展, 长 15 — 25 厘米, 宽 6 — 12 厘米, 分枝 单生, 每分 枝再一 次或二 次分出 小枝, 小 枝各具 1 或 2 个 小穗, 主轴 及穗轴 均光滑 无毛; 小穗近 球形, 长约 1.5 毫米, 灰 白色; 颖 草质, 与小 穗 等长或 略短, 具 5 — 7 脉, 但 常不太 明显, 先端 常有少 数短硬 瘤毛; 两小 花同质 同形, 有时第 二小花 稍小, 椭 圆形或 卵形; 外稃 相似, 革质, 背部 均被细 软毛; 第一 小花雄 性, 有时 两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有时 雌性; 内稃 比外稃 略短, 质亦 较薄, 也被细 软毛; 
578  云南 植物志  雄蕊 3 枚, 花药约 0.6 毫米。 颖果椭 圆形。 产 贡山、 昆明、 蒙自;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疏 林中。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台湾。 印度、 尼 泊尔、 东南亚 及非洲 均有。 2. 小花 柳叶箬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Isachne beneckei Hack. (1901);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广; 台湾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粗壮。 秆 直立, 少数 丛生, 高 15 — 50 厘米, 基 部直径 1 毫米, 单 1 或有时 分枝, 平滑 无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被瘤基 毛或背 部及中 部常近 无毛, 鞘口及 边 缘被毛 更密, 但背 部毛常 脱落而 残留其 瘤基; 叶舌为 一列长 刚毛, 毛长 1.5 — 3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部 圆形, 长 3 — 10 厘米, 宽 3 — 5 毫米, 面两被 瘤基短 硬毛或 上部近 无毛而 两面均 粗糙。 圆锥 花序倒 卵形, 长 6 — 14 厘米, 通常 每节具 1 枝; 分枝较 纤细, 开展, 稍 蛇曲, 疏生 小枝和 小穗, 穗轴 及小穗 柄均无 腺斑, 也无 毛; 小 穗柄长 约为其 小穗的 1 一 2 (-3) 倍; 小 穗椭圆 形至近 球形, 长约 1.5 毫米, 绿 色常带 紫色; 颖稍 短于小 穗或近 等长, 先 端钝, 具不太 明显的 5 — 7 脉, 通常 无毛, 偶 见极 少数小 硬毛; 两小 花同质 同形, 或 第一小 花稍狭 长而为 两性; 外 稃均被 微毛; 雄蕊 3 枚, 花药长 0.8 毫米; 花柱 2, 柱头 帚状。 颖果 球形, 长约 1.2 毫米。 产 剑川、 易门、 建水、 临沧、 沧源、 西盟、 陇川; 生 于海拔 1300 — 2200 米的 山沟、 田 野及疏 荫湿润 地区。 分布于 福建、 台湾。 越南、 马来 西亚、 印 度尼西 亚及菲 律宾都 有。 3. 薄叶 柳叶箬 (拟) Isaclme clarkei Hook. f. (1897); Bor (1940, I960).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纤细, 基部常 外倾, 节 上生根 而匍匐 地面, 以后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包茎的 松紧适 度或较 疏松, 具 条纹, 光 滑无毛 或有时 其上部 被 疏毛, 鞘口及 边缘有 纤毛; 叶 舌为一 列白色 刚毛, 毛长 2 — 4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3 — 11 厘米, 宽 3 — 11 毫米, 长卵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近 膜质, 叶面 侧脉甚 密而 无明显 中脉, 而 叶背中 脉明显 可见, 两 面均稍 粗糙, 无毛或 幼时两 面疏被 瘤基柔 毛, 边缘 加厚, 软 骨质, 缘上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椭圆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8 — 15 厘米, 中 部宽 4 一 9 厘米; 分枝 单生, 有时 2 — 3 枚近 轮生, 开展, 下部 裸露, 中上 部着生 小分枝 或 小穗, 每一小 分枝有 1 一 3 枚 小穗; 侧生小 穗柄长 约为小 穗长的 2 — 3 倍, 与小 枝均不 具 腺斑; 小穗近 球形, 长 1 一 1.4 毫米, 绿色; 颖 与小穗 等长, 革质, 卵形, 边缘 膜质, 具 7 — 9 脉, 无 毛或中 上部有 少数小 硬毛; 两小 花同质 同形, 半 球形, 或第 二小花 略小, 均为 两性, 或下 部小花 雄性; 外稃 均为软 骨质, 边缘 内卷包 裹同质 内桴, 背部无 毛或微 粗糙,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雄蕊 3 枚, 花药 甚小。 产 绿春、 永德、 镇康、 盈江、 陇川; 生 于海拔 1300 — 2400 米的 山坡草 地或疏 林中。 分布 于印度 东北部 (Naga Hills) 及缅甸 北部。 中国新 记录。 4. 二型 柳叶箬 (植 物分类 学报) Isachne dispar Trin. (1828)*; Hook. f. (1897); A. Camus in Lecomte ( 1922) ; Bor (1960); Kengf. (1965); 台湾 植物志 (1978). 
禾本科  579  Panicum dispar (Trin. ) Steud. (1854); Isachne polygonoides auct. non (Lam.) Doell: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一年生 草本。 秆 细弱, 具多 节且多 分枝, 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分 枝直立 向上, 高 10 — 25 厘米, 节上 有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边缘 及鞘口 附近有 纤毛, 其余 无毛或 疏生细 毛; 叶舌 为一列 纤毛, 毛长 0.5 — 1 毫米; 叶片 卵状披 针形或 卵形, 先 端尖, 基部 心形, 长 1 一 3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叶脉 明显, 叶面 疏生而 有瘤基 的小硬 糙毛, 叶背近 无毛。 圆锥花 序长卵 圆形,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每 节常具 1 分枝; 分 枝收缩 或稍开 展, 常自 基部即 着生小 分枝或 小穗, 平滑 无毛, 但 与小穗 柄均具 有黄色 腺斑, 侧 生小穗 柄常 比其小 穗短; 小穗椭 圆形, 灰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长约 1.6 毫米; 颖与 小穗等 长或稍 短, 无毛, 第一颖 较狭, 具 5 脉, 第 二颖具 5 — 7 脉; 第一 小花椭 圆形, 雄性, 比第二 小花 稍狭且 略长, 内 外稃均 无毛, 稃体 草质; 花药 黄色, 长约 0.9 毫米; 第二 小花两 性, 椭 圆形, 内外 稃均为 革质, 被 细毛; 两朵小 花之间 有长约 0.3 毫 米的小 穗轴, 但不 延伸。 颖果椭 圆形。 产 绿春、 临沧、 耿马、 沧源、 梁河、 盈江; 生 于海拔 1500 米 以下的 田野、 沼泽、 沟边、 谷底 及林间 湿地。 云南至 台湾省 一线以 南地区 都有。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缅甸 及 东南亚 各国直 到澳大 利亚。 5. 柳叶箬 (植 物学大 词典) 图版 99: 12-14 Isachne globosa (Thunb. ) O. Ktze. (1891);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Milium globosum Thunb. ( 1784 ) ; Isachne australis R. Br. ( 1810 ) ; Benth. (1861).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茎。 秆下部 常伏卧 而节上 生根, 稀可丛 生而近 直立, 高 30 — 60 厘米, 基 部直径 1 一 3 毫米, 质较 柔软, 光滑 无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但在鞘 口 附近两 侧稍下 或为一 侧边缘 具瘤基 纤毛; 叶舌 为一圈 刚毛, 毛长 2 — 3 毫米; 叶片线 状披 针形, 长 3 — 10 厘米, 最宽处 3 — 9 毫米, 先 端尖或 渐尖, 基部圆 形或微 心形, 两 面均 具瘤基 细毛, 边 缘质地 增厚而 粗糙。 圆锥 花序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3 — 15 厘米, 中部 宽 2 — 6 厘米; 分枝斜 升或稍 开展, 常 单生, 常 再分出 小枝, 每小枝 上着生 1 一 3 小穗, 分枝、 小 枝及小 穗柄均 无毛而 有黄色 腺斑; 小 穗椭圆 形或近 球形, 长 2 — 2. 5 毫米, 绿 而带 紫色; 两颖近 等长, 且 与小穗 等长或 稍短, 无毛, 先端钝 或圆, 边缘 膜质; 第一小 花 雄性, 外稃长 圆形, 长约 2.2 毫米,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 毫米, 内 桴与外 桴近等 长, 有 时两者 质地均 稍软; 第 二小花 雌性, 外稃广 卵形, 近 球形, 无毛或 边缘及 背部常 有 微毛; 雌 蕊柱头 帚状, 暗 紫色。 产 东川、 丽江、 昆明、 永胜、 河口、 景洪、 孟连、 耿马、 沧源; 生 于海拔 100 — 2400 米的 沟边、 田边、 路旁、 荒地及 疏荫潮 湿处。 全国除 西北部 外大部 分地区 都有。 分布于 日本、 印度、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太平 洋诸岛 及澳大 利亚。 6. 刺毛 柳叶箬 (植 物分类 学报) Isachne hirsuta (Hook. f. ) Keng f.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90). 
580  云 南植物 志  Isachne albens Trin. var. hirsuta Hook, f . (1897); Bor ( 1960)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或 倾斜, 有时 基部伏 卧地面 而节上 生根, 高 30 — 65 厘米, 具 多节, 节 上被细 柔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密生 瘤基细 刺毛, 有时其 毛断落 而瘤基 残存; 叶 舌为 一列长 刚毛, 毛长 2 — 3 毫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15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两面近 无毛而 粗糙, 或两 面均被 瘤基细 柔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缘 软骨质 而缘上 粗槌。 圆 锥花序 卵形, 开展, 长 6 — 12 厘米, 宽 2 — 4 厘米, 每 节有一 分枝; 分 枝向上 斜升, 基部 裸露, 每 枝又具 2 — 5 枚小 分枝, 与小 穗柄均 无毛, 亦无 腺斑; 小穗 灰绿色 或带 紫色, 长约 1.5 毫米; 两颖近 等长, 与小穗 等长或 稍短, 先端 圆形, 无毛或 背部近 顶部 有少数 瘤基小 刺毛, 有 7 — 9 脉; 两小 花同质 同形, 卵形, 但一面 扁平, 稃 体均为 软 骨质, 无 毛或近 无毛, 均为 两性, 或第 一小花 雄性, 第 二小花 雌性; 雄蕊 3 枚; 柱头 帚状, 棕 褐色。 颖果卵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产 昆明、 易门; 生 于海拔 1900 — 2300 米的 山坡林 缘或道 旁潮湿 地上。 分布于 广东、 福建。 印度 也有。 《中 国植 物志》 在本种 描述中 指出: "节 上具明 显的黄 褐色腺 斑状环 圈"。 该 作者曾 看过 模式, 由于 模式标 本的植 株不太 完整, 因而 不能肯 定其节 下有或 无腺斑 环圈。 原作 者 J. D. Hooker (1897) 也 未曾指 出有此 性状。 我 们的标 本是完 整的, 但 节下也 没有黄 褐色 腺斑。 7. 类黍 柳叶箬 (台 湾植 物志) Isachne miliacea Roth ex Roem et Schult. (1824); Hook. f. (1897); Bor (1940, 1960); 台 湾禾草 (1975广;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杆常 匍匐于 地面, 节上生 根且有 分枝, 枝 直立, 高 15 — 30 厘米, 节 间长 2 — 5 厘米, 无毛, 带 紫色, 节 上无毛 或有短 柔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包茎的 松紧适 度或颇 疏松, 除边缘 密被纤 毛之外 无毛; 叶舌 为一列 白色长 刚毛, 毛长 2 — 3 毫米; 叶 片 扁平, 卵披 针形, 长 1 一 5 厘米, 宽 3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脉纹 多而 清晰, 两 面无毛 或有小 细毛, 颇 粗糙, 边缘粗 糙但不 加厚。 圆 锥花序 卵形, 开展或 稍 收縮, 长 5 — 9 厘米, 宽 2 — 4 厘米, 无毛; 分枝 单生, 稀 对生, 常自近 基部即 着生小 分枝或 小穗; 小穗 柄短, 有时 较长, 较细, 与小 枝均无 腺斑; 小穗卵 形或近 球形, 长 1.2-1.8 (-2.5) 毫米, 颖 片宽长 圆形, 近 等长, 稍 短于或 等长于 小穗, 具不 太明显 的 5 — 7 脉, 无 毛或中 上部常 疏生短 硬毛, 先端 钝圆; 第 一小花 雄性, 狭椭 圆形, 第一 外桴长 于第二 外稃, 桴体 草质, 较 柔软, 背 部常有 下凹的 沟槽, 内稃 膜质, 边 缘有微 毛; 第 二小花 雌性, 侧面 轮廓半 球形, 稃体 膜质, 较小, 内稃 无毛。 产 龙陵、 瑞丽; 生 于海拔 1900 米 的山坡 道旁湿 地上。 分布于 广东、 福建及 台湾。 印度、 斯里 兰卡及 东南亚 也有。 描述时 还参考 Bor 的 Flora of Assam 等有关 著作。 我们 的标本 小枝和 小穗柄 上均未 见黄色 腺斑, Bor 等的描 述中也 没有提 到这个 性状。 8. 细弱 柳叶箬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99: 15-17 Isachne tenuis Keng ex Keng f . (1965);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non. nud. 
禾本科  581  一年 生细弱 草本。 秆 纤细, 直 立或稍 斜升, 高 10 — 30 厘米, 节上 有毛或 无毛, 基 部常 外倾, 节上 可生不 定根。 叶 鞘短于 节间, 被短 硬毛, 毛长 1 一 2 毫米; 叶舌为 1 列 纤毛, 毛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2 — 5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先 端尖, 基部 圆形, 边缘 粗糙, 两面均 被瘤基 短毛。 圆锥花 序伸出 于叶鞘 之外, 开展, 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3 — 8 厘米, 宽 2 — 5 厘米, 每 节具一 分枝; 分 枝斜升 或水平 开展, 长达 4 厘米, 近基部 即 具有小 分枝或 小穗; 侧生 小穗的 小穗柄 长为其 小穗的 2 — 3 倍, 与其小 枝均具 黄色腺 斑; 小 穗绿色 而常带 紫色, 近 球形, 长约 1.2 毫米; 颖稍短 于其小 穗或近 等长, 具 5 — 7 脉, 中 部以上 疏生小 硬毛; 两小 花同质 同形, 均为卵 球形, 长约 1 毫米; 第一 小花雄 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内外 稃均密 生细短 绒毛。 产 屏边、 临沧; 生 于海拔 11600 米的 田野、 沟边潮 湿处。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9. 平颖 柳叶箬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Isachne truncata A. Camus (191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Keng f.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90). Isachne chinensis Merr. (1917) ; Hitchc. (1929). 9a. 平颖 柳叶箬 (原 变种) 图版 99: 18—19 var. truncata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茎; 须根 粗韧。 秆 丛生, 质地较 坚硬,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30 — 50 厘米, 基 部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多节。 叶 鞘长于 节间, 基部 者呈跨 覆状, 上部者 短于 节间, 无毛 或上半 部分疏 被瘤基 柔毛, 边缘及 鞘口具 纤毛; 叶舌为 1 列 纤毛, 毛长 约 2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质地较 硬而 挺直, 无毛或 叶背有 细毛, 两面及 边缘均 粗糙。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8 — 20 厘米, 每 节具 1 一 4 个 分枝; 分枝互 生或近 轮生, 斜 升或较 开展, 光滑 无毛, 下部 裸露, 上部疏 生 小穗, 与 小穗柄 均同具 腺斑, 且常 呈蛇形 弯曲, 小穗 柄长为 小穗的 2 至 数倍; 小穗绿 色 而常带 紫色, 长约 2 毫米; 颖与小 穗等长 或略有 上下, 较 宽阔, 先端 截平或 钝圆, 有 时 微凹, 通常具 10 脉, 有时具 8 或 12 脉, 边缘近 膜质, 无毛或 上半部 分疏生 短毛; 两 小 花同质 同形, 内 外桴软 骨质, 均被 细毛;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颖果近 球形。 产 永胜、 华坪、 贡山、 剑川、 临沧; 生 于海拔 1600 — 2500 米的 田野间 及山坡 林缘。 分布于 贵州、 广东、 广西、 江西、 福建、 浙江。 9b. 心形 柳叶箬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cordata A. Camus (1912); Keng f . (1965).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叶基部 心形; 叶鞘 (常在 上部) 及叶 的两面 (特 别是 叶背) 均 被 瘤基长 柔毛。 产 大理、 双柏。 模式 标本采 自大理 苍山。 9c. 皱叶 柳叶箬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crispa Keng f. (1965) . 与 原变种 不同点 在于本 变种叶 的质地 较薄, 干后边 缘常有 皱波, 以及 花序分 枝较细 弱等 特点。 产 晋宁; 生 于海拔 1950 米 的田野 及山坡 阳处。 分布于 广西、 福建。 
582  云南 植物志  3 . 野 古草族 Arundinelleae Stapf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叶舌为 1 列 短毛, 有时 膜质。 花序 为开展 或紧缩 的圆锥 花序。 小 穗同形 且为披 针形, 稍 两侧或 略背腹 压扁, 常含 2 小花, 第一小 花常为 中性或 雌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稀仅含 1 小花, 通常 孪生, 具不等 长的小 穗柄, 脱 节于颖 之上, 稀脱节 于颖 之下; 小穗 轴不延 伸至第 二内稃 之后, 稀 稍延伸 (Garnotia); 颖片 宿存, 第 一颖常 比小 花短, 第二颖 与小花 等长, 膜质至 革质, 常为 褐色或 具有瘤 基毛; 第 一小花 外稃与 第二颖 相似, 常 宿存, 具 3 — 9 脉, 第 一内稃 狭窄; 第二小 花近圆 柱形, 第二外 稃薄革 质, 常 被毛, 具 2 齿或 2 浅裂; 芒自齿 间伸出 (稀无 芒), 膝曲, 芒柱 扭转, 常 早落; 鱗被 两枚, 楔形, 无毛; 雄蕊 2 或 3 枚。 颖果 椭圆形 , 胚为 黍型且 较大; 种脐 常为线 形。 叶片 解剖为 黍型, 硅质体 方形、 十字 形或哑 铃形; 叶 片表皮 有双胞 微毛。 仔 苗第一 片叶披 针形, 向外 平展。 约 12 属, 200 种, 全球 热带, 但 主要分 布在旧 大陆。 我国有 2 属, 约 25 种。 云南 有 2 属, 约 20 种。 分属 检索表 1 (2) 小穗含 2 小花; 脱节于 颖之上 1 . 野 古草属 Arundinella 2 (1) 小穗含 1 小花; 脱节于 颖之下 (整体 脱落) 2. 耳 稃草属 Garnotia  1. 野 古草属 Arundinella Raddi 多 年生或 一年生 草本。 秆 强壮或 纤细。 叶舌 膜质, 短至近 缺如; 叶 片线形 至披针 形。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缩成 穗状, 分 枝常为 1 总状 花序; 小穗 孪生, 稀 单生, 具 长短不 等 的柄, 常带 紫色, 含 2 小花, 脱节于 颖上; 颖 草质或 稍硬, 第一 颖短或 与第一 小花近 等长, 常具 3 一 5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外桴坚 纸质; 第 二小花 两性, 甚易 脱落, 外桴 纸质成 熟后变 革质, 背 部被短 毛或稍 粗糙, 先端全 缘或有 2 齿, 有芒 或芒不 发育, 有时 芒棊^ ©侧1 备具 1 刺毛 或齿; 基 盘短, 近 圆形, 有毛或 无毛; 内秤 无翼, 有 时在下 部边缘 上有耳 片形附 属物; 鳞被 2 枚; 雄蕊 3 枚; 花柱 2 枚, 基部 分离或 连合。 约 55 种, 广布热 带及亚 热带, 但主 产热带 亚洲。 我国有 23 种, 除 西北外 各地均 有, 但主产 西南及 华南。 云 南约有 1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第二外 桴先端 无芒或 有时具 长不过 1 毫米的 芒状小 尖头, 小尖 头存在 时通常 不伸出 于小穗 之外 1. 野古草 A. anomala 
禾本科  583  2 (1) 第二 外稃先 端明显 有芒, 芒 膝曲或 劲直, 通 常伸出 于小穗 之外。 3 (8) 第二外 桴先端 芒的两 侧各具 1 侧刺, 如侧 刺不明 显时, 则 小穗柄 顶端有 1 至 数条白 色长刺 毛, 极稀无 刺毛。 4 (5) 小穗长 6 — 8 毫米; 两 颖密被 瘤基长 硬毛; 小 穗柄短 而粗壮 … 7. 滇西 野古草 A. khaseana 5 (4) 小穗长 不超过 6 毫米; 颖 无毛或 有白色 硬毛; 小穗柄 纤细。 6 (7) 秆高 60 — 100 (-150) 厘米, 具 数节, 径粗 1 一 4 毫米; 颖 无毛或 有柔毛 • 14. 刺芒 野古萆 A. setosa 7 (6) 秆高 20 — 30 厘米, 具 多节, 径粗 0.5 — 1 毫米; 颖常 有白色 长硬毛 …" 10. 多节 野古草 A. nodosa 8 (3) 第二 外稃先 端不具 侧刺; 小穗 柄顶端 也不具 白色长 刺毛。 9 (14) 圆锥花 序分枝 短缩而 使着生 其上的 小穗密 集而成 穗状, 如分 枝细长 而不成 穗状, 则 其小穗 必具 瘤基硬 毛或硬 刺毛。 10 (11) 花序分 枝细长 (长在 5 厘米 以上) 而不成 穗状, 且常能 再分出 小枝, 分枝基 部或其 腋间均 无毛; 小 穗常被 硬刺毛 • 15. 毛颖 野古草 A. tricholepis 11 (10) 花 序分枝 短缩成 穗状, 不 再分出 小枝; 分枝 基部或 腋间有 白色长 柔毛。 12 (13) 花序 长一般 不超过 10 厘米; 分枝 大都是 互生, 在 花序的 中部有 2 或 3 枚 对生或 轮生; 小穗 密 被瘤基 硬毛; 芒长约 4 毫米, 宿存 6. 西南 野古草 A. hookeri 13 (12) 花序长 (6 —) 10~30 厘米; 分 枝数枚 轮生; 小穗 被瘤基 硬毛或 无毛; 芒 长不过 2 毫米, 常 易脱落 2. 孟加拉 野古草 A. bengalensis 14 (9) 圆锥花 序分枝 延长, 纤细, 长可达 20 余 厘米, 其上着 生的小 穗排列 稀疏, 不呈密 穗状; 如 分 枝较短 而呈穗 状时, 则小穗 无毛。 15 (16) 秆 的高度 (约 30 — 60 厘米) 与花序 的长度 (约 35 — 50 厘米) 几相等 (产 临沧 地区) 8. 长序 野古草 A. longispicata 16 (15) 秆的高 度通常 是花序 长度的 2 倍 以上。 17 (18) 圆锥 花序主 轴密被 长柔毛 12. 毛轴 野古草 A. pilaxilis 18 (17) 圆锥花 序主轴 无毛, 但可 粗糙。 19 (22) 圆 锥花序 小型, 长 度一般 不超过 20 厘米; 植株高 度一般 不超过 1 米。 20 (21) 小穗长 6 — 7. 5 毫米; 秆 常单生 或疏丛 5. 大花 野古草 A. grandiflora 21 (20) 小穗长 3. 5 — 4.5 (—5) 毫米; 秆集 生成丛 16. 云南 野古草 A. yunnanensis 22 (19)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20 — 70 厘米; 植 株高度 常超过 1 米。 23 (24) 第一颖 1 侧 边缘自 近基部 向上有 1 列纤毛 "… • 13. 毛边 野古草 A. pilomai^inata 24 (23) 第 一颖两 侧边缘 均不具 纤毛。 25 (28) 圆 锥花序 稠密, 分枝 甚多, 轮生, 近 直立, 常 将主轴 覆盖; 叶片 常被瘤 基毛。 26 (27) 小 穗长约 5 毫米; 芒长达 4 毫米, 花 后宿存 3. 大序 野古草 A. cochinchinensis 27 (26) 小穗长 3 — 4 毫米; 芒 甚短而 易脱落 4. 丈 野古草 A. decempedalis 28 (25) 圆 锥花序 稀疏, 分枝 斜伸或 开展, 主 轴明显 可见; 叶片 无毛, 有 时被柔 毛或瘤 基毛。 29 (30) 小穗长 3 — 4 毫米; 两颖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约为第 二颖的 3/5, 第二颖 先端长 渐尖; 秆常不 分枝 9. 石芒草 A. nepalensis 30 (29) 小穗长 2 — 2. 5 (-2.8) 毫米; 两颖近 等长; 第二 颖先端 钝尖; 秆 常分枝 11. 小花 野古草 A. parvinora  1. 野古草 (江 苏植物 名录) 图版 100: 8-10 
584  云南 植物志  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 (1854); Franch. (1884); Keng (1936)* ;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mandshuricum Maxin. (1859) , incl. var. pekinense Maxin. ; Chalynochla- mis anomala (Steud. ) Franch . (1879); 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 . var. depauperata Rendle ( 1904) ; Arundinella hirta ( Thunb. ) Tanaka ssp. anomala (Steud.) Tsvelev (1976) ; Agrostis ciliata auct. non Nees: Thunb. (1784) .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粗壮, 长达 10 厘米, 具多脉 被毛的 鳞片, 须 根径约 1 毫米。 杆 直立, 疏丛, 高 60 — 110 厘米, 径 3 — 5 毫米, 基 部有时 外倾, 质地 坚硬, 平滑 无毛。 叶 鞘 无毛或 疏被瘤 基毛, 边缘 被毛常 较密; 叶 舌短, 上缘 截平, 长约 0.7 毫米; 叶 片线状 披 针形或 线形, 长 10 — 45 厘米, 宽 4 一 15 毫米, 通常无 毛或仅 基部及 叶背边 缘疏生 1 列瘤 基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圆 锥花序 8 — 45 (-65) 厘米, 开 展或略 收縮, 花 序梗及 主轴均 无毛, 主轴具 纵棱, 棱上稍 粗糙; 分枝 簇生, 长 3 — 10 (-25) 厘米, 常自 基部即 着生小 穗或小 分枝, 穗轴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柄 无毛, 长者约 3 毫 米, 短者约 1 一 1.5 毫米; 小 穗灰绿 色或带 紫色; 卵形, 长 3. 5 — 4. 5 毫米, 通常 无毛; 颖片 卵形, 不 等长, 有 5 — 7 脉,, 脉上 粗糙, 先 端尖或 渐尖; 第一 颖长约 3 毫米, 具 5 脉; 第二 颖长约 4 毫米,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披 针形, 外稃 4 毫米, 具 3 — 5 脉, 基盘 无毛, 先端 无芒; 花药 紫色, 长约 1.6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稃长约 2. 5 — 3.5 毫米, 具不 明显的 3 — 5 脉, 无芒或 其主脉 延伸成 芒状小 尖头; 基 盘毛长 1 一 1.3 毫 米。 产 镇雄、 罗平、 盈江 (昔马 ) 等县; 生 于海拔 2000 米以下 的山坡 草地、 灌 丛或林 缘, 更常见 于田地 边或水 沟旁。 我国除 新疆、 西 藏及青 海外, 全 国各省 区均有 分布。 俄 罗 斯远东 地区、 朝鲜、 日本、 中南半 岛北部 及印度 东北部 (阿 萨姆) 都有。 外形与 孟加拉 野古草 A. bengalensis 有点 相似, 但圆锥 花序的 分枝通 常细长 而且松 散; 第二外 稃基盘 毛长。 2. 孟加拉 野古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00: 11-13 密序 野古草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Arundinella bengalensis (Spreng. ) Druce (1916); Keng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bengalensis Spreng. (1825).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粗壮, 被 覆瓦状 鳞片; 须根直 径粗达 1 毫米。 秆 直立, 高 0.5 — 2 米, 直径 4 一 12 毫米, 下部 质硬, 光滑 无毛, 节具 白色髯 毛或近 无毛。 叶鞘较 松散, 圆柱形 或下部 者稍有 脊而且 宿存, 密被硬 瘤毛, 稀近 无毛; 叶 舌短, 长 0.3~0.5 毫米, 干 膜质, 上缘 截平而 无毛, 但叶 舌背面 叶片基 部密生 长毛; 叶片 扁平, 长 10 — 60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线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 面被瘤 基毛, 稀 无毛, 基 部常有 一圈长 硬毛, 边缘稍 粗糙。 圆锥花 序狭圆 柱形, 直而 较硬, 长 6 — 40 厘 米, 宽 1 一 3 厘米; 主轴 粗壮, 具 数棱, 棱上 粗糙; 分枝 穗状, 直 而贴近 主轴, 长 2 — 6 厘米, (1 一) 2 — 6 枚近 轮生, 腋间常 具白色 柔毛; 小 穗柄近 等长, 粗壮, 有 刺毛; 小 穗 偏生于 穗轴之 一侧, 孪生, 密 集呈覆 瓦状, 长 3 — 3. 5 毫米, 基盘 无毛; 颖不 等长, 
禾本科  585  图版 100 1— 3. 尖颖 耳稃草 Garnotiaacutigluma (Steud. ) Ohwi, 1. 植株, 2. 小穗, 3. 第一 颖与第 二颖; 4 一 7. 大 序野古 $ Arundinella cochinchinensis Keng, 4. 花序, 5. 小穗, 6. 第一 小花 (背腹 面), 7.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8—10. 野古草 A. anomala Steud. , 8. 带叶的 花序, 9. 孪生 小穗, 10.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1 一 13. 孟加拉 野古草 A. bengalensis (Spreng. ) Druce, 11. 带叶的 花序, 12. 孪生 小穗, 13.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4—16. 西 南野古 hookeri Mumo ex Keng, 14. 带叶的 花序, 15. 孪生 小穗, 16.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7 — 19. 大花 野古草 A. grandiflora Hack. , 17. 花序, 18. 孪生 小穗, 19.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李 楠绘) 
586  云南 植物志  纸质, 常疏生 瘤毛或 无毛; 第一颖 卵形, 具 3 脉, 脉上 粗糙;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比颖 略长, 外 桴平滑 无毛, 厚 膜质, 具不 明显的 5 脉;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膜质, 边缘 内折, 具 2 脊;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长 2 毫米, 膜质, 具很不 明显的 5 脉, 基盘 两侧有 短毛, 先 端无芒 或常有 短芒; 芒如存 在时, 长约 1.5 毫米, 膝 曲而芒 柱 扭转; 内桴 膜质, 与 外稃近 等长;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1 毫米。 全省 2000 米以下 的湿润 草地、 河 岸或溪 沟边、 丘陵 灌丛、 山坡 草地或 疏林中 常见;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及 海南。 南亚 及东南 亚各国 均有。 3. 大序 野古草 (图鉴 ) 图版 100: 4-7 Arundinella cochinchinensis Keng ( 1936)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1959) * ; 贵州 植物志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根茎 木质而 粗壮, 横走, 长达 20 余 厘米, 径粗 1 厘米; 须根强 壮, 径粗达 1.5 毫米。 秆 直立, 有 时基部 外倾, 单一, 高 1.5 — 3 米, 直径 3 — 10 毫米, 节间 无毛, 节上密 被平贴 短毛。 叶鞘圆 筒形, 无 毛或边 缘密生 纤毛, 有时 被瘤毛 后变无 毛; 叶舌干 膜质, 长 1 一 1.5 毫米, 上缘 截形, 有 稀疏小 齿缺;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0 — 80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 端细长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两 面被瘤 基毛或 无毛, 基部 密生长 糙毛,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60 厘米, 直径 5 — 10 厘米, 主轴 粗壮, 具 纵棱, 无毛, 棱上 粗糙; 分 枝数目 众多, 长 5 — 15 厘米, 轮生, 较 粗壮, 近直 立或 斜生, 常 向主轴 靠拢而 将主轴 遮盖, 穗轴 无毛, 棱上 粗糙, 常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或 小 分枝; 小穗柄 略成三 棱形, 短 者长约 1 一 2 毫米, 长者 长约为 3 — 4 毫米, 稍 粗糙; 小 穗带 紫色, 排列 较密, 长 4 一 5 毫米; 颖卵披 针形, 不 等长, 先端 渐尖, 脉上 粗糙; 第 一颖 3 — 4 毫米, 具 3 — 5 脉, 其中 3 脉较 明显;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喙状,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有时 中性, 与第 一颖近 等长, 外稃 膜质, 舟形, 具不 明显的 3 脉, 光滑 无毛; 花药 紫色, 长约 2 毫米; 第 二小花 卵形, 长约 2 毫米, 未成熟 白色, 成熟后 深 棕色, 基盘毛 白色, 长 0.5~0.8 毫米; 芒长 4 毫米, 近中部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芒针近 白色, 稍细 且直。 产 禄丰、 易门、 石屏、 镇康、 耿马、 潞西、 盈江; 常生 于山坡 草地或 疏林灌 丛中。 分布于 广西西 南部、 贵州西 南部。 越 南北部 也有。 本 种与丈 野古草 A. decempedalis 相近, 且易 混淆, 但本种 的小穗 较大, 长 4 一 5 毫 米; 花序 分枝较 粗壮, 直 立或稍 斜升, 常靠向 主轴, 常自 基部即 着生小 穗或小 分枝。 4. 丈 野古草 (禾 本科检 索表) 大 空心草 (潞西 ) Arundinella decempedalis (O. Ktze. ) Janow. (192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Panicum decern pedale O. Ktze. (1891) ; Arundinella clarkei Hook. f. (1897).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根茎具 鳞片, 须根 粗壮, 直 径粗达 2 毫米。 秆 直立, 高 150 — 250 厘米, 直径 5 — 10 毫米, 下部质 坚硬, 节 间光滑 无毛, 节上常 有白色 髯毛。 叶鞘平 滑 无毛, 较 松散, 外侧 边缘密 被瘤基 纤毛; 叶 舌短, 长仅 0.5 毫米, 干 膜质; 叶 片线状 披 针形或 线形, 基 部叶舌 背后密 生长达 1 厘米 的白色 长毛, 中脉 明显。 圆锥花 序大, 长 
禾本科  587  30~50 厘米, 宽 10 — 15 厘米, 主轴 强壮, 具 纵棱, 无毛, 稍 粗糙; 分枝 纤细, 近轮 生, 线状, 长达 25 厘米, 开 展或甚 铺散, 穗轴稍 粗糙, 小 穗柄短 者长约 1.5 — 2 毫米, 长 者长约 3 — 4 毫米;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颖卵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第 一颖长 3.5 毫米, 具 3 — 5 脉, 脉上稍 粗糙; 第二 颖长约 4 毫米, 具 5 — 7 脉, 脉上 粗糙; 第 一小花 雄性稀 两性, 外稃卵 披针形 ,先 端钝, 具 5 脉;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膜质, 边缘 内折; 雄 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长约 2.2 毫米; 外稃基 盘两侧 之毛长 0.5 — 1 毫米, 先端无 芒或有 短芒, 如芒存 在时, 长达 2.5 毫米, 膝曲, 常易 脱落。 产 临沧、 保山、 腾冲; 常生于 1500 — 1800 米的 山坡草 地或灌 丛中。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本 种第二 外稃无 芒或有 短芒。 如芒存 在时, 长不过 2.5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扭 转, 且 极易脱 落而似 无芒。 5. 大花 野古草 (禾 本科检 索表) Arundinella grandiflora Hack. (1910); Keng (1936)*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粗壮, 有多脉 淡黄色 鳞片, 脉间也 常在脉 上密被 白色长 柔毛; 须 根 较细, 稍 坚韧。 秆 直立, 高 60 — 120 厘米, 径 2 — 5 毫米, 通常不 分枝, 节间 无毛, 节上 密被短 柔毛或 无毛。 叶鞘圆 筒形, 分蘖叶 被白色 柔毛, 后常变 无毛, 秆生者 无毛; 叶 舌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无毛, 叶舌背 后密生 白色长 刚毛; 叶片线 形或线 状披针 形, 长 10 — 30 厘米, 扁平, 宽 5 — 14 毫米, 两面 无毛, 边缘 粗糙或 有瘤基 纤毛, 基部 圆形, 先端长 渐尖, 主 脉不太 明显。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13 — 30 厘米, 主轴 无毛, 下部 分枝常 单生, 长达 10 — 15 厘米, 且常 再分出 小枝; 小穗柄 短者长 0.5 — 1.2 毫米, 长者长 2 — 4 毫米, 无毛; 小穗紫 色或淡 红色, 卵披 针形, 长 (5. 5 —) 6 — 7. 5 毫米, 光滑 无毛; 颖不 等长, 质薄, 具 5 脉, 卵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3. 8 — 4. 5 毫米, 第 二颖长 6.5 毫米; 第 一小花 中性, 长 5 — 6 毫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内桴 膜质, 长约 4 毫米; 第 二小花 卵形, 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外稃 成熟时 革质, 棕色, 表面被 微毛, 先端 有芒; 基盘毛 白色, 长约 1 毫米; 芒 宿存,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长约 2 毫米, 芒针长 2 — 3 毫米。 颖 果长椭 圆形, 长约 2 毫米, 褐 黄色。 产 丽江、 永胜、 华坪、 中甸、 剑川、 鹤庆、 宾川、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 2800 米 的山坡 疏林或 草地灌 丛中。 四 川西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宾川大 坪子。 中国特 有种。 6. 西南 野古草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00: 14—16 Arundinella hookeri Munro ex Keng (1936);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 1987 ) *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Arundinella villosa Arn. ex Steud. var. himalaica Hook, f . (1897); Hand. -Mazz. (1936); A. chenii Keng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根 茎短; 须根 较细。 秆直 立或下 部膝曲 斜升, 高 15 — 60 (-90) 厘 米, 具 3 — 4 节, 节无毛 稀略被 微毛。 叶鞘圆 筒形, 疏松 包茎, 遍布瘤 柔毛, 秆 生者基 部 近无毛 且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2~0.5 毫米, 上缘截 平而无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20 (-27) 厘米, 宽 2 — 12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密 被瘤柔 
588  云南 植物志  毛, 长 成时质 稍坚韧 。 圆 锥花序 穗状或 狭金字 塔形, 基 部常有 间断, 长 3 — 12 厘米, 主轴具 纵棱, 棱上也 常在棱 间密生 柔毛; 分 枝短, 通常 1 一 2 (-3) 厘米 且靠近 主轴; 小 穗柄长 0.3 — 1 毫米, 密生 柔毛; 小 穗灰绿 色至褐 紫色, 孪 生或近 簇生, 排列较 紧密, 长 5 — 7 毫米; 颖 片卵披 针形, 具 5 脉, 脉 上具硬 瘤毛; 第 一脉先 端尖或 渐尖, 长 3. 5 — 5 毫米; 第二颖 先端渐 尖而呈 喙状, 长 4. 5 — 6. 5 毫米; 第 一小花 雄性, 长 卵形, 长 3. 5 — 5. 5 毫米; 第一外 稃基盘 无毛, 具 5 脉; 内稃 稍短;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 米; 第二 小花长 2. 5 — 3. 5 毫米, 基盘 有长达 1 毫 米的短 柔毛, 第二 外桴具 5 脉, 顶端 有芒; 芒在中 部以下 膝曲, 宿存; 芒柱 棕色, 扭转, 长 1 一 2 毫米; 芒针长 2 — 3 毫米。 全 省海拔 1800 — 3200 米 的山坡 草地及 疏林中 常见。 西藏东 南部、 四 川西部 及西南 部、 贵 州西部 都有。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 印度东 北部、 缅 甸北部 也有。 茎叶鲜 嫩时, 牲畜 喜食。 7. 滇西 野古草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01: 1-4 Arundinella khaseana Nees ex Steud. ( 1854) ; Keng ( 1936) * ; Bor ( 1960) ; 中国植 物志 (1990 广.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粗壮, 高达 2 米, 径粗达 5 毫米, 花 序以下 被毛或 无毛, 节间平 滑 无毛, 节 上被髯 毛或几 无毛。 叶鞘基 生者硬 而厚, 常 宿存且 疏松包 着秆的 基部, 外面 密被 柔毛; 叶舌 膜质, 上缘 平齐, 其背后 鞘口着 生白色 长毛; 叶片 线形, 质 较硬, 扁平 或 内卷, 长 15 — 30 厘米, 宽 5 — 8 毫米, 中脉 明显, 两面 被毛或 无毛, 边 缘粗糙 或被硬 毛。 圆 锥花序 疏展或 收缩, 下部常 间断, 长 15 — 35 厘米, 主轴 粗壮, 有棱, 棱 上有小 纤毛或 粗糙; 分枝长 2. 5 — 10 厘米, 斜升, 穗轴 粗壮, 有 纤毛或 粗糙; 小穗柄 长者长 3 毫米, 短者长 1 毫米, 粗壮, 密被 短毛; 颖片近 等长, 具 5 脉, 披 针形; 第一 小花雄 性, 长约 6 毫米, 卵披 针形, 外稃具 5 脉, 边缘略 包第二 小花; 内稃 膜质, 卵长 圆形, 具 2 脊; 第 二小花 两性, 卵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外稃 较硬, 背 部具短 硬毛, 具 7 脉, 先端 2 浅裂, 裂 片先端 有长约 1 毫米的 刺毛;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长 4 一 7 毫米, 中下部 膝曲; 内稃与 外稃几 等长, 具 2 脊, 边缘有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 2.5 毫米。 产云 南西部 (无更 确切产 地)。 分布 于印度 东北部 及缅甸 北部。 8. 长序 野古草 (云 南大学 学报) 马 尾巴草 (永德 ) Arundinella longispicata B. S. Sun (1999) .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较短, 鳞片背 部被糙 硬毛。 秆 直立, 单生, 色 暗而无 光泽, 其节 密生 髯毛, 高 35~60 厘米 (花 序除外 ), 径粗 3 — 4 毫米。 叶 鞘除顶 节者外 均长于 节间, 被 瘤基长 硬毛, 边 缘被毛 更密; 叶舌 0.7 — 1 毫米, 膜质, 上缘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先 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长 20 — 40 厘米, 宽 5 — 8 毫米, 两 面疏被 瘤基长 硬毛, 基 部内面 鞘口上 密生长 硬毛; 主脉 在叶面 平齐, 白色, 叶背 凸起。 圆锥 花序长 30 — 50 厘米, 狭 长而 疏散, 主轴除 枝腋外 无毛; 分枝 单一或 有时再 分枝, 簇生或 基部者 单生, 长达 25 厘米, 穗 轴近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基部常 裸露; 小穗柄 无毛, 长者 5 — 7 毫米, 短者 3 — 4 毫米; 小 穗排列 稀疏, 有时 间断, 长 4. 5 — 5 毫米, 灰 紫色, 狭卵披 针形; 第一颖 长约 4 毫米, 具 3 脉, 脉上稍 粗糙; 第 二颖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具 5 脉; 第一 小花中 
禾本科  589  图 版 101 1 一 4. 滇西 野古草 ArundinellakhaseanaNeesexSteud. , 1 . 植株 (示根 部有宿 存叶鞘 ), 2. 花序, 3. 孪生 小穗, 4.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5-7. 石芒草 A. nepalensis Trin. , 5. 花序, 6. 孪生 小穗, 7.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8 — 11. 多节 野古草 A. nodosa B. S. Sun et Z. H. Hu, 8. 植株 (示杆 具多节 ), 9. 花序, 10. 孪生 小穗, 11.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2 — 14. 小花 野古草 A. parviflora B. S. Sun et Z. H. Hu, 12. 花序 的一个 分枝, 13. 孪生小 穗, 14.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15— 17. 云南 野古草 A. yunnanensis Keng ex B. S. Sun et Z. H. Hu, 15. 花序, 16. 孪生 小穗, 17. 第 二小花 (背腹 面)。 (李 楠绘) 
590  云南 植物志  性, 有时 具退化 雄蕊, 比小 穗短, 基盘 无毛; 外 稃长约 4 毫米, 膜质, 先 端钝, 具 5 脉, 边 脉彼此 靠近; 内 稃长约 2.2 毫米, 膜质, 无脉;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长约 2.5 毫米, 基盘 两侧之 毛长达 1.2 毫米, 先端 有芒; 芒长 3 — 4 毫米, 稍 膝曲, 芒柱甚 短, 几不 扭转, 棕色; 芒针 白色, 长约 3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 1.2 毫米。 产永德 乌木龙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160 米 的山坡 及沟边 湿地。 本种与 石芒草 A. nepalensis Trin. 相近, 不同 点在于 本种秆 低矮而 圆锥花 序长; 其 节密被 髯毛; 根茎 鳞片背 部被长 硬毛; 叶 鞘长于 节间被 瘤基长 硬毛。 9. 石芒草 (岭 南科学 期刊) 图版 101: 5-7 Arundinella nepalensis Trin. (1826); Keng (193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D. J. B. Wheeler (1982). Arundinella glabra Nees ex Hook, et Arn. (1836), Hab. prope Macao; A . virgata Janow. (1921); A . hispida auct, non ( Benth. et Hook. ) O. Ktze. : Hand. -Mazz. (1936). 多年生 草本; 根茎具 鳞片, 鳞 片背部 无毛; 须根 粗壮。 杆 直立, 常单 1, 稀有分 枝, 高 1 一 2 (-3) 米, 径 2 — 7 毫米, 平滑 无毛, 坚硬, 节 密生微 柔毛, 节下 常被白 粉。 叶鞘圆 筒形, 除基部 1 一 2 节外 均短于 节间, 无毛 或被短 柔毛, 边 缘具短 纤毛; 叶 舌干 膜质, 甚短, 截形; 叶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10 — 50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两面 无毛或 向轴面 有瘤基 短毛, 鞘口 密生长 糙毛。 圆锥 花序长 15 — 50 厘米, 主轴 有棱, 无毛; 分枝 开展或 斜升, 互生, 簇 生或近 轮生, 稍 纤细, 长 7 — 20 厘米, 自 基部即 着生小 穗或小 分枝; 穗轴 节间长 3 — 5 毫米, 稍 压扁, 无毛, 但 棱上稍 粗糙; 小 穗柄不 等长, 长者约 4 毫米, 短者 1 毫米, 无毛; 颖不 等长, 卵披 针形, 脉明 显而隆 起, 无毛 或有时 脉上稍 粗糙; 第一颖 3 — 5 脉, 先 端尖, 长约 3 毫米; 第 二颖具 5 脉, 先端 渐尖, 与小穗 等长或 略长; 第 一小花 雄性, 略 短于第 一颖; 外 稃长约 3 毫米, 先端 钝, 基盘 无毛, 具 5 脉, 间脉与 边脉很 靠近, 但于顶 端则几 汇合; 内桴 稍短, 具 2 脊, 脊上稍 粗糙; 第 二小花 外稃长 2 — 2. 5 毫米, 基盘毛 长可达 0.8 毫米, 先端 具芒; 芒长 4 一 5 毫米, 膝曲, 芒柱 扭转, 呈 棕色。 产 贡山、 泸水、 昆明、 蒙自、 镇康、 保山、 腾冲、 潞西、 盈江、 瑞丽; 常生于 2000 米以下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广东、 广西及 海南等 省区; 旧大 陆热带 及亚热 带 都有。 10. 多节 野古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01: 8-11 Arundinella nodosa B. S. Sun et Z. H. Hu (1980)*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纤细, 径不逾 1 毫米。 杆多数 丛生, 形 成稠密 大丛, 直立, 纤 细, 常具 7 一 13 节,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0.5 — 1.5 毫米, 质硬, 平滑 无毛, 单 1 或有 分枝。 叶鞘幼 时密被 瘤毛, 长 成后变 无毛;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0.3 毫米, 上缘撕 裂状, 并有短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折叠, 长 5 — 10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两 面均被 瘤毛。 圆 锥花序 狭窄而 疏散, 长 4 一 8 厘米, 主轴具 三棱,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具 2 — 4 节; 分 枝长 2 — 4 厘米, 单生, 稀 孪生, 具 2 — 4 节; 小穗柄 顶端常 有数根 白色短 刺毛, 短者长 
禾本科  591  0.5—1毫米, 长者长 2 — 3 毫米; 小穗长 卵形, 长 5 — 5. 5 毫米; 颖片 卵形, 薄 革质; 第 一颖长 3. 5 —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3 脉, 脉上 有白色 瘤毛; 第二 颖长约 5 毫米, 先 端长 渐尖, 具 3 — 5 脉, 脉上 有白色 瘤毛;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外 稃光滑 无毛, 长约 3.5 毫米, 近软 骨质, 卵披 针形, 内桴质 稍薄, 长约 3 毫米; 第 二小花 狭卵披 针形, 长 约 2 毫米, 外稃 表面微 粗糙, 顶 端有宿 存芒及 2 根白色 侧刺; 芒 膝曲, 芒 柱长约 2 毫 米, 黄 棕色, 扭转, 芒 针长约 3.5 毫米; 侧刺长 1.5 — 1.7 毫米; 基 盘毛长 0.5-0.8 毫 米。 产景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540 米 的河岸 干燥石 缝中。 11. 小花 野古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01: 12-14 Arundinella parviflora B. S. Sun et Z. H. Hu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縮短, 坚硬, 鳞片 无毛; 须根 直径约 1 毫米。 杆 坚硬, 常不中 空, 除节具 柔毛外 无毛, 高 60 — 120 (-200) 厘米, 直径 2 — 5 毫米, 常 分枝。 叶鞘较 松散, 无毛, 长 于或有 时短于 节间, 常 为分枝 所破; 叶 舌短, 干 膜质, 上缘微 波状; 叶 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25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边缘 粗糙, 两面 常疏生 瘤毛, 成年后 毛常 脱落。 圆锥 花序长 16 — 32 厘米, 近圆 柱形, 直径 2 — 4 厘米, 主轴 无毛, 具 纵棱; 分枝簇 生或近 轮生, 中上部 者常单 1, 中 下部者 常具小 分枝, 长 5 — 13 厘米, 穗轴无 毛; 小穗柄 长者约 3 毫米, 短者约 1.5 毫米, 无毛; 小 穗淡灰 紫色, 卵形, 分枝 上部常 单生, 无毛, 长 2 — 2. 5 (-2.7) 毫米; 颖 无毛, 近等 长至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1.9 一 2.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3 — 5 脉; 第 二颖先 端钝,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两性, 披 针形, 长 1.1 一 1.8 毫米, 基盘 无毛, 长 卵形, 长 2. 2 — 2. 6 毫米; 外稃 纸质, 有时具 芒, 具 3 — 5 脉, 内桴 膜质, 脉不 明显, 雄蕊 3 枚, 花药 紫色, 长约 0.6 毫米; 第二小 花 两性, 披 针形, 长 1.1 一 1.8 毫米, 基盘 毛长约 0.6 毫米; 外 稃成熟 后呈蜡 黄色, 表 面 粗糙; 芒 宿存, 芒柱棕 红色, 长 0.7 — 1.5 毫米, 扭转, 芒针长 1.4 一 1.7 毫米, 有时 带 褐色。 产 潞西、 瑞丽 (畹町 ); 生 于海拔 1100 米的 山坡草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潞西中 山乡。 我们 观察到 本种的 小穗第 一小花 两性, 而第二 小花有 退化为 中性的 现象; 同 时也见 到 同一小 穗中, 两个 小花均 有芒, 有时 其芒作 2 — 3 次不 规则的 膝曲。 12. 毛轴 野古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Arundinella pilaxilis B. S. Sun et Z. H. Hu (1980)* ;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根 茎鳞片 无毛; 须根 直径达 2 毫米。 秆 丛生, 直立, 高 (150 —) 200 — 250 厘米, 径 (2 —) 4 一 6 毫米, 坚硬, 被瘤 基毛及 短柔毛 上部常 分枝, 节 密被平 贴短 柔毛。 叶鞘 密被瘤 基毛, 长成 后毛长 脱落, 下部 者长,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干 膜质, 上缘 截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8 — 50 厘米, 宽 1.3 — 1.6 毫米, 两面 均被瘤 基 短毛, 长成 后毛常 断落, 中脉 较宽, 在叶面 白色, 平齐, 叶背略 凸起, 边缘稍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30 — 60 厘米, 直径 4 一 5 厘米, 主轴具 纵棱, 密被长 柔毛; 分枝开 展或斜 升, 近轮生 或下部 簇生, 单一或 再具小 分枝,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柄 无毛, 长者 3 — 3.5 (-4) 毫米, 短者约 1 一 1.5 (-2) 毫米; 小穗带 紫色, 长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592  云南 植物志  颖不 等长, 无毛 或偶见 背部有 少数长 柔毛; 第一颖 卵形, 长 (2. 5 —) 3 — 3. 5 毫米, 先 端 渐尖, 具 5 脉, 其中 3 脉 明显; 第 二颖长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披 针形, 长 1.9 一 2. 2 毫米, 外 稃基盘 无毛, 卵形, 长 2.8 毫米, 脉不明 显; 内 稃长近 2 毫米; 退化 雄蕊存 在时, 花药长 0.5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披 针形, 长 1.9 一 2. 2 毫米, 基盘 毛少, 长 0.5~0.9 毫米; 芒长 2 — 4 毫米, 芒柱 棕色, 扭转, 长 1 一 1.3 毫米, 芒针 白色, 长 (1.5 —) 2 — 2. 5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 紫色, 长约 1 毫米。 产 泸水、 潞西、 瑞丽等 市县; 生 于海拔 800 — 1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田野、 路旁。 模 式 标本采 自瑞丽 城郊。 13. 毛边 野古草 (云 南大学 学报) Arundinella pilomarginata B. S. Sun (1999). 多年生 草本, 根茎具 鳞片。 秆 直立, 高在 1 米 以上, 下部 坚硬, 径粗 3 — 6 毫米, 节 部有短 柔毛。 叶鞘 无毛, 但外 侧边缘 有白色 柔毛; 叶舌 甚短, 长 0.2~0.3 毫米, 上 缘 截平, 无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50 厘米, 宽达 1.7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均 具瘤基 短毛, 叶背 被毛常 更密, 基部内 面密生 白色长 硬毛, 边缘 粗糙, 中 肋 粗厚, 叶面 宽而呈 白色, 叶背色 淡黄而 凸起。 圆锥 花序稍 稠密, 长 圆形, 长 50 — 60 厘米; 主轴 粗壮, 在分 枝之间 常能见 其外露 部分, 棱角 较钝, 棱间有 凹槽, 无毛; 分枝 直立或 斜升, 近轮生 或花序 基部者 丛生, 长 10 — 20 厘米, 常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 主轴 略呈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长者 4 一 5 (-6) 毫米, 短者 2 — 3 毫米, 稍粗 糙;; 小穗 略带铅 绿色, 长约 4.5 毫米; 第 一颖长 4 毫米, 卵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3 脉, 脉上 粗糙, 一侧 (偶见 两侧) 边缘自 近基部 (有 时自近 中部) 向 上具有 1 列纤 毛;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长卵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具 5 脉, 边 脉彼此 靠近; 第 一小花 雄性, 与第 一颖近 等长, 无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长约 2.2 毫米, 扁圆 柱形, 背部 呈细点 状 粗糙; 基盘两 侧的毛 较少, 毛最长 者不过 1 毫米; 芒 膝曲, 芒 柱长约 1.2 毫米, 棕 色, 扭转, 芒针色 灰白, 纤细。 产元江 (干 庄坝,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 于海拔 1200 米。 本种 与大序 野古草 A. cochinchinensisKeng 相近。 主要 区别点 在于本 种第一 颖一侧 边缘自 近基部 向上具 纤毛; 圆锥 花序较 稀疏, 在分 枝之间 主轴常 外露。 14. 刺芒 野古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Arundinella setosa Trin. (1826); Hand. -Mazz. (1936) ; Keng (1936);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广;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Arundinella sinensis Rendle (1904) ; A. bidentata Keng (1931); A . hubeiensis D. M. Chen (1983). 多 年丛生 草本; 具 坚硬根 头或短 根茎; 须根 坚韧。 秆高 (35 —) 60-100 (-150) 厘米, 径粗 1 一 4 毫米, 直立, 但基部 常外倾 且质较 坚硬, 光滑 无毛, 稀 节上有 少许微 柔毛。 叶鞘 疏松, 常短于 节间, 无 毛或有 时被瘤 基毛, 边缘 具短纤 毛或瘤 基毛; 叶舌长 0.5 毫米, 干 膜质, 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 或边缘 内卷, 长 10 — 40 (-70) 厘米, 宽 
禾本科  593  3 — 7 毫米, 两 面无毛 或有瘤 基毛, 基 部内面 常密生 糙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 缘稍 粗糙。 圆锥 花序开 展或稍 紧缩, 长 10 — 25 (-35) 厘米, 主轴 无毛, 棱上 粗糙; 分枝 单生或 簇生, 基 部者长 5 — 20 厘米, 通常 单一; 穗轴 略呈三 棱形, 棱上 粗糙, 节间 长约 5 — 8 毫米; 小 穗柄短 者长约 2 毫米, 长 者长约 5 (-10) 毫米, 无毛, 但 顶端常 有数 根白色 刺毛; 小穗长 5.5 — 7. 5 毫米, 带 紫色; 颖片不 等长, 卵状披 针形, 顶端渐 尖至长 渐尖而 呈芒状 尖头, 无毛, 脉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4. 5 — 5. 5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5. 5 — 7. 5 毫米,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长约 4 毫米, 内 外桴近 等长, 外桴先 端钝, 基盘 无毛, 具 5 脉, 间脉与 边脉甚 靠近, 但不太 明显; 内稃具 2 脊, 脊上 平滑; 第二 小花外 桴长约 2.5 毫米, '披 针形, 破化, 微 粗糙, 基盘 毛长达 0.8 毫米, 先 端有宿 存芒, 芒两侧 各具一 侧刺; 芒长 6 — 10 毫米,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侧刺长 1 一 2. 5 毫米, 白色, 劲直, 有时 甚短。 全 省海拔 2500 米以下 的山坡 草地、 灌丛、 松 林或松 栎林下 常见。 西南、 华南、 华 中及 华东也 常见。 亚洲 热带及 亚热带 都有。 14a. 无刺 野古草 (变种 ) (中 国植 物志) var. esetosa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与原变 种的区 别在于 第二外 稃顶端 的两侧 刺完全 退化。 产 永胜、 昆明、 建水、 腾冲 等县; 生 于海拔 2000 米以下 的干燥 山坡草 丛中。 分布 于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江西等 省区。 印度、 尼泊尔 也有。 14b. 腾冲 野古草 (变种 ) (植物 研究) var. tengchongensis B. S. Sun ex S. L. Chen (1988—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与无刺 野古草 A. s. var. esetosa 相近, 但 芒柱短 而直, 几不 扭转; 小穗 较小, 长 3 — 3. 5 毫米; 基盘 毛长达 稃体的 1/2; 小穗 柄顶端 白色刺 毛短而 稀少。 产 腾冲; 生于 山坡草 丛中。 模式 标本采 自腾冲 县固东 乡红岩 山腰。 15. 毛颖 野古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Arundinella tricholepis B. S. Sun et Z. H. Hu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粗壮, 具 淡黄色 被毛的 鳞片, 须根 直径约 1.5 毫米。 秆 直立, 常 单生, 不 分枝, 高 100 — 120 厘米, 直径 2 — 4 毫米, 无毛, 其 节密被 平贴微 柔毛。 叶鞘 中 下部常 无毛, 中上部 密或疏 被瘤基 硬毛, 边 缘被毛 更密; 叶 舌短, 长约 0.6 毫米, 干 膜质, 上缘啮 蚀状, 其 背后在 叶片基 部密生 长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达 40 厘米, 宽 达 1.5 厘米, 两面均 被或密 或疏的 瘤基长 硬毛。 圆锥花 序长圆 柱形, 长约 40 厘米, 直 径 3 — 5 厘米, 主轴 除分枝 腋部外 无毛, 具 纵棱, 棱上稍 粗糙; 分枝簇 生或近 轮生, 直 升或稍 开展, 中下 部者长 7 厘米 以上, 常具小 分枝, 上 部者常 单一, 穗轴 无毛, 常自基 部即 着生小 穗或小 分枝; 小穗柄 无毛, 短 者长约 1 毫米, 长者约 2 — 2. 5 毫米; 小穗长 卵形, 长约 4 毫米, 长成 时呈暗 红色; 颖不 等长, 两颖 脉间均 疏生长 硬毛; 第 一颖卵 形, 长 3.5 毫米, 具 5 脉; 第二颖 先端长 渐尖, 长 4 毫米,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长达 3.5 毫米, 基盘 无毛; 外桴具 5 脉, 边 脉彼此 靠近; 花药 紫色, 长 1.2 毫米; 第二 小花 两性, 狭 卵形, 长 2 — 2. 2 毫米, 外桴 有芒, 基 盘毛长 0.5 — 1 毫米; 芒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长约 1 毫米; 芒 针长约 2 毫米; 花药长 1.3 毫米, 紫色。 
594  云南 植物志  产 腾冲; 生 于海拔 17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县 城郊。 16. 云南 野古草 (禾 本科检 索表) 图版 101: 15-17 Arundinella yunnanensis Keng ex B. S. Sun et Z. H. Hu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0). Arundinella yunnanensis Keng ( 1959) * ,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根 茎短; 须 根径约 1 毫米。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60 厘米, 直径 1 一 1.5 毫米, 质较 坚硬, 具 3 — 6 节, 平滑 无毛, 基部常 分枝。 叶 鞘除边 缘有瘤 柔毛外 无毛, 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舌近 缺如; 叶片质 较硬, 常 内卷成 针状, 长 3 — 10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两 面被短 瘤毛或 有时仅 在叶面 基部有 柔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7 — 18 厘米, 主轴 平滑无 毛或稍 粗糙; 分枝 孪生, 直立, 稍 粗糙, 基 部者长 3 — 8 厘米; 小穗 灰绿色 或带 紫色, 长 3. 5 — 4. 5 毫米, 较稀疏 地孪生 于穗轴 各节, 小穗柄 长者长 2 — 4 毫米, 短 者长约 1 毫米; 颖片 卵状披 针形, 无毛, 脉的 上部稍 粗糙; 第 一颖具 3 — 5 脉, 长 3 毫 米; 第二颖 与小穗 等长, 具 5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长约 4 毫米; 外桴质 较薄, 无毛; 内 稃 略短;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第二外 稃长约 2.5 毫米, 基 盘毛长 达稃体 之半, 顶端 有芒; 芒长约 4 毫米, 中 部以下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内桴与 外稃近 等长。 产云南 西北部 (怒江 州)。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西 藏东南 部。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2. 耳 释草属 Gamotia Brongn. 多 年生或 一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叶 舌短, 膜质, 有 纤毛。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缩; 小穗含 1 花, 通常 孪生, 具不等 长的小 穗柄, 脱节于 颖下; 颖近 等长, 具 3 脉, 先端 渐尖或 有芒; 外桴质 坚韧, 常具 3 脉, 无毛, 先端全 缘或有 2 齿, 有 膝曲或 直芒, 稀 无芒; 内稃 膜质, 具 2 脉, 两侧 边缘中 部以下 具耳; 种脐 圆形。 约 30 种, 分布于 南亚及 东南亚 至波利 尼西亚 及澳大 利亚东 北部。 常 生于阳 光充足 的林 间空地 及多岩 石而又 湿润的 地方。 云南有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外桴先 端的芒 劲直, 无芒 柱与芒 针之分 1. 尖颖 耳稃草 G. acutigluma 2 (1) 外 桴先端 的芒明 显膝曲 (至少 其中一 部分如 此), 芒柱长 1.5 — 2 毫米, 芒针则 更长。 3 (4) 杆节 被长柔 毛或长 硬毛; 叶片 披针形 2. 印马 耳稃草 G. tenella 4 (3) 秆 节光滑 无毛;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3. 云南 耳稃草 G. yunnanensis 1. 尖颖 耳桴草 (拟) 图版 100: 1-3 Gamotia acutigluma (Steud. ) Ohwi (1941); Gould (1972). Urachne acutigluma Steud. ( 1854)5 Gamotia caespitosa Santos (1944), incl. , var. ; 中国 植物志 (1990). 
禾本科  595  多 年丛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外倾, 高 20 — 60 厘米, 直径约 1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2 — 3 节, 节上 无毛, 顶节 甚长。 叶 鞘光滑 无毛, 背部 有脊, 草质, 颈 部常被 密或疏 的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一 1.5 毫米, 上缘啮 蚀状或 撕裂, 有小 纤毛, 两侧下 延与叶 鞘的膜 质边缘 相连;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长 4 一 15 毫米, 宽 2 —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 狭缩成 柄状, 两面或 常常仅 叶面被 瘤基短 柔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5 — 15 厘米, 主轴 除 腋间外 无毛, 具 纵棱; 分枝 直立, 贴近 主轴, 簇生, 腋 间常有 柔毛, 穗轴 有棱, 棱上 粗糙, 长 者长约 2.5 毫米, 短 者长近 1 毫米;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芒除 外), 基 盘毛白 色, 长 0.5 — 1 毫米; 颖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草质, 具 3 脉, 脉上 粗糙, 先端 急尖、 渐尖或 有时有 2 微齿, 其中一 个有时 2 个有 短直芒 (均在 同一个 标本上 ); 外桴 光滑无 毛, 稍比颖 片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渐狭 成芒; 芒劲直 或微呈 波状, 长 7 — 13 毫米, 自基 部至顶 端逐渐 变细, 但 不呈细 丝状。 产 贡山、 腾冲; 常见 于海拔 1500 米的 山谷、 河 岸或其 他潮湿 生境。 分布于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孟加 拉国、 缅甸、 越南 北部、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2. 印马 耳稃草 (拟) Garnotia tenella (Am. ex Miq. ) Janowski (1921); Gould (1972). Berghausia tenella Am. ex Miq. (1851) ; Garnotia fragilis Santos (1944); 中国植 物志 (1990 广. 一年生 草本。 须根 纤细。 秆 丛生, 高 15 — 60 厘米, 直立或 基部外 倾节上 生根, 常 分枝, 除节上 被白色 髯毛外 无毛。 叶鞘 无毛或 有毛, 草质, 疏松 包茎, 背部 有脊;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有 纤毛; 叶片披 针形, 扁平, 长 3 — 15 厘米, 宽 4 一 10 毫 米, 两 面或有 时仅一 面疏生 瘤基长 硬毛, 稀被短 柔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且较 紧密, 长 5 — 15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均具 纵棱, 棱上 粗糙; 分 枝短, 稍硬, 直立 或稍开 展, 近轮 生状; 小 穗柄短 者长约 1.5 — 2 毫米, 均 具棱; 小穗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芒 除外 ), 基 盘毛长 0.5~0.8 毫米; 颖 等长或 第一颖 略长, 具 3 脉, 脉上 及脉间 粗糙, 先 端具 2 小齿, 齿 间伸出 0.8 — 3 毫 米的短 直芒; 外稃 膜质, 光滑 无毛, 先端有 2 小齿或 全缘, 齿间伸 出膝曲 的芒, 芒柱 棕色, 长 1.5 — 2 毫米, 稍扁, 扭转; 芒针 色淡, 纤细 而直, 长 6 — 8 毫米, 有 时下部 分枝基 部的小 穗芒较 短而不 膝曲。 产 孟连; 生 于海拔 1700 米潮 湿的岩 石上。 分 布于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缅甸、 越 南 北部、 泰国、 马来 西亚及 印度尼 西亚。 3. 云南 耳稃草 (云 南大学 学报) Garnotia yunnanensis B. S. Sun (1991). 一 年生, 基部一 至二节 上常有 气生支 柱根。 秆 直立,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常 分枝, 高 20 — 40 厘米, 直径 1 一 1.5 毫米, 光滑 无毛, 带淡红 紫色, 有 光泽。 叶 鞘光滑 无毛, 稀 在 鞘节处 偶见少 数散生 柔毛, 草质, 背部 有脊, 下 部者短 于上部 者长于 节间, 常 为分枝 所破; 叶 舌长约 0.7 毫米, 膜质, 上缘啮 蚀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5 — 13 厘 米, 宽 3 — 6 毫米, 两面 无毛或 有稀疏 散生长 硬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渐狭或 圆形。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6 — 23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均光滑 无毛, 均具 纵棱, 棱上 粗糙; 分枝直 立, 下 部者常 3 — 4 枚 簇生, 长达 8 厘米, 常自基 部着生 小穗; 小穗 柄的长 短变异 较大, 
596  云南 植物志  短者常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长约 3.5 毫米 (芒除 外), 基盘 毛短, 长不逾 0.5 毫米; 颖 膜质, 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无毛, 均具 3 脉, 均 有芒, 芒长在 0.5 — 3 毫米 之间, 通 常第 一颖者 略短; 外桴 与颖近 等长, 纸质, 二型, 有些 外桴具 直芒, 有 些外稃 具膝曲 芒, 如 为后, 其外稃 顶端具 2 裂齿, 裂 齿长约 0.5 毫米, 齿间 生芒, 芒长 7 — 9 毫米, 膝曲, 芒 柱长约 2 毫米, 棕色, 扭转; 芒针 纤细, 白色, 长 5 — 7 毫米, 稍 粗糙。 产孟连 (勐 马,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 于海拔 1400 米的路 旁潮湿 地上或 石上。 4. 高粱族 Andropogoneae Dumort.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 片通常 扁平, 线形; 叶舌干 膜质, 或为 1 列 短毛或 缺如。 总 状花序 易断落 或少数 不逐节 断落, 单生, 孪生, 或指状 着生, 或 组成大 型圆锥 花序, 或 带叶的 假圆锥 花序; 穗轴具 关节, 稀可延 续而无 关节, 每 节常有 2 个 小穗, 很少 小穗单 生或 每节有 3 枚, 小 穗常为 1 无柄, 1 或 2 个 有柄, 成对 小穗同 形或不 同形, 无 柄者常 为 两性, 稀为 雌性, 有 柄者常 为雄性 至完全 退化; 无柄 小穗含 2 小花, 背腹 压扁, 脱节 于颖 之下, 小穗 轴不延 伸于顶 生小花 之后; 颖片常 与小穗 等长, 且 常变硬 而具各 种类型 纹饰, 第一 颖形状 多变, 第二 颖常为 舟形;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不育, 第一 外稃膜 质或透 明, 无芒, 第 一内桴 多变, 常受 抑制; 第 二小花 两性, 稀 雌性, 第 二外稃 膜质或 透明, 常具 1 膝曲 而扭转 的芒, 稀 无芒, 第二 内稃很 小乃至 缺如。 有柄小 穗有时 类似无 柄小穗 或为 雄性, 或完全 退化而 仅存退 化的小 穗柄, 或小穗 柄也不 存在, 或小穗 柄与总 状花序 轴的 节间相 愈合; 鱗被 2 个; 雄 蕊常为 3 枚; 柱头 2 个; 胚大, 种脐 点状, 胚常为 PPP 型; 染色 体小, x = 5, 6 或 9。 大多 为四碳 植物。 叶片表 皮的长 细胞长 圆形, 细 胞壁有 深浅不 等的波 纹至近 平直, 短 细胞常 单生, 罕 成对; 硅细胞 常为马 鞍形、 十 字形、 哑铃 形、 罕为结 节形; 气 孔辅卫 细胞常 为屋顶 形或三 角形; 双胞微 毛常为 指形。 约 117 属 1120 种。 分布于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稀 树干草 原种类 最多, 少数 种伸展 到暖 温带。 我国约 44 属, 云南有 40 属, 其 中一属 (Pseudosorghum) 为 我国分 布新记 录。 一属 (Rubimons) 为我 国西南 特有。 分属 检索表 1 (4) 小穗多 少两侧 压扁, 通常单 生于穗 轴各节 (包括 有柄小 穗完全 退化而 有小穗 柄的遗 迹者在 内); 若小 穗成对 着生, 则叶 片为披 针形。 2 (3) 小 穗单生 于穗轴 各节; 第 二外桴 2 裂, 裂齿 间伸出 1 芒; 叶 片线形 … 24. 觸茅属 Dimeria 3 (2) 小穗成 对着生 于穗轴 各节, 有柄 小穗多 变化, 由 正常发 育至完 全退化 以至小 穗柄也 完全退 化 而形成 小穗在 每节上 单生; 第二 外稃全 缘成具 2 微齿, 其芒自 外桴背 的下部 伸出; 叶片 披针形 28. 荩草 JS Arthraxon 4 (1) 小穗通 常背腹 压扁, 成对 或很少 3 个着生 于穗轴 各节。 5 (22)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粗壮, 向 上变粗 (thickening), 两者 互相分 离至完 全愈合 以形成 容纳无 柄 小穗之 腔穴; 小穗 无芒, 常不同 形也不 同性。 
禾本科  597  6 (9) 总 状花序 为圆锥 状乃至 伞房状 兼指状 排列, 稀 退化为 单生; 成 对小穗 同形, 有时小 穗柄多 少有些 退化或 为两侧 压扁。 7(8) 总状花 序排列 为圆锥 花序; 无柄小 穗仅含 1 小花 39. 锥茅属 Thyrsia 8 (7) 总状 花序排 列为伞 房状兼 指状, 稀 单生; 无柄 小穗含 2 小花 …… 32. 束 尾草属 Phacelurus 9 (6) 总状花 序均为 单生, 顶生 或数个 单生于 枝顶的 总状花 序成束 腋生; 成对小 穗大多 异形。 10 (11) 有柄小 穗发育 良好, 与无 柄者几 同形; 总状 花序轴 坚韧, 不易逐 节断落 • 33. +18 草 Jl Hemarthria 11 (10) 有柄 小穗多 少有些 退化; 序轴 质脆, 易 于逐节 断落。 12 (15) 总 状花序 有背腹 之分或 压扁; 无柄小 穗并不 嵌入总 状花序 轴与小 穗柄所 成的腔 穴中。 13 (14) 无 柄小穗 扁平, 第一^ 的 表面无 蜂窝状 小刺, 有柄小 穗退化 至仅存 1 短 小的柄 36. 蜈 蚣草属 Eremochloa 14 (13) 无柄小 穗几成 球形, 第一颖 表面有 蜂窝状 花纹, 两 侧亦不 具栉齿 状小刺 的脊, 有柄 小穗雄 性 或中性 38. 球 穗草属 Hackelochloa 15 (12) 总状花 序呈圆 柱形; 无柄 小穗嵌 陷于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所形 成的凹 穴中。 16 (21) 有柄小 穗明显 存在, 雄性或 不育; 小穗 柄与穗 轴节间 分离或 愈合。 17 (18) 有柄小 穗的小 穗柄与 穗轴节 间愈合 37. 简 轴茅属 RottboeHia 18 (17) 有 柄小穗 的小穗 柄与穗 轴节间 分离。 19 (20) 第 一小花 雄性, 其 内稃与 外桴及 小穗均 等长; 总状花 序通常 顶生; 第一 颖无翼 34. 皱 颖草属 Rhytachne 20 (19) 第 一小花 不育, 其内桴 甚小或 缺如; 总状花 序通常 腋生; 第一 颖有翼 35. $ 轴茅属 Coelorachis 21 (16) 有柄小 穗完全 退化, 小 穗柄与 穗轴节 间完全 愈合; 小 穗在总 状花序 轴的两 侧互生 40. 蛇 尾草属 Ophiuros 22 (5)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细长, 有时向 上加厚 (thickened), 两 者既不 紧贴, 也不 愈合; 小 穗大都 有芒。 23 (46) 成对小 穗均可 成熟, 大都 同形且 同性, 如不 同形或 同性, 则 小穗常 近两侧 压扁。 24 (31) 总状花 序各节 上着生 的小穗 均有小 穗柄, 穗轴延 续而无 关节, 亦 不逐节 断落。 25 (28) 总 状花序 排成紧 缩的穗 形圆锥 花序。 26 (27) 小穗 基盘具 髯毛, 其毛 长仅为 小穗的 1/5; 第 一颖近 革质, 背 部扁平 6. 红 山茅属 Rubimons 27 (26) 小穗 基盘密 生丝状 柔毛, 其 毛长约 为小穗 3 — 4 倍; 第一颖 膜质, 背 部圆形 5. 白茅属 Imperata 28 (25) 总 状花序 沿伸长 的总轴 排成大 型开展 的圆锥 花序, 或有 时因总 轴缩短 而使花 序呈伞 房状兼 指状。 29 (30) 总 状花序 排成大 型开展 的圆锥 花序; 植株 常高过 1 米 4. 芒属 Miscanthus 30 (29) 总状花 序排成 指状; 植 株低矮 纤细, 高不过 1 米 9. 假金 发草属 Pseudopogonatherum 31 (24) 总状 花序各 节上着 生的成 对小穗 1 有柄, 1 无柄; 穗轴具 关节, 各节 间连同 着生在 节上的 无柄小 穗一齐 断落。 32 (41) 总状花 序排成 指状或 单生。 33 (34) 总状花 序单生 8. 金 发草属 Pogonatherum 34 (33) 总 状花序 排成指 状兼伞 房状。 35 (36) 秆 蔓生, 下部 节上常 生根; 叶片 披针形 11. 莠竹属 Mkrostegium 
598  云南 植物志  秆 直立; 叶片 线形, 稀 线状披 针形。 第 二颖常 有芒, 第二内 桴缺如 9. 假金 发草属 Pseudopogonatherum 第二颖 无芒, 稀 具芒, 若 具芒, 则第 二内稃 存在。 第二 内稃披 针形, 长圆 形或卵 长圆形 或缺如 7. 金茅属 Eulalia 第二 内稃宽 倒卵形 • 10. 拟 金茅属 Eulaliopsis 总 状花序 排成大 型松散 或开展 的圆锥 花序。 总状花 序下裸 露部分 很长, 上 部着生 一至数 对小穗 1. 大 油芒属 Spodiopogon 总状花 序自基 部或近 基部即 着生小 穗对, 小穗对 多数。 小 穗通常 无芒; 第二外 桴通常 极退化 2. 甘蔗属 Sacchamm 小 穗通常 有芒, 或有时 仅具小 尖头; 第二 外稃正 常发育 3. 蔗茅属 Erianthus 成对 小穗并 非均可 成熟, 彼此 异形, 也 异性; 小穗 常背腹 压扁。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先端截 平或中 凹 。 无 柄小穗 雄性或 不育, 有 柄小穗 能育; 花 序头状 13. 筒 穗草属 Germainia 无 柄小穗 能育, 有柄 小穗常 不育; 花 序总状 12. 楔 颖草属 Apocopis 无柄 小穗第 一颖先 端逐渐 变狭窄 。 总 状花序 的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粗短, 呈三 棱形或 较宽扁 而上部 膨大, 有时两 者亦可 彼此靠 拢以 形成纳 入无柄 小穗的 腔穴; 无 柄小穗 含二朵 小花。 叶舌为 1 列 纤毛; 第一 颖背部 有纵沟 • 23. 沟 颖草属 Sehima 叶舌 膜质; 第一颖 背部无 纵沟, 但 可具横 皱纹。 无柄小 穗背腹 压扁; 总状 花序具 多节, 常 2 至数 枚在秆 顶集生 … 21. 鸭 嘴草属 Ischaemum 无柄小 穗两侧 压扁; 总状花 序仅具 1 节 (含 3 枚异形 小穗) 单生于 枝顶, 其 下托以 佛焰苞 状总苞 22. 水 蔗草属 Apluda 总状 花序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线形, 有 时向上 自中部 变粗, 但不 会形成 上述的 腔穴; 异 性对中 之无柄 小穗通 常仅含 1 朵 小花。 总状花 序沿一 伸长的 中轴排 成圆锥 花序, 穗 轴节间 从不具 中线。 ' 小 穗柄全 部都具 有无芒 的小穗 (即小 穗柄能 育)。 无柄 小穗的 第一颖 革质; 圆锥花 序通常 疏松; 总状花 序甚短 14. 蜀黍属 Sorghum 无柄小 穗的第 一颖软 骨质; 圆 锥花序 紧密; 总状花 序的长 度中等 15. 假 高粱属 Pseudosorghum 小穗柄 上完全 无小穗 (即小 穗柄不 育), 稀部分 小穗柄 上有一 具芒的 小穗。 总状花 序具有 数至多 数成对 小穗; 芒 纤细或 不明显 16. 香 根草属 Vetiveria 总状花 序仅有 1 节而有 3 个 小穗; 芒显 著突出 17. 金 须茅属 Chrysopogon 总状 花序为 指状或 亚指状 排列, 如排成 圆锥花 序时, 则 穗轴节 间及小 穗柄具 有明显 的中线 (即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的边缘 加厚, 而中部 具纵沟 )。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具有 中线。 总状 花序呈 圆锥状 排列; 穗轴 通常具 1_5节 19. 细 柄草属 Capillipedium 总状 花序呈 指状或 亚指状 排列, 稀排列 为圆锥 花序, 穗轴至 少具有 8 节以上 20. 孔颖草 JS Bothriochloa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均不具 中线。 无柄 小穗第 一颖有 2 脊, 基 盘生在 穗轴顶 上的空 穴中。 总 状花序 单生;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凸起, 有狭窄 内折之 边缘而 成脊, 有 脊间脉 • 27. 裂 桴草属 Schizachyrium 
禾本科  599  71 (70) 总状花 序排列 成指状 或成对 而生, 如 花序单 生时则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下凹而 无脉。 72 (73) 总状花 序成熟 后常不 反折, 着生在 不等长 圆柱状 的总状 基上; 叶不具 芳香味 25. 须 芒草属 Andropogon 73 (72) 总 状花序 成熟后 反折, 着生 在近等 长扁平 的总状 基上; 叶有 芳香味 •• 26. 香茅属 Qmbopogon 74 (69)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圆形 凸起而 无脊, 如背 部具中 沟时, 则其基 盘斜倚 于穗轴 而倾斜 脱落; 穗轴 节间与 小穗柄 线形。 75 (78) 第二外 桴先端 2 浅裂, 裂齿间 有芒。 76 (77) 总状花 序成对 而生, 两 花序的 梗长短 不等, 长 者可达 1 厘米 …… 29. 苞茅属 Hyparrhenia 77 (76) 总 状花序 单生于 秆及分 枝顶端 27. 裂 桴草属 Schizachyrium 78 (75) 第二外 稃先端 全缘。 79 (80) 总 状花序 基部有 两对相 当大的 同性对 小穗, 形成一 个总苞 31. 菅属 Themeda 80 (79) 总状 花序不 具上述 同性对 小穗所 形成的 总苞, 如 同性对 小穗存 在时, 则不形 成总苞 而是排 列 在花序 下部。 81 (82) 无柄小 穗背腹 压扁, 基 盘钝; 总状花 序指状 排列, 稀单生 …… 18. 双 花草属 Dichanthium 82 (81) 无柄小 穗近圆 柱形, 基盘 尖锐; 总状 花序单 生于秆 及枝端 30. 黄茅属 Heteropogon 1. 大 油芒属 Spodiopogon Trin. 多年 丛生较 高大的 草本。 叶片 线形, 扁平, 基 部常狭 縮成假 叶柄; 叶舌膜 质或纸 质, 背部 被毛。 圆 锥花序 顶生, 广展或 收縮, 主轴 延伸, 每节具 2 至数 枚近轮 生的分 枝; 分 枝为具 梗而含 1 至数节 的总状 花序; 穗轴 节间坚 韧或易 折断, 节 间及小 穗柄线 形, 但 先端常 膨大; 小穗 孪生, 被毛, 1 有柄, 另 1 无柄, 或 二者均 有柄, 多少 成圆柱 形, 均为 两性, 含 1 一 2 小花; 颖近 等长, 背部 圆形, 草质, 具 数至多 条隆起 的脉;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无芒;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稃 深裂, 裂片间 伸出一 膝曲而 芒柱扭 转 的芒, 内 桴小; 雄蕊 3 枚。 颖 果长圆 形至披 针形。 约 10 种, 均 分布于 亚洲的 亚热带 地区, 西自土 耳其、 印 度经我 国而达 日本, 南达 泰国, 但 大油芒 S. sibiricus 向 北直达 俄罗斯 伊尔库 茨克。 常 生于草 山灌丛 及丘陵 边缘。 全国有 6 种, 云南有 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孪生小 穗一具 长柄, 另一具 短柄, 成 熟后自 其柄上 脱落, 而穗轴 并不逐 节断落 1. fft^S. cotulifer 2 (1) 孪生 小穗一 有柄, 一 无柄, 成熟 后其穗 轴逐节 断落。 3 (4) 叶 片基部 2 裂呈箭 头形, 并具 长短不 等的柄 4. 箭叶 大油芒 S. sagittifolius 4 (3) 叶片 基部不 分裂, 无柄, 或有 时其叶 片基部 逐渐狭 缩成长 短不一 的柄, 但 不成箭 头状。 5 (6) 植株 高常在 100 厘米 内外; 叶片阔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15 — 30 厘米; 花 序每节 具 (3 —) 4 以上 近轮生 的分枝 2. 云南 大油芒 S. duclouxii 6 (5) 植株高 50 厘米 内外;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0 (-13) 厘米; 花序 分枝常 单生, 稀每节 具 2 — 3 (极 稀具 4) 枚 近轮生 的分枝 3. 分枝 大油芒 S. ramosus 
600  云南 植物志  1. 油芒 (日 本名) Spodiopogon cotulifer (Thunb. )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Ohwi (1978). Andopogon cotulifer Thunb. (1784); Eulalia cotulifera (Thunb. ) Munro ex Miq. (1866) ; Miscanthus cotulifer (Thunb. ) Benth. (1881); EccoUopus cotulifer (Thunb. ) A. Camus (1923); Bor (1940,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秆 高可达 1.5 米, 直立, 强壮, 基 部近木 质化, 径 3 — 8 毫米, 具 4 一 8 节。 叶 鞘疏松 裹茎, 无毛, 鞘口 疏生长 柔毛; 叶舌干 膜质, 淡棕 黄色, 截形, 长 2 — 3 毫米; 叶片阔 线形, 长达 60 厘米, 宽达 15 毫米, 基 部常逐 渐狭缩 而成长 短不等 的柄, 两面 均疏生 细长柔 毛或有 时上面 较少。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5 — 30 厘米, 每节具 2 — 10 枚 分枝; 分枝长 5 — 15 厘米, 近 轮生, 单纯或 常具小 分枝, 下部裸 露而无 小穗, 上部具 6 — 10 节; 穗轴 不逐节 断落, 每节 上着生 2 个同 性同形 小穗, 一具 长柄, 另一具 短柄, 柄 之先端 稍膨大 而具短 细毛; 小穗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基 盘有短 细毛; 颖近 等长, 草质, 先端 具短尖 头或短 直芒; 第一颖 7 — 9 脉, 粗槌, 边缘 疏生长 柔毛; 第二颖 7 脉, 粗糙 或疏生 柔毛; 第一外 桴存在 而内稃 缺如;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先端 2 深裂;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膝曲, 芒柱 扭转; 内 稃小; 雄蕊 3 枚。 产 昭通、 贡山; 生于 山坡、 山 谷草地 或荒芫 田野。 分布于 西南、 中南、 华南 (海南 未见) 及 华东。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北 部与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日本 均有。 本种 鲜草含 蛋白质 1.4%, 幼嫩 时家畜 喜食。 2. 云南 大油芒 (拟) 图版 102: 1-5 Spodiopogon duclouxii A. Camus (1921);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根 茎上无 明显的 覆瓦状 鳞片。 秆 直立, 高达 2 米, 基部茎 粗达 5 毫米, 通常不 分枝。 叶鞘 除先端 者外大 都长于 节间, 无毛;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2 毫米, 背部 有毛; 叶片阔 线形, 先端长 渐尖, 基部渐 狭且常 具有长 短不等 的柄, 最长达 50 厘米, 最宽达 2 毫米, 上面 无毛, 背 面疏被 疣毛; 叶 柄长达 6 厘米, 上部叶 片常无 柄。 圆锥 花序长 15 — 25 厘米, 开展, 主 轴及分 枝腋间 无毛; 分枝 每节约 5 — 10 个, 近 轮生, 下部裸 露部分 甚长, 长者具 2 — 4 个小 分枝; 小分枝 2 — 3 节; 每节具 1 有柄及 1 无柄 小穗; 穗轴节 间及小 穗柄几 等长, 均比 无柄小 穗短, 至少在 中下部 两侧具 纤毛, 一 面 扁压, 但先端 膨大; 小穗长 4 一 4. 5 毫米, 椭 圆形, 稀疏被 毛或几 无毛; 基盘 钝形, 有 短毛; 第 一颖略 短于第 二颖, 7 — 9 脉; 第二颖 5 — 7 脉; 第二花 两性, 外稃深 裂至中 部, 中 脉延伸 成芒; 芒长约 8 毫米, 常在 小穗外 膝曲, 芒柱稍 扭转; 雄蕊 3 枚; 花药长 约 2 毫米; 柱头棕 黄色。 产 中甸、 昆明、 禄丰、 丘北、 建水; 常 生于河 谷灌丛 或向阳 山坡。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南 钟山。 本种与 大油芒 S. sibiricus Trin. 甚 接近, 惟 其植株 不具明 显的根 状茎; 叶片 有时具 有长 短不等 的柄; 花序 分枝下 部裸露 甚长; 小穗 疏被柔 毛或近 无毛; 第一 颖略短 于第二 颖; 第一 花中性 (仅 根据我 们观察 的标本 )。 模式标 本系法 国天主 教神父 P. F. Ducloux 采自云 南钟山 (Tchong-chan), 钟山具 
禾本科  601  图 版 102 1—5. 云南 大油芒 Spodiopogon duclouxii A. Camus, 1. 植株, 2. 孪生 小穗, 3. 第 一颍, 4. 第 二颖, 5. 第二外 样; 6-8. 箭叶 大油芒 S. sagittifolius Rendle, 6. 带叶的 花序, 7. 孪生 小穗; 8. 第 一颖; 9 一 11. 金猫尾 Saccha- rumfaUaxBalansa, 9. 花序, 10. 孪生 小穗, 11. 第 一颖; 12— 14. 河八王 S. narenga (NeesexSteud. ) Hack. , 12. 花 序, 13. 无柄 小穗, 14. 第 一颖; 15 — 17. 斑茅 S. arundinaceum Retz. , 15. 花序 及叶片 基部, 16. 无柄 小穗, 17. 第 一颖; 18 — 20. 甜 根子草 S. spontaneumUnn. , 18. 花序及 叶片, 19. 无柄 小穗, 20. 第 一颖。 (李 楠绘) 
602  云 南植物 志  体地点 现在还 不详, 此 人在云 南活动 20 余年, 采 集品万 余号, 但主 要集中 在滇中 地区。 钟山是 否为寻 甸功山 之误, 有待 查证。 3. 分枝 大油芒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Spodiopogon ramosus Keng (1939)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西藏植 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状茎。 秆 疏丛, 直立 或倾斜 上升, 高 30 — 60 厘米, 具 多节, 有 分枝。 叶鞘无 毛或有 时边缘 及上部 疏生软 疣毛; 叶舌淡 棕色, 长约 1 毫米, 先 端近截 平, 边缘 啮蚀状 或具小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12 厘米, 宽 3 — 8 毫米, 无毛或 疏生 柔毛。 圆锥 花序长 6 — 15 厘米, 主轴 无毛; 分枝 2 — 4 个, 近轮 生或常 单生, 中下 部裸露 甚长, 上部 (1 一) 2-3 (一 5) 节着生 小穗; 穗轴 可逐节 断落, 节间长 3 — 5 毫 米, 两 侧具长 纤毛, 节 上具短 髯毛; 小穗柄 先端稍 膨大, 两 侧具长 纤毛; 小穗长 6 — 7 毫米, 基部 有长约 1 毫米的 髯毛; 颖 革质, 等长, 第 一颖具 9 一 11 脉, 脉间疏 生长柔 毛, 第二颖 舟形, 具 5 — 7 脉, 其中 3 脉 明显, 中脉延 伸成短 芒或小 尖头; 第一花 雄性, 内外 桴膜质 透明, 长约 5.5 毫米, 花 药长约 2.5 毫米;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长约 7 毫 米, 深裂 达中部 以下; 芒长 8 — 10 毫米, 膝曲, 芒柱 扭转; 花药 黄色, 长 3 — 3. 5 毫米; 柱头 羽状, 紫色; 子 房光滑 无毛。 产 中甸、 德钦; 常生 于山坡 草地及 路边草 丛中。 我国特 有种,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 川西部 及陕甘 南部。 4. 箭叶 大油芒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02: 6-8 Spodiopogon sagittifolius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 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常 具短根 状茎。 杆成 疏丛, 直立, 高 60 — 100 厘米, 基 部径约 2 — 3 毫米。 叶 鞘平滑 无毛, 鞘口附 近常有 柔毛; 叶舌厚 膜质, 长 2 — 4 毫米, 背面 有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30 厘米, 宽 6 — 1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2 裂呈箭 头形, 具 长短不 等的柄 (最长 者可达 14 厘米 ), 上面 无毛, 下 面具有 细长疣 基毛。 圆锥 花序开 展, 长 7 — 15 厘米; 分枝 3 — 9 条, 近 轮生, 枝腋 间有长 柔毛, 下 部裸露 且光滑 无毛, 通 常仅于 近先端 部分具 1 节而含 2 小穗, 或具 2 或 3 节 而每节 常具一 小穗, 节处 膨大呈 棒状;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常具 纤毛; 小穗长 5 — 6 毫米, 基部具 髯毛; 颖 草质, 多脉, 等长, 具长 柔毛, 上 部边缘 膜质, 先 端具小 尖头; 第 一小花 雄性, 外 桴膜质 透明, 长圆 形, 具 1 脉,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先端 微凹或 浅裂, 有小凸 尖头,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第二 小花 两性, 外 稃膜质 透明, 深裂 至中部 以下, 内桴稍 短于或 等长于 外稃; 芒自裂 齿间伸 出, 长 15 — 20 毫米; 花药 黄色, 比 雄花者 略长, 长约 3 毫米。 产 盐津、 宜良、 永胜、 易门、 丘北、 蒙自、 建水; 常见 于干热 河谷及 石山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本 种植株 分蘖能 力强, 抽穗 前叶质 柔嫩, 是 良好的 牧草。 2. 甘簾属 Saccharum Linn. 多年 生高大 禾草。 秆 丛生, 实心。 叶片 线形; 叶舌干 膜质, 具 纤毛。 圆锥 花序顶 
禾本科  603  生, 大型, 分枝 复出或 单一, 直接着 生于主 轴上; 穗轴 易逐节 断落, 节间 纤细或 微呈棒 状, 与无 柄小穗 及小穗 柄一同 脱落; 小穗 孪生, 一 无柄, 一 有柄, 两性, 基盘常 被白色 总 苞状长 髯毛; 颖片 等长, 第一 颖软骨 质或薄 革质, 扁平或 微凹, 多少 具脊, 除 脊之外 脉 通常不 明显; 第 一外桴 空虚; 第二外 稃有时 退化, 无芒 或可具 1 小 尖头, 稀具 短芒; 内稃 小或已 退化; 雄 蕊通常 3 枚。 颖果 近球形 至狭长 圆形。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约 12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与亚 热带, 有些种 延伸至 温带。 云南连 栽培种 在内有 7 种。 常见于 溪边、 河岸 或峡谷 盆地。 甘蔗是 人类食 糖的主 要原料 植物, 可能起 源于热 带东南 亚, 现在全 球热带 及亚热 带广泛 栽培, 其学 名常用 S. officinarum 与 S. si nenS e。 巴布亚 新几内 亚到斐 济一带 常栽培 S'. edule 以 取其不 育花序 作蔬菜 食用。 分种 检索表 , 1 (4) 颖片革 质或薄 革质; 无柄小 穗第一 颖先端 钝形; 圆 锥花序 金黄色 或略带 紫色。 2 (3) 小 穗背部 无毛; 基盘毛 带紫色 或毛的 上部近 白色, 约 等长于 其小穗 3. 河八王 S. narenga 3 (2) 小 穗背部 有毛; 基 盘毛金 黄或锈 黄色, 远比其 小穗短 2. 金猫尾 S. fallax 4 (1) 颖 片膜质 或草质 (至少 颖片的 上部如 此);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先端渐 尖或有 小齿; 圆锥 花序银 灰色。 5 (8) 栽 培糖料 植物。 6 (7) 圆锥花 序主轴 无毛, 稀被短 柔毛; 第二 外稃通 常缺如 4. 甘蔗 S. officinarum 7 (6) 圆锥花 序主轴 被丝状 长毛; 第二外 桴通常 存在, 有 时较小 6. 竹蔗 S. sinense 8 (5) 野生 植物。 9 (10) 圆锥 花序下 的秆上 有平贴 柔毛; 花序分 枝通常 单一, 总状; 叶片 宽不过 10 毫米 7. 甜根子 草 S« spontaneum 10 (9) 圆锥 花序下 的秆上 无毛; 花 序分枝 复出; 叶片 宽常在 10 毫米 以上。 11 (12) 叶片宽 25 — 60 毫米, 基部 宽阔, 近 扁平, 从不 内凹成 深沟, 基 部附近 中肋两 侧的绿 色叶片 带的宽 度比中 肋宽, 仅 在鞘口 内面有 1 圈 密生的 长刚毛 1, 斑茅 arundinaceum 12 (11) 叶片宽 10 — 25 (-30) 毫米, 中下部 即逐渐 狭缩并 内凹成 深沟, 基部 附近两 侧的绿 色叶片 带的宽 度比中 肋狭, 自 鞘口向 上沿中 肋两侧 (即 沟的 两边) 有长 达数厘 米的长 刚毛带 …… 5. 狭 叶斑茅 S. procerum 1. 斑茅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02: 15-17 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 (1786); Merr. (1927); Bor (1940, 196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 (1971); 海 南 植物志 (1977). Erianthus arundinaceus (Retz. ) Jesw. (1925); 台湾 植物志 (1978) ; Bor in Hara et al. (1978). 多年丛 生大型 禾草。 秆 直立, 高 2 — 4 米或 更高, 下 部径粗 1 一 3 厘米或 更粗, 绿 色、 淡 黄色, 光滑 无毛。 叶 鞘长于 节间, 除鞘 口附近 (特 别是 内面) 有 毛外, 其 余部分 
604  云南 植物志  通 常光滑 无毛; 叶 舌短,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截平, 无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60 — 150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渐渐 变狭, 除 叶面基 部密生 柔毛外 两面均 平滑无 毛或略 粗糙, 边 缘粗糙 或有细 鋸齿, 中脉 粗厚, 白色, 叶面 微凹, 背面 隆起。 圆 锥花 序大而 稠密, 长 20 — 100 厘米, 宽 5 — 10 厘米, 中轴 强壮, 有 棱角, 光滑 无毛; 分 枝 轮生或 簇生, 长 10 — 30 厘米, 再数 次分出 小枝, 最后 分枝为 1 纤细 的总状 花序; 穗 轴节间 纤细, 长 4 一 9 毫米, 先端略 膨大, 有丝状 长毛;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3. 5 — 4 毫 米; 基盘 短小, 长约 0.4 毫米, 基盘毛 白色, 长 1 一 1.5 毫米; 第一 颖先端 渐尖, 具不 太 明显的 2 脊, 每边具 1 一 2 脉, 背部 被丝状 长毛, 毛长 约为小 穗长的 1 一 2 倍, 上部反 折, 边缘上 有少许 纤毛; 第 二颖近 舟形, 无毛, 中脉 在上部 成脊, 侧 脉不太 明显; 第一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稍短 于颖, 具 1 脉, 上 部反折 边上有 纤毛; 第 二外桴 比第一 外桴稍 短, 披 针形, 先端尖 或有小 尖头,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内桴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先端有 纤毛;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两性, 通常 两个颖 片均具 长毛; 小 穗柄长 3 — 4 毫米, 先端稍 膨大, 具长丝 状毛。 产云南 西部及 南部; 常见 于海拔 1500 米 以下的 河岸、 湖边、 谷底 或丘陵 边缘。 分 布于我 国长江 以南各 省区及 台湾。 尼 泊尔、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及中南 半岛及 印度尼 西亚 均有。 秆叶幼 嫩时可 作牛马 饲料; 茎供 编席, 通称 "斑茅 席"; 茎 叶为人 造纤维 原料。 本 种为大 型丛生 禾草, 丛 径常在 1 米 以上, 株高 4 一 6 米, 秆 绿色不 分枝, 叶片长 大而 翠绿, 草丛外 观至为 雅致, 冬 春之间 稍端抽 出巨大 而浓密 的圆锥 花序, 若被 选为庭 园观赏 植物, 诚乃 佳品。 2. 金猫尾 (广西 ) 图版 102: 9-11 Sacchamm fallax Balansa (1890)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 Erianthus chrysothrix Hack. (1891); Merr. (1927); Eriochrysis longi folia Munro ex Benth. (1881) nom. nud. ; Erianthus longi folius (Munro) A. Camus (1922) ; Eri- anthus fallax (Balansa) Ohwi (1947); Narenga fallax (Balansa) Bor (1948); 海 南植物 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7)*; Sacharum fallax var. aristatum Balansa (1890), syn. nov.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Narenga fallax var. aristatum (Bal- ansa) L. Liu (1997).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2 — 3 米, 径粗达 12 毫米, 花 序以下 及节上 和节以 下被淡 黄色或 锈黄色 绒毛。 叶鞘 除梢端 1 或 2 节之外 均较节 间长, 除边缘 及节部 有毛之 外余均 无毛; 叶舌长 1 一 2 毫米, 先 端钝,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达 90 厘米, 宽 8— 15 毫米, 基 部 渐狭, 常呈假 柄状, 先端长 渐尖, 无毛或 被微硬 瘤毛, 但基部 鞘口内 面密生 长毛; 中 脉 白色, 宽阔而 肥厚。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长 30 — 60 厘米, 直立, 主轴被 淡黄色 柔毛, 其毛在 节上更 浓密, 每节 具多数 分枝; 分枝 单纯, 呈 总状, 长 8 — 15 厘米; 穗轴 节间长 2 — 2. 5 毫米, 先端稍 膨大, 两侧被 锈黄色 纤毛; 其毛 在两端 更密且 较长;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基 盘毛锈 黄色, 长约为 小穗的 1/3; 第 一颖软 骨质, 先 端钝, 具 2 脊, 背 部遍被 锈黄色 柔毛, 其 毛的长 度比颖 片短; 第二颖 舟形,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背部 沿中脉 两侧有 锈黄色 柔毛; 第一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比颖 片短,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禾本科  605  第二外 桴狭长 圆形, 长 约为颖 之半, 先端全 缘或有 2 微齿, 通常无 芒或具 长可达 6 毫米 的芒;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具 芒情况 亦然, 小 穗柄略 短于 节间。 产 广南、 河口、 镇康、 畹町; 常生于 1500 米以下 的山坡 草地或 丘陵灌 丛中。 分布 于 贵州、 广西、 海南等 省区。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及越南 都有。 高大多 年丛生 禾草, 秋 天梢端 抽出金 黄色大 型圆锥 花序, 民间美 其名曰 "金猫 尾", 颇 有观赏 价值。 茎叶可 为造纸 原料。 Balansa 还根据 越南标 本建立 一个有 芒变种 (var. aristatum Balansa 1890 ) 我们认 为 这个变 种不能 成立。 因为 ^ 在同一 个标本 上大部 分小穗 无芒, 但有 些小穗 就有芒 (我 们用 作描述 的标本 就是这 样的) 。 3. 河八王 (亚 洲文会 会报新 22 卷) 图版 102: 12—14 Saccharum narenga (Nees ex Steud. ) Hack, in DC. (1889); Rendle (1904);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Saccharum narenga Wall. nom. nud. ; Eriochrysis narenga (Wall. ) Nees ex Steud. (1855) ; Eriochrysis porphyrocoma Hance ex Trim. (1876); Saccharum porphyrocomum (Hance ex Trim. ) Hack, in DC. (1889) ; Narenga porphyrocoma (Hance et Trim. ) Bor (1940,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粗壮。 秆 直立, 高 2 — 2. 5 米, 径 10 毫米或 更粗, 花序以 下的杆 上 有丝状 柔毛, 节 上密生 髯毛。 叶鞘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有瘤 基毛, 老 时毛可 掉落, 有时 近光滑 无毛; 叶舌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 钝圆, 质较 厚硬; 叶片长 线形, 扁平 或有时 折叠, 长达 1 米, 宽 4 一 30 毫米, 被疏或 密的瘤 基毛, 基部 渐狭而 仅存肥 厚的中 肋 (呈 假柄状 ), 先端长 渐尖, 秆梢 的叶片 退化呈 锥状。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20 — 45 厘 米, 宽 2 — 5 厘米, 中轴 粗壮, 有 钝棱, 棱上无 毛或有 时疏被 柔毛, 节上有 髯毛, 淡紫 色 或淡灰 紫色; 分枝近 轮生, 密集, 上升, 短, 下 部最长 者可达 10 厘米; 穗轴 节间长 2 — 2. 5 毫米, 三 棱形, 先端稍 膨大, 边缘有 纤毛, 基部 毛稍带 紫色, 约 与小穗 等长; 第 一颖薄 革质, 先 端钝, 背 光滑或 疏被长 纤毛, 淡红 色或稍 褐色, 脊 上有短 纤毛; 第二 颖 舟形,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第一 外桴长 圆形, 先 端钝, 有 纤毛; 第 二外稃 较狭而 略短于 颖, 先 端钝而 全缘, 无芒, 有 纤毛; 内稃微 小或不 存在;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小穗 柄略短 于穗轴 节间。 产耿马 (孟定 ); 生 于海拔 500 米的 稀树灌 丛中。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浙江、 江苏及 台湾。 巴基 斯坦、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至热带 东南亚 均有。 据文献 记载, 本种 喜生于 含盐分 较多的 地区, 对该类 土层具 有一定 的指示 作用。 根 状茎较 发达, 须根粗 壮是优 良的固 沙保土 植物。 高 大的秆 及叶供 造纸及 燃料。 4. 甘蔗 (名医 别录) Saccharum officinarum Linn. (1753); Merr. (1927); Hand.-Mazz. (1936); Bor (1940,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iland (1971);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强 壮而刚 健的大 型丛生 禾草, 具短 根状茎 或否。 秆 直立, 高 2 — 4 米, 径 3 — 
. 606 . 云南 植物志  7 厘米, 多节, 绿色、 黄 绿色、 紫 色或褐 红色, 表面全 部或至 少在节 下被有 1 层 白霜, 根 原基常 2 至 数列。 叶 鞘长于 节间, 除鞘 口附近 及上部 边缘有 毛外, 余 部通常 无毛; 叶 舌 圆钝, 长约 6 毫米, 内面密 被白色 绒毛; 叶片阔 线形, 长 50 — 150 厘米, 宽 3 — 10 厘 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稍 粗槌, 边缘粗 糙或有 极细的 锯齿, 中脉 宽厚, 在 叶面上 微凹, 宽 达 1 厘米, 背面 凸起。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30 — 80 厘米, 下部分 枝长达 25 厘米或 更长, 再数 次分出 小枝, 白色 或略带 紫色, 花序 下部无 毛或有 时疏被 柔毛; 穗轴 节间长 5 — 6 毫米, 线状, 先端稍 膨胀, 节 上有长 柔毛, 两侧 仅有稀 疏短柔 毛或近 无毛; 无柄 小穗长 3. 5 — 4. 5 毫米, 基 盘毛长 0.8 — 1.2 毫米, 白色; 第一颖 纸质, 光滑 无毛, 背部 2 脉成 脊, 脊间 无脉, 脊外每 边各有 1 一 3 脉; 第二颖 舟形, 与 第一颖 等长, 具 3 脉, 中脉明 显且 成脊, 边 脉不太 明显, 中 部以上 膜质边 缘上有 纤毛;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比颖 稍短; 第二外 稃未见 (可能 完全退 化), 内 稃长约 1.5 毫米, 狭披 针形; 雄蕊 3 枚, 花 药长 1.5 毫米, 黄色; 柱头淡 黄色;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小穗柄 无毛。 我国 主要经 济作物 之一, 云 南省和 我国亚 热带地 区广泛 栽培。 据记载 秆含糖 70%, 蛋白质 0.22%, 脂肪 0.5%, 灰分 0.5%, 味甜, 多 数用以 制糖。 秆梢及 嫩叶可 供家畜 饲料, 副产 品尚有 糖浆、 酒精、 蔗楂 纤维更 是广泛 的工业 原料, 自 古民间 即以秆 汁入药 治各种 疾病。 栽培 种的起 源问题 待考。 有很多 栽培的 品种, 但种 的特点 是花序 主轴、 穗轴 节间及 小穗 柄均无 毛或仅 有稀疏 柔毛; 第一颖 无毛; 小穗 无芒; 叶片 宽阔, 最宽 者可达 10 厘米。 5. 狭 叶斑茅 (拟) Saccharum procerum Roxb. (1814, 1820); Bor (1940, 1960, 1978). 多 年丛生 高大型 禾草; 具 木质短 根茎。 秆高达 7 米 (据野 外记录 ), 直立, 不 分枝, 秆皮绿 黄色, 光滑 无毛。 叶 鞘长于 节间, 除 鞘口内 面及鞘 的上部 边缘之 外光滑 无毛; 叶 舌短, 长不足 1 毫米, 三 角形, 内面淡 黄色, 背部 有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60 — 150 厘米, 宽 2 —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逐渐 变狭, 扁平, 但 中下部 沿中脉 内凹成 沟, 在近 基部绿 色叶片 带比中 肋的宽 度窄, 约数 厘米长 的沟中 密生绵 状毛, 中 肋粉白 色, 宽阔, 粗厚。 圆锥 花序长 30 — 75 厘米, 卵长圆 形或长 圆形; 主 轴光滑 无毛, 有钝 棱角; 分枝 直立, 簇 生或近 轮生, 长达 30 厘米, 再 3 — 4 次分出 小枝, 最后 分枝为 1 具 5 — 6 节的 短总状 花序, 长 2 — 4 (-5) 厘米, 明 显地比 其支撑 枝短; 穗 轴节间 丝状, 长 4~6 毫米, 除腹 面外, 遍体均 有丝状 长毛, 毛 长可达 7 毫米; 小 穗稍稍 异形; 无柄小 穗长 3. 2 — 4. 3 毫米, 基 盘短, 圆钝, 基盘毛 白色, 长 1 一 2. 5 毫米, 2 颖近 等长, 膜 质, 第 一颖长 圆状披 针形, 背部 有丝状 长毛, 具不 明显的 5 脉, 边脉 中上部 成脊, 脊上 稍 粗槌;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背部 无毛, 中脉 在上部 成脊, 脊上微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3 毫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具 3 脉, 内稃 未见; 第二 外稃长 2.2 毫米, 长圆状 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具 1 脉, 无 芒但有 1 很 小的短 尖头, 内桴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无 脉; 有柄小 穗长约 3.5 毫米, 两 个颖片 背部均 有丝状 长毛, 柄长 3 — 4 毫米, 被 毛与穗 轴节间 相同。 产 泸水、 元谋、 屏边、 河口、 临沧、 耿马; 生 于海拔 1500 米以下 的河谷 灌丛、 丘 
禾本科  607  陵边 缘或疏 林中。 贵州 (望谟 )、 广 西桂林 也有。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阿萨 姆)、 孟加 拉国 及缅甸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为高 大的多 年丛生 禾草。 有记 载说, 家畜特 别是牛 喜食其 脆嫩的 幼叶。 秆叶是 很有价 值的人 造纤维 原料。 6. 竹蔗 (食疗 本草) Saccharum sinense Roxb. (1818)* ; Ohwi (1942); Hitchc. (195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广; Bor (I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台 湾植物 志 (1978). . 大 型强壮 禾草。 秆高约 3 米, 在 花序以 下具有 灰白色 平贴丝 状毛。 叶鞘均 长于节 间, 无毛, 但鞘 口内外 及附近 边缘均 有毛; 叶舌 膜质, 先端 截平, 长约 2 毫米; 叶片宽 4~6 厘米, 长达 120 厘米, 上 部者常 退化, 两面 无毛, 边缘 粗槌, 中 脉白色 肥厚。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60 厘米, 主轴 密被灰 白色或 白色丝 状毛, 分枝近 轮生, 长达 20 厘 米, 再 2 — 3 次分出 小枝; 穗轴 节间长 7 — 8 毫米, 先端稍 膨大, 疏 生丝状 长纤毛 (主要 在节上 和中上 部);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基盘毛 白色, 长 8 — 10 毫米; 第 一颖披 针形, 膜质, 2 脉 成脊, 脊间 无脉, 脊外 脉亦不 明显, 边缘具 少许小 纤毛; 第二 颖 舟形, 膜质, 中脉 成脊, 边脉不 明显;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薄 膜质, 具 1 脉; 第 二外桴 狭窄, 长约 3 毫米, 内 稃小, 披 针形, 长约 1.5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米; 有 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小 穗柄长 3 — 4 毫米, 无毛, 先端稍 膨大。 栽 培糖料 植物。 云南西 双版纳 及德宏 州都有 栽培。 另有 一种细 秆甘蔗 (Saccharum barberi Jesw. ) 与本种 相近, 在云南 少数农 场或甘 蔗研 究机关 为实验 的目的 而引种 栽培。 目 前因尚 未采到 标本, 故未 列人。 它与本 种的区 别是秆 纤细, 矮小, 髓 部纤维 质化, 不能 食用, 叶片 狭窄, 宽 度小于 5 厘米。 7. 甜 根子草 (亚 洲文会 会报新 22 卷) 图版 102: 18-20 Saccharum spontaneum Linn. (1771); Merr. (1927);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广;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秦岭 植物志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多年生 草本; 根 茎相当 发达。 秆 直立, 高 1 一 4 米, 径粗 5 — 10 毫米, 节下 通常有 白粉, 花序 以下的 秆上具 白灰色 柔毛, 根原基 2 列。 叶鞘 均比节 间长, 除 鞘口内 外及有 时节上 被长柔 毛外, 其余均 无毛; 叶 舌长约 2 毫米, 先端钝 圆而且 有长短 不等的 小硬纤 毛; 叶片 线形, 长 50 — 150 厘米, 宽 4 一 13 毫米, 顶生 者显著 退化, 两面 无毛, 干后边 缘常 内卷, 中脉 宽阔, 苍 白色。 圆锥 花序长 15 — 50 厘米, 分 枝长达 12 厘米, 分 枝簇生 或近 轮生, 细弱, 直立或 上升; 穗轴 节间长 4 一 8 毫米, 较 细弱, 背部及 两侧边 缘疏生 丝状 长毛, 其毛在 先端与 基部者 簇生;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基盘的 丝状毛 长 8 — 15 毫米, 白 色或带 紫色; 第 一颖长 圆形, 先端全 缘或有 2 微齿, 除 近基部 质地稍 硬外 余部干 膜质, 边 缘内折 成脊, 内折的 边缘上 与脊上 均常有 纤毛; 第一 外稃长 圆形, 先 端尖, 边 缘有长 纤毛; 第二外 稃形体 多变, 通常 狭窄而 稍短, 长 圆形至 狭线形 都有; 内稃如 存在时 甚小;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2 毫米;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长约 3.5 
. 608 . 云南 植物志  毫米, 小穗 柄长约 3 毫米, 先 端略呈 杯状, 杯口附 近及柄 基部均 有丝状 长毛。 产 永胜、 中甸、 剑川、 昆明、 禄丰、 武定、 元谋、 澄江、 富宁、 河口、 景洪、 镇康 等县; 生 于海拔 2000 米以 下阳光 充足, 水分条 件好的 河岸、 沟边、 谷底, 常形 成以它 为优势 的高草 群落。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南、 华中及 台湾。 旧大 陆的温 暖地带 也有。 匍匐根 状茎很 长的大 型丛生 禾草, 是很 好的固 沙保土 植物, 秆叶可 供纤维 原料。 3. 薦茅属 Erianthus Michaux 多年生 高草。 秆 直立, 不 中空。 叶片 扁平,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圆 锥花序 顶生, 大 型, 常密生 丝状长 柔毛; 穗轴具 关节, 易逐节 断落, 节 间纤细 或微呈 棒状, 与无 柄小穗 及小穗 柄一同 脱落;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均为 两性, 基盘 常被白 色总苞 状长髯 毛; 颖 等长, 革质或 膜质, 背部 被丝状 长毛或 无毛, 多少 具脊; 第 一外桴 空虚; 第二外 稃的中 脉延伸 成芒, 内稃 无脉; 雄蕊 3 稀 2 枚。 颖果长 圆形或 线状长 圆形。 约 3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有 几种伸 展到暖 温带, 少 数种出 现于东 南欧及 西南亚 的干旱 山坡和 岩石石 缝中。 云南有 4 种及 1 变种。 多数种 的秆和 叶可供 纤维原 料; 有 的种大 型圆锥 花序甚 美丽, 可供 观赏; 有 的种嫩 叶可作 饲料。 分种 检索表 1 (2) 圆锥花 序分枝 单一, 分 枝直接 着生于 花序主 轴上, 最下部 者有时 可具短 分枝; 第一 颖背部 被丝状 长毛; 基 盘毛比 小穗短 1. 台蔗茅 E. formosanos 2 (1) 圆 锥花序 的分枝 复出, 通常再 2 — 4 次分出 小枝; 第 一颖背 部无毛 (var. hookeri 的 背部有 毛); 基 盘毛比 小穗长 2 — 3 倍。 3 (8) 基生叶 叶鞘基 部无绵 状毛。 4 (7) 秆在花 序以下 无毛; 小穗长 4. 5 — 5 毫米或 更长。 5 (6) 小穗长 4.5—5 毫米; 第 一颖背 部无毛 2a. 滇蔗茅 E. longisetosus var. longisetosus 6 (5) 小穗长 5 — 6 毫米; 第 一颖背 部中下 部有丝 状长毛 2b. 大 花庶茅 E. longisetosus var. hookeri 7 (4) 秆在 花序以 下有平 贴丝状 长毛;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3. 蔗茅 E. ruflpilus 8 (3) 基生 叶叶鞘 基部密 被银灰 色平贴 绵状毛 4. 毛 叶蔗茅 E. trichophyllus 1. 台蔗茅 (种 子植物 名称) Erianthus formosanus Stapf (1898); Honda (193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Saccharum formosanum (Stapf) Ohwi (1942)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须根较 纤细。 秆 粗壮, 高 1 一 2 米, 径粗 3 — 7 毫米, 直 立, 多节, 在花序 下部的 秆上有 灰白色 平贴丝 状毛。 叶 鞘在秆 的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光滑 无 毛或幼 时疏被 柔毛, 但鞘 口附近 则常有 长毛; 叶 舌短, 0.5—1毫米, 质地 较厚, 先 端 截平, 微呈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扁平, 有时 内卷, 长 30 — 60 厘米, 宽 3 — 7 毫米, 先 
禾本科  609  端长渐 尖而成 尾状, 基部 渐狭, 长成 时两面 无毛但 粗糙,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淡 灰色或 淡褐 红色, 长圆 柱状, 长 10 — 20 厘米, 主轴 粗壮, 有棱, 被长丝 状毛; 分枝 单一, 轮 生, 最 长可达 13 厘米, 多节, 细弱, 易逐节 断落, 花序最 下部的 分枝可 着生在 短分枝 上; 穗轴 节间长 15 — 18 毫米, 除腹 面外均 被丝状 长毛, 毛长为 节间的 2 倍 以上; 无柄 小穗长 3.5 — 4 毫米, 基盘 毛长短 不等, 最长达 2.5 毫米; 第 一颖薄 革质, 中 上部有 2 脊, 脊 间可见 2 脉, 先端 尖或有 2 微齿, 背部 中下部 有丝状 长毛; 第 二颖薄 革质, 无 毛, 舟形, 有脊, 边缘 在中上 部有长 纤毛; 第一 外稃与 第一颖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中 上 部膜质 透明, 下部近 革质, 边 缘常有 纤毛; 第二外 稃狭披 针形, 膜质, 长约为 第二颖 之半, 先端 全缘, 有芒; 芒长 7 — 9 毫米, 基部稍 扭转; 内稃 甚小; 雄蕊 2 枚, 花药长 2 毫米; 有柄小 穗长约 3. 5 — 4 毫米, 两个 颖片都 有丝状 长毛, 小 穗柄长 于或等 长于穗 轴 节间, 被 毛情况 与节间 相同。 产 罗平、 沧源; 生 于海拔 600 — 1051 米 的稀树 草地或 丘陵灌 丛中。 分布 于贵州 (兴 义)、 广东及 台湾。 2. 滇蔗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Erianthus longisetosus Anders. (1855);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Bor (1960, 1978); Hsu in Hara (1966); Bor (1978). Saccharum longisetosum (Anders. ) Naray. ex Bor (1940); Bor (1940, 1960); Eri- anthus rockii Keng(1939), syn. nov.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2a. 滇蔗茅 (原 变种) 图版 103: 4—5 var. longisetosus 多年生 高草, 根茎 木质, 短 粗或伸 长如竹 鞭状, 须根 粗壮。 秆 直立, 丛生, 高 1.5 — 4 米, 径可达 2 厘米, 多节, 下部节 上常有 分枝, 分枝 开展, 但 有时不 分枝, 花 序下部 的秆及 节上均 无毛。 叶 鞘紧密 包茎, 无 毛或在 鞘口内 外具长 柔毛, 除秆梢 之外均 比节 间长; 叶 舌质地 较厚, 长 2 — 3 毫米, 背腹均 无毛, 先端 圆形, 边缘 略呈啮 蚀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0 — 50 厘米, 宽 10 — 40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 面均疏 生短毛 或有时 除叶面 近基部 密被长 柔毛外 余部近 无毛, 叶背 常为白 粉色,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 序较紧 密和略 开展, 长 15 — 40 厘米; 分枝 簇生, 再 3 — 4 次分出 小枝; 小枝 柔弱而 常 下垂, 具 数节至 多节; 穗 轴节间 线形, 长 3 — 7 毫米, 先端略 膨大, 有 开展的 长毛, 毛在 中下部 较密;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4. 5 — 5 毫米, 自 其基部 至中上 部呈黄 棕色; 基 盘 毛比小 穗略长 至长为 小穗的 2 倍; 第 一颖披 针形, 先端 膜质而 常具两 小齿, 有时渐 尖, 背部 无毛, 上部 有脊, 边缘 膜质, 常有 纤毛;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等长, 近 舟形, 边缘 膜质, 常有 纤毛;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披 针形, 无脉, 长约 3 毫米; 第 二外稃 狭窄, 长 约 3 毫米, 先端 2 裂, 边缘有 纤毛, 齿间 有芒; 芒较 细弱, 直或微 弯曲, 长 12 — 20 毫米; 内 稃长约 1.5 毫米, 长 圆形, 先端有 小纤毛 或否;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3 毫 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小穗 柄远比 穗轴节 间短或 两者近 等长。 产 泸水、 昆明、 禄丰、 元谋、 易门、 马关、 丘北、 河口、 屏边、 景东、 景洪、 勐 海、 临沧、 镇康、 耿马、 龙陵、 腾冲、 潞西、 陇川、 盈江; 常生 于海拔 2300 米 以下的 山坡 草地、 河谷 盆地、 丘陵 边缘的 灌丛林 缘或疏 林中。 分 布于四 川南部 (屏山 )、 贵州 
610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03 I— 3. 蔗茅 Eriamhus rufipilus (Steud. ) Griseb. , 1. 植株, 2. 无柄 小穗及 穗轴节 间和小 穗柄' 3. 第 二外样 (去 芒); 4—5. 滇蔗茅 E. longisetosus Anders, var. longisetosus, 4. 带叶 的圆锥 花序' 5. 无柄 小穗; 6 — 10. 类金茅 ^ Miscanthus eulalioides Keng, 6. 花序, 7. 花序分 枝的一 部分, 8. 第一颖 (背面 ), 9. 第 二颖, 10. 第二 外样; II— 13. 尼 泊尔芒 M. nepalensis (Trin.) Hack., 11. 花序, 12. 孪生 小穗, 13. 第二 外稃; 14 一 17 短颖芒 M. wardii Bor, 14. 花序, 15. 孪生 小穗, 16. 第 一颖, 17. 第 二颖。 (李 楠绘) 
禾本科  611  西南 (兴 义、 安龙 )、 湖南 (冷 水江市 )。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泰 国及越 南北部 都有。 本种在 云南省 南部热 区的向 阳山坡 草地、 丘 陵灌丛 及疏林 边缘, 常可见 丛径达 1 米 的高大 草丛, 冬舂 之间, 在披针 形的大 叶片丛 中抽出 金褐而 又略带 淡红色 顶生大 圆锥花 序, 十分 美丽, 具 有很高 的观赏 价值。 木质 粗短或 伸长如 竹鞭状 (如 孙必兴 78417) 的 根茎, 须根 粗壮, 是优 良的固 沙保土 植物。 2b. 大 花蔗茅 (拟) var. hookeri (Hack. ) Bor (1960); Hsu in Hara (1966); Ohwi in Hara (1971). Erianthus hookeri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978); Bor (1940); 中 国植物 志 (1997). 与原 变种的 区别是 本变种 小穗长 5 — 6 毫米, 两 颖在中 部以下 有毛。 产 蒙自、 河口、 腾冲; 生 于海拔 100 — 1500 米的林 缘或灌 丛中。 分布于 锡金、 不 丹、 印度东 北部。 3. 蔗茅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03: 1-3 Erianthus rufipilus (Steud. ) Griseb. (1868); Bor (1960); Hsu in Hara (1966); O- hwi in Hara (1971); 西藏 植物志 (1987). Saccharum rufipilum Steud. (1855) ; Bor (1960) ; Erianthus fulvus Neesex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多年 生强壮 草本。 根茎短 而粗, 木质; 须根 粗壮。 秆 直立, 强壮, 高 1 一 3 米, 径 粗 3 — 10 毫米, 多节, 花 序以下 的秆上 密被银 白色平 贴丝状 柔毛。 叶鞘下 部者长 于而接 近顶部 者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有时 鞘口附 近有丝 状毛, 鞘 节上常 有白色 髯毛; 叶舌质 地厚, 长 1 一 2 毫米, 内 面常呈 红色, 先端 钝圆, 有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30 — 70 厘米, 宽 3 — 20 毫米, 近扁平 或边缘 内卷, 无毛或 基部内 面有短 柔毛, 叶背粉 白色, 边缘 粗糙, 中脉 白色, 较 宽厚。 圆 锥花序 狭窄, 紧密, 直立, 长圆 柱状, 长 (10 —) 15 — 50 厘米, 宽 5 — 8 厘米, 玫瑰紫 色或紫 红色, 下 部分枝 长可达 8 厘米, 通常 再分出 小枝; 主轴 粗壮, 密 被丝状 长毛; 最 后分枝 为总状 花序, 长 1 一 3 (— 5) 厘米, 具 4 至 多节; 穗 轴节间 与无柄 小穗近 等长, 两侧边 缘均具 丝状长 纤毛, 但两端 的毛更 浓密; 无 柄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基盘 具有总 苞状淡 紫红色 的丝状 长毛, 其毛 长约为 小穗的 3 倍 以上; 第一 颖先端 膜质, 渐尖, 具 2 脉, 背部 扁平, 无毛;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与 第一颖 等长, 边 缘有小 纤毛; 第 二外稃 狭窄而 较短, 先端 全缘, 顶端 有芒; 芒 较细而 且直, 长 10 — 20 毫米; 内稃 未见。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小穗柄 与穗轴 节间近 等长, 被毛也 相同。 产全 省海拔 1200 — 2700 米的 山坡、 路旁、 荒山、 荒地、 灌丛、 林 缘或疏 林中。 分 布于 贵州、 四川、 西藏东 南部、 湖北 西北部 及陕西 南部。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北 部及东 北部、 尼 泊尔、 缅 甸北部 均有。 是一个 很明显 的种, 其花序 通常呈 淡紫色 或玫瑰 紫色, 但花 期时间 不同, 常 呈现淡 红至乳 白色。 
612  云南 植物志  4. 毛 叶蔗茅 (拟) Erianthus trichophyllus ( Hand. - Mazz. ) Hand. -Mazz. (1925, 1936); 中国 植物志 (1997). Erianthus griffithii Hook, f . var. trichophyllus Hand. -Mazz. ( 1921 ) . 多年 生强壮 草本。 根 状茎粗 而短; 须根 粗壮。 秆 直立, 高 (0.5 —) 1 一 2 米, 径粗 3 — 10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鞘草 黄色, 有 光泽, 平滑 无毛, 基 生者基 部加宽 包茎, 背部 密被银 白色平 贴绵状 长毛; 叶 舌短, 长约 1 毫米, 膜质, 无毛, 先端 钝圆, 边缘 微呈啮 蚀状; 基生叶 片四至 八个, 长约 40 — 100 厘米, 宽 5 — 8 毫米, 通常 对折, 边缘甚 粗糙, 除自叶 舌背后 沿中脉 向上两 侧均有 绵状毛 之外, 余部 均光滑 无毛; 中脉 白色, 肥厚, 在 叶背凸 起呈半 圆形, 在中部 以下远 比叶片 带宽; 茎生 叶叶片 长可达 140 厘米, 宽达 15 毫米, 先端 长渐尖 而具一 长的尾 尖头, 中 部以下 狭縮, 内凹, 自基 部中脉 两侧的 绵状毛 带 可长达 20 厘米。 圆锥花 序长圆 形或尖 塔形, 长 30 — 60 (-90) 厘米, 疏松, 主轴粗 壮, 有 钝棱, 除节 部外近 无毛, 棱上稍 粗糙; 分枝近 轮生, 不 等长, 花序 基部初 级分枝 长达 25 厘米, 末 级分枝 为总状 花序, 长 2 — 7 厘米, 具数至 多节; 穗 轴节间 丝状, 长 4 一 10 毫米, 有丝状 长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基盘 毛短, 长 1 一 1.5 毫米; 颖片 等长,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被长 2 — 5 毫 米的丝 状毛, 具 明显的 3 脉, 边缘稍 内折; 第二颖 背部近 圆形, 上 部有不 太明显 的脊, 被毛较 稀疏, 边缘 内弯, 先 端稍粗 糙; 第 一外稃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比 第一颖 略短, 具 1 脉; 第二外 桴卵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全缘, 有长达 2 毫米的 短芒; 内 稃长约 1 毫米, 倒 卵状长 圆形; 花药 3 枚, 长约 1.2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被毛 更密, 小 穗柄长 2 — 3 毫米, 被毛 与节间 相同。 中国 特有。 产 丽江、 华坪、 永胜、 宾川、 元谋、 永仁、 易门; 生 于海拔 1000 — 2100 米的 山坡、 山谷、 平坝、 旷野、 荒地或 田间。 分布于 贵州、 湖南。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至金沙 江途中 (Hand. -Mazz. 745)。 4. 芒属 Miscanthus Anderss.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常有根 状茎。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卷, 稀圆 筒状; 叶舌干 膜质, 常具 纤毛。 花 序圆锥 状或亚 指状, 通常 大型, 由数至 多枚总 状花序 所成; 穗轴 坚韧, 节 间 纤细; 小 穗均含 1 两性 小花, 孪 生于延 续的穗 轴上, 具不等 长的小 穗柄; 基 盘短, 截 形, 基盘 毛呈总 苞状; 颖纸 质或薄 革质, 第一颖 背部或 多或少 扁平, 两 侧常内 折而成 脊, 脊间通 常脉不 隆起; 第一 小花仅 存膜质 外稃;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 先端全 缘或具 2 齿, 有芒稀 无芒, 内 稃小或 缺如; 雄蕊 2 或 3。 颖 果长圆 形至披 针形。 约 20 种, 主产东 南亚, 但 向西达 非洲。 常 见于空 旷山地 或丘陵 边缘、 潮湿 林缘或 沼 泽边。 云南有 8 种。 有些种 的花序 大型, 特别 美丽, 很 有观赏 价值。 有 些种秆 高大而 粗壮, 叶和 秆均可 为造纸 原料。 当 其幼嫩 时期, 叶可 作耕牛 饲料。 
禾本科  613  分种 检索表 1 (4) 雄蕊 3 枚, 先 雌蕊而 成熟; 柱头从 小穗两 侧伸出 2 (3) 小穗长 3 — 3.5 毫米; 圆锥花 序主轴 延伸, 其 长至少 为花序 全长的 2/3 3. 五节芒 M. floridulus 3 (2)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圆 锥花序 的主轴 短缩, 长仅达 花序中 部以下 6. 芒 M. sinensis 4 (1) 雄 蕊通常 2 枚, 后 雌蕊而 成熟; 柱头从 小穗顶 部伸出 双 药芒组 sect. Diandra 5 (6) 小穗长 2 — 2. 5 毫米; 基盘之 毛长为 小穗的 2 — 4 倍, 金黄色 … 4. 尼 泊尔芒 M. nepalensis 6 (5) 小 穗长逾 3 毫米; 基 盘之毛 与小穗 等长, 有时 稍长或 稍短, 白 色或带 紫色。 7 (8) 秆在花 序以下 具丝状 长毛; 第二颖 略长于 第一颖 5 . 光柄芒 M . nudipes 8 (7) 秆在花 序以下 无毛。 9 (10) 颖片背 部脊间 无毛, 仅 在脊外 中部以 下边缘 有长丝 状毛; 长柄 和短柄 小穗的 第一颖 明显短 于 第二颖 (两者 长度相 差可达 1 毫米 ); 基 盘毛通 常长于 3 毫米 …… 7. 短颖芒 M. wardii 10 (9) 颖片 背部至 少中下 部全体 被丝状 柔毛; 二颖近 等长或 仅短柄 小穗的 第一颖 略短; 基 盘毛通 常短于 3 毫米。 11(12) 小 穗之芒 不膝曲 或有时 稍曲折 8. 滇芒 M. yunnanensis 12 (11) 小穗之 芒明显 膝曲。 13 (14) 小穗长 5 — 6 毫米; 第 一颖具 7 — 9 条明显 且稍凸 起的脉 2. 类 金茅芒 M. eu]alioides 14 (13) 小穗长 4 一 4. 5 毫米; 第 一颖具 5~6 条不 太明 显的脉 1. 短毛芒 M. brevipilus 1. 短毛芒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Miscanthus brevipilus Hand. -Mazz. (1936)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四川 植物志 (1988)*. Diandranthus brevipilus (Hand. -Mazz. ) L. Liou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 年丛生 草本, 有 短根茎 或粗大 根头, 须根较 粗壮。 秆较 细弱, 高 4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5 毫米, 无毛, 具 4 一 5 节。 叶鞘 无毛稀 有毛, 在 秆基部 密集, 秆上有 3 — 4 个 叶鞘, 下部 者长于 而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分蘖 的叶鞘 常疏生 柔毛或 瘤毛, 老时 毛常脱 落, 鞘 口具长 柔毛; 叶 舌先端 膜质, 钝圆, 长 0.5 — 1 毫米, 褐色;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4 一 9 毫米, 扁平或 对折, 两 面均被 柔毛或 瘤毛, 背面 被毛常 较密, 中脉白 色, 背面稍 凸起。 圆锥 花序长 8 — 15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直立, 略 开展, 主轴 无毛, 延伸 到花序 中部或 梢上; 分枝较 粗壮, 单生或 孪生, 复出或 单一, 长 4 一 8 厘米, 每节 上着生 1 具 短柄及 1 具 长柄的 小穗; 穗轴 节间长 2 — 5 毫米, 无毛, 总状 花序下 部者较 长, 上 部者则 较短; 小穗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基盘毛 白色, 长 0.5 — 2 毫米; 第一颖 淡 棕色, 比 第二颖 略短, 质地 较薄, 先端 膜质, 钝 头或常 浅凹, 脊不 明显, 具 5 — 6 条 细而 不明显 的脉, 背部 2/3 以 下密生 白色长 柔毛, 其 毛长一 般不超 出小穗 之上; 第二颖 近 舟形, 先端 膜质, 背 部具长 柔毛; 第一外 桴与颖 等长, 膜质, 边缘常 内折, 中 上部常 有 纤毛; 第二 外桴比 第二颖 稍短, 披 针形, 先端 2 浅裂, 裂 齿长约 1 毫米, 齿间 有芒; 芒长 4 一 6 毫米, 膝曲 或否, 芒柱稍 扭转, 芒针 劲直; 内稃披 针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 614 . 云南植 物志  不规则 齿裂; 雄蕊 2 枚稀 3 枚, 花药长 2 — 3 毫米; 长柄 小穗与 短柄者 相似。 产 宁蒗、 中甸; 生 于海拔 2700 — 3500 米的 山坡、 灌丛、 草 地或疏 林下。 四 川西南 至 西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宁蒗县 附近。 2. 类 金茅芒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03: 6-10 Miscanthus eulalioides Keng (1939)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Diandranthus eulatioidea (Keng) L. Liou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或 粗壮的 根头, 须根 粗壮。 秆 丛生, 光滑 无毛, 高达 100 厘 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3 — 5 节, 节上无 毛或有 柔毛。 叶鞘 在分蘖 苗时期 密被长 柔毛, 老 时渐变 无毛, 多密集 于秆之 基部, 秆上有 2 — 3 个 叶鞘, 疏松 包茎; 叶 舌长约 1 一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近 全缘, 基部 内面血 红色; 叶片 线形, 长 15 — 40 厘米, 宽 2 — 6 毫 米, 对折或 扁平, 两面密 被平贴 柔毛或 叶面近 无毛, 老时 被毛常 脱落。 圆 锥花序 较小, 长 10 — 15 厘米, 主 轴延伸 至花序 中部, 除分枝 腋间有 毛之外 无毛, 具 棱角; 分 枝单生 或 孪生, 近 单一, 数至 10 余枝, 长 2. 5 — 10 厘米, 上 升或近 直立,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 穗 轴节间 粗壮, 有棱, 无毛, 先 端微微 膨大, 长 3 — 8 毫米, 每 节着生 1 具短柄 1 具长 柄的 小穗; 短 柄者长 0.5 — 1.5 毫米, 长 柄者长 2 — 5 毫米, 均 无毛, 先端稍 膨大; 小穗 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基 盘具长 0.7 — 2. 5 毫 米的白 色毛; 第 一颖褐 红色, 纸质, 先端 稍 膜质, 截 平或啮 蚀状, 背部近 扁平, 中部有 等长或 稍长于 小穗的 白色长 柔毛, 具 7 — 9 条明 显凸起 的脉; 第二颖 舟形, 比 第一颖 稍常, 具 5 — 7 脉, 脊两 侧有长 柔毛; 第一 外 桴宽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稍短 于颖, 上部边 缘具小 纤毛; 第二 外稃披 针形, 长约 4.5 毫米, 先端浅 2 裂, 裂 齿长约 1.5 毫米, 齿间 有芒; 芒长约 9 毫米, 通常 膝曲; 内稃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长约 4 毫米, 先端 2 裂; 雄蕊 2 枚, 花 药长约 3 毫米; 柱头 2 枚, 自 小 穗顶端 伸出; 长柄 小穗与 短柄者 相似。 产丽江 (玉 龙雪山 东坡,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于 山坡草 地上。 云南特 有种。 本种是 耿以礼 1931 年发 现的, 当时没 有正式 发表。 1936 年 Handel-Mazzetti 在发表 他的 短毛芒 的讨论 中提到 过这个 种名, 但属 裸名。 直到 1939 年 耿以礼 才正式 发表。 原作 者认为 本种与 光柄芒 相近。 根据 产地模 式标本 观察, 本种第 一颖背 部具有 7 — 9 条 明显向 外凸起 的脉。 这 一特征 很像大 油芒属 Spodiopogon, 是 本属中 的特殊 类型。 3. 五节芒 (华 南经济 禾草) 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 ) Warb. ex Schum et Laut. (1901);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江苏 植物志 (1977 广; 台湾 植物志 (1978)*; 四川 植物志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7)*. Saccharum floridulum Labill . (1824).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具 粗壮有 鳞片的 根茎, 须根 粗壮。 秆 粗大, 高 2 — 4 米, 径粗达 1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无毛 或仅边 缘与鞘 口附近 疏生长 纤毛; 叶舌 纸质, 长 1 一 2 毫 米, 先端 钝圆, 有与 舌体近 等长的 纤毛, 腹面 无毛, 背面 密被白 色平贴 柔毛; 叶片线 形, 长 25 — 6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扁平, 叶面 无毛, 叶背 常疏生 柔毛, 边缘 粗糙。 圆 锥 花序宽 大且较 紧密, 长 20 — 50 厘米; 主轴延 伸几达 花序先 端或至 少长达 花序的 2/3, 节间有 棱角, 无毛; 分枝 较细, 长 10 — 25 厘米, 腋 间有时 具毛; 穗轴 节间长 3 — 6 毫 
禾本科  615  米, 无毛, 每 节着生 1 具 短柄和 1 具 长柄的 小穗; 小穗柄 无毛, 短者长 1 一 2 毫米, 长 者长 2.5 — 4 毫米 且向外 伸开; 小穗披 针形, 长 3 . 5 一 4 .5 毫米; 基 盘具比 小穗稍 长的丝 状毛, 其中最 短者也 与小穗 等长; 第一颖 纸质, 先端 稍钝, 或具 2 微齿, 具 2 脊, 脊间 仅具 1 条不 甚明显 的脉, 背部 无毛; 第二颖 舟形, 先端 渐尖, 具 3 脉, 边脉 不明显 边 缘中上 部有小 纤毛;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长约 3 .5 毫米, 膜质 透明, 边 缘具小 纤毛. 第二 外桴披 针形, 长 2.8 毫米, 先端浅 2 裂, 齿间 有芒, 中上部 边缘有 纤毛; 芒长约 10 毫 米, 膝 曲并不 明显; 内桴通 常小或 缺如, 稀有 时长达 2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长柄 小穗与 短柄者 啤似。 产 昭通、 盐津、 罗平、 马关、 广南、 富宁、 建水、 河口、 蒙自、 开远、 江城、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700 米 以下的 山坡、 草地、 河 岸两旁 或丘陵 边缘。 分布于 西南、 华南、 海南、 华中、 河南、 安徽、 台湾、 山西、 陕西。 日本、 菲 律宾、 印 度尼西 亚及南 太平洋 诸岛 均有。 本种 为高大 草本, 叶幼嫩 时可作 饲料。 茎 及叶可 为造纸 原料, 也 供建盖 茅屋。 根茎 入药, 有利尿 及止渴 之效。 须 根粗壮 发达, 可作防 沙固土 或围篱 材料。 花序可 作扫帚 = 4. 尼 泊尔芒 (中 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 图版 103: 11—13 Miscanthus nepalensis (Trin. ) Hack, in DC. (1889); Rendle (1904); Bor (1940 I96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in Hara et al.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Eulalia ^lensis Trin. ( 1832); Diandranthus nepalensis (Trin.) L. Liou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根 茎短, 须根 发达, 粗壮。 秆高 60 一 12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光滑无 毛, 但在花 序以下 有时被 柔毛。 叶 鞘除与 叶片交 接处有 柔毛外 余部均 无毛, 基 生者有 脊; 叶 舌质地 稍厚, 长 2 — 3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 不整齐 的小齿 缺和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20 — 50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两 面均无 毛或有 时叶背 被稀疏 柔毛。 圆 锥花序 淡金黄 色, 扇形, 长达 26 厘米, 宽达 6 厘米, 主轴 较短, 其 长不超 过花序 的中部 无毛. 分 枝 总状, 细长, 常 弯曲, 数个至 多个, 长 7 — 15 厘米; 穗 轴节间 较细, 长 (2 一) 3-6 (一 8) 毫米, 无毛, 每 节着生 1 短柄 小穗及 1 长柄 小穗; 小穗柄 较细, 短者长 l 5 一 3 毫米, 长者长 3 — 6 毫米, 均光滑 无毛; 小 穗小, 披 针形, 长 2 — 2. 5 毫米, 基 盘毛黄 色, 丝状, 长 约为小 穗长的 3 — 4 倍; 第一颖 纸质, 先端 膜质, 截形, 有 2 微齿 具 2 脊, 脊间 无毛, 脊 外边缘 有丝状 长毛; 第二颖 舟形, 比 第一颖 略长, 无毛; 第一 外稃稍 短 于颖, 长 圆状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无毛; 第二外 稃狭披 针形, 先 端常具 2 微齿, 稀全 缘, 齿间 有芒; 芒 较细, 劲 直或稍 曲折, 长 10 — 15 毫米; 内 稃长约 1 毫米, 线 状披针 形, 膜质 透明; 雄蕊 2 枚, 花药长 1 一 1. 3 毫米; 长柄 小穗与 短柄者 相同。 、 、 产 大关、 昭通、 永胜、 维西、 丽江、 兰坪、 贡山、 大理、 昆明、 开远、 个旧、 景 东、 思茅、 镇康、 永德、 保山、 腾冲、 龙陵; 生 于海拔 1400 — 2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丘 陵 灌丛、 林 缘或疏 林中。 分布 于西藏 (错那 )、 四川、 贵 州西部 (六枝 )、 甘肃 南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东 北部、 缅甸北 部均有 分布。 
616  云南 植物志  5. 光柄芒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Miscanthus nudipes (Griseb. )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Hand.- Mazz. (193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Erianthus nudipes Griseb. ( 1868 ) ; Diandranthus nudipes ( Griseb. ) L. Liou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 年丛生 草本。 秆高 50 — 60 厘米, 具 3 — 4 节, 花序下 部的秆 上被丝 状毛。 叶鞘下 部常 平滑无 毛而上 部被长 柔毛, 鞘口附 近毛长 而密, 鞘节上 被白色 髯毛; 叶舌 质地稍 厚,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钝圆, 具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干后常 对折, 稀 扁平, 两面 均被长 柔毛或 瘤毛, 但叶背 更密。 圆锥 花序长 10 — 17 厘米, 主 轴被丝 状毛; 分枝 较短, 长 3 — 7 厘米, 具有 小分枝 或近单 1; 穗轴 节间长 3 — 6 毫 米, 边缘 常疏生 柔毛; 小穗柄 无毛或 有稀疏 柔毛, 短者长 1 一 2 毫米, 长者长 3 — 5 毫 米;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8 — 5.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基 盘毛带 紫色, 长约 为小穗 的 2/3 或近 等长; 第一颖 黄色, 先端近 膜质, 略 偏斜, 截平或 微凹, 常 在边缘 有小纤 毛, 背部近 扁平, 两端近 无毛, 中部及 边缘有 丝状长 柔毛, 脊不甚 明显, 有 5 — 7 脉; 第 二颖比 第一颖 略长, 先端 膜质, 具微 齿及小 纤毛, 背部疏 生长柔 毛或近 无毛; 第一外 稃与颖 等长或 略长, 膜质, 中下 部质地 稍厚, 先 端尖, 上部边 缘有小 纤毛; 第二 外桴线 状披 针形, 略短 于第一 外桴, 膜质 透明, 无毛, 全缘, 中 脉延伸 成直或 稍曲折 的芒, 芒 长 6 — 10 毫米; 内桴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无毛; 雄蕊 2 枚, 花 药长约 3 毫米; 长柄小 穗与 短柄者 相似。 产 贡山、 福贡; 生 于海拔 2500 — 3200 米的 山坡、 道旁或 林缘。 分布 于西藏 (定 结、 亚东 )。 尼泊尔 (东部 )、 锡金、 不丹 均有。 前人 (Hackel, Keng 等) 描述 本种: "其 节无 毛"; "小 穗柄无 毛"。 云南 标本, 鞘 节 被白色 髯毛; 小 穗柄也 常有疏 柔毛。 两个 特征很 明显。 可考虑 成立新 变种。 6. 芒 (本草 拾遗) 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1855); Rendle (1904);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Ohwi (1978); 四川 植物志 (1988)*; 贵州 植物志 (1988), excl. var. 多年生 草本。 根茎及 须根均 粗壮。 杆 中空, 高达 2.5 米, 径粗 5 — 8 毫米, 无毛或 有时在 花序以 下疏生 柔毛。 叶鞘 均长于 节间, 除鞘口 及上部 边缘有 长柔毛 外余均 无毛; 叶 舌质地 稍厚, 先端 钝圆, 边缘啮 蚀状,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20 — 70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除 基部有 长柔毛 或瘤毛 外余均 无毛, 或有时 叶背疏 生柔毛 且呈粉 白色。 圆 锥花序 扇形, 长 15 — 40 厘米, 主轴无 毛或被 短毛, 仅延伸 至花序 的中部 以下, 具 10 — 30 个 分枝; 分枝较 强壮, 长 10 — 35 厘米, 斜 升或稍 开展, 每节具 1 短柄和 1 长柄小 穗, 有时在 穗轴基 部见有 3 或 4 个小 穗着生 于同一 节上; 穗轴 节间长 4 一 10 毫米, 无 毛; 小穗柄 无毛, 短者长 1.5 — 2 (-3) 毫米, 长者长 4 一 6 毫米, 常向外 开展; 小穗 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基盘 有淡黄 褐色或 近白色 的丝状 长毛, 其 毛稍长 于小穗 或与小 穗 等长; 第一颖 纸质, 披 针形, 具 3 脉, 边脉 成脊, 背 部光滑 无毛; 第二颖 舟形, 先端 渐尖, 中 上部边 缘有小 纤毛;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较颖 稍短, 先端 急尖, 边缘 
禾本科  617  有小 纤毛; 第二外 桴狭披 针形, 长约 3.2 毫米, 膜质 透明, 边缘有 少数小 纤毛, 先端 2 裂达 1/3 或 稍下, 齿间 有芒; 芒 膝曲, 长 8 — 10 毫米, 芒柱稍 扭转; 内 稃通常 缺如; 雄 蕊 3 枚, 花药棕 黄色, 长约 2.2 毫米; 柱头紫 黑色; 长柄 小穗与 短柄者 相似。 产 罗平、 河口、 蒙自; 生 于海拔 1900 米 以下的 山坡、 草地、 荒地、 田野或 岸边湿 地。 除西 北部以 外几遍 全国。 日本、 越 南北部 也有。 本 种根茎 粗壮, 须根 发达, 是固沙 保土防 止水土 流失的 草种, 也可供 绿篱或 观赏; 叶幼嫩 时供作 饲料; 幼茎 入药, 有散 血解毒 之效; 秆 及叶可 为造纸 原料, 也供 燃料; 花 序可作 扫帚。 . 本 种在我 国分布 甚广, 形态变 异幅度 较大, 变种也 不少, 与五 节芒很 相近, 少数学 者 (如 H. B. Gilliland) 曾 将它们 归并为 一种。 但它们 的区别 还是明 显的。 主要 是本种 小 穗大; 花 序主轴 短縮, 从 不延伸 至中部 以上。 7. 短颖芒 (拟) 图版 103: 14-17 Miscanthus wardii Bor (1953, 1960). 多年生 草本; 根头 有革质 鳞片, 须根 粗壮。 秆稍 细弱, 高达 1.5 米, 径 3 — 4 毫米, 具 7 — 9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上部密 被瘤基 柔毛, 鞘 口附近 被毛特 别密; 叶舌 膜质, 卵 形, 白色, 长 1.5 — 2 毫米, 上 缘有小 纤毛; 叶片长 30 — 50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干后 常 折叠, 两面均 有瘤基 柔毛, 但叶面 被毛常 稀疏。 圆 锥花序 松散, 长 10 — 25 厘米; 序 轴延伸 至花序 中部或 稍上, 有棱, 光滑 无毛; 分枝 较细, 斜 升或略 开展, 长 4 一 12 厘 米, 基部 即着生 小穗; 穗轴 节间长 4 一 7 毫米, 无毛; 小穗 柄两侧 压扁, 无毛, 不 等长; 小穗 孪生, 偶见 3 枚 簇生, 披 针形, 长 4. 5 — 5 毫米; 基 盘毛乳 白色, 稍不 等长, 长者 与 小穗近 等长; 颖不 等长, 第一颖 草质, 长约 4 毫米, 具 5 脉, 先端 膜质, 钝圆, 脊不 甚 明显, 背 面边缘 中下部 有乳白 色丝状 长毛; 第二颖 舟形, 先端短 渐尖, 长约 4.5 毫 米, 具 3 脉, 中脉较 明显而 成脊, 边缘 膜质, 无毛; 第一外 桴宽披 针形, 长约 3.5 毫 米, 膜质 透明, 先端 全缘, 有芒; 芒 细弱, 长 7 — 10 毫米, 直或稍 弯曲; 雄蕊 2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内 桴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长约 2 毫米; 长柄小 穗与短 柄者相 似。 产昆明 (农大 栽培, 怒江 州可能 有野生 ); 生 于海拔 1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西 藏 (察隅 )。 8. 滇芒 (拟) Miscanthus yunnanensis (A. Camus) Keng (1936) , in nota. Miscanthus nudipes ssp. yunnanensis A. Camus (1919) ; M. szechuanensis Keng 中 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禾斗 (1959)*, nom. nud. , syn. no v. ; M. szechuanensis Keng ex Zhong (1982), latin descr. ; 四川 植物志 (1988)*; 贵州 植物志 (1988)*; 中 国植物 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须根较 粗壮。 秆稍 粗壮, 高 80 — 120 厘米, 径粗达 6 毫 米, 基部 有鳞片 状叶, 光滑 无毛, 具 4 一 5 节, 其节 无毛。 叶鞘 长成时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分蘖叶 鞘在幼 时疏生 柔毛, 鞘口 内外具 白色长 柔毛; 叶舌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钝圆, 纸质; 叶耳 明显; 叶片 线形, 扁平, 干后常 对折, 长 15 — 50 厘 
618  云南 植物志  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叶面 除基部 外通常 无毛, 叶背则 遍生短 柔毛, 尤 以基部 为密。 圆锥 花序 扇形, 污 黄色, 长 8 — 20 厘米, 主 轴长达 花序的 1/2 或 稍长, 无毛, 有 棱角; 分枝 较 强壮, 长 5 — 13 厘米, 下 部分枝 自基部 即着生 小穗; 穗轴 节间长 3 — 5 (-9) 毫米, 无毛, 每节具 1 短柄及 1 长柄 小穗; 小穗柄 无毛, 先端略 膨大, 短者长 1 一 2 毫米, 长 者长 3 — 5 毫米; 小穗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基 盘毛污 黄色, 远比小 穗短, 但腹 面有少 数毛与 小穗近 等长; 第一 颖先端 膜质, 近 截平或 钝头, 膜质边 缘有小 纤毛, 具 5 条脉, 脊不 明显, 背部常 在中下 部具长 柔毛, 其 毛长约 3 毫米, 不超出 于小穗 之上; 第 二颖舟 形, 比 第一颖 略长, 先 端及上 部边缘 膜质, 有小 纤毛, 具 3 脉, 边脉 成脊, 背部 有长柔 毛;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膜质, 比颖 略短, 无 毛或边 缘有小 纤毛; 第二外 桴长约 3 毫米, 膜质 先端具 2 微齿或 全缘; 芒 从齿间 或顶端 伸出, 长 6 — 9 毫米, 直或稍 弯曲; 内稃狭 窄, 长约 1.5 毫米, 无毛; 雄蕊 2 枚, 花药长 3 毫米; 长柄 小穗与 短柄者 相似。 产 东川、 罗平、 昆明、 呈贡、 易门、 西畴、 砚山、 广南、 文山、 富宁; 生 于海拔 800 — 2200 米的向 阳山坡 草地、 石山 灌丛、 干热 河谷。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东川。 我国特 有种。 中等 牧草。 5. 白茅属 Imperata Cyr. 有长根 状茎的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不 分枝。 叶多半 基生, 叶片 扁平, 直立; 叶舌 膜质。 圆 锥花序 穗状, 有 白色丝 状毛; 分枝 纤细, 常再分 小枝; 穗轴延 续而无 关节, 成 熟后 不逐节 断落; 小穗圆 柱状, 基 部围以 丝状长 柔毛, 孪生 或有时 单生, 具不等 长的小 穗柄, 含 1 两性 小花, 成 熟后自 其柄上 脱落; 颖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膜质; 外桴 膜质透 明, 常 无脉, 无芒; 第一 内桴常 缺如, 第二内 桴膜质 透明, 甚 宽广, 包着雌 雄蕊; 鳞被 缺如; 雄蕊 1 或 2 枚; 子房 无毛; 花柱 多少有 点合生 或完全 分离。 颖果椭 圆形。 约 8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有时 延伸至 温带。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常 见于 旷野、 耕地及 荒原。 白 茅是优 良的固 沙保土 植物, 也是难 于耕除 的恶性 杂草。 1. 印 度白茅 (热带 植物) Imperata cylindrica ( Linn. ) Raeuschel. ( 1797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Clytonin Tutin et al. ( 1980)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 中国 植物志 ( 1997) , . Lagurus cylindrius Linn. (1759); Saccharum cylindricum ( Linn. ) Lam. (1785); S. thunbergii Retz. (1789) ; Imperata arundinacea Cyr. (1792) . la. 印 度白茅 (原 变种) var. cylindrica 原变 种叶片 内卷成 筒状。 产地中 海沿岸 及中东 地区。 我国 不产。 lb. 白茅 (变种 ) 图版 104: 1—3 茅草 (通称 ) var. major (Nees) C. E. Hubb. (1940); Ohwi (194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禾本科  619  图 版 104 1—3. 白茅 Imperatacylindricavar. major (Nees) C. E. Hubb. , 1. 花序, 2. 小穗, 3. 穗轴 (部分 ); 4—8. 红山 茅 Rubimons paniculatus B. S. Sun, 4. 植株, 5. 花序 的一个 分枝, 6. 成对 小穗, 7. 第一颖 (背腹 ), 8. 第二颖 (背腹 ); 9 一 10. 缅 甸金茅 Eulaliabirmanica (Hook. f. ) A. Camus, 9. 植株, 10. 孪生 小穗; 11 - 12. 无 芒金茅 E. mutica B. S. Sun et M. Y. Wang, 11. 植株, 12. 孪牛 小穗; 13—14. 短 叶金茅 E. brevifolia Keng ex Keng f. , 13. 花序, 14. 孪生 小穗。 (李 楠绘) 
620  云南 植物志  科 (1959广;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in obs. ; 四川 植物志 (1987)*. Saccharum koenigii Retz. (1788) ; Imperata koenigii (Retz. ) Beau v. (1812); 中国 植物志 ( 1997 ) * ; Imperata koenigii var. major Nees (1814); / . arundinacea var. koenigii (Retz.) Benth. (1861); Hack, in DC. ( 1889); Rendle ( 1904); Hayata (1918) * ; /. cylindrica var. koenigii (Retz.) Benth. ex Pilger in Perkins (1904); /. cylindrica ssp. koenigii (Retz. ) Tsvelev (1976). 多年生 草本, 有强 烈侵占 性的根 状茎。 秆高 (10 —) 20-120 (-200) 厘米, 直 立, 节上 常有长 柔毛。 叶鞘 无毛或 有时上 部边缘 及鞘口 具毛, 枯萎 后在基 部破碎 呈纤维 状;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长 (10 —) 20-100 (-150) 厘米, 宽 2 — 20 (-28) 毫米, 硬而 直立, 边 缘有小 糙齿, 顶生 叶叶片 甚小。 圆 锥花序 穗状圆 柱形, 有时最 下部分 的分枝 松散或 间断, 长 3 — 30 (-50) 厘米。 小穗 长 圆状披 针形; 小穗 柄长短 不等, 基 部有长 8 — 15 毫米的 丝状长 柔毛; 颖近 等长, 下部 近 草质, 上部 膜质, 背 部疏生 丝状长 柔毛; 第一颖 较狭, 3 — 4 脉, 背 面脉稍 凸起; 第 二颖 略宽, 4 一 6 脉; 第一小 花退化 而仅存 1 卵长圆 形膜质 透明的 外稃; 第 二小花 两性, 内 外桴几 等长, 长约 1.2 毫米; 外桴披 针形; 内稃 宽阔, 先端 截平, 有尖 或钝而 大小不 等的 数齿, 包于 雌雄蕊 周围; 雄蕊 2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2.5 毫米; 柱头 甚长, 成熟后 带 紫色且 远伸出 于小穗 之外。 全 省各地 常见, 分 布几遍 全国。 多生于 平原、 荒地、 山坡 道旁、 溪边 或山谷 湿地生 长 更佳。 旧 世界热 带及亚 热带, 常 延伸至 温带。 常见 野草, 根状 茎蔓延 甚广, 侵占 性强, 适应 性广, 生长 迅速。 颖果 包藏于 有丝状 长 毛的颖 片内, 随风 飞散, 在森 林破坏 后新开 垦的场 地上、 或被 野火烧 后的山 地上, 白 茅 是先锋 植物, 短期内 就遍地 皆是, 是很 好的固 沙保土 植物。 根 状茎含 果糖、 葡 萄糖, 味甜 可食, 民间称 茅根, 为利 尿剂、 清 凉剂, 与甘蔗 煎汤, 有去 湿解毒 之效, 又 为血症 用药。 花 序中的 白色丝 状毛, 民 间用于 止血。 叶 片花期 前牲畜 喜食, 割取 晒干用 盖茅屋 顶, 又用以 造纸, 制 成的纸 在干燥 空气中 也不易 皱缩, 是 书写或 印刷的 佳品。 6. 红 山茅属 Rubimons B. S. Sun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叶片 线形, 扁平。 圆 锥花序 顶生, 紧縮成 穗状; 分枝 远比主 轴短, 单生或 孪生, 贴向 主轴。 小穗含 1 朵两性 小花, 同形, 孪生, 着生 于延续 而无关 节的穗 轴上, 具 长短不 等的小 穗柄, 成熟后 自柄上 脱落; 基盘有 髯毛, 毛 甚短; 颖 革质, 第一 颖背腹 压扁, 边 缘内折 成脊, 先端 截平或 钝圆, 常带 红色, 第二颖 舟形; 第 一外稃 空虚, 第二外 稃先端 有小尖 头至有 短芒; 雄蕊 3 枚; 鱗被 2 枚; 柱头 2, 自小 穗顶端 伸出; 子房 无毛。 叶 片表皮 形态: 硅 细胞哑 铃形, 有时节 结形; 刺 毛圆形 (出现 不稳定 ); 气孔 副卫细 胞三角 形至圆 顶形, 微毛 2 个 细胞, 指状; 乳突 圆形。 叶 片横切 面: 维 管束鞘 单层, 完全; 鞘 细胞内 含有叶 绿体, 壁厚; 厚壁 组织不 发达, 无色, 细胞 少, 位于运 动细胞 下方; 叶肉 细胞呈 辐射状 排列。 
禾本科  621  我国 西南特 有属, 现 知只有 1 种。 1. 红山茅 (昭通 ) 图版 104: 4—8 Rubimons paniculatus B. S. Sun (1997) * . Tenacistachya sichuanensis L. Liou (Liu) (1989) , nom. non rite publicat. ;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7)*, nom. illegit. ; T. minor L. Liu (1989), nom. non rite publicat. ; 中国植 物志 (1997) * ,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有粗 壮的根 头及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10 —) 30-50 (-100) 厘米, 径粗约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节 上密生 髯毛, 有时近 无毛。 叶鞘 疏松, 下部无 毛, 上 部特别 是鞘口 附近有 长毛, 大都聚 集于秆 的基部 而长于 节间, 分蘖 者被毛 更密而 长; 叶舌 膜质, 长 0.8 — 1.2 毫米, 先 端钝; 叶片长 10 — 40 厘米, 宽 3 — 7 毫米, 扁平, 两面 粗糙, 疏被 柔毛或 无毛。 圆锥 花序常 紧缩呈 穗状, 长 5 — 15 厘米; 分枝孪 生或单 生, 直立, 常贴向 主轴, 基 部者长 2 — 6 厘米, 常再 分枝, 稀单 1, 着 生多数 小穗, 小 穗 通常都 有柄, 柄不 等长, 先端稍 膨大, 边 缘常有 糙毛, 长者长 3 — 4 (-5) 毫米, 短 者长 1 一 2 毫米, 极稀 1 无柄; 小 穗基部 密生长 0.5 — 2 毫 米的长 硬毛, 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芒除 外); 颖革 质或薄 革质, 粗糙或 被毛, 第一颖 先端近 截平或 微凹, 常呈啮 蚀状, 长约 5 毫米, 具 2 脊, 脊间 有不太 明显的 1 至 多脉, 第二颖 舟形, 先端 渐尖, 比 第一颖 略长; 外稃 膜质, 常带 红色,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长约 4.5 毫米, 具 3 脉, 无内 桴; 第 Z1 外稃披 针形, 长 4. 5 — 5 毫米, 先 端有小 凸尖头 至长达 2 毫米的 短芒; 内稃长 仅为 其外桴 之半; 花药长 3 毫米。 颖果倒 卵形, 褐色。 产 昭通、 剑川、 洱源; 生 于海拔 2500 — 3100 米的沟 边湿地 或山坡 草地。 分 布于四 川西 南部、 贵州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昭通。 我国 特有。 本种 幼嫩时 期可为 牧草。 7. 金茅属 Eulalia Kunth 多年稀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叶 舌短, 膜质, 具 纤毛。 总 状花序 1 至多数 呈指状 排列于 秆顶, 穗轴 被毛, 成熟后 节间常 易逐节 断落;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稀 二者均 有柄, 均 为同形 两性, 含 1 小花, 或 无柄者 有时含 2 小花; 基盘 通常短 而钝, 不被长 髯毛; 颖 片软骨 质或近 骨质, 第一颖 背部或 多或少 扁平, 边缘 内折, 上部 成脊, 脊间脉 常不太 明显, 第二颖 多少有 些两侧 压扁, 下部圆 形而上 部常有 脊; 第一 小花大 都退化 而仅存 外稃; 第 二小花 外稃线 形至长 圆形, 有时 心形, 先端 2 裂 或具 2 齿, 内桴 小或不 存在; 芒 膝曲, 芒柱 扭转, 稀 无芒; 雄蕊 3 枚。 颖 果长椭 圆形。 约 30 种, 分布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常见于 空旷而 多禾草 地带。 我国约 15 种, 云 南有 12 种及 2 变种。 其中 2 个是 新种, 2 个种 是我国 分布新 记录。 分种 检索表 1 (26) 无 柄小穗 有芒。 
622  云南 植物志  2 (3) 无 柄小穗 第二颖 有芒; 第一颖 先端钝 形或具 2 齿; 穗轴节 间及小 穗柄被 灰白色 长柔毛 …… 4. 白健秆 E. pallens 3 (2) 无 柄小穗 第二颖 无芒。 4 (7) 秆生叶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叶背粉 白色。 5 (6) 叶片 两面均 无毛, 长 3 — 8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基生叶 叶鞘基 部无毛 2. 短 叶金茅 E. brevifoUa 6 (5) 叶 片两面 密被瘤 基毛, 长 8 — 18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基生叶 叶鞘基 部被毛 6. 粉 背金茅 E. pruinosa 7 (4) 秆生 叶叶片 线形, 叶背 绿色, 稀粉 白色。 8 (15) 基生叶 叶鞘基 部密被 绒毛。 9 (12) 叶鞘基 部的被 毛为深 棕色或 红褐色 绒毛, 被毛从 不为黄 白色。 10 (11) 中型 禾草, 秆高 50 — 8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无柄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穗轴 节间明 显地短 于 其小穗 5. 棕茅 E. phaeothrix 11 (10) 强壮 禾草, 秆高约 150 厘米, 径粗 5 — 8 毫米; 无柄 小穗长 5 — 6 毫米, 穗轴 节间与 无柄小 穗 近等长 1. 缅 甸金茅 E. birmanica 12 (9) 叶鞘 基部的 被毛为 白色、 淡 黄色或 黄棕色 绒毛, 从不 被棕色 绒毛。 13 (14) 叶鞘基 部的被 毛为白 色或淡 黄色, 被 毛也较 稀疏; 无柄小 穗长约 6 毫米; 穗 轴节间 被毛紫 红色 8. 泰 国金茅 E. siamensis 14 (13) 叶 鞘基部 密被黄 棕色或 银黄色 绒毛; 无柄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穗 轴节间 被毛淡 黄色或 银黄色 9. 金茅 E« speciosa 15 (8 ) 基 生叶叶 鞘基部 无毛。 16 (23) 无柄 小穗长 5 — 7 毫米, 第一颖 脊间有 2 — 4 脉, 脉 绿色, 常 在先端 成网状 汇合;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的被 毛不为 白色。 17 (20) 叶片宽 4 一 6 毫米, 先 端长渐 尖而成 丝状; 无柄小 穗第一 颖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折叠边 缘 极少或 上部几 无折叠 的边缘 7. 四 脉金茅 E. quadrinervis 18 (19) 叶 片除叶 面基部 被少许 柔毛之 外余均 无毛; 穗轴 节间被 毛常为 金色或 银灰色 7a. 四 脉金茅 (原 变种) var. quadrinervis 19 (18) 叶 片两面 或至少 叶背密 被瘤基 硬毛; 穗轴节 同被毛 为淡紫 罗兰色 7b. 硬 毛金茅 (变种 ) var. hirtifolia 20 (17) 叶片宽 8 — 12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无柄 小穗第 一颖长 圆状椭 圆形, 折叠边 缘甚宽 ……  11. 滇 南金茅 E. wightii 21 (22) 叶片 线形, 通常 被毛, 叶 背绿色 11a. 滇 南金茅 (原 变种) var. wightii 22 (21)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叶背 粉白色 lib. 宽 叶金茅 (变种 ) var. latifolia 23 (16) 无柄 小穗长 2. 5 — 4. 5 毫米, 第一 颖脊间 无明显 的脉。 24 (25) 第 一颖背 部两脊 间无绿 色弯曲 的横脉 10. 三 穗金茅 E. trispicata 25 (24) 第 一颖背 部两脊 间有绿 色弯曲 的横脉 12. 云 南金茅 E. yunnanensis 26(1) 无柄小 穗及有 柄小穗 均无芒 3. 无 芒金茅 E. mutica  1. 缅 甸金茅 (新拟 ) 图版 104: 9—10 Eulalia birmanica (Hook. f. ) A. Camus (1922); Bor (1960). Poll i n ia bi rma n ica Hook . f. (1897). 
禾本科  623  多年生 草本。 秆高约 150 厘米, 径粗 5 — 8 毫米, 节上被 淡黄至 棕黄色 髯毛。 叶鞘 被 淡黄至 棕黄色 髯毛, 长成后 常部分 脱落, 基生 叶叶鞘 基部密 被金色 髯毛; 叶舌 膜质, 棕 黄色, 长约 1 毫米, 边缘具 白色小 纤毛, 背面 在叶片 基部密 生白色 髯毛, 长达 4 毫 米; 叶片 线形, 长约 60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两面 均平滑 无毛。 总状花 序数枚 指状排 列于 茎顶, 棕 黄色, 长达 30 厘米, 花 序基部 的秆上 有平贴 柔毛; 穗轴节 间长约 5 毫米, 密被 金色长 柔毛;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7 毫米, 基 盘钝, 稍 偏斜, 有金 色毛; 第一颖 厚 纸质, 红 棕色, 具 2 脊, 背部具 1 浅沟, 中 部以下 及脊上 被金色 长毛, 先 端钝; 第二 颖 舟形, 厚 纸质, 红 棕色, 背具 1 脊, 脊上及 边缘被 少许小 纤毛, 略内卷 而包裹 小花, 先 端钝;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纸质, 下 半部红 棕色, 向 上变棕 黄色; 第一内 稃狭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或不 存在;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长约 2.5 毫米, 先端 2 浅裂, 背部具 一脉且 自裂 口处伸 出延续 为芒; 芒长约 17 毫米, 2 次 膝曲, 芒柱 扭转; 第二 内稃倒 卵形, 薄 膜质 透明, 长约 1 毫米, 宽约 1 毫米; 鳞被 2, 楔形, 纸质, 红 棕色, 先端 凹缺, 具小 纤毛; 雄蕊 未见; 子房卵 圆形, 花柱 2, 纤细, 上部 扭曲, 柱头易 脱落;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产 镇康; 生 于海拔 300 — 1700 米的 山坡草 地或灌 丛中。 中国 分布新 记录。 分 布于广 西 西林与 凭祥。 2. 短 叶金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04: 13-14 Eulalia brevifolia Keng ex Keng f .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7). £i//a/za 6re^/o^ Keng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根 状茎密 被干纸 质光滑 无毛的 鳞片。 杆 基部有 多数鳞 片芽, 高 50 — 90 厘米, 常 多级分 枝而成 帚状。 叶 鞘光滑 无毛, 或 于上部 边缘具 白色长 硬毛, 鞘口明 显缢缩 而似具 短柄; 叶舌 膜质, 长约 0.4 毫米, 边缘啮 蚀状; 叶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部钝 圆或近 心形, 长达 9 厘米, 宽 4 一 12 毫米, 两面 均光滑 无毛, 叶背灰 白色。 总状 花序 3 至多 数指状 排列于 秆顶, 被毛带 紫色; 穗 轴节间 3 — 4 毫米, 密被长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5 毫米; 基盘 毛长约 1.5 毫米, 白色, 有时 无毛; 第一 颖具 2 脊, 背部 扁平, 全部或 中部以 下被长 柔毛, 先 端钝, 具小 纤毛;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或 侧脉不 明显, 先 端钝, 边缘具 小纤毛 或否;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2 脊, 背 部 扁平, 边 缘具小 纤毛; 第二 外稃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深 2 裂 达中部 以下; 芒自 裂口处 伸出, 长约 9 毫米; 内 桴狭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边 缘具小 纤毛;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密生 长毛。 仅 见于中 部及东 南部; 常生于 山坡疏 林或灌 丛中。 模式 标本采 自昆明 (刘 慎谔 16857)。 云南特 有种。 一个 很明显 的种, 有发 达的根 状茎, 秆基部 具有多 鳞片的 芽丛; 秆 生叶披 针形, 基 部 心形, 两面 无毛, 叶面 绿色, 叶 背粉白 色等特 征极易 识别。 3. 无 芒金茅 (云 南大学 学报) 图版 104: 11-12 Eulalia mutica B. S. Sun et M. Y. Wang (1999). 多年 生直立 草本。 秆平滑 无毛, 高约 35 厘米。 叶鞘 无毛, 基 生者稍 压扁而 有脊, 叶舌为 灰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达 13 厘米, 宽 1.5 — 2 毫米, 对折或 扁平, 秆 上部者 
624  云南 植物志  逐渐 退化, 旗 叶几为 针状, 两面均 无毛, 或于近 基部被 瘤基长 硬毛, 中脉稍 粗壮, 在叶 背明显 凸起。 总状 花序约 5 枚指状 排列于 茎顶, 长 6 — 8. 5 厘米, 较 纤细, 花序 以下的 秆上疏 被平贴 柔毛; 穗轴节 间长约 1.5 毫米, 两侧密 被白色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棕 黄色, 长约 3 毫米, 基 盘钝, 有 白色短 柔毛; 颖 纸质, 有 光泽, 淡红 棕色; 第 一颖具 2 脊, 脊上密 被白色 柔毛, 背 微凹, 先端 急尖; 第二颖 舟形, 背 部圆, 淡红 棕色, 有光 泽, 通常 无毛, 边缘略 内折, 上半 部具小 纤毛; 第 一外桴 膜质, 上 半部渐 透明, 先端渐 尖; 第二 外桴长 卵形, 膜质 透明, 长约 2 毫米, 无脉, 无芒; 第 二内稃 极小, 近三角 形, 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花 丝短,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有 柄小穗 与无柄 小穗相 似。 柄长约 1.5 毫米, 两 侧均密 被白色 柔毛。 产腾冲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650 米 之山坡 草地。 本种 与产于 缅甸的 E. manipurensisBor 相近, 但本 种的小 穗完全 无芒; 小穗 柄及穗 轴均密 被白色 柔毛。 那个 种的小 穗常有 短芒; 总 状花序 无毛。 4. 白健秆 (指示 植物) Eulalia pallens (Hack. ) Kunth (1891): Hand. -Mazz. (1936); Bor (1940, 196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Pollinia pallens Hack. (1889); Hook. f. (1897). 多年 生密丛 草本; 须根较 粗壮。 秆 直立, 较 纤细而 质硬, 高达 110 厘米, 光滑无 毛。 叶鞘 无毛; 叶舌 极短, 膜质, 长约 0.2 毫米, 边 缘有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与 叶鞘之 间 无明显 关节, 长 3 — 35 厘米, 宽约 2 毫米, 内卷成 针状, 叶 面平滑 无毛, 叶 背脉显 著, 粗糙, 被 卷曲长 柔毛, 旗叶常 退化。 总 状花序 3 — 10 余 枚指状 排列于 秆顶, 长 3 — 7 厘米, 较 细瘦, 带灰 白色;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被白色 长毛, 成熟 后脱节 处稍倾 斜;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基 盘钝, 具 白色短 柔毛; 第 一颖有 2 脊, 脊 上各具 1 条绿色 的脉, 脊间 无脉, 背部 扁平, 被长 柔毛, 先端 略钝; 第二颖 舟形, 背 部 圆形, 边缘 内折, 具小 纤毛, 先 端钝, 中脉 延伸成 1 长约 2.5 毫米的 短芒, 自 先端稍 下 的背部 伸出;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长椭 圆形, 边 缘上半 部具小 纤毛; 第二外 稃长约 2.5 毫米, 上半 部膜质 透明, 2 裂至 1/3 处, 中脉 自裂口 伸出, 延续 为长约 1 厘米 的芒; 芒 膝曲, 芒柱 扭转; 第 二内稃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膜质, 常内 卷; 雄蕊 3 枚, 花药紫 黑色。 产 罗平、 师宗、 路南、 大理、 昆明、 呈贡、 禄劝、 禄丰、 澄江、 广南、 砚山、 丘 北、 建水、 石屏、 沧源; 生 于海拔 1000 — 2300 米 之山坡 草丛、 林下及 河滩。 贵 州西部 及西 南部、 广 西西北 部可能 也有。 也见于 印度东 北部。 中型 禾草, 花序上 灰白色 的长毛 丛中露 出相当 大而紫 黑色的 花药, 十分 美丽, 也易 于 识别。 5. 棕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Eulalia phaeothrix (Hack. ) O. Ktze. (1891); Hand. -Mazz. (193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广; Bor (I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7). Pollinia phaeothrix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Merr. (1928). 多年 生密丛 草本。 秆 直立, 高达 90 厘米, 较 纤细, 质硬, 常带棕 黄色, 除 节上有 
禾本科  625  时 具小柔 毛外余 处平滑 无毛。 叶 鞘基生 者在下 部密被 深棕色 绒毛, 秆生者 除鞘口 外余处 光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 截平, 有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25 厘米, 宽 3 — 5 毫米, 无 毛或有 时上面 有毛; 总 状花序 4 一 6 枚, 指状 排列于 茎顶, 棕黄 色或带 灰 白色, 长 6 — 10 厘米, 在花序 以下约 2 — 3 厘 米的秆 上被丝 状毛; 穗轴节 间长约 3 毫 米, 被 金色长 灰白色 纤毛; 无柄小 穗长约 5 毫米, 第一 颖长椭 圆形, 厚 纸质, 棕 黄色, 具 2 脊, 脊 上被白 柔毛, 背部 扁平, 边缘 内折, 中上 部具小 纤毛, 先端 微缺; 第 二颖舟 形, 厚 纸质, 棕 黄色, 背具 1 脉 成脊, 边缘 内卷, 上半 部具长 柔毛, 先端 截平, 略呈啮 蚀状; 第一外 稃长约 4 毫米, 向上渐 变膜质 透明, 边缘略 内卷, 中部 以上具 纤毛; 第二 外 稃狭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膜质 透明, 先端 2 裂, 具 3 脉, 从裂 口处伸 出长约 18 毫 米 的芒; 芒 膝曲, 芒柱 扭转; 第 二内桴 极小, 薄 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花丝 极短, 花 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颖果 (未 成熟) 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深 棕色。 有 柄小穗 与无柄 者 相似, 或成 熟时常 自颖下 脱落。 产 昆明、 元谋、 永仁、 澄江、 广南、 丘北、 个旧、 景洪、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0 — 2200 米 之山坡 草地、 灌丛、 河边、 林下。 分布于 四川西 南部、 贵州、 广西、 广 东及 海南等 省区。 斯里 兰卡、 印度、 缅甸 及中南 半岛有 分布。 6. 粉 背金茅 (云 南大学 学报) Eulalia pminosa B. S. Sun et M. Y. Wang (1999).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粗壮。 杆高达 18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下部节 间短, 向上 渐长, 平滑 无毛。 叶鞘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基 生叶叶 鞘基部 或多或 少被绵 状毛, 余平 滑 无毛; 叶舌 棕色, 膜质, 长约 1 毫米, 背面 及先端 被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20 厘米, 宽达 1 厘米, 背面被 白粉, 两面密 被白色 瘤基长 柔毛。 总 状花序 5 — 7 枚指状 排列, 红 棕色, 长达 17 厘米; 穗轴节 间长约 3 毫米, 背部半 圆形, 腹面 凹陷成 槽, 除槽 面及背 部外密 被褐色 而带紫 色的长 柔毛; 无柄小 穗长约 6 毫米; 颖厚 纸质, 第 一颖具 2 脊, 脊间 无脉, 背部 密被长 柔毛, 先端 截平; 第二颖 舟形, 稍 长于第 一颖, 具 3 脉或 侧脉不 明显, 边缘被 少许小 纤毛, 余平滑 无毛, 有 光泽; 第一小 花仅存 外稃, 膜 质 透明, 长约 3.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第二 小花外 桴长约 2 毫米, 膜质 透明, 先端 2 裂; 芒自 裂口处 伸出, 长约 1 厘米, 膝曲, 芒柱 无毛; 内桴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基盘 具淡黄 色毛; 有柄小 穗长约 5 毫米, 第 一颖带 紫色, 具 3 脉, 边脉 成脊, 背面被 淡黄色 长 柔毛, 先端 急尖; 第二颖 舟形, 3 脉, 向 上渐变 紫色, 含 1 小花。 颖果披 针形, 褐 色, 长约 2 毫米。 产 宜良、 昆明、 澄江、 峨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1900 — 27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模 式标本 采自 澄江。 与细 秆金茅 E. leschenaukiana 相近, 其 区别点 在于本 种茎生 叶线状 披针形 或披针 形, 两面密 被白色 瘤基长 柔毛, 背面被 白粉; 基生叶 叶鞘基 部有绵 状毛; 芒柱 无毛。 7. 四 脉金茅 (种 子植物 名录) Eulalia quadrinervis (Hack.) O. Ktze. (1891);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Hitchc. (1931); Hand. -Mazz. (1936); Bor (1940, 196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7 广. 
626  云南 植物志  Pollinia quadrinervis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7a. 四 脉金茅 (原 变种) var. quadrinervis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粗壮。 秆 直立, 高 40 — 150 厘米, 平 滑无毛 或节生 微毛; 叶鞘常 于 鞘口处 被白色 柔毛, 余平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0.8 — 1.5 毫米, 先端 截平; 叶片线 形, 长达 30 厘米, 宽 0.3 — 1 厘米, 两面 无毛, 叶背 常稍被 白粉, 边缘 粗糙。 总 状花序 2 — 6 枚, 长 4 一 28 厘米, 褐 黄色, 指状 排列于 茎顶; 穗轴 节间长 4 一 5 毫米, 被 白而带 紫 色的长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基 盘被白 而带紫 色毛, 长约 1 毫米; 颖厚 纸质,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微凹, 具 2 脊, 脊间有 2 — 4 脉, 脉 向上变 绿色, 并在先 端网状 汇合, 颖 中部以 下及脊 上被长 柔毛, 先端渐 尖且变 膜质; 第二颖 舟形, 稍 长于第 一颖, 具 3 脉, 边 缘向内 折叠, 有 微毛, 先端 渐尖, 渐 变膜质 并包裹 芒柱; 第 一 花仅存 外稃, 桴 体卵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长约 5 毫米, 先 端钝; 第二 花外稃 膜质透 明, 长约 3 毫米, 自中下 部以上 具脉, 脉自先 端裂口 处伸出 成长约 1.5 厘米 的芒; 芒膝 曲; 内 桴膜质 透明, 宽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同。 产 昭通、 罗平、 东川、 永胜、 中甸、 大理、 建水、 开远、 镇康、 沧源、 保山; 生于 海拔 1200 — 2900 米 之山坡 草地、 灌丛、 疏林及 路边。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中南、 华东及 台湾。 印度东 北部、 尼 泊尔、 缅甸 经中南 半岛各 国至印 度尼西 亚爪哇 都有。 叶 幼嫩时 为家畜 食用。 7b. 硬 毛金茅 (拟) var. hirtifolia (Hack. ) B. S. Sun et S. Wang, comb. nov. Pollinia hirti folia Hack, in DC. , Monogr. Phan. 6: 165. 1889; Eulalia hirtifolia (Hack. ) A. Camus (1922); Bor (I960). 与 原变种 之区别 仅在于 叶片两 面及叶 鞘被瘤 基毛。 产 罗平、 师宗、 丽江、 永胜、 中甸、 泸水、 贡山、 兰坪、 昆明、 呈贡、 禄劝、 禄 丰、 大姚、 元谋、 澄江、 易门、 丘北、 建水、 永德、 耿马、 临沧、 镇康、 腾冲、 龙陵、 潞西、 梁河、 盈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0 — 2800 米 之山坡 灌丛、 林下、 草 地及公 路边。 印度 西北部 也有。 叶 幼嫩时 家畜喜 食之。 Hackel (1889) 作 为种来 描述。 J. D. Hooker 虽 接受它 为种, 但认为 与四脉 金茅很 相近, 可能是 后者的 变种。 据我们 观察, 与原 变种之 间除叶 片两面 及叶鞘 被瘤基 毛外, 其 余性状 均大体 一致, 故 作变种 处理。 7c. 宽 颖金茅 (新 变种) var. latigluma B. S. Sun et S. Wang (1999).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本 变种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较宽阔 而为长 圆状椭 圆形, 革质, 脊间 脉不 明显, 第一外 稃短, 长仅 为颖的 2/3, 几无 纤毛。 可 能是四 脉金茅 的高山 类型。 除 上述特 征外, 在模式 标本上 还见到 1 小穗具 2 条 芒者。 产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400 — 3300 米 之山坡 草地及 路边。 
禾本科  627  8. 泰 国金茅 (拟) 图版 105: 3-4 Eulalia siamensis Bor (1954); Bor (1960).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粗壮。 秆高达 180 厘米, 径粗 4 一 5 毫米, 平滑 无毛。 基 生叶鞘 基部 疏被白 色或浅 黄色长 柔毛, 秆生叶 鞘下部 无毛, 中 上部至 鞘口处 被白色 柔毛; 叶舌 纸质, 褐 黄色, 长近 2 毫米, 先端 截平; 叶片 线形, 长达 30 厘米, 宽达 8 毫米, 叶面 疏被叶 背密被 白色长 柔毛。 总 状花序 5 — 7 枚, 长 14 一 25 厘米, 褐黄带 紫色; 穗 轴节间 长约 5.5 毫米, 密 被白带 紫色长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长 6 毫米 以上; 第一颖 背部扁 平, 微凹, 具. 2 脊, 6 脉, 脉 绎色, 在先 端网状 汇合, 背部 中部以 下及脊 上被带 紫色长 柔毛; 第二颖 舟形, 长约 7 毫米, 3 脉, 边缘被 白色微 柔毛, 先端 渐尖, 内卷, 包裹芒 柱; 第一 小花退 化仅存 外桴, 长 卵形, 边 缘有小 纤毛, 先 端钝; 第 二小花 外稃长 圆形, 白色, 膜质, 长约 5 毫米, 边 缘具小 纤毛, 先端 2 裂 达中上 1/3 处, 中下 1/4 以上具 脉, 脉基 宽阔, 于先 端裂口 处伸出 成芒; 芒长约 1.6 厘米, 膝曲; 内稃 卵形, 长约 1.6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褐 黄色, 约 4.5 毫米; 柱头羽 毛状, 紫色;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同。 产 永德; 生 于海拔 2200 米 之山谷 地边。 泰国 北部、 缅甸掸 邦可能 也有。 9. 金茅 (植 物分类 学报) Eulalia speciosa (Debeaux) O. Ktze. (1891); A. Camus in Lecomte ( 1922) ; Hand. - Mazz.(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Erianthus speciosa Debeaux (1878); Pollinia speciosa ( Debeaux )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多年 生直立 草本; 根头 粗壮。 秆高达 130 厘米, 除花 序下被 白色柔 毛外, 余 平滑无 毛或 节上有 微毛。 基生 叶鞘密 生成堆 棕黄色 絨毛, 且 常破碎 为纤维 状包裹 秆基, 上部者 无毛; 叶舌 褐色,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达 6 毫米, 最 上部者 有时极 退化, 叶面被 白粉, 两 面均无 毛或叶 背密被 柔毛。 总 状花序 3 — 8 枚, 指状 排列于 秆顶, 长达 18 厘米, 淡棕 黄色至 棕色; 穗轴 节间长 3 — 4 毫米, 被白 色至淡 黄色之 柔毛; 无柄小 穗长椭 圆形, 长约 5.5 毫米, 基盘 具毛, 其毛长 1.5 — 1.8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微凹, 纸质, 棕 黄色, 向 上渐变 透明, 4 脉, 具 2 脊 , 中 部以 下及脊 上密被 白色至 淡黄色 柔毛, 先 端钝; 第二颖 舟形, 3 脉, 背 部具少 许长柔 毛, 边缘 内折, 具白色 纤毛, 先端 截平, 啮 蚀状; 第一 小花退 化仅存 外稃, 长 圆形, 长 约 6 毫米, 二脉, 边 缘具小 纤毛, 先端 渐尖; 第二 小花外 稃膜质 透明, 长约 3 毫米, 先 端 2 裂 至中上 1/4 处, 背具 1 脉 自裂口 处伸出 成芒; 芒长约 2.2 厘米, 膝曲; 内 桴膜质 透明, 长约 1.5 毫 米或不 明显; 鳞被 2, 倒 楔形; 雄蕊 3 枚, 花药棕 黄色, 长约 4 毫米;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产 罗平、 永胜、 中甸、 剑川、 永平、 昆明、 石屏、 镇康、 沧源、 保山; 生 于海拔 900 — 2800 米 之山谷 或山坡 灌丛、 草 地及疏 林下。 我国 西南、 华南、 华中、 华北 及陕南 各地有 分布。 印度、 朝鲜 也有。 本种植 株可用 作燃料 及造纸 原料。 
• 628 •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05 1—2. 粉 背金茅 Eulalia pruinosa B. S. Sun et M. Y. Wang, 1. 植株, 2. 孪生 小穗; 3—4. 泰 国金茅 E. siamensis Bor, 3. 植株, 4. 孪生 小穗; 5—7. 三 穗金茅 E. trispicata (Schult. ) Henr. , 5. 植株, 6. 孪生 小穗, 7. 第一颖 (背面 ); 8 — 9. 滇 南金茅 E. wightii (Hook. f. ) Bor var. wightii, 8. 植株, 9. 孪生 小穗; 10--12. 云 南金茅 E. yunnanensis Keng et S. L. Chen, 10. 植株, 11. 孪生 小穗, 12, 第一颖 (背面 )。 (李 楠绘) 
禾本科  629  10. 三 穗金茅 (拟) 图版 105: 5-7 Eulalia trispicata (Schult. ) Henr. (1904); Bor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 (1971);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Andropogon tristachyos Schult. (1820), non A. tristachyus H. B. K. (1816) ; An- dropogon trispicatus ( Roxb. ) Schult. (1824); Eulalia tristachya ( Roxb. ) O. Ktze. (1891); Bor (1940). 多年生 中小型 禾草, 具根 状茎。 秆基部 常外倾 斜升, 高达 90 厘米, 纤细, 节部显 著 缢缩, 平滑无 毛或节 上被微 柔毛。 基 生叶鞘 边缘及 鞘口被 白色长 柔毛, 余均 无毛; 叶 舌 膜质, 长 0.3~0.8 毫米, 先端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长达 30 厘米, 宽达 4 毫米, 叶背 无毛, 叶面被 瘤基长 柔毛, 毛长达 6 毫米, 尤以近 基部更 密集。 总 状花序 2 — 7 枚, 长 达 11 厘米, 棕色, 指状 着生于 短缩的 秆顶;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密被 白色长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长约 3.5 毫米, 基盘 被白色 柔毛;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具 2 脉 成脊, 脊 上被 白色长 柔毛, 脊间常 无毛, 有 光泽, 边缘 内折, 先端 微缺; 第二颖 舟形, 背圆, 脉 不 明显, 边缘 内折, 上 部被小 纤毛, 先端 截平; 第一 小花退 化仅存 外稃, 狭长 圆形, 略 短于 小穗, 膜质 透明, 2 脉; 第二小 花外稃 线形, 长约 1.7 毫米, 除中脉 外仅见 极狭的 膜质 边缘, 先端 2 裂, 脉 自裂口 处伸出 成芒; 芒长约 1.3 厘米, 二次 膝曲; 内稃 极不显 著;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产 景洪; 生于 平地、 丘 陵或灌 丛中。 印度、 印 度尼西 亚至澳 大利亚 都有。 11. 滇 南金茅 (拟) Eulalia wightii (Hook. f. ) Bor (1960). Pollinia quardrinervis var. xvightii Hook, f . (1897). 11a. 滇 南金茅 (原 变种) 图版 105: 8—9 var. wightii 多年 生中型 禾草, 根状茎 发达, 被 黑褐色 干膜质 鳞片, 须根 粗壮。 秆 直立, 高达 180 厘米, 粗壮, 径粗达 4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鞘无 毛或密 被白色 瘤基长 柔毛; 叶舌褐 黄色, 膜质, 长约 0.7 毫米, 先端 截平, 背面 被毛, 先端常 具白色 纤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至 线形, 长达 50 厘米, 宽达 1.1 厘米, 两面 均无毛 或密被 瘤基长 柔毛, 叶背 多少被 白粉, 边缘稍 粗糙。 总 状花序 2 — 7 枚, 长达 27 厘米; 穗轴节 间长约 6 毫米, 三 棱形, 棱上 密被白 色或带 紫色长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长约 7 毫米; 第一 颖长椭 圆形, 黄褐 色, 厚 纸质, 具 2 脊, 6 脉 且于先 端网状 汇合, 中 部以下 密被白 色或淡 紫色长 柔毛, 边 缘 内折, 先端 微凹; 第二颖 舟形, 长约 7 毫米, 厚 纸质, 2 脉, 边缘 内折, 除上 部边缘 具小纤 毛外, 余均 无毛, 先端 渐尖; 第一 小花退 化仅存 外桴,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5.4 毫米, 下半部 内卷, 纸质, 向 上渐变 膜质, 先端 急尖, 脉不 明显; 第 二小花 外稃薄 膜质, 长约 3 毫米, 先端 2 裂几达 中部, 裂片披 针形, 背具 1 脉自先 端伸出 成芒; 芒长 约 1.8 厘米, 膝曲; 内稃卵 圆形, 薄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鳞被 2, 倒 楔形; 雄蕊 2 枚, 花 丝短, 花药褐 黄色, 长约 4 毫米;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产 陆良、 永胜、 剑川、 昆明、 建水、 开远、 镇康、 临沧、 永德、 沧源、 龙陵; 生于 海拔 900 — 2400 米的 山坡灌 丛或疏 林下。 广西 也有。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也 可能有 
630  云南 植物志  分布。 lib. 宽 叶金茅 (拟) var. latifolia ( Rendle ) B. S. Sun et S. Wang comb, no v. Pollinia quadrinervis var. latifolia Rendle in Joum. Linn. Soc. Bot. 36: 357 . 1904 - 与原 变种区 别仅在 于叶片 较宽, 可达 1.5 厘米。 产 大理、 砚山、 蒙自; 常生 于海拔 1600 — 20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灌 丛中。 模 式标本 采自 蒙自。 A. B. Rendle 建立本 变种时 指出: 植株 较强壮 (与 四脉金 茅相比 ), 秆高达 120 厘 米, 基部 直径约 5.3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较 坚硬, 无毛, 背面被 白粉, 秆 生叶长 17 — 24 厘米, 宽 13 — 15 毫米。 据上述 性状, 我们 认为该 变种转 隶至滇 南金茅 之下较 妥。 12. 云 南金茅 (植物 研究) 图版 105: 10—12 Eulalia yunnanensis Keng et S. L. Chen (1992) * ; 中国 植物志 (1997) * . 多年生 中小型 草本。 秆 直立, 高达 85 厘米, 纤细, 花序下 被白色 绢毛, 余 平滑无 毛。 基生叶 鞘边缘 被白色 柔毛, 上 部者无 毛或在 边缘及 鞘口处 被白色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0 — 1.3 毫米, 先 端具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达 20 厘米, 宽 3 — 4 毫米, 最 上部者 常 退化, 叶面无 毛或基 生者被 瘤基长 柔毛, 叶 背稍具 白粉, 被微 柔毛。 总 状花序 2 — 5 枚, 指状 着生于 秆顶, 长达 11 厘米; 穗轴节 间长约 3 毫米, 棱上 密被白 色略带 紫色长 柔毛; 无柄小 穗长约 4 毫米, 第一颖 等长于 小穗, 长 圆状披 针形, 纸质, 褐 黄色, 有光 泽, 背具 2 脉 成脊, 脊间 内凹, 中上 1/3 以下被 白色长 柔毛, 边缘 内折, 先端 渐尖; 第 二颖 舟形, 略短于 小穗, 纸质, 褐 黄色, 3 脉, 边 缘具小 纤毛, 先端略 内卷; 第 一小花 退 化仅存 外桴, 长 圆形, 下部 纸质, 褐 黄色, 向 上渐变 膜质, 边缘 内折, 先端 截平; 第 二 小花外 桴膜质 透明, 长约 2.1 毫米, 先端 2 裂 至中上 1/3 出, 裂片披 针形, 背具 1 脉 自裂口 处伸出 成芒; 芒长约 1.3 厘米, 二回 膝曲; 内桴 极小, 卵形, 长约 0.8 毫米, 膜 质; 鳞被 2, 倒 楔形; 雄蕊 3 枚, 花 丝长约 1.5 毫米, 花药棕 黄色, 长约 2.8 毫米; 有 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产 陆良、 昆明、 晋宁、 禄丰、 澄江、 建水; 生 于海拔 1400 — 2200 米 的山坡 草丛、 疏林及 路边。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本 种与三 穗金茅 Eulalia trispicata 相近。 但本 种小穗 较小, 具淡紫 色毛, 第 一颖在 二 脊间无 纵脉, 第 二外桴 较宽, 可以 区别。 8. 金 发草属 Pogonatherum Beau v. 多年 生细弱 草本。 叶片 线形; 叶 舌甚短 且为纤 毛环。 总 状花序 1 枚, 单生于 自腋间 伸出长 而纤细 的总梗 顶端; 小穗 孪生, 稍两侧 压扁, 覆瓦状 排列于 细弱而 易折断 的穗轴 之 一侧, 1 有柄, 1 无柄, 无 柄者含 1 一 2 花, 第一花 雄性或 缺如, 第二花 两性, 有柄者 含 1 花, 两性或 雌性; 基 盘纯, 具 总苞状 髯毛; 颖软 骨质, 近 等长, 第一 颖先端 截平而 稍凹, 背部 凸起, 第二 颖背部 有脊, 先端有 细长而 稍曲折 的芒; 外 稃透明 膜质, 第一外 
禾本科  631  稃 无芒, 含内稃 或否; 第 二外稃 2 裂, 裂 齿间伸 出细长 而曲折 的芒; 雄蕊 1 或 2 枚; 花 柱 细弱。 颖果椭 圆状长 圆形。 本属含 3 种, 分布 南亚至 大洋洲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喜 生于潮 湿岩缝 间或陡 峭而险 峻的岩 岸上。 云南有 2 种。 一个 很明显 的属, 同其他 属容易 分开, 但 属间关 系及其 在系统 中的位 置不甚 明显。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长 2. 5 — 3 毫米; 基盘 毛长达 1.5 毫米;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 二小花 有雄蕊 2 2. 金发草 P. panicenm 2 (1) 小穗长 2 毫米; 基盘 毛长约 2 毫米; 第一 小花不 存在; 第二 小花常 含雄蕊 1 (稀 2) 枚 … 1. 金丝草 P. crinitam 1. 金丝草 (本草 纲目) 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 Kunth (1833) ; Hand. -Mazz. (193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Ohwi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7) * . Andropogon crinitus Thunb. (1784) ; Homoplitis crinita (Thunb. ) Trin. (1820); Ischaemum crinitum (Thunb. ) Trin. (1832); Pogonatum crinitum (Thunb. ) Steud. (1841); Pogonatherum saccharioideum var. crinitum (Thunb. ) F. N. Will. (1904)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纤细, 高 10 — 30 厘米, 5 — 8 节, 节上 被白色 髯毛。 叶鞘 鞘口及 上部边 缘有长 纤毛, 其余 无毛; 叶舌 甚短, 细 毛状; 叶 片扁平 或有时 对折或 内卷, 长 1 一 4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两 面均微 粗糙。 总 状花序 单生, 长 1 一 3 厘米, 细 弱, 紧 密而稍 弯曲, 有 多数长 而细弱 黄褐色 的芒; 穗轴节 间长约 为无柄 小穗的 1/3 — 2/3, 稍 扁压, 被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1.3 — 2 毫米; 基盘 毛略长 于或略 短于其 小穗; 第一 颖稍 短于第 二颖, 先端近 截平, 有 纤毛, 具不太 明显的 2 脉; 第二颖 舟形, 具 1 脉, 脉 在 先端延 伸成细 弱弯曲 的芒, 芒长 15 — 20 毫米; 第一小 花常不 存在; 第 二外桴 稍短于 第一 颖, 先端 2 浅裂, 裂 齿间伸 出细弱 而弯曲 的芒, 芒长 18 — 24 毫米; 内稃阔 卵形, 略短于 外稃; 雄 蕊通常 1 枚, 花 药有时 细小, 有 时长达 1 毫米, 花柱 2 枚, 柱 头长约 1 毫米; 有 柄小穗 与无柄 者同性 同形, 但常 较小。 产 盐津、 东川、 丽江、 华坪、 贡山、 福贡、 禄丰、 元谋、 富宁、 马关、 临沧、 腾 冲、 陇川; 常生石 岩或石 缝间、 河岸 及田地 埂上、 潮湿 山坡。 分布于 贵州、 广东、 广 西、 湖南、 湖北、 台湾、 福建、 江西、 浙江、 安徽。 阿 富汗、 巴基 斯坦、 印度、 尼泊 尔、 缅甸、 中南 半岛、 日本, 向南 达所罗 门群岛 均有。 民间 入药, 有 清凉、 散热、 解毒 和利尿 之效。 2. 金发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06: 1-3 Pogonatherum paniceum (Lam.) Hack. (1906); Hitchc. (1931);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1970); Monod de Froid. in 
632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06 1 ― 3. 金发草 Pogonatherum paniceum (Lam. ) Hack. , 1. 植株, 2. 花序 的一段 (示无 柄小穗 ), 3. 第二颖 (去 芒); 4 ― 6. 线 叶笔草 Pseudopogona t herum contort um var. linearifolium Keng ex S. L. Chen, 4. 植株, 5. 孪生小 穗, 6. 第 一颖; 7 — 9. 拟金茅 EuMopsis binata (Retz. ) C E. Hubb. , 7. 植株, 8. 孪生 小穗' 9. 第一颖 (背 面); 10 — 13. 刚莠竹 Microstegiumciliatum (Trin. ) A. Camus, 10. 花序, 11. 孪生 小穗, 12.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 13. 第一颖 (背部 )。 (李 楠绘) 
禾本科  633  Back. etal. (1968); Gill. (1971);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7)". Saccharum paniceum Lam. (1785); Pogona theru m saccha roideu m var. genuinum Hack, in DC. (1889). 多 年丛生 草本, 常 具坚硬 根头。 秆质 坚硬似 小竹, 基部有 被毛的 鳞片,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节上 生根,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达 3 毫米, 多节, 节上有 髯毛, 上部各 节常多 回 分枝。 叶鞘鞘 口附近 及边缘 有细长 纤毛, 余 部有微 柔毛或 粗糙; 叶舌 甚短, 上 端有微 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 一 5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扁平或 内卷, 两 面均甚 粗糙; 总状花 1 枚, 单生于 枝顶, 紧密, 细弱, 长 1.3 — 3 毫米, 花 序梗常 弯曲; 穗轴 节间与 小穗柄 近 等长, 长 约为无 柄小穗 之半, 一面 扁平, 两 侧被长 纤毛; 无柄小 穗长达 3 毫米; 基盘 毛长约 1.5 毫米; 颖 片质地 较薄, 第一颖 比第二 颖短, 先端 截平, 具 纤毛, 具 3 脉; 第 二颖 舟形, 近先 端边缘 处具长 纤毛, 具 1 中脉且 延伸成 13 — 20 毫 米的细 长芒; 第一小 花 雄性, 内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无芒, 雄蕊 2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1.5 毫米, 稀 有时中 性;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先端浅 2 裂, 裂齿间 伸出细 长芒; 芒长 15 — 18 毫米; 内稃与 外稃 等长; 雄蕊 2 枚, 花药带 紫色, 长约 2 毫米; 有 柄小穗 较小, 第一 小花通 常不存 在。 产 漾濞、 易门、 玉溪、 富宁、 建水、 屏边、 河口、 临沧、 龙陵、 潞西; 生 于海拔 100~2000 米山坡 草地、 路旁 阳处、 溪边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 南、 湖北、 台湾等 省区。 阿 富汗、 巴基 斯坦、 斯里 兰卡、 印度、 尼 泊尔、 缅甸、 东南亚 各国, 向 南到澳 大利亚 均有。 一种 有价值 的观赏 禾草, 可 供盆景 开发。 9. 假金 发草属 Pseudopogonatherum A. Camus 一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光滑 无毛。 叶片 狭线形 而先端 针状。 穗 状花序 以少数 至多数 作指状 排列或 簇生于 秆顶; 小 穗小, 无毛, 孪生, 均有 柄而自 其柄上 脱落, 或有 时其中 1 枚无柄 且迟缓 脱落; 穗轴 不逐节 断落; 第一 颖背部 圆形或 近之, 边缘 内卷或 内折; 第 二颖先 端钝, 常 有芒或 具小凸 尖头; 第 一小花 不育, 外稃 膜质, 卵形;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呈 柄状而 为芒之 基部, 稀 线形而 极狭, 内 稃常不 存在; 芒长而 芒柱具 纤毛。 约 6 种, 产亚 洲热带 至澳大 利亚。 常 生于山 坡林缘 或荒芫 地上。 云南有 2 种。 ' 分种 检索表 1 (2) 总状花 序轴成 熟后不 折断; 孪生 小穗均 有柄, 小穗柄 不等长 1. 笔草 P. contortum 2 (1) 总状 花序轴 成熟后 易逐节 断落; 孪生 小穗一 无柄, 一有柄 2. 刺叶假 金发草 P. setifolium 
634  云南 植物志  1. 笔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seudopogonatherum contortum ( Brongn.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7). la. 笔草 (原 变种) var. contortum 分布自 越南经 马来西 亚至大 洋洲。 模 式标本 采自马 六甲。 云 南省红 河州可 能有分 布, 但 目前尚 未采到 标本。 lb. 线 叶笔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06: 4-6 var. linearifolium Keng ex S. L. Chen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7). Eulalia contorta var. linearifolia Keng, nom. invalid. ; Pseudopogonatherum contor- tum var. linearifolium Keng ex Keng. f . (1982) , nom. superfl . 一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直立, 单一, 光滑 无毛, 6 — 7 节, 高达 80 厘米。 叶鞘无 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极短, 且其中 上部是 微小的 纤毛; 叶片细 线形, 常对折 或边缘 内卷呈 针状, 叶 背光滑 无毛, 叶面 疏生长 柔毛, 长达 15 厘米, 顶 生叶叶 片甚 小而呈 针状。 总 状花序 2 — 5 枚 呈指状 排列, 较 细弱, 长 3 — 6 毫米, 穗轴节 间下部 者 长约为 1.7 毫米, 上部者 长约为 1.2 毫米, 边缘至 少中上 部具白 色丝状 长毛, 成熟后 并 不逐节 断落; 小穗 孪生, 长约 2 毫米, 披 针形, 棕色, 1 有 短柄, 1 有 长柄, 成熟后 自 其柄上 脱落; 小穗 柄中上 部两侧 均有白 色长丝 状毛, 长者与 节间近 等长, 短者 约为其 长 之半; 短柄小 穗的第 一颖先 端钝, 具 2 微齿, 两 侧略呈 2 不明显 的脊, 脊间微 凹或扁 平, 无脉, 但 具白色 柔毛;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钝, 背部 凸起呈 脊状, 两侧 常疏生 少数白 色 柔毛, 先端具 3 — 4 毫 米长的 直芒; 第 一外稃 卵形, 膜质 透明, 长约 1 毫米; 第二外 桴狭缩 成芒的 基部; 芒长 20 — 25 毫米, 2 回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具白色 纤毛; 内 桴 缺如。 颖果长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长柄小 穗与短 柄小穗 相似。 产云南 西部、 西 南部、 东 南部; 生 于海拔 900 — 11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疏 林中。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广西西 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砚山。 2. 刺叶假 金发草 (中 国植 物志) Pseudopogonatherum setifolium (Nees)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7)*. Pollinia setifolia Nees in Hook. f. (1850); P. articulata Trin. ssp. fragilis var. setifolia Hack, in DC. (1889) ; Eulalia setifolia (Nees) Pilger in Engl, et Prantl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一年生 草本。 秆 细弱, 直立, 高 30 — 60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长 0.5 毫米, 具微小 纤毛; 叶片细 线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1 一 1.5 毫 米, 常 内卷, 叶 面疏生 柔毛, 叶背 无毛。 总 状花序 细弱, 带灰 白色, 长 2 — 4 厘米, (1 一) 2 — 5 枚 呈指状 排列于 秆顶, 序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具白色 纤毛, 成 熟后易 脱落, 脱 节处稍 偏斜, 每节具 2 个同形 小穗, 1 有柄, 1 无柄; 小穗 棕色, 披 针形, 长 2. 5 — 3 毫米, 基盘 具长约 为小穗 1/5 — 1/4 的 短毛; 第一 颖先端 膜质, 稍钝, 具 2 微齿, 上部 具 2 脊, 脊间 无脉, 背部 扁平, 下部 2/3 被 白色长 柔毛, 第二颖 舟形, 具 1 脉, 先端 
禾本科  635  有 3 — 6 毫米长 的芒; 第一 外稃长 圆形, 钝头, 无毛, 长约 1 毫米; 第 二外稃 极狭, 几 乎仅 为芒的 基部; 芒长 15 — 20 毫米, 不 明显地 2 回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具短 柔毛; 内桴 缺如; 雄蕊 3 枚, 花药长 0.7 毫米;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小穗 具白色 纤毛, 等长 于穗轴 节间或 稍短。 产云南 东南部 (? ); 生 于山坡 道旁。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浙江、 江西、 福 建等省 区。 中南 半岛、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印度 尼西亚 都有。 10. 拟 金茅属 Eulaliopsis Honda 多年 生密丛 草本, 具 密生绒 毛的基 生叶鞘 及根头 (rhizophoreh 叶片 对折或 内卷呈 线状; 叶舌为 1 圈短 纤毛。 花序 腋生, 由 2 — 4 枚成 指状排 列或簇 生的总 状花序 组成; 小穗 孪生, 同形, 均可 成熟; 基盘 密生淡 黄色总 苞状的 丝状长 柔毛; 穗 轴与小 穗柄扁 平, 两侧 密生长 纤毛, 逐节断 落或有 时不易 折断; 第一 颖厚纸 质或软 骨质, 先 端钝, 常 具 2 — 3 齿, 背部 凸起, 被毛, 脉明显 隆起; 第二颖 舟形, 先端 尖或有 短芒; 第 一小花 雄性, 外 桴膜质 透明;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稃膜质 透明, 先端全 缘或具 2 齿, 顶端 或齿间 有芒; 内稃 较宽, 几 与外稃 等长; 雄蕊 3 枚。 颖果椭 圆形。 2 种, 自阿 富汗分 布到我 国至东 南亚。 我国产 1 种。 喜 生于干 燥山坡 草地、 丘陵边 缘 或热带 山区。 龙须草 是造纸 或制棉 原料。 1. 拟金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06: 7-9 龙须草 (通称 ) Eulaliopsis binata (Retz. ) C. E. Hubb. (1935)*; Hand. -Mazz. ( 1936)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U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binatus Retz. (1789); Spodiopogon angustifolius Trin. (1832); Eu- laliopsis angustifolia (Trin. ) Honda ( 1924) ; Pollinidium binatum (Retz. ) C. E. Hubb. (1932). 多年生 草本; 有 时具根 状茎。 秆 丛生, 高 40 — 80 厘米, 直立, 3 — 5 节, 上 部节间 一侧具 纵沟。 叶鞘 无毛而 仅在鞘 口丛生 白色长 柔毛, 根出叶 叶鞘基 部密生 白色绒 毛而形 成略呈 球状的 基部; 叶舌 甚短, 呈 1 圈短 毛环; 叶多半 基生, 叶片狭 线形, 长 20 — 60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常内卷 而呈细 针状, 无毛, 上面及 边缘稍 粗糙。 总 状花序 2 — 4 枚 呈指状 排列, 节 部及小 穗密生 黄褐色 绒毛,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无毛 或具纤 毛且均 扁压;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第一颖 略短, 背腹 压扁, 脉纹 明显而 凸起, 边 缘略内 卷但不 成脊, 先端具 2 — 3 不 规则的 裂齿, 中下部 簇生黄 褐色的 长柔毛 毛环; 第二颖 稍长, 舟 形背面 中部 以下有 长柔毛 毛环, 边 缘膜质 而具长 纤毛, 先端微 2 裂, 中 脉延伸 成短芒 或否; 第 一小花 中性或 雄性, 除第 一外稃 之外其 他各部 正常发 育或甚 退化; 第 二小花 两性, 内外 稃 均正常 发育, 但 第二外 稃先端 具芒; 芒长 5 — 8 毫米, 淡 黄色, 稍 弯曲;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3.5 毫米。 产 昭通、 嵩明、 陆良、 东川、 永胜、 华坪、 中甸、 剑川、 昆明、 晋宁、 澄江、 文 
. 636 . 云南 植物志  山、 砚山、 开远、 建水; 生 于海拔 1500 — 2500 米 较干燥 的山坡 草地, 疏 林或灌 丛中。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南、 湖北、 台湾、 陕西等 省区。 阿 富汗、 巴基 斯坦、 印度 东 北部、 缅甸及 菲律宾 也有。 多 年丛生 草本, 根 系十分 发达, 入土 甚深, 根头 也埋于 土中, 虽经 火烧, 地 下部分 也 能安然 渡过。 全草为 人造棉 及造纸 的优质 原料, 也 供绳索 及编织 之用。 除幼 嫩时期 外, 牲 畜不太 喜食。 民间常 割取成 年叶片 供编制 草鞋。 11. 蒡竹属 Microstegium Nees 多年 或一年 生蔓生 草本, 秆 常匍匐 而节上 生根。 叶 片阔线 形至披 针形, 下部 逐渐收 缩, 有时呈 柄状; 叶 舌短, 干 膜质。 总状花 序少数 至多数 呈指状 排列于 秆或分 枝的顶 端; 节间 线状、 棒 状或膀 胱状, 各节连 同着生 其上的 无柄小 穗一齐 脱落, 稀穗轴 坚韧;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稀 2 者均 有柄, 两性或 有柄小 穗有时 退化, 含 1 一 2 小花, 背腹 压扁, 基盘 钝形; 颖草 质至软 骨质, 第 一颖边 缘内折 成脊, 脊间有 凹沟, 第 二颖舟 形, 先端尖 或常具 短芒; 第 一小花 正常发 育或退 化到不 存在; 第 二外稃 线形或 心形, 先 端常 2 齿裂, 稀 全缘, 常 有芒; 内桴微 小或不 存在; 雄蕊 3 稀 2 枚。 颖果 狭椭圆 形至披 针形。 约 25 — 30 种, 主产 亚洲热 带及亚 热带, 常生于 灌丛或 林缘、 山坡或 丘陵, 荫凉环 境中更 常见。 我国约 12 种, 云南有 8 种, 其中有 2 个 新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第 一颖背 部凹槽 两侧具 有明显 的网状 脉纹, 网眼 明显; 小 穗无芒 7. 脉 II 竹 M. reticulatum 2 (1) 第 一颖背 部不具 网纹; 小穗 有芒或 无芒。 3 (4) 叶 片基部 狭缩成 明显的 叶柄, 柄长 1 一 4 厘米; 第二外 稃正常 发育, 先端 2 裂几达 中部, 裂 齿 (片) 无毛 6. 柄莠竹 M. petiolare 4 (3) 叶片 基部无 叶柄; 第 二外稃 退化, 通常 微小, 先端 2 裂或 全缘。 5 (6) 雄蕊 2 枚, 第 二外桴 较大, 长 圆形, 先端延 伸成细 弱长芒 5. 竹叶茅 M. nudum 6 (5) 雄蕊 3 枚; 第二 外桴常 微小, 心形, 先端 2 裂, 有时披 针形, 有芒或 无芒。 7 (8) 花药 通常甚 微小, 长 0.3-O.5 毫米, 稀长 1—1.5 毫米; 小穗 常无芒 8. 柔枝 II 竹 M. vimineum 8 (7) 花 药大, 长 (1 一) 1.5-3 (-3.8) 毫米; 小穗常 有芒。 9 (10) 小 穗小, 长 2 — 2. 2 (—2.5) 毫米; 一 年生细 弱草本 2. 荏 弱莠竹 M. delicatulum 10 (9) 小 穗大, 长 3 — 5 毫米; 多年生 较强壮 草本。 11 (12) 花药 较小, 长 1 一 1.8 毫米; 第一 小花通 常已完 全退化 (实际 已成具 单花的 小穗) 1. 随 M. ciliatum 12 (11) 花药 较大, 长 2 — 3. 5 (-3.8) 毫米; 第一小 花至少 有内桴 存在。 13 (14) 第 一颖边 缘无或 有极狭 的膜质 边缘, 如有 狭膜质 边缘存 在时, 其边缘 上也无 纤毛; 外稃及 内 稃先端 均不具 长纤毛 3. 蔓 生莠竹 M. gratum 
禾本科  637  14 (13) 第一 颖具有 宽膜质 边缘, 膜质边 缘上有 倒向长 柔毛; 外稃及 内桴先 端均有 长纤毛 4. 多纤 毛莠竹 M. multiciliatum 1. 刚莠竹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06: 10-13 Microstegium ciliatum (Trin. ) A. Camus (1921); Bor (1940);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Pollinia ciliata Trin. (1832); Hook. f. (1897); Hayata (1918)* ; Andropogon biaristatus Steud. (1854) ; Pollinia monantha Nees ex Steud. (1855); Eulalia monan- tha (Nees ex Steud. ) O. Ktze. (1891); Eulalia ciliata (Trin. ) O. Ktze. (1891); Mi- crostegium monanthum ( Nees ex Steud. ) A. Camus (1921); 中国 植物志 10 (2) (1997); M. biaristatum (Steud.) Keng (193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0 (2) (1997) ; Ischnochloa monostachya L. Liu, nom. non rite publicat. ; 中国 植物志 (1997) * , nom. illegit. , syn. no v.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粗壮, 基部 蔓生而 节上常 生根, 多 分枝, 通常高 1 一 1.5 米, 径 粗 2 — 4 毫米, 在 花序以 下及秆 的节以 下常被 柔毛。 叶鞘被 瘤毛或 无毛, 在秆及 分枝的 下部者 均长于 节间, 上部 者较节 间短;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内面 红色, 背 部被平 贴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25 厘米, 宽 5 — 25 毫米, 两面无 毛或叶 面或有 时两面 均 有毛, 中脉在 叶面呈 白色。 总 状花序 2 — 17 枚呈 指状排 列于短 缩的主 轴上, 稀 单生, 直立或 开展, 长 5 — 15 厘米, 通常带 紫色; 穗轴 节间向 上逐渐 膨大, 先端 截平, 长 2. 5 — 4. 5 毫米, 部分 或全部 具白色 或紫色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长 3 — 4. 5 毫米, 基 盘 有毛; 第 一颖先 端钝, 背部凹 陷成一 浅沟, 上部具 2 脊, 脊 上具小 纤毛, 脊间具 2 — 4 脉, 脉在先 端网状 汇合;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中脉 成脊, 脊的 上部粗 糙或有 纤毛; 第 一外桴 通常不 存在; 第一内 稃有时 存在; 第二外 桴小, 卵形, 具 2 小 齿或近 全缘, 齿 间 有芒; 芒长 6 — 10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第 二内桴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全缘或 齿裂, 无 毛或有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 2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略 小, 具 1 小花, 有时有 退化; 小 穗柄长 2 — 3. 5 毫米, 比穗 轴节间 略短。 产 罗平、 大理、 昆明、 禄丰、 丘北、 绿春、 建水、 河口、 景东、 景洪、 镇康、 耿 马、 腾冲、 潞西、 瑞丽; 生 于海拔 2300 米以 下温热 地区的 疏林、 林缘、 灌丛、 草坡、 沟边 常见。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南及 台湾。 尼 泊尔、 缅甸、 印度、 中 南半岛 各国、 印度 尼 西亚、 菲律宾 都有。 本种 正常植 株的形 态性状 变异幅 度不算 太大, 但 偶然在 同一个 植株上 会产生 两种具 有 不同形 态的异 形枝条 (如孙 必兴等 90926), 在 这种植 物上, 一 些枝条 是正常 发育的 (具有 同上描 述的正 常形态 )。 而另 一些枝 条的节 间强烈 缩短, 多 回分枝 而使枝 条呈帚 状, 叶片 小而呈 线形; 总状花 序单独 一枚, 顶生 (如 1958 年 7 月 14 日, 河口槟 榔寨, 无号 ), 如果 采标本 时只采 了这种 枝条, 而不带 正常发 育的枝 条时, 分类 学工作 者会把 它误定 为新属 新种 [如: 单穗 旱秀竹 Ischnochloa monostachya L. Liu, nom. non. rite publicat. ; 中国植 物志 10 (2): 65.1997, nom. illegit. ] 这 种异形 枝条是 怎样形 成的, 
638  云 南植物 志  值得 研究, 可 能是因 病或受 伤后产 生的。 2. 荏 弱莠竹 (中 国植 物志) Microstegium delicatulum (Hook. f. ) A. Camus (1921);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7). Pollinia delicatula Hook. f. (1897). 一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高 (长) 30 — 60 厘米, 膝曲, 具 分枝, 平滑 无毛。 叶鞘平 滑; 叶舌 短小;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5 — 8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狭窄, 边缘 平滑, 两 面贴生 细毛, 中脉 较细。 总状 花序序 轴节间 与小穗 柄长约 2 毫米, 下部扁 平, 边缘具 纤毛, 上部 扩大成 棒状, 先端 截平; 无柄 小穗长 2 — 2. 2 毫米; 基盘 具长约 0.2 毫米 的白色 短毛; 第 一颖长 圆形, 宽约 0.7 毫米, 背部 中央具 凹槽, 间脉不 明显, 贴生 微毛, 先端 钝圆, 边缘具 纤毛;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第 一外桴 缺如; 第二 外稃极 小, 具与 其小穗 近等长 之芒; 芒外露 的膝曲 部分长 1 一 1.5 毫米; 雄蕊 3 枚, 花 丝短; 柱 头自小 穗顶端 伸出。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产 耿马; 生 于海拔 600 米的季 雨林缘 草地。 3. 蔓 生莠竹 (海 南植 物志) Microstegium gratum (Hack. ) A. Camus (1921, 1922); 海南 植物志 (1977)*. Ephebopogon gratus Nees et Meyen ex Steud . (1840), nom. nud. ; Pollinia grata Hack, in DC. (1889); Merr. (1940). 多年生 草本。 秆高 80 — 150 厘米, 基部常 外倾, 节着土 后容易 生根, 花序 以下的 秆、 节及 其以下 常被瘤 基毛。 叶鞘 圆形, 常被瘤 基毛或 无毛; 叶舌长 1 一 2 毫米, 质地 较厚, 先端 截形, 无毛, 内面橙 红色;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先端 长渐尖 或 尾尖, 基部收 狭而呈 柄状, 两 面疏被 短毛, 边缘 粗糙。 总状花 序数至 多枚, 作 圆锥状 或指状 排列于 秆顶, 长 5 — 15 厘米, 单纯, 稀再 分枝, 常 开展, 直或稍 弯曲, 果 期时常 逐节 断落; 小 穗排列 紧密, 淡 紫或淡 绿色; 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等长 (或后 者稍短 ), 长 2. 2 — 2. 7 毫米, 近顶部 稍膨大 而略呈 棒状, 两 侧边缘 有长约 2 毫米的 纤毛, 或 内侧仅 中下部 被毛; 无柄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长 圆形; 基盘小 而钝, 基盘毛 长约为 小穗的 1/2 或 稍短; 第一颖 纸质, 长 圆形, 先 端钝, 膜质 而常有 2 微齿, 背部 无毛, 扁平或 稍下凹 成 浅沟, 中上部 有脊, 脊 上粗槌 或有小 纤毛, 脊间具 四脉, 脉在近 先端时 网结; 第二颖 舟形, 边 缘膜质 带少, 有少许 纤毛, 3 脉, 中脉 成脊, 脊 上粗糙 或有小 纤毛, 先 端常有 长 0.5 — 1 毫米的 短芒; 通常退 化而仅 存一膜 质透明 而短小 内稃, 卵长 圆形, 长约 1.3 毫米, 两侧 在近先 端时有 纤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小, 卵形, 长约 0.5 毫米, 先 端有 2 齿, 齿间 有芒; 芒长 6 — 15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无毛; 雄蕊 3 枚, 花药 长 2.2 毫米; 内桴不 存在或 甚小; 有柄小 穗与无 柄者相 似或常 较小。 产 河口、 元阳; 生 于海拔 100 — 1500 米山坡 草地、 路边灌 丛或疏 林中。 分布 于贵州 西 南部、 广东、 广西及 海南等 省区。 中 印半岛 也有。 4. 多纤 毛莠竹 (云 南大学 学报) Microstegium multiciliatum H. S. Sun (1999). 强壮 禾草。 秆露 出叶鞘 外的部 分均被 柔毛。 叶鞘 圆形, 被瘤基 长毛; 叶 舌长约 2 毫 
禾本科  639  米, 质地 较硬, 内 面红色 无毛, 背部 被毛, 先端 截平, 边缘无 纤毛; 叶片 长椭圆 状披针 形, 长达 25 厘米, 宽达 2.5 厘米, 基部 变狭, 但 不具假 叶柄, 先 端渐狭 而呈卷 须状或 长 尖头, 两面均 被瘤基 毛或叶 面被毛 稀少, 叶面 绿色, 叶 背带灰 白色, 叶脉 白色, 两面 均 隆起, 中脉 凸起更 明显, 边缘 粗糙。 总状 花序约 10 枚呈 指状排 列于短 缩的主 轴上, 长约 5 — 12 厘米, 呈白色 或带淡 紫色; 穗 轴节间 上部稍 膨大呈 棒状, 长 4 一 6 毫米, 背 部光滑 无毛; 无柄小 穗长约 5 毫米, 长 圆形, 基 盘毛长 1 一 1.5 毫米; 第 一颖长 圆形, 长约 4.5 毫米, 背部 无毛, 有 纵沟, 中 上部边 缘内折 成脊, 脊 上有长 0.5 — 1.5 毫米的 纤毛, 脊间具 4 一 6 条不 太明显 的脉, 脉 在近先 端时稍 网结;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等长, 舟 形, 两侧 有膜质 边缘, 但 一侧特 别宽, 边缘 上有白 色倒向 纤毛; 第 一小花 退化, 第一外 稃不 存在, 而 仅残存 内稃, 其稃 体长约 1 毫米, 近 卵形, 先 端常有 3 — 4 小齿, 齿上有 一束 与桴体 等长或 更长的 纤毛;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稃 卵形, 长约 0.8 毫米, 深裂至 中 下部, 裂齿间 有芒, 裂片 外侧及 先端有 与桴体 等长或 更长的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长 3 — 3. 5 毫米; 第 二内稃 未见;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其第一 颖背部 凹沟更 明显, 小 穗柄长 3 — 5 毫米, 两侧 被毛。 产腾冲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山坡 草地。 5. 竹叶茅 (植 物学大 词典) 图版 107: 1-3 Microstegium nudum (Trin. ) A. Camus (1921, 1922) ; Bor (194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江 苏植物 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7)*. Pollinia nuda Trin. (1832); Hook. f. (1897); Eulalia nuda (Trin. ) O. Ktze. (1891). 一年或 二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下 部匍匐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30 — 70 厘 米, 光滑 无毛, 但节 上被小 柔毛, 具 多节, 分 枝多, 节间一 侧常具 浅沟。 叶鞘边 缘密被 白色 柔毛, 鞘口附 近毛特 别长, 背 部通常 无毛, 具纵向 条纹, 上部者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截平, 长约 0.5 毫米, 无 纤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2. 5 — 8 厘米, 宽 5 — 8 毫米, 两 面无毛 或 有时两 面稀疏 被毛, 边缘稍 粗糙, 中脉 白色, 在背面 凸起。 总 状花序 3 — 7 枚, 沿短 轴相互 排列, 长 3 — 10 厘米, 分枝 细弱, 淡 绿色, 直 立或常 叉开, 有时 反折; 穗 轴节间 纤细, 长 4. 5 — 10 毫米, 光滑 无毛;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3. 5 — 4. 5 毫米, 基 盘钝, 有 短毛; 第 一颖披 针形, 背部具 浅沟, 中 上部微 粗糙, 两侧 具脊, 脊间具 4 脉, 有 时脉不 太 明显, 先端具 2 微齿; 第二颖 舟形, 先端 急尖, 具 3 脉, 沿中 脉在中 上部稍 粗糙; 第 一外 稃膜质 透明, 长约 3 毫米, 长 圆形, 扁平, 无脉, 先端有 2 微齿; 第二外 稃长圆 形, 长约 2.5 毫米, 具 一脉, 先端全 缘或有 2 微齿, 有芒; 芒 细弱, 丝状, 长 15 — 22 毫米, 弯曲或 反折; 内 稃通常 缺如, 如存 在时, 甚小; 雄蕊 2 枚, 稀仅 1 枚, 花药长 0.5—1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柄长 2 — 3 毫米, 光滑 无毛。 产 昭通、 罗平、 师宗、 东川、 丽江、 兰坪、 剑川、 昆明、 禄丰、 禄劝、 绿春、 河 口、 易门、 孟连、 景东、 景洪、 临沧、 镇康; 生 于海拔 2800 米 以下的 林缘、 沟边、 路 边、 山 坡草丛 等稍荫 湿的地 方均常 见到。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中南、 华东及 台湾。 尼泊 
64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07 ' 1—3. 竹叶茅 Microstegium nudum (Trin. ) A. Camus, 1. 植株, 2. 孪生 小穗, 3. 第 一颖; 4 一 6. 柄莠竹 M. petiolare (Trin. ) Bor, 4. 植株, 5. 叶片 (示叶 柄), 6. 孪生 小穗; 7—9. 网 脉莠竹 M. reticulatum B. S. Sun, 7. 植株, 8. 穗轴 节间; 9. 第一颖 (背 面, 示网脉 ); 10 — 12. 楔颖草 Apocopispaleacea (Trin. ) Hochr. , 10. 植株, 11. 花序 的一段 (示小 穗); 12. 第一颖 (背面 ); 13 — 15. 短颖 楔颖草 A. breviglumis Keng ex S. L. Chen, 13. 花序, 14. 无 柄小穗 (腹面 ), 15. 第一颖 (背面 )。 (李 楠绘) 
禾本科  641  尔、 巴基 斯坦、 印度、 日本、 朝鲜、 东南亚 各国、 热带非 洲及澳 大利亚 都有。 6. 柄莠竹 (拟) 图版 107: 4-6 Microstegium petiolare (Trin. ) Bor (1938, 1940, 1960, 1978). Spodiopogon petiolaris Trin. (1832); hchaemum petiolarie (Trin. )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Microstegium yunnanense R. J. Yang (1984)* ; 中国 植物志 10 (2) (1997).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粗壮, 基部有 2 — 3 节常 外倾, 节上 生根, 其余 直立, 高 0.6 — 1 米, 常 分枝, 有时 单纯, 节上被 髯毛或 无毛。 叶鞘被 瘤毛或 无毛; 叶舌长 圆形, 质地 较硬, 长 (1 一) 2 — 4 毫米, 先端 截平, 内面 光滑, 背部被 微毛; 叶耳 明显; 叶 片披针 形, 长 10 — 25 厘米, 宽 8 — 20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柄, 柄长 1 一 4 厘米, 两 面 被瘤基 柔毛或 无毛。 总 状花序 数枚至 10 余枚组 成圆锥 花序, 长 5 — 12 厘米, 单一稀 有 分枝, 圆 锥花序 主轴长 2 — 5 厘米, 无 毛或有 时腋间 被毛; 穗 轴节间 向上略 增粗, 与 无柄 小穗几 等长, 棱 上被白 色长约 1 毫米的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4. 5 — 5 毫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基 盘被细 毛及短 髯毛; 第一 颖长约 4.5 毫米, 背部被 微毛, 中 央深凹 成沟, 纸 质, 边缘 内折, 上部 有脊, 脊两侧 有翼, 具 6 — 7 脉, 脉 在先端 网结; 第二颖 纸质, 长 约 5 毫米, 舟形, 具 3 脉, 背上部 有脊,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小花 雄性, 其 外与内 稃均与 颖近 等长, 均 为膜质 透明, 第一 外稃具 3 脉, 边缘向 内折, 上部有 纤毛; 雄蕊 3 枚, 花 药长 2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其外与 内稃与 小穗近 等长, 均膜质 透明; 第二外 桴长约 4.5 毫米, 卵长 圆形, 2 裂至中 下部, 裂片三 角形, 急尖, 无毛,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芒 长约 8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粗壮, 稍 扭转; 第二 内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1 脉或 无脉, 无毛;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较 短小; 小穗 柄比节 间短, 被毛 则与之 相同。 产 昆明、 易门、 丘北、 建水、 沧源、 腾冲; 常生 于海拔 2300 米 以下的 林缘、 疏林 及 灌丛、 较湿润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云南分 布新记 录。 本种叶 片明显 有柄, 但 柄的长 短差异 较大。 无柄 小穗具 2 朵 小花, 第 一小花 有时不 具 雄蕊, 但 内外稃 通常都 存在, 有时 较小。 7. 网 脉莠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07: 7-9 Microstegium reticulatum B. S. Sun ex H. Peng et X. Yang (1996) * . 一年生 草本。 秆 细弱, 光滑 无毛, 下 部匍匐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10 — 30 厘米。 叶 鞘短于 或上部 者长于 节间, 草质, 稍 膨胀, 松散 包茎, 草绿 色或呈 淡红紫 色, 除边缘 在中上 部有纤 毛外, 光滑 无毛, 有 条纹; 叶 舌短, 长约 0.8 毫米, 膜质, 先 端 截平, 无 纤毛; 叶 片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6 厘米, 宽 4 一 12 毫米, 两面疏 被瘤基 柔毛, 边 全缘, 中脉 白色, 两面均 凸起。 总 状花序 单生或 2 — 4 枚 沿短轴 相互排 列, 长 2 — 5 厘米, 淡 绿色; 穗轴 节间长 4 一 8 毫米, 草纸, 不 易逐节 断落, 绿色, 中下 部 扁平, 中上部 由于边 缘向内 弯而呈 舟形, 背部具 11 脉, 脉 凸起, 边缘 有短纤 毛或近 无毛;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连 基盘长 6 — 6. 5 毫米, 宽 1.5 毫米, 无芒, 基盘长 0.5 毫米, 无 毛或两 侧偶见 少数微 柔毛; 第 一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6 毫米, 光滑 无毛, 草纸, 先 端 膜质, 急尖, 背部具 1 条深凹 纵沟, 沟 两侧每 边常具 3 脉, 脉间 自近基 部至顶 部有明 
642  云南 植物志  显网 状脉, 网 眼清楚 可见, 边 缘中上 部内折 成脊, 脊上光 滑或微 粗槌, 中 下部仅 内弯而 无脊 ; 第二颖 舟形, 先端 急尖, 膜质, 具 3 脉, 中脉 成脊, 脊光 滑或微 粗糙; 第一小 花甚 退化, 通常仅 见长约 0.8 毫米 的膜质 光滑的 残存的 内稃; 第 二小花 两性, 雄蕊 3 枚, 花药长 0.5 毫米。 有柄小 穗当正 常发育 时与无 柄小穗 相似, 但常 退化; 小 穗柄宽 扁, 脉比 穗轴节 间少, 长约 3 毫米, 两侧 疏被短 纤毛。 产 景东、 昆明; 生 于海拔 1900 — 2100 米 沟边、 路旁 湿地。 模式标 本采自 景东。 本种 与可比 较的种 所不同 之处在 于小穗 第一颖 背部自 基部至 顶端均 具明显 的网状 脉; 穗 轴节间 宽扁, 但中 部以上 因向内 弯而呈 舟形, 其 背部也 具明显 的纵行 脉纹。 8. 柔 枝莠竹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Microstegium vimineum (Trin. ) A. Camus (1921, 192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Ohwi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vimineus Trin. (1832); Eulalia viminea (Trin, ) O. Ktze. (1891); Pollinia viminea (Trin.) Merr. (1923); Pollinia imberbis Nees ex Steud . (1855); Hook, f . ( 1897 ) ; Microstegium vimineum var. imberbe ( Nees ex Steud. ) Honda (193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一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下 部匍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 30 — 100 厘米, 光 滑 无毛, 具多数 分枝, 一 侧常具 纵沟。 叶鞘 常短于 节间, 稍 扁压而 有脊, 具 条纹, 除边 缘及 鞘口有 毛外, 余均 无毛, 上部叶 鞘中常 具隐藏 小穗; 叶 舌短, 膜质, 长不到 1 毫 米; 叶片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基部 变狭, 长 3 — 8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两面均 疏生柔 毛或变 无毛, 边缘 粗糙, 中脉 白色, 在 叶面上 凸起。 总 状花序 (1 一) 2- 6 枚, 长 3 — 6 厘米, 直立或 开展, 灰 绿色, 沿一短 轴相互 排列, 短轴长 5 — 20 毫米; 穗轴 节间长 3 — 5 毫米, 中部 向上稍 膨大, 两 侧边缘 全部有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4 一 5 毫 米, 基盘有 短毛; 第一颖 膜质, 先 端近截 平而具 2 微齿, 背部具 浅沟, 上部具 2 脊, 脊 上有小 纤毛或 粗糙, 脊间具 2 — 4 脉, 脉 在先端 汇合; 第 二颖有 1 一 3 脉, 稍 扁压, 舟 形, 脊 上粗槌 或有小 纤毛; 第一小 花通常 缺如;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稃 微小, 卵披针 形, 长约 1 一 1.5 毫米, 无 芒或具 短芒; 内稃 卵形, 短小; 雄蕊 3 枚, 花药 2 型, 短者 0.3~0.5 毫米, 长者 1 一 1.5 毫米, 花 期时不 伸出小 穗外;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小 穗 柄稍短 于穗轴 节间, 边缘有 纤毛。 产 东川、 昆明、 易门、 蒙自、 景东、 沧源、 盈江; 常生 于海拔 2200 米以下 山坡道 旁 及荫湿 草地。 分布于 西南、 中南、 华东及 台湾。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越南北 部、 菲 律宾、 日本、 朝鲜 都有。 本 种的小 穗形态 变异幅 度大, 首先 是第一 小花常 完全不 存在, 有时又 能观察 到其残 余 器官, 甚 至具有 雄蕊。 其次是 第二小 花的雄 蕊变化 也大, 常 见的是 花药长 0.5 — 2 毫 米。 Ohwi 还观 察到日 本标本 小穗有 二型。 花药线 形者, 开花 受精, 花药 小者, 闭花受 精。 芒 的长短 变化亦 不小, 有 时在同 一个标 本上, 有芒小 穗与无 芒小穗 都有, 有 时花序 下部 的小穗 无芒, 中部的 小穗具 短芒, 上部的 小穗芒 最长。 这充 分表明 M. vimineum var. imberbe (Nees ex Steud. ) Honda 没有成 立的' 必要。 
禾本科  643  12. 楔 颖草属 Apocopis Nees 多年 生细弱 草本。 花序 顶生, 由 1 一 3 枚 指状排 列的总 状花序 组成; 有柄小 穗退化 至仅存 1 柄, 稀可 发育为 1 具长芒 的雌性 小穗; 无柄小 穗背腹 压扁, 含 2 花, 呈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穗轴易 节断; 第 一颖革 质或坚 纸质, 边缘 扁平, 并 不内折 成脊; 第 二 颖质地 较薄, 近 膜质, 舟形, 中脉 成脊; 第一花 雄性, 内外稃 均膜质 透明, 具 2 雄 蕊, 第二花 雌性, 有时 两性, 或在穗 轴下部 的小穗 中多为 雄性; 外 桴膜质 透明, 先端浅 2 裂或 全缘, 有芒 或否; 内稃 旋卷, 短 而宽, 先端 截平; 鳞被 缺如; 雄蕊 2 枚。 约 15 种, 分 布热带 亚洲。 常见 于开旷 而土层 浅薄的 山坡或 平地。 我国产 4 种, 云 南 都有。 分种 检索表 1 (2) 无柄小 穗无伸 出颖外 的芒; 其第 一颖栗 褐色, 先 端有黄 棕色的 宽带, 具 7 脉, 2 边 脉与其 邻 近的脉 在顶端 以下汇 合而多 少伸出 颖成小 尖头, 主脉有 时也伸 出颖外 3. 楔颖草 A* paleacea 2 (1) . 无柄小 穗有伸 出颖外 的芒; 其第 一颖先 端有暗 红色的 宽带, 具 5 — 8 脉, 其 脉不作 上述形 状。 3 (4) 无柄 小穗长 6. 5 — 9 毫米, 其第二 小花为 中性; 有柄 小穗均 发育且 为雌性 • 2. 异穗 楔颖草 A. heterogama 4 (3) 无柄 小穗长 3. 5 — 6 毫米, 其第二 小花为 两性; 有柄 小穗发 育或不 发育。 5 (6) 无柄 小穗长 3. 5 — 4. 5 毫米, 其 第一颖 纸质, 倒卵状 楔形, 具不 明显的 脉纹; 有柄小 穗均不 发育 1. 短颖 模颖草 A. breviglumis 6 (5) 无柄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其 第一颖 草质, 倒卵 圆形, 具 7 条 不伸达 顶端的 脉纹, 脉 间有时 有 小横脉 4. 曲芒 楔颖草 A. wrightii 1. 短颖 楔颖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07: 13-15 Apocopis breviglumis Keng et S. L. Chen (1975) * ; 中国 植物志 (1997) * •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坚韧。 秆 丛生, 无毛, 直立, 高约 50 厘米, 径粗约 2 毫米, 具 7 — 9 节, 节上 无毛。 叶 鞘除基 部者外 均短于 节间, 上 部被疏 柔毛, 下 部渐变 无毛; 叶 舌干 膜质, 土 黄色, 长约 1 毫米, 近圆 头形;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两 面被细 柔毛, 长 3 — 13 厘米, 宽 2. 5 — 6 毫米, 顶 生者甚 退化, 先端 渐尖, 基部稍 收狭。 总 状花序 2 枚, 在 秆顶贴 合成圆 柱形, 长 2. 5 — 4. 5 厘米 (芒除 外), 径粗 2 — 3 毫米, 每节具 1 无 柄 小穗,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疏生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3. 5 — 4. 5 毫米, 基盘 疏生长 0.5 — 2 毫米 的黄棕 色毛; 颖片 无毛, 第 一颖长 3. 5 — 4 毫米, 倒卵状 楔形, 上 部宽约 3 毫米, 纸质, 先 端截平 而微有 细齿, 齿缘有 纤毛, 上部 边缘有 暗红色 环带, 具极 不明显 的 脉纹; 第二 颖长约 4.5 毫米, 上 部宽约 2 毫米, 厚 膜质, 楔形, 顶端宽 平且下 凹而有 数 微齿; 第 一小花 雄性, 内外稃 均膜质 透明, 先端 微带暗 红色; 第一 外稃长 圆形, 先端 
644  云南 植物志  截平 而有不 规则的 数齿, 齿缘有 纤毛; 第 一内桴 卵状长 圆形, 较第 一外桴 稍长; 第二小 花 结实, 第二 外稃厚 膜质, 土 黄色, 阔 线形, 与小穗 等长, 具一 脉延伸 成膝曲 扭转的 芒; 芒长 2. 2 — 2. 8 厘米, 芒柱长 0.8 — 1 厘米, 古 铜色, 粗糙, 芒针长 1.5 — 1.8 厘米, 黄 棕色; 第二内 稃膜质 透明, 宽 卵形, 长约 3 毫米, 宽约 2.5 毫米。 有柄小 穗均不 发育。 产 临沧; 生 于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南部。 2. 异穗 楔颖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Apocopis heterogama Keng et S. L. Chen (1975) * ; 中国 植物志 (1997) * .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须根 坚韧, 粗壮。 杆 直立, 高约 5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有 分枝, 具 7 — 8 节, 节上 无毛。 叶鞘 上部有 乳头状 柔毛, 下部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腹面暗 红色, 先端 截平, 有短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两面具 脱落性 疣毛, 长 6 — 15 厘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 端尖, 基部收 狭而近 圆形。 总 状花序 2 枚在 秆顶并 生成圆 柱状, 长 2 — 4 厘米, 宽约 4 毫米, 序轴 每节具 一无柄 小穗及 一有柄 小穗, 节间 长 2. 5 — 3 毫米, 扁 凸形, 疏生 黄棕色 柔毛, 无 柄小穗 基部有 1 圈 柔毛; 有柄小 穗与序 轴 节间几 等长, 小穗柄 基部有 1 圈柔毛 ;无柄 小穗长 6. 5 — 9 毫米; 第 一颖坚 纸质, 楔 状长 圆形, 长 6 — 7 毫米, 顶端有 黄棕色 环带, 具 7 脉, 脉 不伸达 顶端, 先端近 截平, 有短 纤毛; 第 二颖长 7 — 8 毫米, 近干 膜质, 暗 红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3 脉, 多少被 柔毛;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较 第一颖 稍长, 先端 无芒, 有短 纤毛, 第 一内稃 几与外 稃 等长, 包着 2 枚 雄蕊; 花药长 4 一 4. 5 毫米; 第二小 花常为 中性, 其外稃 线状披 针形, 与第一 外桴近 等长, 先 端浅二 裂至近 全缘, 具 一脉, 延 伸成小 尖头至 成膝曲 的芒; 芒柱 扭转, 长达 0.5 厘米, 有 柔毛, 芒 针长约 1.5 厘米, 基部 小穗的 第二外 桴可近 无芒; 第 二内桴 与第二 外桴近 等长但 稍宽。 有 柄小穗 雌性, 长约 5 毫米, 基 盘毛长 0.5 — 2 毫米, 枣 红色, 颖厚 膜质, 两颖 与小穗 等长, 背部 有毛; 第一小 花完全 退化或 有残存 稃片, 第 二小花 雌性, 第二外 稃长约 4 毫米, 有长 2 — 3 厘米 的芒; 芒常 2 回 膝曲, 扭转, 芒柱 疏生短 柔毛, 芒针 粗糙, 第二内 秤稍短 而宽。 产 临沧; 生 于山坡 草地。 模式 标本采 自临沧 (冕宁 )。 3. 楔颖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07: 10-12 Apocopis paleacea (Trin. ) Hochr. (1910); Bor (194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Bor in Hara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7). hchaemum paleaceum Trin. (1832) ; Apocopis royleana Nees (1841); Andropogon paleaceus (Trin. ) Steud. (1854)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30 — 80 厘米, 一侧有 纵沟, 无毛, 下部常 分枝。 叶鞘 较疏松 包茎, 无毛 或被柔 疣毛, 鞘口附 近具长 柔毛; 叶舌干 膜质, 钝圆, 长 0.5—1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6 毫米, 宽 3 — 5 毫米, 两 面及中 下部边 缘均疏 生疣毛 或有时 无毛。 总 状花序 2 (稀 3 或 4) 枚, 簇生, 直立而 彼此紧 贴呈圆 柱状, 长 1.5 — 4 厘米;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略呈三 棱形, 边缘被 黄褐色 纤毛; 小穗 孪生, 有 柄 者退化 而仅留 存其小 穗柄, 其 柄长约 2 毫米, 被乳黄 色的长 纤毛, 中下 部与无 柄小穗 
禾本科  645  第一颖 之基部 边缘多 少有些 愈合; 无柄小 穗长约 4 毫米, 第 一颖黄 褐色, 无毛, 下部近 革质, 先端 截平, 具有不 规则的 锯齿, 齿 缘有短 纤毛, 有 7 脉, 其 脉直达 顶端以 下消失 或微微 伸出, 第二颖 膜质或 背部中 下部近 纸质, 与 第一颖 等长或 稍长, 先端 截平, 有不 整齐 的齿, 齿 缘有短 纤毛; 第 一小花 雄性, 其内 外桴几 等长, 先端 截平而 有齿, 无脉, 膜质 透明; 第 二小花 两性或 雌性, 有 短柄, 第二外 稃与第 二颖近 等长, 先 端截形 具不规 则 小齿, 1 脉 直达先 端或有 时成短 尖头, 第二内 稃阔卵 形或四 方形, 比外 桴短, 先端截 平而有 微齿; 雄蕊 2 枚。 产 泸水、 富宁、 元阳、 盈江; 常生 于海拔 300 — 1300 米的山 坡草地 或丘陵 边缘。 分 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尼 泊尔、 印 度及中 南半岛 也有。 4. 曲芒 楔颖草 (图鉴 ) Apocopis wrightii Munro (1860); Benth. (1861); Rendle (1904), excl. syn.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Apocopis xvrightii ssp. genuinus var. vurightii (Munro) Hack. (1889).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达 60 厘米, 常被 白粉, 一侧有 纵沟, 有 分枝。 叶 鞘无毛 或上半 部常具 疣毛, 鞘口 附近大 都有长 柔毛; 叶舌干 膜质, 先端 钝圆, 长 0.5 — 1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3 — 1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具疣毛 或有时 无毛, 基部边 缘常疏 生 疣毛。 总 状花序 孪生, 常 互相紧 贴呈圆 柱状或 2 者直立 而彼此 靠近, 长 2 — 4 厘米; 穗轴节 间长约 为无柄 小穗的 1/3; 无柄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基盘具 髯毛; 第一 颖坚纸 质, 长约 5 毫米, 背腹扁 而边缘 扁平, 先 端膜质 而带淡 红色, 顶 部截平 而具短 纤毛, 具 7 脉而脉 在顶端 以下便 消失; 第二颖 膜质, 与第 一颖近 等长, 具 3 脉, 先 端下凹 且具纤 毛, 上 半部具 微毛; 第 一小花 雄性, 外 桴及内 稃等长 或后者 略短, 先端截 平而具 纤毛, 雄蕊 2 枚; 第 二外桴 先端全 缘或微 2 裂, 无芒或 具膝曲 的芒; 芒长 1.2 — 2 厘米, 芒柱 扭 转且具 微毛; 内稃较 外桴短 而宽, 先端下 凹且具 纤毛; 雄蕊 2 枚, 花药长 3 — 4 毫米; 有柄 小穗圆 柱形, 长 3 — 3. 5 毫米, 内含 1 雌花, 两颖几 等长, 均被 乳黄色 柔毛; 外稃 线形, 先 端伸出 1 膝 曲而芒 柱扭转 的芒; 有时 有柄小 穗完全 退化而 仅有残 存的小 穗柄。 产 临沧; 生 于海拔 1250 米 较干燥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江西、 安徽等 省区。 13. 筒 穗草属 Germainia Balansa et Poitr.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叶片 狭窄。 总 状花序 顶生, 1 枚, 短缩 成头状 花序; 头状 花序的 外围有 2 — 10 个 轮生成 总苞状 的雄性 小穗, 其内有 2 — 3 对 小穗, 每 对中有 1 具柄 小穗为 雌性, 及 1 一 2 个无 柄者为 雄性, 或仅具 3 个 有柄雌 性小穗 而无雄 性者; 总苞 状雄性 小穗含 2 花, 无芒; 第 一颖硬 革质, 先端 截平, 边 缘彼此 覆盖; 第 二颖膜 质, 狭窄, 具 3 脉; 第一及 第二花 的外稃 均膜质 透明, 第 一花内 稃通常 退化; 雄蕊 2 枚; 雌小穗 较小, 有芒, 基盘 尖锐, 有毛; 第二 外桴膜 质而仅 为芒之 基部; 内稃 缺如, 鳞 被及雄 蕊均不 存在; 花柱 分离。 约 9 种, 分布 印度、 我国 南部及 热带东 南亚, 1 种到 达澳大 利亚东 北部。 我国产 
646  云南 植物志  1 种。 1. 筒穗草 (图鉴 ) 图版 108: 1-4 Germainia capitata Bal. et Poitr. (1873); Rendle (1904);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秆 单生或 丛生, 直立, 高 30 — 60 厘米。 叶 鞘无毛 或疏生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先端常 撕裂; 叶片 线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3 — 5 毫米, 两面 均疏生 柔毛; 总状 花序短 缩而呈 头状, 长约 1.5 厘米 (芒除 外), 圆 筒形, 灰绿 色或变 褐色; 无柄雄 性小穗 与花序 等长, 通常 4 枚轮生 于花序 外轮; 第 一颖硬 革质, 平滑, 有 7 — 9 脉, 背部 圆形, 先端常 下凹; 第二颖 膜质, 具 3 脉, 红 褐色; 两朵小 花均为 雄性, 各具 2 枚 雄蕊, 花药长 6 — 8 毫米; 内桴及 外桴均 膜质, 红 褐色; 有柄雌 性小穗 3 枚, 柄长约 5 毫米, 具 细毛; 小 穗连基 盘长约 1 厘米, 黑 褐色, 基盘 尖锐而 具黑褐 色的硬 毛; 第 一颖硬 革质, 背部 圆形, 具 细毛; 第 二颖质 地较薄 而软, 长约 7 毫米; 第 一外桴 膜质, 略呈长 方形, 长约 5 毫米; 内稃 缺如; 第 二外桴 膜质, 狭缩而 为芒之 基部; 芒长 而较 粗壮, 2 回 膝曲, 第一 芒柱长 2. 5 — 3 厘米, 第二芒 柱长约 1 厘米, 均具白 色短硬 毛, 芒 针长约 2.5 厘米, 无毛。 产 陇川; 生 于海拔 800 — 1000 米 的山坡 草丛。 分布 于广东 (广 州附近 )。 中 南半岛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4. 蜀泰属 Sorghum Moench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有 或无根 状茎。 秆 直立, 通常 高大。 叶片 线形, 长而 宽阔; 叶 舌 膜质, 稀有 纤毛。 圆 锥花序 大型, 直立, 开展, 由 多数具 1 一 6 节 的短总 状花序 组成;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被毛, 不具 纵沟; 小 穗孪生 于穗轴 各节, 1 具 短柄, 1 无柄, 顶节具 3 枚 小穗, 其中 2 枚 有柄; 无 柄小穗 两性, 基 盘钝或 尖利; 第一颖 革质, 背部 向外凸 起, 两侧 边缘内 卷呈圆 形近顶 部明显 有脊, 脊上 有翼, 通常 无毛; 第二颖 舟形, 有脊; 第一外 桴膜质 透明;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全 缘而无 芒或有 2 齿 而齿间 有芒; 鳞 被具纤 毛; 有柄小 穗正常 发育或 常退化 而仅存 1 枚 颖片。 约 20 种, 主要 分布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墨 西哥有 1 特 有种, 常生 于稀树 草原、 灌丛或 林缘, 有些 种是森 林破坏 后或冲 积地上 的先锋 植物。 云南 现知有 7 种 (包 括引种 和逸生 )。 蜀黍 S. bicolor 通称 高粱, 是 全球热 区常见 的栽培 谷物。 可能 导源于 S. arundi- naC eum。 东 非可能 是最早 的栽培 地点。 Snowden (1936) 将栽 培的高 粱分成 28 种, 但 到 现在他 的分类 法及种 系概念 很少人 采用。 De Wet (1978) 将 28 种 合并为 5 个栽培 变种。 有的种 栽培取 其秆制 糖浆, 有 的种取 其花序 制刷或 画笔, 有 些种栽 培供饲 料或牧 草。 石茅 S. halepense 是有害 杂草。 
禾本科  647  图 版 108 1—4. 筒穗草 Gemiainia capitate Bal. et Poitr. , 1. 植株及 花序, 2. 叶舌, 3. 花序 放大, 4. 无 柄小穗 (背腹 面); 5—7. 蜀黍 Sorghum bicolor (Linn.) Moench. , 5. 植株, 6. 孪 生小穗 (背面 ), 7. 孪 生小穗 (腹面 ); 8—10. 光 高粱 S. nitidum (Vahl) Pers. , 8. 植株, 9. 孪生 小穗, 10. 无柄 小穗第 二外稃 (去芒 ); 11 一 12. 拟髙粱 S. propinquum (Kunth) Hitchc. , 11. 植株, 12. 孪生 小棟; 13—15. 香根草 Vetiveria zizanioides (Linn. ) Nash. , 13. 花序, 14. 无 柄小穗 (带 有序轴 节间及 小穗柄 ), 15. 无柄小 穗的第 一颖。 (李 楠绘) 
648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10) 节上无 毛或被 柔毛, 从不被 髯毛; 圆锥花 序分枝 可再分 出小枝 (Subgen. Sorghum) o 2 (5)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状茎; 常为田 间或村 寨旁的 杂草, 稀 栽培为 牧草。 3 (4) 无柄小 穗先端 钝形, 通常 有芒; 第一颖 先端有 明显的 3 小齿; 圆 锥花序 较小, 长 15 — 30 厘 米 4. 石茅 S. halepense 4 (3) 无柄小 穗先端 急尖或 渐尖, 通常 无芒; 第一颖 先端无 明显小 齿且常 有小凸 尖头;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20 — 60 厘米 6. 拟高粱 S. propinquum 5 (2) —年生 草本, 无根 状茎; 栽培 谷物或 牧草。 6 (7) 圆锥 花序的 分枝较 细瘦, 成 熟后易 折断; 无柄 小穗长 椭圆状 披针形 至长椭 圆形; 颖果 较小, 成 熟时完 全为颖 所包; 栽 培牧草 7. 苏丹草 S. sudanense 7 (6) 圆锥花 序分枝 粗壮, 成熟 后不易 折断; 无 柄小穗 为各式 卵形, 稀卵状 椭圆形 或亚圆 球形; 作谷物 或饲料 栽培。 8 (9) 无 柄小穗 的颖片 较薄, 成 熟后纸 质至硬 纸质; 第 一颖的 脉可延 伸至中 部或中 部以下  3. 甜高粱 S. dochna 9 (8) 无 柄小穗 的颖片 较厚, 硬 革质; 第一 颖的脉 仅在顶 端明显 1. 蜀黍 S. bicolor 10 (1) 节上密 生髯毛 (最 长的髯 毛超过 1 厘米 ); 圆锥 花序分 枝单一 (Subgen. Parasorghum) 11 (12) 多年生 草本, 秆 通常不 分枝; 无柄 小穗椭 圆状或 卵状长 圆形, 被稀 疏或稠 密的粗 伏毛; 第 二颖 背部有 粗伏毛 5. 光高粱 S. nitidum  12 (11) 一年生 草本, 秆有 分枝; 无柄 小穗椭 圆状披 针形, 被 或疏或 密的长 柔毛; 第 二颖背 部无毛 2. 缠 甸高粱 S, burmahicum  1. 蜀黍 (张华 : 博 物志) 图版 108: 5-7 高粱 (本草 纲目) Sorghum bicolor (Linn.) Moench (1794); Ohwi (1942); Hitchc. (1951); Bor (I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Holcus bicolor Linn. (1771); H. saccharatus Linn. ( 1753), nom. confus. ; Sorghum vulgare P.ers. (1805), nom. superfl.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广;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江苏 植物志 (1977); 四川 植物志 (1988广 贵州 植物志 (1988). 一年 生栽培 作物。 秆 直立, 粗壮, 不 中空, 高 2 — 4 米, 径可达 2 厘米, 节 上常有 短 柔毛。 叶鞘大 都短于 节间, 无 毛或被 白粉; 叶舌硬 膜质, 先 端圆, 长约 1 一 2 毫米, 它 的背面 及叶片 基部附 近有一 圈长毛 环生;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30 — 60 厘 米, 宽 2 — 7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稠密, 长 15 — 30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分枝近 轮生, 基部密 被白色 柔毛, 常再数 次分出 小枝, 末级小 枝常具 2 — 4 节; 穗轴节 间短, 长 1 一 2 毫米, 不易 折断; 小穗 孪生, 但 顶节有 3 枚 小穗; 无 柄小穗 常为 阔椭圆 形或倒 卵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颖片 在成熟 时除上 端及边 缘有毛 外, 余 均光滑 无毛, 且为硬 革质, 黄褐 色至紫 褐或紫 黑色; 第一颖 中上部 质地渐 渐变为 纸质, 具不 太明显 的脉, 边缘 内卷, 无脊; 第二颖 较第一 颖狭, 近 舟形, 背部 圆形, 无 
禾本科  649  脊; 第一外 桴长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膜质 透明, 边缘 内卷, 有 纤毛; 第 二外稃 近三角 形, 2 裂近 中部, 边缘有 纤毛,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芒长 6 — 8 毫米, 膝曲, 芒柱稍 扭转; 内稃 狭小, 有 纤毛; 花药 3 枚, 长约 2 毫米; 鳞被 2 枚, 半 圆形, 上端 截平, 有长达 1 毫米的 纤毛; 有 柄小穗 柄短, 雄性, 但 发育程 度变化 甚大。 云 南省、 我国 及全球 温暖地 区广泛 栽培, 品种 极多, 如花序 分枝的 长短, 颖 片的色 泽, 茎 的含糖 量等均 随品种 的不同 而异。 本种 为我国 黄河以 北各地 广泛栽 培的主 要旱粮 之一。 谷粒供 食用, 也为 制糖、 酒、 淀粉 等的好 原料; 据 记载: 秆含 蛋白质 9.95%, 脂肪 3.39%, 粗纤维 26.68%, 灰分 6.64%。 茎叶供 作牲畜 饲料, '也为 造纸、 编织、 建盖 屋顶等 原料。 雌蕊花 柱及柱 头入药 能治肾 脏病。 2. 缅 甸高粱 (拟) Sorghum burmahicum Raiz. (1957) ; Bor (1960) . 一年生 草本, 须根较 粗壮。 秆 直立, 高达 2 米, 径粗 4 一 8 毫米, 有 分枝, 基部各 节常具 气生支 柱根, 节 上密生 长可达 1 厘米 的白色 髯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被密或 较疏的 瘤 基毛, 后 期毛常 脱落, 有 时上部 叶鞘常 无毛, 鞘 口附近 密被长 髯毛; 叶 舌基部 较硬, 上部 膜质, 先端 急尖,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达 40 厘米, 宽达 15 毫米, 中脉 白色, 表面 与 叶面近 平齐, 背面 作半圆 形高高 凸起, 两面 均被瘤 基毛, 边缘 粗糙。 圆锥花 序长圆 形, 长约 25 厘米, 主轴 直立, 表面呈 小刺状 粗糙, 节上 有毛; 分枝 轮生, 长 2 — 5 厘 米, 中下部 裸露, 表面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1 一 2 厘米, 3 — 6 节;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近等 长, 长约 3 毫米, 两侧有 白色长 纤毛; 无柄 小穗椭 圆状披 针形, 褐色 至浅紫 褐色, 长约 4 毫米, 基盘 圆钝, 具长短 不等的 髯毛; 二 颖均呈 革质;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常仅 中下部 被长 柔毛, 先端 膜质, 有 小刺状 刚毛, 边缘 内卷但 无脊; 第二颖 舟形, 除 膜质边 缘有小 纤毛 外光滑 无毛; 第一外 稃略短 于颖, 长 圆状披 针形, 膜质 无脉, 边 缘密生 纤毛; 第二 外 稃近四 方形, 长 1.5 毫米, 宽 1.1 毫米, 2 裂达 中部, 边 缘密生 纤毛, 中脉 明显, 自 齿 间伸出 为芒; 芒长 15 — 20 毫米, 膝曲, 芒柱扭 转且常 弯曲; 花药 3 枚, 长约 3 毫米;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颖 草质, 雄性, 无芒。 产 孟连; 生于 路旁、 溪 边潮湿 地上。 分布 于自缅 甸至东 南亚。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甜高粱 (中 国植 物志) Sorghum dochna (Forssk. ) Snowd. (1936) ; Ohwi (1942) ; Bor (1960) ; 中国 植物志 (1997). Holcus dochna Forssk - (1775); Sorghum vulgare var. saccharatum Boerl. (1890); Andropogon sorghum ssp. satixms var. saccharatus Hack, in DC. (1889) . 一年生 草本; 常于秆 的基部 具有支 柱根。 秆 直立, 粗壮, 高 2 — 4 米, 基 部径粗 2 — 2. 5 厘米, 多汁, 味甜。 叶鞘 无毛, 常有 白粉; 叶舌 膜质; 叶片 7 — 12 片或 更多, 长达 1 米, 宽达 8 厘米。 圆锥 花序紧 密或稍 紧密, 椭 圆形, 椭圆 状长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20 — 40 厘米, 宽 5 — 15 厘米; 花序梗 直立, 主轴 延伸, 具数至 多节; 每 节具分 枝数枚 至多 数枚, 近 轮生, 直立或 斜升, 通常疏 生柔毛 或具细 刺毛而 粗糙。 无柄 小穗椭 圆形, 椭圆 状长圆 形至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4. 5 — 6 毫米, 果时宽 3.5 毫米, 基盘无 毛或具 髯毛; 
650  云南 植物志  颖幼时 纸质, 第 一颖先 端钝, 具 12 — 15 脉, 上部较 明显, 下部常 消失, 具 3 — 6 条横 脉, 上部 1/3 处 有脊, 脊上具 微毛而 粗糙, 先端具 3 小齿; 第二颖 舟形, 具不太 明显的 7~9 脉, 有 1 一 4 条小 横脉, 先端 有脊, 边 缘有小 纤毛; 外 桴膜质 透明, 椭圆 状长圆 形, 长 4 一 6 毫米; 内桴椭 圆形或 卵形, 先端全 缘或微 2 裂, 无 芒或有 1.5 — 2 毫 米长的 芒; 花药长 3 — 4 毫米。 颖果长 3. 5 — 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4 一 6 毫米, 雄性或 中性, 宿存, 无芒。 云南省 只见农 场有零 星引种 栽培。 全 国均有 栽培。 据 记载本 种原产 印度和 缅甸。 现 在 世界各 地都有 栽培。 4. 石茅 (海 南植 物志) 琼生草 (海南 植物志 ), 詹森草 (台 湾植 物志) Sorghum halepense (Linn. ) Pers. (1805);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 湾 植物志 (1978) ; Clayton in Tutin et al. (1980)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 Holcus halepensis Linn. ; Andropogon halepensis (Linn. ) Brot. (1804) ; Andropogon sorghum (Linn. ) Brot. ssp. halepensis (Linn. ) Hack, in DC. (1889); Sorghum mili- aceum (Roxb. ) Snowden (1955); S . miliaceum (Roxb. ) Snowden var. parvispiculum Snowden ( 1955 ); Bor (1960). 多年生 较细弱 或强壮 草本, 有 根茎。 秆 单一或 分枝, 直立, 高 0.5 — 3 米, 节上有 平贴 髯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3 — 4 毫米, 先 端在边 缘上常 有不规 则齿缺 及少数 纤毛; 叶片阔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20 — 90 厘米, 宽 0.5 — 4 厘米, 除鞘 口内侧 有短柔 毛外, 两 面光滑 无毛, 边缘 粗糙, 中脉 白色, 明显。 圆 锥花序 花期时 松散, 花后 常 收縮, 披针形 至金字 塔形, 长 10 — 50 厘米, 宽 3 — 20 厘米, 主轴 粗糙, 下部 分枝近 轮生, 枝腋 有白色 柔毛, 一级分 枝多次 复出, 基部 裸露, 末级分 枝为具 1 一 5 节 的总状 花序;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均较 纤细, 不易 折断, 均被 柔毛; 无柄 小穗椭 圆形至 亚椭圆 形, 长 4 一 5 (-5.5) 毫米, 初 为乳白 色至浅 黄色, 后 变为棕 红色, 淡紫 色至淡 黑色; 基盘短 而钝, 被 短毛; 2 颖片 革质, 近 等长, 被 柔毛, 成熟时 背部变 无毛; 第一 颖上部 有脊, 脊上 有翼, 先端有 3 小齿; 第二颖 上部也 有脊;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膜质透 明, 无脉, 稍短 于颖, 被 纤毛; 第二 外桴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有 纤毛, 先端有 2 微齿或 2 浅 裂而芒 从齿间 伸出; 芒较 粗壮, 长 10 — 16 毫米, 膝曲 芒柱稍 扭转, 芒针 粗糙; 鳞 被有 纤毛; 有 柄小穗 较狭, 长约 4 毫米, 披 针形, 常呈淡 紫色, 颖片 草质, 被 毛或无 毛, 常为 雄性, 无芒, 最后 脱落。 昆明 附近有 栽培, 但尚未 见普遍 逸生。 我国南 部作牧 草引种 栽培, 有 时逸生 为田间 杂草。 原产 叙利亚 及毛里 求斯, 分 布于世 界温暖 地区。 秆叶幼 嫩时供 作牲畜 饲料, 长 成后可 作造纸 原料。 有 根茎的 多年生 草本, 逸 生后常 为耕地 上难除 的有害 杂草, 已被 列人世 界杂草 检疫种 之一。 5. 光高粱 (华 南经济 禾草) 图版 108: 8-10 Sorghum nitidum (Vahl) Pers. (1805);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7广 . Holcus nitidus Vahl ( 1791 ) ; Andropogon serratus Thunb. ( 1784 ) ; Hook, f . 
禾本科  651  (1897). 多年生 草本, 无明 显的根 状茎。 秆高 60 — 200 厘米, 径 2 — 4 毫米, 直立, 节上密 生白色 髯毛, 基部具 鳞芽。 叶 鞘紧密 包茎, 无毛或 被瘤基 柔毛, 鞘 口附近 密生长 髯毛; 叶舌 质硬, 先端 钝圆, 长约 1.5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20 — 40 厘米, 宽 4 一 12 毫米, 先 端 长尾状 渐尖, 基部稍 收狭, 两面 均无毛 或具瘤 基毛, 但背 面毛常 较少, 边缘呈 小刺状 粗糙, 中脉色 白而较 宽厚, 背面 凸起。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长 10 — 30 厘米, 主轴 直立, 平滑 无毛, 分 枝细, 轮 生,. 广展, 长 2 — 6 厘米, 不 分枝, 基部长 裸露; 总状花 序着生 分枝 顶端, 长 15 — 25 毫米, 具 3 — 6 节; 穗轴节 间长约 3.5 毫米, 被褐色 纤毛; 无柄小 穗狭 卵形, 长约 4 毫米, 基^ 钝圆, 有褐色 髯毛; 2 颖均呈 革质, 成熟 时变黑 褐色, 下 部光亮 无毛, 上部 及边缘 有较稀 疏的粗 伏毛;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暗 褐色至 黑色, 有光 泽; 第一 外桴厚 膜质, 略短 于颖, 具 2 脉, 边缘 内卷, 有 纤毛; 第 二外稃 膜质, 2 浅 裂, 有芒或 无芒, 边缘有 纤毛; 芒长 7 — 17 毫米, 膝曲; 花药 3 枚, 黄色, 长约 2 毫 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等长, 雄性, 颖 草质, 无芒; 小穗 柄长约 4 毫米, 被褐色 纤毛。 产 东川、 永胜、 中甸、 昆明、 元谋、 建水、 石屏、 耿马、 镇康、 保山; 常生 于海拔 1000 — 2200 米的 山坡灌 丛间。 分布 于巴基 斯坦、 印度、 日本、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及澳大 利亚。 秆叶作 牧草; 颖果含 淀粉可 酿酒。 6. 拟高粱 (广 州植 物志) 图版 108: 11-12 Sorghum propinquum (Kunth) Hitchc. (1931); Ohwi (1942);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al. (1968); Anon. (1988). Andropogon propinquum Kunth ( 1830 ) ; Sorghum halepense var. propinquum (Kunth) Ohwi (1941).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状茎。 杆 直立, 高 1 一 3 米, 径达 1 一 3 厘米, 节 上被灰 白色柔 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质地 坚硬, 叶 鞘与叶 片相连 接处内 外侧均 密被灰 白色长 柔毛; 叶舌 甚 短而质 较硬, 长 0.5 — 1 毫米, 上端 截平而 为一圈 1 一 2 毫米 的白色 长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达 90 厘米, 宽约 3 厘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边缘 粗槌, 基部 渐狭, 先端 针状。 圆 锥花序 大型, 开展, 长 20 — 60 厘米; 分枝近 轮生, 长 15 — 20 厘米, 有 时下部 1 或 2 节 上仅具 1 或 2 个 分枝, 一 级分枝 下部裸 露而无 小穗, 上 部再作 3 — 4 回 分枝, 末级小 分枝连 梗长达 15 毫米, 具 3 — 6 节; 穗轴 节间被 纤毛, 较易 折断, 长 2 毫米或 稍短; 无 柄 小穗椭 圆状披 针形, 无芒, 长约 4 毫米或 稍长; 2 颖片 革质, 被短 柔毛, 脉不 明显; 第一 颖边缘 内卷, 上部 有脊, 脊上略 粗糙, 先端 急尖, 具 3 微齿或 全缘; 第二 颖披针 形, 柔毛 较少; 第一外 稃长近 4 毫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有 纤毛; 第二外 稃宽长 圆形, 长 约 4 毫米, 宽约 1.8 毫米, 中 部以上 边缘有 纤毛; 花药 3 枚, 长约 2 毫米;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无毛, 无芒, 雄性, 颖 草质。 产 富宁、 河口 等县; 多 生于河 岸或潮 湿处, 有 时也见 于耕作 地上。 印 度至中 南半岛 各国 都有。 7. 苏丹草 Sorghum sudanense (Piper) Stapf ( 1917); Bor (1970); Clayton in Tutin et al. 
• 652 • 云南 植物志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sorghum ssp. sudanensis Piper in Proc. (1915) .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细弱或 强壮, 直立, 高达 3 米, 节 上有短 柔毛。 叶鞘 无毛; 叶舌 质硬 而短, 边缘有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达 40 厘米, 宽达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两面除 鞘口附 近外均 无毛, 边缘 粗糙, 中脉 色白, 背面 凸起。 圆 锥花序 直立, 卵 形或金 字 塔形, 疏松, 长 15 — 30 厘米; 主 轴节上 有毛, 棱上 粗糙; 分枝近 轮生, 基部 密生白 色 柔毛; 总 状花序 2 — 5 节, 穗 轴节间 2 — 4 毫米, 有白色 柔毛; 无 柄小穗 椭圆形 或椭圆 状长 圆形, 长 6. 5 — 8 毫米, 草 黄色; 基 盘钝, 有短 柔毛; 颖亚 革质或 草质, 近 等长, 被 苍灰色 柔毛; 第一颖 卵形, 中上 部边缘 内折, 近先端 有脊, 边缘有 纤毛; 第 二颖稍 长, 舟形, 内卷, 边缘 膜质; 第一 内桴长 圆状披 针形, 质地 稍厚, 较 第一颖 稍短, 边缘 膜质 内卷, 有 纤毛; 第 二内稃 膜质, 长 3.5 毫米, 三 角形, 2 浅裂, 边缘有 纤毛, 齿间 有芒; 芒长约 7 毫米, 膝曲, 芒针较 粗壮, 芒柱稍 扭转; 花药 3 枚, 长近 3 毫米; 鳞被 的 2 个 角上有 长毛; 有 柄小穗 中性或 雄性, 狭披 针形, 长约 7 毫米, 柄 甚短。 东川、 昆明 有栽培 的一年 生饲料 作物。 Piper (1915) 根据苏 丹的种 子种植 于美国 农场 的标本 建立为 蜀黍的 变种, Stapf (1917) 将 它升级 为种。 现 已广泛 栽培于 世界温 暖 地区。 15. 假 高粱属 Pseudosorghum A. Camus 一年生 草本。 秆基 部外倾 斜升, 圆 柱形, 实心, 无毛。 叶鞘 无脊; 叶舌有 纤毛; 叶 片 线形, 中脉 明显。 圆锥花 序由数 至多数 单一或 稍有分 枝的总 状花序 组成; 总状 花序穗 状, 长度 中等, 具 3 — 16 节; 穗轴 纤细, 有 关节, 节间不 具透明 中线, 有 纤毛; 无柄小 穗 成熟后 连同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一起 脱落, 基 盘钝; 第 一颖软 骨质或 纸质, 两侧 边缘内 弯呈 圆形, 无毛; 第二 外稃有 纤毛, 膜质, 2 裂, 齿 间有膝 曲芒; 鳞被 无毛; 有 柄小穗 存在, 中性或 雄性。 2 种, 分 布亚洲 热带, 常生于 潮湿或 多荫环 境中。 中国 分布新 记录, 现知 云南有 1 种, 另 一种云 南红河 州可能 也有。 分种 检索表 1 (2) 总 状花序 3 — 6 节; 有 柄小穗 中性, 退化 至只有 2 个颖片 …… 2. 东京 假高粱 P. fasciculare 2 (1) 总状 花序具 6 — 16 节; 有 柄小穗 中性或 雄性, 有 2 个颖片 及外桴 1. 假高粱 P. zollingeri 1. 假高粱 (拟) 图版 109: 1-3 Pseudosorghum zollingeri (Steud.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Andropogon zollingeri Steud. (1854) ; Hack, in DC. (1889); Ischaemum zollingeri (Steud. ) Miquel (1855). 
禾本科  653  图 版 109 1—3. 假髙粱 Pseudosorghum zollingeri (Steud. ) A. Camus, 1. 花序, 2. 孪生小 穗背面 (示无 柄小穗 ), 3. 孪生 小 穗腹面 (示有 柄小穗 ); 4 一 6. 展序 金须茅 Chrysopogongryllus (Linn. ) Trin. , 4. 花序, 5. 总状 花序 (背面 ), 6. 有 柄穗; 7 — 9. 双花草 Dichanthium annulatum (Forssk. ) Stapf var. annulatum, 7. 花序, 8. 孪 生小穗 (总 状花 序的 一节) 背面, 9. 第 二外稃 (示芒 的基部 ); 10 — 12. 旱茅 Schizachyriumdelavayi (Hack. ) Bor, 10. 花序 (或 花序 ), 11. 孪 生小穗 (总 状花序 的一节 ), 12. 第 二外稃 (先端 二裂) 及芒; 13 — 15. 黄茅 Heteropogoncontortus (Linn.) Beauv. ex Schult. , 13. 花序 (下 部为 同性对 小穗, 上部 为异性 对小穗 ), 14. 孪 生小德 (异性 对), 15. 孪 生小穗 (同性 对)。 (李 楠绘) 
654  云南 植物志  一年生 草本。 秆直 立或基 部外倾 而节上 生根, 高可达 2 米, 常 具多数 分枝, 无毛或 有 时节上 被毛。 叶鞘 松散, 常在中 上部有 瘤基长 硬毛; 叶 舌草质 或上部 膜质, 长 2 — 4 毫米, 边缘无 毛或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除 内面基 部有瘤 基长毛 外两面 无毛, 稍 粗糙, 长 10 — 40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圆 锥花序 由数至 多数总 状花序 组成, 长 4 一 13 厘米, 下 部每 节上分 枝最多 时可达 十枚, 主 轴节上 及分枝 腋间有 长毛; 总 状花序 直立或 开展, 长 1.5 — 5 厘米, 具 6 — 14 节; 穗 轴节间 线形, 先端略 膨大, 长约 3 毫米, 两 侧被长 纤毛;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4.5 毫米, 淡黄绿 色或淡 紫色, 基盘 有毛;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光 亮, 光滑, 有 7 — 9 脉, 先 端钝, 两侧稍 有脊, 脊 粗糙, 脊间有 微毛; 第 二颖稍 长于第 一颖, 舟形, 光滑 无毛; 第一外 稃较颖 稍短, 长 圆形, 边缘 内弯, 边缘有 纤毛; 第二外 稃短, 长约 2 毫米, 有芒, 膜质, 2 裂 至中部 稍下, 裂齿有 纤毛; 芒长 15 — 18 毫米, 膝曲, 芒柱 褐色, 扭转; 第二内 稃小; 鳞被 无毛, 楔形;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4 毫米;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4.5 毫米, 通常 中性, 具 颖片及 外稃; 小穗 柄长约 3 毫米, 两侧 边缘有 纤毛。 产 河口、 景洪、 耿马、 镇康; 多生 于海拔 1000 米以下 的河岸 灌丛、 丘陵边 缘或耕 地 附近。 分布 于越南 北部至 南部、 印度尼 西亚。 中国 分布新 记录。 2. 东京 假高粱 (拟) Pseudosorghum fasciculare (Roxb.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Bor (1960). Andropogon fascicularis Roxb. (1814, 1820) . 与前 种的区 别点在 于总状 花序不 等长, 节少, 仅具 3 — 6 节; 有 柄小穗 退化, 中性, 通 常仅有 2 枚 颖片。 本种 分布于 印度、 缅甸 及越南 南北部 (老 街有分 布记录 )。 云南 省南部 (特 别是河 口) 可能有 分布。 但现尚 未采到 标本, 描述 暂缺。 16. 香 根草属 Vetiveria Bory in Lem. -Lisanc. 多年生 草本, 有 粗壮的 根茎。 叶 坚硬, 下 部多少 对折而 成脊。 圆 锥花序 单生, 由多 数 近轮生 的总状 花序所 组成, 成 熟时, 穗 轴节间 易逐节 断落;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 柄, 有柄者 雄性, 无柄者 两性, 花序顶 部常具 3 小穗, 其中两 个小穗 有柄; 无柄 小穗两 侧 压扁, 含 2 小花; 第一 小花退 化仅存 外桴;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一颖 革质至 纸质, 边缘 稍 内折, 无芒, 背部 圆形, 有小 瘤刺; 第 二颖无 芒或有 短芒; 第 二外稃 膜质, 有 2 齿, 齿间有 芒或芒 退化; 内桴 微小。 颖果长 圆形。 约 10 种, 产世 界热带 地区。 常生 于泛水 平原、 湖 泊或河 岸边。 云南引 种栽培 1 种。 1. 香根草 (通称 ) 图版 108: 13—15 岩兰草 (通称 ) Vetiveria zizanioides (Linn. ) Nash in Small (1903); Bor (1960); 图鉴 (1976)* ; 海南 植物志 (1977) *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 Phalaris zizanioides Linn. (1771) ; Holcus zizanioides (Linn.) O. Ktze. ex Stuck. (1904). 
禾本科  655  多年 生丛生 草本; 根 状茎及 须根具 香味。 秆 粗壮, 直立, 高达 2 米或 更高。 叶鞘无 毛, 位于下 部者常 扁压而 具脊; 叶舌 很短, 仅 具干膜 质边; 叶片 线形, 长 30 — 90 厘米, 宽 4 一 20 毫米, 直立, 常 坚硬, 先端 急尖, 基部 与叶鞘 相连而 无明显 界限, 两面 无毛, 稀于 叶面基 部多少 被毛, 边缘 粗糙, 主脉 纤细, 侧脉 细密。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圆形, 长 15 — 30 厘米, 主轴具 明显而 粗壮的 分枝, 无毛; 分枝 上举, 疏展, 近 轮生, 具 6 — 10 枚; 总状花 序长达 5 (-7.5) 厘米, 纤细; 穗轴节 间与无 柄小穗 等长或 稍长, 平滑无 毛; 无 柄小穗 线状披 针形, 稍两侧 压扁, 连 基盘长 4 一 5 毫米, 颜色 的变异 较大; 基盘 钝, 长约 1 毫米, 无毛; 第一颖 革质, 边缘稍 内折, 背部具 稀疏硬 刺毛和 粗糙, 有不太 明显的 五脉;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同质, 等长, 脊上有 刺毛和 粗糙, 膜质 透明, 先端 急尖, 边缘 有倒向 纤毛; 第二 外稃较 第一外 桴狭, 披 针形, 先端 无芒, 但 具微小 的小凸 尖头; 花药 3 枚, 长 2 — 3 毫米;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等长或 稍短、 稍小; 小穗柄 无毛, 长约 为 节间的 1/2。 西双版 纳引种 栽培。 分布 于巴基 斯坦、 斯里 兰卡、 印度、 尼 泊尔、 缅 甸及东 南亚; 现广植 于热带 地区。 本种 为多用 途的热 带经济 植物, 首 先是优 良香料 作物, 植后 一年每 亩可收 根茎约 200 公斤, 以 高压蒸 馏法提 取时, 出 油率达 1.5%。 茎 叶可供 饲料、 造纸、 人造 棉及建 盖 草房的 原料。 17. 金 须茅属 Chrysopogon Trin.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线形, 常粗糙 或光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顶生, 由仅具 1 一 2 节的总 状花序 组成; 总 状花序 常仅有 3 枚 小穗, 1 无柄 两性, 另 2 枚具 柄而为 雄性或 中性, 稀 总状 花序具 5 枚 小穗; 无 柄小穗 与有柄 者一同 脱落, 具多 少有些 延伸而 有一斜 面的基 盘; 第 一颖边 缘内卷 而背部 隆起, 稍两侧 压扁, 背部 有脊, 第二颖 舟形, 多少 具脊, 常 有 短芒; 第 一小花 常退化 而仅存 外稃;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先端 2 齿或 全缘; 芒 光滑或 有 柔毛; 内 稃小或 退化。 颖 果狭椭 圆形。 约 24 种, 产旧大 陆热带 和温带 地区, 但 主产亚 洲至大 洋洲。 1 种产 佛罗里 达及西 印度 群岛。 从荒 漠到热 带雨林 都有, 但 常见于 人为干 扰大的 环境。 潮湿热 带地区 常以竹 节草 Ch. aciculatus 为草坪 草种。 我国有 3 种, 云南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物 具有匍 匐茎; 无柄 小穗长 3 — 5 毫米; 基盘长 而下延 1. 竹节草 C. aciculatus 2 (1) 植物 不具匍 匐茎; 无柄 小穗长 6. 5 — 7. 5 毫米; 基 盘短而 不下延 2. 展序 金须茅 C. gryllus 1. 竹节草 (岭 南科 学期刊 7 卷) • 粘人草 (广 州常 见经济 植物) 
• 656 • 云南 植物志  Chrysopogon aciculatus ( Retz. ) Trin. ( 1820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aciculatus Retz. (1789). 根状茎 及匍匐 茎十分 发达。 秆高约 40 厘米, 光滑 无毛, 上 部节上 分枝。 叶 2 列密 集排列 于秆之 基部, 叶 鞘疏松 包茎, 或于 上部杆 上紧密 包茎, 无毛 或在边 缘及近 鞘口处 疏被长 硬毛; 叶 舌白色 膜质, 极短, 啮 蚀状; 叶片披 针形至 线形, 长 1.5—10 厘米, 宽 0.2~0.5 厘米, 平滑 无毛, 边缘 小刺状 粗糙, 秆上部 叶片极 短或不 明显。 圆锥花 序狭, 带 紫色; 分枝 纤细, 多数 轮生; 无 柄小穗 略两侧 压扁, 基部 被金色 髯毛, 常与有 柄小穗 一同 脱落; 基盘 针状, 长达 5 毫米, 被 锈色短 柔毛, 先端 以一长 斜面贴 生于穗 轴节间 上; 第一 颖长约 4 毫米, 纸质, 具 2 脊, 脊 上部具 1 列小硬 纤毛; 第二颖 舟形, 纸质, 等 长于第 一颖, 具脊, 脊 上部具 1 列小硬 纤毛, 具白 色膜质 边缘, 先端渐 尖而成 1 短 芒; 第一外 稃略短 于颖, 膜质; 第二外 桴膜质 透明, 先端 全缘, 自顶 部伸出 1 劲直的 芒; 芒长约 6 毫米; 第二内 桴膜质 透明, 较短于 外稃, 无脉; 有柄小 穗背腹 压扁, 狭椭 圆形, 长达 6 毫米, 极易 自小穗 柄先端 脱落, 中性或 雄性, 雄蕊 3。 颖果长 圆形, 扁 压, 胚达果 长一半 以上。 花果期 全年。 产 罗平、 泸水、 元江、 广南、 富宁、 文山、 麻 栗坡、 河口、 元阳、 金平、 景洪、 勐 海、 镇康、 双江、 临沧、 瑞丽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 — 1500 米山坡 及平坝 的路边 草地。 分 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台湾。 也见于 热带亚 洲至大 洋洲和 波里尼 西亚。 本种植 物幼嫩 时可作 牧草, 但果 实成熟 后其尖 锐之基 盘能穿 透牲畜 皮肤并 引起溃 疡。 由于 其根状 茎十分 发达, 可用 于覆盖 地面, 保持 水土。 2. 展序 金须茅 (拟) 图版 109: 4-6 Chrysopogon gryllus (Linn. ) Trin. (1820); Bor (1960); Tsvelev (1976); Clayton in Tutin et al. Andropogon gryllus Linn. (1756) , s. str; Rhaphis echinulata Nees (1840) ; Andro- pogon echinulatus ( Nees) Steud. (1854); Chrysopogon echinulatus ( Nees) Wats, in Atkins. (1882);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 生密丛 禾草。 杆 直立, 单一, 高 30 — 120 厘米, 圆柱 形或稍 扁压, 光滑 无毛, 有 条纹。 叶鞘基 部基生 者强烈 扁压而 且基部 扩大, 常 有平贴 柔毛, 杆 生者稍 扁压, 背部 有脊, 光滑 或多少 被毛, 边缘无 毛或有 纤毛; 叶舌为 一短膜 质环, 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2 — 35 厘米, 宽 3 — 8 毫米, 与叶 鞘之间 界限不 明显, 无毛或 有毛,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8 — 20 厘米, 开展, 主轴 无毛, 圆柱 形或稍 有棱; 分枝数 至多数 轮生, 常 单一, 细 线形, 长 4 一 8 厘米, 无毛, 顶端有 浅黄色 髯毛, 斜面与 无柄小 穗之基 盘及两 个小穗 柄的 基部所 合成的 斜面相 愈合; 无柄小 穗连基 盘长约 7 毫米, 基 盘长约 0.7 — 1 毫米, 急尖, 密生 浅黄色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长 7 毫米, 边 缘有小 尖刺且 内卷, 背部 光滑, 有 光泽; 第二 颖与第 一颖近 等长, 硬 纸质, 披 针形, 边缘 膜质, 有小 纤毛, 先端 有芒, 芒 与其颖 等长或 略短; 第一 外桴长 5.5 毫米, 先 端钝, 无脉, 边缘有 纤毛; 第二外 稃与第 一外稃 等长, 具 1 脉, 先端有 2 齿; 芒长达 3.5 厘米, 有时 较短, 膝曲, 芒柱 扭转, 表 面 粗糙, 芒针 劲直; 内 稃小, 长 圆形, 先 端钝, 无脉也 无毛;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4 毫 
禾本科  657  米; 有柄 小穗比 无柄者 稍长, 线状披 针形, 浅 黄色; 小穗柄 略扁, 无毛, 基部与 无柄小 穗之 基盘相 结合; 第 一颖披 针形, 近 膜质, 具 5 脉, 先端 有芒, 芒长 4 一 6 毫米; 第二 颖披 针形, 膜质, 边 缘有小 纤毛; 内稃 与外桴 等长, 较颖 稍短。 产 勐海; 生 于海拔 164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东 南欧、 高 加索、 土 耳其、 印度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缅 甸北部 都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8. 双 花草属 Dichanthium Willemet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片 扁平或 卷折, 有时具 香味; 叶舌 膜质。 总 状花序 数至多 数呈 伞房状 兼指状 排列, 稀 单生, 基 部常具 同性对 小穗;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线形, 不具 纵沟; 无柄小 穗背腹 压扁; 基盘 很短, 圆形; 第 一颖背 部宽阔 而稍内 凹或稍 凸起, 边缘 内弯但 中上部 常内折 呈脊, 无或有 圆形小 孔穴; 第 一小花 退化至 仅有一 膜质透 明的外 稃; 第 二外稃 柄状, 全缘, 稀微 2 裂; 芒无毛 或被微 柔毛。 颖果长 圆形, 背腹 扁压。 有 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无 芒且为 雄性或 中性。 约 20 种, 分布东 半球热 带及亚 热带, 半荒 漠到沼 泽地带 都有, 特别 是遭受 人为干 扰 较大的 地区最 常见。 我国有 4 种及 1 变种, 云南 都有。 ' 分种 检索表 1 (6) 总 状花序 2 — 10 枚呈 伞房状 兼指状 排列于 秆或分 枝顶, 无明 显延长 的主轴 (如 主轴存 在时, 长不过 3 厘米 ), 稀一枚 单生于 秆顶。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中央 从不具 纵沟。 2 (3) 秆在 花序以 下部分 (即 总花 梗上) 密被 柔毛或 长柔毛 2. 毛梗 双花草 D. aristatum 3 (2) 秆 在花序 以下部 分光滑 无毛。 4 (5) 无柄 小穗第 一颖倒 卵形, 脊上有 狭翼; 总 状花序 单生或 2 — 4 枚指 状着生 于秆或 分枝顶 …… 3. 单穩草 D, caricosum 5 (4) 无柄小 穗第一 颖狭长 圆形, 脊上 无翼; 总状 花序常 2 — 10 枚呈 伞房状 兼指状 着生于 秆或分 枝顶 1. 双花草 D. annulatum 6 (1) 总 状花序 多数, 常 10 — 20 余枚排 成圆锥 花序, 主轴长 3 — 9 厘米或 更长。 穗 轴节间 及中央 无纵沟 或有时 在腹面 有浅沟 4. 孔颖 双花草 Dichanthium x Bothriochloa 1. 双花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Dichanthium annulatum (Forssk. ) Stapf in Prain (1917); Bor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7 广. Andropogon annuLatus Forssk. ( 1775) ; Hook. f. ( 1897) ; Dichanthium nodosum Willemet in Usteri (1796), nom. superf 1 . la. 双花草 (原 变种) 图版 109: 7—9 var. annulatum 多年生 草本, 具木 质根状 茎及匍 匐茎, 须根 较细而 坚韧。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倾 
658  云南 植物志  斜, 高 50 — 100 厘米, 上部常 分枝, 节 上密生 髯毛。 叶鞘 除基部 外短于 节间, 鞘 口附近 有毛; 叶舌干 膜质, 长 1 一 1.5 毫米, 具 纤毛; 叶片狭 线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2. 5 — 5 毫米, 叶 面疏生 瘤毛, 背面常 无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缘 粗糙, 中脉在 叶面上 稍凹, 背面 凸起。 总状 花序长 2 — 6 厘米, 较 纤细, 带 紫色, 2 — 9 枚 (稀达 12 枚) 呈 伞房状 或指状 排列于 茎顶; 穗轴节 间与小 穗柄长 2 — 2. 5 毫米, 边 缘中下 部具短 的先端 具长的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长 圆状椭 圆形, 常带 紫色, 基盘 密生白 色长柔 毛;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中央稍 下凹, 先端 钝而呈 膜质, 脉不 明显, 上部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无 翼而有 纤毛; 第二颖 质薄, 舟形, 与 第一颖 等长, 边 缘与脊 上具短 纤毛; 第一外 粹膜质 透明, 无脉, 较第 一颖短 而狭; 第 二外稃 极狭, 先 端延伸 成膝曲 的芒; 芒长 15 — 20 毫米, 芒柱 扭转, 粗糙;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米; 有 柄小穗 与无柄 小穗几 等长, 无芒, 中性。 产 永胜、 中甸、 昆明、 禄丰、 易门、 西畴、 富宁、 开远、 蒙自、 河口、 景洪、 临 沧、 双江、 耿马 等县; 常生 于海拔 100 — 2200 米 的山坡 草地、 路旁 或耕作 地边。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东、 广西、 海南及 湖南等 省区。 东非、 中东、 巴基 斯坦、 南亚及 东南亚 也有。 现 已传入 南非、 热 带美洲 及澳大 利亚。 本种 植物花 期前, 茎叶 柔嫩, 为家 畜优良 饲料。 lb. 瘤毛 双花草 (拟) (变种 ) var. bullisetosum B. S. Sun et S. Wang (1999). 本 变种小 穗第一 颖在边 缘附近 具瘤基 刚毛。 产 兰坪、 泸水、 大理、 南涧、 禄丰、 文山、 砚山、 广南、 河口; 常见 于海拔 100 — 1600 米的 山坡、 路边及 河岸。 模式 标本采 自禄丰 (一平 浪)。 2. 毛梗 双花草 (拟) Dichanthium aristatum (Poir. ) C. E. Hubb. (1939); Bor (1960). Andropogon aristatum Poir. in Lam. (1810) . 多年生 草本, 具根状 茎及匍 匐茎。 秆基 部倾斜 上升, 高 40 — 80 厘米, 常 分枝, 除 花 序以下 1 或 2 个节 间及节 上被毛 之外, 其 余部分 均平滑 无毛, 圆 柱形, 但上部 节间因 分枝呈 半圆形 而且有 凹沟。 叶鞘 松弛, 背部 有脊, 通 常短于 节间, 除鞘口 外平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边 缘有极 短小的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 质 稍硬,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叶面 疏生瘤 基毛, 鞘口 附近毛 较密, 背面及 边缘均 粗糙。 总状花 序长 3 — 7 厘米, 较 粗壮, 常 带浅紫 红色, 1 一 5 枚呈 指状排 列于茎 或分枝 顶端, 孪生小 穗呈 覆瓦状 排列成 两行, 短梗 及总轴 均密生 柔毛; 穗轴 节间与 小穗几 等长, 长约 1.5 毫 米, 内侧边 缘具长 纤毛; 无柄小 穗长约 4.5 毫米, 倒 卵状椭 圆形; 基盘毛 白色, 长达 1 毫米; 第 一颖坚 纸质, 先 端钝, 膜质, 中部 以上有 7 — 9 脉, 下部具 柔毛, 边缘 中下部 内卷, 中 上部内 折成脊 且脊上 有翼, 翼缘有 纤毛;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等长, 舟形, 具 3 脉, 中脉 成脊, 脊 之两侧 内凹, 边缘 内卷, 中部 以上有 纤毛;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膜质透 明, 无脉, 较 第一颖 略短; 第 二外桴 极狭, 白色,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长约 2 厘米, 膝 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有 微毛, 芒针 色淡; 雄蕊 3 枚, 花药灰 黑色, 长约 2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等长, 中性或 雄性, 第二 外桴细 线形, 无芒。 
禾本科  659  产 元谋、 富宁、 蒙自、 开远、 镇康、 耿马 等县; 喜生 于海拔 700 — 1200 米 的山沟 边、 湖边、 河 边及田 埂上。 分布 于印度 中部至 南部, 已 引入大 洋洲、 非洲及 美洲。 中国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花期 前茎叶 繁茂, 是一 种优良 牧草。 3. 单穗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ichanthium caricosum (Linn. ) A. Camus (1921, 1922); Bor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97 广. Andropogon caricosus Linn. (1763); Andropogon caricosus ssp. genuinus Hack, in DC. (1889).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有根 状茎, 高 40 — 70 厘米, 直 立或基 部倾斜 而节上 生根, 光 滑无毛 或有时 节上被 柔毛, 上部 节间常 因有分 枝而在 一侧具 凹沟。 叶 鞘稍扁 压而有 脊, 疏松 包茎, 无毛; 叶 舌短, 干 膜质, 长约 0.8 毫米, 先 端钝圆 而有极 微小的 纤毛; 叶片长 5 — 15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扁 平或常 内折, 两面疏 生硬瘤 毛或中 上部近 无毛, 边缘 粗糙。 总状 花序常 1 枚单 生于秆 顶端, 有时 2 — 3 枚 呈指状 排列于 茎顶, 长 3 — 6 厘 米, 径约 4 毫米, 孪生 小穗交 互排成 两行; 穗轴节 间与小 穗柄近 等长, 长约 1.5 毫米, 内侧 具白色 纤毛; 无柄 小穗倒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4 一 4. 5 毫米; 基盘毛 白色, 长达 1 毫 米; 第 一颖倒 卵形, 坚 纸质, 8 — 11 脉, 但中下 部脉不 明显, 背 部多少 被毛, 先 端钝, 边缘 中部以 上内折 成脊, 脊上 有翼, 翼缘有 纤毛;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等长或 微长, 舟形, 具 3 脉, 中脉 成脊, 脊两侧 微凹, 边 缘中部 以上有 纤毛; 第 一外稃 舟形, 膜质 透明, 长 约 3 毫米, 无脉; 第二 外桴细 线形, 先端 延伸成 一膝曲 的芒; 芒长约 15 毫米, 芒柱棕 色, 扭转, 长约 10 毫米, 具 微毛, 芒针 稍短, 色淡; 雄蕊 3 枚, 花药灰 黑色, 长约 1.8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等大或 稍大, 无芒; 雄性, 花药 黄色; 第 一颖脉 常多于 15 条而且 明显。 产 元谋、 景洪、 耿马; 喜生 于海拔 500 — 1200 米的 丘陵、 平坝、 河谷 或耕作 地边。 分布于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泰国、 越南、 马来 西亚。 总 状花序 单生或 2 — 4 枚排 列于秆 或分枝 顶端。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中记 载, 我国 标本总 状花序 单生。 我们 现有的 标本, 纯 单生者 很少, 常 常是在 同一植 株上具 有 1 一 4 枚 的情况 都有。 4. 孔颖 双花草 (拟) Dichanthium x Bothriochloa 本种为 属间杂 交类型 ( n0 thog enus )。 圆锥花 序主轴 伸长, 分 枝多数 (12 — 23 个), 总状 花序具 多节, 像孔 颖草属 Bothriochloa。 穗轴节 间及小 穗略扁 而厚度 均匀, 中部不 具 纵沟, 或有时 在向轴 面上稍 浅凹,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部无 孔穴, 又像双 花草属 Dichanthiumo 产 永胜、 昆明、 蒙 自等。 常 与亲本 植株同 时出现 在同一 生境。 杂 种的亲 本植物 可能是 Bothriochloa bladhii x Dichanthium annulatum, 但进 一步的 亲 缘关系 问题, 有待细 胞分类 学资料 明确之 后才能 决定。 
660  云南 植物志  19. 细 柄草属 Capillipedium Stapf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通常 倾斜或 蔓生。 叶片 扁平, 有时 芳香; 叶舌 膜质。 圆锥花 序具有 伸长的 主轴, 分枝 纤细, 其 上着生 短总状 花序; 总状花 序具有 1 一 5 (-8) 个无 柄 小穗, 基部无 同性对 小穗;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线形, 边缘 加厚, 有膜质 透明的 中线; 无柄小 穗背腹 压扁; 基盘 甚短, 圆形; 第一颖 背部宽 阔下凹 至稍稍 凸起, 两侧 内弯, 不 具小 孔穴; 第 一小花 退化至 仅存膜 质透明 外桴; 第 二外稃 全缘, 先 端延伸 成无毛 或被微 柔毛 的芒。 颖果长 圆形, 稍背腹 压扁。 有柄 小穗一 般正常 发育。 约 14 种, 分布 东非、 热带亚 洲及大 洋洲; 多生于 空旷草 地及灌 丛中。 我国有 3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秆质 坚硬似 小竹, 分 枝通常 很多而 开展; 叶 基部明 显地狭 缩而呈 楔形; 圆锥花 序较小 (一 般 长不过 15 厘米 ); 成 熟小穗 通常黄 绿色;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常微 凸或有 时微凹 1. 硬 杆子草 d assimile 2 (1) 杆 质常较 柔软, 分枝通 常较少 (有 时不 分枝) 而 贴生; 叶 基部仅 微微狭 缩或近 圆形; 圆锥 花 序较大 (长 可达 25 厘米 ); 成熟小 穗常淡 紫色; 第一 颖背部 中央在 两脉之 间具一 纵沟… 2. 细柄草 C. parviflorum 1. 硬 秆子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10: 1-3 Capillipedium assimile (Steud.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1960, 1970) ;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Bor in Hara et al.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assimilis Steud. (1854); Hook, f . (1897); Andropogon glaucopsis Steud. (1854); Capillipedium glaucopsis (Steud. ) Stapf in Hook (192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多 年生亚 灌木状 草本。 秆 高可达 3.5 米, 常 坚硬似 小竹, 分 枝向外 开展, 且 再数次 分出 小枝。 叶鞘位 于主秆 或主枝 上者为 分枝所 撑破, 小枝上 者疏松 裹茎, 通常 长于节 间; 叶舌干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钝 圆或近 截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 面疏生 柔毛或 无毛,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5 — 15 厘米, 分枝 簇生, 疏散而 开展, 分枝 与小枝 腋内有 柔毛, 在 小枝顶 端具有 1 个 2 — 5 节 的总状 花序; 穗轴节 间易于 断落, 长 1.5 — 2. 5 毫米, 边缘 加厚, 有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2 — 3. 5 毫米, 近长 圆形, 基盘有 髯毛; 第 一颖背 腹扁, 先 端钝, 背部粗 糙乃至 疏生短 糙毛, 具 4 一 6 条 不明显 的脉, 边缘 狭窄, 内折而 成脊, 脊 上具硬 纤毛; 第二颖 与 第一颖 等长, 先端钝 或尖, 具 3 脉; 第一 外稃长 圆形, 先 端钝, 长为第 一颖的 2/3; 第 二外稃 线形, 先端 延伸成 一膝曲 的芒; 芒稍 粗糙, 长 6 — 13 毫米, 芒柱 扭转; 有柄小 
禾本科  661  图 版 110 1—3. 硬 秆子草 Capillipedium assimile (Steud. ) A. Camus, 1. 花序, 2. 孪 生小穗 (即 总状 花序的 一节) 背面, 3. 有柄小 穗腹面 (示 小穗柄 ); 4—6. 臭 根子草 Bothriochloa bladhii (Retz. ) S. T. Blake, 4. 花序, 5. 花 序的一 个 分枝, 6. 孪生 小穗; 7—8. 白羊草 B. ischaemum (Linn. ) Keng, 7. 花序, 8. 孪 生小穗 (背 腹两面 ); 9-10. 孔颖草 B. pertusa (Linn. ) A. Camus, 9. 带叶的 花序, 10. 孪生 小穗的 背面及 腹面; 1 1—13. 水蔗草 Apluda mutica Linn. , U. 植株, 12. 圆 锥花序 (局部 ), 13. 总苞片 及除去 总苞片 的总状 花序。 (李 楠绘) 
662  云南 植物志  穗 雄性, 线状披 针形, 较无柄 者长, 无芒, 基盘无 毛或有 短毛; 两颖 均背腹 压扁,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花药长 1.5 — 2 毫米。 全省 广布; 常生 于海拔 300 —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 丘陵 灌丛、 道旁 河岸、 旷 野或林 中。 分布于 西南、 华南、 华中、 华东及 台湾。 自喜 马拉雅 山区、 印度、 缅甸、 中 南半岛 至日本 均有。 2. 细柄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吊丝草 (指示 植物) Capillipedium parviflonim (R. Br) Stapf in Prain (191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Bor (1960, 197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广; Bor (1978); CopeinNasir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7)*. Holcus parviflorus R. Br. (1810); Bothriochloa parviflora (R. Br. ) Ohwi (1942); Dichanthium parviflorum (R. Br. ) De Wet (1967) . 多年 生丛生 草本。 秆高 50 — 150 厘米,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具 多节, 节被短 髯毛, 分枝多 直立。 叶 鞘无毛 或具柔 瘤毛, 鞘口均 有毛; 叶舌干 膜质, 长 0.5 — 1.5 毫米, 边 缘有短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略狭 缩或几 圆形,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 平滑, 基部 常有硬 瘤毛。 圆锥 花序长 8 — 25 厘米, 基部宽 3 — 8 厘米, 常带 紫色; 分枝近 轮生, 通常 上举, 常 再分出 小枝, 纤细, 光滑 无毛, 枝 腋 间均具 柔毛, 小枝先 端具有 1 一 3 节 (稀至 6 节) 的总状 花序; 穗轴节 间及小 穗柄长 约为无 柄小穗 之半, 两 侧均具 纤毛; 无 柄小穗 两性, 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基 部有髯 毛; 第一 颖背部 中央稍 下凹, 粗糙 至被短 硬毛, 具 4 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的上 部具短 纤毛; 第二颖 舟形, 与 第一颖 等长, 先 端尖, 具 3 脉, 脊上稍 粗糙,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第一外 稃长约 2 毫米, 先 端钝; 第 二外桴 线形, 先端延 伸成膝 曲芒; 芒长 10 — 15 毫米; 有 柄小穗 中性或 雄性, 与无 柄者等 长或常 较短, 无芒, 两 颖均背 腹扁, 第 一颖具 7 脉, 背部常 粗糙。 第 二颖具 3 脉, 较 光滑。 全省 广布; 常生 于海拔 300 — 3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丘陵 灌丛、 沟边 河谷、 田野道 旁。 广 布于西 南及长 江流域 以南各 省区。 旧 大陆热 带至温 暖地区 都有。 抽 穗开花 之前, 秆叶 柔嫩, 可 供家畜 饲料。 20. 孔 颖草属 Bothriochloa O. Ktze. 多年生 草本。 秆 实心, 常 分枝。 叶片 扁平, 有时 具芳香 气味; 叶舌 膜质。 总 状花序 指状或 亚指状 排列于 茎顶, 有时 为圆锥 花序; 每 总状花 序具无 柄小穗 8 枚 以上, 没有同 性对 小穗,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线形, 具透明 中线; 无柄小 穗背腹 压扁; 基盘 甚短, 圆 形; 第 一颖背 部稍凸 起或稍 凹入, 有时具 1 一 3 个圆形 小孔, 两侧 弧弯成 圆形, 先端急 尖; 第 一小花 退化至 仅存膜 质透明 外稃; 第二 外稃常 全缘, 先端 具无毛 的芒。 颖 果长圆 形, 稍背腹 压扁。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相似, 但常较 小而不 具芒。 约 35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 但旧大 陆种类 较多, 常 生于空 旷山坡 草地。 现知 云南有 9 种。 
禾本科  663  分种 检索表 1 (6)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有下 陷的小 圆孔。 2 (3) 有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具有 2 — 4 个 下陷的 小圆孔 8. 石屏 孔颖草 B. shipingensis 3 (2) 有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无凹 陷的小 圆孔, 稀具有 1 个凹 陷的小 圆孔。 4 (5) 植株 较高, 秆高 60 — 100 厘米;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6. 孔颖草 B. pertusa 5 (4) 植株 矮小, 秆高约 15 厘米; 无柄 小穗椭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 5. 小 孔颖草 B. nana 6 (1)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不具下 陷的小 圆孔, 如具 有小圆 孔时, 则花 序主轴 甚长。 7 (8) 花序主 轴甚短 ,其 长从不 超出基 部着生 的总状 花序, 总 状花序 呈指状 兼伞房 状排列 于秆顶 4. 白羊草 B, ischaemum 8 (7) 花序 有明显 伸长的 主轴, 其长 超出基 部着生 的总状 花序, 总状花 序呈圆 锥状排 列于主 轴上。 9 (10) 圆锥花 序的分 枝均再 分出小 分枝, 稀近 花序顶 部的分 枝单纯 2. 光 孔颖草 B. glabra 10 (9) 圆锥花 序的分 枝单纯 (不再 分出小 枝), 稀基部 的分枝 有时可 再分出 小枝。 11 (14) 无柄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颖 片质地 较厚, 近 革质, 背部 顶端以 下无毛 而略有 光泽。 12 (13) 植株较 粗壮, 秆常不 分枝; 叶 片纸质 9. 云南 孔颖草 B. yunnanensis 13 (12) 植株较 纤细, 秆常 可重复 分枝; 叶 片质薄 3. 细痩 孔颖草 B. gracilis 14 (11) 无柄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颖 片质地 较薄, 纸质, 背部常 被毛, 顶端 以下无 光泽。 15 (16)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通常 不具下 陷的小 圆孔, 稀 有不甚 明显的 小圆孔 1. 臭 根子草 B. bladhii 16 (15)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具有 1 一 2 个 凹陷的 小圆孔 7. 孔颖臭 根子草 B. punctata 1. 臭 根子草 (亚 洲文汇 汇报) 图版 110: 4—6 Bothriochloa bladhii (Retz. ) S. T. Blake (1969)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bladhii Retz. (1781); A . annulatum var. bladhii (Retz. ) Hack, in DC. (1889); Rendle (1904); A. intermedius R. Br. (1810); Hook. f. (1897); Bothri- ochloa intermedia (R. Br. ) A. Camus (193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 鉴 (1976)* ; Dichanthium bladhii (Retz. ) Clayton (1977). 多年 生较强 壮草本 植物, 有根 状茎。 秆成 疏丛,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60 — 150 厘米, 径粗达 3 毫米, 具 多节, 节 被白色 髯毛。 叶鞘 无毛, 近 圆形; 叶舌干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截平, 边 缘呈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10 毫米, 两 面均疏 生疣毛 或有时 两面均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9 一 16 厘米, 主轴长 (2 —) 3—7 (-10) 厘米, 分枝 多数, 全部 单纯, 稀基部 1 或 2 枚 分枝再 分枝, 多节, 每节有 1 一 3 枚总状 花序; 总 状花序 多节, 长 5 — 7 (-8) 厘米; 总梗 无毛, 长约 1 一 1.5 厘米; 穗 轴节间 较 小穗柄 略短, 两 侧均具 长短不 等的丝 状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灰 绿 色或带 紫色, 基盘 毛长约 1 毫米, 白色; 第 一颖背 腹扁, 5 — 7 脉, 中央稍 下凹, 中 部 以下疏 生白色 柔毛, 先 端钝, 边缘 内折而 上部成 2 脊, 脊上 粗糙至 具小硬 纤毛; 第二 颖 舟形, 与 第一颖 等长, 先 端尖, 具 3 脉, 边 缘近膜 质而上 部常具 纤毛; 第一外 稃长圆 状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长近 3 毫米, 边缘及 先端有 时疏生 纤毛; 第 二外稃 退化成 柄状, 
664  云南 植物志  先端具 1 膝 曲芒, 芒长 14 一 17 毫米; 有 柄小穗 中性, 无芒, 较无柄 者稍狭 略短, 颖的 质地也 较薄。 产 陆良、 罗平、 东川、 兰坪、 永仁、 易门、 麻 栗坡、 文山、 建水、 石屏、 耿马、 保 山; 常见 于海拔 2500 米以下 的山坡 草地、 旷野及 道旁草 丛中。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 东、 广西、 湖南、 福建及 台湾。 旧大 陆热带 及亚热 带地区 都有。 根系较 发达, 能固沙 保土。 秆 叶可供 造纸, 花期前 是良好 饲料。 据 De Wet etHarlan (in Taxon 19: 339.1970) 的 报道, 由这个 种与同 属或不 同属的 种产生 了不少 各式各 样的杂 交种, 例如: B. glabra = B. intermedia X 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o 云南标 本中, 我们也 观察到 了孔颖 双花草 Bothriochba X Dicharcthium 2. 光 孔颖草 (海 南植 物志) Bothriochloa glabra ( Roxb. ) A. Camus ( 1931 ) ; Bor ( 1960 );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glaber Roxb. (1820)5 A . intermedins var. punctatus subvar. glaber (Roxb. ) Hack, in DC. (1889). 多年丛 生强壮 草本, 具 短的根 状茎。 秆高 80 — 170 厘米, 径粗 5 — 8 (-10) 毫米, 分 枝或不 分枝, 多节, 节无 毛或有 白色短 髯毛。 叶鞘 除鞘口 内面有 长刚毛 外光滑 无毛, 近 圆形,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 截平, 有 小短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两面 疏 生疣基 刚毛或 无毛, 边缘甚 粗糙。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8 — 16 (-25) 厘米, 主轴长 5 — 15 厘米, 无毛, 多节; 分枝 2 至 数枚近 轮生, 连 总梗长 5 — 10 厘米, 常 再分出 2 — 9 枚小 分枝; 总状 花序长 3 — 5 厘米, 多节, 有短 总梗; 穗轴 节间与 小穗柄 近等长 或前者 略短, 长约 为无柄 小穗的 2/3, 两侧 均被丝 状毛; 无柄小 穗狭椭 圆形, 长 3. 5 — 3. 8 毫 米, 灰 绿色有 时稍带 紫色, 基盘 毛短; 第一 颖背部 中央略 下凹, 无毛, 无 孔穴, 有光 泽, 具 5 脉, 边 缘内折 而上部 成脊, 脊上 有小硬 纤毛; 第二颖 舟形, 3 脉, 中脉 成脊, 脊上略 粗糙; 第 一外稃 卵形, 长约 2.5 毫米, 膜质 透明; 第二外 稃退化 呈柄状 (芒 的基 部); 芒 膝曲, 长 12 — 16 毫米;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带 红色; 有柄小 穗常为 中性, 无芒, 常仅 第一颖 存在, 有时具 2 颖。 产 大关、 罗平、 永胜、 元谋、 丘北、 麻 栗坡、 石屏、 河口、 元阳、 红河、 建水、 开 远、 蒙自、 孟连、 景洪、 镇康、 龙陵、 瑞丽; 常生 于山坡 草地、 丘陵灌 丛或岩 石缝隙 间。 分布于 贵州、 广东、 广西及 海南。 旧大陆 热带及 亚热带 常见。 与臭 根子草 相近, 主要区 别在于 本种花 序主轴 较长, 花序 分枝常 再分出 小枝, 而那 个 种的花 序主轴 较短, 花 序分枝 单纯。 有许 多学者 将两者 归并为 一种, 但 根据花 序分枝 与否, 也易于 区分。 3. 细痩 孔颖草 (植物 研究) Bothriochloa gracilis W. Z. Fang (1986)* ;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茎。 秆 纤细,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而节上 生根, 高 35 — 50 厘米, 具 3 至 多节, 节上无 毛或有 微毛, 下部节 间短, 多 分枝, 顶 节长达 25 厘米。 叶鞘 有瘤基 毛或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先 端呈撕 裂状, 长约 2 毫米; 叶片 线形, 扁平, 质地较 
禾本科  665  柔软 而薄, 长 10 — 15 厘米, 宽约 8 毫米, 两面 无毛, 或 背面基 部有瘤 基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收狭, 边缘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主轴长 4 一 8 厘米, 具 2 — 3 节, 每 节着生 1 或 2 分 枝; 总状 花序长 2 — 3 厘米, 穗轴 及小穗 柄具丝 状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基 盘钝, 具长约 1.5 毫米的 髯毛; 颖片亚 革质, 近 等长; 第 一颖具 7 脉, 无毛, 背部 下凹成 浅槽, 中部 以下变 硬而有 光泽, 先端截 形而有 微齿, 边缘内 折;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无毛; 第一外 稃狭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长约 3 毫米, 无毛; 第 二外稃 线形, 先 端伸出 一膝曲 的芒, 芒长约 1.5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有柄小 穗 雄性或 空虚, 较无柄 者小, 两颖近 等长, 具 9 一 11 脉, 无毛或 第一颖 上部边 缘有纤 毛。 ' 产元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山坡草 丛中。 本种 与云南 孔颖草 及臭根 子草均 相近, 三者可 能属于 一个多 型种。 4. 白羊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10: 7-8 Bothriochloa ischaemum ( Linn . ) Keng (1936); 广州 植物志 ( 1 956 ) ; 中国 主要植 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Cope in Nastret M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7)*. Andropogon ischaemum Linn. (1753); Dichanthium ischaemum (Linn.) Roberty ( 1960) ; Clayton in Tutin et al. ( 1980)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具短根 状茎,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而节上 生根, 高 30 — 80 厘米, 径 1 一 2 毫米, 常有 分枝, 节常 无毛或 具白色 髯毛。 叶鞘 无毛, 常 群集于 秆基部 而相互 跨复, 茎生者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白色, 长约 1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3 — 1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秆 生者常 短小,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 面疏生 瘤 柔毛或 背面近 无毛, 绿 色有时 略带霜 白色。 总 状花序 4 至多枚 亚指状 着生于 秆及枝 顶, 长 3 — 6 厘米, 灰绿 色或略 紫色, 有 光滑无 毛的短 总梗;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两侧具 白色丝 状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基盘具 髯毛; 第一颖 草质, 背部 中央稍 下凹, 约 1/3 以下 具丝状 柔毛, 5 — 7 脉, 边缘 内卷, 上部 成脊, 脊上 粗糙, 先 端 钝而带 膜质; 第二颖 舟形, 脊上 粗糙, 边缘近 膜质, 中 上部有 纤毛; 第 一外稃 膜质透 明,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先 端尖, 边缘上 部疏生 纤毛; 第 二外稃 退化呈 柄状, 先 端有膝 曲芒; 芒长 10 — 15 毫米; 有 柄小穗 雄性, 背部无 毛亦无 孔穴, 无芒, 第一颖 具 9 脉, 第 二颖具 5 脉。 产全省 大部分 地区; 常生 于海拔 500 — 3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丘陵 灌丛, 但在 道旁及 旷野较 常见。 全国大 部分省 区也有 分布。 南欧、 北非、 印 度及喜 马拉雅 各国, 经 我国西 藏高 原直达 台湾。 DeWet et Harlan (1966) 报道, 本 种与臭 根子草 有频繁 的杂交 过程, B. intermedia ( = bladhii) X B. ischaemum = B. taiwanensis Ohwi 就是明 显的例 子。 本种有 些标本 小穗柄 具中央 纵沟的 特征很 明显。 但这一 性状在 穗轴节 间上有 时不明 显 或不具 纵沟。 这也可 能是由 于频繁 杂交的 原因。 5. 小 孔颖草 (植物 研究) Bothriochloa nana W. Z. Fang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7). 
666  云南 植物志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纤细, 下部分 枝或不 分枝, 高 10 — 15 厘米, 具 2 — 4 节, 节 上被 柔毛。 叶多 基生, 叶 鞘短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无毛; 叶舌 膜质, 先端 钝圆, 具纤 毛; 叶片 线形, 长 2 — 8 厘米, 宽 1.5 — 2 毫米, 叶面稍 粗糙, 叶背 疏生瘤 基毛。 总状花 序长 1 一 2 厘米, 1 一 3 枚 呈指状 着生于 杆顶, 穗轴 及小穗 柄具丝 状毛; 无 柄小穗 椭圆状 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基盘 有白色 髯毛; 第一颖 背部近 中部有 1 圆 形小凹 穴, 具 7 脉, 无毛或 中部以 上疏生 柔毛, 先 端钝, 边缘 内折; 第二颖 舟形, 与第 一颖等 长, 无毛, 具 3 脉; 第一 外稃长 圆形, 与颖近 等长, 无毛; 第 二外稃 线形, 先端 延伸成 1 膝曲 的芒; 芒长 0.8 — 1.5 毫米; 雄蕊 3 枚; 有柄 小穗比 无柄者 稍长, 但 稍狭; 第一 颖 7 — 9 脉, 无毛, 第二颖 稍狭, 先 端尖; 第一外 稃透明 膜质, 具 3 脉; 第 二外桴 线形, 先端 有长约 3 毫米的 短芒。 产元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20 米 的山坡 道旁草 丛中。 本种与 孔颖草 相近, 只 是植株 矮小。 6. 孔颖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10: 9-10 Bothriochloa pertusa (Linn.) A. Camus (193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7)*. Holcus pertusus Linn. (1771) ; Andropogon pertusus (Linn. ) Will. (1806) ; Hook, f. (1897) ; Dichanthium pertusum (Linn. ) Clayton (1977) .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状茎 及长匍 匐茎。 杆 直立或 基部膝 曲而后 斜升, 高达 60 厘米, 节 上被白 色髯毛 或有时 无毛。 除鞘口 外叶鞘 无毛, 有脊, 茎生者 常短于 节间, 常 聚集跨 覆于秆 基部; 叶 舌短, 长约 1 毫米, 干 膜质, 先端 截平或 微呈啮 蚀状; 叶片 线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2 — 5 毫米, 生于秆 基部及 匍匐茎 节上者 稍短, 茎生者 稍长, 除 叶面基 部具疣 毛外, 余 部通常 无毛, 边缘 粗糙。 总 状花序 3 — 9 (-13) 枚呈指 状排列 于秆及 分 枝顶, 长 2. 5 — 6 厘米; 主 轴短, 长度 从来不 超出于 最下面 的总状 花序; 穗轴 节间长 约 2 毫米, 小穗柄 比节间 稍长, 两侧均 具长丝 状毛, 其 先端的 丝状毛 均较两 者长; 无柄 小 穗狭椭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基盘 有白色 髯毛; 第一颖 纸质, 背 面约在 中部具 1 圆形深 孔穴, 中部 以下常 被毛,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 粗糙;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边缘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膜质 透明, 无毛; 第 二外稃 狭縮成 柄状, 先端 延伸成 1 膝 曲芒; 芒长 13 — 16 毫米, 芒柱 扭转, 无毛; 有柄小 穗较无 柄者略 狭小, 中性或 雄性, 第一颖 背部无 或有小 孔穴, 无毛; 第二 颖扁平 无脊。 产 东川、 永胜、 元谋、 易门、 建水、 元阳; 常见 于海拔 200 — 1800 米 的干热 河谷、 阳坡 草地、 路 旁及乱 石间。 分布 于四川 南部、 贵州 (? )、 广东。 阿 拉伯、 印度及 东南亚 也有。 形体与 白羊草 相近。 但通常 具长匍 匐茎; 第 一颖背 部常具 1 有时具 2 孔穴。 7. 孔颖臭 根子草 (西 藏植 物志) Bothriochloa punctata (Roxb. ) L. Liou (1987) . Andropogon punctatus Roxb. ( 1820); Bothriochloa intermedia var. punctata (Roxb.) Keng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须根较 粗壮。 秆 疏丛,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50 — 150 厘米, 径粗 1 一 
禾本科  667  3 毫米, 多节, 节上被 白色短 髯毛。 叶鞘 无毛; 叶舌膜 质长约 1 一 2 毫米, 先端 截平而 有短细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边缘 粗糙,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除鞘口 附近有 疣基长 刚毛之 外两面 无毛。 圆锥花 序长约 7 — 13 厘米, 主轴 4 一 10 厘米, 每 节各具 1 一 3 个分枝 ,中 下部分 枝常具 2 — 3 枚总状 花序; 总状 花序长 3 — 5 厘 米, 具 短梗; 穗轴 节间比 小穗柄 略短, 长 2 — 2. 5 毫米, 两侧均 被丝状 长毛; 无 柄小穗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毫米, 灰绿 色或带 紫色, 基盘 有白色 髯毛;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在中部 略上具 1 孔穴, 边缘 内卷而 上部成 2 脊, 先 端钝, 中 部稍下 有白色 柔毛; 第二颖 舟形, 与 第一颖 等长或 稍长, 先 端尖, 边 缘近于 膜质, 略向 内弯, 上部有 时有稀 疏小纤 毛; 第一外 桴卵披 针形, 膜赓 透明, 长约 2.5 毫米; 第 二外桴 退化成 线状, 顶端 具膝曲 芒, 芒长约 16 毫米; 有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无毛, 无芒, 雄性; 二颖 质 地均较 薄而近 扁平, 第一颖 背部具 1 孔穴。 产 罗平、 禄丰、 元谋、 易门、 建水 等县; 常生 于海拔 1000 — 19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平坝及 田野、 疏 林灌丛 及干热 河谷。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福建及 台湾等 省区。 印 度及尼 泊尔 也有。 本 种与臭 根子草 及光孔 颖草均 相近, 但 本种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部具 1 孔穴, 有柄小 穗 第一颖 背部通 常也具 1 孔穴 等特征 而易于 区别。 此外, 《西 藏植 物志》 5: 力 6 中记 载: " …… 短小 (高约 20 厘米 ), 鞘口 边缘无 疣基长 柔毛, …… " 等特征 与云南 标本有 区别。 8. 石屏 孔颖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Bothriochloa shipingensis R. C. Li et X. Li (1994)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或 基部稍 膝曲, 高 (40 —) 60 — 15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5 — 11 节, 上部多 分枝, 节 具白色 柔毛。 叶鞘 疏松, 边 缘疏生 纤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先端 截平, 长 0.5 — 1 毫米; 叶 片扁平 或干 时边缘 反卷, 光滑 无毛, 长 (4 一) 8 — 20 厘米, 宽 3 — 6 毫米, 边缘 粗糙。 圆锥花 序由 6 — 11 枚总 状花序 组成; 总状 花序长 1.5 — 4 厘米; 穗轴 节间长 1.5 — 2. 5 毫米, 两 侧具长 纤毛, 顶端稍 膨大; 小穗 孪生, 无 柄小穗 两性,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基盘毛 长约为 小穗的 1/4; 第一颖 草质, 先 端钝,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有 糙毛, 脊间有 不 明显的 3 — 5 脉, 中部以 下被长 柔毛, 中上 部有一 小孔; 第二颖 舟形, 上 部膜质 透明, 先 端尖, 具 5 脉;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披 针形, 长约 2.5 毫米, 先 端尖; 第二 外稃极 狭, 先端延 伸成长 13 — 18 毫米 的芒, 芒 扭曲;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3 毫米; 有柄小 穗 雄性或 中性; 第一颖 背部具 2 (-4) 个 凹点, 具 11 脉; 第二颖 膜质, 舟形, 具 3 脉; 小 穗柄长 1.5 — 2. 5 毫米, 具长 柔毛。 花期 11 月。 产石屏 (范 伯寨,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 于海拔 1400 米的河 谷中。 本种与 孔颖草 及臭根 子草均 相近。 建立种 的主要 性状是 "有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部有 2 个 (有时 4 个) ? L, 植株高 大"。 有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具小 圆孔的 情况, 在孔颖 草及臭 根子草 中均会 出现, 特别 臭根子 草中有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部小 孔数目 通常是 1 一 3 个。 从 无柄 小穗的 第一颖 及有柄 小穗的 第一颖 背部具 有小圆 孔的性 状看来 , 本种 只能作 前两个 种的种 下等级 (变种 或变型 ), 最好 是放在 臭根子 草下作 变型, 待观察 模式标 本之后 
668  云 南 植 物 志  再定。 9. 云南 孔颖草 (植物 研究) Bothriochloa yunnanensis W. Z. Fang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25 — 35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至 多节, 节 上近无 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或上部 者长于 节间, 具 瘤基细 柔毛, 边 缘被毛 更密; 叶舌 膜质, 棕 褐色, 舌状, 长约 2.5 毫米,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先端渐 尖, 基部略 收狭, 两面 无毛, 或 叶背疏 生瘤基 细毛。 圆锥 花序长 5 — 7 厘米, 主轴长 3 — 4 厘米, 具 2 — 4 节, 每节具 2 或 3 分枝, 每枝具 1 一 2 枚总状 花序; 总状 花序长 2 — 3 厘米, 穗轴与 小穗柄 均具丝 状毛; 无柄 小穗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0.9 — 1.2 毫米, 基 盘钝, 具长约 1.5 毫米的 髯毛; 第 一颖亚 革质, 具 5 — 7 脉, 背部 下凹成 浅槽, 上部 1/3 质地 稍软, 下 部质地 较硬, 无毛, 略有 光泽, 先 端钝, 微有 小齿, 边缘 内折;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无毛, 与第 一颖近 等长;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膜质, 透明, 无毛; 第 二外桴 细小, 线形, 先端伸 出膝曲 而扭转 的芒, 芒长 1.5 — 2 厘 米; 雄蕊 3 枚, 花药棕 黄色; 有 柄小穗 雄性或 空虚, 较无柄 者小, 长约 4 毫米, 两颖近 等长, 各具 7 一 9 脉, 无毛。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900 米 的向阳 山坡。 与臭 根子草 相近, 但小穗 稍大, 第一 颖背部 无毛, 植株也 矮小。 21. 鸭 嘴草属 Ischaemum Linn.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秆常 外倾。 叶片 基部有 时箭头 形且有 假柄, 有时 两侧有 叶耳。 总 状花序 孪生或 数至多 枚指状 排列。 如孪 生时, 常 以腹面 相互紧 贴而成 1 形似单 一的穗 状 花序。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无柄 者常含 2 小花,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二 小花两 性; 有柄 者全为 雄性, 或 有时第 二小花 具两性 (但不 孕); 穗 轴节间 易逐节 断落, 节间 及小 穗柄均 呈三棱 形或稍 扁压, 且彼此 互相靠 近而成 U 或 V 字形, 边 缘常具 纤毛; 第 一颖长 圆形, 硬 纸质至 革质, 背 部常稍 凸起, 具 2 脊或两 侧下部 圆形, 背 部常有 皱纹, 中 上部常 有翼; 第二颖 舟形, 有芒或 无芒; 第一外 稃及内 桴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第二 外 稃膜质 透明, 先端常 2 裂, 齿间常 有芒。 颖 果长圆 形至披 针形, 背腹 压扁。 有 柄小穗 与无 柄者相 似或甚 退化。 约 65 种, 全球 热带。 但主产 亚洲。 湿地 或多荫 环境较 常见。 云南有 6 种, 1 种是 田间 杂草。 .., 分种 检索表 ' 1 (8) 无柄小 穗第一 颖下半 部两侧 边缘向 外张开 而呈半 圆形, 仅 上半部 有脊; 有柄 小穗多 少有些 两侧 压扁。 2(3) 总 状花序 3 — 4 ( 一 5) 枚 指状排 列于秆 及分枝 的顶端 (云 南可 能有) 簇穗 鸭嘴草 I. fasciculatum 
禾本科  669  3(2) 总 状花序 2 枚 孪生。 4 (7) 多年生 草本;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下半部 革质, 上半部 草质; 第二 颖比第 一颖略 短或近 等长, 无芒。 5 (6) 无柄 小穗长 4 一 5. 5 毫米, 倒卵 形至长 圆形; 有柄小 穗的芒 膝曲; 植株高 度常在 60 厘米以 内 • 3. 细毛 鸭嘴草 I. indicum 6 (5) 无柄 小穗第 一颖长 6 — 8 毫米, 披 针形; 有柄 小穗无 芒或有 短而直 的芒; 植株 高可达 1 米… 1. 有芒 鸭嘴草 I. aristatum 7 (4) 一年生 草本; 无柄小 穗第一 颖全体 草质; 第二颖 比第一 颖长, 且明 显有芒 ••••• 6. 尖颖 鸭嘴草 I. thomsonianum 8 (1)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边缘 内 折成 脊, 其脊贯 通颖的 全长; 有 柄小穗 多少有 些背腹 压扁。 9 (10) 无柄 小穗长 9 一 11 毫米 (基 盘在内 ); 叶 片质地 较硬, 挺直, 干 后反卷 4. 大穗 鸭嘴草 I. magnum 10 (9) 无柄 小穗长 度小于 8 毫米 (基 盘在内 ); 叶片质 较软, 干后常 扁平。 11 (12) 多年生 草本, 第一颖 脊上具 有圆形 瘤节, 背部平 滑或有 不甚明 显的横 皱纹; 无柄 小穗长 5. 5 — 7. 5 毫米; 有柄小 穗长约 6 毫米, 柄 粗壮, 长 1 一 2 毫米 '• 2. 粗毛 鸭嘴草 I. barbatum 12 (11) 一年生 草本, 第 一颖背 部具有 4 一 5 条 凸起的 脊与深 凹的横 皱纹; 无柄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或十分 退化, 小 穗柄长 为无柄 小穗的 1/3 到与 其等长 5. ffl 间 鸭嘴草 L rugosum 1. 有芒 鸭嘴草 (江 苏植 物志) Ischaeumu aristatum Linn. (1753); 江苏 植物志 (1977);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 湾 植物志 (1978)、 图鉴 (1983)*; 贵州 植物志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7广. hchaemum hondae Mats. (191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广; Is- chaemutn guangxiense Zhao (1983) * . 多年生 草本。 秆成 疏丛, 直 立或基 部外倾 而节上 生根, 节上 无毛或 有毛, 高 50 — 150 厘米。 叶鞘 生瘤柔 毛或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2 — 4 毫米, 先 端钝, 常呈撕 裂状;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25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向基部 渐狭, 边缘 粗糙, 无毛 或叶面 有瘤基 柔毛。 总 状花序 孪生于 秆顶, 常彼 此紧贴 而呈圆 柱状, 长 5 — 10 厘米; 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外侧 边缘有 白色而 较长的 纤毛, 内 侧无毛 或稀疏 被毛, 稀 仅粗糙 而无毛 (在变 种中如 此);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第 一颖先 端钝, 下部 革质 光亮, 上部 草质稍 粗糙, 具 5 — 7 脉, 边缘 内折, 上部 有脊, 脊 上有狭 或较宽 的翼, 翼缘常 粗糙; 第二颖 舟形, 与 第一颖 等长, 先 端尖, 上部 有脊, 脊 上有狭 翼且边 缘稍粗 糙; 第 一小花 雄性, 两 稃等长 或内桴 较短, 膜质 透明, 花 药长约 2.5 毫米; 第二 小花两 性, 第 二外桴 膜质, 比第一 外稃短 1/5 至 1/4, 2 裂至 中部, 齿间 有芒; 芒长 8 — 12 毫 米, 中 部以下 膝曲, 在变种 仅有短 直芒或 无芒; 内 稃与外 稃等长 同质; 有 柄小穗 常较无 柄 者小, 无芒, 雄性, 或位于 花序先 端者很 退化, 小穗 柄较穗 轴节间 稍短。 本种在 我国的 分布: 北自 山东, 南达 广东及 海南, 东到 台湾, 西 到贵州 西部。 日本 及朝鲜 也有。 模式 标本系 Osbeck 采 自广州 附近。 云 南与贵 州西北 毗连地 区很可 能有本 种 分布。 由 于对上 述地区 的采集 工作做 得少, 目前 尚缺少 标本。 
670  云南 植物志  据 贵州植 物志报 道本种 为优良 牧草。 2. 粗毛 鸭嘴草 (江 苏植 物志) 图版 111: 6-8 Ischaemum barbatum Retz. ( 1791 ) ; Benth. ( 1861 ); Bor ( 1962 ); 海南 植物志 (1977);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图鉴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97)* . Ischaemum aristatum Linn. ssp. barbatum (Retz.) Hack, in DC. (1889); Is- chaemum aristatum auct. non. Linn. : Forb. et Hemsl. (1904)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 goebelii Hack. (1901);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粗壮,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30 — 10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节常被 白色 髯毛。 叶 鞘无毛 或密生 柔毛; 叶舌 明显, 长 2 — 5 毫米, 背 面密生 柔毛; 叶 片线形 或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 5 — 3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两面 密生柔 毛或叶 面被毛 稀疏, 边缘 粗糙。 总 状花序 孪生, 长 4 一 10 厘米, 常 相互紧 贴呈圆 柱状; 穗轴 节间三 棱形, 长 约 4 毫米, 与小穗 柄均仅 在外侧 棱上有 纤毛, 或两 侧的棱 上也有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5 — 7 毫米, 通常 两侧不 对称; 基 盘长约 1 毫米, 密 生白色 髯毛; 第一颖 无毛, 下部 2/3 革 质, 常有 2 — 4 条 横穿背 部不甚 明显的 皱纹, 皱纹中 部常不 贯通, 有 时近平 滑或有 长毛, 上部 1/3 纸质,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粗 糙或有 狭翼;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等长, 硬 纸质, 先 端尖, 背部具 1 脉 成脊, 边缘 常具短 纤毛; 第 一小花 雄性, 第 一外稃 与内稃 等长, 二者 均略 短于第 一颖;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稃 膜质, 2 深 裂, 裂齿间 有芒; 芒长 12 — 14 毫米, 中 部以下 膝曲, 芒柱 扭转; 内桴 有脊, 稍 短于或 等 长于其 外稃; 花 药长近 3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 稍短于 后者, 无芒, 有长 约 1 毫米的 短柄; 第一 颖外侧 脊上具 有较宽 的翼, 下部 两侧也 常具横 皱纹, 或有 时其皱 纹不 明显。 产 思茅、 景洪; 生 于海拔 700 — 800 米 的荒野 及山边 草丛。 分布于 贵州、 广东、 广 西、 海南、 湖南、 湖北、 江苏、 浙江、 台湾。 热 带亚洲 及热带 西非有 分布。 3. 细毛 鸭嘴草 (江 苏植物 名录) 图版 111: 1-5 Ischaemum indicum (Houtt. ) Merr. (1938); Bor (1960); 图鉴 (1976)*; 海南植 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Phleum indicum Houtt. (1782) * ; Ischaemum ciliare Retz. (1791) ; Forb. et Hem- sl.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外倾而 常横卧 地面, 着土 后节上 生根及 分蘖, 直 立部分 高 30 — 60 厘米, 节 密生髯 毛稀近 无毛。 叶 鞘松散 包茎, 长于 或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具瘤 基毛, 稀 无毛, 但鞘 口总是 有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近 截平, 边缘 有小短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5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两面均 有瘤基 柔毛, 有 时近无 毛或叶 面被毛 稀疏。 总 状花序 2 枚 孪生于 杆顶, 彼此相 互紧贴 或直立 上升, 长 2 — 6 厘 米; 穗轴节 间与小 穗柄三 棱形, 近 等长, 外侧 棱上有 较硬而 较长的 纤毛, 内侧棱 上的毛 较 软而常 稀少; 无 柄小穗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4 一 5 毫米, 基 盘通常 无毛, 但其底 部常具 髯毛; 第一 颖上部 纸质, 具 7 — 9 脉, 常有 波纹, 下部 革质, 平滑, 有 光泽, 先端有 2 微齿, 上部 有脊, 脊 上有宽 或稍狭 的翼, 下 部边缘 向外展 开或稍 内弯, 无脊; 第 二颖质 
禾本科  671  图 版 111 1_5. 细毛 鸭嘴草 Ischaanumindicum (Houtt.) Merr. , 1. 植株, 2. 部 分总状 花序, 3. 无柄 小穗第 一颖, 4. 无柄小 穗第 二颖, 5. 第 二小花 的外稃 及芒; 6 — 8. 粗毛 鸭嘴草 I. baAatum Retz. , 6. 花序, 7. 孪 生小穗 (侧面 观), 8.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面 ); 9 一 11. 沟颖草 Sehimanervosum (Rottl. ) Stapf, 9. 花序, 10. 孪生 小穗, 11.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面 (示纵 沟); 12—16. 毛颖 睢 茅 Dimeria hirtella B. S. Sun et S. Wang, 12. 植株, 13. 总 状花序 轴的一 部分, 14. 小穰, 15. 第一颖 背面, 16. 第二颖 背面; 17 — 20. 须芒草 Andropogpn yunnanensis Hack. , 17. 花序, 18. 小穗, 19. 第一颖 背面, 20. 第一颖 腹面。 (李 楠绘) 
. 672 . 云南 植物志  稍薄, 舟形, 背部 中上部 有脊, 脊上有 狭翼, 翼的下 面偶见 有毛, 先 端有小 尖头, 第一 小花 雄性, 内外 桴等长 或前者 稍短, 膜 质或后 者中下 部质地 稍厚;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较颖 略短, 先端 2 半裂, 齿间 有芒; 芒长 10 — 15 毫米, 中 部稍下 膝曲; 内稃稍 短于外 桴;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2.5 毫米; 子房 无毛; 有柄小 穗常较 无柄者 略小, 也有 膝曲 的芒。 产 景东、 腾冲、 保山、 瑞丽; 常生 于海拔 1300 米 以下的 沟边、 路旁、 荒 地上、 田 地边、 丘陵灌 丛及疏 林中。 分布 于四川 (重庆 )、 贵州 南部、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福建、 江苏、 浙江及 台湾等 省区。 原产 亚洲, 现在遍 及全球 热带。 幼 嫩时期 为牛、 马、 羊的 饲料。 为旧 大陆广 布种, 形态 变异幅 度大, 种下可 以划分 出若干 变种及 变型, 但需 观察大 量的 标本材 料后再 进行。 4. 大穗 鸭嘴草 (拟) Ischaemum magnum Rendle (1894) .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粗壮,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节上 生根, 高 80 — 100 厘米, 径 2 — 3 毫米, 具 6 — 8 节, 节 无毛。 叶鞘略 扁压, 中 上部两 侧及边 缘有瘤 基毛, 余部无 毛; 叶舌 膜质, 两侧 与叶耳 合生, 先端 钝圆, 长 3 — 5 毫米; 叶片 线形, 质硬而 挺直,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长 5 — 25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叶面 无毛, 叶背被 疏或密 的平贴 柔毛, 干后 反卷。 总 状花序 孪生, 6 — 8 厘米, 常 相互紧 贴呈圆 柱状, 常带暗 褐色; 穗 轴 节间三 棱形, 长 5 — 6 毫米, 外侧 棱上有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9 一 10. 5 毫米 (基 盘在 内), 长 圆状披 针形, 略 偏斜; 基盘 钝圆, 长约 1 毫米, 底 部两侧 有毛; 第一颖 2/3 以 下 革质, 两侧 脊上有 2 — 4 个小 瘤节, 有时近 平滑, 1/3 以上 纸质, 脉 明显, 常 见具有 小 横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近 无翼, 上部稍 粗槌; 第 二颖比 第一颖 略短, 舟形, 背部 有脊, 脊上 无翼, 上部稍 粗糙; 第 一外稃 膜质, 披 针形, 比 第一颖 稍短; 第二 外桴膜 质, 比 第一外 稃短, 2 裂至近 中部, 裂 齿长约 2.5 毫米, 齿间 有芒; 芒长达 10 毫米, 下部 棕色, 常 扭转, 藏于小 穗内, 芒针细 而直, 伸 出小穗 之外。 有 柄小穗 稍小, 长 7 毫 米, 无芒; 小穗柄 粗壮, 长约 2 毫米, 外 棱上有 纤毛。 产 腾冲; 海拔 800 — 1000 米。 分布于 缅甸、 马来 西亚、 加里曼 丹岛。 中国云 南分布 新 记录。 与有关 描述相 比较, 植株形 态较小 (在马 来西亚 高可达 2 米, 叶长达 30 厘米, 宽 达 1.8 厘米 )。 但小穗 形态没 有显明 差异。 模 式标本 上小穗 无芒, 而模式 产地的 其他标 本大都 有芒, 芒 长可达 10 毫米。 5. 田间 鸭嘴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节节麦 (广南 ); 长芒麦 (丘北 ) Ischaemum rugosum Salisb. (1791)* ; Hook. f. (1897); Bor (1940, I96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Ischaemum segetum Trin. ( 1832); Ischaemum rugosum Salisb . vax. segetum (Trin. ) Hack, in DC. (1889);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8)*. 
禾本科  673  一年生 草本。 秆高 10 — 120 厘米, 丛生, 直立或 外倾, 具 2 — 7 节, 常 分枝, 质地 较软, 除节有 髯毛外 无毛。 叶 鞘疏松 包茎, 长于 或上部 者短于 节间, 无毛 或疏生 瘤基柔 毛, 鞘 口及其 附近的 边缘有 纤毛; 叶舌 膜质, 易变, 与叶耳 相连, 长 2 — 5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两端均 渐狭, 有 时基部 圆形, 长 5 — 30 厘米, 宽 3 — 20 毫米, 两面 均疏生 瘤基 柔毛或 柔毛, 稀近 无毛, 边缘 粗糙。 总 状花序 孪生, 顶生或 腋生, 长 3 — 11 ( 一 13) 厘米, 麦秆 黄色, 以腹 面相互 紧贴, 花后 叉开, 且 易逐节 断落; 穗 轴节间 膨胀, 棒状, 中空, 先端稍 收縮, 长 3 — 4 毫米, 除外侧 边缘具 纤毛外 无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4 一 6 毫米, 基盘有 髯毛; 第一颖 无毛, 下部 革质, 具 4 一 5 条 横脊, 上部 纸质, 脉明 显 可见, 边 缘内卷 成脊, 脊上 部有小 纤毛; 第二颖 舟形, 与 第一颖 等长, 硬 纸质, 具 3 脉, 边缘稍 内卷, 上部 具脊; 第 一小花 雄性, 内稃 与外稃 均与颖 等长或 稍短, 均 为膜质 透明, 花 药长约 2 毫米; 第二外 稃卵披 针形, 长 4 毫米, 膜质, 先端 2 裂至近 中部, 裂 齿 无毛, 齿间 有芒; 芒长 12 — 20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芒针淡 白色, 也 常 扭转; 内桴 较外桴 短小;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子房 无毛; 有柄 小穗的 变化甚 大, 在同 一个花 序上, 自花序 基部至 顶部, 其小 穗形态 及柄的 长短, 常常 完全不 一样。 产 永胜、 泸水、 兰坪、 元谋、 丘北、 广南、 富宁、 金平、 景洪、 临沧、 耿马、 沧 源、 盈江、 瑞丽; 生 于海拔 500 — 1800 米间的 沟边、 河边、 田 地中、 荒 地上, 阳 光充足 而又 潮湿的 环境都 常见。 贵州 西北、 四川 西南部 (米易 )、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台湾 等省区 都有。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中 南半岛 各国、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20 世 纪传 入南太 平洋的 一些岛 屿。. 为稻 田常见 杂草, 旱地中 也有。 全 株可供 牧草。 植株 高矮、 叶形 大小、 花序 长短等 的变异 幅度均 甚大。 描述 中已有 显示。 这 里再提 一 下有柄 小穗。 有的学 者用有 柄小穗 的小穗 柄的长 或短作 为分种 特征, 我 们认为 这个性 状很不 稳定。 在同 一个花 序上, 花序基 部的小 穗柄长 度小于 无柄小 穗长的 1/3, 中部者 长约 为无柄 小穗的 1/2, 先 端者长 与无柄 小穗几 相等。 小 穗发育 情况也 同样, 从下至 上, 自 较无柄 小穗略 小乃至 退化仅 存一细 小膜质 颖片, 但均 无芒。 6. 尖颖 鸭嘴草 (拟) Ischaemum thomsonianum Stapf ex Fischer (1934) ; Bor (1960) . 一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基 部径粗 1 一 1.5 毫米, 常 匍匐, 节上 生根, 高 20 — 45 厘 米, 少 分枝, 光滑 无毛, 常带 紫色。 叶鞘 疏松, 疏 被柔毛 和瘤基 毛或近 无毛; 叶舌膜 质, 卵形, 长 1.5 — 2. 5 毫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扁平, 纸质, 先端急 尖至短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 面有瘤 基毛, 边缘稍 加厚。 总 状花序 孪生, 1 无梗, 1 有 短梗, 彼此相 互贴合 而呈圆 柱状, 长 1 一 2. 5 厘米, 径粗 5 — 6 毫米, 常带褐 紫色; 穗轴 节间三 棱形, 2 — 3 毫米, 外 (背) 棱有长 纤毛, 内两棱 均有短 纤毛。 无柄 小穗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 5 — 5. 5 毫米 (基 盘在内 ), 基盘约 0.5 — 1 毫米, 密生髯 毛; 第一 颖长椭 圆形, 纸质, 中上 部两侧 有脊, 脊在 颖顶部 向上延 伸成两 个远超 颖顶的 三 角形的 裂片, 裂 片长达 1 毫米; 第二颖 舟形, 纸质, 比第一 颖长且 有芒, 其 芒长约 2 毫米, 背部 中上部 有脊, 脊上 有翼, 翼的 基部有 一束长 髯毛。 第 一外稃 与小穗 同长, 硬 膜质, 无毛, 长 圆状披 针形; 第二 外桴披 针形, 比 第一外 稃短, 膜质 透明, 2 裂至中 
674  云南 植物志  部, 齿间 有芒; 芒长 10 — 12 毫米,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 稍小, 有膝 曲芒; 两颖 草质, 均有 短芒; 小 穗柄三 棱形, 长 2.5 毫米, 被毛 与节间 相同。 产 瑞丽; 生 于海拔 750 米的 坝区、 路边。 分布于 缅甸、 印度。 中国 云南分 布新记 录。 22. 水 簾草属 Apluda Linn. 多年生 草本。 秆基 部匍匐 生根, 上部 直立或 蔓生, 多 分枝, 常 攀援。 叶片 扁平, 基 部渐 狭而呈 柄状; 叶舌 膜质。 总状花 序退化 而仅具 1 节, 有 1 微小而 弯曲的 总梗, 外包 以膨 大的佛 焰苞, 此等花 序再组 成多叶 的圆锥 花序; 小穗 3 枚, 着 生于极 短的穗 轴上, 其中 1 枚 无柄, 含雄性 及两性 小花各 1 枚, 另 2 枚均 有柄, 其中 1 枚小穗 退化而 仅在柄 的 先端残 存着第 一颖; 另 1 有柄小 穗正常 发育, 雄性或 中性, 稀可 两性; 小穗柄 均扁而 宽阔, 包围 着无柄 小穗。 本属 为一单 型属, 但 为一多 型种, 分 布热带 亚洲。 1. 水蔗草 (岭南 科学) 图版 110: 11-13 Apluda mutica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贵州 植物志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7). Apluda aristata Linn. (1756); A . varia Hack, in DC. (1889), nom. superfl. based on A. mutica Linn. 多年 生蔓性 草本, 具 坚硬的 根头。 秆高 0.5 — 3 米, 下部 常倾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质 坚硬, 光滑 无毛, 节 下常具 白粉, 分枝 曲折。 叶 鞘通常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 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5 — 20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渐狭 成柄, 两面无 毛而微 粗糙, 或沿叶 脉疏生 白色毛 (如被 毛时, 叶面 常较少 )。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线状, 常 间断, 长 3 — 50 厘米; 总 状花序 单生, 长 7 — 10 毫米, 退化 至仅具 1 节, 穗轴 甚短, 无毛, 其上 有小穗 3 枚, 1 枚 无柄, 2 枚 有柄, 但其中 1 个 退化至 仅存小 穗柄, 花序 下托以 1 舟形 顶端具 1 小 尖头长 5 — 8 毫米 的小佛 焰苞; 总状 花序梗 甚短, 长 1 一 1.5 毫米; 无柄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第 一颖椭 圆状披 针形, 薄 革质, 具 多脉, 先端 稍钝, 边缘 内卷; 第 二颖厚 膜质, 与 第一颖 等长或 稍短, 舟形, 常具 5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内 桴与 外稃均 膜质, 与颖近 等长, 内桴 有脊;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桴膜质 透明, 比颖 短, 先端全 缘而具 1 小 尖头, 或常 2 裂而 齿间伸 出一长 4 一 12 毫米中 部膝曲 的芒; 内桴 广 卵形, 长约为 外稃的 1/3, 具 2 脊;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正常 发育的 有柄小 穗披 针形, 小穗长 3 — 5 毫米, 两颖均 革质, 雄性, 无芒; 小穗 柄狭长 圆形, 3 — 4 毫 米, 扁平, 无毛或 先端两 侧有时 有少许 短毛。 全 省海拔 2200 米以下 的山坡 草地、 丘陵 灌丛、 道旁 田野、 河 谷岸边 的常见 植物。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南、 海南及 台湾。 亚洲热 带与亚 热带、 澳大 利亚及 新喀里 多尼亚 均有。 
禾本科  675  23. 沟 颖草属 Sehima Forssk.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少 分枝。 叶 鞘无毛 或疏被 瘤毛, 鞘 口有瘤 毛。 叶舌为 1 圈 纤毛; 叶片 线形。 总 状花序 单生于 秆顶; 穗轴节 间及小 穗柄腹 面均扁 平, 近 等长, 边缘有 纤毛, 背部 无毛;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无 柄小穗 两性, 基 盘钝, 连同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一同 脱落; 第 一颖近 革质, 背部 中央有 凹沟或 狭缝, 不具 中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先端 2 裂 且常具 2 短 尖头; 第二颖 舟形, 上部有 脊且常 有细直 芒; 第 一小花 雄性, 内 稃及外 桴正常 发育, 膜质 透明;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稃 2 裂, 齿间 有芒; 芒柱 扭转, 边缘有 纤毛; 有 柄小穗 雄性, 无芒, 背部 扁平, 具 隆起而 强壮的 脉。 本属有 7 种, 分 布旧大 陆热带 地区。 我国有 1 种。 1. 沟颖草 (耿 氏分科 检索表 附录) 图版 111: 9-11 Sehima nervosum (Rottl. ) Stapf (191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I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图鉴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nervosus Rottl. (1806)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较 纤细, 高 30 — 100 厘米, 具 4 一 7 节, 节上 无毛或 有 髯毛。 叶鞘 圆形,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无毛 或疏生 瘤毛; 叶舌不 明显, 为一 圈长 2 — 3 毫米 的白色 毛环;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10 — 45 厘米, 宽 2 — 7 毫米, 通常无 毛, 先端长 渐尖而 成丝状 尖头。 总 状花序 单生, 直 立或稍 弯曲, 长 3 — 12 厘米; 穗轴节 间 3. 5 — 5 毫米, 腹 面扁平 而内凹 成槽, 背部 圆形, 光滑 无毛, 两 侧边缘 具白色 丝状纤 毛, 先 端有一 倾斜的 凹穴;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浅黄 绿色, 基盘钝 圆而 偏斜, 长约 1 毫米, 两侧有 髯毛; 第 一颖长 圆状披 针形, 薄 革质, 先端约 1/4 为膜 质, 具 2 脊, 中央 下凹成 纵沟, 沟的两 侧各有 3 条绿色 的脉; 第二 颖质较 薄且略 短于第 一颖, 舟形,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具 3 脉, 中脉 成脊, 且在 先端延 伸成长 3 毫米 的细直 芒; 第 一小花 雄性, 外桴 膜质, 与 第二颖 等长, 边 缘有细 纤毛;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雄蕊 3 枚, 花药长 3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 外稃披 针形, 长 3 — 5 毫米, 膜质, 先端浅 2 裂或 2 裂至 中部, 裂 齿间有 长芒, 边缘有 纤毛; 芒长 17 — 35 厘米, 约 在中部 膝曲, 芒 柱 棕色, 扭转;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7 — 10 毫米, 常带 紫色, 无芒; 第一颖 草质, 先端 渐尖, 背部扁 平或微 凸出, 有 5 条隆起 的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有长 纤毛; 第二 颖厚膜 质, 脉不太 明显, 两小 花均为 雄性, 各 具雄蕊 3 枚。 产 禄丰、 易门、 峨山、 开远、 建水、 红河、 蒙自、 元阳; 生 于海拔 800 — 1600 米阳 坡 草地、 干 热河谷 灌丛。 分布于 广东及 海南。 热带 亚洲, 向 南直达 澳大利 亚东部 均有。 本种 为良好 饲料。 24. 鱅茅属 Dimeria R. Br.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植株常 疏展或 细弱。 总 状花序 单生或 数枚呈 指状着 生于茎 
676  云南 植物志  顶; 穗轴 延续而 不逐节 断落, 常呈 三棱形 而一面 扁平; 小穗含 1 两 性花, 两侧 压扁, 单 生 于穗轴 各节, 其柄 甚短, 成 2 行 互生于 穗轴之 一侧; 颖背具 1 脉 成脊;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内稃 缺如;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先端 2 浅裂, 裂齿 间伸出 1 芒, 稀 无芒, 内稃缺 如; 雄蕊 2 枚, 花丝 甚短; 花柱自 基部即 分离。 颖果 线形, 两侧 压扁。 约 40 种, 分布 马达加 斯加、 斯里 兰卡、 印度、 缅甸、 中国及 日本, 经中南 半岛、 印度尼 西亚、 波 利尼西 亚至大 洋洲, 但斯 里兰卡 及印度 半岛有 不少特 有种。 我国有 4 种, 云南有 2 种, 其中 1 个是 新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长 2. 5 — 4 毫米; 小穗 柄顶端 无毛; 颖 片两侧 无毛或 微粗糙 … 1. 續茅 D. ornithopoda 2 (1) 小 穗长约 1.5 毫米; 小穗 柄顶端 有毛; 颖片 两侧密 生白色 小硬毛 • 2. 毛颖) SI 茅 D. hirtella 1. 鱅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Dimeria ornithopoda Trin. (182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I960)*; Gill. (1971); Hsu in Hara (1966); 台湾 禾草志 (1975)*; 台湾 植物志 (1978); Bor in Hara et al. (1978); Ohwi (1978), new ed. 一年 生细弱 草本。 秆高 10 — 30 厘米, 直立 或基稍 倾斜, 节上 被毛。 叶鞘有 细疣毛 或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2 — 5 厘米, 宽 0.5 — 2 毫米, 两面 疏 生细疣 毛或几 无毛。 总 状花序 细弱, 2 — 4 枚 成指状 着生于 秆顶, 长 2 — 6 厘米; 穗轴 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约 0.5 毫米, 棱边稍 粗糙; 小穗 初时黄 绿色, 后带红 棕色, 长约 1.8 毫米 (有些 变种小 穗更长 ), 基部稍 被细小 柔毛; 颖长 圆形; 质 较薄, 疏被 小细毛 或 粗糙, 背部 1 脉 成脊; 第一颖 比第二 颖稍短 且狭; 第二颖 先端背 部常有 两根细 长毛, 边 缘膜质 透明; 第一 小花退 化而仅 存第一 外稃, 长 仅为第 一颖的 1/2 或 更短; 第 二外稃 稍 短于第 二颖, 膜质 透明, 先端 2 浅裂, 齿 间伸出 一细弱 的芒; 芒长 5 — 10 毫米, 常粗 糙, 中部膝 曲或稍 弯曲, 芒柱 扭转; 花药 黄色, 长约 0.5 毫米。 产 沧源; 常生于 山坡、 岩石或 湿润草 地上。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 南、 福建、 浙江、 江西及 台湾。 尼 泊尔、 印度、 日本、 热带 亚洲到 大洋洲 均有。 本 种在较 干燥的 山坡、 旷野 及丘陵 地带, 常 以它为 优势种 而成片 生长。 茎叶 幼嫩时 可 为牲畜 饲料。 2. 毛 颖鵰茅 (云 南大学 学报) 图版 111: 12-16 Dimeria hirtella B. S. Sun et S. Wang (1999). 一年 生细弱 草本。 秆高 5 — 30 厘米, 直立, 下部 节上有 分枝, 节上 被毛, 上 部节间 因 具分枝 而一侧 扁平。 叶鞘 具细长 疣毛, 大多集 生在近 基部, 疏松 包茎; 叶舌 膜质, 长 约 0.6 毫米, 全缘 或有时 撕裂; 叶片 线形,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两面 疏生长 细 疣毛, 干后棕 红色; 中 脉上面 白色, 与叶面 平齐, 背面 凸起。 总 状花序 细弱, 通常 2 枚着生 于秆及 分枝的 顶端, 长 2 — 5 厘米; 穗轴三 棱形, 一面 扁平, 宽约 0.4 毫米, 边 
禾本科  677  缘稍 粗糙; 小穗柄 甚短, 顶端 有毛; 小穗棕 红色, 连基 盘长约 1.4 毫米, 基盘 甚短, 无 毛或 稍被微 柔毛; 颖长 圆形, 背部 成脊, 质 较厚, 脊上 粗糙, 无毛, 边缘 膜质, 两侧密 生 白色微 硬毛; 第一 小花退 化而仅 存微小 的外稃 (长 约为 其颖的 1/3); 第二外 稃略短 于第 二颖, 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先端浅 2 裂, 齿间 有芒; 芒长 6 — 7 毫米, 微 粗糙, 中 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内稃 缺如; 花药 黄色, 长约 0.5 毫米; 花柱 自基部 分离。 颖 果长约 1 毫米, 扁压。 产 景谷、 镇康、 龙陵、 腾冲;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本种 与鵰茅 相近, 其区 别点在 于小穗 较小, 长约 1.4 毫米; 小穗 柄顶端 有毛; 颖片 两 侧密生 白色微 硬毛, 背部无 毛而稍 粗糙, 故易 区别。 25. 须 芒草属 Andropogon Linn. 多 年生或 一年生 较粗壮 草本。 叶片 线形, 无芳香 气味; 叶舌 膜质或 纸质, 背 面常有 毛。 总 状花序 1 至数 枚呈指 状着生 于茎顶 或腋生 分枝的 顶端, 如为 后者, 则常由 多数具 叶 状鞘苞 的分枝 再组成 伪圆锥 花序; 小穗 孪生, 1 无 柄而为 两性, 另 1 有 柄为雄 性或中 性; 穗轴节 间线状 或向上 变粗厚 而呈棒 状或倒 卵形, 具 柔毛或 纤毛; 无 柄小穗 基盘钝 形, 位于 节间顶 部的凹 穴中;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微 凹或具 凹沟, 边缘 内折成 2 脊; 第二 颖 舟形, 具脊, 有芒 或否; 第一 小花退 化而仅 存透明 外桴;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窄狭呈 柄状, 先端常 2 裂, 齿 间伸出 1 膝曲 之芒; 内 稃小或 缺如。 约 110 种, 分布 两半球 热带及 热带山 区与亚 热带。 但现 代分布 中心在 非洲和 美洲。 我国有 3 种, 云南 都有。 分种 检索表 1 (4) 总 状花序 2 枚 孪生, 或 3 — 4 枚 呈指状 排列, 但不 为圆锥 花序; 第一 颖背部 沟槽中 无毛。 2 (3) 穗轴 节间在 顶端稍 膨大; 无 柄小穗 之第二 颖无芒 … 3. 须芒草 A. yunnanensis 3 (2) 穗轴 节间在 顶端极 膨大; 无 柄小穗 之第二 颖有芒 1. 华 须芒草 A. chinensis 4 (1) 总 状花序 (2 —) 4 一 8 枚, 着生 在短的 不等长 的分枝 顶上而 组成簇 生圆锥 花序; 第 一颖背 部沟槽 中有毛 2. 藏 须芒草 A. munroi 1. 华 须芒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Andropogon chinensis (Nees) Merr. (1917); Merr. (192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图鉴 (1983) * ; 中国 植物志 (1997)*. Homoeatherum chinensis Nees (1836); Forb. et Hemsl. (1904); Andropogon apri- cus var. chinensis (Nees) Hack. (1889). 多 年丛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60 — 100 厘米, 光滑 无毛, 上 部各节 具抽穗 花枝。 叶鞘 无 毛或具 柔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可达 2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678  云南 植物志  扁平或 卷折, 两面常 有毛, 有 时下面 无毛。 总 状花序 孪生, 1 近 无梗, 1 有 短梗, 长达 4 厘米; 总梗 无毛;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先端 极膨大 而中央 下凹如 杯状, 杯口 倾斜, 边缘 下部 被白色 柔毛, 长约 为无柄 小穗的 1/2; 无柄 小穗长 4.5 毫米; 基 盘尖, 长约 0.8 毫 米, 两 侧具短 髯毛; 第一颖 线形, 背部具 深沟, 边缘龙 骨状, 先 端具二 小刺状 微齿; 第 二颖 舟形, 中 脉在先 端延伸 成长达 10 毫 米的细 直芒; 第 一外桴 膜质, 稍短 于颖, 背部 深凹呈 沟状,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第二 外桴披 针形, 先端 2 裂, 边缘具 纤毛; 芒从 裂齿间 伸出, 长约 3 厘米,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有柄小 穗长约 4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二颖 均有细 直芒。 产 南涧、 永仁、 元谋、 易门、 沧源; 多生于 干热河 谷或向 阳山地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南部 (米 易、 会理 )、 广东及 海南。 中 南半岛 也有。 2. 藏 须芒草 (拟) Andropogon munroi C. B. Clarke (1889); Hook. f. (1897); Bor (1940, 1960); Clayton (1972) ; Cope in Nasir et al. (1982). Andropogon tristis Nees ex Hack. (1889); Hook. f. (1897); Bor (1960); A. hook- eri Munro ex Hack. ( 1889 ) ; Cymbopogon hookeri ( Munro ex Hack. ) Stapf ex Bor (1938); Bor (1960); C. tibeticus Bor (1953); 西藏 植物志 (1987); Andropogon gyirongensis Liou, syn. no v. ,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 年生具 短根茎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30 — 150 厘米, 上部 各节具 抽穗的 花枝, 节 上通常 无毛。 叶鞘 无毛, 基生者 扁压; 叶舌 膜质, 长约 2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达 30 厘米, 宽 3 — 6 毫米, 两面 粗糙, 无毛或 有时在 近基部 疏被短 柔毛。 圆锥 花序由 (2 —) 4 一 8 枚总 状花序 组成, 顶生 及着生 于腋生 分枝的 顶端; 总状 花序长 2 — 5 厘米, 铅绿 色, 近 无梗, 通常 2 — 3 枚 集生在 4 一 8 毫米 长的短 梗上, 有时有 不分枝 的总状 花序混 生;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一面 扁平, 一面 圆凸, 两侧 具白色 纤毛, 长 于无柄 小穗的 1/2, 上 部变宽 而中央 下凹成 杯状, 边缘具 小齿; 无柄小 穗长约 4.5 毫米, 狭椭 圆状披 针形, 基盘 两侧被 短毛; 第一 颖背部 两侧有 2 脊, 中央 深凹成 沟槽, 槽中 密被短 柔毛, 脉不明 显; 第二颖 无芒, 背 部中下 部有小 柔毛; 第一外 稃比颖 稍短, 膜质 透明, 背部微 凹入;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2 裂至 中部;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长约 8 — 15 毫米, 膝曲; 内 稃小, 长不及 1 毫米;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有柄小 穗长约 3.5 毫米, 无芒; 第一 颖背部 扁平或 微凸。 产 永胜、 宁蒗; 多生于 干燥山 坡及石 灰岩灌 丛中。 分布 于西藏 南部。 尼 泊尔、 印度 西 北部及 东北部 均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是 个形态 性状变 异幅度 比较大 的种。 但花序 非指状 排列, 而是总 状花序 无梗, 常 2-3 枚着生 于长约 4 一 8 毫 米的短 分枝上 再组成 近簇生 的圆锥 花序, 花序 分枝在 成熟后 会彼此 叉开; 第一颖 背部凹 槽中通 常被短 柔毛, 但国外 记载为 粗糙, 我们 也观察 到有时 被毛 甚少。 3. 须芒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11: 17-20 Andropogon yunnanensis Hack. (1889); Forb. et Hemsl. (1904);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禾本科  679  (1997)*. 多 年丛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50 — 90 厘米, 近 圆形, 4 一 5 节, 光滑 无毛, 上 部节上 有 分枝, 基 部密生 分蘖、 新 叶及残 存枯萎 叶鞘;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5 — 2 毫米, 先端近 截形; 叶片 线形, 基 部分蘖 的新叶 长可达 3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茎生 者短, 无毛 或有时 上面基 部疏生 柔毛。 总 状花序 孪生, 1 近 无梗, 1 有 2 — 4 毫米的 短梗, 直立, 长 2 — 3 厘米, 带紫 黑色;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一面 扁压, 一面 微凸, 具白 色丝状 纤毛, 近先端 部分稍 膨大, 长约 为无柄 小穗的 1/2 — 2/3, 中央 凹入呈 杯状, 边缘有 2 个三角 形齿; 基盘约 1 毫米, 钝形, 具短 髯毛; 第一颖 线形, 背部具 1 深沟, 边 缘成龙 骨状, 龙骨 间无明 M 的脉; 第二颖 舟形, 具 1 脉, 先端 渐尖, 边缘常 具细纤 毛; 第一外 桴稍短 于颖, 具 2 脊, 边 缘具小 纤毛; 第 二外桴 狭窄, 膜质 透明, 先端 2 裂; 芒从 裂齿间 伸出, 长 8 — 10 毫米, 膝曲; 内 桴变异 较大, 但常 退化;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5 毫米;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雄性或 中性, 无芒, 背部 扁平, 脉 明显。 产 丽江、 宁蒗、 中甸、 德钦、 兰坪、 剑川、 洱源; 常生 于山坡 草地、 道旁、 灌丛或 疏 林中。 分布 于四川 西部及 西藏东 南部。 模 式标本 采自洱 源县孟 获营。 我国 特有。 26. 香茅属 Cymbopogon Spreng. 多 年生稀 一年生 禾草。 叶片 线形, 有芳香 气味。 成对总 状花序 具有共 同的总 花梗且 着生于 1 船 形佛焰 苞中, 再 组成复 合或稍 单纯而 带叶的 伪圆锥 花序; 总 状花序 较短, 穗 轴基部 扁平, 成熟后 反折, 稀为圆 柱形而 成熟后 不反折 (ser. Proceri); 小 穗成对 着生, 背腹 压扁, 1 具柄, 雄性或 中性, 1 无柄, 两性或 雌性, 但 2 枚孪 生总状 花序中 之一其 基 部常有 1 同性 对小穗 (即孪 生小穗 均无芒 而为雄 性或中 性); 无柄 小穗含 2 花, 第一 小花通 常退化 而只有 外稃; 第 一颖背 部具条 纹或具 纵沟, 上部 边缘具 2 脊, 脊 上常有 翼;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有芒 或否; 第 二外稃 较小, 狭窄, 透明, 芒 由先端 2 裂 齿间伸 出, 有时 无芒; 内稃 微小, 常 缺如。 颖果长 圆形, 背面 扁平。 约 60 种, 分布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已引 入热带 美洲。 许多 是稀树 干草原 群落中 的优 势种。 云南有 19 种。 有几种 是常见 栽培的 芳香油 植物, 香茅 C. citmtus 民间 入药, 又是烹 饪食品 常用的 调料 香草。 分种 检索表 ― 1 (6) 小穗无 芒或仅 具有不 露出于 小穗之 外的小 尖头, 极稀具 有长达 5 毫 米的细 尖头; 栽 培芳香 油 植物。 2 (3) 无 柄小穗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6 毫米, 宽 0.7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中下部 浅凹; 脊间无 脉 3. 香茅 (:• citratus 3 (2) 无 柄小穗 长圆状 倒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3. 5 —) 4-4.5 (-5.5)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稀在近 基部稍 下凹。 
680  云 南植物 志  4 (5) 圆 锥花序 大型, 多回 复出, 开展, 疏松, 下弯; 第一颖 脊间有 3 条脉 19. 树茅 C* winterianus 5 (4) 圆 锥花序 紧缩, 常 间断, 花后 下弯; 第一颖 背部脊 间无脉 或脉不 明显, 上 部扁平 13. 亚香茅 C. nardns 6 (1) 小穗 有芒; 野生 植物。 7 (16)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一级分 枝单纯 (不 再分枝 ), 极 稀在花 序基部 有时有 2 回 分枝。 8 (11)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的两侧 及背部 密被远 比其小 穗长的 丝状长 柔毛, 小 穗通常 隐藏于 其长毛 之中。 9 (10) 秆高达 150 厘米; 基生叶 叶鞘破 裂后常 旋卷; 叶 舌长约 1 (稀一 2) 毫米 10. 辣 薄荷草 jwarancusa 10 (9) 秆 高常很 少超过 50 厘米; 基 生叶叶 鞘破裂 后常不 旋卷; 叶舌长 2 — 4 毫米 15. 隐 穗香茅 C. olivieri 11 (8)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的两侧 密被比 小穗稍 短或很 短的长 纤毛, 其背部 无毛或 仅被短 柔毛, 因 而小穗 并不被 其毛所 覆盖。 12 (13)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面中 上部脊 间具有 明显的 (4 一) 5-6 (-7) 脉; 叶主要 着生在 秆上, 其 叶片宽 4 一 7 毫米; 有 时花序 基部偶 见具有 2 回分枝 14. 多 脉香茅 C. nervosus 13 (12)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面脊 间具有 2 — 4 脉; 叶主要 在基部 丛生, 宽 1 一 3 毫米; 花序分 枝单纯 而 且稀疏 着生。 14 (15) 总状 花序长 20 — 35 毫米; 无柄 小穗长 6 — 8 毫米; 2/z = 20 4. 芸香草 C. distans 15 (14) 总状 花序长 12 — 22 毫米; 无柄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2" = 40 17. 杂 种香茅 C. pospischilii 16 (7) 伪圆 锥花序 常大而 宽阔, 或 有时较 狭窄, 但 均具有 2 回 或多回 分枝。 17 (22)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至少在 其中部 以下有 1U 型 凹槽或 V 型裂 缝。 18 (19)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至少在 其中部 以下有 1U 型纵向 凹槽, 其 槽末端 (基盘 附近) 常有一 近 圆形的 凹穴; 伪圆 锥花序 较开展 7. 浅 囊香茅 C. gidarba ' 19 (18)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中部 以下有 IV 型纵向 裂缝; 伪圆锥 花序较 狭窄。 20 (21) 叶片 基部心 形抱茎 8. 心 叶香茅 C. martinii 21 (20) 叶 片基部 圆形, 不为心 形抱茎 2. 圆 基香茅 C. bassacensis 22 (17)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扁平、 浅凹、 或有 1 一 3 个波状 皱纹或 凹陷。 23 (30) 大型 禾草, 秆高 150 — 200 厘米;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50 — 100 厘米, 宽达 30 厘米, 多回 复出。 24 (25) 叶耳长 5—12 毫米 1. 长 耳香茅 C. auritus 25 (24) 叶 耳不明 显或最 长不过 5 毫米。 26 (27) 伪圆锥 花序较 狭窄, 稍密 集而不 疏松;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脊间有 5 — 7 条明显 的脉, 脊 上有宽 翼 11. 喀 西香茅 C. khasianus 27 (26) 花 序宽大 而非常 疏松;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脊间有 2 — 4 条脉 或脉不 明显, 脊上无 翼或有 狭翼。 28 (29) 孪生 总状花 序长约 2 厘米, 具 4~6 节; 总 花梗近 等长;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脊间具 3 — 4 条脉 16. 垂 穗香茅 C pendulus 29 (28) 孪 生总状 花序长 0.8 — 1 厘米, 具 3 节; 总 花梗不 等长;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脊间 脉不明 显或无 脉 6. 弯 序香茅 C. nexuosns 30 (23) 中型 或小型 禾草, 秆 高通常 不超过 120 厘米; 伪 圆锥花 序的长 度一般 不超过 40 厘米, 且较 狭窄而 稀疏或 有时较 大而稍 密集。 
禾本科  681  31 (36) 基生 叶叶鞘 常破裂 而向后 反卷。 32 (35) 植株较 粗壮, 秆 通常高 70 — 12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33 (34) 伪圆锥 花序较 大而较 紧密; 无柄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18. 扭 鞘香茅 C. tortilis 34 (33) 伪圆锥 花序较 狭窄而 稀疏; 无柄 小穗长 5 — 6 毫米 8. 檷草 C. goeringii 35 (32) 植株 细弱, 秆高 50 — 70 厘米, 径粗 1—1.2 (—1.5); 叶片宽 1 一 3 毫米; 总状 花序长 0.8 — 11 毫米; 无柄小 穗长约 4 毫米; 第一颖 脊间具 2 脉 9. 金 沙香茅 C. jinshaensis 36 (31) 基生叶 叶鞘的 基部成 年后破 碎而呈 纤维状 5. 纤 鞘香茅 C. fibrosus 1. 长 耳香茅 (云南 大学学 报). 图版 112: 1-4 Cymbopogon auritus B. S. Sun (1999). 多年生 草本。 秆 高大, 直立, 粗壮。 除节 部有粉 白色柔 毛外, 余部 无毛。 叶鞘圆 形, 但上部 扁压, 有 条纹, 鞘口两 侧向上 延伸成 叶耳; 叶耳干 膜质, 卵披 针形, 向上直 立, 长达 12 毫米, 基部宽 4 一 5 毫米; 叶舌干 膜质, 长达 7 毫米, 先端流 苏状, 背部有 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秆生 者长约 50 厘米, 宽达 15 毫米, 先端 逐渐狭 縮成针 状长尖 头, 中 部以下 渐狭, 基部 圆形, 除鞘 口附近 内外均 被柔毛 外余部 无毛, 边缘 粗糙。 伪圆 锥花 序长约 50 厘米, 开展, 多回 复出; 分 枝长达 30 厘米, 直立 或先端 下弯; 总 状花序 孪生, 叉开, 长 13 — 17 毫米, 无柄者 略短, 具 4 一 5 节; 小佛焰 苞长约 16 — 22 毫米; 总花 梗长约 3 毫米; 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长约 3 毫米, 先 端有不 等长的 2 齿, 两侧 纤毛最 长者约 1.5 毫米; 无柄小 穗长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基盘 毛短; 第 一颖具 2 脊, 脊上的 翼宽 0.4 毫米, 脊间有 5 — 6 脉, 背部扁 平或下 部微有 皱波; 第二颖 舟形, 脊上 有极狭 窄 的翼, 边缘 内折, 膜质, 有 纤毛; 第一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有脊, 边缘 有 纤毛, 具 1 脉; 第 二外稃 狭窄, 长约 3 毫米, 2 裂至 中部, 裂 片狭披 针形, 有 纤毛; 芒从 裂齿间 伸处, 长约 9 毫米, 近中部 膝曲; 内稃 缺如;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2 毫米; 有柄小 穗长约 4 毫米, 无芒, 雄性, 第 一颖具 11 脉。 产福贡 (原碧 江匹河 附近, 模式标 本产地 ); 海拔 1050 米, 山坡 草丛中 常见。 本新 种与喀 西香茅 C. khasianus (Hack. ) Stapf ex Bor 相近, 其区别 点在于 本种具 有卵披 针形、 长达 12 毫米的 叶耳; 叶舌干 膜质, 长达 7 毫米; 秆节 上密被 白色短 柔毛, 故易 区别。 2. 圆 基香茅 (拟) 图版 112:' 5—7 Cymbopogon bassacensis A. Camus (1920)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根 状茎。 秆高约 1 米, 较 纤细, 径粗 2 — 3 毫米, 多节, 有时有 分枝, 平滑 无毛。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无毛, 有细 条纹;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25 厘米, 宽 5 — 11 毫米, 光滑 无毛, 边缘 粗糙, 先 端渐狭 呈针状 尖头, 基部 圆形, 不 抱茎。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稀疏, 近 直立, 单 纯或 近之, 长 6 — 20 厘米, 具 3 — 6 节, 每 节着生 1 (一 2) 枚 分枝; 总 状花序 孪生, 叉 开后 反折, 长 15 — 18 毫米, 无柄者 稍短, 具 4 一 5 节,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长约 2.5 毫 米, 背腹 无毛, 两侧有 纤毛, 基部 均与无 柄小穗 多少相 愈合; 无柄 小穗椭 圆状长 圆形, 长约 4.5 毫米, 先 端钝而 微凹, 脊上部 有翼, 脊 间脉不 明显, 背部中 部以上 扁平, 中部 
图 版 112 1-4. 长 耳香茅 CymbopogonauritusB. S. Sun, 1. 花序, 2. 叶耳及 叶舌, 3. 带佛焰 苞的孪 生总状 花序, 4. 孪生 小穗; 5—7. 圆 基香茅 C. bassacensis A. Camus, 5. 花序, 6. 圆形 不抱茎 的叶片 基部, ,. 孪生 小穗; 8 — 10. 芸 香草 C. distans (Nees ex Steud. ) Wats. , 8. 花序, 9. 孪生 小穗, 10. 第 一颖的 背面及 腹面; 11 一 13. 纤 鞘香茅 C. fibrosus B. S. Sun, 11. 植 株基部 (示叶 鞘破碎 呈纤维 状), 12. 花序, 13. —枚孪 生总状 花序; 14— 17. 橘草 C. goeringii (Steud. ) A. Camus, 14. 花序, 15. 孪生 小穗, 16. 第 一颖, 17. 第 二颖。 (李 楠绘) 
禾本科  683  以下有 1 纵 向缝状 细沟;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脊上 有翼, 边 缘无或 有少许 纤毛;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2 脊, 边缘中 上部有 少数小 纤毛; 第 二外桴 极狭, 2 深裂, 裂片 极细呈 丝状; 芒从 裂齿间 伸出, 长约 16 毫米, 中部 膝曲;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有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中性或 雄性, 长约 4.5 毫米, 无芒; 第一颖 多脉。 产 龙陵; 常 生于疏 林下或 林缘。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香茅 (本草 纲目) Cymbopogon citratus (DC. ex Nees) Stapf (1906); Bor (1940, 1960); 中国 主要植 物 图说' 禾卒科 (1959)*;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 (1971); 海 南 植物志 (1977), name only. Andropogon citratus DC. , nom. nud. (1813) ; Nees (1835) , descrip. in Latin. 多年生 草本, 簇生成 大丛。 秆 粗壮, 直立, 高达 2 米, 节上具 蜡质。 叶鞘 圆形, 近 革质, 无毛; 叶 舌短, 质厚, 圆形或 截形; 叶片 扁平, 线形, 长 40 — 100 厘米, 宽 4 一 18 毫米,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先 端渐尖 而呈刚 毛状。 为圆锥 花序长 圆形, 疏散, 长 30 — 60 厘米, 多回 复出, 一级 分枝具 5 — 10 节, 二级 和三级 分枝具 2 — 3 节而 单纯, 分 枝 下倾或 弯曲; 总 状花序 孪生, 不 等长, 长 15 — 20 毫米, 具 4 一 6 节; 小佛焰 苞淡红 色, 长约 2 毫米, 线形; 总 花梗长 6 — 10 毫米;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先端 膨大、 倾 斜且有 裂齿, 边缘 被稍伸 展的长 柔毛; 无 柄小穗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5 毫米 内外, 无芒, 先 端 锐尖; 基 盘钝, 被 短毛; 第 一颖先 端常有 微齿, 背部 扁平, 凹陷, 脊上 粗糙或 有短纤 毛, 脊间无 脉或有 1 一 2 条不太 明显的 短脉; 第二颖 舟形, 背 稍弯, 中 部以上 有脊; 第 一外桴 膜质, 长 圆形至 线形, 与颖几 等长, 具 2 脉, 中 上部边 缘有小 纤毛; 第二 外稃狭 线形, 长约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常 全缘而 无芒, 或 有时具 2 裂 和不外 露的小 尖头; 花药 长 2 毫米; 有 柄小穗 中性或 雄性, 线形或 钻状, 与无柄 小穗几 等长。 红 河州、 西双 版纳、 临沧及 德宏有 栽培。 世界热 带与亚 热带地 区广泛 栽培。 本 种为栽 培种, 植株 生长繁 茂而成 大丛, 因取 其植物 体供提 香油, 故少见 抽穗开 花。 其油为 制香水 及香皂 原料, 商品 名叫香 茅油。 秆叶 除供造 纸外, 煎水 洗身可 祛风消 肿, 通 经络, 治 头痛, 散跌 打损伤 瘀血; 和米 炒加水 煎饮, 可止 水泻; 根 煎水饮 可治心 气痛, 涂 于皮肤 上可防 蚊虫。 傣族 用为调 味剂。 4. 芸香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12: 8-10 Cymbopogon distans (Nees ex Steud. ) Wats, in Atkins. (1882);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Bor in Rech. f. (197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7 广. Andropogon distans Nees ex Steud. (1854) ; Hook. f. (1897)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根 状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100 厘米, 无毛。 叶鞘 无毛, 基 部者 松散而 宿存,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急尖或 钝圆, 长 2 — 3 毫米, 干 膜质, 无毛; 叶片狭 线形, 长达 25 厘米 以上, 宽 1 一 3 毫米, 扁平或 折叠, 两面 无毛, 灰白 至暗绿 色。 伪圆锥 花序单 纯或近 单纯, 狭窄, 稀疏或 间断, 长 15 — 45 厘米; 总 状花序 孪生, 叉开后 反折, 带 紫色, 长 15 — 30 毫米, 具 4 一 6 节, 其下托 以长达 30 毫 米的佛 焰苞; 穗 轴节间 比小穗 柄长, 前 者长约 4 毫米, 后 者长约 3 毫米, 两侧 密被长 纤毛, 背 部有短 
684  云南 植物志  柔毛; 无柄小 穗狭披 针形, 长约 6.5 毫米, 基盘 毛短; 第一颖 先端具 2 微齿, 脊 上有狭 翼, 脊间 2 — 4 脉, 边缘 无毛, 背面 中部以 下常有 皱波或 浅凹; 第二颖 舟形, 脊上 无翼, 边缘无 或有小 纤毛;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较 第一颖 稍短, 具 2 脊, 边 缘有小 纤毛; 第二外 桴 极狭, 长约 3 毫米, 2 裂至 中部或 稍下, 边缘 无毛; 芒长约 16 毫米, 中部 膝曲; 雄 蕊 3 枚, 药长 2 毫米; 有柄小 穗长约 6 毫米, 无芒, 雄性, 第一颖 7 — 9 脉。 染色体 2/2 = 20。 产 丽江、 中甸、 德钦、 元谋; 常 生于河 谷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陕 西及甘 肃 南部。 巴基 斯坦西 北部、 西喜马 拉雅直 达我国 西南部 均有。 本种具 狭线形 至丝状 而且常 群集于 杆基部 的叶、 伪圆 锥花序 单纯而 间断、 总 状花序 较长 (通 常为 20 — 30 厘米) 等特 征容易 识别。 药用见 《滇 南本 草》, 云诸 葛亮用 以防瘴 气。 5. 纤 鞘香茅 (云 南大学 学报) 图版 112: 11-13 Cymbopogon fibrosus B. S. Sun (1999) . 多年生 草本。 秆少数 丛生, 直立, 高约 1 米, 径 3 — 4 毫米, 光滑 无毛, 下 部的节 显著 膨大。 叶鞘 无毛, 基生者 常破裂 而呈纤 维状; 叶舌干 膜质, 长 2 — 3 毫米, 先端钝 圆,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达 50 厘米, 宽 3 — 5 毫米, 扁平或 折叠, 伪圆锥 花序较 大而稍 密集, 狭窄, 复合, 长 20 — 40 厘米; 总 状花序 孪生, 叉开, 长 15 — 22 毫米, 无 柄者稍 短, 具 4 一 5 节, 穗轴 节间长 3 — 4 毫米, 两 侧被长 0.5 — 1.5 毫米 的白色 柔毛; 小佛焰 苞长 2. 5 — 3 厘米; 总花 梗长约 0.7 厘米; 无柄小 穗长椭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基 盘有 0.5 — 1 毫米的 短毛; 第一颖 先端有 2 微齿, 具 2 脊, 脊上具 狭翼, 脊间有 2 — 3 脉, 背部有 凹槽, 凹 槽直达 颖的中 上部或 仅至其 中部;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脊 上有极 狭 的翼, 边 缘膜质 而有小 纤毛; 第一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较 颖短, 具 2 脊, 边缘 中上部 有小 纤毛; 第 二外桴 狭窄, 长约 3 毫米, 先端 2 裂至近 中部, 裂齿 线状披 针形, 边缘无 纤毛; 芒 从齿间 伸出, 长 10 毫米, 中部 膝曲;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有 柄小穗 长约 5 毫米, 无芒, 无毛, 其 柄长约 3 毫米, 两 侧被毛 较长, 背部 中部以 上被短 柔毛。 产云南 东南部 (开远 ) 及四川 西南部 (米易 )。 模式 标本采 自四川 米易。 6. 弯 序香茅 (拟) Cymbopogon flexuosus (Nees ex Steud. ) Wats, in Atkins. (1882) ; Stapf (1906), pro comb. nov.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 1954, 1960) ;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iland (1971). Andropogon flexuosus Nees ex Steud. (1854) ; A . Nardus ssp. flexuosus (Nees ex Steud. ) Hack, in DC. (1889). 植物体 高大, 具粗壮 木质的 根头。 秆 高可达 1.5 — 3 米, 径粗 5 — 8 毫米, 光滑无 毛。 叶鞘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常 破裂而 露出其 棕红的 内面,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干 膜质, 无毛, 长 3 — 5 毫米, 先端 钝圆; 叶片 线形,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狭窄, 长 30 — 60 厘米, 宽 8 — 13 毫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边缘 粗糙, 中脉 白色, 上 面平, 背面 凸起。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疏松, 极 开展, 灰 绿色, 长 50 — 100 厘米, 宽 30 厘米, 多回 分枝, 分 枝长达 40 厘米或 更长, 纤细 而向下 弯曲; 总 状花序 孪生, 叉开, 长 8 — 13 毫米, 具 
禾本科  685  2 — 4 节; 总 花梗长 8 — 10 毫米; 小佛焰 苞长约 15 毫米; 穗轴节 间长约 2.5 毫米, 两侧 被白色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基盘 毛长约 0.5 毫米; 第一 颖先端 具 2 微齿, 具 2 脊, 脊上有 狭翼, 脊间有 1 一 3 条 明显或 不明显 的脉, 背 部扁平 或有皱 纹; 第二颖 舟形, 等长 于第」 颖, 先端 渐尖, 1 脉 成脊, 脊 上几乎 无翼, 边缘近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长约 3.5 毫米, 具 2 脊, 边 缘有小 纤毛; 第 二外稃 极狭, 长约 1.8 毫米, 2 裂至近 中部; 芒 从齿间 伸出, 长约 7 — 8 毫米, 中上部 膝曲; 内桴 缺如;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米; 有 柄小穗 无芒, 长约 4 毫米, 柄与节 间近等 长° 产 绿春、 孟连、 景洪、 耿马、 潞西; 常 生于疏 林下或 林缘、 草 地或灌 丛中。 分布于 尼 泊尔、 印度 东部、 缅甸、 泰国、 老挝及 越南。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 野生于 亚洲热 带及亚 热带, 是 知名的 芳香油 植物, 有些地 区将本 种专门 栽培于 植物 园中, 取其秆 叶以供 提油, 其油商 品名叫 "柠 檬草油 OilofLemon-gmss", 且以红 茎变 种油质 最佳。 7. 浅 囊香茅 Cymbopogon gidarba (Ham. ex Steud. ) B. S. Sun, comb. nov. Andropogon gidarba Buch. -Ham. ex Wall. Cat. no 8797 . nom. nud. ; Buch. -Ham. ex Steud. , Syn. PI. Glum. 1: 387.1854.; Hook. f. , (1897). 7a. 浅 囊香茅 var. gidarba 原变种 目前在 我国境 内尚未 见到。 "gidarba" 这个种 加词, 1854 年即 已合格 发表, 故 A. Camus (1920) 与 Haines (1924) 的 组合都 是不合 法的。 7b. 缅甸浅 囊香茅 var. burmanicus Bor (1940, 1960) .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较 纤细, 单一, 高 1 一 1.5 米 (根据 野外记 录), 径粗 2 — 3 毫米, 具 3 节。 叶鞘 无毛, 具 条纹, 秆生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长约 2 毫米, 先端钝 圆或有 时 撕裂, 光滑 无毛; 叶片细 线形, 基生 者长达 30 厘米, 先端呈 针状, 基部 狭缩呈 柄状, 秆生者 较短, 宽 1 一 2 (-3) 毫米, 折叠或 扁平, 两面 无毛, 边缘 粗糙。 伪圆锥 花序长 30 — 50 厘米, 狭窄, 分枝直 立且较 稀疏, 基部 者长达 15 厘米, 具 4 一 5 节, 常 再具小 分枝; 总状 花序长 14 一 18 毫米, 无柄者 稍短, 具 4 节, 其下托 以长约 2 厘 米的佛 焰苞;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长约 3 毫米, 两侧及 背部有 白色长 柔毛, 但背部 毛较短 或有时 中下部 无毛;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基 盘长约 0.5 毫米, 具 短毛; 第一颖 先端具 2 微 齿, 脊在 中上部 有翼, 脊间 脉不明 显或有 2 — 3 条 不明显 的脉, 背 面至少 中部以 下深凹 成槽, 槽底有 一圆形 凹穴, 槽中有 时被小 柔毛; 第二颖 舟形, 脊上有 狭翼, 边缘 有小纤 毛; 第二外 稃长约 3 毫米, 狭窄, 2 裂 至中部 略下, 裂齿 针状, 无毛; 芒长约 12 毫米, 中 部稍上 膝曲; 雄蕊 3 枚, 药长 1.7 毫米; 有 柄小穗 无芒, 长约 5 毫米, 雄性。 产 开远; 多生于 1000 — 22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缅甸。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区 别点在 于其伪 圆锥花 序的分 枝长, 可具 3 — 5 节, 有时再 分枝。 
686  云南 植物志  Bor 在 发表本 变种时 引证了 Sukoe7873、 7855 等两号 标本, 但 未指明 模式。 也没 指明产 于缅甸 何地。 8. 橘草 (江 苏植物 名录) 图版 112: 14-17 Cymbopogon goeringii ( Steud. ) A. Camus ( 1921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goeringii Steud. (1846) ; A. nardus var. goeringii (Steud. ) Hack, in DC. (1889); Cymbopogon tortilis var. goeringii (Steud. ) Hand. -Mazz. (1936)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50 — 110 厘米, 具 3 — 5 节, 节下常 被白粉 或有时 被 微毛。 叶鞘 无毛, 秆 的基部 较多, 质地 较厚, 内面棕 红色, 老 时向外 反卷, 上 部者短 于 节间; 叶舌长 0.5 — 3 毫米, 两侧有 叶耳, 叶 颈常被 微毛;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10-) 15 — 40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至 尾尖, 边缘稍 粗槌, 除基部 外通常 无毛。 伪圆锥 花序长 15 — 35 厘米, 狭窄, 常有 间断; 分枝再 1 一 2 回 分枝; 佛 焰苞长 1.5 — 2 厘米, 带 紫色; 总状 花序长 1.5 — 2 厘米, 向外 反折; 穗轴节 间与小 穗柄长 2 — 3.5 毫米, 先端 杯状, 边 缘有长 1 一 2 毫米的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 米, 基盘 毛长约 0.5 毫米; 第 一颖先 端尖或 稍钝, 具 2 脊, 脊 上部具 狭翼, 背部 扁平, 脊间具 3 — 4 脉;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边 缘狭膜 质并有 纤毛, 脊上有 狭翼; 第 一外桴 比颖 片短, 具 2 脊, 边 缘具小 纤毛; 第 二外稃 极狭, 长约 为颖的 2/3, 先端 2 裂, 裂齿 间 有芒; 芒长 8 — 12 毫米, 约 在中部 膝曲; 内稃 缺如。 有柄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柄上有 白色长 柔毛。 产 会泽、 丽江、 南涧、 晋宁、 双柏、 澄江、 丘北、 石屏; 生 于海拔 1200 — 22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河南、 湖南、 湖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 湾、 河北。 日本、 朝鲜 也有。 9. 金 沙香茅 (拟) Cymobopogon jinshaensis B. S. Sun ex R. Zhang (1994). 多年 生密丛 禾草。 秆 纤细, 高 40 — 70 厘米, 径 1 一 1.2 毫米, 具 2 — 3 节。 叶鞘无 毛, 基 部者暗 褐色, 裹 茎或有 时破裂 反卷呈 现其棕 红色的 内面,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无毛, 长约 1 毫米, 先端近 截平; 叶片 极狭, 长约 15 — 20 厘米, 宽约 1 一 2. 5 毫 米, 扁 平或常 对折, 两面 无毛。 伪 圆锥花 序较紧 缩或稍 开展, 长 10 — 30 厘米, 具 2 — 3 回 分枝; 总 状花序 孪生, 叉开, 长 8 — 11 毫米, 具 3 — 4 节, 穗轴节 间长约 1.5 毫米, 边缘具 1 毫米长 的白色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5 毫米, 基盘 仅在腹 面有少 许微 柔毛; 第一 颖长约 3.5 毫米, 先端有 2 小齿, 具 2 脊, 脊上有 狭翼, 脊间具 2 脉, 背 部中部 以下常 呈槽状 凹陷, 有 时凹槽 直达近 顶部;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脊上 无翼, 边 缘有极 少的小 纤毛;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2.8 毫米, 具 2 脊, 边缘 有或无 毛; 第 二外桴 狭窄, 长约 1.8 毫米, 2 裂至 中部, 裂齿 线形, 无毛; 内稃 存在, 长约 0.5 毫米, 长 圆形; 芒从 裂齿间 伸出, 长 13 毫米, 中部 膝曲;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米; 有柄 小穗长 2.8 毫米, 线形, 中性或 雄性, 无芒, 其 柄长约 2 毫米, 柄 上毛长 0.5— 2. 5 毫米。 产 中甸、 元谋; 生于 江边山 坡上。 模式标 本采自 元谋。 
禾本科  687  本 种与扭 鞘香茅 C. tortilis 相似, 但植 株小, 杆 纤细, 密丛; 叶 片极狭 (最宽 2.5 毫米 ); 总状 花序短 (长 8 — 11 毫米 ); 无柄小 穗第二 颖背部 常有自 基部至 中部有 时至中 上部的 凹槽。 10. 辣 薄荷草 (西 藏植 物志) Cymbopogon jwarancusa (Jones) Schultes ( 1824); Stapf ( 1906); Bor ( 1960, 197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jwarancusa Jones ( 1795) . 多年生 草本; 根 状茎及 舉根均 有芳香 气味。 秆高达 120 厘米, 紧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叶鞘 无毛, 基部者 松散, 膨胀, 宿存, 常 弯曲; 叶 舌短, 长约 1 毫米, 干 膜质, 无毛 或有短 纤毛; 叶片狭 线形, 长 20 — 4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基部 狭窄, 先端 渐狭 成丝状 尖头, 易 弯曲, 质地 较硬, 两面 无毛, 稍 粗糙。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2 — 3 回 复出, 分枝疏 离或稍 密集; 总 状花序 孪生, 不 等长, 4 一 5 节, 有柄 者长约 15 毫米, 其 下托 以长约 18 毫米 淡黄色 的小佛 焰苞; 总 花梗长 2 — 5 毫米; 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长约 2 毫米, 密生 丝状长 柔毛, 其 毛长度 自下向 上逐渐 增加, 最长者 4 一 5 毫米; 无柄 小穗长 约 4.5 毫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第 一颖具 2 脊, 脊间常 凹入呈 槽状, 脊上 无翼, 边缘狭 窄, 脊间 无脉; 第二颖 舟形, 与 第一颖 等长或 稍短, 边 缘有小 纤毛; 第一 外稃长 圆形, 具 2 脊, 边 缘有小 纤毛; 第 二外桴 极狭, 长约 2 毫米, 浅 2 裂, 边 缘有小 纤毛; 芒从裂 齿间 伸出, 长约 5 毫米, 细弱, 直或 中部稍 弯曲;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有 柄小穗 长约 4 毫米, 无芒, 雄性。 -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产 元谋; 多生 于河岸 沙地或 较潮湿 草地。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 隅) 及四川 西南部 (米易 )。 巴基 斯坦、 印度及 尼泊尔 也有。 本种是 有用的 香草, 通 常生长 在较湿 润的草 地上, 其秆 叶是提 取辣薄 荷酮的 原料, 油供 轻工业 及医药 之用。 11. 喀 西香茅 (拟) 图版 113: 1—3 Cymbopogon khasianus (Munro ex Hack. ) Stapf (1938); Bor (1940,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khasianus Munro ex Duthie (1888); A . nardus ssp. genuinus var. khasinus Hack, in DC. (1889).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状茎。 秆高达 2 米, 基部 粗壮, 为宿存 叶鞘所 覆盖, 直立, 光滑 无毛。 叶鞘 圆形, 短于 节间, 有 条纹, 光滑 无毛, 基部者 松散, 干 膜质, 宿存; 叶舌长 约 2 毫米, 截形, 膜质; 叶片 扁平, 宽达 2 厘米, 两 面光滑 无毛, 坚硬, 边缘 加厚, 锯 齿状 粗糙。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90 厘米, 狭窄, 收 缩或常 松散, 复出 或多回 复出, 分枝 下垂; 小佛 焰苞披 针形, 长 12 — 18 (-30) 毫米; 总 状花序 孪生, 有柄 者长达 2 厘米, 无柄者 较短;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长约 2.5 毫米, 扁压, 两 侧有短 纤毛, 先端杯 状, 有 不规则 的齿; 无柄 小穗长 5 — 5. 5 毫米, 椭圆状 长圆形 (翼除 外); 第一颖 卵披针 形, 具 2 脊, 脊在中 上部有 宽翼, 先端 急尖或 钝形, 背 部扁平 或常有 2 个浅 凹陷, 中上 部明 显地具 5 — 7 脉;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边缘 内折, 有长 纤毛;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无脉, 与第 二颖几 同大, 有 2 脊, 边缘有 纤毛; 第 二外稃 狭窄, 长 3. 5 — 4 毫米, 宽 
688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13 1— 3. 喀 西香茅 Cymbopogon khasianus (Munro ex Hack. ) Stapf, 1. 花序, 2. 孪 生总状 花序, 3. 孪生 小穗; 4— 6. 心 叶香茅 C. martinii (Roxb. ) Wats. , 4. 带叶 的圆锥 花序, 5. 孪 生总状 花序, 6. 孪生 小穗; 7 — 10. 多脉香 茅 。 nervosus B - S - Sun , 7 ' 植株, 8. 孪 生总状 花序, 9. 孪生 小穗, 10.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 面, 示多脉 ); 11 一 14. 隐 穗香茅 C. olivieri (Boiss. ) Bor, 11. 植株' 12. 孪 生总状 花序, 13. 孪 生小穗 (有 丝状毛 ), 14. 孪生 小穗 (去 丝状毛 ); 15 — 18. 枫茅 C. winterianus Jowitt, 15. 孪 生总状 花序, 16. 孪生 小穗, 17.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部。 (李 楠绘) 
禾本科  689  0.5 毫米, 2 裂至 中部, 披针形 裂片有 纤毛; 芒 从齿间 伸出, 长达 14 毫米, 膝曲; 内桴 缺如;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有 柄小穗 雄性或 中性; 第一 颖具多 数脉。 产 耿马; 多生 于山坡 路旁草 丛中。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12. 心 叶香茅 (拟) 图版 113: 4-6 Cymbopogon martinii ( Roxb. ) Wats, in Atkins. (1882);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1960, 197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Gilliland (1971);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martinii Roxb. (1820), nom. nud. ; A . schoenanth us var. martinii Hook, f . (1897) ; A . schoenanth us var. genu in us Hack, in DC. (1889)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木质根 状茎。 秆 直立, 高达 2 米, 单一 或稍有 分枝, 多节, 无 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有明显 条纹; 叶舌干 膜质, 长 2 — 3 毫米, 先端 圆形;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扁 平., 基部 心形, 抱茎, 先端 渐尖, 长 20 — 40 厘米, 宽达 2 厘米, 平滑 无毛, 背面 常呈粉 白色。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直立, 基部 间断, 长达 30 厘米, 多回 复出, 每节 着生 1 一 3 分枝; 总 状花序 孪生, 长 10 — 15 毫米, 4 一 5 节, 成熟后 叉开, 后 反折, 无 梗者 较短; 总 花梗长 3 — 7 毫米; 小佛 焰苞长 15 — 20 毫米, 淡 红色; 穗轴 节间与 小穗柄 长约 2 毫米, 背腹 无毛, 两侧有 纤毛; 无柄 小穗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第一 颖先端 钝而常 微凹, 其背 中上部 扁平, 中 下部有 1 条 缝状深 纵缝, 脊上有 宽翼, 脊间脉 不 明显; 第二颖 舟形, 边缘 无毛, 脊上 有较宽 的翼;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边缘无 毛; 第 二外稃 极狭, 深裂, 裂齿 丝状, 无毛; 芒长约 15 毫米, 近中部 膝曲; 雄蕊 3 枚, 药长约 2 毫米; 有 柄小穗 雄性, 长约 4 毫米, 无芒; 第一颖 多脉; 第二颖 膜质, 无脊。 产 元谋、 石屏、 临沧; 常生 于向阳 山坡草 丛中。 印度、 尼泊尔 及东南 亚各国 常见, 且有 栽培。 有两 个变种 (var. motia 及 var. sofia), 但根 据外部 形态分 不开, 故 Bor 认 为这个 种是烦 扰分类 学家的 梦魔。 在 我们的 观察中 第二颖 边缘及 第一外 稃边缘 均未见 纤毛, 植 株各 部一般 比印度 及东南 亚的记 载均较 短小。 13. 亚香茅 (台 湾植 物志) 橘草 (广 东、 海南) Cymbopogon nardus (Linn. ) Rendle (1899); Bor (1940, 196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al. (1971);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nardus Linn. (1753). 多 年丛生 草本。 秆 粗壮, 径达 2 厘米, 高 1 一 1.7 米, 直 立或近 基部稍 膝曲, 坚硬 而呈 木质, 并为 叶鞘所 紧包。 叶鞘 大都群 集于秆 基部, 有 条纹, 光滑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 圆形或 截形, 无毛; 叶片 扁平, 线形, 革质, 长 30 — 50 厘米, 宽 0.5 — 2 厘米, 先端渐 狭成长 针状, 基部 狭窄, 边缘 粗糙, 背面 青粉白 色。 伪 圆锥花 序大, 金字 塔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50 — 80 厘米, 多回 复出, 小分枝 纤细, 弯曲; 总 状花序 孪生, 不 等长, 长 8 — 16 毫米, 具 4 一 5 节, 其 下托以 13 — 16 毫 米长的 小佛 焰苞; 总 花梗长 4 一 7 毫米; 穗轴节 间及小 穗柄长 约为无 柄小穗 之半, 无毛 或被短 柔毛; 小 穗紫色 或紫红 褐色, 无芒; 无 柄小穗 披针形 或卵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背部扁 
690  云南 植物志  平, 长 4 一 4. 5 毫米; 第一颖 纸质, 脊上有 狭翼, 先端全 缘或有 2 微齿, 脊间具 2 — 4 脉 或有 时脉不 明显; 第二颖 舟形, 膜 质边缘 上有小 纤毛; 第一 外桴长 圆形, 无脉, 边缘有 纤毛; 第 二外稃 较短, 线形, 先 端全缘 或常具 2 微齿 而齿间 有小凸 尖头; 雄蕊 3 枚, 花 药长 1.5 毫米; 有 柄小穗 雄性, 有时 中性, 长约 4 毫米。 云 南热区 及我国 南方各 地常有 栽培。 也 广泛栽 培于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本种 因杆、 叶所 含香油 其味似 金橘, 故 称该植 物为金 橘草, 其香油 名曰金 橘油。 其 油供 制肥皂 及驱虫 药剂, 也 是人造 薄荷脑 的主要 原料。 一般 定植后 2 — 3 年时, 其叶及 油 的产量 最高, 因每 年收割 2 — 3 次, 因而 很少见 其抽穗 开花。 14. 多 脉香茅 (云 南大学 学报) 图版 113: 7-10 Cymobopogon nervosus B. S. Sun (1999). 多年生 草本, 具短根 状茎。 秆较 粗壮, 丛生, 直立, 高 50 — 120 厘米, 具 3 — 4 节; 基 部有少 数枯萎 叶鞘。 叶鞘 无毛, 基部 者有时 破裂,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钝圆, 长 2 — 3 毫米, 先 端有硬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扁平, 两面无 毛, 边缘 粗糙, 基部 圆形, 先端 渐尖至 针状。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较 稀疏, 长 20 — 30 厘 米; 一 级分枝 单纯, 具 2 节, 有 时下部 者可再 分枝; 总 状花序 成熟后 叉开, 带黑 紫色, 长 25 — 33 毫米, 具 5 — 7 节, 其 下托以 3 — 4 毫米 长的佛 焰苞; 总 花梗长 5 — 10 毫米; 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长约 3.5 毫米, 两侧被 白色长 柔毛, 背腹均 无毛, 先端 膨大呈 杯状, 有大小 不等的 3 齿; 无柄小 穗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6. 5 毫米, 基盘 毛长约 1 毫米; 第一颖 先端具 2 微齿, 具 2 脊, 脊 上翼宽 0.4 毫米, 翼 缘常有 纤毛, 背部 扁平或 常浅凹 或 呈波状 折皱, 脊间 通常具 5 — 6 脉, 稀 4 或 7 脉; 第二颖 舟形, 先端 急尖, 边缘 膜质, 具小 纤毛, 脊上 有翼;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与颖近 等长, 先端 渐尖, 具 2 脊, 边缘 具小纤 毛; 第二外 桴长约 4.5 毫米, 深裂 至中部 以下, 裂片 边缘有 纤毛; 芒长约 15 毫米, 中 部 膝曲; 内稃 缺如; 雄蕊 3 枚, 花药长 3 毫米; 有柄小 穗长约 6 毫米, 雄性, 无芒。 产 会泽、 永胜、 中甸。 模式标 本采自 中甸。 与 芸香草 C. distans 相近, 其区 别点在 于本种 叶主要 着生在 秆上, 叶片 较宽; 花序较 粗壮, 下部 有时具 2 回 分枝;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脊上有 宽翼, 脊间有 (4 一) 5-6 (-7) 条 明显 的脉。 15. 隐 穗香茅 (拟) 图版 113: 11-14 Cymbopogon olivieri (Boiss. ) Bor (1963) ; Bor (1970). Andropogon olivieri Boiss. (1844); Cymbopogon schoenanthus auct. non (Linn.) Spreng. : Sultan et Stewart (1958); Bor (1960); C. jvuarancusa ssp. olivieri (Boiss. ) Soenarko (1977)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多年生 草本; 根茎及 须根均 有芳香 气味。 秆 直立, 紧密 丛生, 高 20 — 50 厘米, 单 一, 具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短于 节间, 基部者 松散, 扩展, 宿存, 干 膜质, 基 部 较厚, 上部常 弯曲; 叶舌干 膜质, 长 1 毫米, 先端 有小硬 纤毛; 叶片扁 平或有 折叠, 光滑 无毛, 长达 25 厘米, 宽约 2 毫米, 丝状长 尖头常 弯曲。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单纯, 长约 10 — 15 厘米; 总 状花序 孪生, 叉开, 长 13 — 15 毫米, 无柄者 稍短, 具 5 节, 其下 托 以长约 17 毫米 的小佛 焰苞; 总花梗 纤细, 长约 5 毫米; 穗轴节 间及小 穗柄长 2 毫米, 
禾本科  691  密被 丝状长 柔毛, 其毛 自下向 上逐渐 增长, 最长 者长约 5 毫米, 小 穗常隐 藏于长 毛中;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基盘 毛长约 1 毫米; 第一颖 先端具 2 微齿, 脊 上部无 翼, 脊间 无脉, 边 缘无小 纤毛;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脊上 无翼, 膜质 边缘上 无小纤 毛;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2 脊, 无脉, 边缘中 上部有 稀疏小 纤毛; 第二 外稃极 狭, 2 浅 裂至中 上部, 边缘有 少数小 纤毛; 芒 从齿间 伸出, 长 6 — 7 毫米, 细弱, 直或 稍 弯曲;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有柄 小穗长 4.5 毫米, 无芒, 中性, 第 一颖脊 间 3 条脉 明显, 其余不 明显。 产元 谋;. 常 生于向 阳山坡 草地。 分 布于伊 拉克、 也门 (索科 特拉岛 )、 巴基 斯坦、 印度、 尼 泊尔。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也 称柠檬 香草, 其秆 叶可提 油以供 药用。 与辣薄 荷草很 相近, 但 有明显 差别, 主要是 本种的 秆高通 常不过 50 厘米; 叶片狭 窄而近 丝状; 伪圆 锥花序 单纯, 小型; 常生 于向阳 的山坡 草地, 4 一 9 月 期间均 能见其 抽穗 开花。 16. 垂 序香茅 (拟) Cymbopogon pendulus (Nees ex Steud. ) Wats. (1882); Stapf (1911), procomb. nov.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1940, 1954, 1960, 1978). Andropogon pendulus Nees ex Steud . (1854). 植物体 高大, 具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达 2 米 左右, 径粗 8 — 12 毫米, 无毛, 节被白 粉色微 柔毛。 叶鞘 无毛, 基部 者长于 节间, 裹茎 或有时 破裂,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长约 5 毫米, 先端 钝圆, 无毛; 叶片长 线形, 长可达 1 米, 宽达 15 毫米, 两面无 毛, 边缘 粗糙, 基部 狭窄; 中 脉在背 面显著 凸起。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长可达 1 米, 疏 松; 分 枝长达 40 厘米或 更长, 多回 复出, 纤细, 下弯 悬垂; 总 状花序 孪生, 叉 开而向 后 反折, 长 15 — 22 毫米, 具 4 一 5 节, 带紫 灰色; 总 花梗长 12 毫米; 小佛 焰苞长 22 毫 米;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长约 3 毫米, 边缘 被白色 柔毛; 无柄小 穗长椭 圆形, 长近 5 毫 米, 宽 1 毫米, 基盘几 无毛; 第一颖 两脊上 有较宽 的翼, 脊间有 4 一 5 脉, 中下 部无脉 且下凹 成槽, 凹 槽有时 达于中 上部;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脊上 有极狭 的翼, 边 缘中上 部有 纤毛; 第一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脊不甚 明显, 边缘中 上部有 纤毛; 第 二外桴 极狭, 长近 3 毫米, 2 裂至近 中部, 裂齿 线形, 齿间 有芒; 芒长约 10 毫米, 中 部 膝曲; 内桴 缺如;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有柄小 穗长约 4 毫米, 无芒。 产 元阳、 云县、 临沧、 耿马、 镇康; 常生 于疏林 下及河 谷岸边 次生灌 丛中。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尼 泊尔、 越南西 北部。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据野外 观察, 本种 在河谷 两岸常 成大片 生长, 因其 植物体 高大而 芳香, 国外 民间常 取 其茎叶 以供简 易建筑 材料。 17. 杂 种香茅 (拟) Cymbopogon pospischilii (K. Schum. ) C. H. Hubb. (1949).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Andropogon pospischilii K. Schum. (1897); A . nardus Linn. var. stracheyi Hook, f. (1897); Cymbopogon stracheyi (Hook. f. ) Raiz. et Jain. (1954); Bor (1960, 1970); 
692  云南 植物志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有短根 状茎。 秆 细瘦而 坚实, 直立或 基部膝 曲而后 上升, 高达 80 厘 米,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基 部者常 宿存; 叶舌干 膜质, 长 2 — 5 毫米, 先端 渐尖, 有 时 撕裂; 叶片狭 线形, 长 15 — 30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基 部逐渐 狭窄, 先 端渐狭 而呈丝 状细 尖头, 两面 无毛, 粉灰 绿色。 伪圆锥 花序常 单纯。 通 常稀疏 间断, 仅 具少数 总状对 花序, 直立或 下垂; 总 状花序 带紫色 > 长 12 — 22 毫米, 叉开后 反折, 其下托 以长达 18 毫 米的佛 焰苞; 总花 梗长约 8 — 10 毫米; 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两侧 边缘具 纤毛, 腹 与背部 无毛, 两者 等长, 长约 2.5 毫米; 无柄小 穗狭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脊 上无翼 或翼极 狭窄, 先端具 2 微齿, 背面中 下部常 凹入呈 沟槽状 或有时 扁平;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边缘近 无毛, 脊上 无翼; 第一外 桴狭披 针形, 边 缘有小 纤毛; 第 二外稃 狭窄, 2 裂至 中部, 裂片 线状披 针形, 近无 纤毛; 芒长约 10 毫米, 近中部 膝曲; 有柄 小穗长 3.8 毫米, 中性, 无芒。 染色体 2«=40。 产 中甸; 常生于 干热河 谷的山 坡或岩 石上。 分布 于西藏 西部。 伊朗、 巴基斯 坦西北 部、 印度 北部、 尼泊尔 及东非 均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与 C. distans (Nees ex Steud. ) Wats. 及 C. commutatus (Steud. ) Stapf 都 《 艮相近 (后者 我国不 产)。 外部形 态较难 区别。 但 可能是 一个杂 交种, 2n = 40 表明与 C. com- mutatus 有明 显的基 因渗合 现象。 与 C. distans (2n = 20) 的 区别主 要是伪 圆锥花 序只有 数对孪 生总状 花序而 且稀疏 着生, 总状花 序长度 一般在 12 — 22 毫米 之间。 18. 扭 鞘香茅 (种 子植物 名称) Cymbopogon tortilis (Presl) A. Camus (1925); Ohwi (1942);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Anthistiria tortilis Presl (1830) ; Andropogon nardus ssp. hamatulus (Nees) Hack, in DC. (1889) ; Cymbopogon hamatulus (Nees) A. Camus (1921)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C. tortilis (Presl) Hitchc. (1931), nom. superfl.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60 — 120 厘米, 径粗 3.5 毫米, 全体 无毛或 仅在节 上被粉 白色微 柔毛。 叶鞘 无毛, 基部者 长于节 间且常 破裂而 反卷, 呈现 其红棕 色之内 面,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先端 圆钝, 长 2 — 3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30 — 50 厘 米, 宽 4 一 7 毫米, 扁平, 除上面 基部有 少许微 柔毛外 余部均 无毛。 伪圆 锥花序 较大, 复合, 较 狭窄, 长 20 — 40 厘米; 总 状花序 孪生, 反折, 长 10 — 18 毫米, 具 4 一 5 节, 穗轴节 间长约 3 毫米, 先端斜 杯状, 具大小 不等的 3 齿, 两 侧被毛 自下向 上逐渐 增长; 无柄小 穗长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 5 — 6. 5 毫米, 基盘 甚短; 第一 颖长约 5 毫米, 背部扁 平, 但中下 部具有 3 — 4 个 皱波, 具 2 脊, 脊上 有宽达 0.5 毫米 的翼; 第二颖 舟形, 先 端尖, 脊上具 狭翼, 边缘膜 质而中 上部有 纤毛;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较 颖短约 1/4, 具 2 脊, 膜质 透明, 边 缘有小 纤毛; 第 二外桴 极狭, 长约 2.5 毫米, 2 裂至 中部; 芒从 齿间 伸出, 长 9 一 11 毫米, 在中 部稍上 膝曲; 内稃 缺如;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 有 柄 小穗长 4.5 毫米, 无芒, 其柄长 3 毫米。 产 罗平、 东川、 永胜、 大理、 元谋、 易门、 个旧、 潞西; 多生 于干燥 山坡草 地及丘 陵 灌丛。 分布于 西南、 华南及 台湾。 越南、 菲律宾 也有。 
禾本科  693  本种 形态变 异幅度 较大, 云 南标本 基部叶 鞘破裂 后反卷 呈现棕 红色内 面的特 征在有 些植 株上不 明显; 节上一 般都无 白粉色 柔毛; 无 柄小穗 较大, 第 一颖背 部中上 部常扁 平, 中下 部常有 3 — 4 个 凸凹形 皱波, 有时 中下部 下凹成 槽状。 19. 枫茅 (商 品名) 图版 113: 15-17 Cymbopogon winterianus Jowitt (1908) ;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7). 具有强 烈芳香 气味的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粗壮, 质硬 而短, 分蘖 力强。 秆 丛生, 直 立, 高大, 横 切面浅 黄色。 叶鞘 宽大, 基 部者内 面呈橘 红色, 向外 反卷, 上部者 有脊, 无 毛或与 叶片连 接处被 微毛; 叶舌长 2 — 3 毫米, 先 端尖, 边 缘具小 纤毛; 叶片长 40 — 100 厘米, 宽 1 一 2 (-2.5) 厘米, 中脉 粗壮, 下部 渐狭, 基 部比鞘 口狭, 先端长 渐尖, 向 下弯, 边缘 锯齿状 粗糙, 叶背粉 绿色, 叶 面基部 有时被 微毛。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疏 松, 长 20 — 60 厘米, 多回 复合, 下垂, 分 枝常呈 "之" 形 曲折, 节部 被毛; 佛 焰苞较 小, 长约 1.5 厘米; 总状 花序长 1.5 — 2. 5 厘米, 有 3 — 5 对 小穗; 穗轴 与小穗 柄边缘 (有时 背部) 被长 1 一 2 毫米的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3. 5 —) 5 (-5.5) 毫米; 第 一颖椭 圆 状倒披 针形, 背部 扁平或 下凹, 宽 1 一 1.2 毫米, 上部 有翼, 边缘 粗糙, 脊间具 3 脉, 有时 脉不太 明显, 第二外 桴具小 尖头, 有时尖 头长达 5 毫米 而伸出 于小穗 之外。 有柄小 穗长约 5 毫米, 第 一颖披 针形, 具 7 脉, 边 缘上部 锯齿状 粗糙。 西双 版纳、 德宏 州均有 栽培。 精油 的品质 较优, 价 格亦较 昂贵。 本种与 亚香茅 C. nardus (Linn.) Rendle 相近。 但 本种圆 锥花序 大型, 后期 下垂, 无 柄小穗 较大, 通 常长约 5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宽约 1.2 毫米, 脊 间常有 3 脉, 第 二外 稃先端 常有长 5 毫米的 短芒。 通 常长约 5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宽约 1.2 毫米, 脊 间常有 3 脉, 第二外 稃先端 常有长 5 毫米的 短芒。 27. 裂 稃草属 Schizachyrium Nees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倾斜。 叶片 扁平, 通常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总状 花序 单生, 腋生或 顶生, 其下托 以鞘状 总苞且 再组成 松散的 伪圆锥 花序; 穗轴节 间和小 穗柄 线形, 但 顶端常 变粗呈 杯状且 齿裂; 小穗成 对着生 于穗轴 各节, 1 无柄, 1 有柄; 无柄小 穗背腹 压扁, 基盘 稍尖或 钝圆, 第 一颖纸 质或近 革质, 背部 微凸或 微凹, 边缘狭 窄 内折而 成脊, 第二颖 舟形, 第一小 花退化 而仅存 1 膜质 透明的 外稃,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桴膜质 透明, 深 2 裂, 裂片 间伸出 1 膝曲 的芒; 有 柄小穗 常退化 而仅有 1 枚具芒 的 颖片, 稀有 柄小穗 雄性。 颖果线 状近圆 柱形。 约 6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美 洲的种 最多, 东半球 有些种 分布至 温带, 我 国有 5 种, 云南有 3 种。 
694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年 生细弱 草本; 叶片 长不过 5 厘米, 先端 钝圆; 总状 花序甚 细弱, 长 0.5 — 2 厘米 …… 1. 雜:^ S. brevifolium 2 (1) 多年生 较强壮 草本; 叶片长 5 — 30 厘米, 先端 渐尖; 总状 花序较 强壮, 长 2 — 7 厘米。 3 (4) 穗轴 节间与 小穗近 等长; 无柄 小穗的 腹面沉 入穗轴 节间的 凹入空 穴中, 第一 颖背部 圆形; 第 二外稃 2 深裂 (裂 口深达 全长的 4/5 处) 3. 红 裂稃草 S. sanguineum 4 (3) 穗 轴节间 长约为 小穗的 1/2, 纤细, 不 中空; 无柄小 穗不如 上述者 沉入空 穴中, 第 一颖背 部 扁平; 第二 外稃不 为深裂 (裂 口不 会超过 全长的 1/2) 2. 旱茅 S. delavayi 1. 裂桴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Schizachyrium brevifolium (Sw. ) Nees ex Buese (1854)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Bor (1960); Hsu in Hara (1966); Gilliland (1971); 海南 植物志 (1977)*; Bor in Hara et al.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Andropogon brevifolius Sw. (1788); Benth. (1861); Hance (1873); Fr. (1884); Forb. et Hemsl. ( 1904 ) ; Hand. -Mazz. ( 1936 ) ; Pollinia brevifolia ( Sw. ) Spreng. (1824); Merr. (1927). 一年生 草本。 杆 基部常 倾斜于 地面, 节上 生根, 细 弱而多 分枝, 长 10 — 70 厘米。 叶鞘 无毛, 背部 有脊;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 1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1 一 4 厘米, 宽 1 一 5 毫米, 平展, 先 端钝,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边缘 粗糙。 总状花 序细弱 而单生 于腋生 分枝 顶端, 长 0.5 — 2 厘米, 具 2 — 6 节, 下面托 以鞘状 苞片; 穗 轴节间 扁平, 无毛, 先 端 膨大且 倾斜呈 杯状, 有 2 齿; 无 柄小穗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基 盘具短 髯毛; 第 一 颖背部 扁平, 边缘稍 内折, 4 一 5 脉, 先端 2 微齿; 第二颖 舟形, 3 脉 而主脉 成脊, 沿 脊稍 粗糙; 第一外 桴膜质 透明, 略短 于颖, 边缘 常具小 纤毛; 第二外 稃长约 为颖的 2/3, 深裂近 基部, 裂片 线形, 裂齿间 有芒; 芒 细弱, 长约 1 厘米, 膝曲, 芒柱 扭转;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0.8 毫米; 有 柄小穗 退化, 仅具 1 颖, 长约 0.7 毫米, 顶 端具有 3 毫米 长的细 直芒。 产 大理、 禄丰、 广南、 蒙自、 河口、 景洪、 镇康、 龙陵、 梁河; 常生 于山坡 草地及 阴湿 地上; 我国 自东北 南部到 海南有 分布。 广 布两半 球温热 地带。 2. 旱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09: 10-12 云南 裂稃草 (图鉴 ) Schizachyrium delavayi (Hack. ) Bor (1938); Bor (1960); 图鉴 (1976); Bor in Hara et al. (1978). Andropogon delavayi Hack, in DC. (1889) ; Forb. et Hemsl. (1904); Hand. -Mazz. (1936); Eremopogon delavayi (Hack. ) A. Camus (192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须根较 粗壮。 秆 丛生, 直立, 高可达 140 厘米, 数节至 10 余节, 下 
禾本科  695  部节间 圆形, 上部节 间一侧 扁平且 上部边 缘上具 纤毛。 叶鞘 无毛或 仅在鞘 口处具 少数长 柔毛, 通 常短于 节间; 叶 舌长约 1 毫米, 先端 圆形, 全缘, 无毛; 叶片细 线形, 长 2 — 2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无 毛或有 时下面 疏被短 硬毛。 总状 花序单 生于腋 生分枝 枝顶, 基 部不伸 出或稍 伸出于 鞘状线 形苞片 之外, 带 紫色稀 黄色, 7 — 12 节; 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 均一侧 压扁, 顶 端稍膨 大且有 2 膜质 小齿, 边缘 有丝状 纤毛, 长 约为无 柄小穗 之半;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4.5 毫米, 基 盘有短 髯毛;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5 — 7 脉, 两 侧内折 成脊, 脊上 有翼; 第二颖 舟形, 3 脉, 膜质, 中上部 边缘有 纤毛; 第一 外稃膜 质 透明, 无脉, 长 圆状披 针形, 比颖 稍短; 第二外 稃比颖 稍短, 狭 线形, 2 裂 至近中 部; 芒从 裂齿间 伸出, 长约 10 毫米, 膝曲; 雄蕊 3 枚;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芒 较 短而直 或花序 基部者 无芒。 产 丽江、 永胜、 中甸、 兰坪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0 — 3500 米 的山坡 路旁、 荒地、 荒 坡。 本种的 第二外 稃先端 2 裂至近 中部, 裂齿 间伸出 1 膝曲 的芒, Bor (I960) 将它并 入裂 稃草属 Schizachyrium。 Clayton (1986) 将 旱茅属 Eremopogon 并人双 花草属 Dichan- thium, 而 双花草 属颖片 急尖至 钝圆, 第二 外桴先 端全缘 而延伸 成芒。 将 本种也 并入双 花草属 中显然 不妥。 3. 红 裂桴草 (指示 植物) Schizachyrium sanguineum ( Retz. ) Alst. (193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西藏 植物志 (1987). Rottboellia sanguinea Retz. ( 1783 ) ; Thelepogon sanguineus ( Retz. ) Spreng. (1825); Andropogon sanguineus (Retz. ) Merr. (1917); Merr. (1927).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70 — 120 厘米, 基部径 2 — 3 毫米, 带紫 红色, 较坚硬 , 稍 扁压, 单一 或上部 分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背部常 具脊;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 近 截形; 叶 片质地 较厚, 长 5 — 2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除 鞘口附 近有长 柔毛外 无毛, 干 后带紫 红色; 总 状花序 单生, 较 细弱, 长 3 — 7. 5 厘米, 其下托 以鞘状 苞片; 穗轴节 间较 粗壮, 一侧 扁平, 与无 柄小穗 等长或 稍短, 边缘无 毛或有 纤毛, 先端 粗大而 深凹, 有 2 齿, 边缘 无毛或 有毛; 无 柄小穗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8 毫米 (基 盘除外 ); 基盘长 1 毫米或 更长, 具短 髯毛, 陷入 穗轴顶 端的凹 穴中; 第一 颖背部 圆形, 有 细点状 粗糙; 第 二颖 舟形, 中脉 成脊, 脊中 上部有 窄翼; 第一外 稃稍短 于颖, 紫 红色, 边缘 膜质, 有纤 毛; 第二外 稃膜质 透明, 深 裂几达 基部, 裂 片长约 4 毫米; 芒自 裂片间 伸出, 长约 1.5 厘米, 膝曲, 芒柱 扭转; 有 柄小穗 雄性; 第 一颖有 3 毫米长 的芒; 第二 外秤有 短芒。 产 永仁、 元谋、 沧源、 昆明; 常 见于阳 光充足 的丘陵 或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广东、 广 西、 海南、 湖南及 福建。 多年生 的中型 草本, 是一种 很好的 牧草, 全部家 畜均喜 食之。 28. 募草属 Arthraxon Beau v. 多 年生或 一年生 草本。 秆 纤细, 下 部匍匐 生根; 叶片披 针形, 基部 心形, 抱茎。 总 
696  云南 植物志  状花序 伞房状 兼指状 排列, 稀 单生;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有柄者 雄性或 中性, 或 退化至 仅具残 存的小 穗柄, 因 而小穗 单生; 无 柄小穗 常一侧 压扁, 含 1 花, 常 有芒, 与 穗轴节 间一同 脱落; 第一颖 纸质或 革质, 背部 常向外 拱起, 边 缘内折 而边脉 成脊或 否, 脊上常 有疣基 尖刺; 第 二颖具 3 脉, 对折 而中脉 成脊; 第一 小花仅 具膜质 透明外 稃; 第 二外稃 全缘或 先端具 2 微齿, 芒 自稃体 背面近 基部处 伸出, 内 稃小或 缺如; 雄蕊 2 或 3 枚。 约 25 种, 分布东 半球热 带及亚 热带, 但印 度的种 最多, 已 传入西 半球。 常 生于多 岩石的 山坡、 林 间空地 或放荒 地上。 云南有 1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0)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的边缘 内折而 成脊, 至少 在脊上 有基部 加厚加 宽的硬 尖刺, 稀无刺 而仅在 边脉的 近先端 部分微 粗糙; 有柄小 穗正常 发育, 小穗长 2. 7 — 7. 8 毫米, 稀总 状花序 中下部 的 有柄小 穗完全 退化而 仅其柄 存在。 2 (3) 无柄小 穗第一 颖全部 脉上均 无瘤基 尖刺, 也 无毛, 稀两脊 边脉在 近先端 部分微 粗糙; 总状 花序 中下部 的有柄 小穗几 乎完全 退化而 仅存其 小穗柄 3. 光 脊荩草 A. epectinatus 3 (2)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至少在 其最外 1 条 边脉上 有瘤基 尖刺; 有柄小 穗正常 发育。 4 (5)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部中 央密生 短柔毛 10. 毛 背荩草 A. pilophorus. 5 (4)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中央无 密生短 柔毛。 6 (9) 无柄 小穗第 一颖革 质或亚 革质, 边脉上 或全部 脉上都 有基部 加宽加 厚的硬 尖刺。 7 (8) 无柄 小穗第 一颖仅 其外侧 1 或 2 条边 脉有瘤 基尖刺 11. 茅 叶荩草 A. prionodes 8 (7)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部全 部脉上 均有瘤 基尖刺 2. 多 刺荩草 A. echinatus 9 (6)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草质, 仅 在其边 脉上有 1 列 小尖刺 13. 西 南荩草 A. xinanensis 10 (1)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的边缘 平展, 不 内折, 边 脉及脉 上有小 尖刺; 有柄 小穗缺 如或很 退化, 如 存 在时, 小穗 的长度 不超过 3.2 毫米。 11 (14) 穗轴 节间被 长柔毛 (至 少中上 部如此 ); 有柄小 穗存在 (至少 在其总 状花序 中部以 上如此 )。 12 (13)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脉不 明显; 总状 花序仅 在中部 以上具 有成对 小穗, 有柄 小穗如 存在时 为卵 披针形 6. 小 叶荩草 A. lancifolius 13 (12)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脉纹 凸起; 总状 花序通 常全部 节上都 有成对 小穗, 有柄 小穗狭 线形… 8. 凸 脉草草 microphyllus 14 (11) 穗轴节 间无毛 至被短 柔毛; 有柄小 穗退化 而仅存 其柄, 有 时有残 存的第 一颖。 15 (16) 无 柄小穗 第二颖 膜质, 边 缘上有 长可达 2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雄蕊 3 枚 1. MMMM A. breviaristatus  16 (15) 无 柄小穗 第二颖 膜质边 缘上无 纤毛; 雄蕊 2 或 3 枚。 17 (20) 雄蕊 3 枚。 18 (19) 小 穗完全 无芒; 花药长 1 毫米 12. 无 芒荩草 A. submuticus 19 (18) 小穗 有芒; 花药长 0.4 — 0.5 毫米 9. 光 轴荩草 A. nudus 20 (17) 雄蕊 2 枚。 21 (22) 无 柄小穗 甚小, 长 1 一 1.2 毫米, 第一外 稃有时 不存在 5. 微 穗荩草 A. junnarensis 22 (21) 无 柄小穗 较大, 长 (2. 5 —) 3 — 7 毫米; 第 一外桴 有芒。 23 (24) 穗轴节 间密被 白色长 纤毛; 小 穗有芒 7. 闪 光荩草 A. micans 
禾本科  697  24 (23) 穗轴节 间光滑 无毛; 小 穗有芒 或无芒 4. 荩草 A. hispidus 1. 洱 源荩草 (拟) 图版 114: 1-3 Arthraxon breviaristatus Hack, in DC. (1889);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Bor (1960); Jain (1972)* . 多年生 草本。 秆高 50 — 60 厘米, 直立 或基部 横卧, 有 分枝, 节上被 髯毛。 叶鞘边 缘 密生瘤 基毛, 背 部常变 无毛, 短于 节间, 有时 为分枝 所破; 叶舌 极短, 先端钝 圆且有 微细短 纤毛; 叶片 狭卵披 针形, 长 3~6 厘米, 宽 10 — 17 毫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 部心形 抱茎, 在与叶 鞘相连 接处之 内侧有 一圈具 瘤基的 长毛, 边缘在 2/3 以下有 瘤基刚 毛。 总 状花序 6 — 9 枚 着生于 秆顶, 略 呈指状 排列, 常带 紫色, 长 3 — 6 厘米, 具 短柄; 穗 轴节间 在花序 下部者 近无毛 或部分 无毛, 上 部者有 纤毛, 长 3 — 4 毫米; 无柄 小穗长 约 4.5 毫米, 斜披 针形; 第一颖 纸质, 椭 圆形, 展开, 先端 急尖, 具 9 脉, 沿脉 上粗糙 或有小 尖刺, 但刺 向基部 及向中 央逐渐 变小;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边缘 膜质, 有白色 纤毛, 脊 上仅先 端部分 粗糙; 第一外 稃长约 3 毫米, 长 圆形, 边 缘膜质 透明, 无毛, 中 央有 一带状 红色纵 条纹; 第二外 稃与第 一外桴 等长, 同形而 稍宽, 先端 2 裂至近 中部; 芒 较粗状 而短, 自第 二外桴 背部近 基部处 伸出, 膝曲, 芒 柱长约 4 毫米, 稍 扭转, 芒针 长约 3 毫米与 芒柱几 同色; 花药 3 枚, 长约 2.5 毫米, 黄色; 有 柄小穗 退化, 残 存的小 穗 柄长约 1 毫米, 无毛。 产 洱源、 永胜、 昆明; 常生于 1300 — 2000 米的 沼泽边 缘或湿 地上, 也 见于耕 地上。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洱源。 本种叶 片基部 与叶鞘 连接处 有一圈 瘤基毛 环叶舌 而生; 节上有 髯毛; 叶舌几 乎仅有 短 纤毛; 第二 颖的膜 质边缘 有白色 纤毛; 外 桴中央 有一红 色带; 芒 粗状而 短等特 征易于 识别。 2. 多 刺荩草 (拟) Arthraxon echinatus (Nees) Hochst. (1856); Bor (1960); Jain (1972)* . Bathratherum echinatum Nees (1853); Andropogon echinatus (Nees) Steud. ; An- dropogon lanceolatus ( Roxb. ) Hochst . var. echinatus ( Nees) Hack, in DC. (1898); P. C. van Welzen (1981)* . 多年生 草本; 具根状 茎及匍 匐茎。 秆 直立, 基部横 卧地面 而节上 生根, 高可达 60 厘米, 常 分枝, 节 上多少 被毛。 叶鞘 除边缘 及叶颈 密被短 柔毛外 无毛, 稀见疏 生瘤基 毛, 中下 部者常 为分枝 所破; 叶舌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先端有 纤毛; 叶 片披针 形至狭 卵披 针形, 长 2 — 7 厘米, 宽 6 —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心形 抱茎, 两面 无毛, 边缘 有 瘤基毛 (常仅 中下部 有)。 总 状花序 4 一 5 枚, 指状 着生于 秆顶, 长 4 一 7 厘米, 带紫 色; 穗轴节 间长约 为无柄 小穗的 1/2, 仅 两侧有 白色长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6. 5 毫米; 基盘 毛短; 两颖近 等长, 第一颖 线状披 针形, 具 5 — 7 脉, 全部 脉上均 有瘤基 尖刺, 边 脉上的 瘤基刺 粗状而 较长, 中 央者则 较小而 稍短, 刺间 尚有白 色小硬 毛; 第二颖 有脊, 除脊 部纸质 外余部 膜质, 光滑 无毛;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膜质, 长约 3 毫米, 背 面基部 有芒; 芒长 11 毫米, 中部 膝曲; 花药 3 枚, 长约 3 毫米; 有柄 小穗正 
• 698 • 云南 植物志  1 一 3. 洱 源荩草 ArthraxonbreviaristatusHack. , 1. 花序, 2. 孪 生小穗 (有柄 小穗退 化至仅 有小穗 柄), 3. 叶片 与叶鞘 连接处 (腹面 ); 4—6. 光 脊荩草 A. epectinatus B. S. Sun et H. Peng, 4. 花序, 5. 孪 生小穗 及穗轴 节间, 6. 第一颖 (背 面, 示脊 上光滑 ); 7—9. 凸 脉荩草 A. microphyllus (Trin. ) Hochst. , 7. 花序, 8. 孪生小 穗及总 状 花序轴 节间' 9.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示凸 起的脉 纹); 10-12. 毛 背荩草 A. pilophorus B. S. Sun, 10. 植 株, 11. 孪 生小穗 及总状 花序轴 节间, 12.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背 面, 示脊 间密被 短柔毛 ); 13 — 15. 无 芒荩草 A. submuticus (NeesexSteud. ) Hochst. , 13. 花枝, 14. 孪 生小穗 及总状 花序轴 节间, 15. 第 二外稃 (示先 端无芒 或有 小尖头 )。 (李 楠绘) 
禾本科  699  常 发育, 雄性, 无芒。 产 中甸、 大理; 生 于海拔 1900 — 2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印度北 部及东 北部、 尼 泊尔。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光 脊荩草 (贵州 科学) 图版 114: 4-6 Arthraxon epectinatus B. S. Sun et H. Peng (1991) * . Arthraxon guizhouensis S. L. Chen et Y. X. Jin (1993) * . 多年生 草本, 具根状 茎和匍 匐茎。 杆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常 分枝。 叶鞘 仅在边 缘及 叶颈附 近密被 白色柔 毛;. 叶舌 很短, 几 为长约 1 毫 米的纤 毛环; 叶片 披针形 或狭卵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浅心形 抱茎, 长 2 — 8 厘米, 宽 6 — 12 毫米, 两 面无毛 或 有极少 的疣基 刚毛, 边缘 粗糙。 总状 花序长 5 — 9 厘米, 带 紫色, 2 — 4 枚呈指 状着生 于 秆顶, 稀 单生; 中部 穗轴节 间长约 4 毫米, 具 白色长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基盘 毛短; 第一 颖背部 圆形, 薄 革质, 光滑 无毛, 脊上无 基部加 宽的瘤 基硬 刚毛, 但 有时稍 粗糙, 脊 间脉不 明显; 第二颖 舟形, 质 较薄而 稍长, 边缘 膜质, 有 少数稀 疏倒向 纤毛; 内 稃及外 桴膜质 透明, 无脉,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8 毫米; 第二外 稃卵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先 端常浅 2 裂, 有时近 全缘; 芒自 背 面基部 向上约 1 毫米处 伸出, 长约 11 毫米, 中部 膝曲; 花药 3 枚, 长约 3 毫米; 有 柄 小穗通 常退化 (至少 总状花 序中部 以下是 如此) 而 仅其柄 残留, 柄短于 节间, 具长纤 毛, 先端 常有退 化小穗 的残留 痕迹, 如 花序上 部有柄 小穗存 在时, 常为 中性, 有时雄 性, 无芒。 云贵特 有种。 产云 南罗平 及贵州 赫章、 毕节; 常 见于山 坡草地 及路旁 阳处。 模式标 本采 自贵州 赫章。 本 种与矛 叶荩草 A. prionodes (Steud.) Dandy 相近, 主 要差别 是那个 种无柄 小穗第 一颖 脊上有 基部加 宽加厚 的篦齿 状的硬 刚毛; 花序上 有柄小 穗全部 正常发 育而为 雄性。 贵 州荩草 A. guivhouensis 从它 的描述 及插图 上看: 第 一颖边 缘脊上 无篦齿 状小尖 刺; 第二颖 图上是 光滑无 毛的, 在 拉丁描 述中说 "边缘 有纤毛 margineciliata", 看来可 能 有误; 第 二外桴 先端浅 2 裂; 模 式产地 是贵州 毕节, 同 光脊荩 草的模 式产地 (赫章 ) 是 邻县。 这些主 要特征 表明, 西南荩 草与光 脊荩草 无疑是 同一种 植物。 4. 荩草 (本 草经) Arthraxon hispidus (Thunb. ) Makino (July, 1972) ; Merr. (Sep. 1912) procomb. nov.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图鉴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K. Phalaris hispida Thunb. (1784); Andropogon ciliaris Beau v. var. cryptatherus Hack, in DC. (1898) ; A. hispidus (Thunb. ) Makino var. cryptatherus (Hack.) Honda (1925);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A. hispidus Makino var. centrasiaticus sensu Honda (1925);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一年生 草本。 杆较 纤细, 基 部倾斜 而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达 60 厘米, 多 分枝, 除节 上有短 柔毛外 无毛。 叶鞘 无毛, 或被短 毛及疣 基毛, 有时 开展或 早落; 叶舌 膜质, 长 0.5 — 2 毫米, 边缘有 较长的 纤毛; 叶 片卵披 针形, 基 部心形 抱茎, 长 1 一 4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边缘至 少中下 部有疣 基毛, 近先端 部分有 纤毛, 两面 无毛, 或 有短柔 
700  云南 植物志  毛或疣 基毛。 总 花梗长 (2 —) 5 — 25 厘米, 纤细, 通常 无毛, 有 时上部 有白色 柔毛; 花序长 0.5 — 6 厘米, 由 1 一 10 余 枚呈指 状兼伞 房状排 列的总 状花序 组成, 最下 的分枝 长 0.5 — 6 厘米, 有 2 至多数 小穗; 穗轴 节间长 2 — 3. 5 毫米, 通常 光滑无 毛或近 无毛, 长 3. 5 — 5 毫米, 卵状披 针形, 常带 紫色, 有时灰 绿色; 基盘无 毛或有 短毛; 颖 不等长 或近 等长, 除 边缘外 纸质; 第一 颖背部 圆形, 边缘扁 平而不 反折, 具 5 — 10 脉, 几乎全 部脉 都具有 小剌, 有时仅 在近先 端部分 有少数 小刺, 有时近 光滑; 第 二颖具 3 脉, 膜质 边 缘宽约 0.4~0.5 毫米; 外 稃膜质 透明, 无脉, 边缘 无毛; 第一外 桴长约 2. 5 — 3 毫 米, 第二外 稃长约 2.5 毫米, 背面 近基部 有芒; 芒长 12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有 时芒很 短而不 露出于 小穗之 外而变 无芒; 雄蕊 2 枚, 花药长 1 毫米, 深 黄色; 有柄小 穗 退化, 残存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无 毛或有 时上部 有毛。 全省有 分布; 常见 于海拔 1300—1800 米 的田野 草地、 丘陵 灌丛、 山坡 疏林、 湿润 或干 燥地带 都有。 遍 布全国 以及旧 大陆的 温带至 热带。 已 传入中 美至北 美及夏 威夷群 岛。 本种 除雄蕊 2 枚的性 状稳定 之外, 穗轴节 间被毛 情况、 叶 片被毛 情况、 小 穗的大 小、 颖上小 尖刺的 多少、 芒的 有无、 残 存小穗 柄的长 短及被 毛情况 等特征 变异幅 度大。 5. 微 穗荩草 (拟) Arthraxon junnarensis Jain et Hemadri ( 1971 ) ; Jain ( 1972) . Arthraxon hispidus var. junnarensis (Jain et Hemadri) P. C. van Wilzen (1981) * . 草本 植物。 秆高 5 — 30 厘米, 纤细, 径 粗不过 0.5 毫米, 节被 柔毛, 基部 外倾, 节 上 生根。 叶鞘 无毛, 干 膜质, 略 膨胀; 叶舌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或 卵披针 形, 长 0.6 — 3 厘米, 宽 0.3 — 1.2 厘米, 边缘在 中部以 下有瘤 基毛, 两面 无毛, 或有时 疏被瘤 基毛。 总花梗 径粗约 0.2 毫米; 总状 花序常 2 — 3 枚指状 着生, 长 0.7~0.9 厘 米, 具 5 — 8 节; 穗轴 节间长 0.6 — 1.5 毫米, 约 为小穗 长度的 3/4 倍, 无 毛或外 侧被疏 柔毛; 小 穗卵长 圆形, 长 1.2 — 2.1 毫米, 宽 0.5~0.6 毫米; 第一颖 纸质, 长达 2 毫 米, 宽约 0.4 毫米, 背部约 1/5 以上在 脉上有 细刺, 余 部光滑 无毛, 中 上部具 7 脉; 第 二 颖长约 2 毫米, 宽约 0.4 毫米, 光滑 无毛; 第一 外稃不 存在, 或有时 存在, 如存在 时, 长约 1 毫米; 第二外 桴长约 1 毫米, 芒自 近基部 抽出; 芒长约 6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花药 2 枚, 长约 0.4 毫米, 宽约 0.2 毫米; 有柄 小穗不 存在, 或在解 剖镜下 能 见到很 小的残 遗体。 产镇康 (南伞 ); 生 于海拔 1100 米的水 库边。 分布 于阿曼 的北部 (马斯 客特) 及南 部 (佐法 尔)、 印度, 常生 在季风 林林间 空地、 沙漠 绿洲、 开 旷沼泽 地带、 草原 到森林 之间 的过渡 地带。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据 记载: 印 度标本 通常缺 少第一 外稃, 颖片 较大, 草质。 相反, 阿拉 伯标本 第一外 桴总是 存在, 颖片硬 纸质。 我 们的标 本与上 述两地 者基本 一致, 但小穗 稍长, 阿 曼标本 小穗 最小, 有 时仅长 1 毫米, 印度标 本长达 1.2 毫米, 云 南的标 本小穗 的长达 2.1 毫 米。 6. 小 叶荩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Arthraxon lancifolius (Trin. ) Hochst. (1856); Stapf in Prain (1917); Bor (1960); 
禾本科  701  P. C. van Welzen (1981). Andropogon lancifolius Trin. (1833) ; Andr . microphyllus Hochst. var. lancifolius Hack, in DC. (1889); Arthraxon microphyllus auct. non (Trin. ) Hochst. (1856)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广; 图鉴 (1976广. 一年生 草本。 秆 细弱, 基 部横卧 地面, 节上 生根, 常 分枝, 分枝高 10 — 30 厘米, 节被短 柔毛。 叶鞘 松弛, 无毛或 被基部 有小疣 的疏长 柔毛; 叶舌 较短, 膜质, 具长达 1.5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披针形 或卵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 部心形 抱茎, 长 5 — 40 毫米, 宽 2 — 10 毫米, 两 面被有 疣基的 疏长柔 毛或变 无毛, 边缘通 常有疣 基毛。 总 状花序 2 — 10 余枚 呈指状 着生于 秆顶, 稀 单生, 细弱, 淡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8 — 30 毫米; 穗轴节 间长约 1.5 — 2 毫米, 被毛 自下向 上逐渐 增长, 最 长者约 2.5 毫米; 无柄 小穗线 状长圆 形, 略 呈两侧 扁压, 长约 4.5 毫米, 基盘 毛长达 1 毫米; 颖 草质, 但边缘 膜质; 第一颖 背部 圆形, 边缘 扁平, 不 折叠, 脉不 明显, 仅在 上部微 粗糙; 第 二颖较 第一颖 稍短, 长 约 3.5 毫米, 脉不 明显, 先端渐 尖至有 短芒; 第一外 稃长约 2 毫米, 膜质, 无脉; 第二 外 稃长约 2 毫米, 背面 近基部 生芒; 芒 柱长约 4 毫米, 棕色, 扭转, 芒 针长约 7 毫米; 内桴 缺如; 花药 2 枚, 长 0.5 — 0.7 毫米; 有 柄小穗 狭卵披 针形, 长约 2.5 毫米, 通常 仅有 2 个 颖片, 有 时完全 退化。 产 东川、 昆明、 禄丰、 临沧、 镇康、 沧源、 龙陵; 常见 于海拔 2800 米以下 的多种 生境, 开旷 地带或 潮湿疏 荫处、 陡 峭山坡 或裸露 岩石、 肥沃 土壤或 贫瘠沙 地等环 境中均 能 见到。 分布于 佛得角 群岛、 东非、 阿曼、 也门 (索科 特拉岛 )、 印度、 斯里 兰卡、 东 南亚直 达巴布 亚新几 内亚。 7. 闪 光荩草 (拟) Arthraxon micans (Nees) Hochst. (1856); Franch. (1887), pro comb, no v. ; et (1888); Bor (1960); Gilliland (1971); Jain (1972); Bor (1978). Bathratherum micans Nees (1835); Andropogon micans (Nees) Steud. (1854) ; A . cuspidatus Hochst. var. micans (Nees) Hack. (1889), comb, illegit. ; Forb. et Hemsl. (1904). 一年生 草本。 秆 细弱, 光滑 无毛, 基部 倾斜, 节上 生根, 具 多节, 常 分枝, 高 30 — 45 厘米。 叶 鞘短于 节间, 节部 及边缘 被瘤基 柔毛外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边缘具 纤毛; 叶 片卵披 针形, 基部 心形, 抱茎, 长 2 — 4. 5 厘米, 宽 8 — 15 毫米, 边缘 有瘤基 刚毛, 两面无 毛或叶 面及叶 背中脉 上疏生 瘤毛。 总 状花序 较细, 长 2 — 4. 5 厘米, 数枚至 12 枚呈 指状或 簇生于 秆顶; 穗轴 节间长 为无柄 小穗的 1/2 或 稍长, 外侧 边缘被 白色长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4 一 4. 5 毫米, 卵披 针形, 幼时 绿色, 长 成时带 紫色; 第一颖 草质, 边缘狭 膜质, 中上 部能见 7 — 9 脉, 脉上 粗糙; 第二颖 除背外 膜质, 与第 一颖等 长, 舟形, 除主 脉外, 侧脉不 明显;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长 圆状披 针形, 无毛, 长约为 第一颖 之半; 第二 外桴与 第一外 稃同质 等长, 但近 基部处 稍硬, 芒着生 于其近 基部; 芒 长 6 — 9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雄蕊 2 枚, 花药 黄色, 长 1.1 毫米; 有柄 小穗退 化 至仅遗 短柄, 柄长 0.2 — 1 毫米。 产 耿马; 水 田边, 海拔 450 米; 四川 及贵州 也有。 分布于 印度、 尼 泊尔、 缅 甸及马 
702  云南 植物志  来 西亚。 8. 凸 脉荩草 (拟) 图版 114: 7-9 Arthraxon microphyllus ( Trin. ) Hochst. ( 1856); Hack, in DC. (1889); Jain (1972)* ; Bor (1973). Andropogon microphyllus Trin. (1833); Arthraxon sikkimensis Bor (1952) . 一 年生细 弱草本 植物。 杆高达 30 厘米, 直立, 无毛, 有时 分枝, 节被短 柔毛。 叶 鞘整 体被疏 长柔毛 或部分 无毛, 常短于 节间; 叶舌薄 膜质, 长约 0.5 — 1 毫米; 叶 片小, 披 针形, 长 5 — 15 毫米, 宽 1 一 4 毫米, 两面 被基部 有小疣 的疏长 柔毛, 边 缘有疣 基毛。 总状花 序短, 长 5 — 20 毫米, 1 一 3 枚 呈指状 着生于 茎顶; 总花梗 细弱, 长 2 — 12 毫米, 无毛; 穗轴节 间长约 2.5 毫米, 花 序下部 者被毛 较少, 上部 者两侧 自下向 上被长 柔毛; 无柄 小穗长 4 毫米, 狭披 针形, 无刺也 无毛; 基 盘毛少 而短; 颖 草质, 近 等长; 第一颖 背部 圆形, 长近 4 毫米, 边缘 扁平, 不 折叠, 具明 显向外 凸起的 6 — 7 条脉, 先 端附近 稍 粗糙; 第二颖 5 脉, 不太 明显, 边 缘膜质 透明; 第一 外桴披 针形, 长约 2 毫米, 无 脉, 无毛; 第二外 稃长约 2 毫米, 具 1 脉; 芒长约 10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芒 针 细弱; 内稃不 存在; 花药 3 枚, 长约 0.6 毫米; 有 柄小穗 柄长约 2 毫米, 两侧 有长柔 毛; 小穗 仅存第 一颖, 长约 2.5 毫米, 线形, 背部 圆形, 具 5 — 6 条向 外凸出 的脉。 产 景东、 孟连; 常生 于海拔 2100 米干燥 山坡、 岭顶或 石上。 分 布于尼 泊尔、 锡金、 泰 国北部 (清莱 Chiang Rai)。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9. 光 轴荩草 (拟) Arthraxon nudus (Nees ex Steud. ) Hcxhst. (1856); Bor (1960); Gilliland (1971); Jain (1972). Andropogon nudus Nees ex Steud. (1854); A . ciliaris Bearv. ssp. nudus Hack, in DC. (1889). 一年 生草本 (? )。 秆较 纤细, 基 部倾斜 或横卧 而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达 50 厘 米, 常 分枝, 节 上有短 柔毛。 叶鞘长 2 — 3 (— 4) 厘米, 短于 节间, 常 为分枝 所破, 被 瘤基 长毛, 边缘 甚密; 叶舌 膜质, 长 2 — 3 毫米, 先端缺 刻状; 叶片 卵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2 — 8 厘米, 宽 5 — 20 毫米, 先端 渐尖至 尾尖, 基 部心形 抱茎, 两面 无毛, 边 缘粗糙 或下 部有瘤 基毛。 圆锥状 花序长 5 — 8 厘米, 由数至 多数总 状花序 组成, 一级分 枝长达 8 厘米, 可再具 2、 3 或 4 次 分枝; 总花 梗长达 15 厘米, 无毛; 总状 花序具 多节, 平滑 无毛; 穗轴节 间较无 柄小穗 略短, 长约 2.5 毫米; 无柄小 穗长约 3 毫米; 基盘 无毛, 短 而钝; 第 一颖披 针形, 背部 圆形, 具不甚 明显的 6 — 7 脉, 边缘 扁平, 不 折叠, 上部微 粗糙; 第 二颖具 3 脉, 边缘 膜质, 中部有 倒向小 纤毛, 脊 上部微 粗糙; 第 一内桴 膜质透 明, 狭披 针形, 长约 2 毫米, 无脉; 第二 内桴披 针形, 长约 2 毫米, 膜质; 芒自 背部近 基部 伸出, 长 7 毫米, 中部略 膝曲, 芒柱 棕色, 扭转; 花药 3 枚, 长 0.4~0.5 毫米; 有柄小 穗完全 退化, 仅有长 1 一 2 毫 米光滑 无毛的 细柄。 产 镇康、 沧源; 常生 于海拔 1200 — 1300 米的 路边草 丛或疏 荫处。 分布于 印度、 缅 甸至 东南亚 各国。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 与荩草 A. hispidus 有明显 区别: 首先是 穗轴节 间完全 无毛, 极易 断落, 且与 
禾本科  703  无柄 小穗几 等长; 其次 是无柄 小穗的 基盘短 而钝, 几成 直角, 且仅 于近先 端部分 微微粗 糙; 再次 是雄蕊 3 枚, 花药特 别小, 长约 0.5 毫米。 10. 毛 背荩草 (云 南大学 学报) 图版 114: 10-12 Arthraxon pilophorus B. S. Sun (1999). 多年生 草本; 具根状 茎及匍 匐茎。 秆基部 横卧, 节上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达 50 厘 米, 常 分枝, 节上 常被短 柔毛。 叶鞘 无毛或 疏被短 柔毛, 边缘 被毛特 别密, 下部 者常为 分枝 所破; 叶舌 膜质, 长约 2 毫米, 有 纤毛; 叶片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7 厘米, 宽 5 — 17 毫米, 两面无 毛或^ J 时被短 柔毛, 边缘皱 波状, 有瘤基 刚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心形 抱茎。 总 状花序 4 一 6 枚 呈指状 着生于 秆顶, 长 5 — 9 厘米, 带 紫色; 穗轴节 间长约 4 毫米, 被 白色长 纤毛;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7 毫米, 基 盘毛长 1 毫米; 第一 颖长约 7 毫米, 宽约 0.6 毫米, 背部 圆形, 脊上 有篦齿 状基部 加宽加 厚的硬 刚毛, 脊间 密被短 柔毛; 第二 颖对折 成脊, 中 部宽约 1 毫米, 背部 弓形, 除 0.5 毫米 宽的膜 质边缘 外, 被短 柔毛;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无脉, 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第二 外稃披 针形, 长 约 3.5 毫米; 芒着 生于背 部基部 附近, 长 10 毫米, 中部 膝曲; 花药 3 枚, 长约 3.2 毫 米; 有柄小 穗长约 5 毫米, 雄性, 无芒, 柄长约 2 毫米, 被长 柔毛。 产 东川、 德钦、 洱源、 昆明、 禄丰、 易门、 澄江、 建水、 个旧、 景东 等地; 常生于 山坡道 旁或疏 林下、 荒地、 沙 地或湿 地上。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本 种与矛 叶荩草 A. prionodes (Steud. ) Dandy 相近, 其区别 点在于 本种无 柄小穗 2 个颖 片背部 均被短 柔毛。 - 11. 茅 叶荩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Arthraxon prionodes (Steud. ) Dandy (1956) ; Bor (1960); 图鉴 (1974)*; 江苏植 物志 (1977); 西藏 植物志 (1987). Andropogon serrulatus Hochst . ex A. Rich. (1851) non Link (1827), nom. super- fl. ; Andr . prionodes Steud. (1854), based on A. serrulatus Hochst. ex A. Rich.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强壮而 稍硬, 自具有 丝质毛 鳞片的 根头上 发出, 高达 60 厘米, 常 分枝, 直 立或基 部横卧 而节上 生根, 在 花序以 下无毛 或有短 柔毛, 节上 无毛或 有短柔 毛。 叶鞘无 毛或生 疣毛; 叶舌薄 膜质, 边缘有 纤毛; 叶 片狭披 针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 部心形 抱茎, 无毛 或两面 有短柔 毛和疣 基毛, 长 2 — 7 厘米, 宽 4 一 20 毫米。 总状 花序长 3 — 10 毫米, 2 — 8 个 呈指状 着生于 秆顶; 穗轴 节间至 少在近 顶部具 白色长 柔毛, 长约 为无柄 小穗的 1/2; 无柄 小穗线 状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第一颖 淡绿色 或常带 紫色, 背部 圆形, 脉不 明显, 边 脉上有 篦齿状 疣基硬 刚毛, 其余脉 上光滑 或有 疣基小 尖刺或 粗糙;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边缘 膜质; 稃 均膜质 透明; 第一 外桴无 脉, 长 圆形, 长约 2.5 毫米; 第二外 桴长约 4 毫米; 芒 自背面 近基部 伸出, 长约 12 毫 米, 中部 膝曲; 花药 3 枚, 黄色, 长约 3 毫米;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无芒, 雄性; 小穗 柄长约 2 毫米。 全省各 地均有 分布; 常见 于阳光 充足的 旷野或 丘陵灌 丛中, 也常见 于荫湿 之处。 分 布于 西南、 华南、 华中、 华东及 华北。 东非、 沙特阿 拉伯西 南部、 巴基 斯坦、 印度、 尼 泊尔、 缅 甸及中 南半岛 各国、 印 度尼西 亚均有 分布。 
704  云 南植物 志  本 种为粗 饲料。 本种 的学名 , 在 我国过 去的文 献中用 Arthraxon lanceolatus (Roxb. ) Hochst. , 这个 种与茅 叶荩草 A. lanceolatus (Steud. ) Dandy 相近。 Bor 与 Jain 均 认为两 者都是 独立的 种, 而 且认为 A. lanceolatus 的分布 区仅限 于印度 半岛, 我 们采纳 他们的 观点。 12. 无 芒荩草 (拟) 图版 114: 13-15 Arthraxon submuticus (Nees ex Steud. ) Hochst. ( 1856) ; Hook, f . (1897); Bor (1960); Jain (1972)* • Andropogon submuticus Nees ex Steud. (1854); A . ciliaris ssp. submuticus Hack, in DC. (1889). 一年生 草本。 秆下 部横卧 地面, 节向 下生不 定根, 向 上抽出 花枝; 花枝高 10 — 30 厘米, 节 间光滑 无毛, 节 上有短 柔毛。 叶鞘短 于节, 边 缘被瘤 基毛, 背部 无毛, 下部者 常 为分枝 所破; 叶舌 膜质, 长约 2 毫米, 无 纤毛; 叶片 卵形, 先端 渐尖, 基部 心形抱 茎, 长 2 — 6 厘米, 宽 5 — 20 毫米, 两面 无毛, 边缘有 瘤基硬 刚毛。 总 状花序 6 — 10 枚, 呈 指状排 列或簇 生于秆 或分枝 顶端, 长 4 一 8 厘米, 带 紫色; 总花 梗长达 9 厘米, 无毛; 穗轴节 间长约 3.7 毫米, 光滑 无毛;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4.2 毫米; 两颖近 等长, 纸 质; 第 一颖披 针形, 背部 圆形, 边缘 扁平, 不 折叠, 6 — 8 脉, 脉 上有小 尖刺; 第二颖 边缘 膜质, 无 纤毛, 脊上 粗糙; 第 一外稃 膜质, 狭披 针形, 无脉, 无毛, 长约 2.8 毫 米, 常带 红色; 第 二外稃 稍短, 长约 2.2 毫米, 披 针形, 无脉 无毛也 无芒; 花药 3 枚, 长约 1 一 1.2 毫米; 有 柄小穗 退化, 残 存小穗 柄长达 2 毫米, 无毛 或先端 稍具微 柔毛。 产 临沧; 常生 于海拔 1600 — 2100 米的沼 泽及河 岸边。 分布于 印度、 尼 泊尔。 中国 云南 分布新 i 己录。 本 种常生 于沼泽 地带, 具有较 长的匍 匐茎; 叶 卵形, 叶舌 全缘; 第 二外稃 无芒, 但 有芒 退化的 痕迹; 花药 3 枚等性 状易于 识别。 13. 西 南荩草 (植物 研究) Arthraxon xinanensis S. L. Chen et Y. X. Jin (1993) * . 多年生 草本。 秆高达 100 厘米, 多节, 光滑 无毛, 节无毛 或有时 被毛。 叶鞘 通常短 于 节间, 边缘有 纤毛, 背部有 瘤毛或 无毛; 叶舌 膜质, 纤毛 白色, 长约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 — 10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心形 抱茎, 两面无 毛, 中下 部边缘 常有瘤 基毛, 中上部 粗糙。 总 状花序 2 — 7 枚 着生于 茎顶, 呈指状 排列, 稀可 单生, 长 5 — 12 厘米; 穗轴 节间约 为无柄 小穗的 1/3 — 5/6, 具 白色长 纤毛;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5 — 7. 5 毫米; 第一 颖淡黄 绿色, 草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7 毫米, 宽约 0.8 毫米, 背部 光滑, 具 7 脉, 边缘 内折, 边脉 上有稀 疏且向 下方的 纤毛;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长约 3.5 毫米, 第二外 桴膜质 透明, 长约 4 毫米, 先端浅 2 裂, 背 面近基 部着生 1 膝 曲芒; 芒长 12 毫米, 中部 膝曲, 芒柱 扭转;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3 毫米;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背腹 压扁, 两颖 质地均 较薄, 雄性, 或在 总 状花序 近基部 小穗常 退化而 仅具小 穗柄, 小 穗柄比 穗轴节 间短, 长约 3 毫米, 两侧具 长 纤毛。 产 昭通、 东川、 罗平、 福贡; 常生 于海拔 1350 — 2100 米 的山坡 草地、 路边草 丛中。 
禾本科  705  四川、 贵州、 陕西、 甘 肃等省 也有。 29. 巷茅属 Hyparrhenia Four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较 高大, 丛生, 直立稀 平卧。 叶无芳 香味; 叶舌 膜质。 总状 花 序短, 孪生, 基部有 1 或 2 对 同性对 小穗, 成对而 生之总 状花序 其下托 以舟形 或鞘状 佛 焰苞, 全部 花序集 生成复 合大型 具叶的 伪圆锥 花序; 总状花 序梗圆 柱状或 扁平, 通常 不 等长, 成熟 时直立 或向下 反折; 无柄小 穗基盘 尖锐, 偏斜 脱落; 第一颖 背部无 沟纹, 两侧 边缘狭 内卷, 顶 部不为 草质; 第二颖 无芒; 第二 外稃具 2 齿; 芒常 被毛; 有 柄小穗 雄性或 中性, 较 无柄者 略长; 无 基盘。 约 55 种, 主 产非洲 热带, 少 数延伸 到热带 以外。 几乎 局限于 稀树干 草原, 常为群 落优 势种。 我国有 6 种, 云南产 5 种, 其中 2 种 是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有些 种在非 洲广泛 用作盖 屋顶的 材料。 少数种 [H. rufa (Nees) Stapf] 为优良 牧草, 各地有 引种。 据 报道, 这 个属中 基因渗 入杂交 现象很 普遍。 因而使 得属下 分类群 的划分 比较困 难。 在大 型复合 圆锥花 序中, 总状 花序梗 很值得 注意, 它的 形态变 异常被 用作属 下分类 的主要 依据。 同性 对小穗 的存在 与否也 是划分 分类群 的重要 特征。 ' 分种 检索表 1 (6) 上总状 花序基 (= 梗) 圆 柱形, 远 比下总 状花序 者长, 基 部无毛 或有小 柔毛; 孪生 总状花 序成 熟后直 立或稍 叉开, 但不 会向下 反折。 2 (5) 小穗 被毛赤 褐色或 部分赤 褐色; 孪 生总状 花序共 有的芒 5 条 以上。 3 (4) 上 总状花 序下部 无或有 1 对同性 对小穗 4. 红苞茅 H. rufa 4 (3) 上总 状花序 下部有 2 对或 1 对同性 对小穗 5. 滑秆草 H. yunnanensis 5 (2) 小 穗被毛 白色或 无毛; 孪生 总状花 序共有 的芒仅 2 — 4 条 2.垂 丝巷茅 H, filipendula var. pilosa 6 (1) 上总状 花序基 扁平, 与下总 状花序 者近等 长或稀 较长, 基部有 髯毛或 无毛; 孪生总 状花序 成熟 后向下 反折。 7 (8) 总 状花序 基部有 髯毛, 每总状 花序下 部仅有 1 对同性 对小穗 …… 3. 大 穗苞茅 H. griffithii 8 (7) 总状花 序基部 无毛, 每总状 花序下 部均有 2 对同性 对小穗 …… 1. 短 梗苞茅 H. diplandra 1. 短 梗苞茅 (种 子植物 名称) Hyparrhenia diplandra (Hack. ) Stapf in Prain (1918) ; Clayton (1969, 1972) ;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dropogon diplandra Hack, in DC. ( 1889) ; Sorghum diplandrum (Hack. ) O. Ktze. (1891); Cymbopogon diplandrus (Hack. ) De Wild. (1919); C. eberhardtii A. Camus ( 1919) ; Andropogon eberhardtii (A. Camus) Merr. (1928); Hyparrhenia eber- hardtii (A. Camus) Hitchc. (193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海 南植物 志 (1977 广. 
706  云南 植物志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有时基 部膝曲 而节上 生根, 无毛, 高 1 一 2 米, 径粗 3 — 6 毫 米, 节 下常具 白粉。 叶鞘 无毛或 上部者 边缘有 短毛; 叶舌干 膜质, 浅 褐色, 长约 2 毫 米, 先端 钝圆, 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30 — 60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基 部被白 色长粗 毛, 有时 无毛, 边缘 粗糙。 伪圆 锥花序 稀疏, 宽广, 长 40 — 60 厘米; 孪 生总状 花序托 以 线形佛 焰苞; 佛 焰苞长 3 — 5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无毛; 孪生总 状花序 梗上部 密生瘤 基金 黄色长 硬毛, 花时伸 出佛焰 苞外, 孪生 总状花 序共有 4 一 6 根芒, 总 状花序 花后反 折, 上 总状花 序基扁 圆形, 长 4 一 6 毫米, 无毛, 下总 状花序 基扁, 长 1 一 2 毫米, 被柔 毛, 总状 花序基 部各有 1 对 同性对 小穗;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无毛 或有柔 毛, 基 盘长约 1.5 毫米, 尖锐, 密被 髯毛; 第 一颖披 针形, 边缘 内卷; 第 二颖比 第一颖 稍长, 舟形, 具 3 脉;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边缘有 纤毛; 第 二外稃 线形, 先端 2 裂, 裂齿 间 有芒; 芒 膝曲, 长 4 一 5 厘米; 内稃常 退化; 花 药长约 3 毫米; 有 柄小穗 较狭, 雄性 或 不育, 颖片 被毛。 产南部 (无 确产地 ); 生 于海拔 130 — 1800 米的 山坡草 地及灌 丛中。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热带 非洲、 中南 半岛、 印度 尼西亚 均有。 2. 垂 丝苞茅 (拟) Hyparrhenia filipendula (Hochst. ) Stapf (1919); Clayton (1969, 1972). 2a. 垂 丝苞茅 (原 变种) var. filipendula 我国 不产。 2b. 毛 穗苞茅 (拟) var. pilosa (Hochst. ) Stapf (1919); Clayton (1969, 1972). Andropogon filipendulus var. pilosus Hochst. (1846) . 多年生 草本, 有 向下直 伸的根 状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达 1.1 米, 径粗约 2 — 3 毫 米, 平滑 无毛, 基 部者常 破裂, 但不 反卷;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 微细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5 — 30 厘米, 宽 3 — 5 毫米, 除上 面基部 内面叶 耳附近 有少数 疏长柔 毛外余 均光滑 无毛, 扁平, 或有时 折叠, 边缘 粗糙。 伪圆 锥花序 复出而 稀疏, 长 30 — 40 厘米; 总 状花序 孪生, 长 12 — 15 毫米 (芒除 外), 具长短 不等的 总梗, 长者长 约 7 毫米, 圆 柱形, 成熟后 不向下 反转;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7 毫米 (包 括尖 锐的基 盘); 基 盘长约 2.5 毫米, 具丝状 髯毛; 第一 颖长椭 圆形, 长约 4.5 毫米, 先端 截形, 有不太 明显的 7 — 9 脉, 背部稍 扁压, 中上 部有长 刚毛;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先端 钝圆, 边 缘在中 上部有 纤毛; 第一 外桴长 圆形, 较第一 颖短, 膜质 透明, 无脉, 边 缘长 纤毛; 第 二外稃 极狭,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 的基部 两侧有 髯毛; 芒长 4 一 5 厘米, 2 回 膝曲, 芒柱 粗壮, 扭转, 密被 长可达 2 毫米 的黄棕 色毛; 有柄小 穗长约 5.2 毫米, 雄 性, 第 一颖有 6 — 7 毫米长 的芒。 产 华坪、 元谋、 建水、 石屏、 个旧; 生 于海拔 800 — 1300 米的 干热河 谷灌丛 或疏林 中。 分布 于非洲 热带、 南亚、 东南亚 至澳大 利亚。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小 穗有白 色疏长 柔毛, 每 对孪生 总状花 序具有 2 — 4 芒。 而原 变 种小穗 无毛, 每 对孪生 总状花 序仅有 2 芒。 
禾本科  707  3. 大 穗苞茅 (拟) 图版 115: 4 Hyparrenia griffithii Bor (1938, 1 960 ) . Andropogon griffithii auct. non Hochst. : Hook. f.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1.2 米, 径粗约 5.5 毫米, 多节, 除上部 节上抽 出花枝 外, 余均 单纯不 分枝。 成年叶 鞘无毛 (幼 嫩者 未见) 或 在鞘口 及边缘 有白色 长毛; 叶舌 干 膜质, 长约 3 毫米, 无毛, 上缘 圆钝, 有不 整齐细 微齿或 粗糙; 叶片 线形, 长约 40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两面无 毛或内 面近基 部有稀 疏的白 色毛。 伪圆 锥花序 复合, 但较 狭窄而 稀疏, 长约 40 厘米, 分枝 纤细, 直立, 自 线状的 苞鞘内 伸出, 孪 生总状 花序梗 长约 4 一 5 厘米, 比线形 佛焰苞 稍短, 下部 无毛, 近顶部 有疣基 长毛; 总 状花序 具长短 不等 的梗, 长者约 4 毫米, 短者约 1.5 毫米, 梗的 基部均 扁平, 有白色 髯毛, 花 后向下 反折, 每 一总状 花序基 部都有 1 对 同性对 小穗, 向上有 2 — 3 对 异性对 小穗; 穗 轴关节 及 小穗柄 丝状, 长约 4 毫米, 密被 纤毛, 顶部 偏斜; 无柄 小穗长 圆形, 第 一颖背 部近圆 形或 扁平, 7 — 9 脉, 有 带赤褐 色的长 硬毛, 先端 截形, 有 2 微齿; 第二颖 舟形, 具 1 (一 3) 脉, 边 缘在中 上部有 倒向长 纤毛; 第 一外稃 线状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先 端钝, 边 缘在中 上部有 纤毛; 第 二外稃 线形, 极狭, 先端有 2 齿, 齿间 有芒; 芒长 4 一 5 厘米, 1 回或 2 回 膝曲, 芒柱 粗壮, 扭转, 密被棕 色稍向 上的长 硬毛, 芒针 较细, 赤 褐色, 表 面 粗糙, 有柄小 穗狭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雄性或 中性; 第一颖 先端常 有长约 1 一 2 毫 米 的短芒 (顶节 的两枚 有柄小 穗通常 都如此 )。 产 耿马; 生 于海拔 750 米的季 雨林灌 丛中。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模式标 本采 自缅甸 北部。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 与国产 其他种 不同点 在于: 总状 花序具 不等长 的梗, 梗 的基部 扁平, 有 髯毛, 花后 反折; 有柄小 穗常有 短芒。 4. 红苞茅 (拟) Hyparrhenia rufa (Nees) Stapf (1919); Bor (1960); Clayton (1972)* . Trachypogon rufus Nees (1829) ; Andropogon rufus (Nees) Kunth (1833) . 多年生 草本, 地下 茎短。 秆 直立, 丛生, 平滑 无毛, 高 60 — 150 厘米, 径粗 3 — 5 毫米, 基 部常有 具鳞片 的芽。 叶鞘 无毛; 叶舌 卵形, 膜质, 无毛, 长约 2 毫米, 先端钝 圆; 叶片 线形, 长 15 — 6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平展 或向外 反卷, 基部圆 形或微 心形, 先端长 渐尖, 两 面光滑 无毛, 边缘近 全缘; 中 脉在叶 面宽, 微凹, 苍 白色, 叶背 隆起。 伪圆锥 花序长 10 — 50 厘米, 多回 复出, 分枝稍 外倾或 直立; 成熟 的孪生 总状花 序梗与 佛焰苞 等长或 稍长, 在中部 无或有 近直立 的白色 长毛; 孪 生总状 花序具 不等长 的梗, 长 者 线状圆 柱形, 长约 2 — 3. 5 毫米, 短者长 0.8 — 1 毫米, 直 立或微 叉开, 但不 向下反 折, 上 (或称 顶生) 总状 花序长 13 — 15 毫米, 有 4 一 5 节, 具 3 — 4 条芒, 下 (或 称侧 生) 总状 花序长 11 一 13 毫米, 有 3 — 4 节, 具 2 — 3 条芒; 穗轴节 间顶端 偏斜, 沿两侧 有 长毛, 毛 下部的 色白, 上部外 露者为 褐色;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连基 盘长约 4.5 毫米; 基 盘长约 0.8 毫米, 稍钝, 有白色 髯毛; 第 一颖被 褐色而 近紧贴 的毛, 先端截 形, 微缺; 第二颖 舟形, 先端 圆钝; 第 一外稃 膜质, 长 圆形, 略短 于颖; 第二 外稃极 狭, 先端 近全缘 并延伸 成芒; 芒长 20 — 30 毫米, 常 2 回 膝曲, 芒柱 扭转, 有褐 色毛; 
708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15 1—3. 滑秆草 HyparrheniayunnanensisB. S. Sun, 1. 花序, 2. 孪 生总状 花序, 3.1 枚上总 状花序 (示 基部有 2 对 同性 对小穗 ); 4. 大 穗苞茅 H. griffithii Bor 的 具佛焰 苞的孪 生总状 花序; 5—6. 束尾草 Phacelurus latifolius (Steud. ) Ohwi var. latifolius, 5. 植株, 6. 孪生 小穗; 7— 8. 牛鞭草 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 Stapf, 7. 花序, 8. 总 状花序 (部分 ); 9—11. 空轴茅 Coelorachis striata (Nees ex Steud. ) A. Camus var. striata, 9. 花序' 10. 总 状花序 (部 分, 放大, 示无 柄小穗 ); 11. 总 状花序 (部 分, 放大, 示有 柄小穗 )。 (李 楠绘) 
禾本科  709  有柄小 穗长约 4 毫米, 雄性或 中性; 第一颖 急尖; 小穗 柄长约 3 毫米, 两 侧有白 色长纤 毛, 顶端在 第二颖 背后有 1 小 三角形 舌状附 属物。 产 镇康、 腾冲; 是 热带稀 树草原 群落常 见种。 但喜生 于潮湿 场所, 矮 化类型 也常见 于路边 或开旷 地带。 分布 于热带 非洲及 美洲, 但已 引人许 多热带 国家。 云南分 布新记 录。 我们 的标本 采自镇 康南伞 水库坝 埂上。 主要 性状是 符合有 关文献 记载, 但孪 生总状 花序 较短, 芒的 数目也 较少。 国外 记载有 7 — 14 条芒, 我们 的标本 最多有 8 条, 通常芒 是 6 — 7 条。 5. 滑秆草 (云县 ) 图版 11'5: 1-3 Hyparrhenia yunnanensis 6. S. Sun (1999).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1 一 2 米, 径 4 一 7 毫米。 叶 鞘平滑 无毛, 仅 在叶耳 附 近有少 数疏长 柔毛;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2 毫米, 浅 棕色, 无毛, 先端钝 圆形, 边缘有 不整齐 小齿; 叶片 线形, 长 50 — 100 厘米, 中部宽 4 一 8 毫米, 边缘 粗糙, 向外 反卷, 中脉 白色, 宽阔。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长可达 1 米, 多回 复出; 孪生 总状花 序长成 时稍稍 伸出 于佛焰 苞口; 佛 焰苞长 3. 5 — 4. 5 厘米, 仅 在边缘 有疏长 柔毛; 总状 花序长 15 — 17 毫米, 具长短 不等的 总梗, 长者圆 柱状, 长约 4 毫米, 短者约 2 毫米, 两者均 被微柔 毛; 孪生 总状花 序共有 5 — 7 芒, 上总状 花序下 部常有 2 对 同性对 小穗, 稀 1 对, 具 3 — 4 芒, 下总 状花序 下部有 1 对同 性对, 具 2 — 3 芒; 无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连基盘 长约 5 毫米; 基盘 尖锐, 长约 1 毫米, 具白色 髯毛; 第一 颖脉不 明显, 先端 截形, 上部 边缘 有脊, 脊上有 纤毛, 第二 颖先端 钝圆; 第一 外稃披 针形, 稍 短于第 一颖, 膜质, 中 上 部边缘 有倒向 纤毛; 第 二外稃 极窄, 先端具 2 微齿; 芒从 微齿间 伸出, 长 3 — 4 厘米, 常 2 回 膝曲, 芒 柱扭转 而被棕 色毛;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 无芒, 雄性。 产 龙陵、 镇康、 云县、 双江; 生 于海拔 900 米的山 坡上。 模式标 本采自 云县。 30. 黄茅属 Heteropogon Pers.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线形; 叶 舌短, 膜质, 上缘具 纤毛。 总 状花序 单生, 顶生 或 腋生, 常 聚集成 松散的 伪圆锥 花序; 下部约 1/4 一 2/3 的 长度内 着生覆 瓦状排 列的同 性对 小穗; 穗 轴节间 线状; 无柄小 穗近圆 柱状; 基盘长 而具硬 尖头, 被 髯毛; 第 一颖革 质, 背部近 圆形, 稀具 纵沟; 第 一小花 退化, 仅 存膜质 外桴; 第 二外稃 柄状, 先 端延续 成芒, 内稃不 存在。 有 柄小穗 雄性或 中性, 披 针形, 常比 无柄小 穗大, 无芒, 有 1 纤细 柄状的 基盘, 小穗柄 退化为 1 短小的 残柄。 颖果披 针状, 一侧具 小沟。 全 世界约 8 种, 产热 带及亚 热带。 云南有 3 种, 多生于 开旷干 燥及土 壤贫瘠 地区。 秆及 叶可供 饲料、 造纸 和编织 原料。 分种 检索表 1 (4) 多年生 草本; 植株各 部不具 腺体。 
. 710 . 云南 植物志  2 (3) 总 状花序 下部有 3 — 12 对 覆瓦状 排列的 同性对 小穗; 假圆 锥花序 以下的 秆的节 间长, 长度 通 常大于 5 厘米; 叶茎生 和基生 1. 黄茅 H. contortus 3 (2) 总 状花序 下部无 同性对 小穗, 稀有 1 或 2 个同 性对; 假圆 锥花序 以下的 秆的节 间短, 长度 不过 1 厘米; 叶主 要聚集 跨生于 秆基部 2. 云 南黄茅 H. fertilis 4 (1) 一年生 草本; 叶 鞘外及 有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有蜂窝 状腺体 3. 黑果 黄茅 H. melanocarpus  1. 黄茅 (植 物名实 图考) 图版 109: 13-15 Heteropogon contortus (Linn. ) Beauv. ex Roem. et Schult. (1817) ; Forb. et Hemsl. (1904); Hand. -Mazz. (193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西藏 植物志 (1987)*. Andropogon contorus Linn. (1753) ; Merr. (1927) . 多年 生丛生 草本; 须根 质地较 坚韧。 秆 直立或 基部稍 倾斜, 高 50 — 100 厘米, 光滑 无毛, 常 分枝。 叶鞘 扁压而 有脊, 光 滑无毛 或鞘口 有细疣 柔毛; 叶舌 膜质, 下 部浅褐 色, 质 较硬, 先端截 平而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 或有时 对折, 长 5 — 30 厘米, 宽 2 — 6 毫米, 先 端突然 狭缩成 尖顶, 两 面均粗 糙或上 面近基 部疏生 疣毛; 总状 花序长 2 — 7 厘米 (芒除 外), 单生, 且数枚 聚生呈 圆锥状 排列, 直立或 稍弯, 下部有 3 — 10 余个同 性对, 上部有 3 — 10 余个异 性对; 能 育小穗 线形, 长约 6 毫米; 基盘 尖锐, 长约 2 — 3 毫米, 密生 棕褐色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棕 褐色, 被短 硬毛, 背部 圆形, 先 端钝, 边缘包 卷同 质之第 二颖; 第二颖 比第一 颖长而 较狭, 具膜质 边缘, 背 部被短 硬毛; 第二 外桴极 狭窄,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常 2 回 膝曲, 长 6 — 10 毫米, 芒 柱扭转 而被短 硬毛; 不 育小穗 长可达 15 毫米; 第一颖 膜质, 偏 斜扭转 而将能 育小穗 覆盖, 绿 色或带 紫色, 无 毛或生 疣毛; 基盘长 2 — 3 毫米。 产全省 大部分 地区; 为海拔 100 — 2300 米 地段的 干热河 谷及干 燥的山 坡草地 常见植 物。 分 布于我 国长江 以南各 省区。 全世 界的温 热地区 都有。 本种植 物在花 果期前 为优良 饲料; 杆叶可 供造纸 原料; 民 间全草 入药, 为清 凉剂。 果期由 于基盘 硬化, 凭干湿 运动能 钻入牲 畜皮内 导致溃 疡病, 甚至 死亡, 故在澳 大利亚 为 牧羊业 大害。 2. 云 南黄茅 (拟) Heteropogon fertilis B. S. Sun et S. Wang (1999) .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约 40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鞘稍 扁压而 具脊, 光滑无 毛或鞘 口疏生 疣基长 柔毛, 多 聚集跨 生于秆 基部, 茎生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硬膜 质, 长约 1 毫米, 上 缘密生 纤毛;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对折, 长 2 — 8 厘米, 宽 3 — 6 毫 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边缘微 粗槌, 先端 急尖或 尾尖, 基部 钝圆。 总状 花序长 3 — 5 厘米 (芒除 外), 单生, 其 下托以 鞘状佛 焰苞, 常 2 — 4 枚 聚生呈 圆锥状 排列, 花序下 部通常 不具 同性对 小穗, 极稀具 1 或 2 个同 性对; 能 育小穗 线形, 长约 6 毫米 (包括 基盘在 内); 基 盘斜向 尖锐; 穗轴 节间、 有柄 小穗的 小穗柄 及无柄 小穗的 基盘三 者连生 成一体 (常不 易分开 ), 三者 的中下 部均被 棕褐色 髯毛; 基 盘长约 2 毫米, 斜向 尖锐; 穗 轴节间 
禾本科  711  长约 2.5 毫米; 第一颖 革质, 长约 5 毫米, 长 圆形, 边缘 内卷而 紧抱同 质之第 二颖, 背 部近 扁平, 有平贴 短毛, 先端 钝圆, 有短 纤毛, 具 7 脉; 第二颖 与第一 颖近等 长但较 狭, 具 2 脉, 有 宽膜质 边缘;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长约 3 毫米; 第 二外稃 膜质, 长约 2 毫米, 极狭, 先 端有膝 曲芒; 芒长 4 一 5 厘米, 芒柱 扭转, 被浅 棕色短 硬毛; 有 柄小穗 中性, 连柄状 基盘长 8 — 9 毫米, 通 常不覆 盖无柄 小穗; 第一颖 绿色, 斜披 针形, 稍扭 转, 基 盘长约 1.5 毫米, 光滑 无毛。 产洱源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100 米的 山坡林 荫下。 3. 黑 果黄茅 (拟) Heteropogon melanocarpus (Ell. ) Benth. (1881). Andropogon melanocarpus Ell. (1816). 一年生 草本; 须根较 粗壮。 秆 直立, 高 0.5 — 2 米, 径 粗可达 8 毫米, 光滑 无毛, 单一, 稀有 分枝, 基部各 节可具 气生支 柱根。 叶鞘稍 扁压而 有脊, 脊上 及脉上 常有腺 体, 绿色, 松散 包茎, 光滑 无毛, 下 部者短 于上部 者长于 节间, 秆 梢者佛 焰苞状 (叶片 很小或 无叶片 ); 叶舌长 1 一 4 毫米, 膜质, 上缘 圆形, 撕 裂状, 无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 扁平, 长 15 — 40 厘米, 宽可达 14 毫米, 中脉较 粗壮, 呈 白色, 背 面中脉 凸起, 其 上常有 腺体, 除 鞘口内 面有长 刚毛外 无毛, 叶面 平滑, 背面 及边缘 粗槌。 总状花 序单生 于舟 形佛焰 苞内, 常聚生 成束, 再由多 数花束 呈圆锥 花序式 排列; 每一总 状花序 下部有 1—3 个同 性对, 上部有 数个异 性对; 穗轴 着生同 性对部 分光滑 无毛, 不 断落, 着生异 性者易 断落, 且 为基盘 及自身 的锈色 髯毛所 覆盖; 能 育小穗 线形, 长约 6 毫米, 近圆柱 形; 基盘长 3 毫米, 尖锐, 具棕色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密 被平贴 粗毛, 边 缘包卷 同质之 第 二颖; 第二颖 狭窄, 几与 第一颖 等长, 背 部被短 硬毛; 第 二外稃 膜质, 极狭, 先端有 很强壮 的芒; 芒长 7 — 10 毫米, 深 褐色, 膝曲, 芒柱 扭转而 被褐色 硬毛; 鳞 被大, 比子 房长, 长 圆形, 膜质, 有 2 尖齿, 不育 小穗长 15 毫米, 绿色, 无毛, 偏斜而 扭转, 覆 盖能育 小穗; 柄状基 部长约 1 毫米, 无毛。 产 元谋、 永仁; 海拔 900 — 14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灌丛草 坡上。 分布于 印度中 部及上 恒河 平原。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31. 菅属 Themeda Forssk.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粗壮, 常直立 丛生。 叶片 线形; 叶 舌短, 膜质。 总状 花序单 生, 具佛 焰苞, 此 有佛焰 的花序 常密集 簇生而 成有总 花梗扇 状的花 序簇, 这些花 序簇在 植株中 上部形 成复合 带叶的 伪圆锥 花序; 每总 状花序 几部有 2 对无 柄或近 无柄集 生呈总 苞状的 同性对 小穗, 其上 通常有 1 一 3 枚无柄 的两性 小穗, 及其与 之孪生 的有柄 小穗, 稀具 4 枚无柄 两性小 穗者; 无柄小 穗近圆 柱形或 稍背腹 压扁; 基盘常 尖锐, 倾斜 脱落; 第一 颖背部 不具沟 或槽; 第 二外桴 全缘, 先端 有芒, 其芒 柱被短 柔毛, 稀 无毛; 有柄小 穗 雄性或 中性, 常比 无柄者 稍大; 基 盘长而 纤细, 比 小穗柄 长或近 等长; 小穗柄 常退化 而仅 存残遗 部分。 约 30 种, 分布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现代分 布中心 为印度 至我国 西南。 常 见于干 
712  云南 植物志  热河谷 及稀树 草原。 云南有 14 种, 其中 2 个是 新种, 7 种为 分布新 记录。 分种 检索表 1 (20) 总苞 状小穗 不着生 在同一 个水平 面上。 2 (7) 总苞状 小穗完 全无毛 或被短 柔毛, 但无瘤 基毛。 3 (6) 总苞 状小穗 的第一 颖被短 柔毛;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复合而 疏松。 4 (5) 能 育小穗 无芒或 具发育 不全的 短直芒 14. 菅 T. villosa 5 (4) 能 育小穗 具有发 育正常 的芒, 芒长达 6 厘米 5. 苞子草 T. caudata 6 (3) 总 苞状小 穗完全 无毛; 伪圆 锥花序 单纯, 狭小, 每节上 常仅有 1 枚有 佛焰苞 的总状 花序… 8. 西南菅 T. hookeri 7 (2) 总 苞状小 穗被瘤 基毛, 被毛 稀疏或 稠密。 8 (9) 秆节上 密被白 色柔毛 4. 毛节菅 T. barbinodis 9 (8) 秆节上 无毛。 10 (11) 无柄小 穗无芒 9. 居中菅 T. x intermedia 11 (10) 无 柄小穗 有芒。 12 (15) 总状花 序短于 15 毫米; 总 苞状小 穗短于 11 毫米, 第一颖 通常只 在中上 部有瘤 基毛。 13 (14) 总 苞状小 穗第一 颖两侧 脊上不 具或仅 一侧具 有狭膜 质边缘 13. 黄背草 T. triandra 14 (13) 总 苞状小 穗第一 颖两侧 脊上均 具宽膜 质边缘 10. 东亚 黄背草 T. japonica 15 (12) 总状花 序长于 15 毫米; 总 苞状小 穗长于 11 毫米, 第 一颖全 体被瘤 基毛。 16 (19) 强壮而 高大的 禾草;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复合; 总苞状 小穗第 一颖被 金色瘤 基毛; 芒甚 强壮。 17 (18) 芒柱长 3.5—5 厘米; 总 苞状小 穗长在 14 毫 米以上 3. 苇菅 T. arundinacea 18 (17) 芒 柱长在 2.5 厘米 以内; 总苞状 小穗长 11 一 13 毫米 12. 连苇菅 T. suteericans 19 (16) 中小型 禾草; 伪圆 锥花序 单纯, 总状 花序常 单生, 总 梗长达 5 厘米; 总苞状 小穗第 一颖被 灰色瘤 基毛; 芒 较纤细 11. 长梗菅 T. mooneyi 20 (1) 总 苞状小 穗着生 在同一 个水平 面上。 21 (22) 总状花 序排列 成直径 3 — 5 厘米 (芒 除外) 扇状的 紧密花 序簇; 芒长 4 一 7 厘米; 总 苞状小 穗长 8— 9 毫米 2. 缦序菅 T. arguens 22 (21) 总状 花序簇 的直径 不超过 3 厘米 (芒除 外); 芒 长不过 5 厘米; 总 苞状小 穗短于 或长于 6 毫 米。 23 (26) 总 苞状小 穗长于 6 毫米, 常为 8 — 10 毫米。 24 (25) 总 苞状小 穗第一 颖两侧 脊上不 具或仅 一侧具 有狭膜 质边缘 13. 黄背草 T. triandra 25 (24) 总 苞状小 穗第一 颖两侧 脊上均 具宽膜 质边缘 10. 东亚 黄背草 T. japonica 26 (23) 总 苞状小 穗短于 6 毫米。 27 (30) 植株 直立, 具有 明显的 主秆, 自 中部稍 下各节 才抽出 花枝。 28 (29) 多年生 草本; 伪圆 锥花序 较大而 疏松, 复合 6. 刺猬菅 T. echinata 29 (28) 一年生 草本; 伪 圆锥花 序小而 单纯, 通 常紧缩 7. 元谋菅 T. helferi 30 (27) 植株 常外倾 蔓延, 甚 至平卧 地面, 无 明显的 主秆, 自基 部节上 即抽出 花枝, 全株地 上部分 俨如一 个铺散 的伪圆 锥花序 1. 无茎菅 T. acaulis 
禾本科  713  1. 无茎菅 (拟) 图版 116: 1-3 Themeda acaulis B. S. Sun et S. Wang (1999). 灌木状 草本。 主秆不 明显, 自秆基 部的节 上即开 始抽出 花枝, 花序主 秆外倾 蔓延, 有 时平卧 地面, 长可达 60 厘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疏松 裹茎, 常 为花枝 所破, 常 短于节 间, 无 毛或在 鞘口内 面有长 刚毛, 两侧 压扁, 背部 有脊; 叶舌 膜质, 长约 2 毫米, 无 毛, 先端 钝圆, 有 不整齐 的小齿 缺或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扁平或 折叠, 除基 部边缘 及鞘口 内面之 外两面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缘 全缘或 在先端 附近稍 粗糙, 中脉 在叶面 中下部 下凹, 叶 背凸起 成脊。 全株 地上部 分俨如 一个铺 散 带叶的 伪圆锥 花序; 花序分 枝短, 1 一 4 个 自叶腋 抽出, 具 1 一 3 节; 总状花 序长约 7 毫米 (芒除 外), 具长约 0.8 毫米 光滑无 毛的总 花梗; 小 佛焰苞 舟形, 长 12 — 17 毫米, 无毛, 边缘 膜质, 先端 尾尖; 总 苞状小 穗通常 雄性, 位于同 一水平 面上, 长 4 一 4. 5 毫 米; 第一 颖背部 在中部 以上常 在边缘 具有瘤 基的长 刚毛, 余部 无毛; 无 柄小穗 两性, 通 常 1 个, 长约 4 毫米 (连同 基盘) , 近圆 柱形, 基盘 甚短, 长约 0.5 毫米, 先 端钝, 被 棕 色毛; 第一颖 革质, 先端 钝圆, 背部 圆形, 被 棕色短 柔毛;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同质同 长, 背 部被毛 亦同, 边缘质 较薄, 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一外 桴膜质 透明, 无脉也 无毛, 长 约 2.5 毫米; 第二 外稃仅 为芒的 基部, 白色, 稍 加厚; 芒长 3. 5 — 4. 5 毫米, 膝曲, 芒 柱稍 粗壮, 扭转, 被微 柔毛; 有 柄小穗 中性, 长 3. 5 — 4 毫米, 无毛; 基盘 无毛, 长约 1.5 毫米。 产龙 陵至镇 康途中 (怒^ :河 谷龙镇 桥边, 模式标 本产地 ); 海拔 600 米 路边灌 丛中。 本种与 元谋菅 T. helferi Hack. 相近, 但那 种植物 有明显 的秆, 植株 直立; 叶片先 端钝 尖等特 征易于 区别。 2. 缦序菅 (拟) Themeda arguens (Linn. ) Hack, in DC. (1889)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Bor (1960) ;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 Gilliland (1971) * . Stipa arguens Linn. (1762); Anthistiria arguens Willd. (1762); Hook, f . et Thorns, in Hook. f. (1897).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通 常淡紫 色或淡 红色, 高 60 — 120 (-150) 厘米, 径粗 3 — 5 毫米, 光滑 无毛, 多节, 除上 部各节 抽出花 枝外下 部均不 分枝。 叶鞘 扁压, 明显有 脊, 光滑 无毛, 秆基部 者簇生 ,- 且长于 节间;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2 毫米, 光滑 无毛, 常 撕裂; 叶片 线形, 长 10 — 40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基部圆 形或微 心形, 先端 渐尖, 扁平 或有时 折叠, 干后淡 红色, 淡蓝 紫色或 绿色, 两 面光滑 无毛, 或在 基部内 面鞘口 附近有 瘤基 刚毛, 边缘 粗糙, 中 脉在叶 面深凹 成槽, 叶 背隆起 成脊。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稍单 纯, 长 20 — 50 厘米; 分 枝每节 1 至 数枚, 纤细, 排列 疏松, 间断, 先端 着生由 多数总 状花序 组成的 密集的 聚伞花 序状的 扇形花 序束; 总状 花序长 12 — 14 毫米 (芒除 外), 具 长约 0.5~0.8 毫米的 总梗, 总梗 无毛; 小 佛焰苞 舟形, 长约 18 — 22 毫米, 先 端长渐 尖, 边缘膜 质无毛 或疏被 瘤毛; 总苞 状小穗 两对, 中性, 位于同 一水平 面上, 长 7 — 8.5 毫米, 基部 无毛; 第一颖 草质, 6 — 8 脉, 一侧或 两侧具 宽膜质 边缘, 均自中 部向上 有瘤基 刚毛; 无 柄小穗 两性, 通常 1 枚, 长约 7 毫米 (连 同基盘 ); 基 盘长约 2 毫米, 
图 版 116  '~ 3 ' 无莲菅 孔^ 3 ^". S. Sun, 1. 叶 片基部 及叶销 上部, 2 . 带纖 舰总状 花序, 3. 总苟状 小穗; 4 ^ tl 7tZL:,l A ^ ^的具 佛焰 鶴总状 花序; 5-7. 毛节菅 T. barb^sB. S. et S 5 秆节, 6. 有佛焰 苞的总 状花序 7. 总苞状 小穂. 8_0 ^m^T uu Wang ' 3 - 9. 总餘 摘; 1^-11 居中菅 T x , m 9 ;^ T - ^^^Hack., 8. 带纖 鶴总状 花序, n 苗;^ ^ , mterinedia (Hack .) 10. 具 佛焰苞 的总状 花序, U. 总苞状 小穗; 12 一 13. 苞子菅 T. caudata (Nees) A. Qmus, 12. 具 佛焰苞 的总状 花序, 13 . 总苞状 小穗。 (李 楠绘) 
禾本科  715  有 红棕色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背部 圆形, 边缘 内卷, 中上部 有小粗 伏毛; 第二颖 与第一 颖 同质而 略长, 边缘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一外 稃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第 二外稃 狭窄, 加 厚, 先端 有芒; 芒长 3. 5 — 5 厘米或 更长, 1 或 2 回 膝曲, 芒柱 被赤褐 色毛; 有 柄小穗 长 7 — 9 毫米, 雄性或 中性, 披 针形, 光滑 无毛, 基 盘长约 2 毫米。 产 景洪、 耿马、 镇康、 瑞丽; 常 生于阳 光充足 的开旷 地带、 道旁、 田野、 灌 丛草地 或疏 林中。 分布 于印度 (安达 曼群岛 )、 缅 甸及中 南半岛 各国、 印度尼 西亚。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苇菅 (植物 研究, 中国植 物志) 图版 116: 4 Themeda arundinacea (Roxb.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 Anthistiria arundinacea Roxb. in Hort. Beng. (1814, 1820); Themeda arundi- nacea Ridley ( 1893 ) , nom. nud. ; 中国植 物志 ( 1997 ) * ; Cymbopogon arundinacea (Roxb. ) Schult. (1824); Anthistiria gigantea Hack. ssp. arundinacea (Roxb. ) Hack, in DC. (1889). 多年 生强壮 禾草。 秆 粗壮, 高可达 3 米或 更高, 径粗达 1.5 厘米, 稍 扁压, 草黄色 或带 紫色, 光滑 无毛。 叶 鞘背部 有龙骨 状突起 的脊, 具 纵行的 条纹, 松散 包茎, 光滑无 毛, 或上部 边缘有 纤毛, 叶耳 上有瘤 基毛; 叶 舌短, 膜质, 长约 1 毫米, 上端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达 1 米或 更长, 宽 0.6 — 1.2 (-1.5) 厘米, 下部 渐狭呈 柄状, 先 端渐狭 而 成钻状 尖头, 两面粗 槌,. 边缘 小刺状 粗糙。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长达 1 米或 更长, 多回 复出, 稀疏, 开展; 分 枝长达 40 厘米, 1 一 3 个自上 部叶腋 抽出, 斜升或 下垂; 总状花 序长 2. 5 — 3. 5 厘米, 具长 2 — 3 厘米的 总梗, 总 梗先端 有毛; 小佛 焰苞长 3. 5 — 5 厘米, 披 针形, 无毛; 总苞 状小穗 中性, 位 于不同 的水平 面上, 长 15 — 22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有金 色瘤基 长毛; 无柄小 穗通常 2 个, 长 11 一 13 毫米 (基 盘在内 ); 基盘 斜尖, 长约 3 毫米, 密被 赤褐色 髯毛; 第 一颖长 圆形, 长 8 — 10 毫米, 薄 革质, 背部密 被赤褐 色毛; 第二颖 与第一 颖同质 同长, 背 部被毛 亦同, 边缘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一外 桴膜质 透明, 长 圆状披 针形; 第 二外稃 膜质, 退化 为芒的 基部; 芒 强壮, 长达 4 一 6 厘米, 芒柱 扭转, 被赤 褐色短 硬毛; 有 柄小穗 与总苞 状小穗 相似, 但形 体小而 纤细, 背部密 被赤褐 色瘤基 毛, 基 盘长约 3 毫米。 产 昆明、 镇康、 耿马、 沧源、 腾冲、 梁河、 陇川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600 — 1900 米路 旁 阳处、 山坡 草地或 丘陵灌 丛中。 分布于 印度、 孟加 拉国、 缅甸、 中南 半岛、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中国 云南新 记录。 4. 毛节菅 (拟) Themeda barbinodis B. S. Sun et S. Wang (1999). 多 年丛生 草本。 秆质地 稍硬, 平滑 无毛, 略 扁压, 高约 1 米, 径约 3 — 4 毫米, 具 7 — 10 节, 节上密 生白色 柔毛。 叶鞘 幼时被 瘤基毛 (毛甚 易脱落 ), 长成后 仅瘤基 残存, 两侧 扁压, 背 部隆起 成脊;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0.5 — 1 毫米, 先端 截形, 背 部有微 柔毛; 叶片 线形, 长 5 — 3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扁平或 边缘常 外卷, 有时 折叠, 中脉 在叶面 中下部 下凹, 在叶 背凸起 成脊, 中上部 边缘和 脊上均 粗糙。 伪圆 
716  云南 植物志  锥 花序长 30 — 45 厘米, 多叶, 复出; 总状 花序长 15 — 18 毫米 (芒除 外), 具 有长约 2 毫米的 总梗, 总 梗被微 柔毛; 小佛 焰苞长 3 — 4 厘米, 舟形, 先端长 渐尖, 无毛, 边缘 膜质; 总苞状 小穗位 于不同 的水平 面上, 雄性, 长 11 一 12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无毛, 多' 脉, 两侧 脊上的 膜质边 缘宽度 不等; 无柄小 穗通常 1 枚, 两性, 长约 8 毫米 (连 同基 盘), 近圆 柱形; 基 盘长约 2 毫米, 斜尖, 密被长 1 一 3 毫米 的棕色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未熟时 白色, 背部 圆形, 除 先端附 近有小 粗伏毛 外光滑 无毛, 边缘 内弯; 第二颖 与第一 颖同质 同长, 背 部除先 端附近 有小粗 伏毛外 无毛, 边缘质 较薄, 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一外 桴长 圆状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第 二外桴 极狭, 先端 成芒的 基部; 芒长 5 — 6 毫米, 1 一 2 回 膝曲, 芒柱 密生微 柔毛; 有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1 厘米, 雄性, 基 盘长约 2.5 毫米, 有 柔毛。 产 临沧、 腾冲 (和顺 乡); 海拔 1700 — 1800 米的水 沟边、 土 坡上、 山 地边草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本种与 阿拉伯 黄背草 T. triandra Forsk. 相近, 但 那种植 物节上 无毛; 总苞 状小穗 较小, 第一 颖背部 常被硬 瘤基刚 毛足以 区别。 5. 苞子菅 (亚 洲文会 会报) 图版 116: 12-13 Themeda caudata (Nees)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Anthistiria caudata Nees in Hook, et Arn. (1838) ; Themeda gigantea var. caudata (Nees) Keng,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大 型丛生 草本, 有 粗壮的 根茎。 秆高 2 — 3 米或 更高, 直立, 粗壮。 浅黄 绿色。 叶 鞘光滑 无毛, 仅在 鞘口附 近及边 缘疏被 瘤毛; 叶 舌短, 膜质, 长约 1 毫米, 上缘 有小纤 毛; 叶片 线形, 长达 1 米或 更长, 宽可达 15 毫米, 两面 无毛, 叶面黄 绿色, 叶 背粉绿 色, 边缘 粗糙, 中脉 明显。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多回 复出, 分 枝长, 排列 疏散, 悬垂; 总 状 花序长 2 — 3 厘米, 常 2 — 3 个总 状花序 集生在 1 个较 长较大 的佛焰 苞内; 总状 花序梗 长 3 — 10 毫米, 有 白毛; 小佛 焰苞长 2. 5 — 4. 5 厘米, 无毛, 多脉, 长 渐尖; 成 对总苞 状 小穗不 等长, 长者约 13 毫米, 短者约 11 毫米, 均为 雄性; 第一颖 钻形, 先端 芒尖, 背 部有微 柔毛,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 上粗糙 或有小 纤毛; 每总状 花序有 2 (-3) 个无柄 小穗, 3 (—4) 个有柄 小穗; 无 柄小穗 两性, 长 8 — 10 毫米 (连同 基盘在 内), 具偏斜 长约 1 一 2 毫米密 被褐色 髯毛的 基盘; 第 一颖硬 革质, 先端 钝圆, 有 10 — 11 脉, 边缘包 卷同 质的第 二颖, 背部 密被棕 色平贴 长毛, 老 时毛易 脱落; 第二颖 较第一 颖狭, 具 3 脉, 先端 钝圆, 背 部有棕 色毛, 边缘质 较薄, 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一外 桴膜质 透明, 比第 一 颖短; 第 二外稃 极狭, 先端 有芒; 芒长 3~6 毫米, 2 回 膝曲, 芒 柱具微 柔毛; 有柄 小穗 狭窄, 长 13 — 20 毫米, 雄性, 常有 露出于 小穗之 外的短 尖头。 产 罗平、 永胜、 鹤庆、 昆明、 禄丰、 富宁、 砚山、 丘北、 西畴、 马关、 广南、 建 水、 河口、 景洪、 耿马、 沧源、 腾冲、 保山、 潞西; 常生 于海拔 300 — 2300 米的 山坡草 地、 路 边及田 野间。 分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南及 台湾。 印度、 缅甸 及东南 亚各国 都有。 秆 叶可供 造纸及 建盖茅 屋的原 材料。 
禾本科  717  6. 刺猬菅 (拟) Themeda echinata A. Camus ex Keng ( 1939) . Themeda ciliata Hack. ssp. chinensis A. Camus (1920) ; Th . chinensis (A. Camus) S. L. Chen et T. D. Zhuang (1989)* ;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状茎。 秆直 立或基 部外倾 而节上 生根, 高 0.6 — 1.5 米, 径粗 2 — 5 毫米, 光滑 无毛, 淡黄 红色。 叶 鞘光滑 无毛, 基生 者长约 15 厘米, 具龙 骨状突 起; 叶舌干 膜质, 长 2 — 3 毫米, 上缘 截形或 圆形, 有不 整齐小 齿及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6 — 3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两面 无毛, 边缘微 粗糙。 伪圆锥 花序长 30 — 100 厘米, 疏散, 悬垂, 每节 上仅有 1 个 分枝, 分枝 又多回 复出, 小 分枝节 间短, 排列 紧密, 每节 上着生 2~6 个具小 佛焰苞 的总状 花序, 淡 红褐色 或稍带 紫色; 总状花 序长约 6 — 7 毫米 (芒 除外) , 具长约 1 一 2 毫米的 总梗, 每总 状花序 通常有 1 枚无 柄能育 小穗及 2 枚有柄 小穗; 小 佛焰苞 舟形, 无毛, 先端长 芒尖, 边缘 膜质, 中脉 成脊; 总苞 状小穗 4 枚, 几 着生在 同一平 面上, 大小近 相等, 雄性或 中性, 长约 5 毫米, 光滑 无毛或 第一颖 背部有 稀 疏的微 柔毛, 中上 部常在 边缘上 有数条 瘤基长 刚毛; 无柄小 穗近圆 柱形, 长约 4.5 毫 米 (包括 基盘在 内); 基盘短 而钝, 有长 1 一 2 毫米的 红褐色 髯毛; 第 一颖硬 革质, 暗褐 色, 密被微 硬毛, 先端 钝圆, 边缘 内弯, 抱住第 二颖;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同质, 先端钝 圆, 质地 较薄的 边缘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一 外桴长 卵形, 长约 3 毫米, 膜质 透明; 第二外 稃 极狭,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长 4 一 5 厘米, 常在中 部稍下 膝曲; 芒柱 粗壮, 稍 扭转, 密 被微 硬毛; 有柄小 穗中性 ,长椭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5 — 5. 5 毫米 (包 括基盘 ), 光滑无 毛。 基盘长 1.5 毫米, 无毛。 产 开远、 景洪、 临沧、 镇康、 耿马; 常生 于海拔 500 — 1200 米 的山坡 草地、 路旁荒 地、 田旁 地边。 分布于 贵州、 广西、 广东及 海南等 省区。 7. 元谋菅 (拟) 图版 116: 8-9 Themeda helferi Munro ex Hack, in DC. (1889). Anthistiria helferi Munro ms. ; A . cilliata Linn, f var. helferi Hook, f . (1897); Themeda quadrivalvis (Linn. ) O. Ktze. var. helferi (Hack. ) Bor (1960) ; Th . Yuan- mouensis S. L. Chen et T. D. Zhuang (1989), syn. nov; 中国 植物志 (1997)*.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细弱, 直立 或基部 1 或 2 节外倾 而节上 生根, 高 20 — 60 厘米, 具 2 — 4 节。 叶 鞘光滑 无毛, 松散 包茎; 叶舌 膜质, 长 2 — 3. 5 毫米, 光滑 无毛, 先端钝 圆, 有 不整齐 的齿状 缺刻; 叶片 线形, 扁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圆 形或微 心形, 两 面 无毛, 稀在 近基部 有稀疏 疣毛, 长 5 — 20 厘米, 宽 3 — 6 毫米, 边缘 粗糙。 伪 圆锥花 序 狭窄, 长 5 — 30 厘米, 具 1 一 6 节, 下部常 间断, 每节具 1 一 3 个 分枝; 分 枝短, 具数 节, 紧密而 作团伞 花序式 排列, 下部分 枝伸出 鞘苞外 的部分 最长也 不超过 6 厘米; 总状 花 序长约 7 — 10 毫米, 梗 极短, 长约 1 毫米; 小佛 焰苞长 15 — 17 毫米, 无毛, 披 针形, 背部 绿色, 草质, 边缘 膜质, 自中 部向上 狭縮成 长尾; 总苞状 小穗披 针形, 长 3 — 6 毫 米, 宽 1.3 毫米, 稍 偏斜, 中性, 位于总 状花序 下部且 着生在 同一平 面上; 第 一颖草 质, 9 一 11 脉, 边缘 内折, 中上部 有脊, 脊上 粗糙, 背部除 中上部 有数根 瘤基长 刚毛外 余均 无毛, 仅在 脉上微 粗糙; 第二颖 膜质, 3 脉, 边缘 内折, 有 纤毛; 无柄小 穗通常 1 
718  云南 植物志  枚, 长约 5 毫米 (连 同基盘 ); 基 盘长约 1 毫米, 密被棕 色毛; 第一颖 革质, 白色, 有 光泽, 先端近 截平, 背部有 伏贴小 粗伏毛 (在中 上部尤 其明显 ), 边缘 内弯, 无脊;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同质而 微长, 无毛, 边缘 膜质且 为第一 颖内弯 的边缘 所包; 第一外 稃比第 一颖 略短, 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无脉; 第 二外稃 极狭,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长 3. 5 — 4. 5 厘米, 常 2 回 膝曲, 芒柱稍 扭转, 被微 柔毛, 芒针较 纤细, 稍 粗糙; 有柄 小穗披 针形, 中性, 无芒, 第一 颖无毛 或偶见 具少数 瘤毛, 基 盘长约 1.5 毫米。 产 元谋、 镇康; 生 于海拔 900 — 1100 米 干热河 谷的公 路边及 山坡荒 地上。 分 布于印 度的 安达曼 群岛及 缅甸的 丹那沙 林省。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与 Themedaquadrivalvis (Linn. ) O. Ktze. 很 相近, 其区别 点是后 者植株 高大; 无柄 小穗的 第一颖 背部光 滑无毛 。 8. 西南菅 (西 藏植 物志) Themeda hookeri (Griseb. ) A. Camus (192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thistiria hookeri Griseb. (1868) .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状茎。 杆 纤细, 直立, 高 40 — 60 厘米, 数节至 多节, 稍 硬而带 紫色, 光滑 无毛, 除上部 诸节抽 出花枝 外很少 分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叶 舌短, 长不及 1 毫米, 上缘具 纤毛; 叶片 细长, 长约 5 — 15 厘米, 宽 2 — 3 毫米, 灰 绿色, 两面 平滑无 毛 或疏生 瘤基长 柔毛, 扁平 或边缘 稍卷, 边缘及 脉上微 粗糙。 伪圆 锥花序 较小, 狭窄, 具 2 — 4 节, 每节具 1 一 3 个总状 花序; 总状 花序长 20 — 28 毫米, 两侧 压扁, 具 20~50 毫 米长的 总梗, 总梗较 纤细, 无毛, 外露部 分常带 紫色; 佛焰苞 线形, 长 3~6 厘米, 无毛; 总苞 状小穗 4 个成 两对, 位于花 序的最 下方, 但着 生在不 同的平 面上, 长 12 — 18 毫米, 雄性 或有时 中性; 第一颖 无毛, 常带 紫色, 多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 有翼, 翼常 在一侧 较宽; 每 一总状 花序有 两性无 柄小穗 2 — 3 枚; 无 柄小穗 连同基 盘长约 8 毫 米; 基盘下 部密生 1 一 2 毫 米长的 髯毛, 长约 1.5 毫米; 第一颖 革质, 先端 钝圆, 背部 贴生 微毛, 边缘 内弯, 无明显 的脊;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同质, 但边缘 较薄, 且为第 一颖内 弯 的边缘 所包, 先端 钝圆, 背 部近于 无毛; 第一内 桴狭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无脉; 第二 外稃 极狭,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长 3 — 4. 5 毫米, 1 一 2 回 膝曲; 芒柱稍 扭转, 被 微毛; 有 柄小 穗长约 14 毫米 (包 括基盘 ),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中性或 雄性。 基 盘长约 2.5 毫 米, 无毛。 产 陆良、 东川、 丽江、 德钦、 中甸、 大理、 剑川、 昆明、 元谋、 景东、 镇康; 常生 于海拔 1100~3400 米 的山坡 草地、 丘陵 灌丛、 道旁乱 石间。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西藏东 南部。 锡金、 尼泊尔 也有。 9. 居中菅 (拟) 图版 116: 10—11 Themeda x intermedia (Hack. ) Bor (1938); Bor (1960). Themeda gigantea ssp. intermedia var. intermedia Hack, in DC. (1889) . 多年 生强壮 禾草; 秆高 1.5 米 或更高 (国 外记载 高可达 5 米) 粗 0.8 — 1.5 厘米, 节 间与节 均光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 小齿和 纤毛; 叶鞘 有明显 的脊, 具纵行 条纹, 短于 节间, 除 鞘口附 近之外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 50 — 100 厘米, 宽 
禾本科  719  6 — 15 毫米, 基部 狭缩, 先端长 渐尖, 中 脉表面 宽阔, 中 部以下 下凹, 背 面强烈 凸起, 边缘 粗糙, 常向 后卷。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多回 复出; 分 枝长, 排列 稀疏, 开展 或稍下 垂, 多节, 每节 上着生 2 — 4 个小 分枝; 总状 花序长 15 — 20 毫米, 具长约 15 毫 米的总 梗, 总梗先 端有白 色毛, 其 下托以 20 — 30 毫 米无毛 的小佛 焰苞; 总苞 状小穗 4 个, 排 列为 叠生的 2 对, 着生 在不同 的水平 面上, 长 圆状披 针形, 常为 雄性, 长 11 一 14 毫米, 先端 渐尖, 顶端略 偏斜; 第一颖 多脉, 长 圆状披 针形, 边 缘内折 成脊, 背 部密被 金色长 2 — 3 毫米 的瘤基 长毛; 第二颖 比第一 颖短, 膜质, 长约 9 一 10 毫米, 3 脉, 边缘 内弯, 无脊, 中上部 边缘有 纤毛, 背部只 有中上 部稍粗 糙或有 微毛; 内 外桴均 存在, 长约 8 毫 米, 膜质; 具 1 脉; 无柄两 性小穗 1 或 2 个, 无芒, 连基 盘长约 10 毫米; 基 盘长约 1.5 — 2 毫米, 具棕色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背部 扁平, 密被椋 色毛, 边缘 内弯, 先端近 截形, 有 7 — 9 脉; 第二颖 舟形, 3 脉, 与 第一颖 同质, 但 边缘质 薄而无 毛且为 第一颖 所包; 第 一外稃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1 脉; 第 二外稃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无脉, 无芒, 先端 纤细; 有 柄小穗 与总苞 状小穗 相似, 基 盘长约 2 — 2. 5 毫米。 产耿马 (孟定 坝); 生 于海拔 700 米疏 林中。 分布 于缅甸 北部。 中国 云南分 布新记 录。 据 Bor (1960) 称, 这 是一个 大家公 认的杂 交种, 系由 Themeda arundinacea (Roxb. ) A. Camus 与 Th. villosa (Poir. ) A. Camus 杂交 产生。 杂种小 穗完全 无芒, 我 们也 观察到 第二内 稃正常 发育, 先端有 纤毛。 10. 东亚 黄背草 (拟) Themeda japonica (Willd. ) Tanaka (1925); 海南 植物志 (1977); Ohwi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7)*. Anthistiris japonica Willd. (1806) ; Themeda forsskallii var. major subvar. japoni- ca (Willd. ) Hack, ex Nakai (1914); Th . triandra var. japonica (Willd. ) Makino (191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 ; Th . triandra ssp. japonica (Willd. ) T. Koyama (1964) . 多 年簇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70 — 120 厘米, 径 3 — 4 毫米, 光滑 无毛。 叶鞘 扁平, 背部 有脊, 常 疏生硬 瘤毛或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钝 圆或近 截平, 有小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5 — 40 厘米, 宽 3 — 6 毫米, 扁平 或边缘 外卷, 有时 折叠, 叶背常 带粉 白色, 基 部常有 瘤毛。 伪圆锥 花序较 狭窄, 长 20 — 40 厘米; 总状 花序长 15 — 17 毫 米, 具长约 3 — 5 毫米的 总梗, 通常 2 — 3 个总 状花序 集生于 较大的 1 个佛焰 苞内; 小佛 焰苞长 2. 5 — 3 厘米, 无毛, 舟形, 中上 部收缩 成芒状 尖头, 两侧具 宽膜质 边缘; 总苞 状小穗 2 对, 位于同 一水平 面上, 长 8 — 10 毫米, 雄性或 中性; 第一颖 草质, 倒披针 形, 背部 中上部 常有硬 瘤毛, 两侧 有宽膜 质边缘 (特别 是上部 ); 无 柄小穗 两性, 通常 1 枚, 纺 锤状圆 柱形, 长 8 — 10 毫米 (连 同基盘 ); 基盘长 2 — 4 毫米, 有 赤褐色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边缘 内卷, 先端 钝圆, 背 部仅上 方有短 软毛, 余部光 滑而有 光泽; 第二颖 与第一 颖同质 同长, 边缘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二外 稃退化 呈芒的 基部; 芒长 4. 5 — 6 厘米, 常 2 回 膝曲, 芒 柱被短 硬毛; 有 柄小穗 与总苞 状小穗 相似, 基盘长 3 — 4 毫米。 产 永胜、 中甸、 大理、 昆明、 建水、 瑞丽、 梁河 等地; 常生 于道旁 田野、 山坡草 
720  云南 植物志  地、 灌 丛或疏 林中。 适应性 较大, 分 布几遍 全国。 秆叶可 作造纸 原料; 根颇 坚硬, 可供制 刷子, 也入 药为利 尿剂, 有祛 湿散热 之效。 与 Themeda triandra Forssk. 相近, 有些 学者将 这个种 并入该 种作为 一个变 种的意 见可以 接受。 11. 长梗菅 (拟) Themeda mooneyi Bor ( 1951 , 1952 , 1960) . Themeda yunnanensis S. L. Chen et T. D. Zhuang (1989), syn. nov. 多年 生中型 禾草; 须根 粗壮。 秆 直立, 高约 80 — 120 厘米, 下部 节间稍 压扁, 径粗 3 — 4 毫米, 光滑 无毛, 除上 部诸节 抽出花 枝外余 均单纯 无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两侧压 扁, 有脊, 基生 者基部 套折; 叶舌 卵形, 膜质, 长约 2 毫米,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20 — 35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下 部渐狭 而略呈 柄状, 先端长 渐尖, 两 面及边 缘均粗 糙, 中脉 在叶背 凸起, 叶面 白色, 中下部 深凹作 沟状。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单纯, 长 30 — 40 厘米, 4 一 5 节; 分枝 单生, 单纯, 具 2 — 3 节, 每 节着生 1 个总状 花序; 总状花 序长 2 — 2. 5 厘米 (芒除 外), 具 2 — 3. 5 厘 米长的 总梗, 总梗先 端常有 柔毛; 小 佛焰苞 长 3. 5 — 5 厘米,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总苞 状小穗 中性, 位 于不同 的水平 面上, 长 14 一 17 毫米; 第一 颖背部 疏被灰 色瘤基 长毛, 两 侧脊上 无膜质 边缘, 但 粗糙; 无柄 小穗通 常 2 枚, 纺 锤状圆 柱形, 长约 10 毫米 (连 同基盘 ), 基 盘长约 2.5 毫米, 密被长 2 — 4 毫米 的棕色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先端 钝圆, 边缘 内卷, 背部 密被浅 棕色粗 伏毛; 第二颖 与第一 颖同质 同长, 背 部被毛 也同, 两侧 边缘质 较薄, 为 第一颖 所包; 第 一外稃 膜质透 明, 披 针形, 无脉; 第 二外桴 极狭, 仅 为芒的 基部; 芒长 4 一 5 厘米, 1 一 2 回 膝曲, 芒 柱稍 扭转, 被 棕色短 硬毛, 芒针 粗糙; 有柄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中性, 长约 17 毫米, 被毛 与总苞 状小穗 相同, 基 盘长约 2.5 毫米。 产 屏边、 思茅、 镇康 (南伞 )、 石屏; 生 于海拔 1100 米的山 谷中。 分布于 印度东 部。 本种的 性状很 特殊: 植株 为中型 禾草; 伪圆 锥花序 狭窄而 单纯; 总 状花序 单生; 小 穗 被灰色 瘤基刚 毛等特 征极易 识别。 12. 连苇菅 (拟) Themeda x subsericans (Nees ex Steud. ) Ridley (1925); Bor (1940, 1960). Anthistiria subsericans Nees ex Steud . ( 1855) . 多年生 草本, 具 粗壮之 根头及 须根。 秆高约 1 一 1.5 米, 光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基生 者两侧 压扁, 互相 嵌叠, 背部 具脊, 茎生者 圆形, 短于 节间, 脊不甚 明显; 叶舌很 短, 几 乎只有 一圈长 0.5 — 1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达 80 厘米, 宽达 10 毫米, 叶 面深 绿色, 叶背灰 绿色, 先端长 渐尖, 下 部逐渐 狭縮成 假柄, 两面 无毛微 粗糙或 背面疏 被 疣毛。 伪圆锥 花序长 40 — 80 厘米, 多回 复出; 分枝 长可达 40 厘米, 开 展或稍 下垂, 具 数节, 每节 上着生 2 — 4 个总状 花序; 总状 花序长 20~25 毫米, 具长 7 — 20 毫 米的总 梗, 总 梗先端 有毛; 小 佛焰苞 舟形, 长约 3 — 3. 5 厘米, 多脉, 无毛; 两 对总苞 状小穗 位于 花序最 下方, 着 生在不 同的平 面上, 间距约 1 毫米; 总 苞状小 穗长约 11 一 13 毫米, 雄性 或其中 部分是 中性, 第 一颖披 针形, 草质, 多脉, 边缘 内折, 有脊, 背部有 金黄色 
禾本科  721  瘤 基毛; 第二颖 舟形, 比第一 颖短, 膜质, 3 脉', 中上部 边缘有 纤毛; 第 一与第 二外稃 发育 正常; 雄蕊 3 枚, 花药长 5.8 毫米; 无 柄小穗 2 个, 长约 8 毫米 (连 同基盘 ); 基 盘长约 1.5 毫米, 密被棕 色毛; 第一颖 革质, 脉不 明显, 长约 6.5 毫米, 先端 渐尖, 边 缘 内弯, 背部被 毛初时 淡黄色 后转呈 棕色; 第二颖 舟形, 3 脉, 背部 草质, 被毛 与第一 颖同, 边缘膜 质且为 第一颖 的边缘 所包; 第 一外稃 长卵披 针形, 膜质, 无脉; 第 二外桴 极狭, 先 端延伸 成芒; 芒长 15 — 20 毫米, 1 回有时 2 回 膝曲, 芒柱长 10 — 12 毫米, 粗 壮, 稍 扭转, 密被微 硬毛, 芒针长 5 — 8 毫米, 较 粗壮; 有 柄小穗 与总苞 状小穗 相似, 基 盘长约 1.5 毫米, 被棕 色毛。 产 大理、 昆明、 武定; 生 于海拔 1400 — 24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疏林灌 丛中。 分布于 缅甸 北部、 印度东 北部。 中 国云南 分布新 记录。 很可 能是由 Themedaarundinacea 与 Th. villosa 杂交 所产生 的杂种 类型, 但本' 种能 育小穗 有芒。 有的 学者主 张将本 种并入 Th. aru n din aC ea。 13. 黄背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117: 3-4 Themeda triandra Forssk. (1775); Bor (1940.1960); Clayton (1972).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状茎。 秆高 0.5 — 1.5 米, 直立或 基部膝 曲而后 上升, 圆 形或微 扁压, 草 黄色, 光滑 无毛, 4 一 5 节, 常有 分枝, 上部节 上抽出 花枝。 叶鞘稍 扁压, 稍 膨胀, 背部 有脊, 光 滑无毛 或有疣 硬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1.5 毫米, 淡 红色, 圆 形或钝 圆,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基部 圆形, 先端收 缩成渐 尖头, 稀 微钝, 成年叶 片扁平 或边缘 外卷, 质地 稍硬, 两 面无毛 或下部 边缘有 稀疏疣 毛, 中脉在 背面细 而凸起 ,边缘 及脉上 粗糙。 伪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25 — 40 厘米, 4 一 5 节, 下部 的分枝 单生, 裸露 甚长; 总 状花序 2 — 3 枚着 生于分 枝上部 各节, 长 13 — 17 毫 米, 具长 1 一 3 毫米藏 于佛焰 苞内的 总梗; 小佛 焰苞长 2 — 3 厘米, 披 针形, 中 上部渐 狭, 扁压, 有脊, 多脉, 边缘干 膜质; 总苞 状小穗 无柄, 几着 生于同 一水平 面上,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中性或 雄性; 第一颖 草质, 有脊, 常 仅在一 侧有干 膜质 边缘, 具 9 一 11 脉, 背部 上方通 常被硬 瘤毛; 无 柄小穗 两性, 通常每 总状花 序仅有 1 枚, 近圆 柱状, 长 7 — 10 毫米 (连 同基盘 ); 基盘长 2 — 3 毫米, 一 侧光滑 无毛, 另一 侧 有先淡 红后变 紫色的 髯毛; 第一颖 革质, 先端 钝圆, 常 微缺, 边缘 内卷, 背部 光滑无 毛, 有 光泽, 先端有 小瘤基 糙毛, 具 7 脉; 第二颖 与第一 颖同质 同长, 线状长 圆形, 无 毛, 但先 端常稍 粗糙, 具 1 脉; 第一 外稃长 5 — 7 毫米, 披 针形, 无毛, 无脉; 第二外 稃具 1 脉, 先端 有芒; 芒长 3 — 5 厘米, 芒柱淡 褐色, 具小糙 硬毛; 花 药长约 2 毫米; 有 柄小穗 与总苞 状小穗 相似。 产 罗平、 陆良、 东川、 永胜、 中甸、 大理、 剑川、 昆明、 南涧、 大姚、 永仁、 禄 丰、 武定、 元谋、 易门、 澄江、 广南、 砚山、 建水、 石屏、 元阳、 镇康、 腾冲、 保山、 龙陵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800 — 2200 米 的山坡 草地、 丘陵 灌丛、 道旁 田野、 河谷荒 地上。 广布旧 大陆的 热带至 温带。 1 4 . 菅 (植 物名实 图考) 图版 117: 1—2 Themeda villosa ( Poir. )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Bor (1940); Monod de Froid. in Back et al. (1968); 海南 植物志 (1977)*; Bor in Hara et al. (1978); 中国植 
722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17 1—2. 菅 Themedavillosa (Poir. ) A. Camus, 1. 具 佛焰苞 的总状 花序, 2. 总苞状 小穗; 3 — 4. 黄背草 T. triandra Forssk. , 3. 具 佛焰苞 的总状 花序, 4. 总苞状 小穗; 5 — 9. 丽江 皱颖草 Rhytachne lijiangensis B. S. Sun, 5. 植株 (带叶 的花序 ), 6. 总 状花序 (局 部, 侧面观 ), 7. 穗轴 节间及 小穗柄 (去 掉无柄 小穗, 示凹穴 ), 8. 无 柄小穗 (背面 ), 9. 第 一小花 (去颖 及第二 小花, 示第一 小花正 常发育 ); 10—11. 筒轴茅 Rottboellia cochinchinensis (Lour. ) Clayt. , 10. 植株, 11. 总 状花序 的一段 (侧面 观); 12 — 13. 蜈蚣草 Eremochloa ciliaris (Linn. ) Merr. , 12. 植株, 13. 小穗 (背 面, 示第一 颖两侧 栉齿状 刺)。 (李 楠绘) 
禾本科  723  物志 (1997)* Antistiria villosa Poir. (1810); Th . gigantea ssp. villosa (Poir. ) Hack, in DC. (1889); Th. gigantea var. villosa (Poir. ) Keng (1959)* . 大 型丛生 草本, 有 粗壮的 根茎。 秆高 3 — 4 米或 更高, 径粗 1 一 2 厘米, 光滑 无毛, 常具 白粉。 叶鞘光 滑^; 毛; 叶舌 钝圆, 长约 1 毫米, 先端 微凹, 上 缘有小 纤毛; 叶片长 达 1 米或 更长, 宽 0.6 — 1.5 厘米, 边缘 因有短 刺而甚 粗糙, 无毛或 背面有 稀疏的 柔毛。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长达 1 米或 更长, 多回 复出; 总状 花序长 2 — 3 厘米, 具 5 — 23 毫米 长的 总梗; 佛焰苞 舟形, 长 2 — 4 厘米, 无毛; 每 一总状 花序有 9 一 11 个 小穗, 有 4 个 小穗位 于最下 方两两 成对, 呈总 苞状, 着生 在不同 的水平 面上, 小穗长 10 — 15 毫米, 常为 雄性, 第一 颖先端 渐尖, 多脉, 背 部无毛 或有短 柔毛, 一侧边 缘内折 成脊; 两性小 穗 2 — 3 个, 长 9 一 12 毫米 (基 盘在内 ), 无芒或 有长达 6 毫米的 直芒; 基 盘长约 2 毫 米, 密 被长约 2 毫 米的棕 色毛; 第一颖 革质, 先端近 截平, 背部具 浅槽, 密生棕 色平贴 而易 脱落的 长毛, 毛 在成熟 时为栗 褐色, 其 背部毛 脱落后 光亮; 第 二颖与 第一颖 同质同 长, 边缘为 第一颖 所包, 背 部被棕 色毛; 第二 外稃具 1 脉, 在先 端延伸 成小尖 头或短 芒, 其 短芒有 时伸出 颖外; 有 柄小穗 与总苞 状小穗 相似, 有时 稍长。 产 寻甸、 罗平、 兰坪、 昆明、 禄丰、 开远、 建水、 河口、 西双 版纳、 耿马、 镇康、 潞西; 常生 于海拔 100 — 20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河谷灌 丛中, 在溪 边湿地 上群集 度特别 大。 分布于 我国西 南部和 南部。 印度、 缅甸 及东南 亚各国 都有。 芦苇 状大型 禾草, 植株 幼嫩部 分含糖 量高, 家畜 喜食。 长成 后质地 粗糙, 不 能作饲 料, 但是 很好的 造纸及 建盖茅 屋的原 材料。 32. 束 尾草属 Phacelurus Griseb. 多年生 草本。 常有根 状茎。 叶片 线形, 扁平 而中脉 明显; 叶舌 膜质。 花序 顶生, 由 指 状或伞 房状排 列的总 状花序 组成, 稀 总状花 序单独 顶生; 穗轴节 间及小 穗柄三 棱形, 有时 扁平;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均 相同, 或 有柄小 穗退化 且两侧 压扁, 无芒; 无柄 小穗含 2 小花, 背部 扁平, 稀 微凸或 微凹; 基盘 截形; 第 一颖亚 革质, 具 2 脊, 脊 上有翼 或否; 第一 小花雄 性或退 化至仅 存膜质 透明的 外桴; 第 二外桴 全缘, 无芒。 颖果 长 圆形。 本属约 7 种, 分布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向 北达东 南欧。 常生 于海岸 或其他 湿地。 我国产 1 种及 2 变种, 云南有 1 种及 1 变种。 1. 束尾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Phacelurus latifolius (Steud. ) Ohwi (1935);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图鉴 (1983)*. Rottboellia Latifolia Steud. (1846)5 Ph . Latifolius var. monostachyus Keng, nom. nud. , syn. no v. la. 束尾草 (原 变种) 图版 115: 5-6 var. latifolius 
724  云南 植物志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发达, 粗壮, 径粗达 6 毫米。 秆 基部常 外倾, 节上 生根, 直立 部分 粗壮, 高 1 一 1.8 米, 径粗 3 — 5 毫米, 常有 分枝, 节 处常有 白粉。 叶 鞘除上 部边缘 常或 多或少 具有白 色粗硬 毛外余 均光滑 无毛; 叶舌厚 膜质, 长 2 — 3 毫米, 两侧 边缘常 有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宽 1.5 — 3 厘米, 质地 较硬, 除基 部两面 常有稀 疏瘤硬 毛外, 余均 无毛。 总 状花序 3 — 10 枚, 指状 排列, 有时 2 — 3 枚 簇生于 1 节; 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均 扁压, 腹面稍 内凹, 无毛, 均 与无柄 小穗几 等长;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长 8 — 10 毫 米, 嵌生 于穗轴 节间与 小穗柄 之间; 第一颖 革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背部扁 平或稍 下凹, 边缘 内卷, 具 9 一 11 脉, 近先 端部分 有脊, 脊 上粗糙 或有小 硬刺; 第二颖 舟形, 中上部 有脊, 脊上 粗糙; 第 一小花 雄性, 内 外桴均 为膜质 透明, 比颖 略短, 雄蕊 3 枚, 花药长 约 3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内 外稃均 为膜质 透明, 比颖 稍短; 花药长 3 — 3. 5 毫米; 有 柄小 穗常较 无柄者 短小, 两侧 压扁, 有时很 退化, 常 仅在小 穗柄顶 端具有 残存而 很小的 颖片, 小穗柄 扁平, 无毛。 产 昆明、 砚山、 广南; 生 于海拔 1000 — 1940 米 的丘陵 边缘、 平坝 湿地。 分布于 山- 东、 安徽、 江苏、 浙江。 朝鲜、 日本 也有。 本 种在水 分条件 较好的 地区, 根 茎十分 发达, 节上易 于生根 且容易 分蘖, 在 海滨潮 湿 岸边, 长可达 数米, 一株 就能形 成较大 面积的 草丛。 在长 江口崇 明岛及 长兴岛 一带视 为恶性 杂草。 lb. 毛叶 束尾草 (西南 农学院 学报) var. trichophyllus (S. L. Zhong) B. S. Sun et Z. H. Hu (1997). Phacelurus trichophyllus S. L. Zhong ( 1982) * ; 四川 植物志 (1988)*.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点在于 本变种 的叶鞘 及叶片 均密被 瘤毛。 产 云南中 部及东 南部。 分 布于四 川南部 (金阳 )。 33. 牛 鞭草属 Hemarthria R. Br. 具匍 匐茎的 多年生 草本。 杆常平 卧地面 而节上 生根, 稀直立 丛生。 叶片 扁平, 线 形, 叶舌 膜质, 甚短, 有 纤毛。 总 状花序 常背腹 扁压, 单独 顶生或 2 — 3 枚成束 腋生, 基部 常为顶 叶叶鞘 所抱。 穗轴 坚韧, 节间成 棒状, 具 偏斜式 截形的 关节; 小穗 孪生〗 同 形 或有柄 小穗较 退化, 无 芒或两 颖在顶 端延伸 成芒; 无柄小 穗背腹 压扁, 嵌生于 由穗轴 节间与 小穗柄 愈合而 成的凹 穴内, 基盘 钝形或 楔形, 稀 截形;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革质, 具 2 脊, 脊上几 无翼, 先端 尾尖, 钝 形或微 2 裂; 第二 颖多少 与穗轴 贴生, 有时 具芒; 第一 小花不 育且无 内稃。 第二外 桴膜质 透明, 无芒, 第 二内稃 微小。 本属约 15 种, 分 布热带 非洲、 马达加 斯加、 南亚、 东亚、 东 南亚直 到澳大 利亚, 可 能美洲 也是原 产地。 常生于 水中或 水边的 草本。 我国有 5 种, 云南有 4 种。 
禾本科  725  分种 检索表 1 (4) 无柄 小穗第 一颖先 端部分 突然紧 缩而成 钝圆形 尖头, 其顶 部常稍 内凹; 第二颖 急尖, 从不 渐尖或 有尾。 2 (3) 无柄 小穗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植株较 粗壮, 叶片长 10 — 25 厘米, 宽 3~6 毫米 1. 牛鞭草 H. altissima 3 (2) 无柄 小穗第 一颖长 3 — 4 (-4.5) 毫米, 植株较 细弱, 叶片长 ,2 — 1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 ' •• 2« 扁種牛 鞭草 H. compressa 4 (1) ' 无 柄小穗 第一颖 披针状 渐尖; 第 二颖有 长尾状 尖头。 5 (6) 小 穗长在 8 毫米 以上, 两 颖均有 长尾; 总状 花序较 粗壮; 植株 较强壮 •* …' 3. 长花 牛鞭草 H. longinora 6 (5) 小穗 长度在 8 毫米 以下; 仅第 二颖有 长尾; 总状 花序较 细瘦, 植株 较矮小 4. 小 牛鞭草 protensa 1. 牛鞭草 (植 物学大 词典) 图版 115: 7-8 Hemarthria altissima ( Poir. ) Stapf et Hubb. ( 1934 ); Bor ( 1960 ); 江苏 植物志 (1977)*; 图鉴 (1983)*. Rottboellia altissima Poir. (1789); R . compressa Linn. f. var. fasciculata (Lam. ) Hack, in DC. (1889);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Manisuris altissima (Poir. ) Hitchc. (1934). 多年生 草本, 具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秆下部 常横卧 地面, 节处 生根, 上部 直立, 或 平卧 地面, 长可达 2 米, 具 多节。 叶鞘 除鞘口 边缘有 纤毛外 无毛; 叶 舌短, 膜质, 长约 0.5 毫米, 上缘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10 — 25 厘米, 宽 3 — 6 毫米, 两面 无毛或 有时叶 背疏被 瘤毛。 总 状花序 1 枚 单生或 2 — 3 枚成束 腋生, 长 5 — 10 厘米, 较 粗壮, 径约 2 毫米; 穗 轴关节 偏斜, 与 小穗柄 愈合, 呈半圆 筒形; 无柄小 穗嵌生 于其凹 穴中, 长 5 — 7 毫米 (基 盘在内 ), 椭 圆状长 圆形, 两颖 等长; 基盘三 角形, 先端 钝圆; 第一颖 革质, 先 端钝或 微凹, 背部 扁平, 无毛, 具 7 — 9 脉, 脊上有 狭翼; 第二颖 纸质, 舟形, 先端 尖, 背部与 穗轴及 小穗柄 所愈合 而形成 的凹壁 贴生, 但 其先端 游离; 第一小 花仅有 1 膜 质 外稃; 第一外 稃与第 二外稃 等长, 膜质 透明, 无毛, 无脉, 长 圆形, 均较颖 稍短, 先 端均 全缘, 急尖; 第 二内稃 膜质, 长约 2 — 2. 5 毫米, 膜质 透明, 无毛, 无脉;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药室 先端亚 急尖; 有柄小 穗近三 棱形, 与 无柄者 等长或 更长, 两 颖亚 急尖至 渐尖。 产 华坪、 易门、 临沧、 瑞丽; 生 于海拔 700~1900 米 田边、 沼 泽地、 水 沟边、 路旁 草丛。 分布于 地中海 沿岸、 南亚 至中南 半岛。 一个形 体多变 的种。 《欧 洲植 物志》 (1980) 称, 本种 的秆常 在地面 铺开, 长达 2.5 米。 Roxburgh 也曾提 到它是 一个攀 缘种, 秆 可长达 7 米。 2. 扁穗 牛鞭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Hemarthria com-.ressa (Linn. f. ) R. Br. (1810); Bor (1960);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726  云南 植物志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RottboeLlia compressa Linn, f . (1781) ; Hemarthria coromandelina Steud. (1854), nom. superfl. 多年生 草本。 秆 常横卧 地面, 节处 生根, 长达 1 米或 更长, 常 具多数 分枝。 叶鞘无 毛或 在喉部 有毛, 扁压而 有脊,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短小, 膜质, 截平, 具一圈 纤毛; 叶 片 线形, 扁平, 长 2 — 15 厘米, 宽 3 — 5 毫米, 两面 无毛, 先端常 钝头。 总状花 序长. 2 — 10 厘米, 常较 细弱, 稍 压扁, 单生或 2 — 4 枚成束 腋生; 穗 轴具有 偏斜的 关节, 节 间 约与无 柄小穗 等长; 无柄小 穗狭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3. 5 — 4. 5 毫米, 基盘 明显, 长约 1 毫米, 三 角形; 第一颖 线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先端钝 或有不 明显的 2 小齿; 第 二颖 舟形, 膜质, 与穗轴 愈合, 与 第一颖 等长或 近之; 第一 小花仅 有长约 3 毫米 的膜质 外桴;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 膜质, 与颖近 等长; 内稃 短小, 稀不 存在; 雄蕊 3 枚, 花药 长约 2 毫米; 有 柄小穗 雄性, 披 针形, 等 长或略 长于无 柄者, 先 端尖或 渐尖。 产 师宗、 陆良、 永胜、 华坪、 中甸、 宾川、 昆明、 呈贡、 禄丰、 易门、 文山、 丘 北、 砚山、 马关、 富宁、 麻 栗坡、 石屏、 建水、 红河、 临沧、 双江、 永德、 耿马、 腾 冲、 潞西、 盈江、 瑞丽; 常生 于海拔 2000 米以 下的湿 润草地 和沼泽 地上。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海南、 台湾。 印度及 中南半 岛各国 都有。 本种 植物之 茎叶柔 嫩而味 甘甜, 牛、 马 喜食, 可 作牲畜 饲料。 根状茎 及匍匐 枝均发 达, 生长 力强, 是固 沙保土 的优良 草种。 本种与 牛鞭草 相近, 主要区 别点在 于本种 无柄小 穗小, 长度通 常小于 4.5 毫米; 总 状 花序也 较细; 叶 片较短 较狭。 3. 长花 牛鞭草 (中 国植 物志) Hemarthria longiflora (Hook. f. ) A. Camus (1922); Bor (1960). RottboeLlia longi flora Hook, f . (1897)5 R . tonkinensis A. Camus (1917)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质较 松软, 径 2 — 4 毫米, 高 30 — 80 厘米, 平滑无 毛, 节上 通常被 髯毛。 叶 鞘松散 包茎, 稍扁 压而具 不明显 的脊, 除鞘 口外常 无毛; 叶舌 短, 长约 1 毫米, 先端 圆形, 有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15 厘米, 宽 5 — 8 毫米, 两面 无毛, 较 柔弱, 边近 全缘。 总 状花序 粗壮, 稍 压扁, 长达 10 厘米或 更长, 径 3 — 4 毫米, 下 部常隐 藏于鞘 苞中; 穗轴 坚韧; 无柄 小穗披 针形, 腹面 嵌生于 穗轴凹 穴内, 长 0.8 — 1.3 厘米 (芒除 外), 先端 渐尖, 有芒; 基 盘短; 第 一颖披 针形, 硬 草质, 先端渐 狭而 成芒, 连 芒长达 16 毫米, 背部 扁平, 具 多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先端 延伸出 3 — 4 毫 米 的芒; 第二颖 纸质, 卵披 针形, 大半 贴生于 穗轴, 先端 游离且 突然收 縮成短 尖头, 连 尖头长 10 — 12 毫米; 第一 小花外 稃膜质 透明, 卵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内稃 缺如;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稃膜质 透明, 长约 4 毫米, 线状长 圆形, 先 端钝; 内稃 甚短;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毫米或 稍短, 紫 红色; 有柄小 穗与无 柄小穗 同形, 发 育情况 也大体 相同, 但 较小, 长约 10 毫米, 第 一颖连 芒长达 12 毫米; 小穗 柄与穗 轴节间 愈合。 产 金平、 河口; 常生于 海拔较 低的水 田中及 浅水池 溏边。 海南 也有。 分布于 印度及 中 南半岛 各国。 
禾本科  727  4. 小 牛鞭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Hemarthria protensa Steud. (1854);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Bor (1960). Lodicularia protensa Nees ex Steud. (1854); Rottboellia ( Steud. ) Hack, in DC. (1889); Manisuris protensa ( Steud. ) Hitchc. ( 1936); Hemarthria humilis Keng (1933).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高 20 — 35 厘米或 更高, 质地 柔软, 基部常 外倾, 分 枝多而 使 植株呈 帚状, 节上 无毛。 叶 鞘松散 包茎, 无毛 稀多少 被毛, 长于 节间; 叶 舌短, 膜 质, 有 纤毛; 叶片 线形, 质软, 长 1 一 10 厘米或 更长, 宽 1 一 4 毫米, 扁平, 基 部略呈 圆形, 两面 无毛。 总 状花序 较细, 直或稍 弯曲, 长 6 — 10 厘米或 更长, 径约 2 毫米; 穗 轴较 坚韧, 节间无 毛而较 纤细, 长 4 一 5 毫米; 无柄小 穗狭披 针形, 长 4 一 7 毫米, 基部 稍 扁压, 基 盘不甚 明显;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近 革质, 先 端渐尖 而常具 2 小 齿, 顶下不 收縮, 背部 扁平, 边缘 内折, 脉 多数而 明显; 第 二颖长 6 — 7 毫米, 近 膜质, 贴生于 穗轴, 椭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常具 短芒; 第 一小花 中性, 外稃长 3 — 5 毫米, 长 卵形;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二外 稃不存 在或较 第一外 桴短, 长约 3 毫米, 卵长 圆形, 膜 质 透明; 第二内 桴短, 长约 2 毫米, 先 端钝; 雄蕊 3 枚, 花药长 1.5 毫米, 紫色; 有柄 小穗长 6 — 7 毫米, 与无 柄者甚 相似, 其 颖等长 而常有 短芒, 小穗 柄与穗 轴节间 相愈合 而常 稍短, 稀与穗 轴节间 分离。 顶生小 穗有较 长的小 穗柄。 产 金平、 红河; 常 生于海 拔较低 的田间 或旷野 湿地。 广东、 广西 也产。 分布 于尼泊 尔、 印度东 北部、 缅 甸及中 南半岛 各国。 34. 皱 颖草属 Rhytachne Desv. 多年稀 一年生 草本。 秆 低矮, 有 时高达 1.5 米。 叶 舌短, 膜质; 叶片 狭窄, 稀宽达 2 厘米。 总状花 序单独 顶生, 圆 柱形, 穗轴易 断落, 节间 棒状, 半圆 柱形, 与 小穗等 长, 有时 略长或 略短; 小穗 孪生; 无 柄小穗 基盘截 平形, 底部 中央有 1 泡状 突起; 第一 颖革 质或厚 纸质, 背部光 滑或有 皱纹及 纵肋, 两侧具 2 脊或 圆形, 通常 无翼, 无芒; 第 二 颖有时 具芒; 第 一小花 雄性, 内 桴正常 发育; 有柄小 穗退化 不育, 稀 能育; 小 穗柄与 穗轴节 间完全 分离, 叶状, 稀半圆 柱形。 中 国分布 新记录 的属。 约 14 种, 12 种分 布热带 非洲和 美洲。 近年在 我国云 南发现 2 个 新种。 常生于 较湿润 环境或 季节性 淹没的 地方。 分种 检索表 1 (2) 总 状花序 粗壮, 径粗 3 — 4 毫米; 穗轴 节间长 短相差 不大, 长约在 5 — 6 毫米 之间; 无柄小 穗 第一颖 卵形, 近先端 有脊, 脊 上粗糙 1. 丽江 皱颖草 Rh. lyiangensis 2 (1) 总 状花序 纤细, 径粗 1.5 — 2. 5 毫米; 穗轴 节间长 短相差 较大, 其长 一般在 3 — 9 毫米 之间; 无柄 小穗第 一颖披 针形, 近先端 无脊, 边缘有 微柔毛 •••••• 2. 异节 皱颖草 Rh. anisonodis 
728  云南 植物志  1. 丽江 皱颖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17: 5—9 Rhytachne lijiangensis B. S. Sun (1998).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头及短 根茎, 须根 坚硬。 秆 坚硬, 高达 1.5 米, 径粗 3 — 5 毫米, 直立, 圆 柱形, 平滑 无毛, 分枝 斜升, 可 再分出 小枝。 叶 鞘上部 者长于 节间, 下部圆 形, 无毛, 中上 部略压 扁而稍 有脊, 且有 瘤基短 硬毛, 鞘口近 无毛, 边缘 无毛;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时 撕裂;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质薄 而脆,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呈 圆形, 长 8 — 20 厘米, 宽 8 — 18 毫米, 两 面疏被 瘤基短 硬毛, 但 叶面瘤 毛更稀 少, 毛常 自瘤上 断落, 边缘 粗糙。 总 状花序 粗壮, 单 生于秆 及分枝 顶端, 圆 柱形, 长达 10 厘米, 径粗 3 — 4 毫米, 直立, 绿 黄色; 穗轴 易逐节 断落, 节间 棒状, 长 5 — 6 毫米, 中部宽 1.8 毫米, 向上渐 膨大, 先端 深凹, 背部略 凸起, 腹面 内凹, 两侧 棱角上 无毛或 偶见少 许细微 柔毛; 无 柄小穗 卵形, 连 基盘长 7 — 7. 5 毫米; 基盘近 截平, 无毛 或有少 许短 柔毛, 长约 1 毫米, 与第 一颖之 间有一 横沟, 底部有 1 泡状 突起; 颖片 等长, 第一 颖 革质, 卵形, 先端 钝圆, 背部近 圆形, 光滑 无毛, 有 数条不 甚明显 的纵行 条纹, 边缘 内弯, 从腹 面可见 9 一 12 脉, 上部 有脊, 脊上 粗糙; 第二颖 舟形, 纸质, 先端 急尖, 背 部嵌入 穗轴凹 穴中, 脊 上部有 狭翼, 具 7 — 9 脉; 第一小 花比第 二小花 稍长, 长约 5 — 5.5 毫米, 雄性, 第一 外稃长 5.5 毫米, 卵披 针形, 厚 膜质, 具 3 脉, 边 缘有小 纤毛,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边缘 膜质, 无毛;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 2. 5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长约 4.8 毫米, 第 二外稃 舟形, 先端 急尖, 膜质, 具不太 明显的 3 脉; 内稃长 圆形, 与外桴 等长, 无毛, 具 2 脉, 沿 脉内折 成脊, 脊间 稍向内 凹入;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3.5 毫米; 有柄 小穗或 多或少 退化; 其 柄较节 间短或 等长, 线形, 扁平, 微 链弯, 长约 4 毫米, 宽约 1.7 毫米, 与 穗轴节 间完全 分离, 下部 边缘常 有稀疏 而细微 的小 纤毛。 产丽江 (中 兴乡, 模式标 本产地 ); 海拔 1900 米, 江边 沙石灌 丛中。 2. 异节 皱颖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Rhytachne anisonodis B. S. Sun (1998). 多年生 草本, 具根 头及短 根茎。 秆 坚硬, 高 40 — 80 厘米, 径粗 3 — 4 毫米, 直立, 圆 柱形, 光滑 无毛, 分枝 斜升, 能 再分出 小枝。 叶鞘 圆形或 稍扁, 除鞘口 有时具 毛外光 滑 无毛; 叶舌干 膜质, 长约 0.8 毫米, 先端钝 圆或具 微细小 齿缺;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质 薄 而脆,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呈 圆形, 长 5 — 11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两面 无毛, 稀见少 数 瘤基短 硬毛, 边缘稍 粗糙。 总状 花序较 纤细, 单 生于秆 及分枝 顶端, 圆 柱形, 长达 10 厘米, 径粗 1.5 — 2 毫米, 直立, 绿色或 常带暗 褐色; 穗轴 易逐节 断落, 节间 棒状, 一般长 3 — 9 毫米, 径粗 1.5 — 2. 5 毫米, 下 部者最 长可达 1.5 厘米, 腹面稍 内凹, 两侧 的 棱角上 无毛; 无柄 小穗连 基盘长 8 — 9 毫米, 基盘圆 钝或近 截平, 长约 1.5 毫米, 基 部密生 1 圈短 柔毛, 与 颖之间 有横沟 间断, 底部 有泡状 突起; 颖片 等长, 第一颖 革质, 披 针形, 长 6. 5 — 7. 5 毫米, 具 多脉, 背部 平滑, 中上部 无翼, 边 缘有短 柔毛; 第二颖 舟形, 纸质, 急尖、 背部 有脊, 且位于 穗轴凹 穴中, 先端 常有微 柔毛,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长 6 — 7 毫米, 两稃 等长, 第 一外稃 膜质, 具 5 脉, 第 一内稃 膜质, 长圆 形, 具 3 脉; 雄蕊 3 枚, 花药长 2 — 3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与第 一小花 等长, 第二外 
禾本科  729  稃 膜质, 具 3 — 5 脉; 第二 内稃与 其外稃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3 脉; 雄蕊 3 枚, 花 药长 3 — 4 毫米; 有 柄小穗 常退化 而仅存 其颖片 的残存 器官, 小穗柄 线形, 扁平, 光滑 无毛, 常比穗 轴节间 略短, 且与节 间完全 分离。 产砚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600 米的 路旁耕 地边、 潮湿 地上。 35. 空 轴茅属 Coelorachis Brongn. 多年生 稀一年 生草本 。杆常 高大, 强壮。 叶舌 膜质; 叶片 宽阔。 总 状花序 腋生, 稀 顶生, 常有佛 焰苞, 圆 柱状或 稍背腹 压扁, 稍有背 腹性; 穗轴 粗壮, 逐节 断落, 节间棒 状或近 梨形, 常比 无柄小 穗短, 顶端 四 陷; 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无柄小 穗嵌生 于穗 轴节间 及小穗 柄所形 成的凹 穴中, 基盘 截形, 中央有 1 泡状 突起; 第 一颖硬 纸质或 革质, 背 部光滑 或具小 网眼, 上部 有脊, 脊上 有翼; 第二颖 无芒, 深 凹而呈 舟形; 第一 小花 不育, 无内稃 或内稃 很小; 有 柄小穗 正常发 育或仅 有残存 器官, 其柄 与穗轴 节间分 离 (但 C. khasiana 中下 部愈合 ), 棒状或 叶状。 约 20 种, 分布 于全球 热带, 生于山 坡草地 或开旷 林地, 但更 喜湿润 土壤。 我国有 2 种及 2 变种, 云南 均产。 '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 穗柄与 穗轴节 间完全 分离; 花序 分枝较 少且疏 松而^ 1 展 1. 空轴茅 C. striata 2 (1) 小 穗柄与 穗轴节 间的中 下部分 愈合, 上部 分离; 花序 分枝多 而稠密 2. 密穗 空轴茅 (:• khasiana 1. 空轴茅 (中 国植 物志) Coelorachis striata (Nees ex Steud. ) A. Camus (1921); Bor (1940, 1960). Rottboellia striata Nees ex Steud. (185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la. 空轴茅 (原 变种) 图版 115: 9—11 var. striata 多年生 草本。 秆高 一 3 米, 径粗达 1 厘米, 光滑 无毛, 基 部具鳞 片芽。 叶鞘圆 形, 光滑 无毛或 于上部 边缘有 纤毛, 秆顶 者常呈 佛焰苞 状而叶 片显著 縮小; 叶舌长 2 — 3 毫米, 膜质, 先 端有小 齿缺, 但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较 坚硬, 基部 渐狭, 先端长 渐尖, 长 20 — 60 厘米或 更长, 宽 10 — 30 毫米, 扁平, 两面 无毛, 边缘 粗糙。 伪 圆锥花 序 疏松, 开展, 由具 2 — 4 节、 数枝 簇生, 由 出自上 部叶腋 的分枝 组成; 总 状花序 纤细, 近圆 柱形, 直 而有长 花梗; 穗 轴甚易 断落, 节间长 3. 5 — 5 毫米, 棒状或 梨形, 无毛, 先端 内凹, 背部 具绿色 条纹, 与无 柄小穗 等长或 稍短; 无柄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无毛 (包 括基盘 ); 基盘 环状, 0.5 毫米; 第一颖 革质, 长 圆形, 先 端钝, 长 4 一 5 毫米, 背 部具 4 一 6 条具小 横格的 条纹, 有时 平滑, 脊上 有翼; 第二颖 舟形, 纸质, 背上部 有脊; 第一外 稃长约 4 毫米, 内稃 甚短, 均为 膜质; 第 二小花 两性, 第 二外桴 与第一 外稃等 
730  云南 植物志  长, 卵形, 具 1 条不 太明显 的脉; 内稃 稍短;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有柄 小穗退 化, 仅存 颖片, 小穗柄 扁平, 与穗轴 节间近 等长, 且与之 分离。 产 景洪、 耿马; 常生 于海拔 1300 米以 下的丘 陵灌丛 或山坡 草地, 湿润 地带更 常见。 印度 及热带 东南亚 均有。 lb. 毛秆 空轴茅 (中 国植 物志) var. pubescens (Hack. ) Bor (1960). Rottboellia striata Nees ssp. genuina var. pubescens Hack, in DC. (1889) .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点是: 总状 花序下 之总梗 及秆被 柔毛; 叶片两 面密被 短毛; 叶鞘密 被短 瘤毛。 产 孟连、 景洪、 勐腊、 镇康、 耿马、 潞西; 常生 于海拔 1000 米 以下的 河岸、 道旁 或稍 湿润的 山坡灌 丛中。 印 度东北 部及缅 甸也有 分布。 lc. 光颖 空轴茅 var. laevis Stapf ex Bor ( 1960) . 与原变 种的区 别点是 无柄小 穗第一 颖背部 平滑而 不具间 断或连 续的细 沟或分 离的小 瘤状 突起。 数个 总状花 序远远 伸出于 佛焰苞 之外。 产 勐腊、 耿马; 生 于海拔 500 — 800 米道旁 湿润的 次生灌 丛中。 2. 密穗 空轴茅 (拟) Coelorachis khasiana Stapf ex Bor (1938) ; Bor (1960) . Rottboellia striata Nees ex Steud. ssp. khasiana Hack, in DC. (1889) . 多年 生强壮 草本。 秆高 2 — 3 米, 径粗约 1 厘米, 平滑 无毛, 常 分枝, 多节 :, 向上 节 间逐渐 变短, 自 叶腋抽 出多数 簇生的 花枝。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伹 鞘口收 缩, 光滑 无毛, 有 条纹, 边缘 膜质; 叶舌 膜质, 长 2 — 3 毫米, 先 端近全 缘或稍 有小齿 、 缺, 但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可达 100 厘米, 宽达 4 厘米, 扁平, 纸质, 先 端长尾 尖, 两面无 毛或有 瘤毛, 边缘 粗糙。 伪圆 锥花序 大型, 由多 数总状 花序形 成的花 序束组 成; 总状 花序圆 柱状, 长 3 — 7 厘米, 常带 褐色; 穗轴成 熟后易 断落, 节间长 4 一 4. 5 毫 米, 棒状, 近 无毛; 无柄 小穗长 4 一 4. 5 毫米 (基 盘在内 ), 基盘 无毛, 长达 1 毫米, 与 第一 颖基部 之间有 1 条横凹 的沟; 基盘 0.5 — 1 毫米, 底部有 1 泡状突 起物; 第 一颖长 3. 5 — 4 毫米, 革质, 在顶端 略下两 侧均有 狭翼, 边缘 内折, 脉不 明显; 第 二颖长 3.5 毫米, 舟形, 具 1 脉; 第 一小花 不育, 外 稃膜质 透明, 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秤 与第一 小花者 相似, 其内稃 膜质, 较短; 花 药长于 1 毫米; 有 柄小穗 多变, 常很 退化, 有 时正常 发育。 如为后 # 则长约 3 毫米, 第 一颖常 有较宽 的翼; 此时 其外稃 与内桴 与无柄 小穗的 相似; 小 穗柄近 叶状, 稍 弯曲, 与穗 轴节间 等长, 中 下部与 节间互 相 愈合, 上部 分离, 背部 有两条 纵沟。 产 澜沧及 景洪; 生 于海拔 800 — 1500 米的旷 野湿地 或丘陵 灌丛。 分布于 印度、 锡金 及缅甸 北部。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小穗 柄与穗 轴节间 分离, 是 本属成 立的主 要性状 之一, 但本种 的小穗 柄自中 部以下 与穗 轴节间 愈合, 则是本 属惟一 例外的 现象。 也是本 种与空 轴茅属 其他种 的区别 的主要 性状。 
禾本科  731  36. 蜈!^ 草属 Eremochloa Buese 多年生 草本。 杆较 细弱, 直立, 有 时具匍 匐茎。 叶 大都集 聚于秆 基部; 叶片 线形, 扁平或 内折。 总 状花序 单生于 秆顶, 背腹 压扁; 穗 轴迟缓 脱落, 节间呈 棒状; 无 柄小穗 扁平, 常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基盘 截形, 有 时底部 中央有 1 瘤 状物; 第一 颖纸质 或 革质, 有 5 — 9 脉, 两 侧常有 篦齿状 的刺, 有 时上端 有翼, 第二颖 舟形, 无刺; 第一 小花 雄性, 雄蕊 3 枚, 内桴 存在; 第 二小花 两性或 雌性, 无芒, 外桴与 内稃均 膜质透 明, 但后者 较窄。 有 柄小穗 退化, 且 仅存叶 质柄状 残迹; 小穗 柄与穗 轴节间 分离。 本属约 10 种, 分布 南亚、 东亚 及澳大 利亚。 常出现 于中生 环境。 我国有 4 种, 云 南有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密被 或疏被 微柔毛 2. 蜈蚣? IE. ciliaris 2 (1) 无柄 小穗第 一颖背 部光滑 无毛。 3 (4) 颖片两 侧刺长 1.5 — 2. 5 毫米, 一般的 长度约 1.8 — 2 毫 米左右 …… 3. 马陆草 E. zeylanica 4(3) 颖片 侧刺长 0.5 — 1.5 毫米, 一般的 长度在 1 毫 米左右 1. 西南 马陆草 E. bimaculate 1. 西南 马陆草 (中 国植 物志) Eremochloa bimaculata Hack, in DC. (1889); Bor (I960)* ; D. J. B. Wheeler et al.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7). 多 年丛生 草本, 须根较 粗壮。 杆 直立, 较 纤细, 不 分枝, 高 30~60 厘米, 具 3 — 4 节, 无毛 或有时 在节上 有白色 柔毛。 叶鞘 大多集 生于秆 的基部 而相互 跨生, 有脊, 除鞘 口边缘 被毛外 无毛; 叶 舌长约 1 毫米, 膜质, 两 侧各有 1 束毛; 叶片 线形, 长 3 — 10 厘 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 钝形, 折叠或 扁平, 平滑 无毛。 总 状花序 单生, 顶生, 长 3~6 厘米, 弯曲呈 弓形; 穗轴稍 坚轫, 迟缓 脱落, 节间 棒状, 长约 2.5 毫米, 光滑 无毛; 小 穗 李生, 1 有柄, 1 无柄, 与 穗轴节 间一同 脱落; 无柄小 穗长约 4.5 毫米, 椭圆 状长圆 形,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基盘约 0.5 毫米, 无 毛或有 少许微 柔毛; 颖不 等长; 第 一颖 纸质, 长约 4 毫米, 宽约 1.1 毫米, 背部扁 平或略 凸起, 无毛, 具 6 — 7 脉, 具 2 脊, 先端有 狭翼, 先端 以下两 侧各具 1 列长 度不等 而又稍 弯曲的 侧刺, 刺长 0.5 — 1.5 毫米; 第 二颖浅 舟形, 具 3 脉, 无刺; 第 一小花 雄性, 外稃 与内稃 均膜质 透明, 长约 3 毫米, 但后者 比前者 稍短;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与 内稃近 等长, 均膜质 透明, 长约 3 毫 米; 花 药长约 2 毫米; 有柄小 穗退化 而仅存 狭窄的 颖片或 其残余 器官不 存在。 产 陆良、 大理、 昆明、 澄江、 广南、 石屏、 建水; 海拔 1200 — 2200 米的山 坡草地 常见。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缅甸、 热 带东南 亚至澳 大利亚 都有。 2. 蜈蚣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17: 12-13 Eremochloa ciliaris (Linn. ) Merr. (1909);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732  云南 植物志  说' 禾本科 (1959 广;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Nardus ci liar is Linn. (1753); hchaemum falcatum Nees ex Steud . (1854), non Thw. ; Eremochloa falcata (Nees) Hack, in DC. (1889); hchaemum leersioides Munro (1806); E. leersioides (Munro) Hack, in DC. (1889).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纤细, 高 20 — 60 厘米, 具 3 — 4 节, 节 上无毛 或被髯 毛。 叶鞘 多密集 跨生于 基部, 无毛 或被细 硬毛, 鞘 口附近 边缘具 纤毛, 背部 有脊;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叶片 较硬, 常 直立, 通 常向内 折叠, 基 生者长 3 — 1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茎生 者短, 无毛或 疏生细 硬毛。 总 状花序 单生, 顶生, 长 2 — 5 厘米, 常作 镰刀状 弯曲; 穗轴节 间略呈 棒状, 无毛, 但 基部周 围常有 短毛, 长 1.8 — 2. 5 毫米; 无 柄小穗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第一 颖硬纸 质, 长 卵形, 长约 3.5 毫米, 背部被 柔毛, 具 7 脉, 边 缘篦齿 状刺长 1.5 — 3 毫米, 先 端 脊上有 狭翼; 第 二颖浅 舟形, 具 3 脉; 第 一小花 雄性, 外 稃略短 于颖, 卵长 圆形, 先 端 膜质; 内 稃较外 稃稍短 稍狭;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长 圆形, 膜质 透明, 内稃与 外桴同 质但 稍狭;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有 柄小穗 退化, 仅存 1 长而 尖的小 穗柄。 产 大理; 生 于海拔 2100 米 的山坡 道旁草 丛中。 分布于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印度、 中 南半岛 各国及 菲律宾 都有。 云南标 本无柄 小穗第 一颖两 侧篦齿 状的刺 较短, 先端脊 上的狭 翼也较 明显, 可以考 虑成立 一个新 变种。 3. 马陆草 (中国 $ 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Eremochloa zeylanica Hack, in DC. (1889);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hchaemum zeylanicum Hack, ex Trin. (1885). 多年生 草本; 须根较 粗壮。 秆 丛生, 直立, 纤细, 高 20 — 6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叶鞘多 密集跨 生于秆 基部, 基生者 压扁, 背部 有脊, 秆 生者近 圆形, 短于 节间, 除鞘口 附 近边缘 被毛外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不规则 撕裂; 叶片 线形, 多 直立, 长 (1 一) 3 — 10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扁平或 对折, 无 毛或基 部及基 部边 缘常密 生白色 细毛, 茎 生者叶 片通常 较短。 总状花 序常微 弯曲, 单生, 顶生, 长 3 — 6 厘米; 穗 轴节间 棒状, 长 2 — 2. 8 毫米, 基部 周围密 生白色 短毛; 无 柄小穗 椭圆状 卵形, 长约 4 一 4. 5 毫米, 宽 1.5 — 1.8 毫米; 第 一颖硬 纸质, 与小穗 同长, 脉不 明显, 边缘的 侧刺长 1.5 — 2. 5 毫米, 脊之 上端有 狭翼, 背部 无毛; 第二 颖略呈 舟形, 与第一 颖 等长, 具 3 脉, 具 2 脊; 第 一小花 雄性或 中性, 内稃 与外桴 均膜质 透明, 二 者近等 长, 但较颖 略短; 第 二小花 两性, 内秤 与外稃 均膜质 透明, 二者近 等长;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2 毫米; 有柄 小穗退 化呈棒 状体, 中空、 先端 有长约 1 毫米的 尖头。 产 丘北、 广南、 富宁; 生 于海拔 800 — 1500 米的 山坡草 丛中。 分布于 广西。 斯里兰 卡 也有。 Bor (1960) 认为本 种侧刺 较长, 其长度 大于其 颖片的 宽度。 广西及 云南标 本侧刺 长度 大都在 1.5 毫米 以上, 最长 者可达 2.5 毫米。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中记载 (808 页), 其 侧刺长 1 一 1.5 毫米, 可能 有误。 
禾本科  733  37. 筒 轴茅属 Rottboellia Linn. f. , nom. conserv. 一年生 草本。 秆 实心, 常有支 柱根。 叶片 扁平, 宽阔; 叶 舌短, 膜质。 总状 花序腋 生, 或圆 柱形或 压扁; 穗轴有 关节, 易逐节 断落, 节间短 棒状; 无 柄小穗 嵌生于 穗轴节 间与 小穗柄 愈合而 成的凹 穴中; 基盘 截平, 其底部 中央有 泡状突 起物; 第一颖 革质, 卵 状长 圆形, 光滑 而呈苍 白色, 脊上有 狭翼; 第 一小花 雄性, 有 内稃及 外稃; 有柄 小穗与 无柄 小穗相 似或较 短小, 颖 草质; 小 穗柄全 部或部 分与穗 轴节间 愈合。 本属有 4 种, 分布旧 大陆热 带及亚 热带, 已传人 加勒比 地区。 生境 多变。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筒轴茅 (图鉴 ) 图版 117: 10—11 Rottboellia cochinchinensis (Lour. ) Clayt. (1983). Stegosia cochinchinensis Lour. (1790); Rottboellia exaltata Linn, f . (1781), later homonym;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图鉴 (1976)*; 海南植 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pe (1982); Manisuris exaltata (Linn. f. ) O. Ktze. (1891). 一年生 草本; 须根 粗壮。 秆 直立, 高可达 2 米, 径粗 5 — 10 毫米, 光滑 无毛, 下部 各节 常有粗 壮的支 柱根, 上部各 节常有 分枝。 叶鞘无 毛或常 有瘤基 硬毛, 圆形, 具条 纹;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端 圆钝, 有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长 20 — 50 厘米, 宽 5 — 25 毫米, 稍 柔软, 带苍 白色, 无毛 或两面 疏生瘤 基毛, 边缘 锯齿状 粗糙, 中肋 粗壮, 带 白色。 总 状花序 粗壮, 上 部渐狭 而不具 发育的 小穗, 长 6 — 15 厘米, 径 2. 5 — 4 毫米, 淡黄 绿色, 不易 弯曲, 聚 集成一 个有佛 焰苞的 假圆锥 花序; 穗轴 节间肥 厚, 长 4 一 6 毫米, 背部 圆形, 内面 凹陷, 光滑 无毛, 比 小穗柄 略长; 无 柄小穗 卵披针 形, 长 5 — 7 毫米 (基 盘在内 ), 淡 白色, 嵌生于 穗轴凹 穴内; 基盘 无毛; 第一颖 革质, 先端具 2 — 3 微齿或 全缘, 背 部常有 细瘤点 粗糙, 具 9 一 10 条 在内面 可见的 脉纹, 先端 有 狭翼; 第二颖 舟形, 具 多脉, 脉 在先端 汇合; 第 一小花 雄性, 外稃 膜质, 长圆 状披针 形, 先端 急尖, 无毛, 具 3 脉; 内桴 与外桴 等长或 较小, 但质地 较硬, 具 2 条脉; 第二 小花 两性, 稍短 于第一 小花, 外 稃膜质 透明, 舟形, 侧 面观之 则为斜 卵形, 具 3 脉; 内 桴膜质 透明, 狭长 圆形, 无脉, 与外稃 等长; 花药长 2 — 3 毫米; 有柄 小穗变 异大, 常 与 无柄者 相似, 但较 小而更 压扁, 常呈 绿色, 含 2 个 雄性小 花或在 花序上 部者常 退化而 仅存 1 枚 颖片, 小穗柄 与节间 融合。 产 罗平、 东川、 永胜、 兰坪、 六库、 宾川、 鹤庆、 禄丰、 双柏、 元谋、 易门、 元 江、 广南、 丘北、 砚山、 麻 栗坡、 马关、 富宁、 蒙自、 建水、 个旧、 石屏、 元阳、 河 口、 景洪、 临沧、 镇康; 常生 于海拔 1900 米以下 的河岸 沙滩、 荒 地上、 耕 地中、 较湿 润 的山坡 草地及 路旁。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及 台湾。 非洲、 亚 洲及大 洋洲热 带地区 都有。 本种植 株幼嫩 时可供 饲料。 秆 的质地 较轻, 常 可作钩 鱼线的 浮子。 叶 鞘常被 粗硬而 刺手的 糙毛, 出现 在耕地 中时, 影 响田间 劳作, 是令人 厌恶的 杂草。 
734  云 南植物 志  38. 球 穗草属 Hackelochloa O. 、Ktze.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常 分枝, 无毛 或有瘤 基毛。 叶 鞘短于 节间, 有瘤 基毛; 叶舌 短, 有 纤毛; 叶片 扁平,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伪圆锥 花序由 有背腹 性腋生 的总状 花序集 合 而成。 穗轴 易逐节 折断, 节间长 圆形, 与 小穗柄 紧密愈 合而在 内侧成 凹穴; 无 柄小穗 球形, 1 一 1.5 (-2) 毫米, 两性, 基 盘斜面 截平, 中央 有脐状 突起; 第 一颖半 球形, 革质, 背 部有蜂 窝状小 凹穴, 无翼; 第 二颖厚 纸质; 第 一小花 不育, 无 内稃; 稃 体均膜 质 透明, 无脉; 有柄 小穗狭 卵形, 颖 草质, 光滑, 有 狭翼。 本属 2 种, 分 布全球 热带。 云南 都有。 常生于 热区田 野和荒 地上。 分种 检索表 1 (2) 无柄小 穗长约 1.5 毫米, 成熟 后呈乳 黄色, 基 部与穗 轴连接 处完全 愈合而 穿孔; 总 状花序 梗 被毛; 植株高 20—60 厘米 1. 球穗草 H. granularis 2 (1) 无柄小 穗长约 2 — 2. 5 毫米, 成 熟后呈 褐色, 基部与 穗轴连 接处有 穿孔; 植 株常高 60 — 120 厘米 2. 穿孔 球穗草 H. porifera 1. 球穗草 (图鉴 ) 图版 118: 1—2 Hackelochloa granularis ( Linn • ) O. Ktze . (189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图鉴 (1983)% Cenchrus granularis Linn. (1771); Manisuris granularis ( Linn . ) Linn. f. (1779).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有 时基部 外倾, 高 20 — 60 厘米, 常 分枝, 无 毛或节 下有时 被 疏散瘤 基毛, 节间具 凹槽。 叶鞘通 常短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密被硬 瘤毛; 叶 舌短, 膜 质, 长约 1 毫米, 边缘具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20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心形, 两面 及边缘 均生瘤 基毛。 总状 花序长 0.7 — 1.5 (-2) 厘米; 总梗 被 短毛, 有时 无毛, 其 基部包 于鞘苞 内或略 伸出于 其外; 穗 轴节间 与小穗 柄紧密 愈合, 约与无 柄小穗 等长,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凹陷; 有柄 小穗与 无柄小 穗交互 排列于 穗轴之 一 侧而成 两行; 无柄 小穗半 球形, 直径 1 毫米 内外, 成熟后 仍为乳 黄色; 第一颖 革质, 半 球形, 背部有 数行方 格状小 凹穴; 第 二颖厚 膜质, 嵌生于 节间内 侧的凹 穴中, 具 3 脉; 第 一小花 中性, 外稃阔 卵形, 先 端钝, 膜质 透明;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桴 卵形, 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花药紫 红色, 长约 0.6 毫米; 有 柄小穗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颖纸 质; 第一 颖背部 扁平, 具 3 — 4 脉, 边缘 有翼; 第 二颖近 舟形, 与第 一颖几 等长, 具 5 脉, 背部 有脊, 脊上 有翼。 产 双柏、 易门、 元江、 西畴、 富宁、 河口、 景洪、 勐腊; 海拔 1500 米以下 路旁、 沟边、 田 野间、 荒 地上、 耕 地中都 常见。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 建、 台湾。 两半球 热带地 区都有 分布。 
禾 本  科  735  m 版 us 1—2. 球穗草 Hackelochloa granularis (Linn. ) O. Ktzc. , 1. 植株, 2. 总状 花序的 一节; 3 — 4. 锥茅 Thyrsia zea (C. B. Clarke) Stapf, 3. 花序, 4. 总状 花序的 一段; 5—6. 蛇尾草 Ophiuros exaltatus (Linn. ) O. Ktze. , 5. 花 序, 6. 总状 花序的 一段; 7—8. 水 生葱苡 Coix aquatica Roxb. , 7. 植株 上部, 8. 总 苞及伸 出总苞 外的雄 花序; 9. 小 果薏苡 C. puellarumBalansa 的总苞 S 雄 花序; 10 — 12. 多裔 Polytoca digitata (Linn. f. ) Druce, 10. 楨株中 上部, 11. 雌小穗 (背面 及腹面 ), 12. 雄小秘 (背 面及腹 面); 13 — 14. 玉蜀黍 Zea mays Unn. , 13. 腋' |; 的雌花 序, 14. 顶 4: 的 雄花序 (局部 )。 (李 楠绘) 
736  云 南植物 志  2. 穿孔 球穗草 (图鉴 ) Hackelochloa porifera (Hack.) Rhind ( 1945);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图鉴 (1983), in nota. Manisuris porifera Hack. ( 1891 ) . 一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常有支 柱根, 分 枝少, 高可达 150 厘米, 径粗 3 — 5 毫米, 通 常光滑 无毛, 节 间在一 侧有浅 凹槽。 叶 鞘短于 节间, 密 生瘤基 糙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 撕裂, 有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25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先 端 渐尖, 基部近 心形, 两面均 有瘤基 糙毛。 总状 花序长 1 一 3 厘米, 基部常 包于鞘 苞内; 总梗长 3 — 4 毫米, 无毛或 有稀疏 微毛; 穗轴甚 易逐节 断落, 节 间长约 2 毫米, 与小穗 柄紧密 愈合, 顶端 凹陷, 下端 有锥状 突起; 无柄小 穗长约 2 毫米, 未 熟时乳 黄色, 成熟 后变 褐色; 第 一颖半 球形, 硬 革质, 背部 凸起, 表面 具有方 格状斑 纹肋, 基部与 穗轴节 间 连接处 常有微 细小孔 (有时 不明显 ); 第二颖 纸质, 具 3 脉, 与穗 轴内侧 贴生; 第一 小花 中性, 仅 存膜质 透明的 外桴;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 稃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0. 5 毫米; 有 柄小穗 卵状披 针形, 较 无柄者 略长; 第 一颖具 6 脉, 两侧具 有等宽 之翅; 第二颖 舟形, 具 3 脉, 脊上也 有翅; 小 穗柄完 全与穗 轴节间 愈合。 产 耿马; 生 于海拔 700 米的疏 林中、 荒 地上。 分布于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越 南 北部。 这个种 是本属 中惟一 的与球 穗草并 列的一 个种。 其 区别点 认为它 的小穗 较大, 成熟 后呈 褐色, 无 柄小穗 基部有 穿孔, 总状 花序梗 无毛。 在检査 大量标 本之后 觉得这 些性状 并 无严格 界限, 穿孔现 象也不 可靠。 很可 能只是 球穗草 的变体 而已。 39. 锥茅属 Thyrsia Stapf 多年生 草本。 秆 高大, 单 一或有 分枝。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圆锥 花序由 多数伞 房状兼 指状排 列的总 状花序 组成、 穗轴 节间与 小穗柄 分离, 粗厚 而呈三 棱形, 无毛, 易 断落, 水平 脱节, 先端稍 内凹; 小穗 孪生于 具关节 的穗轴 各节, 无芒, 无柄 小穗含 2 或 1 花, 背腹 压扁; 颖片 等长, 革质 或上部 膜质, 第一 颖背部 平滑, 有 2 脊。 第 二小花 两性, 内 外稃 膜质。 雄蕊 3 枚; 鳞被 2, 楔形。 有 柄小穗 多少退 化或仅 存残余 器官, 小 穗柄分 离。 颖果长 圆形, 背腹 压扁。 . 本属约 4 种, 分 布热带 非洲、 印度 东北部 及中南 半岛。 我国有 1 种。 1. 锥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图版 118: 3-4 Thyrsia zea (C. B. Clarke ) Stapf (1922)* ; Bor (1960); 图鉴 (1983)*. Rottboellia zea C. B. Clarke (1889)* ; R. thyrsoides Hack, in DC. (1889); Thyr- sia thyrsoidea (Hack.) A. Camus (192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广. 多年生 草本。 秆 高大, 粗壮, 高达 2 米或 更高, 径约 1 厘米, 基部 坚硬, 单 一或稍 分枝。 叶鞘稍 压扁, 无 毛而鞘 节密生 柔毛; 叶舌 质硬, 长约 1 毫米, 密生 1 一 2 毫米长 的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质硬, 长 30 — 6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除基部 边缘有 纤毛外 余均 无毛。 圆 锥花序 顶生, 卵状长 圆形, 长 25 — 40 厘米; 分枝 总状, 粗壮, 数枚 轮生, 
禾本科  737  长达 15 厘米; 穗轴 节间有 棱角, 易逐节 断落, 约与无 柄小穗 等长; 无 柄小穗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第 一颖坚 纸质, 舟形, 背部 中上部 有脊, 脊上 粗糙; 第一 小花仅 存长约 3 毫米的 外稃, 桴体两 侧边缘 内折;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稍 短于第 二颖, 内 桴与外 稃近等 长;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8 毫米;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或 较小而 不育; 小穗 柄略呈 棒状, 与穗 轴节间 分离, 且比 穗轴节 间短。 产文 山州、 澜沧; 常 生于干 燥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广西西 南部。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越 南北部 均有。 40. 蛇 尾草属 Ophiuros C. F. Gaertn. 多 年生或 一年生 草本。 秆较 高大, 平 滑而有 条纹。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扁平。 花序由 单生圆 柱形的 总状花 序集合 而成; 无 柄小穗 单生, 无芒, 交 互生于 穗轴之 两侧, 并嵌生 于穗轴 节间与 小穗柄 愈合而 成的凹 穴内, 基 盘截平 形或稍 偏斜, 底部有 1 泡状 突起; 穗 轴逐节 断落, 节 间半圆 柱形, 顶端 凹陷; 第 一颖长 圆形, 革质, 背 部平滑 或有网 眼与小 窝穴, 先 端两侧 无或有 狭翼; 第 一小花 雄性, 有 内稃; 有柄小 穗完全 退化, 其柄 与穗轴 节 间愈合 (已难 明显分 辨出来 )。 本属 7 种, 1 种产热 带非洲 南部, 6 种产亚 洲南部 至澳大 利亚。 云南过 去记载 1 种。 1. 蛇尾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18: 5-6 Ophiuros exaltatus (Linn. ) O. Ktze. (1891); Merr. (192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广. Aegilops exaltatus Linn. (1771); Ophiuros corymbosus Gaertn. f . (1805) * . 多年生 草本, 有具枯 萎宿存 叶鞘的 根头。 秆 直立, 较 坚硬, 高 1 一 2 米, 径粗 4 一 6 毫米, 光滑 无毛, 单一或 上部有 分枝。 叶鞘下 部者短 于上部 者长于 节间, 无毛或 被瘤基 毛, 边 缘密被 瘤基硬 纤毛;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圆形, 无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或 线形, 长 30 — 60 厘米, 宽 5 — 2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总状花 序 细长, 数至多 枚成束 腋生, 直 立或稍 弯曲, 光滑 无毛, 长 5 — 15 厘米, 圆 柱形, 径粗 约 1.2 毫米; 穗轴 脆弱, 易逐节 断落, 节 间长约 3 毫米, 顶上 内凹, 正好 嵌人其 上一节 间 基部的 泡状突 起物; 无 柄小穗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交互生 于穗轴 两侧, 且嵌生 于 小穗柄 与节间 愈合而 成的凹 穴中; 第一颖 革质, 背部微 凸起, 光 滑或有 四行小 凹穴, 成熟 后先端 稍向外 张开; 第二 颖与第 一颖等 长而质 较薄, 舟形; 第 一小花 雄性, 其外桴 膜质 透明, 长 圆形, 较颖 略短, 有不 明显的 3 脉; 第一内 稃狭长 圆形, 较外稃 稍短; 第 二小花 两性或 雌性, 雄蕊 3 枚, 花 药长约 1.2 毫米; 有 柄小穗 的柄与 节间相 愈合, 小穗 退化 到已不 存在。 产 富宁; 生 于海拔 150 — 85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广东、 广西及 海南。 印度、 澳 大利亚 也有。 与本种 很相近 的大叶 蛇尾草 O. megaphyllus Stapf ex Haines 很 可能在 云南西 部及西 南部 出现, 后者 与本种 的区别 点是: 叶 剑形, 有毛, 但长 成时变 无毛; 总 状花序 通常单 生; 植柱常 更高, 叶片常 更长。 
738  云南 植物志  5. 玉 蜀黍族 Maydeae Dumort .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大。 叶 舌正常 发育; 叶片线 形至披 针形。 小 穗全为 单性, 雄小穗 与雌小 穗极不 相似, 雌雄 同株, 雌雄同 序或不 同序, 雄小 穗常在 花序上 部, 雌小穗 在花序 下部, 亦可雌 小穗在 中部, 而雄 小穗位 于上下 两端。 雄 小穗: 含 2 小 花, 成对 着生, 1 有柄, 1 无柄, 或 两者均 有柄; 颖片 膜质或 纸质; 外 稃膜质 透明; 内 桴如 存在时 与外桴 相似; 雄蕊 3 枚, 花药 线形; 鳞被 2 个, 肉质。 雌 小穗: 含 2 小花, 下小花 不育, 单生 或有时 成对; 着生位 置常较 特殊而 多样; 颖 片质硬 或薄, 先端 微凹或 浅裂; 外桴 膜质, 短, 无芒; 内稃常 与外稃 相似, 但 较小或 缺如; 鱗被 2 或 缺如。 颖果 亚 球形或 扁平; 胚黍型 (P-PP); 种脐 基生, 卵形, 线形或 点状。 叶片解 剖黍型 (pani- coid), 硅质 体十字 形或哑 铃形, 双胞 微毛常 存在, 纤细, 伸长; 淀粉粒 单纯。 染色体 小, x = 5, 9 (10)。 全球约 7 属, 30 种。 大都分 布于热 带及亚 热带。 我国 连引种 在内, 共 5 属 10 种。 云南 连引种 在内, 共 3 属 8 种。 - 分属 检索表 1 (2) 雄小穗 组成顶 生圆锥 花序; 雌 小穗组 成具鞘 状总苞 的肉穗 花序, 雌花 序在秆 的中部 腋生; 栽 培作物 1. 玉 蜀黍属 Zea 2 (1) 雄 小穗及 雌小穗 常位于 同一花 序上, 前 者常位 于总状 花序的 上部, 后者则 位于其 下部, 在 侧 生的总 状花序 上尤其 明显。 3 (4) 植株具 顶生指 状排列 而常全 为雄性 (或 中部有 雌性) 的总状 花序, 及 侧生于 叶鞘中 而上部 为 雄性, 下部 为雌性 的总状 花序; 雌小穗 裸露, 而以其 第一颖 之边缘 紧抱穗 轴节间 2. ^^^JS Polytoca 4 (3) 植 株通常 无顶生 完全为 雄性的 花序, 而仅有 腋生, 上部为 雄性, 基部 为雌性 的总状 花序; 雌 小穗位 于花的 基部, 包于 骨质念 珠状的 总苞内 3. 薏苡属 Coix 1 . 玉 蜀黍属 Zea Linn. 一年 生强壮 草本。 叶片 宽大。 小穗 单性, 雌雄 同株; 雌花序 腋生, 包 藏于多 数佛焰 苞内, 雌 小穗含 1 花, 排列成 纵行, 着 生于节 间十分 密集而 且由多 数穗轴 愈合而 成木质 粗大 的轴上 (即玉 米棒子 ); 颖片 宽广, 顶端 圆形或 微凹; 外 桴膜质 透明; 雌蕊 具纤细 而又 很长的 花柱; 雄圆 锥花序 顶生; 雄 小穗含 2 花,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颖 膜质, 先 端尖; 外稃 与内桴 均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本属有 4 种。 玉 蜀黍是 全球广 泛种植 的粮食 及饲料 作物, 目前已 无野生 类型。 多数 学者 均认为 可能在 7000 年前 起源于 墨西哥 高原。 少 数禾草 学家主 张把属 的概念 扩大, 将原产 于美洲 的几个 不同属 的种, 并到本 属来。 
禾本科  739  1. 玉蜀黍 (本草 纲目) 图版 118: 13—14 玉米 (盛 京通志 ), 包谷 (思 州府志 ), 番麦 (留青 日札) Zea mays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Mays zea C. F. Gaertn. (1788)*. 一年 生高大 草本。 秆高 米, 径粗 1 一 4 厘米, 通常不 分枝, 光滑 无毛, 基部各 节 常有支 柱根。 叶鞘 有明显 的纵行 条纹, 其间 具有小 横脉; 叶舌 膜质, 长约 1 一 1.5 毫 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30 — 80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两 面无毛 或有瘤 基毛或 疏长柔 毛, 边缘粗 糙且常 呈波状 皱折, 中脉 粗壮, 在背面 凸起。 雄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15 — 40 厘米, 分 枝长达 30 厘米; 穗轴 延续, 粗壮, 粗糙; 雄小穗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或有短 柄, 其柄 粗槌; 小 穗长达 12 毫米, 含 2 朵 小花; 两颖近 等长, 膜质, 常被短 柔毛, 有 7 — 9 脉, 脉常 凸起; 外稃 与内稃 均膜质 透明, 比颖 略短; 花药 黄色, 长 5 — 7 毫米; 雌 小穗 孪生, 仅含 1 朵 小花, 成多行 紧密排 列于粗 壮而木 质化的 轴上; 两颖甚 宽阔, 近等 长, 无脉, 具 纤毛; 第 一小花 不育, 外 桴膜质 透明, 似颖而 较小, 且不具 纤毛, 具内稃 或否; 第二外 稃与第 一外稃 相似, 常具有 内稃; 雌 蕊具有 极长而 纤细的 花柱, 远 远伸出 于鞘苞 之外。 颖果近 球形, 成熟 后突出 于颖片 及稃片 之外, 有白、 黄、 红、 紫、 蓝等 色。 原产 中美。 世界热 带及温 带地区 广泛栽 培的粮 食作物 之一, 现在栽 培品种 极多, 野 生 种已不 存在, 可 能是新 石器时 期起源 于中美 的粮食 作物。 是人类 的主要 粮食作 物.。 谷 粒加工 制成许 多有价 值的食 用产品 及工业 原料; 胚搾油 及花 柱等均 入药, 对胆 囊炎、 胆 结石、 黄胆性 肝炎及 糖尿病 等均有 疗效; 秆叶为 饲养牲 畜 的主要 饲料, 也可 用于造 纸或编 织零星 杂物。 2. 多 裔草属 Polytoca R. Br. 多 年生或 一年生 草本。 具有 扁平的 叶片。 小穗 单性, 同株, 孪生, 1 有柄, 1 无柄; 花 序指状 排列于 秆及其 分枝的 顶端; 花 序如为 腋生, 则为 单总状 花序, 且在同 1 个花序 上, 一段具 有雌性 小穗, 而另 一段具 有雄性 小穗; 雌 性段: 无柄小 穗第一 颖上部 有翼, 先端 钝形或 微缺; 颖果 具有点 状脐; 有 柄小穗 虽正常 存在, 但不 能育; 雄 性段: 穗轴节 间 纤细, 与 小穗柄 分离或 愈合; 第一颖 无翼或 有翼。 2 种。 分布印 度至东 南亚。 常生于 疏林或 林缘, 云南有 1 种。 1. 多裔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lytoca digitata (Linn. f. ) Druce (191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广. Apluda digitata Linn. f. (1781) ; Polytoca bracteata R. Br. (1838) * . 多年生 草本; 具较 粗大的 根头; 须根较 坚韧。 秆 直立, 髙达 1.5 米, 径粗 3 — 5 毫 米, 节 上密生 柔毛, 基部 有宿存 叶鞘。 叶 鞘通常 无毛, 稀有小 硬毛, 常在 纵脉间 有小横 脉;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两侧下 延与叶 鞘边缘 结合; 叶片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基 部渐 狭而呈 柄状, 长 40 — 60 厘米, 宽 0.5 — 3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无毛或 叶面常 有小硬 
740  云南 植物志  毛。 总状花 序通常 2 — 4 枚 呈指状 排列于 主秆或 其分枝 顶端, 也 常单生 于上部 叶腋, 长 5 — 8 厘米, 基部常 为鞘状 苞片所 包藏; 雌 小穗所 着生的 穗轴节 间扁压 而顶端 凹陷, 与 小 穗柄几 全部愈 合仅在 其顶端 才稍稍 分离; 雄小穗 部分穗 轴近三 棱形, 与 小穗柄 分离或 部分 愈合, 两侧边 缘均具 纤毛; 无柄 小穗狭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10 毫米, 背部 扁平; 第 一颖硬 革质, 边缘 内折, 紧包第 二颖, 上 部两侧 有革质 宽翼, 顶 部常有 2 小齿, 背部常 有稀疏 柔毛; 第 二颖硬 纸质, 较 第一颖 稍短, 先端长 渐尖, 边 缘嵌生 于第一 颖内; 第一 小 花仅存 外稃, 厚 膜质, 形似第 二颖; 第 二外稃 膜质, 披 针形; 内稃 略短于 外秤; 雌蕊 具长 花柱, 柱头 分离; 有 柄小穗 退化, 常仅具 草质叶 状的第 一颖, 长可达 15 毫米; 无 柄雄 小穗含 2 朵 小花,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9 毫米, 第一颖 草质, 具 9 脉, 边缘 内折, 脊在中 上部有 宽翼; 第二颖 舟形, 近 膜质, 具 5 脉; 外稃 及内稃 均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有柄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其 柄下端 常与穗 轴节间 愈合, 上端常 分离。 产 元谋、 富宁、 广南、 元阳、 石屏、 临沧、 镇康、 龙陵、 昌宁、 盈江、 瑞丽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800 — 1800 米的山 坡疏林 或林缘 及空旷 草地。 分布于 广东、 广西及 海南。 印 度及 中南半 岛各国 均有。 3. 薏该属 Coix Linn.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花序 复出, 腋生, 由 2 个不同 性的总 状花序 组成, 1 个 花序有 梗, 雄性, 另 1 个 无梗, 雌性, 两者之 间常有 先出叶 (prophyll), 雄花序 梗及整 个雌花 序均 封藏于 由鞘苞 变态而 成的佛 珠状总 苞内; 雌 花序由 1 无柄 小穗及 2 个 退化而 常仅有 小穗柄 的残余 器官所 组成; 无柄雌 小穗含 2 朵 小花; 第一小 花仅有 外稃; 小穗柄 分离, 粗壮, 其 上无或 有残存 小穗; 雄性 总状花 序伸出 于总苞 口外; 雄小 穗通常 孪生, 有时 3 枚 并生, 小穗柄 分离; 第一颖 纸质, 脊上常 有翼。 约 10 种, 分 布热带 亚洲, 东南 亚地区 种类最 丰富。 有几种 我国早 已栽培 利用, 其 中薏苡 C. lachryma-jobi 已引 入全球 热带。 常生 于沼泽 湿地、 丘陵 灌丛、 疏林 边缘。 连 栽培种 在内云 南约有 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8) 雄 小穗第 一颖脊 上无翼 或几乎 无翼, 小穗宽 2 — 3 毫米。 2 (7) 总 苞卵球 形或近 球形, 长不过 10 毫米, 直径通 常大于 4 一 5 毫米。 3 (6) 总苞卵 球形, 直径通 常大于 5 毫米。 4 (5) 总 苞质地 坚硬, 表面 平滑而 有光泽 3. 薏苡 C. lachryma-jobi 5 (4) 总 苞质地 较软, 表 面有纵 向条纹 4. 董仁米 C. mayuen 6 (3) 总苞近 球形, 直 径小于 5 毫米 5. 小 果董苡 C. puellarum 7 (2) 总苞圆 柱形, 长 10 — 22 毫米, 直径约 3 毫米 6. 狭 果薏苡 C. stenocarpa 8 (1) 雄小 穗第一 颖脊上 有宽阔 的翼, 小穗宽 4 一 5 毫米。 9 (10) 叶 鞘及叶 片密被 腺体, 腺 体头部 有毛; 总苞 颈部收 缩而使 整体呈 瓶状; 水生 或湿生 植物… 1. 水生薏 iSt G aquatica 
禾本科  741  10 (9) 叶 鞘及叶 片不具 腺体, 也光滑 无毛; 总苞卵 球形; 陆 生植物 2. 大 翅薏苡 C. gigantea 1. 水 生薏苡 (拟) 图版 118: 7-8 Coix aquatica Roxb. (1832) ; Bor (1960, 1970). Coix lachryma-jobi var. aquatica (Roxb.) Watt ( 1905); C . lachryma-jobi f. aquatica (Roxb. ) Back. (1928). 水生 或陆生 多年生 草本。 秆漂浮 水面, 长达 10 余 公尺, 节上 生根, 或在潮 湿地上 下 部匍匐 生根, 上部 直立, 高达 2 米, 上部有 分枝, 节间 常呈半 圆形, 平滑 无毛。 叶鞘 具 条纹, 中上部 在条纹 间有瘤 基状的 腺毛, 成年 叶鞘上 毛常脱 落而在 腺体顶 端留下 1 个 小 窝穴; 叶舌 膜质, 长约 1 毫米, 先 端有啮 蚀状小 缺刻,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两面均 密被与 叶鞘同 类型的 腺毛, 有 时叶背 较少, 中脉较 细, 背面 凸起, 边缘 粗糙。 孪生总 状花序 1 一 5 枚腋生 成束, 有不 等长的 总梗; 总梗压 扁或 略呈半 圆形, 长达 25 厘米, 先 端具有 1 一 2 个 佛珠状 总苞; 总 苞银灰 色而有 光泽, 十分 坚硬, 长 10 — 15 毫米, 中 部直径 5 — 7 毫米, 颈部收 缩而使 总苞呈 瓶状, 成 熟后自 其柄 的顶端 断落; 雌 总状花 序短, 全 体封藏 于其坚 硬的总 苞内, 雌小穗 未见; 雄 总状花 序长 12 毫米或 更长, 总花梗 纤细, 长约 12 — 15 毫米, 压扁, 光滑 无毛; 无柄雄 小穗长 约 7 毫米, 宽约 4 一 5 毫米; 第 一颖披 针形, 纸质, 具 多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 上自基 部至 顶部均 有宽阔 的翼; 翼宽 1.5 — 2 毫米, 先端 深凹; 第 二颖浅 舟形, 近 膜质, 具 5 脉, 边缘 内折; 第一小 花外稃 及内稃 均膜质 透明, 等长, 长约 4 毫米; 第 二小花 外桴长 约 3 毫米, 内 桴长约 1.5 毫米, 均 为膜质 透明; 两 小花的 雄蕊均 未见; 有 柄雄小 穗与无 柄者 相似, 柄 与穗轴 分离。 产景洪 (小勐 养); 生 于山脚 湿地灌 丛中。 印度、 孟 加拉国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与同属 其他种 的区别 点是: 具有瘤 基状的 腺体, 腺体头 部具有 1 根刚 毛状毛 (Bor 这样 描述, 我们沿 用); 雄小 穗具有 特别宽 大的翼 等特点 很容易 识别。 勐 养标本 1 个花 序梗上 常见具 有两个 总苞, 即从 下面的 1 个总 苞口中 再伸出 第二个 雄 花序的 总苞。 Bor 曾 见到过 1 总苞具 有小形 叶片的 标本, 勐养标 本也同 样有此 现象。 2. 大 翅薏苡 (拟) Coix gigantea Koenig ex Roxb. (1823); Bor (1960); Gilliland (1971).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茎, 须根 粗壮。 叶鞘 圆形, 较 疏松, 光滑 无毛, 具 条纹; 叶舌膜 质, 长约 1 毫米, 边缘啮 蚀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两 面光滑 无毛, 长达 40 厘米, 宽达 3 厘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近 心形, 边缘稍 粗糙, 中脉近 白色, 背面略 凸起。 孪 生总 状花序 1 至数 枚腋生 成束, 长 3 — 7 厘米, 具强壮 而扁压 的花序 总梗; 雄花 序穗轴 纤 细,. 常 下垂; 雌 花序封 藏于由 鞘苞变 态所成 的佛珠 状长约 1 厘 米的总 苞内; 无 柄雌小 穗共 3 枚, 能育者 1 枚, 其余 退化; 第一 颖上部 收缩, 且为厚 纸质, 下 部膨大 成风帽 状, 质地也 较薄, 边缘 包着第 二颖; 第 二颖宽 舟形, 先端 渐尖, 厚 纸质, 边缘向 外折, 与第 一颖近 等长; 第一小 花仅存 外稃, 先端厚 纸质, 渐尖; 第二 小花外 稃及内 稃近等 长, 厚 膜质, 披 针形, 长 约为第 二颖的 2/3; 雌 蕊具长 花柱, 柱头 分离; 颖 果长约 5 毫 米, 具圆形 种脐; 无 柄雄小 穗长约 9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含 2 朵雄 小花; 第一颖 草质, 
742  云 南植物 志  具 多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有 1 一 2 毫米的 宽翼; 第二颖 舟形, 背部 有脊; 2 小花的 外 桴及内 桴均为 膜质, 均 比颖片 略短, 其 内桴也 比外稃 稍短; 雄蕊 3 枚; 有柄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常稍小 或有时 不育。 产 耿马、 临沧; 生 于海拔 500 — 1800 米的山 坡草地 或河谷 盆地草 丛中。 分布 于广西 凭祥。 斯里 兰卡、 印度、 东南 亚各国 都有。 本 种与水 生薏苡 C. aquatica 相近, 但那 种植物 常生长 水中, 秆 常漂浮 水面, 节部 生根; 叶 鞘及叶 片上有 腺体, 腺体 顶端有 刚毛; 佛珠 状总苞 在颈部 突然收 縮等特 征易于 区别。 3. 薏苡 (本 草经) Coix lachryma-jobi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江苏 植物志 (1977)*; 海南 植物志 (1,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oix lachryrna Linn. ( 1759) ; Coix chinensis Tod. ( 1861 ) .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粗壮, 径 2 — 3 毫米。 秆 直立, 高 1 一 2 米, 茎达 1 厘米, 光滑无 毛, 常有 分枝。 叶鞘 圆形, 疏松 包茎, 光滑 无毛, 具 条纹; 叶舌硬 膜质, 长约 1 一 2 毫 米, 上 缘有小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达 40 厘米, 宽 1 一 4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长渐 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中脉 粗厚, 在叶背 凸起, 两面 无毛, 边缘 粗糙。 孪生总 状花序 常 2 — 6 枚腋生 成束, 具强 壮而扁 压的花 序梗; 雌 总状花 序短, 整 个封藏 于骨质 念珠状 的总 苞内, 由 3 枚 雌小花 组成, 其 中仅有 1 枚小花 能育, 其 他两枚 退化为 柄状, 通常已 不再具 有残存 小穗; 能育 小花长 7 — 9 毫米, 与总苞 等长; 第一颖 上部厚 纸质, 下部膜 质, 膨 大成风 帽状, 先 端钝或 截形; 第二颖 舟形, 先端厚 纸质, 急尖, 几 全部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一小 花仅存 外稃, 稍短 于颖, 先端 质厚而 渐尖; 第 二外桴 与第一 外稃近 等长, 先端质 稍厚, 渐尖; 内稃 较小, 膜质, 长约 为外稃 之半; 雌 蕊具长 花柱, 柱头 分离; 颖 果长约 5 毫米, 具圆形 种脐; 雄花 序穗轴 纤细, 常 下垂, 雄小 穗孪生 于穗轴 各节; 无柄 雄 小穗长 6 — 7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含 2 小花; 颖 草质, 第一颖 背部近 扁平, 纸质, 具 多脉,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无 翼或有 狭翼; 第 二颖近 舟形; 2 朵雄 小花的 外稃与 内稃均 比颖 略短, 均 为膜质 透明; 雄蕊 3 枚;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较 小或常 退化。 全 省温暖 地带有 野生或 栽培。 喜生于 河岸、 沟边、 湖边或 阴湿山 谷中。 广布 于世界 温暖 地区。 本种植 物颖果 中含有 丰富的 淀粉及 脂肪, 可供 面食或 酿酒, 也 为富有 营养的 保健食 品。 入药有 利尿及 强壮的 功能。 念 珠状总 苞有珐 琅质, 其形色 甚美, 可 作手工 艺品。 秆 及叶可 作造纸 原料。 4. 薏仁米 (拟) Coix mayuen Romanet (1881). Coix lachryma-jobi var. mayuen ( Romanet ) Stapf ( 1 896 ) .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1 一 3 米, 光滑 无毛, 上部常 分枝。 叶鞘 圆形, 疏松 包茎, 光滑 无毛, 具 条纹; 叶 舌短, 长近 1 毫米, 膜质, 边缘啮 蚀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达 30 厘米, 宽达 3 厘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近 心形, 两面 无毛, 边缘 粗糙。 孪生 总 状花序 1 至数 枚腋生 成束, 具强壮 而压扁 的总花 序梗; 雌总 状花序 很短, 整体 封藏于 
禾本科  743  由鞘 苞变态 而成的 与小穗 等长、 表 面具条 纹的佛 珠状总 苞内, 雌小穗 3 枚, 着生 于花序 基部, 其 中仅有 1 枚 能育, 其 他两枚 退化呈 柄状, 通 常已不 具退化 小穗; 雌花序 与雄花 序 之间的 先出叶 (prophyll) 扁平, 叶状, 宽约 1.5 毫米, 长约 9 毫米, 具 2 脉; 无柄 雌小穗 第一颖 上部厚 纸质, 下部膨 大成风 帽状, 质地也 较软, 先端 急尖; 第二颖 舟形, 先端厚 纸质, 急尖, 边缘向 外折, 几 全部为 第一颖 所包; 第一小 花仅存 外桴, 稍短于 颖, 先端 质厚而 渐尖; 第二外 桴比第 一外桴 略短, 先端 渐尖, 厚 纸质, 在先端 稍下收 縮; 内桴较 短小, 膜质, 长约 为外桴 之半或 稍长; 雌 蕊具长 花柱, 柱头 分离; 颖 果长约 5 毫米, 种脐 圆形; 雄 花序: 穗轴 纤细, 常 下垂, 小 穗孪生 于穗轴 各节; 无柄雄 小穗第 一颖 纸质, 长约 8 毫米, 宽约 2.5 毫米, 多脉, 背部近 圆形, 边缘 内折, 有脊, 脊的上 部有 狭翼; 第二颖 舟形, 背部 有脊, 脊上 粗糙; 两 朵小花 的外稃 及内稃 均膜质 透明, 均 稍短 于颖, 两内稃 也均略 短于其 外稃; 雄蕊 3 枚; 有柄 小穗与 无柄者 相似, 但顶 节的有 柄 小穗常 退化。 昆 明附近 栽培。 印度东 北部及 缅甸北 部常见 栽培。 颖果 供制粥 食用及 酿酒; 嫩茎 及叶供 饲料。 5. 小 果薏苡 (拟) 图版 118: 9 Coix puellarum Balansa (1890); Bor (1960). Coix lachryma-jobi var. puellarum (Balansa) A. Camus in Lecomte (1922) . 多年 生草本 植物。 秆高 0.5 米。 总苞小 球形, 骨质 坚硬, 直径 3 — 4 (-5) 毫米, 白 色或浅 蓝色。 、 本种分 布于中 南半岛 各国。 模式 标本采 自越南 河内。 云 南南部 有分布 记录。 但目前 尚未采 到完整 标本, 详 细描述 待补。 6. 狭 果薏苡 (拟) Coix stenocarpa (Oliv. ) Balansa in Morot . (1890). Coix lachryma var. stenocarpa Oliver in Hook. (1888); Coix lachryma-jobi var. stenocarpa Stapf ex Hook. f. (1897). 一年 生草本 植物。 总苞骨 质 坚硬, 近圆柱 形或长 圆形, 白色, 长 7 — 16 毫米, 直径 2-3 毫米。 本种分 布缅甸 及越南 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缅甸。 云 南南部 有分布 记录。 但目 前尚未 采到 标本, 详 细描述 待补。 
中 名  索 引  _ |"*| 大序 野古草 583, 585, 586 大芦苇 222, 223, 224 九 顶草属 427, 428 大花 野古草 583, 585, 587 二实竹 93 大 花雀麦 392, 393, 395 二型 柳叶箬 577, 578 大 花蔗茅 608, 611 人面竹 194, 195, 196 大陆 剪股颖 352, 355 十 字马唐 550, 552, 553 大麦 423, 425 大麦属 232, 423 三 画 大油芒 599 大 油芒属 598, 599 丈 野古草 583, 586 大泡竹 68 三毛草 336 大 狗尾草 537, 538, 546 三 毛草属 336, 234, 335 大 画眉草 441, 442 三芒草 227, 228, 229 大 空心草 586 三 芒草属 215, 227 大苦节 176 三 角草属 233, 248 大 姚箭竹 82, 90 三刺草 227, 228, 230 大挠竹 45 三枪茅 228 大 看麦娘 387 三 药芒组 613 大泰竹 31, 32 三裂 草沙蚕 434, 438 大 翅薏苡 741 三 数马唐 550, 599, 561 大 理羊茅 250, 253, 257 三 穗金茅 622, 628, 629 大理 剪股颖 352, 356, 369 千金子 430, 431, 432 大眼竹 50, 176 千 金子属 427, 431, 433 ' 大麻竹 48 大 叶方竹 182, 186 大滑竹 128 大叶竹 53 大黍 491, 494, 495 大叶 蛇尾草 737 大锥 早熟禾 272, 296 大叶慈 35, 53 大锥 剪股颖 353, 361 大白竹 48 大薄竹 6, 7, 14, 15, 68 大节竹 87, 94, 176 大 穗苞茅 705, 707, 708 大 节竹属 5, 173 大穗 鸭嘴草 669, 672 大 节疤竹 90 小小 画眉草 450 大吊竹 61, 63, 64 小 孔颖草 663, 665 大 早熟禾 272, 285, 287 小 牛鞭草 725, 727 大竹 45, 48 小 叶龙竹 34, 36, 38 大羊茅 250, 258 小 叶荩草 696, 700 大 佛肚竹 6, 14 小竹子 134 大序 早熟禾 271, 285, 290 小米 541, 544 
小丽茅 372, 373, 374 小丽草 575, 576 小 丽草属 574, 576 小旱稗 511, 514 小 花方竹 182, 186 小花 柳叶箬 577, 578 小花 剪股颖 344, 353, 362 小花 野古草 583, 589, 591 小花 露籽草 506 小麦属 232, 426 小刺竹 186 小刺香 160 小 果薏苡 740, 743 小油竹 121 小油麦 334 小泡竹 78 小 画眉草 441, 450 小空竹 73, 76 小苦竹 99 小金竹 202 小草 475 小 草沙蚕 434, 437 小草属 428, 475 小药 早熟禾 270, 292, 296 小香竹 152, 159 小粒稻 207, 208 小 琴丝竹 6, 17 小 颖羊茅 251, 252, 261 小颖 鹅观草 406 , 411, 412 小 鼠尾粟 462 , 464 小糖草 352, 356, 357 小糙毛 求米草 487 小 囊颖草 504, 506 小鹉草 347, 348 山地 早熟禾 274, 299, 300 山竹 130, 138, 145 山西 早熟禾 272, 303, 308 山西 狼尾草 565, 571 山鸡米 218 山鸡谷 216 山 鸡谷草 509, 512 山 鸡谷属 484, 509  山香竹 152, 157, 158 山雀稗 529, 531 山黄竹 42 川西 剪股颖 352 川 野青茅 373, 378 广东 剪股颖 353, 359 广 序臭草 320, 323 广序 剪股颖 353, 364 弓果黍 507, 509 弓 果黍属 484, 507 马二 160 马六竹 140 马匹 108 马厄 73 马巴地 130 马 毛巴草 588 马甲竹 7, 8 马关 大节竹 163 马 关香竹 152, 157 马 耳朵草 485 马过吕 97 马亨 %, 97 马 亨箭竹 96 马来 画眉草 441, 448 马来 甜龙竹 35, 51 马谷咏 80 马陆草 731, 732 马 诗箭竹 81 马兹比 %, 98 马 兹箭竹 82 马唐属 484, 549 马鹿竹 140 马斯 93 马斯达 108 马 斯箭竹 82, 93 马锄玉 183 马 歌箭竹 81 马跨 39, 48 马撇列 131, 141 马赛 98 马蹄竹 7, 22 
746  云 南植物 志  四 画 不定 早熟禾 274, 289 不育 早熟禾 274, 312 中 亚白草 565, 566, 568 中亚 早熟禾 274, 292, 294 中华 大节竹 176 中华 早熟禾 273, 309, 310 中 华羊茅 250, 263 中华 结缕草 479, 480 中华 草沙蚕 430, 434, 435 中 华甜茅 318, 319 中华 鹅观草 411, 420 中 芒发草 340 中甸 草沙蚕 434, 438 中欧 早熟禾 272, 307 乌尔苏 早熟禾 274, 315 云生 早熟禾 271, 298 云 龙箭竹 83, 92, 93 云南 大油芒 599, 600, 601 云 南马唐 549, 599, 563 云南 孔颖草 663, 668 云 南方竹 186, 187 云南 长穗竹 3 云 南龙竹 35, 45 云南 异燕麦 328, 329, 332 云 南羊茅 249, 266 云南 耳桴草 594, 595 云南 狗尾草 537, 545, 546 云 南金茅 622, 628, 630 云南 草沙蚕 435 云南 野古草 583, 589, 594 云 南雀稗 529, 530 云 南黄茅 710 云南 裂桴草 694 云 南箭竹 84, 109, 110 五爪竹 164 五节芒 613, 614 五脉 画眉草 440, 453 元谋 尾稃草 523, 527 凤 头谷属 484 凤头黍 509  凤竹 164, 166, 168 凤尾竹 18, 24, 38 分枝 大油芒 599, 602 分枝芦 225 升马唐 550, 552 , 553 双叉 细柄茅 239, 246 双花 狗牙根 477 双花草 653, 657 双 花草属 599, 657 双花 鼠尾粟 462, 463 双桴草 433 双 秤草属 427, 433 双 穗雀稗 529, 532 天 鹅绒草 480 天 蓝羊茅 249, 255 太白 细柄茅 246 孔颖 双花草 657, 659 孔颖草 663, 666 孔 颖草属 598, 662 孔颖臭 根子草 663, 666 少叶 早熟禾 273, 302 少 花箭竹 84, 113, 117 少 刺方竹 180, 182, 185 少枝 玉山竹 120, 141 巴 氏龙竹 54 开展 早熟禾 272, 299, 301 心 叶香茅 680, 688, 689 心叶稷 491, 496 心形 柳叶箬 581 文山 玉山竹 120, 140, 142 斗竹 168 方竹 188 方竹属 6, 181, 190 无毛 臂形草 522 无名 臂形草 519, 520 无 江箭竹 104 无 芒金茅 619 无 芒金茅 622, 623 无 芒荩草 696, 698, 704 无 芒雀麦 392, 395, 396 无刺 野古草 593 无茎菅 712, 713, 714 
中 名 索 引 无谋菅 712, 714, 717 毛 蕊草属 215, 233, 326 无桴 细柄黍 498 毛 穗苞茅 706 无量 山箭竹 84, 115 毛 臂形草 502, 519, 522 无 腺东川 画眉草 448 毛藤竹 3 日归 111 水生黍 491, 497, 499 日本 早熟禾 270, 298, 299 水 生薏苡 735 , 740 , 741 日 本羊茅 250, 258 水田稗 510, 517 日本 乱子草 467, 469 水禾 212, 213 日本 沟桴草 268, 351 . 水禾属 206, 212 日本 看麦娘 387, 388 水竹 99, 195, 205, 224 木本 的竹族 4 水甜茅 318, 322 止 血马唐 550, 552, 555 水蔗草 661, 674 毛毛竹 143 水 蔗草属 598, 674 毛 叶子竹 136 片 马箭竹 93 毛叶 束尾草 723 牛角竹 13 毛 叶蔗茅 608, 612 牛虱草 440, 499, 454 毛节菅 712, 714, 715 牛筋草 457, 458, 459 毛边 野古草 583, 592 牛鞭草 708, 725 毛龙竹 35, 53 牛 鞭草属 597, 724 毛竹 90, 96, 125, 164, 195, 196, 199 瓦灰竹 53 毛竹子 136 车角竹 19 毛 花雀稗 526, 528, 530 车筒竹 6, 7, 19, 20 毛 花酸竹 163 长片假 淡竹叶 216 毛环竹 195, 197 长叶 尾桴草 523, 524, 526 毛 环单竹 8, 27, 19 长 叶雀稗 528, 531 毛 环劳竹 27 长叶 鼠尾粟 462, 465 毛秆 空轴茅 730 长 节香竹 152, 157 毛秆 鹅观草 411, 418 长 节箭竹 113 毛金竹 202 长 耳香茅 680, 681, 682 毛 背荩草 696, 698, 703 长耳 膜稃草 501, 503 毛轴 野古草 581, 583 长 舌巨竹 58 毛笋竹 56 长 舌香竹 152, 156 毛梗 双花草 657, 658 长舌 野青茅 380 毛 脚龙竹 38 长舌 落芒草 243 毛稃 剪股颖 352, 364, 365 长芒 草沙蚕 434, 437 毛颖 早熟禾 272, 307 长芒 棒头草 386 毛 颖艢茅 671, 676 长芒 鹅观草 411, 415 毛颖草 502, 518 长芒稗 511 毛 颖草属 483, 484, 517 长序 狼尾草 565, 567, 569 毛颖 野古草 583, 593 长序 野古草 583, 588 毛 箨方竹 185 长 花马唐 550 , 552 , 556 毛蕊草 326, 327 长花 牛鞭草 725, 726 
748  云 南植物 志  长 花羊茅 250, 254, 255 台庶茅 608 长花 剪股颖 366 叶草 541 长花 野青茅 373, 374, 378 四川 早熟禾 270 , 313 长 画眉草 441, 455 四川 狼尾草 565, 571 长肩毛 玉山竹 119, 120 四川 剪股颖 354, 369 长圆 鞘箭竹 144 四生 臂形草 502, 519, 521 长梗菅 712, 720 四 脉金茅 622, 625 长 颈薄型 2 外玉山 剪股颖 353, 370 长桴 早熟禾 271, 284 尼泊尔 早熟禾 270, 297 长桴 剪股颖 352, 362 尼 泊尔芒 610, 613, 615 长颖 异燕麦 334 巨龙竹 35, 48, 49 长颖 早熟禾 273, 294 巨竹属 5, 55 长穗 三毛草 329, 336, 337 干颗卿 "T 若 J'J, Ji / , 581 长 穗小草 475 永 善方竹 182, 184, 185 长 穗竹属 3 永 善悬竹 147, 150 五 画 玉山竹 118 玉 山竹属 5, 118, 151 丛竹 94, 103 玉龙 山箭竹 84, 116, 117 东川 早熟禾 272, 295 玉米 739 东川 画眉草 441, 447, 449 玉蜀黍 735, 739 东 川雀麦 392, 395, 397 玉 蜀黍族 483, 738 东 川箭竹 83, 99, 100 玉 蜀黍属 738 东 方发草 341 甘托克 剪股颖 352, 371 东亚 早熟禾 270, 288 甘青 剪股颖 358 东亚 黄背草 712, 719 甘蔗 603, 605 东 京马唐 550, 562 甘蔗属 598, 602 东京 假高梁 652, 654 田间 鸭嘴草 669, 672 东坡竹 109 田栖稗 511, 512, 516, 517 丝 颖针茅 235, 236 白 毛巨竹 56, 57 兰坪 玉山竹 119, 124, 126 白夹竹 202 兰 坪箭竹 82 白竹 46, 99, 103, 141 冬竹 83, 107, 105 白羊草 661, 663, 665 凸 脉荩草 696, 698, 702 白花 柳叶箬 575, 577 包谷 739 白健秆 622, 624 北亚 三毛草 329, 336, 338 白茅 618, 619 北美 青篱竹 3 白茅属 597, 618 卡氏 画眉草 451 白顶 早熟禾 270, 274 发草 327, 340 白草 565, 567 发草属 234, 340 白麻竹 37 可爱黍 491, 492, 494 石生 早熟禾 272, 293 台湾 剪股颖 370 石竹 22 台 湾雀稗 529 石芒草 583, 589, 590 
中 名索引  749  石茅 646, 648, 650 石屏 孔颖草 663, 667 石珍茅 429 石绿竹 195, 198 石棉 玉山竹 118 禾本科 1, 2, 249 闪 光荩草 696, 701 龙丹竹 7, 15, 18 龙爪茅 457,461 龙 爪茅属 427, 461 龙爪稷 458 龙头竹 7, 13 龙竹 35, 46 , 48 , 49 龙 竹亚属 34 龙须草 635 印马 耳稃草 594, 595 印 度白茅 618  亚香茅 680, 689, 693 仰卧 早熟禾 270, 309, 312 伊里 它竹属 4, 伊 里安竹 3 优雅 三毛草 336, 337 会理 野青茅 373, 377 伞把竹 82, 87, 146 伪 针茅属 485, 563 佤 101 佤箭竹 101 光 孔颖草 663, 664 光头稗 511, 512, 513 光花 异燕麦 328, 330 光花 鹅观草 410, 417 光亮 玉山竹 120, 131, 132 光柄芒 613, 616 光柄 野青茅 372, 376 光 轴荩草 696, 702 光 脊荩草 696, 698, 699 光脊 鹅观草 411, 413, 418 光高粱 647, 648, 650 光基 早熟禾 273, 291 光桴 早熟禾 273, 306  光 桴雀麦 392, 393 光颖 芨芨草 238, 241 光颖 空轴茅 730 刚 毛马唐 550, 560 刚竹 91, 203 刚竹属 6, 193, 194 刚莠竹 632, 636, 637 华东 早熟禾 273, 284, 285 华灰 早熟禾 273, 311 华油麦 333 华 须芒草 677 华莜麦 335 华雀麦 392, 400 吊丝草 662 吊竹 53, 62 地毯草 534, 535 地 毯草属 485, 634 多节 早熟禾 272, 304 多节 野古草 583, 590 多 节雀麦 392, 399 多纤 毛莠竹 637, 638 多花 剪股颖 353, 360, 362 多花 黑麦草 266, 267, 424 多 刺荩草 696, 697 多枝 玉山竹 120, 136, 139 多枝 乱子草 467, 469 多 枝雀麦 392, 400 多枝 臂形草 519, 520 多变 早熟禾 274, 315 多变 鵝观草 411, 422 多 脉香茅 680, 688, 690 多裔 735, 739 多 裔草属 738, 739 多鞘 早熟禾 303, 304 尖叶 弓果黍 499, 507, 508 尖 削箭竹 84, 108 尖稃草 457, 460 尖 桴草属 428, 460 尖颖 耳稃草 585 尖颖 耳桴草 594 尖颖 鸭嘴草 669, 673 尖颖 落芒草 242 
750  云 南植物 志  异马唐 550, 551 异节 皱颖草 727, 728 异序 虎尾草 471, 474 异颖草 217, 350 异 颖草属 232, 350 异燕麦 328, 330 异 燕麦属 234, 326 异穗 楔颖草 643, 644 扫把竹 84, 125, 144, 145, 146 扫帚草 226 早竹 195, 199 早熟禾 269 , 270 , 276, 277 早熟 禾亚科 2, 4, 231 早 熟禾属 234, 269 曲芒 楔颖草 643, 645 曲 枝羊茅 250, 264 曲秆竹 195, 197 曲 秆箭竹 82, 90 有芒 鸭嘴草 669 杂 种香茅 680, 691 江华 大节竹 174, 175, 176 江竹 54 灰竹 88, 97, 152, 154, 155 灰秆竹 6, 7, 11, 12 灰 秆箭竹 81 灰金竹 201, 202 灰香竹 155 竹叶茅 636, 639, 640 竹叶草 486, 487, 488 竹节草 655 竹亚科 2, 4 竹扫子 119, 123 竹蔗 603, 607 红山茅 619, 621 红 山茅属 597, 620 红 毛劳竹 67, 68, 69 红竹 45 红尾翎 550, 558, 559 红苞茅 705, 707 红 裂稃草 694, 695 红 鞘箭竹 84, 112, 110 红穗 画眉草 440, 453  纤毛 鹅观草 410, 413, 415 纤弱 早熟禾 272, 292, 295 纤 维马唐 549, 559, 560 纤 鞘香茅 681, 682, 684 网 脉莠竹 636, 640, 641 网脉稷 491, 493 羊竹子 147, 150 羊茅 249, 252, 261 羊茅属 234, 249 羽状 短柄草 402 羽 柱针茅 237 老芒麦 254, 404, 407 耳 稃草属 582, 594 芒 613, 616 芒竹 24 芒属 597, 612 笈笈草 238 芨 芨草属 233, 237 西 伯利亚 早熟禾 271, 308, 309 西南 马陆草 731 西 南荩草 696, 704 西 南莩草 537, 539 西南菅 712, 718 西南 野古草 583, 585, 587 西 南雀麦 392, 394, 401 西南 黄花茅 345 西康 野青茅 373, 374, 379 西 藏龙竹 34, 41 西 藏羊茅 250, 264 西 藏牡竹 41 西 藏香竹 152 西藏 鹅观草 411, 421 西藏 新小竹 80 观音竹 6, 18 七 画 两耳草 526, 528, 529 丽江 皱颖草 722, 727, 728 丽江 剪股颖 353, 356, 368 丽江 濂序竹 144 乱子草 464, 467, 468 乱 子草属 428, 466 
中 名 索 引 乱草 440, 447 肠须草 464, 473 佛肚 22 肠 须草属 428, 473 佛肚竹 6, 7, 14, 22 芦 223 克 西羊茅 249, 251 芦竹 221, 222 冷地 早熟禾 273, 281, 283 芦 竹亚科 2, 4, 214 冷竹 128 芦竹属 215, 220 冷箭竹 164, 168 芦苇 223 劳什子 124 芦苇属 215, 221 卵 花甜茅 318, 319, 320 花巨竹 56, 57, 58 围 裙芦苇 223, 224 花竹 14 坚秆 画眉草 441, 445 花 孝顺竹 17 孝顺竹 6, 7, 16 花 秆黄竹 37 孝顺 竹亚属 7 花眉竹 10 尾稃草 523, 525, 526 花斑竹 127 尾 稃草属 485, 523 芸香草 680, 682, 683 尾稃 臂形草 519, 523 苇 223 扭翁 125 苇羊茅 250 扭 鞘香茅 681, 692 苇 状羊茅 251, 254 拟金茅 632, 635 苇菅 712, 715 拟 金茅属 598, 635 苏丹草 648, 651 拟高粱 647, 648, 651 、 谷子 541 旱茅 653, 694 谷罗竹 113 旱雀麦 392, 394, 401 贡山竹 160, 161 旱黍草 491, 498, 499 贡 山竹属 5, 160 旱稗 511, 516 贡 山箭竹 83, 98 李氏禾 211 远 东羊茅 250, 253, 256 束尾草 708, 723 连苇菅 712, 720 束 尾草属 597, 723 针竹 73 极地 早熟禾 271, 278 针茅属 233, 234 求米草 487, 488, 489 针剪草 226, 229 求 米草属 484, 486 针 剪草属 215, 226 沙 罗单竹 67, 68, 69 间序 狗尾草 537, 540 沟稃草 351 间序 囊颖草 504, 505 沟 桴草属 232, 350 闷 144 沟颖草 671, 675 阿尔泰 早熟禾 274, 275 沟 颖草属 598, 675 阿玉尺 73 灿稻 210 阿里山 剪股颖 344, 353, 牡竹属 5, 33 阿闷 145 矶子草 432 阿拉拉 早熟禾 273, 278 秀 叶箭竹 83, 104, 105 阿罢 116 秃 鞘箭竹 82, 87 阿摆 78 纹 鞘箭竹 82 阿赖 山羊茅 249, 251 
• 752 • 云南 植物志  麦宾草 405, 408 建 水龙竹 35, 45 麦莫 62 弩 刀箭竹 104 麦 穗茅根 481 弩箭竹 83, 104, 102 苘草 268, 388 房县 野青茅 373, 379 茵草属 232, 388 披碱草 254, 405 八 画 披 碱草属 232, 404, 410 拂子茅 383, 384 刺毛柳 叶奢 577, 579 拂 子茅属 232, 383 -til -T- Bit tC/ ~^*r a 刺毛 臂形草 522 拉沙 160 刺叶假 金发草 633, 634 拉哈尔 早熟禾 273, 292, 2 刺竹 7, 20, 21, 182, 185, 186 昆 明羊茅 250, 258 刺竹子 182, 187, 189 昆明 实心竹 109 刺 竹亚族 4 昆明 剪股颖 353, 356, 359 刺竹 亚属 7 杭竹 199 刺竹属 4, 6 林地 早熟禾 272, 297, 299 刺芒 野古草 583, 592 林阴 芨芨草 240 刺香 159 果园草 317 刺猬菅 712, 717 枫茅 680, 688, 693 单 竹亚属 8 欧亚 早熟禾 269, 271, 282 单 性羊茅 250, 260 河八王 601, 603, 605 单枝竹 64 河口 画眉草 441, 446 单 枝竹属 5, 64 油竹 22, 138 单蓝 拂子茅 381, 383, 384 油芒 599, 600 单穗 大节竹 174, 178 油麦 334 ±s*s -±tr r r^i z,a 单穗草 657, 659 油刺竹 22 卷 耳箭竹 83, 106 油实竹 131 国珠 75 沿沟草 317, 321 垂 丝苟茅 705, 706 沿 沟草属 234, 317 垂枝 早熟禾 270, 281, 283 泡竹 70, 78, 79, 88 垂穗 披碱草 404, 407 泡竹属 5, 77 垂穗 画眉草 440, 446 泡滑竹 120, 133 垂 穗香茅 680, 691 泸水 剪股颖 353, 359, 360 孟力啦 野古草 583, 584, 585 泸 水箭竹 84, 116 实心竹 62, 93, 108, 127, 131 浅 囊香茅 680, 685 实竹 120, 131, 138, 185 版 纳龙竹 56 居中菅 712, 714, 718 版纳 甜龙竹 34, 42, 43 |JL| 、/. -i*r* r C A 石二草 654 狗牙根 474, 476 石 生羊茅 249, 263 狗 牙根属 428, 476 岩生 剪股颖 352, 360, 367 狗尾草 538, 544, 546 岩竹 145 狗 尾草属 485, 535 岩金竹 145 玫红 野青茅 372, 375 帕米尔 早熟禾 271, 280 画眉草 441, 449, 452 
中 名索引  753  画 眉草属 427, 440 疙瘩竹 8, 21, 23, 62 直欢朗 200 直芒草 239, 245 直 芒草属 233, 245 直穗 鹅观草 411, 416 知风草 441, 443, 445 杆担竹 23 空心竹 96, 97 空心带 鞘箭竹 99 空 心箭竹 83, 97, 95 空竹 73, 75, 76 空竹属 5, 72, 75, 77 空轴茅 708, 729 空 轴茅属 597, 729 线 叶笔草 632, 634  线形 草沙蚕 434, 436 细毛 鸭嘴草 669, 670, 671 细长 早熟禾 273, 303, 306 细叶 早熟禾 271, 277 细叶 芨芨草 238, 239 细叶 结缕草 479, 480  细 叶臭草 323 细 芒羊茅 265 细 画眉草 455, 457 细画 眉草属 428, 455 细柄茅 246, 247 细 柄茅属 233, 245 细柄草 660, 662 细 柄草属 598, 660 细柄 野青茅 373, 377 细柄黍 491, 497 细弱 柳叶箬 575, 577, 580 细弱 落芒草 242, 243 细瘦 孔颖草 663, 664 细穗 草沙蚕 437 罗氏 异燕麦 331 罗汉竹 190, 195 肥 披碱草 405, 406 苞子草 712, 716 苞茅属 599, 705 苦竹 99, 145, 164, 165, 166, 174  茅 541 茅 叶荩草 696, 703 茅草 618 茅香 343, 344 茅香属 233, 343 茅根 474, 481, 482 茅根属 428, 481 虎尾草 471, 472, 474 虎尾 草亚科 2, 4, 427 虎 尾草属 428, 471, 473 虱子草 478 诗珠 141 贫叶 早熟禾 273, 298 金 毛空竹 73, 77 金丝草 631 金发草 631, 632 金 发草属 597, 631 金平 玉山竹 119, 125, 126 金 平龙竹 35, 51 金竹 202, 203 金色 狗尾草 537, 543, 546 金佛 山方竹 182, 188 金沙 尾桴草 523, 524 金 沙香茅 681, 686 金茅 622, 627 金茅属 598, 621 金 须茅属 598, 655 金猫尾 601, 603, 604 钓竹 53 钓鱼竹 26 青皮竹 6, 8, 24 青 壳大竹 51 青秆竹 7, 10 青海 早熟禾 274, 289 青紫 早熟禾 274, 285, 288 青稞 423, 425 青篱 竹亚族 4, 5 青 篱竹属 5, 163, 182 非洲 虎尾草 471, 472 非洲稻 207 顶芒 野青茅 372, 375 变形草 347, 349 
754  云南 植物志  变绿 异燕麦 328, 331 九 画 临沧 画眉草 443, 447 临匙 画眉草 440 亮绿 玉山竹 120 勃氏 甜龙竹 52 匍茎 剪股颖 352, 365, 369 南亚 乱子草 464, 467 南亚稷 491, 499, 500 南竹 46 南京竹 109 南 峤滇竹 55, 56, 60 南燕麦 333 南糯竹 109 哈喀 68 哈铺 38 哈醋 52 复秆 画眉草 441, 450 带 鞘箭竹 83, 98 弯毛 玉山竹 124 弯叶 画眉草 441, 444 弯 序香茅 680, 684 弯穗草 430, 439 弯 穗草属 428, 439 怒 江箭竹 81 总序竹 5, 79, 80 总序 竹亚族 4, 5 总 序竹属 80 总苞草 213, 219 总 苞草属 215, 219, 427 恒山 早熟禾 273, 287 扁芒草 217, 220 扁 芒草属 215, 219 扁穗 牛鞭草 725 扁 穗雀麦 392, 393, 394 挂金竹 80 挠竹 39 星星草 452 显子草 457, 470 显 子草属 428, 470 柄莠竹 636, 640, 641  柔 毛羊茅 266 柔 枝莠竹 636, 642 柔弱 野青茅 373, 382 柳叶知 577 柳叶箬 575, 579 柳 叶箬族 483, 573 柳 叶箬属 574, 576 柳竹 31 歪 脚龙竹 48 洱源 异燕麦 328, 329 洱 源荩草 696, 697, 698 烂眼竹 22 独龙江 玉山竹 119, 131, 129 独龙 江空竹 72, 73, 74 独 龙箭竹 83, 101, 102 狭 叶斑茅 603, 606 狭 果意苡 740, 743 狭 穗针茅 235 盈江 玉山竹 120, 141, 142 看麦娘 268, 387 看 麦娘属 232, 387 矩圆 鞘箭竹 144 穿孔 球穗草 734, 736 竖 毛马唐 550, 561 竖立 鹅观草 410, 413, 417 类芦 429 类芦属 215, 427, 429 类谷稗 510, 515 类 金茅芒 610, 613, 614 类雀稗 535, 545 类 雀稗属 485, 545 类黍 柳叶箬 577, 580 绒毛草 329, 342 绒 毛草属 233, 342 结缕草 479 结 缕草属 428, 479 美竹 195, 202, 204 美 丽箭竹 83, 103 美 穗龙竹 34, 44 美穗竹 44 耐久 鹅观草 410, 413, 416 胎生 早熟禾 269, 275, 276 
中 名索引  755  茭儿茶 214 茭白 214 茭笋 214 荆竹 190, 191, 192 草山 剪股颖 370 草丝竹 120, 136 草地 早熟禾 269 , 271, 303 , 305 草 地羊茅 250 草地 短柄草 402, 403 . 草沙蚕 430, 434, 435 草 沙蚕属 427, 434 草 甸羊茅 262 草原稗 511, 514 ' 荏弱 早熟禾 270, 286 荏 弱莠竹 636, 638 荩草 696, 699 荩草属 596, 695 药用 野生稻 208 贵州 狗尾草 537, 540 迷身草 218 钙生 鵝观草 411, 414 钝叶草 535, 547 钝 叶草属 485, 547 钝桴 野大麦 423 钝颖 落芒草 242, 244 钩毛草 485, 488 钩 毛草属 484, 485 须芒草 671, 677, 678 须 芒草属 599, 677 食用稗 510, 512, 514 香竹 76, 151, 152, 153, 154, 156, 159 香竹属 5, 151 香茅 679, 683 香茅属 599, 679 香根草 647, 654 香 根草属 598, 654 香笋竹 109 香糯竹 71, 73, 76 鬼稻 207  十 画  俯竹 7, 9  倒刺 狗尾草 537, 543 倒刺 蒺藜草 572, 573 倭 竹亚族 4, 5 倭形竹 174 凋 叶箭竹 82, 84, 85 凌风草 268, 269 凌 风草属 234, 267 勐 腊悬竹 147 哲孟雄 早熟禾 272, 305 唐竹属 6, 178 圆 果雀稗 529, 532, 535 圆 基香茅 680, 681, 682 圆穗 披碱草 405, 408 埋包 75, 78 埋当哈 77 埋欢 202 埋邦 76 埋罕 64 埋刷 59 埋波 48 埋弯 42 埋洪 59 埋桑 35, 37, 38 埋桑罕 14 埋桑郎 38 埋桑滇 31 埋崩 12 埋毫啷 76 埋眼 78 埋 眼崩摇 70 埋搏 48 埋嘿 68 埋霍罕 58 套鞘 早熟禾 270, 276, 314 宽 叶金茅 622, 630 宽叶 黄花茅 321 宽叶 黄花茅 345 宽 颖金茅 626 展序 金须茅 653, 655, 656 展穗 芨芨草 238, 239, 240 峨热竹 168 座 花针茅 237 
. 756 • 云 南植物 志  弱 须羊茅 250, 253, 259 臭草属 234, 322 扇穗茅 390 臭 根子草 661, 663, 668 扇 穗茅属 390 荻芦竹 221 扇 穗草属 234 莜麦 327, 333, 334 料慈竹 8, 28, 29 莠竹属 597, 636 格吗 62 莠 狗尾草 537, 539 格 吗哚磨 64 莩草 537, 538 桂竹 203, 204 莪 利竹属 3 梨 竹亚族 4, 5 莪 利竹族 4 梨藤竹 62 莽草 226 梨 藤竹属 5, 61 蚊子草 452 泰竹 31, 32 蚌竹 46 泰竹属 5, 31 铁竹 170, 171 泰 国金茅 622, 637, 628 铁竹属 169 流 苏香竹 152, 156, 158 高山 早熟禾 271, 275, 281 流苏 梨藤竹 61, 62, 63 高山 梯牧草 320, 389 海竹 119, 121, 122 高舌竹 51 海雀稗 529, 534 高株 鵝观草 406, 411 狼尾草 565, 568 高粱 646, 648 狼 尾草属 485, 564 高粱族 483, 596 珠芽 画眉草 441, 442, 443 鸭茅 317, 321 铍叶 狗尾草 537, 542 鸭茅属 234, 317 皱叶 柳叶箬 581 鸭 嘴草属 598, 668 皱茅 541 鸭草 529, 533 皱 颖草属 597, 727 十匪 一画 皱 鞘箭竹 84, 108 真菌 214 乾宁 狼尾草 565, 568, 570 真麻竹 72, 73, 74 偃麦草 254, 409 窄颖 早熟禾 271, 312 偃 麦草属 232, 409 窄穗 剪股颖 353, 358 假芦 429 笔草 633, 634 假 花鳞草 410, 412, 413 粉竹 46, 121 假苇 拂子茅 381, 383 粉单竹 8, 30 假 枝雀麦 392, 399 粉 背金茅 622, 625 , 628 假金 发草属 597, 598, 633 素羊茅 250, 252, 259 假 冠毛草 236, 248 紧序 剪股颖 352, 357 假高粱 652, 653 紧穗 剪股颖 353, 363 假 高粱属 598, 652 绢 毛马唐 550, 558 假 淡竹叶 216, 217 绥江 玉山竹 120, 143 假淡竹 叶亚科 4, 216 耿马 小香竹 152, 160 假淡 竹叶属 215, 216 胶南竹 179 假稻 211, 213 脆弱 早熟禾 270, 290 假稻属 206, 211 
中 名 索 引 假鞭 2, 78 粗 穗龙竹 35, 46, 47 冕 宁悬竹 147, 148, 149 粘人草 655 冕 宁慈竹 149 绵竹 6, 8, 22, 24, 25 剪股颖 353, 355, 356 绿 早熟禾 273, 316 剪 股颖属 233, 351 绿 竹亚属 7 剪棒草 365, 385 绿春 玉山竹 120, 134 剪 棒草属 233, 385 聊 箭秆子 429 宿生 早熟禾 273, 302, 303 船竹 83, 103 密 毛箭竹 84, 112 菅 712, 721, 722 密花 早熟禾 271, 299, 300 菅属 599, 711 密花 拂子茅 384 菰 213, 214 密穗 空轴茅 730 菰属 206, 214 悬竹属 5, 147 菲律宾 巨单竹 51 斜 依箭竹 84, 111 蛇尾草 735, 737 梁 535, 541, 544 蛇 尾草属 597, 737 梁山慈 53 蛊 早熟笔 272, 284 梅氏 画眉草 447 蛊羊茅 250, 257 梯牧草 389, 390 象草 565, 568, 569 梯 牧草属 232, 389 距花黍 488, 490 淡竹 195, 198 , 202 距 花黍属 484, 490 淡竹叶 216, 217, 218 野古草 582, 584 淡 竹叶属 215, 218 野 古草族 483, 582 淡 褐马唐 550, 554 野 古草属 582 渐尖叶 早熟禾 273 野生稻 207, 210 渐尖 早熟禾 280, 281 野龙竹 34, 42, 50, 53 球茎草 347 野竹 42 球穗草 734, 735 野青茅 373, 380, 381 球 穗草属 597, 734 野 青茅属 233 甜龙竹 35, 42, 43, 52 野 青茅属 350, 372 甜竹 42, 46, 52, 197 野黍 526, 527 甜茅 318 野黍属 485, 527 甜茅属 234, 318 野稻 207 甜 根子草 603, 607 野燕麦 327, 333 甜高梁 648, 649 银丝竹 6 筇竹 190, 191 银边草 348 筇竹属 6, 189, 190 隐花草 464, 466 粒 状马唐 549, 551, 552 隐 花草属 428, 466 粗毛 鸭嘴草 669, 670, 671 隐 穗香茅 680, 688, 690 粗 毛箭竹 84, 114 雀麦 392, 397 粗 枝箭竹 82 雀麦属 234, 391 粗柄 玉山竹 119, 127 雀稗 529, 533 粗穗 大节竹 174, 175 雀稗 尾桴草 523, 525 
758  云南 植物志  雀稗属 485, 528 雪山 早熟禾 270, 285, 287 雪 山雀麦 392, 395, 396 雪 山箭竹 84, 114 雪竹 84 麻竹 35, 46, 47 黄竹 34, 35, 36, 37, 42, 88, 97, 114 黄色 早熟禾 273, 286 黄壳竹 120, 138 黄 花茅属 233, 343 黄茅 653, 710 黄茅属 599, 709 黄金 间碧竹 6, 14 黄背草 712, 721, 722 黄草毛 227, 228, 230 IT 草 565 十二画 喀西 早熟禾 270, 291, 292 喀 西香茅 680, 687, 688 喔勐 62 喔啦 68 喜马 乱子草 467 , 468 喜冰 早熟禾 272, 301 喜 湿箭竹 83, 99, 100 帽叶竹 160 散穗 弓果黍 507 散穗 野青茅 373, 381, 382 斑苦竹 164, 167 斑茅 601, 603 斑鞘 玉山竹 119, 128 斯满 131 普兰 鹅观草 411, 419 普 通小麦 424 , 426 普通 早熟禾 272, 276, 314 普通 剪股颖 353, 354 普通 野生稻 210 景 谷箭竹 84, 115 晾衫竹 179, 180 棉花竹 83, 94, 95 棒 毛马唐 549, 556 棒头草 320, 386  棒头草 剪股颖 352, 370 棒 头草属 232, 386 棕叶芦 222, 226 棕 叶芦属 225 棕叶 狗尾草 537, 541, 546 棕叶草 226 棕叶草 541 棕茅 622, 634 棚竹 174, 177 棱纹 玉山竹 120, 137 椅子竹 34, 39, 40 湖岸 剪股颖 353, 366 滑竹 112, 115, 120, 124, 125, 130, 131, 138, 139, 141 滑秆草 705, 708, 709 猬草 422, 424 猬草属 232, 422 琼生草 650 番麦 739 疏花 早熟禾 271, 272, 281, 282 疏花 剪股颖 353, 360, 364 疏花 野青茅 380 疏 花雀麦 392, 394, 398 疏穗 求米草 486, 489 疏穗 野青茅 373, 378 登马 108 短毛芒 613 短 叶金茅 619, 622, 623 短叶黍 491, 492 短 节方竹 182 短芒草 227, 228 短 芒萏草 327, 339 短 枝发草 341 短柄草 395, 402, 403 短 柄草属 234, 402, 410 短柄 鹅观草 410, 419 短 柄箭竹 82 短 梗苞茅 705 短 颈厚型 2 短锥 玉山竹 118 短 颖马唐 550, 557, 559 短颖芒 610, 613, 617 
中 名 索 引 短颖草 349, 406 落芒草 236, 242, 243 短 颖草属 232, 349 落 芒旱属 233, 241 短颖 鹅观草 411, 414 葭 223 短颖 ^颖草 640, 643 蛋毛 玉山竹 119, 124 短颖 臂形草 519, 521 蛮竹 22, 24 短穗竹 192 1 tiff t L* IIP 裂样茅 320, 325 短穗 冠芒草 429, 430 裂 样茅属 234, 325 硬 毛金茅 622, 626 裂桴草 694 硬头黄 7, 10, 11 裂 稃草属 598, 599, 693 硬 头黄竹 10 裂 箨铁竹 170, 171 , 172 硬 序羊茅 250 超 包箭竹 83, 106 硬 秆子草 660, 661 铺地 狠尾草 565, 567 硬质 早熟禾 273, 309, 311 铺地黍 491, 498 硬质 剪股颖 354, 367 锋 芒草, 474, 478 硬稃稗 511, 515 锋亡 草属 428, 477 硬 德羊茅 253, 256 阔 叶箬竹 65, 173 等距 狼尾草 571 阔 叶箭竹 81 等颖 落芒草 236, 242 隔界竹 120, 135, 132 筒轴茅 722, 733 賜观草 410, 421 筒穗草 646 , 647 賜 观旱属 232, 404, 410 筒 穗草属 598, 645 黍 496, 535 粟 535, 538, 541 黍亚科 2, 4, 482 粟草 239, 248 黍族 483 粟草属 233, 247 黍属 484 , 490 紫马唐 550, 562 黑 毛巨竹 56, 59 紫竹 195, 200, 201 黑灰竹 153 紫羊茅 249, 252, 262 黑竹 136, 200 紫 序箭竹 82 黑麦 424, 425 紫 花酸竹 161, 163 黑麦草 266, 267 紫杆 玉山竹 119, 125 黑 麦草属 234, 266 紫秆 玉山竹 125 黑麦属 232, 425 紫穗 鵝观草 411, 419 黑 果黄茅 710, 711 缅竹 9, 164 黑穗 画眉草 441, 449, 451 缅 甸方竹 182, 183, 184 黑 穗箭竹 82, 85, 86 缅 甸龙竹 34, 37 萏草属 233, 339 继甸竹 9 缅 甸刺竹 7, 9 十三画 續甸浅 囊香茅 685 微 药羊茅 249, 260 續 甸金茅 619, 622 微药 剪股颖 354, 360, 361 缅 甸高梁 648, 649 微药 野青茅 372, 374, 376 落 叶筱竹 4 微 穗荩草 696, 700 落 叶筱竹 82 慈竹 6, 8, 25, 26 
760  云 南植物 志  新小竹 80 楔颖草 640, 643, 644 楔 颖草属 598, 643 楠竹 199 滇 川方竹 182, 186, 187 滇竹 55, 56, 59 滇芒 613, 617 滇西 早熟禾 270, 316 滇西南 玉山竹 119, 121, 122 滇西 野古草 583, 588, 589 滇西黍 491, 494 , 495 滇 西箭竹 83, 96 滇 南金茅 622, 628, 629 滇缅 画眉草 441, 443 滇蔗茅 608, 609, 610 滇 藏羊茅 250, 252, 265 滨发草 340, 341 瑞 士羊茅 249, 265 碎米 知风草 447 福贡 玉山竹 131 福 贡龙竹 34, 39, 40 福 贡箭竹 99 福勃 狗尾草 539 稗 511, 512, 513 稗荩 574, 575 稗荩属 574 稗属 483, 484, 510 筱竹 160 筱竹属 4 简 轴茅属 597, 733 粳稻 210 腾冲 玉山竹 119, 130 腾冲 野古草 593 腾 冲箭竹 82, 91, 92 蒙自 玉山竹 119, 128, 129 蒲竹仔 174, 177 蒹 223 蒺藜草 535, 572 蒺 藜草属 485, 572 蜈蚣草 722, 731 蜈 蚣草属 597, 731 裸 箨海竹 123  詹森草 650 锡 金龙竹 35, 50 锡金 早熟禾 270, 309, 310 锡金 剪股颖 353, 365, 368 锡金 黄花序 345, 346 锥茅 736 锥茅属 597, 736 鼠毛 囊颖草 504, 505 鼠妇草 440, 449, 451 鼠尾粟 462, 463 , 464 鼠 尾粟属 428, 462 蜀黍 646, 647, 648 蜀黍属 598, 646, 458 糁 458 糁子 458 糁属 427, 458 十四画 寡穗芦 225 弊草 501 漾濞 剪股颖 363 瘦瘠 伪针茅 535, 564 碟环竹 147, 148 碟 环慈竹 147 管 状箬竹 136 箬叶竹 172 箬叶菜 541 箬竹属 5, 160, 172 缨序菅 712, 713 膜桴草 501, 502 膜 桴草属 484, 500 蔑竹 94 蔓 生莠竹 636, 638 蔗茅 608, 610, 611 蔗茅属 598, 608 蔺状 早熟禾 274, 308 辣 薄荷草 680, 687 酸竹属 5, 162 酸模芒 216 十五画 德钦 画眉草 441, 443, 444 
中 名索引  761  德 钦箭竹 82, 88, 89 横 断马唐 550, 555 橄榄竹 22 瘤毛 双花草 658 瘤粒 野生稻 207, 209 瘤穗 弓果黍 499, 508 稷 491, 496, 535 稻 207, 209, 210 稻亚科 2, 4, 206 稻属 206 箭叶 大油芒 599, 601, 602 箭竹 128, 135, 137 箭竹属 5, 81, 119 箭秆竹 64, 65 篌竹 195, 205 霉竹 88 雾箭竹 88 额 尔古纳 早熟禾 273, 279 髯毛 臂形草 522 卿鱼草 440, 449, 454 葸莠竹 76 葸 莠竹属 5, 66 瀰沧 梨藤竹 61, 62, 63 十六画 橘草 681, 682, 686, 689 燕麦 333, 335 燕麦属 234, 333 篦 齿雀麦 392, 394, 398 糖蜜草 535, 548 糖 蜜草属 484 , 548 糙叶 早熟禾 272, 279 糙臭草 323, 324 粽 野青茅 372, 374, 375 糙稃 早熟禾 271, 294 薄叶 柳叶箬 577, 578 薄竹 67, 68, 70, 71, 112 薄竹属 5, 70 薄 壁箭竹 82, 88, 89 薏仁米 740, 742 薏苡 740, 742  薏苡属 738, 740 薛 氏箭竹 107  十七画  穗 三毛草 336, 338 簇穗 鸭嘴草 668 糜 4% 槺稷 491, 492 臂形草 502, 519 臂 形草属 485, 518 藏 东臭草 323, 324 藏布 三芒草 227, 231 藏 异燕麦 328, 331 藏 芨芨草 238, 240 藏南 早熟禾 270, 276, 313 藏 须芒草 677, 678 藏 扇穗茅 321, 390, 391 藏 野燕麦 331 藏 落芒草 242 , 244 蟋蟀草 459 藤竹草 491, 493, 494 藤竹属 3 镰 序竹属 5, 143 镰稃草 456, 457 镰 稃草属 428, 456 糯竹 76 糯 米香竹 76 糯稻 210 露 籽马唐 550, 554 露籽草 488, 506 露 籽草属 484, 506 囊颖草 502, 504 囊 颖草属 484, 503  十八画  鹉草 344, 347, 348 蕺草属 233, 347  二 十五画  睢茅 676, 677 IS 茅属 5%, 675 
经济植  物索引  (-) 淀粉 及食用 十 字马唐 553 大叶慈 54 大麦 425 大 姚箭竹 90 马 关香竹 157 马来 甜龙竹 51 云 龙箭竹 93 云 南箭竹 109 五爪竹 164 少 花箭竹 113 少 刺方竹 185 文山 玉山竹 140 无 芒雀麦 396 毛 环单竹 27 毛笋竹 56 水禾 212 水竹 205 牛筋草 459 长 节香竹 157 东川 画眉草 447 发草 340 四 脉金茅 625 玉龙 山箭竹 116 甘蔗 605 白 毛巨竹 56 龙丹竹 18 龙爪茅 462 伞把竹 87 光头稗 513 光高粱 650 印 度白茅 618 尖稃草 460 早竹 199 红 裂桴草 695 红 鞘箭竹 112 纤毛 鹅观草 415  西南 野古草 587 丽江 剪股颖 368 冷箭竹 168 拟金茅 635 沙 罗单竹 68 芦苇 223 刺竹子 189 单穗 大节竹 178 油芒 600 泡滑竹 133 狗牙根 477 画眉草 452 知风草 445 空 心箭竹 97 虎尾草 472 金佛 山方竹 188 弯叶 画眉草 444 狭 叶斑茅 606 类谷稗 515 类雀稗 545 荆竹 193 食用稗 514 倒刺 蒺藜草 573 桂竹 203 泰竹 31 海竹 121 皱 鞘箭竹 108 莜麦 334 乾宁 狼尾草 570 剪 股颖属 351 淡竹 198 甜龙竹 52 筇竹 190 粗柄 玉山竹 127 菅 721 野生稻 210 野燕麦 333 隐 花草属 466 雪 山箭竹 114 
经济植 物索引  763  :甚竹 1^7 甘港 605 白 丰巨竹 56 拔#竹 04 石茅 650 怀" M B J 死平 ->tl #4-tt 13 米 光赛 玉山竹 131 米平 ^to 印 度白茅 618 整竹 900 扫 竹 145 系化敗 IJ lo,? 单竹子 150 雜 3lp 苗 491 芒 616 里害 4?A 拟金茅 635 里據画 f§ 苗 4S1 滞1 ^國 屑平 HJl H 、罗 单竹 68 兹竹 ? 芦竹 221 全 "&竹 场玉儿 U 声荦 223 鐘 昆 臺蔬苗 sns 眠^; 赛秋早 制竹子 1 QQ 港£ f\Afl 萄 拿 OHO 洵竹 78 洵滑竹 133 3'|、、 箭竹 97 恭吉 ^^S jii 1 J 1 -j 蒲辟 豁竹 oo 苗平巷 71fi 瞢!^ 1A1 恳 以 /4Z 实竹 IfiS 薏苡米 742 金 毛空竹 77 莊首 7/1 Q 解早 -j^o 笛装竹 fn 忠劳, j 0/ atE. Qm UU*+ (二) 纤维类 奢依竹 24 汀玉 山竹 ni 女^ r 荼 s 箭竹 101 士審 A9S 悉^ T 42Q 大尸 h^, 莘竹 702 石儿而 u 幸 丽箭竹 天 raw BU 1 J jluj Ti T J 亡 OIH 7PJ 1 j 1 yo 》 化而 1 J 1 1-? 呑某 681 曰- ^ KJOmJ 審相直 fiS4 千畺 筋竹 1 1 c 兀虽山 而 1 J 1 ID jfel^T 竹 28 t-t/c^ 1 J 厶 O 七 平 1 J U 竹 90^ 壬 IS 竹 七尹 1J 30 M¥r 191 1»F 1 J 1" 7k 竹 90S /jv 1 J 厶 东亚貢 《皁 719 具淋 TT 73 发草 340 粉单竹 30 玉龙 山箭竹 116 臭 根子草 663 玉蜀黍 739 假稻 211 
764  云 南植物 志  "^7 T U o 甜 根子昔 ^!求 丽店首 AAfl 巧不 國眉平 H'fo 效竹 100 巾 1 J LL 賴柄 玉山竹 197 z 7 L ~^^¥x 1 no s m 則 I j l uy 船竹 巧口 1 J l\JJ JlL^Ix. I J 104 昔 721 曰 f^i _LL M 亡 014 Sfr 214 寸 1 1 1 不 1 1 1 竹 1 A(\ 人 uj in 山 i j l^-u 雪 ill 箭竹 1 14 日 u_l H'J 1 J 11, /Jv 1 J ZUJ 黄竹 35 本齒竹 10 午 |。J U IV 昔蒂竹 138 1X M ^ 1 J \ol 黄茅 710 尔川画 /目早 44/ 真 湿箭竹 QQ /C7T 1 i lo 斑菜 60^ H 竹 1 "l 凡大 I J io 斑銷 乇 山竹 198 半 ItllJ o/ 普诵 /1、 旁 4?fi H J S olc5 掠; 竹 Q4 H I 广 厶厶 U TV H'J TJ loo iiP 卷苗 in >vC 與 iu 手顯 TT lo 紫竹 900 苦析 T01 户 IT ZZ1 紫; 3: 酸竹 ]f,-l 半微入 TTT i /o 蛮 fill 竹 194 ffi TZi 上 山 1 J 1 厶 H 继 厅贫矛 oy l 道面南 T ill 竹 171 写則 1U4 道 面箭竹 包丁官 / lo 滔悉 f\AR ^fc OHO 古 TT loD 稻 2in 害 I* "竹 OA 薄 壁箭竹 88 独 龙箭竹 101 蒉苡 742 天尸 4/y 审笛竹 en 单椅 ono (三) 油脂类 刑 TT IvJ 去±0 贫 £LZ.A 胥 很皁 654 vnTi y 而悉芝 ARQ vst n4- kfr- o yi U T W\ TT 84 奢 Ffr 竹 1A TsTT AM 弯序 香茅 684 kAiA'h' 1 7n l^C 1 i I /U 香根草 654 淡竹 198 隐 稱番茅 690 Jtti 竹 C9 fSp^-C 1 J 3/ 著 15" 74? a* xyr 1 on (四) 用材类 官 ll\ 貢冗竹 1 38 大叶慈 53 斑苦竹 167 大芦苇 225 棕叶芦 226 大泰竹 31 紫竹 200 
经济植 物索引  765  紫 花酸竹 163 缅甸竹 9 阔 叶箬竹 173 黑穗 画眉草 451 慈竹 27 福 贡龙竹 39 锡 金龙竹 50 蜀黍 648  五) 芳 香油类  垂 序香茅 691 茅香 343 弯 序香茅 684 '香茅 683 淡竹叶 218 箬竹属 172  (六) 药用类  大麦 425 五节芒 614 无 芒雀麦 3% 东亚 黄背草 719 玉蜀黍 739 甘蔗 605 亚香茅 689 印 度白茅 618 芒 616 芦苇 223 狗牙根 476 茅香 343 金丝草 631 香茅 683 莠 狗尾草 539 淡竹叶 218 菰 214 隐 穗香茅 690 黄茅 710 棕叶 狗尾草 541 紫竹 200 箬竹属 172 蜀黍 648 辣 薄荷草 687  薏苡 742  (七) 观赏类  人面竹 195 大叶慈 53 大芦苇 225 大泰竹 31 马来 甜龙竹 51 毛 环单竹 27 毛笋竹 56 龙丹竹 18 芒 616 佛肚竹 22 孝顺竹 16 芦竹 221 金发草 631 金猫尾 604 青秆竹 10 弯叶 画眉草 444 香糯竹 76 泰竹 31 粉单竹 30 筇竹 190 菰 214 斑茅 603 棕叶 狗尾草 541 紫竹 200 滇蔗茅 609 蕻草 348  (八) 其他类  十 字马唐 (草坪 ) 553 大麦 (饲料 ) 425 大黍 (饲料 ) 495 小 画眉草 (饲料 ) 450 小粒稻 (饲料 ) 208 中华 结缕草 (草坪 ) 480 云 龙箭竹 93 云 南箭竹 109 五爪竹 164 五节芒 (饲料 ) 614 双花草 (饲料 ) 657 
• 766 • 云 南植物 志  文山 玉山竹 140 泰竹 31 水禾 (饲料 ) 212 狼尾草 (饲料 ) 565 玉蜀黍 (饲料 ) 739 臭 根子草 (饲料 ) 663 . 甘蔗 (饲料 ) 605 莜麦 (饲料 ) 334 石茅 (饲料 ) 650 铁竹 170 龙爪茅 (饲料 ) 462 鸭茅 (饲料 ) 317 亚香茅 (原料 ) 689 假稻 (饲料 ) 211 伞把竹 87 淡竹 198 、|/— ol Trti / Acq jrj 、 r , 。 光头稗 (饲料 ) 513 筇竹 190 扫把竹 145 船竹 103 -U- / t.—t lIaI J/^J \ --, 芒 (饲 料、 燃料) 616 菰 (饲 料、 化妆品 原料) 214 7TIT TT* -^tT / Acq 4^1 \ c^r\ 两耳草 (饲料 ) 529 象草 (饲料 ) 569 冷箭竹 168 野燕麦 (饲料 ) 333 沙 罗单竹 68 黄竹 35 沟颖草 (饲料 ) 675 黄茅 (饲料 ) 710 芦竹 221 喜 湿箭竹 99 芦韦 (燃料 ) 223 斑苦竹 167 苏丹草 (饲料 ) 651 斑茅 (饲料 ) 603 针茅属 (饲料 ) 234 刺竹子 189 斑鞘 玉山竹 (饲料 ) 128 普 通小麦 (饲料 ) 426 单穗 大节竹 178 棒 头草属 (饲料 ) 386 弩箭竹 104 棕叶芦 (燃料 ) 226 河八王 (燃料 ) 605 滑竹 138 泡滑竹 133 筒轴茅 (饲料 ) 733 狗牙根 (饲料 ) 477 落 芒草属 (饲料 ) 241 画 眉草属 (饲料 ) 440 阔 叶箬竹 173 IB 眉属 (饲料 ) 440 鹅观草 (饲料 ) 421 空竹 75 黑麦 (饲料 ) 425 细毛 鸭嘴草 (饲料 ) 670 黑 穗箭竹 86 细叶 结缕草 (草坪 ) 480 慈竹 (层竹 原料) 26 细柄草 (饲料 ) 662 滇 西箭竹 % 茅 叶荩草 (饲料 ) 703 蜀黍 (饲料 ) 648 金茅 (燃料 ) 627 辣 薄荷草 (原料 ) 687 类芦 (原料 ) 429 稷 (饲料 ) 4% 类谷稗 (酿造 原料) 515 稻 (饲料 ) 210 类雀稗 545 燕麦 (饲料 ) 335 l—l- n 1 番番— / L. — t J- 1 、 ―,, 钝叶草 (饲料 ) 546 糖蜜草 (饲料 ) 548 钝 叶草属 (饲料 ) 546 薏苡米 742 食用稗 (饲料 ) 51 4 艄茅 (饲料 ) 676 香茅 (原料 ) 683 蕺草 (饲料 ) 348 香根草 (饲料 ) 654 葸莠竹 67 凋 叶箭竹 84 
拉 丁  名索引  A A. nutans 414 A . repens 409 Achnathenom 233, 237 A . 5c/i ugnanicutn 420 A. chingii 238 A. tibeticum 421 A. chingii 238, 239 A . tsukushiensis 421 A. chingii var. chingii 238 〈 A. turczaninovii 416 A. chingii var. laxum 240 Agrostis 233, 351, 385 A. alba 357 A. duthiei 238, 240 A. effusum 240 A. arisan-montana 344, 353, 354 A. arisan-montana var. megalandra A. extremiorientale 238, 239, 240 A. extremiorientale 240 A. arundinacea 380 A. canina 353, 354 A • mongholicum 247 A . canina var. formosana 370 7 A . pappiforme 248 A. ciliata 584 A . purpurascens 235 A. clavata 353, 355, 356 A. sibiricum 238, 241 A . clavata var. macilenta 359 V A , sibiricum 24 1 A. clavata var. szechuanica 369 V A. splendens 238 A. continentalis 352, 355 Acidosasa 5 , 162 A. contracta 352, 357 V A . coramandeliana 462 ■A . hirtiflora 163 A. diander 463 A. purpurea 162 , 163 A - eriolepis 371 itlLXJi. hj, A. fertilis 463 Arr^rhnp 428 460 A . formosana 354 A. gigantea 352, 356, 357 A AAf^%i^o Q 4. S / Anil A . hookeriana 364 A it&r'fir-i] Intn /\ . Ucfl It ILlUIAjt *r\J\J a ■ 1 • l - n ice A. hookeriana var. umgtjlora Joo A , tonMiTi€ns€ 509 A. hugomana 353, 35o Aegilops €Xdlto.tus 737 a 1 • - - n CO ICQ A. hugomana var. anstata JDZ, 35o Agropogon , ,。, A. hugomana var. anstata Jo/ A . littoralis 385 A. hugomana var. hugomana 3jo A. IU1O6US JOD , Jo3 A. inaequiglunis 353 , 358 A. antiquus 412 A. xnaquiglunn var. w^mz JDo v A , breviglume 414 A. kunmingensts 353, 356, 359 V A - burchan-buddae 414 A. limprichtii 369 \/ A. ciliare 415 A. Littoralis 385 A. gmelinii 416 A. littoralis 385 A . japonense 417 A. lushuiensis 353, 359, 360 A. longearistatum var. pubescens 412 A . lutosa 385  V 354 V 
768  云 南植物 志  A. macilenta 353, 359 Aira aquatica 318 A . maxima ZZo A cues pi tosa A. megathyrsa 353, 361 V A cues pt tosa var. LtttoraLis A. megathyrsa nom. invalid Jol A. . noicus Lanatus J4Z A. micrandra 354, 36U, 361 A. indica 504 A . micrandra nom. invalid. Jol A. spicata 338 A. micrantha 344, 353, 362 A. spicata 504 A -1 - • I Id A . milioiaes 3o3 A. subspicata 338 A . momsonensis 30/ v Alloteropsis 483, 484, 517 A . muuensis J/1 A. semialata 502, 518 A. munrosana 352, 362 Alopecurus 232, 387 A. mynantna 3oU, JoZ A. aequalis 268, 387, 388 A. mynantna var. mynantna joo A. japonica 387 A. mynantna var. yangbiensis 353 Ampelocalamus 5, 147 A. perarcta 353, 363 A. menglaensis 147 A . . 1*1 K, A . perarcta nom. invalid J63 A. mianningensis 147 , 148, A. perlaxa JDJ, JoU, 3o4 v A. patellaris 147, 148 a *1 1 Id *2£C A. pilosula 352, 364, 3oj A. saxatilis 147, 150 A . pilosula var. vuaLlichiana 371 A. yongshanensis 147, 150 A. poluninn 35 J, 364 Andopogon cotulifer 600 A. poluninii var. longiflora 366 A. serratus 650 A. poluninn var. poluninn Joo Andropogon 599, 677 A. pubicallis ooo v A. aciculatus 656 A. ngidula 354, 367 A. annulatum var. bladhii 663 A. rigidula var. arisan-montana 354 A. annulatus 657 A . rtgtdula var. jormosana 3/U A. apricus var. chinensis 677 A. rupestns 352, 360, 367 A. aristatum 658 A. schneiden 353, J jo, 3oo \j A. assimilis 660 A • sem iverticillata 371 A. biaristatus 637 A. sikkimensis 35 J, 3oD, 3oo A. binatus 635 A. sozanensis 370 A. bladhii 663 A. stolonifera 352, 358, 365, 369 A. brevifolius 694 A . subarhtata 385 A caricosus 659 A. szechuanenica 354, 369 A caricosus ssp. genuinus 659 A. stolonifera ssp. gigantea 357 A. chinensis 677 A. taliensis 352, 356, 369 A ciliaris ssp. submuticus 704 A. transmorrisonensis 353, 370 ^ A ciliaris var. cryptatherus 699 A . transmorrisonensis var. opienensis 370 A citratus 683 A. viridis 352, 370 A contorus 710 A. wallichiana 352, 371, 372 A crinitus 631 A . xvalLichiana 371 A cuspidatus var. micans 701 A. zenkeri 352 A detavayi 694 
拉丁 名索引  769  A. diplandra 705 A . di starts 683 A. eberhardtii 705 A . echinatus 697 A . echinulatus 656 A. fascicularis 654 A . filipendulus var. pilosus 706 A. flexuosus 684 A. gidarba 685 A. glaber 664 A. glaucopsis 660 A . goeringii 686 A. griffithi{ 707 A. gryllus 656 A . gyirongensis 678 A . halepensis 650 A . hispfidus var. centrasiaticus 699 A . hispidus var. cryptatherus 699 A. hookeri 678 A . intermedius 663 A - intermedius var. punctatus subvar. Glaber 664 A • ischaem um 665 A. jwarancusa 687 A . khasianus 687 A . lanceolatus var. echinatus 697 A . lancifolius 701 A . martinii 689 A . melanocarpus 71 1 A . micans 701 A . microphyllus 702 A . microphyllus var. lancifolius 701 A. munroi 677, 678 A . narddus ssp. hamatulus 692 A . nardus ssp. flexuosus 684 A . nardus ssp. genuinus var. khasinus 687 A . nardus var. goeringii 686 A. nardus var. stracheyi 691 A . nervosus 675 A. nardus 689 A. olivieri 690 A . paleaceus 644  A. pendulus 691 A . pertusus 666 A. pospischilii 691 A . prionodes 703 A . propinquum 65 1 A . punctatus 666 A. rufus 707 A • sanguineus 695 A. schoenanthus var. genuinus 689 A . schoenanthus var. martinii 689 A . serrulatus 703 A. sorghum ssp. halepensis 650 A. sorghum ssp. sudanensis 652 A . submuticus 704 A. trispicatus 629 A . tristachyos 629 A. tristis 678 A • vimineus 642 A. yunnanensis 671, 677, 678 V A . zollingeri 652 Andropogoneae 483 , 596 Andropon sorghum ssp. sativus var. saccharatus 649 Anisachne 232, 350, 357 A. gracilis 217, 350 \/ Anisantha tectorum 401 Aniselytron 350, 350 A. treutler var. japonica 268, 351 A. treutleri var. treutleri 351 Anomochloeae 4 Anomochlooideae 4 Anthistiria arguens 713 A . arundinacm 714 A . caudata 716 A . cilliata var. helferi 717 A - gigantea ssp. arundinacea 715 A. hdferi 717 A. hookeri 718 A . subsericans 720 A. tortilis 692 Anthistiris japonica 7 1 9 Anthoxanthum 233, 343 
770  云 南植物 志  A . elongatum 345 A. hookeri 345 A. indkum 482 A. latifolium 321, 345 A . latifolium var. purpuracens 345 A. sikkimense 345, 346 Antistiria villosa 723 Apluda 598, 674 A. aristata 674 A. digitata 739 A. mutica 661, 674 Apocopis 598, 643 A. breviglumis 640, 643 《 A. heterc^ama 643, 644 " A. paleacea 640, 643, 644 A . royleana 644 A. wrightii 643, 645 \ A . wrightii var. vurightii 645 Aristida 215, 227 A. adscensionis 227, 228, 229 A. adscensionis var. pumila 228 A. brevissima 227 , 228 \j A. cumingiana 227, 229, 230 A . depressa 228 A. pennata 226 A. pennata 227 A • pumila 228 A. triseta 227, 229, 230 V A. tsangpoensis 227, 231 Arrhenatherum virescens 331 Arthratherum pennatum 226 Arthraxon 596, 695 A. breviaristatus 696, 698 A . ci liar is ssp. nudus 702 A. echinatus 696, 697 A. epectinatus 696, 698, 699 A. guizhouensis 699 \/ A . guizlxouensis 699 A. hispidus 697, 699, 702 A . hispidus var. junnarensis 700 A. junnarensis 696, 700 A. lanceolatus 704 \J  A. lancifolius 696, 700 A. micans 696, 701 A. microphyllus 696, 698, 702 A . microphyllus 701 - A. nudus 696, 702 A. nudus 702 A. pilophorus 696, 698, 703 A. prionodes 696, 699, 703 A . sikkimensis 702 A. submuticus 696, 698, 704 A. xinanensis 696, 704 V Arthrostylidiinae 4 Arundiaria gigantea 3 Arundinaria 5, -163 A . acutissim 86 A. amara 164, 165, 166 A. andropogonoides 136 A . armata 183 A. chinensis 164, 167 A. elegans 164 A. faberi 164, 168 A. fangiana 168 ' A . forrestii 86 A . glancescens 16 A. griffithiana 152 A. hupehensis 164, 166, 168 A. lati folia 173 A . maculata non Arundinaria maculata 167 A • mairei 90 A . mannii 73 A . megalothyrsa 1 62 A . melanostachys 86 A . pauci flora 1 13 A . pleniculnis 108 A • prainii 80 A . recemosa 168 A . spongiosa 1 68 A. triangulata 164 A . violascens 125 Arundinella 582 A. anomala 582, 584, 585 A .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584 
A. bengalensis 583, 584, 585 A. bidentata 592 A. clarkei 586 A. cochinchinensis 583, 585, 586 A. decanpedalis 583, 586 A. glabra 590 A. grandiflora 583, 585, 587 V A . hirta ssp. anomala 584 A. hispida 590 A. hookeri 583, 585, 587 A . hubeiensis 592 A. khaseana 583, 588, 599 A. longispicata 583, 588 A. nepalensis 583, 589, 590 A. nodosa 583, 589, 590 ^ A. parviflora 583, 589, 591 V A. pilaxilis 583, 591 ^ A. pilomarginata 583, 592 A. setosa 583, 592 V A. setosa var. esetosa 593 A. setosa var. tongchongtnsis 593 A . sinensis 592 A. tricholepis 583, 593 V A . villosa var. himalaica 587 A. virgata 590 A. yunnanensis 583, 589, 694 V A . yunnanensis 593 Arundinelleae 483, 582 Arundinoideae 2, 4, 214 Arundo 215, 220 A . colorata based on P. arundinacea 348 A. donax 221, 222 A. epijeios 384 A. karka 224 A , maxima 58 A . multiplex 16 A . ph ragm ites 223 A . pseudoph ragpi ites 383 A • reynaudiana 431 A. sylvatica 380 A . zollingeri 421 Asperella duthiei 422  Ataxia aHooderi 345 Aulacolepis 232 Aulacolepis 350 Aulacolepis japonica 35 1 Aulacolepis treutleria var. japonica Avena 234, 333 A . aspera 331 A . callosa 325 A. chinensis 333, 335 A. delavayi 328 A. fatua 327, 333 A. flavescens 337 A. Lanata 342 A. leiantha 330 A. ludoviciana 333, 334 A. nuda 333, 334 A . nuda var. chinensis 335 A . roylei 331 A. sativa 333, 335 A . sativa var. nuda 334 A . schellinana 330 A . sibirica 241 A . sterilis ssp. ludoviciana 334 A • subspicata 338 A. tibetica 331 Avenastrum schellianum 330 Axonopus 485 , 534 A. axnpressus 534, 535 A. semialata 518 B Bam bos amdinaria 13 Bambusa 4 , 6 Bambasa vulgaris var. striata 14 B. alphonsokarri 17 B. annulata nam . illeg . 27 B . arundinacea 1 3 B. aspera 52 B. blumeana 7, 20, 21 B. brandisii 52 B. burmanica 7, 9 B. calostachya 44 
772  云南 植物志  B. chungii 8, 30 B. distegia 8, 28, 29 B . doli'chomerithalLa 1 6 B. eduls 199 B. emeiensis 6, 8, 25, 26 B. flexuosa 197 B. floribunda 18 B. gigantea 50 B. glaucescens cv . alphonse-karri 17 B. glaucescens cv . femleaf 18 J3. glaucescens f . alphonso-karri 17 B. glaucescens f. alphonso-karri 17 B. intermedia 6, 8, 24, 25 B. lapidea 7, 22 B. lati flora pro syn. Sub. Bambusa calostachya 46 B . maxima 58 B. miyiensis 22 B. multiplex 6, 7, 16 B. multiplex cv. "Silverstripe" 6 B. multiplex cv. alphonso-karri 6, 17 B. multiplex cv. fernleaf 18 B. multiplex f . multiplex 16 B. multiplex var. "Riviereorum" 6 B. multiplex var. elegans 18 B. multiplex var. fernleef 18 B. multiplex var. nana 18 B. multiplex var. normalisa f . alphonso-karri 17 B. multiplex var. rivierorum 18 B. nana 16 B. nana var. alphonso-karri 17 B. nana var. gracillima 18 B. nana var. normalis f . alphonso-karri 17 B. nigra 200 B • nigrociliata 59 B. nultiplex f. alphonso-karri 17 B. nultiplex f. alphonso-karri 17 B. nutans 7, 9 B. pallida 6, 7, 14, 15 B. polymorpha 6, 7, 11, 12 B . pseudoa ru ndinacea 58  B. puberula 202  regia 33  B  rigida 7, 11, 12 . rongchengensis 7, 15, 18 siamensis 33 sinospinosa 6, 7, 19 B. spinosa 20 B. stenostachya 20 B. striata 14 B . surinamensis 1 3 B. tengchongensis 8, 21, 23 B r textilis 6, 8, 24 B. thouarsii 13 B. tulda 7, 8 . B. tuldoides 7, 10 B. tuldoides cv. swollenternode 10 B. tuldoides f. tuldoides 10 B. ventricosa 6, 7, 23 B • ventricosa cv . nana 23 B . verticillata 58 B. vularis cv. vittata 6, 14 B. vulgaris 7, 13 B. vulgaris cv. wamin 6, 14 B. vulgaris f . vulgaris 13 B. vulgaris f . waminii 14 B. vulgaris var. vittata 14 B • wamin 14 B. yunnanensis 23 B. yunnanensis 8, 27, 29 Bambusoideae 2 , 4 Bashania . faberi 168 B. fangiana 168 B . spanostachya 168 Basionym: Fargesia fractiflexa 145 B. : Fatgesia orbiculata 144 Bathratherum echinatum 697 B. micans 701 Beckmannia 232 , 388 B. syzigachne 268, 388 Berghausia tenella 595 Bonia 5 , 64 B. saxatilis 64 
拉丁 名索引  773  B. saxatilis var. saxatilis 64 B. saxatilis var. solida 64, 65 B. solida 64 Borinda albocerea 93 B. edulis 97 B. frigidorum 84 B. hsuehana 107 B . lushuiensis 116 B . papyri f era- 93 B. perlonga 106 Bothriochloa 598, 659, 662 B. bladhii 659, 661, 663 B, glabra 663, 664 B. gracilis 663, 664 V B . intermedia 663 B. intermedia 664, 665 B. intermedia var. punctata 666 B. ischaemum 661, 663, 665 B. parviflora 662 B. punctata 663, 666 B. shipingensis 663, 667 B. taiwanensis 665 B. yunnanensis 663, 668 ^ B. nana 663, 665 V B. pertusa 661 , 666 B. pertusa 663 Brachiaria 485, 518, 519 B. aubquadripara var. miliiformis 522 B. aubquadripara var. setulosa 522 B. aubquadripara var. subquadripara 502, 521 B. eruciformis 502, 519 B. kurzii 510 B. kurzii 519, 520 B . miliformis 522 B. paspaloides 525 B. ramosa 519, 520 B . reptans 525 B. semiundulata 519, 520 B. subquadripara 519, 521 B. urochloaoides 519, 523 . B. villosa 519, 522, 526 B. villosa var. barbata 522  B. villosa var. glabrata 522 v B. villosa var. villosa 502, 522 Brachyelytrum 232, 349 B. ahum 349 B. erectum 349 , 406 B. erectum var. japonicum 349 B. japonicum 349 Brachypodium 234, 402, 410 B. pinnatum 402 B. pratense 402, 403 ^ B. pratense 403 B. sylvaticum 395, 402, 403 J3. sylvaticum var. breviglume 404 Brachypodum durum 416 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 192 Briza 234, 267 B. media 268, 269 Bromopsis inermis 396 Bromus 234, 391 B. asper 400 B. bifidus 336 B. catharticus 392, 393, 394 B. epilis 392, 393 ^ B. epilis nom. illegit 393 B, gigantea 258 B. grandis 392, 393, 395 B. himalaicus 392, 395, 396 B. himalaicus var. grandis 393 B. inermis 392, 395, 396 B. japonicus 392, 397 B. japonicus var. pectinatus 398 B. mairei 392, 395, 397 V B. patulus var. pectinatus 398 B. pauciflorus 392, 394, 398 B. pectinatus 392, 394, 398 B. pinnatus 402 B. plurinodis 392, 399 ^ B. plurinodis nom. illegit 399 B. pseudoramosus 392, 399 v B. pseudoramosus nom. illegit 399 B. ramosus 392, 400 B. remontiflorus 398 
774  云南 植物志  B. sinensis 392, 400 B. sinensis nom. illegit 400 B. staimonii 392, 394, 401 B. tectorum 392, 394, 401 B . unioloides 393 B . xvilldencnvii 393 Buergersiochloa 3 , 4 Burmabambus elegans 9 C Calamagrostis 233, 372, 383 C • arundinacea 380 C . borii 375 C. densiflora 384 C. emodensis 381, 383, 384 C. epijeios var. epijeios 383, 384 C. flaccida 382 C. longi flora 378 C. munroana 362 C. nivicola 376 C. pilosula var . vuallichiana 371 C. pseudophragmites 381, 383 C. pukhella 373 C . scabrescens 375 C, stenophylla 377 Calamgrostis epijeios 383, 384 Capillipedium 598, 660 C. assimile 660, 661 C . glaucopsis 660 C. parviflorum 660, 662, 664 \l Capriola dactylon 477 Catabrosa 234, 317 C. aquatica 317, 321, 322 C. aquatica var. angusta 318 C. sikkimensis 318 Cuta podium fili forme 436 ccoilopus cotuLijer 600 Cenchrus 485, 572 C . calyculatus 572 • C. echindtus 535, 572 C. ^ranularis 734 C . la ppaceas 2 1 6  C. setigerus 572, 573 Centotheca 215 C. lappacea 216, 217 C. lappacea var. lappacea 216 C. lappacea var. longliamina 216 C. latifolia nom. superfl. Based on Cenchrus lap- paceus 216 C . longila m ina 216 Centothecoideae 4, 216 CephfJostachyum 5 , 72 Cephalostachyum scandens 73 C . capitatum 76 C. fuchsianum 73, 75 C. mannii 72, 73, 74 C. pallidum 73, 76 C. pergracile 71, 73, 76 C. scandens 72, 73, 74 C. virgatum 73, 77 Chaemaera ph is palmifolia 542 Chaetochloa chondrachne 538 C, forbesiana 539 C. geniculata 539 C. italica 541 C. palmifolia 542 C. verticillata 544 Chalynochlamis anomala 584 Chamaeraphis depauperata 564 C. italica 541 C. spinescens var. depauperata 564 Chimonobanbusa 6 , 181  c. armata 182, 183, 184, 185 c. armata f . tuberculata 195 c. baviensis 182 c. brevinoda 182, 183 c. grandifolia 182, 186 c. griffithiana 152 c. microfloscula 182, 186 c. motigena 193 c. ningnanica 182, 186, 187 c. pachystachys 182, 187, 189 c. paucispinosa 180, 182, 185 c. quadrangularis 1 88 
拉丁 名索引  775  C. tuberculata 182, 184, 185 C. tumidinoda 190 C • turn idissinoda 1 90 C. utilis 182, 188 C. yunnanensis 186 Chimonocalamus 5 , 151 C. delicatus 151, 153, 154 C. delicatus 152 C. dumosus 152, 159 C. dumosus var. dumosus 159 C. dumosus var. pygmaeus 152, 160 C. fimbriatus 152, 156, 158 C. grffithianus 152 C. griffithianus 151, 152 • C. longiligulatus 152, 156 C. longiusculus 152, 157 C. makuanensis 152, 157 C. montanus 152, 157, 158 C. pallens 152, 154, 155 C. tortuosus 152 Chloridoideae 2, 4, 427 Chlorioid 427 Chloris 428, 471 C. anomala 471, 474 r - ■ —― 國— 一 — ^ C . caudata 472 C. dolichostach 473 C. gayana 471, 472 C. mucronata 461 C. virgata 471, 472, 474 Chrysopogon 598, 655 C. aciculatus 655, 656 C. echinulatus 656 C. gryllus 653, 655, 656 Chusqueinae 4 Clinelymus cylindricus 408 C. dahuricus 405 C. excelsus 405 C. nutans 407 C . sibiricus 407 C . tsukushiensis 42 1 Coelachne 483, 574, 576 C. simpliuscula 575  Coelorachis 597, 729 C. khasiana 729, 730 C. khasiana var. laevis 730 C. khasiana var. pubescens 730  c. khasiana var. striata 729 c. striata 708 Coix 738, 740 C. aquatica 735, 740, 741 C. chinensis 742 ^ c. gigantea 740 , 741 C. lachryma 742 c. lachryma var. stenocarpa 743 c. lachryma-jobi 740 , 742 c. lachryma- jobi f. aquatica 741 c. lachryma-jobi var. aquatica 741 c. lachryma-jobi var. mayuen 742 c. lachryma-jobi var. puellarum 743 c. lachryma-jobi var. stenocarpa 743 c. mayuen 740 , 742 c. puellarum 735 c. puellarum 740, 743 c. stenocarpa 740 , 743  Crypsis 428, 466 C. aculeata 464, 466 Cymbopogon 599, 679 C . arundinacea 715 C. auritus 680, 681, 682 C. bassacensis 680, 681, 682 C. citratus 679, 683 C. commutatus 692 C. diplandrus 705 C. distans 680, 682, 683, 692 C. eberhardtii 705 C. fibrosus 681, 682, 684 C. flexuosus 680, 684 C. gidarba 680, 685 C. gidarba var. bumianicus 685 C. gidarba var. gidarba 685 C. goeringii 681, 682, 686 C. hamatulus 691 C . hooderi 678 C. jinshaensis 681, 686 
776  云南 植物志  C. jzvarancus ssp. olivieri 690 C. jwarancusa 680, 687 C. khasianus 680, 687, 688 C. martinii 680, 688, 689 C. nardus 680, 689, 693 C. nervosus 680, 688, 690 C. olivieri 680, 688, 690 C. pendulus 680, 691 C. pospischilii 680, 691 C . schoenanth us 690 C. stracheyi 691 C. tibeticus 678 C. tortilis 681, 692 C. tortilis 692 C. tortilis var. goeringii 686 C. winterianus 680, 688, 693 Cynodon 428, 476 C. dactylon 476 C. dactylon var. biflorus 477 C. dactylon var. dactylon 474, 477 C . ternatus 561 Cynosurus aegyptius 461 C . coracanus 458 C. indicus 459 C . retroflexus 439 Cyrtococcum 484, 507 C. accrescens 507 C. muricatum 499, 507, 508 C. oxyphyllum 499, 507, 508 C. patens 507, 509 C. schmidtii 508 D Dactylis 234, 317, 321 D. glomerata 317 D. spicata 219 Dactyloctenium 427, 461 D. a^yptium 457, 461 D. aegyptium 461 D . mucronatum 46 1 Danthonia 215, 219 D. cachemyriana non . 220  D. cachemyriana vr . minor 220 D. cumminsii 217, 220 D. jacquemontii var. minor 220 D . sch neider 220 Deleuxia Glarion .350 Dendrocalamus 5 , 33  Ci J J LUlo £m\J 厂) dlbociliato. 58 D, sspcr 35 , 51 D, h«mhi isniHp«; ^4 40 u. bsrbfltus V3X. bsrbstus 38 LJ. UaX UalUo Veil • 丄 IKAillldLUV^lLLld 38 u. birmanicus 34 , 37 u. kror^ic;; 3S o Dranaisn dd , m-j , u. calostachyus 34 , 44 U. fannosus 35 , 53 n u. fugongensis 34 , 39 , 40 LJ. (Ti <TQnt*oi ic ^lgdLIHCUO y *TO , *T~ Korr\il trNnii ^4 47 43 IloIIlll LUII11 «J*T , "TA , U hoohcri vst . pciKtshu 55 n j ldxishuicnsis 35 , 45 r\ n LJ . l€z/is suet . non . 52 n u. membranaccus 34 , 35 , 36 JJ. membranaceus f. membranaceus JJ. membranaceus f . striatus 37 L) - mianningensis 149 U. pachycladus 54 U. pachystachyus 35 , 47 , 48 U. parishii 54 D . patellaris 147 D. peculiaris 35, 51 D. rongchengensis 1 8 D. semiscandens 34, 42 D. sikkimensis 35 , 50 D. sinicus 35, 48, 49 D. strictus 35 D. tibeticus 34, 41 D. tomentosus 35 , 53 D. yunnanicus 35 , 45  Deplachne fusca 433 
拉丁 名索引  777  Deschampsia 234, 340 D. annulatum 657 D. caespitoa 327, 340 D. annulatum var. annulatum 653 , 657 D. caespitosa ssp. orientalis 341 D. annulatum var. bullisetosum 658 D. caespitosa var. microstachya 341 D. aristatum 657 , 658 D. ivanovae 341 D. i D. littoralis 340 , 341 D. caricosum 657, 659 D. littoralis var. littorals 341 D. ischaemum 665 D. orientalis 340 , 341 D. nodosum 657 Deschmpsia littoralis var. ivanovae. 341 D. pa rvifloru m 662 Deyeuxia 233, 372 D. pertusum 666 D. arumdinacea var. arundinacea 380 Digitaria 484, 549 D. arumdinacea var. laxi flora 380 D. abludens 549, 551, 552 D. arumdinacea var. ligulata 380 D. bicornis 550, 551 D. arundinacea 373, 379, 380, 381 D. bi form is 551 D. diffusa 373, 381, 382 V D. chinensis 558 D. effusiflora 373, 378 v D. chnensis 562 D. Wipes 373, 377 \y D. ciliaris 550, 552, 553 D. flaccida 373, 382 V D. cruciata 550 , 552 , 553 D. flaccida 382 D. denudata 550, 552, 554 D. grata 373, 378 D. dilatata 530 D. henryi 373, 379 ^ D. fibrosa var. yunnanensis 563 V D. levipes 372, 376 V D. fuscescens 550, 554 D. longiflora 373, 374, 378 V D. granulans 551 D. longiflora 378 D. hainanensis 560 D. mazzettii 373, 377 D. hengduanensis 549 , 555 v D. nepalensis 372, 375 D. humifusa 555 D. nivioola 372, 374, 376 D. ischaemum 550, 552, 555 D. pulchella 372, 373, 374 D. jubata 549, 556 D. rosea 372, 375 \J D. longiflora 550, 552, 556 D. scabrescens 372, 374, 375 D. microbachne 550 , 557 , 559 D. scabrescens var. humilis 375 D. paspalodes 532 D. sikangensis 373, 374, 379 V D. puberula 561 D. silvatka var. ligulata 380 D. radicosa 550, 558, 559 D. stenophylla 377 V D. sanguinalis 553 D. sylvatica 380 D. sanguinalis var. ciliaris 553 D. sylvatica var. laxiflora 380 D. sericea 550, 558 \j Diandranthus brevipiLus 613 y ―. -' D. setifolia 549, 559, 560 D • eulatioidea 614 D. setigera 550, 557, 560 D . nepalensis 6 1 5 D. stricta 550, 561 D. nudipes 616 D. stricta var. denudata 554 Dichanthium 599, 657, 695 D. ternata 550, 559, 561 Dichanthiuni x Bothriochloa 657, 659 D. thwaitesii var. tonkinensis 555, 562 
778  云 南植物 志  D . timorensis 558 D. violascens 550, 562 D. yunnanensis 549, 559, 563 Digraph is arundinacea 348 Dimeria 596, 675 D. hirtella 671, 676 D. ornithopoda 676 Dinebra 428, 439 D. arabica 439 • • D. brevifolia 439 D. retroflexa 430, 439 D. retroflexa var. brevifolia 439 Dinochloa 3 D. puberula 3 Diplachne 427, 433 D. repatrix 433 Drepanostachyum 5 , 143 D. fractiflexum 144, 145, 146 D. fractiflexum 145 D. mianningensis 149 D. orbiculata 144 D. saxatilis 150 D. yongshanene 150 Duthiea 215, 233, 326 D. brachypodia 326, 327 D. dura 326 E Echinochloa 484, 510 E. caudata 511 E. colonum 511, 512, 513, 515 E. colonum var. frumentacea 515 E. crusgalli 513, 515, 516 E. crusgalli ssp. colonum 513 E. crusgalli var. austrojaponensis 511, 514 E. crusgalli var. caudata 511 E. crusgalli var. crusgalli 511, 512, 513 E. crusgalli var. frumentacea 515 E . crusgall i var . oryzicola 516 E. crusgalli var. praticola 511, 514 E . crusgilli ssp. caudata 511 E. erciformis 519  E. esculenta 510, 512, 514, 515 E. frumentacea 510, 515 E. glabrescens 511, 515 E. hispidula 511, 516 E. oryzicola 511, 513, 516, 517 E. oryzoides 510, 511, 517 E. persistentia 517 £• phyllopogon 516 E. utilis 514 Echinochola crusgalli var. hispidula E. polystachya 486 Echnochloa 483 Eleusine 427, 458 E . aegyptia 461 E . cerealis 458 E. coracana 458 E. distans 459 E. gracilis 459 E. indica 457, 459 E. racemosa 460 £ . sphaerospema 458 £. verticiLlata 460 Elymus 232, 404 , 410 E. altissima 411 E. anthosachnoides 412 E. antiquus 412 E. beijingensis 405, 408 E. breviglumis 414 £. breuipes 420 £. burchan-buddae 414 E. calcicola 414 E. ciliaris 415 E. ciliaris ssp. ciliaris 415 E. ciliaris ssp. japontcus 417 £• dahuricus var. excelsus 405 £. dahuicus var. cylindrkus 408 E. dahuricus 254, 405 £. dahuricus ssp. excelsus 405 E. dolichathera 415 E. excelsus 405, 406, 408 E. gmelinii 416 E. nutans 404, 407 
拉丁 名索引  779  E . p^Yui u 1 1 ft us ssp , puhicu. ul IS 418 E. hekouensis 44 1 , 446 E . ps€udo?i utu ns 414 E. japonica 440, 447 £. repens 409 E. lincangensis 440 , 443 , 447 . sch U^TIQ. Tl icus 420 E. mairei 441, 447, 449 E. sibiricus 254, 404, 407 E. rnaireT var. eglandis 448 E. tangutorum 405 , 408 E. mairei var. mairei 448 £ , td Tl^U tom 771 408 E. major 442 £ . tibeticus 42 1 E. malayana 441 , 448 . tsuhushicnsis 42 1 £. hi 6go.sto.chyu 442 £ « ixifi us 422 E. minor 44 1 , 450 Elytrigia 232, 409 E. minor var. minima 450 E. repens 254, 409 E. minor var. minor 450 Elytrophorus 215, 219, 427 E. multicaulis 441, 450 E . articulatus 219 * E. nigra 441, 449, 451 E. spicatus 213, 219 E. nutans 440, 449, 451 ElyuTns cyl i tvd ric us 408 E. per en nans 446 £ . leiot ropis 418 E. pilosa 441, 449, 451 , 452 ■E . pll T~Pli TQSC^Tl s 419 E. pi losQ V£LT . 1 771 bcfblS 450 £, Enneapogon 427 , 428 E. Quincjuinci*vis 440 , 453 E . brachystachyus 429 , 430 E. rubida 440, 453 E. tenella 440, 447, 454 E. tenella 447 E phcbo po^oti gxxitua 638 E. unioloides 440, 449, 454 Eragrostiella 428 , 456 E. zeylanica 441, 455 F / ril in jV//> c Eremochloa 597 , 731 E. lolioides 456, 457 v E. bimaculata 731 Eragrostis 427 , 440 E. ciliaris 722, 731 £ . utnabilis 454 E. falcata 732 E. leersioides 732 F Kplli^im^ AAA 44^ E. zeylanica 73 1 , 732 E. bulbillifera. 442 Eremopogon 695 chciriis 45 1 £. delaveyi 694 E. cilianensis 441 , 442 Erianthus 598, 608 E. cumingii 441, 442, 443 E. a ru ndinaceus 603 E. curvula 441 , 444, 445 E. ch rysoth rijc 604 P Hpoinpn%i<^ 441 44^1 E. fallax 604 E. formosanus 608 V , E. elongata 455 E. fulvus 61 1 E. ferruginea 441, 443, 445 E. griffithii var. trkhophyllus E. fracta 440, 446, 453 V E. hookeri 61 1 E. harpachnoid.es 456 E. longifolius 604 
780  云南 植物志  E. longisetosus 609 E. longisetosus var. hookeri 608, 611 E. longisetosus var. longisetosus 608, 609, 610 E. nudipes 616 E. rockii 609 E. rufipilus 608, 610, 611 E. speciosa 627 E. trichophyllus 608, 612 \/ Eriochloa 485, 527 E. villosa 527 Eriochrysis Longifolia 604 E . narenga 605 E . porphyrocoma 605 Erna tec tor um 401 Eulalia 598, 621 . E. birmanica 619, 622 E. brevifolia 619, 622, 623 \J E. brevifolia 623 E. ciliata 637 E. contorta var. UnearifoLia 634 E. cotulifera 600 E . hirtifolia 626 E. latifolia 622 E . monantha 637 E. mutica 619 E. mutica 622, 623 E. nuda 639 E. pallens 622, 624 E. phaeothrix 622, 624 E. pruinosa 622, 625, 628 E. quadrinervis 622, 625 E. quadrinervis var. hirtifolia 622, 626 E. quadrinervis var. latigluma 626 E. quadrinervis var. quadrinervis 622, 626 E. setifolia 634 E. siamensis 622, 627, 628 E. speciosa 622, 627 E. trispicata 622, 629, 630 E • tristachya 629 E. viminea 642 E. wightii 622 , 628, 629 E. wightii var. latifolia 622, 630  E. wightii var. wightii 622, 629 E. yunnanensis 622 , 628 , 630 \/ Eulaliopsis 598, 635 £. angustifolia 635 E. binata 632, 635 Eulatlia nepalensis 615 Eustachya gayana 472 Euthryptochloa longiligula 470 F Fargesia 5, 81 F. acuticontracta 84, 108 F . alboncerea 93 F. altior 83, 103 F. aurita 81 F. brevipes 82 F. caduca 84, 115 F. circinata 83, 106 F. communis 83, 96 F. concinna 83, 103 F. contracta 83, 98 F. contracta f. contracta 98 F. contracta f. evacuata 99 F. contracta var. fugongensis 99 F. declivis 84, 111 F. dura 82, 93 F. edulis 83, 95, 97 F. farcticaulis 131 F. frigida 82, 84, 84 F. fungosa 83, 94, 95 F. gongshanensis 83, 98 F. hsuehana 83, 105, 107 F. hygrophila 83, 99, 100 F. lincangensis 84, 114 F. lushuiensis 84, 116 F. macrophylla 81 F. maculata 128 F. mairei 82, 90 F. melanostachys 82, 85, 86 F. nujiangensis 81 F. nujiangensis var. hirtinoda 81 F. nujiangensis var. lanpingensis 82 
拉丁 名索引  F. nujiangensis var. striata 82 r . elatior ssp. pratensis 262 r . pacnycnada oZ tr r . ex t remiori en t a 1 i s 250 , 253 , 256 r . pal lens ol r . roo/>i*-koto ,sn ic7 \y iascinata , / r . papyntera o3, vZ, yj r . fcisci?iutci notti . ill^it 257 ■ f| 111 111 r . pauculora 84 , 113, 11/ it r . iorrestu Zju , ljd , / r - perlonga o3, llfo r . fusca 433 r . pleniculmis o4, Wo r . gigantea 250 , 258 r - plunsetosa o4, 112 rr r* . hi r sut u. nom . iltegit 263 r? i OA 1 1 A 1 1 ^ r . porphyrea p4, 11U, 112 r . xnennts jyo F. praecipua 83, 102, 104 17 r . i《n icq japonica ZjU , Ido F. sagittatinea 83, 101, 102 r . kuiimingensis ZDU, Z5o F. semiconacea 83, 99, 100 r? r . leptopogon ZDU, Zjj, 25V r . similans oz, ov i? r . mairei acut . 258 F. sohda 82, 91 , 92 r . «^vj«,*« ,《n ^eo F. stricta 82 r . nitidula Z4V , ZoU F. stngosa 84, 114 L、 r . olgae zju , 2oU F. subflexuosa 82, 90 r . ovina Z4y F. sylvestns 82, 88, 89 rr r . ovina auct. non 261 F. tenuuignea 82, 88, o9 r . ovina ssp. coelestis Zjj r . utilis 82, 87, 146 c r . ovina ssp. sulcata var. valesiaca r , vicina oz J7 r . ovina var. sulcata zoj r • vtolascens 1ZD r . pamirica Z4V , ZjZ , zoi r . iveixiensts \15 xr r . parvigluma 251 , 252, 261 r . wuliangsnanensis o4, 115 r? r . pauci flora jyo r . yuanjiangensis oJ, 104, IUj r . pratensis 250 , 262 r . yulongsnanensis o4, 116, 11/ 17 r . remotijLorus jyo t? ——― —一— 一. „ qa i 1 in r . yunnanensis o4 , 1UV , 1 1U T? r . repatrijc ^jj Ferrocalamus 5 , 169 F. rubra 249, 252, 262 r. nmosivaginus pro syn. r . strict us 1 7U, 171 , F. rubra ssp. clarkei 251 172 F. rubra ssp. schlagintvueitii 261 r - stnctus 170, 171 , 17Z r . rubra var. clarkei 251 Festuca 234, 249 F. rupicola 249, 263 r . alaica 249, 251 r . sibirica 260 F. alaica ssp. pamirica 261 r . sinensis zDU, 263 v r . arundinacea ZDU, 251, 254 F. sinensis 263 F. clarkei 249, 251 F . subulata ssp. japonica Zjo F. coelestis 249, 255 F. subulata var. japonica 256 r . doltcnantha 2DD F. subulata var. leptopogon 259 F. dolichantha 250, 254, 255 V/ F. sylvatica 404 F. dolichantha nom . nud 255 F. tibetica 250, 264 F. durata 250, 253, 256 V F. undata 250, 264 F. elatior ssp. Arundinacea 251 F. undata var. aristata 265 
782  云南 植物志  F. undata var. undata 264 F. unioloides 393 F. valesiaca 249, 265 F. valesiaca ssp. sulcata 263 F. valesiaca var. tibetica 264 F. vierhapperi 250, 252, 265 F. yunnanensis 249, 266 v F. yunnanensis var. villosa 266 F.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 266 v 1 G Gaoligongshania 5 , 160 G. m^alothyrsa 161 , 162 Garnotia 582, 594 G. acutigl 醒 585, 594 G. caespitosa 594 G. tenella 594, 595 G. yunnanensis 594, 595 Gelidocalamus fangianus 168 Germainia 598, 645 G. capitata 646, 647 Gidarda 685 Gigantochloa 5 , 55 Gv albociliata 56, 57 G. andamanica 59 G . aspera 52 G. felix 55, 56, 59 G . hasstarliana 59 G. levis 56 G . ligulata 58 G . maxima 58 G. nigrociliata 56, 59 G. parviflora 55, 56, 60 G. verticillata 56, 57, 58 Glyceria 234, 318 G. acutiflora 318 G . arundinacea 322 G. acutiflora ssp. japonica 319 G • aquatica var. tri flora 322 G. chinensis 318, 319 G. chinensis nom. nud. 319 G. maxima 322  G . maxima ssp. triflora 322 G . ovati flora 319 G . scaberrima 324 G. tonglensis 318, 319, 320 G. tonglensis var. ovatiflora 319 G. triflora 318, 322 Guadiiinae 4 • Gymnothrix flaccida 567 H Hackelochloa 597, 734 H. granulans 734, 735 H. porifera 734, 736 Hamnocalamusa tenchongensis 4 Harpachne 428, 456 H. harpachnoides 456, 457 Helictotrichon 234, 326 H. delavayi 328, 329 V H. hookeri ssp. schellianum 330 H. leianthum 328, 330 H . polyneurum 332 H. roylei 331 H. schellianum 328, 330 H. schmidii 332 H. tibeticum 328, 331 V H. tibeticum 331 H. virescens 328, 331, 332 H. yunnanensis 328, 329, 332 HeLictoytrichon asperum 331 Hemarthria 597, 724 H. altissima 708, 725 H. ccanpressa 725 H . corama ndelina 726 H . humilis 727 H. longiflora 725, 726 H. protensa 725, 727 Heteropogon 599, 709 H. contortus 653, 710 H. fertilis 710 H. melanocarpus 710, 711 Hierochloe 233, 343 I H. elongata 345 
拉丁 名索引  783  H. hookeri 345 H. odorata 343, 344 H. sikkimensis 346 Holcus 233, 342 H. bkolor 648 H. dochna 649 H. halepensis 650 H. lanatus 329, 342 H. latifolius non. Centotheca latifolia 216 H. nitidus 650 H. odoratus 343 H. parviflorus 662 H. pertusus 666 H. saccharatus 648 H . zizanioides 654 Homoeatherum chinensis 677 Homogeneous family 2 Homoplitis crinita 631 Hordeum 232, 423 H. sativum 425 H. sibiricum 407 H. ^x>ntaneum 423 H. vulgare 423, 424, 425 H. vulgare var. nudum 423, 425 H. vulgare var. vulgare 423, 425 Hordum nudum 425 Hydropyrum latifolium 214 Hygroryza 206, 212 H. aristata 212, 213 Hymenachne 484, 500 H. acutigluma 501, 502 H. amplexiculis 501 H. assamica 501 H. aurita 503 H. insulicola 501, 503 H. interrupta 505 H. nyosuroides 505 H. pseudointerru pta 501 Hyparrhenia 599, 705 H. diplandra 705 H. eberhardtii 705 H. filipendula 706  H. filipendula var. filipendula 706 H. filipendula var. pilosa 705, 706 H. griffithii 705, 707 H. rufa 705, 707 H. yunnanensis 705, 708, 709 Hystrix 232, 422 H. duthiei 422, 424 V I Ichnanthus 484, 490 /. pallens 490 I. vicinus 488, 490 Illustration in Burman 459 Imperata 597, 618 /. arundinacea 618 /. arundinacea var. koenigii 620 I. cylindrica 618 I. cylindrica var. cylindrica 618 I. cylindrica var. major 618, 619 /. cylindricaea ssp. koenigii 620 J. koenigii 620 /. koenigii var. major 620 Indocalamus 5, 160, 172 /. andropogonoides 136 I. latifolius 173 I. latifolius 65 I. longiauritus 172 / • mairei 90 / . megalothyrsa 1 62 /. migoi 173 / • solidus 64 Indosasa 5, 173 I. asibataeoides 174 I. crassiflora 174 I. hispida 174, 177 I. ingens 174, 175 I. longispicata 174, 177 /• pur pure 163 I. singulispicula 174, 178 /. sinica 176 I. spongiosa 174, 175, 176 / . triangulata 1 64 
784  云 南植物 志  V  Inocalamus lacunosus 173 Isachne 483, 574, 576 I. albens. 575, 577 /. albens var. hirsuta 580 J. australis 579 I. beneckei 577, 578 I . chinensis 581 I. clarkei 577, 578 I. dispar 577, 578 I. globosa 575, 577, 579 I. hirsuta 577, 579 I. miliacea 577, 580 I . polygonoides 578 I. tenuis 575, 577, 580 I. truncata 575, 577, 581 、 I. truncata var. cordata 581 V I. truncata var. crispa 581 V I. truncata var. truncata 581 v I. ae 483, 573 Ischaemum 598, 668 I. aristatum 669 /. aristatum 670 /. aristatum ssp. barbatum 670 I. barbatum 669, 670, 671 /. ciliare 670 J. crinitum 631 /. falcatum 732 I. fasciculatum 668 I. guangxiense 669 / . hxmdae 669 I. indicum 669, 670, 671 I . leerskndes 732 I. magnum 669, 672 /• petiolarie 641 I. rugosum 669, 672 J. rugosum var. segetum 672 /. segetum 672 I. thomsonianum 669, 673 / . zeylanicum 732 /• zollingeri 652 Ischemum paleaceum 644 / • monostachya 637  I. monostachya 637 Ischurochloa floribunda 18 / • stenostachya 20 Ixophorus italicus 541 / . verticillatus 543  K  Koeleria 233, 339 K. litvinowii 327, 339 L Lagurus cyLindrius 618 L . berteronianus 478 L. bi flora 478 Lasiagrostis mongholica 247 L . subsessili flora 237 Leersia 206, 211 L. hexandra 211, 212, 213 L. hexandra Sw. 212, 213 L. hexandra Sw. var. japonica 212 L. japonica 212 Leleba dolichomerithalla 16 L . elegans 18 L. floribunda 18 L • nultiplex f, alphonsokarri 17 L. vulgaris 13 L . vulgaris var. striata 14 Leptocanna 5, 70 Leptocanna chinensis 70, 71 Leptochloa 427, 431, 433 L. chinensis 430, 431, 432 L. filiformis 432 L. panicea 432 Leptomorph 2 Leucopoa olgae 260 Lingnania affinis 26 L. chungii 30 L . chungii var. petilla 30 L. distegia 28 L. farinosa 54 Littledalea 234, 390 L. racemosa 390 \J 
拉丁 名索引  785  L. tibetica 321, 390, 391 Lodicularia protensa 727 Lolium 234, 266 L. multiflorum 266, 267, 424 L. perenne 266, 267 Lophatherum 215, 218 L. brongniart 216 L. gracile 217, 218 Ludolfia glaucescens 16 M Manisuris altissima 725 M. exaltata 733 M. granularis 734 M. porifera 736 M. protensa 727 Maydeae 483, 738 Melica 234, 322 M. latifolia 226 M. onoei 320, 323, 324 、 M. radula 323 V M. scaberrima 323, 324 M. scabrosa 324 ^ M. schuetzeana 323, 324 ^ Melinis 484, 548 M. minutiflora 535, 548 Melocalamus 5, 61 M. arrectus 61, 62, 63 M. compactiflorus 62 M. com pacti floras 62 M. compactiflorus var. compactiflorus 62 M. compactiflorus var. fimbriatus 61, 62, 63 M. fimbriatus 62 M. scandens 61, 63, 64 Melocanna virgata 11 MicrocaLamus prainii 80 Microchloa 428 M. elongata 476 M. indica 474, 475, 476 M. indica 475 M. indica var. indica 475 M. indica var. kunthii 576  M. kunthii 476 M. setacea 475 Microstegium 597, 636 M . biaristatum 637 IV1. ciliatum 636 , 637 M. delicatulum 636, 638 M. gratum 636, 638 lVl . monanthum 637 M. multiciliatum 636 , 638 M. nudum 636, 639, 640 M. petiolare 636, 640, 641 M. reticulatum 636 , 640 , 641 M. vimineum 636 , 642 M. vimineum var. imberbe 642 M. vimineum var. imberbe 642 M. yunnanense 64 1 y  Milium 233, 247 M. effusum 239, 248 M. globosum 579 MiLLium conpressum 536 M. crusgalli 513 Miscanthus 597, 612 M. brevipilus 613 M. cotulifer 600 M. eulalioides 610, 614 M. eulalioides 613 M. floridulus 613, 614 M. nepalensis 610, 613, 615 M. nudipes 613, 616 M. nudipes ssp. yunnanensis 617 M. sinensis 613, 616 M . szechuanensis 617 M. wardii 610, 613, 617 M. yunnanensis 613, 617 Molinia olgae 260 Monocadus megalothyrsa 162 M . macrophyllns 1 62 M. saxatilis var. solidus 64 M. solidus 64 Muhenbergia himalayensis 467, 468 M. geniculata 468 M. japonica 467, 469 
786  云南 植物志  M. longistolon 468 M. ramosa 467, 469 Muhlenbergia 428, 466 M. duthieana 464, 467 M. erecta 349 M. frondosa var. ramosa 469 M. huegelii 464, 467, 468 M. japonica var. ramosa 469 M. sylvatica 467 M. xriridissima 468 N Nardurus filiformis var. chinensis 435 Nardus ciliaris 732 N. indica 475 Narenga fallax 604 N. fallax var. aristatum 604 N . porphyrococma 605 Nastinae 4 Neohusnotia 484, 509, 512 N. tonkinensis 509 Neom icrocalam us mannii 73 N. microphyllus 80 N. prainii 80 Neosinocalamus af finis 26 N. saxatilis 150 N. yunnanensis 23 N. a farinosua 54 Neyraudia 215, 427, 429 N. madagascariensis var. zollingeri 431 N. reynaudiana 222, 429 Notholcus lanatus 342 Nawodxvorskya fugax 386 O Oligostachyum hupehensis 168 O. spongiosum 168 Olyra 3 O. latifolia 3 Ophiuros 597, 737 O . corymbosus 737 O. exaltaius 735, 737  O. megaphyllus 737 Oplismenus 484, 486 O . colonum 513 O. comopsitus var. patens 489 O. compositus 486, 487, 488 O. hirtellus 487 O. hispidulus 516 O. patens 486, 489 O. semialata 518 O. undulatifolius 487, 488, 489 Oreocalamus armatus 183 O. utilis 188 Orthopogon compositus 487 Orthoraphium 233, 245 O. roylei 239, 245 Oryza 206 O. glaberrima 207 〇. granulata 207, 209 O. meyeriama ssp. Granulata 207 O. meyeriana 208 O. meyeriana auct rum 207 O. meyeriana var. granulata 207 O. minuta 207, 208, 209, 210 O. officinalis 208 O. officinalis 208, 209 O. officinalis ssp. Officinalis 208 O. rufipogon 207, 209, 210 O. sativa 207, 209, 210 Qryzoideae 2, 4, 206 Oryzopsis 233, 241 O. acuta 242 O. aequiglumis 236, 242 O. aequiglumis 242 O. aequiglumis var. aequiglumis 242 O. aequiglumis var. ligulata 243 O. gracilis 242, 243 O. henryi var. acuta 242 v O. multiradiata 242 O. munrio 236, 242, 243 O. obtusa 242, 244 ^ O. tibetica 242, 244 Osterdamica japonica 480 
拉丁 名索引  787  O . macrostachya 480 O. sinica 480 Ottochloa 484, 506 O. nodosa 488, 506 O. nodosa var. micrantha 506 O. nodosa var. nodosa 506 Oxytenanthera albociliata 58 O. feltc 59 O. nigrociliata 59 O , parviflora 60 P Pachymorph 2 Pancum Umgiflorum 556 Paniceae 483 Panicoid 482 Panicoideae 2, 4, 482 Panicularia acutiflora 319 Panicum 483, 484, 490, 535 P. abludens 551 P. accrescens 507 P. acroanthum 492 P. ocutigluma 501 P. adscendens 553 P. albens 577 P. alopecuroides 565 P. amoenum 491, 492, 494 P. angustum 504 P. aordatum 496 P. arborescens 492 P. assamicum 501 P. austroasiatium 500 P. bengalensis 584 P. bicome 551 P. biforme 551 P. Bisulcatum 491, 492 P. brevifolium 491, 492, 494 P. cambogiense 491 , 493 P . chondrachne 538 P. ciliare 553 P. colonum 513 P. campasitum 487  P • cruciatum 553 P. cmsgalli 513 P . crusgalli prol . Oryzicola 516 P. crusgalli var. frumentaceum 515 P. crusgalli var. hispidulurn 516 P. dactyhn 477 P. decern pedale 586 F. decom position 497 P. denudatum 554 P. dispar 579 P. elegans 574 P. eruci forme 519 P. esculentum 513 P. fibrosum 560 P. flavidium 545 P. forbesianum 539 P. frumentaceum 515 P. fuscescens 554 P. geniculatum 539 P. hirtellum 487 P. hirti folium 492 P . hispidulurn 516 P. humile 500 P. incomtum 491, 493, 494 P. indicum 504 P . insulicola 503 P. intermedium 540 P. interruptum 505 P. ischaemum 555 P. italicum 541 P. jumentorum 495 P. khasianum 491, 494, 495 P. malaccense 574 P. mandshuricum var. pekinense 584 P. maximum 491, 494, 495 P. maximum var. hirsutissimum 495 P . rn icrobach ne 557 P. miliaceum 491, 496 ^ P . millii forme 522 P . minutiflorum 548 P. montanum 496 P . muricatum 508 
788  云 南植物 志  P . ? nyosuroides 505 P . nodosum 506 P. notatum 491, 496 P . oryzicolum 516 P. oryzoides 517 P. ovati folium 492 P . oxyphyllum 508 P . pallide- fuscum 543 P. palmifolium 542 F . palmifolium 542 P. paludosum 491, 497, 499 P. parvulufn 556 P. patem 509 P. patens var. lati folium 507 P. pUipes 508 P. pilipes 508 P. plicatum 542 P. polystachyum 486 P. psilopodium 491, 497 P. psilopodium var. epaleatum 498 P. psilopodium var. epaleatum 498 P. psilopodium var. psilopodium 497 P. pumicum pumilum 543 P. radicosum 558 P . ramosum 520 P. repens 491, 498 P. reptans 525 P. roxburghii 498 P. sanguinale var. microbachne 557 P . sarmentosum 495 P. semialatum 518 P . submontanum 495 P . subquadripara 521 P. suishaense 498 P. ternatum 561 P. tmorense 558 P • tornentosum 540 P . tonkinense 509 P. trypheron 491, 498, 499 P. undulati folium 489 P. verticillatum 543 P. vicinum 490  P. villosum 522 P. villosum 527 P . violascens 562 P. vir^ide 544 P. walense 491, 499, 500 Panisehum longissimum 565 , 568 , 569 Panium semiundulatum 521 Pannisetum longissimum var. axiglabrum 566 P. sichuanense var. sichuanense 571 P. sichuanensie var. equidistans 571 F. verticillatum 543 Pappophorum brachystachyum 429 Paspalidium 485, 545 P. flavidium 535, 545 Paspalum 485, 528 P. bicorne 551 P. brevifoLium 556 P. chinense 562 P. commersonii 529 P . compressum 536 P. conjugatum 526, 528, 529 P. delavayi 529, 530 P. dilatatum 526, 528, 530 P. distichum var. vaginotum 534 P. disticum 532 P. formosanum 529 P. granular^ 551 P. jubatum 556 P. longiflorum 556 P. longifolium 528, 531 P. notatum 529, 531 P. orbiculare 529, 532, 535 P. paspalodes 529, 532 P. pedicellare 551 P. sanguinale var. cruciatum 553 P. scrobiculatum 529, 533 P. scrobiculatum var. commersonii 529 P. scrobiculatum var. orbiculare 532 P. scrobiculatum var. thunbergii 533 P. ternatum 561 P. thunbergii 529, 533 P. vaginatum 529, 534 
拉丁 名索引  789  Pas plum scrohiculatuni var. Umgifoliian 531 Patellocalarnus patellar is 149 P. gongshanensis 149 P . mianningensis 149 Pennisetum 485, 564 P. alopecuroides 565, 568 P. centrasiaticum 565, 566, 568 P. centrasiaticum var. lanpingensis 567 V P. cladestinum 565, 567 P. campresum 565 P. crusgalli 513 P. flaccidum 565, 566, 567 P. italicum 541 P. purpureum 565, 568, 569 . P. qianningense 565, 568, 570 V P. shanxiense 565, 571 V P. sichuanense 565, 571 ^ P.vahlii 573 Perotis 428, 481 P. burmanica 481 P. hordeiformis 481 P. indica 474, 481, 482 P. latifolia 482 Phacelurus 597, 723 P. latifolius 723 P. latifolius var. latifolius 708, 723 P. latifolius var. monostachyus 723 P. latifolius var. trichophyllus 724 V P. trichophyllus 724 Phaenosperma 428 , 470 Phaenosperma globosa 457, 470 Phalaris 233, 347 P. aquatica 347 P. aquatica 347 P. arundinacea 347, 348 P. arundinacea var. arundinacea 348 P. arundinacea var. picta 348 P. hispida 699 P. minor 347, 348 P. nodosa 347 P. paradoxa 347, 349 P. semiverticillata 371  P. zizanioides 654 Phareae 4 Pharoideae 4 Pharus aristatus 212 Phleum 232, 389 P. alpinum 320, 389 P. indicum 670 P. pratense 389, 390 Phllostachys formosana 195 Phragmites 215, 221 P. australis 223 P. cincta 223, 224 P. communis Based on Arundo phragmites 223 P. karka 222, 223, 224 P. karka var. cincta based on cincta 224 P. karka var. oligostachys 225 P. karka var. ramosa 225 Phramiformes 164 Phyllostachys 6, 193 P. arcana 195, 198 P. assamica 202 . P. aurea 194, 195, 196 P. bambusoides 195, 203, 204 P. bavua 202 P. cerata 205 P . congesta 205 P. decora 202 P. dubia 205 P. edulis 195, 196, 199 P. filifera 200 P. flexuosa 195, 197 P. glauca 195, 198 P. helva 202 P . henonis 202 P. heteroclada 195, 205 P. heterocycla var. pubescens 199 P. mannii 195, 202, 204 P. meyeri 195, 197 P. mitillis non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199 P. nana 200 P. nidularia 195, 205 P. nigra 195, 200, 201 
. 790 . 云南 植物志  P. nigra var. nenonis ZU1 , ML p 3Tguncnsis 273 , 279 n • ■ ,nn P. nigra var. nigra ZUU p aspen I on a. li 乙、 m v d • 〜_: inn r . mgnpes ZUU p d.LLcilud.ld. 丄/ J , *»OV , 1 r . praecox iyj , lyy p P. puberula 3)1 p r . calliopsis 271 , 280 F . puberula var. nigra ZUU p ^KolorQntKo 97? 0C1 ^fi^ cnaicLTanina. 乙 i 乙、 z.oi , P. purpurata cv. straighstem 205 p chxxtoTCL 7i thci nom. non ntc public it P. reticulata 195 p chart is 451 P. stauntoni 202 p chzTwnsis 432 p cilianensis 442 Piptatherum aequiglume 242 p r . compressa 269 , 271 , 282 V P. gracik 243 p crymophilla 273, 281, 283 P . sinense 242 p crymophila nam . invalid . 283 P. tibeticum 244 p cuKx/ula 444 Pitatherum munroi 244 p rlo^linotQ 970 9J31 'Jfi'l \ / Plagiolytrum fiLiforme 436 . p aecLinato. ZoJ PLeioblastus altiligulatus 165 p r . doiicnacnyra Z/l , Zo4 , ->1Z \ y P. altiligulatus var. spongiosus 168 p doiicnacnyra nom . iLLgeit Zo4 P. amarus 165 eragrostis 4DU P. amarus var. hangzhouensis 165 p f 1 0*71 OOC taben 273, 2o4, ZoD P. amarus var. pendulifolius 165 p f - ,H ,OJ tascinata 27Z, 2o4 P. amarus var. tubutus 165 p jascinata Zo4 00 p r • ferruginea 445 P . longinternodius 167 ID r. tlavida 273, 286 P. Umgispiculatus 167 p r . jlaviaa nom . iLLegtt Zoo P. maculatus 167 D r . flexuosa 301 P. oleosus 167 p r . glauca ssp. litvuincnviana 294 Poa 234, 269, 275 p r • grachilior nom . illegit 286 P. acroleuca 270, 274 p gracilior 270, 286 P. alpigena 271, 275, 281 D r . grandis 272, 285, 287 \/ P. aLpina ssp. vivipara 275 r. hengshanica 273 , 287 1/ P. alpina var. vivipara 269, 275, 276 p r . hengshanica nom illegit 287 P. altaica 274, 275 D r. himalayana 270, 285, 287 P. amabilis 454 D r. hisauchii 270, 288 P. anceps 307 尸. ianthina 274, 285, 288 \/ P. angustifolia 271, 277 D r ianthina nom invalid . 288 P. annua 269, 270, 276, 277 D r inanthna nom . illegit 288 P. annua ssp. supina 313 r. incerta 274, 289 P . annua var. sikkimensis 310 P incerta nam • illegit 289 P. annua var. supina 313 P. indattenuata 274, 289 P. araratica 273, 278 P indattenuata nom . illegit 289 P. arctica 271, 278 P. infirma 270, 290 
拉丁 名索引  791  P. insignis 271, 285, 290 P.' japonica 447 P. khasiana 270, 291, 292 P. krylovii 273, 291 P. lahulensis 273, 292, 293 P. Linn 1 P. lithophila 272, 293 P. lithophila nam. illegit. 293 P. litwinowiana 274, 292, 294 P. longiglumis 273, 294 P. longiglumis nom. illegit. 294 P. lubens 271, 294 P. mairei 272, 295 V P. malaca 272, 292, 295 P. malaca nom. ill^it 295 P. malaca ncxn. invalid 295 P. megalothyisa 272, 293, 296 V P. megalothyrsa nom. illegit 296 P . megastachya 442 P. micrandra 270, 292, 296 V P. micrandra ncan. illegit 296 P. micrandra nom. invalid. 296 P. nemoralis 272, 297, 299 P. nemoralis ssp. rehmannii 307 P. nepalensis 270, 297 P. nipponica 270, 298, 299 P. nubigena 271, 298 \J P. nubigena nom. illegit 298 P. nutans 451 P. oligophylla 273, 298 V P. oligophylla nam. illegit 298 P. oligophylla nom. invalid 298 P. orinosa 274, 299, 300 V P. orinosa nom. illegit 300 P. orinosa nom. invalid 300 P. orinosa var. longifolia nom. invalid Poa orinosa var. longifolia syn. nov. 300 P. pachyantha 271, 299, 300 V P. pachyantha nom. ill^it 300 P. pagophila 272, 301 P . panicea 432 P. patens 272, 299 , 301 \,  P. patens , nom. ill^it 301 P. patens , nom. invalid 301 P. paucifolia 273, 302 V P. paucifolia nom. illegit 302 P. paucifolia nom. invalid 302 P. perennis 273, 302, 303 V P. perennis nom. illegit 302 P. perennis nom. invalid 302 P. pilosa 452 P. plurinodis 272, 304 V P. plurinodis nom illegit 304 P. plurinodis nom. invlid. 304 P. polycolea 271, 303, 304 P. poophagorum 272, 305 P. pratensis 269, 271, 303, 305 P. pratensis ssp. alpigena not var. alpigena 275 P. pratensis ssp. angusti folia 277 P. pratensis var. alpigena 275 P. pratensis var. angustifolia 111 P. prolixior 273, 303 , 306 V P. pseudopratensis 294 P. psilolepis 273, 306 v P. psiolepis nom. illegit 306 P. pubicalyx 272, 307 \/ P. pubicalyx nom. illegit 307 P. rehmannii 272, 307 P. schoenites 274, 308 V P. schoenites nom. illegit 308 P. shansiensis 272, 303, 308 P. sibirica 271, 309 P. sibirica ssp. uralensis sym. nov. 290 P. sibirica var. insignis 290 P. sikkimensis 270, 310 P. sinattenuata 273, 309, 310 v' P. sinattenuata nom. illegit 310 P. sinattenuata nom. invalid 310 P. sinoglauca 273, 311 \J P. sphondylodes 273, 309, 311 V P. stenachyra 271, 312 V P. stenachyra nom illegit 312 P. sterilis 274, 312 P. supina 270, 309, 312 
792  云南 植物志  P. szechuensis 270, 313 V' P. tenella 454 P. tibeticola 270, 276, 313 P. trivialis 272, 276, 314 P. tunicata 270, 276, 314 V P. tunicata norm, invalid 314 P. unioloides 454 P. urssulensis 274, 315 P. varia 274, 315 V P. varia nom. illegit 315 P. versicolor ssp. araratica 278 P. versicolor var. araratica 278 P. viridula 273, 316 P . vivipara 275 P. wardiana 270, 316 P. ceae 1, 2 Pogonatherum 597, 630 P. crinitum 631 P. paniceum 631, 632 P. saccharoideum var. genuinum 633 P. saccherioideum var. crinitum 631 Pogonatum crinitum 631 Pollinia articulata ssp. fragilis var. setifolia P .\ birmanica 622 P. brevifolia 694 P. ciliata 637 P. delicatula 638 P. grata 638 P. hirtifolia 626 P . imberbis 642 P. monantha 637 P. nuda 639 P. pallem 624 P. phaeothrix 624 ■P • quadrinervis 626 P. quadrinervis var. Latifolia 630 JP. quardrinervis var. xvightii 629 P. setifolia 634 P. speciosa 627 P. viminea 642 Pollinidium binatum 635 Polyanthus longispiculatus 167  634  Polypogon 232, 320, 386 P. fugax 386 P. higegaweri 386 P. littoralis 385 P. littoralis var. higegaweri 386 P. monspeliensis 385, 386 P . sem iverticillatus 37 1 P. viridis 371 Polytoca 738 P. bracteata 739 P. digitata 735 Pooideae 2, 4, 231 Pseudechinolaena 484, 485 P. polystachya 485, 488 Pseudopogonatherum 597, 598, 633 P. contortum 633, 634 P. contortum var. contortum 632, 634 P. contortum var. linearifolium 634 \J P. setifolium 633, 634 P. var. linearifolium 632, 634 Pseudoraphis 485 , 563 P. depauperata 535, 564 P. spinescens var. depauperata 564 P. squarrosa var. depauperata nom , superfl 564 Pseudo rhizome 2 Pseudosorghum 596, 598, 652 P. fasciculare 652, 654 P. zollingeri 652, 653 Pseudostachyum 5 , 77 P. polymorphum 78, 79 Ptilagrostis 233, 245 P. dichotoma 239, 246 M P. dichotoma 246 P. subsessiliflora 237 P. concinna 246 P. mongholica 246, 247 Q Qiongzhuea 6, 189 Q. montigena 190, 191, 193 Q. montigena nom . inval 193 
拉丁 名索引  793  Q. turn idinoda 1 90 Q. tumidissinoda 190, 190 R Racemobambos 5 , 80 Raceomobambos microphyilus 80 Raishan 515 Reacemobambos prainii 79 , 80 Rhabdochloa virgata 472 Rhaphis echinulata 656 Rhytachne 597, 727 R. anisonodis 727, 728 R. lijiangensis 722, 727, 728 Roegneria 232, 410 R. altissima 406, 411 \J R . altissima nam. und. 411 R. anthosachnoides 410, 412, 413 ^ R. antiqua 406 , 411, 412 R . breviglumis 414 R. brevipes 420 R. burchan-buddae 411, 414 . R. calcicola 411, 414 V R. calcicola nom. nud 414 R. ciliaris 410, 413, 415 x R. dolichathera 411, 415 R . dolichathera nom. nud 415 R. dura 410, 413, 416 R. dura 416 R . dura vax. variiglumis 416 R. gmelinii 411 , 416 R . japonensis 417 R. japonica 410, 413, 417 R . japonica 417 R. kamiji 421 R. leiantha 410, 417 V R. leiantha 417 R. leiotropis 411, 413, 418 \/ R. leiotropis 418 R. nutans 414 R . parvigluma 412 R. pubicaulis 411, 418 \J R . pubicaulis 418  R. pulanensis 411 , 419 v R. purpurascens 411, 419 V R. purpurascens 419 R. schugnanica 410, 419 R. sinica 411, 420 V R. sinica 420 R. tibetica 411, 421 \/ R. tsukushiensis 410, 421 R. turczaninovii 416 K. varia 411, 422 V R. varva 422 Rottboellia 597, 733 R. altissima 725 R. cochinchinensis 722, 733 R. compressa 726 R. compressa var. fasciculata 725 R. exaltata 733 R lati folia 723 R longi flora 726 R. sanguinea 695 R striata 729 R striata ssp. genuina var. pubescens 730 R. striata ssp. khasiana 730 R thyrsoides 736 R tonkinensis 726 R zea 736 Rubimons 596, 597, 620 R. paniculatus 619, 621 S Saccharum 598, 602 S. arundinaceum 601 , 603 S. cylindricum 618 S. fallax 601, 603, 604 S. floridulum 614 S. formosnum 608 S. koenigii 620 S. longisetosum 609 S. narenga 601, 603 , 605 S. narenga 605 S. officinarum 603, 605 S. paniceum 633 
794  云南 植物志  S. porphyrocamum 605 S. procerum 603, 606 S. rufipiLum 611 S. sinense 603, 607 S. spontaneum 601, 603, 607 S. thunbergii 618 Sacciolepis 484, 503 S. indica 502, 504 S. indica var. angusta 504 S . insulicola 503 S. interrupts 504, 505 S. myosuroides 505 S. myosuroides var. myosuroides 504, 505 S. myosuroides var. nana 504, 506 V Sacharum fallax var. aristatum 604 Sanquinaria vaginata 534 Sasamorpha latifolia 173 S. migoi 173 Sbug. Lingnania 8 Schedonorus inermis 396 S. pratensis 262 Schizachne 234, 325 S. callosa 325 S . fauriei 325 S. purpurascens 320, 325 S. purpurascens ssp. callosa 325 Schizachyrium 598 , 599, 693, 695 S. brevifolium 694 S. delavayi 653 S. delavsyi 694 S. sanguineum 694, 695 Schizostachyum 5 , 66 S . annulatum non Bambusa annulata 27 S. chinense 70 S. funghomii 67, 68, 69 S . leviculme 78 S • lima 67 S. pseudolima 67 S. sanguineum 67, 69, 70 S. scandens 73 Schoenus aculeata 466 Secale 232, 425  S. cereale 424, 425 Sect. Diandra 613 S. Triarrhena 613 Sehima 598, 675 S. nervosum 671, 675 Sellulocalamus bambusoides 39 S. tibeticus 41 S . turczaninivii 416 Sesleris spicata 219 Setaria 485, 536 S. chondrachne 537, 538 S. dubia 539 S . excurrens 542 S. faberi 537, 538, 546 S. forbesiana 537, 539 S. geniculata 537, 539 S. glauca 543 S. guizhouensis 537, 540 S. intermedia 537, 540 S. italica 536, 538, 541 S • lutescens 543 S. pallide-fusca 543 S. palmifolia 537, 541, 546 S. plicata 537, 542 S. pumila 537, 543, 546 S . tomentosa 540 S. verticillata 537, 543 S. viridis 538, 544, 546 S. yunnanensis 537, 545, 546 Seteria italica ssp. viridis 544 Sinaraundianria pauciflora 113 S - mairei 90 S. acutissima 86 S. faberi 168 S. fangiana 168 S. forrestii 86 S. griffithiana 152 S • melanostachys 86 S . violascens 1 25 S. yunnanensis 109 Sinarundinaris longiuscula 113 Sinobambusa 6, 179 
拉丁 名索引  795  S . anaurita 168 S. intermedia 179, 180 S. maculata 167 S. seminuda 179 S. striata 111 Sinocalamus a f finis 26 S. brandisii 52 S. calostachyus 44 S. distegius 28 S. farinosus 54 S, giganteus 50 S. giganteus f . , nam illeg 50 S. latiflorus 46 S. saxatile 150 Sorghum 598, 646 S. arundinaceum 646 S. bicolor 647, 648 S. burmahicum 648, 649 S . diplandrum 705 S. dochna 648, 649 S. halepense 646, 648, 650 S. halepense var. propinquum 651 S. miliaceum 650 S. muliaceum var. parvispictdum 650 S. nitidum 647, 648, 650 S. propinquum 647, 648, 651 S. sudanense 648, 651 S . vulgare 648 S. vulgare var. saccharatum 649 Sphaerocaryum 574 S. malaccense 574, 575 Spodiopogon 598, 599, 614 S. angustifolius 635 S. cotulifer 599, 600 S. duclouxii 599, 600, 601 S. petiolaris 641 S. ramosus 599, 602 V S. sagittifolius 599 , 601, 602 V S. sibiricus 600 Sporobolus 428, 462 S. coromandelianus 462, 464 S. diander 462, 463  S. elongatus 463 S. fertilis 462, 463 , 464 S . indicus 465 S. indicus var. purpureo-suffusus 463 S. wallichii 462, 465 Stegosia cochinchinensis 733 Stenofestuca pauci flora 398 Stenotaphrum 485 , 547 S. helferi 535, 547 Steria striata based on Digitaria stricta 561 Stipa 233, 234 S. arguens 713 S. basiplumosa 237 S. capillacea 235, 236 \/ S. chingii 238 S . concinna 246 S. duthiei 240 S. extremiorientalis 240 S . monghokica 247 S . orthoraphium 245 S • pappiformis 248 S. purpurascens 235 S. regeliana 235 S. rxmlei 245 S. sibirica 241 S. sibirica var. effusa 240 S. subsessiliflora 235, 237 S . subsessiliflora var. basiplumosa 237 、 S. grostis 215, 226 S. grostis pennata 226 , 229 Stipagrostis pennata ssp. Pennata 227 Streptochaeteae 4 Subg. Bambusa 7 S. Dendrocalamus 34 S. Leleba 7 S. Sinocalamus 34 Sullen. Parasorghum 648 Subtrib Olyreae 4 , S. . Arundinariinae 4, 5 S. • Bambuseae 4, 5 S. . Bambusinae 4 S. • Melocanninae 4, 5 
796  云南 植物志  S. . Racemobambosinae 4 , 5 S. • Shibataeinae 4 Syntherisfna longiflora 556 S . microbachne 557 S , sericea 558 Sytherisma ternata 561 T Teinostachyum 3 T. yunnanense 3 Tenacistachya sichuanensis 621 V Thamnocalamus spathiflorus 160 T. tengchongensis 4, 82 Thelepogon sanguineus 695 Themeda 599, 711 T. acaulis 712, 713, 714 T. arguens 712, 713 T. arundinacea 712, 714, 715, 719, 721 T. arundinacea 715 T. barbinodis 712, 714, 715 T. camus 719 T. caudata 712, 714, 716 T. chinensis 717 \j T. ciliata ssp. chinensis 717 T. echinata 712, 717 T. forsskallii var. major subvar. Japonica 719 T. gigantea ssp. intermedia var. intermedia 718 T. gigantea ssp. villosa 723 T. gigantea var. caudata 716 T. helferi 712, 713, 714, 717 T. hookeri 712, 718 T. japonica 712 T. japonica 712, 719 T. mooneyi 712, 720 T. quadrivalvis 718 T. quadrivalvis var. helferi 717 T. x subsericans 712, 720 T. triandra 712, 716, 721, 722 T. triandra 712, 720 T. triandra ssp. japonica 719 T. triandra var. japonica 719 T. villosa 712, 719, 721, 722  T. x intermedia 712, 714, 718 T. yuanmouensis 717 v T. • gigantea var. villosa 723 Thrixgyne dura 326 Thyrsia 597, 736 T . thyrsoidea 736 T. zea 735, 736 Thyrsostachys 5 , 31 T. oliveri 31, 32 T. siamensis 32, 33 Thysanolaena 215, 225 T. agrostis nom. superfl. , based on Agrostis max- ima 226 T. maxima 222, 226 Trachypogon rufus 707 Tragus 428, 477 T. berteroninus 478 T. biflorus 478 T. biflorus 479 T. racemosus 479 T • racemosus var. berteronianus 478 T. roxburghii 474, 478 Triavenopsis brachypodia 326 Trikeraia 233, 248 Tripogon 427, 434 T. longe-aristatus 437 T. yunnanensis 435 Trisetum 234, 335, 339 T. bifidum 336 T. clarkei 329, 336, 337 T. flavescens var. bifidum 336 T, flavescens var. papilosum 336 T. floavesxens var. macranthum 336 T. litvincnvii 339 T. purpurascens 325 T. sibiricum 329, 336, 338 T. spicatum 336, 338, 339 T. subspicatum 338 T. virescens 331 Tristum scitulum 336, 337 Triticum 232, 426 T. aestivum 424, 426 
拉丁 名索引  797  T. caninurn var. gmelinii 416 T. cereale 425 , T. ciliare 415 T. repens 409 T. sativum 426 T. vulgare 426 Trkeraia pappiformis 236 , 248 Trpogon brcxnoides 434 , 435 T. bnxnoides var. brtHnoides 430, 435 T. bromoides var. yunnanensis 435 T. chinensis 430, 434, 435 T. corensis var. Umge-aristatus 437 T. fUiformis 434, 436 T. filiformis var. filiformis 436 T. filiformis var. tenuispicus 437 T. longe-aristatus 434, 437 T. nanus 434, 437 T. trifidus 434, 438 T. wardii 434, 438 Typhoides arundinacea 348 U U rack ne acutigluma 594 Urochloa 485, 523 U. jinshaiicola 523, 524 17. longifloia var. yuanmonensis 527 V U. longifolia 523, 524, 526 V U. panicoides 524 U. paspaloides 523, 525 U. ramosa 520 U. reptans 523, 525, 526 U. semialata 518 U. yuanmouensis 523, 527 Ustlago edulis 214 V Vetiveria 598, 654 V. zizanioides 647, 654 Vilfa coromandeliana 462 Y Yushania 5, 118, 151  Y. andropogonoides L20, 136 Y. bojieiana 119, 125, 126 Y. brevis 120, 134 Y. crassicollis 119, 127 Y. elevata 119, 130 Y. elevata var. pianmaensis 131 Y. falcatiaurita 119, 121, 122 Y. farcticaulis 119, 129, 131 Y. farcticaulis var. brevinoda 131 Y. farcticaulis var. farcticaulis 131 Y. flexa 119, 124 Y. glandulosa 120, 141, 142 Y. grammata 120, 137 Y. laetevirens 120, 135 Y. levigata 120, 132, 133 Y. longiuscula 119, 128, 129 Y. maculata 119, 128 Y. megalothyrsa 162 Y. menghaiensis 120, 132, 135 Y. mitis 120, 133 Y. multiramea 120, 136, 139 Y. oblonga 120, 140, 142 Y. pauciramificans 120, 141 Y. polytricha 120, 138, 139 Y. puberula 119, 124, 126 Y. qiaojiaensis 119, 121, 122 Y. qiaojiaensis f. nuda 123 Y. qiaojiaensis f . qiaojiaensis 121 Y. straminea 120, 138 Y. suijiangensis 120, 143 Y. vigens 119, 120 Y. violascens 119, 125 Y. weixiensis 119, 123 V. yunnanensis 109 Z Zea 738 Z. mays 735, 739 Zerna himalaica 396 Z . inermis 396 Zizania 206, 214 Z. cadnci flora 214 
798  云南 植物志  Z. latifolia 213, 314 Z . latifolia ncMn. nud. 214 Zoysia 428 , 479 Z. japonica 479 Z. matrella var. japonica 480  Z. pungens var. japonica 480 Z. sinica 479, 480 Z. sinica var. macrantha 480 Z. tenuifolia 479, 480 
《云 南植 物志》 已出版 各科中 名索引 (按 汉语 拼音字 母次序 排列)  科名 卷数 A 阿 氏苔科 17 B 八角科 11 芭蕉科 2 白 发藓科 18 苞 叶苔科 17 报 春花科 15 百部科 5 百合科 7 柏科 4 伯 乐树科 15 败酱科 11 扁 萼苔科 17 半 边莲科 2 半 月苔科 17 C 叉苔科 17 茶 茱萸科 1 柽柳科 8 赤 苍藤科 6 齿 萼苔科 17 '翅 子藤科 4 川草科 5 川 续断科 8 唇形科 1  科名 卷数  贫 蔬 M 1 Q 15 肺论 苗 M D 大 萼苔科 17 大 风子科 6 大 花草科 2 大麻科 1 大 帽藓科 18 大 血藤科 1 单 月苔科 17 灯 心草科 15 顶 苞苔科 17 地钱科 17 带 叶苔科 17 冬青科 4 杜 鹃花科 4 杜英科 6 杜仲科 15 多 囊苔科 17 毒 鼠子科 8 短 角苔科 17 椴树科 6 E 耳 叶苔科 17  F 
800  云 南植物 志  番 荔枝科 番 木瓜科 防 己科' 凤 尾藓科 浮萍科 复 叉苔科  光苔科 光 萼苔科 沟 繁缕科 谷 精草科 桧藓科 拱桐科 橄榄科  G  H  3 18 17  17 17 6 15 18  、)fe St d 海荣科 Q O 海 桐花科 3 禾本科 9 合 叶苔科 17 黑 三棱科 黑藓科 18 红 豆杉科 4 红木科 15 红树科 1 胡椒科 8 葫芦科 6 葫 芦藓科 18 胡麻科 壶 苞苔科 17 壶藓科 18 虎 皮楠科 8 护 蒴苔科 17 花 地钱科 17 花蔺科 4 花葸科 2 花 叶藓科 18  桦木科 黄 谷精科 黄杨科 黄 叶树科  甲 壳苔科 夹 竹桃科 假兰科 假 叶树科 剪 叶苔科 箭 根薯科 姜科 角 果藻科 角 胡麻科 角苔科 桔梗科 金 刀木科 金 虎尾科 金 缕梅科 金 丝桃科 金 粟兰科 金 鱼藻科 锦葵科 旌 节花科 景天科 九 子母科  壳斗科 苦 苣苔科 苦木科  兰科 蓝雪科 肋 果茶科 藜科  K  L  5 13  7 - 1 _  3 6 6  7  6 8  7  4 8 17 14 -7^.. 3 8 2  2 5 1  4 1  00 1 
科 名 索 引 3 里裸科 A 4 不通科 w 科 1 1 不俾科 连胥 W 科 连 Wf* 徊科 D 裂 u t 台料 1 1 闲 俟台科 7 贝 香不科 其 H 愛科 A 4 似入 导台科 翁 H 1 1 1 丄 ? 乂台科 3 留 jii 台枓 I 1 泥灰 鲜枓 /、 包膝料 1 午 书 鲜科 柳 11 卞采科 4 -fe Bn 1 1 1 1 匍甸枓 鹿蹄 皁科 o o 反。 卞晋科 球斤 台科 1 1 iJR 人焦科 1 c ID 夕 fXTA'Pr A 前拔 n 萝摩科 铁 科 裸 朔台枓 17 $f 梅科 15 歧 古台科 M 巧鞭 皁科 工 13 赛 d 卞 / 出采科 马© 见科 1 1 11 寻淋科 马児特 科 o 5 兹 苗 n 西皁科 马铁科 3 稱 不科 77 & ^1 马荣料 o 力口科 淋黄科 4 、法 ra 紘 n 滑 W 滕科 灵人 焦枓 15 囲尾 鲜科 头 W 膝科 4 全 等台科 观 午儿 西科 ^ 首 U ^ &艮科 II 台科 17 3TJ Ar i>| ;^、 冬科 ^= & 斗台科 17 级 © 枓 矛 霄采枓 4 冈 寇料 l 瑞杳科 木 麻黄枓 15 木棉科 3  N  P  Q  801 2 4  17 4 17 17 18 18  11 17  15 17 2 17 2 3 15 2 4 18 17  R  17 1 8 
802  云 南植物 志  三 白草科 三 尖杉科 4 伞形科 ― 7 桑科 6 桑 寄生科 3 山柑科 2 山茶科 8 山榄科 ! 山 龙眼科 1 山 柚子科 6 山 茱萸科 5 杉科 4 杉 叶藻科 4 商陆科 1 芍药科 1.1 蛇菰科 3 蛇苔科 17 省 沽油科 2 使 君子科 1 柿树科 3 石榴科 8 石; # 禾斗 8 石竹科 6 十 字花科 6 鼠刺科 1 薯蓣科 3 水鳖科 4 水 晶兰科 8 水 马齿科 8 水 麦冬科 5 水 青树科 5 水 玉簪科 6 睡菜科 4 睡莲科 4 四 齿藓科 18 四 角果科 5 四 数木科 3 松科 4  粟 米草科 7 莎草科 15 苏木科 8 苏铁科 4 缩 叶藓科 18 T 檀香科 4 桃 金娘科 7 藤黄科 5 提 灯藓科 18 铁 青树科 6 田 基麻科 2 天 料木科 4 天 南星科 2 透 骨草科 1 免 耳苔科 17 菟 丝子科 2 W 弯 子木科 , 15 魏 氏苔科 17 五 福花科 3 五 隔草科 5 五加科 2 五 列木科 8 五 味子科 11 五 桠果科 5 无 患子科 1 无 叶莲科 5 捨桐科 2 X 溪苔科 17 西 番莲科 1 细 鳞苔科 17 仙茅科 6 苋科 11 
科 名  香蒲科 小檗科 小二 仙草科 小 叶苔科 楔 瓣花科 心 翼果科 星 孔苔科 星 叶草科 . 旋花科 悬 铃木科  7 4 17 1 17 2 15  Y  鸭 跖草科 3 亚麻科 11 延 龄草科 8 岩梅科 8 眼 子菜科 4 杨柳科 6 杨梅科 野 茉莉科 3 野 牡丹科 2 叶苔科 17 银杏科 4 罂粟科 2 隐翼科 8 隐 蒴苔科 17 雨 久花科  藻苔科 17 藻藓科 18 泽泻科 4 粘木科 11 樟科 3 '榛科 5 真藓科 18 竹芋科 6 直 蒴苔科 17 指 叶苔科 17 皱 蒴藓科 18 紫草科 4 紫 萼藓科 18 紫 金牛科 1 紫堇科 8 紫 茉莉科 8 紫树科 1 紫葳科 2 紫 叶苔科 17 棕榈科 14  3 5 6  索  斗斗斗 斗斗 - 一 • ?- * <1 * I、 一 . ,、一 苔 尾 志桔香 羽 鸢远越 芸 
Index familiarum Fl.  Yunnan. Olim editarum  Name familiam Tomus Aceraceae 5 Acrobolbaceae 17 Actinidiaceae 1 Adelanthaceae 17 Adoxaceae 3 Alismataceae 4 Allisoniaceae 17 Amaryllidaceae 8 Ameranthaceae 11 Anacardiaceae 2 Andreaeaceae 18. Annonaceae 5 Antheliaceae 17 Anthocerotaceae 17 Anuraceae 17 Apocynaceae 3 Apostasiaceae 6 Aquifoliaceae 4 Araceae 2 Araliaceae 2 Araucariaceae 4 Aristolochiaceae 8 Arnelliaceae 17 Asclepiadaceae 3 Aulacomniaceae 18 Aytoniaceae 17 Balanophoraceae 3 Balantiopsaceae 17 Barringtoniaceae 4 Berberidaceae Betulaceae Bignoniaceae 2 Bixaceae 15 Blasiaceae 17  Name familiam Tomus Bombacaceae 3 Boraginaceae 4 Bretschneideraceae 15 Bryaceae 18 Burmanniaceae 6 Burseraceae 1 Butomaceae 4 Buxaceae 1 Caesalpiniaceae 8 Callitrichaceae 8 Calycanthaceae 15 Calymperaceae 18 Calypogeiaceae 17 Campanulaceae 5 Cannabaceae 1 Cannaceae 15 Capparidaceae , 2 Caprifoliaceae 5 Cardiopteridaceae 1 Caricaceae 5 Carlemanniaceae 5 Caryophyllaceae 6 Casuarinaceae 15 Cephaloziaceae 17 Cephaloziellaceae 17 Cephalotaxaceae 4 Ceratophyllaceae 4 Cercidiphyllaceae 5 Chenopodiaceae 11 Chloranthaceae 1 Circaeasteraceae Clethraceae 2 Cleveaceae 17 Cochlospermaceae 15 
科 名 索 引 . 80 Combretaceae 1 Flacourtiaceae 6 Commeliaceae 3 Flumariaceae 8 Conocephalaceae 17 Fossombroniaceae 17 Convolvulaceae 2 Frullaniaceae 17 Coriariaceae 8 Funariaceae 18 Corsiniaceae 17 Geraniaceae 5 Corylaceae 5 Gesneriaceae 5 Crassulaceae • 8 Gentianaceae 11 Cruciferae 6 Geocalycaceae 17 Crypteroniaceae 8 Georgiaceae 18 Cucurbitaceae 6 Ginkgoaceae 4 Cupressaceae 4 Gnetaceae 4 Cuscutaceae 2 Gramineae 9 Cycadaceae 4 Grimmiaceae 18 Cyperaceae 15 Guttiferae 5 Cythodiaceae 17 Gymnomitriaceae 17 Daphniphyllaceae 8 Haloragidaceae 4 Davidiaceae 1 Hamamelidaceae 1 Diapensiaceae 8 Haplomi triaceae 17 Dichapetalaceae 8 Herbertaceae 17 Dicranaceae 18 Hernandiaceae 3 Dilleniaceae Hipoxidaceae 6 Dioscoreaceae 3 Hippocastanaceae 15 Dipterocarpaceae 5 Hippocrateaceae 4 Ditrichaceae 18 Hippuridaceae 4 Droseraceae 4 Hydrocharitaceae 4 Ebenaceae 3 Hydrophyllaceae 2 Elaeocarpaceae 6 Hypericaceae 7 Elatinaceae 6 Hypoxidaceae 6 Encalyptaceae 18 Icacinaceae 1 Ephedraceae 4 Illiciaceae 11 Ericaceae 4 Iridaceae Eriocaulaceae 15 Ixonanthaceae 11 Erythropalaceae 6 Jackiellaceae 17 Eucommiaceae 15 Jubulaceae 17 Eupteleaceae 5 Juncaceae 15 Fagaceae 2 Juncaginaceae 5 Fissidentaceae 18 J ungermanniaceae 17 
• 806 • 云 南植物 志  1 7 ? 1 、 dj d.Ud.UCclC \ 丄" N U LVJ L i 1 y IClLlClCCClC 17 i / I oi oi in pa f*ppp 17 丄 、 _y l tag" icucac 8 丄、 j " il^i icucm^oc 4 1 pr»ti ni i lpT*ia r*pap 4 丄, OOCIV^ tdv^ 1 17 6 1 or"n /H/"\l Q£iTi or*ooo i^cplLWJld.t,I laCcat: 17 1 / 17 V^/I lag I d-Ct-dt: 4 ifi io I ir^i 1 1 or*OQfi v_/^Jllld.Ct-d." u I 1 1 1 Qr»ojio 7 1 If r* n i H n r*^n 14 1 1 丄 丄 1 lv q 1 1 / i 1 1 1 o r*o q o 二 I^acUIllaL-cac 1 1 1 丄 Logania.c63.c Psllsvicinisccsc 17 丄 / i^jpi lUZId.Ccd.c 1*7 1 dill lac Loranthaccac P3.p3VGrSCC3.G 9 丄 1 iiniilftT*ift /**^51 17 i-'q oci T 1 rwi\ r*<^Q p 1 uool i IKJl. <X\^\Za.\Z Li ii a.cc<ic *j 丄 CLl d 1 1 a.l-Ca.C MsW 1 113.CC3.C 17 丄 / Pelliaceae 17 Q o 丄 V 丄 Cll V cL^COC 2 g ]\4a.r£int3CCcic o I^cl ruba V laCcclt: IVXcLl 1^1 lO-i X L Id^CClC- 17 Pn T*vm a ppfl p i x i iy \.\ji<x\^ i^cic c<ic i 丄 V ICldo %XJl 1 la. La.L,Ca.C 2 4 i i x lpciaCcd-t; Q o M6nispcrma.c6HC Pi t tosporaceae T. J ivici iy dl lLIld.Lcd.c 4 Ml ocri/^r*ni 1 or»^iQO 17 N4etzgGna.ccac 17 Platanaceflc 丄 j lvlllld.Ccd.c 1 Q lo r I c U I I deceit. 17 i i |\/| /"villi ct\ n o r*oo o 丄 VILU 1 1 1 ldLcac i i Monosolcnisc63.c 17 1 / I CXIUb LCI I laLcac o 丄 V 丄 DI WJ LIUpdLcac Q O I UlcIIlOIllaLcac  o Polygfllsccflc \ D Musaceae L Polygonaceae 1 1 丄 1 Myricaceae Pontederiaceae Myristicaceae l Porellaceae 17 Myrsinaceae l Portulaceae 11 
科 名 索 引 . 807 . Potamogetonaceae 4 Splachnaceae 18 Pottiaceae 18 Stachyuraceae 3 Primulaceae 15 Staphyleaceae 2 Proteaceae 1 Stemonaceae 5 Pseudolepicoleaceae 17 Sterculiaceae 2 Ptilidiaceae 17 Strelitziaceae 15 Ptychomitriaceae 18 Styracaceae 3 Punicaceae • 8 Symphoremataceae 1 Pyrolaceae 8 Taccaceae 6 Radulaceae 17 Takakiaceae 17, 18 Rafflesiaceae 2 Tamaricaceae 8 Ranunculaceae 11 Targioniaceae 17 Rhizogoniaceae 18 Taxaceae 4 Rhizophoraceae 1 Taxodiaceae 4 Ricciaceae 17 Tetracent raceae Rubiaceae 15 Tetramelaceae 3 Rutaceae 6 Theaceae 8 Sabiaceae 4 Thymelaeaceae 8 Salicaceae 6 Tiliaceae 6 Samydaceae 4 Toricelliaceae 5 Santalaceae 4 Trapaceae 4 Sapindaceae 1 Trichocoleaceae 17 Sapotaceae 1 Trilliaceae 8 Sargentodoxaceae 1 Typhaceae 5 Saururaceae 5 Umbelliferae , Scapaniaceae 17 Urticaceae 7 Schisandraceae 11 Vacciniaceae 5 Schistochilaceae 17 Valerianaceae 11 Simaroubaceae 1 Verbenaceae 1 Sladeniaceae 8 Vitaceae 11 Solanaceae 2 Wiesenerellaceae 17 Sonneratiaceae 8 Xanthophyllaceae 3 Sparganiaceae 5 Xyridaceae 5 Sphagnaceae 18 Zannichelliaceae Sphenocleaceae 5 Zingiberaceae 8 
官: 书; 图. &一 完: 科 一 中一 
58.8664 000027585 132 2003 9 云南 植物志 : 第九卷 ,种 子植物  借 者单位 借 者姓名 借 出日期 还 书日期 "楼 ,鷂 =8 ^  ^咖 W  58.8664 132 :9  00002758$ 
(Q-1199.0101) 责任 编辑: 曾建飞 霍春雁 责任 印制: 刘士平  SBN 7-03-010728-4  定 价: 138.00 元